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设计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教学设计(精选8篇)

论教学设计 篇1

论文关键词:理性主义;实用主义;教学论;哲学分歧

赫尔巴特和杜威分别被认为是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在历史上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二人在教育目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诸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源自于哲学上的分歧。“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与教育学有着密切联系,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一、哲学的产生是历史的产物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针对当时社会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而提出,被刻上该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

1.理性主义哲学的产生

赫尔巴特的理性主义哲学的产生在西方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早在柏拉图时代都已经存在将理念看得比经验更重要,主张从系统的知识传授中认识和把握永恒不变的‘本体’的思想传统。赫尔巴特传承了这种理性思维的习惯,对西方教育家康德、费希特和莱布尼茨等人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吸收。历史背景方面,在赫尔巴特生活的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社会阻碍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推翻封建制度以取得发展,却无法摆脱对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的依赖,因此同时具有斗争性和妥协性。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但又缺乏一定的战斗性,属于对封建社会改良的一种思想。

2.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 总的来说,同属于改良理论,赫尔巴特的思想产生在封建社会末期,是为资本主义的建立而提出的;杜威的思想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时期,是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诸多正面和负面的因素而提出的,同时也是在吸收了赫尔巴特思想精华基础上前进的一大步。

二、不同哲学观下的教学论分歧

以不同哲学观为基础便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是第一个将教育知识系统化的理论,他强调思维和逻辑的重要性,主张三个中心,即: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强调对已经存在的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而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教学论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活动中心论”、“从做中学”等,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能的发挥以及知识的自我探求。

1.不同哲学观下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认识和理解教学论思想的一个起点,教学论中的课程的设置情况、师生关系等等都是由教育目的衍生出来的。

赫尔巴特以注重儿童个性发展为起点,发展了教育“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个方面。首先,赫尔巴特认为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观念,观念的同化和联系形成统觉。统觉的形成是新旧观念的联合,是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也是儿童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统觉的形成是需要条件的,这种条件便是兴趣的产生。赫尔巴特认为只有发展儿童的兴趣才能使意识阈上的观念处于活跃的状态,形成统觉并获得知识,因此兴趣应是多方面的和广泛的。赫尔巴特将兴趣方面的教学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适应生产的发展趋势和以后职业的需求,这便是赫尔巴特教育目的中“可能的目的”。其次,实践哲学也对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产生了深刻影响,认为“德行是整个教育目的的代名词”。赫尔巴特认为道德的培养是整个教育最高层次的目的和唯一的任务,即“必要的目的”。他在对康德的先验自由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这种意志需要思想兴趣的培养,而知识、能力的灌输是意志产生的依据,因此赫尔巴特极为重视教学对于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他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将道德与教学联系起来的教育家。

古典实用主义者都是过程实在论者,他们认为实在不只是以自己的方式运动的分离的心灵实体或物质实体,而且应当包括作为过程或关系的基本实在。实用主义的过程实在论在杜威的教育哲学命题里就是“教育(过程)无目的”,在教学过程之外虚构一个遥远的目的或理想,对现实的教学过程来说无意义。于是很多人认为杜威的教育目的是模糊的,但联系杜威的哲学观就会发现其教育目的是清晰确切的。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讲求辩证法,注重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他认为教育的过程是儿童不断生长的过程和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其实,杜威的教育目的贯穿在教育过程之中,在于培养学生的有益经验使其成为社会的良好公民。同时,根据杜威的理论,社会是每个公民组成的有机体,通过教育这种有益生长的获得最终可以实现整个社会的民主主义。

赫尔巴特注重儿童兴趣的培养和道德的完善,并最终为选择职业需求和适应社会需要做准备;而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实则为实现民主主义社会的目的而服务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表里、互为因果。 "

2.不同哲学观下的课程

课程是教学论的主体,是不同的教学思想得以实施和彰显的途径,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同时需要以哲学为依托。

赫尔巴特的哲学体现了反映论思想,他将事物分为主体和客体,主体是认识者,客体是被认识的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主体与客体是二元分离的,客体的存在都是被现象掩盖的,人们的直接的感性认识是有偏见的,必须经过理性思维的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才可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而理性加工的过程可以通过教学来实施,因此教学的课程安排必须是系统的和有逻辑性的。另外,客体的确定性以及主体对客体的依赖性决定了课程内容是作为客体存在的经理性加工已掌握的知识。由此形成了“以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杜威的课程论思想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经验论基础上的,经验论认为只有有机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获得的经验才是真正的知识。一方面,杜威强调活动的主动性,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其形成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因此需要不停地“做”来不断获得真知。另一方面杜威强调经验获得的直接性,认为只有儿童亲身体验才可能得到知识。书本中讲解的内容只是学生认识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学生需要不断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将其改造为知识,而不能被动接受书本上的内容。杜威关注儿童的本能并以此来设立课程,以活动课程为中心,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作业,主要有游戏、讲故事、观察及手工作业四类。因为杜威认为这四类课程与儿童生活切身相关,学生可以从中有效地学到知识。

由此可见,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重视教材的计划性和知识的逻辑性,强调对已经掌握的间接经验的学习;而杜威以开展活动课程为主,更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其实,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课程中如果过于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另外一方面所获得的知识都将是片面的。

3.不同哲学观下的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哲学认识论在教学方面的重要体现。

赫尔巴特的哲学认识论认为主体对客体具有依赖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知识代表的教师也理所当然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通过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知识讲授来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并且朝向教学目标发展。同时,赫尔巴特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知识。

杜威的师生观建立在经验论的基础之上,认为世界没有主观与客观、唯物与唯心的区别,世界是经验的。经验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经验的产生是建立在有机体对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的。有机体对环境的作用使环境发生改变,变化了的环境又反作用于有机体,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造就了经验,同时也造就了知识。因此杜威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必须主动地自我发现或者运用教材内容,才可以掌握真正的经验。因此杜威在师生关系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以建立良好的共同合作的氛围来发现和运用知识。

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论主张建立一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相对处于从属地位的师生关系;而杜威更注重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使教师处于辅助地位的师生关系。

三、分析与讨论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反映了德国当时正在兴起的软弱的资产阶级的要求。例如,他以培养“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其中前两种道德观念调节个人道德行为,后三种调节社会道德行为,这个相互联系的道德观念就是典型例证。而杜威的教学论思想是为建立美国社会秩序服务的,是实现民主主义社会的一种工具。两人的思想都受所处的阶级基础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就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哲学思想而言,都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成分:赫尔巴特的认识论认为客观存在的“实在”只会在表象上发生变化而本质是保持不变的,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窠臼;而杜威的认识论也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诸如他认为世界是依据人的经验而存在的,但是世界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人是之后产生的。对此杜威也承认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的存在,在这个问题上杜威并不能自圆其说。两人的思想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并不是完善的哲学思想。

但是,如今讨论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应该把它们放在历史的环境中去研究,正如施良方所说:“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可以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找到根源。”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层次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深刻内涵。从这个层面来说,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并无优劣之分,它们是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基于不同哲学观基础上的教育思想。黄志成认为,德国人与美国人对教育的研究的主要区别是:德国人探究原理,而美国人研究个体;德国人从原理来分析现象,而美国人则从现象推导理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生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中以及具有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也必将渗透和反映着这种差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知识或真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的确,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也可以产生科学的教学论思想,而科学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论也并非是绝对科学的。对于两种教学论思想,如今在吸取其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的同时,更应该看到这些理论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根源以及所起到的作用,理解一种理论产生和实践的社会条件,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可以使思想得以升华,寻找出一种真正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

论教学设计 篇2

[知识目标]

疏通文言字词句, 归纳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 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 并以此指导写作。

[德育目标]

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 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方面, 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把握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和个别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 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 并以此指导写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提问法3、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太宗曾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如何以史为镜, 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战国七雄, 何以演变为秦一统, 且看苏洵的《六国论》。

二.跟读课文录音, 注意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三.学生自读课文, 读时要求对照注解, 疏通文意, 并圈画勾点出自己难以解决的疑难字词, 老师巡视时提出共同解决。

四.老师通过多媒体显示本文重要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句子翻译, 学生讨论加以解决。

五.学生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赏析结构。

六.结合课后的“赏析示例”, 理清文章的脉络。

1、提问: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分别从两个个方面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

A: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2、问:文章的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3、问:文章的第三段的内容与第一段的哪句话意思相吻合?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4、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第四段是对上面论证的总结和深化。

理清文章的结构, 多媒体显示结构图。

在议论文中我们还要学习论证方法, 请同学们思考本文运用几种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喻证法。

5、思考探究:从本文的题目可以看出文章是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按理文章写到第三段就论证完整了, 第四段如仅作上文的收尾, 完全可以简化, 可是文章不但论证得比较具体, 而且作进一步的引申。第五段则已由论六国转向其它方面, 是否多余?

引导学生看“赏析示例”, 从中找到答案。

多媒体显示要点:意图以古为鉴, 讽喻当今。

教师明确: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 (意图所在) 。因此, 四、五段的论述才不是多余, 而是非常必要, 是对文章内容的提升。

6、“赏析示例”的倒数第二段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情其气, 真是愤郁及且, 感慨至深”。你们能否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六国、秦国、当世现实的情感?

多媒体显示:感情仇秦哀六国悲当世。

这一情感贯穿文章的始末, 这点跟单元提示的“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相吻合。

七.温故知新。

《阿房宫赋》里“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本课和《过秦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六国论》:“弊在赂秦。”《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八.布置作业。

迁移训练: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 还是在社会生活中, 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 你一定会有所感, 有所思, 有所悟。

论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大教学论;教师理念素养;教师知识素养;教师道德素养

G633.3

《大教学论》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书中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各种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对当今的教学活动而言仍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伙伴”,作为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引领者”,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教师具备怎样的素养直接引导着自身职业品行的走向,更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改革的成功。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这一职业,他认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也清晰地反映在《大教学论》中。

一、教师理念素养

理念素养是教师应具备的基础性素养,是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前提,《大教学论》告诉我们,好理念带领好教师,好教师教出好学生,好学生创造好未来。

(一)教师要坚持“人需要受教育”的基础理念。

夸美纽斯指出,“很明显,人是自然能够获得一种关于万物的知识的”,“学问、德行与虔敬的种子自然地存在于我们身上”,“人心的能量是无限的”。他将人的心理比作一颗种子或者一粒谷米,认为植物或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我们只需揭露暗藏其中的东西即可。他还引证了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把人心比作一张白板,“板上什么都没有写,但什么都可以写上”。这些观点和例证都表明,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可以通过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夸美纽斯要求教师要正视这一点,坚信人具有受教育的基础。夸美纽斯又论述道,“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人都是有天赋的,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教育”。他坚信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能够发展人的天赋,锻炼人的心性,塑造人的才能。因此,他要求教师应该坚信教育的力量,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使命。

(二)教师要持有正确的儿童观。

夸美纽斯指出,没有教不好的儿童。他用镜子和板子来比喻任何人都是可以受教的,他认为“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虽然人的智性各不相同,但是人可以被雕琢好。他还通过狼孩变得文明的例子说明人的可教化性。此外,他认为迟钝的人通过教育可以变得聪明,聪明的人通过教育可以认清世间的好坏事物,摆脱不良诱惑。也就是说,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该善于教育,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被教导好的可能性。

(三)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时代理念。

夸美纽斯的人生历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一种执着不悔的精神,更要有一种爱满天下的情怀。他学成回国后终身从事教育,尽管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却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潜心钻研学问,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整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其中蕴含的正是这种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育人理念成就了一位卓越学者、铸造了一部伟大作品。

二、教师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体现,教师应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使他们从灵活的教學原则和教学方法中获益。

(一)教师要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提出了很多教学方法,如,艺术教学法、语文教学法等。它们涉及各个层面,表明了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技巧。针对这一点,夸美纽斯特别指出教学要采用简明的方式进行,使学生不再困惑哪种方法才适合自己,从而减少对学科知识的排斥。此外,夸美纽斯论述了道德教育的五大方法:实行、榜样、择友、规则、尽早正面教育。他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为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以上方法,将之正确地运用到儿童身上,以规范儿童的行为。

(二)教师要掌握六大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了六大教学原则:一是适应自然原则,他讲到:“教学的恰切秩序应该从自然去借来,不能受到任何的障碍。”因此,教师应该按照自然的发展秩序、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二是直观性原则,他要求教师要运用实物、工具进行直观性教学,如实验模拟,情景体验等;三是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他主张学习的首要条件是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激发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温和的方法对待学生,以培养他们的自觉、积极意识;四是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他指出,“一切先学的功课都应该成为一切后学功课的基础,这种基础是绝对必需彻底地打定的”。他提倡先学习简单的知识,打好基础后再逐层增加知识内容;五是巩固性原则,他要求教师要通过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使学生能够吸收、巩固“心智的粮食”;六是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他严肃地说道:“凡是超过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他还指出,“同一个方法是不能够同样地施用于一切人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任务的安排必须要与学生的承受能力相协调。

(三)教师要学习广博全面的知识。

虽然夸美纽斯没有明确要求教师要进行全面学习,但他借用前人的观点指出:“凡是热忱求学的人就会是具有学问的人。”他一生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研究过托玛斯·莫尔、弗朗西斯·培根、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经过大量的学习和钻研,当时的夸美纽斯走在了时代最前沿,是一位知识丰富、思想新颖的教育学家。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应以知识武装头脑,使自己成为满腹学识的人。

三、教师道德素养

教师道德素养即师德素养,教师是否具有师德?或教师具有怎样的师德?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也影响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树立优秀的榜样形象。他主张“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整饬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放到儿童的眼前”,并将儿童比喻为猿猴,认为儿童的天性就是去模仿周围的一切,因此儿童会受到榜样的熏陶。同时他认为儿童容易受到不良社交的感染,“不德的谈话”和“无益的书籍”都是对儿童心灵的毒害,因此他强调应该选择具有优异德行的教师作为儿童的导师。

夸美纽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更将《大教学论》中谈及的“教师素养之美”传播到了世界各国,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对学生的热爱将激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学习。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杨汉麟.外国教育名家思想[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六国论教学设计 篇4

执教:静宁县仁大中学 杨菊红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继续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提要钩玄,理清文章结构;因声求气,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读得正确 二.疏通文意,读得流畅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注意下面的文言字词及句式: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其实百倍 至于颠覆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不能独完 义不赂秦 始速祸焉 礼天下之奇才 日削月割 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苟以天下之大 三.通读全文,读出脉络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的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四.小结。五.作业

必做: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熟读文章

试论马基教学设计 篇5

新思考

论文摘要:多媒体课件是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教学方法探索创新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应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构建知识模块,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依据学生特点和接受心理创新教学方法,贴近现实开发教学资源,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论文关键词:“原理”课;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接受心理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中各门学科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主要是指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网络等元素组合为一体,使多种媒体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交互系统的计算机教学软件,是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辅助手段。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信息量轻规律、重技术轻实用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多媒体课件开发应避免以上问题,应根据教学目的结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模块,遵循“原理”课教学规律设计教学过程,依据新时代学生特点和接受心理创新教学方法,贴近现实开发教学资源,并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确定课件的实用性。

一、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紧扣教材内容构建知识模块

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主要目的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学习使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紧扣教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体系进行课件知识模块的构建,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核心价值,充分发挥“原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一,明确“原理”课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基础地位,正确把握课程逻辑结构是该课程多媒体课件知识模块构建的前提。“原理”课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原理”课教材逻辑结构由绪论、三大主体部分共计七章内容组成,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内容。绪论主要阐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他们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教材前三章集中讲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四章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一步展开和应用。还包括了列宁、斯大林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在全书中具有重要位置,学习这一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高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自觉性。教材的结构设计科学合理,逻辑思维从抽象到具体,因此课件的知识模块构建可以采取紧扣教材的“专题教学”思路,把同类内容进行适当合并,集中讲授,从整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把握“原理”课的重点难点是多媒体课件知识模块构建的核心环节。我们认为,“原理”课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把抽象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向学生讲清楚是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确定全书的重点主要有17个问题,具体是:绪论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难点是这其中讲到的四个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第一章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为什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难点是唯物论部分要回答物质世界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既不能讲成了实践本体论,又要阐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二章重点是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价值和价值观;难点是关于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关于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的关系问题,关于真理和价值的关系问题,要讲得让学生易于接受有难度。第三章重点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难点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等几个相关联命题之间的关系。第四章重点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规律;难点是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关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问题。第五章重点是垄断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进一步讲好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问题;难点是关于资本输出问题、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问题。第六章重点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难点是关于革命首先胜利论与同时发生论的问题,关于暴力革命是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的问题。第七章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阐述的方法论原则和基本特征;难点是关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才能讲好。我们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展开。

二、尊重马克思主义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设计教学过程

尊重马克思主义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过程对于我们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在“原理”课展开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既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还应遵循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

在选择教学设计模式前,要进行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材组织呈现、教学媒介、教学形式和策略分析,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直观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巩固性、启发性、可接受性等原则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这是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也是“原理”课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因此我们的多媒体课件每一章都设计一个课前或课间的音乐或视频、问题导入、理论系统阐述、理论拓展或最新研究成果、课堂活动到课外实践、学习思考与课外阅读等的教学过程。如绪论部分,课前播放视频《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针对课程思考导入:为什么马克思的思想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针对绪论教学内容课间播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进行深入浅出的系统阐述与理论拓展,并设计了课堂讨论“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最后还安排了学习思考与阅读文献,以巩固学习成果。

“原理”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实践服务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特别重视理论拓展、课堂活动、课后实践环节。这些环节设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学不单纯是一个理论灌输的过程,而是要以生为本、师生密切配合、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完成的。首先,理论拓展方面,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世界的认知选择到内化为思想意志再到外化为行为是有它的发展规律的。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拓展设计,我们不能仅仅阐述马克思的观点,而是通过比较唯物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世界本原的看法,还有旧唯物主义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处理与马克思的本质理论进行比较辨析,使学生理解并信服。这一理论拓展的成功,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起到很大作用,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内容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其次,课堂活动主要是指师生互动。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是以生为本或双主体关系。因此要达到教学效果关键还在于师生间思想的交流碰撞、情感心灵的融合沟通。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再辅以多媒体视频,使课件内容真正掌握在学生头脑中。

课堂活动可以是讨论、辩论(哲学原理部分尤其强调这种方式)、观点交锋(学生事先无准备的)、案例分析、论坛(利用网络媒体)等。最后课外实践环节同样重要,因为理论要回到实践才能显现理论的作用,才能服务社会。我们可以在每章都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如第三章设计运用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考察家乡三十年的变迁;科学技术对当地发展的利与弊等,第四章设计让学生考察当地一些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等,所有这些实践课题让学生进行图片收集、整理资料,做成PPT,并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在课堂上交流;参观、采访等方式都值得尝试。

三、依据新时代学生特点和接受心理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具有将近160年的历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经过了90多年的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但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和学生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需要得到回答。这些问题有宏观层面带有根本性的,也有大量具体的表象层次的。

今天我们面对的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起成长,一方面自主性和竞争意识增强,但个人本位意识也强,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化。国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得大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得失为出发点,虽有爱国心却没有坚定的信仰和政治立场。信息时代使得他们成为网络阅读一代,而与现实隔离。要使“原理”课成为学生学有所用、终生受益的一门课,切实需要我们把握有利时机,转变大学生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抵制不良思想的能力。落实这一教育理念不能只停留在观念的提出和口号的宣传上,在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运用研究大学生接受心理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相关政治、思想以及道德、价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内化并接受进一步将教育内容外化付诸于行动。这是一个受教育者个体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但是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接收、不接受,自然也就不行为。这就使得我们必须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规律。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有一个自身角色上的转换,他们对自身成才、加强理论修养、实现自我具有强烈的需要,因此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有很强的选择性。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只是了解到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了解到的这些又是他们从中学到大学十余年中反复接受的,使他们感到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而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在选择时把教育信息屏蔽,不去理解和记忆,对于教育内容不认同、不相信,即便是接受了也没有将其内化为自身信念,付诸于实际行动。因此,了解大学生需要是我们创新教学方法的动力,进而消除大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存在的障碍,从而把正确的思想外化为行为。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外,还需借助社会学、心理学知识构建“原理”课教学方法,在“知情意志行”上达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1.认知心理学教学方法

人都有好奇心,都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也会提出很多疑问。兴趣是认知的起点,解决疑问是认知的动力。我们在“原理”课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训练思维的方法、利用注意规律方法、辩论的方法增强原理的说服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哲学基本原理和政治经济学部分我们精选多个案例与视频分析阐述基本概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师生都省时省力。

2.情感认同教学方法

教师要紧扣时代生活实际和当代学生的思想实际,尽可能把一些现实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的迷惑问题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在情感上与学生达到共鸣,从理论上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敏感而具代表性的主题通过谈话、各抒己见的方式,在师生、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交流,以提高教学效果。

3.心理意志培养方法

大学生在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化为行为的过程中相当大程度上依赖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共同参与,并认为知易行难、知多行少。再比如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人或事会让他们产生现实与理想脱离的困境,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一些着名人物或经典事例,激发学生热情,向这些伟大人物和新时代的榜样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可以正反举例,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做出正确的选择。

4.采用“走出去”的现场教学方法

如华南农业大学每年都有团日评比活动,我们可以把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学生的党团活动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学生的参观、实习、社会调研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现场教学,把课堂延伸出去。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和实例出发,主动地用理论去解决具体问题和分析具体实例并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和事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理论,掌握该学科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说服力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同感,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此外,例如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利用写生的机会,把原理内容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并对最终作品进行评比。根据以往经验,这种做法很受艺术专业学生欢迎,既学到了理论,又深化了专业水平。

四、贴近现实,利用先进技术开发教学资源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做好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原理”课多媒体课件开发要紧跟时代发展,贴近现实,兼顾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建设“原理”课多媒体资源库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目前我们仍在探索中的一项任务,但共识还是有的。

首先是如何联系实际,也要辩证地看。既要关注国际,又要关注国内;既要关注社会,又要关注个人;同时还要看到实际也是变化发展着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就是要注意典型性和生动性,这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近几年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国际金融危机,我们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重点分析,有理论有案例有视频,讲清本质和根源,同时证明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学生通过一些表面问题看到资本主义实质,认清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还有全球性环境问题,列举国内国际上重大事例如哥本哈根环境大会,结合第三章和第五章经济全球化内容进行了关于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发展问题、利益问题的讨论。学生也是受益良多。还有其他一些热点问题如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等,都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行深入思考。

其次是关于多媒体课件。我们可以将多媒体课件分为教师授课课件和学生课后自学课件。学生课后都喜欢拷贝教师授课课件,这就启示我们可以以教师教学课件为平台,以其他教学资源数据库进行外部链接,满足师生需要。教师授课课件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简明扼要;课后自学课件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测验、自我体验、讨论留言、布置和提交作业等。这样可以相互学习,教学相长。

最后是关于多媒体资源库问题。目前我们在教学基础上主要考虑到五个方面:一是经典原着资料。这部分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节选,作为教师课上引用和学生课后学习的延伸。二是案例资料。主要选一些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代表性案例、社会事件进行课堂讨论或者课后作业分析,这部分要不断更新,保留代表性的,补充最新的。三是视频资源。主要是社会热点,影视作品,纪录片等,有的要进行必要剪接用于课堂放映,其他可以课后观看。关键是视频内容选择上要与课本内容契合,寓教于乐。四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料。这部分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选择学生做出的有代表性的调研报告资料供师生交流使用。同时也激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做好社会实践,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五是试题资料。这部分主要供学生自我测验,目前很多高校基本上都有建立,但我们认为试题也要更新。

《论“基本属实”》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新课

先看下面三个病句(投影:1.今年收入将近60多万元。2.我亲眼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3.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情况,学校采取了防范措施。),想一想:这三个句子的毛病出在哪里?分别找同学回答。

明确:病句1,“将近”和“多”前后矛盾,应去掉其中任何一个;病句2,“亲眼”和“目睹”意思重复,应删去“亲眼”;病句3,说的意思和想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应删去“不”。

这些经常挂在人们口头上的句子,乍一听,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仔细留意一下报纸文字和内部文件,也会发现一些这样和那样的语病。今天我们学习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的一篇评析短文《论“基本属实”》,批评的就是这种现象。(板书:论“基本属实”吕叔湘)

二、学习目标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明确学习目标。(投影:1.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方式。2.学习本文的语言批评艺术。3.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练习写评析短文。)找同学宣读,问:这个目标订得适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

――试试看。

三、介绍作者

下面我们先从作者简介开始,跟随吕叔湘先生进入语言文字的世界。(投影:吕叔湘像及相关材料)找学生面向全班同学介绍。

教师总结: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读书看报,别人不太在意的地方,他都能读出毛病来。下面把这篇课文齐读一遍。

四、思想内容

在读这篇课文之前,注意这三个思考题(投影:1.“基本”的意思是什么,“基本”一词该怎样用?2.“菜内有蝇基本属实”,为什么说这句话有问题?3.这种说法出于什么心理?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态度?)。

学生齐读课文,读后找同学分别回答上述三个思考题。教师相机点拨,最后明确:”基本是十有八九的意思,总要有个数量问题和程度问题才用的上“基本”二字。在数量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就不能用“基本”二字。因为一老一实地说,饭菜卫生质量不达标,实在不好意思,于是就用“基本”打了个折扣,这是态度不诚实的表现。对待报纸上的曝光批评,我们要诚恳的接受,认真的整改,不能用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词语遮遮掩掩。

通过上述三个思考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领会的还是不错的。下面看看这篇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五、结构层次

出示列有本文写作提纲的投影片,讨论后明确:一、举出病例(1、2):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二、分析病例(3-5),其中揭示病因(3、4):老实承认有错不好意思。做出推论(5):有数量和程度问题才用“基本”。三、得出结论(6):“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不是到处可用。

穿插介绍议论文的结构形式。第一部分举出病例: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这是议论文的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分析病例:老实承认有错不好意思和有数量和程度问题才用“基本”,这是议论文的分析问题;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不是到处可用,这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其中,提出问题,又叫引论,分析问题又叫本论,解决问题又叫结论。(板书)术语不同,指的是同一回事。

六、语言风格

了解了本文的结构层次,下面来感受本文的语言特色。请看三个句子(投影:1.乍一看,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2.“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可用。3.要说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说笑话了。)。

这三个句子都是从课文中摘录的`,找学生分别朗读这三句话,教师相机点拨,注意读出重音、节奏和语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这三个句子,目的在于引导感受作者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口语化语言;风趣幽默的俏皮话语言和善意的讽刺语言。

教师最后总结:本文是批评报纸用词不当的。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在语言文字领域是绝对的权威,但他没有摆出学术权威的架式,板着面孔训人,而是化刻板、严肃的训斥为风趣幽默的批评。(投影:出示语言风格的覆盖片)我们要学习吕老先生的学者风度和大家风范。

七、短片激趣

课堂进行到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超链接学习目标投影片)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方式我们了解了,本文的语言风格我们学习了,在向第三个目标迈进的时候,请看一个短片(放映flash影片)。

学生看后,教师提问:这个短片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情?一个青年把远大志向的“抱负”,写成了“打击报复”的“报复”,未被外企老板聘请录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题发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个青年因为写错字,说错话,导致传情达意发生错误,影响了自己的求职就业。所以,语言文字的使用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可是,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语言文字却很随意。

八、谐音广告

论教学设计 篇7

一、语法知识的分类及不同的学习策略

语法知识也像其他知识一样, 可以区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我国的语法体系习惯于采用由字及词到句的学习体系, 在整个语法体系中, 需要学习直接陈述的知识较多。比如, 词性分为实语和虚词两大类;又如, 名词前面的修饰语是定语, 等等。这类知识对于学生学习更为复杂的语法规则具有基础性作用, 因而有极大的必要需要学生保持。而在这类陈述性知识中, 也有较为简单和比较复杂两种情况, 下面分别就这两种情况谈谈它们的不同的学习策略。

对于陈述性知识中较为简单的知识, 如“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等。”使用组织策略的方法, 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归为一类整体, 找出他们的规律, 并且加以记忆;而“数词和量词”有相当大的联系, 将其归为一类记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对于比较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我使用了多种策略相结合。如在学习“名词前的修饰语是定语”时, 我将助词“的”等的用法加以介绍, 使之扩大对定语的理解, 便于学生记忆, 并且将定语及状语放在一起找到其联系, 使学生加深印象。

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 程序性知识占绝大多数, 而且这其中大多数属于规则学习。比如说“如何辨认动宾短语和后补短语”“如何区分名词及形容词”以及“如何划分单句的句子成分”, 这些语法规则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语法学习的重点。对这些规则的学习我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予以采用例规法或规例法。比如说我在教偏正短语时先讲授规则:定语用来修饰名词, 而状语是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前者称为定中式偏正短语, 后者是状中式偏正短语。然后通过各种范例加深理解, 使学生熟练掌握了两者的区别规则。

二、知识分类教学论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知识教学论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分析及教学过程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立的见解, 并且提出了认知教学的一般模式。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应用, 最后以一篇教案作为示例。

1.关于教学目标

语法教学主要是规则教学, 因而我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除有必要的陈述性知识目标外, 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上, 并且用可以检测的手段式的语言来陈述目标。如:能运用基本语法规则区分复句的八种类型。

2.关于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知识分类教学论极为强调的一个教学环节。任务分析也称作作业分析, 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前, 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掌握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 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在任务分析中,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下面两条:

(1) 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

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他原有的知识的准备。在语法学习中, 这一条的分析尤为重要, 它甚至关系到学生的这节课能否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比如说在上短语的辨析课时, 学生起码要具备分析词性的能力, 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而这些, 就是该课的起点能力, 只有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了这种能力才有可能圆满达到本课短语的辨析的目的。

(2) 分析使能目标

在起点能力及终点能力之间, 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 而这些知识技能又都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我们把这些界于起点和终点能力之间的教学目标称为使能目标。例如在学习单句的句子成分划分时, 能找到主语和谓语部分的关键性词语就属于使能目标。一旦以上几项都弄明白清楚了, 教学的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就有了科学的依据。

3.关于教学过程

一节课的实施最终还是要诉诸于教学实践。因而, 在分析完教学目标后, 任务分析便有了清楚的概念,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具体实施教学过程, 完成教学目标便成为最主要的了。在语法教学中, 我特别要提出的是要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来使学生掌握并且巩固已学到的知识。

三、教学实例单句的结构 (一) [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能说出单句的六种成分的名称, 并且能写出单句的六种成分的符号。

2.能运用基本的语法规则划分一般性的动词谓语句的句子成分。

[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1) 学生能正确地辨认名词、动词等基本词性。

(2) 学生能区分偏正短语的两种基本类型——定中式偏正短语和状中式偏正短语。

(3) 学生能区分动宾短语和后补短语。

(4) 学生能将主谓句分为主语和谓语两大部分。

2.使能目标:

(1) 学生能找到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中的关键性词语。

(2) 学生能说出动宾短语和后补短语的区别。

3.学习类型:

“语法规则”的学习课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原有知识

1.回答: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属于什么词性的词:

(1) 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拿起这个武器。

(2) 他们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辨析下列两组偏正短语各属于什么形式的偏正短语, 并口头说明原因:

光滑的蚕丝 非常伟大

亲自参加 新课题

3.区分下列两组短语哪个是动宾短语, 哪个是后补短语

理解透彻 读三篇

理解故事 读三遍

4.将下列句子划分成主谓两大部分:

(1) 火车开了。

(2) 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师:评价学生完成以上的各项练习。

(二) 告知本课教学目标

师:同学们, 你们已经知道了短语的结构, 也能将一个主谓句划分成两大部分, 那么, 其实句子不仅仅是两大部分可以理解的。今天, 我们就要学习单句的六种成分以及他们的各自的符号表示, 并且, 我们还要学习一些语法规则, 用以来分析一些常见的动词谓语句, 为我们以后学习更为复杂的单句打下基础。

(师:挂出小黑板, 板书本课两大教学目的)

(三) 呈现新知识, 指导有关概念和规则的习得

1.单句一般有六种常见的成分:

板书: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它们的符号分别是:

( ) [ ] < >

要求学生将六种成分名称及符号当场记住

2.将下列两个句子划分为主谓两大部分:

(1) 火熄灭了。

(2) 那一大盆火熄灭了。

要求学生找出主语部分中的中心语, 辨认主语部分的短语类型。

问:定语通常在什么位置

明确:定语是在主语中心语的前面作修饰性成分。

3.将下列句子划分主谓两大部分, 并要求划出定语, 找出谓语部分的中心词。

(1) 机灵的小兔子飞快地跑。

(2) 身材苗条的她在那里跳舞。

师:在划好主干成分后, 请学生分析中心动词之前的修饰语, 问:这个修饰语是什么成分

明确:状语是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修饰性的成分。

4.将下列句子划分主谓部分, 并且划分定语和状语部分。并且思考中心动词后的成分:

(1) 蔚蓝的天空轻轻地飘着几朵白云。

(2) 饥饿的狐狸把眼睛睁得特别大。

师:第1句和第2句动词后的成分相同吗为什么

明确:宾语是用在谓语后, 被谓语直接支配的对象。

补语是用在谓语后, 补充说明谓语的数量、性质和状态等。

5.使用以上符号, 分析下列句子:

街上的彩灯忽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6.教师归纳语法规则:

句子成分主谓宾 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定在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

(四) 巩固和检测新知识

1.句子的成分基本有、、、、、。

2.用符号表示法划分下列句子的成分:

(1) 杭州有风景秀丽的山水。

(2) 这首诗写得很有情趣。

(3) 爱护公物是每个青年应有的美德。

(4)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地飘落在我们的身上。

(5) 她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艰苦工作。

(五) 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般性的动词谓语句的成分划分, 请同学们默记一下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 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 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 单句的结构 (一)

句子的成分:

主语: 谓语:

宾语: 谓语动词所直接支配的对象, 用在谓语后

定语: ( ) 用在主语或宾语中心语之前, 作修饰性成分

状语:[ ]用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修饰性成分

补语:< > 用在谓语后, 补充说明谓语的状态、性质、数量。

论《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篇8

《音乐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划分为五个小目标: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划分为五个小目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音乐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划分为四个小目标: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方向,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而制定的学生应达到而且能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因此,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科学、规范、明确,并且能直接指导教学的活动。它的制定包含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测评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行为方式必须是灵活、多样、可操作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缺少情感与活力的;行为程度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最低底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每一个音乐教师授课前的自主行为,不要过于追求统一、千篇一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音乐教学本身就是艺术,既然是艺术,就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形不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就谈不上创新与发展。

二、音乐教学内容的分析

1.音乐教学内容必须坚持的原则

《音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以下几点: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要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标准普遍提出了知识、能力与情感三维目标,我国音乐课程标准又将这三维目标重新调整,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第一位,知识与技能排在第三位,突出了音乐课程的学科特点。二是以音乐文化为主线。首先以单元结构代替课时结构。《音乐课程标准》教材用人文主题的单元结构重新整合音乐教学内容,突出单元主题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以文化主体携带技能,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获取信息;其次以人文结构代替知识结构。音乐课程提倡从大文化角度出发,把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相关学科以及多元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文结构代替知识结构,将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

2.音乐教学内容的安排

如何把教学内容安排得丰富、有序、生动、合理,既体现音乐课程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学内容安排主要是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以规范的文本固定下来,把音乐作品、音乐知识、创造活动根据教材的呈现规律分类组合。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时安排、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重新对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分配与调整。这是新课程教材安排的基本理念。有效的方法是将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的内容根据需要重新整合,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以单元结构人文主题呈现的教学内容给教师的教学留有充分的拓展空间,应做到“下有底,上无顶”。通过拓展,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音乐作品、体验多样的音乐情感,了解音乐作品的形成过程与旋律发展手法和音乐表现手段。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安排

音乐教学过程特指达到音乐教学目标所必须经历的各项活动总称。《音乐课程标准》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为强调过程而采用的隐形的、简略的、开放的过程范式。它呼唤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教育课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能力、知识结构与性格,学生接受能力、整体水平与基本素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及教室的设备、技术手段与教学环境等,重新构建适应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方法的音乐教学过程。其过程安排主要是结构的安排。一是横向结构。以音乐教学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来划分。感受与鉴赏:听觉感知、音乐想象、音乐要素、情绪情感、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表现: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识读乐谱等。创造:探索音响、制作简单乐器、模拟音响、即兴创造、创作实践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生活、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戏剧、音乐与影视、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二是纵向结构。在起始阶段:组织教学、诱发兴趣、导入新课等。在展开阶段:创设情境、唤起注意、探究发现、参与活动等。在生成阶段:激发情感、互动交流、创造表现、感受体验、联想拓展、建构生成等。在结束阶段:情感交流、迁移创造、教学反馈等。

四、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选择那些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有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和语言性音乐教学法。要使《音乐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及实践意义,必须首先分析学生的学习形态和学习效果,再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才更有意义。一是学生在什么样的学习形态下最具有学习效果:当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时;当学生被教学情境感染时;当教学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时;当教学内容与人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时;当教学内容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时;当学生遇到表现机会时;当学生遇到智慧挑战时;当学生遇到创新活动时;当学生发现知识技能的真正用途时;当学生发现教师是他们的大朋友时;当学生自由自主地参与探索时;当学生发现教师的问题真正有价值时;当学生受到表扬和来自同学的掌声鼓励时;当学生被大家信任并委以重任时;当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时;当学生被激励着向更高境界攀登时;当学生能够学用结合时;当学生把教师当作崇拜偶像时;当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时。二是针对上面的分析,采取与之相适宜的音乐课程的音乐教学方法。教,必须从学出发,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掌握自己学习的主动权;教,必须关注过程与效果,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学方式必须为学习方式服务,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是制定教学方式的基础;教学活动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音乐活动中学有所获;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发生联系,时刻关注学生成长环境与周边世界中的音乐;教育手段必须以鼓励为主,放大学生的优点就能发现“人人是天才”;教学方法必须灵活多样,让教学适应不同个体的学生才能使学生不断发展;师生关系必须平等融洽,心态平和的“接受”并“拥抱”每一位学生,才能使情感获得交流;教师职责必须是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学“裁判”和教学“法官”的使命已成为过去;教学中心必须是学生,学生审美能力与情感发展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学设备与艺术环境必须逐渐完善,美的使者——音乐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扉;教学设计必须出新,没有个性化的艺术教学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教学过程必须激活,只有生成、开放、发展的活动过程才能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教学效果必须注重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标的首要目标。

五、音乐教学评价

音乐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达标度。因此,它的内容、方式应以教学目标为准,各项学习评定和分数、进步程度、评语等,要反映学生达标的程度。同时,以教学目标为标准,也要重视教学前的评价和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二是以科学、公正、准确为标准。各项评定、测验,要求测量准确、评价公正。因此评价和测验的体系必须科学化。主要体现在:效度高、信度高、鉴别度高、难度适当。三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教学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四是以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教学评价,光靠测验分数是很不全面的,它只是学生学习水平的一个标志,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因此教学评价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对教师音乐教学评价,对音乐课时计划的评价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意采取多元评定的方式,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力求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推动音乐教学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中国音乐教育,2002(4).

[2] 朱裔文.让音乐课程“动”起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 尹爱青.对《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的冷思考.中国音乐教育,2002(2).

[4] 郁正民.音乐课程标准与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艺术研究,2004(1).

上一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下一篇:节约用电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