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1篇)
诗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诗歌的朗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重音、停顿、感情都要把握到位,我先范读课文,然后拿出一小节让学生和我共同感悟,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最后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爱上朗读、学会朗读。
诗歌的语言精炼生动,品味语句、赏析词语可以让我们真正的去懂得诗的美。例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饱食”来形容镰刀,镰刀饱食什么了?“稻香”很容易让人想到沉甸甸的稻穗。这些都让人想到秋天的丰收之景。为了有比较的赏析,把“饱食过稻香的”去掉,再让学生体会,加上和去掉的不同,更易看出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然后学生自己品味词语的美,这样,学生探索的激情产生了,聪明的智慧得已在课堂中闪烁。
总的来看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今后借鉴:
1、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利用图画、音乐及教师本身富有情感的语言,创设出一种既能愉悦学生的目光又能愉悦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呈现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乐于学习之境,有效地满足了他们的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同时使科学和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
2、真正做到课堂师生角色的转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彼此还架设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对话的平台。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是能够反映其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的,教师都加以肯定与表扬。
3、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整堂课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或合作学习,或独立思考,或朗读课文,或描述画面,或分析语言,或改写诗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成为课堂风景图中的最亮点,与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浑然融为一体。
前些天, 笔者听了的一节公开课, 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课.一上课, 授课教师就很快使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我很诧异, 授课教师忽略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的引言部分.那么, 新章节的引言该如何处理呢?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恰巧的是, 笔者前两天刚讲授过这节课, 在备课的时候, 纠结了许久.要么就是采用类似这位授课教师的处理方式, 很快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要么在“章头” (平面直角坐标系) 好好磨一磨, 重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引言的教学.经过自己反复备课, 上课之后, 反思如下.
一方面, 每一章的第一节课 (以下称“章头课”) 至关重要, 因为“章头课”的全局性很重要, 需要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去感悟这新的一章要学习什么, 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一章的核心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具有帮助学生建构统领全章的作用.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干脆就让大家翻开课本, 阅读课本第63页的这段文字.笔者认为, 这段文字和标题并不是摆设, 不是毫无意义的, 其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笔者的做法是:带领全班学生授课一边阅读, 一边用问题提醒大家:这章叫什么? (平面直角坐标系) 通过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章”“这章有什么重要性”激起全班学生的质疑与思考, 必要时还要领着大家一起朗读, 激起感悟.山东省高密市曙光中学任得宝老师所言:“文字平铺在纸上, 既无色彩又无动感, 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 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 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 人物活了, 海中涌动着波涛, 风里鼓荡这清香.”
笔者认为, 这章头“平面直角坐标系”七个字,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教师使用提示性问题启发学生.
例如, 问题1:这七字有没有哪些字熟悉的, 相应的概念是什么? (坐标, 这在学习数轴的时候就有这个概念.)
问题2:请大家回忆一下, “坐标”在哪个章节学习过?如何定义“坐标”? (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其坐标)
问题3:还学习了数轴的哪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问题4:大家想想看, 为何又要在“坐标”后面加上一个“系”字呢?“坐标系”是什么意思呢?“系”, 可以理解成“体系”.要组成一个“坐标系”, 坐标的数量就不止一个了.到底是要几条数轴才构成这里的体系呢?在后面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问题5:再来看看这七个字中的“直角”二字, 我们在哪里学习了? (直角表示两条直线或线段相交的特殊情况, 90°的角称为直角) , 在这里到底要求什么构成直角?再思考:既然这里要学习直角的情况, 那是不是还有不是直角的情况呢?
问题6:最后看看这七个字中的“平面”二字是什么意思?既然这有学习“平面”, 那是不是还有非平面, 即立体空间的情况呢? (其实是有的, 三维的情况就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了, 还有更多维的情况)
我通过设计以上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在这章的学习中渐渐清晰、明了起来, 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引言课对于每一新的章节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切忌直接翻过各章引言进入第一小节的学习.如何上好引言课?笔者总结如下.
1. 引“全”
对于每一章节的“全貌”在引言部分就有刻画.因此在引言课的教学就需要引导学生描绘一下全章的容貌, 感受一下要学习什么内容.
2. 引“法”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更是有相互联系的.例如, 在人教版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引言教学中, 需要介绍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学习方法, 类比等式和方程的学习, 从定义、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和应用几个方面学习.本章最重要的是类比的学习方法,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与方程的学习过程———定义, 等式性质, 解法和应用.为学生学习新的一章指引方向,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3. 引“源”
一、各“单元”设置更加紧密合理,改革后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更系统、更全面、更人文化。改变后每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
比如第一单元从‘情’入手,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了五篇课文。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年轻时的成长经历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鼓励同学们努力奋斗,坚定目标,给同学们树立了许多优秀的榜样。
第三单元是写‘景’,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重点在于培养同学对记叙文绘景的感觉。
第四单元旨在启发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灵之灯。
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经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同学理解起说明文来就比较得心应手,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河中石兽》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小说。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本单元将引领大家走入亦真亦幻的想像世界,去领略由想象创造出来的别样魅力。此时让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感受名著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是再合适不过了。接着进入教材最后安排的名著导读。”
二、此次语文课本新课改的写作部分。
原课本每单元后面安排的是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这就是我”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第四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第五单元“我爱我家”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改后的课本每一单元后都有写作部分,第一单元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第二单元是说真话,抒真情”;第三单元是“文从字顺”;第四单元是“突出中心”;第五单元是“条理清楚”;第六单元是“发挥联想与想象”。只安排三个综合性学习,在第二单元写作后有“漫游语文世界”第四单元写作后有“成长的烦恼”第六单元写作后有“少年正是读书时” 我认为原课本讲解写作都很笼统,但现在的课本不仅有作文训练目标还有作文指导,目标安排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到有的放矢。我还认为写作部分的设置紧密呼应了每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的典范。 “真是越改越好!”
三、分散学习难度,学生更易掌握
原课本,其中备受关注的是鲁迅的文章《风筝》被删去了。我认为,这是基于该篇文章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差异的考虑。“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所处的背景相差太大,虽然描写的心情是贴近孩子的,但要真正完全理解还是很不容易。初一刚入学,在文学基础上还没有铺垫,理解起来还有较大难度。”况且,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成长”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作品依然在,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具有趣味性,孩子会更喜欢。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订餐,整个单元围绕着订餐这一核心话题展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运用would like来表达自己对食物的需求,从而学会订餐,并在订餐过程中学会询问他人的个人信息以及向他人提供自己的个人材料,在教学中,首先要教好单词的发音和拼写,使学生会读会拼,才能为继续学习单词的其他方面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必须确保准确地、清晰地、缓慢地呈现这些单词的发音和拼写。
在呈现词汇时,利用图示法,尽量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呈现一些单词,如本课学习的词汇水果、蔬菜、肉类、饮料等等,也可以适当拓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相关词汇。把学习者从简单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枷锁里解脱出来,增加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词汇学习效率。在教学这些词汇的读音时,也使学生在形象记忆中记住这些词汇的汉语意思,同时也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渗透在词汇教学中。
其次,对单词进行分类、归纳学习。如本课学习食品类的词汇,包括水果、蔬菜、肉类、食品、饮料等等,同时又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通过图片展示各种水果、蔬菜、肉类、食品、饮料等让学生进行归纳分类,学生很快就能对这些食品进行分类。可数名词有水果、蔬菜、部分食品,不可数名词有肉类、部分食品、饮料等。一目了然,学生看的清楚,记的牢固,自然对单词记忆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再次,通过句型替代词汇练习进行记忆词汇,提高词汇的复现率。如本课学习运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some noodles.通过学习运用这种句型使学生既记忆了词汇也学习了句型。
学生在操练句型时,可以把他们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进行练习句型,并且给表现出色的小组加分,或是画小红花,小红旗等。促进小组的合作意思,增强小组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学习探究的能力。
Unit1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教学反思
这是本学期都第一单元,刚刚开学,所以进度不宜过快。而且这单元的单词多是关于国家和城市都词,比较难记。因此在课堂上抽出时间先领读他们一遍,再分开音节,讲一讲英语的拼读规则,发现学生的记忆效率大大的提高。
课前通过预习提纲让学生了解所学都大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达到事半功倍都作用;课后通过一课一测小卷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知识提纲,帮助学生建立单元知识树,理清整个单元都知识脉络;通过课外延伸作业让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应用所学知识,并加以巩固;最后通过单元测试,对学生做学生效果都检测。
在对待单元知识提纲是我们让学生把单元几句重点句背下来,单词需要积累,这点勿容置疑,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典型句子同样需要积累。句子背下来,在用的时候就可以举一反三。对于我们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交际时需要模仿,在他们的记忆库中贮存就是十必要的。
另外,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还补充了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各地的名胜古迹、历史风情、地理知识等知识的进一步了解,从而实现英语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渗透。
一单元
教学反思
根据目标,这一单元主要介绍朋友或其他所熟悉的人的国别、居住地、所使用的语言种类,通过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国外的地方名称,询问国别、住址和所操语言种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示范,教会学生如何发问,如何进行正确回答,在实际的应用中熟练运用国家名称、城市名称。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熟练运用特殊问句,达到了解他人基本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实现了学生间合作、探究,激起对他国文化的探究和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先学习国名、城市名称、在过度到询问某人来自哪里、住在何地,有序实现了教学的重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了解了他国文化,实现了教学所规定的目标。为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再认识,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表演,达到内化的目的。
总之,通过示范、合作、小组活动,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把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单元 教学反思:
这是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2 Section A的 内容。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谈论地点和位置关系。本课的内容注要是让学生学习用特殊疑问句 式 Where isare…..和一般疑问句 式AreIs there….来.询问地点,而且用表示方位关系的介词near , across , across from next , next to , between, front In front of , behind等来描述位置关系,我根据初一学生胆大、活泼、好动、喜欢交流的个性,利用小组合作、做游戏等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本课以游戏形式的猜动物名称引入,首先让学生通过游戏中的练习,尽快熟悉各种动物的英文名称。然后导入到三个链状承接的任务上。第一个任务通过听力引入本课的第一组重点句型,即询问喜欢何种动物及其原因。然后在同学中做一个调查,看看大家都喜欢些什么动物以及喜欢的原因,为第二个任务积累资料。任务二是真实任务前的模拟,让学生从大家喜欢的动物中挑选两至三种安排小组去动物园的参观路线。真实任务是来源于对秋游的设想,打算组织学生去北京动物园,分小组活动,要求各小组有自己的参观计划,必须明确列出参观各种动物的顺序以及原因,并根据地图说出大致的方位。课堂完成任务后,课后任务对课堂的延伸和巩固,因此选择了学生较感兴趣的野生动物问题,同时兼有美术和生物学科的学习,一举多得。
本课设计上思路非常明晰,由潜入深,教师带领着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渐渐进入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点。任务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又实用,学生的参与非常热烈。教师对课堂的把握非常到位,收放自如。不足之处在于野生动物的话题过于广泛,教师可给与适当的指导,提供方向性的资料利于学生课下任务的完成
4、在这个单元教材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学会更多关于职业的英文昵称,和对别人职业和未来职业的询问。
对于每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就要求学者应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听说的能力,由此听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5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围绕“everyday activities”这一话题展开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活动,以正在进行时的结构和如何运用现在进行时去表达人们正在发生的动作为学生突破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记住和使用现在进行时,运用多媒体放映了一些人物做的动作,先让学生运用我们学过的一般现在时去表达,然后反问学生如果这些活动是正在发生的动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表达和描述呢?从我们学过的知识点入手渐渐由浅到深的进入我们今天的主要课题——现在进行时。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动脑思考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6、词汇教学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初学者是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词汇的。而目前初中英语课本词汇大量增加,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因此,目前初中生学习英语时,普遍感到英语单词学习是第一难关。单词记不住,写不出来,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直接影响他们英语学习的成败。在呈现词汇时,尽量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呈现一些单词,本课学习的词汇是关于天气的词汇,也可以适当拓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相关词汇。把学习者从简单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枷锁里解脱出来,增加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词汇学习效率。再次,通过句型替代词汇练习进行记忆词汇,提高词汇的复现率。如本课学习运用句型How is the weather?通过学习运用这种句型使学生既记忆了词汇也学习了句型。
通过进行练习句型,促进学生的合作意思,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通过听力练习和小组调查进一步使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我都从差生入手,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宽知识面,关注优生的情况,给他们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准确,上课时间应该再紧凑一些,并且学生调查时间稍显不足,调查所用的句型学生还不够熟练,因此影响了学生的调查效果。
今后我会吸取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
七年级下第七单元《What does he look like?》是一堂人物外貌的描述课,所以我用一幅电影海报让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明星,目的在于活跃气氛,所以与此课人物外貌相关连,这样引入就能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操练语言,为下一步活动做好铺垫。
其次,我们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所定,对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尤其对新人类更是喜欢。那么就这个特点,我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图片。而这些图片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就本课的教学内容它主要是要求描述人物的发型与身材,所以选图时,就得相当有代表性。比如:高个——姚明;矮个——潘长江;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这些单词的含义。那么他们说起来也就琅琅上口了。
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在课程中我设计了记忆抢答,小组调查,猜猜他是谁,和给老师设 4
计一个新形象这样几个任务。从个人活动,同桌活动,到小组活动,充分地将课堂新授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口、手齐动。也发挥多学科知识的联系作用。本课要求学生能描述他人的外貌。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听、说能力。怎样把这样的能力融入一体,并且学生能很好的接受,同时还能锻炼写的能力呢?通过猜同学,让学生们关注身边同学的特点,用刚学会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同伴的长相,更贴近生活实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这样也更能给学生们长久的记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十分丰富,何不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老师们的新形象是什么样子呢?让他们一边描述,一边画出自己老师的肖像。这样利用美术知识来巩固本节内容,学习的形式也多样了,岂不更好?设计这个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学有所用,描述自己的老师,给老师设计一个新形象,并画出来,学生们十分激动,想着能用英语描述自己的老师并且给他们设计形象了,他们特别高兴。此时的气氛很活跃,也让此堂课别开生面,乐趣横生,相信也让在场的老师们感受到了学生们对于自己任课老师们的关注,喜爱与认可。同时这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其能动手动口。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发展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缩短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老师们也能从学生们的言语及图画中感受到学生深深的爱!我想这也是一种和谐的体现吧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旨在导学,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积极肯定地评价学生的表现。任务设计较成功,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研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同时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等方式发展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促进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同时我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在任务、与合作型教学中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的方法。争取做到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参加小组活动进行合作学习,做到探究学习。课的设计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活动上都是很有激情的,学生的激情也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学生们上课时说得好可以到考试成绩就有问题了呢?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
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的胆量是比较大的,他们举手发言的激情是有的。但是对于知识的掌握似乎只是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地思考,因此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在注意培养学生大胆开放的性格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加强对知识的归纳,巩固和检查。本课是一节任务型教学研究课着重以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目标语言。用学生日常熟悉的事物来教授新课。1导入。用关于学校科目的chant来引入新课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课程的场景中。
2把各科教师的照片、学生们喜爱的画片和目标语言结合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理解。3使用Pair work的形式讨论学生的课程表使目标语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4听力部分的Report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口试的形式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5自制课表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任务型教学研究课着重以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目标语言。用学生日常熟悉的事物来教授新课。本课设计合理层次清晰形式活泼多样课件运用恰当开始由chant导入新课最后在歌声中结束使整节课首尾呼应、气氛活跃达到了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教学目的。
第三节:本课是一节任务型教学研究课着重以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目标语言。用学生日常熟悉的事物来教授新课。1导入用关于学校科目的chant来引入新课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课程的场景当中。
2把各科教师的照片、学生们喜爱的画片和目标语言结合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理解。3使用Pair work的形式讨论学生的课程表使目标语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4听力部分的Report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口试的形式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5自制课表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11、本单元是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过渡单元,核心话题是用英语谈论电视节目,因此“game shows”也成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出现的游戏娱乐名词以及表达个人情感色彩的动词,还有相关的短语、句型和语言知识点。
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节目以及娱乐词语很感兴趣,但是对于部分重要词语的用法掌握不好。课文中的重要句子不够熟练。
能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并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品味分析课文中精炼、形象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重难点】
积累识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并背诵课文。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第一课时 】 【预习检测案】
一、课前预习
1、了解口技和作者的相关知识(写在课题下面的空白处)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2、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林嗣环()
屏障()
抚尺()
少顷()....哗()
撤()
犬吠()
颈()....(2)请调动你智慧的眼睛找一找还有拿不准的字词吗?不妨写下来。
二、预习检测
1、分别展示课前预习1、2。
2、练习册基础训练部分。【自主学习】
大声朗读课文,并请同桌注意字音、节奏,相互纠正。【合作探究】
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它,更要读懂它,下面请同学借助注释,疏通课文,重要的内容可记在书上,如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与组员交流意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出,由全班同学或老师解决。【课堂检测】
1、解释词语。
厅事:
欠伸:
呓语:
屏障:
侧目:
作作索索:
力拉崩倒:
齁:
战战:
施:
毕:
绝:
意:
曳:
指:
名:
2、解释加点词。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善口技者:动词(原为名词),擅长。...不能名其一处:动词(原为名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动词(原为名词),举行宴会。...
3、完成课后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4、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第二课时】 【预习检测案】
1、课前预习:本文各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写在书上)
2、预习检测:请各组派代表进行预习汇报。【合作研讨】
1、口技者技艺高超,令人叹服,能不能用文中一个字来形容?
善
2、你从哪些内容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口技人表演的这一特点?
(1)通过正面描写精彩地描绘口技人所表演的三个场面。(2)开头和结尾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人技艺精湛。(3)三次描述听众反映即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烘托口技人技艺高超。(4)本文用词灵活多变,淋漓尽致的体现口技人表演的“善”。【拓展延伸】
1、《口技》一文通过描绘声响生动地再现了民间口技人的精湛技艺,请你也用心感受生活,通过声音写一幕场景,(写在本子上)
2、搜集中国艺人奇门绝招资料,与同学交流,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国艺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课堂检测】
1、练习册课内阅读。
情况,我获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学到了实用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比上学期难度加深,一共为12个单元,语法相对来说有点难度,学生学起来会有点困难,但每个单元安排合理,旧新内容衔接紧密,只要方法得当,不会容易混淆旧新内容。
二要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课堂教学
每一个班级就像每一个人,性格、脾气、禀性各有不同。所以我针对我教的两个班级进行教学设计:71班的同学思维比较活跃,回答问题积极,但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上课时我弱化难点,强化重点,照顾到了大部分同学;而72班的同学偏向沉稳,积极性有些欠缺。虽然有尖子生,但由于中等生较多。所以,对于尖子生我鼓励他们要有“超前”意识,人家没看到的,没做到的我已经完成了。中等生尽量在他们掌握基础和重点之外,尽量扩展知识。而对于差生则鼓励他们把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单词,句子弄懂。
三 备课充分,事半功倍
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并且针对七年级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训练认读单词的能力,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对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四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上课时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多用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基本做到了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
五 教学大纲的听、说、读、写。
听:平时放录音,让学生跟录音读,训练学生的听力。提高学生的听力。但并没有找课外听力多加训练。
说:充分利用早读,鼓励学生大胆读书,课堂上多让学生进行work in pairs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读方面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先教识学生怎样做这些题目,并要求他们阅读时先试着自己翻译,不要急着看参考书。平时让学生多做一些阅读理解的短文,专门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贯彻新题型和新课标的要求,作文教学主要传授写作方法,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短文写作,强调字数和书写这些硬件的东西,平时要求学生利用时间背诵英语文章,从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严抓和经常突击检查。
五 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尽量要求书写潦草的学生改进并严抓。对学习态度不好的,多与他们交流和沟通,并时刻关注。培养小组长帮助我检查其他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六 加强自学,不断积累知识。
由于本人在英语教学方面经验不足,自己的知识又有限,在教学的同时,时时虚心向资历深的教师请教,和我们英语组的同事一起学习有关英语方面的教学教法,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扩大视野;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例,不断领悟新课标精神的实质,力争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做出不懈的努力。
1.认识15个生字。
2.积累本节课中的词语, 理解“焕然一新、犹如”等词义, 用“焕然一新”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北京的美丽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并学会应用。
2.体会北京的美景,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通过看图、想象、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焕然一新、犹如”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出自己的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交流:
(1) 课前观看《北京欢迎您》。
(2) 交流:
教师出示网络链接:
师:课前老师通过网络了解了一些北京的人文地理知识。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长安街……
王府井、西单大街……
天安门广场……
学生说一说自己在上网的过程中对北京有了哪些了解呢?
教学过程:
一、学生“先学”, 多媒体初课文, 自学生字, 读通句子
1.师板书课题。
问:有读必有思, 读了课题, 你有什么问题吗?
2.教师课件范读。
3.请看边读边学提示。
(1) 自由读课文, 圈出生字, 读准字音,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同桌互相考生字, 难读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一听。
(3) 同桌一起读课文, 你读一段我读一段。
二、教师“后教”, 师生共读文, 多媒体了解词语、识字
1.齐读第一段。
2.第二段:运用多媒体体会长安街的景象。
播放北京亮起来的视频, 学生看视频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带着赞美的语气读。女生接着读第二句, 男生接读第三句。
3.第三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看图片。
读过了知道了什么?
预设:
(1) (我知道了北京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那你知道“犹如”是什么意思吗?换词读。
(2) (我知道了北京立交桥好像道道彩虹) 课文里是怎样说的?换词读。
运用到其他句子里。
再次看图齐背。
4.第四段:
指名读, 出示课件。
出示过去的王府井、西单与现在的王府井、西单。你想到了哪个词 (焕然一新) ?
改变陈旧的面貌, 出现了崭新的气象, 鲜明光亮的王府井、西单, 真的是焕然一新。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什么事物也像王府井、西单一样焕然一新了呢?运用造句。
你还想来读一读这段吗? (接读、同课读、配乐读) 出图读, 背诵。
5.第五段:
男生读这段。
认识“宫”字。 (出图字)
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展示)
教师小结:图中宫殿的入口大门和宫墙组成的形状酷似“宫”字的宝字盖, 后面的两个房子好像“宫”字的两个口, 透过这个“宫”字, 我们仿佛看到了雄伟的宫殿, 中国汉字的魅力就在于此。
女生再读。
6.第六段:
教师引读:华灯高照的长安街, 光彩夺目的天安门, 彩虹似的环形路, 焕然一新的商业街, 变得年轻的故宫, 各种色彩的灯光绚丽多彩, 璀璨夺目。
不禁让我们感叹北京 (学生读最后一段)
不禁让我们赞美北京 (学生读最后一段)
不禁让我们充满豪情祝福它读 (学生读最后一段)
三、多媒体检查巩固生字
(1) 再一次一起去欣赏亮起来了的北京, 看看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些词来形容它。 (看、说) 出词, 分组读。
(2) 字:游戏《连灯》。
(3) 换语境再认字。《哈尔滨亮起来了》。
四、结束:欣赏各地夜晚亮起来的图片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一、课堂中的读书声
“课堂上没有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本节课的教学, 我和孩子们徜徉于语言文字中, 把一个个黑色的精灵般的文字读活了, 读出了趣味, 读出了乐趣。尤其是在和孩子们读的过程中, 自己也会对文字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那种收获带来的喜悦, 如同潺潺小溪, 涓涓滋润着心灵。本节课中我力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首都北京灿烂迷人的夜景。整堂课上, 我让学生全方位地读书, 有个人读、引读、齐读、赛读、同桌读、男、女同学分别读、感悟后读、配乐读等, 让学生在读中自解、自悟。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意思;在“读”中升华了情感;在“读”中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积累并运用词语
“课堂上只有书声则是语文教学的倒退。”充分利用了多媒体,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北京夜晚的辉煌、亮丽。这篇课文描写了北京的夜景, 作者把视角投向了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东西长安街;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繁华的王府井、西单街、古老的故宫、美丽的角楼, 运用优美的文字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灿烂迷人的夜景, 展示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京绚丽多姿的夜景, 是小学生了解我国首都、学习语言的好教材。课文语言优美, 尤其是一些四字词语和几个比喻句, 让课文增色不少, 是引导学生品读、积累的好材料。可是我们二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 仅仅依文本很难感受到北京的美。因此我就通过多媒体技术, 联系生活场景, 在图片欣赏的过程中, 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 每一个优美的词都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脑海中, 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加深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从而享受审美的乐趣。如第三段有一句:“环形路上, 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我请学生给“犹如”换词, 学生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犹如”就是“好像”“就像”的意思。此外, 配合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过去的西单、王府井, 现在的西单、王府井, 引出了词语“焕然一新”。在课文中初步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是“改变陈旧的面貌, 西单、王府井出现了崭新的气象”, 然后再让学生们说一说我们身边的什么事物也像王府井、西单一样焕然一新了呢?最后让学生用上这个词来说一句话, 在理解并运用的过程中积累了这个词语。
创设情境, 化动为静, 化虚为实, 吸引学生的注意, 将他们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在师生共读课文之后, 我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体作用播放北京美丽的夜景,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这里的夜色景, 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让学生说出本课中我们应该积累的词语,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
1.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同学们已在读书的过程中解决了, 但教师并没有做一个总结。
2.课堂上缺少教师的范读。
在重重压力之下,终于完成了和肖老师的同课异构。经过一个礼拜的冥思苦想,在肖特的点拨之后豁然开朗,获益匪浅。
在今天的培训中,最让我触动的,就是肖老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对学生真实学习的引领。他以“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这一问题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真实学情。学生在肖老师的引导下娓娓道来,读出了“对小桃树的怀念”,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我们’之间共同的经历”,读出了“‘我’对奶奶的情感”,读出了“我的‘童心’”……
听到此处,我不禁心里一惊--学生如此丰富又深刻的初读体验已经呈现出来了,那还需要我们老师教什么呢?这让我回想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总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看似“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慢慢领会文章的深层大意,殊不知,这些所要教授的知识早已是学生的“囊中之物”,于他们而言,我们的教学无非是再炒一碗冷饭。
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肖老师通过文章旁边的几处批注充分把握了这篇文章为“自读课文”的特点,也巧妙地设计了这堂课的主问题--在批注边上的第四自然段,哪几个词语写了小桃树的没出息?
学生阅读文本,充分思考,有同学回答:“它长得很委屈。委屈这一个词写出了它的没出息。”肖老师马上抓住学生的回答,提问学生:“长得很委屈是说它长得怎么样?”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小桃树委屈的样子。既而肖老师做了总结性的评价--陌生化词语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有同学也回答道:“瘦瘦的,黄黄的,也表现出它的委屈。”肖老师说:“这几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答道:“让我想起了人面黄肌瘦的样子,‘黄黄的’,是把小桃树当作人来写了。”肖老师又做了总结性的评价:“生活经验有助于写作。”
肖老师充分细致地关注了文本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启发学生思考。譬如:“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这一处,肖老师将“拱”字换成了“长”字,让学生细品。学生马上联想到这两个词的区别--“拱”意味着上面有许多覆盖物,它需要费尽气力才能生长出来,能够体现出小桃树生长的“不容易”“没出息”。而“长”这一字是很符合植物生长规律的,没有“拱”这一字的表达效果。
《一棵小桃树》教学思考(.4.13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我也设计了一个类似的问题:“这是一个棵怎么样的小桃树?”来引发学生对小桃树形象的思考。但这个问题太泛,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回答得很“全面”,而只是知其然并没有知其所以然。散文教学必须关注语言,而我却急切地期待他们回答出所谓的“正确答案”,没有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来促发他们对文章语言文本本身的思考和感受。在这一点上,肖老师的示范给予我太多的引导,也冲击了我固有的教学思维。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需要对语言文字本身有强烈的敏感度。”最让我佩服和惊叹的教学点在肖老师的一个换词活动中--“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对这一句话,肖老师把“说”这一字换成了“笑话”一词,非常符合语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日常的课堂中,我也非常喜欢利用“换词”这一种教学形式。但相较于肖老师的“换词”方式,我明显感觉到我的“换词”是为换而换--故意找出替换一些不如原文的词语来让学生比较思考。其实,这样的方式不过是让学生来“配合”的教学,而非真正地沉入文本,进行真正有价值的思考。
教学的一大难点在于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连接。今天,我的教学中从小桃树的形象赏析到作者的情感探究是非常生硬的。而肖老师通过这样一句话“众人皆说小桃树没出息,‘我’是否用‘没出息’来形容它?我是怎么样形容它的?”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作者情感的探析。
“为什么文章要写这棵小桃树?”这个问题看似在学生初读体验时已经解决了,但肖老师通过对“小桃树”的经历和对“我”的经历的品析中不仅启发学生对文章深层内涵的思考,更引发学生对明暗两条线索和“托物言志”手法的介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相关。”肖老师的教学也解开了我一直的疑惑--原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辅相成!
肖老师引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自然地提问学生:“如果只用一个字去写这篇文章,你会用哪一个字?”学生们不仅积极踊跃地说出了一个个令人惊喜的答案,更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堂课对他们思维的激荡和他们对思考的自觉追求,这是课堂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真正的学习之所在。
在评课环节中,肖老师对我课堂的改进建议也让我醍醐灌顶--将最后一个问题:“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是吗?”作为教学的主问题,通过引发学生对“你”指谁的探究串起整堂课。听完后,我恍然大悟,恨不得马上修改实践之。真不得不叹服:“大师果然是大师!”
一石激起千层浪。肖老师不仅带来了一堂令人惊叹的好课,更是带来了无数令人省悟的教学理念、思维和心得。譬如,肖老师的“备课八思”启发我们在文本素读之时收获灵感:
(1)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点);
(2)这是写什么的文章(内容和主旨);
(3)文章为什么而写(写作动机和背景);
(4)怎样写出(语言和手法)
(5)最能体现语言特点、手法特点的关键段落在何处(教学聚焦);
(6)编者为何将它放在这个单元(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
(7)今年教读这篇文章最大意义是什么?(社会价值);
(8)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是什么?读不懂的是什么?(学情预判)。
语文教学设计并非空穴来风,其实有章可循。这一条条规则的背后是我们教师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敏感,对文章写作的准确把握,最重要的,是眼里有学生--对学生学情的尊重。一切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也最需要考虑的是--这个问题学生是否已经懂了?只有真正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肖老师也说:“得心应手。”只有真正懂得学生的心思,真正关注学生的存在,才能有真正的好课。
肖老师的“教学五点”同样让人大饱耳福。
(1)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老实”,即学生要贴近语文教学的规律,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问题。那什么是语文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叙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俗来说,就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阅读文章的能力,学会写作的能力和学会说话的能力。
(2)扎扎实实教语文。扎扎实实就要求每一个语文老师对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敏感度,在字里行间找到教学的“抓手”,展开教学。肖老师举了《孔乙己》中的一句话:“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通过对“内”“外”二字的品读分析揭示了文章的深刻意涵。这个抓手的确高明!
(3)真真切切。肖老师提出了三句话:“教真语文。真教语文。真教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读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启发他们真正思考,在语文知识获得上发生改变。
(4)深深浅浅。语文教学的“深入浅出”,直指它的课堂氛围,应该是简单、有效而大气的。它需要我们贴着学生去教,不为求深而故意深层展开教学,掌握好自己的解读深度从而正确选择教学的度。
(5)灵动灵活。教师的课堂语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选择的主问题都应该是生动鲜活的,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的,而不应该是按部就班,杂糅混乱的。
肖老师对语文课程、教学的思考深深打动了我。他的这一堂好课,这一场精彩的讲座让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素以为绚兮。肖老师不用幻灯、不用图片、不用音乐,用一支粉笔、一次次对话、一次次朗读为我们简单而大气地呈现出课堂的无限精彩。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一答,实则也蓄满了他对课堂的无限心血和热爱!
一、导入
用童心发现世界,用童趣点缀生活.二、作者简介竹影---丰子恺
丰子恺,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三、预习展示
闷热mēn rè
幽 暗yōu àn
弥漫 mí màn
眼梢 yǎn shāo
惬 意qiè yì 闪烁shuò
水门汀tīnɡ
缕lǚ
徘徊pái huái
口头禅 chán 硕士 shuò shì
撇 piě
疏 密
shū mì
蘸 zhàn
参 差不齐
cēn cī
四、听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简短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叙述“我”,弟弟和明华在月夜看竹影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艺术美的发现。2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文章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
3从文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有哪些有趣的发现?(1)细看月光下的人影,头上有烟气(2)水汀门上的竹影像中国画
4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 引出下文,为下文画竹影做铺垫。
五、思考探究释疑
1《竹影》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天真可爱,生动有趣?(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非常微弱,但又迅速而不可挽救”。
作用:写红光的消失充满动感,符合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2、)“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作用:用色彩的暖色和寒色来描写日光和月光给人的感受,用音乐的长音阶和短音阶来比喻由日光到月光的变化。(3)、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去。
把人影比作青蛙,充满童趣。
2、文中的“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谈谈你对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
(1)文中的“爸爸”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把孩子带入艺术殿堂。
(2)对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中有独特的艺术创造体验和发现,充满童趣。
3、请结合课文谈谈“西洋画像照相,1、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怎样理解? “照相”
是对事物真实的反应,西洋画则重写实,重形似。“符号”
是抽象地指称事物。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 中国画—符号
(神似)西洋画—照相
(形似)
2、图片展示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欣赏之----风景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欣赏之----人物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欣赏之----人物
3、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已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总之,中国画重写意,重神韵,像符号;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像照相。
六、总结
竹
影
丰子恺
游
戏
艺
术
童真童趣
美
七、有关竹的诗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清】郑 燮 《竹石》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八、作业:
一、生物都有细胞、组织、器官等结构层次吗?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单元小结”中 ,有这样一条“小结” (见第70页):
此外,本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最后一段, 也概括说:“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 从宏观到微观可以这样描述: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每一种器官都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都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见第65页)
这里所说“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等,是不很准确的。在本单元第二章节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你将知道”中,就明确地提问“多细胞生物体多种多样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在课文中,也说“多细胞生物体都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见第59、60页)。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以人体即哺乳动物为例来说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说明植物体构成的。而人体和绿色开花植物都是高等的多细胞生物体。结合本书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有关内容可知,四类绿色植物中同时有“组织、器官”的植物体,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绿色开花植物三类,但有六大器官的就只有绿色开花植物。所以,“组织、器官”等结构层次更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在修订前的课本第二单元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中,其开头这样说道:“多细胞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有许多细胞”(见第62页);在本章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中说,单细胞生物没有上述结构, 有上述结构的是多细胞生物(见第68页)。教育部2011年制定的最新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也有三处明确提到“多细胞生物体”:“多细胞生物体依靠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活动,表现出生命现象”,“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还有一张表的题目就是《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见第10-1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6月第5次印刷)。此外,病毒等连细胞结构也没有,就更谈不上有上述结构了。
因此,“单元小结”中的“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这句话就不准确了,最好在前面加上“多细胞”,说成“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 这样课本前后一致又不致造成误解。当然,说“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且都有组织、器官等”,也不十分准确,但比“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要准确得多。所以,不能因为是“小结”,为了过分追求文字的简洁而牺牲准确性,这样是得不偿失的。此外,第三节中的“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一句,最好也在前面加上“多细胞”。
二、苔藓植物的“假根”是根吗?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二标目“苔藓植物”中,课文这样叙述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见第81页)这里说苔藓植物的“根非常简单 ,称为假根”,就是说苔藓植物是有根的,只是根比较简单,称为“假根”而已。那么,“假根”是根吗? 苔藓植物到底有没有根呢?
我们首先要区分“根”和“假根”。根是高等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有时又称“真根”, 一般是指植物在地下的部位。根的主要功能为固定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并将水和无机盐输导到茎、叶,以及储藏养分等。根大多是由胚根发育而来(主根),或由中柱鞘细胞发育而来(侧根),也有的是从茎或叶上生出来的(不定根)。胚根是种子萌芽后首先出现的器官,它向下生长深入土壤而固持幼苗。根的结构,大都比较复杂,内部都有维管组织,并具有根冠。
假根则与根(真根)明显不同。假根,是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结构,外观与根呈类似, 在菌类和一些低级植物都有。在藻类、苔藓和一些蕨类植物(包括蕨类植物的配子体)中,生于植物体的下面或基部,具有固着植物体和微弱的吸收功能。从结构上,假根都很简单,不少为单细胞结构,如地钱、蕨的原叶体和伞藻等的假根; 有的为多细胞结构,如葫芦藓等。也有假根形成固着器,如藻类中的海带等。无论何种假根,其内部均无维管组织,尖端也无根冠。所以,假根的进化水平都比较低。假根也有固着植物体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但效率要比根低得多。在来源上,植物体的假根是表面细胞或基部细胞延伸而成,而与根大多是由胚根发育而来不同。
苔藓植物有像“根”的部位,但它非常简单,只起固定作用,没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因此还不能称为“根”,只能称作“假根”。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靠的是叶片。所以,苔藓植物的吸水保水能力不强,植株矮小。也就是说,苔藓植物是没有根的,只有结构简单的“假根”,假根并不是“根”。对于这一点,在最新修订的义务本《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得到印证。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一标目“植物的分类”中,有一个要填写的分类表,其中的“无种子”中“有茎叶”类里,又分“有根”、“无根(假根)”两类,而“无根(假根)”对应的植物是葫芦藓,正是“苔藓植物”,与“无茎叶”“无根”的藻类植物类似(见第97页)。
由此来看,课本中的“根非常简单”一句是错误的,对师生有极大的误导作用,使人认为苔藓植物是“有根”的。原文可改为:“……没有根,只有结构非常简单的假根(假根不是根)。”
三、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通过导管运送的吗?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单元小结”中,有这样一条“小结”:“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见138页)
上面的第二句话也是值得商榷的。
本单元第一章的开头说绿色植物可以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在“小结”中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点。但根据本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二节“种子植物”的叙述以及课外资料,可以得知下列信息: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苔藓植物也没有“根”,只有结构简单的“假根”,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靠的是叶片;虽然有茎,但茎中没有导管,谈不上有输导作用。
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
种子植物同蕨类植物类似,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所以植株也很高大。
任志鸿主编的《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在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典型演练”之“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或阴湿的环境中”,这样“典析”道:
“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没有输导组织,由于这类植物没有根,没有吸收水分的专门器官,所以适于生活在水中或阴湿的环境中。蕨类植物具有真正的根,但是根不发达,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输导组织不太完善,也同样更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这类植物的生殖过程必须在水中,借助水的帮助完成受精过程,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中。”(见第48-49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6月第9版)
由此可见,四类绿色植物中,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并没有根,它们吸收水和无机盐靠的是全身或叶片,也没有“导管”这一输导组织;有根的只有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两类,只有它们才是由根吸收水和无机盐,并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的。
一、从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1.I went to California__________ Thursday morning.A.atB.onC.inD.for
2.They went to the ___________ to have a big dinner.A.shopB.theatreC.beachD.restaurant
3.---Was there _________ rain tomorrow?
---Yes, we were wet all over.A.heavyB.strongC.stronglyD.heavily
4.The Smith don’t live here any longer.They ________ to another city ten years ago.A.hurriedB.gotC.movedD.returned
5.---___________ did your journey last?
---Five days.A.How farB.How muchC.How longD.When
6.Please knock on the door before you __________ the room.A.enteredB.pushedC.noticedD.counted
7.I’m hungry___________ I’m going to buy some food.A.howeverB.becauseC.butD.so
8.---I’ll go to Hong Kong to do some sightseeing.---_____
A.No, I won’t.B.No problem.C.Have a good time.D.It’s kind of you.9.In 2012, ____ people will go to London to see the exciting Olympic Games.A.ten millionsB.millions ofC.ten millions ofD.million of
10.The days get _____in summer.A.long and longB.longer and longer
C.the longestD.longest
11.I don’t like fall behind ____students.A.the otherB.the othersC.othersD.another
12.When he was young, he _____a hospital to help the sick people.A.opensB.openedC.will openD.is opening
13.---What is your teacher like?
---_____
A.He likes teaching.B.He is like a friend.C.He is strict but nice.D.Vegetables and fruit.14.Tom has the longest journey because he lives __from the school.A.farB.fartherC.farthestD.closest
15.People say “___” to family and friends on Christmas Day.A.Happy ChristmasB.You tooC.The same to youD.You’re welcome
二.按照要求完成句子(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 满分10分)
21.Are Tony and Daming going to have a party?(做否定回答)No, _____ ______.22.He visited his aunt last weekend.(改为否定句)He _____ ____ his aunt last weekend.23.We clean the classroom every day.(用at the moment 改写句子)
We ____ _____ the classroom at the moment
24.Skiing is more dangerous than running.(改为同义句)Running ______ _____ than skiing.25.The space flight lasted 21 hours.(对画线部分提问)______ ____d id the space flight last?
三.完形填空
Do you often think of your parents? You may say, “Of course, I26.I buy a present for my mother on Mother’s Day and on Father’s Day I give my father27, too.” But what about the other days of the year?
I have a friend whose parents live in another city.One day I went to see her.We had a nice conversation(谈话).Then she wanted to28.So she dialed(拨号)the number, but then she put down the phone.After about fifteen29, she dialed the number again.“ Hi, Mom…”
Later I asked, “30 did you dial the number twice?” She smiled, “ My parents are old and31.They can’t get close to the telephone quickly.I always do so when I call them.I just want to give them enough(足够的)time to32the call.”
My friend is a good girl.She is33 thinking about her parents.You also want to be a34child , right? Please always remember to35 your parents in every situation(场合),not just on some important days.()26.A.willB.doC.won’tD.don’t
()27.A.a cakeB.a kissC.some moneyD.a present
()28.A.make a callB.go sightseeingC.have a restD.go for a walk
()29.A.secondsB.minutesC.hoursD.days
()30.A.HowB.WhatC.WhyD.When
()31.A.fastB.slowC.healthyD.careless
()32.A.moveB.bringC.takeD.answer
()33.A.alwaysB.neverC.seldom(很少)D.sometimes
()34.A.badB.cleverC.goodD.strict
()35.A.meetB.loveC.callD.hear
四.词语运用
阅读短文,根据文意,将方框内所给的词语填入相应的空白处,使短文意思完整(每个词语只能使用一次)。
basketsteachersthoughtweatherunhappy
Basketball is still a young game.It’s over a hundred years old.In the winter of 1891, a certain college was having some trouble with its boy students.The ____36.___ was bad and the students have to stay indoors.As they couldn’t play outdoors, they were ____37.___, and some even got into fights(打闹)time to time.Some of the _____38.__ at the college asked Dr.Naismith to invent(发明)a game so that the students might have something to play at.It was not easy to invent such a game because it had to be played indoors, and the court(场地)was not very large.Dr.Naismith_____39.__ for a few days and invented a kind of ball game.It was played between two teams.To make a score, the ball had to be thrown into the basket ten feet above the floor on the wall.At each end of the court there was such a basket.At first,Dr.Naismith wanted to throw the ball into a box.As he could not find boxes of the right size, he had to use fruit___40.____ instead(代替).That is how the game got its name.五.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D)中,选出最佳选项。(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 满分20分)
A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eople enjoy entertaining(请客)at home.They often invite friends over for a meal, a party, or just for coffee and conversation.Here are the kinds of things people say when they invite someone to their home:
“Would you like to come over for dinner on Saturday night?”
“Hey, we’re having a party on Friday.Can you come?”
To reply to an invitation(回应邀请), either say thank you and accept(接受), or say you’re sorry and give an excuse:
“Thanks, I’d love to.What time would you like me to come?” or “Oh, sorry.I’ve tickets for a movie.”
Sometimes, however, people use expressions that sound like invitations but which are not real invitations.For example:
“Please come over for a drink sometime.”
“Why not get together for a party sometime?”
“Why don’t you come over and see us sometime soon?”
They are really just polite way of ending a conversation.They are not real invitations because they don’t mention(提到)a specific(确定的)time or date.They just show that the person is trying to be friendly.To reply to expressions like these, people just say “Sure, that would be great!” or “Yes, thanks.”
So next time when you hear what sounds like an invitation, listen carefully.Is it a real
invitation or is the person just being friendly?
41.Why do Canadaians and Americans often invite friends for meals at home
A.Because they can save time.B.Because they can spend less money.C.Because they enjoy entertaining at home.D.Because they have modern and beautiful houses.4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 real invitation?
A.If you’re free, let’s go for a drink sometime.B.Please go to the cinema with me some day.C.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cup of tea with us sometime?
D.I’ve two tickets here.Can you go to the concert with me?
43.If people say “Let’s get together for lunch some day”, you just say “____”.A.That would be nice.B.How about this weekend?
C.Oh, sorry.I’m busy.D.That’s great.I’ll be there on time.44.People use “ an unreal invitation” in order to show that ____.A.they’re trying to be friendly.B.they’re try to be helpful.C.they’re trying to make friends with others.D.they haven’t got ready for a party yet.45.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phrase “sound like”?
A.看上去像B.听起来像C.闻起来像D.摸起来像
VII.写(满分20分)
A.句子翻译。
56.他们需要快些学会英语而且要学好。
They need to _______ ______ ______and_______ ______ ______.57.他们打算去观光,因为他们喜欢中国的文化。
They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cause they like Chinese culture.58.我出生在一个小村庄。
I ________ ___________in a small village.59.我们正在享受好时光。
We’re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60.当你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你骑自行车去上学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n you were a boy?
B. 书面表达
上中学已经近一年了,有时候是不是很怀念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像你生活的地方啊,你玩的游戏啊,你经常听什么,看什么,或者你那时喜欢什么„„等等,现在就请你以When I was young„为题目,写一篇短文来描述一下你小时候的生活。
初一下学期英语期末试题答案
I.单项填空
1-5 BDACC6-10 ADCBB11-15 ABCCA
III.按照要求完成句子
21.they aren’t22.didn’t visit23.are cleaning24.is safer25.How long
IV.完形填空
26.---30.BDABC31.---35.BDACC
Ⅴ.词语运用
36.weather37.unhappy38.teachers39.thought40.baskets
VI.阅读理解
(一)A.41.----45.CDAAB
VII.写
A. 句子翻译。根据下面各题所给汉语意思用英语完成句子。
56.learn English quicklyspeak it well
57.are going to do some sightseeing
58.was born
59.having a great time
60.Did you ride a bike to school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教学设计09-26
人教版七年级下思想品德教学计划09-15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09-06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下教学反思11-27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11-09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中考提纲09-07
《狼》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0-2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教案02-0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