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养成的影响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养成的影响(精选13篇)

谈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养成的影响 篇1

谈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养成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人们对于运动的热爱程度也不断升温.但是由于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常可以见到由于周末突击锻炼造成运动损伤的情况出现.加强我国学生体育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已经成为提高我国人口综合身体素质的.关键.文中就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养成的影响、如何进行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作 者:谢国强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商业学校,广东,梅州,514071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427关键词:体育教育 学生 良好运动习惯 养成 基础

谈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养成的影响 篇2

一、赏识激励,感染良好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在班主任工作中,“赏识教育”是一剂有效的良药。所谓赏识,实质上就是对学生积极因素的一种肯定和赞美,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善于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其放大,就能为学生创造积极地条件,使其闪光点得到充分燃烧。反之,如果教师总是习惯于对学生挑三捡四,一味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消极心态。这样的局面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还记得去年时的某一天,负责擦黑板和窗台的同学正好生病请假了,带着一种担心,我在课间休息时间走到教室,结果发现窗台、黑板都显得干干净净的。欣慰之余就问了班长:“今天是谁帮助值日生打扫卫生的?”当班长告诉我是请假的那位同学的同桌XXX同学帮忙擦的时候,我有点诧异,因为XXX同学是属于平时沉默寡言,表现也不够积极,很少引起教师注意的那一类学生。随即我找了XXX同学进行了一次单独的面对面谈话,表扬了他的这次“仗义之举”,并肯定其在平时的一些好习惯,如:字迹工整,上课认真,不随便讲话,衣服整洁等。虽然面谈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我能明显的感觉到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惊喜。后来在班会课上,我又公开表扬了XXX同学,将他的种种好习惯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不仅有效激励了XXX同学,让他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有所超越和表现。同时也为其它同学树立了一个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促使学生朝着榜样的行为方向去不断端正自己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以身作则,引领良好习惯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在学生心中,班主任往往是至高无上、最具号召力的,都很喜爱去模仿自己喜欢的老师。因此在学生面前,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成为学生表率。尤其是在细节方面不能轻视,教师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之,教师以身作则的良好行为习惯往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时,学生在小组合作,我按例课堂巡视。走到教室中间时发现地面上有垃圾,就不假思索地弯腰捡起垃圾,并教育学生道:“要讲卫生,不能随便乱扔垃圾。”这时我发现,同学们都纷纷低头开始检查自己的周围是否有垃圾,使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的言传身教是多么具有力量。自那以后,我都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时刻要求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升国旗时,我庄严肃立;地上有纸片,我会毫不犹豫地拾起;面对洗手间淌水的水龙头,我会随手关上;见到同事,我会主动问好……这些细节,我从不轻视,处处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人格形象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思想教育渗透在各个方面,自己的一言一行实则处处在给学生树立榜样,只有事事率先垂范,才能引领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共建一个朝气蓬勃的班集体。

三、丰富活动,展示良好习惯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刺激。班主任可以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抓住契机,将知、情、意、行有机地统一,以活动为载体,体现鲜明的养成教育内容。同时在各种活动中,也要抓住学生中的个别优秀的典型,立标杆、树榜样,不仅能号召学生学习身边榜样,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潜在的争先意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例如我在班上开展了“养成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学生”的系列德育活动。号召全班同学在平时活动中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行,从点滴做起,明理懂礼,争做文明小学生。在班级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养成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学生”的主题班会,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讨论。通过听伟人成就大业的故事,诵读有关习惯养成的名人名言,再列举身边的好习惯,搜索身边的文明行为,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习惯有待改进等形式,查找自己存在的不良习惯。德育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并立志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严格要求自己,可以说,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重塑了学生正确的品行道德观念。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诚然,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也非朝夕间完成。但只要我们班主任能够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抱着对学生负责、对整个社会负责的心态,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切实行起来,就一定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1]胡良秀,左洪光.小学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J].科学咨询,2014.44:110-111

谈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养成的影响 篇3

幼儿入园后,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老师在一起的,幼儿在园的一切行动都在教师的管理教育之中。幼儿教师是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在幼儿身上引起期待的行为,教师也可以用一些方法消灭和遏止幼儿身上所存在的非期待行为。

经过观察和分析,由于每个教师的班级管理理念不同;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不同;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同;或教师本身的素质问题。因而,在幼儿园里,不同的老师所管理的班级幼儿行为习惯存在差异。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同一所幼儿园,有的班级小朋友排排坐吃水果,吃完水果地面保持干干净净,有的班级则满地都是水果皮;有的班级小朋友午睡前会把脱下的衣服叠放整齐、鞋子摆在规定的位子、起床后把自己的小被子叠整齐,而有的班级小朋友衣服到处放、鞋子随便脱、起床后不是找不到衣服就是找不到鞋……

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影响是很大的。

教师怎样才能在幼儿习惯养成方面产生好的影响呢?

一、教师要真正重视对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培养

古代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生活教育”,都把幼儿期培养的任务定格在养成良好的习惯上。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领域目标也明确要求“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我们的一些教师,在一日工作中,忙于备课、钻研教材、组织幼儿活动、布置环境、写论文等等,忽视了对于幼儿生活中的一些常规要求。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没能及时纠正,一次又一次经过不断的重复强化而养成了不良行为。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等待。

二、注重首次,从幼儿入园第一天开始做起

我国有句古训“先入为主”。如果幼儿第一次习得是规范行为,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他的规范行为会一直延续下去。要培养幼儿幼儿的良好习惯并不难,难的是如果幼儿有了坏习惯,纠正就很困难了。幼儿入园初期,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陌生环境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告诉他们“玩具玩好摆整齐,糖纸果皮丢垃圾桶里,小朋友不抢先、不推撞,吃饭之前要洗手……”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好的习惯经过一次一次的强化练习,小朋友们就习惯成自然了。如果从入园第一天就注意培养幼儿遵守一些行为规则,那么到了大班,教师的管理就会轻松许多。

三、帮助幼儿建立合理的、细小的行为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的、严格的、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才能形成。遵守规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在各项活动中都应该让幼儿去学习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例如,用餐好了把椅子靠桌放;吃完饭要擦嘴,自己把餐具送会回;走路姿势自然,不抢先,不推撞,教室内不奔跑、不大声说话等等,随时提醒幼儿。这样,既有利于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所建立的规则要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绝不能为了便于管理而制定不合理的规则。

四、选择恰当的方法

(一)做孩子的榜样

幼儿常常说“我们老师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老师说的”这样的话,有的幼儿回到家还模仿自己的老师,可见,幼儿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是“崇高的”“伟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都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试想,如果教师自己上班老迟到,做事拖拖拉拉;见了同事从不打招呼;与配班老师不合作;教室环境乱糟糟……,这样的教师怎么可能带出行为习惯良好的班级呢?

(二)适时指导

幼儿习惯的养成不是靠成人的说教而来的,“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我们培养托班小朋友拿别人东西要用礼貌语言协商,是这样做的:听故事《蛋糕跑掉了》,情感体验抢别人的东西是没有好结果的,然后,实物演练,学习礼貌用语“你能给我玩玩吗?”“你能给我××吃吗?”那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指导训练,日后,这个行为就被巩固下来。

(三)表扬和批评相结合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提出,行为的改变依据行为的后果而定,如果后果是愉快的、积极的、满足行为者需要的,则行为的出现频率就会增加。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可以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例如,表扬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因此,我们应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表扬。表扬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物质的。一般而言,年龄越小,奖励的应该具体一些。比如,会收拾积木的奖励一颗糖,或抱一抱,大班幼儿则以精神奖励为主。

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除了对他讲清道理外,可以进行适当的批评或惩罚。很多教师常常不敢谈惩罚,误以为惩罚等同于体罚。其实不然,正确的惩罚对于纠正幼儿不良行为还是有帮助的,尤其是语言对其行为几乎不起作用,惩罚却可以使他直接感受到教师的态度,体验到不快,从而改变行为。惩罚必须做到具体、直观并辅制之以语言说明,而且时间要短。长时间的惩罚不仅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而且使他忘记受惩罚的原因。

国外有许多心理学实验证明:一次表扬和一次批评对加强学习动机同样有效,而继续使用批评和表扬,则前者的效果不如后者。所以,我们要慎用批评多表扬,但也不能滥表扬。

(四)对幼儿的行为要求要做到一致和一贯

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是经过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所以,我们不但要创造条件(便于幼儿养成好习惯的环境等)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还要重视管理。

例如,幼儿刚入园时,我们要求幼儿吃饭时:双脚并拢、一手扶碗一手拿调羹;米粒不要掉出来;吃完饭自己把餐具送回等。如果教师每天都能够坚持认真的提醒,检查,幼儿就会养成有一个好的用餐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今天对幼儿有要求,明天因别的事又放松了对幼儿的管理,这样反反复复,幼儿就很难养成好的用餐习惯。

实施学前素质教育,较好地贯彻执行《纲要.》精神,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态度决定着观念和行为。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对待工作、同事、家长及幼儿所体现出来的良好道德修养,将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起者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等《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7.

[2]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谈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养成的影响 篇4

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这说明了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了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下简称《规范》)是国家对小学日常行为的规范性要求。全面开展小学生规范教育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的文明礼貌及基本伦理道德教育和行为训练,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几年来,我校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特点,循序渐进,切实抓好了规范教育。

一、明理激趣,广泛发动。

道德认识是学生产生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依据,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正确的道德行为,所谓“知然后行”《规范》不是要求学生会背,而是要使他们从心底里接受领会,懂得行为规范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归根结底就是师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学生只有懂得这些道理才会去自觉地遵守。规范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即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规范》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宣传发动阶段,我们主要做到了:

(转载自新世纪范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免费提供下载。)1.全面深入。规范教育作为学生在现实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必须接受的训练,与那些扼杀学生自由天性的封建教条有天壤之别,不呢不管死板地进行。在教育中应让师生走出一种误区,即学习规范便是要听话、顺从、随大流。因此,学校在动员大会上号召全体学生“做规范生,成文明人”时,把学习规范同遵守交通法则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指出学习规范便是学会在人生路上懂得必要的通行法则。充分阐述了规范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意全体师生认识。此后,大队部两次组织学生开座谈会,并利用班队课由各班主任再行宣传,自上向下,由点到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动员。

2.具体形象。作为一种道德知识,学生仅拿《规范》背背记记,显然有口无心。《规范》中的条文,要求必须作具体的道德形象、要求让他们去理解。因此在《规范》教育初期,我校组织各中队举行“《规范》在我心中”系列主题班队活动,通过班队这一少先队特有的活动方式,利用诗歌、相声、小品、快板等艺术将《规范》中的种种要求具体、形象化,如我们将诚实同列宁打碎花瓶主动认错的故事联系起来,把尊敬他人同孔融让梨的传说结合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并产生同感,利于内化。此外大队部为每个中队准备了《讲故事学规范》、《养成教育》等辅导材料,要求大讲其中的规范故事。为了避免规范知识的学习与具体行为问题脱节,政教处大队部还定期利用晨会、校宣传栏等将校日常活动中遵守行为规范的良好结果与不遵守规范的不良后果作比较,学生在具体的行为辨析中,明白遵守《规范》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结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参加规范达标活动的兴趣。

二、设法导行,逐步训练。

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导行”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深化其道德情感,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好学上进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以下方式逐步引导、训练他们的行为走向规范。

1.竞赛展开。竞赛能激发班级,学生强烈的竞争欲望,营造热烈的竞争气氛,使行为训练顺利进行。规范教育活动开始后,我校除进行行为规范四项常规竞赛外,着重开展了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和行为规范达标考核竟带,政教处制订出《行为规范达标生考核表》和《行为规范达标班考核表》,将规范考核内容归纳为“守纪”、“勤学”、“博爱”、“讲卫生”四个方面,分阶段实施,每月进行一项内容考核,实行百分制竞赛考核,个人和班级分期达标。竞赛开始后学生之间班级之间便你追我赶,争做单表学生和达标班级,还努力在此基础上成为“优秀达标生”和“优秀达标班”。

2.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小学生道德认识到为,道德行为逐渐形成过程中,榜样起了表率催化作用。在榜样选择声我们坚持“高、近、小”相结合的原则,除定期讲述马克思、邓小平等伟大革命导师,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高层次榜样的事迹外,还经常介绍教师、学生中先进人物事迹,如在“人人争当国旗手”的活动中,每周在学生中选出本周表现出的学生作为下周的升旗手,介绍其先进事迹,使学生在达标活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本学期我校还开展了校园十佳评选活动,经全校学生投票十位在学习、守纪、助人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队员作为“校园十佳少年”。并在宣传栏张贴他们的相片、事迹,使学生身边的小榜样们“小”得可爱,“小”得实在。

3.情景设置。教育研究显示,创设具有一定教育因素的情景和氛围,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每年三月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校园添春色”活动,捐资所得全部用与校园绿化、美化。我们在教学楼走廊上挂伟人画像,张贴名人名言,黑帮报定期刊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专刊,营造出浓郁的道德教育氛围。而雏鹰行动“礼仪章”等章项的来站有床单和出和谐的人际环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文明礼貌行为。如苏霍母斯基所说的“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在规范教育中环境若能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功用,确实可达到“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但要使学生真正做到爱校如爱家,还应使其参与管理。产生主人翁意识。因此,我们学校绿化带由各班分片管理,种上他们喜爱的花草树木,定期进行评比。同时,还举行“爱我校园”等作文比赛。让少年儿童那起笔讴歌自己的校园。4组织活动

活动在德育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少先队及学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道德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巩固。有以下几项内容:(1)主题队会,“学规范,见行动。”“争当规范达标声”(2)传统节日教育,(3)结合重大时事,热点新闻进行教育,如:奥运会创佳 绩,神舟飞船上天。(4)阵地性活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入队仪式等。(5)有关的学科教育活动。

三,监督矫正,全面提高。

儿童道德品质发展规律指出,小学生整体上道德意志不够坚强,自制能力较差,实践中道德行为表现易出现偏差,知行难以统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已经形成的道德行为容易反复。进行行为监督,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及习惯,在规范教育过程是不可少的。那么应如何加强监督,并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呢? 1.发动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我校大队部成立大队委日常行为规范督导队,协助值日生在校内维持学习及活动秩序,监督环境卫生。大队部印制了“行为规范监督表”发给每位学生,发现并制止违纪行为的,每次奖一张光荣卷,班四项竞赛加分,违纪学生所在班级扣分,充分发挥学生监督的积极性,其角色由被监督者变为监督者、管理者,主人翁意识加强,学生在监督他人的同时,实现了自我监督。

2.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联系卡”制。我校开办“家长学校”后,先后组织好几次家长来校学习,他们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深刻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穴道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我们还给家长们印发《学生校外表现联系卡》,每周一次,学生的行为在家庭和社会能得到有效监督和训练,教育效果极为显著。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我们也特别注意做好部分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工作,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其成因,不外乎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一直薄弱,经不起外界诱惑和缺乏良性教育环境,家庭朋友或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等原因。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须对症下药,如我们采取“以导为主,导罚结合”的方式来制止学生乱打游戏机。 一方面学校大力扩建校园问题活动设施,健全班级图书角、活动角,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参加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活动,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加强监督,对个别禁而未止的学生严加处罚,A.全校点名批评,本人公开检讨;B.扣除所在班考核分;C.连续二次被发现者不得参加三好生,积极分子等荣誉评选。出发使学生在其不良行为同强烈的刺激联系在一起后,产生极度的条件厌恶,不得不在日后强化其道德控制力,到自己不再跨进电子游戏室。由于工作方法得当,规范教育开展后,学生令人头疼的打电子游戏机的现象以近绝迹。

以上活动模式的初步形成与实施,使我校的规范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学生的文明礼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充分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进一步形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目前,我们正在继续探索实践,以期在今后的规范教育中取得更大成绩。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的良好习惯 篇5

王 珏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分校)

我国着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对于这句话有不少人提出异议,他们认为:“不教”怎么行呢?学生什么都不懂,送到学校里来就是靠教师手把手教嘛。教师不教,学生如何学会知识呢?在他们看来,学生都是些懵懂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学习知识怎么可能?其实他们并没有领悟“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用不着“教”,教师教学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会学习,教师不“教”而“教”,学生“学”而会“学”,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受用一辈子。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是现代教师所应树立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追求。

经常品德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下面学生无动于衷时,都会责怪学生不配合,不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甚至感到很委屈:怎么就感染不了你们呢?为什么无动于衷?学生为什么漠视?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先从自身出发去思考。

品德教学要切实体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教学理念,可以在因材施教、创设情境、角色体验、实践明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最终使学生离开老师,离开课堂能自主学习、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因材施教,学法指导

因材施教的“材”,我个人认为包含两层意思,这个“材”既指教学的对象――学生,又指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师要在这两个“材”上深入钻研,尊重学生的主体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还要充分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乐学、会学。

例如,《人种有不同》一课的教学,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种观,只注意人种的外观形态,对白种人的`蓝眼睛、高鼻梁、金黄色的头发很喜欢。但对黑种人的黑皮肤不能接受,甚至觉得讨厌。如何将树立正确的人种观这一思想教育目标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社会知识教学之中,而不是用简单的说教进行强制性的灌输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把社会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因材施教,进行学法引导,让学生自己通过在对三大人种的深入认识,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种观。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师可以重组教材资料,将第二课时的内容――了解黑、白、黄三大人种的杰出人物与认识三大人种的不同之处整合到一起,形成从分布地域、、人口数量、体质形态、气候环境、杰出人物五个方面去全面了解各人种的教学设计。教学时,学生通过观光、读书、分析数据、资料认识各人种的不同之处,教师在旁边巧妙引导学生认识黑、白、黄三大人种形成的不同外表形态与当地气候环境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三大人种杰出代表资料交流中,逐渐认识到各人种的共同特点――都能积极地适应环境,都为改造环境而努力,都有创造辉煌文明成果的杰出人物,都为人类进步做了杰出贡献。这样,没有一句说教,学生在教师学法指导的引领下,通过自己对三大人种深层次的了解中,就能自动调整自己的人种观。教学时有一个女孩子,一开始觉得黑色人种的黑皮肤很恶心,但在了解了黑皮肤是由于适应当地环境的结果后,感慨地说:“黑皮肤很有用,黑皮肤很可爱。”当她进一步了解到黑色人种为人类做出过杰出的成就后,从内心由衷地认识到了黑色人种的优秀。教师精思妙想的因材施教,实现了“教”而教,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真正学会了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劳动者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景:没有了这些劳动者,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医生,很多病人就得不到医治。”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园艺工人的辛勤劳动,我们就欣赏不到美丽的景色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老师,我们就学不到知识了。”学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假设,畅所欲言之余也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劳动者是多么重要。在这样的情境中,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就可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创设类似真实生活情境,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不仅使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而且大大提高了品德课的实效性,学生能实实在在地自主学习。

三、角色体验,内化觉悟

学生的品德发展不是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而是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的。教师的讲解再精彩,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角色体验中去,才能真正领悟知识,锻炼能力,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学习、成长。

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小品:家境不错的小丽看到同学们都流行穿名牌,觉得自己如果不穿的话很没面子。她就向父母提出也想买一双名牌运动鞋。爸爸对其进行勤俭教育,但她很不以为然,认为爸爸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潮流。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由于小品中的角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大家讨论非常激烈。同学们通过讨论,最后认识到:节俭生活,不是要过苦日子,也不是不消费,而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学生的成长需要自身的体验,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得到的东西,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和学。

四、实践明理,知行统一

品德教学受学科本身特点的影响不能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切实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

现在不少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不少家长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孩子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他们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知道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每天都在辛勤地劳动,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课外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帮学校的清洁工叔叔阿姨打扫卫生,到社区街道为孤寡老人送中午饭等等,有意识地让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活动起到明理导行的效果,也实现了“学”而会学的目标。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6

一、习惯来源于生活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光是教书育人,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学生的习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首先得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有所了解,利用课余时间多观察多感化。每个学生都有着他的闪光点,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美的一面,要用美来驱赶丑。由于小学生天生幼稚,辨别是非能力差,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好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要及时肯定,不足方面要通过耐心引导,在引导时要晓之以情,以理服人,不能生搬硬套,多结合生活中学习的成功案例感化这些在求知路上的可人儿。硕果累累的金秋属于勤劳的春耕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直接受益者,只有靠自己的坚持与努力,才会有收获。

二、习惯需要锻炼

小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赞赏和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有很强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好的学习习惯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带来的,他需要孕育与挖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去发现学生的好学习习惯。列如小丽课堂上认真做笔记;小芳课前提前预习;或是小刚上课认真听讲等等。当在学生做了任何一点好习惯时我都会及时表扬,让当事人听了更加奋进,旁听者听了暗自效仿。

三、好习惯需要时机

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他们平时都有一种相对的心理平衡状态。当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的时候,正是他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候,也就是良好学习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机。比如犯了错误的学生,在周围一片批评声中,他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就是教育他改正的最佳时机。教师若能善于发现他的积极因素,一分为二教育点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在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要把握时机,太急了火候不到,太迟了又收获不高。

四、让好习惯得到升华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策略 篇7

目前, 中小学生尤其是边疆学生凝神力普遍较差, 多数学生在课堂往往是听而不思, 阅而不想, 充耳不闻, 熟视无睹, 思维懒惰而意志又薄弱。他们主动性极差, 求知兴趣淡薄。作为学校有必要花大力狠抓学习习惯。对其中的凝神力和认真细腻习惯的培养, 学校可开设精细度很高的“聆听”、细察等项目, 并举办“聆听、细察比赛”活动, 如开设文字、图形、音乐、审题等辨异或求同的“研读”项目, 并举办这类“研读比赛”活动, 以培养学生“听”和“察”的凝神力;理科教师编写或选取似同而非同或似异而同的配对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的习题或图形给学生审阅其异同点。例如, 行数、列数都相同而只是某短横或某短竖的长短有极微小的差别的虚线图等, 稍有疏忽就会判断错的问题。文科教师可编写或选出类似关系的配对性音乐片段让学生分辨异同;也可编写或选取配对性“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的短文给学生辨读。例如两段只相差个别标点或字句, 但意义区别较大的文字;体育课通过严格的队列训练, 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习惯。以这类有趣又能逐渐培养学生凝神、细心、认真、静思等习惯的活动, 激发学生浓厚的聆听、观察、对比、思考、写画等多方面兴趣。对于操作习惯的培养, 学校也可开设高精度而细腻的手工刺绣、剪裁、缝补等项目, 并举办相应的竞赛活动。对于自主寻求、查阅等习惯的培养, 学校可开设备料、查词、查人物等项目, 并举办类似的竞赛活动。例如, 开展课外“成语串文比赛”活动, 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查资料兴趣和习惯的有效途径。对于意识支配言行的习惯的培养, 学校可开设远走弯线或过连锁独木桥及棋艺等项目, 并举办同类竞赛。对于思想意识, 学校可开设课余书面、板报以介绍值得引以为戒的事例、阐述或辩驳各种观点等活动项目, 并举办这类项目竞赛活动。还可辅以行为规范和法规等课余书面交流竞赛活动。当然, 上述习惯的培养还可在常规教育教学中穿插渗透。

对于卫生习惯, 目前普遍注重的是定时处理并检查评比。然而, 由于这类措施治“标”不治“本”, 几乎天天清扫和整理但还是又乱又赃。抓好卫生习惯的有效途径, 是不定时地随机抽查和管垃圾监督双向评比。以不定时随机抽查的结果作评比, 实际是评比保持程度而不是评比临时弥补性处理的状况, 也就是评比各班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卫生规范的习惯的程度。所谓“管垃圾监督双向评比”, 是鼓励各班级学生之间对于乱扔垃圾行为互相监督检举。以被检举的累计人次评比失分总数和以检举累计人次评比得分总数, 而且得分和失分都各自独立地列为评比指标, 不相弥补和抵消。这也是直接评比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程度, 而不是评比对不良习惯所造成的后果的弥补程度, 从而舍弃“治标”转向“治本”。

类似的训练起点宜早不宜迟, 最好是从婴儿早期习惯的起点阶段入手。这就要从幼儿园以至托儿所甚至家庭开始。因而必须重视“家长学校”对于家长的家教艺术的扎实培训。国家应在《计划生育法》中明文规定:除具有师范院校专科以上真实学历的夫妻以外, 每对需办理《准生证》的新婚夫妇, 都必须在受孕前 (最晚在受孕后三个月内) 接受家教培训, 经培训基本合格者才认定其生育资格, 才发给《生育证书》准许怀孕和生育。否则就认定其不具备生育资格, 不准许生育和受孕。这既能极早培养其子女的良好习惯, 又可极早提高其子女的智商。我们从培训入校学生的家长入手。让更多的家长懂得教育子女应注重些什么, 怎样培养子女的各种良好习惯。

此外, 从新生刚入校报到时抓起, 从每个科任教师的首节课切入, 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良好习惯的好机会。目前几乎所有中小学校都是放松新班而狠抓毕业班, 力补毕业班的课, 配备教师和班主任也偏重于毕业班。这实际是严重违背人成长的客观规律的, 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选择。因为万丈高楼从地起, 教育教学也不例外。从每个阶段的起点抓好学生各方面良好习惯和学习基础,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学生的习惯和学习基础本来就很差, 拖上几年后到了高年级, 不良习气形成以至根深蒂固, 学习基础也严重脱节, 此时挽救, 花费再大的工夫也见效甚微。但如果从每个阶段的新生入学就夯实其学习基础, 并大力培养各种良好习惯, 磨刀不费砍柴工, 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虎添翼, 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如果要补课, 该补的是刚入学的新生, 而不是毕业生。

可选来培养良好习惯的活动的措施有很多, 渠道也很广, 我只是抛出“引玉”的“残砖”而已。各位同仁尽可根据当地具体实情, 因地制宜, 各显神通。

[责任编辑:高照]

摘要:良好习惯对人成就事业有积极作用。但许多学生习惯很差, 却很少有人研究具体该如何纠正。笔者仅对学习及卫生等习惯的培养谈了自己的拙见。开设高精细度聆听、细察项目可培养学生凝神的习惯, 通过高精度手工裁缝可培养学生认真操作的习惯, 查词串文可培养学生查阅的习惯, 卫生习惯应通过突然性评比保持程度来培养。类似训练起点宜早不宜迟, 最好从婴儿早期入手。因而国家应对新婚夫妇进行育前家教培训。笔者只是抛块“引玉”残砖, 各同行尽可参考并加以指正。

谈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养成的影响 篇8

1 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纪律散乱

我们在学生实验时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叽叽喳喳、往往是还未做实验,就乱动实验器材;很多学生上实验课的目的也不够明确,喜欢做实验只是觉得实验课好玩;在实验过程中不少学生乱走动,大声争执,在实验室内吵成一片,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1.2 实验操作不规范

一些学生对物理实验基本操作重视不够,操作不规范,从而养成一些不良的实验习惯.如在进行电学实验时,电路的连接不按一定的步骤,往往多用线还会连错而造成电路短路;不注意电源的正负极,而导致连反;不认真看说明书,而导致交直流电混用等.这些不良习惯,轻则造成仪器的损坏,严重的会酿成安全事故.

1.3 实验后的卫生整洁工作差

一些学生实验结束后没有整理实验台的习惯,实验仪器不归位,实验装置不拆开,电源不关闭,开关不断开等,给下面的实验带来麻烦,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2 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实验前有预习的习惯、爱护和正确使用器材的习惯、边做实验边认真观察的习惯、注意安全和节约的习惯、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小结的习惯、实验完毕清洁仪器和整理桌面的习惯等等.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学生顺利进行实验的重要保证.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是一个我们物理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1 加强学生实验课的组织纪律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实验守则和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上好学生实验课的重要保障,如:不缺课,不迟到、不乱走、不喧哗、不动他人仪器,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实验器材用后复原,实验完毕后清洁桌面,仪器摆放有序,实验中的废纸、火柴梗、碎玻璃不乱扔等.教师忽略了课前实验规则的教育,实验过程中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一些易违反的实验细则,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只有全体同学都自觉遵守纪律,才能保证实验室的安静和井然有序;只有每个同学在实验中都听从教师的指挥,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总之,要让学生逐渐地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实验作风.

2.2 指导学生实验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

学生喜欢上实验课,但大部分学生不会预习.实验前要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器材及步骤,牢记注意事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审查后方可上实验课.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既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又提高了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实验前预习的好习惯.

2.3 加强物理实验基本操作的教学

学生不规范实验操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在缺乏应有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情况下去做实验,往往是手忙脚乱,漏洞百出,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实验基本操作的教学时常会出现一片闹哄哄乱糟糟的景象,教师组织教学将十分困难,学生实验效果会明显降低.所以,要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习惯,教师应加强物理实验基本操作的教学,认真做到:

2.3.1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操作的示范性

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起点与关键,学生获取规范化的基本操作技术,最初就来源于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原理讲解.教师的规范操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规范操作,教师的一举一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演示每个实验都应做到动作熟练准确、规范协调、有条不紊;所用仪器及桌上应保持清洁整齐;教师对仪器的用途、安装、操作步骤以及安全性都要结合实验加以说明.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另外,教师不能嫌某个实验操作麻烦而省略演示讲解,更不能为了只图一时方便而随便凑合.

2.3.2 必须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练习

物理实验本身有很强的技艺性,没有长时间认真地严格训练,单靠一两次物理实验基本操作课的训练,是达不到操作技术要求的.实验操作只有让学生反复多练才能掌握要领、运用自如.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验机会.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操作细节,努力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指导,让“操作”教学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4 加强学生实验过程的检查

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应密切关注,要不停地进行巡视和辅导,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到:

(1)集中精力实验,仔细观察现象;

(2)观察的同时,认真思考,做到观察与动脑相结合;

(3)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

(4)实验结束后,及时认真地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实验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2.5 仪器用品摆放有序,整体美观

教师在实验前应做到,清洁好实验室桌椅和地面将准备好的器材用品要放置有序,整洁美观,从而带给学生们美好的视觉感受.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会深刻认识到实验室不是玩耍的场所,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地方.这样能较好地约束学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总而言之,规范实验行为,树立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学生顺利进行实验的重要保证.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在物理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当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高质量的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谈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养成的影响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育是习惯的培养,习惯又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种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展现。对于个人来说:是否讲卫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学校的卫生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不仅能反映出校容校貌,同时也是学校师生素质高低的综合反映。学生卫生习惯的好与坏,是关系到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既保持了环境的整洁,又增强了他们对疾病的免疫力,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促进学生其他良好行为习惯和完美人格的形成。但我校的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无人、无制度监督的情况下常常暴露无遗.环境为大家所共同享有,环境卫生差,危害他人,也危害自己。卫生习惯的养成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基础,培养学生形成卫生习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二、学生卫生习惯现状分析 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民工家庭,父母忙于生计,对学生的卫生习惯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兼顾,再加上家长、老师大都重视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卫生习惯教育比较忽视,所以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较差。留长发、不剪指甲、不勤洗发、洗澡、衣裤脏兮兮,各年级学生中皆有几个戴“黑项圈”的学生。中低年级不洗脸、不刷牙、不洗手者常见,有的学生经常在塑胶跑道上打滚。每天早上,学生在校门口买好早餐,聚集在校门口附近食用,吃完早餐后,一次性碗筷、塑料包装袋、果壳、食物残渣随地乱扔,致使校门外垃圾满地、一片狼籍,让人感到下脚都难。对于校内卫生,虽然每天进行两次清扫,但卫生保持意识不强,很容易发现垃圾,一些学生带零食进校,偷偷吃完后,经常把垃圾扔到角落。一些班级的学生不时地往窗外扔纸屑,虽然教室地面较干净,但学生的书桌里满是垃圾。一些学生看似不乱扔垃圾,多数原因在于怕受到“环保小卫士”的扣分、同学的检举以及老师的批评。只要到了期末考试,老师外出监考去了,校园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垃圾。很多同学就算见校园内有垃圾,常常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特别是在校外,认为没有了约束,很多人就会乱扔垃圾,边走边吃东西,边吃边吐,乱图乱画等等,与在校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校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的卫生习惯亟待提高。

三、课题界定 所谓习惯,是指出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高度自觉的行为方式。本课题涉及的良好卫生习惯,包括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劳动意识、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学生身体、智力健康发展、良好个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整体育人、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创新德育新形式,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教给孩子终生有用的东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小学生是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发展中的孩子可塑性大,及时施教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对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有重要意义,为小学生健康体魄、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而且对改变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卫生面貌和道德风尚也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五、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确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四条:“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学生阶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孩子们长大后独立生活时就更容易选择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课题研究目标:

1、造就一支卫生意识强、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不断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环保。

3、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方法,培养本校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使良好的卫生习惯内化为学生的本能。

4、通过研究,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有效途径。

5、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

七、研究内容

1、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卫生意识。

2、探讨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小学生的影响。

3、探讨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有效措施。

4、整合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建养成教育新局面。

八、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因此,总体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践方式方法,具体采用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研究探索。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实践”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从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的研究动向,借鉴已有的成果,并总结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找到新的起点,防止重复研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

4、住处反馈法:利用先进、便捷的联系方式和召开家长会以及家访等多种形式,了解情况,并对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推理。

5、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6、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案例,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学校对实验过程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九、课题实施步骤

(一)设计阶段

1、选定研究课题,填写《课题申请书》。

2、组成课题组,进行课题理论培训。

3、召开课题实验方案论证会。

(二)实施阶段的策略

1、认知策略

一个人的品行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好习惯时要贯彻知行统一的原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①通过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班会、中队活动,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包括一次性餐具、塑料包装袋的危害性,搜集中外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所带来的恶果和灾难等等,以此来撞击学生的心灵,增强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

③抓拍校园内外学生的卫生陋习场景,让学生观看,并评价,体会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所体现的内涵。

④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如发动学生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我是社会的一员,有义务保护环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更加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

⑤利用朝会活动,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教育。

⑥ 指导学生听专家讲座、收看卫生习惯专题教育片等。

2、陶冶策略

①以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和中外注重环境保护的地区的图片来陶冶学生。②充分发挥校园醒目处符合学生身心的警示牌、教学楼墙壁的教育作用,如楼道墙壁上悬挂名人画像,好习惯名人名言等,让这些名人名言警句随时陪伴学生,教育他们养成好习惯。

③要充分运用教室的宣传阵地,如板报、名言警句栏等,通过编排良好卫生习惯的宣传栏目,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养成良好的 卫生习惯。

④是利用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培养宣传,表扬先进班集体、先进个人,激励孩子争做讲卫生的人

3、激励策略

(1)责任激励。建立班主任、教师或班委领导下的小组负责任,班干轮换制,小组竞赛合、生生互赛等多种责任激励策略,对于提高成员的士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2)荣誉激励。采取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如每周评比卫生班级和讲卫生的个人以及环境小卫士,对在卫生习惯方面做得好的班级和个人进行鼓励。

(3)情感激励。班级墙上张贴“个人卫生习惯奋斗目标”,教育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迁移,当学生有进步时给予及时的鼓励。

(4)榜样激励。在使用榜样激励中,要注重发挥班干部与具有良好卫生习惯学生的模范作用,要不断发现榜样、培养榜样,大张旗鼓,树立榜样。

4、示范策略。①、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②、同学之间的榜样示范作用。一是树立、宣扬学生典型。组织评选“卫生之星”的活动,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或为习惯好的学生戴红花,或通过学校广播站、宣传窗在校园里表扬卫生习惯好的学生,制造健康向上的舆论,创设良好的外界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向上。③、教材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

④、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模仿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可能被孩子效仿。因此,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孩子。

5、督导策略

①建立健全的卫生行为习惯制度。

②学校成立“环保小卫士”队,发挥骨干学生的作用。课间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

③各班级开展“争当小啄木鸟”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和改正不良卫生习惯。④在学校中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其次对学生的卫生习惯做到每天检查督促,每周进行三评:即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让学生卫生习惯的起点一次比 一次高。

⑤开展以“如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主题的讨论会,征集民主智慧,为科学的决策提供有力的论据,同时又能让学生主动践行。

6、互动策略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目的地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先进通信方式以及家长会等方式和家长交流,提高家长的卫生意识,明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家长与学校的双方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双管齐下,切实提高学生的卫生习惯。

(三)总结阶段

1、整理课题研究材料

2、多种形式展示我校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风采。

谈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养成的影响 篇10

1、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

2、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1

作为初中生,在经过了小学六年的培养教育,再加上幼儿阶段在幼儿园几个年头的教育,本来应该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了,在学习上应该很投入,无论是课堂上听课还是课下完成作业不必老师很操心了。可是,每年的新生入学却让班主任老师很头疼。班级里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上课不会听课,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各学科教师布置的作业,自习课如果班主任老师不去看管,那么,课堂上会有学生大打出手。如此等等的不良学习习惯是每一届新生入学必须亟待纠正的。那么,怎样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教育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文化知识

初一学生大都在12~13歲的年龄,应该懂得自己为什么学习了,但事实上是多数学生没有学习目标,更没有人生的目标。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给自己设定一个短期的和长期的人生目标,短期里达到什么程度,长大后自己要做什么工作,靠什么本领活下去。很多初中生在这个问题上都是很困惑的,之所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就是由于没有人生的理想。作为初中老师,就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搞清楚无论今后有怎样的人生目标,都必须通过现在的努力学习才能得以实现,否则,任何理想都只能变成泡影。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学习也才能有了劲头。

二、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尤其是课堂上听课的学习方法

多数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特别是有些女同学,她们在学习上很刻苦,每天忙忙碌碌的,很少有玩的时间,但学习效果就是不好。造成这样的结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得当。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多帮助学生,告诉他们在课堂上怎样听课。每一节课上,老师讲了许多话,但有些话是知识的重点,这个时候,作为学生必须紧紧跟随老师的思路,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一旦有不懂的必须及时提出来,要老师给以解答,直到学懂弄懂。

三、必须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以巩固学习成果

很多学生不愿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即使完成质量也不够好,更有抄袭别人作业的学生。这是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所以,老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老师给布置的作业,绝非只是为了占有大家课后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为了巩固大家在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每节课大家学了很多新知识,不一定都能掌握好,所以,要靠课后的作业来练习和巩固。学生的认识提高了,对待作业就不会再马虎了。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篇12

一、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容

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明确培养目标,重视从细节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课堂教学入手,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日常生活,重视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根据行为心理学家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分析,7—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小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指导下,才能学会正确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认知、发展成一个思想健康、行为习惯良好的人。而在我国7—12岁的孩子正处于小学教育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学习习惯、礼貌的行为习惯、得体的礼仪习惯等。针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就是在生活习惯上能够做到早睡早起、讲究卫生、吃饭不挑食、生活不攀比等,在学习习惯上能够上课前预习,准备好上课用品,上课期间专心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做好课后复习等,在行为习惯上能够积极锻炼身体、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保护公物等,在礼仪习惯上能够文明有礼、尊老爱幼、与同学友爱互助等。

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小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由一定的时间规律可循的。一个人坚持一个行为超过21天就会把这个行为转化为习惯,坚持超过90天,习惯就会成为固定习惯。在培养小学生零号行为习惯时,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把握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一个行为坚持的前7天,这个行为处于可以、不习惯阶段,但是慢慢地坚持超过7天到21天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达到刻意、自然的阶段;到21-90天之后,行为习惯就是成为一种固定的、不刻意的行为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一生。

小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养成教育过程。在这个漫长艰难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系列的养成教育工作要遵循学生心理规律,利用各种生活中的有利因素,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养成教育。

二、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措施

作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遵循养成教育中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运用的巧当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指导和培养,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校开展养成教育。

明确总的养成教育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确立每个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明确总体养成教育目标之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育形式进行习惯培养。例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对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宣传,在教学中培养孩子良好行为意识。利用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等活动,教师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自己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意识,在思想意识上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坚持养成良好习惯。

(二)明确的习惯标准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由于小学生年纪小、自我约束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等特点,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须明确,一个明确的习惯标准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基础。小学生对很多事物的热衷只靠一时兴趣来维持,很难达到长久养成习惯的目的。所以,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孩子明白如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不良行为习惯,懂得如何做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走廊、教室墙壁等空间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在学校宣传栏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学生的事迹,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学校走廊张贴《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充分发挥这些行为规范、要求的作用,在迁移默化中引起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在学校层面重视养成教育的推行。还可以发动学生组成良好习惯管理小组,发挥孩子之间的监督作用,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的监督自己和他人。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

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重要一环。学习是伴随学生未来一生的大事,这就要求教师抓好课堂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学习习惯。在课前,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准备好学习文具、积极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等课前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好学生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记笔记、积极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复习、认真做作业、自我检测的良好复习习惯。在学生做作业时,要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格式正确、做后检测等良好习惯。例如在语文阅读时,要培养孩子眼到心到,朗诵有感情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坚持从点滴做起是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必由之路。

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从点滴做起,在细节上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时,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在校园打扫中,培养孩子看到垃圾要随手捡起,并按照垃圾分类原则教给孩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放学的列队回家时,教给孩子要有序排队,遵守学校的作息习惯,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有序的离校。习惯往往具有迁移性,学生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其他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孩子在学校养成了主动与生长打招呼的良好习惯,到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有礼貌的待人接物。

(五)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要发挥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好奇心强等特点,学习心理中有很强的模仿倾向。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发挥榜样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例如,教师在学校教会孩子主动问好交流,在潜移默化的相处中,学生会模仿教师,养成见到师长主动行礼问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主动收拾讲桌和讲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模仿教师,主动上下课收拾好自己的学习用具。这些行为习惯都是通过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来培养的,通过后期教育强化,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很好的在孩子中扩展开。

总而言之,小学生由于自己独特的年龄阶段,具有辨别力差、模仿性强、自制力差等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的系统性的工作。在这个漫长的养成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配合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从学校教育的点点滴滴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小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敏.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34-35

谈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养成的影响 篇13

关于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我镇中心小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为保证本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我镇中心小学成立以校长雷立峰为组长,吕培生为副组长,党艳、各班主任及语文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二、目标要求

通过对学生有计划、分步骤的系统训练和培养,使形成正确的写字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1、锻炼学生写字能力。使学生自觉纠正不良写字习惯,逐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在写字前观察、思考和写规范字的习惯,克服在作业中依赖橡皮的毛病,把“写出一手好字”当成自己的一项技能,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逐渐提高写字速度,努力使学生的写字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2、陶冶学生情操。学生从小掌握汉字的写字技法提高写字技能,从写字中发现美,进而去创造美,在创造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三、工作重点

1、将写字课纳入总课表,每班每周一节课,每天下午16:20——16:40为“写字天天练”时间。

2、检查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的写字姿势,强化学生坐姿、执笔的训练。

3、开展写字教学讲座、写字展览,进行观摩课,研讨摸索写字教学的基本模式,确保写字课的质量。

4、加强教师“三字”的练习,全员参与,日日有行动、周周有展示。形成氛围,示范引领。

5、强化学生“提笔就是练字时”的意识,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和练字一样认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每月一次作业展示。

6、积极撰写写字教学论文,重视写字案例、随笔的撰写与交流。

四、具体措施

1、进一步明确写字教学的重要性。

(1)每位任课教师要树立“写字教学”也是育人途径的意识,严格遵守课改方案要求,落实“专课专用,保质保量”八字方针。

(2)全体教师要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字的要求,并对照实施。强化学生“提笔就是练字时”的意识,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和练字一样认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3)各学科教师要依据学校方案制定本学科的书写习惯养成教育方案,把写字教学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步步落实,环环相扣,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写字教学氛围,对学生写字提出要求,即“六个字”:规范、端正、整洁。

2、身先示范,重视指导。

教师的备课、示范板书、作业批改及评语书写等均要求字迹工整、清楚、端正,一丝不苟,做学生的表率,有个性化审美趣味,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作业完成质量”和“作业书写情况”分项批改,等级量化,还可以根据学生作业的不同情况进行激励性的点评,写上简洁易懂、因人而异的批语,如“有进步!”“请注意留天地!”、“这个字要减肥!”等等;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把字写美观、规范。

3、上好写字指导训练课。

(1)语文教师上好每周一课的写字指导课,每天下午写字课要求做到“四个到位”:即时间落实到位;教师到位;指导到位;评改到位。同时指导学生用好《写字书》,写每个字时做到观察、描红、仿影、临写,使字的笔顺、宽窄、结构了然于心。每周进行一次书写评价,对不合格的学生教师在平时写字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从而提高作业书写质量。学校领导监督检查落实教学实施情况。以此作为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一个重点。

(2)规范姿势,养成习惯。教学中,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写字教学纲要》的要求,着力优化写字指导方法,致力于行为习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特别严格握笔、运笔、坐姿的指导与训练,讲究科学性,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三个一”(眼睛离纸平面一尺,胸口离桌面一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平)

(3)“提笔就是练字时”。强化学生“提笔就是练字时”意识,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各科教师应通力协作,共同重视学生作业的写字质量和书写行为习惯的纠正,共同要求学生写好字,做到作业整洁。不要再误认为练字是语文老师的事。

一、二年级学生各科作业要用木制铅笔书写,三年级以上学生各科作业原则上都要用钢笔书写,要求字迹清楚,工整,干净。

(4)、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书法家的喜好,选择一种楷书字帖进行临摹,教师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共性的问题课内解决,个性的问题个别指导。

(5)、学生之间建立“生生互帮”机制,利用写字进步快的与基础差的同学结成“一帮一、一对红”,以优带劣,以优促劣,以求共同提高。

(6)、各年级根据年段实际制定年级写字训练方案和评价标准、激励机制,步调一致地推进年段整体写字教学及其质量的提高。

2、开展多种活动,优化写字氛围,促进学生水平提高。

(1)、每学期举行写字比赛,评选写字能手,各班请“能手”介绍经验,给予奖励,形成你追我赶,后浪推前浪的局势;定期举行优秀作业展览;举办一到两次学生书画展;开展写字讲座,参观书画展等。

(2)、组织家长观看学生作业和学生现场写字比赛,取得家长对学校写字教学的支持。

五、管理与评价

1、学校对各班学生写字质量实行“四个一”的动态管理,即“每天一张写字作业批改;每月1次写字作业达标评价;每学期一次写字比赛,每学期一次写字检测”。通过“四个一”的动态管理,掌握每一个班级学生的写字情况,并把写字评比结果列为班级管理考评项目。在评比中总评成绩在低中高三个年组中分别排在前一名的班级命名为“写字特色班级”,并进行奖励,表彰。

2、强化检查,竞赛评优。

(1)学校不定期抽查备课、上课,检查学生的执笔、坐姿及各科的写字质量,对检查结果要及时公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期末举行教师基本功“三笔字”展示、学生书法竞赛和优秀作业展览各一次。

(2)各班定期在学生中组织开展写字和优秀作业评比等活动。评选“靓字之星”和“优秀作业标兵”等,在教室内设立文化墙,开辟“书法展览角”、“作业展示栏”、“写字园地”等,定期展览学生的书法作品,及时展示学生的作业。

(3)教师“三笔字”展示、学生书法竞赛结果及作业评优结果均纳入对教师考核的量化管理。

六、预期效果

上一篇:精彩的足球赛小学作文500字下一篇:乡镇2012年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