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精选8篇)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篇1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也是相互联系的。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努力缩小或试图消除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但两者的差异不能立即消失,应该辩证地看待,不必要求某一方削足适履去合适对方,而应该各自遵循自身的规律,使两者科学、健康、协调地发展。

一、企业有关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差异

1.从所得税方面看其差异

从会计学的角度看两者的差异表现两个方面,即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通常有两种方法对所得税核算,一是应付税款法,二是纳税影响会计法。从税法角度看所得税,通常表现在对所得税的成本费进行计算上,有二种可扣除项目和不可扣除项目,除此之外还关系到关资产、损失、收益的处理等内容。

2.从增值税方面看其差异

在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后,在增值税和税法进行确认大概是相同的,不过在目的和原则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税法方面对增值税的确认更加的宽泛和广泛。

(1)售后回购增值税的处理。比如A公司于2011年5 月1日作为销售方对B公司供应一批产品,总价格为120万元人民币,其中增值税17万元,成本为80万元。根据合同的约定A公司到10月30日将以130万元人民币进行购回。由于购回的费用比原来供应价格高,其中的差额应该按期计提利息,时间长度就是在回购期间,这个要计算编入财务费用的。不过在税收上是不同的,应该纳入销售和采购两项经济业务中。

(2)赊销货物增殖税的处理。企业在赊销货物中,增值税发票按照货物的全款已经开出,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的,但是如果货款回收有问题的话,那这个经济活动获得的收益就不可能正常的进入到企业中来,如果设备到客户方还没有正常安装调试完成的话,就可能出现风险报酬没有转移,那在会计上就不能算为确定的收入。

3.从收入、营业税等看其差异

(1)从收入看差异。收入是影响企业税负和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公司的一些捐赠收入、投资人的投资在税法上则是收入。企业一些视同销售行为也属于收入的范围。从这里边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范围广泛性方面,税法收入比会计收入要广泛得多。从税法方面看的话,确认的收入除了包含

会计收入,还包含捐赠收入、非货币交换收入和债务重组收入、视同销售等。

(2)从营业税看差异。根据营业税条例的规定我们可以知道,营业税的纳税业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主营业务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主营业务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当纳税人以预收款形式提供应税劳务、转让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时,按税法规定应计缴营业税,而财务会计则只以“预收账款(或应收账款)”计入负债,只有当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符合会计标准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时才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

(3)从固定资产核素看差异。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合理地选择折旧方法。某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房屋厂房等使用年限平均法,对公司的运货卡车采用工作量法,其他设备按照其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处理。

(4)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看差异。当发现可能发生减值迹象,会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就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企业还有些无法确定其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公

司财务人员每年会进行减值测试。在核算中要注意,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发展模式

1.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协调发展的原因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分离程度上如果比较高的情况,对于税务来讲,如果分离程度比较高就会出现一些不好的影响。对于谨慎性原则如果使用超出正常范围,那就会给企业带来一些空隙,这些空虚就可以让企业来增大利润,如果这两者分离程度较高,也会给企业带来所得税征管方面的困难,当然,分离程度较高也给政府税务部门带来很多的困难,比如工作难度增大,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2.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发展模式

(1)加强政策宣传与会计信息披露。不管是税务部门还是财政部门在宣传方面都要加大,确保能把会计和税法一些内容的宣传和培训都归入正常的工作范畴,这样的话就可以增加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协调的效果。

(2)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协调。第一会计制度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规范,不过,对于税法来说就并没有做出相关硬性的规定,因此就应该给出一些调整;如

果对所得税的影响还在正常范围内的话,有或者只要对政策执行和所得税征管不会有影响的话就可以将所得税政策与会计政策调整相同。第二企业在会计计算中,对于会计账簿的纪录和会计报表中的金额不能擅自更改,只能利用年终纳税调整法进行调整。

(3)会计处理方法上的协调。在社会经济中,由于影响的方面很多,会计估算在不确定性性和核算纳税额两者中有很大的差异,可以应用税收的相关规定进行调节。在现实中,很多企业比较倾向于应用税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核算。现在,关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协调,暂时不存在一个非常安全的模式。而加强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协调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合理分析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之间差异,并且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选择最可行的协调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参考文献:

[1]王丽梅。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主要区别。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5月第5期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篇2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财务会计是通过对企业已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为有关各方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与缴纳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税务会计是税务与会计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区别于财务会计的一门特殊专业会计,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税务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

税务会计对纳税人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必须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和依据,但需对财务会计记录进行合理加工。税务会计的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它只是按税法规定正确计算企业应交的各种税费,并对涉税经济业务进行调整,做出调整会计分录,再融于财务会计账簿,最终反映到财务报表和各税种的申报表中。

2.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适应了税法的要求,体现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性

按照税法的规定,对涉税经济业务进行调整后,应按调整后的会计凭证、账簿等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事业单位根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并对外提供的反映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企业的税务会计处理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种影响体现在财务会计报告中。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核算对象和目标不同

财务会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记录和核算,目的是向企业的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满足各方决策的需要。税务会计反映和核算企业的涉税经济活动,即有关税款的计算、核算、申报与解缴等内容,目的是为国家税务部门和经营管理者提供纳税信息,保证国家及时、足额地征收税款,同时,通过合理筹划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2.核算依据不同

财务会计以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为核算依据,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真实、客观地核算企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不必考虑税法的规定。由于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有一定弹性,对某些会计事项,允许会计人员根据客观环境和自身理解,选择会计方法,这往往导致对相同经济业务的核算出现不同的会计结果。而税务会计以税收法规为核算依据,按照税法规定计算企业应向国家缴纳的各种税费金额并做出调整的会计分录,由于税法的强制性和统一性,对于相同经济业务的处理结果是一致的。

3.核算基础不同

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遵循配比原则,允许企业在一定的情况下合理估计收益和费用,将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相配比,反映该期间的经营成果。税务会计体现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结合,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依据税法规定,确定当期应税收入和扣除费用,计算当期应缴纳税费,一般不允许企业对收益和费用进行估计。

4.核算原则不同

一是根据会计准则,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例如,为了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和真实,对某些经济业务的核算放弃历史成本原则而采用公允价值。而纳税是法律行为,其合法性必须有可靠的证据作支持,因此税务会计恪守历史成本原则。二是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财务会计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对于某些会计事项需采用主观估计方法,应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且不得高估收益或资产,不得低估损失或负债。而由于税收的强制性,税务会计不考虑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对任何涉税事项的确认、计量都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不能估计。

5.基本要素不同

财务会计有六个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为了反映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对各要素进行详细的分类。税务会计有五个要素,即计税依据、应税收入、扣除费用、应税所得、应纳税额,按税法规定反映与纳税有关的经济活动。应税收入、扣除费用与财务会计中的收入、费用是不同的概念,即税法对于收入、费用的确认范围、时间、标准、方法与会计准则不同。

二、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及协调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同属于会计领域,财务会计立足于微观层次,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而税务会计立足宏观层次,保证国家及时、足额地征收税费,二者在各自的方向独立发展。由于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目的和导向不同,且我国的税法很难与财务会计完全融合,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税务会计仍然要采用以分离型为主、混合型为辅的一种税务会计模式。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原因

1.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单一,我国采用财税合一型税务会计模式,税务会计未从财务会计中分离。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开始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由于各信息使用主体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投资者、债权人利用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政府利用税务信息监督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这使得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区别加大,二者相分离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有助于完善中国税制及税收征管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时期,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从不同角度监督经济活动,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有助于完善中国税制和税收征管,有利于发挥税收征集国家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运行的双重作用。

3.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保证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和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只有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才能使企业在遵循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核算、监督作用,提供真实、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适应了不同信息使用主体的需求,但两者的分离会产生一些问题,如:使得征税困难,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成本;增加了纳税人财务核算成本及人员培训成本等。因此,为了实现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各自目标,在分离的同时,应注意两者的协调与配合,构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良性互动关系。加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协调,能使国家税收管理成本降低,从宏观角度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对企业制度和结构进行优化,减少企业的纳税风险。

为了使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更好地协调,应注意以下方面。

⒈完善税务会计理论构建

改革和完善税制,借鉴国际惯例,使税法主动向会计准则靠拢。一是应进一步完善税务会计理论,形成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税法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在管理层面上税收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要相互配合与合作,协调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关系,让两者在协调中得到良性发展。二是完善税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减少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例如,在所得税的处理方面,减少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内容上的不一致,要以所得税制度为基础,保证会计制度与税收人之间的统一。与此同时,放宽应税费用的列支标准,加大纳税扣除,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⒉加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信息方面的沟通

首先,会计通过披露真实有效的信息来配合税务工作,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披露的会计信息,督促企业及时、足额纳税,以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效率。其次,各相关部门应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和推广税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他经济法规,使社会群体树立法律观念,促使人们自觉按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并按税收法规对涉税业务进行调整。

⒊统一会计核算基础

目前的税务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虽然有利于保证国家及时足额征税,但使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差异,且不符合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在税务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将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相配比,不仅可以减少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异,还体现了税收公平。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分离的同时,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是税制和会计制度完善的必然要求。企业应营造良好的内部会计环境,积极探索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与协调路径,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旅洁.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及其协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3).

[2]肖劲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与协调路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15).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篇3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

一、税务会计的定义以及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在会计主体、记账基础、核算方法等方面有相同之处。

虽然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是,税务会计毕竟是区别于财务会计的一门特殊专门会计,。因此,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又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核算的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其核算范围包括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退出等过程,既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又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及企业债权人、投资人和经营管理者的需要;而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因纳税而引起的税款的形成、计算、缴纳、补退等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其核算范围包括经营收入、成本费用)与资产计价、收益分配、财产与特定行为目的、纳税申报与税款解缴、税收减免和税收筹划等与纳税有关的经济活动,对纳税人与税收无关的业务不予核算。

(二)、核算的依据不同

财务会计的核算依据是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按照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程序和方法组织会计核算和提供信息。而税务会计的核算依据是税收法规,按照税法规定计算所得税额并向税务部门申报,其会计处理具有强制性、客观性和统一性,一般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也不允许在计算口径和方法上有悖于税法规则

(三)、会计要素不同

财务会计有六大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会计反映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六要素进行的;税务会计的要素有四项,即应税收入、扣除费用、纳税所得和应纳税额,这里的应税收入、扣除费用和财务会计中的收入、费用不一定相同.在确认的范围、时间、计量标准和方法上都可能发生差异。

(四)、核算的原则不同

财务会计实行稳健原则,一般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预计可能的收入。而税务会计一般不对未来损失和费用进行预计,只有在客观上有证据表明已发生的情况下方可确认。在计提坏账时,对税务局来说需要比较严谨,不能让企业随便提,否则无法保证国家的税收。但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应该遵循稳健性原则,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计提。一个管理好的与一个管理不好的银行同样的比例计提坏账是不能反映不同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的。但税法方面只能统一。管理得好的与不好的税赋负担应该一样。

(五)、核算的主体不同

财务会计是为某一特定的主体(会计实体)服务的,要对特定主体(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等)的经济过程和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税务会计的主体不是一个单一的主体。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会计,税务会计要以税法为导向,但它要以追求纳税人的最大税收利益为目标。

(六)、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

税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同所有会计人员一样,包括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道德素质和审计人员的要求基本相同,但在业务素质方面,税务会计作为一门更专业、新兴的边缘学科,就要求从业者更精通有关税收的征纳、计量、核算和监督能力,系统了解和掌握税法的基本原理和现行规定,熟知会计准则和制度,严格按照税法处理经济业务,做到合理纳税。

二、与财务会计相比较税务会计的特殊性体现

(一)、法律性

税务会计的法律性源于税收所固有的强制性、无偿性的形式特征。税务会计 必须以现行税法为依据,接受税收法律法规的制约。税收法律法规作为税务活动的基本准则制约着征纳双方的分配关系。当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与现行税法规定发生抵触时,税务会计必须以现行税法规定为准,进行调整。

(二)、广泛性

法定纳税人的广泛性,决定了税务会计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不论什么性质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其隶属于哪个部门或行业,只要被确认为纳税人,在处理税务事宜时都必须依照税法规定,运用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这就使税务会计成为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分支,成为企事业单位涉税活动的一种核算手段。

(三)、统一性

税法的统一性、普遍适用性决定了税务会计的统一性特点。也就是说,同一种税对于适用的不同纳税人而言,其规定具有统一性、规范性。不区分纳税人的经济性质、组织形式、隶属关系以及生产经营形式和内容,在税法构成要素,诸如征税对象、税目、税率、征纳办法等方面,均适用统一的税法规定。

(四)、独立性

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与其他专业会计相比较,税务会计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在核算方法上,因为国家税收法律法规与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制度所遵循的原则不同,规范的对象不同,二者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税务会计核算方法的相对独立性;在核算内容上,税务会计只对纳税人在税务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有关经济业务这部分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和监督,由此反映了税务会计核算内容的相对独立性。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

尽管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存在上述诸方 面的差异,但任何税务会计的处理结果均对 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因而税务会计的种种处理结果均应当与企业的财务会计相协调。这种互相协调关系构成了两者间联系的主要方面。从各国税务会计的实践看,大都先以企业的会计利润为基础,再按税法的要求进行调整。

总之,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既有一定的区别,也是相互联系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缩小或试图消除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但两者的差异不能立即消失,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不必要求某一方削足适履去适合对方,而应该各自遵循自身的规律,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方法上不断完善,使二者科学、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之:试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和联系【J】,管理观察,2009(31)

[2]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四川会计》1996年06期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篇4

财务会计是提供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企业的财务成果,并为企业利益相关人(包括银行、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提供真实相关的信息,便于他们投资决策。而税务会计则是按照税法来核算企业的收入、成本、利润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系统。其目的是保证国家税收的充分实现,调节经济和公平税负,为国家税务部门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主要目标包括以下方面:依法纳税,履行纳税人义务,正确进行税务会计处理,协调与财务会计的关系,选择纳税方案,科学进行税务筹划。

(二)、核算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并非所有的经济运动都是会计对象,凡是以货币表现的经济运动才是会计对象。

一。税务会计的对象就是税务会计这种特殊的专门会计管理活动的客体,它是纳税人方面因纳税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而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则无论是否涉及纳税事项,只要涉及企业全部资金运动,都要进行核算。

(四)、核算的原则不同

财务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为使报表公允地反映某一会计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允许企业在一定情况下对收益和费用进行合理的估计。税务会计遵循收付实现制要求,纳税人只有在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时,才能在列报损益或列报费用。

权责发生制则是以收入和费用已经发生为标准来确定当期收益和费用的一种方法,即只要已经发生了收益与费用,不论是否已经实现,均列入当期收益和费用之中。税收会计主要是遵循的收付实现制原则,为了保障税收收入,便于征收管理,一般不允许估计收益与费用,要求贯彻税收刚性的原则,在会计期间内的现金税金、上解税金、在途税金、入库税金、提退税金(包括征后减免退库)和损失税金方面,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在应征税金、欠缴税金和征前减免税金方面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财务会计只要求达到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此外,税务会计坚持历史成本,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动,更重视可以预见的事项,而财务会计则可以有所不同,在特定时候,财务会计可以考虑币值不稳的因素,如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企业通过会计计价方法的选择,寻求能够较为合理的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计量模式。财务会计只要求达到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目的,允许企业在一定情况下对收益和费用进行估计,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企业收益和费用,企业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呈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

(一)、法律性。

税务会计的法律性源于税收所固有的强制性、无偿性的形式特征。税务会计 必须以

现行税法为依据,接受税收法律法规的制约。具体会计核算中的一些计算方法(如存货的计价、准备金的计提等),企业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适当选择。但税务会计必须在遵守国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选择。税收法律法规作为税务活动的基本准则制约着征纳双方的分配关系。当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与现行税法规定发生抵触时,税务会计必须以现行税法规定为准,进行调整。由此可见,税务会计必须以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接受税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制约,这是税务会计区别于其他专业会计的突出特点。

四、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

税务会计的信息以财务会计的信息为基础。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篇5

【摘要】:目前,我国税务与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大,面对大量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实务领域亟待一套规范而又统一的方法体系,来便捷地实现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向税务会计报告与纳税申报表的调整转化,同时,也为企业自己内部的纳税申报审核与税务机关的外部稽查提供相应记录轨迹,本文对此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税务会计 方法体系 研究

众所周知,会计与税法的目标不同,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表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它侧重于经济业务的实质,而税法则是从组织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侧重于经济业务的社会价值实现,由此导致财务会计的核算结果与税法规定的计税依据之间存在差异。在企业内部,由于会计与税法的目标不同,存在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不同的导向与不同的会计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这两类会计原则都要重视、都要遵循。企业需要通过遵循财务会计原则来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需要通过遵循税务会计原则来保证税务会计报告的质量。

从国际范围来看,根据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联关系不同划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会计模式,主要有以英美为代表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互独立的财税分离模式、以法德为代表的财税合一模式、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依据税收法则对财务会计进行协调的纳税调整会计方法体系,即混合税务会计模式。现阶段,我国企业的会计模式非常接近与混合税务会计模式。目前,我国的财务会计原则已经比较成熟,属于公认的原则,而税务与会计准则的差异却比较大,大量纳税调整事项的存在不但给企业会计工作增加了可观的核算成本,而且,由于目前会计领域尚未建立起一套从财务会计报告向税务报告转化的系统方法体系,企业的税务会计工作明显缺少章法而略显混乱。因此,大部分企业都有被税务机关处罚的经历,而且,税务机关相应的征管成本与稽查难度也都比较高。针对这一状况,我们亟待一套科学合理的系统方法去规范地处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特别是解决企业所得税涉税管理上的问题。本文特对此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系统的关联关系分析

针对企业所得税而言,目前我国是以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核算成果——会计利润 1

为起点,由企业针对会计利润与税法规定的计税依据之间的各项差异,通过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与应纳所得税额。在实务领域,企业会计利润向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过程主要是通过税务机关规定的一套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来实现的。除此之外,有的企业也通过备查账、备查表等方式去建立辅助的衔接架构,但是方法不一且不成体系。

我们知道,财务会计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与编制会计报表等七种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基本方法所构成的完整方法体系,实现了财务会计核算的高效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保证。对于所得税会计,在混合税务会计模式下,企业需要对因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规差异所导致的,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永久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进行协调,并完整地记录协调(调整)的依据与过程,对于暂时性差异,还需要结转以后年度持续核算、管理。为实现所得税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上述要求,企业同样需要科学系统的方法体系去保证核算的高效与税务报告、纳税申报表的质量,而这恰恰是目前所欠缺的。备查账、备查表等方式所建立起来的辅助衔接架构,既不具备当期严密稽核的对应关系、更不具备后期完整的可追溯性,具体操作方法又因企业不同、操作人员不同而异,随意性过大;而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虽然统一规范,但其相对与企业涉及的纳税调整事项而言,过于概括简要,且对于涉及多个会计期间的暂时性差异,也不具备完整的跨年度协调反映能力。因此,目前实务领域运用的各种方法,都无法高效、高质量地实现所得税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的整体要求,而且,税务机关的后期稽查也缺乏从会计利润到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完整、清晰记录轨迹。

分析、研究认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借鉴合并财务报表的操作方式,通过编制、登记、计算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附表有关项目的相关调整分录,来构建以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为基础,调整转化形成按照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编制的税务资产负债表及纳税申报表的方法体系。

二、实现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有机统一的方法体系研究

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有机统一体系的总体框架

(1)建立依据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按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编制的税务会计报表体系

该税务会计报表体系包括:税务资产负债表、税务利润表及其附表。

(2)建立由财务会计报表向税务会计报表调整的核算方法体系

借鉴财务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体系,以财务会计报表项目为税务会计核算的一级科目,以纳税调整所涉及的具体项目作为对应的明细核算科目,设置相应的税务会计核算账户。然后,以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附表的相关项目金额为各税务会计核算账户金额的起点,根据企业存在的纳税调整事项,以一定的方法,按照复式记账的原则,编制、审核纳税调整分录;进而进行税务会计账簿的登记,在完成记账、结账等后续流程之后,再按照各账户的发生额编制税务会计报表。

(3)建立税务会计报表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之间的衔接体系 由于税务会计报表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编制依据均为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也均以资产、负债计税基础来编制,因此,只需建立起两套报表体系之间的数据逻辑关系,即可完成衔接体系的构建,从而为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内部复审、后续稽查提供由纳税申报表到税务会计报表,再到财务会计报表,直至财务会计分录的完整记录轨迹。

上述三个体系的设立,共同构建起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有机统一体系的总体框架。

2、财务会计报表向税务会计报表调整的系统核算方法与流程

(1)账户设置的具体要求

对于收入、成本、费用类各税务会计核算的总分类账户,要区分应纳税永久性差异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不同,分别进行明细核算;同时,需要增设一个“永久性差异”账户,专门用以核算因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存在差异所导致的永久性差异金额。

(2)调整分录

对于永久性差异,应按照对应的纳税调整具体项目与金额,分别借记(或贷记)“永久性差异”账户,同时贷记(或借记)有关收入、成本、费用类项目账户。

对于财务会计系统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按照差异发生的类别与金额,分别借记(或贷记)有关资产、负债类项目账户,同时贷记(或借记)有关收入、成本、费用或权益类项目账户。

注意:上述调整分录的编制应按照财务会计核算的原则要求处理,业务摘要、填制人、审核人等手续须齐备,编制依据的附件材料要完整。

(3)登记税务核算账簿

首先,将财务会计系统生成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各项目数据记入相应的税务会计核算账户;再将调整分录数据分别登记到对应的税务会计核算账户中;然后,加减结算出各税务核算账户的余额;最后,再分别回填到税务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各项目中,形成税务会计报表。税务会计报表可根据纳税调整的具体项目,设置明晰的栏目或附表。

具体核算原则:对于调整分录中,收入、成本、费用类项目各账户中标注为永久性差异的明晰核算项目发生额,连同其对应的“永久性差异”账户发生额,仅进行借贷方发生额合计的核对,不结转至下一会计期间的税务核算账簿中;对于调整分录中,涉及收入、成本、费用类项目账户中标注为暂时性差异明晰核算项目的,则须要将其发生额结转至“期初未分配利润”项目账户中,然后连同其对应的资产或负债类项目账目的发生额,逐笔结转至下一会计期间,作为下一会计期间的初始纳税调整分录。

经过上述税务会计处理,涉及永久性差异的调整分录将仅会影响当期利润表有关调整项目的金额,不会影响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有关调整项目的金额;而涉及暂时性差异的调整分录,则将既影响当期利润表有关调整项目的金额,也会影响当期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有关调整项目的金额,而且,还将结转至下一会计期间,对以后会计期间的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有关调整项目的金额发生影响;也就是说,通过调整分录的调整,财务会计系统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被调整为按照其计税基础重新确认的价值,即: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被调整转化为按照所得税有关法规编制的税务资产负债表、税务利润表(纳税申报表)。而且,正是由于涉及暂时性差异的调整分录被结转至以后会计期间的税务会计账簿中,本方法体系要求企业在以后会计期间必须首先逐笔审查以前年度结转来的调整分录,并对其后续可能发生的对应调整分录给予足够的关注,直至该暂时性差异被彻底消除为止,因此,本方法体系具备一定的预防所得税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人为差错的内在功能。此外,本方法体系还要求企业比对以公认会计原则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与按照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各有关项目的差异金额,分别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进而计算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因此,本方法体系还具备准确而又便捷确认与计量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内在功能。

下面,本文列举两个简单的案例,对上述系统核算方法进行简要的说明与分析。例1,某企业支付了环保部门罚款1000元,这属于税法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的项目,是永久性差异。该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当年的会计处理为,借记:营业外支出1000元,贷记:银行存款1000元。

该企业税务会计系统当年相应的调整分录应为,借记:永久性差异1000元;贷记:营业外支出(永久性差异)1000元。

分析可见,该项经济业务所导致的永久性差异,其调整分录的登记结果,是在财

务会计利润表的基础上,将营业外支出项目金额调减1000元,由此导致税务利润表的利润总额与纳税申报表的应纳税所得额金额均相应调增1000元。而且,由于调整涉及永久性差异,因此,仅须对当年的利润表项目进行调整,对以后年度不产生影响。

例2,当年,某企业对一笔应收账款计提了100%特别坏帐准备5000元。第二年,该企业经上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办理了全额核销手续。该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当年的会计处理为,借记:管理费用5000元,贷记:坏帐准备5000元。第二年,借记:管理费用-5000元,贷记:坏帐准备-5000元;同时,借记:管理费用5000元,贷记:应收账款5000元。

该企业税务会计系统当年相应的调整分录应为,借记:管理费用-5000元,贷记:坏帐准备-5000元。第二年,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5000元,贷记:坏帐准备-5000元(结转的上年调整分录);同时,借记:管理费用5000元,贷记:坏帐准备5000元。

分析可见,由于当年财务会计系统所计提的100%特别坏帐准备,属于税法规定需要在税务机关批准核销的年度方允许税前扣除的项目,在提取的当年不允许税前扣除,因此,企业当年需要调增税务会计利润(即,应纳税所得额)5000元;而企业财务会计在次年报准核销时,由于上一年度已经在管理费用中计提过5000元坏账准备,所以次年会计处理所涉及的损益类账户金额为零,因此,需要企业在税务会计系统中,对税务利润作5000元调减处理。目前,由于实务领域缺乏系统的方法进行所得税核算管理,一些企业往往会在核销的年度遗忘该纳税调减事项,造成企业多交纳所得税的情况发生。由于本方法体系通过编制税务调整会计分录,在计提特别坏帐准备的当年做纳税调增处理,并在批准核销的次年将该调整分录作为期初纳税调整分录记入税务会计系统,提示企业关注后续处理情况,使企业能针对核销批复做纳税调减的调整分录,从而保证企业调整计算出的税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完全合乎税法的规定,也就是说,通过完备的方法体系能确保企业纳税申报的正确。

三、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借鉴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体系与合并会计报表的操作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构建起一套适应我国目前混合税务会计模式下的,以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为起点,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核算方法与流程,实现高效、高质量编制企业税务会计报表与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完整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不仅具备一定的防错纠弊能力,还具有便捷确认与计量企业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功能,而且,该方法体系的协调过程还保留着完整连续的,可供当期审核与后期稽查的记录轨迹。

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企业的税务会计系统,提供与财务会计系统同样严密、规范和统一的基本核算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的构建将使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与税务会计系统成为真正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系。

参考文献:

[1] 盖地.税务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 段伟宏.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的必然性及实施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10):75

主办会计与会计的区别 篇6

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主办会计又称一人会计,一般指小微企业中独自一人负责全部会计工作的人员。未设置会计机构的单位负责审核报销、记账核算、报表报税、会计档案等主体业务的一般称主办会计,负责资金收付、现金银行日记账业务、工资发放的一般称出纳。与主管会计、会计主管、财务主管、会计主管人员等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就像在中国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不再细分一样,习惯中有时代称。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篇7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

1.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联系。

(1) 财务会计是税务会计的重要基础。税务会计是实质性的会计工作, 与财务会计相同, 都是社会性的学科。税务会计是以财务会计作为基础监督与核算纳税人的经济活动。

(2) 税务会计对财务会计也有重要影响。财务会计是税务会计的重要基础, 税务会计对财务会计的信息系统也有重要影响。纳税人的税务会计处理会都会影响纳税人财务状况, 并且在财务会计报表上反映出来。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的重要补充, 影响着财务会计。

2.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区别。

(1) 两者目标不同。财务会计是依据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成果进行核算, 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 以利于做出投资决策。税务会计则是按照税法规定对企业收入和成本以及利润等进行会计核算, 以保证国家税收和发挥税收经济调节的作用, 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与国家相关税务部门提供信息。

(2) 会计核算依据不同。财务会计核算主要依据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税务会计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的税法。财务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进行经济活动的监督与核算, 由于会计人员自身的能力与理解方式, 对相同经济业务会有不同的表述形式, 出现不同会计结果, 这充分体现了会计灵活性。

(3) 两者的核算基础不同。财务会计依据配比原则与权责发生制, 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合理估计企业的收益与费用, 以达到报表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能够公允反映的目的。但是, 税务会计则是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共同作用来作为核算的基础, 其中主要依据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税务会计的计量执行主要是历史成本, 对货币的时间价值与物价变动的影响不进行考虑。

(4) 两者的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都不相同。通常, 财务会计主要有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利润六个会计要素。这六个会计要素是具体化的会计对象。所有者权益与负债之和就是资产, 企业收入除去费用部分就是利润。税务会计主要有即应纳税额、应税收入、应纳税所得额、准予扣除项目四个要素, 其中主要的是应纳税额, 其余三个会计要素要为应纳税额的计算服务。应纳税额是应税收入与准予扣除项目之差, 应纳税所得额乘以设定的适用税率就是应纳税额。

(5) 两者核算内容与对象不同。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是以货币作为计量的企业全部的经济事项, 内容包括资金的周转、投入以及循环与退出等;税务会计监督与核算对象主要是与计税有关事项, 例如, 税款的减免、申报以及解缴等。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路径分析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具有必然性, 是我国会计制度与税制改革的要求;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强企业管理的要求;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是加强与世界经济交流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应该进行分离, 但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应该适度。财务会计有税务会计适度分离的路径包括以下方面:

1. 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适当的改进。

首先, 我国事成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资本市场没有完全成熟, 并且企业的会计舞弊行为普遍存在。因此, 对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适当的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在企业中实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对无形资产摊销方法进行改进, 有利于促进且得会计制度改革, 促进企业发展。其次, 应该明确企业的贿赂支出, 违法违规支付的罚金、罚款以及滞纳金的原因, 对于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进行严厉追究, 并且全部的损失或部分损失由相关负责人承担。

2. 对企业的所得税制度进行适当改进。

首先, 对于税前扣除项目中的限制性项目标准与禁止性项目范围进行改进, 对统一计税工资标准进行取消, 在企业的工薪支出与三费计提中可以采用外资企业的现行办法, 协调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和企业的会计制度改革, 简化企业的业务招待费用与广告给用的支出标准与比例。其次, 对于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制进行统一, 对于内资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所得税的计算差异进行减小直至消除, 实行统一企业所得税制度。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与发展, 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是我国进行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与必然趋势。

3. 加快会计的电算化进程, 为两者分离提供技术条件。

在我国, 会计电算化起步晚, 但是发展迅速, 有效的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电算化的发展可以促进会计信息的重复利用以及集中化, 在不增设原始凭证的状况下,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可以分开运行;电算化的数据处理具有实时性, 并且电算化的会计信息具有多样性与随机性特点, 这样可以保证电算化的会计信息能够连续存储, 甚至跨年度存储与利用, 能够保证企业对资金流动状况进行随时了解和掌握。会计的电算化为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为两者分离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三、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协调路径探析

1. 坚持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协调原则。

一是要遵循合理性原则, 企业的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依据的目标、理论基础以及核算原则等都存在差异, 要考虑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协调以及两者的协调是否合理。二是遵循效益要大于成本原则。这是在协调过程中要始终遵循的原则。三是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 也就是两者的协调要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2. 构建并完善税务会计的理论体系。

构建并完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 对税务会计进行协调, 将宏观的税收学基本概念与理论转化成为税法学的相关原理与概念, 并且利用会计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会计系统对企业应该缴纳税款进行真实反映, 以此推荐我国的税务会计学科的不断发展。

3.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协作是相互协调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 应该按照会计制度先行的准则。面对不同业务, 对两者相互协调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制度层面上, 税收法规应该积极寻求与会计制度相互协调;会计制度对于税收监管信息的要求进行密切关注, 在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相互协作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信息支持作用。此外, 会计准则也应该积极寻求税收法规的协调。

4. 注重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之间在管理上的配合与合作。

会计制度的制定与日常的监管始于财政部, 而税收法规的制定与日常的监督管理属于国家税务总局, 两者的监管部门是不同的, 因此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因此, 在管理与监督上要加强配合与合作, 促进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协调。

5. 两者在具体操作上的协调可以依据规范程度差异采用不同标准导向。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在处理相对规范的业务进行协调时, 要保证税收坚持自身的原则基础上, 与会计的原则进行适当协调合作。此外, 对于会计处理不规范, 制度上存有空白的业务, 要在规范与完善会计制度建设的基础上, 同时考虑与税收法规的协调与合作问题。

6. 建立独立的税务会计核算体系。

建立独立的税务会计核算体系主要有两条途径:首先按照税务会计要素对企业的所有经济事项进行分类, 并进行全面的、逐一的核算, 也就是对一套原始的凭证要做两套账目。其次, 是仅仅核算纳税调整事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 使得建立新的核算体系成为必然的选择。

7. 加强会计制度对必要性信息的披露以支持税收法规。

会计制度的建设在制定解决具体业务的规范的基础上, 还要重视建设针对宏观管理目标的信息披露制度, 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全面以及充分披露。

四、结语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都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要在正确认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与协调路径, 其中要注意两者分离的必然性以及分离的适度, 要在全社会的努力下, 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与协调创造良好的环境,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以及税务制度。

参考文献

[1]吴桂君.谈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协调发展[J].科技信息, 2011 (10)

[2]吴晓亭.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12)

[3]李子琦.浅析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与协调[J].商场现代化, 2011 (13)

[4]高茹.浅谈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差异及协调[J].财会通讯, 2011 (34)

[5]吕继英, 王竹南, 梁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与协调之争[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2)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收益之比较 篇8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收益概念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7-0024-02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收益概念比较

1.财务会计准则对收益概念的定义

财务会计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向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括债权人、投资人,包括经营管理当局,提供评价受托责任和决策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从决策有用观看,会计信息应当具有相关性,因为决策是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进行的,会计信息必须得满足不确定经济环境下决策的需要。

根据决策有用观的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收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认可了资产负债观,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资产负债观下的收益,是指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动。由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组成。基于收益是净资产变动的结果,资产负债观首先要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然后将净资产的变动结果反映在利润表中,用资产负债表解释利润。

资产负债观既确认已实现收益,也确认未实现收益,能够适应经济环境多变的情况。所以,目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准则广泛认可了资产负债观,除了营业利润、利得和损失之外,大量的公允价值变动也被纳入到利润表之中。

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相比,资产负债观突破了交易基础和实现原则,将物价变动、偶发事件以及周围经济、法律、社会、政治和物质环境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均包括在收益之内,能够满足复杂多变环境下的信息需求。而收人费用观由于“实现原则”将未实现的持产损益排除在收益之外,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收益,适合于企业经营环境比较稳定,物质资本在企业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小的情况。

2.税法对收益概念的定义

税务会计是依据税法的要求,计算应纳税额,为正确申报纳税和税务管理提供企业有关税务活动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为了公平税负,防止避税,税收政策和计税方法必须高度统一,而不能有弹性。

受税法的目标的约束,税务会计仍然坚持收入费用观。税务会计收益是以交易为基础的,收益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它只承认已实现收益,而不认可未实现收益,如资产减值、公允价值变动。根据收入费用观的要求,资产以其取得成本人账,直至销售之时才反映其市价的变动。所以,费用通常代表已消耗资产或已消耗的取得成本,利润是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与相应费用配比之后的差额。基于“实现”考虑,收入费用观要求对收入进行明确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观的重心是利润表,即用利润表解释利润,资产负债表只能反映收益的结果。收入费用观强调配比原则,讲求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因果关系,凡是与本期收入没有因果关系的成本应作为资产予以递延和报告,如企业开办费。

3.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收益概念差异的后果

由于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对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致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发生差异。如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在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由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不同于计税基础,致使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收益产生了大量的差异,增加了后续的纳税调整成本。如应收账款减值对应的损失,应当归属于销售当期,与当期收入进行配比,但税法只允许这些费用发生时,才能扣除应税收益。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收益确认基础比较

会计理论是建立在会计目标基础上的,会计目标决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式。会计确认基础还关系到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时问,从而关系到企业利润分配,所以,确认基础始终是重要的会计问题。

1.财务会计收益确认基础

财务会计从真实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正确评价经营者的受托责任的目的出发,坚持权责发生制,严格要求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不要求会计上的收入一定等于企业可支配的现金流人,也不要求会计上的费用一定等于企业的现金流出。

2.税务会计收益确认基础

税务会计从税款的及时入库和纳税人支付能力要求出发,对权责发生制进行了适当的修正,通常要求纳税人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不苛求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如果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方法致使收益立即得以确认,而费用永远得不到确认,税务当局则允许采用这种会计方法;如果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方法致使收益永远得不到确认,而费用立即得到确认,税务当局则不允许采用这种会计方法。

可见,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均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收益确认基础,能有效防止纳税人通过控制现金流量的时间来控制收入和费用,进而操纵利润的行为。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收益计量基础比较

1.财务会计计量基础

目前,财务会计对资产的初始计量采取的是历史成本,即资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对于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还要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对于只能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从稳健性原则出发,要求计提减值准备,并将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对于能够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资产,从相关性原则出发,要求按照其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比较而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真实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因为只能确认资产减值,导致会计信息公允不足而稳健过度,而且为纳纳税人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最大限度地采纳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准则要求,凡是能够持续性地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都要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如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取得的,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2.税务会计收益计量基础

税法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然对谨慎性和公允眭原则持否定态度,这不仅是因为资产减值和公允价值变动是未实现的损失和收益,更重要的是资产减值和公允价值变动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有关,而且缺乏客观的交易证据的有力支持。所以,税法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既不允许对任何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也不不允许对任何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强调计量基础的一致性,

虽然降低了税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却有助于抑制纳税人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和公允价值变动的计量操纵应税利润的动机。

财务会计计量基础是否适当,既关系到会计信息能不能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公允的反映,还关系到会计收益的计量以及后续的收益分配是否合理。税法考虑计量基础的目的主要为了保证应税收益的适当性,因为对资产的计量关系到资产价值的转移问题,而资产价值的结果表现为会计中的费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均遵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但比较而言,财务会计对历史成本采取的是相对灵活的态度,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和公允地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作出敏感的反映,以帮助企业所有者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

四、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收益概念的协调

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收益概念协调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存在适度的差异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各自的目标,但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收益概念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收益确认基础、计量基础不同。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差异越大,会计核算成本越高。因为在会计实务中,税务会计确认和计量一般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然后根据二者的差异,通过纳税调整将财务会计信息转换成税务会计信息。所以,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过度的差异必然会增加纳税人的税法遵从成本。

2.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收益概念的思路

进入上世纪以来,财务会计与税法一直是在协调中发展和不断完善,这一基本趋势,为财务会计与税法的进一步协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就原则层面而言,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进行协调应当是求大同存小异。凡是税法有规定的,从税法之规定;税法没有规定的,从会计之规定;二者都有规定的,以会计之规定为基础,然后进行纳税调整。

就制度层面而言,加强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税务当局的沟通和磋商,认真研究会计与税法目标的差异,凡是不存在原则性差异的项目,会计有规定的,税法不再进行规定,以消除二者的差异。

就技术层面而言,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或者建立以税务会计为导向的财务会计体系,直接以税法之规定作为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以避免不必要的纳税调整成本支出,如小型企业和相关的涉税风险;或者建立差异台账制度,专门核算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以利于进行纳税调整,如大中型企业。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还可对考虑对涉税业务进行外包,将纳税申报、税务纠纷处理等涉税业务外包执业税务师进行运作,通过执业税务师专业化的工作化达到精简机构、简化核算,化解涉税收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勇,左连凯,刘亭立,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5,12.

[2]盖地,税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上一篇:女生节的活动策划下一篇:苏果超市实践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