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主题探析(精选9篇)
海明威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子”形象。他们多是拳击家、斗牛士、渔夫、猎人、战士等下层人物,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始终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在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不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身处逆境而不气馁的坚强性格。正如肖恩#奥弗莱因所说:海明威小说的主题是“人的本质,人的努力和奋斗,人的追求和痛苦,人的信仰和挣扎,人的倔犟和价值,人的聪明和命运,人的胆略和气魄,人的尊严和灵魂,”即使失败了,也要坦坦荡荡,不失重压下人的“优雅风度”。
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自然或是社会中,人应该正视现实,接受一切并超越它,继续自己的人生之旅。纵然面对死亡,也要漠然处之,宁折勿弯,这是桑提亚哥所执著的人生要义,也是《老人与海》的哲理闪光。海明威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的理论与思想基础是行动哲学。它主要以主体的行动为表达方式,用主体的行为和动作展示其丰富的内涵。
他所揭示的是肉体和精神的永恒生命力来自于不断运动的驱动力,强调的是在深沉的行动中锻造有价值的灵魂,他们用行动来显示自己的勇敢、冷静、果断、顽强和不畏任何强大力量的主体意识。他们所遵循的真理是“命运总是与人作对,人不管如何努力拼搏,终不免失败。尽管如此,人还是要苦苦奋斗,并尽量保持自己的尊严,他在肉体上可以被打垮,但在精神上永远是个强者。”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提亚哥在海上经过三天精疲力竭的搏斗,最终拖到海岸上的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事实上,老人是一无所获的胜利者。而且今后人们也无法相信这位身衰力竭的老人,能够战胜奔腾不息的大海。在海明威看来,人生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就像老人那张“用好多面粉袋子补过的旧帆,看上去就像一面永远失败的旗帜”。但老人却始终没有停下行动的脚步,是一种面对巨大悲哀的追求,是一种面对死亡和失败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同样是顽强的、执著的。
由此我们在桑提亚哥身上看到了诗人的尊严和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效应: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生命的有限和人的追求的无限之间的矛盾。在人生的道路上,谁不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此时是缴械投降呢?还是顽强拼搏呢?桑提亚哥给我们的启示是:积极的进取和行动,是必然失败面前的不屈不挠的行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行动本身。所以,海明威为他所钟爱的硬汉们找到了灵魂,这灵魂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与命运作殊死抗争的悲壮与崇高。
在桑提亚哥身上表现的是一种深沉而强烈的悲而壮的生命悲剧意识,这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现代回响。尽管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的,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海明威用象征性的寓言向我们昭示了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的自我求证意识。
【人物形象】
圣地亚哥
古巴老渔民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而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生活和岁月给“独自在湾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折磨,令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毫不沮丧”。作品开始,老人正赶上“背运”。整整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都没有捉到。就连跟他在一起很长时间的一个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离开了他。第八十五天,他碰上了好运气,捕到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正当老人高兴地返航时却遇到鲨鱼。鲨鱼不断地袭击那条大鱼,老人一个人在小船上同鲨鱼战斗,用浆打、戳、刺,累得筋疲力尽,鲨鱼还是把这条大鱼能吃的地方都吃掉了。老人拖着硕大的鱼骨架爬回岸边。但老人说:“人可不是造出来要给打垮的。可以消灭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
圣地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通过圣地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①面对困境毫无畏惧、镇定自若:圣地亚哥孤身一人,年迈力薄,食物和淡水不充足,自然界变化万千,他的对手又力大无比而且意志坚决,他泰然自若,征服自然,捕获大鱼。
②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忍不拔:右手负伤流血,左手又抽筋,疲倦使他头昏眼花,但他怀着只要不死就与大鱼周旋到底的决心顽强坚持。饿了,他不顾腥气吃生鱼肉。渴了,他把不多的淡水省着喝。坚强的意志帮助他度过危机,迎来胜利。
③面对厄运永不低头:鲨鱼来争吃大鱼的肉时,老人已疲惫不堪,可是他仍然用一切可用的武器竭尽全力消灭它们,表明他明知要失败也要奋斗到底的`决心。
总结:桑地亚哥是位坚毅刚强的老人。在这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中,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但他又是胜利者,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是一个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英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
①外貌刻画:瘦削、满布皱纹和疙瘩。但双眼还象海水一样湛蓝,充满智慧、经验和决心。 ②侧面表现:圣地亚哥崇拜的垒球好手狄马吉奥力克生理缺陷,打起球来生龙活虎,与老人互相映衬。老人对昔日与黑人比赛扳手的追忆证明他一贯坚强,往日的胜利是他眼下获取力量的源泉。马诺林是老人形象的延续,代表着对实利主义的鄙弃和对征服自然的热爱。以鲨鱼的巨大勇猛来衬托老人的勇敢。
③象征手法(大海、马林鱼、狮子等,参见后面的分析、练习)
④经典语言: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⑤典型细节:
圣地亚哥虽然羸弱,在严酷的命运的威压下,却保持着一种崇高的“硬汉”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处在任何艰难的条件下都不放弃希望;敢于挑战,永不服输和忍受孤独。
A、作者刻画了圣地亚哥敢于挑战,永不服输的精神。
老人捕鱼的过程就像是人生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在这个世界上努力的生活着,可能要面对浩瀚无垠的大海,面对尖牙利齿、贪得无厌的鲨鱼,而仅有的只是一只小船和作为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支撑——灵魂。在可敬又可畏的大自然面前,一切的人类都显得渺小。可是作者却向读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同时作者也通过老人在独自面对大海,面对鲨鱼时采取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较量的第一回合,老人压抑着自己的渴望,静静的等待鱼儿咬钩。老人无声的诉说,反映了内心强烈的渴望。老人用耐心度过这大战来临前的宁静。
接下来是力量的较量,尽管老人“拿身子的重量作为支撑,挥动双臂,轮换地把钓索往回拉”。可是“那鱼只顾慢慢地游开去,老人无法把它往上拉一英寸”。鱼大得以至于可以把船拉着走,拉向更为广阔的深海。一边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边是深不可测的大海和未知的伤害。黑格尔说过:“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助于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程度才能衡量出来。”老人令人敬佩的勇气也是通过他对对手——大海,大鱼和后来的大鲨鱼表现出来。
归途中,老人遭遇了更大的挑战,马林鱼血引来了鲨鱼群。作者极力描写鲨鱼,旨在表现老人的英雄气概。大鱼越是凶猛不好对付,捕鱼、斗鲨的老人的形象就越高大。
老人本质是弱的,但老人挑战年龄,挑战生理极限。“‘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为了我熬下去吧。你从没晕倒过’”。这些语言和行为都源于老人对胜利与力量的渴望。老人可以“兴高采烈”地与孩子讲棒球。而老人的梦境中的狮子更加强烈的体现了这一点。——狮子,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百兽之王,是力量与权力的象征。
老人争强好胜的心态在年青时就已经有了积淀。作者写到老人年青时与人比腕力,“整整一天一夜,他们把手拐儿搁在桌面一道粉笔线上,胳膊朝上伸直,两只手紧握着。双方都竭力将对方的手使劲朝下压到桌面上”,“使出浑身的力气来,硬是把黑人的手一点点朝下扳,直到压在桌面上”。“他认为如果一心想要做到的话,他能够打败任何人”。不可否认,身强体壮,精力旺盛的时代已经过去,老人已大不如前。作者笔下,读者可以看出老人对重新获得力量的强烈渴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人身上体现的精神与诗人想表达的意思殊途同归。这也是作者追求的。“他追求的是一种永恒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坚毅的品格”。老人捕鱼和斗鲨的部分,作者并不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事实上,人本生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老人将大海当成温柔的女性。老人问不懂语言的鸟儿“你多大了,这是第一次出门吗?”即使是自己想得到的鱼,老人也说“鱼啊,我爱你,非常尊敬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如此。
关键词:空巢老人,健康,护理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均寿命延长,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截至2014年2月19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家庭发展在诸多方面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2人家庭、3人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单人家庭、空巢家庭等家庭形态不断涌现。同时调查表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养老服务的需求集中在健康医疗方面,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较大[1]。面对日益严重的空巢问题,关注空巢老人的健康护理需求,探寻影响其健康护理需求的因素,探索适合空巢老人的家庭———社区护理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空巢老人,就是指年龄大于60岁,且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包括无子女的老人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2]。由于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改变,空巢家庭已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3]。据专家统计,到2030年我国空巢率将高达90.00%[4]。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更容易出现躯体和心理问题,对护理的需求度较非空巢老人更高。因此,解决空巢老人的健康护理需求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再加上子女不在身边,极易会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空巢老人孤独,忧郁,易产生空巢综合征。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空巢老人极易罹患各种慢性疾病,其中以高血压和冠心病为首,严重影响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空巢老人由于年龄和疾病的缘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下降,加上退休和身边老人逐渐去世的缘故,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变差等。还有老人身边没有家人的照顾,如果发生紧急情况,空巢老人也无法及时应对,生命安全可能会受到危险。
2 空巢老人健康护理需求
空巢老人的健康护理需求大致可以涵盖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空巢老人的个体护理需求,包括身体和心理的需求。需要子女们的陪伴和呵护。第二部分,空巢老人对家庭护理的需求,包括上门诊疗、入户家访、入户体检、家庭病床的需求。需要政府颁布相应的健康护理政策。第三部分,是空巢老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包括社区护士对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和对空巢老人定期进行健康指导等。需要社区专门成立针对空巢老人的知识普及部门。
3 对策
如今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空巢老人出现的不同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还需要国家重视空巢老人问题,积极应对并解决国家的老龄化问题。
对于空巢老人的空巢综合征,像孤独、怀旧、忧虑多疑、牵挂等需求心理,政府、社会、家庭和空巢老人自身都应积极面对,共同给予关注和改善,指导其调整心态、顺应规律、发挥余热、重归社会、排除寂寞,必要时给予药物和心理治疗。
注重空巢老人的心理疏导,社区护士要鼓励空巢老人增加与社会的接触机会:有效利用社会支持,增加他们对社会支持的感受。社区护士应指导空巢老人的子女平时除给予老人物质支持外,还要常回家看看,从精神上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心,减少老人孤独感。让空巢老人充分认识衰老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从心理上正视这一生命现象,通过学习调整心态,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通过自我调节延缓心理衰老。
培养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平气和,遇事不慌,空巢老人受到外界刺激易过喜或过悲,所以应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刺激,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提高空巢老人的自我保健和护理能力,使其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促进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抑郁症的空巢老人,可以运用整合心理疗法[5]和松弛治疗法护理老人,并邀请心理护理专家定期坐诊。国家应该发布解决空巢老人的政策。比如,在各地方部门成立空巢老人活动俱乐部,多举办一些有助于老人身心健康的活动。
4 结论
目前针对空巢老人的健康护理措施众多,但我们要将各种护理措施相结合运用,系统构建我国社区空巢老人特有的护理模式,更好地服务社区空巢老人以及提高空巢老人的健康水平。这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努力,更需要空巢老人自身的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老人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力度,同时健全老人各方面福利保障制度,全面完善养老机制。国家必须起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才会更加注重空巢老人的健康需求,才会有利于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
社会则应提高养老意识,营造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和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会。社区护士可以采取讲座、宣传页、录像或者入户一对一指导的方式讲解疾病防治知识,如提倡戒烟酒、低盐饮食、减轻体重和适当运动。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会活动,指导空巢老人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鸟、打牌、下棋、书法绘画、跳舞、打球等。
空巢老人的子女则应加强对父母的物质和精神慰藉,弘扬传统孝道,提高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时间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了解父母内心真正的需求,排遣他们的孤独寂寞之感。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只有家庭团聚才能让老人感觉到家的温暖,经常看到自己最亲的人,是对老人最好的精神安慰。
空巢老人也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向朋友诉说内心的烦闷,也可以上老年大学充实自己。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应重返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空巢老人应当有规律地生活,早睡早起、饮食定量、禁烟少酒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培养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平气和,遇事不慌,空巢老人受到外界刺激易过喜或过悲,所以应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刺激,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空巢老人应提高自我保健和护理能力,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自己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更好地推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让空巢老人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王洋.《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发布[N].中国人口报,2015-05-14.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骆宏,赫中华.466名护士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及离职意愿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933-935.
[4]王维宁,丁芬芳.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专业自我概念与留职意愿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4):252-254.
关键词:老人与海 桑提亚哥 双重性 价值观
欧内斯特·海明威米勒(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悲惨的生活经历对他的作品有显著的影响,他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这使其对世界和人类命运感到失望。经历过战争的巨大破坏和现实的萧条后,海明威用文字表达了对生活感受,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影响了几代作家。他成功地将写作和自己传奇的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创作了大量海明威似英雄。当面对失败,甚至死亡,他们没有屈服和放弃。相反,他们坦然地接受,直至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这是一个简单的短篇小说,却被视为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桑提亚哥成为文学史和电影史上著名的硬汉,吸引了广泛的读者和评论家。小说中描绘硬汉的形象非常勇敢,桑提亚哥勇于接受捕鱼的挑战,十分令人钦佩。在生活中的困难面前,他坚持自己的人生哲学。生命的意义不依赖于“成功”或“失败”,而是面对困难顽强斗争。海明威本人和他的主人公都是英雄主义的代表和悲剧人物的演绎。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英雄的主题渗透在老人与海及对对生活的思考中。自然的主题也包含在老人和对大自然的思考中。这两个核心理念的最终构成了对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深入思考。本文作者将从客观上讨论整个小说的主题,旨在从世界观、创作、主题和意义的角度探讨小说的双重性。
小说中的象征主义将抽象的东西转换成具体的事物。海明威通过象征主义将深刻的哲学思想表现出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从而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大海、大马林鱼、老人、八十四天、及鲨鱼都被赋予了不同含义。大海是生命的象征,是人类生存背景的一个缩影。老人象征人类坚定的意志力,桑提亚哥是一个硬汉形象,敢于面对各种困难、挑战人类生命极限。大马林鱼象征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在等待了漫长的八十四天后,大马林鱼的出现最终满足了老人的愿望。八十四天是人生旅途的象征,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等待了八十四天后,对第八十五天充满了希望,正如人们对生活前方的向往。鲨鱼代表恶性和破坏力,妨碍人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本小说是写在古巴上世纪50年代。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桑提亚哥不仅代表着纯粹的渔民,更是代表在古巴地位较低的人民群众。鲨鱼代表了殖民主义和贫穷。为了改变现状,人们不得不与邪恶作斗争,它强调了人的个性特征。
海明威小说的出版,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已经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老人与海》虽然比较简单,但小说主题非常深刻。小说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问题,如经济恶化和社会混乱。在冲突和动荡面前,战后一代心中的不平衡。但海明威认为人不能屈服于命运,他们应该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桑提亚哥的精神品质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生命中的挫折。在萧条时期,这种精神代表了大部分美国人的观点。即使在今天,这部小说也反映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如果想真正了解《老人与海》,必须深入研究这本小说的象征主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和基督思想的比喻
海明威曾对评论家布朗森(Bronson)说过:小说最显着的特点不是象征,海是海,老人是老人,孩子是孩子,马林鱼是马林鱼,鲨鱼是鲨鱼。但随后他又说:“我试图描写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及许多条真正的鲨鱼。不过即使我是写实的,它们也可以代表很多东西。”这就是海明威提出的冰山理论:“我一直根据冰山原理描写冰山,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
虽然许多类似海明威作品的人物并不信仰基督教,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与基督教的一些美德说教不谋而合。这一点在《老人与海》中特别明显。理想的基督世界总是浪漫抽象的,并主张平等、博爱。这与当时的世界恰恰相反,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如此残酷,人类甚至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海明威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不相信宗教,却深深受到宗教影响。作者写道:“他掌心向上、胳膊伸展地躺在报纸上。”这暗示主人公是一位老人。在小说中,耶稣的受难和复活,意味着所有宗教信仰者将遭受巨大灾难,但最终会获得重生。老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助的老人,他已经成为耶稣的化身。到海上打鱼、和鲨鱼搏斗、累了回来,与耶稣救世的伟大历程相互呼应。此外,在小说的开头提到老人八十七天没有抓到鱼。似乎也饱含深意。正如耶稣一般,老人经历过巨大的痛苦,最终赢得了精神上永恒的胜利。
(二)老人与海和理想与现实
小说中的老人描述的是作者本人。虽然桑提亚哥并没有承认失败,但是作为一个老人,他的力量逐渐减弱。这充分反映了老人主观的英雄气质与客观现实的冲突。虽然老人很自信捕到了一条大鱼,但是在大鱼挣扎的过程中,老人身体感到不适。所以他不停地说“我希望小孩在留在儿。你能帮我个忙么”。一系列的现象和心理活动表明,老人虽有顽强的英雄特质,但也无法摆脱自然规律的怜悯。他的力量消失了,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小男孩和狮子多次出现在小说中。可以从另一方面解释小说主题。小男孩是老人年轻时的影子和动力。男孩代表的是旺盛,使老人回想起自己的过去。老人已在海上三天三夜捕鱼,他一再重复:我希望孩子在这儿。每次老人重复这句话,他都能够感到逐渐恢复逝去的力量。对于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老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马上捕到一条大鱼更为迫切。
桑提亚哥常常梦见狮子,按照弗洛伊德“梦是想要实现的愿望”这个理论可解释为:狮子是权力的象征。老人梦见狮子,是对重新获得已失去的权力的向往。从这个主题来说,我们可以看出,海明威遭受了强烈的情感创伤。
(三)英雄气概和痛苦精神
当桑提亚哥抓住马林鱼并把它拖到船上,人与鱼都已筋疲力尽:老人因全力抓鱼,马林鱼因奋力求生。在这种冲突的高潮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和生命对抗、生存和死亡的竞争。老人与海、圣地亚哥和马林鱼似乎有着同样的命运。海明威的这本书中的境界与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一致的。在小说的结尾,将乐观的因素注入桑提亚哥坚韧的性格中。在经历过如此多的困难之后,他依然充满自信和梦想的力量。桑提亚哥不只是硬汉,他一直由人类永恒的存在价值“自信、自立和自尊”所支撑。圣地亚哥自身充满了哲学意义,他不只代表个人,也不只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全人类生存永恒精神的象征。他激励着人们克服困难,迎接死亡的挑战。他的人生准则就是战斗,无论结果怎样,永不屈服。
海明威在那个时期被称为作家中“迷惘的一代”,他的小说也没有从感伤主义中逃脱。从小说的写作背景角度来看,在他后来的生活中,经历了战争并做出了一些杰出表现。
在《老人与海》中,关于主角桑提亚哥为什么放弃了原本正常的生活而去郊游,海明威并没有提及。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似乎总是在描述老人痛苦和挣扎的画面。纵观整部小说,痛苦的刻画总是覆盖过对幸福的描写,克服困难后的桑提亚哥也并未露出多少喜悦,即使是自我肯定的话也几乎未被提及。
通过海明威作品的分析,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生活中的困难和人类的精神坚不可摧的强烈愿意。桑提亚哥强烈的个性在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使人体会到生活具体的、哲学意义。海明威用生活经历来证明坚韧精神,用自己的形象传达对大无畏精神的向往和崇拜。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桑提亚哥对全人类都有着深刻的意义。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创作的“硬汉”主人公,也正是“硬汉”海明威本人生活经历最精彩的真实写照。在对桑提亚哥的英雄主义小说描述的中,悲惨描述随处可见。圣地亚哥的英雄主义体现在期身世悲惨的经历中;遇到的困难和捕捉大马林鱼的过程和结果,体现了永不放弃的精神和不得不面对的无助现实。
作者并没有但从理想和乐观的角度描绘生活,而是通过残酷的现实擦亮人的眼睛,再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信念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人们的内心世界从失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In Harry Singer and Robert B. Ruddell (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M]. Newark, Delawar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70.
[2]Bakes, Canlos.Ernest Hemingway: A Life Story [M].New York: Chanles Scribners Sons,1969.
[3]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98.
[4]Bick ford Sylvester. The Cuban Context of the Old Manand the Sea[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聂珍钊《<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J], 《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3期。
[6]穆睿清等.外国文学参考资料", 1984年4月地质出版社出版
2、老人亦应关心国家大事,开阔视野,跟上新形势,做到有所学,有所乐、有所为。
3、敬老情系你我他,邻里互助进万家。
4、以人为本,善待老人。
5、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6、宽老人心,养老人身,急老人想,报老人恩。
7、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8、老人安泰,国家昌盛。
9、对父母不孝,对他人就不可能诚实和厚道。
1.使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2.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3.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明白孝敬长辈的道理。
活动准备:
1.收集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和有关风俗的`资料。
2.让孩子准备好制作小礼物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讲故事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有许多小朋友的爷爷奶奶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没有爷爷奶奶参加的也没关系,我们莲东小学有一个属于所有小朋友的爷爷,他就是(张爷爷)。让我们鼓掌表示欢迎他们的到来,我们跟他们打声招呼吧。(学生齐说:“爷爷奶奶好。”)
师:你们真是一群有礼貌的孩子,汤老师要讲个故事奖励你们。想听吗?(老师讲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二、认识重阳节。
师:孩子们,谁家有过过重阳节,还记得是怎么过的吗?(指名回答)
师介绍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师:汤老师也来为你们介绍,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如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插茱萸等等。明天就是重阳节了,让我们一起对爷爷奶奶说:“重阳节快乐”。
3.关于重阳节的诗歌。
师:有关重阳节的习俗真多呀!为重阳节谱写的千古名篇也有很多,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写了这样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读给爷爷奶奶听吧。
三、畅所欲言
1.师:孩子们,我们都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都非常疼爱我们,那你们爱他们吗?(爱)
2.师:真是懂事的孩子,爱老人应该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下面谁能跟大家说说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或者他们爱吃什么、喜欢做什么事?
3.师:好孩子,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有谁知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心愿是什么吗?
好孩子在倡议
(1)师:我们的爷爷奶奶辛辛苦苦了一辈子,我们更应该尊敬他们,关心他们。那我们可以从哪些小事做起呢?(指名回答)
(2)师:好孩子,你们这么小就懂得孝顺。你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爷爷奶奶说,那就大胆地说出来吧(指名回答)。
(3)师:说得好不如做的好,让我们伸出双手为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吧。(播放音乐《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
四、动手制作小礼物。(播放音乐)
1.(1)做一张孝敬卡,在卡片上,
请写上你对长辈感恩话语……
写下你对他们的承诺……
(2)画一幅画,或是做手工送给长辈。
2.学生把小礼物亲手送给爷爷奶奶。
3.请张爷爷为我们说几句话。
活动总结: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青年志愿者支队
一、活动主题
爱在重阳日 情暖老人心
二、活动形式
组织志愿者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三、活动背景
10月22日是重阳节,在重阳节来临之际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节日的温暖。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社会经济突飞发展,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被冷落,是敬老院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重新找到了家,得到了家的温馨,爱的呵护.尊重老人,敬爱老人,说到底就是尊敬自己,敬爱自己。会懂得孝顺父母的我们,更应该打开心胸去接纳敬老院中孤独的老人,给他们欢乐,给他们祝福,陪伴他们去更好的生活。
四、活动目的及意义
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和温暖。让他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通过此次献爱心,走访敬老院的活动,让同学们的身心更加明朗,明白阳光是不吝啬每个角落.,同时呼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五、活动对象
敬老院孤寡老人
六、活动时间地点
活动时间:2015年10月21日下午
活动地点: 滁州市琅琅琊区敬老院
七、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期准备:
1.联系敬老院负责人
2.对活动进行宣传,并招募志愿者,人数在1到12之间
3.准备好活动给老人带去的节目,并说明注意事项。
(二)活动当日安排:
1.布置场所
2.帮老人们打扫卫生,整理家务
3.陪着老人拉家常,讲故事,看电视.4.离开时把整个庭院打扫干净并与老人合影留念。
八、注意事项
1.志愿者在活动开展期间应当服从管理
2注意个人行为,注意维护志愿者形象和学校形象.3.合理分配好每位同学的工作,到敬老院的同学们必须服从组织安排,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4.由于老人的年龄等问题,在帮助老人时要小心,确保活动期间自己与老人们的人身安全。对老人要亲切,不可烦躁,尽量满足其和合理的请求。
5活动前的宣传要到位;活动中对我们的活动记录文字,还有相片记录也一定要切实做好;活动后要跟进,进行总结,吸取教训,在今后的活动改进加强。
6活动中,要尽量避免只针对一个或其中几个老人家,要普遍关注敬老院中的老人。
十、活动负责人联系方式
张和和 ***
文学与传媒学院青年志愿者支队
1 相关概念
1.1 农村空巢老人
国内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并不统一, 在有无子女、老人的年龄、分离的时间、养老的地点上存在分歧。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本文将农村空巢老人定义为:“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具有农村户籍且在农村家中居住但与子女分离超过3个月的老人”。
1.2 农村公共产品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区内私人不愿意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此外, 部分农村公共产品还具有层次性、垄断性、地域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农村公共产品除了具有社会保障作用外, 还能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在为农村空巢老人进行养老保障上, 农村公共产品以其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供给的规模性以及受益的非排他性, 可以为空巢老人的养老提供充足多样的支持, 在量变的基础上, 最终让其养老水平达到质变。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 乡镇一级政府事权与财权极不对称, 农业依靠工业反哺, 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 必须从公共产品的供给入手对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进行保障。
2 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相关的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的需求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卫生服务。所以这类群体所需公共产品的内容结构必须以这四个方面为导向, 务必在质和量上满足其需求。
2.1 支撑空巢老人养老的制度
制度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起着导向的作用。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的满足, 首先要通过相应的制度进行引导, 进而规范和保证相应公共产品的供给。
现如今, 能够对农村空巢老人起到经济支持作用的制度主要有:“新农保”、高龄津 (补) 贴、老年生活补助、农村低保、农业补贴。
支撑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制度, 还没有建立, 只是初步作了一个规划, 即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 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 机构养老服务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对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有保障作用的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农村老年人医疗卫生上的制度保障靠“新农合”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2.2“硬”公共产品及其“软”公共产品的供给
制度是先导, 最后要落实到起直接作用的物化的公共产品上, 即客观具体的公共产品。现如今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直接相关的公共产品主要有:农田水利、电力、道路交通、通信、自来水、医疗卫生等。空巢老人对这些公共产品需求与其他农村居民具有共性, 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然而这些公共产品是按农村人口进行规模供给的, 忽视了“空巢化”下人口结构的变动。
3 存在的问题
3.1 制度乏力和缺失
“新农保”中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不同的地区数额不同, 高的地区如天津245元/月, 低的地区只能执行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高龄津 (补) 贴起步较晚, 2010年民政部才做出全国统一的规定, 但各地的补贴额并不统一, 低的地区所起到的作用极其微弱, 如2014年南京80岁以上老人每人不低于1200元/年, 2013年江西抚州80至89岁的老人30元/月。老年生活补助制度在全国来说极不完善, 在不同地区发放对象有不同的限制, 其覆盖范围极其有限, 如有的地区只覆盖未参保的农村老人、部分农村籍退役士兵、老年乡村医生等。农村低保制度保障的范围还没能实现全覆盖, 受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制约, 各地的救助标准不一, 低的地区每人每月100元左右, 高的地区每人每月有500元左右。农业补贴是降低农民务农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惠民措施, 以河南为例, 2014年农资综补1451.10元/hm2左右, 粮食直补标准:225元/hm2。空巢老人种地规模小, 享受到的种地补贴不高, 即使抛荒, 作用也很微弱。
空巢老人老人生活照料制度缺失, 现有的规划对基层政府的约束力不足, 对私人资本吸引力不强, 导致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难以建立, 空巢老人难以得到外部照料。我国缺乏能够对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有所帮助的制度, 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关于老年人精神慰藉的只有第十四条和第十八条, 对于没有尽到精神慰藉责任的赡养人和监督责任的组织, 法律并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定。
“新农合”的起付线设置不太合理, 导致“小病不保, 大病保不住”, 即农民的小病难以达到报销标准, 大病虽然能报销大部分, 但农民还是难以承受。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救助比例过低, 2014年的平均救助比例仅为60%。
3.2“硬”公共产品不足, “软”公共产品缺失
农田水利设施量大面广, 一直以来存在着“建设不足”和“重建轻管”的问题, 许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成了“摆设”。一些农村存在电能不足和电力设备、线路老化问题, 造成经常性的停电, 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对空巢老人的影响更甚。我国还有部分农村没能通上水泥路, 极大地限制了居民的出行, 给空巢老人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挑战。中国农村固定电话保有量极少, 有的地方连通信基站也没有, 空巢老人文化水平有限加之视力退化, 使用手机也不方便。自来水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但还有部分农村家庭没用上自来水, 既增加空巢老人生活的不便, 又威胁身体健康。农村如厕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一些农村不是因为传统观念就是被经济所限, 没能建立卫生、安全的无公害化厕所。环卫设施、装备和人员的缺乏, 使农村公共卫生条件极差, 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农村老年人活动设施和内容缺乏, 空巢老人精神世界空虚, 出现精神问题的概率极高。医疗卫生服务量和质的不足使得空巢老人“就医难”问题难以解决。
4 适应农村空巢老养老需求的农村公共产品
4.1 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经济支持的农村公共产品
4.1.1 制度保障。
加快推进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带动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调高, 逐步提升到省级统筹, 实现更大区域的养老公平。农村低保制度应本着“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 科学地制定受保标准, 做到有升有降, 合理安排财政支出, 扩大受保范围, 做到“应保尽保”, 对申请或受益家庭的情况要审慎核查, 做到“有进有出”。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家庭参保、参合的救济制度, 根据“低保”家庭的经济条件, 对个人缴费部分进行免除或补助, 使困难空巢老人的养老更有保障。建立和完善家庭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老人的护理补贴制度, 优先覆盖符合条件的空巢老人。
改革农民种地补贴制度, 定期丈量各户实际耕种面积,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补贴, 用节省的资金设立专项基金, 对种地大户和种地的空巢老人进行额外补贴。根据居民意愿可以将部分农业补贴资金作价以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形式给付给空巢老人, 既可以保障农资质量, 又能免去空巢老人购买、运输的不便。
出台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 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可把一次性补偿改为土地折价入股分红后及每年按一定标准 (此标准随着当地的生活水平变化而变化) 长期补偿, 让失地空巢老人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4.1.2 生产性公共产品。
制度类公共产品给予农村空巢老人直接经济保障, 此外, 农村绝大部分空巢老人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一些生产性公共产品可以间接起到增收减支的作用。
农业生产水利先行, 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 不仅能够降低空巢老人的劳作强度和劳作量, 还可以增加其收入。为了扩大农田水利设施覆盖面, 中央、省、市、县在项目资金上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分担比例, 充分考虑到经济落后地区的难处。为了保障设施功用的正常发挥, 应按照谁受益, 谁管理, 谁维护的原则, 在村委的组织下成立农户用水协会, 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包干到户、分段管理, 政府对此给予合理补贴。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空巢农户的科技吸纳方式, 用科技为空巢老人增收减负。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提高农机使用比例。组建农机服务队, 可以通过市场运作, 也可以由村委购进农机或联系有农机的农民为空巢老人服务, 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4.2 支持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公共产品
4.2.1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 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 机构养老服务为支撑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保障作用, 用政策加以引导, 用法律、法规、条例等进行规范, 提供适度的贷款、优惠的税收政策。在当前农村养老服务极度缺乏的情况下, 应充分吸收当地适宜人员, 可以把理发师、邮递员、维修员等专业人员纳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壮大农村养老服务队伍。发展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 使养老服务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各项内容, 结合农村的特殊情况, 把为老人提供照料服务的各种机构、设施、人员、产品落到实处。与此同时, 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的法律救济制度, 使其真正享受到权利。
4.2.2 生活性公共产品。
农村空巢老人在生活中有诸多不便, 尤其是行动不便、记忆力差和患有突发性疾病的老人。子女照料的缺位和外部照料的缺乏, 使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除了要充分利用自身、社区及邻里资源外, 还需公共产品的支撑。
电力、道路、通信、自来水、无公害厕所、垃圾池等与农村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对空巢老人的边际效用更大。电力的供给要科学化, 设施的管理维护要制度化、经常化。千方百计打通进村的“最后一里路”, 有条件的地方在实现“村村通”后, 可以开展“家家通”工程, 修好到家的“最后一段路”, 农村道路通达能够减少空巢老人在生活上的困难, 方便外界的照料和探访。采取优惠措施让固定电话进村到户, 特别是到空巢老人家庭。自来水建设要因地制宜, 根据各户的集散程度, 采用集中供水、分散供水等形式, 最后以平摊、补助、免费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加快农村无公害厕所的建设和推广, 让空巢老人方便、安全地如厕。根据居民的集散程度, 建立垃圾池、购进垃圾车, 环保、便捷地处理生活垃圾, 加强环保宣传, 让居民树立环保观念。
建立和完善乡村客运服务, 在乡镇设立客运站, 扩大服务范围, 增加班次, 为老人提供乘车优惠, 加大监管力度, 防止拒载超载。完善“家电下乡”政策, 根据空巢老人的生活所需, 扩大家电的补助范围, 根据家庭情况, 在原有13%的补助比例基础上, 适当提高困难家庭的补助比例。在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实施中, 优先对困难空巢老人进行补助。村委会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体系, 为出行不便的空巢老人提供形式多样的代购、送货上门等服务。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道文化, 在基层组织的监督下, 让更多子女承担起对老人的照料责任。
4.3 慰藉农村空巢老人精神的公共产品
复旦大学与山东大学研究称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高出正常人群10%至20%, 越来越多老年人渴望得到精神慰藉和关怀。相应的公共产品可以对空巢老人起到精神慰藉的作用。
4.3.1 制度保障。
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强制力, 细化权益保障条例, 为农村空巢人建立专项法律援助制度。相关组织对本法的落实要给予支持和帮助, 尤其是用工单位要给予职工便利。农村空巢老人这一日益庞大群体的没有专门法律, 为其立法应成为老年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4.3.2 制度外公共产品。
围绕衰老、角色转变、情绪、生活内容、家庭这五个方面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慰藉精神的公共产品。通过现场宣讲、广播、电视等方式, 让老人正确对待衰老, 不沉浸在过去, 也不恐惧未来。许多农村空巢老人承担起了“隔代抚养”的责任, 具有双重角色, 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帮助老人做好监护人。有条件的农村可以通过为空巢老人设立公益性岗位, 引导和保障老年人参加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让老年人树立新的角色。基层组织要及时、公正的解决家庭和邻里纠纷, 为空巢老人提供和谐的精神家园。“政府和社会要采取措施, 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活动内容可以发掘传统或结合需求进行创新。政府以及基层组织, 应当将老年活动纳入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 这里面涉及到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建立、设施的配套和维护、物品的采购等, 需要在资金、组织、生产、分配等方面进行保障。家庭是空巢老人生活的主要场所, 是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关键所在, 对承担赡养义务的子女, 应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尊老、敬老教育, 并通过相应的奖惩, 达到满足空巢老人精神需求的目的。积极引导学校等社会组织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调研、帮扶、送温暖等活动, 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精神支持。
4.4 医疗卫生公共产品
4.4.1 制度保障。
完善新型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做到应保尽保。根据各地的经济状况, 设定合理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 在保大病的原则下, 扩大小额医疗费和村一级卫生机构就医的报销比例, 简化二、三级医院就医的费用报销流程, 让农村空巢老人便于得到好的医疗服务。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通过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公平, 合理界定医疗救助对象, 扩大困难家庭的的医疗救助范围, 资助困难居民参保参合。总之, 在农村医疗制度的设计上要尽可能的降低居民的医疗成本, 使其敢就医、能就医、便于就医。通过制度创新, 吸引民间资本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4.2 合理的医疗卫生资源供给。
依托乡 (镇) 中心医院或卫生院, 组建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站, 此站直接面向村民、家庭, 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在以上职责定位下, 农村医疗服务站可以为空巢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为行动不便和精神有问题的老人提供家庭医疗卫生服务, 包括简单体检、急救、送药、用药指导等。
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 各级财政合理分担, 投入到位。按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人口、健康等状况, 不打折扣的配备床位、设备、护士和医生。建立医疗卫生人员上岗制度, 加强考核, 择优上岗, 用优惠条件引进人才, 用发展留住人才。完善和推进农村订单式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扩大实施地区和招收人数。
在空巢老人家中安装快捷通讯装置 (一键直拨) , 以便于处理诸如突发性疾病、意外伤害等急性问题, 通过建立应急中心, 配备人员进行24小时守护, 可以根据送医时间长短, 配备专用应急车。
5 结语
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提供支持。首先要建立健全空巢老人公共产品需求的正常表达机制, 让真正的民意汇聚到决策机构。其次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并对整个供给过程进行有效监督, 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最后是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要有一个合理的分担和转移支付, 财政部门要作好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飞鹏, 王君玲, 林琴波.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潼南县Z村调查为例[J].西北人口, 2013 (01) :67-72.
[2]廖和平, 付睿.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五省18个自然村的调查数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6) :101-105.
[3]刘峰.农村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突围[J].湖南社会科学, 2013 (01) :104-107.
魏东华
(常州外国语学校,江苏 常州 213017)
遂宁市富源实验学校 吕家红
为改变低效的习作教学现状,根据学校教学实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校提出了在中高年级进行构建基于“专题单元体例下的主题式习作教学模式”的习作教改活动。以促进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和教材资源的有效利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主题中,阅读文本、积累语言、感悟写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实现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提高语文素养。
一、背景分析思考
(一)习作教学现状分析
1.教“教材作文”,视习作教学为单元教学的独立版块
多数教师的习作教学局限于习作课,仅依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写完整的作文。作文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已,学生在阅读课上获得的创作冲动,在上习作课时已荡然无存。《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作文作出了明确的定性——练笔,并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独立的习作教学,难以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妨碍了学生习作的信心的建立。
2.习作准备形式单一,与单元教学脱节
学生写作前的准备只限于习作课堂的命题解读和聆听同题范文。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习作准备,缺少有针对性的单项训练和片段练习,忽略了学生阅读感悟的即时宣泄,扼杀了学生表达需要,远离了课本主题资源。学生的创作冲动绝不该也不会只等到习作指导课时才产生,如果把习作教学都框定在习作指导课上,必然会导致为文而文的功利性倾向。
3.习作指导过于狭隘,没有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
我们的习作指导往往局限于每学期8篇“积累·运用”中的习作课,常常是教师解读习作命题、找寻习作素材、讲解习作方法、范读习作例文。这样的指导模式,其弊端主要表现为:忽略了课前的素材准备、内需激发;忽略了课中的灵
动生成、思路拓展;忽略了课后的再次指导、反复修改。学生不能真正的将习作融入到生活当中,学生的习作远离了生活,他们的习作不是来自生活,不是源于需要,他们的习作内容仅限于“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习作指导的狭隘也导致了习作形式的狭隘,看不到更多的以“练笔”为目的丰富多样的习作形式,诸如笑话、谜语、儿歌、绕口令、歌词、广告语、留言条、寻物启事、表扬信„„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应该有意识将习作指导渗透于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4.作文评改“包办代替”“喧宾夺主”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是现在的学生很难自主修改自己的作文,很难抓住要点欣赏别人的作文,其原因就在于缺少“评”和“改”的机会,更缺少老师对“如何评”“如何改”的有效指导。
(二)习作教材编排特色 1.两个思路展开
教材中,习作的编排是按照两个思路展开的,一是小练笔,一是大作文。小练笔主要目的是使读写结合,力图增加学生习作的机会,通过多次训练学习习作的基本方法。
大作文的安排,一般考虑到和本组专题的联系,希望学生能够将课文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知识能力迁移运用到习作之中,这样的安排,从一定意义上能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习作的角色之中。每册八个单元的习作,在类型上兼顾了纪实与想象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2.三个紧密结合
一是与阅读紧密结合,安排随文练笔。教科书选用的课文是学生练笔的范例,教科书重视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运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表达。如,在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课后安排了续写故事,《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安排写一处景物;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课后安排了写对小鸟要说的话,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五年级上册《鲸》的课后安排了变换文体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短文的训练,补充出《地震中的父与子》中阿曼达在废墟中会想些什么;
六年级上册《穷人》课后安排了续写并交流。这些内容的安排都紧密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获得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得到了及时宣泄。
二是与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提供习作机会。长期以来,困扰学生习作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真实感受,内容空洞。要解决这个问题,习作的设计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情境之中去体验、感受,然后将自己的经历、感受写成作文。教材每一册,都安排了两到三次综合性学习,相应的习作内容都与之密切关联。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习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习作氛围,激发了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动力。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体验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自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三是与口语交际紧密结合,落实习作准备。与低年级写话的思想一脉相承,从三年级开始,习作的安排重视与口语交际相结合。有许多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捆绑在一起的。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是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最想去的地方,习作要求学生把自己介绍的去过的地方写下来。也就是先说后写,既加强了口头、书面语言的训练,又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3.两个务必重视
一是务必重视写作文和改作文的能力同步培养。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和改作文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种能力同步培养。习作不要求打草稿,想好后就直接认真地写在作文本上。习作写好后,要求在作文本上认真修改,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三年级习作编排中多次提到,“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根据他们的意见改一改。”把写、说、评、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是务必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实验教科书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编排中多处提到“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写完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听”“读给同学听”“读给大家听”,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习作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应付老师的任务。与此同时,习作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也将极大地鼓舞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
二、概念提法解读
1.专题单元体例
专题单元体例是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排体式,即以文化主题为核心设计单元教材内容。它不同于过去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训练重点为中心,围绕某项思想教育内容选编内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基本功训练结合的单元。
单元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突破了过去的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编排体系,只要学生学习了,他都会从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文化熏陶,养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主题单元作为一种教材编排新体系,使课程标准提出的“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在教材中得到了更好的落实。
2.主题式习作
“主题式习作”是在同一专题单元主题下的多种习作练习方式,它淡化文体的特点;倡导作文形式自由开放,适时训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和独特感受的及时宣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主题式习作教学是指以单元主题为链接点,在习作的积累、观察、选材、表达、评价等各环节中,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反复的信息储备,表达倾吐,以促进学生以我手写我见,表我思,抒我情的能力。其目的可以是对观察能力的训练,可以是对某种结构的掌握,可以是对选材能力的提高,可以是对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它面对学生写作时对象太多、太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使学生的学习更集中,教师的指导更易实施。
3.专题单元体例下的主题式习作教学模式
我们试图构建的模式是:感知单元主题——随文分步练笔——课堂聚焦引领——作后赏析展示。这一思路的核心思想就是抓住现行语文教材以“文化主题组织教材内容”的单元特点来实施习作教学的四个变革:
一是变“教教材作文”为“用教材教作文”。即以单元课文有序排列训练主线为“经”,以文本不同的内容与动态生成的不同横向环境为“纬”,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文本对话、师生互动、生活链接、经验激活等情境中,顺文、顺情、顺境、顺势实施读写结合。
二是变一次性习作准备为多元分散式习作准备。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花
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三是变一次性习作指导为渐进式见机点拨。即习作指导融入专题单元教学整个过程之中。学生习作从阅读单元导读开始,教师将习作教学指导化整为零,在阅读课上将片段训练与范例课文有机融合,根据主题表达需要,或进行句型句式的仿写,或进行场面的摹写,或记下情感碰撞的火花„„总之,引导学生从阅读资源积累中得到习作内容形式及表达技巧的启迪与熏陶。让学生的写作成为阅读体验、阅读感悟的一种自然地延伸与拓展。这样一来,一个单元学完了,学生“写什么”便成竹在胸,“怎么写”也水到渠成,“为什么写”也志趣在握。
四是变一次性完成习作为分步分点式练笔到整合式习作。专题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在片段仿写积累、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回到整篇习作表达上来。将主题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形式迁移成为习作的谋篇布局实践,让整篇习作表达成为主题单元阅读、主题补充资源阅读、片段仿写表达的自然汇总;让本单元的主题感悟得到整体提升。
三、教改理性论证
根据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围绕单元主题创设情境、选编课文,重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的编写特征,本着高效利用课程教材资源,我们提出构建基于“专题单元体例下的主题式习作教学模式”研究,以促进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和教材资源的有效利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主题,在表达实践中学会表达,实现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启发引领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积累语言、感悟写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主题习作教学是符合习作教学的规律的。从作文分类来讲,写人、叙事、状物、写景,可看作是一个个主题;从表达方式来讲,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可视为主题;从情感表达来讲,爱、友谊、生命„„一篇篇必有主题;从文章结构来讲,以事情发展顺序为序,以时间为序,以地点为序,以事物的几个方面为
序„„也可视为主题。因此,以主题为切入口进行扎实训练,更有利于学生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主题习作教学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是一种智慧行为,是顿悟的过程,其中有理解、领会与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参与。其间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刺激,使瞬时的感知成为学生长时的记忆永久地保持下去,或者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中。主题习作教学就是在一个阶段给学生反复的刺激,从而促使他们写作技能的形成。
实践证明,这一习作教改行动,能将教材由“僵”变“活”,有效减缓习作教学坡度,积极消除学生“怕写”的习作心理障碍,充分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能力与品质。
四、模式操作策略
1.感知单元主题
所谓感知单元主题,就是在导入单元教学时,我们先放手让学生整体通读单元每一项内容,并让学生主动从单元前的导读语段中理出单元读写训练主题,不仅清楚重点读什么,也清楚重点写什么,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握习作具体要求,使学生既成为阅读的主体,也成为习作的主体。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的四篇文学作品和一个“语文园地”。《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笔下的不同动物,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
本组课文教学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读书,体会每一种动物的不同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比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初步体会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配合本组专题,语文园地也作了相应的安排──“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作家的语言特点,体会作家表达喜爱之情的特别方式。
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2.随文分步练笔
所谓“随文练笔”就是教师在专题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课文情境中抓住不同的内容,捕捉不同的练点,触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即时宣泄阅读获得的激情,以阅读材料的章法为章法,依章循法地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笔。或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或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或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具体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1)仿写范句锻炼运用语言的基本功
例如在《白鹅》与《猫》中,丰子恺和老舍都是采用正话反说,明贬暗褒的写法,说鹅“架子十足”,说猫“性格古怪”,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大人的角色去说小孩是“淘气包”、“捣蛋鬼”等,然后让他们这样写,从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然后把这种表达方式的片断“移植”到某一篇习作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2)仿写范段提高构段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课文第八段,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特别是作者运用把观察到的和想像的内容结合起来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致地描述。作者独具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了生动的表达方式,使这段内容动人心魄。这一段落对于指导学生用一段话写好静物,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读、悟、仿、练的过程,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习作方法积累。可以把这种写法迁移到描写灵泉寺的“千龙壁”。(原文: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观察,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赵州桥》描写狮子形态的段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仿写片段熟悉表达格式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名人故事专题中几篇课文中都是以对话形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人物对话的表达格式训练,把握人物对话时提示语和引用语呈现的不同形式,标点符号的相应运用等。(学生习作中人物对
话描写的弊病:标点乱用、不会分段、提示语单调。)【学生例文】
我推着撒了气的自行车来到一个个体修车摊前。
“小朋友,你要修车吗?”那位正在修车的叔叔停下手里的活主动打招呼说。我气喘吁吁地说:“车胎没气了,我还要赶快去上学。”
“你不用着急,我马上给你检查检查。”说着他站了起来,接过车开始检查,“小毛病,只不过气门芯坏了。”
“要多少钱呀?”
他似乎明白我怕挨坑,伸手指指贴在一旁的服务公约说:“有价格,只收五角钱。”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说:“谢谢叔叔。”(4)仿写范篇增强布局谋篇能力
学习篇章的写法进行整篇习作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提高写作水平。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赵州桥》就为该单元主题习作提供了谋篇布局的典范:开头点题定位,中间详写具体特点,且段落过度自然圆润。四年级上册五单元《颐和园》课后“小练笔”要求“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5)其他随文练笔形式
小练笔比较复杂,但整体上是能力取向。学习课文以后的小练笔,或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或是学习立意、选材,或是其他的表达方法,或是练习续写、扩写、缩写等形式。例如五年级第三单元《鲸》课后安排 “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就是变换文体练习写。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地震中的父与子》要求:“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就是发挥想象补充写。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都安排了续写或补写,这是填补空白扩展写。
除主题课文教学中可以进行随文练笔的训练外,教材“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或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也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发现读写规律,如,四年级上册的八个“我的发现”,有关写作规律的就有五个,即“观察细致
才能写具体”“童话的特点”“用反话表达喜爱的情感”“学习使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点”“规范使用成语”等。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习作课之前引导学生利用“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发现写作规律,然后组织小练笔,或运用到“大作文”的写作之中。
3.课堂聚焦引领
单元阅读教学结束之时,也就是学生习作综合准备水到渠成、蓄势待发之时。此刻,学生不仅拥有了丰富的单元主题习作生活的感受与体验,也拥有围绕单元主题的大量相关知识的感性储备和理性积累,同时也拥有了多样备选的基本文字信息与具体材料。老师只要结合单元习作训练要求顺势而导,由片段练习到大作文过渡并进行适当点拨、提示与造势,学生就会不得不说,不得不写,并欲罢不能。
(1)单元回顾明确主题
对“大作文”的教学,更要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对“大作文”主题目标的把握,需再次解读单元导读,回顾单元主题课文,这是因为每个专题单元从阅读到作文都体现着同一主题的。
通过对所在单元课文的特点和阅读教学要求,就可以确定习作的目标要求,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都是写父母之爱的,虽然习作题没有具体的写作要求,但可以从课文确定习作主题目标要求,即把事情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如果对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所体现专题不尽一致或不一致的,可根据学段目标制定习作目标,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没有一篇是写人的,但口语交际和习作却是向别人介绍自己,习作题中也没有具体的习作要求,就可把学段要求作为本次习作的要求。
(2)开拓思路巧妙选材
承担“大作文”训练任务的习作指导课务必创设作文情境,引导学生打开作文思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大作文”整体上表现为情意取向,突出人文专题。在习作素材的选择方面,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围绕专题,采用叙述形式,或提出问题,或例举写作材料,以激发写作兴趣,有的还以“不写„„可以写„„”放宽选材的要求,甚至还有不限题材的习作。
学生在片段仿写积累、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回到整篇习作表达上来。将主题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形式迁移成为习作的谋篇布局实践,让整篇习作表达成为主题单元阅读、片段仿写表达的自然汇总。
(3)技术指导创意表达
在“大作文”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习作技术指导。如果思维方式有问题,或者思维混乱,思考不够成熟,学生自然不会写出清晰流畅的文章。因此,在作文之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做好构思的工作,帮助他们澄清对所写事物的认识,明确作文构思的基本步骤,引导他们理清思路、克服思维定势,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思维方式。
4.作后赏析展示
习作的讲评同习作的指导同样重要,评价方式要从达标走向表达或展示。在引导学生进行习作修改时,教师要把握好中年级习作修改的重点──“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这主要是指明显的与事实不符合或表达不清楚的语句。如,有这样一个习作片段:“下课了,同学们来到操场上,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个同学当老鹰,一个同学当鸡妈妈,其他同学当小鸡。小鸡们都抱着鸡妈妈的腰,大家玩得可开心了。”像这样的习作应不应该修改呢?很显然,不是所有的小鸡都抱着鸡妈妈的腰,这就是属于与事实不符合的情况,必须加以修改。对于那些典型的用词不当的地方,语句不完整、不通顺的地方也一定要修改,而对于那些成人觉得不够妥当,但体现童心、童趣、童语的地方,又该如何看待呢?斯霞老师曾给我们举过这样的例子:
(1)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我们请她坐小汽车。
(2)向日葵一天天地长大了,有的比老师还高,有的比同学还高。关于例(1),斯霞老师这样说,孩子唯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正是孩子的特点。因为在儿童时期,他们对阿姨等词的意义还不完全理解,只要他们不说“法国阿姨是男的”,我觉得没有什么关系。
关于例(2),斯霞老师这样说,孩子有长度的观念,可是不知道怎样来表达。
在生活中他知道老师比同学高,就把高的向日葵与老师比,矮的向日葵与同学比,成人绝不会这样比。但出于孩子的思维,是可以保留的。
所以,我们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习作,不要用成人的要求来规范学生。习作修改,要主张多留少删,多就少改,多表扬少批评,这对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是大有裨益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提供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让他们享受交流、展示的乐趣,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探究,在合作中进行习作。
要多创造一些学生习作交流的机会。具体操作参考流程如下:(1)自我欣赏,同伴交流:大珠小珠落玉盘
①自己读自己的作文,找出自己最满意的地方,画出来。
②同桌互相交流,评改。找出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找出自己认为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帮助别人修改一下。
(2)集体会诊,创新行文:二月春风似剪刀
①选择典型的佳作,集体评议。重点找出哪里写的好,写的具体,弄明白为什么写的好。必要时可以让作者介绍自己的写作体验。
②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你认为哪里还应该写的更好些。
③总结写的好的作文经验和方法。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二次成文。(3)佳作展览,评选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生
①同伴互相交流,评选小组最佳。写出评价意见。指出几条优点。②划出文章中的优美句子或段落。在旁边写上评语。
③评选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生。最佳开头人,最佳结尾人,最佳段落、最佳书写,最佳描写奖,最佳感情奖等等。
【《老人与海》主题探析】推荐阅读:
《中国梦——心系老人》主题班会01-04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日记600字作文10-08
我的《老人与海》书评07-17
老人与海作者简介10-05
老人与海鸥有感11-17
老人与海练习答案12-26
看《老人与海》有感12-28
老人与海 教学设计09-08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10-18
《老人与海鸥》教后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