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学案教案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念奴娇学案教案(通用7篇)

念奴娇学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怀古诗词的一般特点。

2.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3.使学生在体味山川的壮美、人物的俊杰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比较阅读杜牧的赤壁诗之后了解、掌握怀古诗词的一般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所抒发的情感。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分析学生特点,广泛查阅资料。学生:

1、预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

2、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熟悉其生平情况。了解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

一、预习

1.了解作家作品: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知密州、杭州、湖州时,曾在诗文中涉及新法弊端,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摘出其诗句,以谤讪朝廷罪而将他逮捕人狱,是为“乌台(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谪居黄州。本篇便写于黄州贬所,失意惆怅,事业无成,理想与现实矛盾无法排解,难免忧愤。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古代英雄伟绩感叹自身失意,抒发了胸中的怨愤和对人生的感喟。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双调,一百字。

2、疏通词语

千古:长远的年代。

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樯橹”在本句中修辞: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灰”字用法: 华发:白头发。

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二、赏析全词

(一)、欣赏录音朗读,个别读,整体朗读感知

(二)、通过朗读,感受该词的艺术风格。

(三)、赏析词句

1、赏析上阙(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中意象有哪些?有什么内涵?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浪”淘尽的是千古风流人物,而不是砂砾,可见,这里的“浪”不只是长江中卷起千堆雪的浪,也是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中的巨浪。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而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有时光流逝之感。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块儿了,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句最具表现力的词有哪些?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此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乱——险怪,夸张。“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雪——水色纯白如雪。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3)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于 “江山如此都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

(4)小结上阕: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而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

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展示人物脸谱〉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2、分析下阕

1、上片重写景,下片 “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阕前六句,苏轼着力刻画周瑜的形象。

(1)哪些诗句是直接写周瑜的?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关于周瑜的历史事实)

“雄姿英发”,英姿勃发,勇武刚烈。“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明确:雄姿英发、风流儒雅、潇洒从容、才华横溢——正面描写

(2)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1、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他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少年即能建立功业的形象。

2、以美人衬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侧面描写

(3)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的句子?

明确: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主旨句 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 ”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写作背景介绍:苏轼,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这个年近半百的“老人”,夹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屡受排挤,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诽谤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深感壮志不 酬啊。此诗为被贬黄洲时所做。他来到少年得志的周瑜建立功业的黄洲,面对赤壁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在看看自己,华发早生(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想起成就了一番大业的周瑜,对比自己,不由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是诗人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之后的心理反映。(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只有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自慰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主旨总结:

通过对月夜江上雄奇景象的描绘,借对古战场的凭吊和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念,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事业的向往,曲折地抒发了自己空有才华、极有抱负却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心情。

三、拓展

1、学完此词,有写作启示?

7、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

.请以《站在___________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我首先想到,站在天国的门口,这里没有飙车……

8、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目: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过绝望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我看见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

我相信:每个人都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那是亲情的慰勉,那是友情的鼓励,那是信念的激扬……它们为你插上神奇的翅膀,带你自由飞翔。请你以“隐形的翅膀”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所写内容须在话题范围内;⑤字数不少于600字。

出题老师看来是张韶涵的粉丝。

9、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

《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中的一段歌词,根据歌词自拟题目作文。绿叶对根的情意刘欢唱的歌词大意:

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弱问,这是哪首歌儿?

10、福建省高考作文题目 这也是一种___,命题作文 这也是一种出题形式,虽然很弱智。

11、湖南省高考作文题目

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踮起脚尖……嗯,想到了最性感的画面:一个女人踮起脚尖接吻。

12、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目 命题作文——熟悉

一年前的地裂山摇中逝去的面孔,是不是还很熟悉?

13、山东省高考作文题目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

2、自定立意。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体特征鲜明。见证很多,被灭掉的证人也很多。

14、安徽省高考作文题目

念奴娇学案教案 篇2

一、熟悉新课标要求是关键点

“教案”是备给教师的, “学案”是备给学生的。从“教案”走向“学案”, 必须把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 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 更是“教案”设计和“学案”设计的重要依据。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 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 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 教师在熟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教材制定出教学目标。

如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学习目标可设计为:

(1) 通过实验观察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2) 会分析推导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 能说出它们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计算有关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受力、运动问题;

(4) 能描述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可以看出, 我们进行“学案”设计的首要是依据课标, 要用课标来导航, 深刻领悟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和相应的“内容标准”, 并贯穿和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形成对学习知识的明确指导和促进。

二、深入了解学生是重点

“教案”以教师为中心, “学案”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案”走向“学案”,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要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要从特性中找出班级学生的共性, 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学案”, 如在学习“用理论分析推导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 能说出它们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可这样来设计: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其轨道半径r和周期T为多大?一带电量为q, 质量为m, 速度为v的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 其半径r和周期T为多大?

1. 分析

(1) 电子受到怎样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和电子的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2) 洛伦兹力对电子的运动有什么作用?

(3) 有没有其它力作用使电子离开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

(4) 洛伦兹力做功吗?

结论:当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 电子受到垂直于速度方向的洛伦兹力的作用, 洛伦兹力只能改变速度的, 不能改变速度的。

因此, 洛伦兹力对粒子___, 不能改变粒子的能量。洛伦兹力对带电粒子的作用正好起到了___力的作用。所以, 当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 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___。

2. 推导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

问题1:什么力给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

问题2:向心力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问题3: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公式是什么?

在“学案”设计中,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支撑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对哪些物理知识能够自己学会?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三、认真收集信息、广泛利用资源是着力点

物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物理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物理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目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如在“加速度”的教学中, 给学生引入一段阅读材料“生活中的加速度”, 学生通过阅读知道:猎豹的爆发力很强 (加速度很大) , 人们在购买汽车时常会考虑汽车的加速度等等, 这些生活中的描述, 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学案”教学就是要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设置台阶, 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加强, 具有目标明确、方法优秀、易操作、效果好的特点。

“学案”设计虽然立足于课本, 但教师也要从电视、互联网、报刊、图书馆等寻找大量教材之外的教学素材。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 如新型电器中的物理原理, 公共交通设施、交通工具等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把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实践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科学合理地设计“学案”, 落实“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达标训练”的教学模式, 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去“思考”, 让学生有所见, 有所思, 有所得。

四、物理思想与方法的融合是创新点

物理思想是指自始至终贯穿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物理课堂对学生而言, 收获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所以, 在“学案”设计时就要立足于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融合, 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如天体运动论的发展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中, 几乎囊括了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 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 (1) 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2) 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请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3)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4) 你认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何深远意义?在教师设问中,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在增强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的同时, 让学生体会到, 物理学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 不是简单的实验总结, 它需要直觉和想像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再引入合理的模型、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数学处理和逻辑思维, 常常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了解科学家“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过程, 得到科学研究的启蒙, 达到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3

广袤无垠的中国不仅孕育了灿烂浩如烟海的诗歌,也演绎了许多以少胜多的精彩战役。三国时期,在湖北赤壁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上就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诗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北宋词人苏轼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全词

1.作者简介。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欧阳修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在黄州的苏轼是成熟了的苏轼。“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语)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苏轼词的豪放风格。苏轼一向不喜欢柳永的词,觉得他的词浅近卑俗。他也很想听听别人对柳词和自己的词是如何评价的。有一天,他坐在翰林学士院,其时许多苏门学士也在座,他又想起这件事。正好身旁站着一位非常擅长歌唱的幕僚,当代著名词家的词他几乎没有不会吟唱的。东坡问他:“先生觉得我的词比柳永的词如何呢?”那位幕僚听后不加思忖就回答说:“柳郎中的词只好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拍板,姿态妖娆,燕歌莺啭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弹铜琵琶,高唱‘大江东去’。”一座人听了,都笑得直不起腰来,苏东坡也拍案叫绝。

3.背景材料。关于苏轼“乌台诗案”的说法如下: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见一群小孩子游戏,“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三、具体研讨重要词句

1.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其他描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教学资料:

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三句诗全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写出了水的汪洋恣肆,但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2.上阕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自己所仰慕的英雄人物,而转入描绘赤壁壮丽景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乱石穿空”写仰视中高山的陡峭,“惊涛拍岸”写俯视大江的奔腾,“卷起千堆雪”写江面的壮观。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其深刻含义在哪里?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放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

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1)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龄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2)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3)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有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够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苏轼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四、组织学生探究式阅读

1.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笑”。 2.理解“人生如梦”。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来往,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河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五、《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

1.景物描写的豪放(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2.周瑜形象的豪放(婚姻美满、儒雅风度、才能卓越);3.感时伤今的豪放(突破小人的包围,真正审视人生真谛,在失落中找到洒脱)。

六、课外延展

1.赤壁怀古诗。李白《咏赤壁》和《杜牧》的赤壁诗。2.介绍苏轼另外关于“赤壁”的三篇文章和《密州出猎》(略)。

七、课堂小结

念奴娇教案 篇4

作者:常守波

教学目标:

一、了解宋词。

二、领会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教学方法:

“八面受敌”读词法。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二)深入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宋代文人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们跟着苏轼豪迈的步伐,走进宋词瑰丽多姿的殿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

二、宋词简介:

词产生于唐代,鼎盛于宋代。词是一种配乐的诗歌。唐代传入了大量的西域音乐,称为胡乐。胡乐与民间音乐结合,称“胡夷里巷之曲”。这种配合燕乐的歌,句子有长有短,所以也叫长短句。又以每首歌的字句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每首词都有调名,称为词调。每调的音乐有一阕的,称为单调;有两阕的,称双调;也有三阕的,较少。每调都有一定的字数、句数和韵调。

词的产生最早起于民间。敦煌曲子词绝大多数是民间无名氏创作。到了唐代中期,白居易、刘禹锡“依曲拍为句”,作了《忆江南》等,不少诗人亦间或作词,词开始在文学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晚唐、五代出现了词的专门作家和专集,如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词人,《花间集》收有他的词66首。《花间词》是最早的一部词选集,共收有18个词人写的500首词。从此,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立称为一体,并与诗并行发展。宋代名家辈出,是词的繁荣时期。词从产生一直到北宋初期,风格哀婉,表现了细致、缠绵的感情,称为婉约派。到了苏轼,用词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创造了一种豪迈的风格,称豪放派。到了辛弃疾,这种豪放词风进一步弘扬。

三、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名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其长子苏迈也有才名,我们曾在对《石钟山记》的学习中接触过。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名垂青史。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他是北宋时代最大的一家。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他首开一派豪放词风,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如精金美玉、行云流水,历来被人称 道,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

3、上阕写赤壁景色,是第一部分。下阕写了周瑜的风采业绩,又写了对人生的感慨,分别为第二、第三部分。连缀第一、二部分的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个过渡句,又用“遥想”转入第二部分,用“故国神游”转入第三部分,这三部分联系自然而紧密。

五、上片研析:

1、如果将“大江”改为“江水”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它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大江” 不仅写眼前的江水,而且着眼于整个长江;不仅写眼中所见,还写心中所想,把空间拓展开了。还指历史的长江。

2、把“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千古”让我们想到了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把时间概念扩大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一开篇便将我们的视野引向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和无比悠久的时间之中,定下了这首词的豪放基调,为人物的活动展开波澜壮阔的背景。

(小结:我们的词人不愧是一位高明的画师,他挥洒如椽的画笔,把一泻千里、日夜东流、滚滚滔滔的万里长江,像电影全景式鸟瞰镜头似的推到读者面前,在广阔的空间和悠远的时空背景里,我们既能看到长江波澜壮阔、磅礴浩瀚的气势,又能联想起那些扭转了乾坤的历史巨人。尽管他们的躯体已被大浪淘尽,随岁月逝去,但是,他们创立的辉煌业绩却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可以抓住哪几个动词赏析?

解说:“穿空”二字形容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写出了一种动态。“惊”写出波浪汹涌。“拍”字描绘巨浪搏击江岸。“卷”字把滚滚惊涛汹涌而来,掀起层层白色浪花的壮美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捕捉住最富有感染力的形象,体会得很好。这几句描写,有动态,有气势,有音响,有色彩,把景写活了。使人感到赤壁峰崖就在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

六、下片研析:

1、“雄姿英发,羽扇纶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你能不能描述一下周瑜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周瑜呢?

明确:“头戴纶巾,手摇鹅毛羽扇,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的儒将形象。透露了诗人的审美倾向,儒雅之美体现在风度、情调中,这是带有幻想光芒的文人式浪漫。这样写,更能体现周瑜从容闲雅、举重若轻,胸中自有百万兵的英雄形象。

(我有一个问题:我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和历史书籍中读到的周瑜都是披坚执锐,戎装上阵的,何况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季,周瑜也不会手摇羽毛扇;他身为都督,也不会戴青丝巾。)

2、“曹军溃败”的场面,哪位同学来描述? 设计:大火烧起来了,曹军官兵四散逃窜,溃不成军。哭声、怒号声、车马声不绝于耳。千里兵船顿时灰飞烟灭。(寥寥数字,尤其突出了英雄人物周瑜雄才大略、卓然超群的将才形象,这在写法上是颇为巧妙的,艺术效果是强烈的。)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江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固一世之雄”的曹操率领80万大军驻扎在赤壁,被周瑜一把火烧得“樯橹灰飞烟灭”,全军覆灭。“樯橹灰飞烟灭”仅6个字,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浩大的战争场面浓缩在“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里,可见作者语言的功力。而且寥寥数字,尤其突出了英雄人物周瑜雄才大略、卓然超群的将才形象,这在写法上是颇为巧妙的,艺术效果是强烈的。)

3、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4、作者怀古之后,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转到自抒情怀。为什么会有这种感伤低沉的情绪呢? 明确:他看到周瑜年轻有为,而自己被贬,已经47岁了,周瑜年仅24岁就开始为吴将,相比之下,他感到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早生华发;而周瑜年轻有为,战功显赫,名垂千古。

七、作者的感情世界:

在这首词中,豪放、感伤、旷达这三种思想感情是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的。

(明确:作者在短暂的感伤之后,想到,人生如梦,何必让种种闲愁萦烦我呢?还是洒酒酬月,把感情寄托在大自然之中吧,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之后的自我解脱,是一种旷达。在这首词中,豪放、感伤、旷达这三种思想感情是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苏轼深受儒、道、佛三种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渴望建功立业,但当这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时候,他便陷入了低沉感伤之中。这时,佛道思想又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使他能够在困境中自解 3 自慰,随缘自适,旷达超脱而又不至于丧沉沦。

苏轼如此,李白如此,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学家也都有这样的文化心理品质。)

八、课程拓展:

从苏轼身上我们要悟到一种人生境界

明确: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学会坦然的面对困难、挫折甚至厄运,要在痛苦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多一份坦然,多一份旷达,这样才能成就我们多彩而辉煌的人生!(他在痛苦中思考,他在思考中成熟,他的心中正激荡着感情的波澜,酝酿着冲天的豪气,只待找到一个突破口,便会不可遏制地喷涌而出!

终于有一天,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遥想古代的英雄豪杰,苏轼心潮澎湃,壮情激烈,他大笔挥洒,写下了这首千古杰作。

所以,余秋雨先生说:“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经历了一场旷世未遇的人生劫难的苏东坡,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这种清纯和空灵的一个音符。)

九、板书

念奴娇 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理解词的含义,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理解“人间如梦”的思想情感。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背诵这首词,在诵读中领略诗人的豪放词风。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理解“人间如梦”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很多大文豪的文学成就是与家学渊源有很大关系的,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经常出现一门父子、兄弟甚至兄妹多人成就卓越的现象,就像这首诗中所说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联系我们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大家能不能猜出这里的“一门三父子”指的是谁?(“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苏轼,这一伟大的豪放派词人,走进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作者)

二、苏轼

提问:检查预习,说一下你对苏轼的了解。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成“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尤其是词,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开一代豪放词风,对当时和后人的影响很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文有 《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三、疏通文意,初步感知

1、积累重点字音、词义。

请两位同学起来朗读这首词,检查预习情况,同时积累重点字音。浪淘(táo)尽 公瑾(jǐn)小乔初嫁了(liǎo)

羽扇纶(guān)巾 早生华(huā)发 还酹(lèi)江月

2、播放录音,体会苏轼豪放的词风。

(提问思考:苏轼在这首词中是如何体现豪放的词风的,明确景物、英雄人物以及词人自己的心境)

3、齐读诗歌,巩固记忆。(思考: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明确:壮志未酬、旷达洒脱)

四、赏读诗歌(一般来说,表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诗词往往会是风格沉郁的,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苏轼却不然,这首词中他的词风依旧豪放,而他是如何用豪放的词风来表达壮志未酬的呢?我们来依次赏析。首先,我们已经明确这首词从景物、人物和词人的心境三个方面体现了豪放的词风,那么我们以此为依据,将全词分为三幅画赏析,欣赏惊涛拍案图、雄姿英发图、对月饮酒图)

(一)景物:惊涛拍案图

1、齐读上阙,思考词中(写景)描绘惊涛拍案图的句子,(诗词的赏析一般会从修辞手法、炼字造句、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接下来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这句词)试分析呈现了景物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同学们齐读词的上阙思考)明确:(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找学生回答,然后看图片解释句意)(2)雄伟壮丽(请同学思考回答这样一幅画面有何特点,可联系苏轼的词风)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再次阐释句意,赏析重点字词的特色与含义)“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骡马等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3)比喻、夸张(总结,在这一句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

2、(开篇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景而是进行了铺垫,为惊涛拍岸图的出现营造了一个大背景)这样的(赤壁)景象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之下引发出来的呢?(在词中找出来)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壮阔的景色)——空间

千古风流人物 ——时间(解释句意)

3、(上阙这幅惊涛拍案图真可谓雄伟壮观,气势如虹,正对应了词人所说的“江山如画”,由这如画的江山引发了诗人对英雄豪杰的联想)师:写“江山如画”,目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抒情。师:抒什么情呢,本首词是抒发对英雄豪杰周瑜的情,那么本首词景情是通过那句话过渡呢?学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师:可见“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用是?(可提问,也可能学生直接答出)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4、、小结

词的上阙描写了雄伟壮丽的赤壁景观,表现了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苏轼豪放的词风。(试背上阙)

(二)英雄人物:雄姿英发图(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引出该图,点出周瑜)

1、找同学来读一下下阕 思考:在词中作者对周瑜作了怎样的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周瑜怎样的特点?(找出词中原句,思考总结,或者说一下句意都可)明确:(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2)年轻有为,雄姿英发;气魄非凡,战功辉煌。

2、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穿插介绍写作背景,以及周瑜的形象)(分组讨论)

(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建功年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三)词人心境:对月饮酒图

1、老师范读下阕。作者写周瑜是为了写人寓己,相比雄姿英发的周瑜,诗人笔下的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找同学来说一下)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联系作者的实际和上文提到的周瑜,不难发现词人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头发却早早的就白了,这里就委婉地表达词人壮志未酬的苦闷。是有苦闷的,但苏轼沉溺于苦闷了吗,他是如何突破或者面对这种壮志未酬的苦闷的呢?看最后一句词人内心的情感宣泄)

2、辨析: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间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间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讨论:东坡突围了,你们的思想有过突围吗?(这个问题较难,视上课情况而定)学生:我想,我宁肯舍弃一切物质条件,我不要像大人们一样被功名利禄所羁绊;我决定,我要按我的想法去生活,活在我自己的理想中。

3、小结

词的下阕借古抒怀,通过写周瑜的雄姿英发、年轻有为,反衬出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以及豁达洒脱的情怀。(试背下阕)

五、总结梳理

三幅图分别是惊涛拍岸图、雄姿英发图、对月饮酒图对应写景、怀古、抒情(利用选择题的形式检测学习效果)对应并板书。

六、主旨(利用三幅图总结了词的内容,来看一下词的主旨)

本词描写了赤壁壮丽的景物,联想到赤壁古战场以及周瑜的形象,赞颂其功业,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和旷达洒脱的情怀。

七、结束语:

这首词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和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放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会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课后大家可以对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扩展阅读,与今天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对比,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七、写作特色

1、整首诗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一气呵成。

2、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3、使用对比衬托手法。(正衬:用“千古英雄人物”“一时多少豪杰”衬托周瑜。反衬:用“早生华发”的词人,反衬 “雄姿英发”的周瑜。)

4、语言简洁生动,意境雄浑壮阔。

八、作业布置

背诵词作,品味诗人的感情,完成《同步训练》。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惊涛拍岸图:———————雄伟壮阔(写景)

豪放 雄姿英发图:———————雄姿英发(怀古)对月饮酒图:———————人间如梦(抒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6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关键字词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提问法。3.讲授法。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文武双全的曹操)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作者及背景。(教师略作提示)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宦海沉浮,但文学艺术成就颇丰。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

2、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苏轼因被指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此词是游赤鼻矶时的感怀之作。

三、朗读全词。

1.听朗读

2师范背。

大江东流,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瑜赤壁,乱石凌空,惊涛扑岸,翻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周郎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金戈铁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四、对比感知意境(讨论)

1、大江东“去”与大江东“流”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去:时间流逝,历史的沧桑感。

整体有大江奔流之势,汹涌奔腾。为全词奠定下豪迈雄浑的感情基调。(朗诵出气势)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将“周郎”改为“周瑜”行么?

周郎:显得特别年青潇洒

3、我们再想想,人名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前闻名吗?不闻名。那么——

[赤壁是因为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因而,赤壁是因为周瑜而闻名的] 问:反过来说呢?

[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乱石凌空,惊涛扑岸,翻起千堆雪”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5、这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诵读)

6、“公瑾”和“周郎”不是都是指的周瑜吗?为什么这里是“公瑾”?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而且再用与前面重复了;

7、周瑜本是武将为什么不能用“金戈铁马”?

金戈铁马: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羽扇纶巾: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其次与下文连接更为紧密,凸显了周瑜成竹在胸,从容淡定的指挥,也突出了其雄姿英发的形象。

8、我画蛇添足弄错了很多,没想到苏轼也有个地方弄错了,你们发现没有?找一找?

小乔初嫁了——小乔出嫁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有句话,新婚燕尔!如按上面的解释,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出嫁,而是已经嫁了十年了,真的不是小乔,该是老乔了。

9、那么,我们考虑一下,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出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难道是强调周瑜还沉浸在热恋当中吗?

[其实,这里词人是故意为错。大家是否记了开头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这里是美女衬英雄,在苏轼心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不仅仅是勇武有力,还要有柔肠,所以,词人有意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新婚放在一起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的那种豪气、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雄姿英发”。

10、此时此刻,你头脑中浮现的周郎是什么形象?

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青年将领的形象。(诵读)

11、那么此时的我呢?

“早生华发”为什么?

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

刚过而立

年近半百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12、难道苏轼就这样沉郁下去了么?

不,没有。他高歌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四、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自慰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朗诵)

13、小结全词。

全词由“大江”带出,写景、怀古、抒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那么学习了这首豪放词的代表作,它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景之壮,人之豪,情之达。

我们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知人论世、品味语言、分析意象、辨析表现方法,体验情感。

最后,我们一起来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五、延伸探究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是什么法?

炼字

这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考题之一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②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总结:

1、析义

2、述景

3、作用)

1、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提问:分析“润物细无声”中“细”字。

一个“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2、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安石)提问:此句中哪个词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绿”写出了江南两岸在春风的吹拂之下一下子变得到处绿油油的画面,把春天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活了。作者借此景表达对家乡无限思念之情。

六、作业

宋 ·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解析:“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析义)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述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作用)

七、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炼字:析义

述景

作用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诵读法和意象分析法学过这首词了,我们欣赏到了赤壁的波澜壮阔与气势磅礴,周瑜的风流儒雅与从容不迫,还体会到了苏轼的怅然失意与旷达洒脱。今天我们从炼字的角度再来赏析这首词,首先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四、寻踪觅迹,古人炼字

你知道哪些诗人的炼字故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五、拨云见日,高考炼字

古人重视炼字,高考也重视考炼字题,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样的题型是如何来考的。

1、高考炼字题提问模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2、答题步骤

念奴娇学案教案 篇7

反思日常的教学活动, 要真正打破传统的“老师给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 形成“学生探究—老师辅助”的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模式, 就有必要从最平常的“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源头入手, 从“教”与“学”双向活动的准备阶段开始, 也就是从老师备课与学生预习这两个课前准备环节上做些探究: (1) 改变老师的备课角度、备课内容, 将“备写教案”改为“备写学案”; (2) 改变学生的预习内容与预习形式, 将“课前预习”改为“课前自学”, 以此来牵引整个教学过程, 从而尊重和维护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

一、从“教学目标”设计到“学习目标”设计

教师在教案中编写的教学目标, 一般而言是不会向学生明白展示的。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 (1) 它来源于新课程标准, 自我设计的成分不多; (2) 它像个通用的标签, 每个课时内容都能通用; (3) 它只是给教师看的术语, 是教师在这一课时中通过各种方式去完成的目标, 与学生了解与否关系不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仅有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我”要学些什么。只有学生明确了自己现在或接下去要干什么, 他们才能调整自己的思维, 才能调动自己朝着目标前进。所以教师应以编写给学生看的学案或讲学稿来取代编写给自己看的教案。

学习目标的设计:一要明确也就是具体化, 让学生明明白白地了解自己“要”学些什么, “要”达到什么目标;二要层次化,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 积极主动地去努力和实现。对于学生学习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要作出特别的标注,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从“教学方法”设计到“学习方法”引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改, 我们都知道方法的重要性, 以往教师关注的方法大多数是“如何教得生动有效”, 侧重于探究教的方面, 结果往往是学生上课“喜欢”听课了、也能“听懂”老师的讲解了, 课后遇到问题却仍然不能自主分析做题, 最终双双沦陷于题海之中。现在,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与此同时, 还要引导他们掌握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因为只有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 他们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学习的方法有成千上万也是千差万别, 对于何谓好也是各执一词。我们认为, 某种方法为学生所用, 并且用到熟练的程度, 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了, 那就是好。因此,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提供某些学习方法 (包括阅读、解题等方面) , 但学生大多数是“学其形而遗其神”, 只有当他们反复运用并取得良好成效后, 才自然而然地为他们自己所用, 成为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为学生提供学案时, 教师不妨在相应的地方注明可用的学习方法, 如难以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多人讨论, 多次下来, 学生自然就会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在面对不同情况时能够决定用何种方法来加以解决。当然, 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会带有他自身的习惯或偏向, 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学生, 可以不时邀请学生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 让他们相互间寻求最佳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自如运用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 “习惯成定势”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

三、从“复习、导入”到“知识准备”

笔者刚走上教育岗位时接触的是传统教学, 比较重视前后知识的衔接, 往往以复习旧知来引出新问题, 然后再进入新知的讲学;新课改推行之初, 大多数老师推崇情境导入, 通常先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后展开教学活动。两者相比, 确实后者能吸引学生, 但有时情境导入使用多了、久了, 学生的反映是课堂上先听个小故事、小片段提提神, 然后再听老师讲课, 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用也大大削弱了。由于这两者都是站位于教师的角度来准备的, 都以“教”为主, 以“学”为辅, 并不能体现或符合学生自己学习的心理, 所以都不能很好地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或动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认识不是单向的主体对客体的消极接受和被动反映的过程, 主体并不能直接对客体作出反映, 而需将客体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 然后才能对客体作出反映。对于教师来说, 课前准备时与其苦心设计课堂导入情境, 不如想方设法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去启发、帮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和吸收新知识。

初中思品学科的检测和考试采用开卷形式, 对于学习内容灵活运用较多, 课堂更需要学生“活学——学活”。因此, 在教师编写的学案中, 在告知学生要学什么之后, 接着还应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准备: (1) 阅读教材哪些内容→初步整理知识要素。一般是出示阅读填空题型, 引导他们查寻出“是什么, 有什么, 为什么”之类的知识要素。 (除极个别学生外, 这一预习要求学生们都能自主完成) ; (2) 了解教材基本内容→自主解决基础题目。一般是在学生大体了解所学知识要点后, 编写一些浅显的选择题型或是非判断题型,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掌握知识要点。 (极少数学生对于这一预习要求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粗枝大叶而出现某些失误) ; (3) 勾画知识结构图表→自我重构知识网络。一般是在学生能简单罗列“学了些什么”后, 引导他们反思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甚至是新旧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自我分析、重构知识结构, 进一步把教材内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能去尝试, 如果辅以明确的检验要求或让他们在课堂上自我展示, 学生们会做得很好) ; (4) 编写课时检测题目→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预习) 时, 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 让他们提出一些疑问或编写一些问题, 这有助于学生们进一步梳理知识。 (肯定会有学生提出老师疏忽的地方, 会有学生编写一些值得我们探究的新型题目)

此类“知识准备”比以往的“复习”或“导入”所用的时间要稍长些, 如课时较紧也可放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这种预习虽不能说完全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 但确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老师只是在引导、帮助他们获取新知, 是由他们自己在“取得”而非老师在“给予”, 是他们在内化书本上的东西。

四、从“教学过程”的预设到“学习过程”的预设

学习的过程是以原有的知识结构去认识、连结新的知识的过程, 好比滚雪球, 要让雪球自己粘起地上的积雪。

在传统教学中, 一份周密而全面的教案如同老师编写的剧本一样, 环环相扣的课堂预设与讲析也只是老师在演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已, 期间绝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罢了。这其实是由老师代替学生去完成“自我讨探”的学习过程, 形成了一种要求学生专心听课——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 这就把“学习”异化为“听讲”, 这在一定程度上包办或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新课改要求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 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如果把课堂比作是战场, 那么老师就应是作战参谋, 学生才是战场上真正的指战员, 要让他们自己拿起手中的武器 (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惯用的学习方法) 去英勇地杀敌制胜 (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解决新的问题) 。

课堂上教与学的一切环节应该是师生共同进行, 老师有老师的设计思路 (单个的) , 学生有学生的理解角度 (群体的) , “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 只要老师放手发动学生, 学生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合作学习成果。因此, 我们把以往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改为对“学习过程”的预设, 更多地考虑、分析和收集学生的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距离和切合点。一般在学案中结合着所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预设三四个探究题, 并在题目后注明难易度, 学生相应地选择独立完成、相互讨论或者是寻求帮助。同时, 还预留了学生提问的时空, 由学生来提一些互难题、存疑题或者经典题, 以弥补老师、同学个人思考的盲点。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老师预设的题目, 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选择讲或不讲、讲多或讲少;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老师则应先归纳、提炼要点后板书在黑板或大屏幕上, 然后根据课堂实际来选择由其他学生解答、老师讲析还是容留课后解决。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去寻求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让教学真正做到“因学生之学而施教”。将精心编写教案改为精心编写学案, 将剖析讲解例题改为辅导解决疑惑, 从而引导和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

五、从“对作业的批改”到“对表现的评价”

凡行动了总有收获, 凡学习了便有成果, 即便是“一头雾水”“一无所获”, 学生也还能意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理解能力的缺失、解题方法的不当, 等等, 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成果, 因为它是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首先的、第一的自我评价, 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办法、动脑筋来重构知识结构, 没有哪一位学生能接受自己“做白工”的。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自己学习的成果首先要面对的是自己的评价, “我看完了”、“我了解了”、“今天的内容对我有点难”……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目前的学习成果去安排下阶段的学习进程;接着学生个人的学习成果要面对群体的评价, 可能是直接的 (老师、同学来评价你的学习) , 也可能是间接的 (你评价别人的学习反思自己的学习) , 如“预习准备题的完成情况如何”、“实践探究题能否解答”等, 此类评价或许能肯定他的前期学习成果, 或许会否定他的前期学习成果, 但都有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且学生学习的成果还得接受综合的评价与认可, 课时学习完成后, 最终将回归于“用”。

为了促使学生积极自学, 教师在编写学案时, 要针对不同的环节设计要求不同的检测题目并明确辅以评价标准, 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 强迫他们认真自学, 如前面提过的, 预习时——认知层次的知识要点 (一般以填空和判断题型为主) , 探究时——理解、运用层次的知识 (一般以选择和问答题型为主) 。因此,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 教师一般应兼顾认知、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 设计三四个不同题型的题目来检测他们的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控制难度 (以肯定学生学习为主要目标兼引发他们思考) , 此类检测题大多数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完成,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留给学生课后完成。 (课堂检测也好, 课后考试也好, 都应是对学生的教育, 都应是学生的学习。)

上一篇:学校心理辅导室方案下一篇:班级课外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