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潭记 》比较阅读及答案(精选11篇)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6.解释句子中的黑体字(4分)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题2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甲乙两文所写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两文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每问2分)
9.甲乙两文的层次清晰,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请选择其中一篇简要概括层意。(3分)
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6.想 于是、就 大约 因为
7.(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啊。(2)溪岸的`形状像犬牙一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8.甲文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乙文描绘的是幽深冷寂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
《三峡》一文是郦道元为《水经》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
我们不妨把这篇短小精悍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和郦道元的《三峡》相比较,可以看出两种观赏景物的态度,不同的写作方法,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
游记描写山水景物,跟山水画相通。中国的山水分为南北两宗:北宗推李思训的着色山水,南宗推王维的水墨山水,构成了两种观赏态度,两种画法,两种风格。北宗画讲究着色,注重山水景物的色彩,观察要求全面细致。南宗画用水墨,不着色,当然墨分浓淡,但这种色彩不同于山水景物的本来色彩,略同于光线的明暗,事物的远近向背。不仅这样,南宗画不要求较全面细致地描绘山川景物,可以选择对作家最有兴趣的一部分进行描绘,或者说选择最富有诗意的一部分来画,因此南宗山水富有诗情。
郦道元的《三峡》像北宗画,对山水景物作了细致刻画,俯察仰视,移步换景;静态动态,尽出笔端;四季山水,各具特色。品读之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苏轼的这篇游记则像南宗画,他不对景物作较全面的描绘,也没有写出景物的色彩,只写了他对景物最感兴趣的部分,写出了诗情画意。
我们就拿文中写春冬之时三峡情景的一层来欣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容峻茂,良多趣味。”作者写春冬之时,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漪丽。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泉瀑布冲荡在绝巘怪柏之间,这里的水又异于峡中汹涌奔腾的水,而是自空而降、飘忽而下的水,加上背景一衬,则更为神奇。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情趣。以极其精炼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并且各具特色,由景境道出了心境。总之,作者对三峡山水景物作了较为全面的描绘,有些像北宗画。这样写,就要对春冬之时的三峡作较全面的观察,文章是写实的。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法不是这样。他既不写承天寺,也不写承天寺的中庭,也不写承天寺的中庭中的景物,只写他最感兴趣的感觉。他不写月光下照,只用一个比喻“如积水空明”写他对月色的感觉。他不写竹柏影,用一个比喻“水中藻荇交横”写他对竹柏影的感觉,再加点明“盖竹柏影也”。所谓“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不是实写,是写出他着上感情色彩的感觉,所以像南宗的写意画,和郦道元的《三峡》的山水游记很不同。该文的最后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也富有诗意,写出了两人的闲适心情,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全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此情此景下的特殊心情:他悠闲惬意、自适其适、自乐其乐,表面乐观旷达,但内心隐含着官途失意的惆怅、悲凉之意。字里行间透露出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这也显现出他同郦道元的心境不同。郦道元写《水经注》前后身居荆州刺史、河南尹等显贵官职,加之他家境优越,生性喜欢秀丽山水,且足迹广涉,自然山水宽广,自我眼界开阔,所以他笔下的山水描绘细腻、逼真,常能显出壮丽风貌和勃勃生机。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两篇山水游记极像南北两宗的山水画,一重写实,一重画意,模山范水,各尽其妙。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⑴月色入户。户⑵盖竹柏影也。盖⑶止午、未、申三时。止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⑵安可为俗士道哉?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⑴写月语句⑵描写方法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参考答案:6.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7.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8.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9.【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一、基础练习题
1.先学习,后做题。(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 sòng)、解元(jiè 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 ) (2)解铃系铃( )
(3)识文解字( ) (4)解不开这个道理( )
(5)苏三起解( ) (6)跑马卖解( )
(7)使出浑身解数( )
(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 )
(9)把犯人解到县里( )
2.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6分)
(1)怀民亦未寝( )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
3.解释加粗的词。(12分)
(1)念无与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相与步于中庭( ) (4)盖竹柏影也( )
(5)寻张怀民(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6分)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________》。(2分)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7.读故事,完成题目。(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二、综合练习题
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一、基础练习题
1.(1)jiě(2)jiě(3)xiè(4)xiè(5)jiè(6)xiè(7)xiè(8)xiě(9)jiè
2.(1)qǐn睡(2)zǎo xìng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
3.(1)想(2)徒步徐行,散步(3)共同(4)原来是(5)寻找(6)只是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东坡志林
6.“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7. (1)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这道题是活用文学史常识)(2)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黄州的菊花却以后者为主。(解这道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可查找资料,或向老师请教)(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二、综合练习题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被选入各个版本的八年级语文教材。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在鉴赏分析能力上还有很多欠缺。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体会文言名篇的语言意境美,又可以进一步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写法,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成诵 ,积累字词,把握文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揣摩赏析写景句,体会作者微妙的感情。
2.通过中心句的品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3.发挥学生想象力,进行扩写,仿写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并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赏析写景句,通过中心句体会作者的微妙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
这节课老师先给你们出一条谜语,是老师自创的一首打油诗,请你们猜猜他是谁?(幻灯片)
古有一人:
诗文书画皆练达,豪放词派成一家。平生仕途尽坎坷,乐观豁达谁及他?(苏轼)
谁能做出解释?为何说的是苏轼,能简单介绍一下他吗?(学生简介)
教师整理总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艺术成就辉煌而仕途坎坷。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因作诗被冠以“谤讪朝廷”的罪名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相当于被流放。
下面我们就来品读他身在黄州,处于被贬谪的逆境中所写的一篇抒情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听读课文,理解文意
1.先听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能感受到文章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
安静,柔和,美妙……
朗读重要注意什么?
语速稍缓,语调轻柔,读出静与美的韵味
学生自由朗读、单独朗读、全班齐读
2.通过预习,你积累了哪些文言字词,请一名同学加以总结
我们常说,读其文,通其意,此文表意十分简单,所以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要求你们它改写成诗歌、散文或者小品等形式,现在就来展示以下你改写的作品吧。
学生展示教师品评
(三)赏析写景句
我们同学改写的作品也非常精彩,在改写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发现,这篇仅80余字的短文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你能迅速找出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吗?
记叙、写景、议论、抒情,可见其语言的凝练。不过在整篇文章中最受后人称赞的要数写景的句子,你能迅速找出来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能说一说这句话的妙处吗?(学生简析)
这里老师把句子稍作改动,我们看一看,改后的句子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
减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调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换夜空月色如水庭下如积水空明
第一组,用一个“盖”字(原来是),表现了作者由虚幻之景到现实之景的如梦初醒的欣喜之情。
第二组,原句先说喻体“水中藻荇交横”,与上句“庭下如积水空明”仅仅衔接,让我们感到庭下有水,水中有浮动的藻荇,再揭示本体“盖竹柏影也”,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亦真亦幻的感觉,又给人一种如梦初醒的惊喜。改后则很平实。
第三组,原句只用一个“如”字暗示比喻月光,却很容易把读者一同带入想象的世界,改后直接揭示月色这一本体,失去了似真似幻的美妙意境。
总结:这一段月下小景的描写仅18字,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两个比喻,“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皎洁明亮,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这样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就被点染出来了。
(四)体会作者微妙的情感,理解“闲人”含义。
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眼前的美景,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得到呢?
作者和张怀民为何会发现?因为他们是“闲人”。
你能说说作者自称为“闲人”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吗?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幻灯片):“闲人”一词体现的情感微妙复杂。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说自己是闲人,是为自己有这样的闲情雅致而自豪。结合写作背景来看,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被一贬再贬,他何尝愿做这样的闲人呢?所以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也都蕴含其中。“闲人”又是对二人无事可做的自嘲,赏月的自得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带感情再读全文,体会作者这种微妙的情感。
(五)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一轮明月曾牵动无数古人的情肠,古典诗歌中处处有月亮的影子,你能想起那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幻灯片)
我欣赏 诗中 一句,他写出了月亮的 ,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总结:同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描写,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可见任何景物的描写都是为抒情服务的,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结束语:学过了今天这一课,在我们写月名句的知识宝典里又加了一笔,那就是苏轼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他身处逆境,却依然能在自然美景中自得其乐,为自己的闲情雅致而自豪,可见其怎样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不错,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就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请大家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透明,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仿写练习;请你用“ 如 , ,盖 也”作一个比喻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求先描写喻体,加以描述,再揭示本体。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试一试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参考答案
一、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信 给谢中书的信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6.(1)对偶(2)对偶,借代7.三(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
记承天寺夜游中体现作者夜游的词语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中体现作者夜游的词语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注意,是夜游
解答:
体现作者夜游的词语:月色入户、未寝、步于中庭、竹柏影等
感情
刘湘玉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的作者苏轼和陶弘景所处的时代相隔久远,一个是北宋,一个是南朝,但他们才气过人、高雅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却有着相似之处,他们一个因为被贬谪外放,一个是主动辞官隐居深山,都具有一种“闲”的气度。这里的“闲”是无案牍劳形之清闲,是经过命运之蒸煮烹炸后才有的气定神闲,是一种“人闲桂花落”的诗意之闲,在他们那里,“闲”是一种境界,没有“闲”,就没有这样的千古绝唱。可以说,这两篇美文是“闲”出来的景致。
苏轼工诗擅词,散文也是冠绝一时,对后世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正直敢言,挺挺大节,当时朝中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出其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被小人嫉妒、中伤、排挤,几度遭贬,一生坎坷,《记承天寺夜游》即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
此文短小精悍,仅84字,但有因有果有经过,有叙有议有描写,字里行间贯穿一个“闲”。作者入“夜”即“解衣欲睡”,是“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也是“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看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又是“闲”。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摆脱了一般描绘月色的方法,采用侧面描写来写月光,虽未直接写月,但又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从而描绘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月下竹柏图,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这种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境界,正是因为“闲”而来。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唯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才能交融在这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中。陶弘景也是一个“闲”人,他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并遍历名山大川。因为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赋“闲”,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苏轼不同的是,他当时不是不被重用,而是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南史》说他:“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在《答谢中书书》这篇小文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的钟情和体悟。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仅68个字。比起上文来,它句式更整齐更错落有致。在内容上,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无不涉及,可谓尺幅容千军,片言阅百意;在描写角度上,有俯有仰,有左有右,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在表达上,记叙描写自然流畅,议论抒情游刃有余。那云海弥漫的群峰,清澈见底的涧水,五彩斑斓的石壁,青翠欲滴的竹林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闲静之美;那美妙的猿啼与鸟鸣,夕阳下腾跃出水面的鱼儿则为我们展示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命动态之美。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如果不是一个沉醉于山水的“闲”人,怎会描摹出这般清丽的山水画屏?《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两文结尾都是画龙点睛,恰当议论,抒出心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看,除了我和张怀民这般“闲”人,还有谁能够享受这般“闲”之境界?这里的“闲”字包含了酸甜苦辣万千感慨;《答谢中书书》结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除了谢灵运和我,再也没有人能这样融情于景的了。欢乐、愉悦、得意、悠闲自在之情跃然纸上。
教材分析说明
本文通描述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官之作,多悲情,即闲游,诣也是落寞之举。教科书,教参均持此观点,一般教师教学时当然要落入窠臼之中。解脱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变化反映到诗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励,关注民生而变为超旷放达。只言“自嘲,自慰,自叹”之闲,却无视“自得”之闲,似乎不能给生活在现代快节奏的学生以精神上的高层熏陶和启悟。真是怎一个“闲”字了得!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4、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设计: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 竹柏()影也
解()衣欲睡
积水空()明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解衣欲睡
欲:
(2)欣然起行
欣然:
(3)遂至承天寺
遂:
(4)盖竹柏影也
盖:(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
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2、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3、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问题探究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2、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5、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6、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四、布置作业
①课外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②默写《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 赏月 写景:
月色 空明
议论:
乐观旷达
一、直接导入,介绍背景
上课,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学习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几组资料。
资料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这则资料,告诉我们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资料二: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小人诬陷,获罪入狱,倍受折磨,险被杀头,后被贬至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个带罪的虚职,相当于软禁和流放。
这则资料,告诉我们在苏轼中年时期,遭受了一次致命的转折,从此人生一贬再贬。
资料三:
在黄州他给天下人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林语堂《苏东坡传》
这是大学者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写的一段话,说的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反而创作出四篇绝世美文,其中有一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资料四:
有一轴画,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之其中的幅精品《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两个任务:有味道的朗读,有味道的品读
二、有味道地朗读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2、刚才的朗读大家没读出这篇绝世佳作的味道来,那么什么是有味呢?
有味朗读
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1)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读出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读出句子的节奏、重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领悟,试着有味道地读文。2)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因为是夜游,所以我们还要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那就需要我们语速慢一点,音调低一点,尽量舒缓地读。
3)此外我们还要读出一点夜游地兴致
文中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欣喜一点,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哪两个词?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身赏月的兴致)。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4)此外我们还要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但这感慨是什么我们还说不清楚,那我们就试着读出一点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沉吧。好,下面全班同学一起来试着读出这篇文章的味道。
三、有味道地品读
这一遍同学们读得很有味道,但越是读得有味道,我们就越想去品一品文字背后那些耐人寻味的地方。比如刚才我们遗留地问题,作者的复杂感慨到底是什么?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解读文字背后绝世的味道?
(一)、品一品叙事中的弦外之音。
1、(出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请结合叙事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事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漫步赏月)越是精彩的文章,越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叙事中的语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弦外之音。
(元丰六年,说明作者被贬此地已四年。十月十二日:是农历月份,相当于公历的11月末,12月初,是深秋初冬之季,已无景可赏,可还去赏景,说明作者很闲。)
解衣欲睡,入夜就想睡,说明无别的事可做。闲 因月光好就起来散步:很闲,有闲情雅趣。
念无与为乐者:因被贬与亲人离别的孤独,还有被贬之后的世态严凉。遂至承天寺:不假思索,说明关系很好 亦未寝:心有灵犀,同好相知的喜悦 步于中庭:悠闲
通过刚才对叙事部分的解读,我们解读到的却是复杂情感,总结一下都有哪些: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同好相知的喜悦 被贬谪的失意落寞。及想要自我排遣的达观。
原来夜游这件小小的事件中承载着这么多复杂情感情感,那他赏月又赏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
(二)、品一品景物中的空灵之美
作者与张怀民赏到了什么样的景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盖竹柏影也)这景致美不美?美在哪里?请结合下面一组句子加以体会。A、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像藻荇一样的是竹柏的影子。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盖竹柏影也。
第二句更好,因为它省略了主语月光,可以让人尽情沉浸在积水空明藻荇交橫的空灵动态的世界之中,又通过盖,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这样就使月景、水景亦真亦幻地相交织,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疏影摇曳、空灵美妙的境界。句子中哪个词最能概括景物特点:空明
那么空明只是在说景物吗?从空明一词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读到了苏轼眼中、心中有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这是一种禅意,更是看透世俗的顿悟和超脱。所以空明更是在写苏轼光明磊落的襟怀。那么事中和景中所有复杂的情感,作者用了哪个字来高度概括。对,就是闲。下面我们就来品一品作者的闲人情怀。
(三)、品一品情怀中的深沉旷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品读一个句式 何处无……何处无……但少
何处无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为到处有 和但少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多的是美景,少的却是赏景的闲人,这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惋惜无人赏月,慨叹世人都为俗务所累。
2、品读一个词语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闲人的含义?
清闲的人;有闲情雅致的人;政治清闲,虽有才华却抑郁不得志的人。虽不得志却自我排遣仍旷达乐观的人。
同学们品读的真好。不仅品读出了情,还品读出了苏轼伟大人格。他一生一贬再贬历典八州,可是
被贬杭州时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南荒绝境他仍笑着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 型:诵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诵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具准备: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夜晚,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学生举例。)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画都有很高的成就。苏轼来过我们惠州,惠州惠城区的白鹤峰有个东坡书院,据说就是苏轼在被贬惠州时谪居的地方。不知大家有去过没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宋代官员被贬是到一些边远地区,当任一些有名无实的“闲官”说好听的是“闲官”,说不好听的是“软禁”。被贬官意味着苏轼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看法。(生可能答出:郁闷、忧伤、不开心、不高兴等)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大家注意听清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试着模仿范读,读出感情。
教师强调:
读准字音:遂(sui)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ɡ)
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A、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翻译课文,不懂得同桌谈论一下。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B、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重点词语:
⑴月色入户 门 ⑵欣然起行 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 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清闲的人。现在一般指与事无关的人。
11)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引申为“交谈”。
一词多义:
但: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寻: 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
重点句子:
(1)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C、学生逐句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潭记 》比较阅读及答案】推荐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参考06-23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09-27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06-15
短文《记承天寺夜游》07-26
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11-10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07-22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要点11-0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09-30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