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远和近教案(通用7篇)
1.正确且带有感情得诵读诗《远和近》;
2.解读诗歌《远和近》;
3.走近诗人顾城,体味《顾城的诗》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解读诗歌,感悟哲理。
三、教学过程
1.诵读诗歌:
①开小火车的形式请学生范读,读的过程中指正读音、错别字等朗读错误;
②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齐读;
③给一分钟时间默读,并抽个别同学背诵,再集体背诵。
2.初步解读:
①让学生选择、画一画能简单概括诗歌的几何图形;
②结合诗歌说一说选择几何图形的理由;
③利用图形,巧妙背诵诗歌。
3.认识顾城
呈现关于顾城生平以及他的帽子的相关连接资料,初步认识一个富有个性而又浪漫的诗人形象。
4.深入解读:
①让学生给这首诗拟一个题目;
②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个最佳的题目,并且合理分工,四位同学分别书写标题、阐述理由、补充回答;
③呈现诗歌原题,并提出诗人“富贵自然”的愿望;
④最后谈一谈最喜欢的题目,并阐述理由。
5.带有情感得诵读诗歌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初读这首诗时,还是年少时。那时的我还在觉着琼瑶小说里的情情爱爱是那么的波澜壮阔,甚至不停地对金庸老先生笔下的各色痴男怨女做着不同的分析。当时的世界观只能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自然而然地对顾城的这首诗,只能简单地理解为,哦!又一个,三角恋。
现在,不敢说自己的阅历增加,只能是阅读量增多。知道了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期待一种永恒,即使伤痕,也奋不顾身。”他的诗中总透着孩童般的天真和无畏。于是我再次阅读顾城的其他诗歌,也重新关注顾城的其人其事。开始觉得,在顾城的世界里应该没有所谓的三角恋的虐心、挣扎和纠结,因为诗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理想的精神国度里,英子和谢烨是能够和平能够共处的。(本人读诗不喜欢看注解,因为那么美的诗句是充满灵性的,被“十万个为什么”一解释,所有的灵动之美就荡然无存了。)
直到看到朱克老师《才有微语》中的《你比白云远》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顾城的《远和近》提出了问题:即人和人之间存在着无形的隔膜,但他又充满着美好的理想,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只要抛开思想束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中去,用心灵去实践,去追求人类的纯洁、善良,一切隔阂都会消失的。比起顾城的天真,我和朱克老师的想法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现在的人们真累,真可悲呀;不同的是:換位思考,多体谅他人,天下还是大同的。
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一代,也是不幸的一代。
我们从小没有经历过战乱,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没有经历过自然灾害食不果腹的困境。那时的我们,小学是无忧无虑的,初中是用心学习的,高中的是发愤图强的,大学毕业后是天子骄子。除此之外,我们大部分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兄弟或姐妹时刻相伴的,我们这一代的成长是最美好、富足的。
我们同样也是不幸的。我们经历过的美好现在离我们那么近,又是那么得远。
在我的求学过程中,除了高三那年的备战高考。基本上学习都是自愿自发的,小学基本是在玩中度过的。妈妈身体不太好,生下妹妹后,感觉到力不从心了,而我就读的一小离外婆家很近,于是我的小学五年都是在我外婆身边度过的。外婆是个善良又自卑的女人。因为善良,我可以做一切我想做的事情,找小伙伴玩、吃妈妈不让我吃的零食,甚至是不做作业、迟到、说谎,外婆对我都无限容忍。但又因为外婆的善良,而我离外婆又是那么的亲近,我也没有变得无法无天;又因为外婆总希望我能给她争口气,感到了外婆对我的无限关爱,最后我的考试成绩总不会太差,语文成绩一直拔尖。按现在的话来说是玩也玩得好,学习也学得很好。再看看现在的教育,小学生的减负一直在强调,可每天面对儿子的作业,真有种欲哭无泪的无奈感。我很想带孩子去感受一下我那幸福的小学时光。可是今年四年级的儿子,初中的求学生涯,说远,可也近了。小学生一直减负了这么多年,没见孩子们轻松多少,那从来没提倡过减负的初中和高中,孩子们该如何承受呢?
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老师,我切身地感受到了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普高学生(包括家长)学习上的热火朝天,一边是职高生对自己学习和未来的意兴阑珊。比起普通高中学生超负荷的学习压力,职高的学生实在是太幸福了。早自修,我们的学生啃着早餐三三两两悠闲地踏入教室的;课堂中,他们或靠或趴或假寐或真寐或盯着手机屏幕度过他们轻松的40分钟;下课铃响后,他们仿佛焕发了无限的活力,一个个意气风发起来,活跃起来,这难熬的40分钟终于过去了;晚自修,本来是查漏补缺,完成作业、阅读书籍的,可我们的学生却在各种手机游戏、各种零食、网络小说中度过他们的学习时间。当然这只是一部分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刻苦学习的,他们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安慰。但是这样一来,作为教师的我们,问题就来了,面对死气沉沉的课堂,无欲无求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工作根本无法顺利展开;面对不思上进的学生,我们或指责或讽刺或鄙视;面对不尊重自己的老师,学生或抵抗或放弃或蔑视。这种对抗在刚刚走出校门踏上理想的三尺讲台的我身上也曾经发生过,对于自己的学生,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和学生的关系在初期是不和谐的。
后来随着教龄的增加,自身阅历的丰富,我觉得在职业教育中的老师们是时候应该走下神坛了。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有服务的意识。课堂中学生不听你的课,除了学生方面的原因之外,我们自身的不足也要不停地叩问自我。学生是我们的上帝,我们要想成为老师,首先必须得要有学生的存在,如果没有学生喊你一句“老师”,那我们还是老师吗?记得青海噶紫西寺的转世活佛盛噶仁波切曾经就自己一生所弘扬的佛法做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我的佛法是个商品,你若愿意我会无私地将我的商品奉送到你的面前,救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佛法是商品,所以他有被需要的属性;因为佛法是商品,他必须能够在人们心中自由地流通起来,所以盛噶仁波切在弘扬他的佛法时深入社会,与民众打成一片,行走于世界各地,积极融入世俗生活,与各行各业的人士广泛交流。所以你看他的文字、访谈,甚至是他出的唱片,总是那么的让人愿意亲近,而在你亲近的过程中盛噶仁波切所弘扬的佛性已不知不觉地融入你的血液中了。一个个高高在上的活佛都愿意放下身段潜心修佛传教,那么我们怎么能抛弃自己的所谓不思上进的学生呢?因为这个启示,在我的课堂或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精打采时,我都不禁自省,我的教学出问题了吗?怎样才能让学生提起兴趣来学习呢?总会有办法的,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他们的大好时光里学点东西,而我也是这么努力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用我们办公室的名字做总结,“退思轩”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多多地换位思考,这样你就能够理解他人、学生的想法。当你准备大发雷霆时,先停一停,在自己的内心思考下这么做的后果,能解决问题吗?若不能,何必对对方横加指责呢?只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恶劣,问题还是在那里。不如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和对方共同解决问题。如果大家都做到了,我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会更加亲近、友爱的。
那还是刚上高中的时候,在繁忙的学业中,我编织着自我的梦想,而这梦想里,无来由地,开始有了文学的味道。于是,在文学的海洋里,我寻寻觅觅,恣意遨游着。
没想到,当游进当代文学的河时,我竟然触碰到了顾城,触碰到了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立刻,我无法自持了,迷上了顾城,迷上了他的诗。
斯时的顾城已故,据说是因为情变,在新西兰的寓所,用斧头砍死了妻子,然后,自我也自缢身亡了。这位朦胧派的诗人,对自我的一生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诗人的性格使他无法正确地应对现实,也使他前行的路愈发朦胧,最终,因为远方的路不够清晰,使他纠于现实,过度沉溺于自我,最终,走向了毁灭。
但,不管怎样,他的诗歌在文学的天空里是一颗颗闪亮的星,不仅仅照耀当代,并且,还会在未来熠熠生辉。
文坛有个怪现象,往往有一些文人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才是他辉煌的开始。顾城的死和死因太神秘,太迷离了,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猎奇心理,于是,人们对他的关注度开始大大增加起来,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开始很多传播,甚于生前。
那时的我,也开始背诵顾城的诗。可由于学业的繁忙,我仅仅是背诵,对诗句的理解,只能是妄谈。
时光斗转,岁月更迭,而今的我,早已不是当年的少年郎,可却在这有雪的冬日里,穿越时间的隧道,我又走进了顾城,走进了他的《远与近》。
我细细地品读着这首小诗,读着,读着,这诗中的“你”幻化成一个影子,一个女子的影子。这个影子,很朦胧,很飘渺,但,我却又能清晰地看见她的眼眸,似水的眼眸,流转着。能够形容这种流转的,仅有“明眸善睐”这个词语了。
而在诗人的诗句中,我却读出了忧伤与忐忑。那女子的眼神应当是投向诗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时的女子,会撩拨起诗人多少的情愫啊!可是,这眼神,却是如此地飘忽不定,“一会看我,一会看云”,这眼神,属于诗人,可又不完全属于诗人,让诗人在凝望中百转千回。
那不断变幻着的云,恰似女子的心,令人捉摸不定。而人世间,最令人痛苦的,就是这种叫人捉摸不定的情感。
再不让人绝望,仅有绝望后的断臂之痛,才会使人有勇气走出痛苦的山谷,迎来新生;
再不予人期望,仅有带来的喜悦之情,才会使人在情感之路上增强前行的勇气,享受幸福。
可这眼神里,没有绝望,也没有期望,仅有迷离,让人无法言诉的迷离。
渐渐地,这眼神让作者感觉到,“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远,是心的距离的遥远,即使近在咫尺,却似远隔天涯。可是,给诗人的错觉是,看云的时候却很近。和诗人在一齐的女子,全部的心思却在云的身上,让诗人的情感空付流水,滚滚东流。
最终,对女子,诗人有着十分的爱,也有着十分的痛。
有人说,这首诗,是写人际交往的,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渴求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此,那,这首诗就不免流俗了。
因为,人世间,仅有情爱,才会让人这样地百转千回,让人如此地缠绵悱恻,而又欲罢不能。
人生如一场漫长的旅途,一路上有桃李杏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平坡宜人,也有高山深泽……虽能说是漫无边际,但真正的实际长短远近,却取决于你心中自己的认知。
犹记得儿时,我还与外公外婆住在乡下,去学校的路因为没有城市的拥堵,所以常常在与外婆的趣谈中就已到家,觉得这段短暂的路途充实而美好,总希望路能长点,长点,再长点……
但唯独一次,我是觉得从学校回家的路是那样遥遥无期一一这是个阴雨连绵的季节,外婆的关节炎也因此突发了,严重到甚至我忽从甜美梦中醒来时,依稀还能听见她隐忍的痛苦的声音。儿时的我有些叛逆,有时面对长辈的劝告总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于是在第二天清晨出门时,看看天气闷热但没下雨,我就没听外公的话,伞也不带就出门了。外公还想说什么,却被外婆制止了:“孩子不想带就别强迫她了,等她放学时我去接不就得了!”“但你……”外公欲言又止,也许是看出外婆眼中的坚持,只得无奈摇头。
当天下午,窗外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如断线的珠子倾盆而下,带着它独有的肆意和豪放袭卷着我们的村子。待到放学时,仍是“哗哗”下个不停。我在教室里一边为自己早上的任性懊悔不已,一边焦急地望着教室外等待着外婆的到来……正在我沮丧之际,一个紫色的身影在茫茫雨海中印入我的眼帘。“外婆!”即使视线再模糊,我也认出这就是我的外婆,最爱我的外婆。我冲进雨中扑向她的怀中。“傻孩子,淋湿感冒了怎么办?”宠溺的语气听不出半分的责怪。说着将伞向我这边偏了偏。
因为下着大雨,村路也变得坑坑洼洼的。走到一半,我注意到外婆走路的速度慢了,甚至走路的.姿势还有些别扭。联想昨晚所闻,不难猜出原因。我用担忧的目光转向外婆,外婆却说:“没事,外婆没事的没!”安抚的话语不但没有平缓我心中的担忧,反而打开了我记忆深处的匣子一一紫陌流年,因为外公视力不好,外婆总是独自一人每天起早贪黑地接我上下学;浅白光阴,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外婆为了我的生活起居而操碎了心,累白了头;日月星辰,每每夏夜,又有几次我不是在外婆的蒲扇风下入睡的……她额角的皱纹,花白的发丝无不向我倾诉着她为我付出的心血。可以说童年里的大半岁月,因为爸妈工作忙,陪伴我的都是外婆。
一时之间,思绪飞转,把外婆平时照顾我点点滴滴重又回放在眼前。感动让我酸了鼻,泪了眼,也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这条路那么长,那么远,远得仿佛我走了整整一个世纪,但我愿意陪着外婆就这样一直走下去……
看云和看你。
今天读到了这一节,好生玩味,顿时感动得哇哇的(T^T)。诗人真不愧是湿人(这个词语是搜狗默认的→_→),读者(我)也真不愧是读者!带着丰满的情感阅读,我深刻体会到心酸的赶脚…
从唐诗到宋词再返古到喜欢先秦文学,我的文学之路在自己的瞎指挥中,也曾走出了荡气回肠。但是,却始终没走出古典文学这个圈子。故步自封,头顶着“古典文学才是经典”的古怪思想一直持续到现在。好在天见尤“恋”的我(不要吐槽,咳咳)遇到了我人生中的第?次转折点T^T。那是一个冬风沉醉的晚上(其实就是今晚,咳咳)……
也不是第一次读顾大大的《远和近》了,但这次比较不同(不然某人也不会写读后感了,→_→抠鼻),我也觉得我挺大胆——在人们读后大呼看不懂时,小生竟然还“恬不知耻”的写读后感,汗颜啊!可是,鄙人想问:看不懂,不也是读后感么(→_→抠鼻)…
以上是俺关于“读”的感,现在是关于诗本身的感:朦胧诗,我没读出来她的朦胧。我就觉得嘛,感同身受T^T。就想7504的凯爷说的:没有在深夜流过泪的人,不配谈论感情。(给凯爷鼓掌)那我就不谈感情了。谈谈个人经历也是好的。看云的时候云离我很近,我离云很远;看你的时候我离你很近,你离我很远;但是,我不喜欢看云还是喜欢看你。云在窗外,看云会被老师批评……其实吧,我觉得哈,看云肯定木有看妹子好(单独拿出来比较),但是,我们想象一个画面:那一天,天空很高风很清澈,24k纯帅的某�潘亢托囊堑拿米幼�在草地上,手拉着手儿,唱起了歌儿,我们的生活多愉快……(咳咳,歌词纯属扯淡),和心仪的女孩并肩坐在草地上,看着大朵大朵的棉花糖,在蔚蓝的背景下,望着天空,看着飞机慢慢飞过。这一刻,什么都别做,不需要谁依靠谁的肩膀,谁搂着谁的腰,就静静地坐坐,一个舒服的下午就这样溜过。看看手表,站起来拍拍屁股,深深地撑个懒腰,阳光穿过手指,落下斑驳一地。非常反感时下谈恋爱的方式。不要连一个眼神都在乎别人靠哪里,讨厌束缚,讨厌束缚。当然对方如果不鸟你……我想这也就是顾大大写这首诗的`原因吧(我觉得是写感情的,不同意请尊重)。小清新的哀怨,那是穿越了红尘的悲欢惆怅T^
T。歌德大大好像曾吐槽过:每个人都有两种“神经”:其一,沉溺在爱欲中,执拗地固执着;其二,向一个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个人认为,这个“灵”我愿意把他解读成“一种轻松自由的感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些。
本来想用笔记本记录的,但是下床冷……这样,也算是可以分享分享这首诗(*^o^*):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我是分隔符)
有这个一则关于三个砌砖工人的故事:有人曾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位工人回答:“砌砖。”第二位工人回答:“赚工资。”而第三位工人的回答则是:“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看到这儿我们便会思考,为什么同样在砌砖的三名工人,思想却有那么大的出入?那就是“心之大”的作用啊!数年以后,这第三位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设计了不少惊人的杰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这第三位工人与其他两位工人一样,被眼前平凡的事物而满足,心不够宽阔,到了多年以后,他还会有如此惊人的成就吗?所以说,你的“心”必须要大,你的“梦”才能走得更远啊。
周恩来小时候,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有一年暑假,周恩来到奉天城一个同学家里做客。而这位同学的祖父是一个很爱国的农村私塾先生,他带周恩来到附近的日俄战场遗址去参观。中国人民受列强欺侮的奇耻大辱,在周恩来幼小的心灵上种下了救火救民的火种,这就是“心”之大的源头。后来有一次,学校里的魏校长在黑板上写上“为什么要读书?”并要求每个同学当面回答,学生回答各异,有的说:“读书是为了寻求出路!”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最后魏校长点名周恩来回答,12岁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就是这样,从小铸造“心中之宽大”,立下“梦想之宏大”的志愿,艰苦地奋斗一生,成为世界各地的人民所尊重敬爱的好总理。
她隐隐约约有些不舒服。
大约是老毛病犯了吧,睡一觉就好了。她一面暗自思忖,一面将手戳进冰凉腻滑的薄荷油中,缓缓揉在太阳穴上。
她慢慢地切着菜,砧板上一噔一噔的声响与隔壁房间里键盘飞快的哒哒声、鼠标不断的压按声显得突兀地和谐。
胃里翻江倒海,口里索然无味。
吃饭了!她大喊道。
紧闭的房门里边一如既往地传出短而急促的声音:“唉,等我打完这一盘,我自己出来吃,用不着你管。”
她沉默了,没有再唠叨。
那边也再没有传出声响。
八点。
她幽幽叹了口气,抱着尚残存几分余热的饭菜在儿子的椅子后站定。
他戴着耳机,手指娴熟地在键盘与鼠标间按动,操作着她一无所知的一切。儿子眼里昔日灵动的光被电脑屏中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透着痴狂。那些红色紫色绿色灰色刺眼的移动的光斑灼伤了她的眼,她呆呆地愣在那儿。
她渐渐感到一个母亲的苍白无力了,唯有等待,等待,无休止的等待。
一些片段在她脑中如电影胶片般滑过。
“妈妈-妈妈-妈妈。”那天,他刚满一岁,牙牙学语之时,奶声奶气地对她叫个没完。小小的身子依偎着她,她微笑着闻着他的奶香,长发温柔地散落在他的脸蛋上。
“妈妈,我觉得同学的妈妈都没有你好看,你是最美的!”7岁那年,他参加完同学的生日聚会,颇有些扬扬自得地叉着腰。她高兴地假装打一脸坏笑的他,阳光漾在他们脸上,泛起了金色的涟漪。
“妈妈,你别伤心,我是男子汉,以后换成我保护你!”那天她听闻千里之外打工的丈夫出车祸的恶讯瞬间哭得瘫软在地上,近乎晕死过去。十岁的他抹干泪,胖胖的小手搭在她的肩上,为痛彻心扉坠入冰谷的她添上了一点点温暖。
可现在,18岁的他,留给她的是一个冰冷的后背。
她的眼眶再也衔不住泪水,一滴,一滴,一滴地往下掉……
“吃饭吧!”她那样苍白无力地喊道,没有原因。
那边的他讶异地愣了片刻,接着躁动起来。随着鼠标烦躁地砸在桌面上的声音,一切归于平静。
她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到泪水被风吹干。
手里的饭菜,冷了热,热了冷。
她的心,冷了热,热了冷。
他们这么近,这么近,伸手就可以触到他冰冷的脊柱近在咫尺,她却无法也无力抬起手。
他们那么远,那么远,遥不可及。
夜,十点。
她觉得有些累了,今天不知为什么,特别犯困。
踉踉跄跄地去卧室,途经儿子的书房,她仿佛不忍似的探进头,眼里燃起点点粲然的希冀的光。“吃饭吗?天冷,把脚炉打开,别冻着了。”她轻轻喊道。那个沉默的背影丝毫未动,恍若未闻,却浑身遍布着寒冷的锋芒。
她苦笑着,沉沉地睡去了。
胸口剧烈的疼痛将她从梦中惊醒,她支撑着想起来上厕所,不料身子颤抖着,一股无形的力将她狠狠推回床。那种排山倒海的疼痛是她从未感受过的,心脏仿佛被千吨铅石拉扯着,痉挛着,疼痛得几乎窒息,她的眼珠可怕地暴起,身体蜷缩成一团。看到儿子房中从门缝里倾泄的灯光,她想呼救,张大了嘴却发不出半点声响。她闭上眼,使尽全身气力狠狠地将整个人砸在木地板上,巨大的声响惊走了黑暗中一群栖息的鸦雀。
头朝着儿子的房间,她倒下了。
他正一头栽进眼花缭乱的游戏世界里无法自拔,在各个弹窗之间应接不暇。
一声巨响。
他惊了一下。
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
游戏界面不断弹出的字幕和开启时的摇滚乐不容置疑地将他从惊讶中拉了回来,他撇撇嘴,恶狠狠地咒骂着,不时飚出肮脏的字眼。
深夜,十二点。
他站起身来,按下了暂停键。
伸了个长长的懒腰,红肿的眼尚未适应屋中刺眼的光线,脑子中还充斥着游戏中的刀光剑影。兴奋地看着一阶段挑战完成的字幕,颇有些自鸣得意。“嘿,真他妈的难玩,老子今天准备打通宵了。”
忽觉饥肠辘辘,看着桌上的饭菜——不知道冷过多少次,也不知道热过多少回。“妈,给我热一下饭。”他嚷嚷着,并未打算移步。
半晌,没有声响。
他颇有些讶异,母亲一向失眠,这个点定然没睡,今天怎么回事?
他有些恼怒,疾步跑进母亲的房间。
门被暴虐地推开,“吱呀”。
像是撞到什么似的弹了回来。
他这才感到几分恐惧了。
“妈?”
他凄厉地尖叫起来。朝着书房的方向,母亲像一只散了架的木偶僵直地躺在地上,暴起的眼珠定定地看着他,往日温柔地盛满晶莹的笑意的眼中只有无助与绝望。因门的挤压而变形扭曲的身体隐没在房间晦涩的一端。
他似乎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僵死地站在那儿,凭着本能麻木地拨打120。
凌晨,零点三十分。
救护车凄怆的尖叫回荡在夜空中,诉说着多少哀怨。
这让他打游戏时最为心烦的声音,竟成为了他唯一的希望。
他背着瘦小的母亲站在呼啸的夜风中。
她的手,好冷。好冷。
救护车来了,医生匆忙让他将母亲放在车上的移动担架上,略略扫了一眼母亲的面容,冰冷得如机器般的声音“拔了针吧,没活路了。”他疯了,哭着喊着将针管重新插入母亲的手。“怎么会,不可能!”医生淡然地坐着,一片死寂。他们已经见惯了生死,已经失去情感的温度了。
“早死了。”医生欲言又止,凛冽地瞥了一眼这个失控的年轻人。
凌晨,一点。
急救中心。
晚班的医生打着哈欠,看着这个眼里没有光的年轻人,他羸弱的身子在黑夜中像一片摇曳的树叶。“嗯,这是心肌梗塞,都没有温度了,死了很久对吧?”
医生侦探似的目光扫视着他的全身,“不过,应该有十几分钟黄金救援时间才对啊,你母亲没有什么特别的举动吗?”
新的救护车呼啸而来,医生快步走了出去。
他的心,轰然崩塌。
那声巨响。
母亲的头,是朝着他房间的方向的。
一只手搭上他的肩,年轻的护士颇有几分怜悯地说:“快去给你妈告个别,等会儿人得送去太平间。”
他这才魔怔似的跑到母亲的身旁,轻轻抚上了她的眼。他有很多话要说,涌上心头,却哑然无声。他把头缩进母亲的臂弯,像小时候那样渴求温暖,可母亲的身上再没有能融化一切的和煦的阳光。
这个世上,
再没有人会在乎他吃没吃饭了。
再没有人会担心他冷不冷了。
再没有人在他面前絮絮叨叨了。
再没有人固执地站在他身后让他一回头就可以依靠了。
……
他大哭起来,在这条长得没有尽头的长廊上,他贪婪地吻着母亲冰冷的面颊。这么多年,第一次这么贴近母亲的面容,他才发现,什么时候起,母亲竟变得如此苍老与颓然,脸上遍布着突兀而生硬的沟壑,眼角满是细细密密的皱纹,曾经她引以为傲的黑发白了一大半,稀疏干枯。
他已经许久,许久,没有这样认真地看过母亲了。
他们这么近,这么近,脸贴着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