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与证明的关系

2025-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推理与证明的关系(共8篇)

推理与证明的关系 篇1

1.下列几种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的是()A.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A与∠B是两条直线的同旁内角,则∠A+∠B=180°

B.某校高三(1)班有55人,(2)班有54人,(3)班有52人,由此得高三所有班人数均超过50人

C.由平面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四面体的性质

11D.在数列{an}中,a1=1,an=an-1+)(n≥2),由此归纳出{an}的通项公式 2an-

1解析:选A.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大前提)

∠A与∠B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小前提)

∠A+∠B=180°(结论)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推理 ②归纳推理是由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③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④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⑤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④⑤D.①③⑤

解析:选D.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3.下面使用类比推理恰当的是()

A.“若a²3=b²3,则a=b”类推出“若a²0=b²0,则a=b”

a+babB.“(a+b)c=ac+bc”类推出“ cc

a+babC.“(a+b)c=ac+bc”类推出“c≠0)” ccc

nnnnnnD.“(ab)=ab”类推出“(a+b)=a+b” c

解析:选C.由类比推理的特点可知.

4.(2010年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调研)定义集合A,B的运算:A⊗B={x|x∈A或x∈B且x∉(A∩B)},则A⊗B⊗A=________.解析:如图,A⊗B表示的是阴影部分,设A⊗B=C,运用类比的方法可知,C⊗A=B,所以A⊗B⊗A=B

.答案:B

5.(2009年高考浙江卷)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则S4,S8-S4,S12-S8,S16-S12成等差数列.类比以上结论有:设等比数列{bn}的前n项积为Tn,则T4,________,________,T16成等比数列. T1

2解析:由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具有类比性,且等差数列与和差有关,等比数列与积商有关,因此当等差数列依次每4项之和仍成等差数列时,类比到等比数列为依次每4项的积的商成等比数列.下面证明该结论的正确性:

设等比数列{bn}的公比为q,首项为b1,则T4=b1q,T8=b1q=b1q,121+2+„+111266

T12=b1q=b1q,4681+2+„+7828

T8T12422438

=b1q,T4T8T82T12T8T12

即)²T4,故T4,成等比数列. T4T8T4T8

T8T12

答案:T4T8

6.等差数列{an}中,公差为d,前n项的和为Sn,有如下性质:(1)通项an=am+(n-m)d;

*

(2)若m+n=p+q,m、n、p、q∈N,则am+an=ap+aq;(3)若m+n=2p,则am+an=2ap;

(4)Sn,S2n-Sn,S3n-S2n构成等差数列.

∴=b1q,请类比出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

解:等比数列{an}中,公比为q,前n项和为Sn,则可以推出以下性质:

n-m

(1)an=amq;

*

(2)若m+n=p+q,m、n、p、q∈N,则am²an=ap²aq;

(3)若m+n=2p,则am²an=ap;

(4)当q≠-1时,Sn,S2n-Sn,S3n-S2n构成等比数列.

练习

1.下列平面图形中与空间的平行六面体作为类比对象较合适的是()A.三角形B.梯形 C.平行四边形D.矩形

解析:选C.因为平行六面体相对的两个面互相平行,类比平面图形,则相对的两条边互相平行,故选C.7598139b+mb2,>>,„若a>b>0且m>0,则()

10811102521a+maA.相等B.前者大 C.后者大D.不确定

b+mb

解析:选B.观察题设规律,由归纳推理易得.a+ma

3.“所有9的倍数(M)都是3的倍数(P),某奇数(S)是9的倍数(M),故此奇数(S)是3的倍数(P)”,上述推理是()

A.小前提错B.结论错 C.正确的D.大前提错 解析:选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故命题正确. 4.下列推理是归纳推理的是()

A.A,B为定点,动点P满足|PA|+|PB|=2a>|AB|,得P的轨迹为椭圆

B.由a1=1,an=3n-1,求出S1,S2,S3,猜想出数列的前n项和Sn的表达式

x2y2

C.由圆x+y=r的面积πr,猜想出椭圆=1的面积S=πab

ab

D.科学家利用鱼的沉浮原理制造潜水艇

解析:选B.从S1,S2,S3猜想出数列的前n项和Sn,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所以B是归纳推理.

5.给出下列三个类比结论.

nnnnnnn

①(ab)=ab与(a+b)类比,则有(a+b)=a+b;

②loga(xy)=logax+logay与sin(α+β)类比,则有sin(α+β)=sinαsinβ;

2222222

③(a+b)=a+2ab+b与(a+b)类比,则有(a+b)=a+2a²b+b.其中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A.0B.1 C.2D.3 解析:选B.③正确.

6.观察图中各正方形图案,每条边上有n(n≥2)个圆点,第n个图案中圆点的个数是an,按此规律推断出所有圆点总和Sn与n的关系式为()

A.Sn=2n-2nB.Sn=2n

C.Sn=4n-3nD.Sn=2n+2n

解析:选A.事实上由合情推理的本质:由特殊到一般,当n=2时有S2=4,分别代入即可淘汰B,C,D三选项,从而选A.也可以观察各个正方形图案可知圆点个数可视为首项为4,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因此所有圆点总和即为等差数列前n-1项和,即Sn=(n-1)³4(n-1)(n-2)2+2n-2n.7.y=cosx(x∈R)是周期函数,演绎推理过程为________. 答案:大前提:三角函数是周期函数; 小前提:y=cosx(x∈R)是三角函数; 结论:y=cosx(x∈R)是周期函数.

8.对于非零实数a,b,以下四个命题都成立:

12222

①aa+b)=a+2ab+b;③若|a|=|b|,则a=±b;④若a=ab,则a

a

=b.那么,对于非零复数a,b,仍然成立的命题的所有序号是________.

解析:对于①,当a=i时,ai+i-i=0,故①不成立;

ai

对于②④,由复数四则运算的性质知,仍然成立.

对于③,取a=1,b=i,则|a|=|b|,但a≠±b,故③不成立. 答案:②④

9.已知数列2008,2009,1,-2008,-2009,„,这个数列的特点是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前后两项之和,则这个数列的前2009项之和S2009等于________.

解析:数列前几项依次为2008,2009,1,-2008,-2009,-1,2008,2009,„每6项一循环,前6项之和为0,故前2009项包含334个周期和前5个数,故其和为2008+2009+1-2008-2009=1.答案:1

10.用三段论的形式写出下列演绎推理.

(1)若两角是对顶角,则该两角相等,所以若两角不相等,则该两角不是对顶角;(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正方形是矩形,所以,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 解:(1)两个角是对顶角

则两角相等,大前提 ∠1和∠2不相等,小前提 ∠1和∠2不是对顶角.结论

(2)每一个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大前提 正方形是矩形,小前提 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结论 11.观察:

(1)tan10°tan20°+tan20°tan60°+tan60°tan10°=1;

(2)tan5°tan10°+tan10°tan75°+tan75°tan5°=1.由以上两式成立,推广到一般结论,写出你的推论. 解:若锐角α,β,γ满足α+β+γ=90°,则tanαtanβ+tanβtanγ+tanαtanγ=1.12.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d=2,首项a1=5.(1)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2)设Tn=n(2an-5),求S1,S2,S3,S4,S5;T1,T2,T3,T4,T5,并归纳出Sn与Tn的大小规律.

解:(1)由已知a1=5,d=2,∴an=a1+(n-1)²d=5+2(n-1)=2n+3.∴Sn=n(n+4).

(2)Tn=n(2an-5)=n[2(2n+3)-5],∴Tn=4n+n.22

推理与证明的关系 篇2

新教材中增加了“推理与证明”这章内容.推理,就是要根据一个或几个数学判断得出一个新的数学判断的思维形式,学生所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常常作为数学判断的依据,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进行数学推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高中生要理解并掌握逻辑推理与证明的基本方法.新大纲要求:通过具体例子阐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区别,鼓励合理的数学猜想.

二、课堂实例探究

在“推理与证明”的课堂上,如何避免就题论题,如何把握推理这个度,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作用,下面浅谈一例:

在讲圆知识时,书上有过一个重要结论:过圆x2+y2=r2上一点P0(x0,y0)的切线方程是x0x+y0y=r2,将x2+y2=r2中的x2→x0x,y2→y0y,替换得到-

若当P0(x0,y0)在圆外时,过点P作圆的两条切线,切点为A,B,则x0x+y0y=r2是圆的切点弦AB方程.P0(x0,y0)点在圆上时,书上例题已经证明,下证切点弦方程,设A (x1,y1),B (x1,y2),因为A,B两点在圆上,由重要结论知,PA直线:x1x+y1y=r2,PB直线:x2x+y2y=r2,而AP与BP交于P0(x0,y0),所以x1x0+y1y0=r2,x2x0+y2y0=r2,即A,B两点适合方程x0x+y0y=r2,A、B两点确定一直线,所以AB方程:x0x+y0y2=r.

那当点P0(x0,y0)在圆内呢?我们可以利用圆心到直线距离公式判定直线x0x+y0y=r2与圆相离.

那探究是不是到此结束呢?我们可以由圆引申到圆锥曲线:①椭圆,P0(x0,y0)是椭圆上一点,则过P点的切线方程是=1.椭圆,P0(x0,y0)是椭圆外一点,则过P点作两条切线,切点弦方程是1.②双曲线,P0 (x0,y0)是双曲线上一点,则过P点的切线方程是;双曲线,P0(x0,y0)是双曲线外一点,则过P点作两条切线,切点弦方程是.③抛物线y2=2px,P0(x0,y0)是抛物线上一点,则过P点的切线方程是P0(x0,y0,y0)是抛物线外一点,则过P点作两条切线,切点弦方程是

要让学生在实例中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课堂讲解时以点到面,2010年湖北卷的一道填空题可以迎刃而解.见题:椭圆两焦点为F1,F2,P0 (x0,y0)满足,则直线与椭圆的公共点个数为多少个?如果考试时用代数法去把直线和椭圆联立,再用△来判别有几个交点时,计算量很大,得不偿失,如果应用上面圆的推广:点P0 (x0,y0)在圆内,直线x0x+y0y=r2与圆相离;把这个知识点迁移到椭圆中来,该题迎刃而解,从而猜想直线与椭圆的公共点个数为0个.该题考察了学生的猜想推理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还在于我们平时的课堂上,备课充分些,挖掘的深一些,学生的思维受益些.

三、课后感想

推理与证明 篇3

例1 设函数[f(x) (x∈R)]为奇函数,[f(1)=12],[f(x+2)=f(x)+f(2)],则[f(5)=]( )

A. [0] B. [1] C. [52] D. [5]

解析 法一:利用类比推理.

本题为抽象函数,只给出了性质,没有给出具体函数及特征,未给出解析式. 根据给出性质,与正比例函数相似,故可用正比例函数[y=kx]进行类比,由于[f(1)=12],则[f(x)=12x],该函数是奇函数,且满足[f(1)=12], [f(x+2)=f(x)+f(2)],即该函数符合题设条件,则[f(5)=52],选C.

法二:利用演绎推理.

∵[f(x+2)=f(x)+f(2)],令[x=-1],

则[f(-1+2)=f(-1)+f(2)],

∴[f(1)=f(-1)+f(2)],

而[f(x) (x∈R)]为奇函数,[f(1)=12],

则[f(-1)=-f(1)=-12],

∴[f(2)=1],∴[f(x+2)=f(x)+1],

再令[x=1]得,[f(3)=f(1)+1=32],

∴[f(5)=f(3+2)=f(3)+1]=[52],选C.

点拨 本题的两种解题途径,其一是类比推理,其二是演绎推理;如果作为解答题,类比推理的结论是不可靠的,作为选择题,由于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暗示着符合题目的条件任何函数[f(x)],则[f(5)]的值不会改变,既然如此,可选取一个特殊函数即可. 对于抽象函数的问题可以通过类比方法得出结论. 几种常见的抽象函数的类比函数可见下表:

[函数[f(x)]满足的条件&可类比函数&[f(x1+x2)=f(x1)+f(x2)]&正比例函数 [y=kx]&[f(x1+x2)=f(x1)f(x2)]&指数函数[y=ax]([a>0],且[a≠1])&[f(x1x2)=f(x1)+f(x2)]&对数函数[y=logax]([x>0)]&[f(x1x2)=f(x1)f(x2)]&幂函数[y=xn]&[f(x1)+f(x2)=2f(x1+x22)f(x1-x22)]&余弦函数[y=cosx]&]

例2 在德国不来梅举行的第48届世乒赛期间,某商店橱窗里用同样的乒乓球堆成若干堆“正三棱锥”形的展品,其中第1堆只有1层,就一个球;第[2,3,4,⋯],[n]堆最底层(第一层)分别按图所示方式固定摆放,从第二层开始,每层的小球自然垒放在下一层之上,第[n]堆第[n]层就放一个乒乓球,以[f(n)]表示第[n]堆的乒乓球总数,则[f(3)=] ;[f(n)=] (答案用[n]表示).

[…]

分析 要求出[f(3)]的值不难,但要求出[f(n)]的表达式,则必需寻找规律,能否从特殊到一般,探索其一般规律;如果[f(n)]的规律难找,可先求第[n]堆乒乓球的每一层的乒乓球的数量规律,然后再求这[n]层的乒乓球数量之和即为所求的[f(n)].

解 法一:利用归纳推理.

设第[n]堆底层的乒乓球的数量为[an],

则[a1=1],[a2=1+2=3],[a3=1+2+3=6],…,

[an=1+2+3+⋯+n=n(n+1)2],

根据题意,第[n]堆乒乓球的数量等于从第1堆开始到第[n]堆每堆最底层球数总和,即

[f(n)=a1+a2+⋯+an=12[(12+22+32+⋯+n2)+(1+2+3+⋯+n)]]

故[f(n)=12(n(n+1)(2n+1)6+n(n+1)2)]

[=n(n+1)(n+2)6].

法二:利用递推关系.

由于第[n]堆底层的乒乓球的数量为

[1+2+3+⋯+n=n(n+1)2=12(n2+n),]

而第2堆乒乓球比第1堆多一层,即多了第2堆的底层,则[f(2)-f(1)=12(22+2)],

第3堆乒乓球比第2堆多一层,即多了第2堆的底层,则[f(3)-f(2)=12(32+3)],

第[n]堆乒乓球比第[(n-1)]堆多了一层,即多了第[n]堆的底层,则[f(n)-f(n-1)=12(n2+n).]

以上[n]个不等式相加得

[f(n)-f(1)=12[(22+32+⋯+n2)+(2+3+⋯+n)],]

而[f(1)=1],

故[f(n)=12[(12+22+32+⋯+n2)+(1+2+3+⋯+n)]]

[=12(n(n+1)(2n+1)6+n(n+1)2)]

[=n(n+1)(n+2)6].

法三:利用组合数的性质.

设第[n]堆乒乓球底层的的数量为[an],

则[a1=1],[a2=1+2=3],[a3=1+2+3=6],…

[an=1+2+3+⋯+n=n(n+1)2=C2n+1],

根据题意,第[n]堆乒乓球的数量等于从第1堆开始到第[n]堆每堆最底层球数总和,即

[f(n)=a1+a2+⋯+an=C22+C23+C24+⋯+C2n+1,]

而[C22=C33],

则[f(n)=C33+C23+C24+⋯+C2n+1]

[=C24+⋯+C2n+1=⋯=C3n+2,]

因此[f(n)=n(n+1)(n+2)6].

法四:归纳—猜想—证明.

由于[f(1)=1=1×2×36],[f(2)=4=2×3×46],

[f(3)=10=3×4×56,]…

猜想[f(n)=n(n+1)(n+2)6].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该结论.

(1)显然[n=1]时,猜想成立;

(2)假设[n=k]时猜想成立,

即[f(k)=k(k+1)(k+2)6],

当[n=k+1]时,由法二知:

[f(k+1)-f(k)=12[(k+1)2+(k+1)]]

∴[f(k+1)=12[(k+1)2+(k+1)]+f(k)]

[=12[(k+1)2+(k+1)]+k(k+1)(k+2)6]

故[f(k+1)=16(k+1)(k2+5k+6)]

[=16(k+1)[(k+1+1][(k+1)+2],]

所以[n=k+1]时,猜想也成立.

综上,对任意正整数[n]猜想均成立,

因此[f(n)=n(n+1)(n+2)6].

点拨 本题是一道既考查合情推理能力又考查演绎推理能力的题. 寻找第[n]堆乒乓球每一层的数量规律,需要观察、归纳、猜想的思想,再求和时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法三中求和大胆联想到组合数,法四则利用归纳猜想,需要较强的数学领悟能力. 法三、法四供大家参考.

例3 已知[a、b、c∈(0,1)],求证:[(1-a)b、][(1-b)c、][(1-c)a]不能同时大于[14].

证 法一:假设三式同时大于[14],

即[(1-a)b>14,][(1-b)c>14,][(1-c)a>14.]

[∵ a、b、c∈(0,1)],

[∴]三式同向相乘得[(1-a)b(1-b)c(1-c)a>164],

又[(1-a)a≤(1-a+a2)2=14.]

同理[(1-b)b≤14,][(1-c)c≤14.]

[∴ (1-a)b(1-b)c(1-c)a≤164],

这与假设矛盾,故原命题得证.

法二:假设三式同时大于[14],

[∵ 00],

[(1-a)+b2≥(1-a)b>14=12,]

同理[(1-b)+c2>12,][(1-c)+a2>12,]

三式相加得[32>32],这是矛盾的,

故假设错误,所以原命题正确.

点拨 “不能同时大于[14]”包含多种情形,不易直接证明,可用反证法证明,即正难则反.

当遇到否定性、唯一性、无限性、至多、至少等类型问题时,常用反证法.

用反证法的步骤是:

①否定结论[⇒A⇒B⇒C];

②而[C]不合理[与公理矛盾,与题设矛盾,与假设自相矛盾;]

③因此结论不能否定,结论成立.

例4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

[1-12+13-14+⋯+12n-1-12n=1n+1+1n+2][+⋯+12n]对所以[n∈N]均成立.

证明 (1)当[n=1]时,

左式=[1-12=12],右式=[11+1=12],

∴左式=右式,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k∈N)]时等式成立,

即[1-12+13-14+⋯+12k-1-12k]

[=1k+1+1k+2+⋯+12k],

则当[n=k+1]时,

[1-12+13-14+⋯+12k-1-12k+12k+1-12k+2]

[=(1-12+13-14+⋯+12k-1-12k)+12k+1-12k+2]

[=(1k+1+1k+2+⋯+12k)+12k+1-12k+2]

[=1k+2+1k+3+⋯+12k+1+(1k+1-12k+2)]

[=1k+2+1k+3+1k+4+⋯+12k+1+12k+2]

[=1(k+1)+1+1(k+1)+2+1(k+1)+3+⋯]

[+1(k+1)+k+12(k+1).]

即[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等式对[n∈N]均成立.

点拨 在利用归纳假设论证[n=k+1]等式成立时,注意分析[n=k]与[n=k+1]的两个等式的差别. [n=k+1]时,等式左边增加两项,右边增加一项,而且右式的首项由[1k+1]变为[1k+2]. 因此在证明中,右式中的[1k+1]应与-[12k+2]合并,才能得到所证式. 因而,在论证之前,把[n=k+1]时等式的左右两边的结构先作分析常常是有效的.

由本例可以看出,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中,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之处:一是[f(n)]与[n]的关系;二是[f(k)]与[f(k+1)]的关系.

例5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1)(1+13)(1+15)⋯(1+12n-1)>2n+1][(n≥2,n∈N)].

证明 (1)当[n=2]时,

左式=[(1+11)(1+13)=83=649],右式=[5],

∵ [649>5], ∴[649>5],

即[n=2]时,原不等式成立.

(2)假设[n=k(k≥2, k∈Z)]时,不等式成立,

即[(1+11)(1+13)(1+15)⋯(1+12k-1)>2k+1],

则[n=k+1]时,

左边=[(1+11)(1+13)(1+15)⋯(1+12k-1)(1+12k+1)]

[>2k+1(1+12k+1)=2k+22k+1]

右边=[2k+3],要证左边>右边,

只要证[2k+22k+1>2k+3],

只要证[2k+2>(2k+3)(2k+1)],

只要证[4k2+8k+4>4k2+8k+3,]

只要证4>3.

而上式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即[n=k+1]时,左式>右式.

由(1)(2)可知,原不等式对[n≥2,n∈N]均成立.

点拨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关键是[n=k+1]时命题成立的推证,此步证明要具有目标意识,注意与最终要达到的解题目标进行分析比较,以此确定和调控解题的方向,使差异逐步减小,最终实现目标完成解题. 在分析[f(k)]与[f(k+1)]的两个不等式,应找出证明的关键点(一般要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然后再综合运用不等式证明的方法. 本题关键是证明不等式[2k+22k+1>2k+3]. 除了分析法,还可以用比较法和放缩法来解决.

例6 已知[f(n)=1+12+13+14+⋯+1n(n∈N),]求证:[n>1]时,[f(2n)>n+22].

证明 (1)[n=2]时,

左式=[f(22)=f(4)=1+12+13+14=2512],

右式=[2+22=2],

∵ [2512>2], ∴ 左式>右式,不等式成立.

[n=3]时,

左式=[f(23)=f(8)=1+12+13+14+⋯+18],

右式=[3+22=52],

左式-右式=[15+17-18>0],

左式>右式,不等式成立.

(2)假设[n=k(k∈N, k≥3)]时不等式成立,

即[f(2k)=1+12+13+14+⋯+12k>k+22],

当[n=k+1]时,

[f(2k+1)=1+12+13+14+⋯+12k+12k+1]

[+12k+2+⋯+12k+1]

[=f(2k)+12k+1+12k+2+⋯+12k+12k项]

[>k+22+12k+1+12k+1+⋯+12k+12k项]

[=k+22+2k2k+1=k+32=(k+1)+22,]

即[n=k+1]时,不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n>1, n∈N]时,

都有[f(2n)>n+22].

点拨 注意[f(n)]的意义,它表示连续自然数的倒数和,最后一项为[1n]. 可以通过第一步验证中加强对[f(n)]的理解,本题中验证了[n=]2、3两个数值,正是由于此原因(当然不是必要的). [f(2n)]的表达式应为[f(2n)=]1[+12+13+14+15+⋯+12n-1+12n]. 因此在归纳法证明中,重视第一步的验证工作,许多难题的特殊情形启发我们的思路,甚至蕴含一般情形的方法.

【专题训练九】

1. 下面几种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的是( )

A. 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A]和[∠B]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则[∠A+∠B=180°]

B. 由平面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四面体性质

C. 某校高三共有10个班,1班有51人,2班有53人,三班有52人,由此推测各班都超过50人

D. 在数列[{an}]中,[a1=1,an=12(an-1+1an-1)][(n≥2)],由此推出[{an}]的通项公式

2. 命题“有些有理数是无限循环小数,整数是有理数,所以整数是无限循环小数”是假命题,推理错误的原因是( )

A. 使用了归纳推理

B. 使用了类比推理

C. 使用了“三段论”,但大前提错误

D. 使用了“三段论”,但小前提错误

3. 通过观察下列等式,猜想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并证明结论的真假.

sin215°+sin275°+sin2135°=[32];

sin230°+sin290°+sin2150°=[32];

sin245°+sin2105°+sin2165°=[32];

sin260°+sin2120°+sin2180°=[32].

4. 已知[a、b、c]都为正数,那么对任意正数[a、b]、[c],三个数[a+1b、b+1c、c+1a]( )

A. 都不大于2 B. 都不小于2

C.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

D.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

5. 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x+y)=f(x)+f(y)(x、y∈R)],且[f(1 )=2],那么在下面的四个式子:

①[f(1 )+2f(1 )+⋯+nf(1 )];

②[fn(n+1)2];

③[n(n+1 )];

④[n(n+1)f(1 )].

其中与[f(1 )+f(2)+⋯+f(n)]相等的是( )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6. 比较大小[7+6] [8+5],分析其结构特点,请你再写出一个类似的不等式: ;请写出一个更一般的不等式,使以上不等式为它的特殊情况,则该不等式可以是 .

7. 如果命题[P(n)]对[n=k]成立,则它对[n=k+2]也成立. 又若[P(n)]对[n=2]成立,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P(n)]对所有自然数都成立

B. [P(n)]对所有正偶数都成立

C. [P(n)]对所有正奇数都成立

D. [P(n)]对所有大于1的自然数都成立

推理与证明1 篇4

1.下列平面图形中与空间的平行六面体作为类比对象较合适的是()

A.三角形B.梯形C.平行四边形D.矩形

7598139b+mb2,>>,„若a>b>0且m>0,则之间大小关系为()10811102521a+ma

A.相等B.前者大C.后者大D.不确定

x3.设a=lg2+lg5,b=e(x<0),则a与b大小关系为()

A.a>bB.a

4.“M不是N的子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若x∈M,则x∉NB.若x∈N,则x∈M

C.存在x1∈M⇒x1∈N,又存在x2∈M⇒x2∉ND.存在x0∈M⇒x0∉N

5.“所有9的倍数(M)都是3的倍数(P),某奇数(S)是9的倍数(M),故此奇数(S)是3的倍数(P)”,上述推理是()

A.小前提错B.结论错C.正确的D.大前提错

6.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0度”时,假设正确的是

A.假设三内角都不大于60度B.假设三内角都大于60度

C.假设三内角至多有一个大于60度D.假设三内角至多有两个大于60度

7.下列推理是归纳推理的是()

A.A,B为定点,动点P满足|PA|+|PB|=2a>|AB|,得P的轨迹为椭圆

B.由a1=1,an=3n-1,求出S1,S2,S3,猜想出数列的前n项和Sn的表达式

22xy2222C.由圆x+y=r的面积πr,猜想出椭圆2+2=1的面积S=πab abD.科学家利用鱼的沉浮原理制造潜水艇

8.给出下列三个类比结论.

①(ab)=ab与(a+b)类比,则有(a+b)=a+b;

②loga(xy)=logax+logay与sin(α+β)类比,则有sin(α+β)=sinαsinβ;

2222222③(a+b)=a+2ab+b与(a+b)类比,则有(a+b)=a+2a²b+b.其中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A.0B.1C.2D.

39.观察图中各正方形图案,每条边上有n(n≥2)个圆点,第n个图案中圆点的个数是an,按此规律推断出所有圆点总和Sn与n的关系式为()nnnnnnn

A.Sn=2n-2nB.Sn=2nC.Sn=4n-3nD.Sn=2n+2n

10.对于非零实数a,b,以下四个命题都成立:

12222b)=a+2ab+b;③若|a|=|b|,则a=±b;④若a=ab,则a=b.那么,对于a

非零复数a,b,仍然成立的命题的所有序号是________.

11.如果aa+bb>ab+ba,则a、b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a+b12.已知a,b是不相等的正数,x=,y=a+b,则x,y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2

13.已知数列2008,2009,1,-2008,-2009,„,这个数列的特点是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前后两项之和,则这个数列的前2009项之和S2009等于________.

14.用三段论的形式写出下列演绎推理.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正方形是矩形,所以,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222 2

15.观察:

(1)tan10°tan20°+tan20°tan60°+tan60°tan10°=1;

(2)tan5°tan10°+tan10°tan75°+tan75°tan5°=1.由以上两式成立,推广到一般结论,写出你的推论.,并给出证明.

16.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d=2,首项a1=5.(1)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2)设Tn=n(2an-5),求S1,S2,S3,S4,S5;T1,T2,T3,T4,T5,并归纳出Sn与Tn的大小规律.

17.已知数列{an}的前n项的和Sn满足Sn=2an-3n(n∈N*).

(1)求证{an+3}为等比数列,并求{an}的通项公式;

推理与证明单元卷 篇5

b2b2b2b21.若a>0,b>0,则有()A.b-a<2b-aC.≥2b-aD.2b-a aaaa

2.F(n)是一个关于自然数n的命题,若F(k)(k∈N*)真,则F(k+1)真,现已知F(7)不真,则有:①F(8)不真;②F(8)真;③F(6)不真;④F(6)真;⑤F(5)不真;⑥F(5)真.其中为真命题的是()

A.③⑤B.①②C.④⑥D.③④

3.对平面内的任意两点A(x1,y1)、B(x2,y2)定义它们之间的一种“距离”:||AB||=|x2-x1|+|y2-y1|.给出下列三个命题:①若点C在线段AB上,则||AC||+||CB||=||AB||;②在△ABC中,若∠C=90°,则||AC||2+||CB||2=||AB||2;③在△ABC中,||AC||+||CB||>||AB||.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A.0B.1C.2D.3

abcd4.已知a,b,c,d是正实数,P=+++,则有()a+b+ca+b+dc+d+ac+d+b

A.0

5.一个等差数列{an},其中a10=0,则有a1+a2+„+an=a1+a2+„+a19-n(1≤n≤19).一个等比数列{bn},其中b15=1.类比等差数列{an}有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b1b2„bn=b1b2„b29-n(1≤n≤29,n∈N*)B.b1b2„bn=b1b2„b29-n

C.b1+b2+„+bn=b1+b2+„+b29-n(1≤n≤29,n∈N*)D.b1+b2+„+bn=b1+b2+„+b29-n

111116.设S(n)=+S(n)共有项,当n=2时,S(2)=nn+1n+2n+3n7.按照如下的规律:(3),(5,7),(9,11,13),(15,17,19,21),„,第104个括号内各数字之和为________.

18.证明对于任意实数x,y都有x4+y4(x+y)2.2

9.若函数f(x)=4x2-2(p-2)x-2p2-p+1在区间[-1,1]内至少存在一点c,使f(c)>0,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

10.已知函数f(n)(n∈N*),满足条件:①f(2)=2,②f(xy)=f(x)·f(y),③f(n)∈N*,④当x>y时,有f(x)>f(y).

推理与证明知识方法总结 篇6

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1.合情推理(合情推理对于数学发现的作用,为复数铺垫)

合情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两类:

(1)归纳推理:部分到整体,特殊到一般

【例1】 观察以下不等式

13,22

2115122, 23

311171222234

41

可归纳出对大于1的正整数n成立的一个不等式1

表达式应为_________

【例2】 十个圆能把平面最多分为多少份?92

(2)类比推理:特殊到特殊

111f(n),则不等式右端f(n)的2232n2

① 关于空间问题与平面问题的类比,通常可抓住几何要素的如下对应关系作对比:(亮点)多面体 二面角多边形;面平面角;面 积边;体积线段长;面积 ;

【例3】 在平面几何里,可以得出正确结论:“正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等于这正三角形的高的平面几何的上述结论,则正四面体的内切球半径等于这个正四面体的高的()

” .类比

② 数列中的相关应用

9aabbb2{b}b2129n5【例4】 已知为等比数列,则.若n为等差数列,a52,则n的类似结论为_____________

③ 圆锥曲线中的相关应用

【例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顶点的顶点、分别是离心率为的圆锥曲线时,有的焦.类似在该曲线上.一同学已正确地推得:当

Page 1 of

3地,当、时,有

.④ 函数中的相关应用

【例5】 如图所示,对于函数,分向量的比为,线段

上任意两点的上方,设点在点的必在曲线段,则由图象中点上方可得不等式。请分析函数的图象,类比上述不等式可以得到的不等式

是.

⑤平面向量中的相关应用

【例6】 设平面向量顺时针旋转30°后与的和为同向,其中,如果平面向量满足,且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为.

②③④

⑥ 不等式中的相关应用

【例7】 研究问题:“已知关于的不等

式的解集

为,解关于的不等式

”,有如下解法:

解:

由,令,则,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 参考上述解法,已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则关于的不等式Page 2 of

3的解集为.

2.演绎推理一般到特殊

【例6】 有个小偷在警察面前作了如下辩解:是我的录象机,我就一定能把它打开.看,我把它打开了.所

以它是我的录象机.请问这一推理错在哪里?()

A.大前提B.小前提C.结论D.以上都不是

二、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1.综合法顺推,由因导果

综合法是由原因推导到结果的证明方法,它是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的证明方法.

2.分析法逆推,执果索因

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推证过程中,使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公理、定理等)为止的证明方法.

3.反证法

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由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方法叫反证法;它是一种间接的证明方法.用这种方法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直到推理中导出矛盾为止 ;(3)断言假设不成立(4)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

逆向推理法证明立几中的垂直问题 篇7

一、准备知识

立体几何中的垂直问题通常有三类:证线与线垂直、线与面垂直、面与面垂直.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熟记三个定理:

定理1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 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简称: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

定理2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 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简称:线面垂直, 线线垂直)

定理3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 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简称: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

其次, 要证明垂直问题就要熟知常用于推导垂直关系的条件, 除了题目直接告知的垂直关系, 还有以下几种常用来推导垂直的条件: (1) 等腰 (或等边) 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 正方形 (或菱形) 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3) 三边满足勾股数a2+b2=c2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等等.

最后, 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在推理过程中如果要寻找某条直线, 总是优先考虑已有垂直关系的线.

二、实例分析

1. 证线面垂直

例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 O是底ABCD对角线的交点, 求证:A1C⊥平面AB1D1.

从结论出发, 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分析:

步骤1:要证线面垂直, 只要证线线垂直.首先在平面AB1D1的平面内找出两条相交直线与A1C垂直.我们的原则是优先考虑已有垂直关系的线, 在正方形中隐含着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关系, 平面AB1D1的三条边又都是正方形的对角线, 所以任选一条边, 其他的边只要同理证明就可以了, 这里我们选B1D1.

步骤2:下面证A1C⊥B1D1, 只要让B1D1垂直于一个平面, 这个平面要包含A1C, 又要包含它已经垂直的线A1C1, 很容易得到是平面A1C1C.

(记作:A1C⊥B1D⇐B1D1⊥平面A1C1C)

步骤3:重复步骤1, 要证B1D1⊥平面A1C1C, 只要证明B1D1与平面里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已知B1D1与A1C1垂直, A1C是需要证明与之垂直的线, 那么只剩下CC1.恰好CC1是正方体的侧棱, 它垂直于面A1B1C1D1, 易证CC1⊥B1D1.

以上推理的思维流程图:

2. 证线线垂直

例2如右图, 已知矩形ABCD, 过A作SA⊥平面AC, 再过A作AE⊥SB交SB于E, 过E作EF⊥SC交SC于F.求证:AF⊥SC.

分析步骤1:要证线线垂直, 只要证线面垂直.AF和SC中先选出一条线, 让其垂直一个面.本着优先考虑已有垂直关系的线这一原则, 我们选择SC.下面寻找SC垂直的平面, 它要包含SC已经垂直的线EF, 也要包含它需要垂直的线AF, 那么就算不看图, 我们也能找出这个平面AEF.

(记为:AF⊥SC⇐SC⊥平面AEF)

步骤2:下面证线面垂直, 只要证线线垂直.欲证SC⊥平面AEF, 只要在平面里找出两条相交直线与SC垂直.已知SC已经垂直于EF, 而AF是需要证明与SC垂直的线因此不能用, 所以只剩下AE.

步骤3:重复步骤1, 要证明SC⊥AE, 就要确定其中一条线, 让其垂直一个面.由于SC的垂直关系在前面用过了, 所以这次选AE.AE所垂直的平面要包含它已经垂直的直线SB, 还要包含它需要垂直的直线SC, 所以可确定平面SBC.

(记为:SC⊥AE⇐AE⊥平面SBC)

步骤4:重复步骤2, 要证AE⊥平面SBC, 只要在平面里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垂直于AE.AE已经垂直于SB, 而SC是需要证明和AE垂直的线, 不能选, 那么只剩下BC可能与AE垂直.

步骤5:重复步骤3, 要证AE⊥BC, 先确定一条线.由于AE的垂直关系前面已经用过, 所以这次选BC.BC所垂直的平面要包含AE, 还要包含它已经垂直的线AB.所以BC⊥平面ABE, 即BC⊥平面SAB.

(记为:AE⊥BC⇐BC⊥平面SAB)

步骤6:重复步骤4, 要证BC⊥平面SAB, 只要在平面里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垂直于BC.BC已经垂直于AB, 平面里与AB相交的直线有AE和SA, AE是需要证明的线不能用, 只剩下SA.而题目已知SA⊥平面ABCD, 易证SA⊥BC.

以上推理的思维流程图:

3. 证面面垂直

例3如图, 已知AB$平面ACD, DE∥AB, △ACD是正三角形.求证:平面BCE$平面CDE.

分析要证明面面垂直, 只要在其中一个面里找出一条直线, 使它垂直于另一个面.但是题目中的垂直关系都集中在平面ACD中, 等腰△ACD的中线AF⊥CD, 同时AF⊥AB.因为AB∥DE, 所以AF⊥DE.易证AF⊥平面CDE.因此只要将AF移到平面BCE中就可以了.取CE中点G, 连接BG, 易证BG∥AF, 命题得证.

思维流程图:

三、一点感悟

证明垂直问题是立体几何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垂直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可以实现线面关系的转化.让学生学会从结论出发逆向推理, 会减少思维混乱, 无从下手的状况, 使思维更具条理性.本文所述的方法不以理解为技法, 而是对垂直关系的源头探求, 探求的依据就是性质和定理.

推理与证明错误辨析 篇8

在进行归纳推理时,为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对于特殊项要尽量多验证几项,同时要根据其变化规律和趋势作出判断.

例1 已知[x>0],由不等式[x+1x≥2,x+4x2=x2+x2+][4x2≥3, …],启发我们可以推广结论[x+mxn≥n+1][n∈N?],则[m=] .

错解 根据给出的规律再写出几个式子:

[x2+x2+x2+8x3≥4,x2+x2+x2+x2+16x4≥5,…],

显然通过处理后的式子的分子与分母都要约去.

因此[m]的值等于前面“分解”的[x2]的系数的倒数之积,即[m=2n.]

分析 在归纳中只照顾到了不等式中左边的项数及右边规律,却没有把握深层次规律,即[x]的系数和为1.

正解 由已知可再写出几个式子:

[x3+x3+x3+33x3≥4,x4+x4+x4+x4+44x4≥5,…],

[xn+xn+…+xnn个+nnxn≥n+1.]

故所求[m]的值应为[nn.]

类比推理不恰当致误

类比推理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合情推理,“合乎情理”是这种推理的特征,一般的解题思路是进行对应的类比.类比推理不是照搬,更不是错搬某类事物的规律.

例2 在平面上,设[ha,hb,hc]是[△ABC]三条边上的高,[P]为三角形内任一点,[P]到相应三边的距离分别为[pa,pb,pc],我们可以得到结论:[paha+pbhb+pchc=1.]把它类比到空间,写出三棱锥中的类似结论.

错解 设[S1,S2,S3,S4]是三棱锥[A-BCD]四个面的面积,[P]为三棱锥[A-BCD]内任一点,[P]到相应四个面的距离分别为[p1,p2,p3,p4],则[p1S1+p2S2+p3S3+p4S4=1.]

分析 由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类比,用“四面体内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与相应面面积之比的和”类比“三角形内一点到边的距离与相应边上高之比的和”. 只考虑到了平面上的长度可类比空间图形中的面积,忽视了此处比值的特点及此结论的得到采用等面积法,类比到三棱锥中,可利用等体积法猜想推出正确结论.

正解 设[ha,hb,hc,hd]分别是三棱锥[A-BCD]四个面上的高,[P]为三棱锥内任一点,[P]到相应四个面的距离分别为[pa,pb,pc,pd],则有[paha+pbhb+pchc+pdhd=1.]

反证法中的反设问题不全面致误

在利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时,往往要假设命题结论的反面成立. 而命题结论的反面一定要全面,漏掉任何一种情况,证明都是不正确的.

例3 已知:存在直线[a,b]并且[a与b]相交.

求证:直线[a与b]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错解 假设结论不成立,则两条直线没有交点.

所以这两条直线平行,这与已知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即原命题成立.

分析 错解中对关键词“有且只有”的否定不全面,导致错误,可利用补集思想进行判断,“只有一个”的否定为“一个也没有或至少有两个”.

正解 假设结论不成立,则有两种情况:没有交点;不止一个交点.

(1)假设直线[a,b]没有交点,

那么[a//b或a,b]是异面直线,这与已知矛盾.

(2)假设直线[a,b]不止一个交点,则至少有两个交点[P,P],这样经过点[P,P]就有两条直线[a,b],这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矛盾.

由(1)和(2)可知,假设错误,所以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归纳假设只设而不用致误

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时,但在证[n=k+1]时,必须用到归纳假设,否则就是错误的.

例4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4+7+…+3n-2=][12n3n-1n∈N?.]

错解 (1)当[n=1]时,左边[=1],右边[=1],

[∴]当[n=1]时,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k∈N?,k≥1]时,等式成立,

即[1+4+7+…+3k-2=12k3k-1],

则当[n=k+1]时,

需证[1+4+7+…+3k-2+3k+1-2]

[=12k+13k+2.][?]

由于等式左边是一个首项为1,公差为3,项数为[k+1]的等差数列的前[k+1]项和,其和为[12k+11+3k+1=12k+13k+2],

[∴?]式成立,即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对一切[n∈N?],等式都成立.

分析 看一个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数学问题是否正确,关键要看两个步骤是否齐全,特别是看在第二步中归纳假设是否被应用. 如果没有用到归纳假设,那就是不正确的.

正解 (1)当[n=1]时,[左边=右边=1],

[∴]当[n=1]时,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k∈N?,k≥1]时,等式成立,

即[1+4+7+…+3k-2=12k3k-1].

则当[n=k+1]时,

[1+4+7+…+3k-2+3k+1-2=12k3k-1+3k+1=123k2+5k+2=12k+13k+1-1,]

即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对一切[n∈N?],等式都成立.

循环论证致误

演绎推理时,不能用待证命题的真实性作为证明的论据,否则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例5 设[a,b,c,d]是正有理数,[c,d]是无理数,求证:[ac+bd]是无理数.

错解 因为[c]为无理数,[a]为正有理数,故[ac]为无理数. 同理,[bd]也为无理数,两正无理数的和为无理数,故[ac+bd]为无理数.

分析 上述推理证明过程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在证明问题的过程中,以“两正无理数的和为无理数”(正是待证命题的结论)作为证明的论据就是循环论证.

正解 直接证明比较困难,可采用反证法.

假设[ac+bd=e]是有理数,那么[ac=e-bd],

两边平方得,[a2c=e2-2ebd+b2d,]

[e2+b2d-a2c=2ebd,][2ebd]这一项必定是无理数(若[2ebd=f]为有理数,[f2eb=d],有理数[=]无理数,矛盾),

而[e2+b2d-a2c]显然是有理数,

于是得到:有理数[e2+b2d-a2c=2ebd=无理数],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 故[ac+bd]必然是一个无理数.

上一篇:早会游戏互动下一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