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推荐8篇)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篇1

第一部分 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1.设计思路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

为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应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2.课程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各课程模块的目标和内容简介

化学

1、化学2: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内容主题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

化学与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物质结构与性质: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

实验化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上述课程模块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建构内容体系,有关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在各模块中都应有所体现。

4.课程模块选择建议

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在学完化学

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课程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

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选学更多的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

化学课程标准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命题依据。化学

1、化学2课程模块的内容是高校招生化学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的考试内容应对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报考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报考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个模块。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本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现作如下说明。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篇2

一、体现自主

高中化学新课程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 回归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2]

1. 设计分层性作业

学生的智力、兴趣、技能是有差异的, 如果教师用统一的作业来训练和培养能力有差异的学生, 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丧失信心, 影响发展。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设计作业时要坚持差异理论, 精心设计不同内容的作业组合,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

具体做法: (1) 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 完成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练习, 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至于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 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 (2) 作业难度分层。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 可确定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 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 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 (3) 完成作业时间分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 要求优等生隔天就得交的作业, 后进生可以宽限几天。这样, 保证后进生的作业质量, 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良性循环。[3]

2. 设计整合性作业

研究表明, 人们在认识、理解一个新事物的过程中, 只有当现象在人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时, 才能摆脱具体的事物, 通过概括抽象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 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过程也需要经历这样一个内化的过程, 知识整合性作业为知识的内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以往这一作业常常由老师包办代替, 往往是老师写得多, 学生抄得多, 费力费时, 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知识整合性作业主要是在学完一章或一单元后,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对本章或本单元涉及的知识进行连贯性的整理。学生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也可以用分类组合的形式。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 提出对知识的疑问和困惑, 理清解题策略, 归纳知识要点, 学会如何学习。

如在“晶体结构”单元学习后, 留下作业: (1) 如何判断晶体类型、推测晶体性质。 (2) 如何推断晶体所对应物质的化学组成。布置这种知识整合性作业应注意加入必要的提示或设计成表格, 要求具体一些, 防止部分学生无从下手。

3. 设计自命题式作业

传统作业是由课本、练习本提供或由教师设计让学生完成, 学生被动应付, 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事实证明, 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 如果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导演”, 自己设计作业, 参与作业的评价, 作业给学生带来的就不再是“题海”大战后的疲倦、厌烦, 而是创造发现之余的成功喜悦。

如学完盐类水解后, 让学生根据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电离和水解的主次性来出题, 学生非常开心, 觉得自己了不起, 可以出题目难倒对方,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进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再如结合所学金属的化学性质, 让学生围绕金属先提出一些问题, 再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和内容, 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 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写一篇关于金属的小论文, 并与同学交流。

二、体现合作

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面对的作业更多的是探究性作业, 作业过程需要学生之间密切合作。另外, 从作业的时空特点看, 课程的开放性, 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 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的协同合作。[2]

1. 设计互动性作业

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 缺少互动, 从来不把“合作”当做一项重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互动性作业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 也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结成对子,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可以寻求同伴、家长、教师的帮助。在策略上, 教师可设计一些学生不容易独立完成的作业, 迫使他们寻求他人合作。

新教材上的“思考与交流”“角色扮演”等, 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围绕某个主题, 进行假设并表达和交流自己见解的活动。如人教版《化学1》“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中思考与交流“如何选用材料”;角色扮演“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这些作业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 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 获得超出个人思维所能得到的新知识。另外, 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 也可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如中学生的社会调查、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复杂的作业, 需要家长的配合。在这种配合中, 家长的人生经验、价值观念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设计操作性作业

传统的化学作业, 以书面习题为核心, 学生完成作业从概念到概念, 从公式到公式, 实际操作性的作业很少, 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为此, 在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可设计一些操作性作业。如学完必修“晶体结构”知识后, 可设计如下作业: (1) 用泥巴或橡皮泥制作常见的分子模型和晶体模型并布置一个展览室。 (2) 制备明矾等大的晶体并说明操作要领。 (3) 收集并展示矿物标本, 要求标注中英文矿物名、俗名、化学式、主要产地以及利用价值等。作业完成后, 可在班级、年级中进行展示和评比。这样的作业, 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设计开放性作业

传统的化学作业, 内容往往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 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一旦要真正解决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开放性作业就是让学生从书本中、从题海中跳出来, 突破学科知识范围, 走向社会、走近生活。[4]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开展课外活动, 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

例如, 通过调查家庭所使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 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调查周围的生活环境中“白色污染”的情况, 提出控制和减少“白色污染”的措施;通过调查所在城镇或农村的一所工厂的情况,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分析其厂址的选择是否合理、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等。为完成这一类作业, 学生间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大家出谋划策, 互相协助, 在互动中促进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能力。

三、体现探究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探究性学习,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2]

1. 设计实验探究性作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新教材中“做做想想”“课外小实验”等栏目, 许多是让学生在家中自己设计, 自己找实验用品, 自己动手、观察、归纳。作为一种新的作业形式,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动脑的机会,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紧的矛盾,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如让学生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完成实验: (1) 如果你家中有碎的陶瓷片和玻璃片, 设计实验研究它们是否含有CO32-? (2) 有一正、负极标注不清晰的蓄电池, 设计实验检验其正、负极等。

2. 设计小课题研究性作业

课题研究是很复杂的过程, 小课题研究作业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出多少研究成果, 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 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技能。

如在作业中简单地运用观察、测量, 作出预期、推论、分类、交流等过程, 获得新的经验, 收集证据形成解释, 并将新的解释与原有的概念、模型等联系起来, 提高认识水平, 完善知识结构。一个小课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某一种或几种科学技能。开始时宜作简单的运用, 以后逐步系统化、规范化。老师也不应期望学生课题做得多好, 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的培养。课题的选择应与生活相联系, 与社会相沟通, 学以致用, 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 在愉悦中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 从而体会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3. 设计知识预习性作业

传统作业只是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设计预习性作业, 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让学生在预习中找到学习的“兴奋点”。如课前让学生围绕“化学电池”的主题, 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电池的发明史、目前市场上的任一款电池的相关信息 (原理、价格、使用价值等) 、你最感兴趣的一种电池及原因、对废旧电池的处理措施等等, 并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 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选择适合交流学习的内容, 指导学生对作业做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在上新课时当堂演示说明。这样的预习性作业可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为课堂的成功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堂.浅谈化学作业的改革[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6 (6) :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1、34.

[3]许艳.新型历史作业应实现“五化”[J].教学与管理, 2005 (7) :57.

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篇3

一、爱心是班主任走进学生的法宝

1、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一切。”做为一名班主任,就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因为我深知爱心对于班主任来说的重要性。这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班主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爱你才会舍得付出。而对全班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班级中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就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2、作为一名班主任,爱好学生并不难,难得的是爱后进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厌恶他,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应当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特别是要善待班级中的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1、用发展的眼光全面了解和正确评价学生。在学校里,常有这样的事: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好,班主任认为他一切都好,而有的学生学习不好,就认为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当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班主任尤其要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用来点燃后进生求知和上进的欲望。

2、尊重信任学生都具有渴望得到班主任的重视、理解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上进的动力,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才能使自己融入班集体。

3.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 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当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态度消极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班主任要有敏捷的判断、随机应变能力,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

1、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如果总是等着事件发生了,再去解决、做工作,伤害和损失往往已经是不可避免了。所以尽量做到预防为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常见冲突行为,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正确引导,化干戈为玉帛。

小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想品行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弱,同类的问题会反复出现,思想教育很难有长效,需要反复做大量工作;中年级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但也不够长久,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家长和科任教师共同配合;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如果能够正确引导,令其心服口服,思想教育便会有长久效果,不但影响到他的小学阶段,甚至会影响他一生的成长。

3、沉默促自省,无声胜有声

对于突发事件,有时进行冷处理,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沉默,也是一种教育。其实,现在孩子什么都懂,只是自制力差或一时冲动,拧劲上来,情绪不稳才犯错误。严厉的批评,能使他们认错。不口头批评,他们自己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在反省自己,多数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发挥班干部的小助手作用,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因此我对学生的各方面采取扬其长,避其短的方式。例如:我让调皮的孩子当纪律委员,管理别的孩子,我让其担任班干部后,使其认识到自己是班干部,要以班干部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劳动委员,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一有作业总是想事先完成,学习成绩良好,但是不管班级有什么劳动都不愿意参加,让他当干部以后体会到不愿意参加劳动是不对的。在班级中挑选的学习委员,组长,以及小组长这类的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表现出色,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他们的长处,让每个学生都不断进步,带到整个班级积极向上。

四、搞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4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1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突出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

一、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

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做中学”。知识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究、归纳等活动获取。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化学教学要重在“做”,只有学生亲自做了,亲身经历了,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化学教学强调从过程当中获取能力和动手的经历,以此发展学生在面对自然现象时能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答案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它的基本过程是:

①收集有关的资料(利用查阅课本、各种直观教具、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②分析、研究、讨论、交流、归纳有关材料。

③通过验证或讨论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二氧化硫》一课时,学习物理性质时,让学生阅读材料,归纳物性。通过二氧化硫溶解性实验(学生做)、系列性质实验(学生完成实验:二氧化硫分别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品红溶液),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如: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变化?是谁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什么使品红褪色了,加热后为什么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规律性,归纳总结结论。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用脑想、用心学。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不断地探究知识奥秘,体会到了探究学习过程的艰辛,取得成就时的喜悦。这是素质教育灵魂之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指导了学法,培养科学的思维品质。

二、认识教材插图的功能

纵观教科书内各类插图,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功能:

1、化学知识的直观呈现

作为传播学习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体,图画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表达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中的一些实物照片和富有情趣的拟人画等,真实、直观、亲切、深刻,往往比文字更具说服力,成为知识呈现的一种重要方式。

2、化学实验的清晰再现

教科书的实验插图,一改以往教材中仅能单独地配合知识,显示仪器和装置的传统,而有了提供更多信息资源的功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一部分。

3、教学内容的形象说明

形象生动的插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力,形成鲜明的印象,加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

热爱大自然的教育、STS教育、绿色化学理念教育以及化学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和应承担的责任等都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教科书中展示的蓝天、白云、海洋、山峦、森林、草原等大自然的美景,我国古代、现代化学工业成就图,对化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国内外化学家的肖像等等,都是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同时,教科书中编入的世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以及我国各地区人均水量的比较图和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树木枯死,对一些地区缺水的警示,以及水污染使鱼大量死亡的真实画面、大气污染等漫画所反映的环境问题等,都会对学生起到强烈的震撼作用。

三、化学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标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这就给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营造学生参与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时机和条件。进行师生易位,这是新课标的一个教学特点。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只有参与得多了,才能增强主人翁意识。如在实验课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可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教师则可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纠正错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在习题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和知识,帮助同学分析、答疑、解难,在参与教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古人说得好:“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原则,从听课、实验、观察、提问、记忆、总结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例如,在富集在海洋中的元素氯这一节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钠投入水中后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且会燃烧,有噼啪响声,证明钠跟水反应的系列性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性地提醒学生听、看、记、问、想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给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自我反省

在教学中,我一直要求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要求学生每人都记“错题集”,记下平时作业及考试中的错题,并要求分析错误原因,逐个订正,到下次考试前再拿出来翻翻、看看。实践证明,有了“错题集”,考过的内容再错的机会少了,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益。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纠正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

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例如学习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下列溶液中:

(1)紫色石蕊;

(2)FeCl2溶液

(3)Na2CO3溶液;

(4)AgNO3溶液。

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中,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实施新课程是大势所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但我坚信经过广大一线教师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理解新课改精神,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上看法是我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2

新一轮课改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化学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通过学习,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现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因为课程结构的变化而带来了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以及考试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化学,而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不同的化学。所有的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都要有最基本的发展,但是在进入高中之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长、潜质在科学素养发展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强调领域和模块,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像: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新课程必修共有两个模块,选修有六个模块。必修的内容比较少,学生的心里负担较轻,对培养孩子的兴趣有好处。除此之外,必修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学完必修课以后对化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这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选择。选修有六个模块,内容非常丰富,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很有好处。

二、对新理念的认识。

正确树立高中化学新理念建立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强调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帮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死背硬记、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进行接受学习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学习需要和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工具,参与学习过程给予帮助、指导。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学生活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不再是教书的匠人,而应肩负起了解人。培养人的工作。教师不是学生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教师的工作成绩与效果的表征。新课程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教师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书育人:在课堂上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倾听学生发言。发问;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创造力的教学生活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知识。对社会的认识水平提高,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传播水平。

总之,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化学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化学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化学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化学外延。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3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想学、爱学的好课,应该是每个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堂有效的化学课,就是教师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筹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我以《钠》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在新课改中,是如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进行有效教学的。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归纳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教学策略:

钠这节课因为有实验和奇妙的现象,说实话老教师新教师都能上的生动,而仅仅停留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新奇上,这还只是停留在新课改的浅层面上。而真正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的去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并切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和严谨态度,却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深入探究的。这节课围绕神秘“钠水雷”惊现珠江一事,展开对钠的性质的研究,探讨,并最终解决“水雷”带来的危险,让学生也过了一把“消防队员”和“科研人员”的瘾,社会责任感大大增强,确实达到了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课堂设计:

【教师质疑】如果你是消防员,一般物质失火怎样灭火?(学生答:用水,用泡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用沙隔绝空气)现在是同学们都不熟悉的钠,在采取消除危险措施之前首先应该作什么?

【学生抢答】甲:观察、分析现场具体情况!

乙:快速调查爆炸物——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根据其性质研究对“水雷”处理对策。

【教师引导】说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做一次消防员,来研究钠的性质,并试着解决钠“水雷”造成的危险。

【交代任务】每四人分成一组。每组实验桌面上都有相应的试剂、仪器。

试剂:钠、蒸馏水、酚酞试液、过氧化钠粉末

仪器:镊子、滤纸、玻璃片、小刀、烧杯、小试管若干、试管夹、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长玻璃导管、脱脂棉、铝箔、尖嘴导管,塞子、木条

【教师引导】通过预习教材,我们了解到研究物质的性质有哪些方法?(生答:观察、实验、分类、比较)请大家参照课本第9到第10页的“观察·思考”内容1及关于钠的简介,打开每个实验台上的试剂瓶,探究钠这种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实验小组】立即热烈讨论开来。

有的在小组内还当起了小老师:以前老师讲过,研究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应该从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导电导热性等方面来考虑。

有的开始反驳:颜色、状态、气味都好解决,可是熔点、沸点我们怎么能测出来?

我在旁边笑到:查资料啊。同学们恍然大悟。

【小组总结】分析讨论与实验观察后,归纳总结钠的物理性质(略)。

【教师质疑】在观察钠的物理性质,你认为钠和我们初中学过的铁、铜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实验小组】学生甲:密度小、熔点也低、硬度小。

学生乙:除了物理性质外,我认为钠比铁、铜的化学性质要活泼,因为刚刚切开的钠有光泽,几秒钟后就变暗了;还有钠不象铁、铜可以露置在空气中,而是保存在煤油中的。

学生丙:还有刚才的录象上我看到钠“水雷”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我推测钠可能会与水反应!

【教师提示】那大家就用实验来验证验证这个推测。如果能和水反应,要验证产物是什么。注意要切割黄豆粒大小的钠,不可太大。

【实验小组】每组同学紧张有序的进行实验。有进行实验具体操作的,有专门监督操作是否正确的,还有专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

【小组汇报】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原因并进行归纳总结(略)。

【教师引导】在实验现象中小球四处游动,大家解释说是反应生产的气体产生的推动力,那么你认为这种气体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觉得生成的是氧气,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金属钠将氧气置换出来。我们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学生乙:不,我认为是氢气。因为在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中能听到嘶嘶的响声,有可能是这种可燃性气体的轻微爆炸。我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并盖上一个带尖嘴管的塞子,点燃观察火焰的颜色、用干燥的小烧杯罩住来检验。

学生丙:我同意乙的结论。但我想讲收集到的气体直接移近酒精灯检验看是不是发出噗噗的声音来验证是氢气就可以了。

【教师引导】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我们让事实说话。大家都要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气体,但要考虑一下钠在水里可不是静止不动的,在收集时需要将其固定;还有钠与水反应速率很快,要想收集到得减慢反应速率。大家可以借助实验桌面上已经扎好小空的铝箔。

【实验小组】进行验证性实验。

【小组汇报】陆续有小组汇报验证结果:该气体就是氢气。学生乙的推测完全正确!

【类比过渡】钠与铁都属于金属,在化学性质上有没有类似之处呢?

【实验小组】铁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难熔物。钠这么活泼,可能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

【教师引导】大家结合课本第11页的活动·探究来实验钠在空气中能否燃烧。

【教师巡视】有的同学看到燃烧时产生的黄色火焰,高兴的叫了起来。说和刚才看的录像上的颜色一样!

【小组汇报】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学习,归纳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并指出产物是氧化钠。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认为产物不应该是氧化钠,它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没有气体产生。可是刚才我不小心滴了一滴水,淡黄色固体上立即产生了大量气泡,这与氧化钠的性质不符啊。

【教师引导】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自己的错误操作,也不放过。当年我国化学家黄鸣龙也是因为自己操作错误,但没有立即否定实验结果,从而发现了制备同一物质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引起当时化学界的注意。大家可以回忆,刚切开的钠是银白色的,几秒钟后就变暗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物是什么?

【讨论结论】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生成过氧化钠,两者中氧的价态不同。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4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与“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年来,我们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的基础上,去考量、去实践“新课标”,对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探究式教学认识感悟不少。下面谈谈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一、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

(1)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化学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能源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联系这些问题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H2S性质时,可以联系开县天然气井喷事件。在该事件中,为了避免人畜中毒,将天然气点燃了。“天然气中的H2S有哪些性质呢?”这个问题随着情境的展现自然生成了。

(2)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先分别演示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氯气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却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并进一步想到:这一定是氯气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学生由此问题情境产生了探究氯气化学性质的愿望。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例如,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节中,学生观察了实验之后,教师提出:什么是强电解质?什么是弱电解质?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的比较,进行联想、迁移、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作出各种解释,如强电解质是由溶液的导电能力决定的,还是由化合物中键的极性决定的,或是由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决定的。当然,这些解释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它们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是探究过程的产物。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例如,在研究用H2SO4、Al和NaOH溶液为原料制取Al(OH)3,时,先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如:

方案一:Al和稀H2SO4反应,生成的Al2(SO4)3,再和NaOH反应生成Al(OH)3。

方案二:Al和NaOH反应,生成的NaAlO2,再和稀H2SO4反应生成Al(OH)3。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两个方案都是用等量的Al制得了等量的Al(OH)3,但方案一消耗的H2SO4和NaOH比方案二多。接着提示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最终设计出优化的方案三:用方案一得到的Al2(SO4)3。和方案二得到的NaAlO2以1:6的剂量反应制得Al(OH)3,这样最节约试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对原先的设计进行比较、取舍和优化,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4、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例如,在教学“铁和铁的化合物”时,学生用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往往是灰绿色的,而不是白色的,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得出原因:Fe(OH)2在空气中被迅速氧化。那么,怎样才能使氧化速度变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各种方法:

(1)先将所用的NaOH溶液煮沸;

(2)用氢气把Fe(OH)2溶液中的空气赶走;

(3)在Fe(OH)2溶液上滴加油膜……

师生进一步通过分析、比较,最终找到了较好的实验方法:在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另将滴管伸到液面下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即可看到液面下方有白色沉淀,且保持较长时间。经过这样的探索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探究性教学的实施建议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决定着课堂学习氛围。如果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敢想、敢问、敢辩、敢说,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就会异常活跃和丰富。因此,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课堂上多走下讲台,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态度亲切和蔼,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减少学生因学习引起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探究知识。

2、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中寻找问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探究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探究活动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到“已知区”推进。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须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要解决问题简直是望尘莫及,从而丧失探究的信心。正如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所说:“学生必须面对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能享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摘到果子的乐趣。

3、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听取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对在高中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研究,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深入探讨和实践。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5

1、做好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演示

化学实验是需要学生集中精力,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动脑、动手,才能学好化学,而实验本身也具有生动、形象、真实的特点。在课堂上,首先教师要做好实验演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谓实验演示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实验演示,以展现物质的性质,并要求同学们认真的观察[2]。做好实验演示,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1.1注重演示方法

一个成功的实验演示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选择演示的实验时,要注重演示的方法,满足突出重点,符合直观、安全、可靠、简单的要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首先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操作方法、过程、结果等;其次要设计好整个实验的演示过程,并对于突发情况做好准备工作。

1.2引导学生思考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也能积极的思考问题,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对实验的步骤、方法、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还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到课堂实验的研究对象上。在实验结束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内容进行分析,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思路进行思考,从中找到启迪。

例如:进行“氨的性质”的实验演示时,首先明确实验的内容和目的,即氨的喷泉实验和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之间的反应。在进行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和实验过程当中进行以下问题的思考,一是为什么氨会形成喷泉,说明氨有什么性质?CO2等也能形成喷泉吗?二是氨溶解于水仅是溶解过程吗?为什么喷泉呈现出红色?那么CO2是否能喷出白色的喷泉?三是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为什么会发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浓氨水和浓盐酸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那么,浓氨水和浓硫酸之间会发生这种现象吗?通过提出以上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的同时结合教材积极地思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堂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2、做好高中化学学生的分组实验

所谓分组实验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的实验[3]。分组操作实验可以促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加强动手能力,获得现象、数据、实验结论。待学生分组实验完成之后教师要做出评价,对操作错误的学生进行纠正,避免下次再犯;同时还要表扬并鼓励操作规范的学生。

2.1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主要包括对实验的内容、方法和仪器等进行预习,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往往会对实验的仪器和原理感到陌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印象,也避免了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呆板的操作。

2.2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践

化学实验就是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因此其特点也就是要凸显个人活动,强调学生学生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在实验教学中,应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边讲边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等,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

2.3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课前进行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探索,在实验完成之后,也应让学习对实验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所需的仪器以及原理进行思考和分析,鼓励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大胆的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之相关联的问题,结合实验和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探讨,以达到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实验目的。

3、强化高中化学学生课外的有效性试验

3.1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高中学生的好奇心、贪玩心较重,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外化学实验能更好的融合知识。例如运用CO2与NaOH做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制粉笔炸弹、在水中生火等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强化实验的实用性

让学生学以致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加巩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例如自制灭火装置、酿造米酒、清洗水垢、测量土壤和大气的成分、了解废旧金属材料的回收和利用、自制净水装置等等。

3.3实验的巩固作用

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为学生设计部分具有巩固化学知识作用的课外实验活动。例如水与过氧化钠和CO2之间发生的反应既能放热还能生成O2,在设计上可以使用脱脂棉花将过氧化氢包裹住,接着使用玻璃管吹气。可以根据化学教材的内容对实验的仪器和装置进行改造,例如运用电解的方法来制取Fe(OH)2、采用套管的方法来比较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稳定性、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气体的验证等。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试题 篇5

一、填空题(30分,每题3分)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_相互作用_、最一般的_运动规律_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_科学探究_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_创新意识_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3、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_科学素养_,从知识与技能、_过程与方法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4、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程评价上强调_更新观念_,促进学生发展。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_过程性_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_教学实践_的改进。

5、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得_4_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_6_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

6、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包括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_自主学习_能力,养成良好的_思维习惯_,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7、物理学是一门以_实验_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_猜想与假设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8、选修课程是在_共同必修_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_相互联系_和共同要求。

9、_观察实验_、抽象思维与数学方法相结合,是物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0、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_课程资源_。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_处理信息_、传递信息的能力。

二、判断题(10分,每题2分)

1、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考虑到必修学分中尽量让学生学习物理主干知识,因此后来的这个必选模块只能在选修1-1,选修2-1,选修3-1中选择,因为这三个选修模块都与电磁学内容有关。(√)

2、高中阶段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较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标准中的“认识”“了解” “阐述”“解释”等行为动词属于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4、《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这表明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5、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只有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

三、简述题

1、简述高中物理课程选修系列

1、选修系列2和选修系列3各自的侧重方向

答:选修系列1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系列2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选修系列3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简述共同必修模块中物理2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地位作用

答:在本模块中,学生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模块的选择做准备。

3、简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答:

(一)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二)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四)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简述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答:相似之处在于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都是科学认识活动,具有方法论上的相似性。

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其目标侧重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探究是在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水平上展开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收集数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全过程。

中学生的科学探究目标是侧重于将前人经验有效地转化为自我经验,其探究过程指的是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由于受其知识和经验、技能的制约,大多数探究活动不可能进行“全过程”探究,而更多的是“片段式”探究,有的探究侧重于设计,有的探究侧重于数据的分析处理等。

四、论述题

1、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只有发现了问题,才可能提出问题。然而,怎样才能发现问题?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对伦琴发现X射线的过程加以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个例子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895年11月8日,伦琴用克鲁克斯管做实验,克鲁克斯管用黑纸板包着,离管子不远的凳子上放有一张亚铂氰化钡纸。伦琴给管子通电时,偶然发现亚铂氰化钡纸上出现了一条特殊的荧光。伦琴认为,荧光要靠光线照射才能激发,荧光是在克鲁克斯管通电时才发生的,而克鲁克斯管被黑纸板包着,不可能有光照射在亚铂氰化钡纸上,因此引起了伦琴的疑问:荧光效应究竟是不是来自于克鲁克斯管?如果是,它到底是什么?伦琴的进一步研究导致发现了X射线。

答:我们来看伦琴发现问题的过程:第一,伦琴发现了亚铂氰化钡纸发出荧光的现象(此时,只存在着一个现象,还没有形成问题);第二,亚铂氰化钡纸的荧光效应的产生不符合原有的认知,被黑纸板包着的克鲁克斯管不可能有有光线射到亚铂氰化钡纸上,事实和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伦琴在分析了这一矛盾后提出了问题。伦琴提出问题的过程包括了两个环节:发现现象和对现象的质疑。在科学探究中,一个有价值的提问都应该由这两个环节构成的,或者说具有这两个特征。上述分析提示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新现象;二是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知相联系,增强质疑的意识。

2、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认识和理解。

(回答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突出学科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卷 高 中 物 理

一、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 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 ;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 ;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3.所有学生要达到高中毕业水平,都必须完成物理

1、物理2的学习,必须

从 中选学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即完成 学分的物理课程学习。4.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到,为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必须要把 评价与 评价结合起来。

5.课程资源包括:文字教学资源、、实验室资源和。6.课程总目标之一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

成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7.“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高中课标对此能力的基本要求是

(1)能 的问题。

(2)从 表述这些问题。(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8.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9.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 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 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10.“STS”是、和。

二、请判断下列各题。正确打 √ 错误打×。(每题2分,共20分)1.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代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经典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2.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应多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

3.教科书编写要为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4.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要求学生 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解决一些问题。()

5.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6.学生学习评价对于课程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注意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7.物理教材的编写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8.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9.物理必修1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

10.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三维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的学科对三维目标的解释是不同的,你从物理学科的角度,从以上三个方面中任选一方面,谈谈对学生要求所达到的目标。

2.物理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你是怎样做的 ?

3.《课程标准》提出的本学科的课程理念有哪些?

4.评估和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你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评估和交流的?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基本结构、运动规律

2.科学研究方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 3.选修1-

1、选修2-

1、选修3-1系列、6个必修 4.形成性、终结性

5.多媒体教学资源、社会教育资源

6.自主学习、良好的思维

7.发现与物理学有关、能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 8.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9.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被动接受知识 10.科学、社会、技术

二、请判断下列各题。正确打 √ 错误打×.(每题2分,共20分)1.× 2.√ 3.√ 4.√ 5.× 6.× 7.× 8.√ 9.√ 10.√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1.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4.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5.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答:(1)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知识。(3)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5)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习知识(6)使学生发展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7)在学习的一定阶段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编写自问、自答、自解题。3.答: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共同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与基础性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6

参加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但高中语文新课程在中学的实施情况却并不乐观,好多教师仍是一头雾水,而且经常能够听到老教师这样说:“真是不知道怎么教才好,越改越迷茫啦”,其实,并不是改革不好,而是好多人还没有彻底地去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老观念,以至觉得无从下手。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次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心得一:高中语文因该把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旨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上。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教学目标从单纯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转向情感、能力、审美情趣的同步发展。语文课堂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均衡发展,因此我们要敢于“跳出”语文看语文。

心得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愉悦的心态下积极参与教学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设法创设愉快的学习情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人”的现代师生关系观,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在自己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同时,尽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允许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断把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力求有所创新。使用同桌伙伴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提高课堂上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效率。

心得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与写相结合。

我们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用“以读为主、自悟自得、读法渗透”为特色的现代阅读新模式代替以“内容分析、烦琐提问、写法分析”为特征的阅读教学旧模式,使阅读教学返璞归真,成为真正的阅读能力训练课,语言文化修养课。教师在阅读指导上,要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出发,注重诵读、感悟和积累,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心得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阅读小课堂”引向“阅读大课堂”。

开放语文课堂,实施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搞好课堂阅读教学改革,“向40分钟要质量”。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把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希望全部寄托于课堂教学,把学生的阅读视线限制在课本上。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课堂上所获得的内容远远达不到广泛阅读的标准,所以阅读课堂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跳出教材,放大阅读范围,把“阅读小课堂”引向“阅读大课堂”。引导学生读书报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光盘)和“无字书”(自然万物、人情世故等),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阅读、积累感悟、提高能力。

心得五: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音像材料和文字材料互相补充,实现超文本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但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要慎用。曾看过这样一事例:一堂优质课《蘑菇该奖给谁》,一开课教师就让媒体展示了故事的动画,师复述内容,生提问,就是不让学生读书,用多媒体取代了对文本的解读。阅读,就是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图象,多媒体运用得不当,剥夺了学生转换语言符号的训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情况回眸 篇7

调研内容大致为:1.总体评价;2.目标与价值取向;3.内容及结构的合理性;4.内容的适量度; 5.内容的难易度;6.内容的衔接性;7.课标的落实情况;8.课标文本的可读性与指导性。

与会过程中, 老师们畅所欲言, 就当前课标实施过程中的利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的阵地上, 静心思量,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究竟需要怎样的课程标准来作为我们的风向标, 如何解决课标与高考两张皮的问题, 课标又怎样能真正地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老师说:这次课标 (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修订, 也注意到各种争议, 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 但更主要的工作, 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 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 面向未来, 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我想,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首要问题也是解决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这么多年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与高中语文教育之间又存在着哪些实际问题呢?笔者略举几例。

一.课标仅仅是课标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 国家那么大, 学校那么多, 从管理上说都得讲究一些基本的规范, 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材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 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 就要以课标为依据, 不能另立标准。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要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对老师来说, 有了课标, 教什么, 怎样教, 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 也就有了依据, 做到心中有数。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 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 它代表正面的能量, 对不良倾向起到抑制、抵挡的作用, 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诚然, 课标是教育课程的枢纽, 发挥其一定的规范性、指导性、约束性、评价性。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总感觉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与中学语文老师渐行渐远, 客观地说, 课标对中学语文老师是一种精神的引领, 但实际操作性不强。座谈中有老师开玩笑说, 我备课从来不拿课标, 只是到高三复习的时候我会找出《高考考试说明》, 事实上,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老师们都渐渐淡却了课标的理想化内容。如: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表述, 无疑体现了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 但贯穿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如何践行, 缺乏实践层面上的可操作性。健康美好的情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可以驾驭的特质很多, 学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具体认知过程, 老师也需要阶段性的层层推进。

日本学者臼井嘉一教授与钟启泉教授在交流中谈到, 教养之基础是语文素养, 有教养的人界定为这样一种人:立足于语言感悟, 能够深入地思考、准确地判断和行动自立的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语感, 语感就是对语言运用的正误、优劣的一种直觉或者说就是对一种语言现象流行通用程度的感觉。从这段话中, 我们可以具体准确地对语文素养界定, 即语感;语感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语言运用能否正确, 语言表达的优劣, 语言现象的流行通用程度。当了解到这一层面之后, 教学路径就有很好的切入点, 教学评价也就有了一定的基准。

二.学习方式绝对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因为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刻意追逐, 出现了许多假自主的局面。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是自主, 没有自主谈不上合作探究, 要建立在自主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和价值。另外, 有意义的话题才需要合作探究, 因此无需成为所有课堂的常态, 而现在的课堂是一片合作探究的繁荣昌盛。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余文森教授也认为新课程所提 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化、绝对化问题。形式化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 有形式而无实质, 课堂上各种新的学习方式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 学生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绝对化是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 提倡新的就要彻底否定旧的。表现在对待学习方式转变上, 明显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 似乎新课程的实施就只有这三种方式了。于是乎, 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 而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如何。

因此, 课程标准这样的纲领性文件, 在倡导某一种学习方式的时候, 应强调多种方式并举, 毕竟学习方式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 学生对于知识能否最大程度的接受, 最终也决定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方式应是多重性的, 这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诸多方面。

三.评价与教学不对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但在现行的高考实施情况中, 高考试卷主观题答案的设置是否鼓励学生做个性化解读。王栋生老师在《那个自由 的马车夫》中曾经提及一篇高考作文模拟题: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70分)

晏子是齐国的国相。一次外出, 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看, 见她的丈夫头顶着巨大的车伞, 鞭打着四匹马, 十分得意。车夫回到家, 他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她原因, 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 做齐国的国相, 扬名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 志虑深沉, 面无喜色。而你身高八尺, 给人做车夫, 却趾高气扬, 觉得很满足, 我因此要离去。”从那以后, 她的丈夫一改故态。晏子感到奇怪, 就问他, 车夫照实回答, 晏子举荐他做了大夫。

作文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 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 作文……”

王老师困惑的是评卷时认为文章立意“要符合主流价值观”。他说最怕的就是不明不白的或指鹿为马的“主流”。作文考试是考查学 生的思维和表达, 考生能有自由思想和创造精神, 表达合情合理, 有说服力, 有感染力, 就很好;但如有定规或不为人知的“潜规”, 对善于思考的学生而言, 就有麻烦。比如想到那些有个人意志与趣味、不愿为官的学生, 很可能视这个材料为平庸的“励志故事”, 对鄙薄车夫职业、希望丈夫控制表情的车夫之妻的“荣辱观”嗤之以鼻;他很可能未必认同“为人要低调”、“为人要谦虚谨慎”、“要从善如流, 知过能改”的“习惯性立意”, 而想表达一点个人见解。这其实正是语文教育所期望的。这类学生思虑深刻, 如果再能严谨地表达, 应当获得较高的评价。而在统一阅卷的过程中, 为保险起见, 不敢倡导“自圆其说”, 如写成“做一个自由愉快的马车夫”, 很难及格, 至多38分。

……

由此看来, 我们提倡的个性究竟是怎样的, 是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还是倡导“自我认识”, 是众生“人云亦云”, 还是“各抒己见”。考试很复杂, 高考卷子固然出得很好, 但阅卷搞不好就把事情弄砸了, 老师弄糊了, 学生弄晕了, 大家都“不知所云”。究其缘由, 机械操作在试卷中扼杀了学生的灵动性。敢说的学生封闭起自己的独特思想, 一个再怎么敢于表达自由思想的人可不敢拿自己的主观与高考分数相抗衡。

香港教育学院教育专家李子建曾提到一种“倒流效应”, 这种“倒流效应”是指高风险的大规模考试对课堂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其实从理论层面上看, 评价及评估作为课程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 本应和课程与教学相呼应, 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对评估进行设计和选择。但是,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往往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及评价决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此, 温儒敏教授也指出,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 关键在于能否正视高考。如果课程改革与高考脱节, 就一定会产生较大问题, 高中课程实施面对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课程改革和高考要求之间的关系, 这在课程标准中应有一定的体现。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看到个性化、独立阅读这样的字眼其实距离我们的学生还很遥远。

中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篇8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阶段六)》(以下简称《课标(阶段六)》)共十六章:第一章高中毕业证学习计划;第二章阶段六语文课程理念;第三章学习目标;第四章英语学习;第五章英语学习的关键术语;第六章阶段六学生学习英语的连续性;第七章阶段六英语选修课;第八章阶段六英语课程概括;第九章标准英语;第十章高级英语;第十一章二外英语(ESL);第十二章拓展英语;第十三章基础英语;第十四章毕业后机遇;第十五章评价与报告;第十六章词汇表。

一、中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一)中澳高中语文课程设置比较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新南威尔士州的语文课程标准,从初中开始设选修课,随着年级而增多,到高中几乎全是选修课。课标指出,在中学期间,学生可以改换他们的英语课程,选修课程也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来开设的。[1]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的选择和组合的灵活性。每个学校都可根据自身办学的特点,开设富有特色的课程。学生也可依据个人的兴趣、特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课标(阶段六)》规定,为了达到高中毕业证的要求,新南威尔士州的学生将完成一门初级英语课程和一门HSC英语课程。这些课程来源于《基础英语》《标准英语》《高级英语》《拓展英语》和《二外英语》。此外,《课标(阶段六)》指出,学生也可以不选择这些制定的选修课程,自己选择其他课程。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2]我国高中在五个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开设了选修模块,以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但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内容、目标和评价内容不明确,学生没有选课的权力。这也就造成了我国高中选修课在理想追求的现实中遭遇尴尬。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我们课程改革的理想是美好的,但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几乎全部由学校强行规定,一刀切,甚至干脆全省统一规定几门课,学生毫无选择的余地和空间。[3]许多学校所开设的选修课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与高考有关的或对口的课程。

(二)中澳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比较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全面照顾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高中开设了五门选修课,每门选修课又细分,如《拓展英语》分为《初级英语拓展课程》《高中学位英语拓展课程1》和《高中学位英语拓展课程2》。《课标(阶段六)》对每门选修课都有详细内容标准,教师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有据可循。如下图一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课标(阶段六)》对学习内容的知识点都详细的列出,并且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的要求。学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按照课标内容标准来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而我国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没有明确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散落在“课程目标”中,笼统概括,操作性不强。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也不明确,没有相应的具体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大的疑惑,严重影响高中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课程与职业培训直接挂钩,为学生就业服务。《课标(阶段六)》整个第十四章专门讲课程与职业培训的,指出阶段六英语研究课程如何帮助学生准备工作和成为全面而又积极参与的公民,并为学生的职业培训的认可提供许多机会。学生在高中HSC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得到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认可,而不用再学这些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基础职业技能。课程的实用性为学生找工作创造了机会,提高学生就业素质和节省企业培训时间,互利双赢。

我国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听、说、读、写,但课程没有与职业教育直接挂钩。同时,我国课程,过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理论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又不太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这也是造成我国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澳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比较

为了更好地考察学生参与精神、思考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新南威尔士州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课标(第6阶段)》第十五章“评价和报告”提出了“内部评价和外部考查”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内部评价分数是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习课程的衡量而提供一个概述性的学生成绩。它反映学生的等级水平和学生之间成绩的相对差异。

外部考查包括注重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能力。以《标准英语》课程为例。

《标准英语》的考察包括两篇论文:

论文1:专题研究(40分)

●考生回答三个问题,它们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部分。

●这三个问题的价值相等。

●每个问题必须回答在单个考试小册子中。

●论文1标出45分,但最终要转化成40分。

论文包含三部分:

部分Ⅰ(15)

●这个问题是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且没有学过的文本中提出的。

●这个问题包括一些短小的评论部分。

部分Ⅱ(15)

●这部分有一个问题。

●考生被要求创作或改写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为具体的目的和读者而创作或改编的。

部分Ⅲ(15)

●这个问题是在研究领域中指定的文本中提出的。

●这个问题要求拓展性评论。

论文2:模块(60)

考试论文包括研究模块中相关的三部分:

部分Ⅰ:模块A:学习语言的经验

部分Ⅱ:模块B:深入研究文本

部分Ⅲ:模块C:文本与社会

●考生必须回答上面三个问题,他们选择单元的每个问题都来自论文的每个部分。

●在论文2中所有的问题都要求拓展性评论。

●所有的问题的价值是相等的。

●每个问题必须回答在单个考试小册子中。

由上面可以看出,内部评价和外部考查相结合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知识与理解力、技能和价值观与态度,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际运用技能,如评论与创作各种文本的技能,有效交际的技能,独自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技能,调查、想象力、评判性思考和综合各种思想的技能。但二者考查各有侧重点,内部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的听、说、读、写和观察与再现的基本能力;而外部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质疑、分析、表达的能力,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意识、怀疑精神和创造精神为侧重点的评价。

新南威尔士州评价,特别是外部考查,详细具体,操作性极强。我国新课标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也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但是,我国的评价体系的操作性不强,必修课和选修课没有清晰的评价内容,在实践操作存在相当的难度;新课标提出了评价的多元化,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但是学生评价的价值及在教学评价中占的地位和在高考中的价值都没有说明,操作性不强;在评价方式和手段方面,提倡语文课程评价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外部考查的主要内容、目标及标准及在毕业和高考中占的比重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课标也没有赋予学生评价的实用权利。外部考查的主要形式“成长记录袋”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学校流于形式,几乎丧失发展评价的功能。以应试考试为指导思想,以分数为追求目标,以题海战术为教学策略,以考上大学为目的的现实高考评价体系与新课标评价体系相冲突,在分数价值观主导的现实教育评价体制中,新课标的评价体系难以真正地贯彻实行。

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课标对我国新课程的启示

(一)注重课程的选修。开设选修课已是全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制度已非常完善。我国的选修制还处在探索期,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应建立在我国现实国情基础上,那就是高考,而不是理想主义。开选修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但又要照顾到高考,纠正高考的弊端,完善高考。只有这样,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制才能在现实的教育制度下真正地贯彻实行。同时,新课标应给学校、老师和学生选课的自主权。这就需要建立适应我国的国情的高中选课制度。而这种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教育研究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建立,还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课程的实用性。教育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素养,以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国绝大多数高中毕业后去工作,因此语文教育主要不是为了学生升学,而是为学生的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服务,这应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新课标应注重高中课程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加强课程的实用性,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因此,语文课程应适当增加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我们高中语文教育主要有三大任务:培养合格公民、就业和深造,就业是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我们大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去工作,语文课程应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基础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如在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一些现代实用文体写作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写一些基础的实用文体。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也是我们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明确课程内容。我们教什么和学什么都必须明确,这就涉及到课程内容的范围。我国语文新课标突出的缺点就是课程内容不明确,造成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带来许多不便。因此,新课标应该有明确的课程内容,哪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哪些是深化拓展的知识。只有明确课程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语文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目标就明确,评价内容也就明确,教师教起来也就顺手多了。因此,我们应该处理好这个问题,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四)采用可行的评价手段。在“一切为了高考”的教育现实中,应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我们既要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同时又要照顾到评价的甄别功能。在“分数”和“发展”应该找到切实可行的切入点来协调双方,在“发展”中突出学生“分数”,在“分数”中表明学生的“发展”,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为了保证评价标准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建立科学性、可行性和规范性的评价操作程序,完善评价的实施、保障机制。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规范性,完善评价的组织、实施和保障机制,是形成动态评价过程和保证评价开放性、生成性的基础。在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评价的保障机制,它关系到评价的有效实施和适时调整,对评价的功能的充分发挥有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和有效的支持体系。为此,教育决策者和教育管理者应对新的评价理念达成共识;新的评价理念应争取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建立有广泛代表性的评价机构,科学地进行评价设计和实施评价,恰当地分析和使用评价结果,及时交流评价信息,监控调节课程实施。[4]

参考文献:

[1]Board of Studies NSW.English Stage6 Syllabus[M].NSW:Published by Board of Studies NSW,2001:12-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倪文锦.选修课:追求、困惑与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07,(9).

[4]石鸥,刘丽群.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12月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新人日语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