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精选8篇)
一、明确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加强管理,各负其责,严格管理各治疗组抗菌药物的应用。
二、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科室所有医师按照医院要求参加医院组织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合格。临床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权达100%。
三、我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4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率不超过15%。已达要求水平。
四、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不超过30%。内科介入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及内科介入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已达要求水平。
五、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例,均接受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严格按规定,100%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病例标本进行送检,并每周一次提交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讨论批准。
六、根据医院处方点评小组点评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合格率达9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数据, 包括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同时, 抽取整治活动前后涉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的出院病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整治前后的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整治活动前后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63.07%下降至整治后的22.69% (P>0.05) ;Ⅰ类切口预防使用率由整治前的8.7%下降至整治后的2.11% (P>0.05) 。
2.2 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整治活动前后, 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见表2。由表2可见, 与整治前相比, 无病程记录、无副高以上医师查房记录、无选药依据、无联合用药依据、无换药依据、无会诊意见等不合理现象构成明显下降 (P>0.05) 。
2.3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整治活动前后,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见表3。由表3可见, 在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品种选择、用法用量、术前2h内给药、用药天数限定等方面的合理率均较整治前有明显提高 (P>0.05) 。
3 讨论
物的合理性方面不合格率较高。但是本次专项整治过程中, 医院以培训考核、分级授予处方权、派驻临床药师进科室为推进手段, 动态监管、及时反馈、绩效跟进, 同时通过培训、教育、质控、干预四个手段增强临床科室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使临床医师真正认识到开展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面有了大幅提高。
抗菌药物的管理已初见成效, 在以后的工作中, 医院还将着力促进该项工作, 将不合理的预防用药降到最低。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继续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的管理, 逐步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体系, 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4];充分发挥药事委员会及临床药师的作用, 绩效考核及时跟进, 建立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科主任问责制。通过专业监管、绩效跟进和行政介入, 以巩固取得的成绩。
某院在开展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中, 从完善制度、健全组织, 建立信息平台入手, 成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明确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2];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控制指标, 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措施, 某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整治前的2.48%降至整治后的
表1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表2整治前后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表3整治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参考文献
[1]庞家莲, 蒙光义.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的思考[J].中国药房, 2011, 22 (30) :2785-2787
[2]王天元.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促进合理用药[J].医药监管, 2012, 2 (8) :128-129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 [2009]8号
【关键词】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应用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56-02
青霉素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价值是破坏细菌细胞壁,在细菌细胞繁殖期实现杀菌的目的[1]。青霉素抗菌药物可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由于人体无细胞壁,因此青霉素抗菌药物对人体细胞基本无毒性,有效浓度下不会对人体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具有用药安全可靠的优势[2-3]。但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优势也有被临床过分夸大的问题,用药不合理问题诸多,导致耐药性增加,对临床有不良影响。因此,如何通过规范化用药的方式,促进青霉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医务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进一步探讨分析医院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本次研究中将规范化用药前、用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信息中心数据库中以随机方法抽取2014年度、2015年度使用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出院病例各100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将2014年度未实施规范化用药前的100例病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为52例,女性患者为48例,患者年龄在1~80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1.5±2.6)岁,住院时间在5~80d范围内,平均住院时间为(21.5±2.6)d;将2015年度实施规范化用药后的100例病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为56例,女性患者为44例,患者年龄在1~80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2.8±2.3)岁,住院时间在5~80d范围内,平均住院时间为(22.3±1.5)d。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常规方法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按照规范化用药方法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具体用药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指征合理用药:青霉素类药物属于广谱抗生素,对特定细菌有非常强的抗菌活性效果,针对因革兰氏阳性菌所造成的感染疾病,应用青霉素类药物的价值非常确切。但,在临床用药时,必须根据抗菌谱选择性用药,以细菌培养以及药敏实验作为用药指导。但从预防性感染角度上来说,青霉素类药物的应用范围比较有限,指征不强,需要谨慎对待,若作为预防性用药后3~5d内未见明显效果,则需要重新考虑选择治疗方案;2)合理掌握配伍禁忌:在临床指导用药时,需要根据配伍禁忌,制定专门表格,方便用药人员熟悉与查阅配伍禁忌。同时,大致分类,青霉素类不可与酸性药物、碱性药物、胺、醇、同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维生素 C 等配伍,在感染性休克抢救时,不宜与新福林或阿拉明混合静滴;3)配置因素: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在临床配伍使用时环境温度需要按照常温控制,溶媒的选择必须结合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酸碱值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在单纯抗感染治疗,且患者无钠盐摄入禁忌症的情况下,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建议与0.9%浓度氯化钠溶液配伍使用,若患者存在钠盐摄入禁忌症,则建议与葡萄糖溶液配伍使用。配伍后的溶液放置时间需要控制在2.0h以内,以免造成配伍溶液变质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规范化用药前、规范化用药后医院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观察指标包括:青霉素类药物联合用药情况(包括单独用药、二联用药、以及三联用药在内),以及青霉素类药物使用不当情况(包括溶媒不当,用药不当,剂量不当,指征不当,计算总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
研究相关数据资料录入SPSS 15.0版本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通过X2检验,统计学处理期间可信区间取值95%,检验水准取值0.05,在检验P<0.05情况下认为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规范化用药前后联合用药情况对比
规范化用药后,青霉素类药物联用(包括二联、三联在内)构成比较规范化用药前明显下降,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如表1所示。
表1:规范化用药前后青霉素类药物联合用药情况对比表
组别例数单独用药二联用药三联用药规范化用药前10042(42.00)25(25.00)23(23.00)规范化用药后10073(73.00)18(18.00)9(9.00)2.2 规范化用药前后使用不当情况对比
规范化用药后,青霉素类药物使用不当事件发生率较规范化用药前明显下降,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如表2所示。
表2:规范化用药前后青霉素类药物使用不当情况对比表
组别例数溶媒不当用药不当剂量不当指征不当发生率规范化用药前100369523(23.00)规范化用药后10002215(5.00)3 讨论
抗菌药物在临床用药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其中,青霉素类药物作为治疗效果非常理想的抗生素用药之一,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医院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上还存在过于依赖的问题,导致用药期间的耐药性不断增加,滥用问题严重。
本次研究中,为了改变当前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上存在的问题,遵循规范化用药原则进行改进,解决在用药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用药指征,用药剂量等多个方面的完善。本次研究中数据显示:通过规范化用药措施的实施,青霉素类用药中的联合用药问题以及药物使用不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对促进临床用药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在医院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当中,通过规范化用药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控制联合用药过多以及用药不当的问题,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 冯维勇.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西部医学,2014,26(10):1280-1282.
[2] 黄巧玉.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良反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8):1757-1758.
为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与管理,积极推动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管理工作制度。
一、医院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监督、管理全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院长田爱钊组长,成员有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临床科室负责人、主任护士长等组成,并定期开展相关活动。抗菌药物管理日常管理工作负责部门:为医务和药学部门。
三、医院定期组织执业医师、药师、护士等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
四、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我院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由药库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35种之内,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我院抗菌药物品种控制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不重复采购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药品。其中,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控制在5个品规之内,注射剂型控制在8个品规之内,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控制在3个品规之内,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控制在4个品规之内,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控制在5个品规之内,我院抗菌药物品种及品规目录附后。
(三)医疗机构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需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库提出同意意见后,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由药库采购供应。
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发现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成员均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执行。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6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四)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又未列入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药品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说明申请购入药品名、规格、剂型、数量和使用理由。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库一次性购入使用。购用数量仅限于临床用量,不得有库存。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申请临时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数量,一年内5次以上申请临时采购的品种,工作组应当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五)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关于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的有关精神与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院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分级管理规定等实施细则。
(六)我院应当对本机构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应至少包括: 1)《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国国家处方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制度,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5)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七)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60%,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百分率不超过30%,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术前三十分钟至两小时内给药,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20%。使用情况按科、按个人进行统计评价。
五、监督管理机制:
1、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药库信息科定期提供的临床、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单品种全院汇总数、分科室与医师汇总数、抗菌药物药占比等相关信息,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处方点评小组每月提供的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检查、分析、考评做相应干预措施。
2、要求医务科组织手术科室对本科室Ⅰ类切口手术和部分Ⅰ类切口手术,具体目录参见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制定抗菌药物用药协定,经审核后签订用药协议。
3、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依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规定,对我院抗菌药物及处方医师做出监管决定。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4、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5、医务科、药库定期向临床发布抗菌药物信息,定期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导小组通报点评结果。
本规定从2012年8月1日起执行
丰南区妇幼保健院〇一二年八月一日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根据《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昌宁县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制定我院抗菌药物整治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工作作为“医疗质量万里行”、“中医医院质量活动管理年”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内容,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围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整治,务求实效。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
二、整治工作主题
主题: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三、重点内容
(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对我院各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调查: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三)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在医院未来发展规划中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和临床微生物室,人员引进计划中配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四)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制定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并能严格执行。
(五)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认真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
(六)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七)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九)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管理。对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十)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医务科根据每月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是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医疗卫生服务医改目标的重要措施。我院切实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角度出发,提高对此次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层层落实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务求实效。
(三)认真总结,查找不足,持续改进。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我院在推进活动不断深入开展的同时,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制度、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逐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精神,加强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成员如下:
组长:许亚兵院长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成员:鲁柏山副院长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杨再平医务科主任外科主治医师
杨相芳内一科主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君德内二科主任内科主治医师
尹幸福外科主任外科主治医师
杜国辉骨科主任骨科主治医师
王小丽妇科主任妇科主治医师
赵红梅总护士长主管护师
周显药械科主任中药师
赵开丽院感科主任
由医务科、药械科负责日常工作。
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审议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三)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注:1.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AUD) =抗菌药物累计消耗量 (累计DDD数) ×100/同期出院患者 (人次) ×同期平均住院天数;2.用药强度单位为DDD/ (100人·d) ;3.DDD值来源于云卫发[2011]598号文件附件6[1]
调查统计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处方及病历, 对用药强度、抗菌药物使用率、处方比例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
1.2 方法
调查《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中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在我院的达标情况、存在差距, 并统计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总体情况。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趋势见表1和图1。
由表1可以看出, 从2011年第一季度起, 我院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部分科室用药强度从规定值的2倍以上下降到规定值以下。全院总计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也已经达到规定值, 并且呈下降趋势。
2.2 抗菌药物使用率
《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文件规定医院每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抗菌药物的用比例如下: (1)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见表2和图2。 (2)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于我院为中医医院, 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中药注射剂处方量较大, 西药处方相对较少, 且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也不高, 所以, 我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均在文件规定值以下。由表2和图2结果可见, 我院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抗菌药物使用率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3 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文件规定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min~2h, 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h。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及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情况如图3。由图3可知, 通过专项整治, 我院微生物送检率呈上升趋势, 已经达到文件规定值以上。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及使用时间均符合文件规定值。
注: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100%/同期总出院人数;2.使用率单位为100%;3.肛肠科手术率100%, 且均为污染手术,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3 讨论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见, 我院大多数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已经达到《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文件规定值,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下降, 微生物送检率已达到文件规定值,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及使用时间均符合文件规定值。综上所述,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可见, 我院抗菌药物应情况趋于好转, 通过我院各级领导及相关科室医、药、护、技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我院已经初见成效,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望我院各级领导继续重视该项工作, 各科室共同努力, 继续认真执行《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分解各项指标, 力求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 为我院合理用药走上新台阶而努力。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抽查4所医院2005年1~12月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门诊处方4 548份,其中男2123例,女2425例,年龄10个月~84岁。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患者年龄、诊断、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和用药方法等进行逐一登记,然后再进行汇总分析。
结 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454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有4152例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91.3%。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及每个品种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为25种,其中以头孢菌素类(42.4%)、青霉素类(25.5%)和氟喹诺酮类(17.6%)最多见,见表1。
抗菌药物的用药方法及用药时间:4152例使用抗菌药物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抗菌药物多采用单联给药(98.8%),其中静脉滴注给药者占62.5%,口服给药者占36.3%;二联及二联以上用药少见(1.2%)。用药时间为2~7天,平均用药时间为3.8天。
讨 论
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90%以上由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感染后,少数患者也可继发细菌感染,主要侵犯鼻咽和咽部,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咽喉痛、干咳、发热和腹泻等。因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对病毒无[LL]效(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其核心是核酸,外壳是蛋白质,而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多是影响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的形成过程),主要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来抵抗病毒的侵害。因此,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应以休息、多饮水、注意呼吸道隔离、增强自身免疫力及予以止咳、化痰、退热等对症治疗为主。可予以病毒唑、双黄连及含板蓝根、穿心莲、金银花、大青叶、黄芩等的中成药,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也可予以丙种球蛋白、干扰素等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经上述方法对症治疗后,患者于7天左右即可痊愈。
【慈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新宁县中医医院合理用药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06-13
中心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办法06-16
医院门诊部慈善义诊活动实施方案01-11
临床医院实习总结12-22
慈善救助05-25
我与慈善征文06-18
中国慈善论文06-28
慈善相关名言06-30
慈善总会资料07-06
慈善方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