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语文说课稿(推荐9篇)
在教师招聘的考试中会考察各种类型的课文,今天分析的是课文是《草船借箭》。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完整地记叙了“借箭”的过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你们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草船借箭》,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9课,《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最后令周瑜自叹不如。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兴趣比较浓厚,学习起来积极性较高。且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特别是如何通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分析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妒忌、神机妙算”等重点生字词,了解故事情节以及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圈点勾画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难点】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助推器。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的方式进行:观看动画版的草船借箭。
让学生对于课文有更形象具体的了解,为走近文本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并且回想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基于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回答出: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第一部分——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准备造箭;第三部分——写诸葛亮借箭;第四部分——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其次,进一步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箭成功呢?用一个词概括。(神机妙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经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②“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③“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④“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作为教师再一步一步引导,能够得神机妙算在识天气方面
其次,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呢?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可以得出神机妙算还体现在知人心、懂地理方面。
最后,请同学们再次概括一下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通过这样的总结式提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地了解成功的原因,由此也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思考题目是“借箭”,为什么不用“骗箭”或“取箭”呢?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课下积累,与同学分享。
1.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略读课文, 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表现了大榕树的茂盛, 以及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 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 第一次着重描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 第二次描写了鸟的动态美。文章用词优美, 语句精辟、简练, 是学生品味语言、习得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教材。
2.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 我确立了如下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探究全文, 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了解鸟的天堂的特点, 了解课文内容, 感悟积累语言。
(2) 能力目标: (1) 通过自读批注, 继续培养学生有效阅读、多元感悟的能力; (2) 读中学写, 以读促写, 让学生习得抓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感知大榕树的美, 体会大榕树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策略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 立足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这节课我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法。按照“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所遵循的探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全体性原则、民主和谐原则, 我安排了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教学环节, 力求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去读书、思考、交流, 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穿插读、思、批、议、评、写等活动, 力求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 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设疑自探:
(1) 导入课题。
(2) 读题质疑。教师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3) 提示自学。出示自探提示,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自读要求: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默读课文, 思考问题:称此处为“鸟的天堂”主要有哪些原因?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读读、画画, 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伊始, 我就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然后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使他们不仅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而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会提问题、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最后以提示引路, 留足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 有效自学。教师随机巡视, 掌握学情, 为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解疑合探:
第一步:初步感知课文。
(1) 检查读书情况。
(2)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步骤主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和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循序渐进原则来设计的。
第二步解读问题——感悟鸟的天堂的特点。
1. 整体感知
同学们谁能用自己话概括:称这里为鸟的天堂是因为____, 是因为____。
【设计意图】文章是一个整体, 引导学生解读应着眼整体性, 避免支离破碎的肢解文本。
2. 品味感悟——榕树的茂盛
(1) 过渡:说得好, 是因为榕树的茂盛, 是因为鸟儿的繁盛。一株榕树变天堂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结合图片, 大家闭目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榕树?
(2)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师随机板书:大茂盛)
(3) 这就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抓住榕树的特点来写的,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引导学生抓住“不可计数”“卧”“簇”“堆”“颤动”来感受榕树的大和茂盛)
(4)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自己感受读句子并背诵。 (课件出示语段)
(5) 小结:作者从枝干、根、叶具体描写了榕树大、茂盛, 体现它的静态美。
【设计意图】在品味感悟——榕树的茂盛时, 设计目的有三个: (1) 以“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为切入点, 以“疑”为线索, 以“思”为核心, 以“读”为策略, 让学生自主品读, 多元感悟大榕树的茂盛。 (2) 读中学习阅读的方法, 一读——观赏景物, 抓住特点;二读——品词析句, 体会情感;三读——回顾反思, 明了写法。 (3) 让学生及时背诵优美的语言, 把语言积淀落到实处, 为学生精彩表达做好扎实的基础。
3. 品味感悟——鸟的繁盛
(1) 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 没有看到一只鸟, 第二次再到鸟的天堂, 就不虚此行啦!请看—— (众鸟纷飞图)
(2)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鸟”的这一部分, 边读边入境想象:如果我就是这只画眉鸟, 我会怎样邀请我的同伴来这里做客, 来这里生活呢?请你以自己喜欢的一种鸟的语气写下邀请自己同伴的话。
(3) 写好后教师引导学生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交流。交流时, 要引导学生放飞思维, 个性表达;还要引导学生倾听评价, 以评促写, 评中得法。
(4) 教师小结:这部分作者抓住鸟的大小、颜色、动作, 突出了鸟的多、欢快, 向人们展示了鸟的动态美,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之道是读写之道, 即多读多写。因此, 在品味感悟———鸟的繁盛时, 就体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思想。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读中想象体会, 读后表达交流, 写出自己的想象, 写出自己的见解, 写出自己的特色, 从而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
再次浏览课文, 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请大胆提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审视文本, 再次质疑, 并随机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培养他们超越文本的意识, 保护他们探究的热情, 使他们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第四环节——运用拓展:
【设计意图】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为了实现课内外的统一,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项内容:
第一项是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从内容、思想, 特别是写法方面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项是我的作业我做主, 改变了以往作业总是由教师布置学生做的形式, 让学生自行设计作业,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能做, 并通过自编题展示, 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 调动作业的积极性。
第三项是教师补充题,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通过学习本课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利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把读写结合起来, 把语文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实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设计意图】总之, 这节课以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听、说、读、写为基点, 以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线索,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育才为本, 力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板书设计
树:大茂盛 (静)
鸟的天堂赞美
鸟:多欢快 (动)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训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学习课文,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多枝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互相解决。这是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这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的方面,采用“大手拉小手”的方式进行。即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师是主导者,通过“导问、导读、导思”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学习并理解、读通课文。
在学的方面,采取普遍推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积极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话。
五、说教学过程 1.导问
一般来说,提出问题复习上一课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学生温故而知新,还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引到新课中来。
(1)请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前因: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意刁难他;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
2、导读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时候,我采用导读的方式进行,也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答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学习第3—5节的时候,我向学生提问:听鲁肃说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枝箭可能是假话时,周瑜是怎么说的?学生就会在课文中找出来读:“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我又问:诸葛亮在借箭前作了哪些准备?学生又读:“诸葛亮说:……我的计划就完了。”
在学习第6—9节时,我想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于是我问:诸葛亮和鲁肃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出发去曹军水寨的?学生就读课文:“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为了让学生感受当时那种气氛,我又问:诸葛亮接近曹军水寨时,船是怎么布局的?军士和诸葛亮他们分别又是怎么做的?学生很快就找到读出来:“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天亮了就回去。”接着我很自然地问道:面对诸葛亮的军队,曹操他们是怎么做的?学生很聪明,读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样。”最后我再问:曹操知道上当以后,要追诸葛亮,还来得及吗?为什么?学生马上大声朗读:“曹操知道上了当……要追也来不及了。”
这一环节下来,学生不仅大概了解了课文,而且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领悟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时,我就开始第三个环节的教学了。
3、导思
在学生熟识课文的基础下,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人物的认识。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认为文中四
个人物的性格分别是怎样的?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④你认为通过这件事,周瑜会有怎样的改变?⑤根据曹操的性格,他知道自己上当后,又会怎么做?问题提出后,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在这个环节当中,成绩一般的同学,可以回答出第①②③题,而成绩优秀的同学,则能够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回答第④⑤题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有位学生甚至说出:“老师,诸葛亮也不全是好人,他害死了马谡!”于是,我请那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他知道的三国的故事。这样一来,我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石二鸟了。
六、说教学效果
第一,教材分析
现行的初中教材就是以一个个核心主题来组建单元的,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和联想,正好体现这种主题核心课程观,讲求立德树人,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措施落到实处。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品,作品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遐思。学习本单元要学生激活自己的想象力,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文章。
第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基本不会预习,所以这学期注重对预习的指导,形成初步的预习习惯,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对于寓言这种字数不多、言简意赅而又意味深长的文学体裁会容易理解,而寓言所体现的道理也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所理解与体会。
第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结合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结构简单,极富表现力的特点,本文教学目标为
一、了解寓言知识,研究文章内容,感受主人公形象特点。
二、通过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领悟蕴含的道理。
三、联系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
第四,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寓意。(重点)
二、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难点)
第五,教法分析
于漪老师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书就要教到学生心坎上”,兴趣和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一、故事导入——学生熟悉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狼和小羊》创设氛围,发挥兴趣主动性。
二、描写方法分析——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三、激发想象,体会寓意——一般都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所以学生得利用发散聚合思维,通过联想想象走进寓言,体会寓意。
四、主动实践,学会方法——通过对寓言的续写、改写或新编,巩固加深自己的认识,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续写,《蚊子和狮子》的新编。
第六,学法指导
一、本单元要求学习快速阅读,每分钟不少于400字,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求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二、找出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分析体会文章寓意,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掌握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的方法。本课针对初一学生的求知欲强、可塑性大的特点设计方法。
第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有轻松导入新课、简单了解文体,积累基础知识、具体感知寓意、总结人生真理、自由拓展延伸。
一、轻松导入新课——以学生熟悉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激发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简单了解文体——寓言的定义、形式、特点。
三、积累基础知识——生字生词、注释词义、
四、具体感知寓意——通译文章,通过讨论找出描写手法、相关语句,让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合作,体会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赫尔墨斯的笑的含义?蚊子的叹息?各个主人公的语气?)
五、总结人生真理——四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赫》通过讲述自命不凡的赫尔墨斯在雕像者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蚊》通过讲述蚊子战胜强大的狮子,却最终败给了小小的蜘蛛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穿》通过讲述家丁挖井引发流言,最终破除流言的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都应该调查清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只会闹出笑话。《杞》通过讲述杞国有人担心天塌地陷,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的故事,劝诫人不要为不必要忧虑的事而忧虑,同时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六、自由拓展延伸——续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改写《穿井得一人》。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具体就《项羽之死》来说, 学生们在高一时已经学过《鸿门宴》, 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而《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的最后阶段, 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 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 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 表现了他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壮谢幕!至此, 项羽这个形象在太史公笔下得到完满的诠释。对项羽形象的赏析有助于学生赏析推荐作品中的西门豹和大铁锤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对于选修课程的“诗歌与散文”部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 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 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基于此, 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梳理知识点,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疏通文义。
能力目标:学会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诗歌与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写法。
情感目标: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品读诗人、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从悲剧英雄项羽身上吸取失败的教训,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项羽之死》是一篇人物传记散文, 因而把握作品如何通过颇具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映衬的手法刻画项羽这一形象, 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而如何把握诗歌和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写法, 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项羽之死》是一篇自主赏析的课文。因而在教学中, 主要采取诵读法、自主翻译法、小组合作法、拓展探究法。将分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梳理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主要采用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和质疑法、小组合作法。第二课时重在赏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把握诗文塑造形象的区别, 主要采用比较阅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在难点的突破上, 引导学生结合史家的评论, 合作探讨并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 以造成多种不同认识交流和争论的局面, 充分利用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 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 让学生自主形成有关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项羽之死》虽是自主赏析课文, 但篇幅较长, 也是《史记·项羽本纪》最精彩最荡气回肠的一幕, 因而课文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疏通文义和理清故事情节。分为四个步骤: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标注通假字。二是边读边结合书下注解和工具书, 大致疏通文意。三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就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义设疑、解疑, 难点词句由小组提交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四是理清文章脉络, 复述故事情节。而赏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放在第二课时。
导语: (多媒体显示项羽图片并配项羽生平的文字)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 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 《鸿门宴》中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学生回答可能有———胸无城府、暴躁易怒、骄傲自大、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缺乏远见、缺乏政治头脑等) 这样的人是“英雄”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是”) 可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入给历代帝王作传的“本纪”中, 并且把他放在《高祖本纪》之前。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骚客讴歌项羽, 把他称之为英雄豪杰、西楚霸王。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咏项羽》诗云:“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的眼中, 项羽是“人杰”, 是“鬼雄”, 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英雄!本节课将通过《咏项羽》诗与散文《项羽之死》对比阅读, 来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按照教学流程, 整个课堂我预设了4个大问题 (问题用多媒体展示)
1.想一想:李诗评价项羽生时是“人杰”, 文中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杰”?作者是如何塑造项羽的“人杰”形象的?
这一环节我将用吕良伟主演的《西楚霸王》中的一小段视频, 设置情景, 形象化地再现四面楚歌之际的“霸王别姬”。并提问:四面楚歌之时, 项羽惊而起, 起而饮, 饮而歌, 歌而泣。慷慨悲歌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项羽? (明确: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 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 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 哀叹时运不济, 诀别名骓美女, 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进一步提问:“多情善感”似乎不应是英雄所为, 项羽还能堪称“人杰”么? (明确: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是未到伤心处。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复杂的, 文中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泣数行下”, 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的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 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而“东城快战”则尽显其英雄本色。)
三问: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 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明确:东城快战中, 项羽三次出战, 第一次他“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第二次“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第三次“驰, 斩汉一都尉, 杀数十百人”。这一段在对比衬托中, 太史公用精彩的语言、动作和场面描写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无人匹敌、气势如虹的战神———项羽。但快战之前, 项羽则放言“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 表现了他的极端自负而不自省。)
概括:项羽的“人杰”形象———骁勇善战、多情善感。 (语言、动作、场面描写、对比衬托)
2.说一说:为什么项羽“不肯过江东”呢?李诗为什么说项羽死了也是“鬼雄”?
(明确:在“别姬”时“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 面对死亡, 却毫无惧色。“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 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 寥寥数语道尽一个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心声。“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敢”, 而是“不愿”。面临一线生机, 不是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 而选择了慨然赴死。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战场, 涤荡秦军。而一旦意识到自己对不起人民时, 选择了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才是一个悲剧英雄的本色。他死了, 也必为“鬼雄”。)
拓展延伸:结合文后四首诗讨论, 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东呢? (可以评价诗歌的观点, 也可以有自己的新看法, 倡导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多媒体补充:易中天评项羽之死———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 项羽死得壮烈, 死得英雄, 死得气势磅礴, 惊天地, 泣鬼神, 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 为之洪波涌起, 浊浪翻腾。显然, 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 他的死, 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概括:项羽的“鬼雄”形象———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的手法)
通过赏析全文, 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总结项羽形象:司马迁将自己爱、怜、怨、恨, 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 谱写出这一曲英雄悲歌。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骁勇善战、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而又极度自负之人。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 潸然泣下, 悲歌慷慨痛别佳人。以数十击数千, 当者披靡, 斩将刈旗。身处绝地, 杀人无数, 放言此天亡我, 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 善战之能激荡天地。乌江岸边, 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 实知耻重义之人。
3.比一比:李清照的诗歌《咏项羽》和司马迁的《项羽之死》都塑造了项羽的形象, 二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李清照的《咏项羽》给我们一个印象或者是结论:项羽是“人杰”, 是“鬼雄”, 他“不肯过江东”展现了人格的伟大。而《项羽之死》则通过具体描写项羽的语言、行动、神态等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项羽的英雄形象。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 说:“意喻之米, 文喻之炊而为饭, 诗喻之酿而为酒。”由此可见诗文塑造形象的区别:a.诗歌的形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 散文形象着眼于具体逼真。b.诗歌形象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而散文形象则更明白显豁。)
4.研一研:探究项羽悲剧产生的原因, 真如项羽所言“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吗?说说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多媒体补充太史公和刘邦、韩信等人对项羽的评价)
本课从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加入收藏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雷雨时的描写。
【说过程】
《雷雨》一课描写的是夏天下雷雨时景物变化的内容。对这一课的教学预设,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进行导入并组织学习生字词。第二环节组织学生初 读课文并给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欣赏关于雷雨前后的一些图片,然后紧紧抓住了“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雨、彩 虹”这几个词语,通过引领让学生给“雷声、乌云、雨、大风、彩虹、闪电”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从而让学生对下雷雨的整个过程有个更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 上,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按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顺序分成三部分。第三第四环节是对每部分内容进行精细的解读,引领学生抓住其他一些景物以及文本中的一 些经典字词和句子,如“压、垂”等字和“雨越下越大……”等句子来赏读全文,读懂全文。这样的设计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度,思路也很清楚。
【说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 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同桌合作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简约识字环 节。由于本文涉及的生字不多,只有四个生字,而且“压、乱、垂、虹”四个生字识记简便,可以利用学过的生字通过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识记,所以在识字这一 环节,我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准字音说出识记方法再读相关词语既“一读二说三再读”的形式展开教学。从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文本的理解中。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本教材中安排了两幅插图,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几张关于乌云、闪电、雨、彩虹的特写图片,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安排学生对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一组图片进行课件展 示,在赏完图片之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从而再让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以此来理清课文的脉络,把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 三个部分。又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
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总之,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雷雨时的情境,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3、引导想象,加深体验。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使学生边读边 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看课件。而不是采用图解文字的方法。如:在读到“……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以及“……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两个句 子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议论“叶子为什么不动,蝉为什么不叫?”“如果是你,当时你会怎样?”以及“蜘蛛逃走了,他可能去了哪里?”等一系列问题的 研究,让学生感悟出此时此刻天气的闷热。
4、体会悟趣,训练词句。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 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展示图 像,然后追问:①从图中看“压”字怎样理解?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 时的感受。又如“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中,对“垂”字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给“垂”字换个字,即找找近义词的方式从而得到正确解读。再如“雨越下越 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雨声,学生自然体会领悟出雨是从小到大,慢慢变 化的,从而会说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并且以“乌云越来越()风越来越()闪电越来越()雷声越来越()……”的词组练习加深对课文第一部分的理解(即雷雨前的理解)。可见,紧密联系视觉听觉效应等方式,在此基础上去体会词语读懂句子,学生 自然会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分别整理并板书雷雨前有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雷雨时雨量由小到大,大到小来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quot;因材施教quot;以及quot;教学有法,但无定法quot;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quot;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quot;quot;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quot;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mdash;mdash;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三)字词正音
(四)诗歌分析
(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
(六)艺术技巧
(七)布置作业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mdash;mdash;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字词正音
1、注音
万壑(hegrave;) 赴(fugrave;)荆门 明妃(fēi) 朔(shuograve;)漠 青冢(zhǒng)
四、诗歌分析
1、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并在诗中找出能够代表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
明确:“怨恨”
2、诗歌分析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①赴: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明确:
1、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明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2、“千山万壑”如此气势豪迈的地方一般是用来写英雄出生之地,而在此却写一个柔弱的女子王昭君的出生之地,有何意味?(借高山大川之雄伟气势来衬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紫台:指汉宫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明确: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紫台与朔漠、青冢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地的荣华与死地的荒芜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悲凉的气氛。“连”字写出出塞之景,“向”字写出思汉之心。
译: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⑦画图:汉元帝按图招幸宫人,工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得知其为宫中第一美人,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元帝之昏庸,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此是很怨恨的。
⑧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⑨“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⑩“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空”:徒然
明确:“ 月夜魂”与“春风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生前的美貌与死后的月下孤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不同色彩的六个字中。此句文字对仗工整,又蕴含着无穷的感慨:生前已经错过了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译:凭借画工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颜,昭君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乐府有《昭君怨》、《昭君叹》等曲辞。
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心中的怨情。“千载”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
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
本首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
杜甫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具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华州司功。
王昭君
也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远嫁异乡,流离不得归,身死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不相似,显然作者是在怀古伤己。
昭君 杜甫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 环佩空归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因此,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沦的悲苦情怀。
六、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整
七、课后作业
在“平抛运动”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知 识.我所在的 学校是省 级示范高 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实验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基于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均设置在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上.
为此,我准备了两组学生实验,这两组实验均出现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自主探索”中.
在教学设计“自 主探索”这一 环节,我先安排了这样一个实验,目的是探究平抛运动物体竖直方向做何运动,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平抛运动演示器(平抛竖落仪如图1).实验之前,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四个问题:1.A、B球分别作什么运动?A球、B球,哪一个先落地?这种结果属于偶然还是必然?2.弹簧片形变量不同时,A球水平方向的位移会不同吗?3.A球水平方向v0不同,竖直方向运动会受影响吗?4.这个实验结论是什么?
学生在自主探 索,实验过程 中很容易 明确什么 是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轨迹如何,而且在不同高度的实验过程中,思考并寻找问题的答案,能够明确A球竖直方向的运动与B球是一样的,故此,得出实验结论:平抛运动物体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第二个实验,目的在于探索平抛运动物体水平方向做什么运动.我的实验设计是这样的,如图2,C,D是电磁铁.M,N是完全相同的弧形轨道,P、Q是金属小球,令AC =BD,同时切断电源,进行实验.在学生实 验前,我向学生 提出这样四个问题:
1.离开弧形轨道后,P、Q球分别做 什么运动,水平方向 哪一个小球在前?这个结果属于偶然还是必然?
2.改变AC、BD,仍然令AC =BD,问题1的结论又是怎样?
3.P球竖直方向的运动,影响P球水平方向的运动吗?
4.这个实验,结论是什么?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弄清楚P球水平方向的运动与Q球(Q球所在平面尽可能光滑)的运动是相同的,即平抛运动物体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自主探索”环节中的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平抛运动,从感性上认识了平抛 运动并且 在实验过 程中,已能把复杂的曲线运动 ———平抛运 动,分解为两 个非常熟 悉的直线 运动,完成了物理“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的重要思维过程.
教师进一步引导,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平抛运动.学生会列举很多实例.教师从受力 与运动关 系的角度,引导学生 总结平抛运动的条件、特点,运动性质.
“自主探索”“实例引入”使学生能够定性地分析平抛运动,但毕竟我们最终要实现量计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定量计算的角度认识平抛 运动过程.实验、实例中,物体运动 速度太快,教师应用多媒体,放慢平抛 运动的过 程,或应用频 闪照片,为学生提供具体数据.学生相互讨论学习,教师指导,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学生能够 计算出平 抛运动水 平方向速 度、竖直方向速度、合速度,水平位移、竖直位移、合位移的公式.
为了拓展学生对平抛运动规律的掌握,教师进一步问题式引导,对于一个确定的平抛运动(1)速度、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相同吗?(2)写出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在教学设计“自主探索”“实例引 入”“归纳总结”三 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升华到理论知识,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最后,处理例题,将理论再 应用于实 际当中,在这一过 程中,教师注意规范学生的解 题格式和 步骤,促使学生 进一步从定量计算的角度认识平抛运动.
明确考纲对仿句题型的要求:
1、考查学生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2、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考查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为此,要真正做到“形神兼似”,解答好仿句题,就有必要先弄清需要注意的要素,找到突破口,理清解题步骤和方法。我教学的思路是:错例展示,辨析找错因,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在互相比对的评价中,了解仿句习题首先要注意的几方面要素;兼顾学生实际情况,降低一定的难度,安排一组练习,自主探究解此类型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生合作探究找寻方法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全面了解仿句,并能做到“形神兼似”。
2、提高学生仿句的能力。
(这2点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如此设定,一方面根据中考考点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的,仿句过程中可以触动学生追求美感的心弦,将会为日后工作和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其成才提供可能。)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评价甄别的意识。
4、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追求,点燃创新的火花,增加作文习作的素材。
(这2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方面从提高学习兴趣出发,另一方面从提高作文习作水平出发进行设定,均是根据我校学生其阶段性的心理特点而来。)
(2)教学重点
1.以仿句错例为切入点,掌握仿句习作的方法。
2.培养学生善于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
三、教学设想:
(1)根据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采取错例辨析切入法。
(2)根据仿句训练题型广,容量大的特点,注重精练、精评。
(3)在训练中,突出学生合作、探究、评价能力的作用。
四、教法
错例辨析切入法
考虑到我校学生多次分流,所剩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现状,在字词句上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的情况。将学生以往的错例,先行展示出来,以调动学生甄别的积极性。通过必要的启发之后,让学生明确应该注意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如何避免此种错误的产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这就完成了“由易向难”教学的转化。此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势必带来学生探究的热情。这样自然就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五、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辨析——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即展示错例,学生思考,自主辨析;小组合作,给出最佳答案,探究解题方法;整理解题思路,总结共性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你喜欢《读者》和《青年文摘》中那些美文吗?那你想不想也写出那样备受读者青睐的文章呢?(生答)荀子曾说过:“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要说文章就是江河的话,那细流便是语言、便是句子。好的句子组成好的文章。那么,怎样写出好的句子呢?万事从模仿开端。仿句由此产生,并成为中考命题者青睐的题型。那根据大家的经验,仿句应该仿什么呢?你掌握的如何呢?为了解决大家共同的困惑,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如何仿句。(设计目的:在授课前,进行必要的学情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现状,灵活掌握教学的侧重点。)
(二)错例辨析,找到错因:
(1)例: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情相助,__________ ______,是错误道路上的忠言逆耳。
错例: 是疆场上的奋勇杀敌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语段或仿句主旨相符)
(2)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错例:假如生命是草,不要顽强拼搏,要低下头颅在狂风暴雨中自惭形秽。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语段色调相同)
(3)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例: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例: ①勇敢和智慧产生英雄。②鸡吃虫,猫吃老鼠,勇敢和智慧吃罪恶。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例句句式相同)
(4)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式,以“时间”为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时间:(不超过6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例: 时间老人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 三月如同春雨,它能给人们带来温暖。时间如同一颗尘土,它能带领我们漫游天际。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例句修辞方法一致)
(三)小结:
在学生对错例的分析中,让学生注意仿句题型中四个统一:主旨要统一;色调要统一;句式要统一;修辞要统一。
(设计目的:让学生利用形象思维、求异思维,找寻到错误的原因。难度适中,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应的增强。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做系统的总结,加深印象,为下面的环节做了铺垫。)
(四)小组合作完成习题后,展示各组给出的最佳答案,并进行评价筛选(幻灯演示、实物投影)
(1)仿造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的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 ,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
(2)仿例造句:
例句:我若是彩虹,就用我的绚丽点缀晴空。
造句: 。
(3)模仿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相互就是:痛苦时一起倾诉,相互就是:快乐时一起投入。
相互就是: 。
(4)仿写句子,句式与前面的例句相同或相似。
例句:历史不是一张白纸,你想涂成什么颜色就可以涂成什么颜色。
历史不是 。
(5)仿造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 ,而是辽阔平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造句: 。
(设计目的:这五道练习题,由不同仿句类型组成,意在经过这组比较简单的练习之后,建立学生的自信,并从中找到正确解题的路径,为解较复杂题型做好准备。)
(五)总结:
学生讨论,回忆解题思路,由教师汇总明晰解题的步骤:审清题意(含四个统一)、“一定二仿三连”、检查验证。(见附板书)
(设计目的:让学生合作完成探究,解放老师单向讲授的束缚。学生交流自己解题方法时,也能够锻炼分析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概括梳理的能力等。)
(六)、布置作业:
《中考123》试题——仿句专项训练
(设计目的:专项训练,巩固运用方法的能力。)
(八)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铸了一把斩去仿句疑难的宝剑,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把它磨得越来越锋利,最终“不战则已,战必胜矣”!
(九)附板书:
(出示幻灯片)
一、准确审题
审主旨内容 (注意隐含义,保持与原句一致)
审感情基调 (如哀伤、喜悦、沉重、明快等)
审句式结构 (分句关系,关联词对应,标点)
审修辞格式 (比喻、比拟、排比、对偶等)
二、解题方法 “一定二仿三连 ”
第一步:确定对象(如仿句的主语、喻体等)
第二步:遣词仿写(注意形容词的润色)
第三步:连贯语句(注意词语搭配和语法关系)
三、检查验证
七、小结
这节仿句方法的总结课,通过错例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多媒体的辅助,我相信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训练,学生也能较轻松地从简单的例题中探究出解题的方法。通过调查和备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专题类的复习课,首先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确定是否先上一堂总结方法的课,“授之以渔”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这很重要。当然巩固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