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老山界》教案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老山界》教案(共7篇)

七年级《老山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

下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老山界》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 — )江苏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故事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三、多音字

盛:chéng(盛饭)shèng(茂盛)

嚼:jué(咀嚼)jiáo(细嚼慢咽)

觉:jué(觉得)jiào(睡觉)

四、理解词语

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五、课文结构

第1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

第2部分: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2—33段)。

第3部分: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第34段)。

六、句子分析

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七、问题归纳

1、这一些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和精神?

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

(比喻、排比)由远到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3、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拟人)“叹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度不满。

4、怎样理解24段“抢了一碗吃”?

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5、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并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

《老山界》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七年级《老山界》教案 篇2

本课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及七年级教材为依据,突出《课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渗透式教学层层递进实现本课知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示范引领、设疑、介绍规则、自主合作探究、运动竞赛等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篮球学习活动。在练习时,学生以“自主、集中、伙伴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本课的任务。通过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和“实践应用”的教学,逐步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熟练掌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跨步过人)技术,并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上有所提高。通过竞赛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学练参与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二、教材分析

运球是水平四篮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篮球运动的基础,是比赛中应用最广泛的运球变向技术,其内容简单、趣味、实用。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是本单元的第2课时,经常练习不但可以提高运球的突破能力,还可以提高手控制球的能力和手脚协调配合能力。快速运球前进中,遇到对手封堵运球前进的路线时,突然向左或向右改变方向,可以迅速摆脱防守队员。

本课着重要解决行进间变向(跨步)、侧身探肩快、加速突然的问题。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突破“跨步探肩”这一技术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技能,在比赛与练习中体验到篮球运动的乐趣。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篮球基础较差,篮球技术也较差,但学生好动、好学,模仿力强,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精讲多练。目标达成离不开熟练的运球技术,在开始上课前先让学生多接触球,充分拉伸韧带,明确体前换手运球的重要性。学练中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通过“拿”、“放”球来掌握技术动作。通过防守学生“抬右臂”来解决本课难点。通过分组练习提高“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尝试实战应用与竞赛。

四、教学流程

作者简介:杨玉春,哈尔滨市阿城区初中体育名师工作室成员。自参加工作以来,获“2011年哈尔滨市体育卫生先进个人”、“2007年哈尔滨市阿城区中小学首批教学新秀”等荣誉称号;获2011年黑龙江省录像课一等奖;2012、2013年哈市冬季冰雪课、篮球课一等奖;2014年哈尔滨市烛光杯体育赛课一等奖等。

点评:本堂篮球课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说,严格按照《课标》以“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要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紧紧抓住学习目标的三要素:行为、条件与标准,在体现多元目标的基础上突出技能目标的核心地位,重点把握准,难点剖析到位。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同时,主张教师的主导作用。1.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从准备热身与导入阶段,到实践与应用,再到放松与评价,紧紧围绕教材:篮球——体前变向运球这一主轴线,三个部分密切联系、相互关联,突出技能目标的核心地位;2.进行技术教学的同时渗透体育与健康知识及德育,教师在学生自主运球过程中,观察教师篮球裁判手势并说出动作名称、最后的学习总结等,从有效地将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带入到练习活动中去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运球动作,并将练习过程趣味化,有效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抛出、体验与解答,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3.教学手段针对性强、方法力求高效,通过学生的模拟对抗练习、师生的互动与研讨发现问题及原因,自然导出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正确的讲解与规范的动作示范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通过“放”与“拿”等生活化的语言简化了跨步探肩等技术的学习,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4.教学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落到实处,不走形式讲过程,学生始终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断地进行自主练习与合作学习,并通过有效地探究与实践去解决学习中的难点,男女生的分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位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有效达成教师课前设计的学习目标,教师通过问题的设与问,动作的指导与纠正,过程的评价与结果分析,帮助学生学会技术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议:课的放松练习是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场地器材使用的最大化,又要尽可能地使放松活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在“课课练”的环节进行拓展性练习或素质练习要有针对性,既要考虑与主教材的关联,又要强化体能补充,提高负荷强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点评人: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教师发展中心黄继东

点评:随着新课程不断地深入推进,对把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更要有具体的行为支撑。本课准备活动的精心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教学而进行的预热和铺垫,各种换手运球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阶梯,使得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成为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本课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生理等特点,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辅助方法丰富多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各环节之间步骤清晰衔接自然,且主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来展开,重、难点把握准确,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样实效,教师点拨到位、精练,让学生更多地练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教师主导到位不越位、学生主体充分不过分的教学理念,且感受到了掌握动作、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之间交流充分,如,两人面对面跨步放球同时进行,增加了练习密度,让更多的学生尝试练习、体会动作。两人的一攻一防,体现了技战术相结合的特点,尤其是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与投篮技术的结合,使学生的兴趣足、动力强,在学习技术、掌握运用技能的提升上有了更大的突破,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七年级《老山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2.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老山羊想了什么办法。

3.会用“……在……放了……”的句式说.写句子。会按老山羊想出的办法改写第二句话。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词义,会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课文中几种动物各喜欢吃什么。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老山羊想了什么办法。

2.会按老山羊想出的办法改写第二句话。

四.教具准备:

大字课文.词卡.挂图

五.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灰兔.小猴子.大熊猫.小花猫.大公鸡喜欢吃什么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老山羊给它们吃了什么。

板书:11 老山羊请客

二.学习词语

1.出示挂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图意。

2.说出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做什么?

(老山羊、小灰兔、小猴子、大熊猫、小花猫、大公鸡)

3.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4.板书生字词:

请客 小灰兔 怎么 别 办法

5.教读音和手语。

6.指名学生读,分组读。

7.讲解词语的意思。

8.指导书写:

(1) 教师范写。

(2) 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9.组词:

客(请客) 灰(小灰兔) 别(别客气)

法(办法) 怎(怎么)

三.巩固练习

1.读词语。

2.说说词语的意思。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两个问题: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老山羊请了谁?

《老山羊请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老山羊想了个什么办法。

2、会按老山羊想出的办法改写第二句话。

3、会用“……在……放了……”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并会分角色表演。

5、掌握各种小动物喜欢吃的东西。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老山羊想出了什么办法。

三、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说写句子。

四、教具准备

图片 词卡 课件 头饰

五、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老山羊请客》(板书课题)

(二) 复习检查。

认读生字

客 灰 怎 别 法

(三) 分析课文。

过度:生字同学们记得很不错,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我们能从这篇课文里学到哪些知识,懂得什么道理。

1、指名读课文。

2、启发:课文读完了,同学们想一想,老山羊请了哪些客人呢?

(1)(课件出示没有放菜的图)指名说出五种动物的名称。

(2)师贴五种动物名称卡片。

3、启发:你家里来客人时,爸爸妈妈要准备很多好吃的吧,老山羊请了这么多客人,他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呢?

(1)(课件显示老山羊如何放食物的)边看图边理解句子的意思。

(2)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按老山羊的办法放好食物图片。

(3)启发:客人们吃了吗?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吃呢?它们都喜欢吃什么呢?

(3) 引导学生说出每种动物喜欢吃的食物。

(4) 课件出示每种动物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句子,师生齐读。

4、启发: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动物们为什么不吃老山羊摆在自己面前的食物,因为它们不喜欢吃。同学们很聪明,你们已经知道了,可是老山羊开始不知道,我们看一看老山羊是怎么说的。

(1) 课件出示老山羊说的话。

想一想:“你们”指谁?“大家”指谁?

(2)老山羊看了看,一下子明白了,老山羊明白什么了?原来客人们不喜欢吃摆在它们面前的食物。

5、老山羊想了个什么办法呢?

(1) 看图说出老山羊想出了什么办法。

(2) 引导学生说说还可以想出什么办法,让动物们吃到自己喜欢吃的

食物。(送给学生两盆花,先把花交叉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端起花,再交换学生的位置)。

(3) 改写第二句话。

(4) 练习用“……在……放了……”说话。(演示引导学生说句子)

(四) 游戏:练习说句子。

同学们,我们来扮演老山羊请的客人好吗?找出你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告诉老山羊好吗?可以象老师这样说:老山羊你好,我是……,我喜欢吃……,老山羊,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喜欢吃什么啊?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山羊请小猴子、大公鸡、小灰兔、小花猫、大熊猫做客,老山羊开始把食物放错了,后来它发现了,想了个办法,把食物调换了一下,客人们就吃到了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小猴子爱吃……,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还应该懂得:做事情要多动脑筋,才不会出错,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

(六) 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3第十题看图说话。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课文。

2.说说老山羊的办法。

二.练习

1.拼音练习

(1)出示习题。

(2)指名学生读一读。

(3)老师指导学生拼读。

(4)集体读一读。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出示习题:

老山羊说:“你们怎么不吃呀?别客气,快吃吧!”(“你们”指谁?)

大家还是不吃。(“大家”指谁?)

它想了个办法,大家就高兴得吃了起来。(“它”是谁?“大家”是谁?)

(2)学生对照图读课文。

(3)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回答。

(4)教师讲评。

3.填空,读一读。

(1)出示习题:

小猴子喜欢吃( ),大公鸡喜欢吃( ),小

灰兔喜欢( ),小花猫喜欢( ),大熊猫喜欢吃(

)。

(2)指名学生填空。

(3)师生评议。

三.作业

练习二.三题。

第四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问:老山羊说:“你们怎么不吃呀?别客气,快吃吧!”句子中“你们”指谁?

2.小猴子喜欢吃( )大公鸡喜欢吃( ),小灰兔喜欢( ),小花猫喜欢( ),大熊猫喜欢吃( )。

二.练习

1.仿写句子。

(1)板书习题:

老山羊 在 大公鸡面前 放了 一盘虫子。

( )在( )放了( )。

( )在( )放了( )。

(2)老师讲解句式,总结句式。

谁在哪儿放了多少什么。

(3)老师举例。

(4)指导学生看演示说写句子。

(5)老师总结。

2.这篇课文第二句话是什么?找出读一读。

(1)找出第二句话,集体读一读。

(2)自由读。

(3)说说句子意思。

3.练习第六题:

(1)出示习题:

读课文,说说老山羊想了个什么办法,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吃起来,按老山羊想出的办法改写第二句话。

(2)读课文,想想老山羊想了什么办法。

(3)改写第二句话。

(4)师生评议。

三.作业

练习三.四题。

教学后记:

本课的第二课时是我面向金湖特教学校所上的一节公开课,准备比较充分。在这一课时里,我注重了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培养,即:知识能力目标、知识形成过程目标及情感目标的培养,通过生动活泼的引导,开发学生的变相思维,各种目标的培养基本达到。

老山界优秀教案 篇4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然后研讨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反动派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明确: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3.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明确: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探讨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记叙了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红军呢?

明确:陆定一(19~),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陆定一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四、布置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所有景物描写的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探究赏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全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也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的。

二、研讨选材组材

围绕结构层次和文章主旨,讨论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这些内容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明确: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5.小结:

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三、赏析景物描写

请同学朗读自己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段,每个同学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4.小结:

描写景物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心情和精神,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级《老山界》教案 篇5

第四课第一框走进青春

课时:两节课

一、链接新课标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要求编写。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青春期的特点

2.青春期身体变化的表现及特点

3.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的表现

4.如何处理青春期的心理矛盾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表现及其特点,认识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摆脱不必要的烦恼和忧虑,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矛盾,使自己的身心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三、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正视自身存在心理卫生问题。通过列举学生身边的事例,阐明不健全的心理将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道理。

四、学生分析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在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加速,与此同时相应的产生一些心理矛盾与困惑,以至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儿童时期,自我意识发展缓慢,过着与世无争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但进入青春期,在身体发展悄悄变化的同时,心理上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自我意识的突现,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责任感,突然发现自己肩上背负着许许多多沉重的使命,包括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等,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存在异时性,儿童模式被打破,而成人模式尚未建立,因此心理上出现不平衡,使得初中生很难适应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无法消除因成长而带来的烦恼,从而产生迷茫的心理。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本课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清除因身体发育成熟而引起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全的人格;力求顺利地度过“危险期”。

五、课前准备:每个学生准备自己不同时期的四张相片

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六、教学过程:

本课是从生理的变化引入,然后从心理变化的层面对青春期的身心变化进行分析。

[ 导 入 ](附上每个季节有代表性的图片)

春天,空气中漂浮着花儿的味道;

夏天,整个世界都是知了的欢叫;

秋天,金色诉说着果实的骄傲;

冬天,就剩下麻雀,在雪地里来回地跳。

四季不停地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信息。那么,我们长大了,青春,又是什么样的信息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走进青春!

[青春悄悄来]首先,我们交换的欣赏各自准备的相片,并注意一下他(她)的变化。

比一比:小时候的我们与现在的我们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男生想男生的身体变化,女生就想女生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男孩:喉结突出、长出胡须、阴毛、腋毛出现、肩宽、骨盆窄

女孩:乳房隆起、声调高尖、阴毛、腋毛出现、脂肪增多、肩窄、骨盆放宽 想一想:这一些变化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长大了。

好的,既然你们长大了,我就来考考你们对青春期知识的把握,先给一分钟你们看一下课本P35页的内容,然后进行知识抢答比赛

1、个体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什么时候?

(课本35页的相关链接:乳儿期、青春期)

2、1中学生肺活量增大属于什么方面的变化?

(这是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

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有三个方面:

身体外型的变化

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

性机能的成熟

由这些变化带来的烦恼有哪些?

(1)想一想:长青春痘,体味明显了,长得太慢,长胡须。来月经,胸部长得快等。

(2)课本P35

引出36页相关链接

(3)发育速度不一样

联系教师亲身经历

总结:P36是蓓蕾总会开出美丽的花,是果树总会结出成熟的果,我们所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成长不烦恼]

1. 课本P37心理自画像

例:军训想家(新生独立要求与旧有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同班同学因小事打架问题(情感丰富但易冲动、失控)

2. 我们心理上存在不少矛盾需要化解,也许就像蚕和蝶的蜕变一样,要付出成长的代价。

3. 课本P37的相关链接

4. 矛盾既可是动力也可是阻力,我们通过哪些方法可调控内心心理矛盾?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向外求助:教师 朋友 家长等

2)自助

正确认识自己(发挥优势,不自满,不拒绝批评,不轻看自己)

转移法(听音乐 去打球)

合理宣泄法(聊天写日记)

若有时间进行心理咨询门诊活动:(每人将自己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心事写下来,塞进事先准备好的箱子里,不记名,抽取部分,请学生当咨询员为同学排忧解难)

结 论:成长不烦恼!

七、板书设计

第四课第一框走进青春

一、青春悄悄来--------身体变化

二、成长不烦恼----------心理变化

1)向外求助:教师 朋友 家长等

2)自助

正确认识自己(发挥优势,不自满,不拒绝批评,不轻看自己)

转移法(听音乐 去打球)

昔日老山拖今朝换新颜 篇6

技改改出山拖新面貌

并购前的老山拖, 厂房破旧, 设备陈旧落后, 昔日雄风已经不在。2009年下半年, 集团公司投资3亿元在老山拖实施了山东省工业转方式调结构重点项目——大功率拖拉机技改项目, 新建了拖拉机覆盖件电泳喷漆车间和拖拉机总装车间, 工件实现了先进的阴极电泳涂装、上下周转自动转链, 总装车间则属国内一流设计, 采用地上悬链装配工艺, 配置机械臂、自动拧紧机和电脑测量选垫技术, 实现装配、调试、检测一同作业, 并可根据产品类型随时进行调整和精细化生产。

公司还新购置了加工中心、数控滚齿机、数控磨齿机等先进加工设备350台 (套) , 目前正在对拖拉机箱体加工、齿轮加工、覆盖件冲压等工艺和生产条件进行全面技术改造, 届时, 可实现年产5万台 (套) 齿轮及壳体件。作为技改项目的一部分, 本着方便、高效原则, 公司对整个厂区的功能区域统一进行了规划部署, 调整了箱体加工、覆盖件冲压车间的规划位置, 清理了散落厂区70年代修建的近20间低矮平房, 对厂区年久失修、跑冒滴漏严重的水电气管线也进行了高标准改造, 并将厂区长约6 500 m的4条主干道进行了硬化处理, 道路两旁铺设了草坪, 栽植了绿化苗木。统一规划整修后的厂区面貌焕然一新, 令人神清气爽。

创新使山拖泰山产品全面升级

山拖泰山系列拖拉机曾经是国内中功率拖拉机领军机型, 市场占有率曾高达60%。然而由于机制、管理、设备陈旧等多方面的原因, 产品在外观、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与先进企业拉开了差距, 市场占有率大大降低。

2009年五征集团公司并购山拖后, 明确提出了利用五征集团公司的技术、装备及资金优势全面提升山拖泰山产品形象。通过技术资源整合等手段, 从产品设计源头开始, 结合现代加工制造工艺开展了系列产品优化升级活动。重点对山拖泰山25系列机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 结合市场标杆产品特点, 提出了在有限速度区间内增加挡位数, 提高田间作业效率, 提高道路运输挡速度, 突出产品运输优势。成功开发了TS超越 (10+2挡) 系列产品, 以可靠性高、操纵舒适、行驶速度快等特点迅速成为老山拖TS25系列产品的替代产品。

雪豹1204型拖拉机是山拖泰山品牌高端产品的代表, 五征农业装备设计院将其作为改进提升的重点, 一是解决产品的可靠性问题, 对变速箱进行了改进, 提高了齿轮强度, 并使得装配过程中调整更加方便, 装配间隙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对外观及操纵舒适性进行了改进提升。三是加强产品全过程质量控制。2011年经过系统升级和改造, 全新推出的雪豹1204型大拖投放市场后, 通过了市场的适应性验证。

2011年农装设计研究院集中精力从产品设计源头对泰山25~40系列、55系列、80~100系列、120系列的产品进行了全面质量升级, 重点从性能、可靠性、舒适性、外观四方面进行了设计改进升级, 改进的产品投放市场后, 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和好评, 重新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形象。同时全新推出的统一外观的系列覆盖件, 全面提升了产品质量, 山拖泰山产品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五征文化促进员工心变

五征以小博大, 以弱胜强, 在困境中崛起, 在危急中超越, 靠的就是“诚信、协同、创新、卓越”的企业精神和五征人艰苦创业、拼命实干的工作作风。在并购山拖后, 五征又将这一传统文化传递给山拖, 各项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也逐步渗透到每个管理环节, 具有50年老国企的员工的思想观念悄然发生变化, 山拖老厂开新花, 换新颜。

以往, 公司职工都死守着自己的职责, 只要是不在公司明文规定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就一概不管, 工作中推诿扯皮现象严重, 如今, 这种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单就公司内部现场整顿、卫生保洁这些“小事”来说, 以前无论旺季淡季公司都聘请外部人员服务, 职工从来不自己做清理工作。现在, 厂区的保洁任务全由职工自己负责, 不但保洁质量提高了, 也节省了外聘人员的费用。最开始实施时, 职工总觉得自己是技术工人, 放不下架子, 干起保洁工作羞羞答答。现在职工意识转变, 认为“以企为家, 打扫自家院落理所应当”。

谈起新近的变化, 车间职工刘德泉喜形于色, 他说:“谁都不敢相信, 我这有着20年烟龄的老烟枪居然也能把香烟扔掉。”如同老刘这样的公司职工不是少数。以往企业对吸烟听之任之, 职工在生产现场吸烟司空见惯, 甚至一边开着车床, 一边嘴上还叼着香烟, 规范意识非常淡薄。自从企业进行严格的现场管理, 实行“禁烟限酒列队行走”以来, 许多“老烟枪”丢掉了手中的香烟, 生产现场再也没有了烟头的踪影, 职工行走在厂区也做到了靠右行、列队走, 厂区的散乱状况得到了根本扭转。看到变化后景象的职工不自觉地由原先的“心有抵触”转向了“心悦诚服”。

说到变化, 在装配一线工作多年的王忠义颇有感慨, “以前, 对工作的细节不是很重视, 工件的磕碰划伤从不当回事。现在通过几轮质量整顿和质量意识教育, 一线职工的质量意识、细节意识比以前高多了, 所有装配工件实现了全清洗、不落地, 装机时更是小心谨慎, 产品质量有了飞速提升”。与笔者交谈时, 身边的孙师傅弯腰从地上捡起一个弹簧垫放进了工具盒。一个简单的动作又打开了王忠义的话匣子, 他笑着对笔者说, “你看到了吗, 就这个弹簧垫, 以前脚底下掉得到处都是, 别说这个, 就连五六厘米长的螺栓也不鲜见, 大家总觉无所谓。现在车间现场管理好了, 物资领用也规范了。别看这个小问题, 以往在老山拖, 那是上至经理主任下至班组长都非常头疼的问题。回顾以前, 连现场这点小事都那么费神, 要抓好产品质量、新上大拖技改项目, 那可真是想都不敢想。看来, 不论什么问题都是管理的问题, 都是一个思想上的问题”。

史记选读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7

《史记》在我国史学与文学中的价值--从《史记》中看司马迁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史记》纪事,其时间上起当时人视为历史开端的黄帝,下迄司马迁写作本书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空间包括整个汉王朝版图及其四周作者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总结,也是司马迁意识中通贯古往今来的人类史、世界史。在这个无比宏大的结构中,包涵着从根本上、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图。如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安书》中所言,他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不能够把《史记》看成是单纯的史实记录,它在史学上、文学上以及哲学上,都具有极高的成就。

《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但是,《史记》的情况同后代正史又有很大不同。《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今传《史记》中一部分是后人补缀的)。那么,司马迁究竟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写作《史记》的?这也是理解《史记》的关键之一。

我们需要注意到,在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确立君主个人绝对权威前,君主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整个贵族集团的制约。在这种背景下,史官不仅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有“秉笔直书”的义务和权利。司马迁的祖上世代为史官,他虽然意识到在自己的时代,史官已经跌落到“主上所戏弄,倡优蓄之”的地位,但他有意识地继承了古老的史官传统,并不想把自己的笔变成为君主唱赞歌的工具。

-

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司马迁对孔子有一种特殊的崇拜。他并不是完全服膺孔子的学说,对当代的儒士更鄙视有加,但他钦佩孔子的人格,尤其是孔子以普通士人的身份,而有为天下确立文化准则的宏大理想。司马迁把自己写作《史记》的工作视为孔子修《春秋》事业的继承,这就在精神上自居于很高的地位。扩大地说,这也是继承了先秦诸子的理性态度和批判意识。

时代赋予司马迁以宏大的眼界,和全面总结历史的任务,广泛的游历使他对社会得到前人所未有的了解,残酷的命运促使他深刻地思考人生,继承先秦的史官传统和诸子文化,司马迁又确立了不屈服于君主淫威的相对独立和批判性的写作立场。正是在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和特殊的个人遭遇中,产生了伟大的《史记》;在这部伟大的《史记》中,又表现出司马迁对人类历史与社会的多方面的独特理解。

首先,正如上面所说,《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尤其对汉王朝的历史,对当代即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峻的眼光。他在肯定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历史功绩的前提下,毫不容情地、活生生地描绘出刘邦的乡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对一代雄主汉武帝,司马迁也大胆揭露了他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任人唯亲、压抑人才以及迷信求仙、滥用民力等种种行径。至于官僚阶层中种种勾心斗角、厚颜无耻的现象,更是纷呈毕现于他的尖锐的笔下。这些揭露与批判,并不带有丑化的倾向,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具体可信的、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格的史实记录。从中体现出一种深刻的怀疑和思考:历史上获得成功的人物,正在掌握权势的人物,并不像他们宣称的那样,是因为拥有高贵品质和道德正义,才得到他们的地位。有时恰恰相反,品质高贵和信守道义的人物,倒往往是遭遇不幸和失败的,就像与刘邦相比远为坦率和自尊的项羽,与武帝的宠臣相比远为正直和勇敢的李广,都不免以自杀结局。虽然司马迁不曾从理论上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是什么,但足以启发人们作一种深入的反省。

《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过去的历史著作都记载了人的历史活动,但这些记载都是以时间或事件为本位的,人的主体地位未能被充分地意识到和表现出来,而且,这些历史著作中的人物总体说来,一是局限于社会上层,至多包括了游士策士,二是局限于政治性人物,范围有限。《史记》所记述的人物,虽然仍以上层政治人物为主,但其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包括社会中下层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我们看到在《史记》中,帝王、诸侯、农民领袖、卿相、将帅、后妃、宦官、文学家、思想家、刺客、游侠、商人、戏子、医师、男宠、卜者,各各显示出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又共同组成色彩斑斓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在这以前及以后的史书中,很少看见如此众多类型的人物,尤其是社会中下层的人物。这表明司马迁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一种认识,尤其是对社会中下层人物的态度,在一般“官史”中是几乎看不到的。

司马迁还进一步注意到: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他并不否定道义的力量,也表彰了许多信守“仁义”的君子,甚至在这方面具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但是作为一个忠于生活的观察者和深刻的思想家,他也确实认识到并且公然提出:是人的物质欲望、追求生活满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在《货殖列传》中,他不厌其烦地列举多方面事实,证明“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不“好利”。他把壮士勇于战斗、闾巷少年劫财盗墓、歌妓舞女出卖色相、渔夫猎人冲风冒雪、赌徒彼此争胜、医师方技之人苦心钻研、农工商贾的各项经营,乃至吏人舞文弄法以求贿赂,各种不畏苦不惧死的行为,全部归结为是追求财富、追求物质利益的活动。尽管这样并列的叙述使很多人难以接受(因为其中终究有善恩顺逆之别),但在那个时代,司马迁就认识到是物质利益的追求而不是抽象的道德原则才是人的历史活动的潜在动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衡量历史人物的地位,司马迁所依据的是他们的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何种名位。项羽未尝称帝,但一段时期中实为天下之主,《史记》中便立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之后,是《吕太后本纪》,而没有“孝惠本纪”,因为惠帝虽有皇帝的名义,其实只是傀儡。在这里,司马迁丝毫没有孔子“正名分”的热情。《史记太史公自序》宣称,作《史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那些“扶义m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得以垂名后世。所以,他也很赞赏为了求取不凡的成就而甘受一时屈辱的人。譬如韩信不耻过胯,曾经勇冠三军的季布甘为奴隶,在司马迁看来,都是“烈丈夫”才能有的壮举。这里面,也包涵着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而忍辱不死的人生体验吧。

在《史记》中,是存在一定的伦理评价标准和褒贬意识的。但它的标准并不完全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原则或世俗的道德意识,也不是狭隘单一的。甚至,前后之间不妨有些矛盾。如《伯夷叔齐列传》歌颂了二位贤君子“不食周粟”的忠节,《管仲列传》却又赞美起先帮助公子纠与齐桓公争位、失败后不肯殉节、从囚牢里出来又做了桓公重臣的管仲,说他“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游侠对社会统治秩序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司马迁是明白指出了的,却不妨赞扬他们重然诺轻生死的义风。甚至,《酷吏列传》激烈抨击了酷吏的残忍,《太史公自序》又说“民皆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故酷吏也有存在的理由。这些并不是因为司马迁观念混乱,而是他看到社会本身的复杂性,需要广泛而多视角地理解各种人的生存方式。即使是他所反感的人物,也尽可能如实地描写,不简单地一笔抹杀之。

东汉班固指责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汉书司马迁传》)。然而,这些恰恰是司马迁远比班固之辈高明的地方。正是由于司马迁对历史和社会具有独特的、极其深刻的理解,对各种人物的生存活动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不受正在建立起来的儒家统治思想的束缚,敢于蔑视世俗道德教条,也不从某种单一的学说出发来理解人和描写人,《史记》方能成其丰富和博大,产生一种独特的魅力,而区别于后代所有其他正史。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史记》指次古今,出入风骚,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同时,战国散文那种酣沉芾斓姆格也为《史记》所借鉴,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中各种文学传统的融汇。

《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诘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史记》语言多是单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纠正艰涩古奥文风时,都要标举《史记》,把它视为古文的典范。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开始运用,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显示人物性格,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史记》的痕迹。同时,古代作家还从写法上探讨《史记》与小说的关系,得出了许多精辟的结论。

《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元代出现的列国故事平话,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以及流传至今的《东周列国志》,所叙人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明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也是大量利用《史记》中的材料。《史记》的许多人物故事相继被写入戏剧,搬上舞台,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后来的京剧也有不少剧目取材于《史记》。总之,《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的材料宝库,它作为高品位的艺术矿藏得到反复地开发利用。(《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史记》的风格特征

《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司马迁虽然也从琐碎的生活细事写起,但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间,他所选择的题材多是重大的。司马迁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这就使得《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在《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和予以演示,以七国争雄为背景展开了广阔的画面。苏秦、张仪准确地把握了当时形势的特点,抓住了机遇,相继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成为那个时代的倾危之士。陈平年轻时就胸怀大志,足智多谋,适逢秦末**和楚汉相争,于是他大显身手,屡献奇计。他设计离间项羽和范增,使楚霸王失去“亚父”这位谋士。荥阳被困,他令二千女子夜出东城门迷惑楚军,刘邦得以出西城门脱险。是他暗示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形势,又是他建议刘邦的伪游云梦泽而借机擒韩信。刘邦在平城被匈奴围困七日,又是陈平出奇计化险为夷。陈平所献五计,无一不是关系到刘邦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安危。陈平这位谋士的形象,也就在驾驭历史风云的过程中日益丰满。《史记》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或卑琐、或伟岸;有的先荣后辱,有的先辱后荣;有的事业成功,人生幸运,也有的虽然事业成功却命运悲惨。司马迁既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导演、演员,又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产海通过描写、叙述他们对时势、潮流的顺应与抗拒、对历史机遇的及时把握与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历史和人生的壮廓画面,点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有多种类型。按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论,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类悲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他们的行动具有超前性。尽管他们的主张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的条件还不成熟,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主张削O的贾谊、晁错,都是这类悲剧英雄。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但他们的悲剧性不是体现了无法实现的历史必然要求,而是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田横是司马迁着力描写的英雄人物,他兵败之后不愿意投降汉朝而自杀,其随从和东海五百义士也相继殉难,涌现出的是一个悲剧群体。从本质上看,田横所要维持的不过是诸侯称雄、列国割据的局面,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田横相信已经过时的制度仍然是合理的,并为之而奋斗拼搏,这就决定了他必然成为悲剧人物。《史记》中许多反抗中央朝廷的诸侯王,都属于这类相信旧制度合理性的悲剧人物。《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按其品格划分,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赵世家》中为保护赵氏孤憾付出巨大牺牲的义士公孙杵臼、程婴,《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中的刺客游侠,都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的英雄,他们的所作所为几乎无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剧英雄。还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由这些弱点而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但由于他们终归是英雄,所以其毁灭也是悲剧性的。这类缺失型悲剧英雄以项羽为代表,他生前战功赫赫,死得慷慨壮烈,他的弱点也暴露得非常明显,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本身的缺欠。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笔下的虞卿、范睢、蔡泽、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

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他在《伯夷列传》中慨叹“天道是邪,非邪!”在《外戚世家》中反复强调“人能弘道,无如命何”、“岂非命也哉!”对于像萧何、陈平那样的幸运海司马迁认为他们的人生偶然性中体现出历史的必然性,自身才能、对历史潮流的顺应使他们扮演英雄的角色,命运对于这些人来说不是难解的谜。而从那些悲剧人物身上,司马迁更多感受到的是历史和人生的不确定、不公平和难以理解。司马迁还通过为悲剧人物立传。揭示了异化造成的人性扭曲。吴起为了当上鲁国将军而杀妻,未为卿相而母死不归,名缰利锁把他变成一个刻暴少恩之人,最终也因此亡身,政治上的巨大功绩与人性的严重异化形成直接冲突。张耳、陈余早年为刎颈之交,后来却反目为仇,也是利欲把他们拆开。

《史记》富有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写秦始皇晚年行迹,穿插许多怪异反常的事情,以及神灵的出没,用以预示秦王朝末日的到来。写汉高祖发迹,则用刘媪感蛟龙而生子,刘邦醉斩巨蛇等传说以显示他的灵异。除了类似荒诞不经的传说之外,《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超然远引,终身不复见,是一位奇士。《留侯世家》中的张良是位传奇人物,文中出现的商山四皓同样来得突兀,恍若神仙。《史记》中的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传奇性。《外戚世家》中的薄夫人因遭冷落而大富大贵,窦姬本欲入赵王府而宦官误赐代王,她却阴错阳差成了皇后。这些宫廷故事也是表现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但它酿成的不是悲剧,而是喜剧。《田单列传》的传主田单是一位智谋之士,这篇传记写了一系列的奇谋奇计,尤其是用火牛阵大破齐军一节,更是精彩绝妙。传记赞语又附奇士王、奇女君王后的事迹,可谓奇上加奇。《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起灭转接,令人莫测端倪。《伯夷列传》是为伯夷、叔齐作传,但却以议论开篇,又引许由、卞随、务光等人为伯夷、叔齐作陪衬,几乎使人不辨宾主。叙伯夷、叔齐事迹后,在议论中引出颜渊、盗跖,从正反两方面说开。结尾点题,指出砥行立名者必附青云之士才能流传后世。通篇意到笔随,纵横变化,烟云缭绕,扑朔迷离。《史记》的章法、句法、用词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它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上一篇:企业年会活动的主持词下一篇:最新元旦晚会主持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