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精选8篇)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篇1

记得上学的时候,经常会有学习经验交流会,老师会让班级里学习前几名的同学为大家介绍学习经验。当看到他们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又能把自己学习的独到之处娓娓道来的时候,心里感到很羡慕,于是也想把他们的学习方法尝试着用一下。但是后来却发现,优秀学生的方法并不完全适合自己。这就让我想到了“拿来主义”,就是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我们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也不是让同学们照搬别人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而是要“借鉴”别人的学习经验,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因此首先在这里提醒大家:把握好“拿来主义”,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经验。

同学们在总结学习方法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自己。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的强科是什么、弱科是什么,哪些科目提高的空间还很大;还需要了解自己的作息规律,比如有的同学适合早晨记忆,有的同学晚上记忆效果最好,在了解了自己的特点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其次,要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无论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成功的学习经验,我们要多留意这些经验,运用到平日的学习中,把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下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保持上升的态势。

另外,与同学、老师、家长及时沟通也很有必要。学习的时候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困惑,比如说这种类型的题我怎么总会出错呢?或者我的学习效率为什么总是这么低,有什么可以提高的办法吗?当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闷在心里,因为高考的路上你不是孤独的,不仅身边有老师、同学、家长陪伴你,还有我们的高考进行时节目在你的身边,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向他们求助的。

1.向同学求助

到了高三很多考生朋友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周围同学的关系,他们担心如果向周围的同学请教问题的话不会得到善意的解答,因为高考本身就是残酷的竞争,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别人怎么可能这么友善的帮助我呢。其实,请大家相信,你和你身边的同学都是朋友,而不是敌人,全国每年有上万人参加高考,每个省和地区的考生都很多,只有大家相互帮助、共同前进,才可能都考上自己满意的大学。

2.向老师求助

在向老师询问方面,可能有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会有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只是关心学习好的同学,对自己怎样根本不在乎。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首先大家要对自己有信心,因为你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样可以考上大学的,因此你一样可以成为一个“好学生”。另外,高三的老师们,希望看到每个同学都能够取得进步,他们愿意帮助任何一个学生解开心中的疑虑,因此,无论你有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或者心理上的问题,都可以向你信任的老师询问,相信他们一定会给你最有力的指导的。

3.向家长求助

很多学生都认为,高三是一件自己的事情,家长又帮不上任何忙,因此与家长无关。其实,高三这一年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是极为关键的。因为这样你才不会感到孤单,身后有爸爸**的信任和支持,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当一家人一起分担高考的压力的时候,你身上的重担就不会那样沉重了,有了困难和爸妈一起解决,有了成绩和爸妈一起分享,做好了跟爸妈的沟通工作,你的高考备考生活才会变得更加从容自如。并且爸妈是最了解你的人,有了问题向爸妈求助,他们会帮你找到问题所在,并且也会帮你想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在家长的关爱下,你会顺利的度过自己的“问题时期”。

最后给大家两条建议:

首先是针对一时还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同学。咱们要树立必胜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相信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一定会取得高考的胜利。只要自己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篇2

预习是指学生对课堂即将学习的内容独立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预习发生在教师的课堂指导之前, 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状态。预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表征。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 初步感知新教材, 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 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 做好准备。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 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 不再是一味听讲, 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 不再是一味讲解。”

◆基本方法:

(1) 读。即朗读课文。

(2) 圈。低年级圈生字、词语;中高年级圈画词语、句子。

(3) 标。低年级标自然段序号;中高年级批注自己的感想、疑问等。

(4) 写。低年级书空生字;低中高年级抄词、组词。

(5) 查。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根据需要或要求查找资料。

(6) 思。中高年级思考课后相关练习题。

(7) 问。就自己的疑点、难点等不懂的地方提问。

◆高年级《预习小结》

预习小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按要求预习课文, 将预习成果写成100字以上小结。

1 浏览课文, 理解课文大意:用“谁干什么, 结果如何”或“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概括主要内容。

2 默读课文, 自学生字词:

将易读错或易写错的生字进行区分、识记, 将不懂的词语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

3 朗读课文, 将课文读流利, 对课文中不理解的部分进行质疑。

4 品读课文, 用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法理解疑难词句。

5 再读课文, 试着口头完成课后“理解?运用”。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 调整了第五项要求。

5 再读课文, 试着口头完成课后“理解?

运用”。根据课后“理解?运用”简要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 增加了第六项要求。

6 赏析课文:从写作顺序、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法等方面对课文精彩部分进行赏析。

8. 朗读方法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正确地朗读的方法

(1) 字音准确。尤其是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 还有轻声、儿化、变调等。

(2) 句子正确。不读错字, 不丢字, 不添字, 不颠倒字, 不重复字。

(3) 标点停顿。不唱读。

◆流利地朗读的方法

(1) 突出重点。词儿连读, 正确断句, 标点停顿。

(2) 突出难点。长句子、难读的句子, 采用扩展式的方法逐步指导。

(3) 多读多练。由生到熟, 熟能生巧。巧, 就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

(4) 朗读示范。

◆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

“十六字诀”:紧扣语言, 突出重点, 层层推进, 强化体验。

(1) 抓住动词, 通过动作模拟强化体验。

(2) 抓住人物神态和语言, 通过角色体验强化体验。

(3) 联系生活经验, 强化体验。

如, 学习《李子核》, 课文前半部分写瓦尼亚偷尝李子的过程, 侧重在动作描写, 因此, 通过动作体验走进人物内心, 自然达到感情朗读的目的;课文后半部分写瓦尼亚掩饰自己偷尝了李子, 侧重在神态和语言描写, 因此, 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和语言进行角色体验, 感情朗读也可以水到渠成。

(4) 抓住对话, 分角色朗读, 强化体验。

(5) 抓住语言空白处, 适当补充资料, 强化体验。

如, 学习《浮冰上》,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诺尼的内心冲突, 教师相机补充诺尼和尼玛克七年来朝夕相处的场景, 补充三天前尼玛克毫不犹豫地舍身陪伴, 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诺尼与尼玛克之间真真实实的爱, 对诺尼杀犬还是不杀犬的内心冲突也更加地感同身受, 有感情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6) 抓住反复出现的句式, 层层回扣, 强化体验。

(7) 教师语言渲染, 层层推进, 强化体验。

(8) 抓住标点符号, 强化体验。

如, 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第二自然段, 老师首先让学生划出重点句“走了一阵, 只见一口不大的池塘, 杂草丛生, 池水很脏”;在品味重点词语“杂草丛生, 池水很脏”中, 让学生一步步走进老乡恶劣的生活环境;在反复引读“这水挑来做什么用?”“吃呀!”中, 感受毛主席面对此情此景的不可思议;在反复吟读“疑惑”中, 真切感受毛主席见到此情此景时的惊讶;在一声声“苦笑”中, 身临其境地体会老乡的无可奈何、别无选择。第二自然段的教学, 老师抓住关键词句, 通过语言渲染, 层层推进, 让学生走近老乡的生活, 让学生走进老乡的心里, 与老乡同悲同喜, 有感情地朗读水到渠成。

9. 理解词句方法

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这是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

基本方法:

(1) 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2) 借助图片

(3) 联系生活经验

如, 学习《自然界的时钟》, “东方欲晓”“太阳当顶”“日落西山”“夜幕降临”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学生不是很清楚, 于是, 教师通过借助图片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两种方法, 用图词连线的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词义, 理清时间的先后顺序。

(4) 抓关键字

(5) 联系上下文

如, 学习《九色鹿》, “忘恩负义”这个词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难, 教师可以抓住关键字“恩”和“义”, 联系上下文来帮助学生了解意思:九色鹿说猎人忘恩负义, 那同学们联系前文想一想, 猎人忘了什么恩, 负了什么义。猎人忘记了九色鹿对自己的救命之恩, 忘记了自己对九色鹿的保证;为了得到一百两黄金, 猎人还带着国王的军队到河边来捉九色鹿, 并且是假装掉到河里让九色鹿又出来救他, 他做出了对不起九色鹿的事。

(6) 动作辅助

如, 学习《李子核》, “打转转”“闻闻”“摸摸”“踮起”“抓起”“塞进”这些动词, 可以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了解词语的意思。

(7) 熟词替换

如, 学习《徐悲鸿画马》, “举世闻名”一词, 可以用熟词替换的方法:世界闻名、闻名中外。还可以抓关键字“举”来理解:举, 全;全世界都有名。

(8) 结合字形

如, 学习《渔歌子》, “箬笠”“蓑衣”两个词, 可以抓住竹字头和字头草字头, 同时借助图片来理解。

如, 学习《伯牙断琴》, “大雨滂沱”一词, 可以抓住“滂沱”中的两个三点水来理解:水那么多, 形容雨下得很大。

如, 学习《美丽的晋祠》, “老妪负水”一词, 先抓住“妪”字的女字旁理解“老妪”是指老太太, 再来想象老太太背水的画面。

(9) 举一反三

如, 学习《雨后》, “树梢”一词, 可以通过看图片、抓住关键字“梢”字了解意思, 同时还可以联系“发梢”“眉梢”来帮助理解。

如, 学习《小草的生命》, “岩缝”一词, 可以通过看图片、抓住关键字“缝”字了解意思, 同时还可以联系“门缝”“墙缝”“指缝”来帮助理解。

1 0. 概括内容方法

“概括”本来有动词和形容词两种词性:作动词, 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总括。作形容词, 简明扼要。“概括内容”, “概括”在这里是作动词, 但是内容“概括”到什么程度?那就是简明扼要。

基本方法:

(1) 课题扩展概括。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透过题目我们能捕捉到课文的关键信息。

如, 学习《“我喜欢昆虫”》,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安妮喜欢昆虫, 长大了相当昆虫学家。

(2) 段意归并概括。一篇文章往往由许多段落组成的, 我们可以通过概括段落大意, 然后将段落大意归并或串连起来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里的段, 既可以是自然段, 又可以是意义段。

如, 学习《中国的花》, 老师首先引导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哪些内容?第一自然段讲中国自古有种花、爱花的传统;第二自然段讲中国人喜爱的梅花;第三自然段讲中国人喜爱的牡丹;第四自然段讲中国人喜爱的十大名花;第五自然段讲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市花;第六自然段讲越来越多的人种花、送花。然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 第二、三、四自然段可以归并为:中国人喜爱的梅花、牡丹等十大名花。最后, 老师引导学生将段落大意串联起来, 主要内容概括为:中国自古有种花、爱花的传统, 中国人喜爱梅花、牡丹等十大名花, 如今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市花, 越来越多的人种花、送花。”

如, 学习《荷兰风车》, 可以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再将这些中心句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抓关键词概括。

如, 学习《小草的生命》, 抓住“顽强”一次概括主要内容;学习《太阳的颜色》, 抓住小白兔去问了小鸟、小青蛙和小蜜蜂这三个动物概括主要内容。

(4) 抓中心句概括。

如, 学习《卢沟桥的狮子》, 抓住课文的中心句“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 真是很难数清楚”概括;学习《罗马速写》, 抓住课文的中心句“罗马这座城市很特别, 遗址多, 雕塑多, 喷泉也多”概括。

(5) 抓住要素概括。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这六要素理清了, 再用合适的连接词串联话, 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六要素中, 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结果这四个要素学生比较容易把握, 而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学生往往难于把握, 不是过于简洁, 就是过于繁杂, 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如, 学习《军神》, 学生通过自读知道, 是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 但是事情的起因和经过, 学生初读仍然说不清楚, 因此, 教师就围绕“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这个核心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事情的起因, 重点指导学生概括事情的经过, 最后抓住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刘伯承眼睛受伤到外国人开设的诊所治疗, 手术中他拒绝使用麻醉剂, 一声不吭, 还细数72刀, 沃克医生因此称他为“军神”。

(6) 列小标题概括。对于篇幅比较长的课文, 学生直接概括主要内容存在一定困难。如果先给各个部分列出小标题, 再将小标题用合适的连接词连接起来, 这样变概括全文内容为概括部分内容, 可以大大降低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

如, 学习《小英雄雨来》, 可以先为六个部分分别列出小标题:游泳本领高、夜校读书、掩护大叔、勇斗鬼子、河沿枪声、雨来脱险。然后, 引导学生将六个小标题用合适的连接词串联起来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抗日战争时期, 晋察冀边区十二岁的雨来游泳本领高, 他在夜校读书知道了要爱祖国, 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抓住, 他勇斗鬼子, 坚决不说出李大叔下落, 鬼子想杀害雨来, 河沿响起枪声, 雨来凭着高超的游泳本领脱险。

(7) 抓写作顺序概括。

如, 学习《观潮》, 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写作顺序概括主要内容。

1 1. 批注方法

批注是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加批语和注解。

◆批注位置

(1) 眉批。批注在书上面的空白部分。眉批的内容主要是批注对课文的总体印象、背景资料等。

(2) 旁批。批注在书页右侧, 字词句的旁边。旁批的内容主要是批注读书过程中的疑点、难点, 对关键语句的感悟。

(3) 尾批。批注在语段或全文之后。尾批的内容主要批注是读后的感悟、思考或启发。

◆批注方式

(1) 标注。标注 (圈画、勾画) 生字、词语、语句。

(2) 注释。注释词义, 注明出处。

(3) 提要。提示内容要点、文章脉络、语言特点等。

(4) 批语。批注所知、所感、所思、所惑等。

如, 学习《三峡游》, 老师在课题的“游”字下面加上着重号“·”并注释“游记”,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文体特征;围绕“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三峡的”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用“·”标注表示时间的词语, 用勾画或旁批的方式提示游览的空间顺序;研读瞿塘峡时, 引导学生用旁批的方式批注作者的所见所感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并用“△”标注关键词语。

◆批注符号

批注是为了醒目、突出, 是为学习和阅读提供方便。随着学习内容越来越复杂, 学生需要批注的内容越来越多, 因此, 批注符号的相对规定性就显得非常必要。

○:标注田字格里要求学会的生字。

__:标注双横线里要求会认的生字。

1.2.3.……:标注自然段序号或小节号。

123……:标注句子序号。

如, 学习《伯牙断琴》, 研读子期“善听”时, 围绕“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子期善于听琴”这个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找到第四自然段的四个句子, 标上序号1234;然后围绕“哪些关键词能够帮助你理解子期的善听, 用‘△’在下面做记号”, 逐句展开研读。

‖:划分文章意义段的层次。

│:划分意义段内部的层次。

?: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或△:标注关键词语。

__:标注起特殊作用的句子, 如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等。

如, 学习《刮脸》, 二年级学生预习时已经养成了圈画生字、标注自然段的习惯;课堂上, 围绕“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很有趣”这个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用“___”勾画描写小贝当有趣的句子, 用“”勾画描写理发师有趣的句子, 用“△”标注关键词语, 从而体会小贝当的天真可爱、理发师的幽默风趣。

1 2. 背诵方法

语文学习强调语言积累, 背诵是语言积累最有效的途径。

基本方法:

(1) 熟读成诵法。

(2) 理解记忆法。

(3) 逐句累加法。

(4) 抓住关键词背诵。

(5) 抓住标点符号背诵。

(6) 想象画面背诵。

如, 学习《三月桃花水》, 教师就运用了抓关键词背诵、抓标点符号背诵、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背诵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背诵。

1 3. 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分为五种: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法为主, 兼用其它表达方法。小学阶段, 主要涉及记叙、描写、说明和抒情这四种表达方法。

(1) 记叙 (2) 描写

(3) 抒情 (4) 说明

如, 学习童话故事《青蛙卖泥塘》,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记叙这种表达方法, 抓住青蛙的吆喝, 抓住文中出现的几种动物, 抓住“要是”“于是”“可是”这三个关键词, 引导学生轻松地读童话故事, 快乐地讲童话故事。

如, 学习小说《浮冰上》,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人物的内心冲突———杀犬还是不杀犬, 重点关注小说刻画人物内心冲突的表达方法———描写, 主要是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修辞手法不属于表达方法:表达方法是文章的基本概念, 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修辞手法主要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 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但是, 对于学生习作来说, 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都非常重要, 所以, 在课题研究时都给予了关注。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有很多,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夸张和对偶。小学阶段, 主要涉及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这六种。

(1) 比喻 (2) 拟人 (3) 排比

(4) 反复 (5) 设问 (6) 反问

如, 学习散文《山茶花》, 教师首先关注的表达方法就是抒情, 设计了让学生在课文寻找含有“美”字的句子, 在仔细寻找、反复诵读, 慢慢品味的过程中, 学生对茶花的美以及作者对茶花的喜爱之情感受至深, 对散文中抒情这种典型的表达方法触之可及。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白茶、墨茶和粉茶的三个比喻句, 三个比喻句比喻词不同“像……一样”“仿佛”“是”, 教师通过互换比喻词的方式, 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特点, 了解比喻词的用法, 感受句式上存在的细微差异。

1 4. 拓展阅读方法

拓展阅读是指以阅读一篇文章为中心, 拓展到阅读其它相关作品。拓展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的、单篇的课文阅读而言的, 主要包括时间上的拓展———课堂内外, 内容上的拓展———从单篇到多篇或整本书的阅读。

基本方法:

(1) 从课文节选拓展阅读原文或原著。

(2) 从改定的课文到作者的未定稿, 并比较课文与未定稿的异同。

(3) 从课文拓展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

(4) 从课文拓展阅读作者的传记, 或对课文作者作品的评论等。

(5) 从课文扩展到与课文主题或写法相近的其他文章。

(6) 从教材中的引文拓展阅读引文出处的全篇。

(7) 从课文中所写的某个人物、某种景物、某个事件、某种细节、某种写法甚至是某句话、某个字等拓展阅读其他相关作品。

如, 学习《丑小鸭》, 拓展阅读安徒生童话《丑小鸭》;读《木兰从军》, 拓展阅读《木兰辞》;学习《蝉》拓展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学习《跟祖父学诗》, 拓展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学习《匆匆》, 拓展阅读《朱自清散文》。

1 5. 质疑方法

质疑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提出疑问的过程。

基本方法:

(1) 从课题上质疑。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 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上质疑。

(3) 从文章表现的中心上质疑。

(4) 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5) 抓住文章的矛盾处质疑。

如, 学习《健忘的教授》, 一课时教学有三个质疑环节:就课题质疑;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质疑;就课文的矛盾处质疑, 即伊里奇教授到底是健忘, 还是不健忘?课文写了教授的健忘——忘了学生的名字, 忘了儿子, 忘了车子, 但是实际上是突出教授的不忘———牢记学术, 牢记情谊, 牢记工作, 表现了伊里奇教授的人格魅力。

(6) 从文章的表达方法上质疑。

(7) 从文章的语言运用上质疑。

如, 学习《小草的生命》, 就“冒”字质疑:“种子从岩缝里冒出了嫩芽。”能换成“种子从岩缝里长出了嫩芽。”吗?不能!因为“冒”更能体现小草的种子从岩缝中长出嫩芽是多么的不容易。

(8) 抓住标点符号质疑。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篇3

【关键词】人教版语文 学习动机 作用

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学习动机的作用,并提出了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

一、学习动机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热情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促使人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做事。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让学生觉得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语文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并按时完成作业,有利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的学习,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语文,对于学习中的困惑,积极思考或向教师寻找答案,促进自身学习进步。

2.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学习动机的培养,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激励,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排除杂念,高效的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有利于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由此可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推动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升。

3.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心态和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使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教师更高效地进行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学生对于学习中的难点和疑惑,积极地向教师提出,教师能够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问,保证学生对于知识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也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进行。因此,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能够为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辅助作用,有利于语文教学“质”的飞跃。

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推动学生思考和学习。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时,可以根据课文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在学习《蚕妇》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词人写这首词的背景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自主思考和教师的讲解找到答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实施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

2.教师正确指导结果归因。学生由于自身认识有限,很可能将自己语文学习中的失误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从而丧失自信心,形成语文学习上的恶性循环。教师应当帮助和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和根本原因,使学生正确看待学习,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作为授业解惑者,也应当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归因。教师不能有偏见,认为学生学习不好是因为笨,能力有限等原因。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损伤学生的自尊,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正确指导结果归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师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由于理解有限等原因,难免会有所疑惑,教师应当及时解决,促进学生培养学习动机。对于语文学习中的疑惑,当学生不能得到解答时,就会容易认为教师不重视自己,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损伤,同时由于存在疑惑,可能会让学生夸大语文学习的难度并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因此,教师在人教版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对学生的疑惑做出解答,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4.教师把握学生的喜好。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都有所不同,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偏好也有所差别。有的学生喜欢语文写作,有的学生则喜欢语文阅读。教师把握学生的喜好,可以针对性的有侧重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仔细观察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所在,根据学生的喜好引导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语文,促进语文学习的进步。因此,教师在人教版语文教学中,应当积极把握学生的喜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以更高的自信心和更好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推动自身语文成绩的进步和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应当意识到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创设问题情境,并且合理控制动机水平,通过这些有效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个人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第四小学)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33.

小学生语文的写作方法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水平低,从本质上说就是写作兴趣丧失造成的。因此,教师必须从日常生活入手,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发挥想象,编造故事入手。学生最喜欢听故事,让他们编故事,他们肯定会非常的感兴趣。许多学生喜欢写想象作文也是因为兴趣始然。因为比起写实作文来,想象作文所受限制较少,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因此,教师可选择一些悬念较强的开头,调动学生编写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注重作文选材

作文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喜欢作文、主动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扫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学生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之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因此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情趣是一篇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情操的关键。因此在作文指导时,教师一定要注重点拨引导,促使学生思考深化,让学生学会全面而深入地看待事物。这样引导学生分析事物,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强调修改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写一篇文章往往涉及到筛选材料、明确立意、布局谋篇、流畅表述、推敲词句等方面的写作基本功。初写成的文章,不可能兼顾到以上方方面面,因此,作文完成后,修改就显得极其重要。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是作文能力渐进的过程,是作文质量提升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让学生重视修改作文,掌握修改作文的基本技能。怎样引导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找出“病因”并能“对症下药”,解决作文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可让学生相互修改,提醒重视改正错字别词;读读语句是否通顺、连贯;文章是否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把经过部分写具体等。

高一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 篇5

写作是一种技能,它不是一种知识,知识可以教给,而技能只能在实践中去练习。老师乐此不疲地讲什么“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什么开头结尾的多少种方法,同学们就能写出好文章吗?显然不能!鲁迅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写,我说不出,那些素有定评的作品中,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写作技能是在阅读和练习中摸索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在练笔中逐渐提高写作技能。

随笔是联系课外阅读、生活观察和课外练笔的最好方式。写随笔是一种释放,释放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有一学生写到:“说说自己心里的话,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虽然没有壮志豪情,没有婉转动听,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有的是真情实感。不单单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更是在不断地总结自己,鼓励自己,启发自己。写一件小事,写着写着就悟出一个道理,虽然没有刘墉那般独到见解,但毕竟是自己悟出来的,同时让自己的心灵深处有另一番天空。”

随笔是同学们自由创造的园地,这里没有老师的硬性规定,这里是我们青春勃发、五花八门、拥挤喧嚣的一块话语天地;这里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熔铸古今、笔下生花的一处所在。有的学生在随笔中写到;“通过写随笔,我也发觉了自己的成长,不仅是写作上的,还有思想上的。以前写文章总是很拘谨,现在写多了,才知道写随笔是非常自由愉快的事。”许多学生有着这样一种错误的共识:语文多读少读一个样,多写少写一个样,在语文这门课上费热情、下工夫,不值。多读多写,是否一定能提高语文成绩,已有公论。但如果我们仅把它理解成一架登上高考堡垒的云梯,那就失去了语文学习的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曾多次指出,每个人都应当“能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种有教养的标志,一种人生的优雅之举,一种做人应有的风范。”曹教授把写作的意义、对人的影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希望每位同学都拥有这样的修养和风范。

小学生理解语文课文的方法 篇6

所谓“文眼”即文章的构思的凝聚点,在文章中常常预示着故事情节的转折,或体现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代表着正篇文章的高潮。文贵有眼,文眼贵在巧设,小学语文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巧妙设置的“文眼”在其中十分常见,抓住“文眼”分析课文,常常能快速地掌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挖掘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我们可从“文眼”入手进行课文分析教学。在课文分析教学中,可在略读、分角色朗读或分段朗读完成后,由学生独立思考,找出“文眼”,并进行集体讨论分析,由教师做补充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受阅读理解能力的限制,部分文章的“文眼”对小学生而言可能是隐蔽的,因此我们在采用此种课文分析方法时,应对学生给予适当的点拨,以免学生因迟迟找不到“文眼”而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挫伤他们的学习自信。

2、按照“文脉”分析课文

“文脉”即文章的脉络,抓住脉络分析课文,即可遵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循序渐进地挖掘作者的写作体育,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同的文体中,“文脉”的表现形式不同,记叙文中,“文脉”通常是故事发展的主线;散文中,文脉多表现为“情感”和“情境”的转换;说明文中,文脉则在于说明的事物本身。在课文分析教学中,对于那些“文脉”较为清晰的课文,我们可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略读课文,并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使学生们在边听朗读边思考的过程中找到“文脉”,摸清“文脉”。

3、强化分析重点语句

语文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篇7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重要前提

亲其师, 信其道。所以, 在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要有高尚的师德

作为当代教育的主力军教师, 首先要注重师德的修养, 没有良好的师德, 就不能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教育的直接力量是就是言传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 所以作为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一定要做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处处做学生的引路人, 发扬自己的表率作用、榜样作用。

教师要有旷阔的胸怀, 要容得下学生的些许错误, 给他们说话的机会, 才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赢得学生的信赖, 进而让他们迈过隔阂与鸿沟, 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让传授知识在交往中渗透入微,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我们所崇尚的师德, 决不是单纯的师授生承的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 它每时每刻都有着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追问和反问, 正确对待学生的插话、打断和辩论, 正确对待学生给教师造成的难堪等, 都是师生关系中良好师德的表现。

(二) 展现真实自我, 不“神话”自己, 努力塑造出学生期望的形象

教师不是万能的, 也经常会遇到不会或不懂的东西。如果教师回答不了学生的提问, 决不能不懂装懂, 更不能恼羞成怒, 指责学生故意捣乱, 认为学生不尊重教师;教师应该向学生承诺, 事后一定把他们的问题搞清, 搞懂, 或把问题作为探究性课题, 引导大家一齐动手, 共同探索, 共同求知。“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为知也。”这些古人的名言训喻时刻提醒我们要做这一点有多么的重要, 只有这样作才能在学生中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教师的人情味, 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提高教学的效果, 改变学习环境。

(三) 要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对学生满怀期待

教学中要“承认差异, 利用差异, 发展差异”“教好每一位学生, 对每一个家庭负责”, 这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动。每个人的智商都不同, 每个人的情商也不一样,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特点, 因材施教。古语云:“孔夫子弟子三千, 其贤者七十二人。”这就是说我们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时我们不是园丁, 把学生作为花木, 用剪刀做好统一的修剪, 按照我们的规矩发展学生的各项特长, 达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目的, 这种做法无疑是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不利于特长的发挥, 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爱好与兴趣, 按照他们本身的需求来规划他们自己的未来, 我们只做好灯塔的作用就好了, 指引与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将逐渐建立起对于不同语文课型的学习兴趣, 感受文学韵味, 逐步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文基本功。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

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认知, 也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在融洽的环境中学习, 在快乐地学习中收获。比如,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的论坛形式,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在交流中体会文学的感召力, 这样平等的交流学习氛围就改变了“要你学为你要学”的学习模式, 效果可想而知。还可以在课堂的导入上下工夫,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拉进他们与学习知识背景的距离, 让他们感受到不同时代的特色, 身临其境, 而不是置身事外。这样就会使他们积极地投身到学习的环境中, 学习效果从而实现不用扬鞭自奋蹄。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保障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培养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体验能力, 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 作为这样的基础性学科,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 特别是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灵活机动的手段。

在学习诗歌的时候, 就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不断的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 尤其要广泛地阅读中外名诗, 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

在学习记叙文时建议学生要写“下水文”亲身体验写作的甘苦。他有了写作体验, 再去学习课文, 就能对症下药。

在学习古文时建议学生与历史事实结合起来, 让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与文章整体脉络, 这样既拉近生活较远的年代体验古代人当时的情景, 又重温了经典, 收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在学习新文短篇时, 文章短小精悍, 语言简练, 概括性强, 如果脱离具体背景材料不太可能领悟, 这是我们最好查找一些有关的影视资料来辅助教学, 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 让声光电效果来帮助你解决这一难题, 省时省力, 事半功倍。

四、成功的快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 当好“导演”, 让学生当好“演员”。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布置任务, 要求小组成员共同讨论, 共同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 弱势学生可以得到优势学生的帮助, 小组的成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调控能力和教学效率, 而且能加强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 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群体的优势, 让学生感受成功。

在集体互助学习中, 教师应该作为观众与影评人, 在学生成果展示的过程中适时和适度进行评点与引领。不要把他们的学习行为作为优秀作品展平来加以评价, 而是要不断的让他们感受成功, 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而放大自己的长处, 让星星之火可以不断燎原。

通过合作学习这种方式, 学困生和学优生都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广泛性,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也从小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篇8

一、注重引导,抓好预习、复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课前预习的目的性,目的明确,才能通过预习提高听课效率,培养阅读课本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必要的要求。如本单元、本课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并作上记号。明白该课的重点词语、修辞、层次、中心、写法等,而这些知识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要求学生经常作这样的思考,上课时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复习也是培养能力的重要方面。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将复习分为课文复习、单元复习、一册总复习,即上完一课、一单元、一册都要组织整理复习。还可以按知识体系、组织复习。在复习时,教师应提出整理复习的要求,教给整理知识的方法,学生边复习边划出要整理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知识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最后再集体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评析。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预习还是复习,教师要多讲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切忌教师包办代替。

二、重视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如何从“教学生学会”转到“教学生会学”上来,关键在“教师的教”要服从“学生的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境。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处在一种“想学、乐学”的氛围中,事实证明,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最好方法之一。

2.问题探究。一般来说,经过预习,学生对所学知识已有大致了解,不能解决的,已有纪录。可经常让学生分组讨论预习遇到的难点,教师则可利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教学资料供学生选择,以帮助对问题的解决。对分组讨论尚未解决的,则提交全班解决,由教师稍加点拨,再由学生独立思考。

3.表述观点。课后由学生小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并进行讨论交流,发现规律性的学习方法,推而广之。也可在课前让学生讨论本课该用什么方法来学,然后由教师稍加整理,概括,让学生循法自学。

三、联系实际,强化知识的运用

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因此学习语文一定要多联系实际,进行知识迁移性训练,在训练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如作文,可通过成立“文学小组”或“小记者站”等形式训练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从而提高学习的写作水平。要加强解题规律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考方法,立足于学习方法的渗透与熏陶,掌握“通法”,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古诗是文学宝库中的明珠,但由于时距较大,学生阅读理解比起新诗来更困难,我们可以根据古诗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六字法”学习诗句。扩——单音词扩成双音词,留——古今词义相同则保留;换——古今词义用法不同则调换;补——句子中省略成份补上;顺——词序倒装则理顺;连——全句连起来翻译。这样学生掌握古诗的学法,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语文学习能力。

上一篇:五年级下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下一篇:参观威海监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