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孤儿院的社会实践报告(精选7篇)

孤儿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1

孤儿院社会> > 实践报告(一)

一、实践目得

社会工作专业就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与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与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得力量进入正常得社会生活得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她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得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得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得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得目得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得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她们得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得兴趣与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xx 儿童福利院 XX 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得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她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 名。残疾儿童:80 名年龄段分别为:02 岁,50 名;817 岁,35 名;37 岁,80 多名,其中 817 岁为学龄儿童,3 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得为小学生。

我得工作主要就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与初中得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她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就是整理图书。本文得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得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就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得,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得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得地方。体检,门卫得质问,登记,会议室得等待,甚至就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得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得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就是,我所经历得,却颠覆了我得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得要求,不要打听她们得身世,为院里得工作保密。

她们之中有一些就是先天残疾得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得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得孩子群体得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就是四五左右岁得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得时间还就是与学龄得儿童得接触。

在十天得实践中,我把她们得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她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得儿童有专门得幼儿老师,上午与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得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就是年轻得而有活力得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得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就是院方得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她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您得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就是,她们都及其希望她们得拥抱,哪怕就是牵手,也可以让她们开心。往往,她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就是引起别人得注意而已。老师得稍微得批评,她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就是需要她人得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就是孩子人数得一般,但就是真正与孩子接触得人,却就是极为少得。而在家庭中得孩子,却就是众人得宝贝,一大堆人围着她(她)。

所以不难理解,她们得热情来自于对她人关注得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得肢体交流得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得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得人更健康,在以后得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就是?有时候,一个>温暖得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2、她们就是与别得儿童一样,就是天使,却就是有点忧伤得天使

她们不就是想像中那种封闭得古怪得孩子,她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就是会让人心酸得瞧到,她们会叫食堂得叔叔为“爸爸”,瞧见经常来瞧望她们就是得好心人为“妈妈”。

我得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得家庭教育,她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就是智力正常得孩子,在附近得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得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得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得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她们学习,还有专门得家教。她们与当年得我们一样,想尽快得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就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得学科。

她们也很关注社会中得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得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她们还就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就是不就是“周杰伦”得“杰”,这才发现,她们也就是接触社会得,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她们之间也就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得事情,不就是那种冷冰冰得关系,她们多像兄弟姐妹班得关系,大一点得孩子照顾一二年级得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就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得倾向,会发呆,忧郁得面孔,让人疼惜地想,她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得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得悲观得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得问题,她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得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得一句就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得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得孩子讲生死得问题呢?她们也有对我们得难言之隐、排斥性得冷漠,然而当她们真正把生活中得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院里得>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得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她们各自得名字,特别就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得孩子。我不想她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她们得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她们我得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她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得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她们了,我想这就是对她们人格得尊重吧!也就是与她们进一步接触得方式吧!

福利院就是一种封闭式得管理,除了学校上课得时间,她们便就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她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得世界。她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就是断然不准出去得?我问过她们,她们说偶尔有机会带她们出去玩,大一点得孩子对**还就是很熟悉得。

我们发现她们得理想也就是缤纷漂亮得,我问过她们以后想干什么,她们有想当老师得,翻译家得等。有得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她们学习之改变自己得很好得出路。当然青春期得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她们想太多以后得事情。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就是带着好奇得眼光来瞧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得地方得,走得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就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得人,即使写这个实践报告得时候,我还就是如此。对她们得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得成长过程,我曾经得烦恼,她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得苦难或者伤

感,但我一直相信,她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得,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得一位。我相信得!

孤儿院社会实践报告(二)

实践对象:儿童福利院

社会实践时间:xx 年 1 月 24 日

xx年1月24日我与我得几个伙伴在家乡得福利院进行了社会实践社区活动,福利院得老师们向我们介绍着福利院与孩子们得概况,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关爱孤儿时得注意事项。因为小朋友大多就是有先天性疾病得弃婴,所以我们在与她们互动时要格外地小心与特别地体贴。上午 9 点,我们准时到达福利院,并与小朋友进行了互动。

当老师们与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小朋友就一下子兴奋起来,喊着“爸爸”、“妈妈”、“抱抱”等简单得词语,我们也很快进入角色,与小朋友们互动。我们把事先准备好得零食拿给小朋友吃,陪她们一起瞧电视、搭积木,抱着她们在教室里逛逛。小朋友们不奢望我们有什么特长会表演什么节目,她们只想坐在“爸爸妈妈”得腿上静静地瞧着我们。我们跟她们一起合影时,她们会摆出 pose,竖起两个手指,喊“yeah!”。她们会把照相机抢过去,从相机里面瞧瞧自己得模样。她们会把“妈妈”得头绳拉下来,亲自给“妈妈”扎辫子。上午10点,准时开饭了,年龄稍大一点得小朋友坐在方桌边,自己吃饭,我们就一对一喂年龄小一点得小朋友吃饭。她们一个比一个乖,会互相督促“坐好,吃饭”,一口接一口,不一会儿一大碗盖浇饭就已经吃完,一粒米饭也不会浪费。饭后稍做休息,便就是午睡时间,孩子们认识自己得床位,会自己脱下外裤穿好睡裤,会把袜子放到鞋子了。

下午我们向老师们了解了她们得情况,与春节得心情,老师们说:“她们不会感到孤单与寂寞,反而会感到快乐,因为福利院对她们来说就像家一样。”

下午我们与孩子们玩起了小学或幼儿园才玩起得游戏,她们都很开心。傍晚我们要走得时候,福利院得老师与孩子们都出来送我们,与我们说“再见。”

回家后,我认为这些孩子就是不幸得,然而有着社会上许许多多好心人得关心与照顾,还有些好心人领养她们,她们又就是幸运得。我们同学中有一些已经为人父母,有些结婚了还未育有孩子,有些还就是未婚,状态不同每个人也都有不同得感触。为人父母得同学们觉得她们就是那么听话那么可爱;结婚还未育得同学们觉得孩子就是爱情得结晶,但就是要优生优育,要勇于承担父母得责任。一天得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得句号,但就是留在老师们与同学们心中得回忆不会消失,同学们也觉得关爱这些小朋友也就是非常有意义得活动,今后可以经常开展。

孤儿院社会实践报告(三)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这个暑假里我认真履行了学校要求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得任务。积极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学习了解了国家大学生要求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投身社会实践得各项指令,深入学习结合自身专业进行了详细而又深刻得实践经历,在实践中收益良多,体会深刻。

这个假期里,我参加了社区组织得去孤儿院当义工得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许多。回家后因为离孤儿院比较近,加上社区干部得大力宣传,我与许多志同道合得同学一起参加了此次公益活动。孤儿院得孩子们从四岁到十五岁不等,父母大多双亡,只能被孤儿院收留。我所在得孤儿院就是 7 月初才成立得一所孤儿院,也就是本县历史上得第一所孤儿院,收官孤残儿童共 50 余人。

由于孤儿院就是 7 月初才成立,我很有幸参与了孤儿院得筹备与入院工作。在工作中虚心向工作人员学习,使自己得能力得到了很大得提升。在迎接来自全县各地孤儿入院得过程中,通过与孤儿及其监护人得交谈中获益匪浅,也使自己更加懂得做人得道理。

孤儿院将孩子分成两个区,一区就是六到十岁,二区就是十一岁到十五岁。我带得就是二区。有时候瞧着她们得快乐与满足让我久久不能忘记,这些寻常人家无比简单得满足在这些缺少爱与关怀得孩子们身上却有着非同寻常得意义,护工门平时除了陪伴孩子们玩耍大多数时间就是要照顾全部这些孩子们得生活起居与安全,所以分给每个孩子得关怀就少得又少,如何能满足每一个孩子得成长所需要得关心与爱得滋润,她们无疑就是可怜得,没有父母得爱在孤儿院里生活成长。虽然衣食无忧,但就是却失去了她们最重要得感情依靠,我无言以对,只希望那些草率把孩子生下来得父母不要这么不负责任,让一个无辜得孩子白白承受着不公平得对待。孩子们午休时间总就是不安宁喜欢哭闹,好不容易安抚了这个,另一个个又开始折腾,最后弄得我手足无措,通过向护工虚心得学习,自己慢慢地也能熟练而紧凑得完成安抚她们睡觉得任务,这些孩子们就是她们见过得最可爱得孩子,可就是却有着这样得遭遇与命运。

这些孩子在没有父母之爱渐渐长大得时候都会有一个时期特别得古怪,她们怀疑自己不好,十分得敏感多疑,瞧着直叫人心疼,好在这些孩子在党与政府得关怀下衣食无忧得生长,给孩子们提供得条件都就是最好得,让她们在没有爱得基础上得到一些补偿,能顺利安全健康平安得长大,孤儿们就是可怜得,这个年纪得孩子本应娇生惯养受尽疼宠,可就是她们却没有这个福气享受这些本该属于她们得感情,我们平常不光只顾能让她们吃饱穿暖健康长大,而就是要从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修养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两个月得实践生涯过得飞快,我与这里得孩子相处得非常愉快,比如带着她们出去野炊,一起玩游戏,一起上课。瞧着每一个孩子开心快乐着,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义工感到无比得满足与开心,能感受到被需要,能帮到这些孩子,我觉得自己得生命变得开始有了特殊得价值,与孩子们得感情也就是真实而美丽得。这些孤儿无疑就是我生命中最美好得一抹色彩,与她们一起度过得这五十多天,充实而充满了意义,让我学会了如何爱与关怀别人,如何让身边得人因为您而感到快乐>幸福,那些最真诚最可爱得笑容就就是最好得回报。

真心希望那些父母们在决定生下孩子得时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毕竟这就是一条生命,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无辜得,她并没有任何错误。既然决定带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定要对她好,不要因为残障而狠心抛弃自己得子女,这就是非常不负责任得一种行为,因为,这意味着这世界上又多了一个缺爱得可怜人,她得人生将永远不会圆满。所以我呼吁年轻得父母们,一定要慎重,负责。不要让她们因为您而接受不公平得一生,这就是一个孩子得一生啊,多么重要啊!同时孕妇一定要慎重服药不要让孩子在发育得时候因为您得一时疏忽大意而产生先天性发育残障,我希望父母们在对待孩子得时候多一些疼爱,多一些不舍,少一些狠心与无情,既然就是父母,就要负起责任,您选择把她们生下来,就要对孩子一辈子负责,狠心抛弃她们就是多么残忍得一个决定,她们多可爱,不该受到这样得伤害。我们要用最真得爱关怀这些可爱得孤儿们。

孤儿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2

关键词:雾都孤儿,狄更斯,社会意义,济贫法,济贫院

一、引言

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 他的作品都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全面的展现和描述。在《雾都孤儿》这部作品当中, 狄更斯用文字的力量, 讲述了一个生活在雾都伦敦的孤儿的悲惨生活和经历, 当时的社会存在的善良和邪恶的力量的斗争, 在整部小说给人们呈现的是污浊社会当中的纯真以及良知的伟大力量, 而小说当中的这种纯真以及良知对现代人们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和对现在国家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对于《雾都孤儿》的社会意义分别从政治意义、教育意义、道德意义以及文化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通过这些阐述将《雾都孤儿》的社会意义以及影响呈现给读者, 对于了解狄更斯的作品以及英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文学作品的历史作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雾都孤儿简介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第一部伟大的社会小说, 讲诉了19世纪30年代, 小孤儿奥利佛·特维斯特, 孤独地受尽饥饿的在教区抚幼院里长大, 由于他“胆大包天”的行为, 他被迫送到苛刻的巴姆鲍经营的棺材店里做学徒, 繁重的劳动和老板无理地打骂, 促使他逃走只身到伦敦, 成为一名武都孤儿。在伦敦游荡的期间, 他所经历了种种人生的坎坷和挫折, 恶劣的社会环境、重重的阴谋和误会、人性的黑暗包围着奥利佛, 虽然如此, 奥利佛始终保持纯真的善良的内心, 对生命抱有希望, 唤醒了赛克斯的情妇南希的良心发现, 最终冒着生命危险将奥利佛救出贼窟……最终奥利佛·特维斯特经过百般周折之后, 终于得到了人生幸福的生活。这部小说通过描写社会上的善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本质上是对人们天性中的正直和善良的赞扬和称颂, 同时也无情地揭露抨击了当时英国慈善机构的虚伪和治安警察的专横。同时, 作品又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 充满着人道主义的情怀。

三、雾都孤儿的社会意义

1、政治意义

中世纪晚期的时候, 英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圈地运动的同时黑死病在欧洲开始蔓延, 这对于英国社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黑死病的幸存者大部分不再对现有的土地从事农业劳动和粮食生产, 他们选择了四处流浪。与此同时, 圈地运动让大部分的农民失去了依靠的土地, 不得不去进行乞讨为生。因为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基本来源, 所以他们当中很多人被饥饿所逼迫的甚至开始偷窃和抢劫, 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继续活下去。大量的难民以及严重的贫困问题给当时的英国社会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为了能够减轻甚至消除这些存在的社会问题, 当时的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穷人的流动性。经过一系列的法律规定的演变之后, 在1601年成立了著名的济贫法, 这也是济贫法的开端。

济贫法是英国历史上制定的关于社会救济的法律。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具有的功能, 即解决社会问题, 进行社会管理以及维护王室的控制。济贫法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开始逐渐形成统一的政策,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征税和建设习艺等。在法律上, 济贫院是主要的社会救助机构, 它给穷人提供工作和维持生计的机会, 它起源于济贫法。伊丽莎白济贫法分配给每个教区的扶贫责任, 那么教区建立教养院。新济贫法, 让济贫院成为救济穷人的标准体系和新济贫法体系的核心。济贫法委员会希望通过救济院的威慑力, 促进穷人们自力更生, 以便减少他们对穷人的支出。济贫院遵循两个原则, 即劣质的加工和济贫院检查。里面的生活非常悲惨, 它甚至被称为穷人的“巴士底狱”。这在雾都孤儿当中充分的体现了出来。不进入救济院就会被很快饿死, 而进入救济院是被慢慢的饿死, 这两种选择都逃脱不了最终的结局。新的救济法的实施在实际上就是利用穷人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各种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强迫穷人们努力的工作, 为他们谋取一定的私利。

在这部小说当中狄更斯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流行的功利慈善与人道主义的社会救济坐了鲜明的对比, 揭露了在救济院的残酷欺压当中孤儿的惨死的事实。对于济贫院的讽刺在整篇小说当中只占到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这一部分十分切中要害的表现出济贫法的不合理之处。夫妻之间被强行拆散, 父母和子女之间被强行的分离, 这样冷酷无情地法律, 让当时的穷人非常的痛苦, 济贫院的生活带给他们的毫无乐趣而言只是充满了苛刻和厌恶。狄更斯通过对生活在济贫院的孤儿们的艰难生活以及当时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人们的贫穷生活的详尽描述和控诉, 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2、教育意义

雾都孤儿揭露了当时社会机构的压迫性和对于儿童的虐待, 心地善良的奥利弗被现实所迫去当小偷等细节性的事件无不揭露了他们对于这些无名无姓儿童的残酷。对于班布尔、柯尼太太等英国济贫制度的代表人物来说, 这些孤儿都仅仅是济贫院名单上的列表而已, 他们没有生命故事, 没有过往的经历, 他们只是作为一个标了价的学徒来进行出售。奥利弗在被出售之后受到坏男孩诺亚的欺辱, 奥利弗不忍受到的残酷待遇, 一个人开始了逃亡, 徒步走到了伦敦, 遇到扒手道奇, 道奇是一个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的冷酷男孩, 他是被剥夺作为英国社会成员权力的代表。他把奥利弗交给了一个老犹太人, 这个人也是未成年扒手团伙的领头人物费金。这个未成年人的扒手团伙当中的孩子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忽略, 他们的存在对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之后奥利弗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同时也是一位残酷社会下的无辜受害者。

狄更斯认为当时的社会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原因, 少年扒手是腐败的社会环境的受害者, 因为乞丐和罪犯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的, 她们是受到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而且狄更斯批评政府模式穷人孩子的行为, 政府对其的忽视是导致儿童犯罪的根源。他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从童年开始, 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一定的需求, 一个具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 会免于遭受精神或者身体的虐待, 与此同时通过良好的教育,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 可以促进他们日后生活当中的成功。反言之, 如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这些需求, 他们由于缺乏教育而产生的一些行为后果会给整个社会造成不安定以及威胁。

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是个孤儿, 他每天都在争取生存的机会, 更无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而言, 扒手道奇超大号的衣服是对整个社会的提醒, 他只是个孩子, 只是一个被这个残酷社会逼着走进成人行列的孩子。他们所受到的虐待以及忽视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但是没有人对其负责, 相反更多的是对这些孩子的谴责和辱骂。这些孤儿们缺乏温暖的亲情, 他们渴望关系和爱护, 然而他们得到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悲惨的童年。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当时英国社会制度的故障, 社会应该意识到他们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儿童所负有的责任, 重中之重是应该让他们接受爱以及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3、道德意义

在19世纪30年代末, 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城市伦敦充满了压迫、饥饿、犯罪和暴政。在当时充满变革的时代, 各个行业的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 当时比较盛行的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资本家的自私理论, 他们认为当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私人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就会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雾都孤儿当中对于这种观点也有所体现, 奥利弗身边经常有一个假装关心他的人, 然而他们的目的缺失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例如棺材店的老板让奥利弗多吃饭目的是为了通过他赚更多的钱, 费金关系奥利弗的健康, 细心照顾他也是为了日后让他去教堂里偷那些老奶奶的钱。这些人疯狂的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 更加猛烈的压迫和虐待弱势群体, 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的残酷和冷漠。其次, 在类似于未成年扒手团伙的黑窝点, 这些孤儿们暂时的得到了物质上面的满足, 吃饱了肚子, 不用忍受饥饿之苦, 然而他们的精神却被摧残的厉害, 受到残酷的压抑。而与此同时, 中产阶级却越来越贪婪、懒惰和傲慢。其中, 费金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他让孩子们做各种犯罪的活动, 他的心中缺乏光亮, 是黑暗的代表, 他的骨髓当中早已渗透了人性的恶, 他们只有走上了绞刑架才能够终止自己这种恶劣的行为。

这充满肮脏和冷漠的贫穷生活当中主人公奥利弗依然保留着他纯洁善良的内心, 做着一个懂礼貌的小绅士;“机灵鬼”道奇虽然是一个小偷, 是人们眼中的坏孩子, 但是他始终是一个孩子, 他有着孩子的纯洁心灵, 他向往美好的生活, 然而且无法摆脱现实的压迫和费金的控制。女扒手南希虽然由于不幸的经历和痛苦的现实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但是她依然具有人性当中善的一面, 而且虽然她被眼前的生活所困, 但是面对道德的选择的时候, 她还是选择人性当中好的一面, 这是对美好的肯定。作者狄更斯还塑造了一些像大黄蜂一样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 体现了他们这些人人性当中丑陋的一面。心地善良的奥利弗对于假装关心他的费金充满了感激之情,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特点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存在的严重的道德问题。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这部小说当中所想表达的是希望人们能够充满善良和正义感, 他期望整个社会没有道德的罪恶。他提倡自由、平等和博爱, 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是由善和恶的精神来确定的。他强调平等, 他认为, 不论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有多大的差距, 在人格上面人人平等。他主张博爱,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文学创作当总, 他都对不幸的人表示深深的同情, 并且在实际生活当中对他们施以援助之手。

4、文化意义

狄更斯作为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特别注重对于小细节的形容, 生活在英国社会, 他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深刻的反映当时社会底部的残酷现实, 让英国文学能够拥有现在极富考究价值的现实主义文学。与此同时, 狄更斯是一个幽默大师, 他经常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浪漫且现实的故事, 他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惟妙惟肖的浪漫情调的描述精彩的结合到一起, 让人不忍释卷。

四、总结

雾都孤儿是一部对资本主义社会阴暗面深入挖掘和剖析的作品, 他通过对无辜的孩子的悲惨遭遇的描写, 对资本主义的黑暗进行更深层次的控诉。他通过对主人公奥利弗的生活遭遇进行描写, 让读者看到穷人的生活环境和遭遇, 他希望通过作品能够唤醒人们的良知, 消除不合理的社会现象。雾都孤儿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不管是在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还是在现代社会, 将痛苦和贫穷真实的呈现, 它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意义值得人们去思考。能够鼓励读者改善恶劣的社会状况, 引发人们对于社会改革的思考, 启发人们善良的一面,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狄更斯.雾都孤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2]罗经国.狄更斯评论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3]钱青, 英国19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农村散居孤儿社会福利政策探析 篇3

关键词:农村散居孤儿;社会福利;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00-02

农村散居孤儿没有父母的教育和抚养,面临着生存的困难和无法获得教育的严峻问题。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农村散居孤儿的问题,我国正在逐渐加大关注度,并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以解决其生存生活和教育问题,加强对其的社会福利保障。在对农村散居孤儿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上,首先应当充分了解农村散居孤儿的生存生活和教育现状,进而对于当前使用的社会福利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村散居孤儿的具体需求,采取相应的办法和策略,以完善我国农村散居孤儿的社会福利政策,使其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获得健康成长环境,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我国农村散居孤儿的现状

就我国于2005年进行的全国农村散居孤儿摸底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农村散居孤兒数量庞大,且分布于全国各个省市当中,主要分布于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省份和地区,内省和边疆、偏远地区为主要分布地区[1]。当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发展进程缓慢,农村地区占据大量的面积,拥有大量的农村人口。从农村散居孤儿的年龄构成来看,很大部分仍处于6到15岁之间,生理和心理发育仍不成熟,生存生活技能较差,且正是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农村散居孤儿当前主要的供养方式仍是亲属供养,主要由父系家族亲属提供孩子基本生活条件。从性别构成来看,男孩居多,占比较大,主要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往往愿意将男孩留在身边抚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充分关注社会福利问题,不断进行社会福利政策的革新,以满足人民正常生活需求。我国先后制定“五保”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农村百姓提供物质保障,满足其正常的生活需求[2]。之后,民政部和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的通知》,对于农村未成年的教育问题采取了一定的办法和措施。随着我国对于孤儿群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国家于2006年3月29日出台了《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对于农村孤儿的生活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实现对农村孤儿生活的保障,使其能够保证基本的生活。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对于农村孤儿的关注从基本的生活到其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以切实提高农村孤儿的生活和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二、我国农村散居孤儿社会福利政策

从农村散居孤儿的生存生活和教育情况来看,首先,其基本生活的需求很难得到有效保障。由于农村散居孤儿大都由亲属抚养,而亲属家庭中往往已经拥有小孩甚至不止一个。在农村环境中,抚养亲属往往家庭条件较差,经济收入来源较少,生活水平也较低。一些抚养亲属则是孩子的祖父母,由于年事已高,无稳定收入,且经常患病,既无足够的钱来保证孩子基本的生活,也无法有效照顾其日常起居,关注到其教育问题。其次,就是大部分农村散居孤儿都面临的教育问题。许多抚养亲属只关注其基本生活,并不想花费更多开销用于孩子的教育。同时,一些抚养亲属即使希望孩子能接受教育,但迫于经济条件,有心无力,无法满足孩子对教育的渴求。另外,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由于失去双亲,无法获得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且经常受到人们另眼看待,导致其存在极大的自卑心理,无法积极面对正常生活[3]。而农村抚养亲属往往缺乏心理知识,关注不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孩子心理健康存在很大问题。

我国相关政策的出台,对于保障农村散居孤儿的基本生活,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散居孤儿的基本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且能够获得义务教育,不断深入地接受教育,同时,医疗和就业政策的支持,使得其身体健康和未来发展也得到相应的保障[4]。然而,目前的社会福利政策仍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首先,孩子由亲属抚养,缺乏相应的监管,并不能够充分保证其生活和受教育。同时,由于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缺乏家庭的温暖,导致其存在关爱的缺失,造成心智发育的不健全,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自卑、叛逆等。孩子往往受到不公平对待,且经常接受人们异样的眼光,一些同龄人甚至对其嘲笑、玩弄,使得其心理面临极大的创伤,造成思想价值观念的扭曲。一些农村散居孤儿甚至由于反叛心理和不健全的心智导致其从事犯罪活动。

三、完善我国农村散居孤儿社会福利政策的策略

(一)明确政策目标,健全法制保障

要完善我国农村散居孤儿的社会福利政策,首先应当保证政策的目标性,能够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做到以农村散居孤儿的需求为目标,全面考虑其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针对性的社会福利政策,并保证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过去针对农村散居孤儿的社会福利政策往往都存在政策目标不清晰,且执行部门不明确的问题[5]。一些关于农村散居孤儿的社会福利政策,往往只简要地概述,并没有具体的执行办法和实施方案,造成社会福利部门在进行相关工作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工作开展无从下手,只能应付交差。因此,应当在制定和执行对农村散居孤儿的社会福利政策时,制定具体详细的政策目标。同时,健全法制保障,使得福利政策在法律框架下能够落实到位。

(二)建立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对农村散居孤儿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往往是由民政部门进行的。然而,由于其工作范围较广,工作量较大,无法实现良好的服务,只在每年不定期进行上门看访,无法保证对孩子全面的照顾和关注[6]。因此,应当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建设一支拥有专业服务素质的人员对农村散居孤儿进行全面的关注和服务。首先,专门服务机构人员能够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进行照看,并对其生活和学习提供有效指导,解答其存在的问题。其次,能够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农村散居孤儿往往存在自卑心理,不擅于交流和表达,心理存在较大问题。通过有效沟通,能够让孩子得到很好的发泄,且在沟通中实现心理的治愈。同时,专门的服务机构能够建立专门的档案,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

(三)建立评估体系,保证孤儿福利

农村散居孤儿往往由亲属抚养,其生活和学习以及身心的健康很容易受到抚养亲属家庭的影响,无法保证其生活水平、学习质量和身心的健康。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能够有效保证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保障其身心健康,保证孩子的社会福利能够成分享受到。评估体系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在孩子寄养到亲属家之前,对于孩子的身心状况和抚养家庭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在确保一切符合标准的前提下,才能允许该家庭对孩子进行抚养。其次,在抚养期间,保证定期对孩子和抚养家庭进行二次评估,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状况。另外,在孩子离开抚养家庭之前,再进行一次评估,了解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为其提供相应的社会性帮助,保证其未来的正常生活。

(四)提高社会关注,完善服务体系

农村散居孤儿的福利问题和对其的关注光靠国家和政府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提高社会关注度,让有爱心、有能力的社會人士和社会团体参与到对农村散居孤儿的关心和帮助当中。首先,政府可号召社会来关注农村散居孤儿,并鼓励其捐款捐物,解决孩子的基本生活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同村人距离较近的优势,通过有效的宣传工作,号召同村人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有效帮助,给孩子提供关爱,让孩子体会到社会的温暖,有效缓解其自卑封闭的心理。农村百姓具有纯朴善良和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只要宣传工作做到位,同村人一定会给予最大的帮助,使散居孤儿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结语

农村散居孤儿问题是我国社会问题中的重点问题,应当得到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在其社会福利政策上,应当保证孩子的基本生活,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其获得良好教育,且能够获得医疗和就业上的帮助。在对其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上,应当充分考虑孩子的具体需求,明确政策目标,并通过相关法律来保证福利政策的落实。同时,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使得农村散居孤儿能够获得全面的福利关注,保证其健康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新挪.孤儿帮扶救助难题如何破解——河南省荥阳市的探索[J].人民论坛,2010(31).

[2]刘继同.中国孤儿、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脆弱儿童生存与服务状况研究(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4).

[3]杨生勇.论农村孤儿抚育的变迁——从宏观社会结构与农村社会微观变动视角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4]贺惠.我国儿童福利发展的探索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5]王美静.农村脆弱儿童社会福利体系建构的探索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学生去孤儿院实践后心得 篇4

第一次去孤儿院,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接触那些和我成长不一样的小孩,第一次感受到那么真切的凄凉与心痛。

我们经历了大约1个小时的路程,来到铁西区孤儿院,我们事先与那个孤儿院取得了联系,所以我们2O多人很顺利的进入了孤儿院,我们为孤儿们带去了水果和衣物,希望尽我们力所能及帮助他们。我们在孤儿院中的一位阿姨的带领下来到了那些孤儿所玩耍的地方,看着那些孤儿在一旁玩耍,阿姨对我们说:‘这些孩子大多数是因为身体上的疾病而被父母抛弃,少数的是因为农村家庭负担承受不起孩子的生活,所以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但这种情况真的很少,所以说这些孩子在这一方面是可怜的,但又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孩子又是幸运的。因为这些孩子有你们这些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所以生活的也算是幸福了。”

我们听了非常震憾,世界上怎会有这般残忍的父母啊!因为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就拋掷一旁,就好像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般。我们瞬间对这些孩子产生了一种名叫可怜的情绪,但内心又不失几分庆幸:幸好我是一个正常人,幸好我有一个爱我的父母。我们进入房间,与那些孩子一起嬉戏玩耍,并且把我们买来的水果交给了那位阿姨,那位阿姨也代替那些孤儿子感谢我们。我们不求拯救世界,但求问心无愧!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就要离开了,尽管心中还有些不舍,但我们还有我们自己的任务一一学习,那位阿姨也一直在告诉我们认真学习,好好听课,有时间再来。我们回应道有时间一定再来陪伴这些孩子们,我们不求名利,只求奉献爱心。

我们离开了,在回去的路上,车窗外的景色匆匆掠过,可孤儿院里那些孩子的样子却无法一闪而过,而是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沉淀出了一种疼痛。我们知道,这样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可是作为一名有着良好素质的学生,我们在幸福的同时更应该伸出一只手,把幸福传播给那些生活在艰难中的孩子们,还有其他的人们。

更过与孩子们的接触,我们每个参与者的心里都有一份感触,这次活动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我们的人生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我想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內,我们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给別人多一份关爱,就是给自己一份快乐。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次活动再次让我们找到了志愿者的价值,让我们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人与人之间需要的就是沟通与交流,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友爱互助,更加和谐美好。这次活动也让我们所有参与者得到了成长,让我们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同时我们也懂得要多关心我们身边的人,这样不仅能提升一个学生的素质,也为社会增添了一份亮丽的风景。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伸出关爱之手,帮助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也会再接再厉,做出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事。

这次的孤儿院之旅也让我们班的同学们受益匪浅,由于美术班的任务繁重,每一位同学都有或多或少的焦虑,但是在看了孤儿们的生活状况后,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机会,让自己的未来更加美好。

满载收获的年已经从我们身边轻轻掠过,充满希望的年信步向我们走来。即将过去的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一起用三高人的青春和激情,理性和智慧书写了一段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三高历史。这一年,我们的期末考试再一次取得了耀眼的成果;这一年,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一年,我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成绩等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这一年,学校在紧抓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学生活动:篮球比赛、秋季运动会等等,丰富了校园生活,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一年来,老师们孜孜不倦的辛勤工作,同学们勤奋努力的学习,可以说这些成功是大家共同的成果。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还有更多的高峰需要我们去攀登,还有更多的竞争需要我们去挑战,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我们深感任重道远.

的风帆已经扬起,一个美好的年轮正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起整理好行囊,放飞理想,为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也许我们的基础比较差,也许我们的征途过于坎坷,但相信自己,让我们再加把劲,一起斩断荆棘,劈开缠藤,用信念与坚毅劈出一条星光大道;用顽强与不屈,踏出一条坚实有力的人生轨迹。也许高处不胜寒,也许远方很渺茫,也许我们会失败于人生的荆棘中,但我们敢问路在何方,我们百折不挠,我们将无怨无悔。

没有流血的手指,哪有动人心魄的琴声,我们不能改变昨天,但我们可以决定明天.我们相信,今天在三高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明天就能收获自豪与骄傲!

听,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看,高考近在眼前.让我们共同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见证我们的誓言.

雾都孤儿读书报告英文版 篇5

As you have read ‘Oliver Twist’, a novel reflecting the tragic fact of the life in Britain in 18th century which has becam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orks of Charles Dickens, you can really understand the worlds‘regain the nature of goodness’.Charles Dickens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having a poor background ,he wrote this novel in his twenties ,who was just with a view to reveal the ugly masks of those cruel criminals,as well as to expose the horror and violence hidden underneath the narrow and dirty streets in London.The hero of ‘Oliver Twist’ was an orphan named Oliver Twist, when he was born ,hewas thrown into a world which is full of poverty and crime.He has suffered enormous pains, such as hunger, thirst, beating and abuse.While reading the tragic experiences of the little Oliver, I was shocked by his sufferings.I felt really sorry for the poor boy, but at the same time I detest the evil Fagin and the brutal Bill.To my relief, as all the happy stories do, the goodness eventually conquered devil and Oliver lived a

happy life at the end.One of the plots which attracted me most is that after the theft, little Oliver was allowed to recover in the kind care of Mrs.Maylie and Rose and began a new life.He went for walks with them, or Rose read to him, and he worked hard at his lessons.He felt as if he had left behind forever the world of crime and hardship and poverty.Sometimes,in the deep and quiet nights,I keep asking myself,how can such a little boy who had already suffered oppressive affliction remain pure in body and mind? The reason is the nature of goodness.I think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implied in the novel by Dickens-he believed that goodness could conquer every difficulty.Although I don’t think goodness is omnipotent, yet I do believe that those who are kind-hearted live more happily than those who are evil-minded.Reflect on myself,I define the nature of goodness to be one of the most necessary character for a person.Goodness is to humans what water is to fish.He who is without goodness is an utterly worthless person.On the

contrary, as the famous saying goes, ‘The fragrance always stays in the hand that gives the rose’, he who is with goodness undoubtedly is a happy and useful person.People receiving his help are grateful to him and he also gets gratified from what he has done, and thus he can do good to both the people he has helped and himself.To my disappointment, nowadays some people seem to doubt the existence of the goodness in humanity.They look down on people’s honesty and kindness, thinking it foolish of people to be warm-hearted.As a result, they show no sympathy to those who are in trouble and seldom offer to help others.On the other hand, they attach importance to money and benefit.In their opinion, money is the only real object while emotions and morality are nihility.If they cannot get profit from showing their ‘kindness’, they draw back when others are faced with trouble and even hit a man when he is down.They are one of the sorts that I really detest.There are some worlds in an essay, ‘Goodness, of all virtues and dignities of the mind, is the greatest, be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Deity, and without it, man is a busy, mischievous, wretched thing, no better than a kind of

孤儿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6

关键词:中国戏曲,赵氏孤儿,伏尔泰,中国孤儿

一、《赵氏孤儿》故事的历史变迁

最早有关《赵氏孤儿》的故事记载来源于《左传》中的《宣公二年》《成公四年》《成公五年》及《成公八年》。在《左传》中记载, 赵盾一手扶持晋国国君灵公走上王位, 但灵公登基之后却屡屡与其发生冲突, 曾数次想至赵盾于死地, 但是均未成功。赵盾无奈之下逃往他乡, 后晋公因为“庄姬之谗”先后将赵盾的同族赵同、赵括杀死。此时赵盾已死, 其子赵武入宫随母居住, 并继承了赵氏的田产。在《左传》记载的这个家族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君臣猜忌和“庄姬之谗”的原因。

但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之中所记载的赵氏一族的悲剧却与《左传》有着很大的差别, 并且对该事件的界定也有了相当大的改动。首先, 在赵氏一族灭族惨剧的原因上有所改动, 《左传》记载由赵庄姬, 也就是赵朔之妻, 在赵朔死后与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 赵婴被赵同、赵括流放于齐国, 引起来庄姬的不满, 进而向晋公进谗进而导致了家族灭门惨剧的发生。但在《史记》中, 司马迁将赵氏灭门惨剧归结于“屠岸贾作难”:“屠岸贾者, 始有宠于灵公, 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 将作难, 乃治灵公之贼,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杀赵朔、赵同、赵婴齐, 皆灭其族。”但是, 关于屠岸贾的记载却并未见之于《左传》中。其次, 司马迁对赵氏灭门后的情节中做了一些修改, 《左传》记载赵武随其母住在宫中, 《史记》却记载为赵武随程婴在山中居住十五年之久。最后, 《史记》中记载赵氏灭门故事以程婴、公孙杵臼和屠岸贾这三个人物为主, 但这些人物并未出现在左传中。

可以看出, 在司马迁对于《左传》中记载赵氏灭门作出了相当之大的改动。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在于,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实际上融入了自己的个人情感, 加入了主观意志。写撰写《史记》时, 司马迁因其自身的不幸遭遇, 在记载若干篇幅的时候加入了自身的情感, 表现对于自己的遭遇的愤怒和不平, 其在《报任少卿书》中写称之为“发愤之所作为也”。与此同时, 司马迁在对于赵氏故事的改动中也表现出了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继承, “上下有序”“天道轮回”的思想经过司马迁的改动后巧妙的蕴含在故事之中。

以《史记》中记载的文本作为蓝本的元杂剧《赵氏孤儿》, 虽然其情节定型于《史记》, 但是作者又在其加入了程婴救孤抚孤的民间传说, 又进行了一番艺术加工, 从而诞生出了颇具中国文化内涵的民族悲剧。同样, 《赵氏孤儿》也打上了元朝时期的独特烙印, 其情节与《史记》相比又有了许多变动。

在提及赵氏一族被灭门的原因时, 《史记》中记载为灵公与赵盾之间的矛盾及屠岸贾的挑拨;《赵氏孤儿》则表现为由屠岸贾一手造成, 而灵公只是被奸臣所蒙蔽。同样《赵氏孤儿》在情节上也对《史记》中所记载的内容作出了一些更改, 在《史记》中, 公孙杵臼和程婴是用别家的孩子换走赵孤;《赵氏孤儿》中程婴却以自家孩子换了赵孤。在《赵氏孤儿》中, 赵庄姬在托孤后自缢而亡, 韩厥在宫门口放走程婴及赵孤随后自杀而亡, 赵孤认屠岸贾为义父, 二十年后手刃仇人报仇血痕;这与《史记》中, 赵孤深藏深山中十五年后, 韩厥立孤, 赵孤复仇的故事又有不同。在人物上角色上, 《史记》中公孙杵臼和程婴均为赵朔门客;《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为退隐的老宰辅, 程婴为驸马府门下的一名医人。

在这样的修改下, 《史记》中的“搜孤”与“救孤”的矛盾冲突就被重新架构, 在《赵氏孤儿》中体现为了除了“搜孤”和“救孤”之外, 还着重描写了赵孤复仇的故事。作者纪君祥做这样的改动, 在突出戏剧效果的同时, 也能够表现出当时对宋朝被元所灭的愤恨, 辐射出了“反元复宋”这样的主题, 突出了宋朝“爱国者”与元朝的压迫统治的矛盾。同样, 这样的改动也能够表现作者对于以“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为核心的中国式爱国主义精神的颂扬, 通过韩厥和程婴的牺牲, 来表现出爱国勇士的无畏。

可以说, 赵氏灭门这一历史事件在经历了由春秋到元朝数个朝代间的传播, 无论其内容还是寓意均已发生变化, 经纪君祥之手后, 《赵氏孤儿》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臣之义”“舍生取义”的种种内涵, 更被赋予了政治冲突的行文暗线, 在字里行间之中表现出了一种反元复宋的信息, 揭示了忠义之士鉴定的复仇意识。

二、《赵氏孤儿》在欧洲的传播与变形

尽管中国戏剧在很早的时候就在亚洲邻国进行有效并且全方位的传播, 但中国戏剧也并不具有“戏剧”和“戏曲”的具体区分, 且在周围邻国的传播是依赖当时中国移民进行, 并不是由他国文化社会主动引进。直到1734年2月, 法国《水星杂志》发表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 并附上几段已经翻译成为法文的中国戏剧, 并将这段戏剧称之为来自于“时代较古”和“地区较远”的作品。这部戏就是由传教士马若瑟所翻译的纪君祥所著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剧本, 同时, 巴黎耶稣会教士杜赫德将其收入到其编辑的《中国通志》中。1735年, 《中国通志》出版, 其中就有《赵氏孤儿》的法国全译本。

但是在这本由马若瑟翻译的《赵氏孤儿》剧本中, 原句中的念白和唱词被一并省去, 只保留了原有的故事框架。而伏尔泰在看到由马若瑟翻译的《赵氏孤儿》时, 感到“既感动, 又兴奋”, 他认为《赵氏孤儿》是一部能够充分“了解中国人心里”的作品, 并于1753年至1755年间开始着手改编这部剧本, 取名为《中国孤儿》, 并准备将其搬上舞台。在伏尔泰改编版本中, 时代改为了宋元交替之初, 地点选在了北京, 剧中角色全部被更换, 情节也完全与原版不同:宋臣张惕为了保住皇家后裔, 把自己的儿子当作皇子交给了蒙古人, 同时把皇子交由朋友带往高丽。张惕的妻子叶端美因为觉得有违为父之道而向蒙古可汗成吉思汗高密。成吉思汗爱慕叶端美的美貌并向她求婚, 张惕因为皇子逃亡的失败而劝告叶端美舍生取义, 以此拯救皇子, 为此, 叶端美也拒绝了成吉思汗, 选择了与丈夫和孩子共死。她临刑前最后一个要求是见到丈夫一面, 并让丈夫先死, 自己再自杀。成吉思汗暗中听到张惕夫妻的对话, 暗中被其缠绵的爱情和不屈不挠的气节所感动, 不仅放过了所有人, 还拜张惕为官, 请他用汉文化感化蒙古人。

在1774年, 《赵氏孤儿》也被改编成德语版本, 名称为《一个中国人或公正的命运》, 而且在形式上更进一步贴近欧洲文化形式:全剧摒弃传统五幕剧表演形式, 用六步抑扬格诗句写成, 而且这位不愿出示姓名的改变着在这部剧的前言中写道, 自己改编的意图是为了展现出“东方专制主义习俗”的特点。

英国著名剧作家威廉·哈切特在18世纪50年代对于《赵氏孤儿》的改动更为严重。虽然其依旧保留了原作的故事情节, 但在原剧名字的运用上进行了很大的改动, 甚至将中国各个朝代历史人物的名字混淆使用, 例如将原剧中的屠岸贾的名字改为萧何, 公孙杵臼改为老子, 甚至将康熙和吴三桂也搬入了剧中, 显得十分滑稽。其次, 哈切特将剧情修改为“首相”陷害“大将军”, 与原著中文臣被武官陷害区别开来, 但该剧由于种种原因, 并没有上演。

而同时期的改编者, 英国剧作家阿瑟·墨菲则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由其改编的《中国孤儿》在一个月内就上映了九场, 并且场场爆满, 但是在故事情节上, 阿瑟·墨菲做了更大的改动, 《赵氏孤儿》被改编为一个发生在13世纪, 一个前朝遗孤爱顿向当时蒙古大汗铁木真复仇故事, 其后, 《赵氏孤儿》这部作品分别被俄罗斯、意大利和波兰改编, 并登上欧洲舞台, 但是在寓意以及舞台表现上都作出了相当程度上的修改。

三、早期欧洲社会对于中国戏曲的审视和误读

(一) 审美方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

在《赵氏孤儿》在欧洲的传播中总结为这样一种现象, 西方剧作家或者评论家在看到来自于他者文化的戏剧时, 首先总结出来的便是文化差异。同样在评价这样的文化差异的时候, 西方的学者们总是以西方的戏剧评价标准来评价和审视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 普遍在西方戏剧中贯彻的“三一律”也就成了评价和改编《赵氏孤儿》的主要参考。

三一律 (three unities) 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 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 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 (一昼夜) 之内, 地点在一个场景, 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在马若瑟翻译的《赵氏孤儿》时, 他是站在西方文学或者说是西方文化的立场上来审视其结构的, 因此删去部分唱词的其目就是尽量调试, 使其尽量符合西方戏剧规范。在一封马若瑟寄给友人的信中, 可以看出端倪:

中国人完全不像我们在喜剧和悲剧之间做出明确分别……中国人的悲剧和喜剧都掺和一些唱词……有些唱词很难听懂, 尤其是对于欧洲人来说更为困难。因为其中充斥着我们根本不习惯的隐喻和矫揉造作的内容。1

而且, 站在他者文化审视中国戏曲的西方学者或者剧评家也皆由戏曲“三一定律”来解剖《赵氏孤儿》, 如英国剧评家杜赫德在分析马若瑟的译本时, 这样表述:“读者们不能在《赵氏孤儿》中找到三一律的遵守, 时之统一, 地之统一, 情节之统一, 至于我们在戏剧里所受的其他惯例, 令我们作品精雅而整齐的惯例 (指三一律) , 在这里也是找不到的。”2

由此可见, 以戏剧传统以自傲的欧洲人实际上对于东方戏曲是站在一个充满好奇, 而又难免持着居高临下和贬低的态度去审视的。伏尔泰的朋友阿尔央斯侯爵同样也对于《赵氏孤儿》颇有微词, 他在《中国人信札》中曾表示, 《赵氏孤儿》既不符合三一律, 也违反了“措施得体条例”, 包含了许多不该在舞台上出现的动作, 如公主自缢, 还有, 该剧也违反了古典主义定律, 如原剧中演员上台时的自我介绍。所以当欧洲其他作家在改编《赵氏孤儿》时, 受到当时评论的影响, 在译本的基础上也加入更多西方戏剧元素, 使其更符合三一律。如伏尔泰在《中国孤儿》中导入了爱情的主题, 并删除了孤儿复仇的情节, 剧情的时间跨度也由原文本的二十年改为一个昼夜, 成吉思汗归顺于中华文明也可以归结为他对于叶端美的爱慕之情, 继而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完成了由阴险凶残的残暴君主向仰慕文明的贤明帝王的转变。哈切特也在自己版本的《中国孤儿》中明确说, 他是由马若瑟翻译的《赵氏孤儿》改编的, 并且将原剧中的时间尽量缩短, 尽量以三一律来改编剧本, 这样可以显得“剧情畅快了许多, 情节主体也少了许多枝蔓。”3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 是因为尽管当时西方当时已有一些介绍中国戏曲的书籍, 但其作者也体现出只对于中国戏曲的表演方式所知一二, 而并未对其表现方式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做出解读, 对其评价的参考依据也通常是评考其是否符合“三一律”, 而且对其表现方式的评价往往并不甚高。如英国学者约翰·法兰西斯·戴维斯在《中国戏剧及舞台表现简介》中写道:

一个中国戏班子在任何时候只要用二三个小时就能搭一个戏台:几根竹杆用来支撑席编台顶;舞台的台面由木板拼成, 高于地面六七英尺;几块有图案的布幅用来遮盖舞台的三面, 前面完全空出——这些就是搭建一个舞台所需要的全部物品……不像欧洲的现代舞台, 他们没有模拟现实的布景来配合故事的演出……一位将军受命出行, 他挥动一根马鞭, 在一阵锣鼓喇叭声中绕场走上三四圈。于是, 他停下, 告诉观众他已到达那里。4

(二) 西方社会对于东方事物的猎奇

《赵氏孤儿》在欧洲变形的境遇,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时西方社会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认识。在西方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期, 欧洲曾经经历过长达近百年的“中国热”, 出于对一种文明的猎奇感, 中国的瓷器、茶叶和家具被源源不断的运向欧洲, 但这种对于东方文明的好奇心仅仅是停留在物质文化上, 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上, 尽管中国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也通过传教士的翻译走入欧洲文化视野内, 但并未引起太多重视和反响。

这种对于中国的猎奇心理同样也能够体现在同时期的欧洲戏剧表演之上。在当时的欧洲戏剧界, 人们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并不了解, 只是出于一种时髦心理, 将作品冠以“中国”的名号, 如《中国间谍在欧洲》《中国公主》《归来的中国人》这样借用中国名头来满足欧洲社会对于东方文化猎奇和新奇感的戏剧十分常见。这些戏剧往往制作粗略, 内容格调也并不甚高, 对于东方文化的反映往往也只是出于剧作者自身的想象, 其目的只是满足当时人们对于神秘的东方文化的好奇。

作为一部由元杂剧改编而成的《中国孤儿》在排演的时候也难免掺杂进了西方社会的误读和改编, 尽管伏尔泰在其演出的时候要求演员穿上“典型的”中国服装, 布景也要求用定制的东方背景。不过从剧照来看, 在《中国孤儿》中的主要角色伊达梅和成吉思汗穿的并不是“东方服装”, 其对白和表演方式也是典型的西方戏剧式的表演方法。显然这样的服装和表演方式只是出于伏尔泰对于中国文化的臆想和想象, 他从未来过中国, 也从没有接触过中国人, 更没有观看过中国传统的戏曲, 可以说在整个剧中, 伏尔泰塑造的人物还是以欧洲人作为蓝本的。因为在伏尔泰看来, 《赵氏孤儿》的艺术形式并不尽人意:

《赵氏孤儿》只能同十七世纪英国和西班牙的悲剧相提并论, 这些戏至今仍在比利牛斯山脉的另一侧和英吉利海峡的那一面取悦观众。这出中国戏的故事情节长达二十五年之久, 就如同莎士比亚和维加的怪异的滑稽戏一样。这些剧作被称之为悲剧, 而它们只不过堆砌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

同样, 阿瑟·墨菲的《中国孤儿》也是如此, 在由其改编的版本中, 墨菲只是借用了中国历史故事的“壳”来表达其对于当时西方社会政治的看法, 借用当时社会对于东方文化的好奇心, 吸引观众走进剧院借以发表自己对于时局的看法。在当时欧洲更为普遍的是, 借由“中国戏曲”的名号所创造出的市井闹剧、喜剧。如意大利作家梅斯塔齐奥由法译版《赵氏孤儿》改编的《中国英雄》, 其内容不仅与原著内容较大, 而且将一部复仇剧改编成提供给宫廷娱乐所用的大团圆式的喜剧。这种风格的喜剧, 其目的不过是借由“中国”的字眼, 作为来吸引别人眼球的幌子, 以此来娱乐当时对于东方国度具有好奇心的王公贵族。

(三) 对于来自他者文化的中国戏曲的审视和利用

在西方的戏剧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其表现形式逐渐走向程式化之时, 必然要去寻找另外一种形态对其进行模仿和颠覆。在西方戏剧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两大传统, 即表演剧场传统和文学剧场传统。但是在西方戏剧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表演剧场逐渐淡出了西方戏剧文化的主流, 为了追求高度幻觉的模式, 新发现的透视规律等手法被大量运用到西方戏剧舞台之上。但是西方戏剧观众并不仅仅满足于一味的观看生活细节, 当文学剧场走向乏味的时候, 西方戏剧文化就急需一种新的戏剧资源, 让其能够完成由文学剧场向表演剧场的回归。

以《赵氏孤儿》为代表的中国戏曲的出现, 恰恰为其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全新形态, 如果回顾当时欧洲剧评家评论《赵氏孤儿》的文章, “古老”和“表演”这几个并不能代表中国戏曲全部特质的词语出现频率最高。同样也证明了, 在西方戏剧中的文学剧场传统走向僵化的时候, 西方剧评家们从中国传统戏曲中看到了西方古老的表演剧场传统, 这种对于文化相似性的认同促使他们赋予了中国戏曲方式以“他者”文化的意义, 西方文化由于对出自对于自身文化本能性的认同感, 从而对这样陌生却又熟悉的表演方式产生了亲近感。

此外, 自赵氏灭门这样的历史悲剧流传至今, 在司马迁和纪君祥的修改下, 被加上了传统中国儒家思想, 其目的也是为了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样, 《赵氏孤儿》译本传入欧洲之后, 在其改编的情节中也体现了改变者的个体思想。如伏尔泰版的《中国孤儿》中, 在杀戮复仇的故事中夹杂着大量的浪漫爱情情节, 最终文明儒雅的儒学战胜了野蛮, 这与纪君祥原著中的紧张暴力的仇杀故事相差甚远, 这与伏尔泰企图通过该剧批评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督教, 同时表达对东方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崇尚有关。同样, 成吉思汗最后以一个贤明君王的身份化解了一场灾难, 赦免了所有的人, 这样的结局便是伏尔泰在开明、理性的西方君主制制度下追求自由和平等思想的体现。同样, 在哈切特版《中国孤儿》中, 从剧中引文和献词中就可以看出, 其目的无非是将矛头指向当时的英国首相华尔波, 哈切特本人也曾表示这个剧本就是献给华尔波的政敌阿尔直尔公爵的, 是一本针对当时英国时政的“采取戏剧形式的政治讽刺作品”而墨菲在伏尔泰版《中国孤儿》上的改编则更具政治意图, 当时正值英法战争时期, 历时七年的战争对于英国社会的冲击, 使墨菲创作出这样一部宣扬热爱自由、热爱自己国家的作品, 而墨菲也被认为是爱国主义者的导师。可以说, 《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改编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误读”和“移植”, 西方文化以试图以这种方法找出解决自身文化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解决办法。

四、结语

《赵氏孤儿》在欧洲传播的历程可以被看做是早期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一个缩影。由于不同的历史及文化所带来的审美差异及剧场表演形式的不同, 为了迎合当时的欧洲观众审美, 《赵氏孤儿》的原剧本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 从而使其带有鲜明的欧洲文化的外壳。同样, 欧洲观众对于遥远东方国度的猎奇心理也助长了这样的改编风潮, 大批惯有“东方”或者“中国”字眼的戏曲在欧洲风靡一时, 大批的王公贵族也投身于此, 这也让不少政治家和文学家投身于改编热潮红肿去, 借这股流行之风抒发自己心中对于当时社会及政治状态的看法, 从而能够使自己的艺术方式或者政见能够得到上层的注意和认可。

总之, 《赵氏孤儿》被早期欧洲社会误读并改编, 并在当时欧洲大肆流行并非偶然原因, 而是当时欧洲社会的综合原因所致。如果当今中国戏曲想要走出国门, 让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这门艺术, 就需要在介绍中国戏曲的同时, 也要结合戏曲内容介绍中国社会的独特文化和历史风貌, 使中国戏曲避免被再次误读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黎觉奔.《赵氏孤儿:五幕历史悲剧》[M], 香港:华侨戏剧学会, 1970.

[2]左海伦.《司马迁与史记:经验构成的巨塔》[M],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3.

[3]张少铎.《赵氏孤儿杂剧研究》[M], 学海出版社, 1981.

[4]吴新雷.丁波.《戏曲与道德传扬》[M],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5]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M], 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1991.

[6]王宁.钱树森.马德.《中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M],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7]李喜所.陈尚胜, 《中国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二卷, 2002.

[8]李道增.傅英杰, 《西方戏剧:剧场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9]钱林森,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J], 文艺研究, 1988. (2) .

[10]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看明清时代和今天》[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

一幢奢华的孤儿院 篇7

依山傍水的别墅群中,这幢建筑格外醒目。这是一个占地宽广的院落,绿树成荫,都是从外地移植过来的;里面有游乐场,配备着各种制作精良的设施;游泳池里,水是花大价钱抽过来的自然海水,连边上的沙池,也是按照富豪们的标准从国外运来的海沙。地上是精心铺置的鹅卵石,两旁还有造型考究的各式路灯,暖风轻轻拂过,简直是一种享受。

而建筑物也是精心设计的,整体的风格干净、温暖。查看建造工程图,地板是意大利的,吊顶是专门订制的,玻璃也比普通民用玻璃要高一号标准,门框竟然采用了实木……再看设计图,居然是出自欧洲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手。对方是世界一流设计师,要价肯定不菲。

细节之处,尽显尊宠,这完全不像是一个机构的建筑。在这个别墅群中的这所建筑,更像是那些顶级富翁的居所。

这怎么也不像是一个孤儿院。这便是瑞士廉政部门要求审查的原因——世界上,哪有一个孤儿院会如此奢华?

调查小组把数据作了详细统计,随后,上交给了联邦委员会。紧接着,委员会安排了一个时间,请布鲁格孤儿院的负责人切格恩就此事进行公开解释。

全瑞士的人都在关注这件事,有人说切格恩贪污,有人说他好大喜功,有人说他浪费。在答辩会的现场,切格恩作了如下解释:

是的,正如您所见,这也许是世界上最豪华的居所。它占地宽广,造价昂贵,但是,土地是别墅群的富豪们集资买下来捐赠的,地板、沙子、家具等等一切,都是富豪们的爱心。就连孤儿院的设计,也是设计师的友情提供。

尽管切格恩拿出了捐赠的详细记录,但人们还是质疑,有必要建造如此豪华的居所吗?这适合孤儿的形象吗?为何不将这些捐赠的物品进行拍卖,用以修建更多的孤儿院呢?

最终,切格恩的一席话,赢得了大家的理解:“没有法律规定孤儿不可以享受高品质的生活,您的孩子可以享受精致的环境,孤儿更应该享受。他们缺失了爱,不应该再缺失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更舒适的环境,也许是我们所能做的弥补。”

上一篇:2006年区民政局双拥工作总结下一篇:儿园老师自我介绍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