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工作总结(精选8篇)
一年来,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在相关股室的大力协助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保红线、保增长”的指导思想,积极转变工作作风,着力提高工作效率,较好地完成了耕地保护和用地保障各项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用地保障工作
(一)创新工作方式,全力保障我县建设用地
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省、市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各项政策要求。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决策部署,保障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推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用地方式转变。在依法依规前提下及早组织用地报件,按规定时限完成建设用地报批工作,有效保证“桥头堡”建设等重点项目及民生项目用地。我局按规定要求积极向省、市上报用地项目,2012年,截止目前上报用地预审批复5件,用地面积11.8125公顷。农用地转用上报批复4个,其中:2个单独选址项目,用地面积6.5285公顷;2个批次用地,用地面积56.2745公顷。同时做好**县2012年第二批城镇建设用地农用地征转工作及其他项目前期工作。
(二)强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努力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
一是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从源头上抓好节约集约用地。在计划上,严格计划管理,禁止超计划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禁向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类项目供地。在布局上,引导企业向工业集聚区集中,以集中促节约。二是切实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管理。依照节约集约用地标准,用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益、建筑容积率等指标控制土地利用,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三是优先保障民生用地。四是优先保障重点工业项目用地。
(三)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
严格执行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严格执行《云南省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试行办法》及《**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具体实施办法(试行)》(第三号公告)规定,积极协助政府做好土地征收补偿、附着物和青苗的测算工作,无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用,依法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无被征地农民来信来访。认真执行《云南省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二、耕地保护工作
(一)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
健全耕地保护责任和考核评价体系,逐级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绩效考核及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年末,耕地保有量未低于市政府下达的考核目标。按要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集中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市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稳步推进。
(二)全面落实耕地先补后占规定,切实加强台账管理,并积极探索新机制
全面落实耕地先补后占规定,切实加强台账管理,并积极探索新机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各项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台账数据齐全,管理规范,更新及时;按要求与市局及时核对台账、报备项目。对经验收合格的耕地及时报请省厅核查确认,核查合格后及时录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进行电子备案;并做好建设用地和占补平衡项目的挂钩工作,确保用地项目上报审批和我县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明年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2年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和领会新政策的深度还不够,缺乏破解难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部分工作程序还不够规范,保障经济发展的管理和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还不够解放,工作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明年的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着力解决。
(二)2013年工作打算
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围绕“双保”,做好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各项工作:
1.用地保障工作。继续做好省市重点项目特别是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项目的用地服务保障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项目及时落地;二是要严格用地供应审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定额标准供应土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防止浪费滥占土地;三是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为产业集聚区、省市重点项目提供用地保障;四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利用的新思路及方式,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耕地保护工作。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考核的共同责任机制,将耕地保护责任社会化变成日常的工作;强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做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库的建立入库工作;继续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大耕地储备库建设保证城镇建设用地;按要求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建立和实现基本农田管护信息系统,实现地、图、牌、责相一致,积极探索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模式等。
一、认清形势, 提高认识, 努力形成保护耕地的强大共识
一是充分认识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近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各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逐级靠实耕地保护责任, 严守耕地红线, 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有效维护了全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同时, 我们配合财政、农牧、水利、扶贫等部门共同实施梯田建设工程和土地整理、改良工程, 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为全省粮食连续丰收、农民纯收入持续增长乃至整个扶贫攻坚事业的纵深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 我们也看到,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 甘肃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持续加快, 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城镇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 在占用大量建设用地的同时, 也严重威胁城镇周边的固有农田, 有些还是基本农田;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部分耕地长期闲置并撂荒;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 造成局部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征收征用困难, 由此引发的信访矛盾多年来居高不下;中东南部受地形地貌影响, 多为坡耕地和山旱地, 耕地紧缺, 质量难以提高;部分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占补平衡落实难度大, 影响后续建设发展;有些地方也还存在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现象。这些问题, 需要我们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 用发展的思维、发展的举措在发展中来进一步谋划和解决。
二是认真学习领会各级领导对耕地保护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对保护耕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提出了明确要求。王三运书记、刘伟平省长、欧阳坚副书记、李荣灿、杨子兴副省长反复强调, 要更加注重资源环境保护、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创新驱动、维护群众权益, 不断深化和拓展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与广度, 努力走出一条节约高效利用资源的新路子。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指示批示精神, 特别是要对照指示批示要求, 进行深入的自查剖析, 找出各自在耕地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找准根源, 理顺思路,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切实加以整改。
三是切实提高对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耕地数量少质量差、未利用地和难利用土地多、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加、耕地保护任务重, 是甘肃省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强烈的耕地保护意识, 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负起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 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 凝聚形成保护耕地的强大共识、舆论氛围和工作合力。在当前,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稳增长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 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把握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的辩证关系, 坚持在保障科学发展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持从实际出发, 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和支撑。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制度, 有效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 及时补救建设占用耕地, 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严守耕地红线。要最大程度的实现建设项目不占或少占耕地, 形成耕地约束机制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 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依法依规, 不折不扣, 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一是靠实耕地保护责任。国务院明确规定, 地方政府是耕地保护的责任主体, 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 将耕地保护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当好参谋助手, 认真执行好党委政府的决策。各市州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 层层分解任务, 逐级靠实责任, 强化目标考核, 严格责任追究, 确保本区域内耕地保护任务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工作涉及面广, 是一项系统工程, 做好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规范土地整治、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目标责任考核等工作, 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协助和配合,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发改、财政、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审计、统计等部门沟通衔接, 靠实相关部门单位在耕地保护中的责任, 严格按照省政府关于构建土地管理责任机制的通知精神, 按照《甘肃省党政领导干部违反国土资源管理规定行为问责办法》有关要求, 共同落实好耕地保护责任。要建立基层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村社耕地保护信息员联络制度, 健全耕地保护监管网络体系, 使耕地保护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有效防范违法用地发生。省政府已经同意并授权由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委农办、省农牧厅、省统计局组成联合考核组, 对各市州政府2014年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为5年一次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大考”打好基础, 也请各市州认真梳理, 积极准备, 配合做好检查考核各项工作。
二是加强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是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两道有力防线。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控和年度计划约束作用, 强化用途管制, 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统筹各业各类用地, 提高配置效率, 依法依规、严格实施用途转用许可, 不得通过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降低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要进一步严格建设用地预审和农用地转用审查, 有效控制农用地转用规模, 控制对耕地的不合理利用, 切实防止耕地流失。要将指标分配与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挂钩, 对耕地保护不力的地区, 相应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尤其是占用耕地的指标。同时, 要有保有压, 对省政府确定的“3341”“6873”“1236”工程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用地做到应保尽保。
三是切实抓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是耕地保护重中之重的工作。当前,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已经制定, 并从兰州市开始, 按照城镇由大到小、空间由近及远、耕地质量等别和地力等级由高到低的顺序, 稳步有序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今年年底前, 将全面完成兰州市和其他设区的城市及嘉峪关市、临夏州临夏市、甘南州合作市的城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家下达甘肃省、省里下达各市州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切实做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网上公布、接受监督。要将不符合划定要求的耕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范围, 对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优质耕地, 要及时划入基本农田管理, 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质量有提高、数量不减少。各地要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统一规范的标识, 标示出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保护责任人、示意图和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基本农田一经划定, 实行永久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也要同步开展, 做到衔接一致。根据多年来形成的经验, 各地在划定基本农田时, 可以多预留一定比例的面积, 用于规划期内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 这样可为下一步工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对在建设中占用规划预留的基本农田, 可不视为调整规划, 但规划预留的基本农田也必须按照划定要求落到具体地块和农户。
三、开拓创新, 统筹谋划, 努力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
一是努力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目前,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依然是造成耕地流失最主要的原因, 也是造成占补平衡困难的主要因素。解决占补平衡难题, 最主要的还是要努力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要持续推进城市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 总结推广节地技术及模式, 促进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利用、综合利用, 全面推进城镇、工矿、农村、基础设施等各类建设节约集约用地, 不断提升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要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政策激励作用, 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提高建设用地供地率, 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 将已批准的土地尽快利用起来, 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引导项目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 确需占用耕地的, 要避开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 并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对占用耕地100公顷以上的线性工程或占用耕地70公顷以上的块状工程, 要组织实地踏勘论证。要引导设施农业、农村住宅建设和临时用地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土地, 不得占用耕地, 确实无法避开的, 必须按照规定严格报批。
二是狠抓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是对建设占用耕地的补救措施, 也是守住耕地红线的关键之举, 必须做为刚性措施严格落实。各级一定要按照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要求, 加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管理, 落实补充耕地挂钩制度, 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要严格耕地开垦费收缴使用管理, 一方面为补充耕地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 另一方面通过价格杠杆限制并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要不断拓宽补充耕地渠道, 各市州要组织力量摸清耕地后备资源状况, 充分挖掘补充耕地潜力,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 统筹安排土地整理项目, 立足本行政区域落实补充耕地数量、质量, 做到占补平衡。要全面推行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 着力提高补充耕地质量。要进一步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和年度考核, 不能随意减免和调剂, 年度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结果和补充耕地质量与管理的检查结果将作为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是努力破解耕地占补平衡瓶颈。近几年全省共入库占补平衡指标108万亩, 目前还剩余36.6万亩, 指标虽有节余, 但各市州、县区市指标不平衡、后备资源不足, 加之3341、6873、1236项目和精准扶贫易地搬迁项目建设力度加大,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在局部地区成为制约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对此, 我们要认真研究, 充分用活用足政策规定, 想方设法予以破解。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土地整治规划, 利用自筹资金或结合生产建设活动, 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补充耕地, 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的60%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对开发为园地和设施农用地的未利用地, 经国土资源和农业主管部门共同认定能调整为耕地的, 可以视同补充耕地。要建立省内易地占补平衡机制, 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补充耕地, 耕地指标可通过市场有偿转让, 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对挂钩项目耕地等级达不到要求的, 在地方政府做出书面承诺后, 可先行挂钩并批准建设用地。对于国家稳增长重点建设项目, 在用地报批时, 确实难以提前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 在足额落实补充耕地资金的基础上, 可以由地方政府承诺在一定期限内 (即工程竣工时) 完成补充耕地任务。
四、齐抓共管, 持续推进, 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一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提高耕地质量等别的有效途径。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土地整治工作方向,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 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 促进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者相互统一。要抓紧编制“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 力争在“十二五”建成588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基础上, 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520万亩。要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实施精准扶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紧密衔接起来, 创新实施方式, 全面推进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12个示范县建设。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力量, 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共同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好、保护好, 努力实现耕地增量、提质、增效。要完善和推广“以补代投、以补促建”等投入机制, 引导和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共同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管理, 严格项目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程序,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建立日常管护制度, 明确管护主体, 落实管护责任, 保障管护经费, 按照职责做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维护、水土保持等工作。要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工作, 设立耕地质量监测点, 定期跟踪监测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强化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监测, 加大重金属、有机物排放企业和农业农村面源等耕地污染源头治理。
二是进一步抓好土地复垦管理工作。土地复垦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手段。要全面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损毁土地复垦义务, 凡在生产建设活动中, 已经或可能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耕地损毁的, 生产建设单位或个人作为土地复垦义务人, 必须按规定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局要监督指导土地复垦义务人严格执行“将土地复垦费用纳入生产成本或建设项目总投资”的规定, 根据批准的土地复垦方案足额落实土地复垦费用, 并在生产建设活动结束后, 认真做好损毁土地的复垦工作。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调查评价, 进一步摸清家底, 并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总价款中明确一定比例, 建立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专项资金, 用于土地复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使用新增费以外的其他资金将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复垦为耕地的, 可以作为本行政区域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指标, 或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和调整使用试点范围。
三是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全省设施农用地面积已达59万亩, 近两年增加面积年均超过5万亩, 占全国当年新增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 在全省800万亩农村建设用地中还包含300万亩左右的庭院养殖设施农用地, 设施农用地占的量已经非常大。下一步, 随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设施农业的发展势头将更加强劲, 设施农用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这对土地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耕地保护, 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另一方面, 也要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 大力支持和服务设施农业发展。各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要合理界定设施农用地范围, 除设施种植、养殖所用的设施农用地外, 直接用于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设施农业用地也要按农用地管理, 可以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但严禁随意扩大, 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名随意占用耕地。设施农业生产活动结束后, 经营者要按相关规定进行复垦, 占用耕地的必须复垦为耕地。要引导和鼓励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在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粮食生产发展过程中, 相互联合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兴建配套设施, 提高农业设施使用效率,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设施农业建设过程中, 国土资源部门要主动配合农业部门,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促进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1.抓宣传促认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十分注重宣传教育工作,着力于“三性”,注重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的提高。一是注意多样性。近年来,特别是今年“6.25”东丰县书写278条标语、制作42条横幅、印发宣传资料5万余份、出动宣传车辆14台次、召开会议培训15次、政策咨询台21处等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宣传土地基本国策国情和法律政策,增强人们依法保护耕地的自觉性。二是突出重点性。我们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各级政府领导上,围绕“宣传领导,领导宣传”做文章,借国土部门协助各级政府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之机,向领导宣传了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性、主要内容、考核指标,以及考核结果的奖惩措施,让领导宣传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增强各级政府保护耕地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讲究针对性。抓住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权属调查、公示公告、征求意见的机会和项目建设前后的状况对比,宣传农田整理、耕地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方法、作法成效,调动广大农民耕地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
2.抓制度促管理。制度即规范,制度管长远,具有长效作用。一是健全了目标责任制,协助政府落实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的规定和要求,结合东丰县实际,积极争取县政府出台了《东丰县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对各项考核内容进行了细化量化。在年初召开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各乡(镇)政府向县政府递交了耕地保护责任状,明确了各乡镇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工作负总责,一把手负总责,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为加大管理力度,保护面积不低于88048.88公顷的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建立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今年国家级重点干道吉林至草市段公路工程项目共占用东丰县耕地232.2公顷,其中基本农田150.3公顷通过对这些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地块位置、范围、面积等情况以及调整补划方案、调整的原因、理由,对相关人和公众利益产生的影响等都进行了听证和公告,保证了基本农田与耕地数量和质量及其合理布局,做到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三是建立并实行了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加强了全县耕地的动态监测。县政府为此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巡查的责任主体、区域范围、巡查内容与巡查工作要求,建立了耕地与基本农田增减变化台账。同时,建立了动态巡查台账登记制度,对巡查时间、巡查路线、巡查情况记录与巡查人员如实进行台账登记,并且把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的情况作为考核各乡镇国土部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主要指标,作为年度评先、奖惩的重要依据。四是落实好耕地占一补一制度,严把建设占用耕地的审批关,切实做到农田保护“五不准”。凡属建设占用耕地与基本农田的,一律先行审查耕地补充方案是否落实,占补是否平衡,项目选址是否符合规划,农田补划方案是否可行,耕地开垦费是否依法征收,保护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我们严格按此计划执行,未超计划批地。与此同时,今年我们还加大了耕地开发的力度,共完成了19余公顷耕地的开发复垦任务,并纳入了全县耕地指标储备库,保证了我县项目用地的顺利报批,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既保护了耕地,又保障了我县经济的发展。五是对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实行了统一设计、统一规格、统一内容、统一编号、统一材料“五统一”使用和管理制度。重新粉刷规范标志牌231块,完善了基本农田日常管理与维护,落实了管护措施和管护责任。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和基础资料日益完善。所有这些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推进了东丰县耕地保护工作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社会化迈进。
3.抓建设促保护。保护耕地,不光是保护数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即以建设促保护,这是耕地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工作上,我们始终做到了“四个结合”:一是坚持把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基本农田保护相结合,以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核心,促进耕地保护工作;二是坚持把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增强了农民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坚持把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结合,把土地整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对村庄脏、乱、差、散进行综合整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四是坚持把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农村土地政策结合起来,始终考虑农民意愿和切身利益,开展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以土地平整为平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建立优势农产品版块、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为建设特色农业与现代农业服务。今年,我们准备争取国家、省级投入资金用于吉林至草市段公路项目占用耕地的表土剥离约46.4万立方米用于基本农田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约300公顷。东丰县的表土剥离改造中低产地的做法已经得到省厅的高度重视,准备向全省推广。今年东丰县现已基本完成了东丰镇双全鸭场等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建设规模25公顷,县级资金投入213万元,增加耕地面积19公顷;我们还克服诸多困难完成了省级投资横道河水毁耕地土地整理项目的申报工作任务,增加耕地规模约227公顷,资金规模约554万元。目前我们已经完成该土地复垦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勘测、选址、立项、可研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的顺利争取与实施,将对东丰县耕地保护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机制上,实行了管制与激励并用,把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工作纳入政府耕地保护目标之中予以考评,实现了单一的责任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转变;把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的好坏与经济投入直接挂钩,对完成基本农田好的乡镇,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上优先安排,在建设用地指标上优先考虑;对完成不好的暂停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4.抓保护促发展。实行基本农田土地整理是主动型保护耕地的重要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我们始终把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高产农田建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把它当作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依托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了以“土地平整,灌区整治,农田保护,新村建设”为主要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紧扣“土地整理方格化,水利设施标准化,田间作业机械化,防护林带网格化,村庄环境美化绿化”进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目前,那丹伯镇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1250余公顷,省级资金投入1704万元,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00公顷,新增耕地42公顷,共涉及向阳、双鸭子等6个行政村。通过艰苦努力,一批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农业生态环境较优、农业生产效益较好、初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高产农田已基本形成,各项配套建设全面展开,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整治初见成效。整个项目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村庄美、面貌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
5.抓合力促转变。耕地保护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法律性强,情况复杂,难度很大,是一项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作为国土部门更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紧紧围绕“三个转变”下功夫,即如何把耕地保护由国土部门唱“独角戏”转化为全社会的“大合唱”;由责任型向责任与激励相结合的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一是樹立典型。对耕地保护工作做得比较突出的那丹伯等乡镇,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安排与建设、专项资金的安排上予以优先考虑和倾斜,以此激励耕地保护工作的积极性,起到了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二是严格执法。各乡镇国土部门全方位地开展土地执法。通过执法百日行动,清理闲置土地、整治砖瓦窑用地等专项整治执法活动,严查非法占用耕地、破坏基本农田案件,有的移送司法机关,对捍卫法律尊严、坚守耕地红线起到了保障和威慑作用。
制定在xx年——2012年的规划期内,全乡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4654.5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4060.54公顷。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各村委会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并要求各村委会负责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落实到地块和农户,逐级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通过此项工作,让更多人民群众加入到保护耕地的活动中来,为保护我乡耕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全年耕地保护工作顺利完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部署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人多地少,违法占地时有发生,但我们始终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原则,认真查处违法占地行为。全年共查处违法占地19起,对其当事人进行警告教育并发放《停止施工通知书》,有效的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
保护我乡的每一寸基本农田,保证全乡人民的粮食供应,为创建“和谐**”提供较好的资源保证。
一、加强组织领导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我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的道明镇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副镇长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明确工作责任
我镇确定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核实工作由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负责补贴面积填报、核实工作,并对真实性负责的原则。镇政府负责组织所在行政区域补贴面积具体核实、汇总、上报工作。
三、主要工作做法
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对耕地面积的核定,以土地承包或土地确权面积为基础,按排除法进行调整。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予以调减。
四、公开公示监督
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完成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填报、核实后,经我镇政府核实后,由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公示格式按照要求进行了公示。
五、健全完善制度
我镇政府建立、健全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分户表、汇总表信息齐全、数据来源准确。对列入补贴的农户做到了逐户登记,立档管理,将补贴对象与耕地面积一一对应,确保补贴资料齐全、完整规范,并完成系统录入工作。20XX年实际补贴面积25860。71亩,补贴户数6064户,补贴资金2441251。02元,系统录入工作已经完成。
六、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工作汇报
自去年县级班子换届以来,我县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工作,谋求城乡共同和谐发展,切实保护耕地,采取多种措施坚决制止、严格控制各种乱占耕地、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
一、我县耕地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方面,以完善制度为着力点,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一是落实工作责任。县委县政府领导对耕地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态度坚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通过下发《关于批转贯彻落实建立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相关单位及各乡镇责任,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大联合执法力度,采取各种措施切实保护耕地。县、乡镇、村居、组、户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二是完善预防机制。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执法监管网络,将土地执法关口前移。全面调整、充实、壮大县、乡两级执法队伍,并在全县270个村(居)委会各聘请一名村(居)干部担任村级国土资源监察信息员,同时开通了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及时监督和举报各类土地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和蔓延。
三是规范建房管理。县国土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的规定》、县政府转发了《关于印发吉安市吉泰走廊城镇农民建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村民建房管理,按规划从严控制建设用地,严格审查农村村民建房申请条 件,规范农村村民建房申报程序。
四是加大巡查力度。建立健全了《吉水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制度》,划分了巡查区域和等级,明确了巡查责任,做到土地违法行为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
五是实施造地工程。大力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近年来,我县完成了白水土岭、乌江大勇等土地开发项目,共新增耕地 3162亩,确保了我县耕地占补平衡。
另一方面,以“双违”整治为突破口,严厉打击乱占耕地行为
一是强力开展县城“双违”清理整治。针对县城“双违”建筑蔓延的不利局面,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到位后,铁心硬手整治“双违”建筑,“双违”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立案查处了文水村十二组、文水村一组、水南背周某等3起非法买卖土地(耕地)案件,追究相关犯罪人员法律责任5人;对参与“双违”的17名公职人员(其中科级干部7名)实行了“三停”(即停职、停薪、停岗);已组织大规模集中强拆行动3次,拆除“双违”建筑7000余M;以县专业森林消防队和原有规划监察大队为基础,通过整合职能,强化力量,重新组建城市规划建设监察大队,人员由过去的10多人增加至90人,加强日常监管,对顶风违法违规建设的“双违”建筑,发现一起强拆一起,县城“双违”建筑的水电供应均已切断,目前县城“双违”建筑已全部停工。部分“双违”建筑已主动申报,正在接受处理。
二是全力开展道路沿线农民建房清理整治。认真学习传达市委、市政府关于吉泰走廊建设的指示精神,认真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和具体的整治措施;成立吉泰城镇走廊道路沿线建房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印发关于整治吉泰城镇走廊道路沿线农民 2乱建房事宜协调会议纪要的通知》(吉水县府办字[2011]173号)和《关于切实做好吉泰城镇走廊道路沿线建房清理整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吉水县府办字[2011]175号),全面开展105国道沿线两侧100米范围内农民建房的整治工作,采取逐户调查、宗宗过筛的办法全面排查。对顶风违法违规建设的实施强拆,先后在文峰、金滩、乌江、醪桥等乡镇拆除违法用地建筑1500余M。目前,我县吉泰城镇走廊道路沿线农民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建房已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合力开展乱占耕地建房清理整治。加强国土、纪检监察、检察院、公安、法院、林业等部门以及各乡镇的合作,对涉嫌犯罪的乱占耕地违法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对党员干部违法违规用地的向纪检监察部门提出处分建议。依法立案查处了阜田镇李某非法占耕地建大米加工厂等案件并依法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国土部门联合文峰、醪桥、双村、阜田、乌江等乡镇组织人员雇请机械及时制止和拆除了多起农民非法占耕地建房行为,对重大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及城区、国道两侧乱占滥建行为联合相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进行现场制止和拆除,起到了极大的震慑效果。
二、导致违法占用耕地的主要原因
尽管我县采取了各种措施严厉打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但村民乱占耕地建房现象仍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
一是村级规划滞后。尽管农村居住条件有了长足进步,但村级规划工作严重滞后。由于缺乏规划,村民建房选址随意性强,只要满足自身需求,不管是道路两旁的公用地还是耕地,想建房就建,导致建房布局不合理,散乱无序,既不美观又浪费土地,人地矛盾更加尖锐。
二是受峡江水利枢纽库区控制影响严重。一方面,受峡江水
2利枢纽水淹区范围限制,自2004年省政府下达了冻结相关区域建房审批文件以来,我县涉及11个乡镇的农民新建、改建住房申请受到制约,得不到审批,造成一些住房困难户、危房住户不惜通过违法手段强行施工。另一方面,由于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为完成上级下达的面积指标不得不把村庄周围的耕地全部划成了基本农田保护区,村内建设预留地少,有些农户住房的确困难,但又无地可批,造成乱占耕地建房。
三是受耕地指标限制。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新一轮的农村建房热潮已到来,但有些村庄宅基地十分紧缺,只能用耕地,而上级下达给我县每年的耕地指标远远不够解决全县农民建房用地需求,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四是执法力量比较薄弱。国土部门垂直管理以后,乡镇一级政府对土地管理缺乏积极性,村干部也因怕得罪人而不敢挑担子,对土地违法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加之乡镇未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未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农民建房违法行为基本上是由乡镇国土所负责监管,而乡镇国土所执法人员力量薄弱,一般每个乡所只有2-3名工作人员,又缺乏巡查所需的交通工具,由于辖区面积大,交通条件受限制,乡(镇)每巡查一遍少则一周,多则半月,执法人员往往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县将通过开展一次集中清理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制订一套管理办法加强农民建房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落实监管责任,进一步规范我县农民建房管理工作,切实保护耕地。
(一)集中开展一次清理整治,严惩违法行为
以县城“双违”整治取得的明显效果为切入口,要求各乡镇参照《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1年集中清理整治县城规划区内违法违规用地和违法违规建筑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和相关规定,制定本乡镇的整治方案和处理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大土地巡查力度,务必使全县的土地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全面停建,接受处理。同时,我县将对违法用地现象严重地区,选择一批在全县有一定影响的违法占地建房行为,组织力量依法强制拆除和复耕,从而达到极大的震慑作用和警示教育作用。
(二)切实加快乡村布点规划进度,配备规划管理队伍 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适度规模,分步实施”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合理集聚、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的原则,由县住建局牵头对各乡镇乡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乡(镇)设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充实规划建设队伍力量。
(三)制定吉水县农民建房管理规定,完善农民建房审批程序
依照《吉安市吉泰走廊城镇农民建房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吉水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严格保护耕地的规定》,切实加大农民建房管控力度,严格落实“八个禁止”,规范农民建房审批程序,在审查和报批农民建房用地工作中,必须坚持“三到场”和“五公开”的原则,严把审查审核关,对工作人员审查把关不严的,将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组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强化乡镇监管责任 由各乡镇抽调规划、国土、林业等站所工作人员,成立乡镇 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民建房规划、用地审批、监管职责,乡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强化各村(居)委书记、主任职责,从源头上杜绝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批东建西等违法建房行为的发生。乡(镇)政府对本辖区内农民违反规定建房的行为依法予以制止,在乡(镇)、村庄规划区内的,乡(镇)政府依法查处。县政府将农民建房监管及耕地保护工作纳入各乡镇工作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奖惩。对乡(镇)政府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及时制止或制止不力,造成耕地保有量面积减少的或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乡镇,坚决按照15号令和有关规定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责任。
(五)坚持贯彻“一户一宅”制,大力推进“空心村”整治 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分解农民建房占用农用地计划指标,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同时,充分运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空心村”整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农民拆旧建新,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原有宅基地,鼓励农民集中连片建房,切实做到节约用地,合理保护耕地。
(六)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建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土部门调查处理国土资源违法犯罪案件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案件移送和工作配合机制。由国土部门会同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不定期地开展用地情况的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各类非法占用耕地行为和乱占滥用土地行为。充分发挥县规划建设监察队伍90人的强大队伍力量,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有力拓展执法手段,整合执法力量,有效打击各类土地违法行为。
1. 耕地资源的低效占用和浪费严重
耕地占用现象严重, 在全国范围内, 我们可以在各个地方看到严重的浪费耕地现象, 各地都在搞城市的建设, 各地的党政机关新建办公楼、高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大学城等用地一般都非常大气, 动不动就几千上万亩。我们从一些数据中就可以看出, 以1996年为基期的第二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曾确定, 到2000年的耕地保有量是19.4亿亩, 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必须控制在19.2亿亩。实际情况却是, 才到2000年, 全国耕地保有量就减少到了19.2365亿亩, 比当时设置的19.4亿亩少了1635万亩。
2. 耕地区域分布不平衡且质量悬殊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 山地就占65%, 仅有35%是平原。而且我国人均耕地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东北、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这些省份, 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在华北、华南、长江中下和西南这些自然条件较好, 生产水平较高的省份, 人均耕地面积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我国现有的耕地中, 旱地所占的比重较大, 占耕地总面积的76.89%, 而水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17.11%, 所占比重小。坡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5.1%, 坡耕地的水土不稳定, 会造成土壤耕层浅薄, 地力贫瘠, 最终导致产量低下。
3. 耕地占补不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 按照“占多少, 垦多少”的原则, 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我国从1997年开始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 不过这一制度的实施情况却不尽人意, 虽然在实施情况方面, 这一制度在数量上得到了较好落实, 但是据黄小虎等人的研究表明, 开垦3亩以上的耕地才能补偿占用1亩现有耕地的生产能力, 这就表明我国仅仅是在实施耕地数量上的占补平衡。
二、加强耕地保护对策建议
1. 转变土地利用的方式
我国的存量建设用地普遍存在低效利用的现象, 我国的现实状况是人多地少,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土地利用的方式, 提高用地效率, 实行节约集约用地。在耕地保护政策中设立集约节约用地的激励机制, 以增加人们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在领导干部的现行考核制度中增加资源保护和土地利用方面的考核指标, 这样会使领导干部改变以过度开发建设用地来换取政绩的做法, 并在耕地保护的过程中积极探索集约节约用地的模式;将集约节约用地这一土地利用方式作为一种制度规章写进相应的土地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中, 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这一模式确实落实到位, 同时各地方政府需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具体制定其适用的集约节约用地模式。
2. 中央与地方土地政策相协调 (1) 限制地方政府的土地权利
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代理权限较大, 第一, 中国的土地市场是政府所垄断的, 地方政府是土地一级市场的唯一供给者;第二, 地方政府又是土地的管理者, 行使所有土地管理的权利。这就容易造成地方政府行政权利的滥用, 为地方政府经营土地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经营土地必然会使耕地减少, 进一步增加了耕地保护的难度。必须严格界定地方政府土地管理的行为空间和耕地保护的职能范围, 明确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权力分工, 各自做到不越位也不缺位。
(2) 建立公开透明的土地市场
土地市场的透明化可以避免寻租行为的发生, 同时可以使中央政府在耕地保护方面拥有更多的信息而不是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严格推行土地“招拍挂”制度。在推行这一制度时, 政府必须及时公布土地供应信息, 使开发者可以充分了解土地供应的计划, 避免开发者一定程度的冲动盲目;目前我国的土地招拍挂的标准主要是价格因素, 但是土地的评价标准并不是“价格”这一个因素就可以全面反应的, 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土地用途的不同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
(3) 改革土地征收制度
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 完善土地补偿机制, 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减少地方政府“经营土地”过程中的暴利潜能。减少经营土地也就相应地减少了耕地的流失, 让地方政府不再有充当土地经营者的动机, 并放弃低价征收耕地然后高价提供土地的行为方式, 使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目标与中央政府耕地保护的目标相一致。
3. 耕地管理制度的完善
(1) 转变耕地管理的模式
耕地保护不能只靠“政府自我克制”这一“消极”模式, 为了使土地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必须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民之间形成相互的制约机制。目前, 我国所颁布的土地法规中几乎全部都是针对政府的, 我们应转换思维方式,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形成“中央—地方—公民”三位一体的土地管理新模式。
(2) 耕地保护必须质量与数量并重
在耕地保护过程中我们一直都重视耕地总量的问题, 实际上耕地被大量占用主要是因为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建设用地这必然占用大量耕地, 我们不能过分强调耕地保护而阻碍城市化, 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在重视耕地数量的同时也要重视耕地的质量, 现今的耕地保护不分“土”与“地”, 只是对“地”进行单纯的保护, 黄小虎等人的研究表明, 开垦3亩以上的耕地才能补偿占用1亩现有耕地的生产能力, 我国现行的耕地保护政策, 缺少对“土”资源的保护, 我们可以设立这样的制度:在异地造一亩, 再改造低产田一亩, 就可以批一亩城市用地。这样就可以缓解一定的耕地质量下降问题。实施“沃土”工程, 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 改变土壤理化性状,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 加大土地违法的处罚力度
目前对于土地违法处罚多是行政处罚, 很少有领导干部被刑事处罚, 这样他们的犯错成本明显与之前所得的利用不成比例, 这就造成很大的违规违法用地动机。对于土地违法现象应该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罚, 对于违法者应该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而不是用党纪政纪处罚抵消。进一步加大土地违法的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张效军, 欧名豪, 李景刚.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及其绩效分析[J].社会科学, 2007 (8) .
关键词:耕地;保护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2-1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加大,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日益加深,对于耕地的占用也成了发展中显露出来的新问题。协调好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民耕种的积极性,保持农业发展规模和产量,达到保证广大群众基本需求的目的。
1 什么是耕地
概括地说,耕地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它所涵盖的范围极广,如:熟地,复垦的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等,还包括一些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地也属于耕地的范畴。耕地的产出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2 为什么要保护耕地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1.历史原因是我国人口众多,能否解决温饱一度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2.现实原因是我国的耕地严重不足,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从建国初的缺衣少粮到现今的供求总量平衡,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保护耕地。耕地是农民生活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只有保护耕地,才能保证并提高农业效益。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耕地,并要合理地加以利用。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这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
3 国家保护耕地的原则
耕地中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国家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来执行。我国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的数量和面积。耕地一旦被征用,都要给被征收者相应的补偿。表面看只是保护农民利益的一种方式,但实质上也是保护耕地的一种手段。如果耕地被单位占用,由占用耕地的单位开垦同等面积和质量的耕地。即使是没有条件开垦的或是开垦不符合要求的,也要按照规定缴纳相应的耕地开垦费,作为用于开垦新耕地的专门款项,这充分体现了保护耕地的原则“占多少,垦多少”,同时也保证了耕地的整体数量和质量。
4 如何保护耕地
保护耕地只有在国家的法规下,部门的监督下,群众的要求下,采取积极的防范和补救措施,才能确保耕地不被私自占用和减少。
4.1 全面提高保护耕地意识
保护耕地首先要提高保护耕地的意识,不管是国家、政府还是人民群众都要以提高保护耕地意识为前提。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让保护耕地有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国家为保护耕地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二者都明确规定保护耕地,并建立了保护耕地的奖惩制度和征收补偿制度。其次,政府要执法必严,严格按法律和规定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护耕地最终还是要提高全民保护耕地的意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等各种途径向市民、村民宣传有关耕地的相关知识,让人们认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以达到宣传和教育的目的。
4.2 加大保护耕地政策的执行力度
保护耕地政策的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耕地保护的效果。因此要严格执行审核制度。政策制定出来,还要加大力度执行,一旦有乱占、破坏耕地的现象发生,要加大处罚的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政策得到落实。在执行的过程中,发动群众互相监督,做到预防在先,制止及时。尤其是在各村镇结合部位,干部能够及时地走访和细致的调查,做到宣传到位,深入人心。一旦发现个别违反现象,要正确处理问题和矛盾。如果必要,需进行适当的调解。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耕地,执行相关政策,同时也显现出政策人性化的一面。
4.3 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
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加大对破坏耕地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耕地的行为。尽量减少耕地闲置现象的出现,帮助那些不能务农的农民办理转让手续,让耕地物尽其用。防止耕地违法转为非耕地现象的发生,防止挪作它用的现象发生,做到占补和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制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候力.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卢艳霞.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
[3]秦明周.耕地保护制度、绩效与案例.科学出版社.
[4]张全景,欧明豪.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研究.
[5]吴天君.耕地保护新论.人民出版社.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耕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10-23
耕地保护2013年工作总结09-25
耕地保护工作法制调研报告07-12
耕地保护经验材料07-15
南乐县耕地保护情况05-29
桑植县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7-19
耕地占用税教案10-10
占用耕地再利用方案09-15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耕地占补平衡通知专题07-13
阴极保护工作总结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