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去流浪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陪我去流浪(精选4篇)

陪我去流浪 篇1

天气闷热,闲来读读文章,看看喜爱的书,于是想起了老公曾在网上买的书,毕淑敏的《蓝色天堂》,当时就听老公说以后有机会带我去环球旅行呢,我还没当回事,看了书才明白,环球旅行确实是件值得追求的事情。

看了《蓝色天堂》让我回忆起了我们的蜜月旅行,旅行能把人带到另一个世界,能让自我重新认识自我,更能使自我让别人重新认识。当然旅行和旅游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一个人旅游和两个人旅游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蜜月旅行给我们的爱增添了很多的色彩,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老公一齐旅游一向是我想做的事,只是需要太多的钱和精力,所以一向没有跟老公说起,只是他倒是经常说要带我去哪哪旅游,带我出去见见世面,放松情绪。

说到一人旅游和两人旅游的区别,倒让我想起了蜜月旅行中结识的`大叔,他就是一个人,当时我还纳闷,以为他是不是单身或离异,或感情不和,或有其他原因,如今想来实在可笑,也许只是喜欢一个人旅游而已,不像我们,两个人到哪里都分不开,这样我们便彼此挂念着,他倒是简单,一人一包便足矣。

但是说到旅游,我要感谢老公对我的关心。我出门只要带上老公便不需带上其他,也不必操心费力,老公想事周到,办事牢靠,自然不用我忙活什么了。我们一齐旅游,老公总是对我照顾的无微不至,老公为了让我简单,为了多陪陪我,倒是经常带我出去,从认识时的玉泉寺(宜昌),到热恋时的仙人溪,工作时的朔州、北京、石家庄、济南、泰山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爱的印记,也是我们相守的回忆。

老公是个爱旅游的人,其实人人都想享受生活,但是人人都要应对生活。老公在事业上不怕吃苦,不怕孤独;在感情上专一、认真、有职责感,我们的爱就是凭证。

说起旅游一下又扯多了,说到旅游,我经常有一个人旅游的冲动,但是两个人旅游的欲望更强烈,因为在我心里,总是喜欢享受有老公的陪伴,在旅途中感受着彼此的温暖,享受着我们独一无二的感情。

陪我去流浪 篇2

——吴忠全

当我坐上南飞的飞机时,我突然想起那个对我说“我想去南方”的少年,而此人,早已断去了联系。

两年前的某个周末,同学打来电话说要庆生,召我去他们订好的饭店。当我踏上楼梯时,他也恰好推开了店前的玻璃门。他看上去很安静,俊俏若三春之桃。饭桌上,我装作不经意地跟他要来了电话。

第二个周四,我惊讶地发现我们有一节体育课竟然重合。于是,每逢周四,我便换上明亮色的卫衣,跑步时故作轻松地路过他身边。

随着了解的加深,我也知道了他有女友的事实,他绘声绘色地为我描述他们的相遇相知相爱,星光灿烂下的依偎,骑车十几里穿越整个城市只为见她一面。

“等咱毕业,我带你去南方玩吧。”他的短信发来。“好。”我内心知道,他仅将我当作无法相恋的知心好友。

寒假不知不觉中临近了,那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我们分了。”我拿着电话不知所措地安慰着声音哽咽的他。我陪他去看喜剧,两个小时的时长,耳畔都是他回忆过去的低吟,我的眼眶也聚集了泪水,转过头快速拭去,装做若无其事继续当他的忠实听众。我陪伴着他度过了生命中最难熬的严冬。

《等路人》中说,没有谁能够为谁永远的停留。还未等樱花攀满枝头,他说注定只能把我当做朋友,留下一句“对不起”就离开了,把我留在车马洪流中。通过汹涌人群,我已看不到他。短短几个月,一切对于幸福的期望都被撕裂成碎片,杂糅在一起,以一个完美的弧线投入无尽深渊中,任凭我声嘶力竭地哭喊都无济于事。

再也没有人在夜深人静时对我说“晚安”,陪我走在瑟瑟寒风中让细雪落在发梢,在倾盆大雨落下时给我递来一杯拿铁。那个人迅速跳入记忆的狂潮中,在电闪雷鸣后,留下我与记忆拉扯。他不在了,我也要一个人走。

儿子陪我去加班 篇3

那天夜里八點多钟,我突然接到领导的电话,要我马上去单位改份材料。无奈之下,只好带着儿子一同去了单位。

我把儿子安置在我的办公室里玩,转身要去经理室讨论工作。儿子却不肯,要与我寸步不离,这让我很为难。领导对我带儿子来单位已是默许,总不能让小孩子进他办公室瞎胡闹吧!

儿子隔一会儿就怯怯地在经理室门口叫一声:“爸爸!”如是二三,使我很尴尬。

我把儿子拽回办公室,说:“好好待在这里,不然爸爸要被开除的。”儿子被吓到了,表情有些忧伤,说:“爸爸,那你走的时候别忘了叫我!”

“乖!”我摸了摸儿子的头,又匆匆出去了。

这次儿子安静了很久,只是偶尔能听到他在走廊里喊声控灯的声音。不觉间,几小时过去,稿子定下来了,我这才想起儿子,急忙奔出经理室,发现儿子不在我办公室。我慌乱地在走廊里喊着儿子的名字。声控灯在焦急的呼喊声里亮了,我回头发现儿子蹲坐在经理室外的玻璃墙边睡着了。

那一刻,我抱起儿子,百感交集。

回家的路上,儿子醒了,惊讶地问:“爸爸,你加完班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听爸爸的话,要在经理室外面睡觉呢?”

“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害怕。”

“怕啥?有爸爸呢!”

“我就想离你近一点,听见你的声音。我没进你领导的屋啊,我在走廊一喊,灯就亮了,我就不怕了,然后就睡着了。”儿子咯咯笑起来。

我忍不住默默流下眼泪。午夜的街头,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心如玻璃一样一点点碎掉的声音。

陪我去流浪 篇4

别了,我的英国留学梦

2009年6月28日,西安女大学生刘燚遭遇车祸。这个日子,离她去英国留学仅剩5天,她的父亲不得不退掉了已定好的机票。

医院里,恍惚中她看到母亲边哭泣边颤抖地拉着医生,请求他们救救女儿。父亲的衬衫已经湿透,跑前跑后地签字、办住院手续。

刘燚不停地被父亲唤醒,又不断地睡去。那一刻,刘燚没有恐惧,有的是无法控制不睡去的无奈。医生为她打开腹腔,缝合了多处大面积破损的内脏,并摘除了脾脏。刘燚的母亲坚强地站直了软弱无力的双腿,用手拨着托盘上脾脏的裂痕,哭着问道:“就破了这么一点儿,为什么不缝上。就这么随便给摘除了,以后她怎么办?”以前,刘燚的手破了块儿皮,父母都心疼半天,现在没了脾脏,还要依靠轮椅度过今后的人生!

刘燚的气管被切开,发不出声音,她吃力地用口型说着:“妈妈,我好累,我坚持不下去了。”这种压力下,她的母亲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刘燚明显地感到母亲刻意逃避自己。起先,母亲去逛街,去疯狂地购物。然而,看到大街上有母女有说有笑地手挽手走过,她就边走边哭,全然不顾周围人投来诧异的目光。再后来,刘燚的母亲让丈夫陪着女儿,自己到远方“旅行”,母親穿着刘燚的衣服拍了很多照片。回来后,母亲给刘燚买了一大堆东西,许多根本用不上。直到很长时间后,刘燚才慢慢理解了母亲当时的痛苦。

父亲则要承受着女儿唯一的发泄途径——争吵。几乎每天,刘燚都要和父亲吵架,父亲对此并不在意,只是每天用冰袋帮她进行物理降温。脾脏摘除后,就算高烧她也不能喝水降温,嘴唇破了一层又一层。父亲只能用棉签蘸水给她湿润一下。一天,刘燚提出了喝碳酸饮料的想法,父亲竟然同意了。他说:“一瓶可乐里还有几千焦的热量呢。”其实,她知道,所有人都把她这匹“死马”当“活马”医了。曾有一段时间,刘燚也患上了抑郁症,想用绝食结束生命,一米七的她瘦得只剩下40公斤,腿还不如父亲的胳膊粗。父亲不得不采取强制性填食,柜子装满了她最爱吃的巧克力和果冻。为了哄她多吃一点东西,他甚至答应女儿先咬他胳膊一口才吃的无理要求。

半年后,伤残鉴定结果出来了。母亲站在病床前,颤抖着手、用力地将报告书扔在刘燚的身上,说:“你看你自己‘造’成什么样子了。一级伤残!完全需要护理!你说你活着对社会还有什么价值。”当时,刘燚还无法坦然接受母亲把“瘫痪”“残疾”等字眼加在自己身上,但她明白,母亲是在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让她接受现实,哪怕这种方式简单得如此残忍。

刘燚逐渐明白,青春奔放的阳光女孩一去不返了。从此,她的梦想也许会烟消云散,终生与轮椅为伴。习惯把轮椅当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并非易事。它是刘燚最痛恨又最亲密的伙伴。她讨厌坐轮椅出门,如果父母要求她坐轮椅,她会声嘶力竭地反抗。因为,几乎每次出门,很多陌路人都会好奇地盯着轮椅上年轻的她,有人会关切地询问,也有人会好事地打听,连说“真不幸”。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还有人问她是否在保胎?

越是这样,她越抗拒出门。母亲干脆强行将女儿推离房间。刘燚拼命拍打母亲的双手,但是母亲紧紧握住轮椅把手,丝毫不放松。她说:“孩子,你必须接受现状,才能改变今后的生活。”其实,当时连她的母亲都强迫着自己习惯推着女儿出行的方式。为了打败抑郁症,刘燚的母亲会勇敢地跟陌生人讲女儿为什么坐在轮椅上。

两年后,刘燚出院。为了照顾女儿,身为律师的母亲逐步减少代理案件的数量,并最终远离了心爱的事业。

母亲陪刘燚到三亚调养。推着女儿在海边散步,她们经常一起聊天。刘燚对母亲说:“妈妈,我从麻醉中苏醒的第二天,您就说我的腹部有道缝了30针的伤疤,8年内都无法怀孕。并且,还赶走了我的男友……”母亲的眼角湿润了,她没有告诉女儿,那是她有意设定的一个希望女儿奇迹般好起来的期限。母亲给刘燚讲了自己年轻时看过的一部电影。电影的女主角是位漂亮且有才华的女孩,眼睛受伤失明后与母亲相依为命。即使如此,女孩也不乏追求者,母亲却将所有追求者拒之门外。直到有一天,女孩与一位男孩相爱,男孩许下了海誓山盟,决心照顾她一辈子。母亲只好同意。在约好带走女孩的那一天,女孩的母亲收拾好行李送女儿到约定的地点,可是,等了一天只等到一个陌生人送来的书信。信上,写着男子的抱歉,对方说,他无法承担如此重的责任。电影里,这位母亲拉着女儿的手说:“跟妈妈一起回家吧。”

母亲淡淡地讲着,刘燚静静地听。她知道母亲的意思。渐渐地,刘燚的情绪稳定了下来,开始正视自己高位截瘫的事实。

走,爸妈陪你看世界

“趁爸妈还走得动,我们一起去欧洲吧。不然,等我们走不动时,就没人陪你去想去的地方了。”2012年的一天,母亲突然这么说。这无疑是个意外的惊喜。但是,肇事者的赔偿与巨额治疗费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车祸让原本富足的家庭一无所有。刘燚不禁问道:“我们拿什么游世界?”母亲悄悄告诉她:“为你留学存的那笔教育储蓄,如果拿出来支付旅行的费用,你愿意吗?如果不愿意,我们就取消旅行,用于你日后的生活。”

刘燚是位“85后”射手座女孩,自称“书虫”“码字爱好者”及“冷笑话大王”。如果没有这场车祸,再过几天她就要到英国留学了。她心里清楚,母亲是想让她拥有健全人所拥有的一切快乐。旅行,一直是他们的梦想。

想想自己夭折的留学梦,再想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言壮语,25岁的刘燚同意了。可是,对于只能以轮椅代步的她和年过半百的父母来说,这是需要勇气的。

nlc202309011736

刘燚忐忑不安地做了近3个月的行前准备,在自助游网站搜集相关资讯,制定行程路线,比对性价比预定酒店,购机票、火车票和船票,预约租车的型号和时间,准备签证所需材料和翻译件。为了确保使馆人员给他们发放几乎不可能批准的90天旅游签证,她还特意准备了一封500多字的英文说明。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使馆人员,在紧张地等待了一周后,刘燚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签证。一切敲定后,她便准备一家人3个月出行所需要的“特殊必备物资”。冥冥中,刘燚觉得自己在和“前生”告别。

临行前,刘燚特意请求母亲和她一起到理发店理了发,还精心地涂了彩指甲。布鲁塞尔是他们此次行程的“大本营”,这里有好友Jeff。比利时的气候近似于英国,即便快进入五月,还有倒春寒的味道。刘燚用力呼吸,想记住带有水气的新鲜气味。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谢自己的肺,或者说感谢身体残存的机能。神经受损切断了大脑指挥肌肉的通路,但至少还有眼睛可以看到、耳朵可以听到、鼻子可以闻到。当年8个月依靠机器供氧的日子让她明白,通过鼻腔呼吸有味道的气体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在布鲁塞尔调整好状态,他们前往荷兰。新奇的旅途让刘燚之前忐忑和激动的神经紧绷并亢奋起来。一路向北,春光明媚,让人觉得这是好兆头。在Jeff的帮助下,刘燚与父母来到巴黎,一路盛开的油菜花让人心花怒放。他们直奔卢浮宫,在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前,刘燚不由感慨:“到法国,必须来一次卢浮宫,好好欣赏近在咫尺的艺术瑰宝。”

长时间的舟车劳顿让刘燚和母亲有些吃不消。抵达比利牛斯休整后,晴朗的天空渐渐堆满了黑压压的乌云。这是欧洲仅次于阿尔卑斯的滑雪胜地。山区的天气变化莫测,很快,大雨滂沱,路上几乎不见行人和车辆。刘燚一直喜欢雨天,尤其是雷电交加的天气。她觉得这种氛围能使人的情绪随着大雨一起酣畅淋漓地释放。受伤后,她就没有在这样的天气出过门。父亲推着她,围着小城绕了三圈,她才心满意足地返回。雨停了,空气湿润,夹杂着泥土翻腾后的清香。刘燚抬头仰望天空,夜晚依然透彻得发亮,不由感慨,“多么湛蓝的天空啊,像蓝色的绸布,像深邃的海底。”

再向东欧前进。离开德国时,他们在酒店电梯里遇到一位白俄罗斯女士。她冲着刘燚友好地微笑,还从背包里掏出一块巧克力,递给刘燚又轻轻地摸了摸她的头发,挥手离开。刘燚把它放在口袋里,到了捷克也没舍得吃。再拿出来时,却发现巧克力被她身体的温度融化了。她想:“多么复杂的死结,有了心的温暖和身体靠近的温度,竟都可以融化。”

刘燚乘坐隧道尽头的升降电梯到达史芬克斯觀景平台,站在海拔3571米的高处,极目远眺,她的胸怀一下开阔起来。户外的雪地轮椅行走艰难,父亲用了很大力气才把她拽进离隧道口不远的雪地里。她真切地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她已经太久没有与雪亲密接触了。母亲攥了个雪球给她,她尽力用两只手腕捧着,试图感受冰凉的温度。那一刻,刘燚开心地、傻傻地问道:“这是真的雪吗?”母亲笑了,女儿是不相信自己身处雪山,才有如同做梦般的惊喜啊。在刘燚看来,一个人不再拥有太多东西时,就会特别珍惜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并为之开怀。她对父母说:“我真想吻一吻雪山,它近在咫尺,都贴着我的脸颊了。”

90天行程结束后,刘燚一家回到北京。35000公里的路程,飞机、铁路、轮船、公路的辗转,承载着一家三口的迷茫、寻找和豁然,他们用对彼此的爱走完了这段“亲情长征”。

重生,轮椅最美“行者”

刘燚一直喜欢拿起笔在纸上落下文字。遗憾的是,她现在连握笔书写的力气都没有了。一次,母亲在整理废旧资料时,看到有张她签字的回执单,很认真地看了很久,然后说:“我把它保留起来,上面有你的字迹。”刘燚心头涌上无尽的酸楚。父亲鼓励她:“握不住笔,你可以用指头戳啊。”于是,刘燚用仅能活动的小拇指戳字,在网络社区发表了大量短评、歌词、散文,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轮椅上的最美‘行者’”。

儿时,刘燚给自己许了三个心愿:成为优秀的酒店管理者、在古巷深处拥有带庭院和画室的小书店、为自己出一本记录心灵和足迹的著作纪念过往。经历了人世沧桑,她只能尽力完成最后一项还有可能实现的愿望。在动笔创作这本30多万字的欧洲游记时,刘燚问父母:“一直以来,我的文字都是信手拈来,写给自己看的小情怀。这次想写给别人看,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体裁和叙述方式更合适?”父母知道女儿对文字是谨慎而充满敬意的,便鼓励她:“这就像现在的你一样,只要展现你的真实和平静,就可以了。”刘燚说:“倘若百万人中有一人可以读到,那将是我的‘荣’;如果千万人中有一人可以共鸣,那便是我的‘幸’。”

每打一个字,刘燚都要低下头,尽量用身体牵引住,再用小拇指戳。对于她这些呕心沥血的文字,网友评价:“所有的不幸和磨难都是有意义的。她的生命旅程刚开始,后面的风景一定更精彩。”新加坡网友Joy说:“你是位非常勇敢的女孩,尽管身体有诸多不便,但仍有勇气行走世界。你乐观的态度和珍惜当下的精神鼓励着每一个人。”

2014年12月,刘燚的欧洲行记《一切都没那么糟》由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呈现了她和父母在艰难岁月里的磨练与重生。她的文字给无数“伤友”带去了莫大的温暖。刘燚说:“无法站得更高,就让心变得更宽。”

责编/樊婷

E-mail: fantingbl@163.com

上一篇:美术随笔—张晓丽下一篇:一个妈妈给青春期的儿子的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