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共9篇)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包括成本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也会相互影响。

一、作业成本法及其发展

近年来,全球的成本会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尤其以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影响最大。该方法最早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对水力发电企业进行成本分摊时所作的分析。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卡普兰教授的进一步阐释,逐渐为大众所熟知。然而,它虽然受到学术界的追捧,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却并不普遍。澳大利亚、爱尔兰和美国都曾经做过调查,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不足20%。

(一)传统的作业成本法

在推崇ABC法的文献中,对该方法的优点讨论很多,主要是认为该方法从“作业”的视角重新对成本会计信息体系进行了规范,使企业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与分摊,特别是对间接成本,通过将其直接与作业挂钩,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每一作业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一作业在确定的时期内消耗的产出单位量,将作业成本追踪或再分配给成本归集对象。这样一来,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免了传统方法下由于分配标准的不客观所导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观。

但是,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作业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

首先,构建成本模型时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个部门和区域的成本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ABC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以一家大型银行的经济业务为例,要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它的100多个业务分支机构的7万名员工每个月都需要提交工作时间的分配数据,光是这些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报告就需要14名员工来完成。显然,这样做成本高昂,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放弃使用才是最佳方案。

其次,利用该方法获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传统会计体系的融合性不好。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消耗资源的数额来归集和反映成本;而ABC法分解作业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另外,在传统ABC法下,作业的划分是依据经验进行的,对未来的和新出现的作业的划分缺乏前瞻性,在当前人们的消费和生产趋向于个性化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需要。而且,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未能明显表现出因果关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导致作业的划分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卡普兰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一文提出将时间因素嵌入作业成本法中。其核心思想是引入一个“时间等式”,以最基本的业务流程耗时量为基数,列出各种复杂情况下所需要追加的工时,据以按照具体情况改变每一项具体作业所耗时间的估计数,从而降低划分作业的难度与工作量,增强其操作性。

在传统ABC法下,向员工调查处理每项作业占用其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有难度,且不容易反映出其有效的工作时间究竟有多长。而且对一项作业仅反映一个费率,并不能反映出客观情况。如对某种化学制品进行包装,可能仅需普通的包装,也可能需要另外包装,因而它们尽管是同一类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却大不相同,费率显然也应有所区别。引入时间因素之后,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由公司管理者直接估计每个事务处理、产品或客户的资源需求。对每一类资源,公司分别估计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即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以及产品、客户和服务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时间数(即作业单位时间数)。

估计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时,采用估算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简单假设实际所用的产能为理想状况的80%到85%,如考虑员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率时一般选择80%,其余20%则是员工休息等所花费的时间。对机器可以选择较高的比例,如85%,允许其有15%的时间可能因维护等原因停工。因此,假如一周每个员工的工作时数是40小时,则有效工时为32小时。这样根据已知的当期资源消耗总额就可算出每分钟提供这一产能的成本。假如该部门有15名员工,提供同样的几种服务且无法分出几个责任中心,则他们本周的有效工时为480小时(15×32),即28,800分钟。如果本周的资源消耗是144,000美元,则每分钟提供这些服务的成本为0.5美元。

估计作业单位时间数时,也可以通过向经理询问及观察来获取相关资料,获取每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这两项数据算出来之后,就可以求出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如前述的例子中,假如该部门某一项业务处理需要花8分钟,那么用此数乘上每分钟的成本0.5美元,即可得出处理此项工作的单位成本是4美元。有了这个数据为基础,管理者可以得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本部门的有效工时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和客户讨价还价时更明确哪种业务、如何定价才能有利可图等等。

在企业有相关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发生新业务或增添新环节时,就能够很快得出新业务或新环节的单位成本究竟是多少。例如前段所述包装部门可以根据最后采用的不同方法耗费的时间来确定成本。如常规包装每份包装耗时1分钟;空运需额外包装,要多花5分钟,然后利用基础资料可以求出不同包装时的成本。这样就能够避免传统ABC法下对同类业务采用同一费率的弊端,也使新业务的定价能有更合理的依据。

由于该方法能够帮助管理者明确哪种业务、怎样定价才更合理,也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利润回报。

二、成本位置核算法

这种方法是德国企业最常用、影响最大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通常被分为三类,分别解答三个问题:(1)发生了哪些成本——成本种类核算;(2)这些成本发生在什么地方——成本位置核算;(3)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成本承担者核算。这三种核算方法涵盖了成本核算环节的几乎全部内容,其中(1)反映了进入成本核算环节的生产要素内容;(3)反映了各种最终产品承担成本的情况。(1)的成本分为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直接进入第三个环节,归集到成本承担者,后者则需进入第二个环节,经过一系列的分配之后由成本承担者承担。(2)则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各种间接成本被分摊到应当归属的位置,并由最终产品承担。

成本位置的构造主要可以根据功能原则和责任原则等原则来进行。企业构造成本位置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部门数,应当注意既要使分类尽可能广泛,又要注意避免过度细分带来的核算成本的提高。

关于成本位置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其产生的效益种类分为主要成本位置(指所有与主要和直接为了销售的某些主要效益有关的核算区)和辅助成本位置(只产生间接效益)。后者又包括两类,分别是普通(一般)成本位置(为了所有其他成本位置服务)和具体(附属)成本位置(只为某个最终成本位置服务)。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其继续核算的类型分为预备(非独立)成本位置和最终(独立)成本位置。前者的成本数在分摊期结束后将被全部分摊完毕,后者的成本则直接加到成本承担者上。

在成本位置核算法下,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是企业核算矩阵。该矩阵不仅反映了两种分类方法所分的成本位置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成本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该矩阵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各项成本进行分配,记入它所发生的成本位置;第二步是对其进行分摊,从发生的位置分摊到接受这项成本的位置;第三步是对其进行核算,在这一步通常还可以计算出实际发生的间接成本与核算间接成本之间的差额。

上述方法是德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成本会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名为“弹性边际成本法”(简写为GPK)的成本会计方法,近年来也受到美国人的推崇。

在GPK下,成本中心的设置与ABC下不同。它要求一个成本中心只能有一个经理,一个经理可以负责若干个成本中心,并且特别强调一个成本中心内业务的同质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划分是按照组织/责任/分组归类的原则来确定的,比ABC下的成本中心划分来得更细致。在ABC下,是一个经理人员只负责一个成本中心,但一个成本中心内可以包括几种作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费用需要在几种作业间分摊的情形。在GPK下,不仅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而且可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预算和制订报表,这套程序与企业的整体组织活动结成一体,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GPK下,确定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标准与传统成本分配制度下也有所不同,传统上认为随着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是变动成本;GPK下则认为随着该成本中心的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是变动成本。在GPK下,辅助部门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向基本生产部门分配后,基本生产部门继续将其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处理。

假如有一个辅助生产部门甲(成本中心),为A、B、C三个基本生产部门提供服务,则A、B、C三部门需在期间开始前向甲提供预算,预计本期内需要甲向其提供的服务次数分别是X、Y、Z。如果当期甲的预算成本由固定成本E和变动成本F构成,则甲向这三个部门分配的预算成本将由各单位接受的服务次数和平均的分摊成本决定。并且,在本内,A、B、C三部门将甲部门转入的固定成本E视为固定成本(因为它与本部门的机器工时数无关),由内的12个月平均分摊。转入的变动成本F在编制预算时作为变动成本中的一项来记录。在各月计算实际发生数时,还要分别以已经分配来的变动成本数为基础,除以该部门预算的机器工时总数,以此为分配率(主要是为了保证各期的单位成本一致)乘以当期该部门的机器工时数,从而得出一个目标变动成本,最终与实际发生的成本数进行比较,得出差异数之后,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是GPK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它能促使人们提高责任心,尽力提高效率。

在对基本生产成本中心进行核算时,GPK把设备费用分配到产品上的做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GPK下设备费用以正常的生产能力(即设备制造者确定的生产能力的85%或者预期的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水平,以二者中较低者为准)为基础进行分配,计算费率时各年分母数相同。

从GPK下对两种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摊可以看出,GPK是“成本拉动”分摊的一个典型,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提供的计划服务需求量来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而ABC则是一种“成本推动”分摊的典型,辅助部门知道基本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服务,发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担。两者比较而言,显然GPK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此外,GPK下的损益计算书分层次反映了不同级别的成本和效益信息,可以让决策者很容易地发现经营的有效成本,十分有利于成本管理。不过,由于这种损益计算书完全是为了成本管理服务的,因此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需要对其做适当的调整。

三、小结

前文对目前世界上成本会计的几种普遍受到关注并广泛应用的几种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可以发现这些方法各有优势。GPK重点关注的是通过成本核算把责任制贯彻到企业的最基层,它和成本位置核算法一样,十分强调成本具体发生地点的核算;而ABC更关注纠正产品成本被扭曲的问题,即使是引入时间因素的ABC方法关注的也只是改善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并不强调责任确定问题,责任中心的地位在ABC中被淡化,这可能也是其不能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成本会计作为向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势必要置身于一个更为广泛的战略性框架中,对基本的信息来源加以充分分析,为企业提供经营、战术和战略所需要的信息,这才是成本会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指导思想,过分地拘泥于细节,可能反而偏离了重心。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篇2

一、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营运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营运成本法主要是指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运营管理形式, 以计划、发展、调控、协调为主要方式, 对物流企业中的运输、仓储、装卸、配送等流程和信息进行系统的统计和整合, 最终确定资金使用最少、设备流程最安全、服务质量最高的物流方向, 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式物流服务体系。作业成本主要是指通过对物流企业各个环节中的各种使用费用、人工损耗、设备损耗、材料使用等间接费用的整合, 通过作业模式练习到一起, 从而进行作业成本核算。营运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主要流程见图1和图2。

二、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比较

1. 比较两种物流成本核算模式。

对营运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模式进行比较, 可以通过对二者之间的核算适用范围、成本之间的内涵、核算对象等具体方面进行比较, 具体差异如下:第一, 营运成本适用于间接费用等小额物流企业中, 作业成本适用于间接费用较高的物流企业中;第二, 营运成本是对成本经济实质的一种总结, 以企业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进行核算, 作业成本是从管理学角度进行成本认识, 将物流物业成本定义为物流资源的消耗;第三, 营运成本只包括物流业务的直接费用, 对于企业的管理、组织费用等并未进行成本核算, 作业成本是对整个物流企业的管理、运行等过程的成本进行估算, 且不会增加劳务产品中各种价值的支出;第四, 营运成本是以一企业内部物流业务成本为最终劳务产品, 作业成本还包括物流成本形成的过程和形成的原因, 将资源、作业、制造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第五, 营运成本是将直接费用计入成本核算中, 间接费用根据标准进行分配, 作业成本是将物流业务发生的过程中资源的使用进行统计, 根据资源损耗情况进行每项业务的成本核算。

2. 比较两种物流成本核算管理。

营运核算管理成本的主要范围是对物流营运过程中的实际成本进行管理核算, 不包括研究成本、顾客成本等。营运成本是拥有明确管理核算对象的对象化核算方式。而且在营运管理中对成本信息的确定不准确。营运成本核算主要是对非固定成本进行管理核算, 忽略了企业内部固定成本。作业核算成本管理主要包括物流业务成本的整个过程, 是以作业为管理中心的一种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于企业内部不同作业部分运营时所消耗的成本和资源, 通过对不同作业进行统计分析, 达到降低作业成本的目的。因此作业成本是一种溯本求源、与经济统一的资源管理。

三、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选择

如何选择合理的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主要可以通过物流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物流企业业务成本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三方面进行选择。通过对物流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的分析得出,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物流企业中, 大部分的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开始逐渐改变, 形成以营利为战略目标。在此目标中对于物流企业起步阶段的亏损与长期发展盈利之间的弥补尤为重要。该阶段的物流企业更加重视在物流发展过程中的作业成本问题, 因此以盈利为战略目标的物流企业应选择作业成本法更为有效, 反之选择营运成本法;通过对物流企业业务成本进行比较如果物流企业选择的是全程外包装的运作模式, 那么这种模式下的物流企业所使用的费用大部分属于间接费用, 因此更适合营运成本核算方法。而对于选择自营模式的物流企业, 此时物流企业划分出多种业务流程, 每项业务流程的费用属于直接费用, 因此更适合作业核算法;通过分析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得出, 由于作业成本法是对间接费用的核算, 因此如果企业在物流业务成本核算过程中信息量较大, 就需引进大量的现代信息化系统。在业务涉及、运行、调配上使用完整的物流电子系统, 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

企业物流发展过程中, 物流企业本身拥有的管理团队和业务团队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 并且物流企业自身是以盈利为发展目标, 可以通过引进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进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式, 会取得更好的核算效果。但如果物流企业不具备上述的基本条件, 那么可以选择营运成本法进行物流企业成本核算, 效果更好。

摘要: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来临, 电子商受到大家广泛的的关注, 随之而来的是对物流企业的关注。在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是企业良好运营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对于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物流企业成本合算的作业成本法与营运成本法进行分析和比较。依据企业成本核算的模式、流程和管理进行差异对比, 进一步提出未来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方式。

关键词:物流企业,企业成本,成本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1]廖丽琴.关于物流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4, 34 (03) :236.

[2]薛伟.完善企业成本核算体系推进企业科学管理与决策[J].科技视界, 2015, 06 (01) :182.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核算;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区别

引言

在生产成本核算的理论上现今存在着两大方式,一是传统成本法,二是作业成本法。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以来传统成本法被生产企业采用,这种办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努力降低企业的成本,并且把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企业管理业绩的重要标准。在现代生产企业中,作业成本法得到了广泛的应运。但是事务都是矛盾对立的,两面性的,有好就有坏,有优势就有不足。本文在下文中讲了传统与作业两种方法的概念、原理、区别和相互结合的必要。

一、传统成本法概述

(1)传统成本法的概念基理,传统成本法指企业支持成本分摊的方法,所谓支持成本指支持产品或服务完成的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的成本费用。这种方法的基理源于对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生产过程中一般分为三阶段原始材料、人工费用和生成成本,传统成本法先计算直接费用,备用间接费用,间接分配计入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中去。在上世纪这种方法被很多企业家所采用,但是传统成本核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 现代科技进步,企业应用了高新技术,所以固定制造费用增大,直接人工费用减少。高科技的生产工具需要专业的,高水平的操作人员,一般企业的生产现在大多数是有一个机器系统来完成,人工直接参与的比较少。其结果是传统方法下用以分配制造费用的直接人工工时大大减少。制造费用增大和人工直接参与的减少使传统成本分摊法的制造费用分配率很大,并且企业引入的自动生产工具越多,成本配率就越大,这种现象在产品生成时对于产品的成本计算产生巨大误差。最后产品生产出来后,传统计算法不能真正的算出产品实际的消耗成本。这是由于成本分摊方法本身所造成的虚假表象。这样,与单个产品生产工时无关的费用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法上就会加大。无形之中就偏离了产品的真实价格。

二、作业成本法概述

(1)作业成本法的定义,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中,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计入有关产品,而且直接成本的计算范围远大于以前的传统计算,在作业成本法中做到了细致,精确。产品生产过程中凡是用到的材料、人工和其他成本都可以直接追溯计算。而在生产过程中不能直接追溯的成本,则先保存在计算机系统里,通过扫描,分析等手段追溯那些不能直接计算的成本。虽然作业成本法的投入经费大,但是它的成本计算更加精确。企业主可以得到最真实的成本计算表,可以做出组科学的决策。

(2). 作业成本法基理。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高新技术的到来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多企业都是薄利多销,在这种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成本核算计算技术,更加精确的计算产品的成本,准确的定价产品。是企业最紧要的问题。作业成本法继承了传统成本法的优点,改进了存在的不足,作业成本,是以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的分配方式,实质就是按照作业来归集、分配费用的,继而形成各种产品成本。

三、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之比较

1.适用主体不同。

传统成本法主要流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时候的工业是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机器多半是模型,更多的时候需要人工来操作。“是一帮人,一台机器”的形式。所以传统的成本法在那个时代被广泛的应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机器和新的系统,改变了粗放的生产模式。电子技术的工业革命,引起了一股新的电子智能浪潮。很多企业采用了新的生产工具,形成了“一堆机器,一个人”的生产模式。这样一来传统的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被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所取代。所以,作业成本核算法应运而生。

2.计算对象不同

传统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主要局限于产品的最终生成,所产生的费用。作业成本法不但关注产品的成本,还关注形成过程无法直接追索的成本,像资源、作业、最终产品等都是成本计算的对象。企业每制作完一批产品,就会有一定量的资源被消耗,至最终产品形成并提供给顾客。整个的过程中作业成本法将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等不同层次的投入成本,都生成了系统的成本信息。

3.分配基础不同

相对于传统成本法,分配基础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业成本法改良了传统成本法以数量分配基准,扩大了成本的概念,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把有形的无形的成本都计算在内。传统的成本核算,是用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作为分配基础。作业成本法通过采用多种成本计算, 使得成本的准确性大大提高,能够真实的反映产品的本质价格和真实的消耗。

4.核算程序不同

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程序是,先将辅助生产费用分派到各个生产部门,其次再将汇集的生产部门的总费用分派到每一件产品上去。作业成本法计算虽然分两个程序分配制造费用,但是它第一先依据生产资源成本,将成本费用分配到作业每一个作业。作为归集成本库。第二再依据多种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上去。

结语

作业成本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相比较,分配基础发生了质变,作业成本法在继承了传统成本法的基础上,改进了计算方式。尽最大能力的计算出产品的真实成本。这是电子时代必须的计算方法,也是各个企业长久生存的必然手段。笔者认为,两种方法的互相结合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与企业的建设决策提供更好的,更准确的信息。(作者单位:河北中移通信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雷蔚青.从洛铜集团看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2]孔龙,陈茜.简析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融合[J].环渤海经济了望, 2007 (1).

[3]王平心,汪方军,王鹏.咸阳钢管钢绳厂ABC研究与设计[R],1999.3.

[4]谭晓俐, 张建波.“:浅析作业成本管理”,《中国流通经济》,2000年第6期

对质量成本核算方法的探讨 篇4

质量成本的.构成内容大部分属于产品成本核算范围,将质量成本核算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通过调整有关会计核算账户和增设质量成本项目,在产品成本核算程序中进行专项归集和分配,直接利用会计核算的有关数据计算出质量成本,即将质量成本与产品成本结合核算,是一种较为可行的质量成本核算方法.

作 者:何和平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浙江,金华,321007 刊 名:北方经贸 英文刊名:NORTH ECONOMY AND TRADE 年,卷(期): “”(11) 分类号:F234.2 关键词:质量成本   核算方法   成本项目   核算账户   核算程序  

成本核算方法 篇5

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账,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

2.因中小五金企业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制造费用科目不按车间设明细账

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五金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不会太多、金额不会太大的与生产有关的差旅费、办公费没必要再设制造费用-办公费用、差旅费什么的二类科目,而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统一分配。

3.原材料范围

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这样即能减少工作量,又因非主要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可起到一点避税作用。

4.对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

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

5.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

6.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7.不设在产品科目

生产成本科目月末余额即为其成本。

8.不设低值易耗品科目

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账以备管理需要;若需要设,亦采用一次摊销法,入账同时即进行分配。

9.关于折旧

建议按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辛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再参考财务制度的规定。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篇6

题外话:

以前说管钱的人为帐房先生,如今成本会计就是企业(仓库、生产、销售)的帐房先生了,不能让其它部门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虽然成本会计不能给每个部门制订合理的流程、制度进行规范,但发现了操作中的问题一定要举一反三,建议相关部门去改善。提供基础数据的部门做好了,我们帐房先生才能一算一个准。我们公司产品(物料)较多(不同厚度、不同规格、不同材料,达几千种),如何进行本量利分析?

答:按照产品大类来核算,一个产品大类(材质相同、工艺相近)为一个工作中心,核定一个大类中的每一个小类的工时标准或者机器工时标准(选择的标准用于分配费用),一次核定后可以比较长时间不变。核定一个大类中的每一个小类的材料标准用量,每月实际用量与标准用量的差异选择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以保证材料成本的准确。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将几千种产品分成几十个大类来核算,成本核算基本准确后就可以实现本量利分析:先可以分析大类,如果需要对某些大类的具体产品进行分析,可以再按照制订的分摊标准、材料标准用量等基础数据分析。

问:我们是玩具厂,十几年来从没有做过完整的成本计算.现在想把成本这一块做得完善点.却不知道应该怎么着手去做.请楼主帮忙.(现在的流程是原材料入库==>A车间领用原材料==>A车间做好半成品入库==>B车间领用A车间做的半成品==>B车间做好成品入库.)

答:实际操作中,可能既用不上书上的实际成本,也用不上标准成本,这是成本会计在实务中常常遇到的,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定的核算方法。

假设只采购一种原材料,而且只生产一种产品,也要经历以上的生产流程,那业务处理是不是觉得很简单?材料成本方面:如果材料较多,且产品的种类也非常多,那么我们将主要材料划分出来管理,非主要材料及投入的辅料/消耗品可以考虑作为费用计入产品。(根据重要性原则,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简化处理,会计上的做法是在产品上看得到原材料的计入材料成本,消耗在产品上,但看不到材料原型的如焊接用的锡线则计入制造费用。在很多工厂,将包材计入费用也是出于方便核算)

人工成本方面:如果能够得到生产技术部门提供每个产品在每道工序的标准工时,我们可以根据完工的情况和当月生产工人实际投入的工时。可以分工序分别核算半成品和成本的人工成本。一般公司领导出于谨慎原则,会要求将半成品的人工由当月的完工成品承担,半成品只有材料成本。(关键在于能否得到正确的人工工时统计资料,如果生产线有工时日报则可以实现任何方式的人工分摊)制造费用:玩具厂一般可以选择按照工时进行分摊,如果工艺上差异比较大,可以选择多重标准分摊。

补充:对于将单位价值较大的材料入账管理,而其它单位价值小的计入费用的做法不可取。这样是给工作做不好留了一条退路和借口。现在回头看这些,我觉得还是应该认真规范它、做到一丝不苟。

问:咱估入账的商品销售后可以结转销售成本吗?

答:工业企业一般不会有暂估入库成品,商业企业可以先按照暂估结转成本,实际付款如果有差异再调整主营业务成本。

问:我们是纺织企业,产成品仓库的电脑帐和实物总是对不起来,不知如何是好

答:是仓库管理上的问题,任何成品出入仓库都需要有单据支持。

仓库管物,出纳管钱,一样重要。必须建立制度,让仓库主管和仓管员对待材料/成品像对待“现金”一样。

问:偶公司主要生产复材产品.有进料加工和一般贸易.原料的种类有很多.归在一起后就只剩几种啦.(价格上相差很大).这样做就是方面成本计算.(成本一点也不准确).而且每月的账目数与仓库库存数总是对不齐.相差有点多.在产品很少,基本上到月底都完工.而我也 是才接触成本.所以很多方面我都不懂.还请楼主多多帮忙.还有一个问题:有一部分原料和成品是随销售时送给客户的.这部分我该怎么处理.能具体说明一下吗?谢谢!答:进料加工和一般贸易都有的企业,需要分开仓库(库位)管理进口料件和内购料件。出口产品可以用内购料件,内销产品只能用内购料件。海关会重点检查进口料件的管理。对不到帐会被罚款。

原材料种类很多,但按照海关报关进口的只有几种,但价格差异较大,这样的问题需要企业用不同的材料编号进行管理。才能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所有出入库业务必须有单据支持。财务需要为仓库设好各种单别。只有出入库业务规范了,材料才可能对得到帐。

原材料和成本随销售一起给客户,如果是外销,需要公司报关员做成本的物料清单备案的时候加进去。财务的处理方式有两种:当作赠品管理,视同销售;当作产品必用的配件,计入成本。两种方式都是无收入有成本。

问:现有一家生产各种电缆的公司,电缆品种分系列,每个系列下再分型号,目前该公司有24个品种系列,但不同规格型号的电缆累计上千种,每月生产入库的各种系列下的电缆型号共有150多种,电缆消耗材料品种基本相同,只是领料时属于共同耗用,生产方式有以存定销和以销定产(定单)两种,由于市场竟争激烈,每月品种变化很大,另外电缆行业还未形成材消耗定额和工时消耗定额,况且各

种型号的工时消耗难以统计,假设不考虑月末在产品成本,请教楼主应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成本核算才算相对合理?(附品种系列和工艺流程)[.聚氯乙烯绝缘弹性橡胶护套控制电缆 2.热电偶用补偿导线、补偿电缆

3.电子计算机(包括DCS系统)用多对屏蔽电缆 4.集散型仪表信号电缆

5.数字巡回检测装置屏蔽控制电缆 6.塑料绝缘控制电缆 7.隔氧层阻燃、耐火电力电缆

8.聚氯乙烯(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耐火电力电缆 9.交联聚乙烯绝缘硅橡胶护套电力电缆 10.金属屏蔽电力电缆 11.氟塑料绝缘高温电力电缆

12.氟塑料绝缘硅橡胶护套高温电力电缆 13.变频电路用屏蔽电力电缆 14.扁平软电缆

15.氟塑料绝缘耐高温控制电缆

16.氟塑料绝缘硅橡胶护套高温控制电缆 17.硅橡胶绝缘硅橡胶护套耐热软电缆 18.丁腈聚氯乙烯复合物护套软电缆 19.聚四氟薄膜绕包绝缘电线电缆

20.航空用聚四氟乙烯绝缘和氟46绝缘电线 21.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22.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23.恒功率电热带 24.自限温电伴热带 1 电线电缆行业综述 1.1 电线电缆产品分类

1.2 电线电缆产品生产方式与工艺流程

不同产品类型的生产方式也各有不同: 1.2.1 电力电缆和数据缆

电力电缆和数据缆通常是面向库存组织生产来满足客户订货需求。电力电缆和数据缆通常是面向库存组织生产来满足客户订货需求。

电力电缆工艺流程图

生产线布置示意图

1.2.2 光缆和ADSS缆一般都是按订单设计生产(MTO)

随着光纤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光纤已进入室内及桌面,今后用于楼层内部通信线路、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之间信号传输的室内光缆用量会越来越大。室内光缆结构与室外光缆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还要具有直径小、柔软、易弯曲、便于布放等特点。另外,由于这种光缆是用于室内,还必须具有阻燃性能。FR(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加强芯可保证光缆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承受一定的拉力;芳纶纱使光缆具有更高的抗拉强度,同时当光缆受到外力的冲击和侧压时,可和紧包光纤的套塑层、阻燃外护套一起起缓冲作用,保护光纤;阻燃外护套一般采用具有阻燃性能的聚氯乙烯(PVC)和阻燃聚乙烯(FRPE)挤制而成;当紧包光纤数量较多或光缆外径较大时,为使光缆具有较好的弯曲性能,必须使紧包光纤和芳纶纱在光缆内以单螺旋方式绞合。2 生产线的基本组成

根据室内光缆的结构和性能要求,其中,紧包光纤和芳纶纱采用旋转放线,为不使紧包光纤在旋转放线时被扭断,紧包光纤放线单元在旋转放线的同时应退扭。以下分别介绍生产线各部分的基本结构。

1)FRP加强芯放线装置采用液压摆臂式结构,线盘的夹紧采用无轴顶尖式夹紧机构,FRP的放线张力是采用磁粉制动器控制。

2)紧包光纤放线装置采用绞笼式结构,由12个紧包光纤放线单元、行星退扭机构,旋转统体、气动刹车装置、并线模座以及旋转装置组成。每个放线单元由放线减速电机、同步带轮和同步带、张力机构以及线盘夹紧机构组成。紧包光纤采

用主动放城,每个放线单元均有一套张力控制系统,并且是独立闭环控制系统。3)芳纶纱放线装置采用旋转统盘式结构,它由24个芳纶纱筒夹紧单元、旋转盘架、张力机构、导向装置、并线模、气动刹车以及旋转动力源组成。通过机械张力和磁粉制动器两级张力来控制芳纶纱的张力,以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芳纶纱放线张力的变化很小。

4)采用螺杆长径比为25:1的挤塑机,配有真空上料装置、烘干装置以及色母料混料装置。采用十字自定心机头。挤塑机机身和机头的温度可任意设定并自动控制。

5)生产线配有4m活动温水槽、0.2m(3次方)温水箱和8m冷水槽,均采用不锈钢制作。温水槽和温水箱内的热水可循环利用,由此节约能源和用水量。6)吹干装置采用哈夫式结构,具有吹干效果好、用气量小和噪声低的优点。7)采用精度为±0.001mm的进口线径测试仪。8)采用字体清楚、耐磨的进口喷码印字机。

9)牵引装置采用双轮皮带压紧式结构,由。Φ800mm的牵引轮、皮带压紧装置、计米装置以及动力装置组成。具有牵引力大、光缆在牵引轮上不打滑以及计米准确等特点。

10)收线张力装置采用摆杆式结构,由张力轮、摆杆架和电信号变送装置组成。收线装置采用液压摆臂式结构,由收线电机、减速器、变速器、传动链、线盘夹紧机构、排线机构以及升降机构组成。线盘的夹紧通过无轴顶尖式夹紧机构来实现。

11)电气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和可编程器相结合的方式。生产线既可联动,又可以单独操作,有各功能显示、故障报警、急停、计算机直观显示工艺参数等特点。整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运行稳定。3 生产线主要技术指标

软光缆生产线的主要技术指标分别为:生产线速度:60m/min;FRP加强芯放线张力:10-60N;FRP加强芯放线盘规格:Φ630-Φ800mm;紧包光纤直径:Φ0.60-Φ0.90mm(紧包光纤),Φ0.90-Φ2.7mm(光纤单元);紧包光纤放线张力:(0.5-4)±0.2N;紧包光纤线盘规格:Φ400mm;芳纶纱筒的尺寸:Φ94×Φ210×216mm;芳纶纱张力:5-20N;收线张力:5-50N;收线线盘规格:

Φ800-Φ1250mm。4 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将阻燃护套料抽入挤塑机料斗内,把色母料加入色母料混料斗内。设定好挤塑料烘干温度以及挤塑机和机头、温水箱的加热温度。根据统的工艺要求分别设定FRP加强芯张力,紧包光纤、芳纶纱放线张力和续合节距,以及收线张力的值。达到加热温度后,将FRP加强芯、紧包光纤、芳纶纱从各自的线盘上拉出,依次穿过各并线模,经过模芯、模套从机头中拉出。控制系统状态设定为联动状态。将缆芯同挤制外护套一起经过温水槽、冷水槽、吹干装置、线径测试仪和喷码印字机送至牵引装置上,经过收线张力装置最后把光缆卷绕在收线盘上。至此进人正常的生产状态。到了所需生产段长后,计算机会给出信号,结束整个生产。5 关键技术工艺

整条生产线有两个关键工艺点:1)如何在紧包光纤绞笼、紧包光纤放线单元旋转退扭的同时以恒定的张力放出紧包光纤。2)如何在芳纶盘旋转的同时以较小张力变化量放出芳纶纱。因为紧包光纤的张力大小会影响光纤的传输性能。张力过小,紧包光纤放线时会淌线;张力过大,则有可能将紧包光纤拉坏。芳纶纱张力大小不一致,也会影响光缆的机械性能。

首先,放线电机通过减速器、同步带轮和同步带驱动线盘放线,放出的紧包光纤经过与传感器相连的张力轮,由此将紧包光纤放线张力传递给力传感器。力传感器将张力信号送到放线电机控制器内,控制器将这一信号与设定张力信号进行比较。如果传感器信号大于设定位,控制器将加快放线电机驱动线盘的速度,由此减小紧包光纤的放线张力。反之,控制器将减慢放线电机驱动线盘的速度,由此加大紧包光纤的放线张力。如此反复可最终保证紧包光纤以设定的张力值从线盘上放出。

芳纶纱筒轮通过与摩擦阻力很小的机械摩擦带装置相连,使芳纶纱以不淌线的张力从纱筒上放出,然后经过一对导轮组。其中一组导轮与磁粉制动器相连。设定好磁粉制动器电流大小就可以控制导轮转动摩擦阻力矩。经过两级摩擦阻力,使芳纶纱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以较小的张力变化量从纱筒中放出。其他产品通常都是按订单生产。

铸杆:铸杆是使用冲天炉或上引法工频炉把铜、铝等原材料通过高温熔炼,制成一定大小的铜、铝杆。

酸洗:酸洗就是把有氧化皮的铜杆,经过硫酸液的处理,使氧化皮脱落,以利于铜杆的拉伸,减少铜杆的杂质,提高铜杆的性能。

拉线:拉线就是把铜、铝杆材,通过多道模子使它达到线缆所需要的尺寸。涂漆:涂漆就是把经拉线达到了一定尺寸的导线在高温下均匀涂覆一种或多种有一定厚度的漆脂。

绞合:绞合就是将多根直径较小的单线按一定规则绞合成较大截面导线芯的工艺过程。

挤塑、挤橡:挤塑、挤橡就是把橡料或塑料,经过混炼后,在高温下用挤塑,挤橡机在导体上挤包绝缘层的工艺方法。

2、电线电缆企业管理需求综述

电线电缆行业是一个竞争日趋加剧的行业,在目前形势下基本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在这样的时期,无疑对电线电缆的制造商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管理要求。

1、行业竞争激烈

电缆行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电缆行业门槛低,近年来无锡周边地区纷纷涌现为数众多的电缆企业,电缆产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由此引发的企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电缆产品的价格一跌再跌,产品价格已经处在产品成本的边缘,稍不注意就会亏本。而作为有近五十年历史的无锡电缆厂,本身背负了较重的历史负担,产品的成本较高;同时由于种种原因,锡缆在与其他乡镇企业的竞争时候,对对方的价格恶意竞争无所适从,因此成本核算问题表现突出。

2、产品型号规格齐全,使得准确成本计算难以实现

一方面,公司每月生产的产品型号多达300~500种,且经常变化,每月不同,目前累计设计生产的规格型号已经达到30000种;工时或机器台时在各产品间很难精确统计,目前依人工方法只能统计到产品的大类;材料价格波动很快,材料成本的变化不能及时体现;占生产成本20%的制造费用分摊困难很大。另一方面,企业中的行政管理、技术研究、后勤保障、采购供应、营销推广和等非生产性活动的存在,为此类活动而发生的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此类成本在传统成本法下难以进行合理的分配。

3、生产方式复杂

电缆厂基本上每月都有部分新品种投入生产,但是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却不局限于现有的标准产品,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标准型产品上进行改进,产品不定型,结构变化复杂。同一类产品因应用不同,可有非常的组合选项,如是否阻燃,防水等要求,不同的护套及铠装方式(材料),并且相互间原料的用量大相径庭。所以电缆厂常是按定单要求生产。但标准产品同时也存在。企业经常是按单生产和按库存生产同时存在。

即使是按单生产的品种,为了满足客户的交货期,对于半成品也有可能是按库存(预测)下单生产。

对于常规半成品,如铜杆,铝杆等则完全根据生产能力及原料供应情况按排生产。

4、车间多,不同车间生产方式交叉

电缆产品生产的特点是利用比较少的原料,经组合生产出多种多样规格的成品。不同的生产方式可能需要按排不同的生产车间进行,而各个生产车间生产的产品却可能相同,同一个产品的不同工序可以按排在不同车间生产,而同一产品可能安排不同车间组织生产。

各个车间的生产方式也主要是按订单(后道车间的要求)组织生产,同时也存在按库存生产的模式。] 答:感谢提供资料如此详细。我曾经在电缆厂实习一个月,但只了解了一类产品的生产流程。对于产品种类很多而且生产工序又多的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工作难度确实很大。不知道贵司是否有用ERP软件。因为一般的财务软件需要人参与分配和核算的工作量很大。我还是试着结合ERP系统讲述一下成本核算的大致设置及流程:

1、按照产品大类设置工作中心(成本中心),此类工作中心是有成品产出的。

按照生产工艺,一些前加工的车间(出来成品前)如果成本费用投入较大,需要建立工作中心归集费用以便结转下一工序。

2、按照产品设定BOM(物料清单),生产技术部门可能不能提供准确的材料用量,但可以凭成品中材料的实际量加合理的损耗来定。实际生产中的耗用会有差异,差异一般反映在在线部分的材料上,可以采用3个月或者定期进行差异的调整。(我现在的做法是将差异调整主营业务成本)。对于前加工的车间,需要设定半成品的BOM(物料清单),核算半成品成本结转下一工序。

3、用工单管理生产,不论有无订单,生产任务下达即为一份工单,如涉及前加工,则每一前加工工序需要按照半成品下达相应数量的工单,前工序完工入库,后工序才可领用。成品工单以完工入库的工作中心来下达。

4、人工成本的归集:生产管理部门按照工作中心统计投入工时。以此作为人工成本分摊的标准。系统结转半成品成本的时候,会将半成品区分直接材料/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加工费进行平行结转。系统需要按照工单录入投入工时。按照工作中心汇总人工工时,汇总工时可作为费用分摊的标准之一。

5、制造费用的归集:按照工作中心的投入工时、机器工时等分摊制造费用。系统按照工作中心录入制造费用,系统会将制造费用以工时比例分配到具体的工单。

我司有1万多人。生产线有几十条,产品的工序只有5~6个,用ERP系统后,我们曾经核算过前加工产品的成本,后来只核算成品的成本,所有费用都归集到了最后的工作中心。但对供应几个工作中心的半成品,我们还是建立工作中心进行核算。

以上,供参考。

问:关于人工费的核算问题

如果一个生产车间在一个月内生产、维修了多个产品,而无法确定各产品的实际工时,那么各产品应分摊的人工费该如何计算呢?

答:多个产品应该为:多类产品。按照产品的类别维修的难易程度,核定一个维修的标准工时(定额工时),按不同类别的数量计算定额工时小计,按照定额工

时小计分摊维修的人工成本和相关的制造费用。财务上的处理可以直接计入维修费。

问:受托加工的成本怎样核算,材料是对方提供的,谢谢!

答:受托加工对于客户提供的主料是不做核算的,贵司提供的辅助性材料和投入的人工、制造费用为受托加工的成本。对于产品的入库,贵司的成品就是你附加的投入成本。实现销售的时候确认收入,结转附加的投入成本就可以。对于生产中可能存在一些客户提供材料的损坏,这些需要作为生产损坏进行费用的预提,实际向客户购买材料或者被扣除相关费用的时候冲减预提费用(生产损坏)。

问:我们公司是生产不锈钢制品的企业(做保温杯等),生产工序比较多但并不复杂,生产人员的工资全部是计件工资,我想问一下,用什么方法核算成本做成本分析比较合适.是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月末生产成本在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如何分摊(虽然每个工序不复杂,但每个工序都有在产品)?月底盘存是将全部的在产品归为一类还是分工序归类? 答: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不能拘泥于书本的哪一种方法,我认为品种法、分步法结合才能准确核算贵司成本。

如果产品分步投入的人工不是很多,或者是月末在线的产品数量比较稳定,可以从简处理:月末不计算在制部分的人工和制费,由当月完工产品承担全部投入的人工制费。

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考虑在制产品按照完工的约当量或者实际投入的工时来归集、分摊在线的人工和制费。

月末盘点可以按照“期初结存+本期投入-本期完工=期末在制”分别计算在制的材料、人工、制费。

如果在线不分摊人工制费,则期末在制只有材料部分的成本。如果能够做到分工序管理在产品,可以按照工序盘点在制。

一般企业在月末是不会对在制进行盘点,只有年终才进行,如果每月盘点,则可以按照在制结存数,调整当月完工产品的成本。

问:

1、计件工资的企业中,制造费用(折旧、修理等)如何分摊到产品中去?依据?

2、生产企业中车间统计人员对生产用原材料的统计汇总和当期仓库原材料帐本出库的材料数量是否会有不一致的情况(每月有假退料手续、不存在非生产用料),车间统计人员对边脚余料、废料是如何统计的?

3、车间统计人员给财务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有那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1、制造费用的分摊一般选用的标准有:数量、投入工时、完成工时、机器工时等,计件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工资的比例分摊制造费用(变相的工时)

2、所有出入库的业务都必须有单据支持,就像出纳的现金收支需要每一笔都登帐一样。生产实际领用的与原材料账应该是一致的。

3、生产部门提供给财务作为成本核算的单据一般有:领料单(主料和费用性领料),退料单(包括退良品、供应商来料不良、报废材料),完工入库单(成品、半成品),报废材料处理的单据(报废材料出库),成品仓要提供给财务成品销售和退货等单据。

*报废材料的处理,转入报废仓的时候,财务可以做预提计入当月费用,从报废仓处理报废材料,则冲销预提,贷原材料科目。

问:想请教一下楼主,类似我这种情况生产成本帐该如何设置?

每道工序生产出的半成品都有可能售出,所以我们每道工序都得计算成本,而且品种挺多,那我生产成本帐是按品种设还是按工序设置呢?

答:很多企业会有这种情况,需要对半成品设编码,像成品一样计算工时/费用,计算出成本后是后工序领用还是销售按照业务的本来性质处理。成本的设置不仅要按品种,而且要按工序。

问:我刚刚跨行业进了一家三星级酒店做成本会计,就餐饮成本中的一些问题我可以请教吗?

答:我试着回答吧。三星级酒店可能要分几个成本中心来核算。而厨房投入的有些是以投入计成本(调料等);而有些则需要根据实盘倒挤成本(贵价食品);吧台的领用就如转入“在线”或者说中转仓,只有销售了之后才结转成本(烟、酒、饮料、副食等);所有的采购都要做入库处理,直接投料的需要做入库同时做出库。变质、损坏的需要直接计入费用或者成本。

问:楼主,帮我看一下,象我单位这种情况该如何核算成本。1.我单位属于电子行业,生产复印机及打印机用的电路板

2.主要原材料是进口的,因为生产的成品一部分转厂(深加工结转),一部分内销,一部分直接出口,所以进料有一部分是保税进口的

3。主要问题:因为我单位新建没多长时间,客户还不稳定,所以领导层就把我们另一个厂(同一个老板,在广东那边)的材料运过来(属于保税的材料),在这个厂生产,产出的成品再运回原企业;同时,我们这边已经开始进口料件,也开始生产,而仓库管理不善,没把从老厂拉来的料与我们进口的料件分开,导致现在我不能用仓库的收发存,而且更严重的是,我们现在新厂生产的成品已经转厂有几批了,而按照海关手册上成品对应料件单损耗情况对应的话,有好多料件我们还没进口(用的是老厂拿过来的),现在做成本的话,我不知道要不要算上我们还没进的料件?

4.不知道楼主明白我的意思没有,另外我也不知道我这成本该怎么核算? 是不是保税的材料要按手册来做?

答:

1、保税材料需要单独仓库(库位)管理;

2、两个工厂挪料问题:从新厂的库位设置来看,需要增加借料仓(老厂),从老厂转入的材料需要,从借料仓转入外销(购)材料仓,两个仓库都作为新厂的库位管理,借入仓库存减少,外销材料仓库存(数量和金额)增加,对新厂总的库存不会有影响,总账不需要体现。新厂购进外销料之后再做还料动作。

3、新厂的发料问题:内销和出口产品的领料需要分开核算,最好将外购保税料件和内购料件分开库位管理,外销产品的生产可以领用两种材料(外购和内购),而内销产品只能领用内购料件,需要领用外销料件的,需要补交海关关税和代征增值税(一般外资企业都是将进口料件出到香港,再通过一般贸易进口,就补交了海关关税和代征增值税)。平常缺料的时候,可以考虑采购借料的方式,但必须一定时期内购买内销料件补回。仓库已经发生的收发业务一定要找单据补齐,不然老板赚的钱可能大半要被罚了。

4、海关手册与报关出口的问题,因为两个公司有不同的手册报关进口保税料件,所以出口报关需要做对应。报关料件进口-在海关备案的BOM(成品耗用原材料的物料清单)*出口产品=账面余外销料件数量。

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分析研究 篇7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隐性物流成本,模糊聚类分析

1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 1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 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混在 “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与 “销售费用” 等账户中。除此之外, 企业比较重视类似于运输费这样的显性成本, 而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缺乏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对因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增加的时间成本忽略不计。从而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 但实际上隐性成本在物流成本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

1. 2物流成本信息不准确

传统的会计方法没有明确各项物流费用, 在确认、分类、分析和控制物流成本上都存在许多缺陷。核算方法越是不完善, 实际与得出的结果误差越是大。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 企业并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 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真实的物流成本数据。

1. 3物流费用不易控制

在如今现代化的生产特点下, 传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提供的物流成本几乎失真, 不利于进行科学的物流成本控制。现代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多样, 且经常发生调整准备, 使订货作业、物料搬运、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这些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 而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又是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 这种方法使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 最终导致物流服务水平下降并且大量的资源浪费。

2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与可行性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早已不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开始实施作业成本法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 “成本对象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它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 包括期间费用) 同等地对待, 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 使计算出来的产品 ( 服务) 成本更准确真实。

2. 1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与物流运作方式有相似性

首先, 物流业务的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比例高。生产企业的物流活动过程涉及的间接费用比例甚高, 且都不能直接归入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正是针对制造费用 ( 生产企业) 、间接费用比例很高的企业而提出的。其次, 企业的物流部门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 其物化表现为与客户签订的合同, 每个客户所要求的服务都是不一样的。作业成本法在产品 ( 服务) 品种结构复杂, 工艺多变, 经常发生调整生产作业的情况下尤其适用。

2. 2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 作业成本法将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核算法在分配间接成本时, 不是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来分配所有的间接成本, 而是根据各种间接成本的作业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分配标准。 由于引起各种间接成本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 因此采用多个分配率来分配间接成本可以使企业的成本计算更加准确, 能够提供更加正确的成本信息。

2. 3能促使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

在作业成本法下, 间接费用是采用多标准来进行分配的, 在分配过程中将会产生多种成本动因, 因此通过此方法能够确认引起各间接费用产生的原因, 而一旦确认了某种产品消耗的间接费用的原因, 就能使管理者从成本产生的原因入手, 以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角度重新分析各种间接成本, 来努力降低产品的间接成本, 它的降低将会使全部产品成本下降。通过此方法能够促使管理人员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这是作业成本法最突出的一个优点。

2. 4可以改进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

在作业成本法下, 不同的间接费用有其相应的各种成本动因, 因此通过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和有效控制, 可以避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点, 使许多在传统方法下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法下变成可控的, 间接费用责任也清晰起来。通过这样一种做法能够起到事前预算控制的作用, 克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强调事后控制的缺陷。而且对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业绩评价也会有一定的改进作用。

3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不足

3. 1作业成本法具有局限性

物流成本性态复杂, 成本动因太多, 核算人员可以从每一个流程中找出多个甚至几十个成本因素。这样使得作业中心太分散而导致成本核算过于复杂, 反而增加了管理者掌握准确成本信息的难度。并且, 核算科目繁多、分类归总的工作量大, 会造成核算工作的间接费用上升, 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除此之外,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也受到限制。作业成本法最初应用于制造业, 适用于产品种类繁多且个性化。但对于部分产品品种单一的重工业和工业, 不一定适合。

3. 2实施程度较难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操作人具有较高的成本分析水平, 并且在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分析中, 有必要确认与完成特定活动或任务相联系的成本。但是在日常的以会计为基础的费用分类实践中, 物流成本的分配不易为个别活动所细分。这种方法只是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缺陷。最重要的是, 这种方法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电算化程度、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 其实施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然而, 我国尚没有成熟的作业成本软件系统, 也缺乏规范的经营管理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3. 3一些隐性物流成本仍然被忽略

物流成本有模糊性的特点, 主要反映在具有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这个特点使得企业在核算物流成本时发生了偏差。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报表中, 包装费用、装卸费用、 物流加工费用等在内的这些显性 “物流成本”被反映出来了。但由于会计报表要遵循会计准则, 所以在分析物流成本时, 有两大隐性成本被忽略掉———即因 “剥离” 缺陷和 “不完全”缺陷而产生的隐性成本,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低估和模糊了物流成本。比如产品损失、缺货退货损失、回程空载成本等, 这些隐性成本占了物流成本很大一部分, 且不易被作业成本法所核算。

4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改进与完善

4. 1树立新的文化观念和制度

在运用成本法时, 需要使用资源动因和成本动因, 而这些信息很难从会计资料中得到。因此为了让作业成本法顺利实施, 企业必须树立新的物流文化观念, 建立新的制度使职责明确化, 保证资源动因与成本动因可获取和准确性。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可以确保成本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性。因此树立新的物流文化、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员工以及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4. 2开发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由于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复杂性, 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先进的软件系统进行支撑。因此, 改善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状况、建立合格的基础数据库是十分迫切的。 并且确保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 将财务资料中的物流数据高效率地转化为物流数据, 都离不开一套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

4. 3采用 “结合法” 核算物流成本

针对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不足之处, 可以以作业成本法为主, 以模糊聚类分析法为辅来核算企业的物流成本。

对于因 “剥离”不干净而形成的隐性物流成本, 可以用模糊聚类分析法从相关成本、费用中将物流成本分离出来。聚类分析在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时, 可以按物流过程细分、寻找不同的成本控制目标。在微观层, 企业可以通过聚类分析掌握物流成本细分的原则, 了解不同物流环节的成本特征, 也可以据此确定主要控制策略; 而在宏观层, 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等相结合, 可以统一隐性物流成本的概念, 进而统一核算标准。

对于因 “不完全”缺陷形成的隐性成本可以用模糊集合来描述。如对于未记入会计账户, 但属于物流成本的隐性成本和费用, 可以用模糊集合来描述。模糊集合是用隶属度的大小程度来说明的, 当它的取值等于零, 说明完全不属于物流成本; 等于1, 说明完全属于物流成本, 也就是显性成本的概念。当知道了某一资源的隶属度后, 用隶属度乘以该资源的总费用, 就可以确定该资源的物流费用了。

5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在物流企业中的运用, 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 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系统而真实的物流数据, 从而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 先进的企业运用科学的成本法核算方法来核算自己的物流成本是迫在眉睫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红, 孙冉.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 (理论) , 2008 (8) .

[2]张志勇.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计算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 2012 (15) .

[3]陈正林, 彭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会计师, 2012, 5 (3) .

[4]逄岩.作业成本法在汽车制造行业成本控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4 (107) .

浅析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篇8

关键词: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差异及优缺点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企业将工作重点的一部分转移到企业内部控制中。对于商品生产企业,特别是生产规模大、产品成本相对较低的企业,成本控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完全成本法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成本核算方法,但是,对于企业成本控制来说,完全成本法存在缺陷,因而许多公司相继引入变动成本法,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本文将通过对比两种核算方法的差异,阐述其优缺点,为企业进行选择提供帮助。

一.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概述

(一)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又叫全部成本法、吸收成本法,它是指将一定期间内生产数量的产品而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的制造费用都计入产品成本中去的一种方法。

(二)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又叫做直接成本法,它是指在确定生产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成本时,只将产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方法。

二.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差异

(一)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

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包括了全部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则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只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固定部分。

(二)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由于两种方法下产品成本内容不同,所以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也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无论是库存产品、在产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均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而在变动成本法下,其成本只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而固定型制造费用则作为了期间费用。所以变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的成本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成本。

(三)计算损益的方法不同

在不考虑税金问题的情况下,完全成本法下,利润总额=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成本。变动成本下,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其对比如下:

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损益表的结构

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一)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1.完全成本法的优点

(1)完全成本法符合人们对于成本的传统认识,即成本是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所付出的一切。这一方法便于理解和使用,在我国,部分企业和部分地区的会计知识水平不高,这种方法便于运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的管理。

(2)使用完全成本法计算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时,在一个相对的范围内,产品的成本虽产量的增加而下降,这有利于激励企业扩大产量。

2.完全成本法的局限性

(1)固定成本的分摊工作十分繁琐,工作量大,同时不能保证精准性,相关人员主观发挥的空间大。

(2)不能满足管理当局计划和决策的需要。管理当局进行计划和决策时要区分变动成本和完全成本的不同影响,而完全成本法提供的是混合型的成本,这就不能满足需要。

(3)完全成本法所反映的利润的多少,不是与企业的销售量成正比,而是与产量成正比。产量越多,利润越大。这样就会给企业的管理者、利益相关者造成一定的误区。可能导致企业盲目的扩大生产。

(二)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1)变动成本法将产品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为利润的计算提供了方便。同时,为管理当局进行预测,量本利分析等相关的决策和分析提供了有用的数据。引入了边际贡献这个概念,为管理人员进行财务分析提供了可能性,便于经营决策。

(2)变动成本法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与完全成本法不同,变动成本法将固定成本计入当期损益,在损益表中一笔扣除,而不需要分摊,因此极大的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同时符合收益和费用的配比原则。

(3)正确的揭示了销售数量和利润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变动成本法,企业的利润与销售量成正比,销售量增加,利润增加,反之反是。这种关系是符合客观情况的,避免了管理人员盲目扩大产量,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销售环节,拓展销售市场。

(4)变动成本法有利于管理当局加强成本控制,划分经济责任。由于变动成本法划分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如果成本出现了不利的差异,可以通过分析明确差异产生的来源,即使进行纠正,同时分清楚是属于生产部门的责任还是管理部门的责任。这样有利于监督企业各个部门完成自己的责任。

2.变动成本法的局限性

(1)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成本不符合传统的观念,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2)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相关人员的职业判断很难做到非常准确,因此在此基础之上计算出来的变动成本也是一种粗略的计算。

(3)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成本不包括固定成本,企业不可以直接对生产的商品进行定价,需要考虑固定成本的影响。同时不利于计算产品的销售利润。

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成本控制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成本核算中,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核算方式,以实现企业价值。(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少梅,《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下运用比较法分析税前利润差异》[J].财会月刊(综合).2008,(8):88-89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篇9

【关键词】成本核算;标准流程;方法

医院成本核算是医院补偿和服务定价的基础,更是医院进行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等的评价考核标准,是医院顺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因而,医院需要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推动医院持续发展。

一、医院成本合算的标准流程

(一)成本归集

1.人员所需经费。一般,人员经费主要是按照全体员工的薪资水平来发放,或者是通过考勤,依据医院相关规定对每个科室的人员进行定位,把人员费用归纳到核算科室中。若在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不能确保项目核算精确到具体的人,就应该从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对于人员所需经费归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针对同一护理单位,必须把护士的成本归集与护理单位中,再根据治疗的人员来分配计算;第二,同一个医院在一定时间段内同时完成门诊、住院等各项工作,应该把医院的成本按照考勤定位归集与具体的科室,再按照医院其他非成本核算的工作完成情况,把成本分配到别的核算单位[1]。比如,医院考勤是在病区,那么就应该把其经费归集到病区,再按照门诊时长、天数等各项参数将成本归集到门诊。2.药品和卫生材料费。药品的核算通常都是依据药品进价或者是每科室使用的全部药品数成本来进行,若在医院发展中获得有关信息系统的帮助,就需要进行划分,即收费和不收费等,通过分类可以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针对卫生材料费,应以每科室所使用的材料费入手,将其直接计算至成本核算中。其中对成本影响大的易耗品可以计入成本,在信息系统支持的情况下,也可以分类进行核算,利于医院材料成本的核算管理[2]。3.固定资产折扣。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对固定资产分类标准、折旧方式、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扣,不需要对预计净残值进行考虑。其中,像房屋这内类固定资产需要按照科室的具体占用面积大小来分摊折旧;对于设备固定资产需要按照各科室使用的实际情况开计提折旧。4.无形资产摊销。针对医院无形资产需要从获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的一定年限内通过年限平均法将各项费用平均摊销,按照收益科室对无形资产摊销费用进行准确确认。5.医疗风险基金提取。需要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并以氮气医疗收入总体情况计提,将其归集成科室的成本。6.其他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等相关原则,把费用归集到相应的成本核算单元中。第一,医院相关设备维修等各项费用应该感召各科室实际支出进行归集;针对几个科室共同获益的维修费,可以按照使用的多少、占用面积等参数来分配,并计算科室成本核算中;设备维修管理费应该根据维护管理的时间分期计入。满足大型修缮要求的固定资产维修成本支出,需要增添固定资产原值,并计提折扣。第二,水电费需要按照各个科室实际用水、用电量来计费。第三,办公或印刷费需要按照实际办公、印刷费用来计入归集,可以直接记入或者是分期计入[3]。第四,其他费用需要按照成本核算科室的实际使用量通过计算计入费用。如物业管理、洗涤等各项费用需要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出各科室的费用。

(二)成本分摊

医院各个科室的成本具有关联性,对其成本管理需要坚持相关性、重要性原则,通过风险逐级分步方式来分摊,并按照服务、被服务关系,选用和服务关联性大的当量来分摊,最后把全部成本转入临床科室。1.一级分摊。一级分摊指的是后勤类科室分摊,即把行政后勤各科室项费用根据人员数量来分摊,可以分摊到医技、医辅等科室,一般采用分项结算的方式。核算科室某项行政后勤科室费用=科室职员数量/除开后勤职工外的全院职员×当期行政后勤各个科室总费用。2.二级分摊。二级核算指的是医辅科室成本核算,一般把成本向临床和医技科室进行划分,并以此为基础构成分项结算方式。某临床科室分摊的医辅科室成本=科室的医疗实际收入/全院总收入×当期某医辅总成本。3.三级分摊。三级分摊主要是指医技科室成本分摊,将该科室的成本进行划分,并分摊到临床科室中,且分摊中需要对收入和工作量比重等各因素进行有效整合,经过分摊就能够形成门诊及住院科室成本。某临床科室分摊的某医技成本=该科室的某医技收入/医技科室总收入×当期医技科室总成本。

二、医院成本核算数据的采集

从上文分析能够看出,医院成本核算在医院整体结构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成本核算流程角度看,在新医改条件下,为了确保医院成本核算的具体、准确性,就应该将成本核算的数据收集工作做好。在数据收集中应该做好以下三点内容:第一,相关人员需要弄清成本数据源理;第二,要弄清各项成本采集和报送的具体方式、步骤,并按照目前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第三,针对间接成本,应该尽量选择关联性比较强的相应参数。毋庸置疑,数据采集是成本核算的基础,且医院的各个科室都会涉及到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所以,要提高医院成本合算的质量和效率,就需要从数据采集入手,并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力度。表1为成本项目、数据收集方法。

三、医院成本核算的应用效果

医院成本核算,能够将医院各项业务成本支出情况全部全面、准确的反映出来,相关的管理部门能够以此为参考,进行医院各项成本支出的管控,增强全院职工的成本意识,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医院成本核算主要应用于病种、项目成本预算;绩效考核;指导各科室经济管控等工作中。尤其是在病种、项目成本预算中,更需要一个具体、全面的成本预算体系。综上所述,医院的成本核算让医院从基础、简单的会计预决算工作,转变成预测、分析、考核、评价等的现代化经济管理体制。医院成本核算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只有将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做好,提高医院成本管理质量和水平和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推动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季磊.医疗服务成本核算研究综述[J].现代医院,2014(13):133-136.

[2]巫敏姬.新制度下改进医院固定资产核算的探讨[J].现代医院,2015(26):224-229.

上一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刘少奇 (三)党建党委下一篇:新道企业经营模拟沙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