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发展规划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徐州市发展规划(推荐7篇)

徐州市发展规划 篇1

一、徐州市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从交易规模分析, 2014年, 本市的电子商务取得了高效发展, 但仅占到全省的5%不到, 而苏南地区的交易额占到全省的80%以上。在开办的网站的市场成分而言, 苏南地区的市场占据全省的2/3以上, 本市仅占数个网站。由于发展不足, 导致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并未得到完全覆盖, 出现普及效果不足、电商规模不足、合作意愿低下、品牌意识缺乏等问题。同时由于大型电子商务公司缺乏整合资源的意识和专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导致整个区域内的电子商务布局缓慢, 推动和接收效果低下, 导致整个地区的发展基础薄弱, 环境保障力度不足。

(二) 聚集发展层次较低

在目前的园区发展中, 存在定位不清晰、管理能力不足、经营业务低下、缺乏龙头企业、缺少创新型企业的问题。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支持体系, 导致农产品的运输、配送等环节成本较高。在物流覆盖方面, 由于农副产品缺乏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 缺乏有效的品牌效应和产业标准, 导致产品的附加值较低[2]。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 需要高效的科技运营模式为基础, 以高效的物流配送为配合。但是由于物流行业的竞争激烈, 导致资源整合难度庞大, 使得聚集功能亟需提高。

(三)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在大部分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背景下, 由于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 导致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很容易出现偏差。在电子商务企业的主体中, 主要以80后和90后为主, 因此在工作热情、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够推动行业的高效发展, 但是也因为个性鲜明、产业结构较小等问题, 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不足。同时由于小型企业在建设初期的不足, 导致在企业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缺乏有效性, 因此造成人员的大量流失。

二、徐州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 电子商务产业逐渐向行业化和平台化发展

在当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徐州市的电商发展也要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 结合本市的优势产业, 具体的如机械工程、医药、煤炭等行业, 积极的发展专业化的电子平台;其二是鼓励和支持本土综合类电商平台的发展, 促进商品销售类和消费服务类综合性平台;其三是要注重培养具有特色化的电商平台, 鼓励发展以地方生活为主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区域性服务, 促进当前徐州市的智慧化建设。

(二) 电子商务将趋向规模化发展

从当前徐州市电商发展的现状来看, 为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绝大部分的电商企业都已经逐渐的意识到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开始实行团购经营的项目。这样的项目不仅满足当前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 同时能够有效促进电商平台中各个商家的发展, 提升商家的经营收入, 有着比较好的经济收益, 也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认可。通过上述情况来看, 团购将会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 电商企业重视和发展团购项目, 进行形式和服务的创新, 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 移动电商将为成为电商发展的主流

目前,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化, 手机已经成为网民上网的第一选择, 已经超过了对电脑的使用。智能手机各项功能的日益完善以及其价格的逐渐降低, 使得移动上网的门槛越来越低。移动电商不再是单一的传统电商补充, 逐渐的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电商模式, 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徐州市电商企业逐渐的退出移动客户端, 这样使得移动电商平台也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3]。

三、徐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 根据企业的实际选择适当的物流模式

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 电商企业在选择物流模式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重视效率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成本问题, 选择出最为适合的方案, 具有平台优势的企业要充分发挥平台优势, 将物流运输交给专业的物流企业, 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可以建立自有的物流体系, 发展自身的物流运输。

(二) 建立健全电商的安全保障

电子商务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消费行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商务软件会出现漏洞、黑客侵袭以及病毒攻击等情况, 给消费者的资金和支付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 降低风险已经成为当前电商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完善和健全网络信息安全。

结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会局限于单一的发展模式, 最终会向多样化发展。对于徐州市来说, 以后的发展要建立在移动电商的基础上, 将社会化、地区化等有机融入, 充分利用地区优势资源, 积极抓住发展机遇, 促进徐州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刚.武汉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问题研究[J].江苏商论, 2012, 09:80-82.

徐州市发展战略的辨证思考 篇2

关键词:徐州市;发展战略;工业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徐州市发展战略述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20多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市情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徐州市发展战略,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的来看,具有深刻影响的战略包括“两通先行”、“城乡共荣”、“外向带动”和以工业化为主的“综合发展”等几大战略。

1. 关于“两通先行”战略。

1992年,徐州市委、市政府经过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徐州市情提出了“两通先行”发展战略,把交通和流通的建设放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上来。

客观地说,“两通先行”战略,是符合当时徐州市情的,体现了“发挥优势、扬长补短”的原则。首先,徐州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五省通衢,五通汇流,特别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以及国家大力发展陆桥经济的政策,把徐州推向了市场经济的前沿。其次,“两通”发展现状与徐州市作为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功能相比,具有相对滞后性,所以必须“先行”。

2. 关于“城乡共荣”战略。

这一战略(当时把“城乡共荣”称为发展路子)的完整表述是:“建设大城市,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共同繁荣”。1983年1月,江苏省全面推行了市领导县新体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新体制的目的是发挥中心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发挥郊县(市)的农业资源、土地资源和充足劳动力资源优势,打破分割,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实践证明,市领导县新体制有利于形成城乡通开的经济网络,从而促进城乡的共同繁荣。由此可见,徐州市“城乡共荣”的发展战略具有充分的制度依据。

贯彻这一战略,开发区建设、商贸都会与桥(指亚欧大陆桥)上徐州建设、县城建设、众多的小城镇建设,使徐州城市化水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构建城乡利益互动驱动机制,促进城乡成为利益共同体,真正达到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关于“外向带动”战略。

十四大以来,徐州市确立了“外向带动”战略,“自费开放、自力发展、三外并进、走向世界”。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促进了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当然,外向型经济发展,若从徐州市自身看,发展很快,但是,若与苏南、苏中相比,差距就很大。

我们认为,徐州市不能过分拔高“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实践已经证明,外力很难成为徐州发展的主动力并奏出“主旋律”。从徐州实际出发,应该是复合型发展之路,要借助外力与主要启动内力相结合,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独依靠国家投入或推动,是不可能的,当然,也不能单纯地眼睛向内,过分强调内力的作用,从而忽视了宏观机遇。

4. 关于“综合发展”战略。

徐州市在“十五”计划中,对其未来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表述: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大力实施加速工业化、加快市场化、推进城市化、发展信息化、经济国际化五大战略”,抓住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商贸都会建设、对内对外开放和县域经济崛起6个重点,并力求有所突破,努力实现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这几大战略,有两个战略与全省是一致的,即城市化战略和经济国际化战略。此外,徐州市自己提出了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等3个战略。这是徐州市首次突出“工业化”战略,应该说,是符合徐州实际的,抓住了徐州加快发展的“牛鼻子”。

二、徐州市未来发展战略的重构

1. 主体战略:“工业立徐,强市富民”。

重构徐州市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是:首先,要以全国、全省的发展战略为指导,把徐州市的未来发展纳入全国宏观系统和江苏省中观系统之中,即徐州市发展战略的确定,必须考虑其在全国和江苏省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必须从徐州市情出发,本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思路;再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贯彻这一要求,并考虑到徐州市发展现状,徐州市未来发展的主体战略应表述为:“工业立徐,强市富民”;辅助战略包括“科教兴市、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几大战略。

为什么把“工业立徐,强市富民”作为徐州市的主体战略呢?其理由是:(1)徐州市作为江苏省的特大城市和淮海经济区的唯一大城市,只有依靠工业的发展,才真正发挥其强有力的集聚与扩散功能,从而带动沿海“低谷区”的经济发展;(2)徐州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东部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京沪联系的中介,发挥着东西、南北联系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只有工业得到发展,其“纽带与桥梁”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得以提升;(3)徐州市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大力发展工业,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是该阶段的中心任务;(4)明确提出“工业立徐”,大力发展工业,有利于缓解并解决徐州市目前面临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从而从根本上突破徐州市发展的制约“瓶颈”;(5)长期以来,徐州市没有把工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一次次丧失了机遇,现在到了对工业非解决不可、非重视不可的程度。

2.辅助战略:科教兴市、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1)科教兴市:徐州市经济发展的动力。首先,从教育角度看,对徐州基础教育现状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中学教师工资是由地方财政甚至乡镇财政发放的,因徐州地方财政十分困难,拖欠工资和不能足额发放相当普遍,致使优秀师资大量外流,从而形成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建议省、市财政对徐州欠发展县份的教育给予重点扶持,以缓解目前的困难局面。其次,从科技与教育的应用角度看,要及早实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工程。要对徐州现有的科技、教育资源进行整体部署,重新组合、优化配置。

(2)经济国际化:徐州经济发展的活力。“经济国际化”与徐州经济发展结合的实质,就是要从徐州经济的特点和问题出发实施多层次开放。首先,徐州要向苏北5市开放。多年来,苏北5市一直在强调彼此开放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但也一直没有在规划和政策制订上得到落实。事实上,苏北5市具有优势上的互补性,彼此开放整合,分工有序,有利于区内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从而避免结构雷同和市场分割,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其次,徐州要面向江苏全省尤其是苏南开放。苏南的先发优势与徐州的后发优势有机结合,既有利于苏南扩大市场规模,也有利于徐州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可以实现双赢。其次,徐州要面向国内开放。要广纳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与人才,充分利用国内市场,铸造徐州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第四,徐州要面向国外开放。要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机遇,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符合国际规范的、高效率的外向型的经济运行模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才是徐州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

(3)市场化与信息化:徐州经济发展的条件。市场化和信息化属于投资环境范畴,市场化和信息化程度是区域、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在市场化与信息化过程中,首先,要营造“超前”优化的软环境。在以往的区域经济实践中,对软环境的营造往往强调要“空前”优化。事实上,“空前”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超前”的软环境,才能真正构成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上的竞争优势;其次,要有“超前”灵活的政策。“宁要政策,不要资金”,这充分反映了欠发达地区对优惠政策的渴求。从国家、省里来看,只有给欠发达地区更优惠政策,才能有利于生产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增强“造血”功能。

(4)可持续发展:徐州经济发展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徐州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徐州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眼前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绝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实现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徐州经济发展要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做到“四位一体”,有序互动。实现徐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包括:一是要加强人口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区域管制与综合决策,为徐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二是要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集约型经济模式。事实上,资源型产业体系与资源集约型经济模式并不矛盾,因为资源型产业只有实现集约化经营,才能有较高的效益,也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城市化:徐州经济发展的目标。大力推进城市化,有利于优化徐州市的城乡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共荣,也有利于全面启动市场,拉动需求,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最终促进徐州经济的全面高涨。推进城市化的关键措施包括:一是要充分利用科教大发展、多层次开放、全方位合作和建立集约型经济模式来促进徐州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二是要确定徐州的城市化道路。从徐州目前处于由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实际出发,徐州应该走“优先发展市区,积极培育中等城市,择优发展小城市、重点镇,注重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的道路;三是要以市场化、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再以城市化推进徐州经济现代化。当前要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优化投融资环境,真正改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光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2.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朱传耿.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江苏社会科学,2002,(1).

4.李成勋.经济发展战略学.北京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朱传耿,徐州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淮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张晓玲,徐州师范大学档案馆副教授。

徐州市发展规划 篇3

—徐州市职业学校管理规范视导工作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82年,地处偏远的乡村。三十二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服务农村,致富农民”的办学宗旨,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建校”的优良传统,学校不断发展壮大。1988年,被评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991年,被国家教委认定为国标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993年被评为江苏省模范职业中学。2000年被认定为江苏省合格职业教育中心校,2005年我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转评为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

多年来,我校围绕“坚持内涵发展,建设精品校园”的办学目标,深化改革,狠抓落实,重点推进“校园环境”、“双师型教师”、“品牌专业”、“实训基地”四大工程建设,着重抓好“推进课程改革、转变办学模式、建设特色品牌”三件大事,促进了学校环境、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学校已成为苏、鲁交界处颇具影响力的职业学校。

目前,我校占地面积205亩,建设面积 5.7万平方米,在校学生2340人,现有教职工121人(不含校聘勤杂人员),其中专任教师98人,教育硕士9人,本科生95人,高级职称29人。

学校现开设服装设计与工艺、中餐烹饪、现代农艺、美发与形象 设计、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施工、焊接技术应用等13个专业,其中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中餐烹饪是江苏省品牌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还被认定为江苏省课改实验点、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齐全,总价值2600余万元,有计算机培训中心、服装生产车间、服装CAD室、烹饪操作室、财会模拟室、电子电工实验室、家电七合一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PLC实验室、车工、钳工、焊工车间等37个专业实习实训室。图书馆藏书7.9万册、电子图书24万册,每年订阅报刊杂志170余种。

建校32年来,我校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在昔日的污水坑、乱石滩上建成了一座美丽的校园。一直秉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观念,现已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曾多次获得江苏省模范职业中学、江苏省教学管理先进校、江苏省德育管理先进校、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课改实验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徐州市课程改革示范基地、徐州市模范学校、徐州市科普特色学校、徐州技能竞赛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实施精品战略,建设特色学校

我校位于车辐山镇,地处偏远,北与山东省台儿庄区相临,是徐州乃至江苏省为数不多座落在农村乡镇的国家级重点职中。

在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后,我们思考最多的 问题是“我们如何吸引学生?” “车辐中专怎样发展?”“车辐中专如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面对地理位置的劣势,面对人们对高质量、高标准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车辐中专提出了创建“精品校园”的办学思路,瞄准“环境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效益一流、”的办学目标,对学校科学规划、科学发展,以“精致”代替“粗放”,全力建设“精品校园”。

(一)加强内涵建设,凸显学校特色。

一是创新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学校聘请徐州市规划局的专家来校进行实地考察,科学规划,并为学校绘制了“曲水流觞、生态校园”建设蓝图。学校围绕设计规划,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学校面貌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把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建设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创新育人方式,形成车辐中专德育特色。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校把“树师德”与“强师能”一起抓。倡导教师争做“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的专家”。学校每周日召开校委会,每周一召开全体教职工例会,都组织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全体教职工每天早上六点出操,风雨无阻,锻炼了身体,锤炼了意志,修行了师德;每年都安排大批教师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培训、“课改”培训及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

“做研究型的学者,不做口头的理论家”,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以来,任课教师针对中职校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省级课题6项,徐州市级课题10项,校级课题28项,共有200多篇论文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或获奖;在2013年、2014年国家、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中,师生获得多项金、银奖。

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围绕市场办专业,顺应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加强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建设面向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品牌专业,所有专业均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形成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以来,根据地方产业升级需求新增专业2个,调整专业4个,设置4个专业系部;建成多功能综合实训楼、现代农艺实训基地、美容美发实训基地;建成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学校积极探索中高职分段培养的试点项目,2013年,我校的园林技术专业和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3+3”分段培养。

四是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我校是江苏省职业学校课改实验学校、徐州市首批课改示范基地,在课程建设中,努力构建动态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行“理实一体”、“做学合一”、“分层教学”等模式,推行任务单课程和项目课程,推行仿真实训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以达到“文化差,专业补;理论差,技能补”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每年都有部分学生通过对口单招升入高等院校深造,2014年,我校112名学生参加高考,考取本科8人(其中烹饪专业6人考取扬州大学,服装专业2人考取常熟理工 学院),其余104人全部考取大专院校,取得了对口单招升学考试技能过关率100%,高考录取率100%的双百佳绩。在江苏国际服装节服装设计大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获奖。2014年,我校刘阿雪同学参加第十六届江苏国际服装节服装院校校服设计大赛获银奖。烹饪专业喻鹏程同学在全国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并被保送扬州大学攻读本科,同时参与辅导的丁震老师荣获了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在201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烹饪专业学生陈昌又获得金奖。

(二)修德储能,凸显育人特色。

加强品德修养,加强技能训练,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的重点,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艰辛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凝结了自己的校训 “修德储能”。学校坚持两手抓、两手都硬的管理策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养学生崇尚道德、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学校每学期都开展“八礼四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共处。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学好技能为就业储备“能量”。一是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技能竞赛月”活动,做到专业、学生全覆盖;二是推行以技能训练为重点的考试改革,注重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推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等级考试,提高学生各项技能水平;三是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经常邀请著名企业的经理、董事长以及一些优秀毕业生来校为学生作就业与创业专题报告,培养学生“三创”意识。把培养创业型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培养小老板,成就大事业”,“做好小生意,练就真本领”的理念已深入我校学生的心灵。学校开辟了师生创业基地,农牧渔服务部、计算机维修部、家电维修部、喷喷香蛋糕房等,这些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基地,既是教师教学示范的场所,又是学生动手实践的阵地和创造经济效益的实体,深受学生的欢迎。涌现出梁西久、倪峰、董丙荃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创业典型。

(三)、服务三农,凸显办学特色。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职业学校,建校33年来,始终坚持“服务农村,致富农民”的办学宗旨,以农起家,长期开办农学类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据不完全统计,邳州各乡镇农推广中心都有我校毕业生,邳州30%的养殖大户为我校毕业生。

学校农牧渔服务部成立了27年,积极开展科技推广、技术咨询、防病治病等各项为农服务活动,技术辐射学校周围8个乡镇,每年长期联系150多家养殖户,深受农户的好评。

学校新建40亩农业示范基地,建有4000㎡智能温室和日光大棚,目前,农业示范基地已成为教学实训基地、科研推广基地、生产示范基地。

依托专业及人才优势,承办“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近三年来,先后开设畜禽养殖、蔬菜栽培、焊 工、电子电工、服装等短期培训5800人次,2014年已招生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483人,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我校还建有农业科技网站和农民工培训QQ群,及时发布最新农业技术,及时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各位领导,近年来,我校坚持内涵发展,建设精品校园,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为邳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是,与兄弟学校相比,差距较大,我校的各方面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们不比条件比精神,不讲困难比干劲。我们一定乘这次视导的东风,找差距,找不足,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实用技术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崇州市人才规划 篇4

填报时间: 2008-03-20责任单位: 崇州市人事局

------------------

文号:崇人发[2006]79号 签发单位: 崇州市人事局

签发时间:2006-05-22 生效时间:

2006 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人才规划的开局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促进崇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根据《 崇州市“十一五”人才规划》,结合崇州市人才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着眼于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为主题,着力提升人才资本,盘活人才存量,优化人才结构,紧紧抓住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制度,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充分尊重人才规律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按照崇州市各乡(镇)不同的发展需求,建立不同的人才资源开发区,面向成都市、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加强生态建设人才、养殖业人才、特色文化人才的培养.四、基本任务

加强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渐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才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工作长效机制;形成较强的人才吸纳能力机制。

根据崇州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调整产业间的人才资源结构,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资源;培训和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改善第二产业人才专业结构,增加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增加新兴第三产业人才数量,重点开发生物、信息、医药、旅游、法律等方面人才。

五、重点工作

(一)加强党政人才建设、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和把握党政领导人才成长规律和领导班子建设规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干部,高度重视“一把手”的选拔和配备,优化党政领导班子的结构,重视班子团队建设。坚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锻炼干部、识别干部、选拔干部,按照正确的政绩观,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实施《 国家公务员法》,提高公务员“进、管、出”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法制化程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持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公务员队伍的构成,强化培训教育,提升现有人才层次,坚持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锻炼制度。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增强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二)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围绕发展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企业家素质。2、加强组织培训和考察,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经营管理

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要引导民营企业家增强诚信意识,重信誉、守合同,真正做到以质量占领市场,靠信誉赢得客户,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促进崇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贡献。、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配置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机构的功能,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介机构,加快推进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配置的市场化进程。、为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搭建投融资平台工程,进一步加大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基地建设力度。

(三)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要克服重学历和资历、轻能力和业绩的人才评审倾向,打破部门、身份、学历限制,突出以能力和业绩为主。、根据需求重视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存量的深入发掘并加紧培养,从队伍源头上加大培养、引进和使用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培养造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努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学术技术研究机制。、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依托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基地以及海内外学术技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快以中青年为重点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培养。

5、加强吸引海外人才和留学回国人才资源,完善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方法,提高为留学人员服务的质量。

(四)努力培养和引进技能型人才、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训

探索“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按照市场需求引导职业培训方向,完善职业分类,开发职业标准,着力推进技能职业训练市场化、行业化和社会化。、引进技能型人才

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战略,积极通过社会劳动力市场及时引进短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加强留住人才的机制,切实避免技能型人才流失。

(五)狠抓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领域的科技推广型、经营管理型、生产开发型、信息传递型的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在农村实用人才中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坚持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主要依据。

六、主要措施

(一)建立人才基础信息库、分类人才信息库,以信息服务工作引导人才的培养、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人才信,息发布制度。

(二)健全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和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测评以及公开发布人才供求信息等服务工作,推行通用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提高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加强人才需求信息采集和定期发布制度,完善人才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崇州市人才资源数据库,开展人才预测,收集人才供求信息,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

(四)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实行经常性的人才工作督查制度。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五)落实《 崇州市人才工作要点》,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人才资源不抓手,以人才能力建设为重点,为崇州市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杭州市旅游规划 篇5

一、旅游目的地营销

国际上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系统研究起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旅游环境中心于 1992 年做出的定义:乡村、度假中心、海滨、小镇、城市或乡村公园;人们在其特定的区域内实施特别的管理政策和运作规则,以影响游客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冲击。英国学者布哈利斯的定义: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被旅游者公认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有统一的旅游业管理与规划的政策司法框架,也就是说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区域。

国内学者张辉把旅游目的地定义为:是拥有特定性质旅游资源,具备了一定旅游吸引力,能够吸引一定规模数量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特定区域。他提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可以满足旅游者某些旅游活动需要的旅游资源;二是要拥有各种相适应的旅游设施;三是该地区具有一定的旅游需求量。

二、杭州旅游营销

杭州在浙江省旅游大会上提出:要找准产业地位,从景区为主的“旅游城市”向旅游目的地为主的“城市旅游”转变。旅游产业转型已从 80 年代的景区时代、90 年代的主题公园时代转而进入 21 世纪的旅游综合体时代。杭州正致力于从传统观光旅游迈向深度旅游,从旅游城市迈向城市旅游,把杭州打造成国内最好的旅游目的地。

“城市品牌”是提升城市知名度与发展城市旅游业的重要推动力。杭州正在以“休闲杭州”、“华东会客厅”、“生活品质之城”为核心,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会展、休闲、商务旅游目的地。当前的问题是杭州旅游在国外的知名度并不高。杭州旅游部门应制定“城市品牌”营销策略,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宣传杭州旅游,拓展会议旅游市场,举办国际性的知名论坛,努力提升杭州知名度。

杭州旅游业应进行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实现从单一的传统观光型旅游向会展旅游、休闲旅游发展,通过吸引商务游客来促进杭州的发展。旅游局和政府部门应对杭州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营销,整合杭州现有资源,突出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优势。

三、杭州市旅游目前的局限性 杭州旅游国际化的现状,与旅游资源禀赋不相称,与国际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的定位不匹配。杭州的商业综合体、商务会展设施等硬件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缺乏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与一些先进城市相比,规模普遍偏小。

杭州旅游在国外的知名度不高(国际化程度不够)。

杭州的基础旅游设施不够完善,接纳旅客的能力有限(道路、住宿等)。综合协调能力需要与时俱进。

杭州旅游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导,虽然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和会展等产品也有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不能充分满足这些市场不断增长的旺盛需求。

游客在杭州的停留时间不长。

夜游产品开发度不够,缺乏多样化、特色、吸引人的夜间旅游产品。

四、目的地营销总目标

营销总目标的制定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服务于杭州旅游的总体发展目标;二是以现有的数据或指标作为参考;三是考虑目标市场前往杭州旅游的可能发展趋势和变化。营销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升杭州旅游的感知度或知名度,尤其是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等远程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2、城市品牌与形象得到重点目标市场青睐,提升游客对杭州旅游的品牌忠诚度,使之成为重点目标市场的首选;

3、稳步扩大杭州旅游在重点目标市场的份额,特别是入境市场;

4、增加游客在杭州的停留时间,力争海外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达到4.0天;

5、提高游客在杭州旅游的满意度,提高游客重游率;

6、扩大分销渠道,构建网络化分销体系,使重点目标市场可随处方便地预定到杭州的旅游产品。

五、营销方案

5.1 全方位宣传杭州旅游,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

包括在旅游知名网站宣传促销;广而告之,使杭州旅游形象深入人心。a.通过专题宣传片、电子出版物、旅游宣传册和主题活动来全方位宣传杭州旅游。

b.通过具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如:《非诚勿扰》对西溪湿地的推广作用;《似水年华》对乌镇的作用)。

影视活动是构筑旅游地形象的新手段,利用影视剧的传播效应将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迅速扩大已经成为当今旅游目的地最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方式之一。

c.与国际大都市合作,进行针对性的推广(2012年“无与伦比的美丽中国杭州”全球营销专案)。

d.与国内、国际著名旅行社,旅游代理,户外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他们的渠道,利用他们的客源进行推广。

e.各种渠道的媒体推广,网络推广。

邀请知名人士免费来杭旅游,通过他们把杭州有特色的景区向公众传播,提高杭州的知名度,游记文章,微博博客等属于“软广告”的形式,比广告的形式可信度更高。

采用更加精细的网络营销手段。目前,杭州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网络营销的主要形式是开通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官方网站、与新华网合作打造“杭州旅游频道”等,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网络作为长期投放的新兴媒体,可以通过传播理念、传播模式和传播内容上的创新,达到长期的有系统的深度宣传效果,从而使城市旅游品牌营销收到事半功倍的营销效果。

f.形象代言人。

5.2 进行品牌营销

支持创造能够识别并使目的地差异化的名称、符号、标识、文字或图形标志等;一致地传达对与目的地独特相连的、值得记忆的旅游体验的期望;巩固和强化旅游者与目的地之间的情感联系;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和感知风险。它们共同创造出能够积极影响消费者目的地选择行为的目的地形象。

对国内目标市场和国际目标市场推广不同的旅游形象:国内目标市场为“东方休闲之都•人间幸福天堂”,而国际目标市场则为“Waterside, Heaven Site”。

各目标市场内部还可进一步进行细分,并塑造不同的细分形象。

5.3 利用浙商优势,拓展会议(商务)旅游市场

从单纯的旅游观光向商务旅游、休闲旅游转型。杭州现有会议中心:和平会展中心、世贸展览中心、白马湖会展中心、奥体博览中心(2016年建成),容量有限,设施不够完备。

在整个会议产业链中,对于城市整体形象的宣传很少。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各类会议酒店(或酒店集团)必须要靠自身单薄的力量,在偌大的会议市场上,去争取属于自己的业务份额,而且,很多时候还要承担一部分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会议城市形象宣传工作。会议产业链中城市角色的缺失,一方面使得会议产业链中会议组织者与会议城市、会议酒店、会议服务机构之间信息传递脱节,加大了产业链各方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各地区的会议酒店及会议服务机构,在全国乃至国际会议市场的竞争中不能形成合力,区域品牌形象在会议产业中也难以树立。

a.不断完善国际化专业会议功能设计和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以大型的专业化、国际化会展设施为支撑的“一主多副多馆”会展场馆酒店设施体系,构建江南国际博览城,满足大型的专业化、国际化会展需要。

b.规划建设超过3000人容量的现代化大型专业会议中心,特别是要在奥体博览中心附近配套建设单体1000个以上客房的酒店,这是承担大型国际会议的必备条件。

c.鼓励发展酒店集群,吸引更多高星级酒店落户杭州,满足承办高标准国际会议的需要。

d.加强各类会展场馆的相关服务功能,如资讯、交流中心、会展设计等国际化标准服务。

5.4 举办国际性的知名论坛,展览、节庆活动等打响杭州知名度 积极争取主办、承办或创办各种大型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事活动。

a.“以世界知名论坛来带动旅游发展”是达沃斯和博鳌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杭州应该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和学术机构沟通,力争有几个国际有影响力的论坛在杭州举办,一旦申办成功,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杭州的会议旅游业将高速发展,通过知名论坛的举办也可以提高杭州的知名度。以下为在杭州举办的论坛:

国际旅游电子商务论坛,两岸三地公共关系论坛,杭州国际设计节湖畔论坛,天堂论坛(服务外包),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论坛,杭州美食文化论坛等。

b.世界休闲博览会和动漫节的举办使得场馆和杭州乐园都受益匪浅,在自然资源无法与杭州城区想媲美的情况下,通过大型的会展和节庆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游客,同时利用好杭州西博会的平台,争取更多的展览和活动在杭州举办。可举办杭州美食文化节、浪漫婚礼活动、湘湖音乐节、游艇大奖赛、国际模特大赛、世界小姐选拔赛等一系列活动来增强目的地的吸引力。

围绕十二大主题即休闲、浪漫、幸福、女性、水滨、丝绸、茶叶、民俗、宋都、西湖、运河、艺术等,发展节事会展产品。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以精品意识打造节事活动品牌,使节事活动从较为单纯的事件营销活动向一类相对独立的,具有很强品牌效应的节事旅游产品转变。

世界休闲博览会,动漫节,西博会,茶博会,国际钱江观潮节等。

5.5 凭借其区位优势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副省级城市。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杭州具有京杭大运河以及紧邻舟山、宁波、上海港的航运优势,利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航空优势。在旅游休闲城市的明确定位下,杭州大力进行了城市内部和外部的路网建设,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内网与外网。其中,杭千高速公路是杭州建设“一小时半交通圈”,打造“一小时半旅游圈”,构筑“一小时半经济圈”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杭州与周边县市都通上高速公路。同时,杭千高速公路与杭徽高速公路一起,把“三江两湖一山”旅游景点连为一体,形成一条快速旅游通道,大大缩短杭州东西部的距离。

凭借其与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之间的区位关系,沪杭的“同城效应”,有助于承接和放大上海的要素辐射,主动接受上海部分旅游业的嫁接和转移,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密切关系。充分利用上海的国际化知名度来推广杭州的,例如:世博会。

杭州旅游休闲资源和周边旅游资源互相捆绑的合作优势,配合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政府建造“健康、活力、文明、谐美”的生态城市的决心,共同营造了旅游业、会展业、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旅游、会展、休闲、文化产业以及相配套的服装、食品等都市工业都将在这个被联合国评为“国际花园城市”的地方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5.6 进行产品选择、包装以及与市场的匹配;进行细分市场的营销战略 在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针对性不同的客源、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营销方式进行旅游产品的细化(客源:地区分布,目的结构,年龄结构分布,职业分布,时间分布结构;境外,境内),充分调查杭州市城市旅游资源现状,整合杭州现有旅游产品,根据不同市场的需要准备各类型营销材料,从而推出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路线以及旅游产品的组合。

a.组建日韩、港澳台、东南亚、欧美、北京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广州都市圈专业化营销队伍。针对杭州市不同国际目标市场,规划组分别邀请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际旅游营销专家来华参加研究,编制出定制式分目标市场营销计划。在规划中专门识别出的西方国际市场、东方国际市场和华人国际市场中,在此针对日本市场、韩国市场、港澳台市场、东南亚市场、欧美市场分别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计划。具体详细策划信息杭州市旅游发展规划已详细

b.开拓国际国内特殊兴趣旅游市场,营销的目标分化为:公务(商务)旅游、家庭、学生、白领、公司(企事业)团体、自助游、银发、蜜月、节事、女性等旅游市场。

c.整合产品,设计一系列特色主题旅游路线:如茶文化路线,丝绸路线,寺庙路线,瓷玉路线,传统中药路线,艺术文化路线,田园路线,运河水乡路线,夜游路线,西湖文化游览路线,吴越文化路线,南宋文化路线等。

d.进行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①空间结构优化

空间结构优化是旅游产品在空间上的合理搭配,主要表现为点状、线状、网络状,优化的目的是使旅游产品在空间上能够达到以旅游发展轴带(即线状)串联点状分散的旅游景点,再此基础上以区域网络结构将线状产品有机组合在一起。旅游产品空间优化主要是调整优化旅游产品在点、线、网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旅游产品空间分布、产品之间的通道和产品之间旅游流,是旅游产品空间优化形成与演化的三个最重要因素,能促进客流的增加。

围绕“一心一轴八区五翼”进行布局。“一心”即旅游增长与创新中心,是指杭州的中心都市区,特别是以西湖为核心的城市建成区。“一轴”即旅游发展轴,是指“三江一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旅游发展轴”。“八区”即优先发展区,包括西湖风景旅游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京杭运河(杭州段)国际旅游区、湘湖旅游度假区、钱江观潮休闲旅游区、千岛湖风景旅游度假区、天目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良渚文化休闲旅游区。“五翼”即旅游合作翼,以杭州市区为核心,以沪杭、杭宁、杭甬、杭徽、杭金衢五条高速公路为依托,形成杭沪、杭宁、杭甬、杭徽、杭金衢五个旅游合作翼,从五个不同方向上发展区域城市伙伴,展开区域合作。

②产品类型结构优化

合理的旅游产品类型结构应该是一个复合的系统,要把观光产品的开发与休闲度假、专项旅游等旅游产品相结合,这也是自然、人文、社会三大类资源的结合。旅游产品类型结构的优化一方面要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逐步完善观光、休闲(度假)、会议、体育等多元旅游产品结构;另一方面要紧跟市场定位,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同时注重培育旅游精品、名品。根据杭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杭州旅游产品类型结构优化就是要根据自身旅游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供给情况,改变观光游览旅游产品为主的类型结构,逐步完善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特色文化等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产品类型结构。

③要素结构优化

即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之间结构比例的平衡,在六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或者量的比例失调,都会造成整体旅游产品结构的失衡或生产要素的浪费。当前国际旅游产品要素结构发展变化中表现出一种高附加值(即高净产值)化的趋势,它要求高附加值的要素在产品结构中应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这是低级产品向更高一级产品结构推进,产品结构向高经济效益的平衡结构发展的历史过程。杭州旅游产品要素结构的优化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变化趋势,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的规律,确定旅游产品要素结构的优化方向:在旅游消费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交通、住宿、餐饮等要素部门的收入弹性比较小,其收入水平变化不大,应保持一定的优化比例,而游览、娱乐、购物收入弹性大,应通过优化实现其比重的不断上升。

5.7 推出具有特色的杭州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的发展状况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旅游纪商品市场的发展正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旅游者的吃、住、行、娱、购、游等要素有着紧密联系。旅游商品的开发是与旅游业的繁荣相伴而生的。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4大支柱行业,旅行社、交通、饭店、旅游商品中,其中旅游商品的流动性最强,旅游商品承载了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和传播旅游地形象的双重价值。一件精美的旅游商品能激发旅游者美好回忆,显示旅游者的生活经历。可使旅游者长期保存或乐于赠送亲友,乐于向周围社会介绍。对旅游地形象的传播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有助于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大多数国内外游客真正感兴趣、愿购买的是那些特色鲜明、有一定档次、经济实惠的旅游商品。

因此,旅游商品对杭州市的旅游形象有着积极的促进推广作用,旅游纪念品是旅游地创收的重要手段,杭州作为闻名国际的最佳旅游城市,更有理由充分重视本地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以此宣传杭州的文化特色。

5.8 全方面构建分销网络体系

徐州市发展规划 篇6

一、徐州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必要性

徐州地处我国制造业发达的东部地区, 制造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同时, 随着徐州地区人均GDP的增加, 徐州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过程中对工业设计的需求日趋旺盛, 工业设计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运用工业设计的手段, 在传统设计中融入美学概念和文化因素, 实现设计结果在结构、功能、外观、造型和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创新, 满足人们对产品外观、个性化和时尚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是提升制造业产品档次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徐州市已集聚了一批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的工程机械企业, 徐州市也成为国家制造业的重要中心之一;但徐州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传统的要素依赖型产业集群, 应多致力于应用技术创新, 加大现代科技服务支持系统的建设, 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多样化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将在应用技术中融入人机、美学、环境、市场等因素, 通过设计创新和改进实现新产品开发, 从而成为徐州制造业发展新的推动力并提高徐州制造业的设计品质, 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将对加速徐州市制造业由“徐州制造”向“徐州创造”转变。

二、国内外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动态

进入21世纪以来, 热闹的中国工业设计交流舞台上, 除了国内举办的各种设计研讨、学术交流以及竞赛活动外, 又增加了新的景观:一些国外设计公司和设计家纷纷来华访问, 登台亮相。这都清楚地表明, 我国的工业设计市场正被国际看好, 他们正以极大的热情争取企业的关注和信任。

当今, 国内产品设计公司的数量之少, 不仅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设计公司的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且也与本土广告及平面设计公司、包装装潢公司的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计资料表明, 国内各产品设计公司的近3年年均营业额很少有超过250万元人民币的。而在国外, 仅以一般中小型的设计公司为例, 平均营业额都达到了200万美元。就设计公司的规模而言, 我国的产品设计公司最大的不超过30人, 多数是以作坊式的模式运作, 着重以完成产品外型设计为主。而在国外, 稍有影响的公司, 其员工人数都在50人以上, 一些大的公司员工达500多人, 设备条件先进, 并且在国内外拥有稳定的客户。许多公司已发展到将产品设计与相关的学科和技术领域紧密结合的水平, 可以为客户提供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工程设计、人机分析、生产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策略顾问等一系列完善的服务。

从设计师整体素质与设计水平方面分析, 我国的工业设计师队伍普遍比较年轻, 多数是从学校刚刚毕业不久, 缺少实践经验。设计人员当中, 留学国外及获得高学历的人数不多。我国的设计公司极少参与国际上设计竞争, 整体素质和设计水平普遍不高。在设计公司的管理上, 我国的设计业由于发展历史短、规模小, 并且一直处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 因此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 与国外公司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设计力就是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都是精心设计、精心加工的, 设计力就是竞争力。

1. 工业设计是一种利用科技、智慧的知识密集型的创造性活动

知识密集型的工业设计创造活动, 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创造更美的人—自然—社会的环境, 它不同于物质材料, 不可以用数量来测定, 设计有无法量化的价值。商品的物化性能及包装的强度都可以测定出数据, 但是商品的功能、形式、装饰、材料的感觉等精神品位, 其社会价值却是难以测量的。

2. 工业设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大生产的产品, 迅速抢占市场, 获得利益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发明创造的成果层出不穷, 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重大技术发明要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转化为物质力量, 只有通过设计使其产品化, 一方面更新品种, 优化结构;另一方面促进由新产品系列而带来的生产领域、管理体系、消费结构的变化, 创造更新、更科学安全、更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这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向往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念。

3. 设计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有力武器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不断创新, 企业产品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重视产品设计的企业会通过对其产品的技术与艺术处理, 包含产品外观、造型、功能、使用质量及其信誉的综合观察与思考, 得到满意的结果。好的产品设计便是这些内容的综合, 并在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突出的、新颖的、令公众可信任的, 不断开拓发展的形象。设计不仅是设计产品, 同样设计着企业的本身。

4. 设计可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企业效益

商品价值中除了材料成本、人工费用、设备折旧和运输费用等有形的“硬”价值外, 还包括技术的新颖性、实用性、产品整体的优良设计、售后服务及产品文化之类无形的“软”价值, 并把这种“软”价值作为“高附加值”, 并通过价格表现在商品的价值中, 如果这种软价值所占的比例很高, 就可认为该产品为高附加值产品。同样的产品, 同样的功能, 同样的制造成本, 由于设计的差异而使售价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 只有优秀的设计才能创造高附加值。

5. 设计将创造新市场

200多年前,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以“看不见的手”的名言阐述市场商品经济社会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企业正是被这看不见的手控制操纵着。几十年工业设计实践证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 生产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只有工业设计才能实现。

6. 设计提高产品的美学质量

未经设计或设计不好的产品, 不但浪费了人力、物力, 且上市后无人问津, 造成滞销, 损失的首先是企业。如果经过名师变革结构, 更新色彩, 增加恰当的装饰, 不但减少成本, 且供不应求, 这就是设计的力量。工业设计是综合了技术与艺术的创造性活动, 书形的电子计算机, 鲨鱼状的飞机, 人物形的衣柜……这些产品的魅力之处就在于设计。

四、徐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思路研究

1. 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 以优势制造业需求为导向,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产品创新设计为核心, 以提升企业形象及产品竞争力为目标, 加快行业设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环境建设, 加强工业设计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 培育工业设计产业, 把徐州建设成为淮海地区工业设计水平高、影响力较大的区域性工业设计技术创新中心, 促进徐州市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2. 基本原则

(1) 注重产业导向和市场需求。立足徐州市产业基础, 以满足徐州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 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 全面提高企业、产业竞争能力。

(2) 注重以产品设计创新为核心。围绕制造业产品的外观造型, 开展产品设计创新, 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促进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

(3) 注重工业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主要依托徐州市高校和大型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资源, 加强资源整合, 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低成本地推进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构架。

(4) 注重以多元化路径整体推进。一方面, 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和布局的宏观引导作用, 超前部署, 有序推进;另一方面, 按照市场规律, 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3. 徐州工业设计产业近期发展目标

(1) 初步构建徐州市工业设计创新体系, 以工业设计产业创新平台、工业设计学会建设为切入点, 建立集技术、人才、成果和产业于一体,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 形成点面结合, 以点带面的推进格局。

(2) 在优势产业领域建成一批工业设计中心, 在工程机械、交通装备制造、家具、轻工与包装等领域组建5个左右的行业设计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3) 打造工业设计创新品牌, 建设创意产业园, 集聚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设计相关企业与专业人才, 并培育工业设计品牌。

五、结束语

现在是建设创新型徐州的战略机遇期, 也是徐州市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时期。为此, 以工程机械、专用车辆等领域为重点, 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产业, 对促进徐州市工业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对提高徐州市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创立知名品牌, 促进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工业设计是现代制造业的第一道工序, 在产业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正在发展成为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以现代服务为主的独立的新兴产业。本文分析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现状, 并对徐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这对加快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加速徐州“二次创业”的进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徐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1]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同.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实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徐州市发展规划 篇7

1.项目概况

珠山风景区位于徐州市主城区西南方向,占地2860亩,紧依云龙湖与小南湖,背山面水,北望滨湖公园、市民广场和徐州音乐厅,是云龙湖风景区一处集观赏、游憩和文化体验与一体的城市公共绿地。该设计规划用地面积约51.11公顷,东至金山南路,西连珠山北路,北接湖中路,南接湖南路。

1.1场地现存问题

场地现有资源丰富,依山傍水,山体植被覆盖率较高。但是场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1.1 山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珠山山坡处原有大量非法民居建筑(现已拆除),导致山坡处植被大量被砍伐,山体裸露,边坡不稳定;山林中大量原生林地被侧柏林代替,山体植被景观效果单一,林相结构单调,生态效益低下。这些问题间接导致山体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所以山体的生态修复是在规划设计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1.1.2 山体景观资源利用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缓和有限绿地面积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就成为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徐州是一个多山的城市,珍贵的山体资源作为城市中比较有特色的景观资源应得到很好的重视开发利用。珠山风景区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但是并没有发挥出场地资源优势,景观价值一般,而且不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场地优势,提高山体可利用率,体现珠山风景区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2.设计理念与设计定位

2.1设计定位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云龙湖风景区规划以及对基地现状分析把珠山风景区规划定位为: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不仅使云龙湖风景区自然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突出云龙湖夏景景观,形成景观意向丰富的滨水绿地,而且充分利用山体景观资源烘托佛教文化精神,塑造景观效果多样的城市山林绿地。

2.2设计理念

设计本着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与地形优势,为市民提供一个傍山带水,尽幽居之美的城市公共休闲绿地的目的,使人们可以在城市的繁华之外获得一份心神的恬淡与平衡。主要立足于用现代设计手法使云龙湖景区文化、珠山传统禅意文化与现代景观相结合,设计一系列小型开敞空间、亲水栈桥、平台和穿梭于植被中的步道网络。游走其间,绿草绕足;或登上亲水栈道,芦笛茫茫,彩蝶翻飞;或入山林中探路,丛林夹道,竹巷幽深;或依身湖畔,观荷花鱼影…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形式完美结合,营造城市中一片诗意的“山水城林”。(如图一)

3.设计原则

3.1保护优先原则

对山体按核心保护区、严格调整区和重点修复区分别进行保护控制。核心保护区:加强保护山体原有肌理特征,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和管理要求。严格调整区:一方面保护山体原有形态,植被,对景观效果欠佳的山体景观进行局部调整。如改善山体林相结构,扩大灌木、地被类植物面积,增加山体的景观层次和景观特色。另一方面对山体被破坏人文景观资源进行复原措施,并逐步清理山体上非景观性建筑。重点修复区:对被破坏较严重的山体部分,首先采取相应生态性修复措施,完善山体轮廓线,增加植被覆盖率,逐渐恢复山体景观和游憩功能。

3.2山水相融原则

依山傍水是场地的优势,设计应使山水相融,两部分之间自然过渡。例如设计中利用GIS的数据处理能力建立山体的高程数据库,并通过输出模型得出场地的径流数据,在此基础上依据山体径流走向在山体中设计生态截洪沟,目的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可以收集山体雨水形成自然水体景观,同时收集的雨水可长时间的为山坡植物供给水分;而在雨水较少的季节,裸露山体岩石可营造出别有韵味的枯水景观。这样整个区域内景观多样性不仅丰富,而且从景观效果上使山与水自然交融。

3.3因地制宜原则

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场地原有资源与地形优势,最大限度利用场地原有资源,少动土木。如滨湖部分的东部“真趣池”和“汇心池”的设计,均采用梳理河道,贯通云龙湖的方法,在动用最少土方的情况下,美化湖岸形态,增加岸边景观的多样性。

植物配置方面,场地在考虑恢复山体植被,改善林相的同时,配合云龙湖总体规划(春花秋韵,冬情夏荷)主要选取能够突出夏景的植物,营造属于云龙湖南边独特的景观特色。如小南湖区域根据东坡文化特色,选用竹子、海棠、梅花为主要树种,营造一片诗意的氛围。滨湖东段突出“夏荷”主题,在水中种植大面积荷花。滨湖西段区域则以石榴来突出初夏景观,同时用它作为湖西秋韵园的过渡。

4.景观规划布局

对于珠山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中心广场区、文化体验区、山体生态恢复区、滨湖观光休闲区、滨湖生态休闲区。功能分区之间相互连接和渗透,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给市民提供一个更具文化与生态的城市休闲绿地。

4.1中心广场区

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广场,起名为“亦乐广场”,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意,而且与云龙湖北岸的“善乐广场”相呼应。广场的形式选用螺旋式发散状,一方面目在形式上使山体和湖水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解决场地高差问题。广场上铺装、树池、景观座椅、景观灯饰和花池等的设计,合理利用佛教元素,如荷花、竹子等图案,既彰显佛教文化,又与凸显云龙湖夏季景观相互呼应。

4.2文化体验区

此区域以烘托佛教肃然起敬的文化为目,区域内包括玉露广场、濯缨台,沉心桥、涤心池、禅意广场、梵音宏等几个景观节点。在这些景点中充分运用佛教文化元素于地刻、景墙、雕塑、植物中,使游人处处都能感觉到浓浓的禅意。如玉露广场,广场中心以一滴水与一颗佛祖遗落的佛珠为中心雕塑,加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其中,整个环境清新脱俗,与佛教清幽淡雅的氛围相暗合。(如图二)

4.3山体生态恢复区

山体生态修复主要针对恢复山体被作为耕地和建筑用地的部分,完善山体轮廓线,增加植被覆盖率,调整植被林相结构,逐渐恢复山体景观和游憩功能,把山体景观延续下来并与山下景观相协调融合,形成比较自然的整体山林景观效果。

4.4滨湖观光休闲区

增加水生自然植被,选用适应于湖边生长的乡土植物,营造芦笛翻飞,水杉成林的景观效果。设计滨水栈道和部分小型开敞空间来提升场地景观品质,为人们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空间,赋予场地丰富的现代气息。如云龙湖东岸设计的“荷风远香”景点,沿湖边种植大量芦苇、荷花等植物,加之现代曲桥的设计,使人们步入其中不仅有很好的视觉体验,而且有荷香四溢,神清气爽的精神体验。又如“志清台”景点,此亲水平台周边同样以荷花为主要造景植物,选用莲藕为广场主要情景雕塑。一方面烘托佛教文化精神氛围,另一方面与云龙湖夏景景观相呼应。

4.5滨湖生态休闲区

西段滨湖生态区有大量水杉林,设计中尽量保留场地原有景观效果较好的植物群落,通过扩大其面积、丰富植被景观层次、增加游园路以及部分景观设施,使沿岸湿地系统得到恢复与完善,形成徐州市一片景观价值极高的杉林氧吧。

东段滨湖生态区是珠山佛教文化与小南湖的东坡文化的交汇处,,在保留场地原有的植物群落基础上增加竹林,因为竹子既是佛教文化的代表植物,而且是苏东坡最喜爱的植物之一。因此用它作为两个区域的过渡和融合。

5.结语

珠山风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从“山、水、城、林” 的理念出发,充分发掘场地资源优势,使景区内各景点相互融合同时,场地文化和自然风貌得以巧妙结合,突出生态和文化主题。

参考文献

[1] 杨葳,王文奎,等. 福州市山体保护规划研究[J]. 规划师,2008(8).

[2] 孔孝云,吴天谋,等. 珠海城市空间拓展中的山体保护与利用[C].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上一篇:同学聚会总结讲话稿下一篇:幼儿园小班体育游戏教案《喂宝宝》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