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0篇)
教材第3-4页的例3、例4,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及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准确地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通过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应用负数,体验负数。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方向的量,体验负数的意义。
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试着举例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3。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表中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2.从例3的学习中,你知道( )和( )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情况下,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填写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
4.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4。思考:如何用图来表达学校、邮局、公园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下面画一画)
5.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三、自主应用
1.电梯上升15米记作+15米,下降10米记作( )米,-20米表示电梯( )米。
2.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将下车3人记作-3人,上车4人记作( )人,-5人表示( )人。
3.知识竞赛抢答的评分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记作+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应记作( )分。王明答对12题,答错3题,他得了( )分。
四、自主质疑
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本节课应该学会什么?(揭示课题)
二、交流提升
1.交流第3页的例3
(1)课件出示例3,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全班交流:从表格中你知道些什么?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生游戏互动——《报数游戏》。教师宣布游戏规则:从第一名同学起开始报数,当报到的数是5的倍数的时候,不能直接说出这个数,必须用字母m来表示。学生报数,教师适时询问m所表示的数字是几,并板书。当全部报完时,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字母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引出课题《字母表示数》并板书。
二、出示儿歌,探索新知
1.儿歌接龙游戏。
出示儿歌: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让学生进行儿歌接龙。提问: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改怎样用一句话来表达这首儿歌呢?(学生畅所欲言)
2.如果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学生组内探讨,集体汇报,教师点拨)
3.老师这里有三种不同的想法,你同意吗?并说说理由
出示三种说法:a只青蛙a条腿;
a只青蛙b条腿;
4只青蛙4a条腿.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想法。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种说法没有关注数量之间的不同及关系;第二种说法注意到了数量的不同,但是没有将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第三种说法用字母表示出了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指导学生4ⅹ啊可以写作4·a或4a,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板书)
4.出示儿歌,让学生试着用字母来表示
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8条腿;
……
请学生自主完成,并全班汇报,教师点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性。
5.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还用到字母表示数。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b= x×5= ɑ×c=
1×x= ɑ×b= x×x=
2、手势判断对错。
(1)b×2可以写成b2 ( )
(2)b+b=2b ( )
(3) ɑ+5可以寫成5ɑ ( )
(4)6-c=6c ( )
(5)d÷7=7d ( )
3、用线段把左右相等的数连起来。
比ɑ多2的数 ɑ2
比ɑ少2的数 2ɑ
2个ɑ相加的和 ɑ+2
2个ɑ相乘的积 ɑ-2
4、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件上衣ɑ元,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了( )页。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35人,到新站下去x人,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四、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在数学中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在生活中字母表示数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大家以后要灵活应用。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63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8.1文具店》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文具店”的具体情境,借助元角分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具体的购物环境,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的人民币币值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也能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
3.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展示的形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以致用,在实际生活中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小数的意义和特征。
教学难点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教学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收集学生的典型案例,在“授课”系统中展示。)师:今天,为了迎接新的学期的到来,客都超市举行文具大促销活动,我们一起去买文具店买些文具吧!
二、新课学习
(一)认识小数
1.(课件出示商品及价格)从这儿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出示文具标价牌。
日记本
3.15元
铅笔
0.50元
钢笔6.66元
尺子 1.06元
书包
25元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小组内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文具标价牌分成两类。
师:下边这组数25元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谁还能举出其他整数的例子?
3.引出小数
师:上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都是小数。
4.你能举出几个小数吗?小数有无数个。
(二)读小数
1.读小数
师:你会读小数吗?
(1)出示小数3.15、0.50、1.06、6.66。
(2)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课件出示: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前面的部分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分叫做小数部分。
2.小数的读法:如:3.15
3.你是怎样读的?
课件出示: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是几就读几。千万不要忘了小数点。3.15读作:三点一五
4.小数点的重要性
师:售货员阿姨粗心地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写错了,把25元写成了2.50元,会造成什么结果?写成0.25元呢?
师:其实在小数中,这个点很重要,举例说明:让学生议一议,引发他们对小数点的关注。
5.同桌互相读一读上面商品标价签中的小数。
(三)写小数
1.师:物品的价格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刚认识的小数表示。
例如:3元1角5分=3.15元
课件出示:一些钱数
2.你是怎样写出来的?
用小数表示钱的方法:把元写在小数点的前面,角和分写在小数点的后面。
6元6角6分=
1元零6分=
(四)师: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三、结论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部分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课堂练习
下面我们就一起到智慧王国里走一圈,看看你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一)下面咱们就一起进入智慧王国,看看智慧天使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考验?有决心闯三关吗?
请看大屏幕:
第一关写一写、读一读——看钱数填空写小数。
第二关说一说——统计教科书价格
第三关摆一摆——游戏
用钱币模型,同桌你说我摆。
(二)我学我用
填一填
3元5角=()元
2元5角5分=()元
15元6角()元
8角=()元
5分=()元
3元5角=()元
独立完成后组织讨论,教师巡视,并帮助个别学生。最后提问学生同意结果。结束后请学生读一读。
五、作业布置
下面的读法对不对?错误的请改正。
31.20 读作:三十一点二十()
210.07 读作:二百一十点零七()
302.61 读作:三零二点六一()
2.809 读作:二点八九()
六、板书设计
文具店
像3.15,0.50,1.06,6.6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3.15 读作:三点一五
0.50 读作:零点五零
《里程表(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火车里程表”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会解决三位 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获取信息并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运用类比迁移能够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和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2.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火车里程表”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会解决三位 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 一步理解画直观图和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手段,采用问题探究、发现、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去探寻问题、发现问题、类比迁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逐步体会画直观图和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快乐的在其中探求新知。
课前准备
课件、练习本。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你去过长途旅行吗? 一路上经过几个城市?你估计从家乡到每个城市大约多少千米?
学生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师:大家还真是有心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关于火车里程表方面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里程表
(一)二、新课学习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师:出示北京—西安的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请大家独立看图,说说图意(出示主题图),想想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说说从北京到西安经过哪几个城市?
学生读懂图意,理解图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的实际意义,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养成认真读图、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生:保定到石家庄多少千米? 生:保定到郑州多少千米? 生:保定到洛阳多少千米? 生:保定到西安多少千米?
2.解决问题,交流算法
师:保定到石家庄多少千米?请大家先动手在路线图上画一画,弄清北京、保定、石家庄每两地之间分别指的是哪一段路程,并在图上标出相应路段的数据。
学生动手标出每两地之间的路程的距离。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画一画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有需要的也可以自学后再 画一画,再尝试解答。温馨提示:先独立分析解决,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师:请你说说算式中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每个数量再线路图中表示的是哪一段路程。
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想法,结合情境理解和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再次探究,类比迁移,解决问题 师:刚才大家经过努力自己解决了问题,我们继续挑战新的问题,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请你用学过的思考方法想一想,画一画,算一算。温馨提示:先独立分析解决,可以画图分析比较解决问题,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师:请你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结果,结合情境理解算式表示的意思。师: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先求出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联系前面的思考过程,逐步学会反思,学会学习。4.辨认路线,交流想法
师: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用上面学到的方法画一画,说一说。学生先尝试独立解决,然后集体交流。
三、结论总结
师: 刚才我们解决里程表问题时,在解决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用总里程去掉其中一段里程就得到所求路程。师:说一说直观图和线段图是如何帮助自己理解问题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今天在解决问题时,第一次遇到关于里程表的问题,我们仔细读懂里程表里面的信息,借助直观图或线段图分析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特别要注意连续进位或退位的情况。
四、课堂练习
1.下面是武汉到南京的长江航线示意图。
师:请大家读懂图意,想想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再列式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与伙 伴研究。
学生独立思考,读懂图意,列出算式,交流各自算法。2.比一比谁是计算小能手。
师:请大家独立计算,比一比谁最细心。学生独立审题,认真计算,集体反馈结果。3.填一填,算一算。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 1.计算下面各题
703 – 628 + 159
865 + 273 – 651
956 – 127 – 329
1000 –(327 + 256)
2.小米买一双运动鞋要135元,一个足球85元,付给营业员250元,营业员应该找回她多少元? 3.选做题:
调查你家公交车沿路的主要建筑或景点,绘制线路图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
六、板书设计
里程表
《看日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算一算,猜一猜的活动中,学会经历总结看日历、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画、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同学对年、月、日的概念有个初步了解,通过讲授教学法,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概念,并学会看日历,认识日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并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日历看日期对应的是星期几。
教学难点
学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2015年的日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乐师生”APP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案例,在“授课”系统中展示。)猜生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猜猜淘气、笑笑和豆豆的生日,课件出示信息: 笑笑:我的生日是一年的倒数第三天。淘气:我的生日是9月份的最后一天。
豆豆:我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你知道我的生日是()月()日吗?为什么?”
2.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算一算,猜一猜的活动中,学会经历总结看日历、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3.揭示课题:看日历
二、新课学习
1.出示自学提纲
(1)自学67页,说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
(2)观察附页1,把2013—2016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3)看一看,记忆拳头记忆法。(4)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笑笑:我的生日是一年的倒数第三天。淘气:我的生日是9月份的最后一天。
豆豆:我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你知道我的生日是()月()日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3.展示答疑
(1)“哪个同学想来当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刚才你是怎么看出淘气的生日是星期几呢?”
(2)请同学们观察9月份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总结看日历的方法: a.从左向右依次看每一竖行,b.从上向下看,每一横行表示一周里有7天 c.每相邻的两个星期几都间隔7天; d.在日历中,一般节假日都会用红色显示。
e.同一个日期,阿拉拍数字表示出来的日期,代表公历,汉字代表农历。(4)引导推算
“9月30日接下去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呢?
“9月1日前1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呢?
看日历,说一说本月的第一天是星期(),最后一天是星期(),下个月的第一天应该是星期()。
三、结论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1.找一找指定的节日,画一画其他的节日,再同桌交流,从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1)教师节是()月()日,星期()。
(2)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建党节)是()月()日,星期()。(3)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月()日,星期()。(4)你还知道哪些节日,是星期几?(请你在日历上圈出来,和同伴说说)。
五、作业布置
1.填空。
(1)一个世纪等于()年,现在第()世纪。
(2)一年有()个月,一年有()季度。
(3)平年全年有()天,闰年全年有()天。
(4)平年二月有()天,闰年二月有()天。
(5)一般每()年里有一个闰年,1951年是()年,1996年是()年,2700年是()年,3200年是()年。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年里,除二月外,有7个大月,4个小月。()
(2)1990年和2100年都是闰年。()
(3)每年都是365天。()
(4)1995年有52个星期零1天。()
(5)平年上半年有181天。()
六、板书设计
看日历
年、月、日的概念。
看日历。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受, 然后直奔中心, 揭示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 并融合“庐、姿、幻”三个生字的教学。
【片段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庐”是生字, 半包围结构, 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生:如诗如画。
师:这是你读完课文的独特感受, 很好。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书读得很认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姿”是生字, 没有把握写对, 可以先看看书。 (生上黑板写)
生:飘飘欲仙。
师: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漫步山道, 你会有种似仙的感觉。
生:流连往返。
师:如果有幸去庐山游玩,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来。 (生上黑板写)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来写这个词。 (生上黑板写)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幻无常
师: (指黑板) 都写对了吗?
生:“幻”的右半部分多了一撇。
师: (边讲边修改) “幻”的右半部分是横折钩, 没有撇。伸出手, 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 (用红色粉笔标示重点笔画) 我们不仅要把字写正确, 而且要写得美观大方。“姿”下面是个“女”, 横划要拉长, “幻”要写得左高右低, 才好看。
师: (指板书) 同学们了不起, 通过课前认真地读书, 表达出了自己对庐山云雾最直接的感受。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
【点评】
以学定教, 在学生充分读书, 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教学, 直接而极富针对性。先谈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知, 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 有对庐山的感受, 有谈游客的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 点明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同时融入生字教学, 将听、说、写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板块二】
从“千姿百态”一词入手, 释义, 找出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质疑,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 边读句子边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板画, 反馈纠正对词句的理解;朗读, 读出画面和意境;背诵,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什么叫做“千姿百态”?
生:有很多种姿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千”和“百”。
师:这里的“千”和“百”不是实指一千种一百种, 而是指很多种姿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找到这些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一边画一边想, 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说师板书:……像……像……;……是……是……)
师:作者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
师:仔细读读这几句话, 看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上记号。
生:什么叫“笼罩”?
生:我不理解“天幕”。
生:什么是“弥漫”?
生:“缠绕”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找出的大多是词语, 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解决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查字典, 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板书“想象画面”并画山峰)
师: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画“像白色绒帽一样的云雾”?
师:哪些同学想来画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弥漫山谷的云雾”谁来画?
师:“云雾遮挡山峰”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画)
师:看一看黑板上同学画得和你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一样吗?
师:他们画得对吗?
生:第一幅图画得是对的, 因为书上说“笼罩”在山头。
师:对, 像这样像笼子一样盖在山头就叫“笼罩” (板书:笼罩) 。“笼罩”是生字, 上下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罩”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上下结构的字竖画写短了才好看。
生:云雾弥漫山谷, 就是山谷里面到处都是云雾, 画得是对的。
师:山谷间到处都充满着云雾, 这就叫“弥漫”。
生:把整个山峰都遮挡起来了画得也是对的。
师:所以书上说像巨大的天幕, 好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生:那些缠绕在山间的云雾没有画出来。
师:如果老师是庐山的一座山峰, 同学们是云雾, 会怎样把我这座山峰缠绕住呢? (学生上台作围绕状, 师板画) 云雾就这样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
师:作者就是这样, 抓住云雾姿态的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段话不仅用词准确, 使用标点也很有讲究, 仔细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是句号, 和后面的句子没有关系, 所以用句号。
师:不是没有关系, 而是这句话是总的来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后面是具体的来写。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种姿态和第二种中间是一种新的标点。
师:这就是分号, 前一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后一种也是, 中间并列, 所以用上分号。
生:但两种姿态中间用的却是句号。
师:虽然都是写庐山云雾的姿态, 但是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句式发生了改变, 所以中间用上了句号。 (师相机板书“;”“。”)
师:这么贴切的比喻, 精妙的语言, 真值得我们背诵积累下来。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来背诵?
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可以想象画面来背。
师:想象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又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好方法。如果没有把握的同学, 也看着我们刚才画的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图上有四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师在每一种云雾的上方标上1、2、3、4的序号) 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 (生背)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背。
【点评】
中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课文中描述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似懂非懂, 其中对“笼罩, 遮挡, 天幕”等词语的理解成了主要障碍, 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教师找准契合点, 教给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选取“板画”这一方式, 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感知, 通过不断地点拨、指引,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 读中质疑, 思考释疑, 其间穿插板画。板画, 既是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 又是教师反馈、检查、点拨的过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氛围紧张而活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疑问, 提高了语文素养。
【板块三】
从“瞬息万变”一词入手, 体会庐山的云雾怎么变化的。接着, 让学生将“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进行置换比较, 更进一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朗读加深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是怎么变的?
生:由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变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从四蹄生风的白马变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
师:这里的“瞬息万变”可不可以换成前面的“变幻无常”?
生:不可以, “变幻无常”是指变化没有什么规律。
师:“瞬息万变”呢?“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都是表示变化, 但完全一样吗?“瞬”指什么?
生:一瞬间, 一眨眼。
师:“息”是呼吸, 一眨眼一呼吸云雾已经是“万变”了, 这说明庐山云雾变化非常快而且多。同样是变化, 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互换。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快?
生:刚刚是。
生:转眼间。
生: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读出变化速度的快。 (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了庐山云雾的几次变化?
生:两次。
师:书上明明只写了两次, 为什么却说“万变”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 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出来了。
师:透过省略号, 闭上眼你一定能看到很多云雾的变化。
师:一起来背一背这段吧。 (背诵略)
师:课文的第二、三段有相同的地方, 发现了吗?
生:都是先写云雾的特点, 再具体地去写。
师:这种结构叫做“总分”, 同学们在描写其他景物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并试着用上分号。
【点评】
语文教学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温度, 揣摩语言规律, 习得语言技巧, 提升语言质量。在这一片段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瞬息万变”, 以点带面, 形成以比较、朗读、想象为一体的训练综合体, 让学生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和多, 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之处。
1、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不能不讲信用”这句话的意思。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体验宋庆龄是怎样做到守信用的,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守信用的重要,懂得从小就应当养成这种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宋庆龄是怎样做到守信用的。
教学难点:
感悟守信用的重要,懂得从小就应当养成这种好习惯。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等别人的情况吗?
(学生说自己等人的事)
师:当你等人等了他好长时间,他还没有来,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2、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庆龄一块儿去等等小珍,感受一下这个过程,看看小宋庆龄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屏幕出示:课文讲了宋庆龄答应( ),为了等小珍,她没有( ),等了( ),可最后( )。
(指名填写――集体填一填)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验宋庆龄是怎样做到守信用的
1、学习1自然段,感受宋庆龄等小珍答应得很坚定
师:课文中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宋庆龄答应教小珍折花篮的?(学生说1自然段)
大家都读读1自然段,当时宋庆龄是怎么答应小珍的?
学生回答:宋庆龄点点头说:“好,我一定等你。”
句子对比:宋庆龄点头说:“好,我等你。”
宋庆龄点点头说:“好,我一定等你。”
师:读一读两个句子,你有不同的感受吗?
(学生谈感受,可能会抓住“点点头”、“一定”两个词语谈宋庆龄答应得很坚决。)
师:你们体会得真好,能把你们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练读――指读――师生合作读)
过渡语:宋庆龄答应教小珍折花篮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她是怎样做的呢?
2、默读课文2―4自然段,想一想宋庆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用曲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学生读,画)
3、引导汇报
师:宋庆龄答应教小珍折花篮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师:宋庆龄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1)宋庆龄拍着手说:“太好了!”
引导:从这儿你读懂了什么?
生答:去李伯伯家做客,宋庆龄特别想去,她非常高兴。
师:你们能用朗读来表达宋庆龄此时的心情吗?试一试。(练读――指读)
师:和家人一起出去做客,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呀。接下来,宋庆龄又是怎么说的呢?
(2)忽然,她想起小珍要来的事,说:“哎呀,差点儿忘记啦!我和小珍昨天就约好了,等一会儿她要来学折花篮的。我不能去李伯伯家!”
问:宋庆龄那么想去李伯伯家,可她为什么没有去?
生可能会说:因为她答应小珍要等她,就应该等她。
师: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办到。你们说得多好啊,宋庆龄是怎样说的?
(“我不能去李伯伯家!”字体变红)指名读――练读
师:宋庆龄不能去李伯伯家了,可是爸爸想让女儿去,他是怎么对庆龄说的?你们都读读。(指名生读)
师:听了爸爸的话,宋庆龄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3)出示:宋庆龄想了想,说:“爸爸,你们去吧!我不能不讲信用。我一定要等她!”
A、(学生读)宋庆龄想了想,她在想什么?(是去李伯伯家,还是等小珍。)
如果换做你,你是去做客,还是等小珍,谁来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我会等小珍。答应了别人就应该做到。不然,小珍来了一定会等着急了,很失望。下次就不相信我了。以后有机会我再去李伯伯家。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精彩。宋庆龄也和你们想得一样。她当时是怎么说的呢?
(指名读,“我不能不讲信用。”字体变红。)
B、师:这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什么意思?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句子的意思。)
句子对比:“我要讲信用。”
“我一定要讲信用。”
“我不能不讲信用。”
对比着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三句话给你的感受相同吗?哪句话更能表达宋庆龄此时的心情?
再读原句,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连起来分角色读2自然段,或者师生配合读,去掉提示语读。
师:一家人出门做客,有好吃的,有好玩的,多开心呀。可是为了等小珍,宋庆龄放弃了和家人出门做客的机会。此时,你觉得宋庆龄是个怎样的孩子?
过渡语:宋庆龄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读第三自然段。
(4)宋庆龄一个人留在家里,一直等到十点多,始终不见小珍来。她虽然感到有些失望,但是仍旧耐心的等下去。
A、师:读了这段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住:一直、始终、虽然、但是、仍旧等词语,体会宋庆龄是个讲信用的人。
B、师:宋庆龄从早上一直等到了十点多,小珍还没来,此时此刻,如果是你在等小珍,你有什么感受?会想什么?(学生说。)
师:再想想,此时此刻,爸爸、妈妈他们在李伯伯家有说有笑,多开心呀。可宋庆龄却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等了小珍半天,现在,你对她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C、应当怎样来读?指读――齐读。4、宋庆龄从早上一直等到十点,又从十点等到了中午十二点多,小珍还是没有来。爸爸、妈妈回来了。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
(出示对话,学生读)
①指名分角色朗读。
②爸爸惋惜什么?妈妈为什么亲吻宋庆龄的小脸蛋?
③既然没有等到小珍,又没有去成李伯伯家,你觉得宋庆龄等了这么半天,值不值呀?(学生发表看法,可能会结合5自然段的内容来谈。)
④小珍为什么没有按时来呢?你觉得她是“讲信用”的人吗?(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⑤宋庆龄全家人,为什么会心地笑了?
四、补充课外资料
学了这课,你们知道了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你们还想听宋庆龄的故事吗?那时她已经五十多岁了,她已经是宋奶奶了。师讲故事。
宋庆龄很喜欢孩子。一天,她说好去幼儿园看望孩子们。不料,这天天气突变,狂风四起,风沙弥漫,人们走在大街上连眼睛都睁不开。工作人员劝她取消活动,她不同意。幼儿园的老师们都以为宋庆龄不会来了,可是宋庆龄却冒着漫天风沙准时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师:同学们,当幼儿园的老师问宋奶奶:为什么这么大风沙还要来?你们猜宋奶奶是怎么回答的吗?生答:我不能不讲信用,我一定要来。师:对,宋奶奶就是这么回答的。听了这个故事,你对宋庆龄又有更深的了解吗?师:宋庆龄一生都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所以她得到了全国、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仰。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五、作业
1、摘抄有提示语的对话。(或者给对话加标点)
2、选作
①收集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②选择合作伙伴,自编自演课本剧《我一定要等她》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从这节课开始,没有太多新的知识内容,更多的是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具体到每一节课都有所侧重,本节课侧重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本小节主要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并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相对于连加、连减法的问题而言,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要稍微复杂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相对也更加灵活和多样,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既要思考解题策略、弄清运算的顺序,同时又要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以“节余多少钱”这一情境为依托,相继呈现了问题1和问题2,虽然都是加减混合运算,但问题1的数量关系相对简单些,先加后减或先减后加都有道理;而问题2则相对复杂、比较抽象,也难理解,因此突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教材在这两个问题的处理上,都比较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运用加减混合去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优越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
手机、6张纸条,2个回形针、6个磁扣、2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班有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的同学吗?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平时谁来照顾你们呢?生活费从哪里来呢?
(出示手机图片)学生交流
师: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约二亿三千万人,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有一位亮亮同学,他的父母也到城市里去打工了,家里只有他和奶奶,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就跟亮亮的生活有关。[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谈话,拉近了所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新知。]
二、新课探究
(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仔细观察后将图中的数学信息一一列举出来,并解读每条信息的含义。
2、(课件出示问题)师:谁能把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叙述一遍?请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3、你有什么疑问?(节余什么意思)(板书:节余)
4、你能帮亮亮解决问题吗?(板书:多少钱)(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2、集体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想法: 预设:
(1)、要求八月节余了多少元,首先求出八月收入了多少元,即800+185,再从总收入里面减去花掉的钱,列综合算式为800+185-745。
(2)、先从父母寄回的800元里减去八月份花的钱数,再把剩余的钱数加上奶奶的补助,即可求出这个月节余多少钱,列综合算式为800-745+185。
3、师:这两个综合算式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这两个算式都没有小括号,只有加减法,所以计算的时候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之后,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水到渠成之功效,加深了
学生的印象。]
三、深入探究
刚才大家的表现可真棒,为了表扬大家,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一个小魔术(表演魔术)你有什么感受?(生谈论)
师:这张神奇的纸条可以帮我们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容易理解(出示题目)
九月节余260元,十月节余的钱比九月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1、分析数量关系:求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钱,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学生交流)
2、出示纸条,明确关系以及含义,学生展示,尝试画一画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计算方法。强调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小括号的用法。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
1、练一练第1题:(1)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再独立列式计算。(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结果。
2、练一练第2题:(1)学生独立解答。(2)集体订正,明确思路。[设计意图:练习时关注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节余多少钱
加减混合运算,从左到右;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800+185-745
800-745+185 =985-745
=55+185 =240(元)
=240(元)答:节余240元。
教学反思:
学生在计算部分已经没有什么问题,计算能力基础比较好,能够准确快速地计算百以内的混合运算,所以在本节课的第一课时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节余多少钱的算理。从课堂反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节余的钱”即剩余的钱。学生很容易根据题意列出800+185-745,由于在平时的练习中有过类似的引导,所以有部分学生会列出800-745+185后小结两种题型,得出在加减混合运算中,是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可以说,学习这部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没有什么问题。本节课学生主要的难点是在用条形图解决问题上,没能够建立好架构,所以需要在老师帮助下,把信息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仔细分析,形成抽象的线段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和计算比较多也比较枯燥,所以在第一个环节结束的时候
穿插一个小魔术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引出下面的课题。第二个问题,九月结余260元,十月结余的钱比九月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数量关系稍微复杂,我引导学生先了解问题是什么。然后根据问题的方向,需要哪那两个信息才能够解决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白几月份节余260元是已知信息之一,而十月节余的钱和九月节余的钱有关系,是比九月少30元,那么即可以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来算出十月,然后可以得出两个月节余的钱数。我分析数量关系的同时,用纸条来增加理解力,让学生明确这个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明确算理。老师操作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直观感受一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分析技能。
整堂课下来仍有部分学生不会运用条形直接表示具体数量,甚至不理解图意。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加强训练。
⒈了解小说的相关知识。
⒉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解析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小说的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小说按篇幅长短、容量大小,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导学设计:
温馨提示 标出课文段号,根据学案预习课文,注意作者、生字和词语解释。
一、明确目标
二、夯实基础:(借助工具书、课本、练习册课前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课堂上分组展示)
1、本文的作者是 , 国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 和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合称为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填写下列字音:横七竖八( )瘟神( )鄙薄( )够呛( )邋遢( )自诩(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不速之客:
(2)自诩:
(3)邋遢:
(4)鄙薄:
三、整体感悟:(精读课文、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并展示在黑板上)
1、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原文阅读
在华盛顿广场西边的一个小区里,街道都横七竖八地伸展开去,又分裂成一小条一小条的“胡同”。这些“胡同”稀奇古怪地拐着弯子。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一种优越性:要是有个收帐的跑到这条街上,来催要颜料、纸张和画布的钱,他就会突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钱的帐也没有要到!
所以,不久之后不少画家就摸索到这个古色古香的老格林尼治村来,寻求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尖顶山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然后,他们又从第六街买来一些蜡酒杯和一两只火锅,这里便成了“艺术区”。
苏和琼西的画室设在一所又宽又矮的三层楼砖房的顶楼上。“琼西”是琼娜的爱称。她俩一个来自缅因州,一个是加利福尼亚州人。她们是在第八街的“台尔蒙尼歌之家”吃份饭时碰到的,她们发现彼此对艺术、生菜色拉和时装的爱好非常一致,便合租了那间画室。那是5月里的事。到了11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用他冰冷的手指头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在广场东头,这个破坏者明目张胆地踏着大步,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可是在迷宫一样、狭窄而铺满青苔的“胡同”里,他的步伐就慢了下来。
肺炎先生不是一个你们心目中行侠仗义的老的绅士。一个身子单薄,被加利福尼亚州的西风刮得没有血色的弱女子,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有着红拳头的、呼吸急促的老家伙打击的对象。然而,琼西却遭到了打击;她躺在一张油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小小的荷兰式玻璃窗外对面砖房的空墙。
一天早晨,那个忙碌的医生扬了扬他那毛茸茸的灰白色眉毛,把苏叫到外边的走廊上。
“我看,她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复希望,”他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柱甩下去,一面说,“这一分希望就是她想要活下去的念头。有些人好像不愿意活下去,喜欢照顾殡仪馆的生意,简直让整个医药界都无能为力。你的朋友断定自己是不会痊愈的了。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苏说。
“画画?---真是瞎扯!她脑子里有没有什么值得她想了又想的事---比如说,一个男人?”
“男人?”苏像吹口琴似的扯着嗓子说,“男人难道值得---不,医生,没有这样的事。”
“能达到的全部力量去治疗她。可要是我的病人开始算计会有多少辆马车送她出丧,我就得把治疗的效果减掉百分之五十。只要你能想法让她对冬季大衣袖子的时新式样感到兴趣而提出一两个问题,那我可以向你保证把医好她的机会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医生走后,苏走进工作室里,把一条日本餐巾哭成一团湿。后来她手里拿着画板,装做精神抖擞的样子走
进琼西的屋子,嘴里吹着爵士音乐调子。
琼西躺着,脸朝着窗口,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苏以为她睡着了,赶忙停止吹口哨。
她架好画板,开始给杂志里的故事画一张钢笔插图。年轻的画家为了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不得不给杂志里的故事画插图,而这些故事又是年轻的作家为了铺平通向文学的道路而不得不写的。
苏正在给故事主人公,一个爱达荷州牧人的身上,画上一条马匹展览会穿的时髦马裤和一片单眼镜时,忽然听到一个重复了几次的低微的声音。她快步走到床边。
琼西的眼睛睁得很大。她望着窗外,数着……倒过来数。
“12,”她数道,歇了一会又说,“11,”然后是“10,”和“9”,接着几乎同时数着“8”和“7”。
苏关切地看了看窗外。那儿有什么可数的呢?只见一个空荡阴暗的院子,20英尺以外还有一所砖房的空墙。一棵老极了的长春藤,枯萎的根纠结在一块,枝干攀在砖墙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几乎只有光秃的枝条还缠附在剥落的砖块上。
“什么呀,亲爱的?”苏问道。
“6,”琼西几乎用耳语低声说道,“它们现在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差不多一百片。我数得头都疼了。但是现在好数了。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呀,亲爱的。告诉你的苏娣吧。”
“叶子。长春藤上的。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这件事我三天前就知道了。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
“哼,我从来没听过这种傻话,”苏十分不以为然地说,“那些破长春藤叶子和你的病好不好有什么关系?你以前不是很喜欢这棵树吗?你这个淘气孩子。不要说傻话了。瞧,医生今天早晨还告诉我,说你迅速痊愈的机会是,让我一字不改地照他的话说吧---他说有九成把握。噢,那简直和我们在纽约坐电车或者走过一座新楼房的把握一样大。喝点汤吧,让苏娣去画她的画,好把它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来给她的病孩子买点红葡萄酒,再给她自己买点猪排解解馋。”
“你不用买酒了,”琼西的眼睛直盯着窗外说道,“又落了一片。不,我不想喝汤。只剩下四片了。我想在天黑以前等着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去。然后我也要去了。”
“琼西,亲爱的,”苏俯着身子对她说,“你答应我闭上眼睛,不要瞧窗外,等我画完,行吗?明天我非得交出这些插图。我需要光线,否则我就拉下窗帘了。”
“你不能到那间屋子里去画吗?”琼西冷冷地问道。
“我愿意呆在你跟前,”苏说,“再说,我也不想让你老看着那些讨厌的长春藤叶子。”
“你一画完就叫我,”琼西说着,便闭上了眼睛。她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因为我想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飘下去,飘下去,像一片可怜的疲倦了的叶子那样。”
“你睡一会吧,”苏说道,“我得下楼把贝尔门叫上来,给我当那个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儿。我一会儿就回来的。不要动,等我回来。”
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60,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贝尔门是个失败的画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他老是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动笔。几年来,他除了偶尔画点商业广告之类的玩意儿以外,什么也没有画过。他给艺术区里穷得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年轻画家们当模特儿,挣一点钱。他喝酒毫无节制,还时常提起他要画的那幅杰作。除此以外,他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那两个年轻女画家的一只看家狗。
苏在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斗室里找到了嘴里酒气扑鼻的贝尔门。一幅空白的画布绷在个画架上,摆在屋角里,等待那幅杰作已经25年了,可是连一根线条还没等着。苏把琼西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还说她害怕琼西自各儿瘦小柔弱得像一片叶子一样,对这个世界的留恋越来越微弱,恐怕真会离世飘走了。
老贝尔门两只发红的眼睛显然在迎风流泪,他十分轻蔑地嗤笑这种傻呆的胡思乱想。
“什么,”他喊道,“世界上真会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长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怪事。不,我才不给你那隐居的矿工糊涂虫当模特儿呢。你干吗让她胡思乱想?唉,可怜的琼西小姐。”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苏说,“发高烧发得她神经昏乱,满脑子都是古怪想法。好,贝尔门先生,你不愿意给我当模特儿,就拉倒,我看你是个讨厌的老---老啰唆鬼。”
“你简直太婆婆妈妈了!”贝尔门喊道,“谁说我不愿意当模特儿?走,我和你一块去。我不是讲了半天愿意给你当模特儿吗?老天爷,琼西小姐这么好的姑娘真不应该躺在这种地方生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我们就可以都搬出去了。
“一定的!”
他们上楼以后,琼西正睡着觉。苏把窗帘拉下,一直遮住窗台,做手势叫贝尔门到隔壁屋子里去。他们在那里提心吊胆地瞅着窗外那棵长春藤。后来他们默默无言,彼此对望了一会。寒冷的雨夹杂着雪花不停地下着。贝尔门穿着他的旧的蓝衬衣,坐在一把翻过来充当岩石的铁壶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早晨,苏只睡了一个小时的觉,醒来了,她看见琼西无神的眼睛睁得大大地注视拉下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起来,我要看看。”她低声地命令道。
苏疲倦地照办了。
然而,看呀!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长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色,可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这是最后一片叶子。”琼西说道,“我以为它昨晚一定会落掉的。我听见风声的。今天它一定会落掉,我也会死的。”
“哎呀,哎呀,”苏把疲乏的脸庞挨近枕头边上对她说,“你不肯为自己着想,也得为我想想啊。我可怎么办呢?”
可是琼西不回答。当一个灵魂正在准备走上那神秘的、遥远的死亡之途时,她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了。那些把她和友谊及大地联结起来的关系逐渐消失以后,她那个狂想越来越强烈了。
白天总算过去了,甚至在暮色中她们还能看见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后来,夜的到临带来了呼啸的北风,雨点不停地拍打着窗子,雨水从低垂的荷兰式屋檐上流泻下来。
天刚蒙蒙亮,琼西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帘来。
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
琼西躺着对它看了许久。然后她招呼正在煤气炉上给她煮鸡汤的苏。
“我是一个坏女孩子,苏娣,”琼西说,“天意让那片最后的藤叶留在那里,证明我是多么坏。想死是有罪过的。你现在就给我拿点鸡汤来,再拿点掺葡萄酒的牛奶来,再---不,先给我一面小镜子,再把枕头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做饭。”
过了一个钟头,她说道:“苏娣,我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
下午医生来了,他走的时候,苏找了个借口跑到走廊上。
“有五成希望。”医生一面说,一面把苏细瘦的颤抖的手握在自己的手里,“好好护理你会成功的。现在我得去看楼下另一个病人。他的名字叫贝尔门---听说也是个画家。也是肺炎。他年纪太大,身体又弱,病势很重。他是治不好的了;今天要把他送到医院里,让他更舒服一点。”
第二天,医生对苏说:“她已经脱离危险,你成功了。现在只剩下营养和护理了。”
下午苏跑到琼西的床前,琼西正躺着,安详地编织着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毛线披肩。苏用一只胳臂连枕头带人一把抱住了她。
“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家伙,”她说,“贝尔门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痛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冻凉冰凉的。他们搞不清楚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写患肺炎的年轻女画家,乔安西面临环境的恶劣、孤单、无亲,她把自己比作随时会落的叶子,对生命不抱希望了,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乔安西也越来越悲观、虚弱,她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自己生命的征兆,它的飘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贝尔曼,一个落魄的老画家,听完休易讲述完室友乔安西的故事后,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秋寒风雨的夜里,用心灵的画笔为乔安西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乔安西从傲然不落的叶子得到了启示,恢复了生的信念,最终脱离了危险。编造了一个善良且真实的谎言的贝尔曼,自己却因淋雨作画患上肺炎,去世了。
我利用播放歌曲的方法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文本。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复述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节,并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设计了6个探究问题,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落研读,围绕探究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在课堂上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深刻体会贝尔曼以及文中其他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上,学生在闭眼听配乐朗读以后,所产生的联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体验。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文章是以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然留在古老的窗外,乔安西也绽放出了往日的笑容,变得开朗乐观,而伟大的画家贝尔曼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为结尾。我让学生在凄婉的《二泉映月》的乐曲中读结尾。然后让学生思考: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学生此时完全进入到了文章中去,能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心灵,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
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未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如果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学生体会的会更深入。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教案】推荐阅读: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9-20
上学期三年级数学科教案五周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11-09
周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07-13
一只小鸟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10-11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6-20
广西版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0-06
五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07-07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语文《出塞》教案07-25
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10-02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一》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