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国家概况uk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国家概况uk(推荐8篇)

英语国家概况uk 篇1

《英语国家概况》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必修课。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英美等几个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概况,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其它情况,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提高分析和批判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英语文化基础知识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前导课程是《语音》课程、《精读》、《听说》等语言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听、说、读等基本功底,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为《英语国家概况》的学习打下基础。后续课程是《商务礼仪》、《英美文学》和《英美文学欣赏》。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本专业学生了解六个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概况,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其它情况,使学生养成不断联系当前实际,密切关注国际局势的习惯,并能迅速准确地查阅资料,在储备丰富背景知识的同时,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

1、知识目标:系统了解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理解和掌握英美国家重要历史变革、重要人物、政治体制、经济政策。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深刻理解洋为中用,求同存异的思想。

2、能力目标:进一步扎实学生的英语基础,扩大词汇量,扩大阅读量,用英语进行展示和演讲,学以致用,加强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能运用英语讨论和讲解地理、历史等相关的学科知识。能运用英语分析和阐述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培养良好的思辨能力。

3、素质目标:增强学生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及处理这些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渗透了积极向上的西方人文思想,有利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自信、诚信守法、回报社会的良好操守。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具有团队

精神和协作精神,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客户关系。

三、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小学英语教师岗位能力需求,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确定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为《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一手抓英语技能的提升,一手抓学科内容的.掌握,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以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重在实践,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2、以实践教学为主导: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根本,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上主要采取少讲多练的教学方式,通过基于工作过程中的实际翻译题材来锻炼学生及一反三的能力,以达熟能生巧。本课程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因此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并通过参与深化理解,推动实用技能的掌握。

3、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中心”、“做中学”、 “合作学习”和“任务学习”注重学生英语基础、学科内容掌握、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采用基于网络的任务型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基于网络的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说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从事的英语教学或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以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

本课程在第五学期开设,总课时为20学时,周课时为1-5周4学时,具体安排详见表一和表二。

四、教学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

详见表一

五、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详见表二

六、教学实施条件

1、教师任职条件

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知识面广,具备一定的关于英美文化的学科知识和较

强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并能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掌握先进的教育科学技术,能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能主持或参与本课程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2、教学资源条件

课程教学借助多媒体电子教学手段,将教材、教学参考书、和相关网络资源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英语国家概况》 丁国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英美概况》(主编:张奎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网络学习资源:www.whitehouse.gov/ 美国白宫官方网页;www.number10.gov.uk/ 英国唐宁街10号官方网页。

自建《英美概况》网络学习的平台,已经投入使用。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语言应用,突出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

英语国家概况uk 篇2

英语是当前世界上流行最广的语言之一。全世界说英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普通话的人数。世界上把英语当作第一语言来使用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对广大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在注重基本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很有必要了解这些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概况。

《英语国家概况》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作为了解主要英语国家开设的一门必考课。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英语专业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概况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有关情况。《英语国家概况》是一门使用性很强的文化知识课。一方面能通过英语阅读主要国家的背景材料,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能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

二、《英语国家概况》的教学现状

在我国各个高校的英语专业里,也开设了英语国家概况的课程。把文化(亦称为国情)的教育列为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是从外语学习的角度看,和外国人交往不仅要精通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二是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跨文化的理解对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尊重和合作、对维护世界和平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Poyatos甚至创造出了一个和音素,词素并列的“文化素”(culturemes)的词,用于表示基本的文化单位,并提出达到“文化流利”(culture fulency)的培养目标。而Schumann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文化注入模型(The Acculturation Model)。

目前,我国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有一定数量的有关英语国家概况的教科书在我国出版发行并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朱永涛、王立礼主编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编的《英语国家概况》。并且有相当数量的英语国家国别研究的书籍出现,如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由外研社出版,梅仁毅主编的《美国研究读本》;外研社出版的《盎格鲁·撒克逊简史》等。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朱永涛、王立礼主编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该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分两学期讲授。涉及70多个学时。上册的内容涉及英国、爱尔兰及澳大利亚,下册的内容为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教材内容翔实,文字简明易懂,英语地道,内容新颖,基本词汇量不超过2500个,是众多同类教材中的佼佼者,为多数学校所采用。

三、该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对英语专业学生中多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许多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不够。

许多学校把原本用两学期讲授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缩短为一学期,远远低于规定的授课时数。由于没有足够的授课时数,从而无法保证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其地位与精读等课程无法相比,与同等的英美文学课程相比,也略显不足。

2. 授课教师。

目前在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英语国家概况》由外教讲授,在某种程度上,把文化课程变成了口语课。由于外教往往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不能更好地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讲解这门课程。其次外教也许只对自己国家的地理、文化较为了解,对政治、经济不一定有系统的了解,不能很好地兼顾各个板块的授课内容,学生从中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较片面。

3. 授课内容随意性大。

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和主观判断,将部分授课内容划为可讲可不讲、不重要等。不仅误导了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而且使学生不能够获取应该掌握的知识,使得该课程信息量差,没有发挥出该课程应有的特色。

4. 缺乏有效科学的考核方式。

许多院校在对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考核也略显随意,如由外教对学生进行口头测试或让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写小论文。即使采取笔试形式,其试卷也往往存在着不能全面地覆盖各考查点、客观题和主观题比例失当、试卷偏易等问题。

四、解决方法

1. 提高对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重视。

学校应该从根本上保证《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授课时数,确保师资的配备投入,确保各个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概况都被讲授并予以考核。

2. 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保证授课时数的前提下,尽可能由中国教师讲解该课程。由于专门从事国别社会文化方向的教师较少,学校应重视该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如由多名教师讲解该课程,集体备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视频、音频及图片文件结合到课件中,通过视频、图片给学生一点感性认识。不时举行一些背景报告会,请教师或外国访客介绍其中一国的社会或其他情况,作为该课程的补充。

3. 有效科学的考核方式的建立。

1)针对教学计划中要完成的讲解内容,定期(以每一单元为单位)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并适当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做一些小论文。让学生更主动、更感性地去了解、掌握主要英语国家的各个方面;2)严格按考核目标设计期末试卷。不要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也不要提高或降低考核标准;考试内容要覆盖到各个章节,并适当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难易程度要适中;本课程采用的题型应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五、结语

总之,《英语国家概况》是一门使用性很强的文化知识课,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在高年级的英美文学等课程学习,并对英语学习者在今后的外事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师及学生,都不应该忽视《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主要性。学校和教师应共同努力解决该课程的授课模式和考核形式的问题,改变《英语国家概况》在当前高校中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让该课程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其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他们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并从深层文化探讨和研究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余志远.英语国家概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

英语国家概况uk 篇3

关键词: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教材建设;教学方法

一 引言

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与外界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交往迅速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舞台上势力的此消彼长,各国对中国人民发出的声音越来越予以重视。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通用语言,对于中国连接世界的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同时,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分歧在某些领域也愈来愈突出。这就对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以下简称为《概况》课程)作为既增强大学生英语语言修养,又培养他们文化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门课程,理应受到师生更多的重视和思考。

二 《概况》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事实上,《概况》课程教学的现状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不但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热情,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笔者认为《概况》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1. 开课不充分

现阶段在中国高校,开设了《概况》课程的只有英语专业。一般学校规定英语专业学生大二上这门课程,课时一般是36学时,总共2个学分。要求英专学生在如此短时间内掌握英语国家概况各方面的常识是不现实的。

笔者认为: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非常需要开设这门课程,以加深对大学英语背景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许多大学生虽然通过四六级考试,但一开口说话要么找不到主题,要么问一些让外国人忌讳不知所措的问题,与他们的文化意识淡薄是分不开的,而文化意识的缺失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

2. 教材建设不完善

《概况》课程教学的另一致命伤是教材建设不完善。目前英语专业大部分其他课程的教材都有很多版本,不乏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但笔者在教《概况》课程时碰到第一个头痛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本很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的教材。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是周叔麟主编的《新版英美概况教程》,许鲁之主编的《新编英美概况》,来安方编著的《英美概况》,朱永涛主编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等。虽然看起来有十来种不同的版本,但每个版本都有各自的缺陷所在:或者体系不甚合理,或者内容没有更新,或者语言缺乏雕琢。而且,配套教材相当匮乏,目前使用较多的有田强主编的《英国概况习题集》、《美国概况习题集》等,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3. 教学效果不理想

笔者拿多个学校英专学生的《概况》课程试卷和其他课程的试卷进行过对比,发现学生此课程的成绩普遍没有其他科目好,有些细节题学生回答得特别不好。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本课程几乎被边缘化了。许多学生一了解到学时学分安排,就认为此课程可有可无,根本不会用心去学。其二是因为师资的不足。许多高校里根本没有专门投身于此课程教学研究的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认识不清。其三是因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不当。在许多高校这门课程由外籍教师传授,这些教师往往脱离教材高谈阔论,虽课堂气氛很活跃,但进度缓慢,往往都上成口语课。

三《概况》课程教学问题解决方法思考

《概况》课程作为一门联接语言和文化的课程,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都至关重要。因此,要积极探索恰当的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佳教学效果。

1. 调整学时学分安排

《概况》课程内容庞杂,涉及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奢望学生集中在一个学期的36学时里掌握好这门课程与本课程的性质是不相符和的。本课程作为一门综合介绍英语国家概况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通过阅读英语国家的背景材料以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动态的。事实上,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要和当今英语国家发生的一些主要大事件联系起来,所要消化的文化养分比教材中的要多得多。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求学生集中掌握这么多知识只能导致这样的后果:教师讲得面面俱到而毫无重点,学生觉得似懂非懂而课后全忘。同时,这也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告诉我们: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是不行的。对于相对来说学业负担比较繁重的大二学生,让他们课后花很多时间来巩固这门看似很不重要的课程也是不现实的。

笔者认为《概况》课程应增加到72学时,分两个学期上,每周一次课2个学时,并将学分增加到4。这样安排的好处是:第一,学生认为这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所以一开始就会在思想上比较重视它,变被动接收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第二,分两个学期上,教师备课时间相对就更充分,可以深入主题而不是点到为止;学生也可以做一些比较性研读,做更多有益的思考。

2. 鼓励非英专学生学习本课程

《概况》课程绝非只对于英专学生很重要,笔者认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有必要掌握好这门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没有集中讲解英美文化方面的篇章,有些教师在课文导入部分会涉及到,有些老师为了赶进度就根本没时间涉及到。

事实上,语言学习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 Sapir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种种信念和做法。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没有社会文化内容的语言只是个空壳。所以要学好英语,不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是不行的。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现象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我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会提高他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因此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翻开大学英语课本(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2册为例),几乎每个单元都或多或少直接涉及到当今英语国家的文化,比如第一单元的“文化冲突”,第三单元的“跨国婚姻”,第六单元的“人如其名”等等课文。如果学生有比较扎实的背景文化知识基础,理解起来自然要容易得多。所以对于相对缺乏英语听说环境的非英专学生来说,掌握好《概况》知识对他们学习英语提高英语能力是非常有益处的。

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规定学生选修这门课程。

3. 完善教材建设

一本好的教材,会促进教学相长。笔者认为可以组织在此课程上任教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进行深入的讨论,在科学处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由多位教师一起完成本教材的编写,每位教师可以编写自己最擅长的章节。其次,在编写每个章节的过程中,要注意详略得当。最后,编写组可以参考其他教材,开发出适合本课程的光盘,既把丰富的学习资源浓缩在一个小光盘里,又通过声音、图像、影像等各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记忆。这些事当然必须由相关的出版社牵头才有可操作性。

4.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教师更有必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首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作为一门与当今国际形势和主流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概况》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多媒体的使用,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学习环境。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加深他们对相关章节的印象和记忆。当然,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到好处,不能只流于形式。

其次,探索现场模拟式、讨论式等灵活的教学方法。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法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单由外界刺激获得的,而是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与外界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学习是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就可以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资料、课件、网络信息等),通过对意义的建构而获得。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认识主体即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情境,鼓励学生开展交互式、合作式学习,同时帮助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对《概况》这样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师更应该积极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取知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获取知识的帮助者、鼓励者、引导者。笔者曾尝试在班级里组织学生开展过一次美国总统的模拟演习,由于学生课前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了详尽的材料,每组成员之间开展过认真的讨论,而模拟的环境与真实环境又有很强的相似性,所以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后评价很不错。

再次,采用比较教学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由于《概况》课程内容庞杂,各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有割舍不断的渊源但又各有差异,所以恰当地利用比较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提高辨别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结语

《概况》课程作为联接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一门课程,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和更好掌握英语这门外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本课程涉及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相当庞杂,而且由于这门课程本身存在学生认识不足、教材建设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所以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理想。鉴于此,笔者提出调整课程安排、完善教材建设、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等建议,期盼引起英语届同行尤其是担任此课程的教师的注意,展开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发挥此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乃至所有大学生的文化渗透作用,增强广大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许鲁之.新编英美概况(第3版)[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周叔麟.新版英美概况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田强.英国概况习题集[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 田强.美国概况习题集[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6]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 胡晓晏,张 琦.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国家概况》教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6)

[8] 罗晶.《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教学的创新———2P教学法的实践[J].外语界.2004,(3).

联系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1号 湖北中医学院外语系 430065

联系电话:13986187098

英语国家概况uk 篇4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说明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

当时,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为避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传位给刚出生的儿子,而把詹姆士二世废绌。在废黜国王之后,他们把王位传于原本的继承者,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威廉带兵进入英国,未发一枪,便使詹姆士二世仓惶出逃。议会重掌大权,而威廉亦即位后成为威廉三世。至此,英国议会与国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以议会的胜利而告结束。

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辉格党

辉格党,历史党派名称,有英国辉格党和美国辉格党。英国辉格党产生于17世纪末,19世纪中叶演变为英国自由党。美国辉格党始创于19世纪30年代,后于19世纪50年代瓦解,存续约26年。辉格党——英国政党。产生于17世纪末。19世纪中叶演变为英国自由党。“辉格”一词起源于苏格兰的盖尔语,意为马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有人用它来讥讽苏格兰长老派。简介

英国辉格党(Whig)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政党。1679年,因约克公爵詹姆斯(后来的詹姆斯二世)具有天主教背景,就詹姆斯是否有权继承王位的问题,议会展开激烈争论。一批议员反对詹姆斯公爵的王位继承权,被政敌讥称为“辉格”。“辉格”(Whigs)的名称可能是“Whiggamores”(意为“好斗的苏格兰长老会派教徒”)一词的缩语。辉格党得益于1688年光荣革命带来的政治变化。它于1714年之后长期支配英国政治,他也通过捍卫包括有限君主制和议会重要性在内的“1688年原则”而获得不少支援。性质

辉格党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政党,不如说是大致遵循上述原则的各种信仰的综合体。领导人

该党大部分领导人都是依靠政治庇护在议会内结成家族集团的大地主。

辉格党获得金融界和商业阶层中许多人的支持,那些为取得宗教宽容寻求保护(常常是找错了对象)的不从国教派也是它的拥护者。兴衰

1714年以后的半个世纪中,辉格党一直在政治上占优势,连续执政达46年之久。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段时期,在政治上失势。1830年重新掌权,到18世纪末期辉格党势力逐渐衰退。19世纪中叶,辉格党势力大增。在当时英国工业发展、经济繁荣的条件下,辉格党的政策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19世纪60年代,辉格党土地贵族的代表、保守党的罗伯特·皮尔派分子,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基础组建自由党。也有人认为,辉格党是于1839年改称自由党的。

托利党

英国政党。产生于17世纪末。19世纪中叶演变为英国保守党。“托利”一词起源于爱尔兰语,意为不法之徒,歹徒。在1679年议会讨论詹姆斯公爵是否有权继承王位时,赞成的人则被政敌称为“托利”。托利党人参加了1688 年的“光荣革命”。1714年汉诺威王朝建立后的半个世 纪中,托利党在政治上一直处于在野地位。18世纪中叶,托利党成为以土地贵族和上层英国国教徒为核心的政治派别,代表着英国贵族,地主和英国国教上层教徒的利益。1760年,逐渐成为执政党。在法国革命时期,一 批温和的辉格党人转而支持在w.皮特(小)领导下的新 托利党。工业革命后,托利党逐渐向资产阶级保守主义 转变,以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该党在教会和国家 关系、保护关税政策和反对天主教问题上仍然保持旧偏 见。到19世纪中叶r.皮尔内阁时期,托利党发展成为保 守党。也有人认为,托利党是于1833年改称保守党。名称来源

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政党名称皆起源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一般认为他们是最早出现的资产阶级政党。

“辉格”(Whig)一词起源于苏格兰的盖尔语,意为马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有人用它来讥讽苏格兰长老派。1679年,就詹姆斯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是否有权继承王位的问题,议会展开激烈争论。一批议员反对詹姆斯公爵的王位继承权,被政敌讥称为“辉格”。他们也渐以此自称。辉格党人是指那些反对绝对王权,支持新教徒宗教自由权利的人。

而“托利”(Tory)一词起源于爱尔兰语,意为不法之徒。在1679年议会讨论詹姆斯公爵是否有权继承王位时,赞成的人则被政敌称为“托利”。托利党人是指那些支持世袭王权、不愿去除国王的人。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工业革命简介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乃至世界的爆发。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其次,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的国内市场,以及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原始资本和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市场,更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这是后来的法国,德国等,都无法比的。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手工生产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一场机器生产革命必然爆发。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1)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表现在英国即圈地运动)(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4)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工业革命都是以轻工业开始,向其他部门发展。在瓦特改进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另外,在各国轰轰烈烈革命时,中国清王朝正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这也是鸦片战争的一个原因。

工业革命对19世纪的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影响:①使世界由手工制作解放,标志着机器时代的来临。②拉近世界各国的距离。③冲击旧制度、旧思想。④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⑤巩固了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国的统治基础。⑥世界出现两大对立阶级,矛盾升级。⑦掀起 自由主义 思潮。⑧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⑨现代城市的出现,推动现代化,城市化。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业革命前后的重要发明(此指第一次工业革命)】

宪章运动

宪章运动是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是世界三大工人运动之一。目的: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宪章运动产生的背景

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640~1688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21年确立了议会制(沃尔波尔当选首任英国首相)之后发展为议会内阁制,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

英国具有宪章运动的传统,早在中世纪时就有宪章运动,并绵延不断。但作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三大运动之一的宪章运动,具有突出的历史意义。作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三大运动之一的宪章运动,是有其历史渊源的。第一次宪章运动高潮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

《人民宪章》是1837年由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一份请愿书,它提出年满

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

21岁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

次年5月,这份请愿书公布后,被称为《人民宪章》,1839年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125万人。

1840年7月,各地宪章派的代表在曼彻斯特召开了大会,宣告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它的宗旨是“实现下院的彻底改革,使下院能全面地忠实代表联合王国的全体人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协会在全国各地设有几百个分会,入会者须交纳会费,F.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近代工人政党。

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6条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第二次宪章运动高潮

1842年的经济危机促使第二次宪章运动高潮的到来。

1842年5月2日,伦敦街头人山人海。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请愿书。

请愿书上写道:“尊敬的贵院就它现在的组成来说,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作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

请愿书还指出,在英国“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者受苦挨饿”。例如,维多利亚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亚尔伯特亲王的回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千百万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两三个便士。

请愿人员认为,在人民没有获得政权之前,消灭某一种垄断并不能使劳动者从贫困的状况中解脱出来,而在人民获得政权以后,所有的垄断和所有的压迫形式都应该停止。请愿人员所说的“垄断”,指的是当时对选举权和纸币的垄断,对机器和土地的垄断,对报刊和宗教特权的垄断„„。

这份有300万人(约占英国成年男子的一半)签名的请愿书再次要求把《人民宪章》定为法律。第三次宪章运动高潮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宪章运动再度高涨。

第三次全国请愿书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事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197万人。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城市的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4月10日,全国宪章派第3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把请愿书装在四套华丽的马车上向国会驶去,途中遭到宪兵的镇压。国会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政府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

对宪章运动的评价

从表面上看,宪章运动经过20多年轰轰烈烈的斗争,却一无成果,运动因此是失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放在历史长河中看,《人民宪章》六条要求中有五条后来逐一实现,而第六条,即每年举行一次议会选举,其实是不现实的。因此也永远不可能实现。可以说,宪章运动的原则已经胜利了,尽管宪章运动自身并没有达到目的。

列宁评价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的序幕。

英国工党

英国工党(LabourParty,GreatBritain)英国两大执政党之一。1900年2月27日建立于伦敦,称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称工党。初期是工会组织与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同盟之间的联盟,只有集体党员,没有个人党员,也没有明确纲领,宗旨是在议会里实现独立的劳工代表权。以后费边社和独立工党的社会改良主义在党内影响不断增长。工党于1918年通过名为《工党与新社会制度》的纲领和新党章,将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社会化列为自己的目标,并开始吸收个人党员。

起源和历史

英国工党于1900年2月由职工大会(即总工会)发起创立,初称劳工代表委员会,由隶属于职工大会的工会组织和费边社、独立工党以及社会民主联盟组成。1906年改称工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并加入了自由党的联合内阁。20世纪初,力量日益增强。1918年2月通过了新党章,规定除保留原有的集体党员制度外,还在各选区设立组织以吸收个人党员。同年6月,通过了由韦伯等起草的纲领性声明《工党与新社会秩序》,首次提出要埋葬私有制。

1924年1月,在自由党的支持下首次组阁,并从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1945年以前,仅于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两次短期执政。1945年大选至1951年,组织过两届内阁。在此期间,发起重新建立社会党国际。1964~1970年、1974~1979年,先后组织了4届内阁。1979年、1983年、1987年和1990年4次大选连遭失败。

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分配手段和交换手段的公有制,实行计划管理,以达到公平分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将此付诸实施,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但50年代开始,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工党内出现意识形态分歧。右派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变了,社会主义应是“增加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而不是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为目的;反对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现存的社会制度,主张在现存制度基础上追求更高程度的完善。

50~60年代,这些思想在工党内占上风。但左派仍坚持国有化,认为没有国有化就没有社会主义。60年代初,“新左派”从文化上批判资本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文化上的统治使人们处在全面异化的状态中,因此,必须向资产阶级发动全面的文化进攻,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总体改造。这对70年代后再次活跃起来的工党左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者据此提出国有化还应该加上工业民主化和生活方式民主化,对工党传统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补充。1990年5月工党提出新的施政大纲,充实了1989年年会通过的调整政策,放弃了老式国有化政策。主张政府必须负责解决教育、培训、运输、通信等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社会分配先考虑“创造财富的人”,发展高技术经济,鼓励发明创造。在防务政策上,放弃了单方面核裁军的立场,主张用英国的核武器作为核裁军谈判的筹码,争取在2000年消除所有核武器。

分裂与合并工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追随自由党。在第一次大战中支持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加入战时联合政府。1924年1~10月,1929~1931年J.R.麦克唐纳先后两次组织工党政府。1931年8月,第2届工党政府试图用削减失业补助金和其他社会事业费来应付严重的经济危机,遭到工人群众反对,被迫辞职。麦克唐纳及其追随者公开倒向资产阶级。工党发生分裂。

1932年独立工党退出,工党不得不改变纲领和更换领导人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年间,工党同英国共产党和独立工党建立联合阵线,反对法西斯主义、战争威胁和国内反动势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工党支持政府进行战争,于1940年加入战时联合政府。

1945~1951年,C.R.艾德礼组成第3届工党政府,支持美国的对外政策,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解放运动,但被迫承认印度、缅甸等国独立。在国内推行“民主社会主义”,用对资产阶级提供补偿的办法将英格兰银行和一系列企业部门国有化,改革社会保险、卫生保健等项制度。第3届工党政府垮台后,工党内部发生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以H.盖茨克尔为代表的右翼要求修改党章中有关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公有的条文,放弃国有化政策,左翼则主张实行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经济政策。H.威尔逊领导的第4届工党政府和威尔逊与J.卡拉汉领导的第5届工党政府采纳了混合经济的概念;所奉行的国内政策同保守党的国内政策的区别已越来越小。第5届工党政府垮台后,党内主张国有化的左派与主张混合经济的温和派之间的斗争尖锐化。

1981年3月温和派退出工党另组英国社会民主党,工党又一次出现分裂。

1997年~2010年组织了连续四届内阁,成为了工党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一次。

2010年5月英国下议院选举失败,英国工党重新成为在野党。

不是共产党,英国工人运动兴起较早,起初按行业建立了各种工会组织,1868年进一步成立了全国性的统一组织——职工大会(工联),1900年成立了“工人代表委员会”并推选出自己的党选候选人,1906年组织正式改名为工党。工党是由工会、合作社组织和社会主义团体联合组成的,党员都是通过上述组织集体加入。英国有共产党。英国工党是比较左倾的政党,以维护工人利益为口号,但还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不奉行马克思主义。

殖民扩张

16世纪英国海外活动的特点:

海盗式的抢劫、贩卖黑人奴隶同一般的商业结合。1588年打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并由此开始在海外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英国的扩张在北美:

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还在西印度群岛夺取了许多岛屿如牙买加等、马萨诸塞、伦敦公司在17世纪初向北美移民,1607年建立第一块殖民地、英国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

在印度:

1600年英国商人组成东印度公司 英国发布《航海条例》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又如何?

英国1561年的《航海条例》: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律没收。

结果: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改名纽约,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英法之间

18世纪英法之间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英法发生七年战争(1756-1763)

交战的结果:

法国战败,在印度,法国仅在沿海保有几个据点,在北美丧失了加拿大以及新法兰西.英国由此树立了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中期)

巴黎条约

《巴黎条约》(Treaty of Paris)

1763年在巴黎订立的有关结束七年战争并确定其结果的条约。同年,在胡贝图斯堡还订立有《胡贝图斯堡条约》。1763年2月10日英国为一方,法国、西班牙为另一方(后葡萄牙加入)在巴黎签订《巴黎条约》。条约内容

条约规定:在欧洲,英国收回梅诺卡岛,法国收回贝勒岛。在美洲,法国将加拿大、布雷顿角岛、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土地(新奥尔良除外)让给英国,西班牙将佛罗里达让给英国,从法国手中得到路易斯安那、新奥尔良和部分金钱补偿。在西印度群岛,法国将特立尼达、圣文森特、格林纳达、多巴哥诸岛让给英国,收回马提尼克、圣卢西亚、瓜德罗普和玛丽加朗特诸岛。在非洲,法国将马略卡岛让给西班牙,将塞内加尔让给英国,收回戈雷岛。在印度,法国仅保留5个城市,且不得设防驻军。西班牙收回古巴和菲律宾。该条约还规定,法国撤出汉诺威选帝侯国、黑森、不伦瑞克、普鲁士的莱茵区、奥地利的奥斯坦德和纽波特。法国和西班牙撤出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该条约的签订打击了法国在海外的势力,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1763年2月15日参加七年战争的普鲁士与奥地利、萨克森在萨克森境内的胡贝图斯堡签订《胡贝图斯堡条约》。该约规定,普鲁士仍保有西里西亚,萨克森恢复战前疆界; 在秘密条款中,普鲁士保举玛丽亚·特蕾西亚之子约瑟夫二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普鲁士开始崛起。

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间(1837-1901年),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女王统治时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她在位的60余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在世日期】 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82岁)

【在位日期】 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64年)

【加冕日期】 1838年6月28日

维多利亚女王 【上任君主】 英王威廉四世

【下任君主】 英王爱德华七世

【配偶姓名】 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

1837年继位成为英国女王。1838年6月28日在维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1876年成为印度女皇。1897年英国为她在位60周年举行庆典,成为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女王。由于这一时期英国迅速地向外扩张,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因此,被称为“日不落帝国”。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去世,但“维多利亚时代”却一直延续到1914年“一战”开始。维多利亚还是婴儿的时候,她的父亲在一次打猎后染上风寒,不久后去世,当时维多利亚只有八个月大。维多利亚从小在母亲的德国环境中长大,早年在其舅父利奥波德一世(后为比利时国王)的监护下受教育,长期受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1837年,她叔父不列颠帝国国王兼汉诺威国王威廉四世去世,当时维多利亚18岁。维多利亚迅即登基,成为女王。同时,她将汉诺威王位让予她另一叔父,从此汉诺威不再属于英国。铁腕统治超繁荣

维多利亚时期,是大英帝国对外领土扩张最辉煌的时期,为了扩张领土,英国不惜使用一切手段。1875年,英法两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统治权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但是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法国只能乖乖地退让。次年,在大英帝国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加了印度,这可是大英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英国还让俄国在1877~1878年与土耳其的战争中的胜利果实几乎化为乌有。当时,俄国军队离伊斯坦布尔只有一步之遥,俄土双方签订协议,将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土地归属俄国。而维多利亚不希望看到俄国势力深入到巴尔干半岛,她以武力和外交双重施压,迫使俄国做出退让。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英国的经济迅速成长,不断繁荣强大。女王登基的时候,英国只有几条铁路,但她去世的时候,英国已经拥有一个连接各大城市的发达铁路网。为了展示英国的昌盛和强大,第一次万国博览会于1851年在伦敦开幕,成为当时的举世盛事。在文化和科学方面,世界闻名的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和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云人物。由于经济和工业的不断发展,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逐渐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便利,伦敦的污水排放系统和伦敦街头出现的白炽灯都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时候实现的。在1891年,也就是女王去世之前的十年,英国已经实行对所有小孩进行免费教育。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虽是君主立宪制度,维多利亚女王对大臣们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她在位期间,大英帝国极度扩张,达到空前的繁盛,深深影响中国历史的鸦片战争也是在她刚即位不久发生的。直至今天,世界上许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园、学校、建筑物等都是以维多利亚命名的,包括有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加拿大维多利亚市,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香港的维多利亚公园,塞舌尔群岛首都维多利亚,非洲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还有很多很多。

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是指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大帝国,在20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00万平方千米,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是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指在世界的各大洲都有殖民领地的环球霸权),傲视全球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

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英国殖民统治发生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被迫允许广大的殖民地独立或半独立,为了继续在前广大殖民地地区发挥重要影响力,英国政府倡议督导建立了一个和平组织——“英联邦”,前英国大多数殖民地独立而成的国家加入了该组织。

大英帝国的形成是300多年来贸易、移民与武力征服的结果,期间也有和平的商业外交活动和帝国的萎缩。帝国的领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被形容为“日不落帝国”,它在1890至1914年间达到最高峰。

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协助传播了英国的技术、商业、语言和管理模式。帝国霸权帮助英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成长,并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英国殖民地人民无法决定其自己的命运,英国本土的资本主义却在继续发展。

事实上,英国的殖民化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为优先考量。英国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础设施,但那主要是为了方便这些殖民地的货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国以满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让英国的工业品更方便地运送到殖民地市场。白人的自治领大多能够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以取得经济生产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帝国殖民地却往往只是工业所需原材料(或单一农业产品)的供应者,这对这些国家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并无帮助。另外,为了确保其统治的稳定,英国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鼓动殖民地内不同民族、语言或宗教的人们相互内斗,使得像爱尔兰、印度、津巴布韦、肯尼亚、苏丹、乌干达、伊拉克、圭亚那、巴勒斯坦和斐济这些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种族冲突。

“大英帝国”一词的最早使用者相信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师兼数学家约翰·迪伊(John Dee)。

大英帝国全盛时期

一八三七年,年仅十八岁的肯特郡主维多利亚登基为英国女王,直到她在一九○一年逝世。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当中,英国控制全球海权,主宰世界贸易,其广阔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国”俨然“可以与世界抗衡”。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涌现出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莎士比亚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狄更斯,自由主义政策的先锋格莱斯顿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顿,可谓人才济济。

维多利亚帝国的统治地位在一八六五年帕默斯顿逝世之际达到了顶峰:“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仳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 英国与新帝国主义

1870年~1914年一战爆发这段时期内,殖民扩张的政策与意识形态被称作“新帝国主义”。这段时期内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各欧洲强权“为帝国而帝国”,在海外竞相争夺并巩固其殖民地,在种族优越论的前提之下直接殖民与统治其他被视作是劣等民族的人民。

在这一时期,欧洲强权在海外的殖民地总面积达到了2300万平方公里。非洲直到1880年代还很少有欧洲人踏足,但在这一时期内非洲成为帝国主义者们主要的目标。但是扩张在其他地区也十分频繁,特别是在东南亚和东亚沿海地区:在这些地区美国和日本也加入到了争夺殖民地的行列之中。

1875年被认为是大英帝国的分水岭,这一年本杰明·迪斯累利领导的英国政府从埃及的伊斯梅尔(Ismail)手中买入了苏伊士运河的股份。英国从此巩固了对这条对英国和印度贸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的运河的控制权。1882年,英法两国对埃及领土的争夺最终以英国人的胜利告终。

对沙皇俄国几个世纪以来逐渐向南扩张的担心也影响了英国的政策:1878年英国控制了塞浦路斯,将其作为保护奥斯曼帝国的据点;在此之前英国还参与了1845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并试图入侵阿富汗。所有这一切举动都是为了阻止俄国进一步向南扩张以至最终威胁到英国对印度的占领。英国发动了三场针对阿富汗的血腥战争,但都不成功,当地人民的反抗和复杂的地势挫败了英国的目标。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战争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所遭受的最惨痛的军事失败,整个英国军队被由俄罗斯帝国所支持的阿富汗普什图族人击溃。1880年第二次英阿战争同样是一次惨痛的经历,英军在坎大哈被击溃、在喀布尔被包围,最后只能撤退到印度。1919年第三次英阿战争引起了阿富汗部族的起义,彻底击垮了刚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军,将他们永远地赶出了阿富汗。英国人在亚洲内陆的冒险在1903年一次失败的、并且完全没有必要的侵略中国西藏的企图失败后彻底结束。

与此同时,在英国的许多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将正式的帝国视为极其重要,特别是对在世界市场上份额正在下降的英国商品而言。1890年代英国全心全意地采取了新的政策,很快成为热带非洲殖民地的重要抢夺者。

英国采取了新殖民主义政策的诱因可能是为了为英国产品和投资寻求更大的海外市场,或者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先发制人举措,为的是防止现有的贸易通道被别的强权破坏,或者让别国在日趋封闭的国际贸易形势发展下获取更多的出口市场。1900年初张伯伦试图对英国的贸易壁垒法案进行修改却遭到很大的反对并最终被迫放弃,显示即使在英国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多么地支持自由贸易的原则。也有历史学家们认为,英国采取新帝国主义政策其实是其影响力下降的表现,而非其影响力上升的结果。

在印度的殖民主义的演变过程足以警示我们,不应将新帝国主义时代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强权间经济上的竞争视为英国加强殖民地管制的唯一原因。印度正式成为英帝国的组成部分是在1858年,目的是巩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也是对印度兵变的直接反应,而印度兵变的缘由之一也是印度国内的保守势力反对英国在印度次大陆的许多政策所导致。

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英帝国完成了最后一次的大规模海外扩张。英国经国际联盟的批准对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进行委任统治,而德国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和新几内亚也被划入英国的版图(西南非洲被由南非,新几内亚由澳大利亚统治)。

一个位于都柏林的英爱战争纪念碑

虽然英国赢得了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黑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都更加助长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

1920年代是自治领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虽然自治领在一战爆发时还无权选择是否参战,1919年结束一战的《凡尔赛条约》,却是由英国和其自治领分别签署的。1922年自治领不再愿意支持英国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迫使英国寻求一个和平的妥协方案。

自治领的完全独立经由1926年的《贝尔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终确立:所有自治领取得与英国的同等地位,英国的立法机构不再有权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自治领也将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内设立的一个主管自治领事务的部门也在1925年从殖民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自治领部,并在1930年拥有了首位部门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为第一个独自签署外交条约的自治领,并在1928年迎来了首位英国驻渥太华高级专员,从而结束了加拿大总督原先即是加拿大国家元首、又是英国驻加拿大代表的矛盾地位。1927年加拿大向华盛顿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亚也派出了首位驻外大使。

爱尔兰自由邦在一场反抗英国统治的血腥战争后于1921年取得了自治领地位;1937年爱尔兰与英国断绝了正式的宪法关系,并在1949年正式成为完全独立于英联邦之外的爱尔兰共和国。原本就独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断绝了与英国在宪法上的特殊关系(虽然直到1956年英国才从埃及撤军)。在1922年成为英国保护国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后的1932年完全独立。

20世纪初被殖民地区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已经开始挑战殖民宗主国的统治地位。同时,宗主国又开始越来越关心本土和周边国家的事务,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印度是第一个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的国家,之后亚洲和非洲的许多殖民地也纷纷效法。英国虽然在开始时试图抵抗这种势头,但都落得灾难性的下场,最终只得接受这一新的形势,并将旧日的大英帝国转变为今日的英联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英国民不聊生,而它的前盟友们却又不愿继续支持殖民主义。1947年的经济危机迫使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工党政府放弃使英国成为超级大国,美国的崛起。英国也必须处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但英欧之间扭曲的关系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1939年9月英国对德国的宣战只代表了它自己和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还未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案》),而除了爱尔兰(该国在一年前要求英国军队离开其国土,并选择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外其他的自治领则都分别对德宣战。

二战最终摧毁了英国原本就已经开始减弱的经济与财政领导能力,并突显了自治领与美国在军事上对英国进行协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亚总理约翰·科丁(John Curtin)史无前例地下令将驻扎在英属缅甸的澳大利亚士兵调回澳大利亚参加保卫澳大利亚的战斗,明确地向英国表明,英国再也无法要求自治领政府以牺牲本国利益来维护英国的战略利益。

战争结束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51年加入了美国主导的澳新美地区安全条约,使得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在太平洋地区新的军事主导力量。而英国本身也从1961年起就试图加入欧共体,并在1973年如愿以偿,这进一步削弱了英国与其自治领之间原本存在的特殊经济关系,自治领的产品在进入英国市场时从此不再享受特殊优惠待遇。

在加勒比、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战后的非殖民化运动在日渐强大的民族主义势力推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实现,而英国几乎从未试图抵制这股浪潮。英国的颓势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表露无遗:在这场近乎羞辱的事件中,英法两个老牌殖民国家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被迫结束对埃及的干预,以维护美国在中东的利益。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这是印度国大党长达40年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胜利。但是印度的独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代价的,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互相的内斗。英国和其他自治领对于印度独立地位的接受是今日英联邦组织的开始。

1948年缅甸也获得独立,并选择不加入英联邦;之后又有斯里兰卡(1948年)和马来亚(1957年)的独立。1948年英国结束了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此后的几十年间这里一直持续着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血腥暴力争端。在地中海地区,说希腊语的塞浦路斯人一直通过游击战的形式希望将塞浦路斯保留在希腊的版图内,但1960年塞浦路斯还是最终获得独立。

英帝国在非洲殖民主义的结束往往过分迅速,以至新独立的国家无法独立面对独立后的挑战:1957年加纳在10年的民族主义运动后终于独立,之后尼日利亚(1960年)、塞拉利昂和坦噶尼喀(1961年)、乌干达(1961年)、肯尼亚和桑给巴尔(1963年)、冈比亚(1965年)、博茨瓦纳和莱索托(1966年)以及斯威士兰(1968年)也相继独立。

英国从南部和东部非洲的撤军对当地的白人居民有着很大影响:肯尼亚独立后发生的茅茅起义表明,白人土地主对权力的占有已经引起了非洲土著居民的不满。南非白人政权的持续存在一直是英联邦的一块心病,直到其于1994年结束了种族隔离的政策。

虽然由白人占多数的罗得西亚联邦随着1964年马拉维和赞比亚的分别独立已经分裂,南罗得西亚的白人(他们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个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独立,拒绝接受一个非洲人政府的管辖。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这个罗得西亚政权一直持续到1979年,直到双方达成协议成立一个多数共治的津巴布韦共和国。

在短命的西印度联邦(1958年至1962年)的失败后,大多数英国的加勒比殖民地选择分而治之:1962年的牙买加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66年的巴巴多斯以及其他的东加勒比海岛国都相继独立。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在之后的岁月里也相继经历了类似的非殖民化过程。1997年,英国在中国政府的强烈压力下,被迫归还了原本就属于中国领土而被英国以武力占据的殖民地香港。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日期: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结果:协约国获胜

大约15亿人卷进战争

死亡(约数):10,000,000人

将士:900万

平民:700万

合计:1669万

发起国家:同盟国、协约国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

·塞尔维亚王国

·俄国

·法国

·比利时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日本

·意大利王国(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

·希腊

·美国

·中国等

同盟国

·意大利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又称奥斯曼土耳其)

·保加利亚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中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的背景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与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军备的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

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波斯尼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日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4年11月 土耳其加入同盟国

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5年10月 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

1916年3月 葡萄牙加入协约国。

1917年2月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因而退出大战。

1917年4月 美国参战。

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巴黎和会

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向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战争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30几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对人类的精神和物质都造成了极大的摧毁。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1914-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代表以战胜国身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收回山东权益、废除“二十一条”、取消列强特权等正当要求,却被会无理否决。消息传来,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1919年5月4日,3000多名北京高校学生拥向天安门,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五四运动爆发。从6月3日开始,上海等地的工人罢工,商界罢市,五四运动有学生运动发展成为全民爱国运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女人的地位提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女人们是不被看作为“人”的。直到一战爆发,男人们都被征去做了战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妇残,那个时候,养家做事的就只有女人了。于是女人们就出去工作,挣钱养家。虽然她们和男人做一样的工作,她们得到的工资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军事学术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新技术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军用飞机在战场上成为一支新军。飞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的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士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的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

在战争初期,各国政府都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因而也没有对经济加以干预。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以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些机构着手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莱茵非军事区

莱茵非军事区是莱茵河以东50公里。

这个是一战后《凡尔赛和约》里的内容。《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与德国的和约,大体内容包括:军事上德国禁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招募志愿人员参军,只能保留10万人陆军,不准拥有空军,海军只保留部分轻型水面舰艇(希特勒上台时德国只有36艘轻型水面舰艇),不准拥有大吨位舰艇和潜艇,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驻军设防,就是所谓的莱因非军事区。政治上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或组成任何形式的联盟集团。领土方面德国向法国归还在普法战争中取得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在此期间法国从此处无偿开采煤矿作为德国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补偿(两处都是法国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满后由萨尔地区公民投票决定归属(就是该地区是并入法国还是回归德国,1934年萨尔回归德国)。德国放弃了大片领土,在此基础上波兰国家得以重建,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国联“委任统治”,事实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战胜国瓜分。经济上规定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但是没规定具体数目。后来协约国方面先后提出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宣布停止支付赔款。

一战之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亚、太平洋等地的矛盾。

大萧条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

影响

大萧条的普遍影响导致了:

1、提高了政府对经济的政策参与性,即凯恩斯主义;

2、以关税的形式强化了经济的民族主义;

3、激起了作为共产主义替代物的浪漫-极权主义政治运动(如德国纳粹)。大萧条相对于其他单一原因来说是最能够解释为什么在1932年到1938年之间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各国政治逐渐右翼化。

4、阿道夫·希特勒、贝尼托·墨索里尼等独裁者的崛起,间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大利亚,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国银行家

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二战成员国

法西斯国家:德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斯洛伐克、克罗地亚、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维希法国、泰国、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西班牙没有直接参战,只是派遣了所谓“蓝色师团”的仆从军帮助德军。

反法西斯国家: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宾、阿比西尼亚(即今埃塞俄比亚)、伊拉克、巴西、玻利维亚、伊朗、哥伦比亚、利比里亚、法国(1940年6月法国沦亡后称自由法国)、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委内瑞拉、乌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黎巴嫩。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经济上,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意大利在一战后经济衰落;日本侵略亚洲国家的同时,美英等国禁止向日本输送石油战略物资,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政治上,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坚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世界大战彻底爆发。

关于开始时间,中国的历史书上是以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为全面爆发时间。注:是全面爆发,没有具体开始时间。如:在欧洲各国都以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为开始时间。在亚洲中国和朝鲜和韩国等国专门研究二战的学者一致认为开始时间是日本1937年7月7日进攻卢沟桥。在非洲国家都认为二战开始时间是1934年12月5日,意大利突然进攻埃塞俄比亚军队。在前苏联国家一致认为开始时间是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而美国单方面认为二战时间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美国珍珠港。

但全世界都有一个统一的结束时间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向美、中、英、苏等盟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二战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帝国主义战争,第二个阶段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分为两阶段:1941年6月苏联参战根本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性质;1940年5月希特勒德国进攻西欧,英法被迫抗击,战争性质改变。

直接原因

是由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德意日法西斯为摆脱危机,转移国内人们的斗争视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收盘时转手的股票达到1300万股,创历史最高纪录。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美国经济陷入绝境,史称“黑暗的十月”。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了。

这次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1929年美国贫困户家庭占到家庭总数的60%,这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当时出现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1928年8月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这场危机来势凶猛并持续了四年时间,从美国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人们常常用“大萧条”“大恐慌”来形容这场危机。

二战主要事件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称“白色闪电”。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了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侵略。

为了接着征服苏联,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签定完毕。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战火烧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德军发起总攻,法国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条约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9月30日,德军进攻莫斯科,即莫斯科保卫战。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下午,美国对日宣战,还有其他20多个国家同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年1月1日,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的有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华民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成为二战转折点。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德国全面溃败。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24.5万人口中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1379人,受伤人数近10万。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23万人口中的约14万8千人伤亡和失踪。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波兰战役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兰战役爆发,德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0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波德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打响,意味着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当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结合起来时,全世界第一次领教了“闪击战”的威力。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虽然英国和法国之前已经保证会确保波兰的安全,但是波兰军队的奋力抵抗并没有得到英法两国任何有效的军事支持。最终波兰的军队还是被装备精良、战术强大的德军击败。9月6日,波兰政府逃离华沙。9月17日,华沙保卫战开始,几乎在同一天,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再一次遭到瓜分。波兰在复国20年后,又一次消失了。

与此同时西线的法德边界却毫无动静,英法等国违背了自己许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屯重兵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后面,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堂·吉诃德式的小国抵抗着强大邻国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谴责而已。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绥靖政策),西方则称为“假战”。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对西方的绥靖一语道破:“对于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战争的残酷后果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亿人,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在欧洲,苏德战场为对抗德国的主要战场,也是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场。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陆地侵略的任务。在太平洋,美国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海洋侵略的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大约有6000万人死亡(其中苏联为2700万死亡,中国约为1800万死亡),至少1.3亿人受伤,合计伤亡1.9亿人(其中苏联约为6000万伤亡,中国约为3500万伤亡)。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伤亡人数达3500万。中国二战死亡人数一直说不太清,因为统计不清楚,学者估计有1200万人-1800万人,不过90年代以后,官方数据明了,中国死亡约1800万,但是依然有很多学者质疑不足1800万。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41%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伤亡在6000万,其中死亡2700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866.84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6790亿卢布。苏联伤亡多为男性,导致战后的苏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42万人在二战中死亡,英国共有40万人(包括军人和平民)在战争中死亡。法国有80万人(包括军人和平民)在战争中死亡,其中平民占到多数。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

也正是由于这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等法西斯轴心国。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战的深远影响

1945年9月2日的东京受降仪式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美国驻日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发表讲话:“今天,枪炮沉没,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天空不再降临死亡,海洋只用于贸易,人们在阳光下可以到处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战争,给人类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一、世界政治局势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并开始分化,形成约半个世纪的“冷战”国际关系

1.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2.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出现多极化趋势。

3、美国和苏联为了在全球称霸,展开全面斗争。在政治上双方各自拥立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经济上美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苏联实行计划主义经济;在军事上美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成立华约组织。虽然美苏双方没有正面开战,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对其它国家发动战争,如美国的越南战争,苏联的阿富汗战争;文化上苏联推行共产主义,美国推行民主主义。最后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冷战格局。

4、由于双方都有足以摧毁地球的核武器,因此双方都不敢开战,二战结束后几十年没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5、交通规则方面的影响,德国是实行靠道路右侧行驶的国家,在二战期间,德国在被占领国家中强行统一实行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如在奥地利,捷克等靠左行驶的国家强行改为靠右行驶,令靠右行驶得以在欧洲普及。虽然德国战败但靠右行使的交通规则得以保留。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地区在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后,在美国,苏联等国的影响下全部由靠左行驶改为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

二、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情况下,进入了高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

2.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3.日本、联邦德国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强国,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虽然有所恢复和发展,但是各国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未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潜伏着各种危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四、联合国诞生

联合国由中、美、苏、英等国在战后创建,是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它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联合国公布的材料,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她是英国保守党这块“男人的天地”里的第一位女领袖,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是创造了蝉联三届,任期长达11年之久的记录的女首相。英国自19世纪初叶利物浦勋爵连任三届共15年以后,再没有任何一个位首相有过如此之长的执政时间。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其所推行的一套政策而被冠之以“主义”和"革命“的首相,也是20世纪最优秀的首相之一。

姓名: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名称 Margaret Hilda Thatcher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25年10月13日

出生地:英格兰肯特郡的格兰瑟姆

学历:牛津大学理学士、文科硕士学位

称谓:铁腕夫人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1940年),英国政治家,20世纪30年代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1869年3月18日出生于伯明翰。

1918年当选下议院议员,1922年起历任邮政大臣、卫生大臣、财政大臣等职,为保守党领袖。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出任首相。

此时欧洲的安全已受到德意法西斯的威胁,张伯伦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作了一系列让步,想借此换取欧洲的和平。他所执行的政策被后人称为“绥靖政策”。1938年希特勒出兵侵占奥地利,随后又陈兵捷克边境。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谴责德国的侵略行为,但无具体的行动;相反默认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在随后出现的苏台德危机中,张伯伦于1938年9月间两次飞往德国亲自与希特勒会谈。9月28日至30日,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和达拉第在慕尼黑会议,同意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并迫使捷克政府同意慕尼黑协定。9月30日张伯伦同希特勒签署了《英德互不侵犯宣言》。

绥靖政策

张伯伦的“《英德互不侵犯宣言》”在国内召致许多人的反对。1939年3月德国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开始采取措施加强防御,张伯伦宣布给予波兰军事保障。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张伯伦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在遭到德国拒绝后对德宣战。战争初期,张伯伦并未有效地组织全国进行战争,出现了前线无战事的“奇怪战争”状态。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直接威胁英法安全。张伯伦搬起石头打了自己的脚,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同日,张伯伦被迫下台,让位给丘吉尔联合政府。同年9月9日,张伯伦病逝。温斯顿·丘吉尔

温斯顿·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绥靖政策

一战后的英国迷漫着和平主义的气氛,从政党领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军,人民天真地相信,一战后将再也不会有一场如此残酷的战争了。丘吉尔是议会中极少数反对裁军,并警告德国正在撕毁《凡尔赛条约》的人。丘吉尔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将给欧洲带来灾难,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他督促英国应当重整军备,并鼓励盟友法国加强军事势力,而不是“裁减你的武器,增加你的义务”。但是多数人都将他的警告视为危言耸听。

1936年3月7日,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宣布,德国军队已经重新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对这一明确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行为,英法两国都未表示强烈的反对,只有丘吉尔警告这么做不仅违反条约,而且对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都造成威胁。丘吉尔再次呼吁,英国应该向法国提供协助,以维持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

1938年3月11日,纳粹德国兼并奥地利;4月,在希特勒的教唆下,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日耳曼人的聚居区苏台德地区的纳粹头子提出自治。7月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派出的代表团访问捷克,讨论和平解决苏台德问题。9月15日,实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亲自访问慕尼黑,与希特勒商讨苏台德问题。会谈中希特勒明确提出要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张伯伦表示同意,在得到法国的首肯后,两国驻捷克的公使于9月20日拜会总统贝奈斯,极力游说他接受希特勒的要求。得知消息后丘吉尔向伦敦新闻界发表了一份声明:“这无异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但是情况到9月22日进一步恶化:希特勒提出了具体的时限:捷克政府必须在9月28日下午2时之前作出决定,否则德国就将发起进攻,英国的内阁表示无法接受,战争一时间似乎近在眼前。

9月28日,由墨索里尼出面邀请英法德意四国领袖到慕尼黑召开会议,一直幻想避免战争的张伯伦喜出望外,于次日赶到慕尼黑。丘吉尔认识到张伯伦有可能做出让步,因此想提议由反对党人和保守党中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发表一个联合声明,敦促张伯伦坚持立场,但是无人附议。9月30日,慕尼黑会议结束,英法两国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迫使捷克从10月1日起撤军,否则战争一旦爆发英法将不会支援捷克。张伯伦带着希特勒一份保证不会有进一步领土要求的声明回到伦敦,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欢呼:“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

在议会,只有丘吉尔等少数人还在抨击绥靖政策,他称“我们已经遭到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他的发言引起一片抗议之声,但丘吉尔还是在嘘声中结束了自己的演讲。由于其反对绥靖政策的立场,丘吉尔还曾一度遭到自己选区的保守党党部弹劾动议,最终以3比2的信任票保住自己的议席。

1939年3月13日,德国吞并了捷克的剩余部分,斯洛伐克则在德国的支持下独立,宣告绥靖政策的彻底失败。张伯伦3月31日在下院发表演讲时保证,如果波兰遭受侵略,英国将予以支持。5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丘吉尔后来将二战称为“非必然的战争”,认为这次战争原本在开始时就可以轻易制止,但因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

个人影响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丘吉尔出身于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是英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统帅,是安妮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政界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他的父亲伦道夫勋爵是十九世纪末英国的杰出政治家,曾任索尔兹伯里内阁的财政大臣。祖先的丰功伟绩、父辈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荣耀和政治传统,无疑对丘吉尔的一生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他成长为英国一代名相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他们为丘吉尔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树立了奋斗目标,也培育了他对祖国的历史责任感,成为丘吉尔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建功立业的强大驱动力。丘吉尔未上过大学,他的渊博知识和多方面才能是经过刻苦自学得来的。他年轻时驻军 于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在那里有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阅读四小时或五小时的历史和哲学著作”。

自那以后,丘吉尔从柏拉图、吉本、麦考利、叔本华、莱基、马尔萨斯、达尔文、王尔德等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生物学家的著作中吸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为他以后从政带来巨大作用。这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刻,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也使他成长为“我们生活的时代里最杰出和多才多艺的人”。

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代号:发电机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最终英国仍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大量的部队。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虽然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国派驻在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对德国宣战。但实际上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沦陷。在此其间,英法两国只对德国对外交上予以谴责。这一期间被德国人称为“假战”或“奇怪的战争”。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以A、B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的A集团军群,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其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B集团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联军事实上已经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惟一希望。

被德国俘虏的英法联军士兵在撤退中英法联军重装备全部丢弃,撤回英国本地后,英法联军只剩步枪和数百挺机枪等轻武器,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死伤。在撤退过程中,共出动861艘各型船,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炮火击沉。英国空军在掩护撤退过程中总共出动2739架次,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一艘名为“兰开斯特里亚号”豪华邮轮,被征用为撤退军事运输船,被德军炸沉,死亡至少3500名英军士兵。这次海难事故比“泰坦尼克号”死亡人数还多。英国政府事后一直封锁信息,近年才得解密。

意义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5月26日至6月4日历时九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死伤,这些伤亡人员中,有的是在抗击德军进攻坚守至关重要的防线时战死的,有的是在海滩等待上船时丧生在德军空袭和炮火下,还有的是在海上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而葬身大海。

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

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仍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原因主要有:

在撤退的这几天中,敦刻尔克地区大多是阴雨天,大雾、小雨以及弥漫的硝烟,使得德国空军只在5月27日、5月29日下午和6月1日,进行了两天半的大规模轰炸,其余时间里,要么是3、5架飞机的小编队扰乱性空袭,要么干脆是没有出动。而海面上,素以风大浪高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在这几天中,出人意料的是风平浪静,使英国很多内河船只都能加入到撤退中,发挥了不小作用。

敦刻尔克松软的沙滩,德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弹片难以有效散飞,杀伤力大大减低。

首先是后卫部队英勇抗击着德军的进攻,掩护主力撤退,特别是最后的后卫部队法军第1集团军,在明知自己已难以脱身的情况下,依然拼死战斗,守住了阵地;英国空军的飞行员竭尽所能,为部队提供掩护,有的飞行员一天出动三四次,使敦刻尔克海滩上空自始至终都有英军飞机,给予来袭德机以沉重打击;撤退部队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时间里,保持了严格的组织纪律,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争先恐后的混乱,使整个撤退过程非常顺利;撤退的组织者,那些海军军官以杰出的组织才能,统筹协调数以百计的各种船只,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将33.8万人安全撤回英国。

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无法撤回英国,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尽管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敦刻尔克的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

凡尔登战役 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之称。战役中,法军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组织防御的经验,成为大战后各国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据。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都用了当时的先进武器,比如法国使用了大口径跑巨炮,德军使用了喷火器和毒气弹,对一战有重要影响。这次战役改变了火炮的运用,在此之前火炮多数是用来防守或是在发动进攻前进行一下轰击,而这次德军集中大量火炮运用到进攻中则是火炮的新战法。此次战役中的火炮战法,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炮火支援。此后,火炮支援被其他国家效仿,并得到新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的火炮战法是发展最为成熟的。

不列颠空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德军准备侵入英国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袭而进行的空战。在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希特勒便着手对付欧洲北部的英国。诱英妥协失败,希特勒于1940年7月下达全面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此次作战需要首先歼灭英国的空中力量,以保障登陆行动的顺利。为夺取制空权,把占有优势的英国海军赶出英吉利海峡,给入侵扫清道路,并迫使英国屈服。德国空军受命歼灭英国的空军,对英国本土进行了大规模的连续空袭。轰炸自7月10日开始。不列颠空战

在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希特勒便着手对付欧洲北部的英国。德国为了避免与英国开战,于是在1940年6月向英国发出妥协的要求,但最后遭到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拒绝。因此,德国制订了针对英国的海狮计划,务求对英国进行登陆作战。作战拟订以步兵登陆英国南部,并深入及占领伦敦,切断其与外部的联系,从而一举占领英国。但此次作战需要首先歼灭英国的空中力量,以保障登陆行动的顺利。因此,德意志帝国元帅戈林便受命歼灭英国的空军。希特勒及德国最高统帅部把此次行动的最早日期定于8月5日,代号为“鹰袭”。在8月6日,戈林才把进攻日期正式定于8月12日,名为“鹰日”。然而,因为英国南部天气不稳定,因此德国空军才于8月13日发动对英国的空中攻势。

结果

德国空军无法摧毁英国皇家空军,也无法掌握英国南方,海峡沿岸的制空权。过了10月之后,登陆英国本土计划因为天候与海象的关系已经无法执行,德国也必须暂停作战进行整补,准备下一阶段对苏联的作战。因此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终止执行,对英国地面目标轰炸改为以夜间为主,大规模对英国的空中行动在此时划上休止符。

影响

由于德国空军无法完成夺取制空权的计划,登陆英国,迫使英国政府投降或者是与德国合作的意图也就无法执行。德国空军损失超过两千名空勤人员和将近两千架各类飞机,虽然不至于影响到整体的实力,但是对于资源非常有限的德国来说,这些损失在对苏联开战之前也无法完全恢复。

德国丧失在政治上与英国和谈的机会,也无法解决英国在大西洋与地中海战场可能的威胁,虽然短时间之内英国只能以战略轰炸的型态对德国本土施加压力,借由美国的协助,英国能够阻止意大利与德国在北非的计划,也保留反攻欧洲本土最大的基地。

同时,在心理因素上,英国暂时挡下德国进攻的锐气,也打破德国空军在开战初期全胜的战绩,让英国的士气得以在欧洲大陆连番挫败之后有稍微恢复的机会。

蒙哥马利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1(MONTGOMERY of Alamein, Sir Bernard Law 1887.11.17-1976.3.25),英国陆军元帅,战略家,军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两大杰作。

1942年7月,在北非沙漠中的英国第8集团军,被“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德国非洲军团击败,退守埃及境内的阿莱曼地区。在英军濒临崩溃之际,1942年8月蒙哥马利正式接管英国第八集团军临危受命接任司令。同年10月至11月间蒙哥马利组织向德军发动了阿拉曼战役,一举击溃隆德国非洲军团,扭转了北非战局。随后又挥师乘胜追击,随后率领第八集团军与盟军配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歼北非残敌。蒙哥马利由此声誉大振,被人们称之为捕捉“沙漠之狐”的猎手,誉名“沙漠跳鼠”。阿拉曼战役后,蒙哥马利受封为爵士,并因功被提升为陆军上将,同时被授予巴斯骑士勋章。

埃尔温·隆美尔

日本国家概况提纲 篇5

日本的地理

1.日本位为亚洲大陆东边,被太平洋/日本海所包围。和大陆之间由浅的大陆架连接。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组成。西邻朝鲜半岛/中国。

2.日本所处的位置不会卷入大陆的政治变动中,相反具有吸收大陆文化的有利地形。因此日本建国以来即保持固有的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融合成自己独有的文化。

3.日本国土面积:38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2628万人。人口多分布在太平洋沿海平原。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1个。

4.东京总人口:1158万人,位居世界第5位。东京位于日本中部。5.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上,火山活动也很活跃。所以经常发生地震。

6.日本大地震:1923年关东大地震;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2011年东北(宫城县)大地震

7.日本气候温暖,各地域温差很大,四季变化明显。由于这种气候特征造成夏秋季雨和台风都很大。8.日本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日本的陆地面积有377880平方公里,约为我国领土面积的二十六分之。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四个大岛和6800多个小岛组成。其中,本州岛面积最大:22.74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面积的60%。日本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最大的平原的关东平原。9.日本阿尔卑斯山位于本州的中部,高3000米。10.日本有60个活火山

11.日本的河流短而急。急流用于水利发电,影响:引发洪水。12.霞ケ浦是由砂丘和砂州与外海分离出来的。

13.因为日本地域差别显著所以造成了植物生态复杂而多极化。

14.能看到针叶树的地方是包含北海道的北部。温带落叶树很多的地方是从日本中部到九州的平地。15.日本人喜欢的花是樱花。樱花季节从冲绳开始北上。因此如果北上旅行的话三个月都可以观赏到樱花。16.日本铁路全长2万300公里,其中JR(即:JAPAN RAILWAY日本铁道)占80%。17.连接本州和九州:関門隧道

连接本州和北海道:青函隧道(53.85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连接本州和四国:濑户大桥

18.日本的国土按照地方分为: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

按照行政分为:1都,1道,2府,43个县。

行政区域中最大的是北海道,是东京的37倍;最小的是大阪,是北海道的45分之一

19.日本的世界遗产:日本的世界遗产的特点是:以世界上罕见的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四季所孕育的遗产居多,而且还包括负面遗产,即人类应从中吸取教训的遗产,如“原爆圆顶馆(广岛和平纪念碑)”等。此外,历史性文化遗产当中还包括很多反映日本人特有的感性的建筑。世界自然遗产:白神山地、屋久岛、知床;世界文化遗产:白川乡和五个山的合掌结构村落、日光的神殿与庙宇、古都奈良的历史遗迹、法隆寺地区的佛教古迹、古都京都的历史遗迹、纪伊山脉圣地和朝圣路线以及周围的文化景观、姬路城、原爆圆顶馆(广岛和平纪念碑)、严岛神社、琉球王国时期的遗迹

★日本之最★

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 高3776米 ②

日本最长的河:信浓川 长367公里 ③

日本最大的湖:琵琶湖 674平方公里 ④

日本最深的湖:田沢湖 423米

二 日本的政治

1.日本的天皇没有实行关于国政的权利。天皇对国事的行为限定于需要内阁的建议或承认,内阁负有该责任。天皇在政治上是没有权利的,但是在外交礼仪上是做为元首来对待的。现在的天皇叫明仁,1989年即位。2.日本宪法是1946年颁布,1947年5月3日实施。和以前的宪法不同在:象征天皇,主权民主,平和主义,人权尊重,作为解决国际纷争的手段,放弃战争。

3.日本的统治机构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组成。日本的国体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是三权分立制。4.国会是国权最高的机关,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5.最高裁判所的长官由内阁指名,天皇任命。

6.日本国旗:象征太阳的意思。又被称为日丸旗,或日章旗。7.日本国花:菊花,樱花 国鸟:绿尾虹雉

8.现在日本的元号是平成,2015年是平成27年 9.现在的执政党是自民党,首相是安倍晋三。

10.日本的政府机构包括1府(内阁府)11省厅,分别是:总务省、外务省、法务省、财务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防卫省。

三、日本的经济

1.战后日本经济分成几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度成长期,安定成长期,长期低迷状态,泡沫经济的生成和瓦解期,90年代长期低迷期

2.日本的农用土地占日本国土的14%。

3.北海道产米最多,其次是新泻,北海道的畜牧业很大发达。

4.工业地带:京滨工业地带:以前:从东京到横滨的临海地域。现在:从东京到崎玉,千叶县。

阪神工业地带:以大阪为中心,西至尼崎,西宫,神户。

四、文化及其他

1.了解日本料理,能举出代表性菜肴。比较高级的料理名称:怀石料理、会席料理。代表性的日本菜肴:生鱼片(刺身)、寿司、天妇罗、日式火锅、纳豆、腌梅等。

2.了解日本的大学,知道著名的东京大学是亚洲最早的大学之一,也是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大学种类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有一种短期大学,多位私立,学制2-3年,生源多为女性,课程多为人文、外语等学科。

3.了解日本的宗教,并知道日本宗教信仰的特点。

4.了解日本的传统住宅特点。知道“床之间”是用来挂挂轴和摆茶花的地方。5.了解日本的枯山水庭园的造园特点。6.了解日本人性格主要特征。

7.了解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他的后代传承和发扬了他的茶道思想,形成了现今三大主要流派: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

8.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上科技教育兴国的道路,杰出人物福泽渝吉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创办了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庆应义塾。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9.日本实行六三三四制教育,其中小学初中9年为义务教育阶段。1947年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在日本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登校(不上学)、欺凌问题等。10.日本的节日:其中包含15个法定节日和15个民间节日。

法定节假日: 元旦(1月1日)、成人节(1月第二个星期一)、国庆节(1月12日)、春分(3月21日)、昭和の日(4月29日)、宪法纪念日(5月3日)、绿の日(5月4日)、儿童节(男孩节:5月5日)、海节(7月第三个星期一)、敬老节(9月第三个星期一)、秋分(9月23日)、体育节(10月第二个星期一)、文化节(11月3日)、劳动感恩节(11月23日)、天皇生日(12月23日)民间节日:二月二日——---节分立春的前一天,撒黄豆,招福驱鬼 二月十四日——---情人节

三月三日——---偶人节,又称桃花节,是女孩子的节日 四月上旬——---赏樱花

四月二十九日到五月五日——---黄金周 五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

五月五日——---男孩节,家里有男孩的要挂鲤鱼旗 七月十七日——---京都祗园花车游行 八月六日——---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日 八月十五日——---战争结束纪念日 八月中旬——---盂兰盆节 民族大移动 八月十六日——---京都大文字送灵火

九月一日——---防灾日(纪念关东大地震,加强防灾意识)十一月十五日——---七五三(为7岁、5岁、3岁的孩子过节)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 十二月三十一日——---大年三十

11.日本的相扑运动备受全国人民喜爱。相扑选手的最高级别是横纲。每年有6场比赛,分别是1月东京、3月大阪、5月东京、7月名古屋、9月东京、11月福冈。12.了解日本动漫发展过程,能列举代表作者和他们的作品。

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考试时间:2015年6月26日(周五)上午10点10分 考试地点:二教408教室(本课程学生编号1-90的同学)、409教室(本课程学生编号91-182的同学)

英美国家概况名词解释等 篇6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1960s in America.Rosa Parks’ spontaneous action in 1955 was believed to the true beginning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The black students’ sit-in at a department lunch counter in North Carolina touched off the nationwide civil rights movement.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decade, civil rights organizations like the SNCC,CORE,and SCLC struggled for racial intergration by providing leaderships,network and the people.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decade, some black organizations changed their nonviolent tactics, and emphasized on more radical means to end discrimination and raised the self-image of the blacks.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produced such great leaders as Martin Luther King.Jr, and Malcolm X, who inspired a generation of both blacks and whites to devote their lives to fighting for racial equality in th US.2.A federal system【联邦制】

It is one in which power is shared between a central authority and its constiuent parts, with some rights reserved to each.3.King Arthur

It is said that he was the King of England in the 5th century and united the British and drove the Saxons back with his magica sword,Excalibur.His real existence is in doubt.He is the central figure of many legends.4.The Anglo-Saxons

They were two groups of Germanic peoples who settled down in England from the 5th century.They were regarded as the ancestors of the English and the founders of England.5.Riverdance[大河舞] It is a very popular form of dancing based on Ireland’s intricate[错综复杂的]folk dances which are rearranged and modernized and adapted onto current stage performance.Dancing is traditionally part of Irish culture.It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the Irish pipe and fiddle.The music usually sounds fast and furious.Most of the action

is from the waist down, with the arms held rigidly at the sides.6.The House of Commons

It is the real center of British political life because it is the place where about 650 elected representatives(members of parliament)make and debate policy.These MPs are elected in the General Elections and should represent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who vote for them.7.The Commonwealth【英联邦】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he Commowealth is a voluntary association of states which is made up mostly of former British colonies.There are 50 members of the Commonwealth: many of these 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India and Cyprus;others are developed nations like Australia,Canada and New Zealand.The Commonwealth was set up as a form for continued cooperation and as a sort of support network.8.Maoritanga

It is the Maori word for “Maori culture.” It refers to all the elements of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in New Zealand, including their language, customs and traditions,9.The “Washminster” form polity

It is adopted by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It is a mixture of the US Washington system of government and the British Westminster system.This means that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government is base on a Federation of States with a three-tier system of government.However, the chief executive is a Prime Minister, instead of a President as in the US system.10.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t is the oldest and one of the largest national parks in the US.It is named after the Yellowstone River that flows through the area.It is known for its geysers and hot springs among other natural wonders.counterculture[反主流文化]

In the wake of the Free Speech Movement and the New Left, there appeared a phenomenon that historians called the “counterculture”.The counterculture rejected capitalism and other Americans principles.They had morals different from those taught by their parents.Some group of youth tried to construct different ways of life,.Among the most famous were the hippies.They thought new experience through dropping out, and drug taking.But it was music,rock music particular, that became the chief vehicle for the counter cultural assault on the traditional American society.The counterculture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upon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social morals, marriage, career and success.Martin Luther King, Jr.A black Baptist minister, he was leader of the 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 during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s of the 1960s.To promote his philosophy of nonviolent protest against segregation and other kinds of social injustice, King organized a series of “marches”, including the march on Washington of August 1963, when King delivered his famous “ I Have a Dream” speech.As a civil rights leader, King worked not only to e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poverty, but also to raise the self image of the blacks.Due to his strong belief in non-violent peaceful protest, King was awarded the Nobel Peace Price in 1964.He was assassinated in the city of Memphis in April 1968.13.Richard Nixon

Richard Nixon was the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He won the elction in 1968 and was re-elected in 1972.While he was in office, he contribu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and visited China in 1972.Shortly after he was re-elected ,he was involved in the

Watergate scandal,for which he was forced to resign from the presidency.1.Explain y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United States is governed according to its constitution, including its polity and the check and balance mechanism of governing.if Congress proposes a law that the president think is unwise, the president can veto it.That means the proposal does not became law.Congress can enact the law despite the president’s views only if two-thirds of the members of both houses vote in favor of it.If Congress passes a low which is the challenged in the courts as unconstitutional, the Supreme Court has the power to declare the law unconstitutional and therefore no longer in effect.The president has the power to make treaties with other nations and to make all appointments to federal positions,including the position, of Supreme Court justice.The Senate,however,must approve all treaties and confirm all appointments before they become official.In this way the Congress can prevent the president from making unwise appointments.2.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saying: ”British history has been a history of invasion.” ?

Before the 1st century AD Britain was made up of many tribal kingdoms of Celtic people:a powerful cultural originating in central Europe.Then in 43AD Britain was invaded by Roman Empire, and England and Wales became part of the Roman Empire for nearly400 years.As the Roman Empire came under threat from the east, the Roman armies and Roman protection were withdrawn from Britain, and Britain was again divided into small kindoms, and

again it came under threat from outside, this time from Germanic peoples:the Angles,and the Saxon.In the 5th century AD it is said that a great leader-King Arthur appeared, united the British, and with his magical sword, Excalibur,drove the Saxons back.whatever Arthur’s success,legend or not,it did not last,for the Anglo-Saxons did succeed in invading Britain,and either absorbed the Celticpeople,or pushed them to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edges of Britain.From the late 8th century on, raiders from Scandinavia, the ferocious Vikings, threatened Britain’s shores.Their settlements in England grew until large areas of northern and eastern England were under their control.1066, the Normans, from northern France, whowere descendants of Vikings.Under William of Normandy they 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 and in the Battle of Hastings, defeated an English army under King Harold.This marks the last time.that an army from outside the British Isles succeeded in invading

3.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religion and its social functions

First of all, American with different religions live together under the same law.The Bill of Rights in the US Constitution

英语国家概况uk 篇7

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学习者不再是被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 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大推动了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英语国家概况》传统教学以传授、强化、记忆为过程的教学模式, 对当今英语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有着诸多弊端。为此, 本课程尝试以教师为“导游”为主, 要求学生为“游客”对相关知识进行阅读、探索, 并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知识, 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并与同学们交流信息, 以此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语国家概况》教学模式。

一、建构主义理论及环境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 (constructivism) 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强调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构建。这一理论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探究和用于创新的能力。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 即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建构主义要求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能够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 从而成为目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大学英语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两种教学效果比较和分析

我采用对比分析法, 抽取两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比较试验和问卷调查。根据测试成绩, 两组样本在本课程开始前英语水平基本处于同一起点, 两组研究对象的人数均为80人。实验班采取多媒体教学模式, 也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对照班采取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教师主要以讲座的形式传授知识,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 我比较了两组研究对象的数据后发现, 对照班的学生平均出勤率为83%;实验班的学生平均出勤率高达96%。经同一套试卷测试, 实验班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成绩。针对这一情况, 我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涉及学习者对新旧教学模式的看法及在新旧教学模式下学习的感受和建议等, 共发送问卷160份, 回收155份。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对照班有63%的学生对当前的教学满意;实验班91%的学生感到满意。

三、多媒体技术构建《英语国家概况》框架

本实验样本偏小, 仅仅是探索性的, 但是统计结果分析表明:可以尝试多媒体技术构建《英语国家概况》框架。

1. 丰富图片搭建概念框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在实际情况下学习, 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所学的新知识, 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课程内容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

多媒体教学、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教学创设逼真的情境和良好的环境带来了许多便利。例如, 讲到美国人口时, 我做了一个比较试验:让对照班的同学阅读课本相关知识, 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美国是个移民大国, 拉丁美洲人在数量上已经超过黑人, 构成美国第一大少数种族集团”;对实验班的同学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美国过去、现在、将来的人口比例图。这些图片清晰地展现了美国各种族人口比例的变化;又让学生观看“大熔炉”、“色拉碗”、“比萨饼”、“马赛克”的图片, 比较“大熔炉”与后三者的不同形象特征和它们作为美国代名词的微妙差别。期末考试的一道题目是为什么美国曾经被称为“大熔炉”, 而现在又被普遍称为“色拉碗”、“比萨饼”、“马赛克”?根据统计, 对照班学生答题得分率与对照班低将近25%。这表明直接告诉学生某个答案或者结果, 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 (language for understanding) , 这就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 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 从而使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知识解释新现象, 提升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和善于提出问题、挑战传统概念的思辨能力。《英语国家概况》内容纷繁复杂, 各个知识点时间跨度大, 具有跳跃性, 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的一系列图片能贯穿历史, 通过内容比较, 穿越时空, 解决传统课堂冗长枯燥的难题, 发挥传统教学不具有的优势。

2. 精彩视频深入浅出

有关研究表明:单凭听觉所获得的知识停留在记忆中的内容仅有15%, 单凭视觉获得的知识留在记忆中的内容有25%, 而听觉视觉同时运用则能记忆65%的内容。大量英语原版视频片段 (video clips) 的输入使学生视听同时应用, 比单纯的文字输入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 讲到英国历史时, 插入电影《亚瑟王》的片段, 让学生了解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传说, 并通过讨论“圆桌”的含义———“尊重力量与竞争的平等”, 激起学生们对平等在当今世界现实意义的联想。调查问卷显示, 学生对密切配合授课内容的视频反响不错, 85%以上的学生喜欢并希望继续推广这种教学方式。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论, 创设“情境”是意义构建的必要前提, 尤其强调真实环境, 并将它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电影或者是电视节目等影像材料配合课堂讲解, 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或者模拟的学习环境。

3. 口头报告强调信息输出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 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在特定的环境下, 根据已有的经验基础, 以合作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 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与教师、学习同伴、网络交流者的相互作用。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人与人交互, 每一个参与者的智慧与思维成果通过会话的方式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从而实现意义建构。

我通过实验班的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 组成小组, 共同商讨, 选择与上课内容有关的主题;指导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搜集、整理、筛选、加工和调整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并制作出课件;每一次课都留出一些时间, 让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小组协作的成果, 做口头报告 (presentation) , 反馈信息给教师和其他学生, 与大家分享小组智慧的结晶;教师根据学生现场输出的结果, 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和理解程度, 及时予以评价, 并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理解, 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主动构建意义。

四、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多媒体技术为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教学的中心正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教学形式正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为培养新世纪具有探究和批判能力的新型英语人才, 我们迫切需要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 提供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在认识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得创造力。

参考文献

[1]Sherman, J, Using Authentic Video in the LanguageClassroom[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 2009:1-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温洪瑞.英语国家概况[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8:102, 132.

英语国家概况uk 篇8

关键词: 多媒体辅助教学    建构主义    教学方法

《英语国家概况》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旨在通过介绍主要英语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学等方面知识,加深英语专业学生对主要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素养,提高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国家概况》这门课程虽然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但相比于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其他专业课程,其重视程度不高,加上课时安排不足,只有36个课时,教学内容繁多,共有18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满足这门课程的要求,虽然教师投入了大量精力,但大部分学生反映仍然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我们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含义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信息集合在一起,具有形象、生动、直观、有趣、震撼的效果,相较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面广、效率高等特点,很快受到了外语教学的青睐,同时为外语教学方式的探索开辟了巨大空间[1]。

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创始的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所谓建构主义,即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况下(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它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软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2]。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需要学习者自主发现、探索,并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3.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突出重难点,教学效果好。

传统教学法中,教师板书与讲授的教学形式很难适应《英语国家概况》这门课程知识点繁杂、覆盖面宽泛的特点,单凭文字阅读、教师讲授,既枯燥又没有重点,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中字体大小、粗细和颜色的不同设置,可以形象、突出地将每章知识的重难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利于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历史通常是非常难把握的一个专题,各个历史事件的堆砌让学生很难消化。在讲授美国历史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课件首先呈现美国历史的各个时期,让学生有个整体印象,接下来一一展开;在讲美国的独立战争、内战重要阶段时,可以突出时间、地点、背景、经过和意义,用粗体和彩色字体将关键点突出出来,加深印象。

(2)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知识建构过程的完成。

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学习任务,规定他们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整合有关图片、音频、视频材料,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制作成课件课上展示。例如有的同学在介绍莎士比亚时,就搜集了他的照片、作品的海报、《哈姆雷特》中经典桥段“TO be or not to be”文字及话剧片段、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窗前对话片段,形式多样的呈现方式让同学们在享受中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准备展示的过程,同学们发挥合作、探索和创新精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升了获取知识的能力,达到了知识的主动而有意义的建构。

4.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

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相应素材,用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英国地理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英语的标准性文化特征,例如将女王、国旗、国歌等图片、音频资料等制成课件,在课前问答与展现的形式下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积极性,接着展示英国国家地图,让同学们观察并讲出它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首府是哪个城市、重要的河流与山脉,观察讨论后总结这些基本信息,配以文字重点突出关键信息,这样能够强化对地理事物的记忆。接着在介绍英国的地标建筑时,可以通过准备好的精美图片配上简单的文字介绍,这样既美观又一目了然,让同学们在视觉冲击和享受中加深印象,整个地理部分结束后,可以邀请同学们跟着准备好的视频,随导游开启一段浪漫的英国之旅,一起游遍英国的各个角落,把前面介绍的地理事物串联起来,这样对于英国的印象超越文字和图片的描述,显得更加生动、立体,加强他们对英国的向往,并引发他们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个国家文化的愿望,为下一章节的学习埋下伏笔。同学们在课堂上接触过地理这一专题后,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对哪一方面感兴趣,而这些方面可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深入展开,因此在课外就求助于网络资源进行拓展,达到主动建构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的目的。课前学生准备展示材料,教师课中教学,以及学生课后拓展等方面,多媒体一直贯穿其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赢得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但是在运用过程中,教师不能成为课件的播放员,满堂对着课件念,过分依赖课件,缺乏独立的教学思维,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而是需要对于课件内容了如指掌,从而自然、流利地把握整堂课。

参考文献:

[1]李铮,范敏.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0(06).

上一篇:保安队月工作汇报下一篇:关于举行全校跑操比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