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校园生活日记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校园生活日记(精选8篇)

中学生校园生活日记 篇1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见到了好久不见的同学,可恶的老师居然并班,气死我了,我居然被分到了一班。

一下课,我就与几个原来是我们班的人聊了起来,突然因为无聊,我就与同学开始争论国旗是什么颜色的......我说是绿的,可那人却说是白的,吵到后来,我就找了一个同学来问他国旗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然后同学(就是和我炒的那个)就把他拉过来说:你看那旗是绿的还是白的?小S说:哪个?那同学一急居然说成了,你看那红旗是绿的还是白的?!!我听了在那狂笑,那同学好久才反应过来......

中学生校园生活日记 篇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有多广阔, 语文就有多广阔。”许多专家一致认为, 生活越丰富, 作文内容越生动, 写出的日记才会令人耳目一新。可见, 写好日记离不开平时的生活, 生活与日记密切相关。我们不可能事事都亲自经历, 如果把写日记当做一个良好的习惯长期坚持, 这有助于锻炼我们的那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 更有助于锻炼出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大脑,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我在教学中发现中年级学生的日记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学生没有将生活中所看到的现象融入日记中, 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他们的笔下变得枯燥无味, 造成了生活和写作相游离。部分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缺少关注点, 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中年级学生应重点练习写好片段, 可学生写出的日记条理不清晰、重点不突出。

二、面对中年级学生日记写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我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途径

要想让学生写好日记, 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 要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 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习作提出的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孩子们由于年龄特点, 缺乏正确的观察方法,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观察校园时, 我引导学生集中时间重点观察一处, 同时有顺序地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从大到小、先整体后局部等;也可以进行连续观察, 每天重点观察一处并做详细记录, 观察一周, 最后将自己的零散记录汇总, 选取其中最感兴趣的一两处精心构思, 力求从平常事物中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来。也可以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同一事物, 从而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日记中真诚自然地呈现生活事件和心理情感, 遵从自己的内心和情感, 不必刻意迎合别人, 不只是写出自己所看到的事件表面, 而要写出忠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文章。平时, 我鼓励学生写“放胆文”, 让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可以写好之后慢慢校正。“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可以采用自改、小组改、集体批改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集思广益, 相互启迪,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针对中年级学生要写好片段的特点, 我会对学生写的日记进行评讲, 在评讲时, 以句子和段落训练为重点, 让学生意识到写好句子、段落能提高习作表达效果。

教师还应教给学生一些观察与写作的方法, 如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找到特写点, 尽可能多地将它写细致。

教师要学会灵活创造教学情境, 拓宽学生写作素材。学生最近喜欢在课间做些什么有意义的活动?科学课上孩子们又做了哪些有趣的实验?美术课上孩子们又绘出了哪些新作品?作为语文教师, 首先就要有高度的敏感力, 善于发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点, 针对这个点向学生多问几个感兴趣的问题, 通过教师课堂上的问题激发, 让这个点扩大再扩大, 变成孩子们可以写作的素材。

三、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还应从教师自身做起

作为教师,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 在心中明确学生是写作的主体, 一切活动都应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学任务为本位,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带动学生的写作动力为主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状况, 会存在差异, 我们不能拿一个写作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对于那些写作水平相对较差的孩子, 我们要善于放大他们日记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日记中的一个词、一个句子写得好, 也要在班内及时表扬, 从而提高他们在写作方面的自信心, 让他们爱上写作。

教师要做个辛勤的园丁, 坚持写“下水文”。要想让孩子们热爱写作、勤于写作, 教师就要拿起笔来, 克服惰性, 坚持在孩子写作之前写“下水文”, 这样教师在指导孩子写作时, 才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写作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心斟酌, 哪些地方能做到恰如其分的修改。于永正教师曾说:“写‘下水文’就是最好的作文备课。”学生写的《我心目中的美丽校园》没有突出重点, 我试着写了一篇“下水文”在全班读给孩子们听, 让学生以校园为主题, 写一篇课内习作, 学生可以自由命题, 自主写作。将日记与命题作文灵活结合, 相辅相成, 共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写身边熟悉的事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只有教师爱读书、爱写作, 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此外, 教师还应加强自我教学素养的研究与提升, 多阅读相关日记教学的理论书籍, 做有关日记教学的专项课题研究, 如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写作的方法的研究、写作主题的遴选研究等, 使课题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写好日记。

生活日记——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 篇3

关键词:每日一句;聊生活;百字随笔;发现;筛选;积累;张扬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33-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教师要鼓励三、四年级的孩子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留心周围事物”,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乐于书面表达”,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如平时说话一样轻松,愿意随时把自己心海的平静、涟漪、荡漾和澎湃写下来。叶圣陶先生曾提出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就是“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学生可能写不出好作文,但一定不能怕作文,要爱上作文,一定不能感觉写作是费神的事,要能享受自由和欢乐。实践证明,只有善于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孩子才会有的可写,才会在作文时感到自由和快乐。每天有那么多的事,记录哪一件事有价值,有意思,写出来后,别人感兴趣,想读,这就要选择。坚持写生活日记,能使学生筛选、积累材料的能力越来越强,关注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最终形成思考和发现的习惯。

每日一句——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实践是作文材料的第一来源,每天听的,看的,尤其是做的,自己做的,和大家一起做的,学校里做的,校外做的,家里做的……太多了,这里有大量的可供作文的材料,但往往却成过眼烟云,怎么记住呢?我们的生活日记就是从“每日一句”开始的,当然,写两三句,内容丰富,更好。下面是一位同学一周内记录的生活日记:

1.开学典礼上,李校长、全体老师、二至六年级的同学热烈欢迎一年级的新同学,我想起了三年前自己刚入学的情景,内心十分激动,手掌都拍疼了,我要像大哥哥一样爱护和帮助他们。(9月1日 欢迎新同学)

2. 数学换成闫老师教了,语言简单、清楚,第一节课的知识我很快就学会了,当堂测验得了满分!(9月2日 我的新数学老师)

3.教室黑板上方增加了两盏日光灯,明亮了许多。(9月3日 两盏日光灯)

4. 9月10日是教师节,我为老师做点什么呢?去年教师节时老师说我们还小,不能花钱买礼物,最好的礼物就是自己的进步和优秀的作业。(9月4日 最好的礼物)

5.今天我第一次独自乘坐公交车上学,我还给一位白头发的老爷爷让座了呢!老爷爷微笑着对我说:“谢谢,谢谢!”(9月5日 让座)

6.刚开学,作业就这么多,还得去学琴,唉!(9月5日 烦恼)

7.妈妈说好带我去科技馆,可又要临时加班,我找刘杰他们作伴去了。(9月6日 妈妈失信)

8.奶奶六十大寿,姑姑、叔叔他们都回来了,给奶奶买了礼物,奶奶好福气。(9月7日 奶奶好福气)

这名同学一周记了八条“每日一句”,坚持得很好。从中可以发现他记的五花八门、无拘无束,真可以说是广泛积累,有什么记什么。这些素材不知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呢。“每日一句”也未必就一句,如有感想、有收获,随手再多记两笔不是也行吗?

聊生活——擦亮发现的眼睛

孩子们在学校、家庭、路上、社区,生活丰富,非常有趣,但孩子们对多姿多彩的生活却“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是他们真的看不见、听不到吗?不是的,是因为老师还没有擦亮他们发现的眼睛。实践中,我经常采取“聊”的方式——集体聊、个别聊、课前聊、课后聊,在自然的聊天中去开启孩子们的思路。

我们有一个固定的“聊生活”时间,就是每天下午课前10分钟。在这10分钟里,子安说,中午放学回家,看到一个阿姨骑着自行车,但骑得比较慢,一个小男孩悄悄地跟在她后面,把手伸到阿姨的衣兜里偷东西,有个叔叔骑着自行车赶上来,狠狠拍了小偷一下,小偷溜走了。阿姨什么也不知道,那个叔叔也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走了。我问:“子安,你觉得那个叔叔怎样?”“那个叔叔应该是见义勇为,我真想提醒那个阿姨要提高警惕呀!”炜轩说:“今天大课间在操场上玩游戏,突然一个一年级的小孩跑了过来撞到宋正阳身上,自己倒了,坐在地上哭了,我们赶忙跑上去,扶起他。”芳浩问:“你们把他扶起来,对他说什么了?他怎么回答的?”老师问:“扶起来后还做什么了?”……

我喜欢课间留在教室里,会有许多孩子围着你,唧唧喳喳说个不停,你听吧,愉快的、伤心的、同学间的、父母间的、读到的一本好书、看到的一部好电视片……都成了聊天的话题,就这样,在聊天中将遇到的事情说清楚,帮助孩子们捕捉生活的瞬间,让每个孩子看生活的眼睛更亮。

百字随笔——张扬个性

随笔是因生活中的某件事,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使自己产生了看法、想法才记下来,因此,一般来讲,在随笔中要表达自己的主张、观点和感受。像有的同学由挂在树杈上的红领巾想到要开班会了解红领巾的意义;由读《一双合脚的鞋子》想到自己要像姚明学习制定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目标;由重阳登山想到自己也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等等。百字随笔降低了孩子们写作的难度,大胆表现个性。沐尧写过这样一篇随笔《白道·黑道》:“我是班长,朋友很多,我按成绩把他们分成黑白两道。黑道朋友学习一定不让老师省心,而且在老师眼里很有毛病,不是上课扰乱秩序,就是课间追逐打闹,还有被其他老师找上门来的。每当回家提起他们,父母总是担心地告诫我不要与这些‘黑道人物’来往。可是我觉得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而那些白道的朋友,大多很高傲、娇气,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啊!”真实是可贵的,鼓励这种个性化的审美情感,自由表达心灵的自我感受。

其实,写随笔并不难,因为在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随处都有引发我们一些随想的写作材料,总有一些灵感在撞击我们的心扉,将这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记载整理下来,就是随笔,这“百字随笔”虽短小,却张扬着个性。

给自己的日记起题目——画龙点睛

常规的日记可以是没有题目,但是我从一开始就要求无论是一句话还是百字随笔都要有题目。自拟个题目,这对发展学生习作能力有好处。拟题能力是一个很重要、很现实的写作能力。凡是被红笔打上五角星的题目,就可以在黑板上的“好题目集锦”栏目中登出,每日更换,相互比赛,相互学习、借鉴。

教师点评——让学生充满期待

童真、童趣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在为学生撰写评语时,首先,应拥有一颗童心,用儿童化的语言,谈心式的口吻去跟学生交流。乐瑶写了一篇《快乐的小鸡》,我的评语是:“你家的小鸡多么活泼可爱,它们争吃那条大毛毛虫时,紧张而有趣呀。读着你仔细观察后用心写出的文章,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这一切,你们家的小鸡不仅让你喜欢,也令我喜欢,给我也带来了快乐!谢谢你的这篇文章!”这样的评语鼓励孩子更加乐于表达、勇于表达。

中年级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教师的评语要充分激励,催人奋进。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激励,一个人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与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潜力的80%~90%。因此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努力发现并抓住学生作文中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使之获得前进的动力。例如“这个比喻太贴切了!”“动词用得很灵气!”“一丝不苟,相信你一定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相对于文字而言,形象直观的图画往往更令孩子们喜欢,比如在精彩之处、进步之处、独到之处,画上一只翘起的大拇指、一张简洁的笑脸、一颗鲜艳的五星、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学生看到这样的评语爱不释手,更有了写作的兴趣和激情。

海蓝风景——一展风采

海蓝宝石是班级的名称,以“海蓝风景”命名的《班级作文周报》是展示学生创作风采的地方。学生每周要从自己的日记中选择一篇最满意的竞选每周征稿,在老师的带领下小编辑们用心选择,不仅有那些见解独到、颇具个性的文章,还有精致、美妙的句子,整理排版打印成报,张贴并人手一份,形成一种巨大的动力,激发着孩子们写作的兴趣,开启了孩子们创作的灵感,在美的赏阅和创造中采摘到属于自己的语言之花。

小学生暑假生活日记:爬山日记 篇4

我们决定去汤峪水库,到那以后,岸边坐了很多钓鱼的人,水库很大,水也很深,妈妈不让我们钓鱼,说有危险,决定爬山。

我们顺着楼梯往下面走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长的坡,坡的旁边种了很多参天大树,我们慢慢地往前走,不一会,就气喘吁吁,走到第一个小山是土地庙。

我们继续前进,一边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一会的工夫就爬上了山顶,上面有一个大钟,上面写着敲钟可以把好运带回家,我连着敲了三下,后面是几个大殿,里面是财神爷,我们给各路神仙磕了头,就该下山了。

学生数学生活日记 篇5

因为,三八那天下午,我们放假一晌,没有语文家庭作业。老师说:“如果谁愿意和她一起去,下午1:40到2:00在绿地广场集合。可以带点水和食物,不能骑自行车,要步行。5:00返回到绿地广场。”还听老师说,以前老师乘坐校车走这一段路得用四十分钟。我心中粗略的估计一下:走这段路乘坐校车单程得花去四十分钟时间,我们小学生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走,假设比校车慢一半,那么,我们单程得用八十分钟时间,往返就得一百六十分钟。

我们从两点出发到五点返回原处,只有一百八十分钟时间。一百八十分钟减去一百六十分钟,也就是二十分钟。想到这儿,我决定不带水和食物,去的时间喝足水,回来时妈妈接我时再让她带上水,就可以了,这样我可以轻装上阵了。由于,别的同学有带水的、有带吃的、有带小动物的。而我是轻装上阵,所以一路是遥遥领先。果然,我们在那儿只停留了大约十分钟。因为学校已经搬迁走了,只留旧校舍在那儿,老师不由得见物思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些故事,此行的目的第一是磨练大家的意志;第二是让大家知道以后要节约用水。返程时,老师用激将法,看谁先跑到绿地广场,我们你追我赶,比去时的速度还快,我首先冲在前边,由于跑得快,出汗多,缺乏水的润泽,此时,使我真正懂得了水到关键时候的用处,平时我们要节约用水。

学生寒假生活的日记 篇6

篇一:寒假第一天

今天是正式放寒假的第一天,虽然自从我13号考完试,基本上也可以说是已经放寒假了,但是还要每天到学校报到一下,所以真正的寒假还是今天开始。

昨天本想晚点睡觉的,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这样倒头就睡了,害的我今天一大早就醒了。当然了,寒假的第一天怎么可能早起呢,即使醒了还是懒在被窝里。外面的阳光已经跑到了屋子里,雪停了,化雪的日子应该是最冷的,看来中学物理学还是学的挺好的,呵呵。

窝了半天,实在是窝不下去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穿好衣服,拉开窗帘,打开窗户,屋顶上的雪基本上还没被融化掉,看来太阳光太不给力了。

晴朗的天气,让人的心情也畅快了许多。

篇二:寒假第一天

今天是寒假第一天,我特别的兴奋,因为我爸我妈都不在家,没人管我,我可以除了玩电脑还是玩电脑了,不过有时候还是有点怕,怕被爸爸妈妈说我不做作业,所以我还是去做了一点作业。

我把语文、英语、数学作业各做了一点,然后就打开电脑,等待开机的时间,我给妈打了个电话,跟妈妈汇报情况,取得妈妈允许,可以玩电脑了,我高兴地大叫一声:“耶!——”。

玩了一会儿时间,爸爸就下班了,他说:别玩电脑了,读《文化导读》去。我只好悻悻地读书去了,一共背了四首诗才算过关,刚要回到电脑上去,我爸又来了,说:不要玩电脑了,听英语去,听30分钟结束。我说:爸爸,少一点嘛!少一点嘛!爸爸说:好吧,听到吃饭时间为止。唉,我的一上午玩电脑时间就没了,真短啊!

下午,情况比上午情况要好一点,妈妈要我去奶奶家,我不去,我觉得在家里更自由。大概今天是第一天吧,妈妈就同意了。于是我又做了一点作业,写了一张大字,然后就进入了电脑世界,真好玩啊,一直到妈妈下班我还舍不得下来呢。

寒假第一天,我过得孤单又充实。

篇三:寒假第一天

今天xx年1月28日——寒假的第一天。也是开启的新的一天。

前一天晚上我和妈妈就商量好了今天计划:1小时看书、1小时作业、2小时钢琴、2小时毛笔字、30分钟博文,一共6小时30分钟。好大的一个数字,唉,什么时候能干完呀!真愁人啊!但是今天干起来我可是信心十足。早晨一起来抓紧一切时间,先看书、写作业、练琴(1小时),干完这几件事,就已经12点啦,我又自告奋勇要做午饭。

今天中午我就大显身手,再炒肉的时候,妈妈说翻着炒,然后就去干别的事啦,我就在这炒啊炒啊,我看见肉变色了,以为更好吃,就一个劲的炒啊炒啊,最后我看到一些肉都粘在锅上啦,我就赶快叫妈妈看看行不行,可不可以放菜啦,妈妈一看,呀!这都糊啦,快放菜呀!我不在这你也不知道赶快放菜!妈妈拿起铲子,赶快炒……下午睡醒觉已经2点多啦,我赶快起来,继续开始工作:写作业、看书、毛笔字、钢琴、博文一件一件的干都干到晚上8点多啦!啊!终于干完啦!完成了寒假第一天的任务啦!真不容易呀!

寒假的第一天让我感觉虽然放假啦!但是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舒服呀!

篇四:寒假第一天

今天是放寒假的第一天,本应该高高兴兴地玩一天,可我却很无聊。

早上,我对爸爸说我想去姑姑家,以为他会带我去,可他却无情地告诉我说:“今天是寒假的第一天,在家看看书、玩玩电脑不是很好吗?再说姑姑她要上班,没人管你,过几天去。”唉!

我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你带我去新华书店好吗?”“你那么急干嘛?过几天去!”爸爸拒绝;了我。“唉!过几天,过几天,哼,过几天忙死你!”我恶狠狠地想。“数学我考100分,你带我去两次新华书店,好不好?”“没问题,”爸爸犹豫了一会儿,说:“你不是很想去姑姑家嘛,只要你四门功课总分是390分,我就带你去两次!”我高兴极了,可一想到成绩单是19日拿,我有点不高兴。“也不知道张老师知不知道我的成绩,要不明天下午去问问吧!”我自言自语地说。

我数学一定要拿满分!加油!

篇五:捡鸡蛋

2月2日 星期六阴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一起回姥姥家。我的妹妹乐乐也回去了。吃完饭后,我和妹妹一起做数学题。先开始妹妹做题很吃力,老是做错题。后来姐姐想了一个好办法,用四子棋当算盘。先拿出一些棋子,题上有几个数字,就拿几个棋子,然后根据加减法,增加或减少棋子。妹妹很快就学会了。姐姐真聪明。

2月3日 星期日 晴

今天下午,我在家没事,妈妈说:“你没事干,就帮妈妈把家里的皮鞋擦一下吧。”我说:“好呀。”我拿出我的皮鞋、爸爸的皮鞋、妈妈的皮鞋,把它们都摆在客厅里,然后拿出鞋油、鞋刷,开始擦起来。我先把鞋油抹在鞋上,然后用鞋刷刷,最后又用干净的布子打亮,一双鞋子就擦干净了。一下午过去了,我把家里的鞋子都擦干净了,妈妈夸我擦得真好,还奖励了我一张贴片。等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一下子吃了两碗。饭可真香啊!

篇六:寒假生活的日记

1月25日 星期五 大雪

今天下午,爸爸和妈妈不在家。妈妈临出门告诉我:“等我回来,你要把字贴写完。” 爸爸妈妈走后,我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两页字帖写完了。到了晚上,妈妈回来了,看到我写的字,她很高兴。姐姐本来说要来我家,可我等到7:30,她还没有来。我给姐姐打电话,她说今天不来了,我很失望。

1月26日 星期六 大雪

今天的下午,爸爸和妈妈都不在家。我和姐姐在家很无聊。后来姐姐想了一个好主意,用家里的水果做一个水果拼盘,给妈妈一个惊喜!我们用苹果。香蕉。橘子。巧克力。葡萄干拼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拼盘。晚上妈妈回来后,我和姐姐把拼盘端到妈妈面前,妈妈惊讶极了,她夸我们手真巧。我们还给水果拼盘找了一张像。吃着自己做的拼盘,我开心极了。

篇七:寒假生活的日记

1月29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去舅舅办公室玩,姐姐送了我一个非常好玩的玩具,名字叫:“母鸡下蛋”。这是一只黄色的小母鸡,它的头上系着红色的头巾,一双大眼睛神气地看着我,嘴巴尖尖的,很可爱。只要把糖豆从它的脖子塞进去,再拧上发条,它就可以“下蛋”了。它下蛋的时候还唱着歌呢,特别好玩。

1月30日星期三阴

今天早上,爸爸给了我和姐姐20元钱,让我们自己去买点东西,喜欢什么就买什么。我和姐姐拿了钱以后,直接来到超市,买了一些小零食,剩了一点钱,我和姐姐又买了一些炮,把钱全花光了。下午我和姐姐吃我们买的零食,晚上我们又在楼下放炮,玩得可开心了。

篇八:寒假日记

今天是过年的前一天,我们一家人去买年货。

教学生借助日记记录生活之美 篇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对小学生来说是再快乐不过的事。我们不妨引导孩子趁过年之际写点儿春节日记,把“年”留住,为日后写作积累素材。“过年”日记记什么呢?我们可从知“年”、集“年”、吃“年”、写“年”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寻求“年”之美、记录“年”之美。

一、知“年”,感知年俗美

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向人请教,了解有关“年”的知识。比如,年也叫春节,即农历的元旦。它是我国人民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在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古代,人们把立春作为春节,把正月初一作元旦或元日,也有的称为“三元”,意思是说这一天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以日记的形式,把关于“年”的知识记下来。

其二是引导学生感知过年的风俗习惯。我国有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尤其年俗更别具特色。比如,除夕全家团聚守岁,象征着平安和团圆。国外的新年食俗更是多种多样:越南人吃年夜饭不能喝汤,如果喝了汤,种上的庄稼会遭水灾;阿根廷人除夕夜全家团圆喝蒜瓣汤,象征吉祥,然后听到十二点钟声,每响一下吃一粒葡萄,表示新年里月月如意;匈牙利人新年绝不吃禽类和鲜鱼,禽有翅膀,吃了幸福会飞去,吃鱼,快乐会溜跑。如果学生能把国内外的年俗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年俗谱,这对他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大有帮助。

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向别人请教,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年”的知识,也知道了年俗蕴含着人们美好的向往和期盼,又让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二、集“年”,感受诗文美

其一是收集春联。过年贴春联,在我国有久远的历史。春联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人们的渴盼、希冀,表达了人们的心境。革命家陈毅早先就写了“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不成,事不成,事事不成事事成”的名联,表达了他“春待来年”的心境。也可以说,春联是社会发展的“标签”,不同时代的春联烙上了不同时代的印痕。在食不果腹的年代,一副“让富贵安家落户,送贫困扫地出门”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吉庆有余的渴盼。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祖国处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副“穿花衣戴新帽漂漂亮亮辞旧岁,乘高铁坐飞机高高兴兴迎新春”的春联是当代人们过年的真实写照。

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将一些春联集下来,品词析句,感受对联的形式美、韵律美、对称美、寓意美,这会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获得知识与思想的同步提高。

其二是收集关于“年”的诗、文。在我国文学宝库里,写“年”的名诗佳文、清词亮句不胜枚举。或描写、或抒情,或明理、或言志。如本文开头一诗,是宋朝诗人王安石所写的《元日》,诗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过年图。诗中有景有情,有动有静,给人以诗情画意之美,让人领略到融融春光之美。把这样的诗记下来,在以后的作文中有选择地运用,会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瑰宝,学生从诗文的收集和记录中定能受到美的感染。

其三是收集过年的短信、贺卡祝福语。过年送祝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提高,手机短信、电子贺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如羊年的:“祝你羊年快乐,洋洋得意,晦气扬长而去,好运扬眉吐气;阳春白雪更漂亮,洋洋洒洒纳吉祥;万事阳光大道……”的短信,让你心悦;“祝你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的贺卡,让你神情激荡;“清蒸鱼、糖醋鱼、水煮鱼、酸菜鱼……鱼乐无穷。愿你如鱼得水,祝你年年有余”的祝福,让你开怀。

学生在记录这些短信、祝福语的过程中,不仅长知识、受启迪,还能感受亲情的美好,得到心灵的慰藉。

三、吃“年”,品尝年味美

过年亲朋相聚、走亲访友,吃自然成了学生过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老师能引领学生在享受山珍海味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大餐的滋味,就必将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一是品烹饪技法之美。我国菜的烹饪技法十分讲究,有炒、爆、烹、炸、溜、烩、煎、贴、烧、闷、扒、蒸、烤、涮、氽、炖、煨、酱、卤、熏、拌、炝、煮、熬,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几十种,而由这几十种技法烹制出的菜肴又有万种以上,真可谓万菜万技、千菜千姿、百菜百味。

其二是品菜肴的色彩美。菜肴的色彩丰富多彩,有的来自原料本身的色彩,像红枣、辣椒、樱桃、山楂、番茄呈红色,黄豆、金针、蛋黄呈黄色,青豆、青梅、青菜呈绿色,莲子、百合、豆腐、茭白呈白色,桔元、木耳、皮蛋呈黑色,等等。有的用橙红、酱红、紫红、橙黄、乳黄、深绿、淡绿、玉白等色泽原料。当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菜肴摆上餐桌时,人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宝库:红色的如玛瑙,白色的似珍珠,黄色的赛纯金,绿色的像翡翠,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着这些佳肴,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景色之中。这时的菜肴,已远远超出了它“可吃”的意义,而成为色彩艺术的结晶。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节日蛋糕制作得那么玲珑剔透?为什么菜谱中有那么多美名佳称?为什么高级厨师要在食物上描龙绣凤、雕花镂果?如果学生能把“吃”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就会加深审美体验,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强化自身的审美修养。

四、写“年”,把“年”留住

丰富多彩的春节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日记”源泉。扫屋布房、购物备宴、家人相聚、迎喜接福、走亲访友;看龙灯、舞旱船、逛街市……这一切的一切,为写日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把家里发生的事情写下来;可以走向社会,到街市上看一看,把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总之,家中的一桌酒菜、一台精美的电视节目、街市上一声甜甜的叫卖、一个五彩的货摊,一声乡音、一片乡景都可以摄入日记的镜头。

中学生校园生活日记 篇8

杨静远,女,出生于1923年,父亲是知名的经济学家杨端六,母亲是“五四”以来颇有名气的女作家袁昌英。1941—1945年间,杨静远就读于内迁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文法学院外文系,父母在武汉大学任教:父亲是经济系教授,母亲是她就读的外文系教授。1941年7月14日,杨静远开始在母亲送给她的精美本子上记录中学毕业后备考及就读武汉大学的生活,直到1945年8月10日抗战胜利、她完成大学本科学业。这四年中的三年,杨静远家住在一处名为“让庐”的宅子里,因此她给这部日记起名为“让庐日记”。

用杨静远自己的话来说,《日记》是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的她“用一颗热切敏感的心逐日捕捉和记录下”的四年乐山岁月的点点滴滴,也是她完整的大学本科生涯的一步一履。展读这部日记,就如浏览一幅幅简洁明快的写生画,不同的读者总能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战云密布下后方大学校园生活的一瞥。

战争不仅波及每一个沦陷区中国人的现实生活,而且牵动着每一个后方人的神经,生命安全、不愿做亡国奴的尊严、生活的安定、前途的发展……无一不因为战争而受到极大的威胁。正如《日记》篇头语所说:日常生活的天空“无日不布满战云。除了随时有可能在日寇炸弹下家毁人亡,且不知哪天沦为铁蹄下的亡国奴”。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心和民族的精英,对战局的关注强于一般民众。高校校园是高级知识分子云集之处,战况信息的获得、流通非常迅速,每一条来自前线的消息,立马会成为传播、谈论的焦点。可以说,战局的变化是后方校园最敏感、最大众化的话题,每个人的心境随之波动。正如杨静远所说:“我们在这后方仍旧生活,但心灵上却像随着大军一同败落,一同挺进。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啊!”

《日记》中有约三十余处论及战局,且每一点战局信息都像一颗掷入湖水中的大石头,引起波动无数。比如:

1941年9月22、23日的日记提到得知中日正在湘北激战,全家人颇为焦虑:“报载湘北激战,爹爹又急了,说是把婆送回湖南是再错。唉,世界太乱了,今天不知明天会变得怎样。”“上午报载战况,使我们非常着急。爹爹提起送婆的事,大烦噪一顿。妈妈后来想想事情不顺利,哭了一大场……我想到中国抗战胜利不易实现,又想中国人坏的那么多,这个国家存在的希望很小,倒是对自己的命运看淡了。想着到了那一天亡国的日子,我们就可以从容地跟着民族死去,倒是最好的结果,免得活着受罪。”

杨端六从小事母至孝,武汉大学初迁乐山时,母亲跟他家住在一起。1941年9月7日,为躲避日本飞机对乐山的不时空袭,他把母亲送回湖南老家。得知中日湘北激战,他对母亲的安危无比牵挂,使一家人心情更加紧张。

1941年12月,美、日正式开战,一直看不到抗战胜利曙光的师生们兴奋不已:“忽然一个消息传来:美日正式开战,同时一个纸条传来,说是美国一百架飞机炸东京。啊,我喜得一声尖叫,接着是放肆的狂笑。但接着我又不敢相信第二个消息是确实的。这是太好的消息呀!……上通史课陶振誉先生讲美日战争,我们都很高兴。”

1942年冬,中国全面抗战已经持续了五个年头,日本仍在疯狂进攻,中国方面不断失利,物价上涨,老百姓生活困难,前途茫茫,后方大学的师生们无不心忧。武汉大学的一位职员竟忧急过度而精神失常。1942年12月19日日记这样记述:“妈妈告诉我学校里一位职员因时局问题急得发疯,睡在床上玩一根绳,用手指捻着划圈子,说是和罗斯福打电话。一会笑嘻嘻地告诉大家不要紧,罗斯福说有办法,放心好了。这种触目惊心的事真可表现出战争的痛苦与罪恶,谁听了不心惊?”

1943年夏秋,欧洲战场上盟军的顺利进展仿佛让中国人看到了抗战的曙光,就连一些对战局一直悲观的人也开始树起了信心。1943年7月10日日记:“《诚报》消息:意大利投降同盟国,大家都觉得战事不出一两年就会结束。连素来悲观的爹爹都不做声,好像表示默认局面的好转。”

然而,直到1944年夏天,中国抗战仍然压力重重,节节失利,老百姓1943年夏秋刚刚感觉到的一线转机和希望似又破灭。且看1944年5月12日日记:“时局恶劣极了。苏联在新疆进攻,河南战事吃紧,湘北又要开始一次大战。据说英美对中国不满。要是郑州失陷,恐怕就要议和。天哪,议和就完了,再辈子也别想翻身了!”

在抗战困难重重的情势下,爱国的知识分子想为国家尽一份力。可是,不少人感到自己所学、所长并不能为国家解燃眉之急,难免苦恼和自轻。1944年6月22日日记:“湘北战争恶化,湖南有整个丢失的危险了。盟国战事节节好转,我们自己却一天天逼紧了。……这形势使人更沮丧、绝望。我怕我学的这门东西远水不救近火,急切需要的不是我!我不信任自己工作的价值了。火烧到头发了,我还在做梦,梦见月亮里美的世界。无怪乎文人招人轻视。走怎样的一条路就能最迅速地对国家尽一份力?我的心似箭,我的步子如蜗牛。叫我怎不急死!”

1944年秋冬,日军大有进逼四川之势,大后方人心惶惶,不少人开始作最坏的打算:一旦四川沦陷,到何处、怎样求生。杨静远的父母多次就此问题进行紧急讨论。10月14日,袁昌英急切地提出投资做点小生意,否则,一旦日军进入四川,武汉大学解散,一家人的生计大成问题;杨端六认为袁昌英的办法行不通,但他一点好办法也没有,像被困的囚徒。19日,袁、杨夫妇再谈紧急情况下是躲到乡下安全一些,还是跟着四川师管区司令韩文源的军队去雷(雷波)、马(马边)、峨(峨边)、屏(屏山)彝族地区去躲避。20日,杨端六感到去雷、马、峨、屏也非良策,但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下午去拜访当地一位董医生时,难抑焦虑心情,不由自主谈起战争形势和出路;回家途中经过韩文源家,他带女儿进去探听消息,以便尽早对时局有较准确的认识,并找到进退之法。

11月,战局对中国更加不利,人心愈益难以安定,寻找逃身之法显得尤其迫切。18日,袁昌英提出一旦贵阳失守,一家人可以到四川青神,或者到洪雅,但有关的具体情况不很了解,需要进一步打听。19日,广西宜山(今宜州县)已经失守,眼见中国军队毫无抵抗力,袁昌英焦虑得哭了;杨静远也无心做事,内心压抑得喘不过气来。21日,经过和朋友反复商量,袁昌英认为往西昌逃是一条活路。

12月,战事步步吃紧,眼看日军快打到贵阳了,乐山的人们心乱如麻。武汉大学不少女生认为,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从军是惟一出路。武汉大学附中几个未成年的女孩子陈小滢、郭玉英、杨衍枝为国忧心,竟毅然从军。4日,杨端六、袁昌英很严肃细致地讨论将来计划——暂时躲到峨眉县郊,以免长途逃难颠沛流离,并打算去实地考察。直到8日、13日,中国攻克贵州独山、三合、南丹要塞,湘桂战局稍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后方人们的紧张情绪才有所缓解。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中日战局反反复复,师生们只好盼望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大局的好转能给中国抗战带来哪怕是如丝如缕的阳光。不幸的是,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突然去世,欧洲战场困难重重,笼罩在后方高校师生心头浓重的战争阴云更加凝重。1945年4月20日日记:“今天的广播消息很不好,当头一排惊心的红字标题:《世界和平前途黯淡》、《攻入柏林仅是政治问题》、《教皇警告三次大战》……罗斯福一死,确是给这苦挣中的世界一个大打击。英、苏之间的冲突愈露骨了。如果世界不得宁静,中国更谈不上有什么希望了。”

直到1945年8月10日,日本昭和天皇裕仁通过瑞典及瑞士政府向中、美、英、苏四国照会接受《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中国人才如释重负。1945年8月10日记:

日本,那凶残横暴的敌人,居然竖起了降旗!……爹爹从叶乔家回来,在门外就以不常见的兴奋的声音喊:“好消息哟!顶好的消息:日本投降了!”……这时外面爆竹声大作,像是久被压抑而爆发的狂笑。八年来忍气吞声的中国人的情绪一下奔放地冲上来。

战争不仅扰乱后方高校师生内心的安宁,而且用贫困摧残着他们的健康。尤其是进入四十年代,长期战争对中国经济的破坏日益明显,日常用品紧缺,物价快速上升,生活费急剧增多,不少师生的生活陷入困境——营养不良、缺衣少穿。就拿伙食来说,到1943年,市场上普通的大米已经很难买到,师生们只能吃掺杂着石子、稗子的糙米煮成的米饭。1943年12月27日日记:“这一向宿舍里饭坏极了,尽是稗子,每餐饭要吃四十分钟,一碗热饭挑到后来变得冰冷,而饿着的肚子也不想吃了。可是不得不耐下性子挑,因为不挑有得盲肠炎的危险。”

与贫困相伴随的是疾病,不少人因患病后得不到有效休养和治疗而去世。《日记》中仅所记死亡的教授就有六位:机械系的郭霖,矿冶系的王胡子,哲学系的黄方刚(黄炎培之子),历史系的吴其昌,数学系的萧君绛,外文系的费鉴照。其中,黄方刚、吴其昌、费鉴照死于肺病,王胡子死于贫血症,萧君绛死于肠痨。他们的病逝大都与贫困有关。以有关王胡子、萧君绛和费鉴照的记述为例:

1942年9月26日日记:“听到一个可怕的消息:矿冶系教授王胡子死了,是因为贫血症,实在是营养不足。据说他预定的十年计划,连新鲜蔬菜都不吃,只吃腌的咸菜,肉类更不用说了。”

1944年5月14日日记:“(戴铭巽教授)告诉我妈妈在萧家,因为‘萧[君绛]先生过世了’!……据说是肠痨。累死的,饿死的。”

萧君绛教授不仅为学认真,而且熟悉中医,经常免费为周围的人们诊病。这样一个热心且严谨的人在又累又饿中失去生命,怎能不令人可惜、可叹?

费鉴照上世纪三十年代从欧洲留学回来后,在英美文学研究方面发表了大量文章,俨然一位颇引同行注目的学术新秀。可是,在乐山,只有一个瞎了一只眼的女仆照料他的生活,肺病摧残着他的身体,也销蚀着他的学术生命力,使他最终在百般无奈和孤寂中去世。1945年2月11日日记这样记述:“费鉴照昨天下午过去了。……(他)也许曾有野心,火焰般遥远的梦,在一瞬间燃起他的热,可是蓦然清醒过来,蟾蜍般冰冷酷毒的现实会爬上他的五脏,狞笑着栖息在那儿。这一部无声中进行的人生剧在艺术上该多有价值,然而艺术是以人生中最惨痛的一切作食粮的。”

学生因贫病交加而去世的更多。后方高校大多数学生仅靠政府给予的微薄贷金维持生活,长期处在半饥饿中,普遍营养不良,导致容易生病、有病难医。武汉大学把这些远离家乡的游魂安葬在一座小山上,学子们称那座小山为“第八宿舍”(因武汉大学在乐山共有七个学生宿舍,其中男宿舍六个,女宿舍一个)。几年下来,“第八宿舍”已经颇成规模,山头上满是坟丘。

夺去学生生命最普遍的疾病,是肺病和伤寒。《日记》中最凄惨的有关肺病的记述当属武汉大学一对姐妹花——陈上皞、陈上晓和她们的家庭。1942年10月11日,得知陈上晓死了,杨静远惊得说不出话来:陈上晓是她平生见过的最美的女孩,那么娇艳而灿烂,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日记》的注释非常简要地叙述了这对姊妹花的家庭:“陈太太的丈夫先死于肺结核,九个子女相继被这病夺去生命。最后死去的是一对姊妹花,上皞是武大外文系的高才生,毕业后不久就死去,剩下最后的也是最美的上晓也死了。”

1943年夏,乐山流行伤寒,不少学生染病,其中有七个病死。《日记》1943年7月6日、15日、26日、30日均有相关记载。

此外,贫血、疟疾在学生中也比较多见。《日记》1943年5月25日记:“晚饭时妈妈说刘啸云上课时忽然晕倒了,大概由于贫血。”

《日记》后四分之一部分着笔最多的工学院学生顾耕,则在贫困中长期遭受疟疾的折磨。顾耕来自沦陷区,父亲已逝,只有母亲,没有兄弟姐妹。1945年6月10日日记:“(顾耕对我说)‘你不知道,我有两次差点休学了。’我大惊:‘为什么?’‘……休学了好做事呀。’我问他后来怎样解决的,他说是卖了些衣服。还有,他常常打摆子(疟疾),可是又不得不苦挣起来做事。他真苦,然而他是那么奋发。”

1945年6月25日日记:“朱正清告诉我顾耕病了,又是打摆子,病得相当重,恐怕不能参加考试。”

令人敬佩的是,不少学生在贫困和疾病面前表现得非常顽强,依然努力学习,认真做事。1943年夏天,化学系四年级女生陆道蕴患着严重的伤寒,高烧费氏一百零六度,肠子已经出血,但她硬撑着病体用功地学习,参加了毕业大考,且考了第一。外文系学生王梦兰患严重的肺病,仅靠微薄的贷金维持生活,却能够一面勤奋学习,一面作为地下党员积极活动,一度担任中共武汉大学女生部党支书。

虽是战时,但乐山武汉大学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尤其是社团多,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等自由地加入。杨静远爱好文学和音乐,《日记》中提到的歌咏社团和话剧社团较多,如海风歌咏团、联青合唱团、南风合唱团、田园合唱团、长啸歌咏团、峨眉剧社、南友剧社等。

歌咏社团每周定期练歌,且不时举行音乐会、唱片会等,相当活跃。1943、1944年,杨静远同时参加联青和南风两个合唱团,每周有大约三个晚上练唱。在爱音乐的她看来,练唱的时间一点也不算多,因为她从唱歌中感受到无穷乐趣。大学四年,她参加合唱过的歌曲有《抗敌歌》、《旗正飘飘》、《游击队歌》、《太行山上》、《胜利进行曲》、《我所爱的大中华》、《风吼雷鸣》、《黄河大合唱》等。

话剧社也很受师生关注。《日记》对峨眉剧社演出《莎乐美》和《群鬼》的情况记述较多。1942年12月14日日记:“峨眉剧社要演《莎乐美》和《群鬼》(王尔德和易卜生的剧),出了很引人注目的预告。”

广告登出之后,引起不少同学关注。12月17日,女生宿舍举行了座谈会,专门讨论《莎乐美》和王尔德,请了苏雪林、袁昌英、朱君允三位女教师分别对剧本及作者进行介绍和分析。料想话剧正式演出时,该是吸引了不少观众前去一睹为快。杨静远1943年1月2日观看后,大为满足:“晚上看话剧《莎乐美》。……看后觉得不错。我喜欢莎乐美(丁景云饰),跳舞好看极了。灯光、音乐、服装合成很美的情调。在战时能看到这种软性的舞蹈当然很不容易,也就不用苛求了。”

南友剧社全称为“南开校友话剧社”。杨静远中学时曾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因此南友剧社的活动她也参加。1943年3月,南友剧社准备演《日出》,杨静远花了一周多时间为它画好一幅广告画;29日,《日出》预演,杨静远前去帮忙、观看。1944年6月1日晚,南友剧社演由《茶花女》改编的话剧《天长地久》,不少师生前去观看。可惜这次演出不太成功。

外文系1943级学生、后来定居台湾的齐邦媛在回忆录《巨流河》中,忆及1945年夏天给她写信的提琴手黄君时,也提到这次演出:

南开校友话剧社1944年6月初为欢送毕业同学公演话剧《天长地久》,是由《茶花女》剧情改编的抗战名剧。……在几乎完全没有音响设备的学生社团,全靠幕后的真人支援;他们说演曹禺的《雷雨》时,后台几位男同学站在梯子上拿盆子往地上倒水,一位壮汉架好一大块铁板,另一位用锤子拼命地敲,又有闪电又有雷声。……黄君,虽不是(南开中学)校友,但性情温和,(演《天长地久》时)被请来在幕后奏乐。导演同学跟他说,你们提琴的曲名我不太懂得,你只要准备一首轻快的,一首悲伤的,到时候我告诉你拉哪一首就是了。那晚上,我们所有校友都被派了工作,我和另一个大一新生王世瑞,上台在秋千上坐了两分钟,代表纯洁无忧,然后就到后台去帮忙提词。不知是导演喊错了,还是提琴手听错了(后台又黑又窄又脏),当男女主角恋爱幸福的时候,有人推黄君说,弹那个“悲的”,他就很有情调地拉起舒曼的《梦幻曲》,前台演员听了简直笑不出来了。

第二天城里小报说,南友话剧社这次演出一塌糊涂,男主角不知爱为何物,只有女主角鲁巧珍一人独撑全剧。黄君虽未表示震怒,但是南开校友看到他有些尴尬,有些亏欠。

除了校园社团的话剧可观赏之外,一些商业性的话剧演出也受到师生们的关注。遗憾的是,对大多数仅靠政府贷金维持生活的学子来说,门票是一项大开支。除非蹭票或买最便宜的票,他们一般无财力涉足。《日记》记载,1942年4月19日晚饭后,杨静远与三位同学一起买每人五元的票(另一种票是每人五十元)去中山公园欣赏曹禺创作的话剧《北京人》。1944年上半年,中华剧艺社(简称“中艺”)到乐山演出《金玉满堂》、《孔雀胆》、《天国春秋》、《清宫外史》等,因好友冼岫的哥哥是中艺成员,杨静远多次得到赠票或被引领免费入场观看。

此外,武汉大学还有政治学会、英文会等学术性社团。它们不定期地组织学术讲座或讨论,逢年过节也会搞联欢活动,联络成员之间的感情。

乐山基督教会的团契也很活跃,不仅教徒学生参加,非教徒学生也可自愿加入活动。教会的团契室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场所,学生可以在那里读书、讨论、打桥牌、唱歌,还可以举行小型的联欢。它给予战争阴云下离家在外的学子无数安慰与温暖。

看壁报是大学校园课余生活的另一基本内容。武汉大学的壁报常常围绕校园关注的话题发表言论,是学子们喜闻乐见的读物。乐山时期,“政谈”、“文谈”、“风雨谈”、“课余谈”、“海燕”、“现代春秋”六个壁报团体影响最大,它们还曾在1944年6月围绕言论出版自由问题举行过一次热烈、紧张、严肃的联合讨论会。

战时的乐山和后方的其他文化城一样不时有画展。比如,1944年冬,关山月画展在乐山举行,武汉大学的师生们大饱眼福。杨静远这样记述观感:

关山月新近从西北回来,画了许多大漠风光,有几幅祁连山牧场的画我最喜欢。他的画最好的是背景,那色彩的柔润缥缈真能托出西北气息。只是人物脸孔都是一型的,像香烟片上的美女。然后董伯伯介绍我们认识关山月,矮个子,脸型一看就是广东人。……我们要求看关临摹的敦煌壁画。他一共画了一百多幅,只带来几十幅,可是已经够我们欣赏好一会儿了。壁画我非常喜欢,时代有隋、唐、宋等,题材总和佛教有关,可是艺术的胚胎质地很高,笔法简易,属图案型。我认为比中国正统古画都好,实在值得一看。

乐山唯一的一家电影院叫岷江电影院,时常有新片放映,可惜师生们大多没有余钱买票。《日记》1941年11月14日记:“同学们许多都去看电影,今夜放《恋之火》。我早就想看这片子,但现在我不要看电影。我不能再乱花一文钱。诱惑虽大,我应当学着坚定意志,抵抗诱惑。”

校园体育和郊游也受到武汉大学师生青睐。课余、饭后,打球、跳高、跳远、跑步的大有人在。同时,乐山近山临水,学生们常常三五成群到近郊游玩,喜欢安静的,坐在江边,江面、水草、鸟叫汇合成大自然最为随意的画面,人在画中,看书、聊天、写作都是享受;喜欢跋涉的,坐船过河,到郊野走走,爽心健体。教师们也不时或举家,或邀友,或独自一人去郊游,在乐山安静的山水中,暂时忘掉战争的阴影、思乡的情愫、人生的困惑。《日记》中有关郊游的记述非常多见。

此外,为了缓解战乱中学子的紧张情绪,武汉大学学生服务处经常举办各种活动,活跃校园生活。《日记》中这样述及学生服务处1944年举办过的两次唱片音乐会。

1944年3月11日:“晚上团契室开唱片音乐会,学生服务处主办,放全部Faust(古诺歌剧《浮士德》)。一共十六张片子,听了三个钟头。小小团契室挤了一百来人。我给妈妈弄到一张票,她也来听。音乐本身好,唱得也好。只有一点我认为可惜,就是一个角色Siebel(席贝尔)是男子,却因他性格柔弱,用女中音唱,听起来怪别扭的。”

1944年5月20日:“晚上学生服务处第三次开唱片音乐会,放意大利puccini的Madame Butterfly(普契尼:《蝴蝶夫人》),有二十几张片子,大体不及Faust,因为男音都差,只有女高音好听。不过配音极好,极富东方色彩,神秘情调。”

上一篇:企业家政协委员考察综合材料下一篇:建设银行案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