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精选8篇)
全科医生是一类重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病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培养目标要求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能力要素有机融合。全科医生国内外医疗卫生实践表明,能否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提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特征的基层卫生服务,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建立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作出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因此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大力培养合格全科医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
存在问题:
1、目前在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可占到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
2、我国医学教育层次多,多种学制并存,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在校医学生缺乏系统规范的临床能力训练过程,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诊治工作,致使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难以取得群众的普遍信任。不少应在基层解决的健康问题却“小病大看”,由此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和大医院规模过度扩张。
3、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同时国内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全科医师处于过渡性的培训阶段。
建议:
1、2012年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按照《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统筹规划、精心部署,认真分析我区全科医生的培养需求和培养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阶段培养规化,确保良好开局。
2、全科医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教育培训、人事管理、财政投入等多个领域,需有关部门提供充足的财力、物力、政策等资源保障,落实相关培训经费和在培医师的待遇保障,建立使用管理制度和从业激励机制,为全科医生安心服务基层创造条件。
3、培养质量是全科医生培养工作的核心,培养基地要切实抓好培养质量控制工作,建立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同时强化培训过程管理,认真做好培训实施和考核工作,确保能够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4、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现阶段解决全科医生紧缺的过渡性措施,也是近期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渠道过渡性的措施。当前的过渡期内,三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采取“3+2”的模式,即毕业后接受2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可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死亡谱也在不断地改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其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9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480名就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沈阳市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需求,为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水平,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提供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沈阳市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0名就诊患者。
2.2 调查方法及内容
在查阅文献基础上,考虑社区卫生服务自身服务的特点,自行设计问卷,对就诊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就诊患者的一般状况;就诊患者的健康状况;就诊患者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要求;就诊患者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并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χ2检验,以α=0.05为统计检验水准。
3 结果
3.1 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一般状况
本次共调查就诊患者480名,其中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占59.2%。调查患者中,参加医疗保险者以市医保为主(67.7%),其次是无医疗保险者(24.1%);患者学历以初中学历为主(34.0%);家庭月人均收入1 000元以下者占41.7%,1 100~2 000元者占39.4%(表1)。
3.2 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的就诊疾病和基本需求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中,感冒及心脑血管疾病占很大比列,分别为23.0%、19.6%,大多数就诊患者都是因为普通疾病就诊,疑难病症比例极小。而患者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需求项目是疾病治疗(25.6%),健康咨询(19.9%),预防保健(18.7%)(表2)。
人(%)
3.3 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满意度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提供的技术水平、治疗效果、预防保健服务、医护态度、服务满足需要程度和就诊放心度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85.4%、83.5%、67.7%、92.7%、82.9%和82.8%。结果显示,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态度满意度最高(92.7%),对提供预防保健服务情况满意度最低(7.3%)(表3)。
在调查的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治疗效果、提供预防保健服务情况、提供服务满足需要程度和就诊放心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在技术水平、医护态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4),说明各个医院技术水平无明显差异,医护态度均较好。
4 讨论
我国各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常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它是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1]。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足社区成员卫生和保健需求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各级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应将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将满足城市居民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作为城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导向,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设备、人员培训科学管理的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强发展活力,缩小社区之间和卫生服务需求与提供之间的差距[2]。因此,应以社区居民的实际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目标。在本次调查中,就诊患者大多持有市医疗保险(67.7%),其次是无医疗保险者(24.1%);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2 000元者占了总调查人数的(81.1%);之前有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消费人群的报道中称:人们希望服务有优惠的占79.7%,希望服务完全免费的占29.1%,希望扩大医保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付范围的占82.1%[3],这与本次调查的就诊患者消费水平相吻合。所以,对就诊患者的消费结构进行调查,更有利于了解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在所有调查的就诊患者中,本次就诊疾病主要为感冒(23.0%)、心脑血管疾病(19.6%)和高血压(11.5%),在调查中也发现,除普通感冒外,心脑血管疾病与高血压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均为术后康复以及预防保健,这与就诊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需求如疾病治疗(25.6%)、健康咨询(19.1%)、预防保健(18.7%)和康复治疗(14.6%)相一致。可以看出,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与定位,就可与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相吻合,缩小卫生服务需求与提供之间的差距。本次调查中,就诊患者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预防保健服务情况满意度最低,这也正说明了社区居民对于预防保健服务的需要程度是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对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应以社区居民实际卫生需求为导向制定相关卫生规定与政策,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
人(%)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沈阳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需求项目是疾病治疗,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应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见疾病的治疗,同时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卫生预防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郦文凯.我国人口变化对创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需求趋势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6):647-649.
[2]高飞.论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趋势[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34(1):148.
应运而生的塘桥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一所一级甲等医院,2001年,被 列入上海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单位之一。现有建筑面积4197平方米,职工117人 ,医技人员87人,其中中级人员以上21人。日均门急诊人次500号左右,病房核定床位74张 ,设有老年康复护理综合病房和肛肠病专科病房,并拥有一批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中心 ”地处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塘桥街道所属范围,辖区面积5.2平方公里,社区户籍人口5.5 万余人。
早在1997年,“中心”既与塘桥街道建立了由“中心”及仁济医院东部、儿童医学中心 、市残康中心和街道所属民政、妇联、残联及地区的物业、房产等单位组成的“社区健康协 调委员会”(后改名为“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的协调机构,制定了《塘桥街道社区卫生 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形成了“街道搭台、卫生唱戏、居委参与、各方协调”的社区卫生管 理体系,并先后在浦东新区兰高、塘东、宁阳、塘二村及仁恒广场开设了5个卫生服务点, 目前,巡回医疗点遍布各居民小区,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屡有建树的吕建龙院长认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基层医院 的功能转换,使基层医疗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换 ,医务人员由坐等病人到主动上门服务,从单一的内、外科向医疗、预防、康复运动等全科 转换,服务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利于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社区居民通过全 科医生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不断地接受疾病预防知识,减少了疾病的复发。有利于满足不同 人群的服务需求,全科医生随时上门服务,定期在社区开设各类医疗预防的专题讲座,为妇 儿保健、老年保健、残疾人康复及慢性病随访提供了方便与实惠。有利于推进医保制度的改 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上下级医院实行双问转诊制度,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 ,既减轻了大医院的压力,又降低了病人的医疗费用。
多年来,“中心”始终以健康为主题,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 、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脆弱人群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社区基 本卫生需求为目的,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在不断的探索和 创新中,逐步建立了“中心”的服务特色:
——推行全科医生家庭户籍保健制。对家庭人员进行常规医疗咨询服务、健康教育、慢 性病干预及电话随访,使社区居民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探索残疾人示范街道的试点工作。为各种肢残、精神残、聋哑人等提供服务和培训 ,社区医生积极参与、关心,帮助指导残人康复,对人生树立信心。
——积极开展社区糖尿病防治科研工作。针对当前糖尿病发病率增高趋势,社区医生开 展以人为本,采用三级防治制定一系列宣传、预防、干预、治疗措施,控制发病率。
——建立社区卫生教育基地。分期分批接受二医大新华卫校护士班及仁济临床学院应届 专科生来“中心”参加社区的实习培训。
“中心”卓有成效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仅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并得到了各级政 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首肯。自1995年以来,“中心”连续三届获得浦东新区文明单位光荣称 号,连续两届获得浦东新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及上海市爱心助老特色基地,“中心”党支部 连续三届获得浦东新区先进党支部称号。
为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中心”根据不同部门的岗位要求,建立了员 工“能进能出、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充满竞争活力的运行机制,对原有的三科一室的设 置进行了结构重组,改变了原来单一医疗预防,后勤管理的机构,增加了适合开展预防保健 、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协调和管理内容,逐步完善了全科医生的 工作要求,为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为加快全科队伍的建设,“中心”通过脱产与业余结合,院内与院外相连贯的方法,多渠道培养全科人才,使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内涵有所提高,并先后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及各站(点)的工作条例,形成规模服务的制度,以团队形式为5个综合卫生服务点配备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及防保人员。加强对社区综合卫生服务点的管理,搞好联合体院际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优势互补,拓展卫生服务的功能。
在2010年上半年卫生院医疗质量检查中我院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一次自查整改,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制度落实情况,严格贯彻执行相关医疗安全、医疗质量规章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基本技能,使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得到进一步落实。
(二)全面执行新的医疗护理文书书写标准,病例等及时完整的书写,做到书写认真清楚,无缺漏项,建立病案室,由专人负责病例的收放、存档及借阅,处方书写规范,项目填写完整,医师签名认真清楚,药师计价,发药签字完整。
(三)健全急诊室设备及药品,有专职人员值班,急救药品做到无过期药品,急救器械完好备用。
(四)依法执业。各临床科室及医护科室工作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
(五)加强无菌观念及院内感染管理,手术室、供应室做到布局合理、设备齐全、制度完善、操作规范。
(六)加强中医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进一步配备中医大夫及相关诊疗设备。
一、全科医疗诊室工作制度
二、巡诊、出诊工作制度
三、首诊医生负责制
四、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制度
五、首诊测血压制度
六、24小时值班制度
七、社区卫生服务处方制度
八、病案管理制度
九、急诊急救工作制度
十、留观制度
十一、家庭病床工作制度
十二、综合病房工作制度
十三、查对制度
十四、门急诊护理工作制度
十五、执行医嘱及医嘱查对制度
十六、护理文书书写制度
十七、门诊咨询工作制度
十八、治疗室工作制度
十九、注射室工作制度
二十、输液室工作制度 二
十一、抢救室工作制度
二十二、急救药品物品管理制度 二
十三、观察室工作制度
二十四、日间照顾病房工作制度 二
十五、家庭责任医生服务制度 二
十六、会诊制度 二
十七、中医工作制度 二
十八、口腔工作制度 二
十九、调剂室工作制度 三
十、理疗科工作制度 三
十一、针灸室工作制度 三
十二、检验室工作制度 三
十三、B超室工作制度 三
十四、心电图室工作制度 三
十五、放射室工作制度 三
十六、康复工作制度
三
十七、护理应急管理预案(新增)
全科医疗诊室工作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科门诊应由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经过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全科医生应诊。
2.全科医师应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整体的检查和评估,并将结果准确记载于健康档案。两次不能确诊的病人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对需要转诊的病人,认真填写转诊单,协助转诊至上级医院。全科医疗诊室诊疗方式为日常门诊、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和出诊等,对门诊就诊的急、危、重症病人开展会诊、转诊工作。
3.全科诊室应有明显标志,室内保持清洁整齐,环境舒适,准时开诊。4.全科医疗诊室一人一室,尊重病人的人格,保护其隐私,正确恰当的处理好病人对病情的知情权、对接受治疗的选择权,对急危重症病人除施以积极救治和转会诊外,全科医生有对病人及家属等告知和签字的责任。
5.全科医师要对就诊者认真检查,合理用药,准确记载SOAP纪录和其他医疗文书。对两次复诊仍不能确诊的病人应心里请上级医师会诊。
6.全科医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应进行规范管理。
7.发现传染病病人,及时做好诊治、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及转运。
8.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口头宣传,发放健康处方。
9.全科诊室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保持清洁整齐。
巡诊、出诊工作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有出、巡诊情况记录。
2.按照工作要求,定期巡诊,做好随时出诊的准备,接到出诊要求后及时出诊。
3.巡、出诊携带必要的医疗用品。
4.工作热情,尽职尽责,做到诊断正确,用药合理,病案、处方书写规范。
5.严格执行诊疗常规,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对病情严重患者及时联系会诊、转诊。6.巡、出诊完毕及时返回工作岗位,严禁工作时间从事其它活动。
首诊医生负责制
1.凡第一个接待病人的医生称为首诊医生。
2.首诊医生负责接诊病人的诊断、治疗及相关记录。,不允许任何推诿或变相推诿现象。首诊医生为法定传染性疾病的责任报告人。3.遇到需要急诊抢救的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治疗;如设备、条件有限,首诊医师在应急对症处理的同时,与上级医院或120联系,并护送病人到上级医院。
4.遇危重、疑难病人处理困难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它科会诊,或转诊,并上报业务主管部门。
5.对一次就诊不能确诊的病人,首诊医生应向病人解释清楚并预约下次就诊时间及相关检查。对二次复诊仍不能确诊的病人,首诊医生应主动邀请上级医师会诊或申请中心内会诊,必要时按相关制度邀请中心外会诊。
6.对确系专科疾病病人,向病人介绍其病种及应去就诊的医院科室。7.如患者确需转科/转院,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医生负责按有关规定联系安排,并要落实好接收科室/医院后方可转科/转院。8.病人因病情需要住院或观察室留观,门诊医师须与有关科室医师取得联系并做好交接,以保证医疗安全。
9.危重病人进行检查、转科、留观、住院,均需有医护人员护送。10.因病情需要转院治疗的病人,严格按照双向转诊制度执行。11.病人病情变化或需要进行特殊检查治疗时,医生必须尽到告知义务。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与一所大型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签定协议,制定实施方案和服务流程,设专人负责,确保转诊渠道通畅。
2.社区内病人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诊治后,确认有上转指征,需转入上级医院诊治时,医生应认真填写好转诊单,做好转诊登记,并将病人的病历摘要等有关资料一并转入上级医院。
危急病人的转诊必须谨慎,应就地抢救处理,待病情稳定后方可转院。转院时应安排医务人员护送,确保转院途中的安全顺利。
主动加强与上级医院的沟通,及时掌握上转病人的诊断治疗情况,做好转诊病人的追踪服务工作。
3.经上级医院诊治,病人康复后,根据病人意愿,将病人转回或下转至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医院在门诊病志与住院小结中应叮嘱病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后续治疗和康复过程,并提供比较详细的后续治疗和康复方案。4.实行转诊时,要告知病人转院需要手续,包括门诊医保、住院医保手续。
5.转诊单位定期对双向转诊的质量进行评价。上转有无建立快速通道;转诊单填写是否完整,转诊指征是否明确,记录是否规范;双向转诊流程是否完整。
6.为了更好地做好双向转诊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上级医院有责任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进行理论和业务指导及带教培训工作。
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指征
为了进一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与二级医院双向转诊的制度,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特制定双向转诊指征。
(一)转二级以上医院
1.重大工伤、严重交通事故、打架致伤残的病人。2.心脑血管疾病病情较重的病人。3.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
4.有手术指征的外科、妇科病及各部位骨折的病人。5.疑难复杂病例。6.传染病病人。
7.各种恶性肿瘤病人,需化疗者。8.诊断不明的躯体疾病和心理问题。9.涉及重要解剖部位的清创缝合
10.因设备技术等条件限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处置的病人。
(二)下转指征:
1、经上级医院门诊诊治后的病人、出院病人需要进行跟踪、随访、康复、卫生宣教和建立家庭病床的,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能力承担者;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经医院诊治后适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病人。
首诊测血压制度
1.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
2.门诊及随访时应备有立式水银血压计和首诊测量血压登记本。3.接诊医生对35岁以上首诊病人应给予测量血压,并将测得的血压记录在病历、门诊病人登记本及随访记录中。
4.凡测得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者,应将其姓名、性别、年龄、地址、电话、高血压病史等内容记录到首诊测量血压登记本,并进行随访跟踪。
5.每月5日前将上月首诊测量血压登记情况汇总上报信息资料室。6.各中心(站)应对首诊测量血压登记数据每半年分析一次,以指导社区防病工作。
7.对诊断为高血压病患者的,应将其纳入本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根据《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方案》要求,积极开展高血压病专科门诊及社区高血压健康促进干预,实施动态管理。
24小时值班制度
1.距离综合医院5公里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24小时值班电话应向社区居民公示,并保证值班电话畅通。
2.值班医生接到急救电话应于5分钟内出诊。
3.接到电话后应首先问清病情及详细住址,以便及时到达,若不能提供及时出诊,应及时与上级医院急诊科联系。
4.及时记录急救电话,以及出诊或急救情况。
5.接诊医师负责现场紧急救护和紧急转诊全过程处置,并进行记录。
6.急诊出诊配带急救箱。
7.对需转诊的急诊患者应本着“病情允许,治疗需要,联系妥当”的原则按有关规定进行办理。
8.24小时值班必须坚守岗位,做好交接班。
社区卫生服务处方制度
1.经注册的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签字或印章在机构留样后,方可开具处方。
2.处方标准、格式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要求执行。
3.医师开具处方项目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4.医师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5.开具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处方权;使用专用处方;药师应取得相应调剂资格。
6.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7.处方应按照类别和期限妥善保存。保存期满后,经主要负责人批准、登记备案,方可销毁。
附:处方制度
1.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处方权,由中心(站)主任(站长)批准,登记备案,并将本人签字或印模留样于药房备案。经注册的执业助理医师在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应当经所在执业地点执业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后方有效。
2.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3.处方标准、格式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要求执行。4.处方书写符合以下规定:
(1)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2)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3)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4)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写药品所写名称或使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的字句。
(5)患者年龄应当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要注明体重。
(6)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
(7)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8)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一般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角,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饮片的衬底、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9)药品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10)除特殊情况外,应当注明临床诊断。(11)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12)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专用签章应当与院内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当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5.药品剂量与数量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剂量应当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重量以克(g)、毫克(mg)、微克(ug)、纳克(ng)为单位;容量以升(L)、毫升为单位(ml);国际单位(IU)、单位(U);中药饮片以克(g)为单位。
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溶液剂以支、瓶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含量;中药饮片以剂为单位。
6.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7.开具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的规定。
8.医师开具处方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
医师可以使用由卫生部公布的药品习惯名称开具处方。
9.处方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要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有效期限不得超过3天。
10.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以适当延长,医师要注明理由。
11.处方内容包括:中心(站)名称、科别、病历号或健康档案号、家庭住址或工作单位、医疗保险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年、月、日、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及数量、用药方法、医师签字、调配发药人签字、核对发药人签字,药价等。
12.处方书写一律用钢笔或圆珠笔,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有涂改,医师必须在涂改处签名。急诊处方应有明显标识。
13.精神科的用药处方,要由具有一类精神科用药处方权的精神科专职医生开具。
14.精神科门诊病人取药原则上不超过一个月的量,特殊情况的病人一次取药不得超过二个月。严格执行公费医疗、医疗保险管理的相关规定。
15.长期停药、复发病人开始剂量不宜过大,每次15-30天量。服用维持剂量或慢性期病人,每次开药应为一个月药量。
16.精神病人自行取药者,需根据病情稳定程度,对药量、剂量应适当控制。17.处方的调配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病案管理制度 1.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病案的保存与管理工作。2.门(急)诊病历及住院病历,应分别统一编号。实行封闭式管理,严防病历丢失。
3.严禁任何人涂改、转借、拆散、伪造、隐匿、销毁、丢失、抢夺、窃取病历。
4.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病人的病历。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5.患者诊疗活动结束后,24小时内及时收回门诊病历;患者住院期间,住院病历由科室统一保管;各种检查报告单结果出具后、24小时内归入门诊病历或住院病历。
6.住院病历如需带离病区时,由病区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携带和保管。需要复印病历时,按规定复印病历的客观部分。
7.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机构指派专人在患者或其代理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相关病历记录,专人保管,封存的病历可以是复印件。
急诊急救工作制度
1.选派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医师、护士承担急诊急救工作。2.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坚持“先抢救后收费”原则,杜绝见死不救等违法违规行为。
3.严密观察急诊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认真执行急诊技术操作规程。
4.院前抢救急救病人时,医务人员应立即到现场救护,并迅速与120联系救援,待病情允许情况下,及时转院。转院病人必须由医务人员护送,做好与转诊医院交接工作。
5.遇重大抢救,应立即上报,主管领导应亲临现场指挥抢救。6.急诊抢救药品准备齐全,抢救器材保证完好状态,由专人管理,放置固定位置,便于使用;经常检查,进行补充、更新、及时消毒维护。
留观制度
1.由于各种原因不需或不能立即住院,但病情尚须观察的病人和门诊输液治疗的病人,可留观察室进行观察。
2.留观病人一律由医生建立留观病历,留观结束可将病历归入健康档案中。
3.医师要严密观察留观病人病情,随时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经过。4.护士应随时主动巡视病人,按时进行护理并及时记录,向医生反映病情变化等。
5.医生、护士要按时、详细、认真地进行留观病人交接班工作,并写出书面记录。
家庭病床工作制度
1.对社区居民有建立家庭病床要求的,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查、护理、治疗的病人建立家庭病床。
2.家庭病床收治的病种范围应结合机构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确定。
3.家庭病床的医护人员应由医疗护理技术骨干担任,经培训后上岗,严格执行诊治、护理常规和各项操作规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率。
4.建立家庭病床病历和家庭护理病历,定期查房,并对家庭病床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提供康复指导,应按病历书写规范认真书写家庭病床病历。不出现超前和滞后书写病史,治疗结束后病历要归档管理。必要时安排会诊、转诊。
5.医务人员上门查房时,对待病人要认真、热情、耐心、仔细。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上门查治周期和服务的内容。要合理用药、合理辅助检查。护士应遵医嘱进行操作,如有疑问要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不得擅自更改医嘱。如遇急症及时与上级医院联系或拨打120。
6.建立分级查房制度。每位病人由一名固定的医生负责日常查床工作,并完成病历记录。主治医生在新建病床一周内完成第二级查房,主要是审查和研究病人的治疗方案。第三级查房由高级医生或领导行政查房。
7.家庭病床病人要转院时,要主动与上级医院联系并配合做好转院工作。8.每月召开例会一次,进行疑难病例分析讨论研究可行治疗方案,并做好记录。
9.家庭病床的收费应执行国家统一医疗收费标准。
综合病房工作制度
1.根据社区居民基本医疗需求,开设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综合病房和日间照顾病房。
2.病房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护士长负责做好日常病区管理工作。3.认真执行行政查房、业务查房、医师三级查房,开展疑难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做好会诊和转诊工作。
4.按时做好病房交接班工作和交接记录。危重病人实行床头交接,新入院病人和出院病人实行重点交接。
5.严格执行住院病历书写规范,严格病案质量控制,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6.对病人实行分级护理,落实护理责任制。
7.做好病人的住院管理,入院、出院指导,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8.保持病区环境整洁、空气清新,严格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
查对制度
1.临床科室
1.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员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1.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对床号、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注意用药后反应
1.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1.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3.药房
3.1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医师签名是否正确。3.2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
5.检验科
5.1采取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
5.2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联号、标本数量和质量。
5.3检验时,查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以及标本的质量。5.4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5.5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6.医学影像科
6.1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目的。6.2使用造影剂时应查对病人对造影剂过敏 6.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7.理疗科及针灸室
7.1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7.2低频治疗时,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7.3高频治疗时,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
7.4针刺治疗前,检查针的数量和质量,取针时,检查针数和有无断针。
门急诊护理工作制度
1.从事门急诊护理工作必须具备护士执业资格。与全科医生、防保人员组成健康服务团队,进行人群的健康管理、重点人群的护理保健;
2.根据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实施护理工作计划。有针对性的提出社区慢性病人的整体化护理方案,并指导病人家属协助实施,及时向全科医生反馈相关信息。
3.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提供医疗服务,认真负责地执行医生的医嘱,有疑问主动和医生沟通。急救过程中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必须复诵。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严格执行“值班、交接班制度”,并做好社区护理记录。
5.保证急诊室各类器材准备完好,专人管理,放置固定位置,各种药品分类放置,标签明显,字迹清楚,每日清点,账物相符并有记录,做好交接。
6.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解决问题。并做好急诊病员的登记工作。
做好消毒工作,按要求将医疗垃圾集中回收、处置,避免交叉感染发生。7.护理工作者应和医生共同为辖区居民开展各种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执行医嘱及医嘱查对制度
1.医嘱分长期医嘱、临时医嘱,护士执行医嘱必须注明执行时间并签全名。
2.医嘱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楚,每项医嘱应当只包含一个内容,并注明下达时间,具体到分钟。
3.医嘱不得涂改。如需更改或撤消时,应用红笔填“取消”字样并签全名。不执行被涂改的医嘱。
4.一般情况下,护士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危重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医生应及时补记医嘱。
5.护士每班要查对医嘱,以保证执行医嘱的准确性。凡需下一班执行的临时医嘱,交待清楚,并在护士交班记录上注明。
6.处理医嘱时必须经过查对后方可执行,及时查对转抄医嘱,对有疑问的医嘱须问清后方可执行。
7.当日医嘱处理完毕后,要两人以上进行查对,并将所有医嘱核对一次。每周大查对一次。重整医嘱后必须两人查对签字。
护理文书书写制度
1.护理文书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出入量记录、病房交班报告、手术护理记录单、护理病历、护理出诊记录等。
2.护理文书除特殊规定外,一律采用钢笔书写。表达内容真实,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使用规范医学术语,及时记录,并签全名。
3.眉栏项目、页数应逐项、逐页填全,不得空项、漏项。4.护理文书书写出现错字时,应用双横线画在错字上,进行修改并签名。
5.度量衡单位一律使用国家统一拟定的名称和标准,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6.护理文书纳入病案资料一并保存。
门诊咨询工作制度
1.设立门诊咨询台,负责门诊导医、咨询、预约、便民服务等工作。工作人员要认真、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为病人服务。
2.负责协调病人就诊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接听热线电话,做好电话咨询工作。
3.发放健康手册、健康教育处方,播放健康教育的有关录象、光盘、录音。
4.为病人提供饮用水、出借轮椅、收费查询等服务。
5.保持环境整洁、维护就诊秩序,提高安全意识,防范安全隐患。
治疗室工作制度
1.治疗室应由专人负责,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2.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必须着装整齐,操作时带口罩,每次操作前后都要用流动水洗手。3.熟练掌握治疗基本知识的技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执行查对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4.三区界线明显,各类物品定点放置,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保持治疗室清洁整齐。
5.药品管理有序,内用药与外用药分类放置,标签清楚,定期清点,做好交接班记录。
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严格“三查七对”,输液加药要坚持现配现用的原则,严格执行药物配伍禁忌。
6.治疗室每日通风两次,每次20分钟,每日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次40分钟,照射后有记录。定期对治疗室空气、物表、护理人员手、消毒液等进行细菌监测。
7.凡用过的治疗物品、器械均应用有效浓度的含氯制剂进行初步消毒后清洗灭菌。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使用时限重新灭菌。对用过的一次性物品经过初消、毁型、分类装袋由有关部门统一回收。
8.各种登记、记录要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妥善保存。
注射室工作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各种注射按注射卡或医嘱执行,按用药要求,对有过敏反应的药物,注射前必须作过敏试验。一般外带药物注射须持医疗机构注射证明。
2.应严格按规定做好注射前的药敏试验,并重新确认外带药物的过敏试验结果,减少医疗风险。注射中及注射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情况,一旦发生过敏或其他注射反应和意外,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并报告医生。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衣帽整齐,带口罩,使用注射器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次性注射器用过后进行初步消毒、毁型,统一回收。无菌物品定期更换。
4.备齐抢救药械,并置于固定位置,专人管理,定量储存,定期检查,用后及时补充更换。
5.每天做好室内清洁卫生,按时进行紫外线消毒并有记录,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进行细菌监测。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输液室工作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经常保持室内清洁、整齐、安静。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戴帽子、口罩。
2.输液病人均需使用输液卡,认真、详细记录病人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加药时间及加药者签名。
3.备齐抢救药品,抢救器械放于固定位置,专人保管,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更换。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病人关心体贴、耐心,避免发生争吵和纠纷。
5.输液按医嘱执行,对易致敏药物按规定做好过敏试验并记录。6.经常巡视观察病人输液中的情况,发现病情变化或意外及时报告医师处置。
7.加强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给予解释、疏导,及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
8.输液病人不得擅自离开输液室,避免发生意外事故。9.交接班时,交班者和接班者共同对输液未结束的病人进行床(椅)边交接,密切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输液情况。
10.配有冷暖设备。
抢救室工作制度
l.备齐规定的抢救器械、药品、物品、敷料等,保持效能良好,定点放置,有明显标记,不得任意挪用或外借。
2.每日检查、核对一次抢救药品、器材及物品并记录,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
3.参加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程序进行。4.认真执行医嘱,严防差错事故。抢救过程中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护士要复诵一遍,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保留空安瓿,医师要及时补开医嘱。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熟练正确地进行治疗和护理工作,并详细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5.保持抢救室清洁、整齐。抢救工作结束后,抢救室要彻底清扫、消毒。每周应大清扫、消毒一次。室内禁止吸烟。
6.每次抢救病人完毕后,要做现场评估和抢救登记,以便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急救药品物品管理制度
1.急救药品和物品有专人负责,并建立帐目。
2.急救药品、物品应放在药品柜、急救车、急救箱内,建立登记和交接制度。
3.急救药品、物品应每班清点、交接,使用后及时补充,保持数量齐全。
4.急救药品、物品必须保持在使用的有效期内,过期药品不得使用,应及时报损。5.急救设备按照医疗设备管理办法,建立帐、卡;设备附有使用方法,并有详细的使用登记;定期进行维护,保证抢救时的使用。
观察室工作制度
1.凡因病情需要留中心观察者,必须由医师开具观察医嘱,值班护士安排床位,办理手续后入住观察室,一般留观24-48小时,不超过72小时,实行病房化管理。
2.留观察病人需建立观察病历,按规定格式填写,及时记录病情及处理经过。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嘱和常规护理工作,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做到及时处理、及时记录。
3.急诊值班医师每日早晚各查房一次,遇病情变化或重病员时随时诊查。主治医师每日查房一次,及时修订诊疗计划。4.值班护理人员,要随时主动巡视病员。各班医护人员认真做好床前交接班,按要求写好交接班报告。
5.保持观察室内的环境整洁、舒适、肃静、安全。室内禁止吸烟。6.留察病人的药品要单独存放,注明床号、姓名,出室时要将剩余药品交还病人,办理好交接手续。
7.停止观察治疗的病人,由医师开医嘱,护土整理病历,办理出室手续,按有关规定保存观察病历,并对床单元进行终末处理。
日间照顾病房工作制度
1.日间病房是为收治已确诊或待确诊非传染性疾病,需要日间留院治疗、观察的患者所设置的病房。
2.日间病房设独立、专用的病室,由专职医师和护师负责。3.日间病房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明确各类、各班人员岗位职责,由科主任统一管理。
4.实行上级医师查房制,对危重患者随时查房,对疑难患者及时会诊、查房。
5.认真执行病历书写制度,采用统一病历表格,要求病程记录能反映患者疾病的演变、治疗方案修改、上级医师医嘱的内容。并定期对病历进行质量考核,统一保存。
6.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及操作规程。7.治疗室须备有抢救设备和药品,并保证应急使用。
8.日间病房布局要合理,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防中心内感染。9.加强医疗护理安全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医疗纠纷防范意识,加强医疗缺陷管理,防止医疗护理差错,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家庭责任医生服务制度
1.家庭责任医生是指对服务对象实行全面的、连续的、有效的、及时的和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的新型医生。
2.由于特殊原因家庭责任医生不能出诊时,应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的其他医生出诊。
3.因年迈、体弱、产后等不便需在家康复、治疗者,在家属或本人同意下,医护人员按需安排出诊。
4.对80岁以上的老人、患慢性病老人、康复期病人或合同服务签约的居民,社区医护人员根据需要和预约上门巡诊,了解病人一般状况、用药效果、康复情况,指导其饮食、治疗与康复方法。5.医务人员常规出诊前应更换清洁工作服装进入患者家庭。6.常规出诊前预约患者,医务人员进入患者家庭前,要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
7.医务人员提供服务时要体现人性化服务。
8.向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用药、患者的反应以及要求等要做记录。
9.医护人员不能借出诊之机,办私事牟私利,对收取费用必须付给患者和居民正规收据,严格按标准收费。
会诊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有疑难病症需要会诊时,由主管医生提出,中心主任同意,通知中心业务办与上级医院医务科(处)联系,做好登记记录,2.会诊前认真填写“会诊申请单”,简要阐明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申请会诊理由和目的,并签名。
3.会诊时管床医师及上级医师要陪同会诊医师,认真听取意见或建议。
4.会诊医师应书写会诊记录单并签名。全科医生要把会诊指导意见及时准确记入病程记录,及时按会诊意见修正诊断、检查和治疗。5.中心内会诊应在病程记录中注明所有参加会诊的医务人员的姓名、职称、科别及他们发表的意见。
6.需要及时转诊的病人按照双向转诊规定执行。
中医工作制度
1.按要求配备中医药人员、中医药服务设施、开设中医诊室。有条件的应设置中药房,并配置一定数量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2.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3.针对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疾病的流行趋势,应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开展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发放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处方。
4.应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熏洗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5.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规范书写中医病历。
6.针灸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取措施防止晕针、滞针、断针等意外发生。针灸针具严密灭菌,一穴一针,防止交叉感染。
7.骨伤治疗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条件等进行相应的手法治疗。
口腔工作制度
1.开展社区居民及托幼园所、中小学校等牙病普查普治工作,将筛查人员的口腔基本情况,认真地记载在健康档案中。
2.做好口腔保健及口腔疾病健康宣传工作。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经诊治三次不能确诊者,要及时请上级医师诊视,减少复诊率,提高治愈率。对疑难病三次不能确诊的,及时转往上级医院。
4.口腔治疗需注射麻醉剂时应首先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按照常规做药敏试验,备常规急救药品。
5.严格无菌操作、器械消毒工作和室内紫外线空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6.定期对器械清点、加油保养
调剂室工作制度
1.从事调剂工作的必须是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收方后应对处方内容、病员姓名、年龄、药品名称、剂量、剂型、服用方法、禁忌等,详加审查后方能调配。
2.配方时有关处方事项,应遵照“处方制度”的规定执行。
3.遇有药品用量用法不妥或有禁忌处方等错误时,由配方人员与医师联系更正后再行调配。
4.配方时应细心谨慎,遵守调配技术常规和药剂科所规定的操作规程,称量准确,不得估计取药,调配西药方剂时禁止用手直接接触药物。
5.散剂及胶囊剂的重量差异限度及检查方法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认真做好效期药品的管理,严禁过期失效药品的发出
6.含有毒药、限剧药及麻醉药的处方调配按“毒、限剧药管理制度”及国家有关管理麻醉药品的规定办理。
7.配方时必须使用符合药用规格的原料及辅料,遇有发生变质现象或标签模糊的药品,需询问清楚或鉴定合格后方可调配。
8.中药方剂需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煎法的药物,必须单包注明;对需临时炮炙的中药材,应切实按照医疗要求进行加工,以保证中药汤剂的质量。
9.处方调配应经严格核对后方可发出,调剂室有二人以上工作时,处方配好应经另一人核对,或由发药人核对,对剂型、色、嗅味等进行检查,在可能情况下,做快速分析。处方调配人及核对检查人,均须在处方上共同签字。
10.药品包装要标示清晰、结实、清洁、美观。发出的方剂,应将服用方法详细写在瓶签或药袋上。凡乳剂、混悬剂及产生沉淀的液体方剂,必须注明“服前摇匀”。外用药应注明“用前摇匀”及“不可内服”等字样。
11.发药时必须向患者或临床医护人员,讲清药品的服用剂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12.急诊处方必须随到随配,其余按先后次序配发。13.做好处方分类统计登记工作,各类处方应分别存放,定期上报统一销毁 14.认真做好药学服务工作,及时与临床科室及医护人员沟通,通报药品供应情况和介绍新药。
15.调剂台、储药器具等设备设施等应保持清洁完好,并按固定地点放置。用具使用后立即洗刷干净,放回原处。
16.其他人员非公不得进入调剂室。不得进行与调剂工作无关的活动。
理疗科工作制度
1、凡需理疗者,由医师填写治疗申请单,经理疗科医师检诊后,确定治疗种类与疗程。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治疗前交待注意事项;治疗中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治疗后认真记录。
3、理疗工作人员应经常深入病房,了解病情,观察疗效,介绍理疗方法,更好地发挥物理治疗作用。对不能搬动的住院病员,可到床边会诊及治疗。
4、疗程结束后,应及时作出小结,存入病历供临床科参考。需继续治疗时,应与理疗科研究确定。因故中断理疗,要及时通知理疗科。
5、进行高频治疗时,应除去病员身上一切金属物,注意地面与病员的隔离。病员和操作者在进行治疗时,切勿与砖墙、水管或潮湿的地板接触。高频之所有机器应避免与地面接触。超高频率治疗器材,电疗前,必须检查导线接触是否完善,板极有无裂纹、破损,否则不能使用。大型超短波禁用单极法。下班时,所有理疗器械一律切断电源。治疗中病员不得触摸机器。
6、爱护理疗仪器,使用前检查,使用后擦拭,定期检查维修。要避免震动损坏。理疗机器每次治疗后应有数分钟的休息。
针灸室工作制度
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2.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漏针、断针。
3.采取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4.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至零位。
5.经常检查针具是否完好,如有不锐利及弯曲时应及时修理、更换。
6.针灸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检验室工作制度
1.检验室应达到国家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标准。
2.检验申请单由临床医师逐项填写,要求字迹清楚,检查项目明确。急诊检验申请单在右上角注明“急”字。
3.收集标本时,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标本不符要求,应重新采集。对不能立即检验的标本,要妥善保管。特殊标本发出报告后,应保留24小时。
4.要认真核对检验结果,规范填写检验报告单,检验者及审核者签名后,做好登记、签名。有条件的应建立报告单复核制度。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或可疑时,主动与临床科室联系,重新检验。普通检验应及时发出检验结果报告,急诊检验随时做完随时发出报告。
5.阳性标本发出报告后保留1-30天,一般标本和用具应立即消毒。被污染的器皿应消毒灭菌后方可洗涤,对可疑病原微生物的标本应于指定地点回收处理,严防交叉感染。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6.保证检验质量,定期检查试剂和校对仪器的灵敏度。定期抽查检验质量。
7.建立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制度,参加市室间质量控制,以保证检验质量。
8.积极配合医疗、科研、开展新的检验项目和技术创新。9.菌种、毒种、剧毒试剂、易燃、易爆、强酸、强碱及贵重仪器应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检查。
B超室工作制度
1.各项超声检查必须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包括病史、体征及阳性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并说明检查目的、要求及部位。
2.检查前要详细了解病情、检查部位、目的、要求。遇有疑难问题或可疑病变难以确诊时,应立即向上级医师请示,必要时和临床医师共同研讨或短期随访复查。
3.各项超声检查必须编号、登记。
4.检查报告书写规范,详细描述超声所见,有条件的应摄阳性声像图片,提出诊断意见。
5.签发报告单时医师签全名,并做好查对工作,认真执行卫生部《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仪器应用规范》及操作规范。
6.严禁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7.每台仪器均应设立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
8.工作室内应保持清洁、整齐、干燥和良好的通风,并配有冷暖设备;严禁在室内吸烟、谈笑、会客;工作时间应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换鞋入室。
心电图室工作制度
1.检查由临床医师填写申请单。检查前要仔细阅读申请单,了解病人是否按照要求做好准备。危重病人检查时应有医护人员护送或到床边检查。
2.检查报告书写规范,医师签全名,遇疑难问题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共同研究解决。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注意安全,定期保养维修,并对机器进行检测。
放射室工作制度
1.认真执行卫生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影像诊疗规程,在工作时间应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
2.建立健全评片制度,甲级片应占总数的60%以上,废片率<2%。3.规范书写检查报告,作出诊断或提出诊断参考意见;医师签全名,有条件的单位,X线片应经主治医师复审后签发,疑难病例应进行会诊后签发。
4.诊断报告应在规定时间内发出,急诊报告应留下患者地址及电话号码,以备查找。
5.保持机房通风、干燥、无尘,避免发生漏电、短路和严重毁机事故。
6.工作中重视仪器设备安全检查,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机,检修。7.每台仪器设备均应有《医疗设备使用情况记录》,记录该设备运转、故障、检修等情况;由使用、维修人员共同填写,并存机房保存。
康复工作制度
1.严格掌握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矫形器应用与传统康复针灸、推拿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认真询问病史、做好体检,准确了解病人情况,正确进行康复功能评估、康复目标制定以及实施康复训练计划。
3.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治疗室的针、棉球等操作物品均需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方法、手法正规,动作适度,部位准确,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5.对瘫痪、转诊等不能来院的病人应做好家庭康复工作:(1)对上级医院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必须认真了解基本情况进行登记。(2)家庭康复医生对转诊患者应及时进行随访(电话或上门)。(3)对于须一步开展康复治疗的转诊患者,医生应根据上级医院的治疗方案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开展相关康复及治疗。
(4)对转诊患者在社区的康复治疗情况应及时交信息资料室归档。
护理应急管理预案(新增)
(一)患者紧急状态时的护理应急程序 1.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时的应急程序 1.1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
1.2立即准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1.3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1.4必要时通知患者家属,如医护抢救工作紧张可报告中心总值班,由中心总值班负责通知患者家属。
2.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的应急程序
2.1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应立即撤除所输液体,重新更换液体和输液器。2.2同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2.3情况严重者应就地抢救,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2.4做好护理记录,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2.5发生输液反应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2.6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分别送消毒供应中心和药剂科,同时取相同批号的液体、输液器和注射器分别送检。
3.患者发生静脉空气栓塞时的应急程序
3.1发现输液器内出现气体或患者出现空气栓塞症状时,立即阻拦空气输入体内,更换输液器或排空输液器内残余空气
3.2通知主管医生及病房护士长 3.3将患者置左侧卧位和头低脚高位
3.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及药物治疗。3.5病情危重时,配合医生积极抢救。3.6认真记录病情变化及抢救经过。
(二)意外事故紧急状态时的护理应急程序 1.停水和突然停水的应急程序
1.1接到停水通知后,做好停水准备包括: 1.1.1告诉患者停水时间。1.1.2给患者备好使用水和饮用水。
1.2突然停水时,白天与维修部门联系,夜间与院总值班联系,汇报停水情况,查询原因,及时维修。
1.3加强巡视患,随时解决患者饮水及用水需求。2.泛水的应急程序
2.1立即寻找泛水的原因,如能自行解决应立即解决。
2.2如不能自行解决,立即找维修部门,夜间可通知中心总值班协助找维修部门值班人员。
2.3协助维修人员的工作,白天可通知病室清洁人员及时清扫泛水;夜间要主动将污水清理。
2.4告诫患者,切不可涉足泛水区或潮湿处,防止跌倒,保证患者安全。3.停电和突然停电的应急程序
3.1通知停电后,立即做好停电准备,备好应急灯、手电等,如有抢救患者使用电动力机器时,需找替代的方法。
3.2突然停电后,立即寻找抢救患者机器运转的动力方法,维持抢救工作,并开启应急灯照明等。
3.3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在呼吸机旁备有简易呼吸器及应急电源,以备突然停电;如发生突然停电时,立即将呼吸机脱开,使用简易呼吸器维持呼吸。
3.4通过电话与电工组联系,查询停电的原因。3.5加强巡视,安抚患者,同时注意防火、防盗。4.失窃的应急程序
4.1发现失窃,保护现场。
4.2电话通知保卫处来现场处理,夜间通知院总值班。4.3协助保卫人员进行调查工作。
4.4维持病室秩序,保证患者医疗护理安全。5.遭遇暴徒的应急程序
5.1遇到暴徒时,护理人员应保持头脑冷静,正确分析和处理发生的各种情况。5.2设法报告保卫处,夜间通知院总值班,或寻求在场其他人员的帮助。
5.3安抚患者及家属,减少在场人员的焦虑、恐惧情绪,尽力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国家财产。
5.4暴徒逃走后,注意其走向,为保卫人员提供线索。5.5主动协助保卫人员的调查工作。
5.6尽快恢复病室的正常医疗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6.火灾的应急程序
6.1发现火情后立即呼叫周围人员分别组织灭火,同时报告上级领导。6.2根据火势,应用现有的灭火器材和组织人员积极扑救。
6.3发现火情无法扑救,马上打“119”报警,并告知准确方位。6.4关好邻近房间的门窗,以减慢火势扩散速度。6.5将患者撤离疏散到安全地带,稳定患者情绪,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撤离时用湿毛巾、湿口罩或湿纱布罩住口鼻,以防窒息。
6.6尽可能切断电源、撤出易燃易爆物品并抢救贵重仪器设备及重要科技资料。
6.7组织患者撤离时,不要乘坐电梯,可走安全通道。叮嘱患者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可能以最低的姿势或匍匐快速前进。
7.地震的应急程序 7.1地震来临,听从上级领导部门的统一指挥协调,值班人员应冷静面对,关闭电源、水源、气源、热源,尽力保障人员的生命及国家财产安全。
7.2发生强烈地震时,需将患者撤离病房,疏散至广场空地或院内紧急避难场所。撤离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维护秩序,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恐惧。
7.3情况紧急不能撤离时,叮嘱在场人员及患者寻找有支撑的地方蹲下或坐下,保护头颈、眼睛、捂住口鼻。
7.4维持秩序,防止混乱发生。7.5注意防止有人趁火打劫。8.化学药剂泄漏的应急程序
8.1当有不明液体喷溅到患者衣物,马上将接触的衣物脱下,放在消毒液中清洗消毒。8.2溅到皮肤上时,在第一时间内用大量流动水冲洗,也可用棉花或吸水布吸干皮肤上药液,千万不要擦拭,然后用清水冲洗。
8.3通知医生并协助明确液体的性质,遵医嘱进行解毒处理。8.4及时向上级汇报,协助了解事情经过,制定相应措施,总结经验防止类似事件发生。9.有毒气体泄漏的应急程序
9.1发现有毒气体泄漏后,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通知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协助组织疏散在场人员。
9.2立即开窗通风,应用病室内所有通风设备,加强换气。
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XX相关部门:
在接到关于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自查通知后,我中心高度重视,当天上午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有关科室进行了认真仔细地自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工作开展情况:
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不仅作为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与环保工作紧密相连,因此我中心一直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具体工作由院感控制小组和后勤组共同负责,我中心产生的医疗废弃物从收集、分类、储存到交由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我中心与XX公司已签订了医疗废弃物处理协议),整个流程当中的每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且责任明确。所以此次自查中未发现非法买卖医疗废弃物等违法违规行为。但仍然存在一些小问题。
2、存在问题:
(1)有个别科室将感染性医疗废弃物与损伤性医疗废弃物混装在一起;
(2)有个别医疗废弃物存放标识不清;
(3)有个别科室登记不规范。
3、整改措施:
(1)立即召集相关科室人员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通报自查情况,再次重申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2)梳理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再次明确责任人,强化责任意识。
(3)对个别存在问题的科室要求及时整改,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
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位于青白江城区内城乡结合部的交汇处,所辖5个社区、4个行政村,管理了6个标准化的村卫生站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区域15.53平方公里。该中心前身系青白江区大弯镇卫生院,青白江区区委、区政府根据《青白江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于2007年7月将原大弯镇卫生院整体转型为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3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牵头医院)、成都青白江区人民医院(枢纽医院)以及青白江区内的11家基层医疗机构(网底医院)建立了起三级架构的纵贯医疗联合体。2013年该中心加入医疗联合体后,通过与青白江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区医院)加强合作交流,区医院专家定期到该中心进行教学查房或坐诊,中心人员免费到区医院学习交流,同时区医院为该中心在转诊预约、开通检验和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方面打通了医疗联合体下级通道,实现了医疗联合体的三级联动。本文通过调查收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青白江区医疗联合体运行数据,对此医疗联合体内的大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2014年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为成都市进一步推行医疗联合体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6家基层医疗机构现场调查数据,部分调查数据时间段为2011年~2014年。利用成都市卫生统计年报个案报表数据(2011年~2014年)对部分现场调查数据进行复核与补充。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基于文献研究形成《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机构调查表》,以医疗机构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机构的基本情况、医疗服务与效率情况以及对医疗联合体的评价与建议等。本次调查针对6家医疗机构,即: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以及随机抽取的4家基层医疗机构,其中被调查的4家基层医疗机构包括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家乡镇卫生院。为保证调查质量,课题组现场发放调查表,由医疗联合体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现场填写,填写结束后收回。共发放问卷6份,问卷全部收回。
1.2.2访谈法:2015年8月~9月,在现场调查结束后,按照课题组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对6家医疗机构均进行现场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对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及部分医务人员,访谈内容包括对加入医疗联合体的看法、支持程度、效果评价。
1.2.3数据包络分析法:采用DEA对该中心加入医疗联合体后的运行效率变化情况进行纵向分析,以评价实施效果。DEA是一种综合效率的评价方法,它可以根据多项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单位进行相对效率评价[4,5]。DEA值在0~1之间,当DEA值=1时,评价单元相对有效,当DEA<1时,评价单元相对无效。在指标选取方面,运用文献选优法并结合调查数据结果,本次筛选了在职职工人数(名)、实有床位数(张)为投入指标,诊疗数(人次)、出院数(人次)为产出指标,利用DEAP 2.1软件操作得到结果。
2研究数据纳入标准
虽然课题组收集了6家医疗机构的相关数据,但本次研究仅为评价医疗联合体对基层医疗机构发挥的作用,故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2家医疗机构的调查数据不在此次数据分析范畴内。同时,为了保证对医疗联合体实施效果做客观、科学评价,参考同类研究经验[6],排除了加入医疗联合体时间仅为1年的基层医疗机构3家,因而真正纳入本次研究的数据仅为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据,其加入医疗联合体的时间为2年。
3结果分析
3.1中心加入医疗联合体前后变化趋势
2013年中心正式加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青白江区医疗联合体。在该中心加入医疗联合体前,2011年、2012年,除诊疗人次呈增长趋势外,在职职工数、实有床位、出院人次均呈下降趋势;在2013年加入医疗联合体后,即2013年、2014年,在职职工数、出院人次逐渐增加,实有床位数未发生变化,而诊疗人次却略有减少。同时,2011年~2014年的在职职工年均增长率为负值(-1.95%),实有床位增加为0,而诊疗人次与出院人次却均呈增长趋势。见表1。因此,以2013年为时间点,对该中心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及医疗服务相关的数据前后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该中心加入医疗联合体后其医疗服务能力有所改善。
3.2该中心加入医疗联合体前后数据包络分析结果
总体来看,2013年、2014年DEA值=1,即相对有效,而2011年、2012年DEA值(2012年技术效率除外)<1,说明该中心自加入医疗联合体后,其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在2013年、2014年达到最佳状态,松弛变量均为0,不存在投入过剩与产出不足现象。
综合效率方面,总体有效的年份为2013年、2014年,其DEA值为1,占到被评价年份的一半。说明了2013年、2014年该中心的卫生资源投入得到了有效利用。在技术效率方面,仅2011年的技术效率较低,为0.763,其余年份均为1。规模效率方面,2011年和2012年DEA值均<1。2011年为规模报酬递减,2012年为规模报酬递增,也就表明在2011年、2012年,该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不高,存在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的问题。见表2。进一步对非DEA有效年份进行分析发现,在2011年当年产出水平下,出现了投入冗余,应减少20.61名在职职工、减少约15.63张床位,换言之,该年需增加5149.89诊疗人次才可达到最佳产值。
注:“drs”代表规模报酬递减;“-”代表规模报酬不变;“irs”代表规模报酬递增;S1-、S2-、S1+及S2+为松弛变量
3.3访谈结果
访谈结果提示,该中心加入医疗联合体后,医疗技术得到显著提升,中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职员工支持医疗联合体向深入发展。但访谈结果还表明,仍有一些因素影响和制约该中心在医疗联合体中的运行与发展。第一,医保政策的导向作用效果不明显。一方面,成都现行的医保政策规定了不同医疗机构的“门槛费”,即医保统筹基金起付标准是按照医疗机构等级分别确定,如果患者在基层首诊后,需“上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还需重新交“门槛费”,这造成患者不愿留在中心首诊。另一方面,成都市现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依然是对单个医疗机构进行的支付,不利于医疗联合体的深入发展。第二,基本药物目录受限,患者在中心首诊时无法满足用药需求。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实行的基本药物制度目录内的药品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药品范围过窄,致使在上级医院就诊患者下转到中心康复时,由于中心用药限制,患者不得不再次到上级医院去开药,甚至造成患者不愿下转,因此,基本药物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患者的双向转诊。第三,人事制度影响中心的发展。编制问题、晋升问题是困扰中心发展的瓶颈问题。具体表现在中心编制不足、编外人员无法给予相应待遇等方面,故不少人员流向上级医院,导致中心医护人员不足,加之高级职称人员过少,造成中心人才“断层”现象突出。
4讨论与建议
4.1医疗联合体组建带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医疗联合体不仅有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还盘活了现有区域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7]。本研究结果显示,该中心自加入医疗联合体以来,医疗服务能力逐渐提升,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同时,通过访谈得知,该中心在区医院的帮助与支持下,管理模式、医疗技术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于软实力的提升,中心职工的工作热情越来越足,基层患者对中心医疗服务能力的信任度也逐年增加,不少老年患者表示愿意留在该中心住院治疗。同时,区医院与该中心实现了部分设备、信息资源共享,方便了医疗联合体内医疗机构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了中心的发展。综上,中心自加入医疗联合体以来,无论在医疗技术还是管理水平方面均得到了发展,这为当前成都市乃至四川省推行分级诊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2人才缺乏仍是阻碍医疗联合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该中心在2013年加入医疗联合体后,在职职工人数出现逐年增加趋势,这是因为加入医疗联合体后,该中心无论是硬实力,如医疗设备、就医环境,还是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软实力,均得到一定的提升,吸引了部分卫生技术人才的加入。但结合访谈结果得知,目前该中心依然存在人才匮乏、医护人员配置不足、人才“断层”等制约中心深入发展的问题。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现行的人员编制、职称晋升问题是困扰基层留住人才的瓶颈问题。通过访谈部分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得知,由于编制数量有限,部分医务人员在该中心工作几年后还是无法取得编制,表示没有归属感,个别医务人员因为无法取得编制而辞职。加之该中心岗位是基于编制数量进行配置,岗位数量不足,部分医务人员职称评审通过,却因没有岗位而无法聘用,导致其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可借鉴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提出[8]的“基本编制+备案编制”方式,即与现有在编的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而由医院自主聘用的人员使用备案编制并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可弱化事业单位编制身份,实现编内、编外人员同工同酬,享有同等待遇及晋升空间等。备案编制与基本编制纳入医院岗位中,给予备案编制人员更大的晋升空间,同时还需调整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办法[9]。
4.3基本药物目录狭窄是影响患者基层首诊的主要因素
虽然中心加入医疗联合体后,诊疗人次、住院人次均呈增长趋势,但该中心主任提到,在加入医疗联合体期间依然存在部分患者“虹吸”至上级医疗机构的现象。原因是成都市现行的基本药物制度目录内的药品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药品范围过窄,致使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受限,不少患者只能去上级医院就诊。这不但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还给患者就医增加了成本,因此不少患者迫切希望能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种类与数量。建议今后加强基本药物目录增补工作,同时在遴选地方基本药物增补目录时,应依据本地的经济社会条件及疾病谱变化[10],并充分听取基层医务人员的意见,以满足基层患者的用药需求,推动医疗联合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4.4医保支付问题制约医疗联合体的深入发展
医保问题主要主要体现在不同医疗机构需缴纳“门槛费”,造成患者不愿留在基层首诊。同时,成都市现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依然是对医疗联合体内的各个医疗机构进行单独支付,这并不利于医疗联合体内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医疗联合体内多点执业医师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提供的是同样的医疗服务,但收取不同的费用。以上这些均不利于医疗联合体的发展。建议借鉴北京朝阳区医疗联合体支付模式,实行医保部门对医疗联合体“打包支付”,给予医疗联合体牵头医院分配权限,根据成员单位的考核情况分配医保基金。此外,还需配套基层医院首诊优惠政策,并加强医保宣传和政策导向[11]。
5小结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金鱼池小区的李德校老人今年82岁了,长期患有心脑血管老年病,2010年之前,一直在宣武和友谊医院就诊,他告诉《经济》记者,“我是从2010年年初开始选择在小区附近的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以前对社区医疗都不了解,后来听左邻右舍经常提起,说咱们这边的就医环境和服务态度都特别好,就过来看看。”老人没想到这里的社区医疗服务,不但满足了病人经常体检看病的需求,而且方便快捷、热情周到、医术精湛。2月初,《经济》记者就和李德校老人一同走进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亲身体会到了社区医疗给附近居民带来的便利。
步行10分钟 实现家门口看病
李德校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但是很多老人都患有心脑血管之类的慢性老年病,这种病发病率很高,平时看似不严重,但要经常体检和吃药。过去,他一直去宣武和友谊医院,路上来回要一个多小时,加上看病和等待的时间,每次去体检或看病都要一上午,家人又不放心,子女还要陪着,既耽误工作又影响生活。现在好了,附近有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每次走路只需10分钟,也不需要家人陪同,自己走过去就行,方便又安全,家人也放心,关键是这种常规检查和社区服务中心做得很好、很到位,经济又快捷,深受附近居民的认可和赞同。
说话间就到了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候大厅已经坐满了前来看病的患者。除了个别行动不便的老人有子女陪同以外,其余的患者都是自行前来就诊。老人一进门就和很多人打招呼,看来他们已经很熟了。取号、就诊、咨询、取药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轻松和谐。在这里,看不到医患关系的紧张,看不到就诊患者的埋怨苦闷,有的只是医疗人员和患者之间的热情沟通和嘘寒问暖。
趁着李大爷看病的间隙,记者和前来就医的患者攀谈起来。
今年57岁的何女士说,她家祖孙三代都在这儿看病,这里的就医环境好、医护人员医疗技术也好,大夫服务热情,对人和气,在这里还可以体会到北京精神,他们附近的居民都愿意来这儿,根本就不次于大医院。“其实对于患者来说医生的医德和治疗技术最重要,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够建立病床方便患者住院那就更好了。”
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为崇文区综合性一级医院“崇文区前门医院”,2007年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承担着前门和天坛两个街道6万多人口的基本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下设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金鱼池社区站、天坛东里社区站、天坛南里社区站、前门社区站,为居民提供预防、基本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咨询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做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5年多来,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到了附近居民的热情赞誉和认可。
东城区卫生局副局长吴礼九向记者介绍,为了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全覆盖,使全区居民享受到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到2015年底,东城区将完成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保证辖区居民出行15分钟之内就能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真正实现“家门口”看病。
开展特色服务 建立健康管理社区
记者走进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楼的中医科,立刻被满墙的锦旗所吸引,“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技术”、“恪守医德,忠于职责”、“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妙手扶桑梓,高医攀新峰”,等等。中医科主任陈海明介绍说:“目前从主治到副主任医师共有9人,包括理疗和临床等等,老中青三代组合,以四五十岁居多,临床经验丰富。区里经常会对我们进行继续再教育的培训,同时中心内部也自创了一个培训,叫‘楼道小课堂’,专门针对中医科的业务展开培训。”
据悉,开展这种特色服务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特点和优势,他们可以根据附近患者的需求和周边环境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特色服务。像中医科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丰富就诊患者健康医疗知识而设立的,中医科还开设了每周一次的健康教育小课堂。课堂面向所有中医科医护人员及就诊患者,地点就在楼道里。每周由一名医护人员担任讲师,时间15分钟左右,讲解各科常见病的诊断、治疗知识,同仁们相互交流临床治疗中的经验体会,使这些经验能够更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更好地为患者解决病痛。小课堂对就诊患者来说也是一次极好的健康教育讲座。为使就诊患者能从健康教育中获益,讲师们深入浅出,使用通熟易懂的语言,介绍简、便、廉、验的治疗方法,让患者们更加了解自身疾病及预防保健常识。
由于就诊患者人数众多,医护人员工作忙碌,离不开各自岗位,所以小课堂就直接设在了三楼的楼道里,方便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参加。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其为:楼道小课堂。由于大夫们讲的都是门诊中的真人真事,无形中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让大家听得真实管用,激发了患者的求知欲望,起到了极好的作用,深受居民的喜爱和欢迎。
据记者走访了解,目前,中医治疗服务受到患者的极度认可和欢迎。“中医治疗之所以能在社区中心这个大背景下成为特色的原因是‘大胆创新’。早期中医治疗是通过望闻问切,发展至今开展的项目有骨科按摩、针灸、刺血、走罐、中医康复等,这些尤其对残疾人的帮助更大,同时也符合现在社区居民的多种健康和保健需求。”中医科主任陈海明介绍说,“一方面是现在国家对医疗扶植政策好,就医环境得到改善,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每个人都愿意发挥自己的能力开展特色治疗为社区病人服务;另一方面是东城区政府及社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的大力支持,宣传工作的稳步推进。”
现在这些社区服务中心都在全面实施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健康管理工作,打造以提高居民健康素质为目标,以中医药健康管理为内容,以中医药机构合作为途径,以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为基础的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全覆盖。
建立居民健康服务系统是社区医疗的又一突出特色,服务中心为附近的小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个人健康信息管理、健康预警服务和健康指导、膳食搭配等服务,从而实现了很好的健康管理效果。
加强监督管理
做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医疗服务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名叫王和宣的患者告诉记者,她是退休公务员,第一次到该中心求医问药,虽然用了“先锋”等人们印象中价格不菲的消炎药,但一次输液的费用也没超过50元,她说自己过去无论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治疗,一次感冒没几百元治不好。“社区医疗的确好,不仅药价降下来了,而且特别方便”,王和宣说。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社区医疗受到群众青睐的程度超出我们的想像,仅春节期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总量就达2000多人次。在谈到监督考核时,陈海明笑着说:“我们从来不担心考核会不合格,因为我们每个团队每个人都是在用心对待我们的每一个患者。”据了解,每年东城区社管中心会有两次绩效考核,主要从工作量、疗效及慢病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此外,中心内部每季度有患者民意测验,发放问卷给患者进行测评。
“现在国家给医护人员解决了待遇问题,还有与公务员一样的绩效考核奖金,年底服务中心还给补助,这样的待遇谁还不安心工作?”陈海明笑着说,“我们对待每一个患者都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为他们考虑到每一个细节,便宜的药能治好的病我们绝不开高价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看病找专家、医院选环境、药品选对价、服务需优质、收费要低廉。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质上是看好医生难、看大医院贵,解决这些问题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缓解和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北京市来看,自2010年政府正式对外公布《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来,各区县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主动创新、因地制宜,开辟了一例又一例的社区医疗新模式。“新医改”真真切切给居民带来了优质的服务和贴心关怀。“我们将会一直坚持政府主导、预防为先、健康为重、服务民生的理念,切实做好社区医疗服务工作,努力为每一个患者创造更优越的就诊环境,全力保障居民健康。”吴礼九最后强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推荐阅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估07-09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查报告11-16
社区卫生服务方案06-05
社区卫生服务考试09-29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称竞聘方案07-08
社区卫生服务存在问题10-07
社区卫生服务站讲座05-28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报告06-06
我身边的社区卫生服务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