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警惕孩子的不安心理心理健康(共10篇)
所谓“蛋壳心理”指的就是一触即破的脆弱心理,孩子不能承受心理打击,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懂如何接受和克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重视心理教育,让孩子的成长的同时增加心理抗压能力。
如今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这种心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
【形成原因】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孩子心理成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5~6岁和12~13岁这两个阶段,即小学入学前后和青春期。由于处在转折时期,自身成长的变化让孩子变得困扰和混乱,在心理上进行“自我统合”后,才会完成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的整合与适应。成功的“自我统合”会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如果孩子的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表现为不平衡、不稳定,并且没能在外力帮助下,顺利地化解这些心理毒素,跨越心灵的危险地带,那么任何一根导火索都有可能把他推向深渊。根据导火索的不同,孩子性格类型的不同,事件爆发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孩子会采取在别人或别的东西上施暴的方式进行泄恨,有的孩子会用自我伤害的方式以求解脱。
具有“蛋壳心理”的孩子往往难以正确认识自己,家长应该帮孩子的心灵寻找一个出口,不要让“蛋壳心理”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隐患。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包裹和爱的缺失,都易造成孩子形成“蛋壳心理”。有些父母对孩子非常娇惯,帮孩子安排好一切事情,这样,孩子独立面对生活,遇到打击和挫折时,就会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应付能力。有些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让孩子在心理发展的转折点独自面对生命中的打击和伤痛。没有成人的心理引导和关心,最终可能会酿成灾难。每个孩子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但是只要超出孩子的心理极限,“蛋壳”就会怦然碎裂,造成意想不到的惨痛后果。
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让孩子经历苦难,尤其是那些在艰苦岁月中长大的父母更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因此,作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却舍不得批评和管教……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专家建议】
建议父母们在孩子蜜一般甜的生活中加一点苦的滋味,在孩子事事顺心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培养孩子的韧性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还有不向挫折低头的精神。
我认认真真地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它确实带给我太多惊喜,让我获益匪浅。这本书的主题是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未来才有幸福的生活。而孩子心理成长需要五大营养:分享、自信、谦虚、宽容、独立。
中国的国情造就了有中国特色的独身子女,家中的所有人都围着这些“小太阳”转,常常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感。也就通常有一种“自我中心”的心理,这种自我中心的心理根源于长辈及父母的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我们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读后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师》读后感》。千万不要只知一味的给予孩子爱,应该教会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分享能够让人减少痛苦,获得快乐。一个人在生活中需要与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没有分享,它的人生就是一种惩罚。
父母常常不自觉的要管孩子,是的,我们下意识里面就有控制孩子的欲望。和孩子平等是很难做到的,当孩子听我们的话,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一个乖孩子的时候,我们也许忘了让他们丢失了一点点的自信和独立人格。
孩子从呱呱落地到将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是一个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信是逐步建立起来的,我们千万不要总是以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言行,而应该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和主动权。
在孩子尝试着自己做主的时候,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你不行”,而要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机会。孩子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象。成年人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可能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驾驭。因此,家长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和勇气,这样孩子便可以在自我服务中,让独立和自信逐渐羽翼丰满。
读一本书就是与一个有思想的人交流。这话一点也不假,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我也将担负起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为周振扬的成长竭尽全力。
如果你要做一个演讲,那么你必须计划好你要演讲的大纲和内容;
如果你要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你就应该总结一下自己的想法,以便应对会议中的讨论;
如果你要赴一个约会,你可能需要打扮自己或者做一些准备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冷场和尴尬的局面;
如果你要参加一个公司面试,你就需要想像招聘考官会问你什么问题,然后准备好如何去回答。
…
很多情况下,你觉得紧张不安是因为你没有做好准备。做好足够的准备,不仅可以帮助你消除紧张情绪,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你搞定让你紧张的事情。
克服紧张和不安方法:问自己:“最坏可能会是什么情况?”
人们很容易会把一件事情想复杂,并推断可能发生的后果也会很严重。但事情通常都不是你想的这么严重。通过问类似这样的问题,让自己往积极、健康的角度考虑,不要自己吓自己。
克服紧张和不安方法:做30次腹部呼吸(BellyBreaths)
做腹部呼吸是消除消极情绪很好用的一个办法,能让你消除紧张,回到现实,冷静思考问题。
下面是做腹部呼吸的方法:
做完后,缓缓做一下深呼吸;
通过做腹部呼吸,你的身体会变得更加放松,心情也会平静下来,思路也会更加清晰。
克服紧张和不安方法:不要太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
造成紧张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你太在乎其他人怎么看你。而且你会认为他们的评论也都是关于你。但事实上,人们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对你有过多的想法。你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每天遇到的问题、挑战、和成功上,同样,其他人也是这样去做的。
通常,人们只关心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且他们通常讨论的也是关于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认识到自己在别人眼里并不是那么重要,这确实会有点失望,但同时对你来说也是解脱。
所以,从现在起,不要再认为别人很在乎你,也不要迫切希望别人那么在乎你。慢慢地,你会越来越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同时,你的思想也会慢慢独立,不会只停留在其他人的想法里。
克服紧张和不安方法:两腿分开,放松坐立;
把手放在腹部,用鼻孔轻轻吸气到腹部。这时你会感觉到腹部慢慢涨起来,同时能够感觉到你腹部的手;
然后轻轻通过鼻孔把腹部的气呼出去,呼气的同时稍微用点力。你能够感觉到你的腹部就像要贴着背后的脊骨一样;
呼吸要饱满,如此反复呼吸30次,同时在心里数着呼吸的次数;
克服紧张和不安方法:回到现实
你只需要关心当前发生的事情,不要去想以前的事情或者担心今后的情况。仅仅关心你面前的事情和环境,不要去想下午5点还要交的报表,也不要担心明天早上要 开的会,不用担心你晚饭吃什么。把这做为一种习惯,因为你会遇到很多乱七八糟事情的打断, 你需要专注来确保你的某一个好的想法不会被其他事情打扰。
克服紧张和不安方法:往好的方面想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想像事情正在按照你预想的那样发展。
虽然你的想像并不是实际存在的,但是通过这样,你能够得到更舒缓的心情,同时阻止了你内心消极想法的滋生。例如,你要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那么你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想像:
想像会议的开幕式是多么隆重,同时你也感觉自己在会场中的感觉很棒;
你能看到自己的笑脸,看到自己在会议中精彩的发言,然后看到会议圆满结束。
上面说到的都是快速克服紧张的方法。要想从根本上克服紧张心理,你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下面的建议可能需要你花费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这些建议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它会让你越来越不紧张。
克服紧张和不安方法:实践,实践,实践
刘女士是国家公务员,一到年底,刘女士便满脸愁容。到了年底,要写总结材料、汇报材料,还要迎接各类检查,作为秘书的她,整天加班,忙得不可开交,再想想过年时,好不容易盼来的几天假期也要在一个接一个的饭局、拜年中度过,一个年过下来,甚至比上班还要累,刘女士惧怕甚至厌恶年底到过年这段日子,可又没办法,
在超市上班的王先生也对年底充满了恐惧,到了年底,采购年货的人一拨接一拨,简直让人应接不暇,一个年过下来,精疲力尽。还有许多市民,也对过年十分惧怕。
为什么会出现“年关心理恐慌症”这种现象呢?有关专家认为,随着人们对工作、生活期望值的提高,春节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春节渐渐成了“年度总结”的日子。专家建议,过节应放松,还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本色。
原因分析:床铺、沙发椅:成长快速的婴儿已会翻身,如让孩子在沙发或床上睡觉,不要只留下单独一人。最安全的是装好围栏的婴儿床。坏习惯3:喜欢家中设置玄关 原因分析:家中设置玄关的父母要特别注意爱爬的宝宝,有时孩子会从那一格小小的楼梯上摔下而撞到头部,最好用围栏挡住,让孩子无法进入。坏习惯4:忽视使用安全插座
原因分析:如果把手指或物品插入插座,就有触电或短路的危险。市场上有卖安全插座和插座挡板,有小宝贝的家庭可考虑更换。坏习惯5:未安装安全挡门器
原因分析:手指被门夹住是婴幼儿常见意外之一,在开关门时须先确认孩子的方位,为保险起见也可安装安全挡门器。坏习惯6:放纵宝宝饮食
原因分析:很多家长在吃的方面对孩子很放纵,听之任之,宝宝要吃巧克力就吃巧克力,爱吃荤菜就吃荤菜,蔬菜碰都不碰也不去管。这样就造成很多宝宝体重超标。高胆固醇、高血压等症状出现了低龄化。在亚洲一些国家,90%以上的人不知道自己胆固醇升高,他们更不会注意到小孩子这方面的异常情况,这就很容易导致一些幼儿也患高胆固醇、高血脂和其他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坏习惯7:带宝宝去听高分贝的摇滚音乐会
原因分析:一些家长希望增强孩子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会带孩子去听音乐会、演唱会。如果是轻音乐之类的,那一般问题不大。但如果是摇滚类的流行音乐,在分贝很高的情况下(超过70分贝),就会使宝宝的听力系统受损,不利于他们的听力系统正常发育。坏习惯8:给宝宝大量补钙 原因分析:除了喝牛奶,一些妈妈还买很多钙片、钙粉给宝宝补钙。钙太多,人体消化不了,还会有副作用。引起钙沉积,造成肾结石、胆道和泌尿系统结石。曾经有一个3岁小女孩说肚子疼,到医院做B超后,发现有胆石症。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她妈妈帮她补钙过量。坏习惯9:给宝宝进补,吃胎盘
原因分析:有的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体质,想到给孩子吃胎盘。胎盘里富含雌激素,长期补食胎盘容易适得其反。曾经有一个5岁小女孩在经常食用胎盘后,出现性早熟的现象。《中考生最反感的话》这篇文章在期末考前给各位阅读,也有同样的启发。
唠叨型
1.唉呀,你说你再不好好学,你能考上哪啊,赶紧学吧。
2.人的一生中,有好多次机会和转折,这是你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抓住了机会,你就会成为人上人,如果错过了,也就不会再有转机。
3.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怎么养家糊口?(点评:想得好远啊)你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啊!你一定要好好考啊!
4.再背一会儿,才12点就困了?
强迫型
5.你必须考上重点高中!
6.吃完了赶快学,学了快点睡觉!
7.必须考上四中、五中!
8.你要是这么学,哪儿也考不上!
9.别磨蹭,抓紧时间!
比较型
10.看看人家隔壁的孩子,每天晚上学到12点多。
11.看看别人孩子都考了570多分,我们花这么多心思在你身上,你考不上,对得起我们吗?
赌注型
12.学得怎么样这次就能验证了。
13.成功还是失败就看这一次了。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我的孩子胡越洋已经上四年级了。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虽然本身就是一名教师,却也没有特殊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点一点在摸索中。
由于是男孩,孩子比较淘气。我和他父亲都在学校工作,早出晚归,有时值班甚至不能回家。照顾孩子生活的责任基本就全落在他的爷爷奶奶身上。爷爷奶奶对待孩子是宠爱有加,十分娇惯溺爱。在生活自理方面,我儿子是做得最差的,几乎什么都不会。在学习上也是一波三折,起伏很大。尽管上学期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就他自身的能力来说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还需要学校和家长进一步的督促引导。
孩子能有进步,我从内心感觉特别高兴。回忆生活的点滴,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对待孩子的教育,家庭是第一位的,学校教育应该排在第二位。有的家长埋怨学校没有管理好孩子,这是不客观的。孩子的性格在入学前就已经形成了,有什么模式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在学校中就会有什么样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一个和睦完整的教庭,对于孩子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孩子本身表现出来的一些东西,往往是家长平时行为的再现。如果父亲脾气暴怒,孩子对待他人的态度也是喜欢拳脚相加。如果家长做事拖拉,孩子也大多懒惰没有条理。所以想让孩子改变,首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越洋的父亲虽然是教师,但是对待他教育时总是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关厕所里进行惩罚,或者拿出要打他的势头来吓唬他。很小时,他还是很害怕,能暂时管用。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的教育方式就显得有些无力,同时显示出弊端。那就是孩子在外十分懦弱,在家里脾气易怒,动不动就大喊大叫,他爸爸再说要打他的话,没等爸爸动手他就和爸爸先动手了。或者打完就跑,自己把自己关到房间里,不出来。针对这些,我先做他爸爸的工作,从儿童心理角度分析孩子为什么这样,我们怎么改变,遇到什么情况大家都要口径一致,言行统一。表扬的时候要针对他,批评的时候要针对事。和他说话时要蹲下来,和孩子一个高度,看着他的眼睛,拉住他的手问他:“儿子,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耐心倾听,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孩子感觉是被尊重的,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尽量保护他的自尊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愿意有什么事都告诉你,说明是信任你,同时你说的话他才愿意听,意见不一致时,他才能平心静气想一想自己到底对不对,而不是用发脾气暴怒来为自己辩护。他平时对爷爷最不礼貌,常常是呼来唤去,因为他特别清楚,爷爷是最娇宠他的人,从不会“制裁”他。我们一方面正面批评他的不对,另一方面在他面前,我们对老人更加尊敬,嘘寒问暖,用我们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孩子,怎么样才是晚辈对待长辈的态度。并且在他对待客人有礼貌时,及时表扬他的行为。得到正面的行为强化后,他对待家人,对待平时的人来客往,甚至对待邻居,都能做到彬彬有礼了。所以说,家长做好榜样,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其次,我们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具体要求过,只是说尽力就好,没有要求他必须达到多少分。我的孩子在班里学习成绩不是拔尖的,我对他的要求是,做什么都要尽力而为,不要过去了再后悔。因为孩子毕竟在成长,我们不能用成人化的想法去理解孩子的内心。我是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什么课外辅导班都没有上,因为我每学期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说什么都不感兴趣,我也就没有强迫。但是每周我都争取用一天的时间待他去参观一所博物馆,增长他的见识。因为孩子懒惰,语文成绩一直不好,参观的过程是丰富他人生经历的过程,只有他看到了,经历了才有感受,才能有的写。现在他不怎么发愁写作文了,就是还很懒,能一句话表达的就不愿意多写,但是我想,随着他的长大逐渐懂事,他一定会愿意把文章表达的完美。我还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他曾经问过我:“妈妈,我要是认真学习了,最后都考不及格,你会生气吗?”我说:“只要你真是认真检查认真做的,就是不及格妈妈也不埋怨你,我们一起分析怎么错的,下次再改正。”
还有就是及时和老师沟通非常重要。上学期我和爱人因为自己的学生参加高考的事很紧张,经常不回家,住在单位。孩子在家就没有认真学习,爷爷奶奶也没有按我们平时的要求去要求他。结果测验成绩很差,好习惯也在慢慢丢失。幸亏班主任老师及时和我联系,提醒我不要放松对孩子的教育,我才醒悟,不能在孩子的关键期放松。我总是忙于工作,和老师沟通不够,对孩子的表现就不能随时掌握,多和老师沟通后,和孩子的交流就有目的性、针对性,孩子也还奇怪妈妈怎么学校的事都知道呢?他就不敢放松自己了。
其实作为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他的优点缺点,当父母的都是心知肚明,可是为什么还有不成材的孩子呢?我自己认为,对孩子的期望值应该适当。过高的期望值,往往是家长自己没有实现的心愿,想通过孩子这一代来实现。过低的期望值对孩子发展不利,没能物尽其材。我们都是为孩子而无私的付出,但是自己首先要了解生命的本质,那就是活得快乐而有意义。有兴趣的东西才会发自内心的接受。比如电脑游戏,我没有反对孩子玩电脑游戏。我觉得你越是把电脑游戏当成毒品一样防范,孩子就越好奇。在家里他不能玩,就会去网吧。那样一来,对孩子的监管就更不利,得不偿失。不如有限制地让他上网玩一些健康的小游戏,满足他的好奇心,同时还锻炼他的自我管理能力。我家的网络只有二十小时,我给他规定,只有周六日可以上网开电脑,二十个小时自己在每个月休息的八天里自己分配安排。他有了自己确定的时间段,平时放学就放下心来写作业,不再想电脑的事了。所以说把握好孩子玩的“度”也很重要,不要怕他爱玩,关键是引导他会玩,健康的玩。
被评为好家长,我心里还是很惶恐的。因为我觉得我的孩子在同学中很普通,并不是很优秀。但是我觉得他内心确实很快乐健康,没有什么压力。可能就是我们做家长这种追求方式,才导致孩子也没有要拔尖欲望。他对于挫折倒是很看得开,总能看见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总忽视别人的优势,缺乏竞争感。在这方面我还是要好好学习方式方法,怎么让他学会竞争,激发他在学习上与好学生竞争的心态,而不是现在这样随遇而安。只要不走向极端,培养他的竞争意识也是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上是我教育孩子的一些点滴,我只是把学过的理论在孩子身上加以实践。我想,每个家长都应该多学习,努力的改掉自己一些缺点,“先要求自己做哪些,再要求孩子做什么”。孩子是所有家长对未来的寄托,我觉得家长无论怎么付出都是应该的,但是班主任和学校各位老师对我们孩子的付出,使我很感激。我从内心充满敬意,由衷感谢!
四(2)班
胡越洋
家长 李雪梅
吃过晚饭之后,我们一家三口手拉手来到了三里河,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就是没有发现浩洋,儿子有点着急了,恐怕浩洋不来,非要我再打电话,无奈,我又拨通了电话,浩洋爸爸说一会儿就到。因为我有晚饭后散步的习惯,在我向儿子说明情况之后,我便留下他们父子俩,独自散步去了。
这其中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不知道浩洋和他爸爸是什么时候来的,不知道儿子和浩洋在一起都玩了些什么,也不知道两位爸爸都聊了些什么,等到我散完步来到他们跟前时,两个孩子正在练习爬树,两位爸爸坐在石阶上聊天。
看到我来了,俩孩子跑过来,儿子冲我笑过之后,拿起了水杯喝水,这时浩洋对我说:“阿姨,我也想喝水。”其实,出于私心,我是不愿意让其它孩子用我儿子的水杯的,可是,浩洋没有带水,玩了那么长时间肯定会渴,而且我要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表示尊重,我没有太多犹豫的时间,于是,我打开水杯的盖子,让浩洋直接喝水,没有用吸管,我还要浩洋多喝一点儿,免得再渴,我觉得我只能这样做。可是,我没想到,一旁的儿子却却不高兴了,嘴里嘟囔着,还拉起了脸。至于原因,当时我就猜出了几分,当着人家父子俩的面,我没好意思问儿子怎么了。之后,各自散了。
回到家里,我什么都没有和儿子说,洗漱完了,儿子坐在沙发上特别不高兴,其实,我就等着他发言呢,可是他言语一出,我却有点小吃惊。他说:“妈,你为啥对李浩洋那么好,给他喝水,他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你不是说不能让别人用我的水杯吗?你不是我妈妈,你对我一点也不好,你是李浩洋妈妈。”他一句“你不是我妈妈”让我有点儿不知所措,更多的是感伤。他以前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把伤心揉碎了掺在了生气里。可是,我明白,儿子之所以伤心生气,是因为他有点自私,不懂得分享。
我坐到他旁边搂着他,对他说:“妈妈是说过不要让别人用你的水杯,因为妈妈觉得每个妈妈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准备水杯带好水,每个孩子喝自己的水就好,可是也有例外,今天浩洋妈妈忘了给他带水,你们在一起玩了那么长时间,你渴,他当然也渴,他是你的好朋友,你们要互相帮助,你有水喝,当然也要让他有水喝,而且妈妈必须对他好,就因为他是你的好朋友,妈妈会对你每个好朋友都好,因为他们愿意和你一起玩,让你开心,快乐,妈妈最希望你快乐。你也要懂得分享,把你有的,和别人分享,别人会很高兴,也会更喜欢你,别人喜欢你,愿意和你做朋友,和你一起玩,你才会更开心,是不是?你帮助了别人,和别人分享,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才会帮你,也会愿意和你分享。其实,妈妈心里最喜欢你,如果不喜欢你,就不会喜欢你的朋友,我就不会给浩洋喝水,那样他就不愿意和你玩了,他不和你玩,你就不高兴了,对不?”
儿子听了我的一席话,笑了,对我说:“妈妈,我给你捶背吧,你就会更喜欢我了。”我说:“明天吧,太晚了,都困了。”可儿子不依不饶,非要给我捶背,我拗不过他,只好认他摆布。他一边捶背一边对我说:“妈妈,你喜欢我,为啥还生气啊?我看到马路上特别多妈妈对孩子都温柔的说话,对孩子特别好。”我知道,他对我有意见了,这些天,我对他说话声调有点高,我说:“在你不听话,犯错误的时候,妈妈就不会温柔,因为妈妈怕你再犯错误。”他听了,躺到我旁边,对我说:“妈妈,你能听到我心里面的话吗?那你心里在说啥呢?”他把耳朵贴到我的胸口,我故意问他:“我说啥了?”他乐着说:“你说我是你最爱的儿子。”我说:“太对了!”他又让我把耳朵贴到他的胸口去听他心里的话,我说:“你说你要做妈妈的好孩子。”他摇摇头说:“不是,我说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当时,我心里特别感动,他又把耳朵贴过来,来听我的心里话,如此相互的听了很多回,他说的话是:“你是世界上对我最好的妈妈”,“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妈妈”,“我希望妈妈只对我一个人好”,“妈妈我爱你”……
听着他的心里话,我又要掉眼泪了,儿子越来越大了,他的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虽不轻易显露,可每一次表达,都会让我感动,也会感悟,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温柔,不沟通,不理解,有时难免让他伤心。儿子此时已经熟睡,可本来早就困了的我却迟迟睡不着,以上儿子的言语,没有我任何的修饰,他内心的情感在慢慢的蔓延,慢慢的丰富,希望在他的情感世界里,阳光多一些,让他温暖,也能温暖他人;也希望他的情感世界里,能开出五颜六色的花,让他香着自己,也香了别人;更希望他的情感世界里藏着很多善良的人,感动着自己,也感动了别人。
晚安!宝贝!
作者:杨艳霞
摘要:儿童期是人生的奠基期,是对孩子善良人格和诚实等优秀品质进行培养和造就的关键时期。交互作用理论的创立者伯恩说过: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王子或公主,后来在父母的亲吻中成了青蛙。换言之,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在这个阶段中,家庭的教养方式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小就应使儿童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
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
在现代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四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溺爱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二、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人格的影响
(一)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人格的影响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等。
个案描述:磊磊,十岁,小学三年级,邻居家的小孩,父母的经济水平较好,都是个体户,因为是自己勤劳致富,本身比较优秀,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高,平时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兴趣班一大堆,对孩子总是很苛刻,磊磊与同龄的小孩比起来显得十分内向,让人感觉总是怯生生的,与人交谈只是点头或者摇头,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专制的父母常对孩子实施“高压政策”,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干涉过多,管教过于严厉。教育中对孩子态度生硬、方式方法简单,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心理感受,用命令式的言行使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经常以打骂、体罚来使孩子就范。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
(二)父母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这类父母存在着典型的角色问题,他们或性格内向或缺乏权威意识和责任感或社交能力差。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根据研究,行为越轨的大多数儿童与这类父母有关, 都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管教放松或过严或前后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亲密性等。实际上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青少年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活竞争的剧烈化和家庭生活电视化,父母对孩子的放任会越来越多,而这与科学的儿童教育是相背的。
个案描述:天天,长得非常聪明可爱,父母经常外出工作管的很少,乖的时候不知道多招人疼爱,但是大多数时候非常让人头疼,已经上小学的孩子,简直就是家庭物品粉碎机,家里电脑多次遭他“袭击”,非常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好像有天生的破坏性,被发现做错事时道歉态度之诚恳令人感动,可是再次犯错的速度更是惊人。
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容易形成冷漠、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不遵守纪律、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定等不良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发生不良行为问题。由于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少,这种成长环境中的孩子出现适应障碍的可能性很高。他们对学校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较差,并在长大后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也有许多孩子表现为性格内向、情绪不安、对人冷淡、兴趣狭窄、缺乏理想。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二)父母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调查发现,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中更多的是使用专制及放任的教养方式,而正常儿童,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父母,更多的是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民主教养不等于什么事情都是协商,有民主还要有集中,孩子由于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看问题不会深刻与全面,所以对有些重大问题要由家庭全体成员来讨论,父母可以事先统一口径,要求少数服从多数,让孩子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个案描述:西西,五岁,表姐家的小孩,聪明活泼可爱有同情心,小家伙学什么会什么,写字、画画、跳舞都很优秀,做起事情来有模有样。西西从小由父母自己亲自教养,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格外重视,平时对待孩子给予十分平等的地位,学什么兴趣班必须是孩子说“我要学”才进行培养,并且特别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必要时给予帮助,对孩子有一定的纪律和要求,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如家里买车选什么颜色啊,给爷爷买什么生日礼物啊等等。
这种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这种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身心发展都会比较健全,自我接纳程度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可以这样认为,与民主型父母对应的是性格积极、友好的幼儿。
(三)父母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 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即使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 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一类型的父母对子女怀有过多的期望与爱, 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也不纠正,孩子是家庭中的小霸王,可以无拘无束,任性胡为,父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个案描述:裕轩,八岁,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住,因为父母都是独生子,又因为家庭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所以长辈的宠爱与娇纵可想而知。大半夜要想吃肯德基就打的带过去,在家里砸掉东西外婆还说好叫他继续砸。在班上捣乱发脾气是正常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是欺负别人,骂脏话更是不在话下,可一旁的妈妈却笑眯眯的看着,毫不制止„„
长期的溺爱型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形成极度懒惰的作风,自理能力极差,养成对旁人指手划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求进取,不努力的不良个性。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与愿望相背时他们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于父母他们也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和无尽的需求,而在任务面前则缺乏恒心和毅力。
三、总结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好多父母忙于工作而较少顾及孩子的教育,孩子全交给老师,老师既要担当“慈母”的角色、又要担当“严父”的角色,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又要担当“严师”的角色,多重角色的混合会使孩子莫名其妙,对学习形成复杂情感、对社会形成歪曲认知,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崇尚民主,反对专制和放任。只有作为幼儿的抚育者和教养者多给幼儿创造鼓励的、公平的、安全的、赞许的环境,注意在倾听、理解的基础上,在留意孩子的情感与真实的需求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最恰当的时机对孩子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孩子完整人格,幼儿的性格才能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完整人格儿童!
[参考文献]:
《怎样与父母交往》 第8周
一、教学理念:
经常听家长说:“现在孩子大了,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这天凉,让他多穿件衣服,他都给你较劲,真让人生气!”
“我那孩子真拿他没法了,你说东,他就西,样样作对,真是头痛呀。” “我那孩子什么话都不跟我说,与我说话从来就只有一个字:‘嗯’”,与同学抱着电话却能聊上两小时,你关心关心他吧,还嫌你烦,唉!”„„。
而学生则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如果我妈不说,我还可能加件衣服,可我妈一唠叨,我宁可冻着,就是不想听她的话。”
“唉,我老妈对我就跟管小孩子一样,简直是烦死了!”
“我那老妈才叫烦呢,要有同学来电话,非得问问是男是女,时不时还要搞个地下活动,你说她没当侦探真是屈才!”
“有事不跟他们说吧,就一个劲地问,说吧,可刚一开口,话还没说完,她就把你教训一通,真是没办法!”„„。
中国父母是爱孩子的冠军。而对母亲为他们做的一切,学生不但不能体会到爱,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不仅不知感恩,更不知珍惜。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责任帮孩子找回失落的人性的光辉——对他人的关爱。爱,应从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亲开始。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通过本次辅导活动,以感悟、交流,音乐影片的播放等形式,把学生情感一步一步地调动激发起来,让学生真正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心灵深处产生要感谢父母,要报答父母的强烈愿望,并学会珍惜,从而改善亲子关系,是本次辅导的主要目的。
二、教学目的:
1、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
2、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能够反省自己在处理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能够反省自己在处理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
四、教学方法:
心理游戏、表演小品、交流讨论
五、教学准备:
三位学生演员、桌凳各三张、书包、课件、音乐影片、康乃馨鲜花、学生家长。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小品表演
1、引言:曾经有位同学告诉我,他有许多次在回家的路上,骑自行车很慢很慢,希望回家的路很长很长,原因是他认为家是个产生烦恼的地方。下面是他回家后的一幕,请三位小演员表演小品《回家后》。
2、小品表演——《回家后》。
期中考试试卷发下来了。儿子高兴地拿着试卷往家跑:“妈,我的数学成绩下来了,你看,112分,全班第三名呢。我要去看电视轻松一下。”说完,把书包一放,就到电视机前,开着电视看。母亲却过去阻止儿子:“有那么高兴吗?最高分是150分,你才112分,如果你再努力就会考得更好,你为什么不那样呢?还看电视?去去,到房间里复习去。你看人家×××,样样都比你强。”儿子觉得很委屈,觉得妈妈一点都不了解他,不喜欢他,就和妈妈大吵起来„,这时爸爸回来了,看到与妈妈吵架的儿子,一气之下,打了儿子,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下,儿子甩门而出„。
3、看后思考
(1)假如你是小品中的儿子,你会怎么做?
(2)生活中,你们和父母在一起时,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矛盾呢?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4、小结:
我们有时会很烦恼父母对自己管得太严,甚至对自己不理解,可父母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被爱,才会有这样的想法。那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父母沟通,使我们的关系更加和谐呢?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心理辅导话题——《感悟父母心——谈谈怎样与父母交往》。
二、体验——心理游戏
1、写出你平时最珍爱的五项事物,这五项中有两项必须是“我”、“妈妈”。(游戏要求:五项事物之间是互相独立的。然后假设遇到意外逐一舍去,最后只留一项)
●运用这个游戏的主要原因是想让学生们在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之下,更深地领悟到自己与父母亲是拥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而这份情又是无可代替的,以此感悟到父母的爱心,进而更好地去珍惜这份爱。
2、游戏结束后,指导学生放松心情,做放松动作。
3、请学生谈游戏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并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先在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发言)
4、小结:
留下妈妈,因为他用生命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留下自己,因为让自己扛下了这巨大的痛苦,无论留下谁,大家都能从母亲的角度去考虑。父母的爱,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我们的爱,是父母生命的支撑,生命的希望,生命的寄托。生命诚可贵,父母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珍惜生命。
三、感悟——听故事
1、朗读故事,音乐伴奏。
有一天半夜,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的小山村。一间埋在泥石流下的小木屋,仅剩下一角屋顶。救援人员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惟独房粱下还有小小的一点空间,一个小女孩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三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指着小屋发出了声:“妈——”顺着小女孩手指看去,在她蜷缩过的泥沙处,隐隐约约露出一双泥手,十个手指。有人惊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救援人员以那双手为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地往外刨。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个子很矮的女人,全身呈站立姿态,双臂高高举过头顶,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她正是孩子的母亲,她被挖出来时已经僵硬了。小女孩仍不肯走,指着刨出的泥坑,又哭喊一声:“爸——”天哪,难道下面还有人?大伙儿立刻继续往下刨,就在女人的脚下,又刨出一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然屹立,身子直挺,双肩高高耸起。这恰是一个父亲的伟大形象啊!这男人也是一个盲人!原来,母亲正是站在父亲的双肩上,双手高高举着小女孩„„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主要是与上一环节的游戏作了很好的配合,使学生清楚地懂得父母亲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都是心先想着孩子,那么,在其它生活小事上,就更可想而知了。如此一来,这课的主题就再次得到突破了。
2、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针对故事的内容以及对故事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3、请学生发言,说出真情实感。小结(这,就是父母的心,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换来孩子们的第二次重生,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当我们在埋怨他们不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否又了解了他们了呢?)。
4、小测试(结合老师的结语,真实地回答测试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地深入对父母的爱的感悟、理解。)
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在哪天吗?
②你了解妈妈最喜欢吃什么菜吗? ③你为你父母做过什么?
(测试中,教师以采访的方式自由发挥提问,不局限于以上三项,让学生在毫无准备之中回答,更好的使学生清楚自己是否了解父母,进而深化主题。)
四、分享——交流讨论
1、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积极思考,交流讨论,想想你打算今后怎样和父母交往,让自己和父母更融洽、更和谐地相处,自由发言,分享大家的感言。(1)回家外出主动与父母打招呼(2)在家里参与父母聊天(3)相信父母,赞美父母
(4)自己做错事时,主动向父母道歉
(5)常与父母进行心理换位,将心比心,多从父母的立场考虑问题
●以上五点只是作为参考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作答,答案不限。
2、请学生家长发言,谈谈如何正确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并提出对孩子们的希望。让学生体验浓浓的亲情,促进亲子关系。
五、总结——感情升华
1、结束语: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就创造了父母,于是就有这么一个地方,她永远在你心灵最深处,你愿一生去爱她;有这么一颗心,它任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从不要你的任何回报。这一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同学们,别嫌父母唠叨,别厌父母过时,别恨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的心是最伟大的,是最无私的,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理解,去关心、去尊重、去孝顺父母吧。
2、播放音乐影片《天下父母心》,谨以献给天下的父母亲。
有一次,班上幼儿在边唱边表演歌曲《拉拉勾》,我用眼角瞥见我班另一位新生----彭勃在与思思一起表演时,被思思用力一带,彭勃的手碰到餐车的边缘,立刻被划了一道口子,鲜血涌了出来。在生活班老师将彭勃带往医务室处理伤口后,我请思思到我跟前,轻轻地问:“刚才是怎么回事呀?”思思看了我一眼,低下头没说话,我又问:“能告诉我,彭勃的手是怎么划破的吗?”思思的头垂得更低了,但仍然一声不吭。我有点急了,不禁加重了语气:“告诉我,彭勃的手为什么流血了?”这时,我发现思思眼里闪着泪花,但她仍倔强地紧咬着嘴唇一声不吭。
第二天,思思的父母亲从坂头部队来园为思思交伙食费,我和他们聊起了这件事,他们竟愕然不知。我的心“咯噔”了一下,一丝隐隐的不安浮上心头,想想思思这种年龄段的孩子就竟然会隐藏自己的心事,我不禁陷入了反思之中:自从思思来到班里后,我们总觉得她年龄较大,也较懂事,似乎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操心,因而自然而然对她的关注就不如对其他相对来说年龄较小的孩子了。看来,这件事需引起班上老师的重视。
过了几天,在与思思父亲的交谈中得知:因为长期在部队工作的关系,思思从小就被寄养在老家,并且是在奶奶与外婆两家之间轮流寄养,加上在街坊间的一些不负责任的风言风语,久而久之,在思思幼小的心灵里,就没有一种归属感,也可以说缺乏安全感,致使思思在回到父母亲身边后,有一段时间非但不肯叫“爸爸”、“妈妈”,更不用说同爸爸妈妈亲近了。在思思斯文、懂事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一颗封闭、易感的心,外在的表现便是:她与父母、老师、同伴之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不冷不热的关系,绝不轻易吐露自己的心事。
【父母警惕孩子的不安心理心理健康】推荐阅读:
父母情绪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10-22
学心理学的父母06-01
警惕的词语解释及造句11-11
警惕电信诈骗07-05
警惕坏人小学生作文10-07
父母写给孩子的信06-11
父母孩子之间的爱07-25
父母给孩子的书信11-10
父母送孩子上大学的说说09-16
精选关于父母对孩子的寄语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