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本科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心理学本科(通用8篇)

旅游心理学本科 篇1

作业一:

没有在课堂中进行“心理学小品情景剧”表演的小组,自行课下拍摄各组情景剧视频,以班为单位交视频作业。

作业二:

按照小品情景剧分组,每组设计2个旅游心理学实验(包括心理学游戏、心理学测试等)。

具体要求:

(一)主题必须与本课程的教学宗旨和相关要求相符;

(二)具有可操作性;

(三)请各组之间协商,尽量不要出现重复;

作业三:

题目范围是:“结合旅游心理学课程,谈谈我的心得体会和意见建议”。具体要求:

(一)文责自负;

(二)主题必须与本课程的教学宗旨和相关要求相符;

(三)结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发表你对旅游心理学的个人见解:不求专业,但求真诚—具体要求重申如下:

1)最好能有批判有据的一己之见;

2)说自己的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言之成理;

3)但凡引用,哪怕是口头意见,也必须注明出处;

4)字数至少在1500字以上。

时间:结课作业第十九周周一由班长收齐,由班长统一交予授课教师。

诸位的结课成绩权重根据教务处的具体规定执行。

旅游心理学本科 篇2

一、定位理论及其对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借鉴意义

定位理论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广告营销理论之一。1981年,美国营销专家艾·里斯 (Al Ries) 与杰克·特罗特Jack Trout) 在题为《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的专著中对定位理论的阐述,标志着定位理论的诞生。他们把定位看成是对现有产品的创造性实践。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定位关键,研究消费者心智;第二,定位聚焦,建立品牌及重新定位;第三,定位战略,发现营销永恒法则。菲利普·特勒科特勒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研究定位理论,强调实施差异化战略,提出了STP定位方法。定位理论的应用由广告定位发展到营销策略定位再到企业战略定位。

目前,“定位”一词已成为重要的、使用广泛而频繁的战略术语之一,几乎在各个行业的策划和战略研究中都用到它。教育定位是为适应社会人才需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设计的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组合的行为。其实质就是通过办学方式以及办学效果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而在公众中形成一种独特形象的心理策略。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旅游本科教育正发生着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要求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定位理论强调的以市场(消费者)为出发点,对产品进行设计,通过营销传播更好地满足目标顾客群需求的观点对旅游教育定位具有普适性价值。定位使更多的旅游院校将办学实践纳入理性决策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过程之中,减少了竞争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二、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现状

旅游本科教育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主体,对旅游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院校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旅游本科教育开始进行定位研究,基本确立了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旅游本科教育基础的薄弱,对其进行的定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偏离市场需求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此政策的颁布一方面为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使各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出现趋同化现象。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就业的过程中,缺乏独有的竞争力。同时,旅游市场基层从业人员需求量大和进入门槛低的行业特点,决定旅游从业人员既要具备基本专业技能,又要具有适当的职业期望。而旅游本科教育只是追求人才培养层次上的提高,结果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供求失衡。

2. 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

旅游业是涉及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景区景点等企业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是涉及面较广、综合性、应用性强的专业,专业方向广泛化,专业设置也比较复杂。近年来,由于教育界很少对旅游专业办学方向进行调查论证,未能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没有对专业方向进行科学定位,所以,出现专业多而不精的现象。

3.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与国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比,我国目前各校的总时数和课程门类均多于国外大学,但总体课程教学效果却不如国外。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课程体系深度不够、课程结构失衡。在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堆积着大量的操作性和知识性课程,以致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感觉课程深度不够,理论薄弱。课程结构方面,各院校因各自的学科背景不同,开设的课程中带有浓厚的前学科背景,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规范化发展。

4. 学科导向性明显

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教育一样,在高等院校内归于某个基础性的学科门类中,被当作基础学科来设置。但是,旅游高等教育的产生不是传统学科专业的繁衍,而是产业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反映,他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是创建新学科,开拓学术领域。因此,旅游本科教育定位应当是职业导向而非学科导向。

三、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策略

针对上述旅游本科教育定位中出现的问题,根据旅游经济发展以及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宏观上应将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业的旅游本科教育定位为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专业教育。具体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度超前定位

据业内专家称,人才培养本身就有“滞后性”,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人才战略制定落后于产业发展。21世纪世界旅游业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均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趋势,要求我国旅游教育者要具有较强的市场预见性,根据这些变化和趋势,在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对旅游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对旅游本科教育进行定位。适度超前定位有利于达成旅游教育目标,解决社会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2. 人才培养差异化

从现实的情况看,如果一个地区旅游高等教育的同质性越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别是一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在旅游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鉴于此,旅游本科教育定位应采取定位理论中的进强定位策略,这是一种避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教育定位方式。各个院校应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的特点,避开同类著名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人才培养道路,不断完善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3. 建设特色化专业

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大多数属于历史、地理等基础学科的二级学科,各旅游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前学科的背景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此外,各旅游本科院校还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的需要建立特色专业,以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办出特色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积极打造自身的特色专业和品牌课程,有利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4. 注重旅游人才规格的培养

正确处理人才规模化和规格化之间的关系,是旅游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旅游人才规格的培养并不单单指高学历或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包括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旅游人才。因此,各院校要制定积极的职业定位,重点培养教育对象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养成,使旅游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适应旅游行业的不同工作岗位,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

四、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1. 提高认识,确立教育定位在旅游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定位的开展应该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首先,各旅游院校必须认识到,对旅游本科教育进行定位是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教育要求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旅游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前提条件。确立教育定位在旅游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保障定位策略的实施,实现教育目标。

2. 确立教育定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

各院校必须确立旅游本科教育定位是课程体系以及其他教学环节改革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定位策略的顺利实施。同时,定位方向确定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院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时,都要对定位进行重新思考,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及时进行再定位。

3. 培养和训练一专多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保证旅游教育定位目标的关键之一是高质量的师资。首先,各旅游院校通过建立教师科研考核机制,保障教师在专业知识层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播的相关知识;其次,通过挂职锻炼或陪同学生实习,提高教师对旅游行业的深入了解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最后,根据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发挥各个教师的优势,培养该专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4. 深化管理机制、完善配套设施,保障定位策略的实施

实践教学是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的重点之一,校内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校企联合的实习方式是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建立一支由学院领导班子组成的监督小组,加强政策落实的时效性,确保定位策略的有效实施。

结语

目前,制约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协调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旅游本科教育定位模糊,各院校对教育定位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的探究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引导各旅游本科院校抓住市场空隙,准确定位,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从人本本位角度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光荣, 李星毅.教育定位理论初探[J].镇江高专学报, 1996, (1) .

[2]赵鹏.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 1998:21-27.

[3]余昌国.关于旅游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2005, 6-8.

[4]王丽梅, 邹宏霞.基于市场需求的高校旅游教育改革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 2007, (8) :131.

[5]高鹏, 杨海红.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 :24-27.

旅游心理学本科 篇3

作者简介:王亚辉(1981-),男,湖南益阳人,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高等教育。王亚力(1965-),男,湖南吉首人,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ZC1205)。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全国旅游高等院校数与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历经数年持续递增后,旅游高等院校数基本稳定在1000所左右,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基本保持在57万左右。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旅游就业问题突出,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ERTI)不足30%。一方面旅游高等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旅游人才,另一方面这些人才中的大部分却未留在旅游行业,倘若这种“怪现象”长期持续下去将十分不利于旅游高等教育和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湖南三所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证研究剖析了这一“怪现象”的危害及其成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旅游行业就业率;危害;成因;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2.011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业因对国民经济的巨大贡献被冠以无烟产业、朝阳产业等美誉,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产业中的地位随之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蓬勃发展。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公布的《2012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236所,其中高等院校1097所,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与2004年相比,旅游高等院校增加了603所,中等职业学校增加了426所。2012年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共计107.34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数57.62万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49.72万人。2012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数9.26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7.05%,其中研究生2452人,占2.65%,本科生3.38万人,占36.50%,专科生5.63万人,占60.80%[1]。

旅游人才的大量供给是旅游人才需求旺盛的体现,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理应是旅游人才的主要去处,但事实并非如此,据笔者2013年8月就湖南某二本院校2010~2013年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的调查发现,该校2010年92名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仅11人继续留在旅游行业工作,旅游行业就业率(ERTI)为11.9%;2011年103名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仅29人继续留在旅游行业,ERTI值为28.2%;2012年173名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仅39人继续留在旅游行业(不含考上研究生的4名毕业生),ERTI值为23.1%;2013年该校160名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仅40人继续留在旅游行业(不含考上研究生的1名毕业生),ERTI值为25%。(注:以上数据统计时间截止到2013年8月12日)。很显然这所高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ERTI很低,为了解这种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笔者接连调查了湖南另外两所二本院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于是笔者认为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平均行业就业率低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旅游本科毕业生旅游行业就业率低的危害及成因

(一)旅游本科毕业生旅游行业就业率低的危害

旅游院校开办旅游专业的初衷本是向旅游业输送人才,但旅游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却选择离开旅游行业,至少产生以下几点危害:(1)浪费国家用于旅游人才培养所投入的资源。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金钱和设备用于旅游人才培养,假设国家每年用于本科旅游人才培养所投入的经费是1000万元人民币,年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人数31.93万,根据推算因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不留在旅游行业就业而浪费的年总金额将达到294万元。(2)使旅游企业陷入人力资源得不到补充的恶性循环。旅游企业经常招不到优秀本科旅游人才,即使招到又因种种原因离开,他们不得不重新招聘,于是陷入“招了离,离了招”的恶性循环,从短期看仅增加了旅游企业的招聘成本,但从长远看因难以招到优秀旅游人才则不利于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3)极大地损害旅游本科人才在旅游企业心目中的形象。由于难以留住旅游本科人才,旅游企业尤其是酒店业渐渐对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失去信心,致使他们宁可放低标准招聘专科生或中专生,也不愿意招聘旅游专业本科生。

(二)旅游本科毕业生旅游行业就业率低的成因分析

国内早有学者关注到了大学生流出旅游业的现象,并指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吴巧红(2004)在文中指出旅游院校培养的大量人才在择业时转行,或到旅游企业后不久因升迁无望或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眼高手低等种种原因纷纷流出旅游行业[2]。肖潜辉(2004)在文中提到大学生逃离旅游业有多种原因,有的是高不成低不就,有的是缺乏耐性,但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就是相当一部分旅游单位对大学生有所排斥[3]。凌茜和陈茂钦(2013)在文中提到酒店基层员工的工作厌倦程度是导致他们离职的一个主要原因[4]。从这些原因来看既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旅游企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导致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ERTI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具体探究这些原因,笔者对湖南省某二本院校2010~2013年离开旅游行业就业的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发现他们离开旅游行业就业的原因集中在以下方面:工作机械、枯燥无味;不喜欢酒店业上夜班;经常要加班、缺少休息时间;工资低;升迁太慢;部分旅游企业排斥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酒店基层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这些原因当中的一部分无法进行界限分明的划分,比如“工作机械、枯燥无味”既可以说是工作本身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学生的主观意识。所以本文对这些原因不予归类,仅对其作出解释。

首先,本文所指的三大旅游产业酒店业、餐饮业、旅行社业的基层工作岗位基本都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尤其是餐饮和客房基层岗位,这对于那些不喜欢从事机械性劳动的学生来讲,确实难以长期坚持,但这又偏偏是这些岗位的特点。

其次,酒店业很多基层岗位需要晚上工作,部分学生对此不喜欢导致他们也难以继续留在酒店业。另外餐饮业加班的情况普遍,且难以预测何时要加班,员工加班加点成家常便饭,这也导致他们不愿意从事餐饮业。

再者,旅游行业工资低是一种普遍现象。目前国内旅游行业基层从业人员的月工资基本在2000左右,部分内陆城市还达不到这么高。至于“升迁太慢”也是事实,据与笔者工作院校合作的多家酒店提供的情况,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要做到部门经理位置至少要7年时间,如果确实优秀尚可做到总监位置,但国有旅游企业普通员工的升迁时间就要长得多,这也导致了毕业生不愿意留在旅游企业工作。部分旅游企业更愿意雇佣专科生,导致希望留在旅游行业的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与大专生在普通岗位上同台竞技时处于劣势。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中高层岗位无法胜任、基层岗位不愿意去的人确实大有存在,这些人最终也只好选择离开旅游业,以上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ERTI低。

最后,笔者以湖南常德市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现场问卷形式征询被调查者对旅游职业的社会认同感。此次调查严格遵循科学的调查方法,确保问卷调查具有空间代表性、时间代表性和人群代表性。挑选常德市居民常去的休闲地滨湖公园、白马湖公园等作为问卷发放地,问卷发放时间尽可能同时覆盖工作日和双休日且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在获得的371 份有效问卷中借助SPSS软件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酒店基层服务人员的社会认可度最低,旅行社基层服务人员次之,酒店与旅行社管理人员的认可度处于一般水平。

endprint

三、旅游本科毕业生旅游行业就业率低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旅游专业本科生管理能力。

我国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涉及到教育部门、培养高校、旅游企业及学生,这些利益相关者应携手共同提高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教育主管机构和高校应共同加大对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将酒店管理纳入,这对各高校的招生与专业设置具有非常重要的宏观指导意义,对社会亦产生导向作用,但这种导向作用日前还不明显,从2013年我校新招收的100多名酒店管理本科生的情况看,他们对今后干什么以及是否能考研等诸多问题存有疑虑,在开学之初,有相当部分学生提出要转专业,在班主任老师的解释下一些学生打消了转专业的念头,但仍然有5位同学坚持要转到其他专业。

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参与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安排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很关键,它关系到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应用型还是科研型,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应根据学校在整个旅游高等院校系统内的地位及未来目标确定,切勿盲目跟风。

(二)强化实训设施建设

除少部分高校的酒店管理本科稍长一点,大多数院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均最近几年才办起来。专业积累不深、用于学生实训的设施设备不全是新办酒店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酒店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酒店管理有着更强的实践性和就业指向性,虽部分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但很多院校至今仍缺乏校内实训基地,这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故当务之急是教育主管机构与高校应联手加大对此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三)改革学生培养模式

国内已有相关文献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阐述,如李力等(2011)[5]总结了过去几年各本科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订单式”、“双证式”和“中外合作式”,但这些模式在实践中亦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任何一种模式都未很好地平衡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利益诉求,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重技能、轻理论”的倾向。行业认为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专科生和中专生,所以教育部提出了本科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导向,但很多本科院校在理解时有偏差,实践中过分强调技能,忽视了本科教育应以学位教育为本,使培养过程与专科生、中专生的培养没有差别。

本科人才与专科人才应该有所差异,而且差异应体现在管理能力方面。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应围绕“以学位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辅”的原则。一是根据专业学位教育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设置课程,规定学生应修满的理论学分,强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征询行业专家对课程体系设置及实践教学安排的建议。二是探索兼顾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利益诉求的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作者认为“一专多证+工学结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探索。一专多证的前提是“一专”,即通过扎实的课堂学习掌握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取得专业领域内的相应资格证书,这就既坚持了以学位教育为主,又兼顾了职业教育;另外鼓励学生在取得专业领域资格证的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取得其他领域的资格证,并且对取得这种资格证的学生予以相应的奖励,这样做就很好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检验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

工学结合的具体途径可以借鉴高职院校的做法,采取“0.5+3+0.5”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一学年的酒店实习时间分解成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就定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让学生完成校内军训后直接到合作酒店锻炼,使之全面了解专业对应的行业实际,认识到知识对于就业者的重要性,感受企业化管理的规范与严格,必能使其返校后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通过在校两年学习后,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再次返回对应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其实习质量必然大为提高。

(四)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亦不容忽视。

酒店管理师资队伍的现状是严重缺乏行业工作经验,这也是我国酒店管理师资队伍和国外酒店管理师资队伍最大的区别[6]。虽各大高校都在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并采取了一定的形式如教师去企业顶岗[7][8],但从实践看教师去企业顶岗基本上流于形式,事实上教师并未承担相应的服务或管理职能,仅仅吃住在企业而已,教师顶岗结束后仍未获得相应的服务技能或管理经验。故当务之急是深化校企合作力促教师顶岗具有实质性。在具体实践时应打消企业对顶岗教师无法胜任所顶岗位的顾虑,解决办法是适当延长教师顶岗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行业经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五)提高旅游专业本科生对旅游行业的认识。

很大一部分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离开酒店再择业的原因是对旅游行业固有的、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的认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与企业从学生入学开始要向学生介绍行业特点,让他们有思想上的准备;另一方面,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尝试“0.5+3+0.5”的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尽早进入企业了解行业与岗位特点及升迁路径,这需要学校就业负责人及班主任老师做好就业意识的宣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在本科生管理能力具有优势的基础上加上正确的就业观念,将大大降低旅游企业对本科生的排斥。

(六)提高社会人员对旅游职业的认同感。

社会对旅游职业尤其是旅游基层职业存有偏见,使旅游基层从业人员背负相当大的压力,提高社会对旅游职业的认同感势在必行。一方面学校应联合企业共同宣传各个岗位都有技术含量;另一方面社会媒体也应该对旅游职业工作性质做积极的宣传,让更多人正确认识旅游职业的工作性质,消除社会对基层旅游从业人员的偏见,以此提高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实现旅游产业与旅游高等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在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之时,旅游本科就业却不容乐观,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ERTI普遍偏低,本研究虽探讨了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ERTI低的危害和成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但本文仅获取了2010~2013年湖南三所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ERTI数据,未来研究有待使用时间跨度更长、院校数目更多的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ERTI数据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教育司.2012年全国旅游教育统计情况[Z].

[2]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4(S1):22-25.

[3]肖潜辉.从大学生流出旅游业谈起[J].旅游学刊,2004,19(4):6.

[4]凌茜,陈茂钦.基于工作厌倦的酒店员工职业生命周期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47-54.

[5]李力,沈雅雯.我国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J].旅游论坛,2011(1):120-126.

[6]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9(2):87-91.

[7]潘冬南.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2(11):8-11.

[8]孟秋莉.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J].

应用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4

正因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和闭锁性,所以我们在对其进行青春期教育时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采取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和方法,适宜引导而不宜高压强制。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校园心理情景剧切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是高中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校园心理情景剧的特点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在心理情景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以学生在成长中遇到和关心的问题为内容,通过角色扮演再现现实中的人与事,演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与心理困惑。校园心理情景剧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其主题与取材来源于真实生活,通过演绎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展示学生的心理冲突,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可适当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夸张、整合。

校园心理剧是用于探讨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以问题为主线展开剧情情节,其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提出问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时代特点等;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引出全剧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分析问题:通过对造成心理问题的相关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精心演绎,使问题层层剥开,不断深化,从而探讨这些问题对个人心理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他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3.解决问题:校园心理情景剧的结局要有深意,能够引起观众的回味与反思,要通过内心冲突与斗争,使观众有所体验和领悟,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行为。结局可以通过旁白来进行。

4.分享感受: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感受和领悟,使当事人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别人的反应和感受,学会换位思考,改变不正确的认知。

二、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中青春期教育中的初步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举办过两届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活动,活动方案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宣传及准备阶段;

2.报名及上交剧本阶段;

3.剧本筛选阶段即为初赛;

4.复赛阶段;

5.决赛阶段。

参加的学生来自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各班。从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活动的方案公布之后,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很高,从编写剧本到排练演出、服装道具、录音、灯光、音控等每个环节都非常认真,力争做到最好,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很有趣也很有意义。

在举办的校园心理情景剧中,一部《谢谢你,我的青春》的心理剧在学生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该剧的开场白是这样的:A:“哎,你说什么是爱啊?”B:“爱吗?嗯……我认为爱情就是在你不经意间,或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便悄悄走进你的心里。”

听到这里,台下的学生们会心地笑了,说明这就是他们对青春期情感的真实感受。该剧一开场就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很期待接下来的剧情。男主角小凯和女主角小言就像是高中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从相识到相恋的过程,让很多学生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相似的感觉和熟悉的场景很快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剧情展示的是:起初,恋爱的感觉是甜蜜而美好的`,可是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是恋爱双方不得不面对的。首先,在高中如此重的学业压力之下,学习时间与恋爱时间如何协调;其次,面对对自己有很高期望的父母,女主角因为欺瞒父母而产生愧疚感,男主角被父母发现自己恋爱后与父母的关系紧张、矛盾激化,身心疲惫;再次,两人相处久了,双方身上的光环慢慢褪去,看到的更多的是对方的缺点和不足,高中生尚不成熟,更多关注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对恋爱的期望很高,但是处理关系的能力又不足,这就导致男女主角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男女主角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以及谈恋爱要承受的各种压力,才发觉恋爱是一件如此花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不禁感叹:对于高中生的我们而言,“恋爱是个奢侈品,不是人人都能消费得起!”

就在大家猜想男女主角究竟如何做选择时,令人意外的是,这部剧的导演竟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最后一幕:夜深了,这个城市一片寂静,女主角小言还在埋头苦读,桌上堆着一堆习题。妈妈走进来,手上端着一杯牛奶,劝女儿早些休息。女儿懂事地感谢妈妈,并答应再看一会儿书就去休息,然后母女俩互道晚安。全剧终。

虽然结局让人比较诧异,但是它引发了更多的思考。笔者曾与该剧导演交流过,为何会安排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呢?导演分享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如果结局是两个人继续恋爱,校方会比较难接受,毕竟这是一个展现在所有老师和同学们面前的公开性的演出,有导向不正确之嫌,作为学生导演与学生演员,以及组织这次活动的各部门也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再者,如果结局是两个人分手,学生们似乎也比较难接受,因为这种结局就像是和校方商量好的一样,变成了一堂思想教育课,使原本轻松愉快的活动变了味,容易让学生排斥和反感。而开放性的结局在此处就很巧妙,它会让学生去思考,恋爱虽然是美好的,但是伴随而来的如此多的问题和如此大的压力应如何应对?究竟该不该在高中阶段谈恋爱呢?我们该如何处理青春期的情感?其实学生们心中已经有答案,而且是一个他们经过深思熟虑、自己的判断领悟出来的答案,比老师或家长硬塞给他们一个结论要更加容易接受。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结束后,笔者所在的心理组组织了一场沙龙活动,邀请参与这次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活动的学生演员及部分观众来参加,请他们分享参与及观看此次活动的心情、感受及收获。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大家感触良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次活动使他们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学会了换位思考。他们还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加理解和宽容他人;光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所有工作的,必须依靠团队合作,通过不断的沟通及发动集体智慧共同完成任务;虽然站在舞台上的只有几个演员,但背后还有很多任劳任怨的幕后工作者,没有他们的默默付出,是不可能有这样一场精彩的表演的,这教会他们要全面、深入地看待问题,更要感谢那些在他们成长路上给他们支持鼓励的人;有部分学生反映刚接到排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的任务时,因为缺乏经验而不自信,感觉颇有压力,待他们硬着头皮认真坚持下来后才发现不仅演出的效果很棒,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很大提升,不禁惊叹:人的潜力无穷大!

学生们的体会与分享对笔者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們看到活动的作用和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对笔者以后组织此类活动或者开展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青春期教育中的作用及推广意义

1.积极宣泄情绪、疏导情感

校园心理情景剧演绎的都是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这其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可以通过表演者在舞台上夸张的表现形式演绎出来,所以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可以随着剧情的发展将自己内心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使情感得到及时疏导。

2.促进同伴互助

同伴的影响对高中生非常重要,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创作来源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们可以从校园心理情景剧中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影子,领悟到每个人因为立场不一样,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从而更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能理解他人,校园心理情景剧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互动的环境,搭建了同伴心理互助的平台,让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体会别人的感受。

3.拓宽学校青春期教育的渠道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更强调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校园心理情景剧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是根据学生的真实问题编排而成的,在编排和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为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提供经验。在体验中获得感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防止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4.增进青春期亲子沟通

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尽管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都很关心,但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得不够,对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理解得也不够。而校园心理情景剧这种生动形象的形式容易打动家长的心灵,促使他们了解到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与孩子间沟通更加顺畅。

5.融合为生命教育的另一种形式

校园心理情景剧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巨大的辐射力诠释人间的“真、善、美”,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校园心理剧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他人处境,体验他人的内心感受,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更懂得理解和尊重。校园心理剧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亲子间的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对亲情和友情的感悟,让广大学生学会了感恩和珍惜。同时,通过观摩校园心理剧中高中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对积极生活理念的倡导,更多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

四、校园心理情景剧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参加活动的学生有限

每个班出一个校园心理情景剧节目,能参与的学生有限,没有参与活动的学生从校园心理情景剧中得到的体会和感受可能也比较有限。

2.深层资源挖掘不足

每个校园心理情景剧中都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利用,例如,对剧情探讨的研究,深挖每个角色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剧情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作为当事人又该如何应对等等,这些资源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3.活动后的延伸不够

笔者认为可以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中的很多资源运用到日后的学校青春期教育当中。例如,将其作为心理课堂的一种资源进行探讨,或者在家长会上播放比较典型的校园心理情景剧视频,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声,从而促进亲子沟通。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评价论文 篇5

1.评价要素的设置

评价要素的设置,是对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由于评价对象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因此选取课程体系目标作为评价要素。考虑到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能力,因此可以参照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来选择评价要素。温卫宁等认为酒店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酒店的经营管理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及职业发展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丁雨莲等指出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多基于专业性、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和个人素养等方面。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包括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四个方面。其中每个目标的实现与否又取决于各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就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评价要素。评价要素集合为:

U={U1,U2 ,U3,U4}(1)

Ui={Uik}(i=1,2,3,4;k=1,2, …,nk) (2)

(1)式中,Ui代表U的子集,为各单要素。其中,U1 代表专业基础知识,U2代表经营管理知识,U3代表实际操作知识,U4代表专业外语知识。

(2)式表示子集Ui 中含有nk个评判因素,Uik代表各门课程。各单要素具体包括哪些课程,取决于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

2.评语集合及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的确定

在对要素开展评价时,主要通过衡量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来判断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根据评价决策的实际需要,将评价等级标准划分为“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和“几乎没什么帮助”四个等级。即评语集合为:V={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几乎没什么帮助}(3)

为了衡量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需要确定其权重系数。在确定各子集Ui权重(一级权重)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主要依据学生对各子集的重要性判断来确定权重。在重要性判断中,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分为5,4,3,2,1共5个等级标度,5代表非常重要,4代表较重要,3代表一般,2代表较不重要,1代表不重要。在学生做出重要性判断后,计算各子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各子集权重。在确定各子集中要素的权重(二级权重)时,将各门课程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1/nk即为子集中各要素权重。

3.评判的实施

在模型评判的过程中,首先对子集Ui中的各门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分别求出其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构成评判决策矩阵Ri,如果Ui中各门课程的权重集为Ai,则第i个子集Ui的综合评判结果为:Bi=AiRi=[bi1,bi2,bi3,bi4] (i=1,2,3,4)(4)

然后对4个子集Ui(i=1,2,3,4)进行综合评判,其评判决策矩阵R为: (5)

如果各子集的权数分配为A,则可得综合评判结果:B=AR(6)

最后依照评语集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综合评判结果进行判断,得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

1.问卷调查概况

为了获取评价要素权重子集和评判决策矩阵,我们选取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06级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50份,有效回收45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女生占88.9%,男生占11.1%。

2.问卷内容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分为各项知识重要性和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两大部分。其中知识重要性判断依照前述的5个等级,对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进行判断。

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则依照评语集所确定的四个等级来评价。在具体操作时,首先,依据各门课程所侧重的目标,将所有课程分为四类,结果如表1所示。然后请学生评价每门课程对其帮助程度。

表1专业课程分类

类别 课程

专业基础知识 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 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美学

经营管理知识 现代饭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与规划

实际操作知识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导游业务旅游礼仪

专业外语知识 实用旅游英语

3.信度分析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份量表所测分数的可信度。同一群被调查者在同一份问卷上多次填写的答案如果具有一致性,则表示信度高。衡量信度的方法中,以Cronbach α 系数应用较多。根据美国统计学家黑尔、安德森、泰萨姆和布莱克的研究,计量尺度的Cronbachα值大于0.7时,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当计量尺度中的项目数小于6个时,Cronbachα值大于0.6,表明数据是可靠的。此处我们对各类课程对学生帮助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信度分析结果

课程所属类别 项目数 Cronbachα

专业基础知识 7 0.8225

实际操作知识 3 0.6760

经营管理知识 6 0.8417

(说明:由于专业外语知识方面,仅有《实用旅游英语》一门课程,故未做信度分析)

从信度分析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部分各门课程帮助程度判断的数据可靠性均较高,其中,实际操作知识方面的数据可信度虽然低于0.7,但由于其项目数为3,因此数据仍为可靠的。

4.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确定

在一级权重确定过程中,依据学生的重要性判断结果,得出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一级权重子集A为:A=[0.2496,0.2480,0.2480,0.2544](7)

由于此处将各门课程对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二级权重子集A1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43(1/7),A2中课程权重为1(1/1),A3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333(1/3),A4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66(1/6)。

5.综合评判

综合评判过程中,由学生依照评价等级标准对各门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确定各子集中单要素的评判决策矩阵Ri(i=1,2,3,4)为:

(8)

对二级权重子集Ai和评判决策矩阵Ri进行合成运算,即可得到基于单要素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Bi(i=1,2,3,4),然后得出U中各子集的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对一级权重子集A与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进行合成运算,得出课程体系

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B。

(9)

(10)

对照评语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总体上对学生较有帮助,因此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较好。但评价结果同时也说明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

三、课程体系完善建议

1.重视经营管理课程设置

在各项知识的重要性判断中,学生普遍认为经营管理知识重要性高于其他知识,其权重在四项知识中相对较高,为0.2544。这一结果的形成,与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密切联系的。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还调查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95.6%的学生选择了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相对于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要求,现阶段经营管理课程门数较少,因此建议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专业经营管理课程,如可以围绕旅游业中的某一行业(如酒店业)来设置相关的课程,着重培养该行业的专业人才。

2.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

从学生对操作技能课程的评判来看,大多数认为此类课程非常有帮助。一般来说,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后,需要先从基层做起,然后再逐渐升至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从人才市场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操作能力较强,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本科生则往往由于操作能力欠缺,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继续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应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这样既有助于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其就业后较快地融入企业。

3.少量开设研究型课程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中,有33.3%的学生认为培养研究型人才也是培养目标之一。企业的管理和专业的发展都需要研究型人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需要研究型人才去深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尤其需要研究型人才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建设。综合来说,旅游行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需要人才具有一定的研究素养,这种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多个方面,其中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 温卫宁、林增学、黄国良,酒店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素质观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4(6): 103-105。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6

中国的度假旅游发展到现在,自1992年成立了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来,各地方纷纷效仿,大小不一、等级不同,不论去哪里旅游,到处可见旅游度假区字样,发展之迅速,范围之广都超出人们的想象之外,但是如此积极的大跃进,整体的效益并没有提高,而是在坎坷中进行。虽然对于旅游度假区已经有屡见不鲜的感觉,但是中国度假旅游的发展并不是十分的成熟,因此,度假旅游成为现在很热门的一项研究主题。而从中国度假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前辈们对于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的区分概念来看,中国的度假旅游区大部分都不能将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明显的区别开来,在我看来,很多的旅游度假区徒有其名,却并无实质或者说明显的与其他区分的内容。因此,对于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就很有必要,在分析的同时能够相对找出一些方法或者措施便是本次研究论文的主要目的。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工作总结度假旅游成为今天很热门的一个话题,但是对于它的研究,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本文主要从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出发,通过研究,找到现在的度假旅游环境所应该具备的元素与中国度假旅游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外国旅游度假环境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度假旅游环境体系。同时,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营造度假旅游环境所需注意的事项,使整个营造过程中通过最少的损耗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论文提纲

1 文献综述

2 度假旅游与环境关系

2.1 度假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

2.2 环境对度假旅游的反作用

3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

3.1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类型

3.2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

3.3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现状与问题

3.4 与国外度假旅游环境的比较分析

4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营造

4.1 发展度假旅游的条件分析

4.2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营造原则

4.3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营造的.问题思考

4.4 度假旅游环境特色的保持

5 结论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给出论文撰写到每一部分的时间进度计划表(要与学院要求的最后交论文时间相吻合)

20XX.X.X-20XX.X.X 完成论文前半章(度假旅游环境分析)

20XX.X.X-20XX.X.X 完成论文后半章(度假旅游环境营造)及初稿整理

20XX.X.X-20XX.X.X 完成论文修改稿及完善

20XX.X.X-20XX.X.X 完成论文三稿

20XX.X.X-20XX.X.X 完成毕业论文定稿

五、个人简历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1、蔡家成.度假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国旅游报.2008.04.02

2、Chuck Y.Gee.向萍.度假饭店的开发与管理(第二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龚立仁.旅游度假区 路在何方.中国旅游报.2010.03.23

4、黄向,苏丹.旅游英语.21世纪旅游专业系列规划教材.暨南大学出版.2009

5、黄郁成.新概念旅游开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6、姜红敏.度假旅游相关概念界定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第12期

7、刘家明.游度假区发展演化规律的初步探讨.地理科学进展.2003.22(2)

8、骆文韬.走向21世纪的中国度假旅游.中国旅游出版社.

9、Robert Christie Mill.李正喜.度假村管理与运营.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10、王运姣,王琪.关于度假旅游的研究评述.现代经济信息.15期

11、肖红艳、李琦.论分时度假在中国本土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5月版

12、徐菊凤.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3、杨铭铎,陈心宇.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概念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29期

14、杨群,盛红.深圳发展东部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前景分析.海岸工程9月

15、杨霞.龙佑温泉度假区温泉旅游开发.消费导刊,2009(2)

16、郑冬子主编.旅游地理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08

17、郑建雄.休闲旅游产业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河北省旅游类本科专业发展研究 篇7

一、河北省旅游本科专业发展阶段

从河北省旅游类本科专业发展情况看,主要经过了如下发展阶段:

(一)专业初办阶段

河北省旅游类本科专业设置相对较晚河北师范大学于1998年获得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本科招生资格,自此开启河北省旅游本科专业办学发展历程。2000年石家庄经济学院获得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招生资格,石家庄经济学院成为我省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首家招生院校。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均为我省旅游专业本科早期开办院校,为我省旅游本科专业奠定了发展基础。

(二)专业规模发展阶段

因旅游管理本科在全国范围内招生院校迅速增加,2004年教育部开始限制高等院校设置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但河北根据办学实际及市场需求,继续推动本科办学发展。

此阶段河北旅游类本科专业培养院校持续增加,培养规模日益增大,本科办学专业覆盖面日益完善。增加院校以新升格本科院校及本三院校为主。

(三)专业全面发展阶段

2009年之后河北省旅游本科专业发展进入全面发展阶段。表现为培养院校数量持续增加,办学专业有限有增。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唐山学院、沧州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申报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获得成功。河北经贸大学发展成为省内旅游类本科专业设置最多的院校。

与国办本科院校旅游本科专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河北省本三院校也进入旅游本科专业大规模扩张阶段。

二、河北省旅游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一)办学规模

截至2014年河北省共有旅游类本科专业培养院校共计23所,其中国办院校有14所,其中有省属本科院校8所,市属本科院校6所,此14所院校中1999年后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有7所。旅游类本三院校有9所。

(二)办学分布

河北省旅游本科院校分布呈现区域集中办学特点。其中石家庄为办学资源最富集区,有6所院校;其次是保定有5所院校;再次唐山和秦皇岛各有3所院校;廊坊与沧州各有2所;邯郸与承德各有1所。张家口、衡水、邢台没有旅游类本科专业培养院校。

(三)招生规模

从2009-2014年6年河北省高校旅游本科历年计划招生情况看,2009年共有17所本科院校涉及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及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三个本科专业计划招生总量为1600人左右,校均招生约为94人。2014年共有22所本科院校的四个本科专业计划招生1843人,校均84人。

(四)师资情况

师资力量是反映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科研成就等指标来综合体现。根据我省旅游本科开设院校网上师资发布情况看,截至2014年河北省共拥有旅游本科专业专职教师数量为190人左右。其中教授约占全部师资的16%,副教授占全部师资的26.3%,讲师约占全部师资的56.6%,助教占全部师资队伍的1.1%。

(五)科研情况

科研活动开展是否广泛,科研活动层次的高低及科研活动的学术影响是衡量我省旅游本科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推动我省旅游本科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托。通过中国知网,分别以旅游、酒店、旅行社、会展、导游为关键词对2010-2014年8月间的河北各旅游本科专业培养院校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统计。五年间河北省旅游本科专业院校共发表旅游类学术文章1061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86篇,高水平文章仅占文章总量的17.5%。

从科研活动开展层次角度分析,我省各高校承担课题多以厅局级、校级课题为主,缺乏省部级、国家级基金课题和奖项。

(六)课程建设

从河北省旅游本科专业院校课程建设情况看,省级、国家级旅游本科类精品课程至今仍为空白。所建成的校精品课程以理论类课程为主,实务类课程相对较少。而河北省在高职高专旅游类精品课建设均有国家级及省级课程申报成功。从2007-2011年5年间由教育部与财政部发布的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看,河北省没有旅游类课程列入目录之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河北省课程国际化建设程度相对滞后。

(七)办学定位

我省旅游类本科专业培养定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多数院校培养胜任旅游企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管理、开发、营销等岗位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燕山大学、河北大学这两所院校因旅游领域科研能力相对将强,生源质量好的有利条件,特别强调对学生科研能力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相对趋同的办学定位说明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无差异化及缺乏错位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特色难以形成,也就致使人才培养与行业接轨也就难以实现。

三、河北省旅游本科专业发展主要问题

(一)旅游本科院校数量日益增加,招生规模萎缩趋势明显

从1998年河北师范大学首办旅游本科专业以来,到2014年的十七年间,我省所有本科院校中34%的公立本科院校及近53%的独立学院开设各类旅游本科专业,河北省旅游类本科专业培养院校已增至23所。

从办学规模上看旅游专业本科院校以年均1所的速度稳步增加。从2009年至2014年计划招生数量上看旅游本科院校校均专业计划招生数量已从每届每专业平均招生95人降至2014年的73人。

(二)师资建设亟待提升

1、旅游师资整体数量偏少。

根据统计,截至2014年,河北省旅游本科专业专职师资人数在190人左右,和2011-2014年四届旅游本科专业约7000人的计划招生数相比,生师比为37:1,按实际招生数算,生师比接近29:1。而根据对教育部相关数据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生师比为23:1。由此可见河北省旅游类本科专业生师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科研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

河北省各旅游本科专业院校旅游专业师资的科研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以2010年至2014年8月之间各院校发表的论文看,河北省旅游科研整体水平偏低。

燕山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经贸大学这六所本科院校在此期间共发表论文756篇,占我省全部此类论文总量的71.3%,其中在代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核心期刊发文数量为151篇,占此期间河北省旅游本科院校旅游类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的81.2%。2001年后陆续升格的新二本院校为主的8所院校同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为29篇,占此期间河北省旅游本科院校旅游类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的15.6%。

其余9所旅游本科专业三本院校,同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为6篇,占此期间河北旅游本科院校旅游类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的3.2%。

3、行业背景弱,服务行业能力差

从现有情况看,我省在旅游本科人才培养中重视理论类课程教学,忽视实务、实践类课程教学,教师缺乏行业背景,实务实训类课程设置及开设流于形式。本科生在行业实践中普遍对行业基本业务感到生疏,岗位适应期偏长,远不如专科生对相关技能掌握的扎实与熟悉。

我省旅游本科专业院校专职专业教师与旅游行业联系不紧密,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参加行业实践少,行业知识及信息获取主要通过二手资料得到,教学脱离实际。其次是能够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少。我省有不少教师具有各类旅游行业相关资格证书,其中还不乏高级别从业资格,但是拥有资格证或从业证并不代表就可以指导实训类旅游课程的教学。再次,旅游科研关注较为宏观,对河北省旅游行业发展遇到的具体问题解决能力不强,旅游科研脱离河北旅游发展实际的情况表现突出。第四,行业兼职以服务技能型兼职为主,管理岗位兼职少。

(三)学生及行业对本科教学认可度低

我省旅游本科教育以经历了近16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从学生毕业就业情况看不容乐观。学生就业存在行业就业优势不明显,初次就业层次低、薪酬低,职业发展空间受限,行业初次就业率低,行业内就业流失率高等问题。

(四)标志性专业建设成果少,全国影响力低

标志性专业建设成果代表院校在本学科的最高教学科研水平及整体影响力。具体包括培养形成专家级师资队伍、优秀教学团队,取得重量级教学成果及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等。

从河北省旅游专业建设情况看,近年来也取得一定的成绩,河北师范大学现有旅游类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燕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是河北省唯一的旅游类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河北省旅游类本科专业在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旅游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优秀教材等这些高等教育领域的标志性教学成果还有待突破。

四、河北省旅游类本科专业发展对策与路径

(一)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及布点

随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成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及会展经济与管理与酒店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新增办学院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增加,我省旅游类及相关专业本科院校申办酒店管理及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的意愿与速度明显加强。

为了避免其他旅游本科专业出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问题,相关部门应强化新的旅游本科专业设置布点调研论证,杜绝出现在未做充分论证,在未了解市场需求及自身办学条件是否满足新专业教学组织需求的情况下,单纯为了解决招生危机而抢报快上新的旅游本科专业的情况发生。

(二)改革招生制度

1、增加春季招生,完善秋季招生

河北首应着手研究适时开展针对以旅游专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的春季高考招生改革。其主要作用在于既增加了考生选择机会,又增加了院校生源。学生培养采取“2+2+就业直通车”的方式,即两年院校学习再加两年企业顶岗学习,四年学习结束直接在所学习企业就业。

河北开设旅游专业专科层次的院校数量接近60所,年度计划招生数量9000余人。我省未对秋季专接本招生计划做限制性规定。我省本科生年度计划招生规模仅占全部旅游专业各层次(含研究生、本科、专科)招生数量的13%左右,相较全国近40%的平均值,比例相差悬殊。由此可见,增加专接本招生计划,鼓励开展专接本教育是解决我省旅游本科院校生源萎缩困境,增加办学规模的可行方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因我省旅游本科专业生师比与全国旅游本科院校旅游专业生师比差距过大,因此我省各旅游类本科专业院校应加大旅游专业师资的引进步伐,特别是加大对旅游行业运营服务实务类人才的引进力度。

修订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避免“双证书”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的错误认定标准。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挂职从事中高层管理工作。

为中青年教师搭建各类科研平台,融入科研团队,接触各类高端前沿课题,借助重大科研活动组建形成旅游科研团队。

对于旅游专业师资而言,因其专业性强,实践性突出,因此需鼓励教师主持参与推动教学改革,灵活高效组织教学,鼓励教师建设专业精品课程,引导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四)结合河北旅游业发展实际,凝练特色培养模式,培育特色品牌专业

我省高校也应立足河北实际,办学突出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地方人才培养需求,尝试进行旅游行业高端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特别需要加强休闲旅游、节庆旅游、旅游工艺产品设计、旅游信息化、高端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旅游装备制造等多各行业领域人才的培养。

河北省旅游本科专业高校应及早在构建教师核心能力突出,专业性强、实践教学效果好、学生综合素质过硬的旅游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方面提出更多创新性的举措。

(五)多出标志性专业建设成果

旅游心理学本科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教学;人才培养

旅游业发展空间的拓展、转型升级,新业态的不断呈现,都呼唤着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为我国旅游业得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当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的问题日益突出,也表明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旅游本科教育的当务之急。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旅游高等教育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从校企合作组织结构、资金和制度保障、政府支持等方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

高校要树立“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进行管理创新,加强主动服务于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使旅游高校从自我发展为主转变为社会需求为主。对企业来说,实行校企结合,能够得到学校的智力和技术支持,对于企业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领域拓展等的战略意义,为企业职工提供再教育与培训,而且校企合作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与信誉度,是一种企业形象策略。

2 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与企业需求脱节

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时较为模糊,没有真正的了解旅游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一点在旅游人才结构中尤为显著,突出表现在多数旅游院校所设专业主要有旅游管理、饭店管理、导游,培养目标大体一致,旅游企业所急需的营销人才、景区规划管理人才、电子商务网络人才、旅游财会人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高级导游人才等旅游主体人才较为紧缺。从课程设置上看,内容涉及与工商管理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面面俱到,但无形中却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模糊,学生所需要的旅游行业知识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针对性,旅游教育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下降,这与我国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明显错位。

2.2 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院校学生就业难

我国旅游业用人的现状是人力资源供大于求,而人才资源供不应求。我国旅游企业目前最需要的是中高级从业人才,如旅游地產、宾馆、物业管理、会展组织、策划以及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等需要大量专业旅游人才,但旅游本科毕业生一时难以胜任,很难满足市场对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而不少旅游院校的毕业生一时又难以胜任,因而就业率就低。因而,一面是旅游企业人才短缺;另一面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

2.3 旅游专业人才职业稳定性差

高校旅游本科专业普遍缺乏对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旅游业本身是个应用型很强的行业,很多旅游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旅游业的基层工作,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定位于管理岗位,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劳动强度很大的基层岗位工作多长时间才可以晋升到管理岗位。另有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左右,旅游业企业员工流失率高达20%以上,人才流失率是旅游行业面临的困境之一,尤其是资质越高的人才流失的越严重,说明大部分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没有将旅游业定为自己的职业目标。

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

旅游本科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既不是企业对学校的单边援助,也不是学校对企业的依赖,而是通过建立一种互动的机制,达到“互惠互利,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培养出适合旅游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1 实行产学交叉的教学方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接近企业需求。二是能迅速融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是专业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平台,旅游院校必须以旅游业的前沿动态作为教学课程设置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完善旅游专业理论性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强应用性课程设置。应用性课程的设置要增强实用性和战略性,保证院校人才的特色供给与旅游人才需求的成功对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全程产学交叉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学校与导师共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解决企业常见问题,符合企业需求的创造性人才,最终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使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都受益。

3.2 以企业为平台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旅游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在旅游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是学生技能培训与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旅游本科专业院校要与旅游行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互动关系,为旅游专业在校生的实习、择业、就业和企业的用人、选人搭建一个交互、便捷、有效的平台。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管理实践等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及福利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的报酬。

3.3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鼓励高校广开师资引进渠道,从旅游企业、行业和部门引进一批名管、名导进课堂,充实高校“双师型”教学队伍;实施高校名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了解掌握企业的发展态势、用人状况、人才需求,指导企业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旅游企业争取部分高校专门开设“定向教学班”、“特色教学班”和“强化提高班”等。例如,黄山学院请名导名企业家进课堂、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与洲际集团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为集团定向培养学生等等。

3.4 政府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

校企合作教育不仅学校要增加资金投入,而且参与合作教育的单位也需要有投入,这些都需要政府在学校收费、企业纳税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政策。例如,给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收费权,对校企结合在资金、人力、设备使用等方面有一定付出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成绩卓著者予以奖励、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相关优惠的政策等。

为了保障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有效运行,高校除了完善师资力量、设置合理得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还必须同各级政府、旅游企业、社会各界协同起来,借助多方优势,真正落实旅游本科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旅游本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小琴.旅游校企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2] 庄大昌,聂钠.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3] 刘雁.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新探索[J].社会科学战线,2014(02).

[4] 龚艳.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02).

上一篇: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模式下一篇:汉宫春,汉宫春吴文英,汉宫春的意思,汉宫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