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德育渗透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的德育渗透(精选10篇)

心理健康的德育渗透 篇1

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德育与心理健康是学校工作的.两个方面,两者相对独立并列存在,通过分析两者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方法策略,来正确认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作 者:田占海  作者单位:甘南州合作一中,甘肃甘南,7470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1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实践  

心理健康的德育渗透 篇2

中职教育, 不同于单纯从技能培训入手的职业培训, 是一套系统性、将理论与技能合为一体的教育, 将学生从纯手工工作者转变成为有思维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德育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中职院校德育课程包含《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前五门课程各学校基本都有开设, 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却并不高。对于中职学生而言, 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但至今尚无有效的系统性课程体系, 这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课程中, 使德育心育同步发展, 并构建出完善体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海南省商业学校为例。学校在心育与德育的结合方面采取独到的方式, 基本已形成初步体系, 采用的方式是利用讲座、第二课堂、咨询室宣传的方式进行辅助, 在德育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方式, 在校园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 并安排对照班, 对比实施成效。

三、实施方案

(一) 德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德育课程体系包含五大课程, 与之对应, 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内容划分成几个模块, 融合进去, 多数采用活动的形式形成模式展示给学生,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 自我认识。在自我认识中, 包含了性格、兴趣、能力、职业倾向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可适当地插入到《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中目标的选择方面, 运用心理学的方式将原本课本中理论转化为操作性的自我认识, 让课堂动起来。

第二, 青春期的成长。青春期的成长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是《发展心理学》分支中的一个重要关键点, 这一时期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自我心理的健康发展很重要, 同时, 这部分还涉及到学生青春期的性心理成熟。我们将其放入了《职业道德》、《哲学与人生》两大课程中。在两大课程中, 涉及到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法律、人生的认知, 这个时候将学生的青春期特征融入到课程中去,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以及如何让自己更为健康的成长。

第三, 人际交往。本模块我们将其纳入到《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中, 主要从进入工作中如何与上司、同事、竞争对手等进行交往, 如何在工作中赢得信任等方面入手。

第四,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的模块几乎贯穿于德育课程的每门课之中。每节课开始之初, 教师都会带领学生进行情绪训练, 或讲述情绪相关的小故事、启示等, 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每种情绪进行调整, 及时进行情绪管理, 引导学生在校几年学会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合理应对生活中的常见情绪状况。

第五, 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素质的提升主要涉及心理学中心理素质的提升, 这部分内容放置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两门课程中综合素质提升这一部分,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心理素质。

(二) 做好定期讲座。学生从入学伊始到毕业, 学校按照以下顺序开展相应的讲座:自我认识———团体凝聚力活动———情绪调整———男女生性别知识讲座———如何与人交往———自我素质提升

同时, 入学之初学校会利用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普及, 为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以上内容贯穿于学生在校的三年, 每学期大约开设两场, 这些讲座主要以知识大讲堂的活动展开, 根据学生成长的心理特征及其关注点入手, 实现心理健康引导的辅助作用。

(三) 利用好第二课堂。心理咨询开设第二课堂主要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 同时培养一批班级心理健康报告员, 密切关注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 做好咨询室宣传活动。商业学校心理咨询室宣传以学生当下状况为主要线索更换主题。比如, 入学伊始, 宣传侧重于指导学生进行适应性训练;在毕业之前, 宣传侧重于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素质提升及情绪的训练等。

四、实施效果

海南省商业学校采用该种方式所进行的心理咨询渗透,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在全国、全省开展的各项大赛和活动中, 呈现出心理素质稳定、语言表达流畅, 专业表现突出的整体形象, 获奖人数和名次在全省稳居前茅。

由于在德育课程的渗透中, 穿插了第二课堂、讲座及咨询室的宣传进行辅助, 与课堂中所用到的心理学知识相呼应, 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 使原本说教式的德育课堂成为了以活动及参与为主导的活动课,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教师课堂把握能力, 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去。经查访, 采用本方式接受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企业对其岗位稳定性评价相对较高。

五、研究意义

心理健康的德育渗透 篇3

【关键词】 素质教育;小学德育;心理健康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化,从学生的行为、话语、情绪等方面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学生很容易被当代电视机、手机、电脑等先进技术所吸引而迷失方向。为了避免情况日益严重,教师要及时采取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发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直面挫折。本文就如何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关措施。

一、增加师生交流,经营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还处于幼稚的阶段,小学生的内心还比较脆弱,每当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障碍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担当倾听者的角色,耐心聆听学生的倾诉。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习惯、心理压力等,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在交流过程中的说话方式和语气,一位整天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教师以僵硬的口吻与教师交流会给学生带来交流负担、难以让学生完全敞开心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师生之间要遵循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平等的原则,才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同时也可以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第一要义就是学习,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毋庸置疑是用在学习上的,以至于学生没有剩余的时间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要学会抓住一切有利时间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又深刻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接触最多、钻研最深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知识是学生必学的环节,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书本知识中富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例如:黄继光为了战争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用自己的身体去挡子弹。教师可以牢牢抓住这个事迹,向学生讲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如今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每天都要微笑面对每一天、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像这样由书本实例因素的心理健康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自己也能深入感悟。另外,在枯燥乏味、压力过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复杂的心理压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典型事例来帮助学生在无形中疏通思想。

三、因材施教,形式多样,个别辅导

当代的大班级教学的模式,每个班级多达五十多人,每位学生在心理承受能力、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要从日常行为中通过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从他的精神状态、语气等方面,发觉他最近有一些心理障碍,想找他进行沟通,然而,他显然不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说出自己最近遇到的种种困难。为了进一步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可以采取日记交流法、以最近的情况为主体每人写一篇日记或者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先让这位学生在同学面前敞开心扉,如果还是无法解决心中的难题,教师再进行点播等方式,让学生有一个缓解。通过这些方式间接地了解了学生的状况,然后,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分析现在的问题,并且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法,让学生微笑面对每一天,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四、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心理素质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在的环境,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根据环境而发生变化。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课间时间、班会课、早读课等方式开展一个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研讨会,通过讲小故事、看视频、表演话剧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讲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的氛围。例如:在期末考试前期,学生的压力肯定有明显的增加,教师可以讲解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事例,从小时候经历的天花和猩红热等病到长大后妻子、良师去世的悲哀,托尔斯泰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坚持不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而成为文学界的泰斗。这样通过真实实例激励学生,让学生相信“坚持就是胜利的真理”,让他们明白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存在磕磕绊绊,不会很顺利的一路走到底,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让学生正视成功与失败,不因为一次进步而得意忘形,也不因为一次退步而从此不相信自己。让学生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而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是指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坎坷。面对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注意疏导学生的方式方法,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直面苦难,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小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唐讯.现代教师心理素质[J].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开明出版社.2003

心理健康的德育渗透 篇4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德育,即思想教育与品德培养,这和心理健康有着紧密关系。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无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优良的品德,都需要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

一般说来,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指对周围现实的一种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它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之中,反映了个人在社会集体中的生活方式并表现在他对别人及委托给他的工作态度上。这里,性格实质上反映意志品质和道德特征,也具体地标志着一个人的品德和世界观。健康的性格,诸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讲究文明,遵法守纪等等,这些是形成优秀思想品质的基础,有些则是它在学习、生活实践中直接组成,而不健康的性格,诸如狂妄自大、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怯懦自卑、狭隘猜疑、缺乏乐趣,畏惧困难、沉溺幻梦、悲观厌世等等,这些既是低劣的思想品德的基础,有的也是学习生活中社会因素的影响组成部分。换言之,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德与人的生活、社会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谈不上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培养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是同一教育过程中同时进行的两个侧面,两者不可偏废。否则,就难以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与方法。它是积极地影响着学生有关健康的实践、态度和知识在其身体心理学及社会行为方式方面的有意识活动的总和。它与德育有共性,都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活动,属于一种社会现象,并且包含在德育的内容之中。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主要是指以“健康”为目标,有目标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人生观、道德观、民主与法制、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日常思想行为的教育、指导与管理。由此可见,心理学健康教育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施效果。要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质量,只有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1、提高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与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全面发展早日成才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例如:小学生目前思想上、行为上主要有懒惰、厌学、对社会上的不健康行为迷惑不解,甚至模仿等心理障碍。此外,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劳动,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以及被人误解,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当然,学生的个体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方面,它包括心理素质脆弱、个性特征的影响,心理发展中的矛盾影响,人生观的不成熟、不稳定等等。

只有充分认识到努力加强和提高学校的健康教育,并把德育作为不可缺少的内容来抓,才会促进德育工作开展,使思想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如果不清楚这一点,我们培养的跨世纪人才就很难胜任历史重任,将会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祖国的建设事业。正如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讲座等一系列活动,都充分体现了我校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总之,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人们的共识,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2、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对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的教育与宣传,使学生逐渐培养起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学认为,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起他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更为重要。

目前,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但并没有引起学生及家长的重视,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够。害怕被别人议论为“脑子有问题”影响自己的学习,因此,要广泛宣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人人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对于自己想了解但是又怕家长骂自己;小小年纪不要瞎打听,等你长大了就会自然明白了,不要头脑那么复杂等等,甚至感到问有关生理问题有羞耻感。这样就更加造成学生心中的神秘感,根据我在课堂上和学生聊天时

心理健康的德育渗透 篇5

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

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德育 篇6

语文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一、课堂上积极渗透

在读中感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涧物细无声”的教育。有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还需教师范读,使学生人情入境。

二、引导学生对照感悟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四、在语文课外活动渗透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五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错的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教师自身的影响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心理健康的德育渗透 篇7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 是要真正培养出知识、品德、性情俱佳, 具有完整健全人格的学生。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传授学生基本知识的能力, 更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作为小学班主任, 将班级管理者与心理健康医生的角色有机融合, 将对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产生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 促使教育观念更新

传统的教育方法中, 小学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大多停留在说服教育、确立规范等层面上, 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从者”“执行者”。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使小学生班主任惯用的教育理念发生了质的转变。它要求教师必须“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为基准, 要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学生、看待学生、教育学生。

2. 促使工作重心调整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班主任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班主任, 固然要管理好学生的学业, 规范好学生的行为, 然而重中之重的任务却是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施, 帮助这些几乎没有涉世经验、身心处于发展变化特殊阶段的学生, 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

3. 促进健全人格塑造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塑造小学生和小学班主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活动中,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将是双管齐发、相辅相成的。不仅学生能在其中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一样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使自身的心理品质得到提升和完善。

二、小学班主任有效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1. 基础性渗透方法:营造和谐融洽的班集体环境

和谐融洽的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环境虽然看不到, 也摸不着, 但是却能给人以无形的压力和影响。作为小学班主任,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营造宽松愉快的班集体氛围、和谐美好的团队环境。良好的集体氛围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熏陶小学生的创新创造力,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小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引导, 并逐渐走向完善。

2. 拓展式渗透方法:课堂教学渗入心理辅导艺术

目前的教育机制中, 小学班主任一般都兼有专业学科的教学。这为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更有利的拓展途径。在课堂教学中, 班主任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洞察学生的微妙心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小学班主任要把握好机会, 积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结合教材, 充分激发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 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心理浇灌,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亦能得到心理品质的良好锻炼和培养。

3. 针对性渗透方法:开展专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专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指心理辅导课等有针对性的主动渗透行为。作为小学班主任, 在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均不成熟的情况下,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经常性专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活动的过程中, 班主任应注意操作要领, 使活动的形式、内容更贴近学生心理需求, 并从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 纠正问题, 总结经验。

4. 全面性渗透方法:建立三维立体化心理教育网络

小学生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基本环境。为此, 要有效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班主任还要扮演好协调三方积极合作的角色, 使三方各自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形成网络, 整合为系统, 保证小学生知识、品德、性情发展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是小学生在成长阶段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必须懂得, 我们的使命是教书, 更是育人。为此, 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修养, 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量、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有义务结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通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结合, 不断探索、实践并切磋这些方法, 共同推动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四清, 刘金明.通过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提升学生思想品德[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 (3) :44-47.

抓住德育渗透的诱发点 篇8

1 有意识地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我们面对困难时能坚持走下去的动力,是所执行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所依靠的是内心的力量。事实上,意志力并非是生来就有或者不可能改变的特性,它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物理教学时常渗透德育品质教学,慢慢地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如,在学生学习电磁现象的磁生电这节课上,在探究磁什么时候生电时,讲解了这个磁生电的发现过程:电生磁后,原来有很多人都在寻找磁生电的现象,但大部分人都中途而废,然而法拉第坚持不懈地,以超强的意志,日复一日地,枯燥地重复这个实验,终于经过十年的努力找到磁生电的条件,从而导致发电机的发明,为人类大规模生产用电打下了基础,这个发现造福我们千世万代。从而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碰到困难时跟法拉第对比,我们的困难不足挂齿,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要学会象法拉第一样具有坚韧不懈的精神。在学习到《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注意防雷电这个知识点时,引出了避雷针,避雷针的发明者是富兰克林,这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当是为了弄清楚雷电的性质时,冒着生命危险用自身进行了感受雷电,接着又引来了震动世界的电风筝实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利用风筝将大气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使其充电,由此证明了他所提出的“闪电和静电的同一性”的设想。根据这一理论和他对尖端接地导体放电现象的发现,提出了关于避雷针的建议。这一建议后来在法国马利大学得到应用。避雷针的发明不仅可以防止闪电所招致的严重危害,同时也破除了迷信,揭示了自然力的真实性质。这种在生命和科学做选择时,选择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个科学家坚强的意志力。

2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是缤纷复杂的,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特别渴望了解和认识这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如果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加以引导这样会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而科学的世界观的树立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我认为在物理的教学中首先应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那么,如何树立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呢?我认为在操作过程中应是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树立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切不可超之过急,一蹴而就。因为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常以物理教材知识点作为诱发点来展开。如,宇宙和微观世界,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各星系又是异常巨大,一束光穿越银河需要十万年的时间,这些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这个宇宙,根本没有什么天堂可升,也没有什么地狱可言。作为一个现代青少年要有破除迷信的意识。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是物体的光射到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生理现象,是人眼人为对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而现在有些农村家庭大门上挂有平面镜作为照妖镜用来驱魔避邪,纯属虚有。因此,我认为物理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并加以解释,这样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就会使学生领约物理的无限的魅力的同时逐渐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3 有机地选择诱发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的优良传统,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机的渗透这很重要,我认为在结合物理教学时诱发点的选择和表达方式如何是个关键。例如,在讲到“热机”这一节时,讲到燃料的热值,在众多的燃料中热值最大的是氢,所以发射火箭用的燃料就是把氢压缩为液态氢贮存于火箭中,再引出我国人民引以为豪的神舟5号和神舟6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回收,说明我们航天工作人员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短时间内经过艰苦努力达到了世界水平,体现了我们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蒸蒸日上,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但是我们跟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航天事业相比还有差距,他们早就有了航天飞机,而我们国家目前的条件还没有具备有航天飞机的实力,希望同学们加倍努力,撑握更高尖的科学技术使我们国家我们的科学水平高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真正成为东方巨龙。在学习电磁现象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早在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鬼谷子》、《淮南子》等书中均有“磁石召铁”的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于1086年编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讲述了人工制造指南针的方法,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磁偏角。西方哥伦布是在沈括400年后才利用指南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哥伦布也是在这次环球航海中才发现磁偏角的,因此,把我们的国家选择一个诱发点是很重要的!这样在潜意识中激发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建设好自己家园,使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操。可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在物理教学中诱发点的选择是个关键。

4 有机地渗透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培养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当前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来进行教育呢?我认为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步骤的来进行教育,这样在长期的教育下我们的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会有所提高的。如在学习电压这节课时有关防止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电池中含有许多重金属如汞、镉、铅、镍等外壳锈蚀腐烂后有毒物质会污染环境,对人的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我们不要把废旧电池乱丢,要把废旧电池送到专门设立的回收站。在学习声音的特性时为了不防碍他人,不要制造声污染。在学习光学时为了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尽可能不用膜玻璃,以防止由于光反射造成光污染污染我们的环境。这样把环境保护问题有机的渗透的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在不断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环境保护,提高他们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从小养成一个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9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

一、理解、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且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学生,在教育中要理解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思考学生,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有时老师要蹲下去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教师要坚持“扬长”教育,看到孩子的优点,赏识他们,强化良好的行为,帮助孩子增强进取的积极性和信心。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学生心中的困惑,在发现有不和谐因素时,及时交流引导,让师生共同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美的感染,从而陶冶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手段,这样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观念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配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其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00年就产生了;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故其又被称为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的得出徽率(即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杨辉的“三角阵”比法国“帕斯卡三角形”的发现早500多年┅┅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铸就了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篇章。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创制的“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又如,讲解《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把握:

1、知识的情景引入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把握数学信息,准确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干扰信息、次要信息、主要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有用信息。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

2、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和解释,说明其合理性、正确性,形成数学结论和理论,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生活──数学──生活这一过程。

3、在处理例题中,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断强化思想和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

4、在处理作业中,发现学生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应及时与全体同学生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5、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母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于例子、习题,不要就题论题,反思⑴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关键是哪一步?自己为什么没想出来?⑵能找到更好的解题途径吗?这个方法能推广吗?⑶通过解决这个题,我们应该学什么?这种反思能较好地概括思维本质,从而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上来。

四、渗透数学文化,挖掘数学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

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文化问题正式进入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问题。

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特殊的理性思维方法,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⑴、严谨务实的态度。

数学中概念、命题、定理、公式的表述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数学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严密。严密性使得数学的结论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数学的思维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每一个推理过程进行严密的推导、合理的变化,不存在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学生通过这样的数学训练,不知不觉就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严谨务实的处事态度。⑵、守法自律的习惯。

从数学的知识体系来说,它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精神的张扬,数学中的结论是一种逻辑结果,而不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数学中的每一步推理都必须遵循逻辑的合理性,必须遵守数学规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则的遵守态度,这种对规则的遵循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是对秩序的自觉遵守,使人们形成对社会公德、秩序、法规的自我约束,进而发展为一种守法、自律的习惯。

⑶、自强不息的意志。从数学的学科特点来说,它不象人文学科那么容易使人入迷,学习数学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如: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繁杂的运算和式子的变形等等。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领略数学的真谛。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⑷、开拓创新的精神。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数学中对定理、法则以及方法上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正像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新个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物质,也是无法传递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环境。教师在上课时,应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允许学生向课本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五、组织数学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学生合作观念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主导地位外,日常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等„„.只有这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得到加强才能让合作学习真正的有效进行。

六、把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别林斯基也曾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几何图像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音乐,绘画是美的,因为她能给人以感官上愉悅乃至心灵上的震憾。数学其实也有如此特质。有一本由霍夫斯塔特写的《GEB——一条永恒的金线》的书,第一次让人们领略了数学的魅力。GEB是三个人名的起首字母,分别代表数学家歌德尔(K.Godel)、画家埃舍尔(M.C.Escher)和音乐家巴赫(J.S.Bach)。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和美术、音乐是天壤相别的不同领域,但作者却找到了一条贯穿哥德尔数学、埃舍尔绘画和巴赫音乐的“金带”,从而揭示出绘画、音乐与数学之间的“惊人一致性”。正是音乐、美术与数学的这种联姻,使得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由此引申到人的镜面对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渗透与培养。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并加入平移与旋转,体会对称与参差的和谐美,并展示他们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素质,发展了审美能力。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设置审美化的道德教育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于道德智慧的欣赏;最后,应当努力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自己的欣赏——形成欣赏性的评价体系。总之,欣赏型德育的全过程都应当是学生自主“欣赏”的过程、一个尊重并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将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学习中看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体会到人类驾驭人际关系的“本质力量”。” 审美的任务是“立美”,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只能是道德的行动。所以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就只能是鼓励学生践行审美化的人生法则。一种是审美化的“角色扮演”,一种是审美化的真实的道德实践训练。

心理健康的德育渗透 篇10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德育教育应切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而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情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教师不仅传播知识,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塑造学生的“精神之塔”。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一、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喜欢和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二、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

针对班级留守儿童和寄宿儿童较多的特点,叫同学们反复吟诵,“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句使大家深刻理解了作者拟人化手法,用“我的口吻”表现了“亲子”失养于祖国,受辱于异类的悲苦,以及祈求回归祖国的殷切心情,不少同学读了这篇文章眼角掬泪,理解深刻,达到并超过预期目的教学效果。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三、在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我并没有给学生设定写作的模式,也没有要求篇幅和数量上的限制,而是要求学生们有经历、有感触、有写作欲望,就随时写下来,我也随时给学生们小作品进行批改和引导。作文是对生活反映,所以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重视德育的渗透的过程。

如: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从中细细地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也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注意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欲望,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同样能实现

培养作文能力,又实现了德育教育渗透目的。记日记也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但大多数学生写日记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能起到求真务实的作用,写日记还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贬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样能起到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所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形式灵活且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如:读《无私的爱》最后一个自然段“殷红的鲜血缓缓地从孔繁森体内流出,缓缓地流入针管,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鲜血,这是一位日夜操劳的领导干部的鲜血”时,学生们已经完全侵入课文情境中,我马上补充孔繁森援的相关感人事迹及评价,安排写一段话的练笔,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假如你参加孔繁森的追悼会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这样安排,不仅学生有话可说,更受到一次英雄崇高品质的感染。

《我爱我的祖国》、《祖国的生日》、《火红的党旗》这是一组有着强烈而鲜明的爱国色彩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而且在学法色彩比较浓内涵很深,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很大。教这类课文不仅要明确激情,还要充分挖掘文中的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提出要求。教《火红的党旗》一文时我先简要介绍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况,然后重点介绍武装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讲到今天的“四化”建设,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中国共产党真伟大”的情感,接着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党旗、插图,让学生说说党旗各部分象征什么?再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上一篇:蜘蛛结网启示作文下一篇:出纳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