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例2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洪志秋(初稿)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7页例
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数列与数组的排列规律,并能够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在发现规律、与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与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数列与数组的变体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数列与数组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激励引入
(一)成果展示,复习旧知:
1.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我们生活的规律美吧?课件呈现学生课外收集的利用重复形成规律美的图片。
2.这些图片漂亮吗?谁来图片中的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都是按什么规律来排列的?
3.请你说一说:这些图片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重复出现。
(二)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1.师:其实规律有很多种,刚才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的重复出现。2.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找规律,但今天学习的规律要比上节课的更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的对学生收集图片的展示,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简单梳理与复习,并且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励,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需求。】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数形对应,感知规律
(1)说一说:分步呈现例3的第(1)小题上面的四组图形: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让学生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并请学生代表汇报。
(2)摆一摆: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把这几组图形也像这样的摆放出来吗?或者利用手中的笔将几组图形画出来吗?
(3)想一想:先让学生来谈一谈:摆图形与画图形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麻烦?再启发学生: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也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将每组图形相对应的正方形个数用数表示出来。
(4)如果按这样的规律再往后摆一组图形,应摆几个?为什么?如果让你按这样的规律再来表示出几组,你是愿意摆图形还是写数呢?
(5)比一比:我们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字的重复,而今天学习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与教师的引导,利用图形与数的结合,注重图形与数列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在直观的认识的基础上能初步抽象出等差数列的一般规律。】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呈现例3第(1)小题下面的四组图形
(1)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发现下面这些图形与数排列的规律?
(2)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3)比较:这一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与上面的那一组一样吗?
(4)小结:相同点: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不同点: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个数。
(5)简单介绍等差数列:像这样,每相邻两个数后一个数减前一个数的差都一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图形与数列的规律,并且通过比较、概括,发现这两组规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了全面的认识。】
3.独立学习,认知规律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看哪个同学先找到规律,并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2)学生代表汇报,教师配合板书。
(3)比较、归纳:这两组等差数列的变化规律是: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4)让学生在直接在书上填写出剩余的四个数。师生再进行简单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层层过渡与递进,学生已经完全能借助方法的迁移,顺利地通过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完整的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4.适时反馈,巩固认识
(1)完成P87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
(2)你能自己设计这样的一组数吗?(二)探究数组中的变化规律:
1.小组合作,发现规律:课件完整呈现例4。
(1)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看看哪一组先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完成填空。
(2)小组代表汇报:师:两个括号里分别填多少?为什么?
(3)多让几个学生来说一说其中的规律。可能会有:①想45+50=90;②想90-40=50;③想40和50组成90。对于这些发现,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2.比较规律,提炼方法。
(1)想一想:这道题每组数的规律与前面的等差数列的规律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是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差不变;而这一题是这三个数之间都有不变的和或差的关系。
(2)教师小结: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规律虽然不再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得到的,每组图形、每个数或每组数都在变,但其中一定还隐藏着不变的东西,我们就是先要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才能找到规律。
②我们在找规律时,要善于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和差关系。
3.应用方法,设计规律:
(1)请你按照这样类似的规律来设计一个数列与数组,来考考大家。
(2)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作业,教师板书,与学生一起来找其中的规律。(3)完成P87“做一做”的第2题。
【设计意图:因为例4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所以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并且通过分析、比较、归纳与概括,让学生初步理解要在变化中找到不变量,体会所学规律背后的共同规律。】
三、利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基本练习:P89练习二十的第3、7题。
(二)提高练习:练习二十第6、8、10题
(三)变式练习:练习二十第5、11、12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练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师小结:
1.规律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但背后体现的规律可能是同一个。
2.找规律就是要找到这些图形、数列与数组背后隐藏着的“不变”的东西。
一、在操作中找方法
1. 播放体育彩票开奖录像中奖号码
师:这7个数字有什么用?
生:买的号码跟上面一样, 就中奖。
师:号码全一样, 就是特等奖。老师也买了彩票, 中了个小奖, 是个五等奖。电脑显示:选对两个连续的数字, 就可以中五等奖。
师:老师可能选中哪两个连续的数字?
生1:09。生2:26。……
师:中五等奖的彩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同学们可以用方框框一框, 也可以圈一圈, 写一写等方法, 试着找出答案。
2. 学生动手操作。
3. 汇报交流。
生1:用圈两个两个地圈, 一共有6种情况。
生2:我是写下来的, 86, 60, 09, 92, 26, 69。
生3:我是用方框来框的, 共有6种情况。
师:请生3再演示框的方法, 并提问:他是先框的哪两个数?接着再框哪两个数……, 他是怎么框的?
随着学生的回答, 教者板书:平移。
师:这样框有什么好处?
生:不乱。
生:从左往右有顺序。
4. 师:请全班同学再用生3的方法演示一遍, 师:注意看好平移几次?
生:平移5次。
师:平移5次, 怎么是6种情况呢?
生:先开始框的两个数第一种情况, 平移5次就是5种情况, 共有6种情况。
5. 师:如果选对三个连续的数, 就是四等奖, 四等奖有几种情况呢?你能先猜一猜吗?
学生猜出答案后, 再进行操作验证。
第一阶段的“找”是引导学生找到用平移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得到答案。教学中, 教者放手让学生自主寻求如何去解决问题。学生有的框一框, 有的圈一圈、写一写, 方法多样化, 个性化。在反思操作过程时,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了用平移的方法不容易“乱”, 也即不重复, 不遗漏。把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 使学生领悟数学的方法和策略。在研究四等奖时, 学生利用前面操作的经验, 大胆猜想, 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 再用平移的方法验证猜想, 培养了学生合情猜想的能力。这一次“找”处于具体形象阶段, 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感性经验, 在交流中感知有序思考以及用平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 学生形成了丰富的动作思维。在动作思维和抽象思维中间应该有一个中介, 一个桥梁, 于是进入第二阶段的“寻找”。
二、在表象中找算理
1. 电脑出示:选对四个连续的数字就是三等奖
选对五个连续的数字就是四等奖
师:能不能看着号码, 不操作, 在脑子里直接移一移, 你能很快找出平移几次吗?
生:三等奖情况平移3次有4种情况
四等奖情况平移2次有3种情况
师:从表格中, 你怎么看出平移3次的, 这个上面有“3”吗?
生:先框住四个数字, 在心里移了一下, 后面有3个数, 平移3次。
师:移动的次数与什么有关?
生:框外的数。
生:剩下的数。
2. 师:回头再看刚才研究的四等奖、五等奖, 能直接看出平移几次吗?为什么?
直观固然重要, 但它往往只是认识的起点, 最终还必须摆脱它。表象的建立有助于更快的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 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 教者设疑:能不能不操作, 在脑子里直接移一移, 你能很快找出平移几次吗?这样, 从直观操作过渡到了表象操作, 把平移的操作进一步的简约。学生在头脑里移动方框, 不是机械操练, 简单重复, 而是主动思考, 积极探索。在平移中发现“平移的次数=剩下的个数”, 让操作活动真正内化, 并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为后面规律中的“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 这也是图形覆盖规律的算理。接着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结论回头去验证四、五等奖, 完善了表象提升, 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内化直观形象。第二阶段的找以操作的表象为支撑, 学生能“知其所以然”, 找出算理, 逐步逼近了规律的本质, 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这时, 学生需要将所获得的表象进行加工处理, 需要从理性上把握其中的规律, 因此, 有了第三阶段的“寻找”。
三、在抽象中找规律
1. 师:看来, 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知道平移的次数?
生:剩下的格数。
师:知道平移几次, 有什么用呢?
生:用平移的次数+1就等于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师:如果平移20次, 就有 (21) 种不同情况。
如果有100种不同情况, 就是平移了 (99) 次。
2. 师:观察黑板上的数据, 平移的次数有变化吗?
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平移次数有几种不同情况
生:平移次数越来越少。
生:平移次数一次比一次少1。
师:为什么会有变化呢?你发现什么呢?
生:剩下的数越来越来少。
生:每次框的数越来越多。
生: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平移次数, 总个数不变, 每次框的数越来越多, 平移次数就越来越少。
3. 师:看来, 同学们似乎已经初步掌握了某种规律, 下面来考考大家。
4. 出示花边题
每次给相邻的五个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生:数出剩下的花边, 再加1。
生:总个数每次盖的个数+110-5+1=6
师:你能试着解释一下吗?
生:10-5表示平移几次, 再加上先框住的一次。
出示
如果花边有13格呢?
生列式13-5+1=9
师:比较这两题, 有什么区别吗?
生:虽然每次盖的数相同, 但总数不同, 所以有几种盖法也不同。
5. 师:结合刚才同学们所做的以及黑板上的数据, 算式, 你能归纳这其中不变的规律吗?
6. 小组交流汇报。 (略)
7. 师:如果用a表示总个数, 用b表示每次框的个数, 有几种不同情况怎样表示呢?
生:a-b+1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了算理, 能很快列出算式解决问题。但学生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算理上,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更快更好地运用。在解决“彩票”问题后, 学生已经初步找出了规律, 教者没有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 而是让学生运用这种初始模式计算“花边题”, 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理解算理。这样, 丰满、丰富的材料:“总个数相同, 每次框的个数不同;总个数不同, 每次框的数相同”, 依次呈现出来, 便于学生全面的分析、比较、剔除非本质属性, 顺理成章找到规律, 抽象出一般算法, 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第三次“找”不是让学生在匆匆忙忙中得出结论, 而是在大量感知、丰富积累后, 逐步归纳, 层层寻找, 在理解中概括, 在比较中抽象。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圆。
五、教学流程:
(一)观察发现,引入规律。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课件出示:1、2、3、( )、( )
你们猜一猜,后面的数是多少?(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出示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今天老师带领同学去参观小兔乐园,你们愿意吗?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板书。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中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师板书)
(三)动手操作,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和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
师:生活处处有规律,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25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个广告牌吗?
指名学生说出广告牌的个数,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2.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先指名回答,然后问:锯的次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说出锯成的段数为什么比锯的次数多1吗?
3.河坝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思考:第3题的栽树方法和第2题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六)深入体验,感受规律。
这一环节,我开展了一个玩排队的游戏活动。
1.先请4个男同学,三个女同学。要求:每两个男同学中间站一个女同学。
2.再请一个女同学上来排队,要求与上次相同。
(七)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问:这节课你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师生一起归纳总结: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方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如果排成封闭图形,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
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易,根据他们对单层次规律的过程探索,他们对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形象来建立“多层观察找规律”的模型,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最后发挥他们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想象力和渴望展示的斗志,来解决多种多样的题目,实现“形象──模型──运用模型──体验生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设计思路:
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全面有序的思考,聚焦某一点后,借助这一点的平台去完整的找规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能最快的感知到规律”,用有孩子们熟悉的“课堂常规训练”引入,无意识感知规律──有意识感知规律──这样的感觉就是规律,初步体会到什么是规律。
二、体验规律的形成过程是理解规律的基础,也是建模的初步”。借助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动画人物—柯南,借助帮柯南断案和分析线索的过程,聚焦不同的层次,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寻找规律。
三、“让孩子们充分展示,体验成功”,在侦探训练营里,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和学生一起发现规律,创造规律,尽情感受规律的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突破方法:
“多层观察”的学习策略及尝试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生活中,我找一找(培养主角意识)
1.跑步号令“121”及相应的跑步动作引入,让学生发现有重复的地方,实为无意识感知,板书规律,让孩子们有意识根据规律继续发号令,感受什么是规律。(点: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让孩子们聚焦动作和声音的重复上,由视觉听觉的刺
激初步感知这样的感觉就是规律。)2.这样重复至少三次以上,我们说这样的动作和声音是有规律的。板书课题“规律”。
二、学例1,我涂一涂(提供主角的展示空间)
(一)小旗规律的形成,体会“多层观察”的学习策略。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一起来设计一个有规律的联欢会会场吧。2.讲解小旗图:
(1)先画出小旗,引导出这是它的形状并板书。(第一层)(2)涂上红色、黄色,引导出这是它的颜色并板书。(第二层)(3)引导按“多层观察”找规律。
从形状上看,有没有变化?
从颜色上看,有没有变化?颜色变化的规律是什么?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呢?
如果分组,几个为一组?
(点:通过画图的过程体会“多层观察”中的三层,聚焦其中一点来找规律,有的放矢,有序全面的找规律,学习“多层观察”法的学习策略。)
(二)试一试,完成例1:
1.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布置联欢会会场吗?把正确的答案圈到书88页。2.汇报交流:哪层有规律?是什么规律?(结合课件)
(点:给孩子们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尝试用“多层观察法”解决问题,能初步找到找规律的聚焦点,并能叙述出规律。)
3.回归主题图:你能从图上找到什么规律?板书:找。
三、学例2,我闯难关(展示主角形象)
(一)我们进入了游艺场,大家一起来闯关。1.师摆生猜例2第1题。
你是怎么猜到的?引导用多层观察法。
(二)闯关2:
1.自己用红三角形,黄色的圆形和绿色的正方形创作规律。2.汇报展示。引导:按“多层观察发”交流规律。
3.一生说摆的前几个,其余的猜下一个是什么,是怎么猜到的。
(点:交流合作,发挥集体的创造性。孩子们利用学习策略这个拐杖,结合以前的认知来尝试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既突破了难点,又实现思维的整和性)。
四、两道题,我比一比:(完善主角形象)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
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点: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五、学会了,我练一练:(发挥主角潜能)
(一)基本练习: 1.请按规律填下去。
(既是对本课内容的效果反馈,也对人民币单元有了复习。)
2.89页做一做。
六、总结:
1.让孩子们自己来总结。
2.师:我们除了按照事物的颜色、形状来找规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图画、动作、声音的规律,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一定会发现这些奇妙的规律。
七、课间休息(感受生活中的规律):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规律(开合的小花,红绿灯等)
教师拍手的动作。
八、创作规律:
1.你还能想到你身上或者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吗? 2.你能用动作或声音或图画来自己创造一个规律吗?
(让孩子们体会到规律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展示出来的,体会到规律的奇妙和
数学的美感。
3.争当服装设计师。给服装涂上有规律的颜色。
(点:分层次的练习让各个层面的孩子都有展示的空间,同时,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听觉多种途径体现规律的无处不在和趣味性,也巩固了对规律的认识。)
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书本知识为平台,从中挖掘出立体的多维度的思维空间,在了解学生基础上,教学设计的难度、广度、深度都进行了适度地拓宽。力求将节奏明快、流畅、层层有序递进、融数学、美学、艺术等为一体的场景展现给大家。如果用多元智能理
论来解读本节课,预设的亮点为:
一、教师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将数学思想(规律)以动作、声音、图画、操作、语言(有声、无声的肢体语言)等形式为载体,潜意识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意会”
规律,符合一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在“找”中,构建听、视、触、猜等综合的思维平台,巧妙地渗透了学习策略的指导,从而“言传身教”找规律的正确信息。同时融新课标理念于孩子的思维成长的每个环节。本节课你将欣赏到“梅花透露春消息”的诗意,这个过程实际属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暗示教学法(什么叫规律,怎样找规律及有序思维的学法指导)。
二、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方面,数理逻辑智能(辨别、比较、归纳等)粉墨登场,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参与合作,为学生“找规律”建模,共创情境空间,从而调动“内潜”的积极性。
总课时:4课时第 1课时执教者:
一、教材简介: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数学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教材编排由联欢晚会活动场地的布置引出生活中的规律的问题,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认识到事物的颜色、形状、数量等都可能构成规律,体会规律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这部分知识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更加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及数字之间的规律的基础;探究规律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出发点,因此,这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设计理念:
《找规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从发现规律开始,通过说一说、圈一圈等操作来体会并理解规律的意义,并通过补一补规律、自主创作规律、相互评价规律、结合生活中的规律等环节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在经历规律形成的整个过程中理解规律和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已经有的体验基础上,通过观察、表达、推理、创造等方式学习找规律,课堂上具体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补一补、比一比、看一看活动,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新知,在运用中理解新知,实现知识的掌握。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在数数、认识图形等知识学习中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或多或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如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材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初步认识最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学生通过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感受数学中的逻辑美。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认识并描述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
六、教学难点:
能利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创造一些有规律的图形。
七、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材中规律的物品图形、课件。学具准备:彩笔、练习本。
八、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规律
1.教师依次出示两组图形各4个,其中第一组有重复规律的图形,第二组无规律的图形。学生猜一猜第五个图形是什么?
2.提问:为什么第一组很快就猜出来了,第二组猜了又猜都是不对的?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游戏活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找规律”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
1.教师出示春游现场主题图,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现场有什么? 2.探究规律。这些事物中蕴含规律吗?(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并与同桌分享。(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交流。
(3)教师教授规范用语,旗子的规律是以(红、黄)为一组,重复排列。(4)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他事物的规律。
(5)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几个事物的规律,体会规律的不同。
三、巩固新知、运用规律。
1.教师创造了几个规律,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1)教师出示设计好的规律,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规律,找出相同的规律。(3)再次对比规律中三个元素的规律和灯笼规律的区别。设计意图:通过规律的表达,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同时对规律的对比,是学生对规律有更为丰富的认识。
2.提出要求,学生自主创设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读活动要求,然后自主创造规律。(2)老师巡视学生创作过程并收集作品。(3)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规律分享给同学。
设计意图:通过创造规律,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规律部分项进行填补未知项,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
4.玩一玩,教师示范有规律的动作,学生接着玩。
设计意图:通过玩一玩,学生可以体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多样。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提问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规律。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规律,并进行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在生活中寻找规律,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同时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3.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良好表现点赞。
4.教师为学生鼓掌,并引导学生仔细听掌声。
设计意图:通过鼓掌,体会规律不仅仅存在于图形中,还存在于声音和动作中。
五、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还有许多规律需要学习,课下可以继续探究。设计意图:通过小节,总结方法。
九、板书设计:
找规律
以()为一组,重复出现
一组 重复
十、作业设计: 继续在生活中寻找有规律的事物,并与同伴分享。
【教材简解】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单元中第一课时, 第48~49 页的例1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 找规律” 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例题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分别观察、分析晾晒的手帕块数和所用夹子个数,小白兔只数和蘑菇个数,篱笆的块数和所用木桩的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规律。“ 试一试” 让学生操作学具表示上述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其中的规律,并对不同现象中的规律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体会相应的数学模型。“ 想一想” 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具有类似数学规律的例子,进一步打开思路,使认识更加清晰。“ 想想做做” 继续呈现出了一些蕴涵同样规律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在直接运用规律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认识。其中第3 题还能让学生体会生活现象的复杂多样,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目标预设】
1 ,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 ”这一规律。
2, 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3, 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理念】全课设计力图凸显“找”的味道。充分挖掘教材的文本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逐步积累感性认识, 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 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进行交流。无论是表达间隔排列规律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突出过程中的数学思考。培养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理性精神与规则意识,追求“有本、有人、有效”的数学课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每两个物体之间夹另一个物体”。
师:同学们在这个月的教师节里,老师受到了一份非常美丽的礼物,大家一起来欣赏(师拿出一个纸盒,从中露出一串千纸鹤最上面的两只,一只红的一只绿的)这是……
师:对了,你们猜猜看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生猜,师拉出下一个红色的千纸鹤)
师: ( 师拉出下一个纸鹤,并且一端固定,使纸鹤串竖直展现在学生面前) ,其实老师这份神秘的礼物就是一串纸鹤,( 手指着纸鹤) 它是怎样排列的?
师引导生:一红一绿依次间隔排列的。
师:而且最后一个纸鹤是……
生:红色。
师:它与第一个纸鹤的颜色是……学生接:相同的。
师: 这位同学很有审美观,还做到了开头和结尾相呼应啊, 那么这样排列的.纸鹤是红的多, 还是绿的多, 这个中间又有什么规律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其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对“--间隔排列”概念的理解有点困难,教师创设了欣赏纸鹤这个看似简单的环节,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一一间隔排列实例。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吸引学生,注重倾听学生的每一个回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一间隔”这一概念。体现出规律存在的普遍性和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起学习新知的欲望,顺势导入新课。】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1 ,观察挂图,初步感知
(1 )谈话:其实像这样排列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看大屏幕,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学生答,师相机板书:夹子、手帕;兔子、蘑菇;木桩、篱笆。
师:同学们看看夹子与手帕,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先看一看,数一数,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2 ,寻找两种物体之间的排列规律。
(1 )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一进行分析。
师:我们先来看木桩和篱笆(放大木桩和篱笆图)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隔一个,一个木桩一个篱笆,
师:是有一个木桩就有一个篱笆吗?这里有几个木桩?几个篱笆?(老师板书数据)最后一个木桩后面有篱笆吗?几个木桩围一个篱笆?(每两个木桩中间有一个篱笆)两头的是什么?
师:谁能把观察的木桩和篱笆的排列特点说一说?
讨论并小结成:木桩和篱笆一个隔一个排成一排,每两个木桩中间有一个篱笆,两头排的都是篱笆。
放大兔子和蘑菇图、夹子和手帕图,说说排列特点。
得出:兔子和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排,每两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两头排的都是兔子。
夹子和手帕一个隔一个排成一排,每两个夹子中间有一个手帕,两头排的都是夹子。
(2)观察:这三组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排在两头的物体,我们称为:两端物体;排在中间的物体,我们称为中间物体。
小结共同点: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物体相同。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两种物体的个数,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同学说一说。
预设:兔子个数比蘑菇多1,木桩个数比篱笆多1,夹子个数比手帕多1。
师:谁能概括起来说?
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我们发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多一。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经历数一数、看一看、列表整理的探索过程,能使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排列有规律,数量相差1 。初步培养学生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规律,体现数学方法的培养。全班交流可以使学生同时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类比分析,验证规律
1 ,质疑:是不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物体相同,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呢? 我们还得进一步的去验证,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预设生:摆或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去验证,并数一数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把自己验证的过程和自己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
2 ,动手验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请两位同学把自己摆的或画的内容放在实物投影机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选的是哪两种物体,怎么摆的?(如学生说出每两个小棒中摆的1个圆片)你得出什么结论?
3 ,追问:这与前面发现的规律一样吗? 有不一样的例子吗?
集体汇报结束后,两个人一组,也按照演示同学说的过程,相之间轻声说一说。
(提醒学生说好后把学具收好)
4 ,看老师收到的礼物,现在谁能说说其中排列的规律?
【设计意图:发现规律后,进而验证规律,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科学的认识规律。并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进入深度探讨的过程。推而广之,联想到生活中大量类似规律的运用,初步感知规律的广泛运用及价值。】
四、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这种规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你们不但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一双灵巧的手,那么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像这样规律的事物吗?请学生说一说。(5 个手指中有4 个空档,4 排课桌中有3 个空档,放学的队伍,学校栽的树等)
师:老师也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这样的规律,想看看吗?你能说说里面蕴涵的规律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知识源于生活,当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体现着这样的规律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
五、解决问题,拓展规律
1 ,师:这样的规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看一看。(出示“想想做做”第1 题)
马路的一边共有25 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师:这里的电线杆和广告牌是怎样排列的呢?
师:现在告诉我们是排在哪儿的物体?
要求的是排在……生接: 中间的物体。
师: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师:如果我们把题目的已知条件改成有25 个广告牌,那有多少根电线杆呢? 对比一下这两道题,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两题中物体的排列是相同的,不同的一个告诉我们的是两端物体要求中间物体,一个告诉我们是中间物体要求的是两端物体。
2 ,解决了马路边上的问题,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木匠师傅那儿,请你们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帮木工师傅解决这样的两个问题。
出示练习(2) :把一根木料锯3 次,能锯成多少段?
师: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演示),谁能够用我们刚学过的规律来解释一下锯木料?
师:那如果要锯成6 段,需要锯几次? 生:5 次
3 ,师:真不错,我们小朋友的游戏中也有这样的规律问题。
出示题目:5 个女生站成一排做游戏,每两个女生中间站一个男生,需要几个男生?生:答。
师:你是怎么想的?如果5 个女生围成一圈游戏,每两个女生中站1 个男生,需要几个男生呢?
学生通过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或围一围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明白:男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行,夹在中间的男生比女生少1 个;当围成一圈时人数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且富有思考的分层练习,加深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及其解题策略的理解,完善认知,形成灵活的解题策略,达到学以至用,提高数学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排队游戏和原有的球串,加深对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接着提出要求,有意识地设置认知障碍,制造思维冲突。拓展认识“两种物件--间隔排列围成一圈,两种物件的数量相等”,这一“封闭式一一间隔排列”的拓展性问题,前后呼应,趣味性强。】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规律啊?
师:是啊,其实有规律的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许多规律,解决许多问题。
六、思考题
老师这儿还为你们准备了一道思考题:盒子里有一些用线串起来的红绿一一间隔排列的纸鹤,红纸鹤有5 只,绿纸鹤可能有几只?
学生讨论研究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规律, 理解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研究、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棋子、棋盘、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谈话 :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做个游戏, 看看哪个小朋友最先发现游戏规律?
(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小手 , 数数有几个手指?再看看每两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 一共有几个空? 你还知道了什么? )
2. 学生交流得出 : 一只小手 有5个手指, 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空, 一共有4个空……
3.小结并揭示课题。
手指5个, 空4个, 手指数比空数多1, 空数比手指数少1。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有很多, 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探究活动,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主探究, 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教学例题 (课件 ) 。
问:看看图上有什么? 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最多。
仔细观察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各有多少个? 每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认真读读这些数据,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2.学生交流。
每两个夹子之间有一块手帕, 夹子的个数比手帕多1;
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 兔子的只数比蘑菇多1;
每两个木桩之间有一片篱笆, 木桩的个数比篱笆多1
3.动手操作 , 进一步感受规律。
(1)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 每人任意摆几根小棒, 并在每两根小棒之间摆一个圆片, 将结果填入下表, 看看小棒根数与圆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件)
(2) 集体交流。
想一想: 如果摆了12根小棒, 应摆几个圆?如果摆8个圆, 应摆几根小棒?
刚才我们摆了小棒和圆, 小棒的位置和圆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吗?
小结:例题中每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同学们发现了排在两端的那种事物比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 排在中间的物体比排在两端的物体少1个。
其实, 这种规律在生活中到处都有, 你能找到这种规律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一一间隔地摆小棒和圆各相当于例题中的哪些事物, 然后讨论小棒和圆在排列中的不同位置及数量关系, 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想, 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的数学模型。
四、感知生活, 深入体验生活中的规律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些规律, 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了一些问题。
其实,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还有很多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 说说看, 你们都知道哪些?
(3排课桌椅中间有2个空、操排队、种树、空调的页片比空少1……)
设计意图:知识源于生活, 当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体现着这样的规律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大大地被调动起来了。
过渡: 生活中这种规律还真不少, 现在我们一起到马路边上来看一看。
这条马路共有25根电线杆, 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动手演示 , 同桌交流 )
谈话: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 下面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 交流解决方法, 解决的方法有:
(1) 动手剪一 剪 ; (2) 画一画 ; (3) 看着书上的图想象。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联系已获得的规律进行判断、得出答案, 使学生在直接运用规律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巩固和深化认识, 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巩固练习, 引导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注意观察, 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这条马路共有25根电线杆, 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动手演示 , 同桌交流 )
1.谈话 :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 下面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 交流解决方法, 解决的方法有:
(1) 动手剪一剪 ; (2) 画一画 ; (3) 看着书上的图想象。
2.实践活动 :我是小小设计师。
3.运用找到的规律 , 结合生活实际, 搞一个小小的设计。装扮生活, 美化环境。 (如用彩灯布置教室, 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 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 植树种花美化我们的城市, 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联系已获得的规律进行判断、得出答案, 使学生在直接运用规律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巩固和深化认识, 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全课总结, 升华规律的内涵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规律, 我们找到了什么规律?我们是怎么找到规律的? 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
我们通过观察、数数、摆摆、画画等方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 如果排成一行, 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多1个;相反, 排在中间的要比排在两端的少1个。如果排成一个圆圈, 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生活中, 许多事物是有联系有规律的, 希望你们都能成为有心人, 用你锐利的眼睛观察生活, 发现规律。
[教学反思]
第一 , 挖掘课程 资源 , 深化学习内容
新课标要求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教教材”, 而要“用教材教”, 并追求“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本节课一开始, 我就创设猜一猜的生活场景, 引入课题, 让学生感知物体的间隔排列。试一试的第2题, 我增加一些数据, 有效地突破难点, 为学生归纳计算方法、思维的提升作了铺垫, 再加上“路灯”是练习中的一道普通习题, 教师自然地进行延伸, 让学生根据规律, 挖掘出普通习题的教育教学价值, 十分巧妙地将静态的文本活化为课堂上极具吸引力的教学资源。
第二 , 比较激活 思维 , 交流促进升华
教学时, 需要教师的智慧去激发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争论。现场操作如果摆了12根小棒, 应摆几个圆? 如果摆8个圆, 应摆几个小棒?
课上讨论, 一语惊醒梦中人, 学生的不同想法为整个课堂增添了更大的活力。
第三 , 活动积累 经验 , 游戏调动热情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第一课时:一一间隔排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规律的应用及变化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引出新知
1. 出示课题:找规律(生齐读)
2.师导入:找规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数学正是由许许多多的规律组合而成。人们正是在生活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进行提升与总结,便形成了庞大的数学体系。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能不能找到它,就要看我们有没有一双敏锐的慧眼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今天我们就让两位老朋友带领我们进入找规律的世界吧!
师用大屏幕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图片:
一个喜羊羊和一个灰太狼交替出现,第七个图像时用“ ? ”表示。按照这样的规律排列,打问号的图像应该是什么?(指名回答,并说说想法)
2. 师:像这样一个喜羊羊、一个灰太狼、一个喜羊羊、一个灰太狼……两种物体交替出现,我们数学上称之为“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称之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3. 出示图片,你能判断下列哪组图形中的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吗?
(学生通过三组图片的判断,进一步加深对一一间隔排列的理解)
4. 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让人感觉很有规律,很整齐,很漂亮!那么,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它又蕴含着什么样的规律呢?让我们一起去兔子乐园看看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 出示兔子乐園情境图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这幅图中,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吗?谁和谁是间隔排列的?
2. 找一找,数一数
我们找出了三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现在就请大家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1)兔子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
(2)有几朵蘑菇?有几只兔子?
(3)有多少块篱笆?有多少根木桩?
(板书)兔子8只 蘑菇7朵
夹子10个 手帕9块
木桩13根 篱笆12块
3. 比较发现
比一比每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再看一看它们的排列位置,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两端物体相同)
你能发现这两种物体的数量有什么规律吗?与同桌说说看。
(三)动手验证,完善规律
1. 师:同学们,刚刚在兔子乐园里发现了这样的规律,那么,在其他地方,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这就需要我们来进一步验证。
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方格。数数小棒的根数与方格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适时指导摆出首尾不同和围成一圈的小棒)
2. 学生动手验证。
3. 指名汇报、展示。
4. 归纳规律。
全班交流后,引导归纳: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个数比中间物体个数多1。
两种物体数量的关系:两端物体个数-1=中间物体个数
总结:首尾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5. 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一一间隔排列的图片并观察。
师问:要让图中表示出我们找到的规律,应该怎样增加喜羊羊和灰太狼?
6. 联系生活。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有这样规律的现象吗?
(学生发言后教师展示图片举例补充说明)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我们了解了一一间隔排列其中的规律,学习规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规律,下面我们进入“才智大比拼”,看看哪些聪明的同学能够善于运用规律。
1. 基本练习
5个8相加,要用几个加号?
2.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1至4题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师问: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谁比谁多1?)
(2)把一根木头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6段,要锯多少次?
学生想想结果,可以用铅笔代替木料比划一下。
(交流想法后教师用课件演示过程并出示答案。)
小结:在锯木料时,锯成的木料段数比锯的次数多1,锯的次数比锯的段数少1。
(3)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桃树有多少棵?
(4)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有困难时,用小棒摆一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规律,使物体的排列显得更加有秩序,让我们感受到规律所独特的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以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规律。
(出示图片欣赏:生活中的一一间隔)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例2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找规律教学案例06-30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06-15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11-09
教师公开课《找规律》 教学设计11-15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07-26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06-06
找规律——周期问题10-15
找规律说课稿09-10
《找规律:间隔排列》说课稿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