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的现状(共8篇)
智慧医疗市场格局
(一)BAT巨头抢滩布局
在政策的助力下,医疗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的推动下,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医疗机构开启了新的市场空间,但百度、腾讯、阿里等国内IT巨头纷纷扎堆进军智慧医疗领域,为未来奋力抢夺市场谋一席之地。从百度健康云、腾讯微信医疗到阿里“未来医院”,三大巨头都希望争食甚至引领这个万亿大市场的互联网变革。此外,行业内兼并收购风起云涌,诸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相关企业,整合医疗资源,布局智慧医疗产业链。目前腾讯、阿里及百度在医疗领域的布局情况如下:
图表 BAT医疗领域的布局情况
(二)大型企业扎堆进军
大型企业也嗅到智慧医疗领域的春风气息,也在积极进军该领域。比如像京东、中国平安、北京银行等都纷纷进行了战略性布局。
同时行业内的兼并收购也是风起云涌。
图表 智慧医疗领域相关产业布局
图表 行业兼并收购情况
(三)资本的加速涌入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2016年将增至80亿元,2017年将达到125.3亿元。智慧医疗平台的建设,将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未来可能出现10倍的空间,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投资金涌入这一蓝海。
图表 2010-2014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创投融资情况
图表 2010-2014年互联网医疗创投项目产品类别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除了梳理巨头企业在该领域的市场布局外,还对行业内能抢占先机,抓住机会的中小企业市场布局的案例做了解析,以助广大中小企业的投资参考。
智慧医疗的发展进程
2012年12月初,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两个文件。2013年1月29日,国家住建部公布了中国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同时,部分城市提出了关于智慧医疗的建设理念和实施方案,为智慧医疗这一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实践的机会,积累实施的经验,推动了智慧医疗这一信息体系在我国医疗行业的应用与发展。
各城市智慧医疗的推进和实施及快速发展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包括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提高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在内的智慧医疗建设目标和规划蓝图;二是为提高医院运作效率和医疗服务的水平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的医疗服务信息平台;三是为缓解看病挂号难问题的预约挂号服务平台的普遍推广使用;四是利用先进的智能医疗设备提高诊疗水平和质量的智慧诊疗的推行;五是关注弱势群体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的开展;六是方便结算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医疗卡结算方式的推广应用。
产业链定义: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四是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
智慧医疗智能终端介绍
作为获取患者信息和连通医生、服务商和患者的必需设备,智慧医疗终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也是一项潜力巨大的产业。
图表 智慧医疗智能终端的对比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地都明显加快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正在被开发和投入使用, 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目前, 各大医院都构建了自己的医院信息系统 (HIS) 、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 (PACS) 和电子病历系统 (EMR) 等信息化系统。这些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将病人的健康信息、医疗业务信息、医院管理信息等进行有机整合,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实现就医流程的优化、医疗质量的提高和决策的科学性,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体系。但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医疗信息化也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一) 信息孤岛
在传统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 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是烟囱式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 没有事先进行统一的规划, 各个系统都是独立建立。在这种模式下建立的系统都是随着软件需求而购置相应的硬件资源, 医院一旦为了实现某个业务而购置新的软件系统时, 还要购置对应的软硬件设施,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新系统进行运行和维护, 新系统和已有的系统又不能很好地兼容, 导致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 造成了大量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浪费。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医院的信息化系统也越来越多, 由于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孤立, 对其进行维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如何将现有信息孤岛中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 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了一大挑战。
(二) 医疗数据存储处理
现代医疗中产生的数据不仅规模庞大, 而且结构复杂。例如, 一家医院每天就诊和住院的病患在5000人次左右, 电子病历数据和医学检验数据为1MB、每张CT大概为150MB数据量、一个标准病理图大概为5GB计算, 一个病人平均每次诊断产生的医疗数据大约为2GB左右。一年按300个工作日计算, 一家医院一年大概会产生2000TB的数据。第二, 医疗数据中有文字 (病患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使用药物和医嘱等) 、数字 (病患的检验数据、生命体征数据等) 和图像 (B超、CT、X光等) 等各种类型。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存储与处理也是一大难题。
(三) 资源协同共享
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截止到2015年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0248个, 其中医院27215个, 乡镇卫生院36869个,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34588个, 诊所 (卫生所、医务室) 195866个, 村卫生室644751个,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92个, 卫生监督所 (中心) 3097个。[1]数据显示, 优质医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 有近97.25%的医疗卫生机构处于基层水平。这些机构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来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而这些机构往往是接诊人数最多的, 医疗资源分配非常不平衡。各级水平的医疗机构之间也没有很好地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 如何实现医疗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协同共享也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出现, 我国近年来也在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中制订了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规划, 为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契机、新机遇、新方向。
二、智慧医疗
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 2009年8月, IBM又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 提出了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应链和智慧的银行业, 其中就包括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目前尚没有明确定义, 结合已有的概念, 本文认为智慧医疗是融合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 目的是建立一个智能的远程疾病预防与护理平台, 以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等医疗数据为基础, 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和传感器对病人生命体征数据实时收集, 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理论对收集的数据实时分析, 实现病人和医疗设备、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之间的实时互动, 以达到对病人的实时监控和护理。
1.智慧医疗体系结构概览
智慧医疗主要有以下特点:
(1) 目前智能穿戴设备和智能护理设备大量应用, 可以自动采集获取各类人体生命体征数据。
(2) 设备采集的数据能够及时通过各种网络上传至医疗云数据平台, 医疗机构能够分析利用这些数据, 对病人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避免了医院排队的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
(3) 数据集中在医疗云数据平台管理, 实现了医疗结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利用, 可以对大量医疗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有助于解决疑难杂症和特殊病例。
(4) 能够长期、及时、稳定地对老年人、慢性病病人进行实时监控, 降低了发病风险, 无需住院即可获取实时数据以供监控和诊疗。
智慧医疗是医疗信息化向智慧化发展的必经阶段, 由医疗信息化发展到智慧化, 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 其核心就是引入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的技术。智慧医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智慧医院、区域智慧医疗以及家庭自助健康监控。
(一) 智慧医院
智慧医院是运用云计算技术将原有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IS)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ACS) 等系统和信息孤岛中的大量孤立数据进行有效整合, 实现医院的各类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1. 智慧医院服务
是指在医院内部开展的智能化业务。有方便病人就诊的智能化服务, 如在线预约挂号、智能导医、病房智能呼叫系统等;有方便医护人员的智能化服务, 如电子健康档案、病房监控、智能监护系统、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等;有方便医院管理部门的智能化服务, 如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找到医院医疗质量不足的环节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地方, 从而帮助领导者作出更准确的决策。[2]
2. 智慧医院信息化平台
逐步将医院中的医院信息系统 (HIS) 、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PACS)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S) 、医生工作站、电子健康档案 (EHR) 、电子病历系统 (EMRS) 、在线预约挂号和远程医疗会诊等实际医疗业务系统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医疗信息云平台, 实现医疗信息数据的收集、存储、挖掘、分析和交换。
(二) 区域智慧医疗
区域智慧医疗是智慧医院信息化平台为基础进行辐射扩展, 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科研机构、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医疗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等提供的海量数据和信息实现高度共享, 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计算, 建立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基于此平台, 可实现基层患者的全民覆盖, 随时获取区域内居民的详细健康信息, 制定以个人为基础的危险因素干预计划, 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医院提供常见病的基本治疗、慢性病的常规护理, 大病无法处理时才向上级医院转诊, 减少了居民的诊疗费用, 缓解了上级医院的就诊压力, 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率。[3]医疗科研机构可根据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提供的数据, 加强病理研究、药品与设备研发、临床试验。医疗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可在区域内开展疾病发生危险度评价, 对疾病发生与流行趋势等提供量化的决策支持分析, 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的流行, 提升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科学化决策水平。[4]
(三) 家庭自助健康监控
主要对象是个人或家庭用户, 通过目前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和各种健康监护仪器等无线终端, 将居民及其家庭成员的血氧、血压、血脂、血糖、脉搏等相关生理指标信息进行传输至中心监护平台, 实时更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结合电子病历信息, 实现对慢性病以及老幼病患远程监控。一旦有异常, 相关医疗机构可以立即提醒和警示, 以便居民引起重视、及早就医。同时居民还可以随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 与平台上的专业医师团队进行互动、交流, 获取专业健康指导, 接受远程健康医疗服务。[5]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 智慧医疗解决了医疗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遇到的问题, 是目前医疗卫生信息主要发展趋势, 是智慧地球的重要分支。智慧医疗以病人为中心, 在不同医疗机构间, 建起医疗信息整合平台, 合理化分配各级医疗资源, 有效提高医疗质量, 使得病人、医护人员、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卫生监管部门等整个医疗生态圈的每一个群体受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智慧医疗认识的不断深入, 智慧医疗在医疗卫生领域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2]姜奇平, 冯海超, 古福.数据业务主营化大趋势[J].互联网周刊, 2013 (7) :26-46.
[3]俞磊, 韩咏竹, 杨松涛, 阚红星, 黄方亮, 沈同平.云计算技术在智慧医院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31 (4) :29-31.
[4]方媛.智慧医疗应用探索[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4, 35 (12) :2-7.
摘要:随着ICT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进入4G时代,互联网应用演变至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应用平台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救治和服务水平成为近期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智慧医疗产业也就随之产生。另外随着智慧城市规划的落地实施,智慧医疗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要素和对民生影响最大的单元之一,其应用推广将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产生重大影响。不可否认,技术因素在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对于医疗卫生这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产业发展模式才是决定智慧医疗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如何构建能长期健康持续发展的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对智慧医疗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智慧医疗;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互联网
一、 智慧医疗产业的系统要素
目前我们的医疗卫生行业涉及主要涉及如下单位:政府、核心医疗机构(掌握主要的优质医疗资源)、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目前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再加上需要医疗服务的社会公众,以及在具体行业服务运营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平台(涉及大量ICT公司、互联网企业和通信运营商)即构成智慧医疗产业的系统要素。
二、 智慧医疗应用推广的意义和目标
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并不能有效解决医疗卫生行业体制甚至机制上的问题,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智慧医疗的实施可以提升医疗机构个体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强化核心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有助于医疗机构形成高效有机的整体,从而提升医疗卫生行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让社会公众的相关民生满意度提升。
卫生部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对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具体见下图一,十三五期间,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是工作重点之一,除了上述意义之外,最终还可以有助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管理、监督考核和指导。
医疗卫生行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平台与社会公众形成有效互动,使所有社会公众及时得到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全面完善终身的健康管理是智慧医疗的最终目标。
三、 智慧医疗的主要系统框图描述
智慧医疗系统主要框图应该由如前所述的核心要素围绕对病患/社会公众的服务构成,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各级计生委);主导核心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含主索引);核心医疗机构,其内部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智慧医疗的基础;基层医疗机构等。核心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和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联网+应用平台是以后智慧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政府、核心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医疗服务的病患(社会公众),这四大块之间形成网状联系,最终围绕病患(社会公众)形成有机运作的整体。具体见图2。
就核心医疗机构内部进行展开分析,又可分为四层,分别为应用层、数据层、网络层、感知层,其中数据层是关键。数据层主要指在医院内部信息化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网络层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包括WIFI、不同制式的2/3/4G移动通信网络)。感知层指的各类医疗专用和健康管理专用的各类传感器,如便携类血压/血糖/心电监测传感器等。
目前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是目前核心医疗机构正在尝试的应用热点。
目前我国智慧医疗产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国家认可的最终系统框图和相应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在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层目前各省市开展最多的工作为电子病历,目前也正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
四、 近期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分析与解决建议
1. 政府主管部门推动产业标准的建立。智慧医疗产业涉及多行业多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和融合产业,涉及的各类标准复杂凌乱,后期应该在政府主导下,组织成立专业人员和机构,加快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标准。
2. 加快专用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各类医疗专用和健康管理专用的各类传感器是智慧医疗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第一,目前的无线网络环境复杂,包括WIFI和不同制式的2/3/4G移动通信网络,如何设计开发自适应的传感器网络通信接口使得相关数据得到及时高效不失真传输需要引起重视并尽快突破,第二,目前市场上在用的专用传感器基本都是通过私有协议与封闭专用平台对接,开放性差,缺乏行业公认的公用协议,目前在车联网领域,公用协议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并在逐步解决中,中国移动已经在前几年推出了规范物联网终端与M2M平台间数据通信和用于终端规范管理的WMMP协议,并且在车联网领域进行了积极推广,值得智慧医疗产业在发展专用传感器时借鉴;第三,专用传感器所传送的数据涉及个人隐私,需要法律层面制定相应法规进行保护并明确相应的信息技术安全体系建设要求。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标杆项目的实施同步探索解决,产业化是促进专用传感器研发突破和相关问题解决的有效推手。
3. 创新运营模式。智慧医疗改变了现有的就医模式,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应用让卫生医疗体系中每个要素紧密联系并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最稀缺的资源,医生尤其是名医,其生产力得到了彻底解放,解决各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但是对于相应的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就要创新运营模式。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这就意味着要把现有的卫生医疗行业打造成一个开放、多方共赢互利的生态圈。政府应该在满足相应公共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指导和引导各类医疗机构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的医疗需求。
4. 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在前面所述的智慧医疗系统框图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层,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将另外三个层面,即医疗机构内部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平台、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公众互联网+平台融合成一个高效有机的整体,而且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平台未必完成所有数据的物理集中,但肯定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视图。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是一个逻辑集中管理平台,其数据分散在各处,通过核心模型虚拟成完整的数据集合,其中目前各省市都在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大数据应用就是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电子病历),比如江苏省人民医院已建成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一期项目目前包括三个库:(1)相关人员的基本资料;(2)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等信息;(3)动态远程检测数据。方便医护人员在医院、或社区监护平台实时查看被监护者的健康档案情况。被监护者或其家人在家中、办公场所、在户外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掌握监护者的健康档案情况。通过智能终端将人体实时体征信号转换为数字信息,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完成远端信息的连续、实时、准确采集。远程医疗监测平台随时随地的测量心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血糖、脉搏、血氧等生命体征,实现对身体隐患的早发现和早治疗。目前实现了血压或心率远程监测。当智能终端传输的数据超过系统设置的临界值的时候,系统会以短信的形式通知相关负责的值班护士,医生和平台维护人员,另外相关医生还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进行具体信息和数据的移动查询。
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智慧医疗产业顶层设计的有效落地,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快投入,及早建设。
五、 智慧医疗产业的内涵
智慧医疗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体现了信息化带来的产业融合新趋势,正如约翰.索普指出的,“随着计算机能力的广泛化、先进的通信能力消除了时空的约束,经营的本质甚至整个产业都需要重新定义”。也就是,当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到要求相关行业进行信息技术之外的配套改革的地步时,“完成这些变革需要重组产业的边界,至少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和产业运行规则”。而且智慧医疗产业充分体现了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的特点,所谓智慧只有通过医疗产业的两化融合和对信息的全方位有效利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形象地描述,通过各种先进的ICT技术实现的智慧医疗应用是智慧医疗产业的血管与肌肉,而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大脑,核心医疗机构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心脏。
六、 智慧医疗产业近期应用热点
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是目前核心医疗机构正在尝试的应用热点。而这两个应用热点带来的影响是不太一样的。
随着国内通信业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全覆盖已经是现实,目前省人民医院已经通过移动的4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心血管疾病的远程诊疗,并可以在省人民医院本部远程指导其他医院进行现场手术,大大提高了核心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间的协同效率和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今年,基于移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心血管疾病远程诊疗系统将覆盖全国近30家医院,远至陕西富平。另外在此基础上,江苏省卫计委将尝试建设覆盖全省的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系统。
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不仅仅是利用先进ICT技术实现的智慧医疗医用,更多地体现了全覆盖医疗解决方案带来的革命性的商业影响。全覆盖医疗解决方案的潜在商业影响很大,到2020年,医疗成本将占美国GDP的20%,超过4万亿美元,这其中将有一办用于慢性病患者,这些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预防性保健和监测获得更好的治疗,充分降低住院治疗成本,并充分体现了以病患为核心的模式特点。而在国内,养老问题由于社会老龄化趋势也更加凸显,老年人也是慢性病患者的主体,另外慢性病患者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患者数量数目庞大,因此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浮出水面,其在国内的商业影响相比美国更加巨大,需要相关设备生产厂家、通信运营商、ICT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充分介入,另外核心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尤其社区医院的协同更是此项工作能否成功运作的关键,其运作体系相当复杂,甚至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和推动下由各方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予以落地,这将是智慧医疗产业在近期最大的一块蛋糕。
七、 智慧医疗发展的产业模式建议
在目前的智慧医疗产业发展过程中,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凸显成两种模式,即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和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联体模式。
目前在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方面,挂号应用是已经开展比较成熟和普遍的一个应用,而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联体模式所伴随的是各个核心医疗机构的集团化,比如江苏省人民医院和鼓楼医院都已经组建了医院集团,并且向社区医院进行服务延伸。
对于这两种产业发展模式,我们认为绝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智慧医疗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新医改的切入点之一,智慧医疗的产业模式应该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从前面所述的智慧医疗系统框图来看,智慧医疗产业的各核心要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要素协同重于单要素主导,并且通过在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上最终实现一致的信息流带来相关产业的融合和系统的重组。因此,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包括标准制定)和政策引导扶持的前提下,要积极发挥核心医疗机构、通信运营商和主流ICT公司、互联网公司的积极性,让大家积极探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拓智慧医疗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美)柯本,(美)布朗,(美)普里查德,著.互联网新思维:未来十年的企业变形计[M].钱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美)斯奈德,著.4G革命:无线新时代[M].钱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智勇(1976-),男,汉族,江苏省姜堰市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未出站),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省级集团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系统集成、系统分析和移动信息化;段宇(1969-),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干部保健办公室行政主任,研究方向为内分泌疾病基础与临床,临床内分泌疾病健康管理。
符合医改方向的“智慧医疗”和民营医院将成投资主线。反商业贿赂持续发酵,近日卫计委成立反商业贿赂专项行动小组,并将在多个省份启动暗访行动。我们认为,在反商业贿赂不确定性的压制之下,与商业贿赂无关、符合国家医改方向的“智慧医疗”和民营医院将成为医药行业投资主线。
“智慧医疗”符合医保控费方向,将冲击传统医疗模式。当医保控费成为医改的重中之重,可提高医疗效率、降低整体医疗支出的“智慧医疗”将成为国家重点战略方向之一。“智慧医疗”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终端等新兴技术,可使医疗资源得到最佳化配臵,有远见的上市公司已开始提前布局。福瑞股份正打造肝病大数据平台将颠覆目前肝纤维化相互独立的诊断模式;航天长峰医疗器械分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手术室”临床应用已取得成功(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可解决因手术室医疗设备越来越多导致的信息分散、空间狭小、手术室运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既能满足示教需求,也可通过存储的大数据保满足科研和医疗举证需求。
市场之手+政策之手,具有高效优势的民营医院和医疗集团将迎来发展契机。我国像90年代的德国一样,即将面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收入压力;同时,日前颁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放宽营利性医院市场准入,落实社会办医各项优惠政策,具有高效优势的民营医院和医疗集团将迎来发展契机。爱尔眼科准分子业务加速恢复,且刚刚开业的深圳爱尔设臵一层营业面积专门用于整形美容业务;通策医疗预计未来可能和已经有牌照的公立医院合作迅速进入辅助生殖市场;开元投资现有高新医院处于利润率上升通道中,未来新建的圣安医院将打开成长空间;新华医疗先后收购淄博昌国医院和平阴县中医院,医疗服务可反哺医疗器械业务;复星医药陆续收购了广州南洋肿瘤医院和三甲医院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推荐爱尔眼科、通策医疗、开元投资。
10月核心组合:“生物四宝”(高新、双鹭、东宝、安科)、爱尔眼科、益佰制药、中恒集团、昆明制药、宝莱特。
市场回顾:本周医药板块下跌1.21%,跑输大盘1.74个百分点。个股方面,东宝生物本周表现最好,累计上涨20.00%;紫鑫药业表现较差,累计下跌15.19%。
2.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引领”偏差。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引领”是教师任教前的岗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增加新教师对教师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由于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催化”不力。学校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场所。然而,现在许多高校进行的教师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不多,即使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也是共性的要求多,结合教师具体情况的少;结合学科的研究少,分析课堂情境的更少;忽视课堂行动研究,教师对自己的“课堂问题”不确定。
摘要: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过5年多的改革和建设,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构:架。针对现存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改革不配套、政府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加快社会医疗保障的立法步伐和加大医疗保险改革力度等举措加以解决。
一、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构架
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与此同时,针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缺陷,逐步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并针对弱势群体建立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制度。尽管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覆盖农村居民,但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留或新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上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国务院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经过5年多的实践,截至到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达1.0094亿。全国大部分地区(98%)都启动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标志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基本平稳;医疗保险的保障机制基本得到发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首先,它对促进国企改革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作用。在一亿多参保人员中,65%是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二是促进了参保人员的就医方式和医疗消费观的转变,参保人员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就医选择权。三是推进了医疗服务和药品服务市场的竞争和健康发展。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以及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等管理措施加强了对医疗服务供方的约束,促使其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服务;四是抑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势头。据统计,1990——1998年卫生系统综合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年增长率分别为25.0%和23.7%,2001年分SU降低为9%和5%.(二)各种类型的补充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国家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在实践中,除了国家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外,各地还摸索出多种形式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如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以社会保险的方式运作的补充医疗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举办的补充医疗保险;由工会组织经办的职工互助保险等。
(三)医疗救助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员工正式就业的工作单位(企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作为参保单元;二是缴纳保险费与享受待遇相联系。它将没有在正规部门就业的人口和没有能力缴费的单位的职工排除在现行制度之外,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属于低收入或没有收入的弱势群体。因此,针对医疗保险制度性缺陷,一些城市纷纷出台了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以北京市为例,2001年12月,北京市民政局与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联合出台了《北京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暂行办法》,从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主要内容是对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用予以减免。
综上所述,经过5年的改革和建设,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体制转轨和機制转换。在体制上,完成了从原来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福利型向社会医疗保险型的转轨;同时,在新制度下,实行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费用分担,医疗服务竞争(定点医院),费用控制(结算方式)以及社会化管理等新的运行机制。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商业医疗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为补充,以社会医疗救助为底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医疗保险制度评估
尽管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上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还不尽人意。新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还很多,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有必要对医疗保险制度,特别是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理清今后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思路。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是:
(一)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突破一亿人,但从总量上看,医疗保险覆盖面只相当于城镇就业人口(2001年)的42%,在三大社会保险中是参保率最低的。
从结构上看,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和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还包括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大量的其他类型企业的职工,非正式就业(灵活就业)人员,城市弱势群体(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进城的农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等),以及农民还没有被制度所覆盖。
总体来说,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还是相当有限的,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还没有制度上的医疗保障。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200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已经达到4700多亿元,其中居民个人支出近2900亿元占其61%,说明能够享受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还是少数人。
(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尽管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合作还有明显欠缺:一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现有体系中各个层次的运行还没有纳入正轨,成效并不显著。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医疗服务等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关系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医疗卫生体制包括医疗机构(主要是医院)的补偿机制问题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问题。就一般的意义讲,医院补偿机制就是指医院获得收入的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的性质是非盈利的和福利性的,其经费基本上来源于财政或企业(单位)拨款,医院的其他日常性成本则通过医疗服务的收费来补偿,因此,医院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也不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对国有医院的补偿政策也有所变化,补偿的规模逐渐降低,医院以经营收人为主,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医院的经营动机。为了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政府允许医院从他们销售药品中获得15%~30%的价差作为补偿。在中国,90%的药品是由医院零售的。在追求利润的诱导下,医院常常给患者开大处方,特别是多开国外进口或由外资企业生产的价格高昂的药品。
药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也存在着严重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药品虚高定价,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医院“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的弊端,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运转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除了要面临人口老龄化、疾病普遍化和医疗技术的提高等自然原因带来的费用压力外,还要承受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滞后所带来的考验。不少实行医疗保险制度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医疗统筹基金人不敷出的局面,这对于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医院、医保机构和患者三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关系紧张。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政府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医院行为的文件,对医院的选择、用药、诊疗项目、费用结算方式以及定点药店的选择都做了明确规定。特别是不少城市的医保机构,改变了过去与医院实行“实报实销”的“按项目付费”的费用结算办法,而采用对医院约束力更大的“总额预算制”。这种结算办法增加了定点医院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医院与医保机构的冲突。
医院和社保机构的矛盾,也导致了参保患者的不满。他们认为虽然参加了医疗保险,但事实上却得不到医疗保障。这将会动摇他们对医保制度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
(四)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
改革以来,政府投人到卫生医疗事业的资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个人支出增长迅速。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1000—2200美元之间)的公共健康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2200——7000美元之间)的平均比例为2.25%,而中国只有0.62%.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健康支出仍然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国家卫生医疗资金投入不足,是宏观上医疗保险资金短缺的一个原因。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比例为:单位缴纳职工工资收入总额的6%左右,个人缴纳本人工资收入的2%左右(具体缴纳比例,不同省区有所不同)。由于没有医疗基金的积累和沉淀。对于在实行新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的医疗保险资金就构成一笔“隐性债务”。在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隐形债务”的前提下,仅靠在职职工缴费来负担自己和已经退休老人的医疗费用,必将使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增大。这也是造成不少地区医保基金年年超支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也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患慢性病率都要远远高于中青年人,而供给医疗保险基金来源的在业劳动人口所占的比例却在减少。其结果是“医保基金短缺,每个在职职工所要承担的医疗保险责任越来越大。”医保基金筹集的有限性和医疗需求的相对无限性,是医疗保险运行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在今天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更加突出。
政府财政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医疗保险基金始终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与此同时,由于医疗服务结构的不顺,没有合理地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使资金流向高成本的大医院,使有限的医保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
三、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构想
我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追求社会公平为目标、以民生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基于这样一种指导思想,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导向应该是公平性和普遍性;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够享有医疗保障。而实现公平性的关键措施就是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网络的设置来覆盖所有的社会成员,并满足他们不同的医疗需求。
(一)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当今世界,健康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在医疗保障领域,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享受医疗保障已成为各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还不可能是全民统一的制度,但是建立适合不同群体要求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是可以实现的。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目的是保障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平稳运行了5年多,覆盖面在逐步扩大。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来说,它的参保对象的界定是非常明确的。但不少企业由于经营困难,缴不起保费,致使这些企业难以被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覆盖。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紧要对策就是做到“应保尽保”,让制度外的职工也能进入制度的范围。针对困难企业目前参保难的状况,应对现行政策做出某些调整,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尽可能地将这些企业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中来。基本医疗保险要确保覆盖所有的职工,并使职工能够切实得到按照政策规定的基本医疗待遇。
应加快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妥善解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费用负担。使参保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一旦发生大额医疗费用时,可以通过补充医疗保险途径得到补偿。补充医疗保险可以有多种形式,但利用市场的优势(商业保险)来经营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针对灵活就业这种新的就业形式,政府应该建立特殊的医疗保障制度。对灵活就业者宜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办法。具体来说,在参保方式、缴费办法、待遇给付、基金管理和服务等方面都要有不同的安排。
发展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对于弱势群体中没有工作或失去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如残疾人)就医,要给予更多的帮助,使弱势群体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能够得到享有健康的权利;不致因贫困而放弃这一基本需求。
尽快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形成农村新型的合作医疗体系。据调查,“全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占农村贫困户的比例已经达到35%左右,每年大约有1305万农村人口面临因生病而倾家荡产的危险”。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已经开始关注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颁布的《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中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应该是,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灵活就业人员特殊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和农村人口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所构成。在这个医疗保障网络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和保障。
(二)未来发展目标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近期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特别在全国农村建立起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我国还不可能用“一个”制度覆盖所有的人口。因此,医疗保障体系必然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各种医疗保障制度的组合。尽管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内部结构参差不齐,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医疗保险待遇也有所差异,但却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做到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发生疾病,尤其是身患重病时有所依靠和指望。因此,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我国短时期内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最佳选择。
从长期来看,建立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最终发展目标。如前所述,“健康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共识,对健康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体现。每一个公民,无论其职业、地位、年龄、性别、出生地等有何不同,但医疗服务和保障的需求是同样的。当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提高,物质基础更加雄厚,整个社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入的时候,我国就有条件建立起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四、政策建议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为了尽快实现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的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医疗服务供方(医院)的投入,二是对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如灵活就业群体的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和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
对医院,政府应考虑适当增加财政资助的比例,从补偿机制上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在医疗保障的投入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将承担相应责任,两级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分工,而不仅仅是光靠中央财政拨款。当然,对于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应该有必要的监督,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医疗保险参保人的服务上面。
对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外的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各级政府有责任投入资金。同时,医疗救助制度提倡慈善捐助和多种筹资方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就是建立由政府和其他多种社会力量,如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共同编制社会保障安全网;对于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也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已经明确了政府出资的标准,即地方财政为每个农民每年补助10元。关键的问题是政府应切实覆行职责。同时,对贫困地区,中央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保证农民得到医疗保障。
(二)医保、医疗、医药“三改联动”,创造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良好环境
医疗、医保和医药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三个组成部分,只有三个方面协调运作,才能保障整个医疗系统正常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医保和医药在医疗系统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三项改革必须联动,齐头并进。
首先,政府对公立医院或其他非盈利医疗机构正确定位,通过适当的补偿机制转变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其次,政府要下决心彻底解决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问题,扭转药品虚高定价的局面。第三,调整好医疗保险供、需、保各方利益。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的医疗制度改革目标。
(三)发展杜区卫生事业,理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功能。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是双层或三层机制。即小病、常见病在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社区医院就诊,大病、重病在较大的医院就医。社区医院的医疗成本比较低,患者能够得到比较及时和实惠的服务。
为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首先应当大力培养全科医生队伍,使其成为社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第二,鼓励医生或医生团体在社区开办诊所,诊所或医院既可以是新设立的,也可以是由区级(一、二级)医院改造的;第三,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并鼓励社会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捐助;第四,将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社区医院或诊所视同定点医院。
(四)加快社会医疗保障的立法步伐,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提供法律保证
医疗保险实行三方付费制度,所以,规范需方、供方、保方三者的责任和行为,特别是加强医疗行为监管,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十分重要。因此,要尽快对医疗保障进行立法。对于医疗服务的供方,严格医保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准人资格,医保经办机构通过与定点医院、药店签订合同来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需方,也要用法律来约束其就医行为。通过分类给付,增加个人费用意识。对出借、冒用医疗保险卡者要受到一定的经济赔偿或停用的处罚。对企业和单位,要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基金的征缴力度。基金上缴要按时和足额到位,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有长期、稳定的来瓯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也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并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同时有义务向社会公示其管理的业绩,并接受公众的查询和社会监督。
(五)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划分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范围,补充医疗保险应该交由商业医疗保险经营。为此,应用法律的形式界定社会保险的经营范围,对于社会保险管辖范围的,商业保险不应插手;而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领域,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也不应干预。
二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政策。目前的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大,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与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比如补充医疗保险费在一定额度内(工资总额的4%)予以税前列支;对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公司,保费收入减免营业税;对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等。
(六)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为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1 基于便捷终端的智慧医疗系统设计需求
1.1 智慧医疗系统需求
智慧医疗系统存在的一个重大意义是这个系统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的,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和壮大, 网络用户越来越多, 这给智慧医疗系统展开工作带来了便利。并且, 在这种情况下, 有医疗需求的人们能够在任何地点和时间进行咨询和诊断, 也就是说医疗患者不再局限于到医院进行就诊和咨询病情, 病人可以通过医疗系统直接输入生理信息, 然后获得医疗诊断。
智慧医疗系统的完善和运行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现代社会年轻人普遍忙于工作, 无法实时照看家中老人, 如果家中老人患有需要长期监控才能获取生理信息的疾病, 就会给家庭带来麻烦。例如高血压、慢性心脏病等, 患有这类疾病的老人在生活中会出现突发病状的情况, 这类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 最好的预防效果是对患病者进行长期稳定的监控, 以监控来掌握患病者活动的规律, 从而稳定病情。如果能够实现对患病人员的长期稳定的监控, 可以不断采集病人的生理信息以及掌握病人活动中发病的规律, 这样能够精准掌握病人的身体情况, 也有利于在病人突发疾病时及时治疗。很多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都在疾病爆发的初期, 如果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监控, 那么一旦病情突发, 可以获得第一时间的抢救, 这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重要影响[1]。
由此可见智慧医疗系统采用便捷终端的研究十分重要, 利用便捷终端实现对用户生理信息的实时监控, 时刻掌握用户的信息是现代医疗服务重点突破的领域。本文设计的智慧医疗便捷终端是借助无线通信和便携设备的技术, 目的是能够实现对用户进行长期的各种生理情况的监控, 监控内容包括对用户的心电信号、呼吸信号、体温信号等, 并且这些信号可以及时的向医疗系统进行输送, 让医务人员可以对用户的身体情况作出判断。
1.2 智慧医疗系统建设目标
基于便捷终端的智慧医疗系统建设的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对监控对象的生理信息的采集, 这些采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能够反映病患的身体状况, 当便捷终端采集到监控对象的生理信息后即刻通过网络系统将采集的信息传递给智慧医疗系统的存储和处理终端。当智慧医疗系统的存储和处理终端对接收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之后, 再将这些信息数据存储到系统之中, 之后显示所有的信息内容, 让医生可以及时查看病患的身体情况, 根据显示信息对病患进行指导, 以便预防疾病的突发。当前的智慧医疗系统便捷终端可以采集的生理信号有四类:第一类是人体体温及心跳;第二类是人体呼吸;第三类是人体心电信号;第四类是主体可视视频。
2 便捷终端的设计与功能
智慧医疗系统相比传统医疗系统其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了使用便携终端可以实现不受环境、地点和时间的限制, 能够随时的对监控对象进行信息采集, 并且将采集到的信号传输到存储终端, 智慧医疗存储终端也可以及时分析和处理, 以及向医生显示患者最新的信息。这种快速采集和传输的优势促进了人们对智慧医疗系统的研究, 并不断完善便捷终端的设计和功能, 以下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2]。
2.1 便捷终端总体功能
智慧医疗系统的功能众多, 利用便携终端既可以采用智能化的诊断认知模型对患者的生理信息进行病情判断和诊治, 还可以实现对用户7×24小时连续生理信息的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智慧医疗便捷终端不会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便捷终端对用户进行实时监控, 可以掌握到用户最真实可靠的生理信息, 通过对用户各种生理信息的分析和判断, 进而对用户在服用不同药物后的疗效情况进行分析, 这些情况便捷终端都会记录下来, 并向存储终端传送, 故而可以对接下来的用户治疗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智慧医疗便捷终端设计时选用的是泛在网络, 这样可以使便捷终端不受限制的开展监控工作。便捷终端的使用是为了采集到用户最新的生理信息, 以便能够让医生了解到患者的身体状况, 反过来也可以认为患者们向便捷终端提供了庞大的信息源, 让智慧医疗系统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因此可以看出智慧医疗系统是以庞大的数据源为基础的, 这些数据源的核心就是便捷终端采集到的所有用户不受限的全天候生理信息。这些信息是智慧医疗系统产生作用的核心源泉, 是现代化医疗诊疗技术实现的突出体现。由此可以看出, 基于便捷终端的智慧医疗系统总体功能重点在于对用户不受限全天候的生理信息的采集,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也要强调对数据采集部分的重视[3]。
2.2 便捷终端硬件设计
在设计便捷终端时, 将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单元作为核心, 然后利用GPS模块连接到信息处理单元上, 便捷终端对存储器与移动通信模块合理控制, 使得其能够通过接口对监控对象的心电、呼吸、脉搏等信号进行采集与传输。
数据采集及处理单元属于智慧医疗系统便捷终端的核心单元, 是实现采集、信号的简单处理, 接收GPS模块信号等功能的中心, 这部分是智慧医疗系统重要功能。为了实现上述采集等功能, 在设计智慧医疗系统便捷终端时本文采用的是苏威尔心电信号采集传感器, 以此来实现对心电信号的采集, 采用hky-06压电信号传感器, 以此来实现对呼吸信号的采集, 采用基于负湿度系统热敏电阻传感器, 以此来实现对体温信号的采集。
存储器单元主要是存放采集到的信息和数据;扩展单元是与外部的传感器进行连接, 直接将各个采集模块的接口放置在这个位置, 就可以实现对监控人员的信号采集;电源模块部分是为整个便捷终端及智慧医疗系统提供能源的;GPS接收模块已经是智慧医疗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主要实现了对信号的捕捉和解算, 以及对使用便捷终端的用户进行定位。天线单元能够支持智慧医疗系统的各个功能数据的传输, 其是由接收天线和前置放大器组成。移动通信模块主要利用了GPRS DUT, 其可以将智慧医疗便捷终端内采集到的监控者信号传输给智慧医疗存储终端, 以便智慧医疗系统对使用用户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 基于便捷终端的智慧医疗系统的数据传输、存储与显示功能设计
前文我们主要是对智慧医疗便捷终端进行设计和研究, 结论是便捷终端始终坚守的原则是实时监控用户生理信息, 能够不间断的采集用户的信息, 当便捷终端采集信息之后, 就会将信号发送到智慧医疗系统检测中心, 这个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信息数据的传输、存储与显示, 接下来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与分析。
3.1 实时信号传输
智慧医疗系统便捷终端会将采集到的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之中, 目前多是使用3G网络, 3G网络会把便捷终端采集到的生理信号传递到Internet网上, 生理信号在互联网中快速传递, 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信号的实时传递。当前的智慧医疗系统多数都选择了使用TCP/IP通信协议智能系统, 这一系统能够在多设备中使用, 其自由方便的性能使得很多信号都可以由此进行数据的传输TCP/IP通信协议智能系统链接方便, 一般在设备中安装这一系统都很省时方便, 因此可以将TCP/IP通信协议智能系统作为信号传输的方式。
3.2 实时数据存储
本文所设计的基于便捷终端的智慧医疗系统属于系统原型, 并不作实际运行需要, 所以在设计数据库存储方面可以选择基于My SQL的小型关系数据库。My SQL小型关系数据库是现阶段最为广泛应用的开源数据库之一, 这种数据库具有很多功能。而且当前互联网中有多处可以公开获得My SQL代码, My SQL作为基于便捷终端的智慧医疗系统的实时存储数据库能够支持各个模块正常工作。My SQL数据库方便简洁, 其进行数据存储的结构较为简单, 可以快速的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反应, 而且My SQL数据库的开发程序较其他数据库开发程序而言比较简单。
3.3 实时数据显示
数据传输和数据显示功能实现的技术瓶颈随着通信技术的深入研究已经被打破, 当前很多远程监控项目都已经实现了对远端情况的实时监视。和远程监控类似的数据显示设计主要考虑的是数据在经过快速存储和处理之后如何能实现不延迟显示, 这对智慧医疗系统来说比较有挑战性。本次设计选用的是目前已有的多线程技术, 以此来实现实时信号的显示, 为了避免延迟现象, 在设计时主要利用绘图滚动方法, 事实证明, 这项技术能够对已经处理过的信息进行及时显示。
4 结语
综上所述, 基于便捷终端的智慧医疗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病患的生理信息, 将监控对象的生理信息传输给智慧医疗监测中心进行处理、存储、显示, 这样能够使医生实时查看患者身体情况, 可以为患者进行诊断。未来, 人们应更加注重对基于便捷终端的智慧医疗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 促进远距离监控病患技术的发展, 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健康、安全保障。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发展,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人们生活离不开医疗健康服务, 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智慧医疗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服务, 智慧医疗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 成功实现了实时医疗诊断的服务目标, 有效缓解了看病难、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困境。笔者对基于便捷终端的智慧医疗系统进行设计探讨, 希望能使智慧医疗系统更加简便、智能。
关键词:便捷终端,智慧医疗系统,MySQL
参考文献
[1]罗长阳.智慧医疗监控终端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2.
[2]魏丽娜.数字化智慧医疗病区质量管控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2014.
目前,众多关于智慧医疗的评论侧重于分析纷繁多样的智慧医疗技术和设备。本文则试图从行业颠覆、个人体验、社会价值和采纳决策这四个视角,来解析智慧医疗所带来的深层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29日视察东软集团时,针对远程医疗系统深刻地指出:“用信息化系统提高医疗水平叫‘如虎添翼’。要利用好这套系统,更好为群众服务。”这种增添的“飞翼”使得医疗过程与地理疆界被打破,也使医生、患者甚至医疗管理者从医院的围墙中彻底解放了出来。
医疗过程从分割离散走向网络集成,再到实现“云医疗”。医生可以跨部门机构、甚至从“云”中全面获取患者信息,患者则可以随时随地从“云”中获取医疗反馈。从地理范围看,医疗活动已经没有疆界。更为前沿的是,如果能打破患者、医疗机构、甚至区域之间的数据疆界,循证医学基础上的大数据辅助医疗决策将得到极大的发展。这将使医疗行业,尤其是医院的业务模式发生前所未有的颠覆。
当前,个人健康感知终端和个人健康管理是智慧医疗的主攻领域之一。然而,这必然会导致一种医疗方式的变革,即从医生中心向患者中心的变革,个人医疗体验将得到很大改善。患者将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检查,随时随地得到不特定医生(甚至机器学习决策)的意见。以患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整合医疗服务设计,也将成为未来临床医学工作的巨大挑战。未来医生的传统工作可能被重塑,医生将更像一个需要进行协作的服务提供者,而不是医疗决策和行动的唯一核心。
智慧医疗是当前行业信息化的热点,存在巨大的市场机遇毋庸置疑。然而,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智慧医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引导前沿,也在于利用智慧医疗解决低收入和偏远地区民众医疗的迫切需要,不断改善民生。中国当前医疗存在巨大的资源配置不平衡现象,众多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通过智慧医疗服务的推出,个人可以在较偏远地区接入优质医疗服务,向大医院传输个人医疗信息。
同时,乡镇和社区医疗机构由于被规模实力雄厚的医疗服务平台整合和监控,也将得到低收入患者的青睐,从而缓解大城市大医院的医疗活动压力。部分中小城市网民,也可以通过网上医疗服务平台与当地中小医疗机构的合作,来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智慧医疗也能为患者选择医院、医生提供较为优化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健数据共享与个人医疗终端接入,也有利于医保的转移与提高急救反应等惠民举措。智慧医疗的推广,还有利于促进医疗相关的信息消费。医疗机会和资源均等化,也将在智慧医疗服务平台上得以体现。
可是,智慧医疗的采纳仍存在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如何保证高可靠和稳定性。医疗数据往往需要可靠和稳定传输、存储,在系统、设备实现互联互通的情况下,一个节点的错误有可能会造成严重事故;二是针对智慧医疗出台标准化政策。对智慧医疗的可靠性需要用技术标准来规范,同时多种医疗设备与网络的通信、数据存储等也需要标准来保障。
综上,在不远的将来,智慧医疗将给行业组织、个人体验及社会价值带来巨大的变革,同时,这种变革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会。
【智慧医疗的现状】推荐阅读:
智慧医疗市场分析10-16
医疗改革的现状和问题09-08
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调查10-03
中国医疗改革现状05-29
我国医疗卫生现状11-05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doc05-2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调查问卷10-16
做智慧的父母06-16
佛教的人生智慧10-25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