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推荐8篇)
为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建设与环境整治,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进程,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佛发„2010‟6号)文件精神,现就我村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与建设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规划先行、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出、稳步推进,政府引导、民主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村庄建设规划体系,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达到村庄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美化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
采取“突出重点,先行试点,分期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计划用1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鑫源村示范村的规划建设与环境整治任务。
(一)规划目标任务。按照“因村制宜,突出特色,改善环境,促进发展”的原则,高标准编制村镇规划,构建示范村规划体系。
(二)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目标任务
1、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即村庄主要道路硬化、绿化工程:村庄组级主要道路平整、硬化,道路两旁净化、绿化;建筑物整饰工程:村庄建筑物达到风格基本统一、色调基本协调、窗檐基本规整的标准;房前屋后平整绿化工程;农户庭院整洁,并种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人居环境;饮水清洁工程:保护水源地、保障人畜饮水质量,实施集中供水;农村节能推广工程: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等绿色清洁能源;圈、厕、厨改建工程:开展猪圈鸡舍、厕所、厨房的改建,根治全乡污染源头,有效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垃圾及农肥集中堆放处理工程:垃圾和农肥集中堆放,进行简易的无害化处理;村庄污水有组织、成系统排放工程:污水集中汇集,避免污水横流的现象,从根本上杜绝蚊虫滋生。
2、电力电讯。加强供电设施与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通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供电实行“一户一表”,对供电线路进行整治,减少交叉、跨越,并与电信线路实行隔离。“十二五”期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固定电话入户率达95%以上,移动通讯信号覆盖率达100%,100%农户用上安全电。
3、公共设施。积极配套和完善文化、娱乐、医疗等公共设施。文体活动场所可与打谷场统一设置,综合利用;村委会设立村务公开栏、科普宣传栏、阅报栏、旗杆等;中心
村设立卫生室;建连锁化“农家店”或便民商店。
4、住宅改建。按照“使用功能方便合理、日照充足、通风良好”的要求,对农民住宅采取抹灰粉刷、加檐、平改坡、外装饰、改建外立面等多种方式进行整治与改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住宅内设水冲式卫生间,逐步取消分散的户外厕所。大力推广建房新图集,新建住宅使用耕地的农户不超过120平方米,层数以2-3层为宜,体现单体建筑个性与整体风格和谐统一,形成地方特色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村庄风貌。
5、村容整治。农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率达到90%以上;公共活动场所设置公厕,标准不低于30-50m2/千人,建筑面积不低于30m2;家庭散养家畜做到人畜分离,合理集中布置牛栏畜养用地;逐步取消分散的户外生活垃圾池,实行集中处理。拆除影响村庄规划和村容村貌、压占道路红线与地下管线、河道控制线、高压走廊、公共绿地、文物古迹等违章建筑物及其他设施;对废弃池塘、沟槽进行平整,优化村庄出入口环境面貌。
6、生态绿化。按照人均不低于1.5m2的标准布置中心绿地及公共活动场所绿化场地,充分利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及宅间空地种植经济作物和乡土树种;推行农作物秸杆还田或用作禽畜饲料;对公用池塘进行定期清淤,保持水面洁净。
7、防灾减灾。地处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的村庄及时修建防洪堤、截洪沟、泄洪沟、护坡、挡土墙等防灾减灾设施。杜绝在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山洪冲沟等地质危险和隐患地段新建建筑,对此地段上的建筑要逐步迁移到安全地带。公共活动场所要设置灭火器等防火、灭火设备。2层以上住房应进行抗震设防设计。
8、文化保护。列入县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按已批准的规划实施保护;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有关专业部门要进行充分论证,确定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不得随意整治;对古树名木进行登记,挂牌予以保护,不得砍伐、移植、出售,不得在古树名木树冠直投影外5米范围内进行影响其正常生长的各类活动。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支部书记组长,陈邦友、杨能娥担任副组长,张建军、罗明友、慧心骑为成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定期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和通报。
(二)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根据各户的经济水平、自然条件、产业特色等,按照“不求其大,但求其美”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批“传承历史文化、巧借山水景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田园风光、融合现代文明”的新村庄。
要以产业为支撑,突出发展旅游型的新型村镇,促进经济发展
(三)完善政策,构建平台。一是盘活土地,筹集建设资金。在节约用地的原则下,实行总量控制、占补平衡,边建设,边复垦;二是加快人口聚集。鼓励农民进集镇生活、居住,对条件恶劣地区的分散村民实施集中搬迁;三是完善机制,鼓励多方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鼓励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参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经营。
村庄整治工作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组织动员和支持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下面以大连市金州区登沙河街道姜家村为例对东北新农村规划建设及村庄整治中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
大连市地处辽宁省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姜家村位于大连市金州区登沙河街道西部,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东北部是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同时私有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经济实力强。在规划中被确定发展为近郊农业型新农村。在规划中我们将着重对姜家村进行以下几点的村庄整治工作。
1 乡村景观环境的整治
乡村景观环境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景观包括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乡村景观建设及环境整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实施。
在姜家村规划中景观建设及环境整治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公共中心的建设;乱搭乱建的整治;房屋院墙的整治;人畜分离的整治;闲置空地的整治。
1.1 公共中心的建设
传统农村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十分注重公共空间的营建,以市集、庙会等活动场所为中心,进行日常各种社会活动。目前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规划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添加和整修。结合道路交通规划,沿村中主要道路进行布局调整。围绕公共中心,设置一些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特色的店铺。
1.2 乱搭乱建的整治
整理规划村屯零散户房屋,拆除93户,新建70户,保留建筑维修整治250户。对街面上的草垛堆放、自建的厕所进行整治。
1.3 房屋院墙的整治
目前姜家村建筑外墙颜色混杂,风格不统一,檐口高度也参差不齐,在规划中对村庄内的住宅进行集中整治,规定统一的围墙屋顶的材质色彩
1.4 人畜分离的整治
由于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部分村民在住房外侧搭建牲畜圈,不仅影响村庄景观,更带来环境上的污染,在规划中统一修建牲畜养殖地,对人畜进行分离,对环境进行整治。
1.5 闲置空地的整治
农村园林景观及设施设计应体现农村社区文化的特殊性,要为农民提供休息交往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对于闲置空地规划建设适合农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广场和活动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少、见效快、易于管理和日常维护的项目,起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应具有功能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要适合农村环境所需,形式要简洁美观,不宜追求豪华与气派。沿街种植行道树,与宅间绿地、中心广场结合,最终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变单纯的景观绿化为融绿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绿地规划,真正使村民感受到村庄的变化。
2 乡村道路的整治
2.1 村域主要道路
姜家村有四条乡级道路通向登沙河街道、大李家街道、华家街道、杏树屯街道、阿尔滨村。本次规划理顺村内原有乡道、村道路网,并对原有路面进行硬化,已硬化的道路进行拓宽,平整破损路面,整修道路排水系统,道路修建采用统一设计模式,主要采用水泥路面或柏油路面,规划新增柏油路6km。
规划沿村内主要道路增加公交站点,使村民出行更为便利。
2.2 农户房前道路
姜家村农户房前道路现状全部为土路,并且没有排雨水系统,在雨雪天道路积水非常严重,本次规划我们设计出房前道路的统一修建模式,单侧设置边沟,也考虑到村民特有的一些生产生活上的需要,统一进行硬化,材料可以采用水泥、石板、柏油等,宅前道路硬化5.2km。
2.3 农田道路
农田道路是村民田间劳动的主要道路,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现状农田道路大部分为土路,一遇下雨下雪便泥泞不堪,给农民带来很大的不便。结合现状农田路,规划出村民田间劳动的主要道路,对道路路面进行平整硬化,路面硬化材料主要选择水泥、石板等。
2.4 道路亮化
姜家村现状道路没有照明系统,根据村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主干路及部分宅前道路旁规划安装路灯,以方便村民的生活。
3 农村住宅建筑的整治、建设
“农宅”作为一种普通的居住形式,反映着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它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人们不同的居住习惯,同时也因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在环境、建筑、室内等方面打下深深的文化烙印,而这里的居住环境则成为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东北地区地处我国最北部,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其特有的气候特征与自然条件,必然对居室的环境设计产生影响。大连农村住宅多为红砖房,取暖能源以秸秆、柴草为主,平房居民的采暖形式仍是以烧炕取暖为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建住宅越来越多,由于建造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大都是自搭自建,建房时多选用落后的建材,使得建筑的色彩、格局、样式非常混乱,破坏了环境美观,又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造成土地和金钱的浪费。
在姜家村规划中,对村民住宅进行了统一设计,用以指导农民进行建设,同时设计出几种平面户型,以满足不同农户的人口构成和经济条件的需求。对于户型的设计,在平面中考虑各家农用设施的存放,秸秆的堆放位置等问题。通过集中规划建设来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我们在姜家村规划中保留东北农村所特有的居住形态取暖还是主要采用烧炕为主,同时我们也建议在农村推广新能源的利用,对于新建住宅建议进行一些新技术的尝试,比如建造节能建筑、进行太阳能采暖、壁挂炉采暖等。
4 新农村规划所带来的农村经济发展
姜家村现状以第一产业为主,村内还进行粮食、果树等一般农作物的种植。在新农村规划中姜家村将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生态农庄),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努力拓展第三产业,利用“都市农业”“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卫生条件,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收入,真正实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摘要:针对东北农村的一些特点,分析了在新农村规划村庄整治建设中所应着重考虑的几个问题,对乡村居住环境的整治、农村住宅建筑的整治建设及乡村经济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研究,以期指导东北新农村建设工作。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村庄整治,乡村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施丽芳.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思考与体会[J].山西建筑,2010,36(2):68-69.
[2]刘静霞,卢素英,安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浅析——以河南省汤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1):15-16.
[3]杨丽娜,林士军.尊重地域文化建设东北新农村[J].住宅科技,2008(1):21-22.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设现代主义思想新农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它的着眼点与出发点应以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方式、发展农村地方经济以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严格遵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以及落成小康家园的建设理念,多角度、全方位的加强新农村的设计、建设与规划工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变其传统的生活方式、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优化新农村的整体布局工作,全面考虑农村管理、农民教育、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等内容,共同提高良好的生活氛围、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地方发展经济与居住环境,促进新农村经济协调、统一、长久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规划、设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对社会的繁荣发展、国家的积极向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规划工作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工作环节。
1 当代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1.1 以集镇发展为龙头,以工促农,促进集镇协调发展
农村是城市发展的边缘地区,后备资源。所以,在建设新农村时,首先要考虑的应是与集镇建立良好的发展关系,利用集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资源与优势,促进乡村生产与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始终坚持环境、人口、经济与社会等几大要素的和谐发展,实现地方发展策略与农田整治目标,将村民从原居住地迁移到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区之内;尽可能的节约建设所用面积,退村还田,实现绿化、环保与扩大耕作面积的目的;完善整治农田所需的水利设施,在政治农田方面付出一定的努力,全面推进机械化农业,以此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生产力,积极建设田间林网与路网,改变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推动整个新农村,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1.2 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充分考虑地域问题,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利用当地的气候与环境,加强绿地环保建设问题,保护植被与水洗,建立健全的污水处理体系,改善房屋的日照、通风、消毒与采光等卫生条件,从根本上整治适宜新农村发展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让建筑能够与大自然建立友好关系,打造现实主义社会的“绿色生态家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居住环境,让人们能够长久的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美妙的田园景观中。
1.3 以人为本,关怀人性健康
将与人为本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将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行为联系在一起,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条件,尽可能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沟通设置与平台,创造出令人向往的、人景交融的原生态居住环境,和邻里创造良好的关系,充分发扬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精神,确保以人为本的建设核心。
1.4 保护特色,丰富农村人民文化生活
传承传统、鲜明的地域文化,在提倡现代化主义文明风气时,还需保护当地民俗与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当地文化特色,是提高、巩固村庄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结合现代化建筑理论,将新农村的风貌切实展现出来,创造出当地文明特征的交流环境与居住空间,让新农村既富有现代化居住环境的韵味,又融于乡土文化之间。按照当地的习俗与生活习惯,设计新农村的规划指标,设立各种类型的休闲娱乐场所、交流场所以及文化学习场所,以此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1.5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文化服务设施,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将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即为转变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以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为基础,保留水体与植被,既为人们提供合理写作、沟通的空间,又能充分满足放、堆、晒、打等生产要求。
2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的原则
①按照新农村的建设理念,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促进新农村经济、生产和谐发展。②以降低成本为目标,尽量突出节约资源的重点;③体现当地政府下发的政策,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发展;④实行远近相结合的原则,并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⑤节约建设用地,促进地区协调、统一发展。
3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的建筑单体设计特色
3.1 合理安排建筑使用空间,考虑新农村的居住功能
现以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瑶塘新村建设为例。在本次的设计过程当中,将节省成本、土地面积的原则贯彻始终,采用两层的建筑型砖混结构,以150m2的标准户型对建筑进行整体式布局,可设计四种以上的设计风格以供农民进行参考与选择。同时考虑到本地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应设计小户型与大户型两种可供商业租赁的户型。
其中,户型A相对来说,户型是最大的,整体面积为180m2,一层为生活用房与主人卧室,在设计储藏室时,采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将楼梯下的空间设计成主人喜欢的风格,二层设置为可供出租的客房,具有独立的洗手间与起居室。客房与主人所用的厨房也是独立的。这样一来,能够最大程度避免相互干扰。还可以结合绿化、环保原则,将农家院设计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休闲空间。
3.2 建筑色彩与造型充分尊重当地传统民居风貌
利用现代化设计方式,在保留传统民居与当地文化的基础之上,提炼出符合本地特色与居住方式的建筑元素,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设计过程当中。采用仁化县传统民居的设计方式,局部可以采用白色抹灰的色调,同时为了营造出梦幻的光影效果,大胆的和屋顶坡度相连接,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兼并的建筑特色。
3.3 本地建材选用经济实用
建筑外墙采用灰砂砖,并加做外保温强,提升冬季室内的温度,外墙选用白色涂料,进行局部涂刷,勒脚外粘贴浅色的斩假石与毛石,屋顶与阳台的栏杆应进行加固,确保安全性能,保留了原始的乡村风格。窗户设计采用白色塑钢窗,中空玻璃一窗一纱,建筑外门采用本色木门,为了有效加强室内的保温性能,特借鉴北方建筑的设计风格,在门内侧增设可拆卸玻璃门。
4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的居住环境设计
在设计新农村居住环境过程中,为了加强新街与邻里之间的友好沟通,提高新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在四个建筑审计中,还应加强文化宣传以及绿地交流等方面的设计,并在中间地段设计出可供人们休闲、休憩的广场,与此同时,考虑到对居住区静、动两者之间合理的、有机的格局。在设计园区植物景观等方面时,应结合本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地域特点,保留原有的植被与水,选取容易成活的植物来种植。
5 小 结
在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以上述设计理念、要求为基础,并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居住情况,进行不断的开拓与创新,尽可能的创造大自然与人类能够和谐相处的生活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工作环境与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洪艳,邵晓萍.新农村建设之新村庄规划设计探索——以宁波鱼山头村为例[J].浙江建筑,2007年9期.
[2]廖寧.新农村村庄建设及农村危房改造规划设计研究[J].现代物业,2013年6期.
一、规划先行,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一)加大投入,着力推进村级规划编制工作
各乡镇政府要切实履行村级规划编制责任主体的职责,按照“注重长远、有序推进,合理用地、集约发展,生态优先、突出重点”的理念全面做好村级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两年内完成全部村级规划编制。对已经编制的村级规划,要在近几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提升;对确定为“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示范村的村庄,要尽快做好规划编制和补充完善工作;对示范村以外的村庄,村级规划要在现有村庄布局上进行优化,侧重于村庄整体风貌的打造和环境综合治理。一是构建城郊“社区”型村庄。对城镇规划区内的村,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征地拆迁补偿,根据每个村所处的具体区位,按照“家庭产业园”、“民俗旅游园”两种村庄进行规划;二是构建“中心村”型村庄。对城市规划区外的村庄,通过宅基地置换方式,按照“仿古式集群”、“别墅式集群”两种村庄进行规划。
(二)因地制宜,优化村庄整体布局
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有利于生产生活和优化资源配 1
置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保护基本农田,科学合理规划,有序改造城中村,整合城边村,优化中心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消除地址灾害隐患村,合理确定村中布局和建设规模,引导农民向县城、集镇集中。
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整村推进,注重建设实效
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结合“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村庄作为示范村,集中投放农村住房建设项目,并围绕示范村建设,整合农村各类住房建设项目和各类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整治、扶贫开发和产业发展等涉农项目,实施整村推进。各乡镇优先考虑交通沿线、景区景点附近及乡镇集镇所在地村庄作为示范村,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有序建设。示范村要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整村打造、整村配套,突出解决好群众住房困难问题,确保新建住房住得进、住得好。通过整村推进方式,力求达到村庄建设规划一步到位,困难群众危房全部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同步解决,广场、垃圾处理、给排水、党员活动室、村级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
(二)结合实际,确定建设模式
示范村要结合村庄建设实际,确定不同的建设模式。可采用以下几种建设模式:
1、旧村改造型:对规划确定保留的村庄,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开展住房建设,以补充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采取拆除、整治、保留相结合的办法,对村庄内房屋进行梳理式改建。
2、异地搬迁型:对居住环境差、生存条件恶劣和有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的村庄,实施整村搬迁,倡导集中连片建设,鼓励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3、合村并点型:对中心村、经济强村和企业周边规模较小、区位相近、分布零散的村庄,通过宅基地置换方式进行村庄撤并,引导农户集中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通过集中式成片建房,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拓展发展空间。
4、村企联建型:主要是通过土地入股、村企联建等方式,由企业、村集体共同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腾出的土地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实现村企共同发展。
5、房地产开发型:对纳入城市开发建设总体布局的城边村、城中村,采取房地产开发模式,进行整体拆迁、整合改造,变村庄为城市社区,达到改善农村住房、改观城市形象的目的。
以上建设模式中,旧村改造型为主要类型,其他类型是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的补充类型。由各地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
(三)突出特点,打造建筑特色
各乡镇、村委会要结合当地民族特点、旅游、生态等资源特色各群众生活习俗,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村落布局、传统建筑风格和经济承受能力,合理制定农房建设标准,严格按照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的农村住房通用图集建设,突出反映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时代风貌,体现文化内涵及建筑风貌的多样性,达到抗震、防水、防灾、节能、环保等标准规范的基本要求。在农村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注重围墙、单个建筑体得色彩搭配,做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
(四)配套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水平
按照道路硬化联农户,水利沟渠联田地,绿化美化联庭院,活动阵地联村民的目标,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水、电、路、电话、电视、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自来水管网池建设,保证人畜饮水安全卫生;抓好进村公路和村间道路硬化建设,保证农民生产生活出行方便;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切实降低农民的电费支出;抓好有线电视网建设,让农民看上多频道清晰稳定的电视节目;抓好村文化活动室建设,为农民提供一个开会、学习和娱乐的公共场所;
有条件的地方,要努力实现通有线电话。二是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首先要抓好“三改一池”(改厨、改厕、改厩、建沼气池)建设,提倡和鼓励建设标准户厕和标准畜厩,对改厕、改厩农户给予资金补贴,积极引导群众实行人畜分离,让家家户户都用上清洁能源和卫生厕所。其次要抓好治理“五乱”(柴草乱堆、粪土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畜禽乱跑)和“两清”(清理路障、清理闲置房)工作。要通过治理“五乱”,实现村容干净整洁卫生,并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切实解决“脏、乱、差”问题;通过“两清”,拆除规划范围内的畜厩、厕所等建筑物,拆除闲置的旧房和残垣断壁,为实施规划扫清障碍,促进节约利用土地,实现村容美观。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 建设。按照“栽足四旁、栽满庭院”的指导思想,在家前屋后、农宅庭院开展大规模植绿活动。庭院绿化要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地域特色,以适合当地的花卉苗木为主,通过整理形成较为集中的绿化用地,做到应栽尽栽。同时,积极配套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结合村庄环境整治活动,狠抓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三、加强领导,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加大扶持,完善投入机制,通过财政投入、部门帮扶、村民自主、社会捐助等渠道,加大对村庄整治工作的投入力度。
根据xx农办[2008]03号《关于限时上报新农村三个规划的通知》、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1镇十村”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的实施方案》要求,现印发ss乡2008年—2010村庄示范整治规划: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优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握新形势,理清新思路,实现新跨越。加大村庄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势必加快农村社会发展,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工作目标
根据村庄示范整治工程五年规划的要求,2007年工作目标是: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完成庞岗、瓦杨2个示范整治村的建设,到2010年底实现以点带面,完成全乡9行政村村庄整治工作。
(一)加强领导。建立乡领导联系、部门挂钩示范创建村制度,乡长是本乡村庄示范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村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村党支部书记是本村村庄示范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严格按规划建设。新建农宅要按村庄规划进行建设,依托移民建房,做到不随意选址建房,要拆旧建新、户厕配套,村内无乱搭建现象。15户规模以下自然村内农户严禁在原宅基地拆旧建新,建房农户均须进中心村选址建房。
(五)加大监督力度。加强对村庄示范整治工作建设工作的检查监督考核,确保村庄示范整治工程建设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
(六)完善长效管理制度。对已完成示范整治工作的行政村,根据实际情况,每半年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整体提高的目的。对落实长效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评,并对考评结果进行通报、奖励。
三、整治规划内容
(一)建筑整治规划
1、村内建筑现状
村内现状建筑反差较大,新旧建筑交错布置,规划按建筑质量及建设情况把现状建筑分为五类:
1.1质量较好的建筑:主要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部分近年修建,建筑质量和装饰水平较好,为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配有卫生设施的建筑。
1.2质量一般的建筑:主要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多为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基本配有卫生设施的建筑。
1.3质量差的建筑:主要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修建,多为砖木结构及木结构建筑。这一类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久远,质量较差,一部分建筑已破旧不堪,严重影响村容村貌。此外一些建筑已是危房,造成了安全隐患。
1.4临时、违章建筑:村内各村民住宅房前屋后及闲置地上,建有数量较多的临时、违章建筑,多为一层,为村民生产、生活及堆放物品之用,这类建筑的存在破坏村庄形象,并严重影响到周边建筑对日照、采光、通风、消防、卫生等的要求。
2、整治措施
通过对现状建筑的分析,我们发现规划基地范围内质量较好的建筑(包括在建住宅建筑)多在主要道路沿线,且多分布在中段村;质量一般的建筑质量、质量差的建筑以及违章建筑数量众多,分布较广,问题复杂。基于这种情况的实际,考虑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满足相关技术规范的前提下,规划主要采取以下整治措施:
2.1保留建筑:对于质量较好的建筑以及在建建筑,规划除对因村内道路拓宽及其它城镇设施建设而需要拆除外,其余全部保留;对于一些质量一般的建筑(如宗教类公共建筑和部分民房),因其与周过环境比较协调,内部设施比较配套,规划也予以保留。
2.2近期保留建筑:对于兴港路南侧、新兴东路西侧、镇南路北侧、中魁路沿线(近期这些道路不拓宽)的大部分住宅建筑以及一些目前尚有使用功能且不影响城镇建设的建筑规划近期作保留处理,远期拆除。
2.3拆除建筑:对于质量较差的建筑,考虑到城镇形象、村民意愿,规划在村庄住宅整体安排的基础上,对其予以拆除;对于各种违法搭建的棚屋、建筑物和构筑物,规划过程中坚决予以拆除和清理;对于质量尚可但影响城镇面貌的建筑,规划过程中予以拆除。
(二)道路交通整治规划
1、现状情况
1.1两村内主要道路基本通畅,但路面过窄,个别道路为尽端路,部分道路通行不便。
1.2部分道路沙石路面,尚未硬化。
1.3街道道路现状人行混行形式,存在安全隐患。
1.4街道没有路灯,没有固定停车场地。
2、整治措施
2.1理顺和新建各道路,形成村庄道路系统,做到主次分明,布局合理。
村庄概况
桥头乡大江洲禾村自然村现有 1个组,户,现人人口,村庄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达到亩。以村前香港洞为主,山地面积达公顷,现状农业以水稻、烟草蔬菜种植及小户生猪养殖,外出打工为主。年人均收入元左右。
禾村地处桥头乡中部,境内潇水北支源头横穿南北,香港洞于村前道桥公路于村前香港洞南北横穿而过,南与省道县相通,往北10公里可达通广西桂林地区,北距乡政府2公里。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良好
为了加速推进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中,确实遇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广大村民的住房,生活条件问题,针对禾村村民危房栋户、无房户住房困难户为了切实改善村民居住生活生产问题,更快走向福裕路,结合本村老宅基地、村中园地,危房,村边荒地地块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住宅使用。危房户、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及需解决的居住问题。近几年来我们村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村民经济情况,经老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同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性整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如下:
一、全村统一规划建房,全村每户有房住,子孙后代有地建,合理节约国土资源,坚决不建农田.二是全村群众对现有村级组织的满意率及进一步实施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期望值达到90%以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三、建设项目内容与投资估算,计划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
1、危房改建:计划投资200万元。水泥硬化村内主干道路3公里,元
3土地平整项目,元
4污水排放管道,元
5自来水沼气池元
6小型水库、山塘的兴建、维修加固和渠道的疏浚、硬化:计划投资万元。
7、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普及:计划投资万元。
8、社会事业(现代远程教育站、计划生育阵地、村卫生室等建设及创建生态文明村组和科技文明示范户等):计划投资万元。
9、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基层技术服务部门和农村能人等:计划投资4万元。
三、资金筹措
1资金来源是请求政府拨款及村民自主投资建设
1、项目的实施管请政府部门在危房改建:水泥硬化村内主干道路,土地平整项目,污水排放管道,自来水沼气池,小型水库、山塘的兴建、维修加固和渠道的疏浚、硬化。于以拨款资助
2其它住房建设由本村民自主投资建设.五、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可改善禾村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总之本项目的实施可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六、愿景
禾村群众热切期望把家乡建设成布局合理、功能基本齐全、生态环境优美、果树环抱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确保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的结合。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禾村将本着“政策引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按照“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民居环境改造为突破口”的思路,坚持以村为主体,以院落为单位,以农户为单元的机制模式,扎实推进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的亮点村。
特此申请,请上级领导审核批准为盼。
道县桥头乡大江洲村委会禾村自然村
一、永嘉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来,浙江省永嘉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层次偏低,要素资源制约严重,经济持续增长难度加大,城镇化水平偏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造成永嘉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各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农业和农村产业低、小、散问题仍然存在,农业组织化、科技化、产业化水平低,高科技农业、现代农业、外向型农业发展程度不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速度较慢,现代农业新格局尚未形成。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农业生产经营缺乏有效的产、供、销信息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防灾抗灾能力比较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农村规划建设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与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产品供应相对不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养老难等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技术等较为稀缺,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人。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素质总体不高。同时农村外出人口众多,且绝大多数为青壮年,而留守农村的主要是一些“老弱病残”,山区村庄尤为明显,新农村建设面临无人可建的局面。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守旧、技能经验欠缺,转移就业难度很大,即使转移出去,也大多收入不高,稳定性不强。
(五)村庄建设规划滞后
村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居民住房较散乱,房屋间形成废弃地,造成土地利用的浪费;一般村庄没有给水、污水管网系统,生活污水四溢,严重影响生活环境;村内道路不成系统,等级低,路面没有硬化,村内小巷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村内缺少环境卫生设施,垃圾乱堆乱放;缺乏绿化、休闲设施及人性化空间。
二、不同类型村庄规划对策浅析
推行新农村建设,首先要编制好村庄规划。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规划指导下,发展经济,合理布局生产建筑、住宅建筑及各类设施建筑用地,进行以改路、改水、改厕、改线为主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永嘉县现有906个村庄,其所处区位、自然条件、资源赋存、发展历史、经济水平等呈现不同的特点。村庄整治规划和建设规划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特征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根据永嘉县的情况,村庄大致分为城中村、城郊村、古村落和一般村庄4种类型。
(一)城中村
城中村指的是现状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村庄,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通过新农村建设使城中村融入城市,彻底完成现状建成区村庄的城镇化进程,提升城市的总体建设水平。
1. 城中村历史成因分析
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城中村形成的制度原因,城中村是城镇化背景下政府行为短期化倾向的结果,是农民趋利性的产物。
2. 主要问题
城中村的改造不同于城镇化进程中的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涉及土地的转制、村集体和村民的出租屋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村民的利益交织在一起,远比一般的旧城改造问题复杂,主要体现在:
(1)改造成本高,投资回报小
城中村现有建筑密度大,社会管理问题严重,这也是使政府将城中村改造提上日程的原因。除了社会问题,高昂的拆迁安置成本,巨额的投资,回迁安置面积大、可用于销售的面积小,投资回报小,使得房地产投资开发商鲜有涉足者。如何降低城中村改造的成本,保证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是城中村改造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2)改造模式与改造主体问题
一是政府主导,由政府完成前期土地开发,然后采取市场化的招标拍卖方式;二是村民在政府指导与支持下,自筹资金,自行完成改造;三是开发商主导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将会成为改造的主要模式,投资的开发商将会成为城中村改造的主力军。
(3)改造程序及优惠政策问题
城中村现有土地属集体所有,在改造过程中涉及土地的转制,必须将集体土地转成国有土地,把城乡结合部的建设纳入城市管理的统一体制,加强村民建设行为的监督管理,避免村民的建设行为再次出现混乱。因此设计好改造程序及优惠政策,将城中村改造纳入城市年度建设计划,会有力推进城中村改造。
(4)村民的阻力问题
目前,城中村村民收入主要靠集体经济和出租屋收入,改造后的拆迁安置补偿成为制约城中村改造进程最大的障碍。村民大部分经济收益来自其所拥有的出租屋,因而村民只愿意接受面积补偿。城中村现有容积率已接近或达到城市规划的上限,如果要使项目盈利,势必要提高容积率,突破城市规划的控制界限。从目前一些城市的改造来看,改造后村民依旧过着以出租收入为主的生活,没有实现村民生存方式的转变,因此改造面临村民的意愿与改造最终目的相悖的困境。
3. 规划对策
城中村改造规划应当按照城市居住区标准执行。适当提高规划容积率,满足资金平衡要求。对于现状容积率特别高,或规划对容积率提高有特殊限制要求的村庄,应在政策上、资金上或用地上予以支持。村庄布局以就地改造为主,二产返还地统一在工业园区内安排,三产返还地尽可能在村庄周边安排,住宅布局可划分村民安置区域和商品房出售区域。坚持农民自愿,村庄建设要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来表决,政府要适时引导和扶持,充分调动农民主体的积极性,使农民自愿成为新村庄建设的主体。改造模式与改造主体可以根据村庄实际情况与村民意愿参照上述三种模式,其中开发商主导的开发模式将会成为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模式(如瓯北镇码道村旧村改造)。旧村改造涉及面广,需要各个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在规划的统一协调下,形成部门上下联动的局面。在改造过程中,形成下情上达的信息渠道,时刻听取村民意见,为旧村改造提供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帮扶。通过试点村的示范效应,形成以点带面的局面。做好配套政策研究,合理规划节余土地的使用,对于用地周转和用地取得方式、农村房屋土地产权、节余土地使用方式、收益分配问题,涉及到我国的根本法律,在这方面,还需要尽快加强研究,及早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为旧村改造提供依据。
(二)城郊村
城郊村指的是现状建成区以外、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主要处于城乡结合部。通过政策、规划、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引导城郊村健康有序发展,顺利向城市社区过渡。村庄改造与周边地区开发相协调,近期建设重点在于理顺和拓宽村庄内部道路,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远期按城市居住小区标准建设。
1. 主要问题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对城郊村的发展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在规划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规划因素制约了发展。城郊村大都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是未来的城市建成区,其道路系统和用地性质受到总体规划的严格控制。而规划制定和批准后,道路走向或地块用途可能因公共利益关系需要调整,或规划实施还要等若干年之后,这些因素制约了城郊村的发展。
(2)村民建房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由于城郊村地理位置优越,是城市扩张的战略要地,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很多地方都要求村民整体搬迁。但是,城镇化推进受到多种要素的制约,可能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实施过程,在没有实施之前,村民正常性的建房诉求可能就无法实现,人为地造成了村民建房难。
(3)失土农民收入得不到保障。按照现有政策,城郊村的土地被征用时,可有一部分的土地作为村集体留地,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但由于规划、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村留地很难用好使之转变为村集体收入。对大部分村民来说,失去土地以后需要转产转业,但因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技能和资金,很难找到好的或较高收入的工作。由于以上多种因素的存在,城郊村的村民对政府办事缺乏信心,较易产生不稳定因素。
2. 规划对策
原则上要求与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步进行,将村庄纳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如瓯北镇梅园村);村庄对外交通和村内道路网按城市规划进行控制,距离现状建成区较远的村,近期以环境整治为主,不搞大建设,对于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宜有限进行建设或重点进行环境整治,防止无序开发;多与群众沟通,广泛征求有关征地、拆迁、安置和建设方面的意见,重视村民正当诉求,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三)古村落
1. 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古村落保护
如何保护古村落及其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传统、农业文明和乡村文化,扭转古村落目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率先面对的命题。古村落由于历史悠久,破败残损在所难免。然而,不能因其外在的“破”和“旧”,就一拆了之而忽略了其历史变迁的痕迹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将看上去“脏、乱、差”的原始村落毛胚经过悉心打造成为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活文物,才是根本之道。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位于永嘉县境内,其上、中游分散着众多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历史悠久,保存完整,自然环境优美,规划布局讲究,建筑类型丰富,传统风貌独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芙蓉村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群,苍坡、岩头、枫林、埭头、林坑、岩龙等村已成为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对于上述古村落以及其他具有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古村落,应当在新农村建设中采取保护和更新并举的对策措施。
在保护的前提下,努力改善村民生活质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古村落文化游、田园风光游和农家乐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村民收入,维护古村落传统历史风貌,对古建筑和古民居进行有机更新,加强环境整治。
2. 主要问题
(1)古村落保护的意识淡漠
在一般情况下,除文物学家和古建筑学家等以外,多数人的思想似乎都有些喜新厌旧的通病。因此,几十年来,广大村民与基层干部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是淡漠的。表现为既不热衷,也不破坏的中性状态,有顺其自然的质朴情怀。
(2)缺乏高瞻远瞩的统一规划
1980年以后,开始重视农村规划建设,但初始阶段的村镇规划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一般缺乏统筹考虑,即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统筹安排,缺乏长远考虑,只是当有些农户急需建新房时,村里便确定一块地,然后给各户划一划。出现了东一块、西一块的局面,甚至将新房建在水道和道路上。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很少顾及保护文物和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
(3)建设性破坏不断发生
随着村民生活的提高,纷纷营造新房或翻新旧房,大量古民居被拆除,与古村古建筑风格极不协调的碉堡式楼房严重破坏了传统风貌。为了发展旅游经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盲目无序地建设现代化旅游设施,使原本古朴的村落失去魅力和特色。
(4)缺少保护维修资金
目前古村老屋维修资金主要依靠政府,但公共财政难以承受诸多古村的维护费用。
3. 规划对策
科学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划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开发村庄新区,精心选择新村位置,迁出部分古村落村民。维修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风貌区、历史街巷(如潘坑乡岩龙古村落)。改善乡村旅游环境,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加快建设旅游村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按照优化乡村发展和人居环境的要求,加强村庄绿化。建设水、电、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保障乡村旅游点用水需求,旅游村要实现自来水全部入户,加强乡村旅游区电力设施的更新、改造和维护,确保用电需要和安全。研发和生产乡村旅游商品、纪念品。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乡村旅游点扶持一批诚信规范的购物商店,形成乡村旅游商品、食品和纪念品生产销售体系。制定乡村旅游促销方案,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通过举办踏青节、赏花节、采摘节、民俗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内容,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增加乡村旅游专题宣传。
(四)一般农村村庄
以新农村建设5项要求为目标,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城乡管理体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近期以环境整治为主,理顺村内道路,合理布局各类建设用地,加强社会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保护土地、水体,改善人居环境。
1. 主要问题
建筑布局散乱,社会设施不齐全,基础设施不配套,道路狭窄、不成系统,环境卫生差,缺少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
2. 规划对策
主要是疏理村庄道路框架和排水系统,解决好交通和排水问题;统筹考虑厕所、垃圾箱(池)等环境卫生设施,解决好环境卫生问题;统筹考虑水、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其他基础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村庄的设施配套水平;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路边村角等闲置土地,加强绿化等环境建设,改善村庄环境,统一建筑风格和基本格调,改善村庄景观风貌(如岩头镇下园村)。同时新区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通过逐步过渡、置换的方法,保障村庄建设规划顺利实施。
(五)不同类型村庄规划的差异
通过上述分析,城中村、城郊村与古村落、一般村庄的差异可概括为:
1. 内容差异:
后者追求全面发展,注重协调,而前者更突出重点,特别强调经济的发展。
2. 产业差异:
后者较之前者更注重农业基础,走以农带商(或以农带工,尤其是加工业)的绿色产业发展道路,而非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3. 用地布局差异:
后者以基本的宅基地划分为主,而前者多参照城镇居住小区规划进行布局。
4. 发展策略差异:
后者多利用后发优势,尤其是古建筑、古民风保存完好的优势或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的优势,前者则多利用先发优势,走工业化道路。
5. 灾害防护差异:
由于地形条件的不同,前者的村庄灾害防护多以防洪为主,而后者以防涝为主。
6. 特色差异:
后者更强调原始古朴、自然生态的村庄环境特色,主要是对现有村庄空间格局的保护、建筑的维护与更新、生活环境及基础设施的改善。
7. 经费来源差异:
后者以多方筹措和政府财政支持为主,规划行为更少市场性、更多计划性,而前者多实力雄厚、自筹经费。
三、结语
新农村建设事关农民的生活,事关社会和谐,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好科学规划,区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纠正和克服各种误区,关注村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寻找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支点。
摘要: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要求,结合浙江省永嘉县实际,分析目前该县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不同类型村庄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守春.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五篇文章.今日浙江.2006/2
[2].新农村建设如何破题.2005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
[3].郭玮.新农村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问题.党建.2006/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
粮食生产再创新纪录。全省粮食产量屡创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连续3年超过1000亿斤,用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一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2008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658.8亿元、比上年增长5.5%。农民收入有了新提高。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4.24元。比上年增加602.64元,实际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多的一年。
(二)现代农业有了新推进
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全省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870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8个省辖市的监测中心、79个县(市、区)的农产品检测站建成运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三)农村面貌有了新改变
全省解决了约500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增农村通电户13.8万户,完成3600个20户以上已通电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4万公里,总里程达到21.4万公里,全省48081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油)路,1907个乡镇全部建有客运站,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95%以上;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5万户,累计达到238万户。
(四)农村社会事业有了新气象
落实“两免一补”资金43.9亿元,资助学生1262万人次;对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368.8万套课桌凳进行了统一配置和更新,集中解决了737.6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的课桌凳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发展到143个。覆盖农业人口7017.9万人,参合率达到90%以上,提前3年实现了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全面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按标施保;投人扶贫资金6.5亿元,整村推进803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7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解决温饱。
(五)农村党建有新加强
培育了一支“双强”党员干部群体,全省63.8%的村党支部书记达到“双强”标准,75万多名农村党员成为“双强”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6%。构建了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成终端接受点4911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6.4%。
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压力不断增大。河南大中型水库病险率高,水利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50%;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小,不足耕地面积的30%;农机配置不合理,制约着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
(二)农业效益低,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政府积极性不高。
(三)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难度大。
(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强。河南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全国低4个百分点,比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分别低6、10.2、9和1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为34.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比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分别低12.6、22.9、17.6和29.7个百分点;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20.4元,仅相当于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的51.5%、28.2%、31.4%和31.2%。
(五)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打破,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瓶颈。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分割的户籍、社会保障、住房、子女就学等制度仍未破除,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处于“流”而不“转”、“动”而不“移”的状况。
建议
(一)制定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此,必须解决好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因素,比如建立和完善促进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等,从而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
建议在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基础上,省、市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并对涉农资金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要鼓励金融机构强化服务农村职能和业务,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1、目前村委会换届每3年一次,党支部换届2~3年一次.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浪费。建议将村委会的任期延长至5年,与乡镇政府任期保持一致,推行党支部换届与村委会换届同步进行。
2、粮食主产区村干部的补贴标准一般每月仅为100多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和稳定,建议中央增加村干部的补贴转移支付,并建立健全村干部离职补贴制度。
3、扩大基层民主,增加乡镇直选试点,并逐步推广。
4、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建议将大学生村官列入公务员序列。
(四)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一是要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二是要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建议提高良种补贴标准,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将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补贴提高到免费供种的水平,并实现全覆盖;三是增加农机补贴。四是逐步提高粮食价格;五是遏制农资价格上涨过快。
(五)要进一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河南省是农民工的输出大省,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已占全省农民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工资低、劳动重、环境差、拖欠工资、缺乏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生活居住、文化需要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应进一步从法律层面规范劳动关系、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强化各级工会的功能,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促进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形成。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的制度,使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六)重点抓好农民的培训和教育
首先是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基地、示范基地。其次是要把农民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第三,依托科技入户工程,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训科技示范户,率先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同时努力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第四,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加强实用人才的培训。要引导他们开阔思路,扩大眼界,努力提高管理经营的水平。敢于闯市场,敢于自主创业。
(七)建设新农村,必须搞好规划
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好的规划不仅可以合理地整合农村的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同时能够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好地展现新农村的新风貌。
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重视软件建设,力求做到一次投人,长远受益。
规划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规划一定要突出特色,决不能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规划一定要尊重民意。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学会)
【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推荐阅读:
湖南省农村经营管理局07-24
2023年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考公告解读05-28
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新条例10-06
湖南省建设厅工程建设领域06-17
湖南省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07-07
2005二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真题试卷(湖南)07-27
湖南省政策10-19
湖南省信访条例09-21
湖南省事业单位12-08
人防法湖南省实施办法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