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总结(精选8篇)
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培养更多更好的2 1世纪人才,我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 努力创造环境,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教研活动,加大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资金投入,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抓好信息化基础建设。学校设置了一个多媒体教室,一个DVD播放教室,还在办公室里为每位教师配备了台式电脑, 基本满足了教师备课、上课的使用。
二、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提高师资水平。本学期我校的教师能认识到“教”而后知不足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为适应教学的需要,积极参加学习信息技术的培训班和自己自学信息技术,从而使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三、抓好常规教学,整体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根据教材及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特点,我们采用了以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处理为主线,采用“任务”驱动的方 式,从应用需求入手,重在让学生进入大运动量的操作和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兴趣、练习量和学习质量,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强调了计算机安全与道德法规, 同时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以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其求知欲。
四、注重第二课堂的训练,提高特长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在学校的安排下,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画图的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水平。
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尚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学校管理者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从而致使信
息化建设不能提到应有的议事日程,建设困难;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内容、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还不够。
二、教学设备缺乏问题。开设班班通,我校只有电脑而没有电视机和视频转换器。
综上所述,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具有新思想,有超前发展意识,掌握最新信息,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中小学开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立足本校实际,顺应时势,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有所作为。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科学教学手段,借鉴先进教学经验,探索现代办学教育规律,从而使他们与学校同步超前发展。要教育学生全面学习信息技术,正确使用计算机,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信息技术文化,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其次,学校要有自己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要管好用好电教发展资金还要多方筹措,自力更生,坚持进行硬件建设。多媒体多功能教室,“班班通"”工程要本着超前、能升级的原则,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第三、加强管理,注重实效。学校要逐步实施自己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 在这同时,制定必要的操作规程与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充分使用,注重实效。
第四、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学人员与维护人才。我们身处信息时代,要保证我们能随时采集有关教育的有用信息,设备正常运转,教学全面进行。管理、教学、操作、维护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娴熟的操作技术,精湛的维护技艺,这样才能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落实学校信息化建设。为此学
校制定建设规划时就要着手于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城郊乡大郭楼小学
(一) 举办时间。
2015年10月24-25日
(二) 举办地点。
杭州白马湖建国饭店
(三) 论坛组成。
本次论坛分为主论坛和9个主题论坛两个环节, 具体安排如下:
1.主论坛
(1) 主题为:互联网+教育
(2) 嘉宾和汇报主题
2.九个主题论坛
①“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校园;②MOOC与混合式教学;③“互联网+课堂”教学创新;④互联网推进教育均衡;⑤网络校际协作发展;⑥信息技术推进职业技术改革;⑦信息技术推进未来特殊教育;⑧学前教育信息化;⑨教育管理信息化与信息安全。
二、个人感悟
(一) 参赛主体的多元化。
本次论坛的参会人员不单单是学校教师和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 政府、产品生产商也积极参与, 学校教师覆盖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整个范畴。 广大教师都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 提出各自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及希望寻求的帮助。
(二) 主题覆盖的范围比较全面, 但厂商开发的新产品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这届论坛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9个主题论坛中有一个论坛主题涉及特殊教育, 以前论坛很少涉及这方面内容, 而且就这方面与会的各位专家非常诚恳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三) 本届论坛不仅有赞扬的声音, 也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声音。
本届论坛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 那就是与会嘉宾不仅总结出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取得的成绩, 而且很坦诚地总结出此过程中存在的各方不足, 有对政策法规的质疑, 有对实施策略的不满, 但这并不针对特定人和特定事, 而是从有效推进教学信息化进程的角度出发, 对现已开展工作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这种评价对后续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强的导向作用。
(四) 个人的一点想法。
1.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体
个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工作若想取得好的成绩, 教师非常重要。 因为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执行者。 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制作得再好如果教师没有很强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那么此工作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如何才能够让教师乐于参加此项工作。 我认为应该将促进学生进步和教师个人成长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最终诉求, 教师才可能从心底接受这件事, 从而积极参与其中。 当然上级部门的政策导向是此项工作的指明灯和方向盘。
2.“互联网+教育”的理解
个人认为“互联网”+“教育”应该是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影响教育, 以此观念推动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变革, 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和教育的均衡发展, 而不是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影响教育。 “互联网+教育”并不在于高成本的设备, 而在于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对知识点进行细分和串联, 技术和成本并不是核心。 我们应该认识到技术不可能影响教育, 否则将会被技术异化, 我们应该运用互联网的思维, 将互联网技术有选择性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使技术为教育所服务。 另外教育效果的好坏与技术的先进程度高低没有必然联系, 而技术应用于教育过程的适合性才与教育效果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在不同的教育层级具有不同侧重点。另外要想实现真正有效的 “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
3.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该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教育信息化在不同的教育层级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可能更加侧重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化和生态型。 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侧重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比如:可不可以设置一个系统让大一新生能在家就可以完成学费缴纳、宿舍选取、一卡通办理等工作, 这样既减轻迎接新生工作的负担, 又使学生感受技术的魅力, 使得他们对大学有不一样的新感觉。
4.如何对待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都提出针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 教师不应该使用“堵”的手段, 而应该是用“疏”的政策, 应该让学生使用手机为课堂教学服务。 我对这种观点不是一味否认也不是一味肯定, 要想让学生能够利用手机为课堂教学服务, 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 更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考验。 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5.学校和企业的联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的最佳手段
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的发言使我深深感受到学校和企业的联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的最佳手段。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面向社会, 企业设计和研发的产品最终要在学校中进行应用, 如果在二者之间搭建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 则可以将学校自身很强的理论基础和企业具有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基础有效融合, 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摘要:作者参加此次论坛感觉受益很大, 九个主题论坛是同时举行的, 在此就不针对某一个主体论坛发表意见了, 而是针对本次论坛谈谈自己的感悟。
2008年
三大成效凸显
李毅中在总结2008年的主要工作时说,今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多方面严峻挑战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面对工业经济形势日趋严峻的局面,全系统坚决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出台落实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克服困难,力保工业平稳增长。
2008年,在信息产业相关领域,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扎实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实施了科技重大专项、重大装备、关键工艺、重点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完善了标准制订机制,全年共发布标准1676项,淘汰落后标准445项,积极参与了信息产业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各地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建设了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重点实验室,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达575家,建立了一批产业联盟和公共技术平台。
二、通信业改革发展和奥运保障取得显著成效。实施电信体制改革,电信市场监管得到加强,基础电信市场三家骨干企业实现了平稳重组。TD-SCDMA的发展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成功为奥运提供商用服务,36项措施已落实21项,二期网络建设全面启动,3年发展规划已经确定。加强无线电集中统一管理,维护了空中电波秩序。全力做好奥运科技研发、通信保障、无线电、信息安全等工作,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在钢铁、石化、烟草等行业广泛应用,在上海、江苏、广东等地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明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稳步开展,98.5%以上的地市级政府、85%以上的县级政府建立了政府网站。农村信息化广泛开展,涌现出宁夏等一批典型。
2009年
四项举措跟进
李毅中强调说,2009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关键年。做好全年的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对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增长、保发展、保稳定而言,意义重大。
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与信息产业相关的工作包括:
一、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其中包括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咨询、现代物流、融资信贷等工业服务业,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软件外包等产业发展。
二、抓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装备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
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攻关,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在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支持软件、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动出台新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政策。认定一批国家重大装备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重点实验室,建立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支持产业联盟、专利池等创新形式。
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实施或参与的有9个,包括“核高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
强化标准管理,迅速扭转标准化工作滞后局面。标准是技术的高端。要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的急需,完善工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做好标准与规划、产业政策的协同,促进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衔接。2009年要全面开展标准清理工作,重点清理标龄超过10年的标准。加快制订轨道交通装备、民用船舶、节能和安全生产等一批重点标准,做好4G标准国际化工作。
三、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信息技术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等优势,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要结合工业技术改造,继续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发展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为技术改造和两化融合提供支撑。
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高已建重点业务系统的应用水平,推动系统间业务协同,推进政府信息共享。继续开展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和试点工作。推进农村信息化向纵深开展,推进“三网融合”。开展重点行业的信息化评估工作。推动面向企业电子商务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
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推进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基础性工作,实施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工程。加强对政府部门、重点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工作的协调、督促和检查。加强信息安全战略研究,制订信息安全服务管理政策,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推广国产信息安全产品。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市场秩序。
四、推进通信业改革和监管,抓好TD—SCDMA发展。
通信业移动化、宽带化、IP化、融合化趋势日益明显,传统话音业务向综合信息服务转型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格局出现新变化。进一步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创新业务模式,推广新技术、新业务,拓展行业应用市场,壮大提升产业链。2009年,业务总量争取增长15%左右,业务收入增长6%左右。
以发放3G牌照、深化电信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TD发展。目前我国发展3G的条件已经成熟,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将发放3G牌照,明后两年预计完成3G投资2800亿元左右。要抓紧制定出台并实施电信体制改革配套监管政策,进一步优化竞争格局。各运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加快3G网络建设。目前,TD-SCDMA发展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政府部门要继续给予强力支持,逐项落实扶持措施。强化运营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推进核心芯片、终端及测试设备产业化,加强增强型技术研发。运营企业要全力做好二期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丰富业务应用,实现大规模商用。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所以智障和听障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包含多种残疾类型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建设怎样的信息技术环境才是适合特殊学生的?怎样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结合起来,让信息技术发挥作用?是我们在信息化工作中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顺德启智学校是一所由顺德区政府主办的,以招收中重度智障儿童和听障儿童为主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学校建于1999年,占地50亩,建筑面积21500平方米。目前由在校学生291人,其中智障学生为252人,占83%,听障学生为29人,占17%。自建校以来,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在9年的时间里,从特殊儿童的“特”入手,开发出了适合中重度智障儿童的人性化课程,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教育人性化,生活教育化”的办学特色。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将信息化的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臵上。为此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校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负责整个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对信息化工作实施的指导。主管教育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规划的推进。教导处主管电教工作的主任、总务主任、电教员及各学科组长为组员,主要负责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培训。经过几年的探索。为了实现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学校在健全组织机构的同时,着重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保障制度》、《信息技术培训制度》、《信息技术使用创新的激励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学校信息化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发挥持续不断的推动力。
由于意识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尤其是近5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一)实现了多媒体化。教学方面学校已经建成7间图形操作教室,多媒体教室21间,网络教室2间,综合电教(会议报告厅)2间,数字化图书馆1间,电视教学演播系统1套,远程学习交流平台1套。配备电脑180 台,其中学生用机125台,生机比达到2.4:1,教 1
师人均1台电脑可以独立上网。购臵了教学用多媒体设备,数码摄象机6台,照相机2台,DVD 15台。建设了专门的信息技术中心,有专门软件开发设备,可以实现音像的剪辑、课件制作和电子备课。根据聋人的需要还建立了亲子同训室和个别训练室,配备了专门的多媒体训练设备。这些设备的配臵,优化了信息技术环境,基本实现了教学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
(二)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为对外交流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学校经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并准备在2008年建成班级网页,作为学校与家长沟通,班级之间交流的平台。目前校内网络共享信息已经达到音频、视频、文字、图象、课件5大类,400 G。内网于1999年建成,外网于2000年建成后经过逐步改造,实现了10M光纤连接,目前传输速度已经达到主干1000M,桌面100M,为教师获取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教师信息素养不断提升,教育观念得到转变。信息化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的是人,人的观念和能力决定着信息化的成败。信息化的时代需要老师具有信息的理解力,信息的选择力,信息的批判力,信息的收集力,信息的处理力,信息的生成力和信息的传递力。为此,学校认真落实《信息技术培训制度》,保证每学期信息技术培训量达到人均10课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7个方面:(1)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2)INTERNET与校园网的使用;
(3)电教基本设备的操作(4)数码设备的操作技术;(5)网页制作技术;(6)电子政务管理平台应用。经过培训,目前100%的老师能使用校园网络和外网获取资料,存储上传资料。截止2008年9月,100%老师通过上级组织的初级计算机考试,10%的老师通过了高级考试。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潮推动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启聪部课堂多媒体的运用率已经70%,100%的老师都能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课,90%的学科都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近三年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比赛 3 次,11 人次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比赛中获奖。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突破。根据最新颁布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臵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臵实验方案》,我校两部均已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启聪部平均开课达到 140节/学年,超过要求102节每学年的基本要求,启智部平均每班每学期达到210节,也已超出了课程方案规定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足量开设,为特殊孩子获取知识,了解社会,打开了一条通道,为他们融入社会提供了帮助。另外,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启智部教学开发了触摸屏为平台的图形操作课程,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历年的高度整合。
(五)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探索。主要开展了两项课题研究,一项是佛山市级立项的人性化课程下的图形操作课程子课题研究;另一项是参与了国家级课题《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实验》子课题的研究,此研究正在实验阶段。
二、教育信息化实践运用的特色
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教育的难题,提高教育的效益,始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任务。我校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从特殊儿童的特点出发,以人性化课程为基础,着力探索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特殊儿童的特殊问题,形成了两个特色:一是开发了图形操作课程,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合二为一的高度整合状态;二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特殊学生的特有问题,形成了系列的做法。
(一)从特殊儿童的“特”出发,研究开发出图形操作技术平台,让信息技术真正帮助智障儿童有效学习。
根据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中度智障儿童处于具体动作思维阶段,这就决定我们的课程内容一定是学生可操作的,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去把握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基于这一认识,我校与华南师大王志超教授合作,于2003年共同开发了图形操作课程。图形操作课程是人性化课程中的发展类课程,是智力落后儿童在建立初步人性后为获得生存必须的知识和发展学习能力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它的实质是:以电脑为教学载体,让学生通过手指点击、拖拉触摸屏等方式,对电脑软件呈现的学习内容进行操作,电脑即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反馈,让智障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做到“手动、嘴动、眼动”,最终达到“脑动”的目的。
这一课程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课程理念充分结合,达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与的高度融合,在教学模式上真正实现了人机互动。由于图形操作课程在内容设计和操作技术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所以图形操作课程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经过几年的教学,学生认知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以2007学年第二学期图形操作学习为例,学生学习的图片总数达到896 图片识记率达到92%。,识字率达到20%。
(二)运用信息技术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享受文明成果。
1、培养智障儿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增强了融入社会的能力。由于智力发展上的缺陷,智障儿童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存在困难,在智障儿童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我们侧重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让学生懂得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形成对计算机的基本认识,架设起智障孩子和现代信息社会联系的桥梁。
2、运用网络技术帮助听障儿童了解社会,信任社会、适应社会。主要形成了如下做法:
(1)利用网络技术让学生了解信息。学校在每间教师配备了多媒体电脑,每天课外活动时间由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冲浪”,与学生一起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事件。今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大地震后,启聪部学生在老师组织下在网上跟踪关注了整个地震的救灾过程,高年级学生还主动从网上下载相关资料对低年级同学进行宣传教育。通过网络,学生了解了社会信息,开阔了视野,在老师的引导下,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2)利用即时通信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QQ、MSN已经是现代年轻人沟通感情、交流、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充分利用了这些网络沟通方式轻松、快捷、隐私的特点,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大量运用。目前,80%的听障学生都有网络寻呼号码,所有班主任都是自己班学生的“网友”,平时老师会在网上通过聊天与学生增进感情,及时引导学生的不良倾向,遇到问题时对于不方便当面沟通的问题,老师会用网络来疏导。
(3)利用即时通信工具训练学生书面语言。聋人语言能力的发展是重点,也是难点,在以往老师只能通过课堂这个途径来训练学生,但由于形式比较枯燥,学生不愿意学习,效果不佳。但我们发现所有聋人都喜欢用即时通信方式来沟通,于是,便主动将此技术运用于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方面。现在我们提倡每天至少有1个小时在网上与学生进行语言久留,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三)发挥网络优势,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学生的特殊性导致了教师在学习和交流时的渠道相对狭窄。另外,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教师专业的提升需要不断从教学案例中学习,为了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共享功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具体做法是:
1、共享教学设计。所有老师在上课前将课堂教学设计上传到校园网上,实现教学设计实时共享,一方面可以做到对课堂教学的监督,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学习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共享教学反思。学校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并将反思的发布到校园网络上,老师可以通过网络高效地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交流,发布个人意见,也可以在课后就每个老师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交流。
3、共享教学案例。学校定期收集各类课的教学录象,发布在网络上,供老师观摩学习,帮助老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
(四)利用网络建立国际联系。为了让教育发展与国际接轨,我校通过网络与英国特殊教育学校Bettridge School开展学术交流,与英国心理学专家Ian Smythe博士合作开展聋童认知方面的实验研究。
三、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设想
(一)建立信息技术的管理机制,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保证先进的技术能及时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
(二)实现学校政务管理数字化。未来三年的设想是学校所有管理均实现数字化,做到管理信息均能采用数据库管理,信息传输都能运用政务网,教师人人都能、喜欢用网络办公。
(三)建立与课程配套,适合智障儿童特点的多媒体资源库。目前学校多媒体资源数量多,但管理不够完善,高质量与教学切合度高的多媒体资源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未来三年要建立四个库:与课堂教学配套的课件资源库;与教育配套多媒体素材库;用于教学研究的科研素材库;教师教育个案库。
(四)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目前教师虽然都已经达到了初级,并能自觉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但还有部分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层次还很低,未来三年内学校将对老师进行课件制作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网络运用技术的培训,以省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指标,争取100%老师都能达标。
教育信息化项目
工作总结
平昌县粉壁小学 教育信息化项目
工作总结
在教育部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省、市、县各级电教馆的帮助下,自2005年12月,农村现代教育信息化项目工程实施以来,我校现代教育信息化项目和信息技术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加速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师生素质。在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校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种模式推进,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我校完全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将农远设备的管理和应用提高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农远设备资源的安家落户成为教师备课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为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提高添加了助推器。我校在管理和应用方面真抓实干,形成了符合我校实际的管理模式。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粉壁小学基本情况及教育信息化配备情况
粉壁小学九年一贯(寄宿制)制学校分为初中部和小学部,下辖7所村小(一至四年级),教职工92人。
2013年底装备有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七套,现因KU馈源损坏,红花村小、红光村小不能正常接收卫星数字信号外,其余校点均能正常接收电视节目,电脑能正常运行,教学秩序正常。
2013年底,学校为落实网络,与电信签订有40M光纤入网协议,并己安装投入使用。
2014年初,为落实班班通及校园网络建设,学校与远景签订建设合同,投入六万余元,实现了23间教室、学校办公室通网络。
2014年秋装备有交互式教育信息化设备21套,教学用笔记本电脑68台,因本校校点变化,现己安装交互式教育信息化设备14套,发放教学笔记本电脑68台,完全保证教师的正常应用。
二、切实加强远教工程应用工作的领导
1、健全组织机构
我校对现代教育信息化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认真领会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把开展现代教育信息化项目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迅速启动,周密部署,狠抓落实。为了争取主动,学校先后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教育信息化项目有关工作。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项目应用领导小组和应用教研小组,任命李庆老师为信息中心主任,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项目各项工作的部署。
2、建立保障机制
首先保障人员的合理分配,针对教育信息化项目工程的特点,成立信息技术领导小组,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进行合理分配,明确具体,责任到人。
其次,学校每年都从公用经费中拿出一大部分用来对教育信息化项目设备进行维护、更新,耗材的补充,从而保障了教育信息化项目设备的正常运行。
3、强化检查和考评制度
学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项目设备的应用检查及使用制度,学校领导经常对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评。
三、切实做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常规管理
1、完善制度,有章可循
依据上级的标准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育信息化项目设备管理制度》、《教育信息化项目应用考评制度》等规章制度,并把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应用情况纳入到教师的学期考核之中,做到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明细管理。学校也相应引入了奖励机制,能够利用教育信息化项目授课的教师优先评定学校优质课,并给予物质奖励。
2、对设备进行登记管理
设备投入使用伊始,学校就认真清点各种设备和资源,做好固定资产的登记造册工作。保证所有设备和资源做到帐物相符。
3、居安思危,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设备安装后,学较立即部署防护工作,平时扎实做好设备的防雷、防盗、防火工作,我校教室都安上了加粗的防盗门窗。落实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各班成立财产管护小组,时刻警惕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安排具有维修经验的李庆老师具体负责设备的维护工作,至今为止,学校教育信息化项目设备维护良好,无尘、无锈,设备定期检修,设备使用和维修均有登记,保证设备完好率在95%以上。
4、用好设备,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信息化项目资源的接收、整理工作。
1)每周接收资源时间24小时以上,平均每周下载量不少于2G,并有详实的资源下载纪录。
2)对下载的资源即时进行归类整理,并转刻成光盘和用备份硬盘存贮。
3)中心校资源辐射村小或教学点工作,为村小和教学点提供资源每学期40小时以上。
四、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工程应用水平
设备投入使用后,学校立即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全体教师进行分批次培训,首先管理人员和微机教师参加了省、市、县各级电教部门举办的培训学习班,然后对本校教师进行转训,首先让教师明确什么是教育信息化项目工程,怎样使用教育信息化项目设备、如何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学校依托农村教育信息化项目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如组织全员教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收看课堂教学实录,播放本校教学资源库的典型资源。开展运用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课程整合的研讨,通过这样逐步深入,层层过关,让教师先学习理论,然后动手操作,做到有章可循,让教师学到真正能够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东西。
针对中小学教育设备的不同和课程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培训内容:
小学部教师主要培训内容为:
1、DVD机与电视机的连接、DVD机的基本操作、电视机常见功能的操作。
2、卫星资源的下载,光盘的刻录与使用。
3、网络资源的查找、下载及应用。初中部教师主要培训内容为:
1、网络资源的查找。
2、课件的制作方法。
6、多媒体教室的使用。
经过培训,教师们能够独立操作,在课堂教学之中他们应用起来得心应手,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活力。我校的培训工作始终坚持进行,计算机教室全天开放,并结合寄宿学校的特点按年级组在晚自习时间由信息技术教师分学科培训,受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多媒体教室的应用能力逐步提高。我校的设备的使用每学期都有规划,学期末对这项工作都有总结。对培训工作也有具体计划,对受训教师有具体的考核办法。我校在农远设备资源的应用方面已经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
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抓好应用。
1、常规教学应用
设备安装的目的是使用,不让设备闲置。针对于此,我校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作保证,除正常上课外,教师可以随时到微机室进行备课、学习,并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利用远教设备上一节整合课,保证各功能室的充分利用。
2、结对子,促发展
我校老年教师较多,占全校教师的1/3以上,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弱,缺乏专人辅导,抵触情绪很大,如何采取措施让他们加入到现代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大潮中来是一个较难的课题。青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大多具有一定的功底,但在课堂教学经验和能力上尚有所欠缺。根据实际情况,我校采取老青结合的方法,将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结成对子,形成共同学习、互相补充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校教师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3、树立典型,带动全体教师
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是一个新生事物,大部分教师用惯了“三件宝”—黑板、粉笔、教科书。为了让这些教师尽快改变观念,我校冯甘露老师、周丽华老师运用信息化设备效果明显,冯甘露老师在巴中市现代教育能力竞赛中获初中英语全能三等奖、初中英语说课第二名,在平昌县第二届职工技能竞赛中获技术能手称号,周丽华老师在平昌县第二届职工技能竞赛中获技术能手称号。在全乡教职工中影响深远,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了浓厚的兴趣,广大教师学习农远设备资源应用的热情高涨。
4、强化教研,提升应用
为了更好地运用和发挥教育信息化项目资源的优势,学校积极与上级各部门进行沟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其他学校、地区互通有无,交流经验,促进了学校教师的成长,整合型教师数量在不断壮大,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5、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QQ、Email、博客等新技术的传播已经深入到学校,部分教师已经可以利用他们进行传递信息和教学研讨,无形中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1、卫星资源的利用率不够,有待提高;
2、农村学校资金的缺乏,单一的设备无法满足整体教学所需,难以保障教育信息化项目的顺利进行;
3、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缺乏教师相关教育信息
化项目知识培训,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需要深入挖掘。
4、“教学”与“应用”的分离,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其应有功效方面,尚待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七、今后的规划与建设
1、进一步完善管理,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改变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2、我们还将加大资金投入,为每个班级都配备电视和DVD,使用农远教育不局限于1、2个教室,使资源共享面更广。
3、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到我校指导,也派出教师到教育信息化项目使用较先进的地区、学校进行观摩、学习,把好的经验带回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林口镇第二小学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也是教师校本研修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现代社会,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必须手段。这是因为首先,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其次,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第三,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效果。现把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如下。
二、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及稳定发展,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学校通过建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形成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网络。领导小组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和信息技术教师组成,共同研究制定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制度。围绕学校信息化发展方案,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信息技术水平,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保持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活力,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加速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
三、学校硬件设施。林口镇二小学于2014年3月实现了“班班通”,2015年12月,安装了录播室设备一套,目前学生计算机37台,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一台计算机。
四、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因素,我校紧紧抓住校本培训,从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入手,以信息技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校本培训是我校提升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载体,本学年以来,为学校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队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临近,学校在校本培训上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的优势,针对性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校本培训。在前两年的经验基础上,继续组织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对教师有计划进行计算机培训,从去年的最简单的汉字输入,Windows画图到能用Word编制教案,用Powerpoint制做简单的幻灯片、使用家校通开始,慢慢地提高到收发邮件、在论坛上与家长交流、更好地利用家校通与家长互动等等。并且选择年轻教师接受Powerpoint的进一步的制作,用年轻教师带动年龄大的教师的以点带面的形式开展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使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从单纯的计算机教育到教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计算机教室走进各种学科的课堂,使教育真正实现信息化,潜移默化地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质。
五、发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
1.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设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①按照课程计划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我校的信息技术课从2005年春开始开设,按照省定的课程计划表,小学从3年级开始至6年级,每周1节,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低起点,小步子,重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②建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一方面是建立信息技术社团,利用平时的余业时间,进行小组活动,训练计算机技能。培养特长生。另一方面是学生的社区假日活动,参加人数有200余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并能有一技之长。③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泛的平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托信息技术,目前,信息技术学生在搜索信息,查阅资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发挥网络优势,继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在前两年的经验基础上,学校利用“校校通”的实现,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与管理方式,为了进一步发挥“校校通”优势,为教育教学服务,在信息化小组的组织带领下①我校利用“校校通”实现教学资源上的共享,建立教师的电子教案、课件库、实现小范围内资源共享。②开展网络教研。受办学经费限制,相当多教师无法外出参加教研活动,我校就依据网络资源,组织教师参加网络研修活动,利用柯城教育网的博客资源,开通了世纪教研组,为提升教师素质开辟了另一广阔的天地。③进一步利用网络QQ教研。去年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多,使用QQ较多等特点,信息中心特建立QQ群,以每个星期都有相关话题开展网络研讨,收到很好的效果,并课题被区立项且获了奖。20*年为了更好地开展QQ教研的展开,学校充分利用教师手上的笔记本资源,鼓励教师多进行网络交流,并将自己的困惑及成果通过QQ及时与大家分享④建设校园网站,提升学校信息的透明度。我校的校园网本学期已全新改版,它是一个集内部办公系统网、学科平台、FTP等一下综合性学校门户网站,网站的管理与维护做到专人进行,信息的发布与更新由各处室人员进行,逐渐实现校园新闻当日上网,并且实现网上校务公开等工作,推进了节约型校园的建设。⑤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互联网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针对教师容易接受视频教学讲座的形式,信息化小组在网络视频网站申请了空间,并将网络的优质视频进行上传分享。目前,广大教师已能自责地上网搜索相关教学资源并积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培训。利用这些资源整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⑥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室自建立以来,使用率就非常高。
五、利用“家校通”,加强学校和家长的互动。
家校互联系统是一个实现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交流的平台。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老师、家长、学生的信息互通,达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我校对家校通的使用更加重视,要求每天的课堂作业情况必须通过家校通让家长知道,并且能积极利用家校通与家长进行沟通,校领导更是会将每个教师的月使用量予以公布,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互动。
六、学校信息道德教育开展情况
我校历来对德育工作十分重视,在学校建立网站之初就专门有一栏德育工作,在上面定期进行德育信息的更新,利用网络对外进行互动。在信息德育教育中,利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网络防护教育,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不足,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并参考其他学校对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成功案例,进行学习并对学生实施教育。如防止学生的“从众”心理,与其他学校进行探讨研究,组织学生从实践认知出发,要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与德育的任课老师沟通,开展一定的信息道德教育课。
七、校园网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做法、经验
20*年在我校除了因为机器老化的原因出现网络故障外,在校园内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网络灾害的发生。这与平时的管理维护工作是分不开的。在网络维修中,主要是防止ARP的攻击,而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加大了对网络维护的难度,我校信息小组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早在教师配备电脑的时候就开展了MAC地址的登记,这样就很容易找出“毒源”,并立刻进行“医治”。另一方面,我校也加大了对教师信息安全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意识到病毒的危害,并能主动的安装杀毒软件,在出现问题以后能第一时间进行上报维修。而且我校定期地为教师的电脑免费“体检”,也进一步防止了病毒灾害的发生。
八、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建议。
由于电脑更新的速度很快,而学校的资金极其有限,在电脑维护方面,往往是拆东补西的方式,而且由于一些辅助设备的缺失,使得我们的一些课程只能取消,比如音乐的制作。另外由于技术的革新,像微格技术,录像课程之类的,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另外关于网路方面,学校教师的使用还是比较习惯于外网的。
一、由于学校的PC服务器烧坏,使得学校的一个本来就小的可怜FTP和内部办公系统不能使用,这个许多老师带来了不便,因为像FTP传送些资料还是比较方便的。希望教体局能不能开设一个网络空间,提供给一个学校,而管理就交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负责。
二、学校教师都比较习惯接受视频讲座,虽然外出学习机会很少,但是如果能开辟一个教育网络视频资源网站,我想教师的自主培训也许会更容易开展。就像我校教师自己开设的*,里面就集合了100多个教育专家及特级教师的讲座,深受我校教师的喜爱。虽说柯城教育网也有但是更新速度不快!教师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二、抓建设,确立优化资源配置为特征的执行机制
为了使学校真正实现教育教学活动全面实现信息化,营造数字化环境,学校加强信息化设备的投入,现已做到每位教师有一台工作电脑,每个教室配置了一套多媒体电脑设备、实物投影机,营造了学校数字化环境。有了硬件的保证,现在教师的每堂新授课都能保证应用多媒体,基本上所有老师都能利用电脑查阅资料、电子备课、制作课件等,学校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资源库。电脑和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必备,实现了办公的电脑化和网络化。
三、抓应用,确立构建数字化为特征的校园氛围
学校在初步完善校园网络的平台建设之后,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如何让它充分的发挥作用,让全体师生充分感受数字化校园的魅力。
1、搭建学校网站系统,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20xx学年我们对学校主页的美观和功能性方面进行了全面改版,目前主要有学校概况、行政管理、教工之家、书香校园、艺教舞台和控烟专栏等栏目。
2、抓好资源建设,支撑新的课程改革。我们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运用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生学习兴趣,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连续几届的淞南中心校三真杯教学评比都将多媒体制作和运用作为评比内容之一,促进教师制作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化发展水平。
3、在用好教育局为我们提供的资源库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学校特色资源库的资源添加和收集,网站改版的同时我们对校老资源库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启用,积极调动教师们参与建设和使用资源库的积极性,学校资源库内容越来越丰富,目前我校已初步建设了分学科、分年级、分学期、分类别的校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减负增效,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4、通过网络建立家校沟通和教师间的沟通:
1)家校互动平台:利用市政府“家校互动平台”作为家校互动的主要工具。并采用多渠道方式加强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紧密沟通。
2)教师办公信息群的建立:20xx学年起学校还建立了QQ工作群,通过群建立工作全校老师各种通知和信息的交流。
四、抓培训,确立人才第一资源为特征的培训机制
教师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主力军,因此,建立一支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队伍是当务之急,学校通过抓校本培训,有计划的实施步骤,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支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队伍;一支熟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的信息技术骨干队伍;一支能运用电脑网络进行简单管理的学生队伍。
保证观念先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老师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的广泛性实用性,我校邀请老师对我们全体老师进行了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以及通过教师的外出听课学习等手段,让教师们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对教学所带来的冲击,使老师们获益匪浅,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引导教师在教育理念上的更新。我们根据老师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力争做到青年教师要过硬,中年教师要过关,老年教师要适应。为此结合教育技术中级考核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全校100%的老师顺利通过了考核,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学校网站, 重内涵, 树形象
网站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锤炼学校内涵、树立外部形象的重要窗口, 它是学校整体精神的重要体现, 是师生素养风貌的集中展示。
以我校为例, 我校以无纸化办公为基础目标, 设立校园动态, 将每周工作、校园新闻等安排其中。以智慧性交流为业务目标, 设计教研论坛, 将课改心得、反思改进等栏目安排其中;以服务性发展为最终目标, 设立学生之窗, 将心理辅导、就业创业等栏目安排其中。
目前, 学校网站先后经过了3次大幅度的改版, 累计开辟了10个栏目, 上传了1 000多篇文章, 点击率达10万人次。切实地成为了传递校园信息的平台, 展示教师风采的载体, 彰显学生能力的舞台, 师生同台竞技的擂台;更成为学校对内抓内涵、促发展, 对外展形象、树品牌的精神站台、亮点窗口。学校网站将凝聚功能、宣传功能、交流功能、展示功能、美育功能融为一体, 成为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海潮中一面精神的红旗。
二、校园广播, 小天地, 大作为
校园智能广播是一项基础性的信息化资源, 让学生积极参与, 让和谐文化进校园, 求熏陶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我校本着贴近时代, 贴近校园, 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的原则, 建立“和职之声”校园广播站。
广播站以服务校园文化, 服务学生需求, 服务职校特色为宗旨, 以团结奋进、务实创新为站训, 共有5个版块10个栏目组成:“每周视点”“校园聚焦”关注校外校内新闻, 足不出户, 知晓天下事;“佳作欣赏”“非常人物”介绍名人名作, 文化浸润, 春风化雨;“职场智囊”“职场精英”贴近职校实际, 就业创业是主题, 成才成功是旋律;“法制在线”“无悔青春”穿插法律知识, 与法同行, 青春无悔;“心灵鸡汤”“心灵之约”关爱心灵健康, 倾诉与倾听, 释忧与解惑, 午间的电波传递阳光心灵。
清晨, 阳光音乐振奋人心, 课间, 悠扬乐曲舒缓心情, 在每天中午30分钟的时光里, “和职之声”又通过电波表达和职的声音, 传递学生的心声, 文明之花在电波中绽放, 知识之水在电波中漫溯, 心灵之河在电波中徜徉。依托校园广播这一信息化平台, 校园文化实现了“两转变一和谐”即:变无形为有声, 变理性为感知, 在润物无声中求得精神的愉悦与文化的和谐。
三、班级博客, 方寸间, 显活力
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博客越来越普及, 它的简单易用, “零”技术障碍, 已为学校班集体建设、管理和德育教育提供一促进学生思考, 建构数学知识的意义,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要利用个全球化、数字化的育人平台。
各班可充分利用博客“发布、分享、交流”的功能, 建立班级博客, 从而实现教育对象, 生命个体———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在我校, 此方案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响应。每一位师生都拿起手中的笔, 倾吐激荡的心声, 描绘斑斓的生活, 在键盘上弹指, 击出充满朝气的火花, 在荧屏前留眸, 解读生命的真谛。其中, 有学生的心迹之约, 也有教师的殷殷期望, 有就业的发展趋势, 也有创业的美好蓝图, 有个人的见解, 也有主流的发展方向, 有成长的困惑无奈, 也有豁然的柳暗花明。
用网络载起心灵的小舟, 用激情扬起远航的风帆。学生班级博客这个平台是德育文化的范畴, 心灵沟通的途径, 班级管理的举措, 是展示风采的舞台, 它为班集体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变单调、枯燥、说教为丰富、多彩, 使学校德育焕发勃勃生机, 促使校园文化朝着健康、和谐、蓬勃的方向充满活力地发展。
四、整合资源, 练技能, 彰品牌
还是以我校为例, 我校的整合资源工作措施包含两个层面:于生是将原有的专业资源与信息化资源相整合, 凸专业文化, 强技能教学;于师是将物质的信息化硬件和文化的信息化人相整合, 重师资锤炼, 积人文素养。为塑造厚德砺技的文化品位, 打造优质优势的办学品牌插上了飞翔的双翼。
一方面, 将原有的专业资源与信息化资源相整合。我校自主申报和成功开发网络环境下的CAD课程, 变原本的纸质制图为电脑绘图, 变原本的布料打样为电脑设计, 变原本的实物展示为三维立体拆装演示, 变原本的现场提问为现场提问与网络提问相结合。学生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训练, 更注重信息化背景下的技能训练, 在信息化训练中求得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业能力的拓展、专业文化的浸润。
另一方面, 延伸课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时空。通过平台互动,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舞台。自2008年9月份开通学校网上论坛以来, 几个月创原贴384个, 回帖1 084个。每个教研组, 还建立教研QQ, 开设教研组博客, 开展微格分析教研活动 (即每个教研组选择本组教师中共性的最薄弱的一项教学技能, 开展培训活动) 。教师们热情高涨, 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问题、情感等都在论坛发表, 与大家分享与探讨, 使教师时时都在研究的氛围里。引导教师更加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积极进行创新性实践, 通过学习思考和交流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知识积淀, 也促使教师饱学有识并逐步内化为个体的人文素质。
直借东风发春蕾, 欲栽大木柱长天, 这东风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不断地彰显德育文化、专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品牌, 以信息化的推进促文化的引领, 以数字化的构建挖专业的内涵, 以现代化的管理彰显和谐的校园, 在快速、时尚、健康、互动的信息校园中, 切实地让师生享受信息的浪潮, 享受现代的气息, 享受文化的浸润。
(宜兴市和桥职业高级中学)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在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如河源这样一个处于山区的地级市),教育信息化才刚处于初始阶段,还在摸索时期。通过笔者的亲身经历和实际的调查,发现本地区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设资金不足,设施不完善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有三项基本任务,一是基础设施、设备;二是信息资源建设;三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资金是最为基本的问题,在欠发达地区更是个瓶颈问题。
二、硬件与软件发展不均衡
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出及走向上,本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重硬轻软现象——重视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忽略软件和资源建设,教学技术培训、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投入硬件设施建设资金的比例远远超过软件和资源建设的比例,造成软硬件发展不均衡。在我校,多媒体课件、相关软件的开发或购买、网络应用、光盘等教学资源都比较少。
另一方面是设备的维护更新问题。教学信息化设备常出现重安装而轻维护现象。归根到底,这是由于学校缺乏信息化教育制度以及缺少维护更新资金造成的结果。
三、相关设备使用率不高,教师能力不足
我校的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室的使用率并不高,很多教师上课很少利用这些有限的教学资源,而还是采取原始的授课方式。究其原因,一是在教师在意识上没有认识到采用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其优越性;二是有些教师,特别是中年以上的老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不足。大多数年轻教师对Word、PPT、Windows基本操作、网络技术技能、幻灯片制作等基本技能能教熟练地掌握,老教师能力相对较差。但除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师外,大多数教师都对其他相对较高层次的工具还了解得不多,也不能很好地应用,如photoshop、音频视频的制作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
目前,我国政府资金投入是学校实施信息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政府财政收入较低,农村地区中小学数量较多,因而政府投入到每所学校的资金也是有限的。面对这种情况,可通过两方面解决问题。
首先政府有选择,有重点的加大对一些学校的资金投入。为了保证政府投入的宝贵资金能够真正地用于所需,避免资金的流失与浪费,有关政府部门可以与学校一起制定资金使用规划,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严格规定资金的使用,并且定期不确定期地对资金的使用实行检查,以保证资金投入的效益。
另外还学校可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外部资金,利用外部资金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設。如学校可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获得企业在技术上以及相关信息资源、信息设备等的支持;学校还可以通过拉赞助的方式获得一些企业的支持与帮助,通过这些外援方式解决资金难题。
(二)完善教育信息化制度,加大软件的开发和引进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任务,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为支撑。制定符合本地区学校实际情况的制度,是有效进行教育信息化的保证。教育信息化制度具体可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制度制定得越细越完善,越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与实施。
(三)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加强教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能力
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强调,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广大的教师应当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实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各教师还应提高教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能力。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技术,我国的教学都是分科教学,因此,如何把教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让各科任老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能灵活的应用教育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所有的教师都应该面对且应该解决的问题。
因此,要加快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应该靠地方政府、各学校、学校领导及教师,还有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把教育信息化当成一个长期工程来抓,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缩小城乡教学差距,适应社会发展、学生发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 龙.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2]罗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9)
[3]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4]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学校教育信息化总结】推荐阅读:
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07-22
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05-23
2024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自查报告11-01
大新镇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07-10
“区教育信息化总结暨计划”教育工作计划06-07
学校信息技术老师的教学工作总结11-20
202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06-04
学校纪律教育月总结09-11
学校公民素养教育总结09-23
学校教育大会学习总结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