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通用7篇)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篇1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语:出,语人曰(告诉,动词)

2、就: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3、与:孰能与之(归附,跟随,动词)

4、莫:天下莫不与也(没有哪一个,谁,不定代词)

5、人牧:今夫天下之人牧(国君)

6、诚:诚如是也(如果,假如,副词,表假设)

7、其: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助词,表假设语气)

二、通假字

1、卒:卒然问曰(通“猝”,突然)

2、由:由水之就下(通“犹”,好象)

3、说:王说(通“悦”,快乐)

4、盖: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5、浡:浡然兴之(通“勃”奋发,振作)

三、一词多义

1、就:①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②由水之就下(趋向,动词)

2、望:①望之不似人君(远处看,动词)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盼望,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一:定于一(数作动,统一)

2、旱:七八月之间旱(名作动,发生旱情)

五、难句翻译

1、其如是,孰能御之?

译: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他呢?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篇2

一、教学思想定位要精准:紧扣标准与学情

作为学习经验、资源优势的拥有者,教师必须拥有丰厚的文言文知识储备,深入研读文言文的能力,扎实而科学的文言文学习理论,否则“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因此,教学思想的定位必须精准,丝毫不能存在偏差。

1.标准为绳

实际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过度人文化的倾向,甚至有“字词句翻译那是学生的事”的论调。备战高考,对于文言基础知识,一方面强调其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似乎引领无术,学生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要解决这一窘境,不妨再次审读课程标准。比如:“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中,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1)文本选择宜浅不宜难。文本难度要以学生能借助必要的学习辅助,相对独立地学习为标准。事实上,学生借助资料完全能够初步阅读,如果资料再充足一些,那么学生就会逐渐抵达文本核心。(2)学法上强调文言性,注重文言知识的整理与积累,强调阅读实践, 强调吟诵。可见,我们应该扎实展开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采取最为有效的策略,突破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第一道障碍,决不可好高骛远。

2.学情为本

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触过大量的文言文,知识储备尚处于低级状态。如果忽略了这一基本事实,一味把基础知识的学习推给学生必然形成文言文教学的短板。再者,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尚不能使他们扎实学习基础知识,他们更容易对枯燥的文言文产生排斥心理。自上而下的讲授法也加剧了这一心理反应。这就是教师执教文言文时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设计要到位:扎实梳理与积累

1.自主排查,提出难点

学生的自我建构是意义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充分让学生借助现有资源,独立自主地咬文嚼字,发现字词句理解上的难点,这种方式是最为务实、最个性化的解决问题之道。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廊腰缦回” 一词初读时不理解其义,但经过查证即排除了这一小小的障碍。有的学生对“钩心斗角”一词产生了疑问:与现代汉语中的“勾心斗角”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查资料, 但只能得到基本的解释,心中的疑问还没有解决。在课堂交流环节,这个学生提出了这一难点,最终他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成语“勾心斗角”的“勾”无“金”字边,其意与“钩心斗角”完全一样,只不过如今演绎成贬义词了。 这是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这个环节,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情差异,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一方面必须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以互通有无,补缺补差。

2.巧妙梳理,以我为主

对散乱的文言基础知识有必要进行梳理,但是梳理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梳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发现和美妙的感知,是探索、求证和结出成果的体验。 梳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个性化的归类、记录(图表式、卡片式、书签式等),与他人合作、分享等,贵在巧妙;梳理的过程必须有学生自始至终的存在,有一定的格式,有重复认知的习惯,有学习共同体内部的彼此提问等,即以“我”为主。

比如典型整理法(以下例句省略):

典型词———而:(1)表顺承;(2)表转折,却;(3)表并列,又、和……

典型句(特殊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4)省略句。

“巧”还要注意上下勾连、左右联系,将不同文本中相同的词整理出来。另外,还要注意提示学生在交流时及时补缺补差,互通有无,合作共赢。

3.借力实践,举一反三

文言词句知识的积累是烦琐而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如果教师能够选择相近的文本,开设专门的阅读课,以文本情境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词句的识记和理解,则比枯燥记忆更有价值。因为这一方面使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一方面使学生拥有检验文言知识的记忆机会和运用能力。可见借助有效的语文实践,便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牢牢掌握文言知识。

可见,教师的教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策略,而找到了最佳的教学策略,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能够带领学生胜利跨过第一道障碍。

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难点和第一道障碍就是语言障碍。教师紧扣课程标准,依据真实学情,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扎实梳理与积累文言知识,从而突破文言文教学的第一道障碍。

如何梳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篇3

一、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二是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三是学习方法。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四是相关知识和素材。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二、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無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根据某个目标,制作卡片、整理笔记、做一些题目,这些既是积累,也是一种梳理。围绕一个特定的内容,选择比较典型的素材和相应的方式,有时或许还要创设一些情境,开展以语文的积累梳理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这是许多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经验。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篇4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8.诸郎中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12.约为婚姻(古义:________________)

....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14.将军战河北(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

5朝济而夕设版焉()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函封之()8 又前而为歌曰()..9 乃朝服,设九宾()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12 箕踞以骂曰()...13 其人居远()14 皆白衣冠以送之()...15 进兵北略地()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18范增数目项王()

..19刑人如恐不胜()20道芷阳间行()

..21沛公欲王关中()

于是项伯复夜去()

..23 吾得兄事之()24 日夜望将军至()...25 常以身翼蔽沛公()

头发上指()..27 项伯杀人,臣活之()28从百余骑()

..29 素善留侯张良().四.一词多义

1、鄙 :① 越国以鄙远()② 蜀之鄙有二僧()③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④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⑤孔子鄙其小器()⑥敢竭鄙诚,恭疏短引()⑦北蛮夷之鄙人()

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②敝人()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敝帚自珍()

3、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⑤弃甲曳兵而走()⑥故上兵伐谋()

4、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③王粲长于辞赋()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⑤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⑥一言半辞()

5、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荆轲顾笑武阳()③三顾臣与草庐之中()④大行不顾细谨()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⑥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⑦终已不顾()

6、见 :①秦王必喜而见臣()②而燕见陵之耻除矣()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④图穷而匕首见()⑤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⑦汝真女子之见()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⑨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7、举 :①愿举国为内臣()②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③杀人如不能举()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⑤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促()⑥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⑦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⑧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⑨ 举首蹙頞而相告曰()

8、穷:①图穷而匕首见()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③穷则独善其身()④复前行,欲穷其林()⑤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9、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③仿佛若有光()④若入前为寿()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彼与彼年相若也()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⑧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援木而求鱼也()

10、胜:①沛公不胜杯杓()②刑人如恐不胜()③何可胜道也哉()④此时无声胜有声()⑤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1、说 :①说尽心中无限事()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③范增说项羽曰()④秦王必说见臣()⑤《师说》()⑥诣太守,说如此()

12、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④味苦而微辛()⑤其文约,其词微()⑥微服私访()⑦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13.许 :①许之()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③时人莫之许也()④潭中与可百许头()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五.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加点字)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郑既知亡矣()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4.朝济而夕设版焉()5.唯()君图之 6.进兵北略地()...7.愿足下更虑之()8.以试人,血濡缕()9.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0.比....诸侯之列()11.愿大王少()假借之1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3.旦...日飨()士卒1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5.君安()与项伯有....故1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17.披()帷西向立18.卮酒安足()辞19.窃....()为大王不取也20.会()其怒,不敢献 ..六.特殊句式(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乱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亡秦之续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倒装句

1、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省略句

1、晋军函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不敢与忤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荆轲有所待,欲与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9、加彘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燕见陵之耻除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 1.(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通“供”)3.(说,通“悦”)4.(知,通“智”)5.(“反”通“返”,返回)6.(“振”通“震”)7.(“还”通“环”,绕)8.(“卒”通“猝”,突然)

9.(“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10.(“要”通“邀”,邀请)12.(“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3.(“蚤”通“早”)

14.(“郤”通“隙”,隔阂、嫌怨)二.古今异义

1.(古义:出行的人)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古义:那人)4.(古义)眼泪5.(古义)礼品6.(古义)走投无路7.(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古义)宫廷的侍卫9.投击10.(古义)大腿11.古义:崤山以东 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5(“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前:名词当动词,上前)9(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13(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7(造户籍册或登记)18(使眼色)19(用刀割刺)20(取道)21(称王)(连夜)23(象对待兄长那样)24(每日每夜)25(像翅膀那样)26(向上)27(使„„活)28(使„„跟从)29(交好)四、一词多义

1、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边远的村邑 ③鄙陋 鄙俗 ④轻贱 ⑤鄙薄 轻视 ⑥自谦之词 ⑦鄙陋 鄙俗

2、敝 :①损害,衰败

②谦词

③疲惫④坏,破旧

3、兵 :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兵器 武器 ⑤兵器 武器⑥用兵的策略

4、辞 :①推辞②告辞③古代的一种文体④辞别告别 离开⑤审讯审问 ⑥言词、话

5、顾 :①但,只是,不过②回头③探望,拜访 ④考虑 ⑤反而,却⑥顾念⑦回头

6、见 :①召见②表被动③会见④现,露⑤引见,使„„见⑥看见的东西⑦见识,见解⑧表被动 ⑨偏指动作一方,我

7、举 :①全②举起③尽④举行 发动⑤推荐 推举⑥ 攻下,占领⑦ 拿⑧举起 抬起⑨全 都

8、穷:①(尽,完)②(穷尽,完结)③(困窘,处境困难)④(穷尽)⑤(尽头)

9、若 : ①(如果)②(及、比得上)③(好像)④(你)⑤(你们)⑥(相似)⑦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⑧这、这样

10、胜:①(禁得起,受得住)②(尽、完)③(尽、完)④(胜过、超过)⑤(优美、美好)

11、说 :①(讲述,谈说)②(言论,说法,主张)③(劝说,说服)④(喜欢,高兴)⑤(古代一种文体)⑥(陈述)

12、微:①(如果没有)②(身份低微)③(暗暗地)④(略微)⑤(微妙,深奥)⑥(隐蔽,不显露)⑦(偷偷地,暗暗地)

13.许 :①(答应)②(处所、地方)③(赞成、同意)④(表示约数)⑤(这样、这么)

五、重点实词、虚词

1.还2.已经3.况且4.(渡河)5.希望6.(夺取)7.(改变)8.(沾湿)9.(赠送)10.(并排)11.(稍微)12.(举起)13.(犒劳)14.(估计)(抵挡)15.(怎么)16.(料想)17.(分开)18.(值得)19.(私下)也20.(正赶上,恰巧)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这是我的过错。

2、用散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

4、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5、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却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义的。

6、(他)是沛公的护卫樊哙。

7、这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啊。

8、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9、之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的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

(二)倒装句——

1、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2、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

3、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4、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5、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

6、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了项王。

7、能够在这里又见到您。

8、我怎么会这样!

9、大王来的时候带什么?

10、沛公在哪里?

(三)省略句——

1、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

2、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

3、如果放弃进攻郑国而把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

5、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6、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

同他一起去。

7、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

8、为我打败沛公的部队!

9、把猪肘放在(盾的)上面。

(四)被动句——

1、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2、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去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篇5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

②方其远出(于)海门(省略句)

③(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介宾短语后置句)

⑤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⑥出没于鲸波万仞中(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观潮》节选自《武林旧事》,作者是宋朝周密,字公谨。本文写的是当时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外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

三、重点句子翻译清单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2.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不久随着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荡迸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5、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周围涌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6、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的景象啊。

8、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9、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却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沾湿,凭借着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的本领。

11、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路上堵满了车马,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常贵上一倍。

四、重点句子识记

第一段写江潮之盛,其中:1、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2、写“色”的句子是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写“声”的句子是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5、写参演舰之多(教阅场面宏伟)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6、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7、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8、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9、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五、理解性识记

1、第一段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浙江海潮雄伟壮观的特点。这一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是:总分总。

2、第一段中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的作用: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并为下文作铺势。

4、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内容: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这种写法作用是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第三段写健儿的水上表演,突出了“弄潮儿”的.勇猛、矫健、灵活等特征。“旗尾略不沾湿”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6、最后一段中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精彩的句子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7、本文重点在描写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另外还描写了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主次分明。

8.“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六、赏析

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概括全文,先声夺人点明题旨。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排山倒海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七、写作特点

1.结构得当,语言精练。

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2.描写生动。

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

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必修4文言文知识梳理 篇6

异日图将好景(jiāng,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动词,扶助,扶持)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jiàng,名词,将领)吾将上下而求索(jiāng,副词,将要)韩信将兵,多多益善(jiàng,动词,带领)将子无怒(qiāng,愿,请)2相

执手相看泪眼(xiāng,副词,相互)会不相从许(xiāng,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伯乐相马(xiàng,动词,观察,鉴别)儿已薄禄相(xiàng,名词,相貌)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xiàng,动词,辅助,帮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xiàng,名词,宰相)3莫

莫道不消魂(不定代词,没有谁)莫听穿林打叶声(副词,不要)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副词,不)4书

秦御史前书曰(动词,写)使人遗赵王书(名词,书信)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名词,文字)昼断狱,夜理书(名词,文书)

申子、韩非皆著书,传于后世(名词,成本的著作)

草书、楷书(名词,字体)5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引见,延请)左右或引相如去(动词,牵,拉)

相如引车避匿(动词,牵,拉,引申为掉转)6请

因跪请秦王(动词,请求)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敬辞,希望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璧有瑕,请指示王(敬辞,希望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拜谒)7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动词,背着)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动词,使负担,使承担)

秦贪,负其强(动词,凭借,依仗)决负约不偿城(动词,违背)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名词,失败)负债累累(动词,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动词,辜负,对不起)8息

武气绝,半日复息(名词,气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动词,吸息)息事宁人(使动用法,使„„平息)老臣贱息舒祺(名词,子女)无二分之息可乎(名词,利息)马寒鸣而不息(动词,停止,休止)9以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臣以供养无主(因为)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10拜

谨拜表以闻(拜上)拜臣郎中(授给官职)

孔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谒见,拜见)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11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结构助词,的)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沛公引兵之薛(动词,到„„去)

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第三人称代词,她)12寻

寻蒙国恩(不久)寻之无所得(寻找)更寻盟好(重温)三年将寻师焉(使用)

布帛寻常(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

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平常)13益

单于益骄(更加,副词)武益愈(逐渐,副词)14夙

夙遭闵凶(早时)

夙者传闻思一见(平素,过去)夙兴以求,夜寐以思(早晨)15辞

辞不赴命(辞谢)停数日,辞去(告别)多辞缪说(言词,词句)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口供)归去来兮辞(文体的一种)乃前寄辞者(言语,书信)不迫辞候(告辞)

固辞不受(推辞,不接受)16见

慈父见背(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可译为“我”)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看见)敢陈愚见(见解,见识)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风吹草低见牛羊(通“现”,出现)君既若见录(代“我”)曹刿请见(拜见)17顾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莫我肯顾(顾惜)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不过。表示轻微的转折。)18而

夫秦强而赵弱(连词,表并列)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连词,表假设,如果)

不如因而厚遇之(连词,表承接,“因”后省“之”)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连词,表转折,但是)19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副词,于是,就)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着)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动词,沿袭)20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咸怪其无征(证明)21置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置办,置购)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安置,投放)乃幽武置大窖中(关)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丢下,放弃)故立天子,置三公(建立,设置)

二、古今异义 1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英俊杰出的今义: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指跟男女之情爱有关的 2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刚才

今义:从来,一向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光景,状况 今义:次序

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义:代指秦王身边的人 今义:方位名词 5璧有瑕,请指示王 ..

古义:指出,给人看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6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古义:走上前去,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 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公开扬言

今义:表示政府的公告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成员

9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今义:岳父 10太夫人已不幸 ..

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 今义:不幸运 11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龄

今义:春季和秋季 12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栽培,提拔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 13举孝廉不行 ..古义:不去应荐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14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 ..

古义:方向

今义: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几个事物 15视事三年 ..古义:官员到职工作 今义:视:看;事:事情 16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 17臣以供养无主 ..古义:无人主持 今义:没有主人 18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 19零丁孤苦,①至于②成立 .....

古义:①直到②成人自立

今义:①表示到达某一程度②组织、机构筹备成功

20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诉说 今义:说给别人知道 21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古义:辛酸苦楚 今义:身心劳苦 2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拳拳 今义:数量少 23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前往

今义:很快的跑

24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古义:蒙受 今义:洗澡

25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古义:进退两难 今义:窘困

26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古义:徘徊不前 今义:盘旋 27郡县逼迫 ..古义:催促

今义:催逼,迫使 28拜臣郎中 ..

古义:尚书省的官员 今义:中医医生

三、古今通假 夙遭闵凶(通“悯”,指可忧患的事).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四十有四(通“又”).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皆不幸早世(通“逝”,死).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自今已往(通“以”).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通“记”).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北冥有鱼(通“溟”,大海).小知不及大知(通“智”).

此小大之辩(通“辨”,区别).

而征一国者(通“耐”,能).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云销雨霁(通“消”).昂其直,居为奇货(通“值”,价钱).而翁归(通“尔”,你).冀日进宰(通“翌”).

臣愿奉璧往使(通“捧”).可予不(通“否”).

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唯群臣与大王孰计议之(通“熟”,仔细).畔主背亲(通“叛”,背叛).法令亡常(通“无”).信义安所见乎(通“现”).因泣下霑衿(同“沾”;同“襟”)..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通“圆”,圆周).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通“樽”,古代盛酒的器皿)傍行八道,施发机关(通“旁”,外面).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通“擒”,捉拿).

四、词类活用 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回去).蔺相如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杀).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欲因此时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单于壮其节(意动用法,以„„为壮).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用法,使„„斗).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降).夜见汉使(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意动用法,认为出众,.以„„为奇)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是担负,是承担).怒发上冲冠(名词作状语,向上).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译为.“逼迫”)舍相如广成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乃使其从者衣褐(名词作动词,穿,读yì).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名词作动词,吃饭).臣具以表闻(使„„知道).舞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使„„起舞).

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而后乃今图南(方位名词作动词,南行).

大江东去(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被动句

皆为陛下所成就 而君幸于赵王 使不辱于诸侯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为婢仆所惑 见犯乃死 3倒装句

翱翔蓬蒿之间 奉晨昏于万里 牧羊于道畔 束以他物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为降虏于蛮夷 子卿尚复谁为乎? 惟兄嫂是依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奚以知其然也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彼且奚适也 之二虫又何知 洞庭君安在哉 求人可使报秦者 君何以知燕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 拜送书于庭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4省略句

汝从(我)于东 翱翔(于)蓬蒿之间 众人(匹)之 乃置书(于)囊中 何故不使(之)知

知识梳理 篇7

二、识记下列四字词语

三、理解下列词句的意思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 天鹅, 这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2.篝火狐鸣:夜里把火放在笼子里, 使其隐隐约约像磷火;同时又学狐狸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鬼狐之事以发动起义的故事, 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3.披坚执锐:穿着战甲, 拿着武器。坚, 指铁甲。锐, 指武器。

4.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世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5.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 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6.无人问津:原意指没人探问渡口, 后用来比喻事物被人冷落。

7.鸡犬相闻:邻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 表示很近的距离, 也用来表现和睦的景象。

8.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9.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形容长期脱离现实, 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 学问浅薄。

10.望峰息心:望见这里的山峰, 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多指遁世隐居, 亦喻指知难而止。

11.苛政猛于虎: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 比猛虎还要凶残。

12.鸡犬不宁:形容骚扰得厉害, 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13.百废具兴:“具”通“俱”, 意为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

14.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15.迁客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迁客, 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骚人, 诗人。

16.先忧后乐:在天下人之先忧虑, 在天下人之后享乐。比喻吃苦在先, 享受在后。

17.心旷神怡:心境开阔, 精神愉快。旷, 开阔。怡, 愉快。

18.政通人和:政事通达, 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 人民安乐。

19.峰回路转:形容路径曲折复杂。

20.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别有用心。

21.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来。

22.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23.山肴野蔌: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四、积累下列文言词汇

1.通假字

(1)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通“谪”, 征发, 发配)

(2) 为天下唱 (“唱”通“倡”, 倡导)

(3)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 穿)

(4)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 已经)

(5) 便要还家 (“要”通“邀”, 邀请)

(6) 具答之 (“具”通“俱”, 完全, 详尽)

(7)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鸟婉转地叫, 这里指蝉鸣)

(8) 窥谷忘反 (“反”通“返”, 归)

(9) 百废具兴 (“具”通“俱”, 全)

(10)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 嘱托)

2.词类活用

大楚兴, 陈胜王 (名词用作动词, 称王)

尉果笞广 (名词用作动词, 用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苦于)

夜篝火 (名词用作状语, 在夜间) (名词用作动词, 用笼子罩着)

狐鸣呼曰 (名词用作状语, 像狐狸一样)

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用作动词, 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 坚硬的铠甲) (形容词用作名词, 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为……而死)

乃丹书 (名词用作状语, 用丹砂)

法皆斩 (名词用作介宾短语, 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忿恚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恼怒)

皆指目陈胜 (名词用作动词, 用手指) (名词用作动词, 用眼睛看)

皆刑其长史 (名词用作动词, 惩罚)

才通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通过)

处处志之 (名词用作动词, 做标记)

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 走到尽头)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 (名词用作状语, 向前)

未果 (名词用作动词, 实现)

风烟俱净 (形容词用作动词, 散净)

猛浪若奔 (动词用作名词, 奔马)

负势竞上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向上)

互相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 比高远)

鸢飞戾天者 (名词用作状语, 像老鹰)

望峰息心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停止)

横柯上蔽 (名词用作状语, 在上边)

岁赋其二 (名词用作状语, 每年)

岁赋其二 (名词用作动词, 征收)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名词用作动词, 把……晾干)

又安敢毒耶 (名词用作动词, 怨恨)

殚其地之出 (动词用作名词, 产出)

君将哀而生之乎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活下去)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名词用作状语, 在……之前)

后天下之乐而乐 (名词用作状语, 在……之后)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 贤明之人)

而或长烟一空 (形容词用作动词, 消散)

北通巫峡 (名词活用作状语, 向北)

名之者谁 (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山行六七里 (名词用作状语, 在山上)

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在前面)

翼然临于泉上 (名词用作状语,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用作动词, 取别号)

鸣声上下 (方位名词用作副词, 到处)

3.古今异义

(1) 等死, 死国可乎?

古:同样今:等待

(2) 卒中往往语

古:到处今:经常

(3) 楚人怜之

古:爱怜今:可怜

(4) 今亡亦死

古:逃亡今:死亡

(5)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秘密地, 暗地里今:间隙

(6)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果真今:诚心

(7) 比至陈

古:等到今:比较

(8) 会天大雨

古:适逢, 恰巧遇到今:集会

(9)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今:三位老人

(10)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指当地有声望的人今:才能出众的人

(11)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聚会商议今:财会人员

(12)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古:有的人今:或许, 也许

(13) 夜篝火

··古:用竹笼罩的火今: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14) 尝与人佣耕

古:曾经今:品尝事物的味道

(15)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古:怎么, 哪里今:安全, 平安

(16)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古:编次今:次序

(17) 度已失期

古:估计今:限度, 分寸

(18) 芳草鲜美

古:鲜艳美丽今:指食物味道好

(19) 仿佛若有光

古:隐隐约约, 看得不真切今:似乎, 好像

(20) 豁然开朗

··古:开阔敞亮的样子今:乐观, 畅快

(21) 阡陌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各种交通运输事业的总称

(2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和儿女今: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2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24) 遂与外人间隔

古:隔绝, 不通音信今:两个地方分隔开

(25) 无论魏、晋

上一篇:08级5班--1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最常用英语短句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