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公开课教案)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长城(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

长城(公开课教案) 篇1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世界上有很多突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例如非洲的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埃及金字塔、意大利比萨斜塔„„这些都是世界共同的遗产。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观赏我国的一处世界遗产——长城。(齐读课题)长城在1987年12月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们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2、我们班里有多少人爬过北京的八达岭长城?长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对长城的历史了解多少呢?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登长城,到长城上走一走,领略一下它的风采,好吗?

三、重点感悟,加深体验。

1、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第一幅图)我们现在向着北京出发,远远的就看到了长城,你觉得长城怎么样?

出示: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指名读)①这个句子把长城比作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把长城比作长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长”。)(指名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②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长城和巨龙的相同点:都很长,蜿蜒曲折,年代久远,都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而且我们是龙的传人,一提到龙,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请女生带着自豪感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长城的气势。

(2)“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作者通过打比方的方法,突出长城“长”这一特点,他还用了什么方法来具体说明呢?(列数字)到底有多长呢?(一万三千多里)

出示: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所以长城它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七个省、市自治区,共13000多里啊!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多长吗?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围绕操场跑上35000圈。长城真“长”啊!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就读描写长的这一句。(指名读)这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来,全体男生读,读出长城的气势来。(3)小结:作者通过打比方、列数字的方法突出了远看长城很长的特点,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课文第1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从远处欣赏完长城的蜿蜒盘旋,我们再一起到近处去看看长城。(1)(出示第二幅图)现在,老师已经带领你们走到了长城脚下,眼前的长城给你怎样的感觉呢?(高大坚固)作者也有这样的感觉。

出示: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指名读、背诵)

①这一句话与下面部分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快递浏览下面的句子。(总——分)(2)请再认真默读这几句话,结合课本插图,思考作者分别看到了什么,它们的位置在哪,请用箭头表示出来。(学生汇报)(你和作者一样,观察真仔细)出示: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指名读)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墙顶?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他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来写的?(作者拿我们熟知的马路上并行站着五六匹马来比较,告诉我们长城有多宽。)(1、2组读,感受长城的宽大)

同时,作者在这一段还介绍了长城的其他构造(3、4组读句子,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

(3)在了解了长城的构造后,谁能在一分钟内把这几句话背起来。

(4)通过朗读、背诵,你从中有没有什么体会?(设计巧妙,利于防守,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过渡:(说的太好了)同学们,长城就是这样用他那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像长城这样巧妙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看到这样气魄雄伟的建筑,你会发出什么感叹?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齐读,一起由衷地赞叹)(5)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怪不得外国元首来到中国看到我们的长城,都会发出感慨呐!(出示元首的话)

(6)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想怎样向世界人民来介绍长城呢?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了老师、小导游一起游览了长城,体会到了高大坚固的长城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气魄雄伟壮观。当作者见到这雄伟、气势磅礴的长城,他思绪万千。那么他到底联想到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作业布置】

长城(公开课教案) 篇2

所谓选课是指精选公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研素养的课, 因此, 其具有示范性、指导性、引领性、前瞻性, 是交流、研究、提高的重要途径。那么, 选课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呢?综合参与讨论教师的观点得出如下结论:

(一) 选取自己擅长的课

教师对这类课的理解最深刻, 挖掘起来会更有深度。

(二) 选取容易组织与展示的课

如, 前滚翻比较容易组织与展示, 而长跑则难以组织与展示, 所以相比较而言宜选前滚翻, 而不选长跑课。

(三) 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教育性, 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二、设计是基础

要想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在教案设计时必须要统观全局, 做到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学法;还要备场地器材、备组织。在此, 笔者将参与教师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观点整合如下:

(一) 备教材

1. 研究教材重点和难点。

在备教材时, 可以设计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 突出重点和难点, 以加速教学进程, 提高教学效率。

2. 研究教材的先后顺序。

教材的安排要旧, 因为精力充沛时更易掌握新技术;要先灵敏速度后力量耐力, 以有效发展小肌群;要先负荷大后负荷小, 以促进身心的快速恢复;应将易引发兴奋的内容置后, 以促进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上下肢练习要合理搭配, 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备学生

1. 备学情。

要根据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安排教学内容, 如, 如果学生的篮球水平比较高, 可安排行进间运球, 反之则安排原地运球。

2. 备人数。

备学生时, 要了解学生的总人数, 以及男女生的人数, 以便安排练习的队形和进行分组。

3. 备班级特点。

授课班级的特点是活跃型、沉默型, 还是调皮型, 对此, 教师要进行认真了解, 并根据不同的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 备教法、学法

1. 设置教学情境。

应设置一个大的情境, 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常用教学情景包括故事情境、游戏和比赛情境等。

2. 教学语言要适当。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如, 儿童化的语言无疑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幽默性的语言是初中生快乐的催化剂。

(四) 组织教学

1. 各环节衔接要自然。

教材之间的衔接是否合理, 决定了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如, 当部分学生还沉浸在前一个教材里兴奋不已时, 教师可以设计几句导语, 引导他们顺利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2. 队形调动要准确。

应注意队伍的调动方式, 如, 可借助游戏法调动队形, 以保证课堂高效进行, 避免混乱现象发生。

(五) 场地器材

1. 提前做好准备。要妥善安排场地器材, 场地规划要做到简单易行。

2. 器材摆放要合理。器材摆放要便于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练习, 否则, 指挥上往往会顾此失彼。

三、编写是关键

(一) 写文字教案

表格式教案的最大优点是简洁明了、层次清楚, 但是, 由于表格自身的限制, 需要教师抓住重点进行书写, 很多的细节难于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因此, 书写公开课教案时, 建议写纯文字教案。

(二) 注意事项

公开课不是作秀课 篇3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学校通知我们三位老师,明天区上要来人听课,让我们准备一下。因为刚参加工作才两年,所以不知道“区上来人”的深刻含义,因此只是按照常态课来准备。恰好那是一节复习课,我主要从知识的体系、上课的环节梳理了一下,不像现在有多媒体设备,当时只有课本、教案和粉笔。

第二天早上,自习课还没上,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就独自到我们学校来了,她先看了我的教案,并没有说什么,然后第一节课就听数学课。下课后她就一句话:“这就是你准备的课?”我说:“今天我刚好上到这一节课了,新课还不能讲,是复习课。”随后她到校长办公室说:“把这个老师赶快换掉”。

事情过后我才知道,这次要上的课是要展示给全区教师,那时还没有区级公开课、优质课之类的说法,因此我错失了一次展示的机会。公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课,蒯威老师在文中提到一些看法,在文中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提到了同事的关心及个人的看法,我非常有体会,在我工作十年之后,为了应对公开课、优质课、新秀课等等的名目繁多的作课,老师本人、校领导及教研组等为某一个人能够做出好课,不厌其烦,四五遍甚至于十几遍地试教,发现问题,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精品课展示给大家,一堂课耗费了大家无数的智慧和精力才完成,当然达到的效果是一荣俱荣。其实这种作课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多大的帮助呢?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每一节的积累来完成的,绝非一节“优质课”就能达到目的。“优质课”不能掩盖“常态课”的真实状况,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我们去“秀”。

在第四段中,蒯威老师所提的“在不少老师眼里,要上一节公开课,不试教一两次,跟没备课就上课的感觉差不多”。在我们身边的确不乏这样的老师,大家都热衷于这样的表现形式,课堂上下的功夫自然会减少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恐怕只能是“造假”的课堂、“倒退”的教学了。目前功利主义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公开课到评优课,所有人的目标都是获奖、拿奖。

在第五段中,“为‘裸课点赞,并不是说我们反对磨课,反对改进课堂的不足,而是强调要尊重每一堂课的正常形态,因为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精彩”。这是实事求是的大实话。我们更要为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的提高不断探索,同事之间通过“常态课”、“推门课”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在探究中前进,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去外面听课,听专家讲座,学习他人的长处,吸取好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后展示在常态课中。如果需要公开课,就把自己真实的、最好的、有血有肉的课展示出来,让同行、同事去评价,让优点闪出火花,让缺点不断得到纠正或改进,归根结底就是用真实的常态课去“公开”,把“作秀”的成分尽量减少,回归本真,回归原味的课堂。蒯威老师在不同场合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才是灵活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如果薛法根老师在不同场合都讲成一模一样的课,恐怕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每一堂课对老师都是一次演出的机会,潜下心来,吃透教材和大纲,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驾驭的能力,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堂常态课成为有所得的“真”课,而非“秀”课。

曾经有位教育界领导说过:“公开课上如果觉得课件没有用的话,就不要用了,做我们的常态课,不要为作课而‘作秀,一看就是两张皮。”笔者对此深以为然。

《长城》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4

朱婷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远看长城,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课件)从整体感受到长城是那样(长)。后来,我们又走近长城,看清长城的每个部分,不仅看到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还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和作用哩,还记得吗?谁愿意来当当小导游,给游客朋友们介绍一下?(生说,及时纠正或鼓励表扬)

是的,正是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巧妙设计,正是长城高大坚固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保障了人民安定生

活,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我们真想对长城说(你真得太伟大了)。

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1、课件出示: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此时此刻作者站在(高大坚固的)长城上,踏着脚下(平整的)方砖,扶着墙上(巨大的)条石,望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巨龙,他会想,想什么呢?

(长城太壮观了!长城是怎样建成的?)

那长城是怎样建成呢?课文中哪句概括地写到了呢?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你的体会。(小组合作完成)

2、课件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它修建非常不容易,非常艰难。)

那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修建长城的不容易呢?

“多少” 多少你又知道了什么呢?(修建长城的人多)是的,正是从多少我们感受到,长城它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修建的,也不是一百个人,两百人筑成的,而是(数不清的人,无数的人)。劳动人民他们在长城的脚下默默修建,用他们的血汗与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了长城的不容易呢?(才)

是啊,这一个才字,就凝结了劳动人民的多少心血与智慧,我们的万

里长城修建是多么(不容易),那你能读出那种艰难的感觉呢?(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

(2)修筑长城是如此不易,那你还能从课文哪里地方知道它的艰难呢?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哪些词让你觉得修筑长城特别不容易呢? 数不清:

【1】.你感受到什么呢?(条石的多)这么多的条石,一块有多重呢?(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

【2】.两三千斤有多重呢?联系生活举例,一个学生50斤,大约得60个学生。(数不清)搬这么多数不清的重达两三千斤的石头,无法想象,修筑长城是多么(艰难)。

3、还有哪些呢?

课件出示语段: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它靠得的无数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条件差)

你从哪里知道(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还没有……(铲车,飞机)

那它是靠什么修筑而成的?(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是的,这数不清重达两三千斤的条石,就是靠这(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那它是又怎样筑成这气魄雄伟的长城呢?(一步一步)

【1】.一步一步还读出了什么,(一步一步我知道修筑长城是十分不

容易的)。那你读出它的不容易吧!生读。

展开想象:是的,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他们走一步,(抬着两三千斤)他们再走一步,(有的累倒了,有的摔下山崖,有的病倒了)。他们是前一步接着后一步,前面有数不清的人倒下了,后面又有数不清的人跟上去,可想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呀,真是困难重重呀)那你再读一次。

当时劳动工具的落后,工程却如此的浩大。真是一个奇迹。【2】.是的,我们气魄雄伟的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啊!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它是怎样修筑长城的。无数的劳动人民,他们的身上抬着一块重达(两三千斤)条石,无数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肩膀与手),那是(一步一步)慢慢地往上爬。从中你知道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3.有感情朗读:

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但是它还是以他的傲然的身姿挺立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个两个人完成,而是(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因此我们要说(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我们站在长城上才会发出由衷地感慨(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会对长城说(课件出示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此时,我们多想对长城说:(你是我们的骄傲)(我为你自豪)(你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一起带着自豪骄傲再读一遍。

三、拓展创新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他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尤其是各国总统访问中国时,他们必去的地方就是长城,长城深深震撼着世界,你们看,这些是各国领导人参观长城后留下的感言: 课件出示:

其中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说: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说: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美国前总统里根说: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四、归纳概括

1、作者写这篇文章抓住了长城的特点,观察也是有顺序的,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写出长城的长和高大坚固。

2、作者也把把看到的和联想的相结合,感受到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了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运用

小练笔: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方法,写我的校园。

远看我的校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看我的校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站在___________________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扶着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自然会想起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城(公开课教案) 篇5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 公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 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 字词:“荡胸”、“决眦” “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 的景色,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 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 俯视一切

附原文:

望岳

公开课不是作秀课 篇7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学校通知我们三位老师,明天区上要来人听课,让我们准备一下。因为刚参加工作才两年,所以不知道“区上来人”的深刻含义,因此只是按照常态课来准备。恰好那是一节复习课,我主要从知识的体系、上课的环节梳理了一下,不像现在有多媒体设备,当时只有课本、教案和粉笔。

第二天早上,自习课还没上,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就独自到我们学校来了,她先看了我的教案,并没有说什么,然后第一节课就听数学课。下课后她就一句话:“这就是你准备的课?”我说:“今天我刚好上到这一节课了,新课还不能讲,是复习课。”随后她到校长办公室说:“把这个老师赶快换掉”。

事情过后我才知道,这次要上的课是要展示给全区教师,那时还没有区级公开课、优质课之类的说法,因此我错失了一次展示的机会。公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课,蒯威老师在文中提到一些看法,在文中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提到了同事的关心及个人的看法,我非常有体会,在我工作十年之后,为了应对公开课、优质课、新秀课等等的名目繁多的作课,老师本人、校领导及教研组等为某一个人能够做出好课,不厌其烦,四五遍甚至于十几遍地试教,发现问题,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精品课展示给大家,一堂课耗费了大家无数的智慧和精力才完成,当然达到的效果是一荣俱荣。其实这种作课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多大的帮助呢?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每一节的积累来完成的,绝非一节“优质课”就能达到目的。“优质课”不能掩盖“常态课”的真实状况,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我们去“秀”。

在第四段中,蒯威老师所提的“在不少老师眼里,要上一节公开课,不试教一两次,跟没备课就上课的感觉差不多”。在我们身边的确不乏这样的老师,大家都热衷于这样的表现形式,课堂上下的功夫自然会减少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恐怕只能是“造假”的课堂、“倒退”的教学了。目前功利主义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公开课到评优课,所有人的目标都是获奖、拿奖。大实话。我们更要为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的提高不断探索,同事之间通过“常态课”、“推门课”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在探究中前进,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去外面听课,听专家讲座,学习他人的长处,吸取好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后展示在常态课中。如果需要公开课,就把自己真实的、最好的、有血有肉的课展示出来,让同行、同事去评价,让优点闪出火花,让缺点不断得到纠正或改进,归根结底就是用真实的常态课去“公开”,把“作秀”的成分尽量减少,回归本真,回归原味的课堂。蒯威老师在不同场合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才是灵活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如果薛法根老师在不同场合都讲成一模一样的课,恐怕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每一堂课对老师都是一次演出的机会,潜下心来,吃透教材和大纲,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驾驭的能力,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堂常态课成为有所得的“真”课,而非“秀”课。

在第五段中,“为‘裸课’点赞,并不是说我们反对磨课,反对改进课堂的不足,而是强调要尊重每一堂课的正常形态,因为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精彩”。这是实事求是的大实话。我们更要为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的提高不断探索,同事之间通过“常态课”、“推门课”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在探究中前进,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去外面听课,听专家讲座,学习他人的长处,吸取好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后展示在常态课中。如果需要公开课,就把自己真实的、最好的、有血有肉的课展示出来,让同行、同事去评价,让优点闪出火花,让缺点不断得到纠正或改进,归根结底就是用真实的常态课去“公开”,把“作秀”的成分尽量减少,回归本真,回归原味的课堂。蒯威老师在不同场合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才是灵活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如果薛法根老师在不同场合都讲成一模一样的课,恐怕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每一堂课对老师都是一次演出的机会,潜下心来,吃透教材和大纲,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驾驭的能力,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堂常态课成为有所得的“真”课,而非“秀”课。

曾经有位教育界领导说过:公开课上如果觉得课件没有用的话,就不要用了,做我们的常态课,不要为作课而‘作秀’,一看就是两张皮。”笔者对此深以为然。

《苏幕遮》汇报课公开课教案 篇8

周邦彦

一、导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ppt)

同学们一起填一下这三个空。这些诗句的描写对象有何共同点?(生:莲)对了。我国古代诗人对“莲”情有独钟,他们用一支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关于“莲”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莲相关的宋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ppt),他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板书:苏幕遮 周邦彦)同学们把书翻到50页。

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解,疏通诗词大意,看看有哪些字词不懂?(教师点拨:吴门:江南的苏州,也可以说苏杭一带,此地多莲花。所以,柳永的《望海潮》里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美景。相忆:就是忆相,“相”偏指一方,可翻译为“我”。)哪位同学可以朗诵下诗歌。(提示:语调 语速)齐读。

三、整体感知

读过此诗,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ppt)——思乡(板书)从哪里看出来?

——故乡遥,何日去。久作长安旅(重复肯定)

家住江南苏州园,天涯漂泊客京城。路遥何时是归程?“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通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同样可以看出他的思乡之情,下面了解下作者:周邦彦(1056-1121)是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生在仕途上辗转,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诗成为他词作的重要题材(ppt)。(钱塘——家住吴门

漂泊——久做长安旅)

四、精雕细琢

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景

(一)那大家先来看上片(齐读),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

——沉香、鸟雀、风荷(提示:学生可能会答到“初阳”等,教师在肯定他的同时,强调那是次要意象。)

(二)诗歌的魅力在于简约的语言往往能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根据三个主要意象概括一下描绘了哪三幅图画?

——燎香消暑图;鸟雀檐语图;风荷飘举图(板书)

优美又形象,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三幅画面,看看它们美在哪里?

作者在写景过程中一定有独特的关注点。我们可以从立足点的角度观察写景过程中是否存在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可以从感官的角度,调动五种感官;也可以从手法。也可以从练字角度,化腐朽为神奇。那么这三幅图片的美,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呈现的?

1、感官描写

燎沉香——嗅觉 听雀语——听觉 观荷举——视觉

调动了这样几种感官,让我们更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不但能嗅到沉香,能听到鸟欢快的叫声,还能看到荷随风摇曳的风姿。这图美不? 那除了感官描写还有哪些方面?比如练字。

2、炼字

“呼”:呼唤,写出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同时,古诗词中鸟雀呼唤还暗示着雨过天晴,所以这一句暗示昨夜有雨,今朝即将放晴。“窥”:窥看、窥探,写出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有一点点怕人的神态。

3、感官炼字鉴赏完了,那老师还想从意境给同学们鉴赏一下

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什么说能得荷之神理者?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清圆可见雨后荷花清新饱满之态,一一表现荷花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有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风写出了荷的动态美,就如徐志摩《沙扬娜拉》中有这样一句话:“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个风字就把荷在风中妩媚娇羞的神态展现出来。举,挺拔修长、亭亭玉立之感,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荷的阳刚健康向上的美。那么“风荷举”风举相结合更让我们看到了妩媚中透着风骨的荷之美。所以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可是,如此美的景致为什么会勾起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呢?我们来看下片(齐读)

(三)下片抒发了思乡之情,那我们看看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有种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我觉得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

——旅。旅居,客居之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

(四)遥、久、旅都体现出作者客居他乡心念故乡,但是这种思念却没有亲口说出来,他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的?

——五月渔郎相忆否?问“渔郎”是否想起我。用了什么手法?——想象,明明是自己思念故乡,却问渔郎是否思念我。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真切,而且独辟蹊径,不落俗套。类似手法在思乡诗中比较常见,比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齐读)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哪一句用了想象?突出什么呢?

(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五)这首词主题是思乡之情,那上片的景与下片情有怎样的联系呢?

——风荷。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词人的故乡盛产莲荷,于是词人由眼前的“风荷”自然联想到家乡。也就是说风荷将“景”与“情”的联系起来。过渡自然,不着痕迹。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词人的笔下本非北方特色的风荷竟也是如此的摇曳生姿,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 “以我观物,外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就是整首词,我们再齐读一遍。

五、总结:全词章法严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间由“荷”这个意象连接。写景由室内到室外,由拂晓到初阳,时空分明;由沉香到风荷,意象繁复而有序,人物情感也随之变化,复有层次感。抒情先由距离之遥远,时间之久远渲染烘托,然后情感升华到梦回家乡,暂得慰藉。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六、这首词我们就讲完了,那么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这首诗属于哪个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闺怨诗或宫怨诗)羁旅诗。何为羁旅?长久寄居他乡。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长期客居他乡,滞留他处,处境艰难,心情郁闷,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下成诗篇,就叫做羁旅诗。那这样一首诗常会表达什么情感呢?思乡之情。除了思乡之外呢?还可以表达什么情感呢?我们看几首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壮志难酬)《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羁旅之愁,孤寂之感)《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抑郁不得志)《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羁旅之苦)羁旅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⑴羁旅之愁,孤寂之感 ⑵思乡怀人之情 ⑶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 通常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呢? 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孤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猿“风急天高猿啸哀”

音乐公开课教案 篇9

2015—2016(下)

年级:八年级 授课教师:黄临霄 科目:音乐 课题:《樱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欣赏、演唱、分析、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初步了解日本樱花的相关文化。

4.学习和掌握日本民间“都节调式”并用它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欣赏、演唱、分析、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旋律创编

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樱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请同学们根据音乐的风格判断是哪个国家的歌曲?(印度、日本、朝鲜)在这三个国家中,哪个国家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呢?(日本)

教师介绍日本的民俗风情

1.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和音乐的起伏变化。2.师问: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引出樱花相关文化)1.讨论歌曲的音乐特点 2.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创编.3.教师给出4小节简单节奏写在黑板上,请学生随意组合都节调中的音符,感受都节调是构成日本民歌风格特点的重要的因素

4.总结形成日本民歌风格特点的重要因素是日本的民族音乐调式:都节调

用舞蹈形式表现音乐 教师进行本课的小结学生听讲 欣赏图片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2.用U音轻声模唱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学生对歌曲进行感情处理.4.跟随老师的钢琴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1.讨论:a.音乐结构简单b.旋律自然朴素c.都节调式的运用 2.请学生把歌曲《樱花》中的各个音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并且哼唱出来。(3 4 6 7 1)这就是日本的民歌调式,叫做“都节调式”。3.集体演唱分享自己的作品。

学习简单日本舞动作,部分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演唱《樱花》。学生谈课后的感受和收获感受不同风格的歌曲,一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音乐软件引发学生兴趣。

长城(公开课教案) 篇10

采用公开示范课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对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走向深入具有重要作用。但时下一些公开课研讨活动中的“话语霸权”现象, 使公开课在公开的场合得不到“公开”的评述和探究, 失去了公开课应有的意义。下面结合近期本人经历的一次高中新课程公开课活动, 就“话语霸权”问题谈一点认识。

一、表现及影响

公开课研讨活动中存在哪些话语霸权?细细推敲下来, 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行“霸道”

不久前, 苏州市高中新课程公开课在我校举行。按常理, 公开课上完, 点评教师就应像交警疏导交通一样, 能给教师指明新课程实施的正确方向。但笔者在评课现场看到不少点评教师, 就像带头不遵守交规的警察, 闯红灯, 乱穿马路, 横行“霸道”, 使本应有序的教研活动变得面目全非。这种随意的“霸道”行为,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情化的倾向。点评教师过于讲人情, 就不能客观评价上课的情况。特别遇到上公开课的是“关系户”时, 那么在说亮点时, 就会大肆渲染, 甚至刻意拔高;而谈问题时则是轻描淡写, 甚至回避。二是空洞化的语言。不少点评教师能对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滔滔不绝, 而具体到某节课, 就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或不足在何处。给人感觉点评细节缺失, 避重就轻。三是点评内容程式化。每节课的点评内容大同小异, 诸如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教态自然、手段多样、重点突出等。点评内容常常程式化、模式化, 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语。四是教学理念缺失。点评教师通常只评是否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内容是否充实, 而不评是否实现了课程要求, 没能在教学理念上给听课教师更多的帮助。例如对上课教师处理教学内容单一化、浮泛于表面等问题往往视而不见。

2. 放“霸言”

“霸言”, 就是以权威的身份把持话语权, 为评课定基调。由于点评教师习惯行“霸道”, 自然就习惯放“霸言”。于是研讨会往往没有了研讨, 变成了专家、骨干教师包场的讲座, 评课就成了“一言堂”。由于缺少授课者与评课者的互动, 缺少专家和普通教师的互动, 缺少民主交流和研讨, 自然就少了思想的碰撞和思维的开拓。另外, 由于有专家、骨干教师的“霸言”在先, 基调已定, 所以其他听课及上课的教师面对“权威”只能恭敬地听, 不能、不会也不敢大胆地讲自己的想法。于是, 所谓的评课就变成了专家、骨干教师海阔天空地评, 其他教师则沉默是金。即使个别教师被点名发言, 也往往人云亦云。评课者少, 观望着多;主动的少, 被动的多;互动的少, 单向的多。这样的评课, 为假评课, 难以形成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热烈气氛, 想以此来促进课堂变革的的美好追求就会大打折扣。

3. 做“霸主”

组织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通过公开课的引领作用来推动区域内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进而更好地服务学生。但在实际的公开课评课活动中, 我们很少见到学生的踪影。评课时把学生放在一边, 只有专家做“霸主”点评授课者,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其局限性在于:教师点评教师, 难免会从单一的教师的角度来审视授课者的教法, 至于教法是否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 以及学生是否能接受, 接受多少等问题则很少讨论。其实, 作为局外人教师很难从学生学法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理应是评课的主体之一。让学生参与研讨, 让执教者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声音, 这对授课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总之, 评课活动让学生隐身、隐言, 使我们对一堂公开课缺少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品味, 无论是对评课主体的多元化和民主化建设, 还是对教学研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检验, 都是一种羁绊。

二、话语霸权产生的主要原因

反思公开课研讨活动中的种种话语霸权现象, 不难发现它们产生的原因。

1. 从组织环节看, 重课前准备, 轻课后研讨

组织者和承办方简单地认为只要选好了执教者, 抓好集体磨课和试课等环节, 能保证推出的课有一定的质量就万事大吉了。由于重课前准备, 轻课后研讨, 造成研讨环节准备不充分。于是在研讨时随意性很大, 容易让专家产生话语霸权, 而他们一旦把控话语权, 一般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哪还敢发声。

2. 从听课教师方面看, 主要是态度不够端正

听课教师态度不够端正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听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一些教师把外出听课当作放松、散心的机会, 经常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听课, 或者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去听课, 带着很大程度的盲目性。由于听课不备课, 对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认知肤浅, 缺少独立思考, 所以评课时候羞于开口。二是私心作祟所致。“大家都是老师, 上节公开课不容易, 别伤了和气。”“以后也会轮到我的, 今天我批评人家, 说不定下次人家批评我呢。”于是一团和气, 听课时谁也不愿提出批评和建议。三是面子情分使然。“公开课就是作秀, 什么角色表演、互动, 都是导演的, 当着上课老师的面, 别拆穿。”于是专家、骨干教师都给“面子”, 即使他们有“话语霸权”, 听课教师也不会去争取话语权, 更不会争辩和反驳。

三、解决“话语霸权”问题的策略

引导评课活动走出误区, 减少“话语霸权”的产生, 是推进评课活动走向高效的当务之急。解决相关问题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

1. 过程管理精细化

评课缺位的重要原因在于管理的浮躁。管理视角没有触及备课、听课、评课的实质环节, 结果使得听课、评课只有制度层面上的要求, 而没有管理过程的细化和优化, 最终也就无法引起教师主动的参与。我觉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管理流程:专家团参与磨课—课前上课教师说课—课中听课教师分工录课—课后分类评课。此流程基本指导思想是把评课诸要素及缺位的诸环节前移, 避“虚”就“实”, 化无形为有序。准备阶段, 专家、骨干教师参与磨课贵在引领;开课前, 授课教师为全体听课教师解读这节课的创意和设计思路, 有助于听课者了解学情、教情, 熟悉教学内容和设计理念, 避免评课中的种种误解和盲目性;听课时, 教师要有分工, 即听课有目的和要求, 为接下来的发言打下基础;课后分类评课, 可以采用授课者自评、听课者述评和双向互动答评三种形式。

2. 参与形式层次化

多层次评课主要解决“空洞评说”和“听而不说”的问题, 把握的关键是把随机“点将式”评课转变为“问题式”评课。“问题式”评课就是让听课教师就不同的问题, 从不同的关注点进行评课。比如, 可以基于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学风格和特色、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等;也可以基于基础性评价或发展性评价的某一方面进行微观评价;还可以基于学情、教情对教学内容的具体知识点或细节进行评价。听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根据不同的分类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评课。

3. 评价机制科学化

但凡举行公开课, 评课的主体大多都是以教研员为首的专家和几个骨干教师。他们评课的视角、好恶, 已经为人熟知, 上公开课的教师自然会投其所好组织教学, 很容易出现课型相似化现象。要想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 就需要建立起一个相对宽泛的评课队伍, 这支队伍主要由当地一线教师中有一定教学科研水平的教师组成。在组织每一次评课活动时, 采用随机抽调的形式来安排评课人员。另外, 评课一定要有学生参与。挑选学生代表参加现场评课, 让他们在宽松、自然的氛围里畅所欲言显得尤为重要。

氓公开课教案 篇11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理解《氓》的故事梗概,识别赋比兴等修辞手法

3、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能够结合注释读懂本诗,培养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2、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句子,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的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补充:“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正如现在的表现方式——叙事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相当于现在的表现手法——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2、默写,通假字

三、诵读课文

1、自由朗读

2、听范读

四、理清思路结构

(一)、学生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

(二)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五、分析探究

(1)第一层:恋爱

提问: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4.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5、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最后终于迎来了什么样的结果?

[明确]“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7、提问:这一部分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2)第二层:婚变

1、第三章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2、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3、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4、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5、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6、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3)第三层:决绝

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A、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没有)从哪里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B、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六、总结及引导背诵

1、总结:《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2、以下面的线索为提示,指导学生背诵。相见—定情—相送—约期—相思—结婚 桑叶起兴—呼吁

桑叶起兴—回忆婚后生活—回家被耻笑 回忆:昔日—现在—做出决定

七、布置作业

1、查找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的含义

2、将《氓》改成现代文,可以加入合理想象

八、板书:

恋爱 婚变 决绝

感情基调: 热情 幸福 怨恨 沉痛 理智刚烈 女子的性格: 温柔多情 任劳任怨 坚强 氓的性格: 老实 暴虐 三心二意

九、课后反思:

上一篇:乡镇副乡长调研报告下一篇:公司财务经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