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法期末案例分析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反垄断法期末案例分析(精选6篇)

反垄断法期末案例分析 篇1

第一章 反垄断法概述

1.垄断的定义:从行为和机构两个角度来谈,当前我们来看主要考虑的是行为。

2.中国反垄断法关于垄断行为的外延是怎么规定的:垄断的危害(全面掌握)。

3.反垄断法的概念和特征。

4.反垄断法的立法体例:分立式合立式两种体例,重点掌握反垄断法与发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反垄断法的体例。

5.反垄断法的历史沿革:反垄断法怎么产生的(在美国)。

6.中国的反垄断法的情况:我国反垄断法的主要渊源,表现形式。

第二章 经济学基础

1.市场竞争状态的基本模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竞争。

2.结构行为和绩效:包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反垄断法的影响。

第三章 反垄断法的宗旨

1.关于宗旨的理论争议:一元论、二元论、终极价值目标。

2.两个政策之间的关系: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关系。

3.我国反垄断法的宗旨:总共有几点,怎么去解释

第四章 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

1.适用范围的基本维度、界定。

2.什么是效果原则(域外适用)。

3.什么是反垄断法的三大支柱:三个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集中,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4.我国反垄断法规制哪几种垄断行为:包括三大支柱还包括行政垄断行为。

5.反垄断法第七条的特定国有垄断行业怎么去理解:如果有人说过有特定垄断行业不适用反垄断法或者说是豁免了,你觉得对不对。

6.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两种情形:主要是了解我国适用除外的两种情况。

第五章 反垄断法的实施机制

1.反垄断法实施机制的几种模式:美国的司法中心主义、欧洲的行政执法主义、日本中国的双轨制。

2.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机制。

3.反垄断机构:主要关注中国的机构,双层多元。行政执法机构和协调机构。

4.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有哪几种:行政责任是什么,不服的话应该怎么办;民事责任怎么规定;刑事责任现在是什么状态。

第六章 相关市场

1.相关市场的概念和意义:按照简答准备。

2.相关市场的维度:商品市场、地域市场、时间市场;商品本身既包括产品也包括服务,还会衍生出技术市场和;什么案件会涉及到地域市场、时间市场。

3.相关市场的界定的基本标准:中国的反垄断法《相关市场界定指南》是较为紧密的替代标准;替代的概念包括需求替代和供给替代;需求替代和供给替代之间的关系,当供给替代对市场的作用类似于需求替代才会考虑。

4.相关市场界定的一般方法:界定不同市场时考虑哪些因素。

5.相关市场界定的经济学方法:假定垄断者测试概念和基本过程;需求的交叉弹性在这一分析过程中的运用,定量分析。

6.塞璐玢谬误:

第七章 主干内容

1.中国法关于垄断协议的概念、理解及其具体表现:十三条第二款中什么是协议什么其他协同行为。

2.垄断协议的特征:复数主体;表现形式多元化;排除限制竞争。

3.垄断协议的分类:横向和纵向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4.以欧洲法为代表的成文法对垄断协议认定的一般原则:一般禁止;例外豁免相结合。

5.中国反垄断法所禁止的横向垄断协议有哪些:6个。

6.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的协议:危害;现实中的表现;发改委《反价格垄断规定》。

7.限制数量协议:作用是什么;与价格限制协议配合使用。工商总局的规章对数量限制协议具体表现形式的规定有两种。

8.其他协同行为:其他协同行为法律定义《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禁止垄断协议规定》第二条第三款;工商局和发改委关于价格和非价格的协同行为认定的因素。

9.纵向协议的经济效果:分为积极、消极两种,要求全面掌握。

10.我国反垄断法明确禁止的纵向协议有哪些:反垄断法十四条;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因垄断行为引起民事纠纷若干规定的解释?》。瑞邦v.强生,两者判决书的区别。

11.垄断协议豁免:反垄断法十五条背下来。

12.反垄断法宽恕制度:三大政策,主动报告、提交重要证据、;概念:工商局和发改委关于宽恕制度的两个规章,什么时候减免多少,只是针对于罚款的减免。

13.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在中国法上市场支配地位的定义,十七条第二款;定义怎么理解;定义中的其他交易条件以及能够阻碍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该怎么理解(在相关规章中有)。

14.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标准的基本结构:实质标准十七条第二款和十八款(要背下来);形式标准十九条(要背下来)。实践中一般从19条入手。

15.反垄断法所禁止的滥用行为:十七条第一款背下来;滥用行为的基本分类包括剥削性和排他性。

16.掠夺性定价:《反价格垄断规定》中能够作为正当理由的几种抗辩,包括处理现货产品,偿还债务等。

17.拒绝交易:《工商局禁止滥用行为规定》关于拒绝交易的一些特定形式。

18.搭售:

19.经营者集中:表现形式;不仅要知道条款还要知道具体内容。

20.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的审查中具体考虑的因素:反垄断法27条。

21.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的审查的实体标准的一般原则:欧洲;美国;我国28条。

22.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4,20,4,100(参见讲义)

23.申报豁免:什么情况免申报。

24.附加限制性条件:概念;分类;救济措施。

反不正当竞争法

1.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几类:有的类别还有小点。

反垄断法期末案例分析 篇2

(一) 市场竞争者的博弈分析

如表1所示, 假定市场中存在着竞争者A和B, 他们各自的策略选择:不垄断和垄断。当A选择不垄断、B也不垄断时, 双方所获收益都是500美元;当A选择不垄断、B选择垄断时, A获得300美元, B则获得了1000美元;当A选择垄断、B选择不垄断时, A获得1000美元, B则仅获得300美元;当A选择垄断、B也选择垄断时, 双方都获得700美元。

从表1分析可知, 对于市场竞争者A和B而言, 不管让人行为如何, 选择垄断都是一个“占优策略”, 这样的策略对决策人而言是最优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市场便会从不垄断情形下的自由市场经济逐渐滑入垄断市场经济。

(二) 垄断者、受害者的博弈分析

如表2所示, 假定在市场中水力公司处于垄断者地位 (供水、供电、供气公司常常被认为是自然垄断, 有利于规模经济, 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 , 通过采取垄断的方式 (比如与其他水利公司达成垄断协议、阻碍或禁止竞争的经营者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损害受害者第利益, 比如水利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不提高滤水器的标准或者不安装些许滤水器, 提高其收益而减损了受害者应该获得之收益。在表2中, 水力公司没有按照滤水器时, 其收益是2000美元;在安装滤水器时, 其收益是1000美元。而受害者在没有安装过滤器时, 并没有遭受水利公司之污染时, 其收益为600美元, 而污染会给受害者带来400美元之损失;受害者在按照过滤器时, 其收益为400美元。

从表2分析可知, 对于水力公司而言, 不安装滤水器时收益一直是2000美元, 安装滤水器时收益一直是1000美元, 故对于水力公司而言, 不安装滤水器是一种“占优策略”。对于受害者而言, 尽管最好的机会是水力公司安装滤水器、自己不安装过滤器时, 届时可获得600美元。但是通过分析水力公司的策略选择, 不难发现水力公司选择不安装滤水器是“占优策略”, 此时倘若信息充分, 受害者安装过滤器反而是一种“占优策略”, 因为不管水力公司如何选择, 受害者都可以获得400美元收益。那么此时对于受害者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必须通过法律加以规制才能实现法律之价值。

二、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的博弈分析

反垄断法救济措施主要采取禁令和损害赔偿措施。禁令是“事前救济”, 旨在防止被告未来可能给原告造成损害;损害赔偿是“事后救济”, 旨在给已经遭受损害的原告给予赔偿。

在反垄断法禁令下, 就是禁止垄断者损害的法院命令, 这就意味着在表2中, 垄断者 (水力公司) 被禁止垄断并安装滤水器, 那么水力公司的收益为1000美元。当水力公司安装了滤水器后, 受害者的“最优策略”就是选择不安装过滤器, 此时其收益是600美元。故在反垄断法禁令下, 两者之和是1000美元+600美元=1600美元。

在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下, 就世界主要国家而言, 有日本的“单倍损害赔偿制度”、美国的“三倍损害赔偿制度”、德国“实际损害赔偿制度”等。假定垄断者的损害赔偿额是受害者所遭受损失的K倍。此外因为是垄断者向受害者支付损失赔偿, 受害者当然也没有安装过滤器之法律义务。受害者所遭受的损失是在不同背景下不安装过滤器之差=6 0 0美元-2 0 0美元=4 0 0美元, 那么垄断者损害赔偿额=4 0 0 k。此时水力公司最优收益=2 0 0 0-4 0 0 k, 受害者的最优收益=2 0 0+4 0 0 k, 两者之和=2000-400k+200+400k=2200美元。

综述:对于受害者而言, 反垄断法实施禁令来阻止未来侵权的成本比预防未来侵权的损害赔偿要更高, 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比反垄断法禁令更加有效。效率的不同在于交易成本之不同, 当交易成本为0时, 禁令和损害赔偿制度都是有效的反垄断法救济方法;但是当交易成本高到阻碍谈判有效进行时, 那么更有效的反垄断法救济方法是损害赔偿, 而不是禁令。

三、第三方集合诉讼

在反垄断法救济制度中, 交易成本是其重要衡量标准, 为减低交易成本, 可以通过更加专业、规模、组织的第三方提起集合诉讼。这里的第三方主要是为提起反垄断法损害赔偿诉讼而调查、收集、请求权转让、利益分摊的公司、企业。

德国最高法院在2009年4月7日的“CDC gegen Zementkartell”案例中确认了第三方集合诉讼。在该案中, 首先, 由于欧盟若干水泥公司实施价格卡特尔给36家下游客户企业造成了损害, 这36家受害企业享有《反限制竞争法》下的损害赔偿权。其次, 因为此类损害赔偿诉讼的金额较难明确, 诉讼风险较大、诉讼前景不太明确, 受害企业由于处于弱势地位, 没有实力也不愿去承担这样的风险, 尽管他们享有法定的损害赔偿权也享有《民法典》关于请求权转让的权利, 为规避诉讼风险也为维护自身权益, 受害企业便将诉讼费用和诉讼风险转给更为专业化的第三方CDC公司。再次, 在损害赔偿请求权转让后, CDC公司就获取了受害企业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在诉讼中, CDC公司独立承担诉讼费用和诉讼风险, 倘若损害赔偿诉讼成功, 损害赔偿额就会按照双方约定在受害企业和CDC公司之间合理分配。最后, CDC公司合理搜集证据, 向被告提起集合诉讼。由于诉讼费用和诉讼风险都由CDC公司承担, CDC公司唯有胜诉才可和受害企业合理分配胜诉后的损害赔偿额, 故更具有诉讼激励性。

综述, 由第三方实施的集合诉讼, 一方面有利于作为相对弱势群体的受害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通过请求权转让由第三方请求损害赔偿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受害人在维护权益的同时规避不该有的诉讼风险和诉讼费用。但也要注意谨防滥诉的爆发。

参考文献

[1] .米德玛著.科斯经济学:法与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格致出版社, 2010年版

[2] .罗伯特·考特, 托马斯·尤伦著.法和经济学.格致出版社, 2012年版

反垄断法期末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技术标准;专利滥用行为;反垄断;规制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竞争从封闭性、地域性向开放性、全球性转变,世界竞争的核心将会围绕控制信息和知识而展开。而技术与标准的结合、技术标准的出现体现了这一趋势,并宣告着“专利标准化”时代的到来。通过对技术标准的控制和垄断取得优势地位,已经成为了国內企业之间的竞争利器,同时也为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的“技术壁垒”提供了便利之门。本文从反垄断视角入手,着力分析技术标准所涉的典型专利滥用行为。本文主要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技术标准和专利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阐述技术标准和专利具体冲突表现形式(即专利滥用行为)。

一、技术标准与专利

(一)标准与技术标准概述

所谓“标准”,根据ISO与IEC发布《标准化与相关活动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1991 年第六版)》所称,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性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结果领域内的最佳秩序和效益。而“技术标准”,是指对一个或几个生产技术设立的必须要符合要求的门坎以及能达到此标准的实施技术。技术标准化则是指将技术、专利纳入所指定的标准中的动态过程。

(二)技术标准与专利关系

早期标准与专利的融合程度较低,标准的公开普适性与专利的使用许可制度存在天然的矛盾,二者本来是互相排斥的。然而,随着“标准专利化时代”的到来,标准与专利之间开始由分离走向结合,而且“二者正是处于一种彼此推动的良性循环之中”。

二者由分离走向结合,其关系发展过程即说明二者存在既冲突又融合的辩证关系。如刘淑华学者有经典论述,“标准与专利的结合一方面使专利权能够借助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得到更广泛的实现;另一方面使某些技术标准借助专利权的保护实现了事实上的垄断”。

首先,二者存在冲突性。根本原因表现如下。①专利为私权,具有私益性,而技术标准体现社会公益;“专利权属于民事权利,也就是私权”,而标准在法律上常被定义为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质,主要是为达成降低交易成本、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稳定交易秩序等公共利益。②专利具有封闭垄断性,而技术标准具有普适公开性;“专有性表现为有条件的独占排他权,即专利权专属于权利人所有”,“而技术标准的目的在于使社会广泛接受和使用,其推广也是完全公开的”。正是由于二者性质上的对立,导致专利权人在突破专利时间性、地域性限制的前提下享受专利权利益,并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实行滥用专利权的行为。

其次,二者具有融合性。其理论基础如下。①二者设计目标具有一致性,专利权以国家保障其专利利益的对价换取专利使用的公众化,而技术标准是通过规范技术指标来实现降低成本、便利交易的目的,二者共同着眼于社会公益和集体进步。②二者能够实现共赢。一方面技术标准中采用大量的先进技术,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从而直接提升了标准的社会满意度和适用普遍性;另一方面,技术标准的普适性和稳定性使得所载的权利突破了实践性、地域性的限制,能够使专利权人最大限度地获得专利利益。

二者既冲突又融合的关系,要求我们适应“技术标准化时代”的特征,并树立正确的“技术标准观”。对待冲突,我们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架构,来应对国际上新兴的技术标准贸易壁垒和国内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滥用行为。对待融合,我们要树立积极的“专利标准战略”,因为“世界级领先企业是通过标准的推出控制着市场竞争结构的游戏规则”。

二、技术标准与专利冲突表现——技术标准中专利滥用行为

技术标准与专利的冲突表现为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滥用行为,而滥用行为以标准的成立时间点为分水岭应当划分为: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专利权滥用行为和技术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专利权滥用行为。

(一)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专利滥用行为

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专利滥用行为主要表现为:不披露专利权信息,联合抵制等。

1.不披露专利权信息

披露专利权信息,是指标准化组织或标准的发起人为了便于将来推广标准和豁免自己的责任,要求标准提案人在将专利权纳入标准之前必须披露该技术有关知识产权,甚至要求必须有知识产权权利人愿意在标准建立后在合理的条件下进行知识产权许可或无偿许可的声明。而专利权人往往会对自己享有的专利权予以沉默或明示标准中不包括其专利权,从而在标准形成之后主张专利权使用费,属于典型的专利权滥用行为。

要求披露专利权信息具有理论背景。一方面,能够反映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要求。专利标准化的过程涉及到对专利进行管理,要求专利权人进行披露既可以保证标准以后的可执行性,同时也能避免标准组织陷入与专利权人的专利权诉讼。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防止权利人滥用专利权、限制竞争。

2.联合抵制

联合抵制,即标准组织或者主要成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拒绝其他新技术的加入,从而阻碍技术标准中的技术更新。因为“在高新技术行业,控制了一个技术标准往往就是控制了整个行业”,因而很容易诱使标准组织或主要成员滥用支配地位,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

(二)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专利权滥用行为

专利权滥用更为典型地则表现于标准实施过程中,既包括一些典型的滥用行为如歧视性许可、拒绝许可、捆绑销售、交叉许可、回授条款、专利联营等,同时也包括一些特殊的行为如乱发专利侵权警告和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等等。

1.典型专利滥用行为

歧视性许可,是指对处于同等条件的标准实施申请人予以不同对待,不按照RAND原则进行许可——排斥竞争性对手进入相关市场领域。拒绝许可,是指专利权人拒绝授予其竞争对手的使用许可,从而排除其他人竞争,加强和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捆绑销售,是指标准专利权人在许可相对人使用必要专利的同时强制性搭售一些非必要性、可替代性(下转第157页)(上接第155页)的专利技术。交叉许可,是指标准专利权人内部之间相互许可,从而保证市场控制力。回授条款,是指在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中,被许可人同意将其对许可人的技术所做的改进再许可给许可人使用。许可人可以借助回授条款强化自身的市场力量,被许可人也可能丧失发明的动力,也会时许可人减少竞争者。专利联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利权人协议向对方或第三方许可一项或者多项他们的专利。专利联营行为本身为企业联合行为,又有扩大市场支配力、强制推销技术标准的嫌疑,因此往往会导致限制竞争的后果。

2.特殊专利滥用行为

专利侵权警告,亦称“以侵权诉讼相威胁”,是指向其认为擅自使用了其专利技术的竞争对手发出侵权警告或声称采取诉讼行动、但迟迟不付诸行动,从而使被警告者进退两难退出市場或者支付额外的费用的行为。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是指发达国家将专利技术纳入进口商品的标准体系,以法规的形式阻挡他国的出口。而专利通过标准的形式已经成为贸易技术壁垒的手段。

(三)规制必要性

专利滥用行为必须进行规制,具有一定的法理支持。

其一,权利不得滥用理论。“禁止权利滥用”作为一项民法基本原则,是指禁止权利人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行使权利,行使权利时违背了权利的主旨、并造成了对公共利益的损害或损害威胁。当标准组织或者专利权人滥用专利权,实质上造成阻碍技术进步、限制竞争等损害或者损害威胁时,处于公序良俗之考量,应当对该种行为进行规制。

其二,利益平衡理论。“利益平衡理论”,是指通过法律来协调相关各方的利益冲突,优化利益各方的相容并存状态。利益平衡理论要求将争议所涉之诸多利益置于一定的格局之中,并通过选择、比较、权衡等方式,来实现各种利益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包容且基本对等的一种架构关系。而标准中专利权滥用行为无疑打破了这种原本和谐的架构关系,其自觉地以自身个体利益为本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就应当对之进行矫正,实现利益的“矫正平衡”。

参考文献:

[1]张平, 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2]刘淑华:《限制标准专利权滥用的法律问题研究》[J].《知识产权论丛》,2008年,第14卷

[3]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张平:《专利联营之反垄断规制》,《全球化与知识产权保护》[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5]徐棣枫:《专利权的扩张与限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6]武长海:《知识产权滥用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7]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M].中国政法出版社,2006年

[8]张冬《专利权滥用认定专论》[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反垄断法期末案例分析 篇4

(一) 垄断的基本概念

垄断指经营者联合起来或者单独地采用非经济的或者经济的手段, 在特定的市场里实行排他性控制, 从而阻碍或限制正常竞争的状态和行为。垄断可以表现为实质性地限制竞争的行为 (即垄断行为) , 也可以表现为实质性地限制竞争的状态 (即垄断状态) 。垄断可以是两个以上经营者之间的默契或联合的行为, 也可以仅仅是一个经营者的单独的行为。垄断可以是行政主体采取非经济的手段做出的垄断行为 (即行政性垄断) , 也可以是经营者采取经济的手段做出的垄断行为 (即经济性垄断) 。 (1)

(二) 反垄断法的基本概念

本文的反垄断法是广义上的概念, 不仅仅指《反垄断法》这一部法律, 而是所有反对限制竞争、维护公平自由竞争和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反垄断法是现代经济法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是维护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重要法律。

二、我国电信行业的垄断性行为

(一) 我国电信行业的垄断属性

我国电信产业的垄断模式是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并存, 自然垄断为表象, 行政垄断为实质。

电信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特点, 需要大规模的基础投入和复杂的科学技术, 被公认为自然垄断产业。

我国对电信产业实施严格的政府管制政策, 我国电信产业是典型的行政垄断。我国电信产业的改革重组都是由政府操作的。

(二) 我国电信行业的垄断行为

垄断行为指妨碍市场竞争自由的反竞争行为。

我国电信市场处于高度垄断的状态。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分别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固话数据业务领域占有90%左右的份额。从移动业务上讲, 移动的市场占有率为75.6%, 联通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4.4%。 (2)

1. 价格垄断行为

价格歧视是价格垄断行为中最主要的一种, 此外还有掠夺性定价、捆绑销售等。

2. 经营者集中行为

主要指具有或可能具有限制、排除竞争的经营者集中, 表现在行为方面, 比如并购以及控制。电信运营商有通过控制造成集中的行为。许多受害的竞争企业, 对电信运营商敢怒不敢言, 这就是市场被控制的结果。

3. 通过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来排除竞争

主要包括拒绝许可、拒绝交易、合谋等。比如, 原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2007年停止双方在非主导地区的所有投资项目;双方在对方地域停止发展客户, 甚至停止发展新的政府客户。这一合谋使得电信南北拆分不仅没有起到促进电信竞争的作用, 反而造成了电信用户的南北地区业务互联互通要交双倍钱的严重后果。 (3)

三、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

(一) 我国现有的反垄断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主要有以下反垄断法律、法规:《反垄断法》、《电信条例》、《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等。

(二) 《反垄断法》在我国对电信领域的规定

《反垄断法》严禁下列四条垄断行为:

一是严禁经营者间签订垄断协议。所谓垄断协议就是指限制和排除存在竞争的决定及协议, 还有就是其他协同活动。按照各自的主体, 我们可以把垄断协议分成两类:第一就是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的垄断协议;第二是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协议。

二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市场支配地位指经营者在市场里具有能够影响、阻碍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的能力, 或者能够控制商品数量、价格或其他交易条件。

三是经营者集中。经营者集中指经营者进行联合、经营者利用协议等手段来调节别的经营者、经营者利用所获得的资产以及股权的手段来调节别的经营者。

四是严禁行政垄断活动。所谓行政垄断活动就是指法律授权以及行政能够具有从事公共管理事务作用的行政部门滥用权力, 约束单位及个人购买、经营以及使用被规定的经营者供给的商品与服务。

《反垄断法》的执行, 从根本上解决了消除竞争的活动以及滥用行政权力约束, 对建立以及完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还有利于对企业进行优化整合资源, 使得企业做得更大更强。值得注意的是, 《反垄断法》虽然禁止垄断协议, 可对于那些中小经营者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经营效率所签订的合同并不禁止。 (4)

(三) 我国《反垄断法》对电信行业的影响

1. 对电信行业做大做强具有积极作用

《反垄断法》的提出有效地对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 大大地提高了竞争的文化宣传作用, 促进了竞争的法则的完善, 使得竞争的规则也越来越明确, 推动了电信领域竞争文化得以有效地传播。通过社会对竞争文化的认同和宣扬, 就会在无形之中对电信行业产生一种市场压力, 从而有助于确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提高电信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

2. 有利于限制跨国垄断

《反垄断法》限制了外国通信巨头进入中国电信市场,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国垄断。《反垄断法》建立了反垄断审查和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3. 有利于规范电信行业, 为电信重组提供政策依据

《反垄断法》禁止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7种行为, 为其他电信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为电信行业的重组提供了依据。

4. 约束了电信行业的发展

电信行业是政府管制的行业, 但其在生产经营中的垄断行为仍受《反垄断法》的约束。

5. 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反垄断法》是作为消费者维护本身的正当权益最好的法律保障, 假设经营者违反了《反垄断法》里所指出的各种垄断活动, 而这时反垄断执法部门就能够依据《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采取相应措施来予以制止和惩戒。

(四) 我国电信行业应对《反垄断法》的主要措施

1. 要深刻认识到《反垄断法》的重要性, 积极转变自己的经营理念

要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观念, 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意识、反垄断意识。在我国, 《反垄断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有效组成部分, 对于它的执行不仅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相互更严格的规范标准, 同时还可以给企业做出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2. 要认真开展企业的内部整治, 将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制度规定清除出去

企业在制定自身的规章制度的时候, 应严格按照《反垄断法》的规定, 查清某些文件、制度、规章, 将那些不符合法律标准的制度以及规定的都毫不保留的加以清理, 依法建立完善的经营法律体系, 增强依法经营的能力, 使得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降到最小化。

3. 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不能与别人签订某携带有垄断性的合同

就我国而言, 在某种程度上各个电信市场主体里存在着竞合性。而对于如此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 我们要让电信市场竞争秩序能够得到有序而且公平, 避免各个经营者之间达成垄断协议, 在《反垄断法》里就详细提出了不得进行带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利用所签订垄断合同的手段来约束和避免竞争。

4. 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严禁通过自己的市场支配地位来从事某些带有垄断性的活动

在《反垄断法》里详细地提出了七种规定不得带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胡乱地利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活动。现如今, 在我国存在着部分电信公司具有很高的市场支配地位。因而未来在服务以及销售商品之时, 就一定要严格根据公正、公平的原则, 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发展目标, 维护稳定、有序的电信市场秩序。

(五) 我国《反垄断法》的缺陷

1. 没有成立统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反垄断法》的最大缺陷在于没有成立权力统一、地位独立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等政府机构分别执法会影响《反垄断法》的效力。 (5)

2. 执法力度较弱

《反垄断法》里某些规定行政垄断的具体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虽然可以看出了立法者反对行政垄断的坚决态度, 而且让各级政府机构担负起反对行政垄断的艰巨任务, 但由于行政垄断的普遍存在, 所以还是对反垄断的执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 相关规定有待具体化

《反垄断法》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查与国家安全审查有待进一步细化。反垄断审查和国家安全审查是不同性质类型的审查机制, 应当分别根据各自的法律规则, 有不同的机构设置和程序安排。

4. 未明确与行业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

《反垄断法》在具体行业领域的适用上需要进一步的具体化, 行业监管部门与反垄断执法机构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协调。

(六) 规制我国电信行业垄断的完善措施

1. 完善电信产业法律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

应加快建立、完善《电信法》等法律法规, 更明确更合理地规定了价格、设置相应的执法部门、市场准入限制、市场结构的调整等各项规定。

2. 推动产权体系进行改革, 建立更为科学的企业管理部门

对于我国的电信机构股权结构来说, 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股权构成较为单一, 部分大股东占有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调整电信企业的股份制度, 不断引入外国资本以及民间资本, 使得资本结构出现多种方式, 提高约束努力以及推动体系, 让公司能够具有更科学的治理结构。

3. 深化放松管制, 减少进入门槛高度

政府必须利用提供优惠方案等不同手段来支持新市场参与者的进入, 从而构建不同电信市场潜在的强化竞争意识, 约束垄断行为, 竞争者的方式。

四、结语

只有在实施制度的选择、实施机关与垄断性行业主管机构或监管机构的关系的处理、反垄断执法机关在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发挥限制竞争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 从而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保护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 从而实现《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

摘要:《]反垄断法》中规定的垄断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行政垄断。我国电信行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 具有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的双重属性。《反垄断法》对电信行业的垄断性行为做出规制,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需要完善。

关键词:电信,垄断,反垄断法

参考文献

[1]漆多俊.经济法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朱家贤.反垄断立法与政府管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张湘赣.中国反垄断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姜金鑫.关于我国电信产业垄断模式研究[J].ORIENTALENTERPRISE CULTURE.

[5]周瞰.电信垄断还有哪些在漏网之列[J].互联网周刊.2012.3.20.

[6]张丽芳.我国电信行业的反垄断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28) .

《反垄断法》利剑出鞘 篇5

这部法律经历近14年的立法“长跑”,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一批足以左右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有大型国企,也有跨国公司。种种垄断行为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一直为广大消费者所诟病。

反垄断法剑锋所指主要是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有专家认为,反垄断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我国价格监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反垄断法》将如何改变我国市场竞争格局?承担《反垄断法》相关执法职能的国家三个部门对新法实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执法过程中将面临哪些挑战?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

三部委有序推进新法实施

在反垄断职责的划分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拥有“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的职责;商务部负责“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审查等工作,并承担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方面的反垄断执法工作(价格垄断行为除外)。”

为保证《反垄断法》顺利实施,国家工商总局已于日前成立了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执法局,负责拟订有关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具体措施、办法;承担有关反垄断执法工作;查处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走私贩私及其他经济违法案件,督查督办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此外,国家工商总局也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反垄断法的有关配套规章。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司司长李镭介绍,为配合《反垄断法》的实施,正确开展反价格垄断的执法工作,国家发改委已经完成《反价格垄断规定》的起草工作。国家发改委反垄断机构的设置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反垄断法》公布后,国家发改委组织调研,举办了制止价格垄断的专题研讨会和专题培训班。商务部设立反垄断局,正在研究制订相关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积极开展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工作,指导我国企业海外反垄断应诉,查处对外贸易中的垄断行为,并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开展竞争政策国际交流方面的合作。制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反垄断法不是反对垄断企业本身,而是反对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主要针对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禁止垄断协议以及经营者集中控制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

全程参与反垄断法研讨、调研、制定过程的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盛杰民教授也认为,从执法理念上讲,这部法律禁止的是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美国反垄断法的先进执法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一批足以左右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有大型的国内企业,也有跨国公司。“垄断本身并不违法,企业尽管做大,但不能以大欺小;尽管做强,但不能以强欺弱。反垄断法保护的是公平的竞争秩序,它把保护消费者权益放在了首位。”盛杰民说。

商务部条法司司长尚明说,反垄断法明确规定企业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这种做法为多数国家立法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反垄断法通过保护竞争机制,促进企业扩大规模,支持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

张燕生认为,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程度还不可能解决那些在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垄断。但反垄断法明确规定,这些行业的“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严格自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

执法面临新挑战

盛杰民说,从法律的颁布到正式实行的这个阶段,人们更多地是在竞争文化、竞争意识方面做了准备,但具体如何执法,还存在滞后,没有及时跟进。

“反垄断法实施的核心在于执行的有效性、公平性和针对性,关键是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真正为市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一个更加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张燕生说。

盛杰民认为,以往法律在法律责任的规定上,以罚为主;反垄断法则不同,法律责任更强调以梳理为主,保护的是竞争秩序,有一个很细致的调查等过程。

综观国外的反垄断执法,一个案件动辄要调查数年,有关调查报告经常有几百页,不仅要法律定性分析,更要综合运用经济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需要加强相关人才储备、相应专业能力和执法能力建设、以及获取证据的现代化手段培养。

对于反垄断法的执法机构,盛杰民表示,建立一个独立、权威的执法机构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在我国政府行政体制上,目前无法实现。目前我国保持三个部门共同执法,从行政执法体制来讲,是一种最佳的,也是最可行的模式。

盛杰民说,在执法职能上,三个机构可能会产生重叠或冲突,希望能够在反垄断委员会协调下达成一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职能分配形式。——直接目标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全程参与中国《反垄断法》制定的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张穹表示,出台《反垄断法》目的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市场竞争的发展。无论是中国《反垄断法》,还是美国及欧盟模式的反垄断法体系中,都重视经济的原则,即保护自由市场经济。

美国《谢尔曼法》采用高度立法原则,即独占、寡头被严格限制或禁止,垄断地位或市场优势地位本身都被视为违法,予以控制;而欧盟反垄断立法采用低烈度原则,即独占、寡头被容许存在,垄断地位或市场支配地位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当行为人滥用垄断地位或市场优势地位破坏竞争时,法律才予以控制,这点和张穹对中国《反垄断法》所做的解释不谋而合。

中国《反垄断法》所要实现的目标包括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提高经济效益、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公众和国家利益等。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武长海认为,《反垄断法》所承载的直接目标只有一个,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而提高经济效益、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公众和国家利益是《反垄断法》实施后从长远看能够达到的附加效果。

业内人士表示,《反垄断法》的实施,应是通过保护竞争环境来保护消费者,而不是保护竞争者。国家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建立竞争秩序,这正是人们将《反垄断法》当做市场经济宪法的原因所在。《反垄断法》不反垄断,只反滥用垄断的行为。所以,反垄断法的真正重要目标是让中国

的市场经济更有秩序,更有规则,让中国企业、中国产业更具全球竞争力。

张穹表示,在处理中国《反垄断法》与垄断行业和垄断企业的关系问题上,《反垄断法》并不反对垄断企业的客观存在。因为垄断企业的问题是历史形成的,反对的是垄断企业利用优势地位推行垄断的行为。

——独立、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关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根据《反垄断法》规定,反垄断法由三个部委进行监管和执法。在执法机制上,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发改委三部门将分工执掌反垄断执法权,分别负责对经营者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政垄断和价格垄断行为的执法,反垄断委员会从中协调。诸多法律专家针对如此分散的执法格局表示,职权交叉等问题将难以避免,并最终影响法律实施的效果。对相同的垄断行为,不同的执法机构都具有执法权,届时难免会发生互相推诿或互相争权的局面。

例如,在一些寡头垄断市场的案例中,一些经营者的行为既符合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特征,也表现为横向的价格垄断协议的行为。在这个时候,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发改委都具有执法权,届时有可能会出现执法权“越位、错位乃至缺位”的问题。

据有关人士透露,目前为该法实施所做的准备并未匹配。原先制定草案时计划在2008年8月1日前制定40余个配套规则,但迄今为止无一出台,仅有一个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征求意见稿。不仅法律细则没有出台,“谁来管”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官方明确说明。在2007年该法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时,明确规定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但至今该委员会仍未设立。

武长海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反垄断法》应有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其担负的责任除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外,还将是抗衡国外《反垄断法》对中国企业不公平待遇的武器。在各个部门独自成立反垄断执法部门,将只是过渡期的办法,从长远来说必将成立高效、独立、权威的统一执法部门,否则《反垄断法》将成为“纸法”。

反垄断法起草专家组成员、对外经贸大学经济法系主任黄勇指出,三方执法配合,不管职能如何划分,都需要一个统一的执法标准,规则基础配备要齐全。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各国法律对于绝大多数反垄断案例,都是进行个案合理分析的原则,需要对市场环境、双方以及关系方进行举证,以及进行法律论证。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执法的专业性问题,同时要不断完善立法配套。

——反行政垄断仍任重而道远

从《反垄断法》章程来看,《反垄断法》第五章从第三十二条到第三十七条对行政垄断的几种典型表现形式作出了专门规定。这是对于中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深入确立的现实状况下,对于行政垄断的一个积极的法律规制。

据了解,关于行政垄断是否应纳入反垄断法调整范畴的争论一直伴随着反垄断立法过程。针对《反垄断法》中关于“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政垄断问题,武峰认为,《反垄断法》中对于行政垄断的管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无论是相关配套制度,还是这一章的条款本身,都存在一些缺陷和遗憾,反行政垄断仍任重而道远。

其一,《反垄断法》在行政垄断的法律责任承担方面存在着不足。《反垄断法》第五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向有关上级机关提出依法处理的建议”,这意味着反垄断执法机构对此没有管辖权。

而出于以下原因,不可能依靠政府的上级机关来打破各种行政垄断。一是任何行政垄断的背后都存在保护地方企业或者国有大企业的经济动机,这就使上级部门在其下级部门与非国有企业或者与其他地方企业之间的争议中难以保持中立。二是“上级机关”不是特定的机关,更不是特定的司法机关,这些机关的工作人员一般没有很强的反垄断意识,从而也缺乏处理竞争案件的能力。

其二,《反垄断法》第五章中的第三十三条将行政垄断的对象限制在货物贸易领域。武峰认为,现代经济产业结构变迁的特点是服务业所占比重日益提高,如果将反行政垄断的对象仅仅局限于货物贸易领域,无异于将一个更大而且所占比重与日俱增的领域抛弃在《反垄断法》的监督之外。

另外,虽然第三十四条禁止排斥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的招标投标活动,第三十五条禁止排斥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都可以涉及服务贸易领域,但还有许多服务业项目不在这两条范围之内。

其三,《反垄断法》缺乏相应的财政制度安排,无法从根本上削弱地方保护主义型行政垄断的动机。行政垄断很多属于地方保护主义类型,而地方保护一般是出于财政利益动机。因为中国现行税制下政府收入高度依赖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排斥外地企业及其商品、服务,有助于增长本地企业的所得税和增值税。如果改革税制,提高消费税比重,可以从根本上削弱地方政府如此作为的动机。但消费税的征收成本远远高于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所以还不可能很快推行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转向消费税的全面税制改革,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还必须长期面对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其四,《反垄断法》中假设所有的行政垄断都是歧视外地企业和商品,忽视了中国已经相当普遍的逆向歧视问题,这种逆向歧视包括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也包括给予外地企业、外地投资者超越本地企业和投资者的待遇。

日本不断修订和完善《反垄断法》

日本《反垄断法》最早于1947年4月颁布,全称为《关于禁止私营垄断及确保公平交易的法律》。为进一步促进市场自由竞争,日本还陆续制定了与此配套的《赠品标识法》、《工程项目承包法》和《不公正交易法》等防止企业垄断经营以确保公平交易的相关法律,由此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反垄断法律体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多次对《反垄断法》进行了修改。

日本现行的《反垄断法》是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修订版本。在这次修订中,日本除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实施的垄断行为自首处罚减免制度外,还提高了处罚标准并强化了公平交易委员会的调查权限。根据自首处罚减免制度,对于违反《反垄断法》,但在日本反垄断执法机构——公平交易委员会介入调查前向该委员会自首的企业和组织,可免于处罚或减轻处罚。相关的具体规定是,第一名自首企业全额免除罚金并免于刑事起诉;第二名和第三名自首企业分别减免50%和30%的罚金。

修改后的《反垄断法》加大了对招投标过程中订立同盟和结成产品价格同盟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将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处罚标准分别提高到其产品销售额的10%和4‰

此外,修改后的《反垄断法》还赋予了公平交易委员会“犯法调查权”。在获得法院的搜查令后,公平交易委员会可以搜查嫌犯的家宅并扣押相关资料,这一规定方便了该委员会的调查取证,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

修改后的《反垄断法》在实施不久后就发挥了明显作用,不少违法案件得到了有效处理。例如,2007年5月18日,日本东京最高法院依照该法作出最终判决,对操纵投标的三菱重工业公司和公路铁工所各处以7YZ日元的罚款,对新日本制铁处以2亿日元的罚款,并对相关责任人作了处理。另外,还对参与该事件的横河桥梁等23家公司处以总额67亿日元的罚款。

最近,索尼音乐等5家企业因为拒绝向他们联合成立的Lable Mobile公司以外的手机彩铃业务供应商提供乐曲的原版唱片使用权,被公平交易委员会裁定为违反了《反垄断法》。这五家企业被要求立即停止垄断行为,采取整改措施,并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在不断完善现行《反垄断法》的同时,日本政府还通过修改其他法律和制度与《反垄断法》联动,以规范企业行为。如2002年制定实施的《防止行政机关操纵投标法》规定,对招标方公务员参与操纵投标的行为可以提出损害赔偿请求;2006年5月修改实施的《公司法》规定,企业有义务建立内部管理系统,以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意识;此外,《公共工程质量保证法》、《低投标价格调查制度》和《投标合同公平化法》等法律的相关内容,都对《反垄断法》进行了有效补充。

反垄断法的民生意义 篇6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2007年8月30日下午经表决通过反垄断法,将自今年8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共分为8章57条,包括:总则、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反垄断法从起草到审议通过,历经十四载,见证了中国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而提交审议之前的风风雨雨,提交审议之后的利益角逐,更是让立法者们不得不更加谨慎细致和小心翼翼。反垄断法这部被称之为“经济宪法”的出台,体现着中国处于转型期推进经济民主的进程,打破行政垄断的决心,破除区域壁垒的努力和维护公平正义、谋求民众福利的愿景和诉求。

2007年10月19日,《温州晚报》一篇题为《盗抢险该不该“捆绑”销售?》的报道,引起当地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尽管财保公司表示:此举实属无奈。因为盗抢险升级为主险后,保费没有增加,但是风险跟原来是同等的。保险公司很担心一些投保人存在这样的道德风险:花了几百元投保盗抢险后,就让车辆随便停放,让被盗几率增加,这样保险公司的赔付风险就会随之大为增加。但有许多市民认为,如果保险公司能以风险太大、利润不高拒保盗抢险,那么出租车司机是不是能够以路途太远不合算为由而拒栽呢?众所周知。出租车如果拒栽就全受罚,而作为企业的保险公司拒保难道就没人管了吗?

浙江光正大律师事务所林千多律师认为:保险公司对民生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它的“捆绑”销售、拒绝交易应当是《反垄断法》所明确反对的。

自今年8月1日起实施的《反垄断法》,虽说它是以维护市场秩序为立法宗旨,但在反垄断法的背后。它所关注的实际上也是普通大众的权益。反垄断法不仅仅是对政府提出了“不能随意去侵害公民的权益”,而且时企业,尤其是公用垄断性企业也强调了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保护民生的责任。

反垄断法主要任务是确保市场竞争的自由和公平。美国的反垄断法出台之前,大企业、大财团和大商人等垄断经济组织迅速崛起,而农民、小市民、小企业主饱受大公司、大企业的价格讹诈和盘剥。只能惨淡经营。经济组织无限制的膨胀使社会民众与政府感到惶恐和焦虑。经济权力的过度集中甚至威胁到政治民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台一部限制企业规模的法律就成为必然选择。因为,反垄断法不仅关乎企业竞争,还关乎一国的人民生计和政治稳定。

在市场_经济国家中,反垄断法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它被称为“自由企业的走宪章”,在德国更是被尊为“经济宪法”,在日本则是“经济法的核心”。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就颁布了《谢尔曼法》,继关国之后,日本、德国等都相继出台了类似的反垄断法。近年来,我国国内垄断行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改革仍严重滞后,不仅妨碍着市场经济的最终建立,而且影响着中国基础设施、公用服务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中已经发生和潜在的垄断威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健全竞争立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目前,中国市场垄断行为大致分为三类:行业垄断、行政性垄断(如电力、邮电、铁路等)和经济性垄断(如近来出现的价格联盟、行业自律价等),其中行政性垄断是最普遍、最突出的垄断行为。这是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后遗症。近年来,在45-政性垄断已成为众矢之的同时,另一种类似于欧美发达国家时常出现的经济性垄断倾向也日益突出。如有一些企业或企业集团企图利用自身行业优势,想方设法搭上价格垄断这条既破又旧的老船。与同时并存的行政性垄断相比。所不同的是垄断的主导者都是一些独家经营的“巨无霸”或企业联盟。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复杂交错,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模糊,使得现实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行为相当严重;居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一些企业集团和经营者的违法垄断行为,加上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致使其它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同时也使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反垄断法的及时出台,无疑有利于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最终让广大民众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法已成为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在一些国家,这部法律占据着经济法体系的核心地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亟须建立一部反对垄断、保护竞争的法律。因为,如果竞争机制遭到破坏,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由于反垄断法的缺失,垄断现象在中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存在日益突出:以订立协议固定价格、限制产量、划分市场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为特点的经济垄断屡禁不止,一些领域和行业利用行政权力并通过市场方式形成垄断的事件时有发生。在一些国家,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被视为严重的犯罪。因为垄断的最大弊端在于:扰乱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则。少数企业可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并在一定的市场领域内限制竞争行为,不但影响经营者间的正常竞争,损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而且还会破坏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最终抑制经济发展的动力。

反垄断法在中国公众的视野中几起几落,现在这部法律终于经最高立法机关审议通过。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前进道路中的重要里程碑,必将有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成为保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法律武器。早在1994年,国家就将反垄断法列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并由国家经贸委和国家工商总局组织起草。随后,尽管反垄断法不断被列入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但出于各种原因。迟迟未能出台。反垄断法的出台一波三折,如此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在于这部法律触动了相关利益者太多敏感的神经。人们一方面喟叹立法成本之高,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法制建设的进步而欣慰——争议大,预示着中国立法博弈的时代已经来临。

反垄断立法,一头牵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一头牵着某些部门以及一些行业的利益。立法的过程涉及各种利益群体,既要严格禁止那些严重限制、排除竞争的垄断行为,同时,又要针对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竞争力不强的实际,培养企业依法自主自律自强能力,为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及保护消费者权益留有足够的空间——如何妥善平衡处置这些利益关系,考验着立法者的智慧。当然,仅靠一部立法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垄斷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的不公平竞争和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但是,只要从立法开始,以法律的力量向垄断行为说“不”,同时加快相关领域的改革,那些被绝大多数人深恶痛绝与市场经济主旨所不容的垄断行为才会受到遏制,因垄断所产生的社会经济问

题也会获得妥善解决。

行政性垄断是反垄断法中分歧最大的内容。如果不涉及反行政性垄断,出台的只能是瘸腿的反垄断法,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就永远不能走向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反垄断法时对行政垄断新增“兜底条款”。如草案三审稿规定,行政机关和被授权的组织,不得有下列四种行为:对外地商品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或者规定歧视性价格:对外地商品规定与本地同类商品不同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或者对外地商品采取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歧视性技术措施,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采取专门针对外地商品的行政许可,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设置关卡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阻碍外地商品进入或者本地商品运出。对有的委员提出,有的行政机关和被授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搞地区封锁,不只是所列的四种行为,人大法工委经同有关部门研究。建议增加一项规定,“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自由流通的其他行为。”

反垄断法的出台,初步界定了垄断行为的三方面具体内容,建立了反垄断的执法体系和救济途径,将为部分垄断行业的改革扫清法律障碍,也有利于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但是,竞争和垄断是相伴而生的。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集中,从而形成垄断,排除、限制竞争。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垄断现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垄断行为,如串通定价、限制产量、划分市场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二是实行国家管制或带有自然垄断特点的领域和行业利用行政权力并通过市场方式形成垄断。此外,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也很严重。反垄断法的出台,将从一定程度上扭转大企业挤压小企业生存空间的现状,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垄断对市场经济造成的破坏。

反垄断法的出台,有利于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利益之间的博弈和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非常普遍。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模糊,使得现实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行为相当严重,长期的权力垄断造成行政垄断与体制弊端交相辉映,与利益集团瓜田李下,与地方保护以及部门利益盘根错节,使得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各种形式的垄断利益发生了严重的时立。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我国对全球经济影响力的提高。国内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企业间的合并、重组日趋活跃,其中外资并购引发了诸多争议,外资、国资、民资的利益平衡和协调迫在眉睫。

从世界各国反垄断的经验来看,光靠执法机构的单兵作战,成效并不明显;只有调动起公民反垄断的积极性和维护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使得垄断行为无处藏身。世界上反垄断法体系最完善的美国,自1890年《谢尔曼法》起,也历经了一百余年,才形成了以《谢尔曼法》、《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为中心,涵盖企业并购指南和若干法院判例的制度体系,同时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当然,对于反垄断法这样一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核心之法,通过比不通过要好,早出台要比晚出台好。

反垄断法出台,体现了中国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市场经济的决心,也是中国在转型期推进经济民主进程的里程碑。在现实中,它将为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破除了垄断,就会有竞争,有了竞争,價格就会下降,价格下降了,人民自然就会得到了实惠,这就是反垄断法的民生意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18-1-松树岗小学07-08第一学期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我国居民储蓄情况研究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