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插上放飞的翅膀(推荐11篇)
事业因为有梦想而更美好!
让语文教学插上放飞的翅膀
——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的教学反思
作者:双墩中学
周宏会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它是在对教学的道德责任以及技术性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他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觉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在具体工作中不断调整思路、步骤、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富有新意,更有效。
然而今天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现代意义的教育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更直观、更形象的实施语文教学,拓宽语文教学广度,挖掘语文教学的深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以多种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鉴于此,我就以《纪念刘和珍君》这一课多媒体教学为例,就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反思,以便更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一、课堂教学过程反思 1.情景导入反思
我在通过简短的语言导入新课之后,把一组有关于“三·一八”惨案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①谈谈他们眼中的“三·一八”惨案。直观的图片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惨案的现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接着我又展示了一张相片,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刘和珍!短发的刘和珍让一些学生很兴奋,都在七嘴八舌的讨论着。课堂氛围随之调动了起来。有的对段政府很愤恨,有的对刘和珍很同情,有的对当时的社会感到悲哀„„直观的图片能把同学们带入预设的情境中,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整体感知环节反思
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本。我要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了阅读要求,长丰县双墩中学
事业因为有梦想而更美好!
我利用学生刚才的这种感情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出鲁迅笔下描写刘和珍的语句或词语,然后请同学读出你圈划的词句,谈谈你看到的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又何至于惨死在政府门前呢?可见的语句能弥补教师语言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更清楚、更有效地解答问题。可以想象,有前面情感的铺垫,再加上清晰地教学思路,学生很轻松愉快的就解决了这些问题。然后,我把同学们回答出来的重点词句连缀起来形成一首对刘和珍的赞美诗,又直接地展示在屏幕上,我加以配乐(《眼泪》)朗诵。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可以说这个环节是成功的师生互动、互学的环节。在这个小环节里我们既认识了刘和珍是一位善良的渴求知识和真理的爱国进步青年,又知道了鲁迅先生以此文来表达对逝者的沉痛悼念之情。由此再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思考鲁迅先生在文中只是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之情吗?如果不是,请同学们找出能表达其他情感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在这一环节里,实质上是让学生通过对重点(关键)语句的准确圈划、正确赏析达到准确高效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的变化。
在同学们五至八分钟的阅读之后,请同学们发言,找出关键语句,作出标记。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总共找出六处,用多媒体放映在屏幕上。我也在屏幕上打出如何鉴赏语句的技法:
一、阅读
二、联系上下文
三、抓住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程度副词等)
四、修辞
学生讨论,师生合作。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形成板书。板书直观性好,动态性强。
可以说这个环节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用提前预设好的幻灯片快捷的展示在屏幕上,既节约了时间,又让问题直观化,抓住了学生的精神注意力,有利于解决实质问题,真正做到了有效课堂。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甚至有的同学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见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种优势是传统“黑板——粉笔”教学无法比及的。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里的合理运用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弥补了语文教学的不足,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生和活力。
3.深入理解环节反思
通过上一环节的板书(用屏幕显示),我们总结出文章流露出来的丰富的情感,有对烈士遇难痛心的叙述,也有对烈士精神热情的讴歌;有对反动政府及无耻文人的揭露,也有对“三·一八”惨案深刻的思考和总结;有对庸人忘记历史的悲哀,更有对真正的猛士的激励,对未来由衷的期望。然后找出重点章节语段(显示在屏幕上),如第一节的第三段、第二节和第四节,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充分体会这些复杂的情感。
4.拓展延伸环节反思
长丰县双墩中学
事业因为有梦想而更美好!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我展示了艾青的作品《我爱这土地》(配乐《黄河颂》)。在低沉悲伤人又激愤的音乐感受中,让学生去体会刘和珍、鲁迅、艾青的爱国热忱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可视的文字,清晰地音乐对学生是一种鼓舞和感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拓展了语文教与学的思路。
5.课堂小结环节反思
最后我在屏幕上打出两句话来总结(配上《清明上河图》的纯音乐):
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为文的情感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方法
直观的文字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音乐声中落幕,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意境美。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的反思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有时仍然收到时空的局限。但发达的信息技术可以弥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的不足。丰富的图片、视频和优美的音乐可以满足我们的试听享受,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穿越明今远古,飞越世界山川河流,涉足异域风情的国度,聆听饱蘸人世沧桑的音符,感受不同时空的人情风俗。清晰美感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绘声绘色的教学课堂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习热情。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在教学上,音乐比其他方法更为有效”。因此可以用配备图片的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沉静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感受着情感与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新课改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人文化的教育。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直观清晰动态的展示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拓展教学的知识面和学生的思维空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实现有效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内容涵盖量大,传统的教学课堂内容受到黑板局限,不利于内容拓展。我以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为例。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学生总结一点,教师展示一点,思路清晰,过程井然有序。在课堂上我可以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今建筑,如故宫、天坛、华表、国家大剧院等,用多媒体显示中国传统木材框架结构的构造部件,如斗拱、举折、举架等,这些教学重难点很难用语
长丰县双墩中学
事业因为有梦想而更美好!
言澄清。然而从用多媒体教学,高度清晰、色彩艳丽的图片很直观形象的向你展示中国建筑的特征,弥补了语言描述模糊性的缺陷。可见运用信息技术既节约了时间,又易于澄清问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如博客)把自己的作品、丰富的教育资源展现出来供学生业余学习,在QQ里交流思想、学习方法等。在无形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总的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今后可以继续沿用的成功经验,也有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无论如何,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与磨砺中才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只有时时反思、事事反思,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是啊,现代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我们也希冀着语文教学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向世人昭示腾飞的梦想就在今天。
后进生有何特征?历史教学中的后进生往往表现为: (1) 基础知识不扎实, 知识结构不合理; (2) 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责任感; (3) 学习习惯不合理; (4) 学习兴趣淡薄; (5) 上课不认真听讲, 课堂效率低下; (6) 缺乏信心和恒心等等。
面对这样的学生, 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本人认为后进生转化的策略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让后进生“愿学”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由于后进生的特殊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理不当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排斥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的人, 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 你信任他, 赋予它更多的责任, 往往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手段。”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后进生的自尊心往往更强些。他们认为自己成绩不好, 老师看不起他们, 存在自卑的心理。但是教师往往在公开场合批评、贬低他们, 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作为教师要换个态度对待后进生, 尊重后进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水平等等。
2. 创造良好的生生关系
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的原因, 大多会存在自卑的心理, 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历史教师可以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把他们分入各个小组, 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组合, 进行交流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等和较好的学生以及后进生和中等生放在一起能达到最优的效果。高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更能影响下一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创设愉悦的情境, 后进生会感到有同学的帮助, 老师的关心, 集体的温暖, 使他们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后进生“爱学”
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 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 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 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 百折不挠。”经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后进生对学习历史缺乏兴趣。心理学认为: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 而是根据直觉的好恶。这样的认知方式, 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对感兴趣的内容能够愿意去主动接受, 听得时候津津有味, 乐于其道;反之, 对不感兴趣的内容, 则不闻不问。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历史教师要使学生的兴趣, 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旦后进生对历史感兴趣的话, 他们就会有要学习的冲动。而在这个阶段, 他们的求知欲, 学习的效率明显会提高, 即使遇到了学习困难, 也会使得他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和思考, 当他们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以后, 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有了成功的体验后, 后进生会关注历史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历史教师可以巧设教学情境, 让后进生享受快乐历史,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历史教学风趣、幽默,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也应该使历史教学充满激情, 让学生融入课堂, 去撞击他们的心灵, 去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三、引导学习正确的方法, 让后进生“会学”
后进生的学习状况不是朝夕形成的, 转变后进生的策略主要应该关注他们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从学生层面来看, 学习往往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考试一系列的过程。本人认为后进生学习的突破口应是做好历史学习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首先记笔记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 从而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其次, 笔记是记录历史问题的载体, 又是生成问题的载体。后进生在记的过程中既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又能发现问题, 最终实现解决问题。
历史学习笔记应该包括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和复习笔记。
预习笔记主要是阅读教材, 熟悉教材中的结构体系, 对阅读过程出现的障碍作必要的记录。
课堂笔记是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所作的笔记。在课堂教学中, 每一个学生所获得的体验是不同的。课堂笔记的记录能够帮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全面理解, 是提高成绩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 课堂笔记的记录在整个历史学习笔记记录中显得尤为关键。针对后进生而言, 教师应该提醒他们在上课时准备好不同颜色的笔。关于教材, 教师要鼓励后进生在教材上进行划、圈、注释、列提纲, 使书本上的主要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复习时更有针对性。当然课堂笔记的记录不一定需要专门的记录本, 一般记在教材上即可。至于笔记的内容, 提醒后进生有些内容是必须要记的, 如历史教师课堂中反复强调的、具有总结性和规律性的以及启发性的内容。
复习笔记的记录可以相对简单一些, 主要是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归类整理, 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规范化。
总之, 后进生的转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他们愿学、爱学、会学。为他们插上学习的翅膀, 放飞自己的梦想!
摘要:后进生现象是历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后进生的转化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试对历史教学中后进生的表现和转化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策略,兴趣,学习笔记
参考文献
[1]叶运生 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一、气氛和谐,诱发猜想
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平等对话,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讨论。创造性的见解往往就在学生的热烈讨论、各抒己见之中出现,这时学生的发散思维最为活跃,各种猜想就会产生,进而才有创新的见解。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话题,设计出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的题目,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动手操作,自觉猜想
引导学生从直观出发,将实验材料跟发现规律结合起来进行猜想。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利用直观帮助学生猜想,从而发现几何性质。我让学生先将一块三角形纸板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学生猜想拼成的是一个平角,接着再要求学生借助量角器在纸上画内角和小于180°的三角形。学生画出形态各异的三角形,并测出所画三角形的内角和都近似于180°。于是,学生很自觉地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是180°。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和实物(教具)接触,猜测问题的初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去证实猜想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猜想能力,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勤于观察,大胆猜想
“要思维得好,必须观察得好,观察可以导致猜想。”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要勤于观察,有目的地大胆假设、猜测和探讨。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我借助多媒体,把图①分成图②所示的8份,再拼成图③所示的近似平行四边形,利用面积“逼近”的原理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作进一步的解释。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③是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能拼成近似长方形、近似三角形、近似梯形吗?这些近似图形的面积是多少?”从直观图形的演变,推导面积公式,让学生感受到猜想的妙趣,学会了一种化归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实物中数学现象的客观存在,再进行积极探究、思考,大胆猜想,最后从具体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形成数学概念。
四、引导归纳,积极猜想
要启发学生积极猜想,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自主探索之火,引导学生去猜想问题的结论、解题的思维方向、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充分体现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并提出如下问题:“怎么发现这一规律的?”“解这题的方法是怎么想到的?”……此外,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题目,激发学生猜想的积极性。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1.引导思考。首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要改变圆的大小就要改变圆的什么,再结合多媒体演示圆的周长随圆的直径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证明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2.初步归纳。引导学生由长、正方形周长与围成图形的边长有固定的倍数关系,猜想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也可能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然后分组进行实验操作。3.猜想结论。要求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猜想“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这样学生就能深刻领悟到“圆周率”的特性。4.检验猜想。借助多媒体,检验猜想的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到要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需要大量的实践来证明和检验,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主动地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以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教育过程。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x,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的积极和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关于空气的教学中,孩子们分享了科学的乐趣,懂得了许多与空气相关的科学道理,激发了他们从小对科学的兴趣。同时,我作为老师,也在教学科研中得到了成长。
为了迎接20xx年庆元旦亲子联欢活动,幼儿园给每一个班分发了足量的气球,以便于装饰活动室之用。我们几个老师不一会就吹了好多气球。这时,孩子们看见这五颜六色的气球兴奋起来,有的拿起一个气球就吹,有的抱起一个气球舍不得放下。这时,孙俊淼拿着一个气球放在嘴里怎么吹也吹不起来。他垂头丧气的来到我面前说:“老师,你是怎么吹气球的?你放在嘴里气球就鼓起来,我放在嘴里怎么就鼓不起来呢?”
我听了他的话不自觉的笑了起来。不经心的说了句“我让气球吃了空气,气球吃饱了,肚子就鼓起来啦”。孙俊淼是一个比较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听了我的话后,疑惑得眨巴眨巴眼看着我说“老师,我怎么没看见你嘴里有东西啊,空气是什么?”孙俊淼这一说,我立刻意识到这是孩子们的兴趣点、好奇心,是主动的探索欲x。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但对于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空气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孩子们并不了解,我不能失去这的传授科学知识机会。俗话说“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我想到了,就要做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是我对平时教学工作的更高追求。没有科学活动,也就没有幼儿的科学观察学习。我要让孩子们了解空气。于是“找空气”的科学课在我的心里产生了。
说干就干,我放下手中的气球,准备起了实验材料。我到实验室拿来气球、玻璃杯、吸管、碎纸屑、保鲜膜若干、塑料盆、水、蜡烛、打火机。
第一个小实验,我先出了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起来,最后谁也没猜中。我揭示了谜底—“空气”。并引导孩子们说一说空气在哪儿,你看见了吗?闻到了吗?摸着了吗?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皮球里有空气;有的说……气球里有空气。接下来,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了解空气特性:孩子每人一个保鲜膜,在室内四处找空气:先张开保鲜膜口,然后再捏紧袋口。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观察空气的颜色,请孩子透过装有空气的保鲜膜看老师,能不能看得见?摸一摸空气:伸手摸一摸,看能不能摸到空气?闻一闻空气的味道:我让孩子用鼻子深吸一口气,闻一闻空气是什么味道的?孩子们都说没有摸到,没有闻到,只透过鼓鼓的保鲜膜看见到老师了。我根据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启发孩子说出:空气无色无味,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透明气体。同时我让幼儿试着把保鲜膜里的空气向自己的脸蛋上挤压,让幼儿感受空气有流动性。
第二个小实验,我和孩子们一起做找空气:将纸片放入玻璃杯,倒扣杯子,垂直压入装有水的盆中,看一看纸片有没有湿?为什么?孩子们非常专注、入神,都带着神秘的眼神看着杯子中没湿的纸屑。为了证明空气的存在,我把扎紧口的气球放在水盆里,气球会浮起来,说明空气进入气球。把气球浸入水中,用针刺一个小孔,然后挤压气球,小孔出就会冒出一串气泡,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孩子们看到冒出的一串串气泡,高兴地拍起手来。
第三个小实验,孩子用吸管插入水中吹,水中会冒气泡,说明人体中也有空气。做完这些,我让孩子们联想一下:哪些地方还有空气?孩子们的思维放开了,小嘴巴像开了闸的洪水,滔滔不决的说了起来。
为了让幼儿了解空气和人类的关系,我请孩子们用手捏住鼻子和嘴巴,亲身体会不呼吸的感觉,如果不能呼吸,人会怎样?——人离开空气就不能生存。我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玻璃杯罩住,观察两支蜡烛谁先熄灭?为什么呢?让科学告诉幼儿:空气能助燃。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总结:空气是我们的好朋友,人类和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如果空气被污染,人类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所以,我们大家都要保护环境,保持清新的空气。
活动延伸环节,我和孩子们完了一个“好玩的气球”游戏。孩子每人一个气球,把它吹起来,不扎口,然后松手放开气球,这是气球在空气泄漏的作用力下会向前飞去。利用这一现象,我简单地介绍了火箭升空的原理,向幼儿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使幼儿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个个睁大了双眼,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感受了科学活动带来的魅力。
经常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升入初中后写作没有长进,老师们也在感叹当今初中生写出的作文仍幼稚不堪,初中生写作仍啃着小学作文启蒙的“本”。反思这一作文没有伴随其成长现象的原因,不得不归罪于我们的作文教学的低效。作文课上老师“失语”,课堂“无为”,教学“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正值我陷入困境一筹莫展时,有幸参加了去年“全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讨会”,会上听了四节观摩课,课堂上教者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与课堂作文训练的有机整合而呈现出的精彩和高效,让我茅塞顿开,给了我深深的启发。回校后,我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课堂作文训练。在课件资源的运用上,我经历了“借(借用年会上带回来的课件)——找(结合教学需要在网上找相关素材作为课件)——制(根据学生实际自己收集素材制作课件)”的成长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我经历了“仿(模仿年会教师们的教法)——拓(拓展教法)——创(创新教法)”的内化过程。短短一年的尝试,让我和学生们收获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我作文教学的两大转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实现了作文课堂由只注重结果向关注过程的转变。我以前的作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结果,虽也提关注“过程”,但只是体现在两头,即——作文前题目布置,讲要求,作文后评分,点评。虽也包含知识、方法,但却与学生写作过程脱离开,一味让学生盲目训练,忽视对学生作文中的吸收、思考、表达的关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们论到作文,就必须连带地论到原料的问题,思想构成的径路,情感凝聚的训练,都是要讨究的……”。叶老所论证的
正是说明写作教学对过程关注的重要。而多媒体课件正是以他高容量、灵动、快捷的特点把教师的写作指导切实的落实到学生写作过程中,表现在:
1.创设作文情境,丰富学生的“写作源”
学生的作文其实首先就难在写作源上,我们常见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就是作文任务几种具体表现形式,而多媒体课件首要的任务就是在“情境”中把“任务”呈现出来,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丰富学生写作源。像在抒写亲情,训练细节描写的作文课——《让亲情在细节中流动》,一开课,多媒体课件就放映了电影《我的兄弟姐妹》里表现“母爱”的片段。学生欣赏画面,感受细节。首先让学生说“刚捕捉到了哪些让你感到的画面?”,在学生交流过捕捉到的画面后,老师点拨,“同学们刚才捕捉的这些画面就是细节,细节就是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而正是细节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而细节正是学生必须学会捕捉的“写作源”。多媒体正是以这种形式(视频或图片)呈现出的真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的问题情境,丰富并引起学生对写作源的有意注意,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加强写作知识和形象知识的衔接。
2.展示作文范例,引领学生的精彩表达。
学生作文畏难,解决了写作源的问题,再就是不知怎么写,即怎样布局谋篇,精彩表达。出现怎样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认识到实践的这一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这一问题最佳的方法是示范中引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凡有指导必有示范,不靠多讲,恰当举例,是以启发而已。”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正是利用其高容量、清晰、便捷的特点,突破传统作文课“干讲白说”的局限,为学生随机提供“示例模范”的作用。在指导《亲情在细节中流动》一课中,在同学们欣赏画面,感受细节后的下一环节就是“运用典范,刻画细节”。课件展示教师精心收集整理 的,从名家名篇朱自清《背影》的“父买橘”的动作细节,到优秀学生习作中刻写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片段,并分别以改写对比赏析感受动作细节的表现力,以多项选择的辨析去领会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描写,以添枝加叶丰富伴随人物语言的心理、神态、动作的导演去提升人物细节刻画的能力。在学生赏析、比较的过程中,随机加入练笔任务:以连续的动作表现妈妈冬天为我们洗白球鞋的动作,生动再现安慰“海选”失败回来的妹妹一番对话。在读、悟、仿、交流的过程中领悟细节中包蕴的亲情,提高表现细节的能力。多媒体的运用正是以这种随机展示的范例,关注了学生从认识到实践这一习作过程的关注,引领学生精彩表达。
3.展示典型习作,优化“评改”路径。
以前的作文教学,很多老师和我一样评改总是滞后一周两周,甚至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学生作文后作文本上老师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几句空洞的鼓励,这样的训练再多学生的写作水平仍然是原地踏。写作过程是认识事物和表达认识的实践过程,而这两方面反映在“作”和“改”中,才算是完整的过程。而“评”是“改”的前提,是“改”的基础。多媒体的引入正是解决了我们以前课堂上无法直观展示学生典型作品进行评改的难题。一般作文课我会选择连着的两节课,这样确保在课堂上留出时间,首先是利用课件展示课前老师收集的类文点评的范例,从示例中学会评;展示小组活动中选出的优秀习作或其中的句、段进行赏析评点,提高学生认识,为后面的“改”奠定基础;利用展台展示学生小组活动中选出的习作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推敲、修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目的。其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这一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用。同时这种视觉充分参与的思维活
动也很好的照顾到了学生中智力上听觉、视觉发展不均衡的群体,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前几天,我在“成长类作文导写”的课堂上,针对学生对这类作文容易陷入“语言靡丽,议论抒情铺成,而缺乏具体细节表现”的现象,在评改的过程中,先在展台展示了刚上过的小说单元与成长有关的《心声》《孤单之旅》这两篇课文教学中同学们事先收集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在点评中直面“细节”内涵、魅力。引发了学生对作文中细节描写的有意注意,接着学生的习作展示中,大家自然就以评点细节描写为主展开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展示一同学的习作中写的是他暑假到爸爸打工的城市后,下车到车站久等不见爸爸来接,最后下定决心自己乘车找到爸爸住处,经历爸爸故意设计的锻炼后感受自己成长。当作者读到“眼看着天色渐渐暗下来,还是不见爸爸来,我心里开始焦躁不安起来…….。”当作者念到这里,就有同学指出,说这里的心理描写不够细致。怎样修改,而一时又说不上最佳方案。我适时问,“焦躁不安”往往伴随哪些表现?“伸脖子四下张望。”有学生应。“如果还没来呢?”在我追问下有学生接着说:“我再也坐不住,站起来,在过道上踱来踱去。”“如果仍然没来呢?”“我一下又跌落在椅子上,八点一十,八点十一……八点二十,我盯着手表,到底还来不来啊?想着忍不住狠狠地踢了一脚椅下的行李包。”学生补充完,我顺势引导那作者把同学们的建议加进去,再念刚才的一段。而当他念到“我终于下定决心按照爸爸以前告诉的地址自己坐车过去……。”,又有学生再次指出,说“„下决心‟也可以用动作神态来表现”,我示意他说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我牙一咬拧起下面的行李包……”。综合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后作者再念这一部分,让学生和展台上的原文比较,什么叫“具体”,怎样表现“细节”,这样的认识在“评改”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了。这也正是通过多媒体优化“评改”途径,让老师捕捉到个人知识形成的突破口,能力提升的敏感期,引领学生加深体验、提高认识、完善方法、技能的成长过程。
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促进了作文教学由教师主线活动向学生主体活动的转变。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深入教师内心,但落实在课堂却不尽如人意。多媒体课件的引入打破了以前作文课上,命题教师主宰、指导教师主唱、修改教师主笔、评价教师主讲,只强调教师活动的模式。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
《让亲情在细节中流动》的课堂上,在“欣赏画面、感受细节”的环节,学生情感投入,兴致盎然的捕捉作文源,自主感受细节,提炼细节含义,并联系自己生活,反刍内化。“运用典范、刻画细节”的环节,如前面所述以对比,选择,添加尝试的不同方式,自己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去感受领略细节的表现技巧。“抓住细节、表现亲情”环节中,学生在学会对作文源的捕捉,运用领略到的表现细节的方法这一基础上加以实践运用,感受细节之妙。到最后的作文评改中学生及时自主接收到师生,生生多角度的反馈,点燃新的思维之光,促进了思维发展。所有这样的环节无不是教师在把握作文知识的生成契机随机运用多媒体情境创设、美文赏析、典范示例、反刍内化、现场评改,让学生在这一作文成长过程中自主投入、自由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成为信息的决策者,自主参与到知识结构的重组和建构活动中。整个作文教学中,教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并关注学生兴趣,引领并指导学生作文形成环节中从感悟、模仿到个性表达的步步提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正是以它的丰富、灵动促进了我们教学由教师主
线活动向学生主体活动的转变,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我们的作文课成为有学生的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正步入我们农村学校,愿我们的作文教学插上“多媒体”的翅膀,乘着“新课改”的春风,革新理念、改革教法,一飞突围,早日冲出困境。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新华小学
吕 新 艳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正被引入课堂,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当属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本文引入音乐课的实践、多媒体对小学音乐课的作用几个方面阐述了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好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音乐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爱上音乐课!
[关键词]:多媒体 音乐教学 有机整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教育教学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课堂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的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空间,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各学科教学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着它强大的、积极的作用,优化着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音乐的教授限制在“黑板、钢琴、录音机、书本”中,不具备形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对于喜爱视听效果的孩子们,有些时候不容易激发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尤其是欣赏课就更觉得乏味,在这种情况下不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而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不但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加强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示范性,融视听为一体,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复杂的乐理知识生动化,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理解音乐的思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能深刻的理解音乐形象,感受音乐内涵,亲切、自然的表现音乐、满足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要求,音乐审美得到培养。
事实证明,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的整合即“使用多种电教多媒体组合优化的音乐课”,就是在音乐课中运用多种艺术形式结合音乐课教学内容整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扩大容量等等。它使音乐语言和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相对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作为一名跨世纪的音乐教师,我首先转变了自己的教育观念,由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转向重视能力、情感的培养。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利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软件(PowerPoint,课件大师、flash)等辅助教学,另外还尝试了利用计算机音乐教学软件GreenWood进行辅助识谱教学,努力提高自己音乐教学的艺术水平。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极易自然地进入音乐世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形象具体、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多媒体教学利用声、光、影等多种要素,使教学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教师既可以直接在多媒体中播放、演示各种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有组织、有目的、有意识地编排整个课堂。如:在欣赏《国歌》时,我配以天安门前升旗仪式和运动健儿夺金牌时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从而使学生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入情入镜,感同身受,不仅能感悟到原汁原味的音乐形象,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诱发了他们对音乐这门学科的兴趣。这一节课由始至终学生把自己与歌曲内容融为一体,气氛热烈,使学生“乐学”,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机整合。又如:《春天来了》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我先让孩子们说说春天的景色,然后让孩子们观看电脑里制作的春天景象,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大自然展示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哇!多美呀!把他们带入了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 “融雪”、“桃花”、“小鸟”、“蜜蜂”、“杨柳”等在高兴地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了起来,纷纷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起春天来了的欢乐舒展的动作情境。看到他们投入的眼神,专注的表情,教师就能轻而易举地向孩子传递了春天的信息,使他们满怀激情地演唱了这首歌,从悠扬的歌声中抒发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达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化深为浅,攻克学习中的难点。
有关调查显示,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维持在二十分钟内,上课时,他们不能长时间地专心听教师讲课,经常集中较短一段时间后,精力就开始分散,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事难免发生,但他们又容易为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涉及到乐曲欣赏、器乐欣赏等内容,在乐曲欣赏中,又包括了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吹打乐、丝竹乐、民乐重秦和民族管弦乐等五种。怎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是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乐理知识的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难点,使重点突出,难点化易,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起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例如,我在讲解《夏天的雷雨》这一课时,播放了夏天的景色及雷阵雨、闪电等自然现象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充分体会了夏天的可爱,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活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接着便进行了“强、弱”等音乐知识的教学渗透。在录像背景下,请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弱)和春雷的声音:“轰隆隆、轰隆隆”(强),使音乐知识的学习不仅融人了情感,而且为音乐知识充实了丰富的情感,学生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如在上《愉快的梦》这节课时用电脑播放童话动画的宇宙活动,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强调自己创作,可以任意想象各自的童话梦境等。
又如:《两只小象》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这首歌曲讲述了两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用《两只小象》的碟片通过编辑组合,配以乐曲,编制成动画,创设演示情境。上课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象的迷面,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小象急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谈话进入新课教学,充分讲述歌曲、了解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十六分音符的地方让学生发挥想象,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通过多媒体电教手段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造型的创造能力,精彩纷呈,不但促进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四、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民歌来说吧,各个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这个民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
如:我上四年级教材《侗家儿童真快乐》这首歌时,把侗族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通过这些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与怎样表现歌曲也就自然明白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又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音乐信息,把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创新天地。
五、运用多媒体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引导学生艺术创新。
演唱歌曲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曲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例如:我在处理歌曲《保护小羊》时,播放Flash动画,我是这样激发学生情感的:“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天气非常的晴朗,花儿张开了笑脸,小草随风舞蹈,几只小羊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兴高采烈的来到草地上,他们有的在吃草,有的在顶角,玩的可高兴了……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演唱第一乐句?”学生看着美丽的动画情不自禁地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出了第一句。接着画面上突然出现了三只狼,小羊边跑边叫,小鸟急得拍翅膀,正在这时大象来了,举起了长鼻子;狗熊举起了大手掌;小刺猬、小猎狗都来了,最后三只狼叽哩咕噜滚下了山坡。学生禁不住欢呼起来……演唱热情极为高涨,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力,同学们还创造性地使用了自制打击乐,如用铅笔有节奏地敲小盒模仿小羊的温驯,用手拍书、用筷子敲纸盒等模仿各种动物,边演唱边敲击,培养了学生演唱的自信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我在教学《小动物唱歌》的最后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出大森林的一些画面,营造出一个与音乐相符的环境气氛,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每人扮演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有好多同学喜欢扮演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起伏有致,好似鸟儿在树林中尽情地对答歌唱;有的同学扮演可爱的小猫;有的同学两手指竖起放在头顶,扮演可爱的小兔子;有的扮演小树在微风中随风摇摆等等,他们边演唱边自由地舞动,全身心地融人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使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水乳交融,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歌曲中美的形象,获得美的体验,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想像力。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将会更广泛的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上,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好处,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不仅可以扩大信息,充实容量,加快节奏,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在音乐课上引入多媒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音乐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爱上音乐课,全面提高了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让多媒体为小学音乐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殿堂里放声歌唱,让我们的音乐课更加绚丽多彩!参考文献:《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曹理等著 信息技术教材的现状思考 伍 健著 《走进信息化》文汇出版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我跋涉 我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1-10-25(3)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 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 但通过想象, 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 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 吱嘎”的声响, 然后掬起一把, 闻一闻, “气味也没有”, 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 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 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 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 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 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 架设桥梁, 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 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 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 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 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 对于妻子之死, 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 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 说他奶奶死后, 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 抱起稻草, 嘻嘻哈哈, 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 如果不细想, 不想象, 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 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 而且是‘群童’, 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 再一点拨, 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 才会“当面为盗贼”, 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 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 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 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 经过想象推测, 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 内中空穴很大, 所以在崖壁上敲打, 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 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 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 并非“所在皆是也”, 李渤的说法未必错, 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语文课要高效,那就得吸引学生,让他们参与,让他们着迷。怎么做到呢?那就要把学生装在心里,把语文装在心里。
一、高效语文课堂源于语文老师的激情与魅力。
语文老师要有激情,有激情才有魅力,有魅力我们的语文课才会上的美丽。魅力不是仪表堂堂,而是潇洒自如,幽默诙谐,意气昂扬。魅力哪里来?多读书,多学习,多研究教材,多品味教本,把学得的东西活学活用,厚积薄发,才能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拥有自己的个人魅力,长久地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让他们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可敬,可爱,可亲--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当我们学生爱上了语文,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语文的学习当中,我们的语文课能不高效吗?
二、高效语文课堂源于精心设计。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加强创新研究,勇于进行教学改革,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应考虑到课堂中的方方面面,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关系,搞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切忌通篇讲、满堂灌,无尽无休地分析、讲解教材。而应该把培养能力,加强训练放在重要位置上。如设计开放性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题既与教材相联系,还接轨了社会活动,学生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表演最能激活课堂的生命力。”那教师就可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即兴表演:演故事情节、演文中空白,演结尾推测、演成语故事……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最终使语文课堂和谐高效。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
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节奏快,信息量大,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声音与图像结合,语言与情景结合,视觉冲击力与听觉感染力结合,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语言活动的现实情景里,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能把教学内容直观于学生面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优化学习环境,全面高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四、开展及时、恰当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有效、全面的教学评价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语文时有一种成功的快乐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成功的信息会使学生感到喜悦,激起他们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失败的信息可使学生及时获得矫正的良机,并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堂自然很喜欢了。
五、高效语文课堂的目标是每一位学生要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而有感。
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这并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须。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估。课堂教学的目标通过這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通过课堂的学习每位同学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而有感,带着新的问题,走进生活,继续感悟语文的博大精深。
总之,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真诚尊重学生的发展,巧妙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进而让语文课堂插上高效的翅膀。
诗歌是文学领域中最凝练、最生动的文学形式,它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瑰丽精炼的语言,有喷薄而出的情感。新闻作为另一种文学样式,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直白的,有些枯燥的,甚至不够生动,缺乏打动人的情感。当最感性的诗歌遇上最理性的新闻,他们之间能否碰撞出火花呢?在这个创新的时代,我们能否做这样一种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驾驭新闻?这也许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又未尝不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呢?今天,我们就试着来探讨一下诗歌与新闻的关系。
一.引出
首先,我为大家念一首诗,顾城的《感觉》
感觉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告诉我,在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我们只是大致能够窥探到作者的心思。起初,天、路、楼、雨,象征着整个环境是灰色的,带来一种压抑的感觉。紧接着,猝然出现了“鲜红”、“淡绿”,它们鲜明的对比和瞬间的撞击,显示了转机,暗示而来光明和希望。
我们也可以猜测,作者认为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是有色彩的,是可能希望的。每个人读这首诗歌都有自己的见解,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哈姆雷特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代表性的朦胧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大致地总结一下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主要是抒发感情,表现生活。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情感分两种,一种大爱,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小爱,是自身情绪情感的波动。
诗人的眼中万事万物都是由生命的,用心去感受,与他们对话。觉得任何事物都能对诗人说出感受,诗人也能把自己的感受说给他们听。
所以,人们常说,诗人是神经病。例:贾宝玉;顾城;海子。内心敏感而纤细,他们的思想可能远超于我们,所以他们往往是痛苦的。他们描写的事物都是有生命力的。
我和无数
不能孵化的卵石
垒在一起
蓝色的河溪爬来
把我们吞没
又悄悄吐出
没有别的只希望草能够延长
它的影子
二.讲述
丰富的想象力、充沛的情感,这些现代诗的特点新闻诗歌的特带你,新闻诗歌同样可以具备。
举例:护士节《一次护士与病人的联欢》
《为生命站岗》
三.比较
相同点:想象力、情感。
不同:
情感倾向性。真善美,对社会不不满、生活的抱怨、小情感的抒发并不合适。新闻时大众的,舆论引导作用,给大家看的。
语言直白性。诗歌面向小众,诗人不需要甚至不愿意让大家都读懂他的诗歌,只要他希望读懂的人懂了就行了。新闻诗歌面向的是大众,语言相对直白,通俗,不要转几个弯。
写作目的性。诗歌宣泄自身的情感,表达对生活一种感受。新闻诗歌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为我的文章服务的,为的是深化主题,让报道更加生动,更加打动人。
四.作业
新闻诗歌的尝试
对工作,兢兢业业。毕生致力发掘地方乡土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朋友,以诚相待。以书为礼,留给子孙的也是一屋子的书
对群众,像自家人。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事
写作文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在日记中,把自己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有个性的人和事,有选择地,有目的地记录下来,向日记吐露心声,表达情感。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外知识,自己去创作。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和长时间的练笔,他们可以尽情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进行创作。第三要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写,进行跨越式写作。画出一个圆,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想象出一个美好的事物或编写一个故事,写成小文。这些作文以童话、寓言、散文的形式展示出来,既有学生生活的体验,又有丰富的想象。
如:我为学生设计的`《小猫钓鱼新法》、《1234567的演变》等文题。这些文题令学生耳目一新,立刻引来浓厚的兴趣。他们为小猫设计了许多种钓鱼的方法。学生们运用“克隆技术”“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手段的设想,使小猫钓鱼法由过去的单一性向多面化发展,有深度,有广度,更有时代性。
在学生写作创新中,我们还遵循大纲要求,让学生自命文题,这无疑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为学生畅快的想象、充分的发挥插上了创新的翅膀,学生心中的理想就可能成为明天的现实。
(北京白家庄小学丁亚燕)
关键词:识字教学;汉字;兴趣
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汉字的价值和意义。识字又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识字教学是汉字教育的正常开端,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对汉字正确的感觉和认识,就能使他们对汉字充满兴趣,喜欢认字。在识字教学中,如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愉快气氛中认识汉字,那么识字将不再是学生的沉重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
一、快乐情境我想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对于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年龄小,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在课堂上我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五》时,一开始我就出示桃子等实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形状,由于桃子等是学生常见的水果,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设计出一种逛商店的情境,教室里摆放着各种商品和相应的词卡,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这些商品,再认认生字。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除此,我还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如,一个大人走累了,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旁休息,这个字就是“休”。“财”:一户人家有无数的金银财宝,但他说他家的两个宝贝才是他真正的财富。再如“坐”:让两位学生到讲台前,面向全班学生,坐在土地上。然后问学生,这两位学生现在怎么样了?生:坐在土地上。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记住字形。通过故事情境,把新授的字宝宝变成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告诉学生,花朵里藏着好多生字宝宝,看看谁能找到他们,叫出他们的名字,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的主动性油然而生,从而达到愉快识字之功效。
二、变换形式我要学
教育家卡洛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自然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要想在整个活动中总保持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的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教师要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游戏,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自然识字中收获开怀大笑的快乐。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1.猜字谜识字。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把生字编成字谜,让学生先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如“品”字:“三口之家”;“秋”字:“禾苗和火怎能靠在一起”如此等等。
2.编顺口溜识字。如,教学“洋”字,编成“小羊在河边喝水”。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又如“宝”字:一块宝玉藏在屋子下。“团”字:一个才子被困在屋子里。如区别“渴、喝”:我把这些字编成:“渴了找水,喝水用口”的顺口溜;为了区别“壁、璧”,我这样编:“墙壁是堆土,璧玉是块宝”。为了让学生牢记“美”字,我编了一句这样的歇后语“小羊小羊长大后别臭美”。
3.在游戏中识字。低年级孩子都喜欢做游戏,因而可以根据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这样不但能让孩子学会这么多生字,而且还能让他们学得快乐,这时教师就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让这些汉字在游戏中不断地出现,而且让学生不感到枯燥。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各种识字的游戏。如,“生字复现的猜字游戏”,把第一课时学的生字,用猜字谜的方式让学生猜出这个字,并认读两遍,这样不仅让学生记住了这个字,而且知道了如何做字谜游戏;“送字宝宝回家”:先在黑板上贴带有拼音的漂亮小房子,然后把写有生字的各种小动物发到学生手里,比比谁能最快最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家;有的游戏常玩常新,如摘果子游戏,摘到鲜美可口的果子后读一读,再用它找找朋友,不仅巩固了新字,还复习了旧知。不同的游戏,作用也各不相同。如,为了区分一些形近字:己—已,石—右,后—右,夹—来,日—目,学生根据教师读出的字相应地举起左手或右手,这样不仅识记了生字,还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氛围中做做运动,放松一下心情,学得快乐。游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记。
以上几种识字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汉字的记忆,又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热情,使他们在快乐中得到收获。
三、授之以渔我会学
新课标解读中建议: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识字效率。所以在识字教学中必须重视识字方法的教学,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在学习第三、四册出现的合体字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合体字的教学,如边讲故事边识字的方法、形近字比较识字的方法、同偏旁识字的方法等轻松愉快的方法识字。为了学生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如,教学含“月”字旁的字,可给学生讲,古义“月”即“肉”。含“月”旁的字都与人体肌肉有关,这样,在教学“肌、臂、膀、胚、胸、腿”等生字时,即使老师不教,学生也大都能顺利地归纳出来。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运用到偏旁识字法。提手字旁:大多是与手有关联的字,如打、拍、提等;足字旁:大多是与脚有关联的字,如踮、踢、站等。这样的形声字有许许多多,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这样学生有了识字的方法,识字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有些字即使没学也能大体了解字义和读音。
四、课外延伸我乐学
1.利用校园文化帮助识字。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平时,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周围的事物,如街道上的广告、校园内的宣传标语、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等,从中寻找熟字朋友,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专设“识字乐园”等等,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在校园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
2.利用家庭资源帮助识字。学生生活在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也不失为一种课外延伸的好办法。这时家长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可联系家长,要求家长密切配合,把家庭中的物品做标志牌,再指导认识生字,并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戏,不认识的字家长及时给予指导帮助,这样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让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游戏。再如,家长可带孩子走出家门,有意让孩子在广告牌中找汉字,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多观察、多认识生字,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快乐。
教学中,只有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把识字兴趣的激发调动放在识字教学的首位,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统一,才能给孩子一个宽松、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识字,使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使识字教学成为一杯加糖的咖啡。这样识字兴趣提高了,语文素养也随之提高。
【让语文教学插上放飞的翅膀】推荐阅读:
积极心理为化学教学插上翅膀论文12-24
高中语文教学的论文 浅论如何让高中生热爱语文课堂教学12-30
让语文教学沐浴人文阳光01-09
[语文论文]让语文教学焕发出创造活力12-08
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10-16
让情感教育浸染在语文教学中12-11
让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12-15
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05-30
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