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设计数学课堂活动(精选8篇)
周五回学校参加教工大会,学校安排的内容是听课,数学和英语,两位年轻老师执教,参加比赛时的录像,我听了数学课,课题是“圆的面积”。
上课片段:(班级学生分小组就坐)上课铃响,一位女生站在学生中间,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是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和国王斗智的内容,国王给年轻人一块羊皮,让他用这块羊皮去围土地,围得的土地都是年轻人的。聪明的年轻人把羊皮减成一个细长条,围成一个圆,那是一块很大的土地,国王很是懊恼,但也没办法。女生给大家留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圆的面积大,而不是正方形面积大?接着老师给出圆的面积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用发给的正方形纸去想办法减成一个圆。小组活动很热闹,大家都在出谋划策,很快就有小组完成了,老师展示了学生成果,并请学生讲解如何思考的,对学生的操作给予充分肯定。随后,老师用让学生想办法把这个圆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的热情很高,从录像上看,大家都融入其中。老师战士两组成果,一个是减成四个扇形,一个是减成若干个扇形(有大有小,没有均分),学生得出应该减的扇形越小,所拼得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随后老师用多媒体演示,先是四份,再是八份,再是若干分(看的是录像,没法细数)。随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1)要在教材的加工上下工夫
这位老师打破了原有的教材顺序,改变了传统由教师按照教材,把公式直接“抛”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原来教材次序是圆的面积的定义,公事推导,例题,思考,思考的题目就是已知周长求面积的问题。该教师则是从问题情境(一则故事)引到圆的面积,学生很有学习热情,从而能够积极参与推导面积公式的活动。事实上,数学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考虑到教材是线性的、封闭的体系,而教学是生动的、灵活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处理,设计出一个既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又更为吸引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适当的改变编排顺序的教学过程,使之成为非线性的、开放的教学。
(2)数学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的再创造
一、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比较活泼,好表现自己,对游戏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作为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发现学生对于一些计算练习有着很强的抵触心理,极不愿意做计算练习,而要想学好本节内容,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教师设计了游戏活动,将数学内容与游戏活动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场竞赛,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我会为你们分别出题,小组内的学员轮流作答,回答正确的加10分,回答错误的扣5分.待教师说完游戏规则后,学生兴趣倍增,纷纷迫不及待地想做游戏.此时,教师给出问题:请男生回答“-3+11+(-9)=?”.男生们反应迅速,很快男生组就派出代表回答了这一问题.生1:-3+11=8,8+(-9)=-1,所以最后的结果等于-1.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了适当的评价,并为男生组加上10分.男生们在得到奖励后非常兴奋,对数学计算充满了信心,而女生们也不甘落后,在接下来的竞赛游戏中表现得更加认真、积极.之后,教师又组织学生抢答,整个数学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游戏活动的设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变得更乐于学习与思考.
二、设计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如今的教学更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指尖上的智慧,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在课堂伊始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日出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地平线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之后,为了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师:现在你们自己动手将我们所看到的太阳与地平线绘制在纸上,然后将手中的直尺化为图中的地平线,自己亲自演示日出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了操作.此时,学生们画出了三种不同的图形(如下图所示).
师:固定圆,平移直尺,圆与直尺有什么关系?即圆与直线有着几种位置关系?学生在操作中猜想,在观察中分析,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了很好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机会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氛围,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开展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沟通与交流,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学生共同发展.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教师在引出二次函数概念后,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哪些特征.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互相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结组,并展开讨论交流.生1:依据一次函数的知识内容,我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因为一次函数y=kx+b(k≠0)中自变量为x,其中它的取值范围是R.所以二次函数y=ax2+bx+c(k≠0)中x的取值范围也为R.生2:我还要补充一点,对于一些实际问题,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要符合实际情况.生3:我思考了a的值为什么不能为零……
可见,开展讨论活动,可让学生互相交流,互表意见,相互学习,互帮互助,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有效参与.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活动教学的开展,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更好地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摘要: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快乐学习,从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体育课堂;准备活动;课堂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45-01
一、准备活动的开展应对体育课堂是积极有效的,因此我们在开展准备活动时避免以下不足
1. 准备活动内容的单一性。准备活动的安排应与教学内容相符。在日常上课中我们发现,慢跑——徒手操的模式普遍存在,这种千篇一律的准备活动极大地打击学生的体育课堂的积极性,从心理上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还容易出现课堂气氛沉重、纪律涣散的局面。这种模式也不能达到发展身体素质和正确身体姿态的培养。例如在跨栏运动中,对腿部的韧带以及身体的协调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只有特殊姿态的拉伸才能起到效果。
2. 缺乏时间观念。准备活动的开展要具有针对性。按每节课45分钟为例,那么准备活动所占时间约为7-9分钟,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远超过9分钟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包括徒手操、慢跑等主要的作用是加强肌肉群的练习以及培养学生观正确的身体姿态。专门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为了完成基本内容而做的专门性练习,这种活动的非常有必要的。但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或者是过于强调的,合理的专门性准备活动应该是在保证基本内容的时间上有效的开展。
3. 作秀现象时有发生。在体育课堂中音乐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但也需要有针对性。在个别课堂中出现教师跟随音乐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学生笨拙模仿的现象。音乐本身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但教师意味的显示个人的舞蹈技艺,其活动的关节、韧带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甚至缺乏针对性。这样往往不能调动学生兴趣反而起到抑制学生兴趣的作用,被认为是“作秀”。体育课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这样的准备活动是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的。
4. 缺乏生成性。体育课堂是动态的,教师在预防方案时应注意生成性。在上课时,我们发现上课的进步不能完全跟上教案。例如在热身活动后,教师要求学生拿器材进行专门性准备活动,而实际是学生走的很慢拿的很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按照教案看之任之,那么学生在先前热身时积累的激情就会消失。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在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自由取器材,用最简单的方法再次激起学生的上课激情。
二、如何有效的设计准备活动
1. 从“多角度”出发,使准备活动更全面。有效的准备活动从开始就应“叫醒”学生的耳朵,而学生快速进入体育课堂状态。所以在准备活动的设计中要贴近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小学生喜欢激情的音乐或者简单的竞技比赛,初、高中的设计中要有技术难度。其次要维持机体平衡,简单的说在生理上为基本部分进行准备同时也要发展相关的体能。同时还要平衡运动负荷,保证学生体质健康。体育课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因此在基本内容不能达到理想的负荷时,就需要在准备活动进行适当的补充。
2. 从“运能技能”着手,使准备活动更有效。准备活动能够针对运动技能进行有效的“植入”促进运动技能的习得。比如在《羽毛球》课中,运动技能是退步劈扣、上步挑搓技术,那么我们在安排准备活动时可以将前几次中羽毛球技术步伐以及羽毛球技术进行串联,然后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反复的退步劈扣、上步挑搓技术练习。这种准备活动具有针对性,能够很好的为运动技能习得铺垫。准备活动与运动技能有衔接作用,能够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有些运动技能相对复杂,需要用到专业器材,那么在准备活动时可以对运动技能进行有效的拆分,或准备活动时不使用器材的情况下练习技能,这样能更好地与运动技能进行对接。
3. 准备活动的有效组织为基本内容打好基础。在体育教学中新授内容时,教师往往采用集中教学即把队伍组织在教师身边(四列横队或圆形),同时把已学的内容作为准备活动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前提下,准备活动练习过程中学生会自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化利用时间为基本内容的队伍调动节约时间。在比如我们在队形队列练习时,队伍的调动都应有目标、有内容的,队伍的最后形态也就是上基本内容所要的队伍形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准备活动的有效性。
三、在准备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事项
1. 一般性准备活动应与专门性准备活动有效结合。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跑、跳拉伸的热身运动,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根据运动技能的特点以而设计的准备活动,这两者应该有效的结合。例如在上篮球裁判课中,教师可以把裁判的手势放在球操中这样既能起到拉伸关节、活动肌肉又能起到篮球裁判手势的学习中,对课堂的基本内容起到很好的作用。
2. 准备活动与练习器材相结合。准备活动用到练习器材能够起到一物多用的效果,既能增加准备活动的新颖性,又能节约教学基本内容拿器材的时间。例如在跨栏课的第一次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用小垫子代替栏架,这是为了避免学生受伤。那么我们在准备活动中同样可以用到小垫子,比如在小垫子上做攻栏腿的拉伸动作以及随后素质练习等。
3. 准备活动与季节相结合。在不同的季节准备活动内容应区别对待。比如在冬季气温较低,肌肉、韧带、关节发热较慢,因此应该增加一般准备活动时间,练习次数也适当增加。而在夏季应该减少一般性准备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基本内容上。
“湖北移动校讯通杯”第九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
评选活动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
创新论文大赛湖北选拔赛作品登记表
注:①此表由参赛教师填写。请各地电教馆(站)组织参赛教师将填
写完整的作品登记表设为参赛作品首页。
②网上注册号必填。
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太山小学余 峰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及
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能生动直观的将原生态的教学信
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需
要适时、适当、适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增长见识、开发潜能。本文试图从教师会用、善用、巧用三个方面探讨关于多媒
体辅助教学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情境善用 巧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我国的教育
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
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
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但是,有的做法不仅“大材小用”,而且
浪费了教师们的大量精力和宝贵时间,形成“高成本,低收效”的不和谐局面。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呢?
一、教师要“会用”。
育人之妙,存乎一心。的确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关键在教师。只
有在教师真正掌握、能灵活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活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
此,教师必需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
用,才能顺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比如我们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有相应的计算机
等级证书。而且学校还创造条件让每位教师参加培训去掌握相关的知识,学校每学期还要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比赛,多媒体教室对每一位教师都是开
放的,随时都可以使用,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人才,等等一切措施都为教师使用计
算机创造了条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增加了筹码。
二、教师要“善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
象的事物,教师要善于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始终保
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1、善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地反映教学重点的资料,让学生借
助媒体更好地掌握学习重点。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求相遇时间应用题,先在多媒体出示准备题: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
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为了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行程问题”的情况,教师在制作多媒体中演
示两人相对运动的情形,为学生创设运动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相
对”、“相遇”、“速度和”等概念,学生很快发现“两人1分钟走的路是50
米加40米等于90米,两人3分钟走的路是3个90米”,很快解决了问题。然
后,教师在复习题的基础上(复习题与例题在多媒体活动演示),改动条件与问
题,即在复习题前面加上“两地相距270米”的条件。抽出后一个条件与问题,拉入“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这个问题,学生觉得很有趣,因而,很快会用复
习题的逆向方法解决,并掌握了路程、速度和与时间的关系。这样,很快培养了
学生的解题能力,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2、善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
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
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行程问题的教学,笔者就把现实生活中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人等“搬”进了电脑,利用Flash使他们运动起来,大大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公路、学校跑道刺激着学生的视觉神经,使学生形成表象,进
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挖掘事物运动的本质联系,把实际问题转化
为数学问题,真正意义上地提高了其数学修养。
三、教师要“巧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
科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
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
到或做不好的事,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所以要牢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该出手时才出手,灵活运用。
1、化静态为动态时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的优越功能,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
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原生现实过
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把抽
象出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利用多媒体进行闪烁,强化角的组成,同时将一
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顶点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
边的长短的关系。动静结合使学生充分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思维困惑处点拨疏导。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理解有关几何形体的组合图形是比较困
难的。在他们思维困惑处适时介入多媒体,呈现“切割”、“旋转”、“提取”
等动态过程。有利于及时点拨疏导,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
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
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产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两者的区别。此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通过了多媒
体的操作演示并稍加提示,使学生明白“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对
此解法突破了思维困惑,从而化难为易,化隐为明。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简化学生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认知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
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
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化学生的分析,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部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变
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
生审题,启迪学生思维。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指导学生量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虽然教师有示范用的大量
角器,但在教学时,学生根本看不清量角器上的刻度,若教师到每个学生的桌前
示范,课堂效率将大大降低。若把这一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来显示量
角器的各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闪烁、变色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量角器及内外
圈刻度的认识,以及如何使用内外圈刻度量角的过程进行演示,对量角、画角等
掌握得比较快,记得比较牢。
四、运用时应该注意注意。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的好,能给我们教学带来方便,能
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1、课件画面要注意主次分明。
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验不多,大脑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发展,因而他们的注意范围比较狭隘,往往注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要注意画面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
搭配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2、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
我们认为在利用多媒体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
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
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3、要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多媒体,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潢“门
面”,从而丢掉粉笔、黑板及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
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
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但是由于速度比较快,没有
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是由
传统的“人灌”改为披着现代化外衣的“机灌”。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现其重要作用,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
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
限延伸,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
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但信息技术也不可改变其工具性,应服务于教学。在数学
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不可滥用,过多地使用图像、声音,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维,如果使用信息技术不当,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
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
力吧!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版
2、《湖北教育》
贵州省都匀市第四完全小学教师:李行
摘要: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会学习”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获取以后独立求知的本领,为继续教育打好基础,适应今天学习的需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十分重要。关键词:探索、猜想、发现。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形式。数学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目的性。即有明确的思维对象,是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进行猜想;(2)预想性。即是正式结论得出之前的一种预先设想;(3)知识性。即这种预想是以一定的数学知识、经验知识和思维方法知识为基础的一种合理猜想,而不是“瞎猜”;(4)直觉性。即以整体跳跃、直觉的方式进行思维;(5)特征性。正因为猜想是一种预测和假想,所以其准确性还是有待于证明,经过证明才能实现创新的目的。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数学教学必须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努力培养尖子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包括探索和猜想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巩固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适当训练他们的探索与猜想能力。教师不论以何种形式进行培养,关键是精心设计富有探索性的内容,教师不妨把一些数学命题,甚至是数学名题改编成探索猜想题,让学生去探索、去寻求、去猜想、去发现。教师要给予学生具体的示范、启发、指导,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加工、归纳、猜想发现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索与猜想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与猜想,是把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统一起来的有效措施。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为学生假设各种有利条件,让他们去探索、去猜想,在探索猜想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本人通过长期的的教学实践,从中总结出了以下培养学生探索与猜想能力的三条途径。
一、点燃期待,让学生爱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思考,想方设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多介绍一些科学家的著名猜想及在科学发明中的作用。如介绍费马定理、哥德巴赫猜想的来龙去脉,及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等人的贡献等。激励学生的猜想欲望,培养猜想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针对教学内容创设一些让学生猜想的情境,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猜想的欲望,以满足他们求知的需要。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大小》时,先出示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告诉学生里面装着黄、白两种颜色的球(预先放好七个白球,两个黄球,但学生不知道),猜一猜:从中随意摸出一个球,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很快作出判断: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接着教师随机请几名学生摸球,并把结果告诉全体同学。随着摸球次数的增加,出现摸到白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得多,于是老师又引导学生猜想:为什么大家摸出白球的次数比摸出黄球的次数多呢?同学们愿意分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吗?有了这样的一个悬念,下面的摸球分组实验活动便成为学生一种自觉、主动的需求,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关注点。学生通过猜测、摇匀、摸球、记录、验证等活动,自主发现:摸到黄球或白球的可能性大小与它们的数量多少有关,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摸到的可能性小。最后老师又提出新的挑战:“如果老师往袋子里再放进五个红球,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探究问题中不断演绎着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循环过程,最终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宽容鼓励,让学生敢猜
学习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生动、活泼、安全的学习氛围能促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数学的探索过程不可能一次成功,猜想的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结果的正误,而是要关注猜想的过程与依据。学生猜测后,教师不能因为学生说错了或讲
不清其中的道理而横加指责,而应给予正面评价,并耐心地引导他们思考,说说猜想的理由。当学生因一时的“成功发现”而出现短暂的“忘乎所以”时,教师应该给予宽容。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有所顾虑,正确对待猜想结果,保持放松的心态进行大胆的猜想。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老师出示下面的一道练习:有一块形状如右下图的菜地,它的面积是()平方米。
[①36 ②24 ③21 ④18]。同学们看到题目后就忙不迭地在本子上算啊、写啊,唯独一位平时数学成绩很一般的同学静静地坐着沉思,眨眨眼后高高地举起了小手,他说正确答案应该是③21平方米。我问他怎么这么快就算出了答案,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我是猜的!”全班哄堂大笑,“瞎蒙的吧?”“乱猜的吧?”“我就知道,凭他„„”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那位同学面红耳赤、欲辩无言。看着这纷乱的场面,我想他可能运用了直觉猜测,于是示意大家安静,同时用欣赏的口吻肯定了那位同学的答案,并让他试着说一说推断的过程。他定了定神说:“我一看这个图形就知道,它的面积肯定小于36(6×6)而大于18(6×3),所以①④都可以排除;如果把组合图形分成左边梯形和右边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3×4=12,左边梯形的面积肯定不到12,所以只有③21正确了。”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教师宽容的心,为学生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激励着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其他学生也在“以人为鉴”中自我反省,逐步提高自己的猜想意识。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会猜
“想象和理智结合就是创造,想象脱离理智就是疯狂。”猜想不是漫无边际的猜测,它应是基于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之上提出的合情推理与直觉判断。为了提高猜想的合理性,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渗透一些猜想的方法与策略。一般情况下,基本的猜想方法有归纳猜想、类比猜想、联想猜想等。
(1)归纳猜想。归纳是以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它包括不完全归纳和完全归纳两种。归纳性猜想是指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对研究对象或问题从一定数量的个例和特例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提出数学新命题或新方法的猜想活动。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培养。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事物特殊的例子的观察与综合,将事物的共同特征加以概括,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并且依据本质特征提出关于某事物的一般性猜想。通过这种归纳猜想,学生就可以得出一些数学结论。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1×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2×180,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40=3×180„„由此猜想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n=3,4,5,„„),这种由不完全归纳法猜想得到的结论,我们再通过数学归纳法给予证明。
(2)类比猜想。类比猜想是通过观察和比较两个相似的数学研究对象的异同,从一个已经学过熟知的对象所具有的类似的性质去猜想另一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类似的性质。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指出: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利用类比猜想,加深知识理解类别。由于事物之间常常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所以当两个问题在某一个方面相似时,我们就可以由其中一个问题已知的属性去猜想另一个问题可能会有的属性。运用类比猜想的一般思路是:观察——联想——类比——猜想。教学中,教师经常将要解决的问题与类似的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猜想。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常常先让学生从2和5的倍数的特征,猜想 3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因受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常会作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的猜想。对此,教师不必急于否定学生的猜想,可给出一组如13,23,16,76,19,89的数据让学生观察、验证,制造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
(3)联想猜想。由熟悉与陌生之间沟通联系,联系已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思考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练习课。教学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出示题目:26×26、26×26×26、26×26×26×26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一会儿分别计算出了这三道题目的结果。这时教师设问:“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小伟说:“算式中的每个数个位数字都是6,积的个位数字也是6。”小华说:“根据这组算式,我发现了:只要乘法算式中每个数的个位数字是6,积的个位数字一定也是6。”小聪说:“老师,根据这组算式,我还想到了乘法算式中每个乘数个位数字是5、1时,积的个位数字也一定是5、1。”“„„”同学们充满了自信,响亮地回答着。可见,“联想猜想”也是实现思维创新的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联想猜想”的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维,思维创新才会成为可望而可及的现实。如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后,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猜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又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猜想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及梯形面积的公式。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猜想。只要我们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进行猜想,就能充分发挥猜想在学习中的价值。
猜想是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条件下,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作出的猜想可能对也可能错,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作出的猜想,能提高丰富的想象力和合情推理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有效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试题分析
[2]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
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
作者:余琴
指导老师:郑木木
连江二实小
二00九一月七日
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关于最优化问题,教材中安排了两道例题,分别是沏茶与烙饼。两题侧重点各有不同。我的理解是烙饼倾向于空间上的优化,而沏茶更倾向于时间上的优化。如果一节课两个问题都安排上,觉得内容过于饱满,留给学生探究感悟体验的时间太少,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我只选择了沏茶即合理安排时间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3《数学广角》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运用统筹思想安排时间的过程,体验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教学过程: 1.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的注意力。请你们认真倾听一段话,看谁能发现问题,好吗?请听:小明是个珍惜时间的孩子,星期天的早上,他起床后,一边折被子,一边刷牙,之后,他来到厨房,见妈妈还没煮饭,他就想表现一下。他赶紧一边淘米,一边煮饭。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他煮好了饭,就悠闲地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师:从这段话中你能获得什么启发?
生: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有些事情却不能同时做,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我们班的同学不仅能注意倾听,还善于思考,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好品质来上课。
(设计意图:课前活动它是教学的一种热身运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放松紧张的精神,而且引导孩子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思维品质,还初步体验到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有些事情要先后做的道理,为新知的探究做了铺垫。)
一、揭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在电视上一定看过特工的工作吧。现在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特工的故事:一个特工半夜接到一份情报,敌人将在15分钟后对他的居住地进行拉网式的搜索,为避免暴露身份被抓,他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件事(课件出示:
1、寻找资料2分钟
2、烧毁资料10分钟 3飞鸽传书2分钟
4、清理现场2分钟),时间很紧啊!只有15分钟,同学们,你能运用预习中所学的知识帮特工巧妙安排这几件事吗? 要求:
1、先独立思考,想好后再举手表达。
2、生汇报
3、还有很多同学也想说,请你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并用数学算式算出共需时间?
4、展示学生作品。师:这种写法是用什么来表示事情的先后顺序的?
5、哪一种既简洁,又便于计算呢?
6、我们通常把这样的示意图叫做流程示意图。他可以清楚地、一目了然地表示事情的先后顺序。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沏茶的经验较少,而且沏茶程序较多。不利于对新知的体验与感悟。因此,我大胆的处理了教材,创设了怎样巧妙安排才能让特工脱险的情境作为例题情境,觉得这个情境比书上提供的沏茶情境更能体现统筹的价值和学习此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较复杂的统筹作好了铺垫。我想,多数学生曾在电视中看过这样的镜头,特别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大家会踊跃地自觉投入到怎样安排最合理、省时的探究活动中。从而感悟到“当做一些事情时,能同时做的几件事可以同时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二、合作探索,再次感知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象特工一样善于安排时间,而且还会用流程示意图来表示事情的先后顺序。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解决下面这道题,这道题可复杂了,请看:星期天,李阿姨到家来做客,妈妈请小明泡杯茶接待她,泡茶的程序一般有以下几项:出示书上的图片:
1、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2、同学们泡过茶吗?这些程序都熟悉吗?有什么不理解的?
3、这么多程序,同学们,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合理安排,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呢?
同桌合作:(要求:拿出工序图片摆一摆,写出流程示意图,并算出你们安排的方案共需多长时间?)
4、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5、师:设计出方案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案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分享?
6、小组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案。
7、师:比较上面几种方案,哪一种方法能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为什么?
8、师:你在设计时是怎么想的呢?
9、教师小结:“对!今后我们在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只要能合理安排做事情的先后顺序,(板书:先后顺序)(把能同时做的事情尽可能的同时做(板书:同时做)就可以节约时间。
10、师:想想李阿姨这么快就喝上了小明泡的茶,会怎样称赞小明呢?(设计意图:书上沏茶的例子我把它作为一道拓展性的练习安排在这个环节中。这个例子所需要做的事情比前一个多,(6项)难度要稍大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摆工序图,小组讨论,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讨、进一步帮助学生通过分析、研究,体会到合理安排应该把事情分为两类,即必须先后做的和可以同时做的,归纳出方法,进一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运用知识,深化感知
师:李阿姨直夸小明是个善于动脑,做事讲究效率的好孩子。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老师相信同学们也能合理安排。
试试看:周末东东要好好放松一下,准备做以下几件事情
: 玩电脑:30分钟 听音乐:20分钟 玩滑轮:35分钟 打扫房间:20分钟
熬粥:15分钟
怎样安排才能尽快做完这些事情?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体验合理安排的多样性,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也检验了孩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提升合理,拓展认识
师:学到这,同学们都有了哪些收获呢?(师生交流)
师:这几个同学很会节省时间,对他们的安排,你们有何想法? 出示:
1、强强在乘车时看书。
2、红红一边听课一边做其他科目作业。
师:可见,在安排时间上,不能只考虑节省时间,还要考虑它的合理性。(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加强辨析,让学生强烈感受并明确“合理安排”的“合理性。”)
五、:课外延伸,熏陶思想
师:合理安排时间实际上是“最优化问题”,这种思维方法最早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提出来的。在数学中叫“统筹方法。”刚才,我们感受到的统筹方法只是节省了几分钟的时间,但它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中就能节约大量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老师希望大家也能运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合理地安排你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最后,老师把华罗庚爷爷的一句名言送给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一、操作性活动
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操作性活动是小学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把学生的学习定位于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活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操作性活动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创造让学生动手实验、制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正方体》时,教师可以准备5×5的大方格纸,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出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来做正方体,并由学生总结出展开图的11种类型。做好的同一尺寸的立体方块,还可以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搭摆立体图形的活动,CAI给出侧视图平面形状,由学生搭建其可能对应的立体图形。又如《植树问题》一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环节: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统计“两端植树”“一端植树”“两端都不植树”的线段图,寻求植树问题在具体情景中的解答方法。又如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走迷宫”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可供创作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走迷宫,满足要求的走法很多,这就可以为学生自由选择提供广泛的途径和方法。这个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数的顺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的目标。
二、角色转换活动
小学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要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及认知水平出发,教学中努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学生角色情感体验,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数学的美感在于研讨的答案的趋势。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共同目的,帮助学生体验这种智力的欢乐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如在学习《负数》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种角色转换活动: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学举一个箭头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原点位置,把O写在大卡片上,挂在相应的同学的胸前,各人代表数轴上不同的整数点。教师发出“-3”“6”“与原点距离大于2小于5的数”等指令,符合教师指令的同学举手,比赛各个小组的正确性高低。学生通过扮演数,合作成数轴这一活动,对数轴的数和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又如在《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天平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探讨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型,加深学生对等式及方程意义的理解。在《图形的位置与变换》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图形平移、旋转的规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一名学生以阅兵式总指挥的身份,其他学生为“兵”,训练和体验平移、旋转等基本动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评分。给出变换位置的图形,学生以“总指挥”和“兵”的眼光理解图形平移、旋转的特点,小组合作比赛寻找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点的位置与变换,以寻找最多条目的小组获胜。通过变换角色,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参与体验,较好地总结归纳出图形平移、旋转的规律,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实用性活动
实用性活动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和实施实用性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通过活动充实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复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合作观察日历的活动,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中,进一步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日历中横列、竖列、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日期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来学习如何用字母代替数,如何用代数式表示规律。又如学习统计知识时,教师可以可提前一周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不同统计量的意义。如学校要建个水泥篮球场,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模拟施工放线活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角等知识,教师给学习小组提供一根长绳、图钉、小木板,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既没有三角板,又没有量角器,怎样可以使得拉出线框的每个角都是直角?”又如目前大街上随时都会看到店家为招来顾客的许诺,诸如有奖销售、还本销售、买一送一等都可用来设计方程、百分数的应用题。在教学《图形的位置与变换》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设计图案比赛,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万千变化,充分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自我监控活动
在《分数应用题》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按下列自我调控单运用出声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自我监控过程并获得有关体验。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式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验操作性,由仅仅重讲解、推理、演算转变为探索、猜想、发现,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由纯数学变为联系实际的数学,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性。活动式课堂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活动式教学更体现了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当然,活动式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是万能的,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的“度”,把握课程的导向与密度,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是拘泥于教材、教师的影响,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为有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
[4][美]爱德华指导, 苏国安编著.开启孩子的智慧天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可持续发展
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数学教师摈弃了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活动化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它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扭转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因此,数学教师应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动”中探索新知,发展个性与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设计数学游戏,激发学习主动性
有位教育家说过:“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而游戏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使他们融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把数学知识融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寓学于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在大屏上出示了“168”,并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个数能被‘2整除吗?”学生们听了教师的问题后,立即进行竖式计算,然后回答:“能!”接着教师让每个学生任意写一个多位数,然后通过计算,看看自己写的这个多位数能不能被2整除。在自己知道答案后可以考教师,规则是教师不用计算,看能否迅速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学生们听了教师的游戏规则后,都想难住教师。但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能否被2整除,学生们感到非常吃惊,心想肯定有什么奥秘。接着,教师追问:“同学们可以不计算而迅速、准确地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吗?”学生们都摇了摇头,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需求。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游戏活动,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设计竞赛活动,调动求知热情
小学生争强好胜,进取心强,在学习中不甘落后。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竞争的机会,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当然,竞赛活动的设计,不能脱离课堂实际,不能只追求“热闹”,而应该使其真正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
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教师在大屏首先出示了两组练习:A组:①25×4×9;②125×8×3;③35×(46+54);B组:①25×5×9;②125×7×3;③35×(55+66)。教师让男生做A组题,女生做B组题,进行计算竞赛,看是男生快还是女生快。比赛的结果无疑是男生快,女生慢,当男生都做完的时候,女生还没有完成,教师趁势表扬了男生,立即有女生站起来说:“这个竞赛活动不公平。”教师故意不解地问:“男生3道题目,女生也是3道题目,为什么说不公平呢?”女生接着说:“男生做的3道题目都能够凑整,而后面的3道题目毫无规律可循,所以计算比较耗时。”此时,教师表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问:“25×4×9,125×8×3,35×(46+54),这几道题目大家都觉得可以进行简算,那简便体现在哪里呢?”通过追问,增强了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进入了乘法运算律的学习状态中。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设置竞赛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产生学习新知的期待,体验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
■三、设计体验活动,促进有效参与
当前,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致力于学生认识、情感和能力的改变,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中必要的体验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应注重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一些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如下的探究活动:在每个课桌上都摆有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纸板,大家知道它们的面积吗?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可以在长方形上摆满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师: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请大家摆一摆,并注意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进行操作,然后汇报交流。)
生1:长方形A,每行6个,摆2行,6乘2,一共摆了12个,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长方形B,每行4个,摆3行,4乘3,一共摆了12个,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3:长方形C,每行12个,摆1行,12乘1,一共摆了12个,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在学生有了摆的活动体验后,教师趁势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这样便很自然地归纳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上述案例,教师并没有将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而是通过摆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形成结论。
四、设计探究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自主探究的活动,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化新知。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究,激发他们求知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高效学习。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入手,让学生说一说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学生很快发现,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因为90°+60°+30°=180°;90°+45°+45°=180°。但就这样下结论,断言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并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有些勉强。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此时,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教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验证,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通过量角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然后相加,看是不是等于180°。也有少部分学生是将自己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看是否可以拼成一个平角。通过探究、交流后,学生们发现: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其内角和都是180°,于是顺利地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自然地进入主动探究中,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了思维能力。
五、设计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和实践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旨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学生通过拼七巧板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它所拼成的正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的学生发现,运用七巧板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了解了七巧板中每一块的面积占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在此基础上,学生懂得了用同一副七巧板不管拼成什么图形,总面积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在巧玩、趣玩七巧板的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强直观感受,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合理设计数学课堂活动】推荐阅读: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 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06-20
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课堂实效10-28
关于设计的合理化建议05-30
《合理存款》教学设计与反思07-22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论文11-21
企业合理化建议活动策划书11-01
合理检查合理用药09-07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优化设计10-25
周期问题数学课堂教案设计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