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困惑散文(精选7篇)
这是青春期的选择,一个人到底是认真读书还是维持自我的爱好。很多情况下,两者是很难平衡的,因为你要维持爱好,就会浪费学习的时间。你要学习,一定是牺牲爱好的时间。很多父母会问,你不能高考完,在追逐你的梦吗?但是现实很残酷,时间是有限的,当你放弃你的爱好,你的优势在逐步地消失,要知道这个世界因为比你有才的人还在努力,你拿什么和人家拼呢?
这只是一个选择。我们人生处处都在选择。大学毕业后的择业问题,到底选择喜欢的工作还是为了报i酬高做不喜欢的工作。我们到底是要稳定的低薪的工作还是要高新的充满挑战的工作呢?这些都是选择。你的父母永远会喋喋不休地告诉你,找一个铁饭碗最好。你一辈子都不愁了。但是,很抱歉的是,世界总是不断在变,没有永恒的金饭碗。一些削减脑袋考进公务员的人往外面跳,出去捞金了。一些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又往里面跳,以为这里是天堂。
这是择业的选择是出口转内销。读书一般,到国外过渡,回到国内找工作,处处碰壁。很多人还没有明白一点,今时不同往日,以前一听留学生认为很牛,但是现在的企业看重的是你的能力,而不单单是你留学的背景。你的见识是你人生的第二张标签。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留学法国的学生能力很强,回到国内,从事完全没有相关的行业,业绩蒸蒸日上。这当然是一部分人。在中国,很多所谓的出国镀金无非就是国内考不好,为了一个漂亮的学历,然后去国外的野鸡大学再深造。
这是人生的选择,择业可以跳槽,甚至可以专业。但是,我下面说的择偶,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在合适的年龄,遇到自己爱的人,那叫爱情。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那就是婚姻。但很多人的婚姻介于爱情和友情之间,谈不上深爱,只是遇到有缘的人,仅此而已。在现代的婚恋是一个热门的行业,很多人抱着爱情已死,嫁给金钱的心态找到了另一半。有些人抱着爱情至上的心态输给了现实。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婚姻。
婚姻的选择其实就是自我价值观的抉择。说到底,过一辈子当然要找价值观一致或者接近的人,这是首要的。婚姻的所有的矛盾的根源在于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真正的对错在婚姻里很少出现。比如你有一个橘子,你给老婆吃还是给你老妈吃,问题就那么简单。有钱人为了财产纠纷苦恼,没钱的人为了子女的未来担忧。在婚姻世界里,很少能看到两个人恩爱绵长,不发生矛盾的人们。大部分的婚姻就在磕磕绊绊里消磨了青春的岁月。
7月, 他们毕业了, 毕业面临的选择是什么, 有些人选择了考研, 也有些人选择了考公务员, 而更多的人要面对的是就业, 话说每年的7月是毕业季, 而就业季则是从10月份的各企业的进校园活动及各类考试的报名中开始的。从毕业季到就业季, 在人生即将迈入新阶段的关键时刻, 多数的毕业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 这种困惑究竟源自何处又该怎样解决呢?这不仅给每一位毕业生脑袋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也给有关当局, 学校以及学生家长提出了一个疑问。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上至国务院下至地方高校, 都在尽力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氛围。但是, 现实中, 又有许多面临毕业的莘莘学子徘徊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留校考研, 还是争取端上“金饭碗”;是在私营企业中一展本领, 还是自己创业大展拳脚;是在繁华的都市里过起朝九晚五的生活, 还是在广袤的农村中寻找一个新的位置……在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 稚嫩的他们面临着太多太多的选择。
铁饭碗, 人人抢
公务员热,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毋庸置疑的事实, 现在社会上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把铁饭碗变成瓷饭碗”——公务员改革, 改革将把公务员原来“大一统”管理模式划分成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 69%的公务员将被划入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中, 通过职位分类和聘任制的实施, 部分公务员“官帽”将被摘掉, “铁饭碗”变成“瓷饭碗”, 独立的晋升渠道让长期困扰公务员的“天花板”问题得到破解。相对于委任制而言, 聘任制退出机制更加灵活。聘用制规定了选聘方式和协议工资制度, 为机关聘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 不仅有利于吸引各领域高端人才参与政府管理, 提高政府的规划、研究和决策水平, 也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进取空间。
继续深造无坏处
思路决定出路, 想法决定方法, 选择大于努力。很多时候人们在面临十字路口时不知道怎么抉择, 毕业了不知道到底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 但一定更要记住一点——选择大于努力。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道路, 一旦选择就要坚定的走下去, 就一定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努力了也一定会收获别人所没得到的成功。关于继续深造, 老人们总会说的一句话就是“多读点书肯定没坏处的”, 在现在的社会依然受用, 但是一定要在适合你的专业和合适你的时间去继续深造, 如果家庭条件明明是不允许, 却还是抱着一种跟风的态度去读书, 那样的效果肯定不大, 并且随之所造成的机会成本是很大的, 这种情况无异于与自己反其道而行之, 如果经济条件, 自身学习条件都允许, 那么, 请不要放弃可以继续学习的机会, 因为这种机会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
怀揣梦想到基层
今年6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内容涉及各级政府、产业化改革、中小企业等方面。国家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通知》明确提出, 自2012年起, 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 除部分特殊职位外, 均应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 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 (含3年) 的高校毕业生, 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不过, 不得不说, 对很多毕业生来说, 到基层就业, 仍不如考公务员、进国企等出路的吸引力大。
其实, 在基层, 各种专业都有发挥自己所长的地方。比如法律, 可以帮助群众维权;比如农技, 可以帮助群众致富;比如中文, 可以为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带来精神食粮。而且从今年开始, 国家规定省级以上的机关必须从有基层经历人员中选拔。虽然在基层相对清苦, 但是只要踏实肯干, 一定能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以目前国家的统筹发展来看, 无论是西部还是中东部地区, 无论是基层还是大城市, 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或是基层单位, 起点可能比东部发达城市高, 但是这类地区的就业竞争压力小, 对于普通大学毕业生来讲, 这里可以给他们很大的发展空间。
创业之路亦宽广
近几年来, 在大学生创业方面, 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实现稳定灵活就业。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以及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改变, 到商海中搏击风浪, 靠创意与技能谋求人生的“第一桶金”, 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近年来, 很多地方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有关政策要求, 对高校毕业生初创企业, 可按照行业特点, 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 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允许高校毕业生按照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 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对应届及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 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 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 对登记求职的应届及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 自筹资金不足的, 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从事微利项目的, 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 贷款规模可适当扩大。
公司更能锻炼人
“工作好找, 找一个让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没有那么简单。”正在求职的大学生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当没有考公务员, 也没有考研究生, 也没有自己创业的时候, 仍然还有很多公司打开大门欢迎着大学生求职者, 所以, 不要失望气馁, 振作起来, 哪怕是在一家小公司工作, 哪怕是要从基层做起, 在就业的过程中, 在锻炼实践中, 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惊喜回报给你。只要一步一个脚印, 一定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道路很多, 选择很多, 理论也很多, 但事实证明, 在就业的道路上, 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模本可供复制。从象牙塔一脚踏入社会, 很多毕业生在就业的道路上不那么一帆风顺。毕业就意味着要打破旧的状态进入新的状态, 新旧磨合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不适应, 无论是感情、工作还是住房等等很多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过的人生压力, 在这个时刻会突然集中爆发出来。虽然每个人面对的具体问题不同, 但压力是一样的, 因此无论走了什么样的路, 做了怎样的选择都会有困惑, 也都需要一个转换适应的过程。但随着对社会的熟悉, 这些困惑会慢慢解除。做好规划, 别怕失败, 努力了就会有一定的收获。
就业路上艰难多, 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讲, 理想主义情结似乎还主导着他们的择业逻辑。当国家和高校在目前的形势下无法快速转变发展和教育方式的时候, 大学毕业生们不能整天怨天尤人, 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将知识快速转变为能力, 进而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的难题。“不在就业中灭亡, 就在就业中爆发!”梦想的实现不仅需要勇气, 更需要拼劲。不少准毕业生可是卯足了劲, 势必勇夺考公、考研、工作的入场券。对于正在迎接就业季的广大同学们来说, 选择很重要, 既然选择了就要相信自己的选择, 就要有毅力、有拼劲, 这样才能够离成功越来越近。
人生在世,需要作出无数次的选择,因为选择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关于选择,古今中外,留下了许多的观点与看法,有人认为选择是极其平常的事情,有人以为选择是件痛苦的事,还有人则对选择持观望态度,以为选择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诸如此种,不可一一例举。
何谓选择?乃是“挑选”之意。
没有哪一天我们不要选择,选择的种类也极多,大到生死的选择,小到喝粥还是吃饭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选择就像是我们身体的某个器官一样,伴随我们一生一世,直到离开人世,更让人可笑可气的是,有的人到死之时,都还要作出选择,比如有的人,因为犯有某些要案,自己心里害怕,于是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他可能选择安乐死,也可能选择跳楼,等等。
选择其实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相信谁都很清楚选择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有的时候,只要一步选错,就可能导致终身的遗憾,甚至是巨大的失败。正如下棋中有言“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因为如此,我们都变得谨小慎微,生怕自己走错人生之路,无论做什么,我们都思前想后,思考再三,才最后作出决定,作出选择,然而即便如此,我们又能保证自己所作出的选择就一定正确,或者说于自己的人生发展是最有益处的吗?答案是否定的。生活中就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选择,在当时看来,是对的,而且周围的人都这样认为,几乎没有人持否定态度,甚至连怀疑都没有。然而若干年以后呢?我们还敢肯定地说,我当时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是最理智的吗?相信很少有人能够大胆地说出这种话。笔者就有一位朋友,当年考大学时,报考了财会专业,别人都说这是好专业,将来好找工作,然而如今怎样呢?他混得并不好,工作也找得很艰难,何况他的学习成绩与交际也都还不错,主要还是因为学这个专业的人实在太多了。倒是另一位学地理专业的朋友,大学毕业后,不但工作好找,因为学这个专业的少,学校奇缺地理专业的老师,每次他换工作都不费什么周折就能摆平,而且加之他自己努力,他在地理专业上还颇有建树。而当初报考这个专业时,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反对他,都觉得他选择地理专业不理智,可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生活中可以选择的东西很多,但也有些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比如生我养我的父母,你能够选择另外的父母吗?当然不能,这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我们喜欢还是讨厌,我们的亲生父母只能是唯一,而不可能有备选。再如我们的血型,你能随意更换吗?也是不能的,你不可能说O型血比较好,你就说自己是O型吧,当然如果你的确属于O型那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是AB型呢?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某某发出如此感叹: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父母,我为什么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啊?
选择于我们而言,是极为复杂,也是不容易把握的。面对工作职业时,我们往往会发出如此感叹:怎么选择的机会这么少,能不能多有几家单位,多给几个职位让我选择啊?而当我们在做考题时,却又不无感慨:怎么有这么多的选择呢?如果都是单选,那该多好啊。再如,有时我们在亲情与爱情乃至友情三者之间作出取舍时,我们也会倍感选择的艰难。
没有选择,我们会觉得心中不悦,然而真正有了众多选择的时候,我们就会坦然吗?未必。选择总是困惑着我们,选择让我们向往,同时选择又使我们倍感为难。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在选择到来的时候,多加思考,沉着,冷静,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成功。
早晨、睡前来一杯牛奶,已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究竟什么样的牛奶才是多喝有益的好奶?站在货柜前的我们该如何选择?因此,牛奶的种类及区别正成为现在急需普及的一个知识。在此我们同您一起来对牛奶知识进行一次扫盲。
你是不是也会有这样一种困惑,时常在牛奶柜台前徘徊犹豫,为选择新鲜牛奶还是常温牛奶而烦恼。其实,这两种牛奶各有其特点,首先我们来说说新鲜牛奶。
新鲜牛奶指的可不是直接饮用刚挤出的牛奶,而是经过巴氏杀菌法加工而成的牛奶。它通过72℃-85℃左右的.低温杀菌方式,能够在杀灭牛奶中有害菌群的同时维持牛奶中的有益细菌,将牛奶的营养成分最大程度地保全下来,并且完好地保存了营养物质和纯正的口感。但低温杀菌的牛奶保质期较短,一般不超过10天,而且必须冷藏。
另一种为常温奶,即采用138℃-142℃超高温灭菌方法对牛奶进行瞬间加温,从而将牛奶中的有害菌全部杀死。这样的牛奶在无菌状态下可保质1-8个月,而且无须冷藏。但是由于在高温状态下,牛奶的营养活性物质如蛋白、维生素、钙等元素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在这尴尬的年纪,说什么都觉得尴尬!
总在期盼脱单,如今终于如愿以偿,可现实并非跟我想象的一样!。
以前一个人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两个人的`存在;如今两个人,却比一个人的时候更孤单!。
记得以前来此时,我还是一个被情所困的傻小子;如今,都已成了当爹的人,时光匆匆,来不及考虑,更经不起折腾!。
曾经年少轻狂,伤了不少人的心;如今成熟稳重,却是满身伤痕,也许这就是自己应有的报应!。
每个人都在走同样路,只是各自走路的方试各有不同!。有些人走着走着停下了脚步,选择了珍惜眼前人,他们幸福了一辈子!有些傻缺一路狂奔,错过了沿途的风景,奔向了幻想之人,结果却是痛苦了一辈子!当被爱变成了爱着的瞬间,从此你就成为了最卑微的人,即使你放下了尊严,改变了曾经的种种,从之前的正方形,变成了现在的球形,就算你如此卑微,却依然无法满足与她,因为你选择了它!对于陌生人都能看到的,你所有为她的改变,都只是因为那一个字,而她却总是不屑一顾!
最近几年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讨论日渐增多, 但关于“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始终没有达成共识, 而且对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看法也不一, 您怎样看待现代大学制度?欢迎您的来稿!
一、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冲击
●问题: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造成工作职位缩减, 全球失业人数猛增2000万, 达到2.1亿。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 使得2009届高校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截止到7月1日, 今年大学生的就业率是68%。[1]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表示:“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2]
●讨论:
刘晓飞: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 由于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 投资需求萎缩, 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 影响大学生就业。
段明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 同比基本持平, 这个数据的公布在社会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不少人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可能达到68%, 其中有很大的水份。虽然, 实际的感觉与公布的数据有出入, 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的情况下, 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仍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孟瑞: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相应的就业岗位数量减少, 与此相反, 由于前几年我国大规模扩招等原因, 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超过岗位数量的增长速度。其次, 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部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表现出了迷茫、惶恐、担忧。
廖容:就业与经济的发展是一体的,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大学毕业生除了增强竞争力提升就业能力外, 还纷纷做出各种相应的准备。有更多的毕业生涌向政府公务员队伍;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校园继续充电, 而非就业;还有不少大学毕业生把目光投向了自主创业。
●贺祖斌点评:
今年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但这种影响是结构性的影响, 不同专业影响不一, 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受冲击最大, 而受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 基础建设、能源电力等行业反而有些企业大幅吸纳人才。据2009年本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率排名统计,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地矿类、测绘类、海洋工程类。[3]总体上看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学术争鸣
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发展机会, 大学生必须要了解整个劳动力市场, 了解职位的职责要求, 同时必须提高展示自我的能力, 而大学毕业生的技能、态度和实践能力恰恰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 是市场经济最需要而大学毕业生最缺少、最不足的。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大学毕业生应该重新自我定位, 突出自身优势, 迎接挑战。
二、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问题:“610万”成为历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新高点, 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 使得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更大的难题。据有关部门调查, 约71%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不好找工作。对于“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是否存在焦虑情绪”的提问, 有5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4]那么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呢?
●讨论:
陈丹丹: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共有问题, 不能单纯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因。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就业涉及到很多因素。
刘魁: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毕业生就业困难之间不是本质的、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而是这种冲突造成的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适应问题。因此, 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社会、政府、高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尤其是要依据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来解决。
彭淑媛:大学生就业不仅是找工作, 还要找工作所在的地方, 更找未来发展的可能……这些想法观念必然导致就业难度增加, 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因此, 我们应该对未来工作有个合理定位和职业规划, 并能够根据形势合理调整方向。
周怡娟: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是就业观念的影响, 原有的精英教育理念影响深刻;其次是毕业生工作实践能力不能满足高的就业期望值;第三是高校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贺祖斌点评:
就业问题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一定的关联, 但不是一种因果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热点, 也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 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影响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但是, 就业的主体 (大学生) 和就业的客体 (用人单位) 在就业过程中感觉是不一样的:大学生普遍都认为就业很难, 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容易;而大部分企业认为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不是太多, 而是太少。另外, 就业难的问题, 难在观念上, 难在思维方式和就业意识上。要解决目前的问题, 高校自身就必须改革:改变传统的精英就业观念, 大学生根据社会变化和自身情况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高等学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办学理念, 分层培养研究性和应用型人才,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政府、学校、个人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
●问题: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政府、学校、个人在大学生就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担负的责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就业政策和环境;有人认为学校应起主导作用,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的指导;有人认为大学生应是主体, 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靠个人能力的提高。
●讨论:
刘晓飞:从要素分析的角度来说, 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各方主要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政府等。其中,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主体, 政府起主导作用, 高校负责培养输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毕业生。只有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 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表示满意,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状况表示满足, 才能保障就业状态可持续发展。
段明广:政府应尽责任是为毕业生开辟就业渠道, 并完善法律法规, 维护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其次是高校, 一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办学质量;二是有预见性的调整专业设置, 努力做到与市场需求相一致;三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技能训练。
徐秋玲:大学生就业, 自身素质是决定的因素。面对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其次, 大学生要掌握就业技巧和转变就业观念。
王国亮:创建社会上用人单位和大学合作的就业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就业难, 社会上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不适当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 另外, 有些用人单位为节约员工培养成本只看重工作经验, 这也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困难。因此, 要让企业走进学校, 了解大学生的培养过程和模式, 同时, 让大学生进入企业, 真实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技能和素质。
●贺祖斌点评:
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到社会、高校和每个学生。它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指标, 是一个整体工程和系统工程。因此, 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无论政府、高校, 还是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个人都要扮演相应角色和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政府、学校, 需要共同努力, 齐抓共管, 拓宽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体制,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规范就业环境, 为大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就业市场。政府、学校与学生形
学术争鸣
成三者一体的网络系统:政府连同社会建立相应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 及时地反馈人才需求信息;高校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 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而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和专业要求, 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 提高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就业机制。
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问题
●问题:“降低就业期望值”是近几年提倡的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就业观念。高校就业工作中就常常动员毕业生不要因为过高的就业期望而错失很多机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必要的, 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而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是否真的过高也众说纷纭。如何衡量和评价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问题, 就业期望值到底是过高了还是过低了?
●讨论:
刘晓飞:就业的紧迫感和竞争的危机感, 大大削弱了毕业生的博弈力量和就业期望值。在最初的人才分配市场上, 研究生挤占本科生职位, 本科生抢中专生、高职生“饭碗”;到实际工作中, 这些高学历人才可能因专业不对口、才学闲用、待遇不尽如人意、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相差甚远等原因, 经过两三年积累工作经验后, 往往又开始跳槽另找门路。
陈丹丹:现在多数毕业生已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 但就算如此可能仍然无法就业, 这个时候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失落, 甚至矫枉过正出现了“能签就干”、“零工资就业”等比较偏激的行为。就业指导教师应正确引导毕业生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 使学生在矛盾中及时寻求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 以促进顺利就业。
廖容:解决就业难问题只是一味的要求毕业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是很难奏效的, 因为从经济角度来说, 从进入小学到大学毕业, 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至少要花费十万元人民币, 每个毕业生都会希望能尽快的回收所投入的教育成本, 所以就业的期望值不能太低了。当然, 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也是不合实际的, 毕业生放弃一步到位的就业期望值, “先就业, 后择业”也不失为良策。
孟瑞: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问题应包括两个方面, 既有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问题, 也有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低的问题。这两个方面同样重要, 不管是就业期望值过高还是就业期望值过低, 都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都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应该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适当的人在合适的工作岗位, 所做的工作与自身的能力相匹配, 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贺祖斌点评:
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估量, 是对自己多年求学投入的时间和物质回报的一种期望。我认为“就业期望值”是一种自我调节器, 是可以随着自己的能力和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博弈中寻求最佳值, 因此, 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提倡“合理调节就业期望值”要比单纯提倡“降低就业期望值”要合理的多。实际上, 这种期望值需要把自我认知期待和社会需求实际相折衷, 但不少毕业生往往很难正确把握这个度, 容易出现极端, 或者自我评价过高, 目空一切;或者妄自菲薄, 望洋兴叹。这两种心态都容易对学生的求职之路造成负面的影响。在“合理调节就业期望值”中, 提倡大学生能学以致用, 发挥专业所长, 凭自己的真才实学, 将自己的“高期望”转变成为现实。另外, 一些欠发达地区、生产一线、民营企业人才短缺, 毕业生应该也把这部分纳入“就业期望”, 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更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五、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问题
●问题: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同时, 对高校毕业生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 并且给予小额贷款及一些社会补贴政策。但从实际情况看, 目前高校毕业生在自主创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 如缺乏启动资金、缺乏市场经营经验、心理承受力弱、创新能力不强、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等。
●讨论:
陈丹丹:创业政策体系包括创业教育、创业促进政策和创业保障政策 (如融资政策) 等方面。发展毕业生自主创业, 外部环境必须有创业政策的支持;高校内部需要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课程, 并纳入课程体系当中,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彭淑媛:目前, 大学生的创业政策比较全面, 但应在细节上做调整:首先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大学生有知识, 但没有资金、经验、社会关系等;其次, 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基础上, 要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创业目标, 鼓励大学生创立科技型的企业, 而不是从事简单化的经营项目;第三, 尽量减少限制条件, 使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资金与资源的毕业生能自主创业, 并得到政策支持。
王国亮:根据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问题, 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政府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政策保障;高校有必要在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社会要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公众舆论环境, 形成利于创业的良好氛围、努力促进就业的公众舆论环境, 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刘魁: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 应在支持性政策基础上补充保障性政策。支持性政策只是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支持性的保障;保障性政策是保证毕业生创业应享受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要保障支持性政策的有效实行。让毕业生明确自己拥有的合法权益, 更好地自主创业。
学术争鸣
●贺祖斌点评:
毕业生自主创业将成为未来高校毕业生的一条重要途径。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 从注册登记、资金支持、人事档案制度及创业教育与培训等方面都给予了优惠, 客观上是有利于促进毕业生的创业和就业的。当然, 在现实的大学生创业过程中, 仍存在资金短缺、场地限制、经验不足等困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同时, 应该做好顶层设计, 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 健全创业服务体系, 同时, 加强创业培训和孵化基地建设。当然, 大学生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研究生就业市场中的价值重建
●问题:随着研究生扩招, 毕业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多, 往年这些“皇帝的女儿”现在也愁嫁了。根据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 今年近3成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不理想。各大招聘会上, 研究生与本科生抢一个职位的现象屡见不鲜。研究生高学历为何走不上就业的阳光道?研究生就业市场中的价值重建问题越来越受关注。
●讨论:
刘晓飞:面对研究生就业市场出现的困境, 一方面高校应转变研究生培养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对课程设置和培养重点进行适当调整;另一方面研究生也要转变观念, 在求职就业中摆正心态, 争取更好的发展。同时, 研究生必须做好择业中的自我定位:一是行业的选择, 要根据所学的专业和自身的能力、特点选择行业;二是区域的选择, 择业时要充分考虑家庭、性格等各种因素,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区域;三是单位平台的选择也比较重要。
陈丹丹:毕业研究生要调整心态, 在新的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下, 重建新的价值观及择业观。研究生一旦构建了合理的价值观及择业观, 就会表现出具有明确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精神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 毕业研究生应该客观面对社会需求, 综合自我定位, 选择工作岗位。
徐秋玲: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研究生应该在就业市场中反思自己的价值, 并且进行价值的重建。第一, 在研究生就业市场上, 不仅看重专业能力, 更看重实践能力, 研究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应该关注本专业的应用价值。第二, 提升研究生的“软实力”, 求职者与招聘单位之间需要的是沟通与互相理解, 而不只是专业技能的供给与供需求。
廖容:价值重建依赖于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 是影响择业观形成的重要内因, 人才培养方要引导研究生重建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念, 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充分的发挥研究生的就业优势, 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服务国家、地区需要结合起来, 到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另外, 继续深造、出国留学、自主创业也是一种选择。
●贺祖斌点评:
高投入的教育当然希望高回报的岗位, 研究生择业期望值高是可以理解的。但由于受研究生择业目标短期化、择业趋向功利化的影响, 多数研究生择业集中在热门专业和大城市一些待遇优厚的行业, 从而导致局部供过于求。而一些地处边远地区急需人才的用人单位又得不到高层次人才。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构性不平衡, 势必造成教育成果的贬值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要解决这些问题, 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 一方面, 要引导研究生重构理性的择业价值观念, 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克服择业功利化和择业目标短期化的倾向;另一方面, 要改革课程结构, 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加强专业的应用性。此外, 加强对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 通过对研究生的就业政策和择业道德指导, 引导毕业研究生在国家就业政策允许范围内选择职业。
七、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
●问题:智联招聘发布的《2009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 四成在校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但认为自己能够找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比例仅为8.4%;对找工作感到忧心忡忡的大学生比例达到33.2%;感到就业形势严峻、很难找到工作的比例也达到了15.4%。[5]负面消息常见报端, 很多大四学生变得越来越焦虑、迷茫和无助。因此, 如何调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
●讨论:
王国亮:完善自我, 塑造自身生存本能是大学生就业心理提高的重要途径。要求大学生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 以平常心面对, 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排除诸如不满、愤感、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终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就业观。
彭淑媛: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需要高校与学生的协调合作。高校方面, 除进行应聘技巧的指导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 指导学生做好可能面临各种失败的预警机制, 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等;学生方面, 则需要摆正心态, 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合理地进行失败归因, 把找工作视为一个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过程和学习地过程, 在失败中不断调整策略、积极应对。
段明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注重心理调适。首先,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 主动捕捉机遇, 要明确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自己相应的能力。其次, 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困惑, 产生不良情绪时, 用广泛的兴趣爱好转移情感和精力。
学术争鸣
徐秋玲: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要学会心理调适:一是接受客观现实, 调整就业期望值;二是坦然面对挫折, 提高心理承受力;三是开拓进取, 勇于创业。
●贺祖斌点评:
由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心态、大学生人格特点等主客观因素导致各种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出现, 切实解决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提高就业率, 对促进高校发展、社会和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就业本身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 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 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不可避免的,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 关键是对于这些不良心态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因此, 毕业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 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 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
八、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效机制的形成
●问题:目前, 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就业指导机制, 但其有效性参差不齐。比如, 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比较窄;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和优质的就业指导教材;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 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 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因此, 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效机制越来越紧迫。
●讨论:
刘晓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以学生为本, 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二是以就业指导的人员为本, 加强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 培养具有“职业化、专业化、专门化、信息化”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廖容:形成完善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 一是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 采用包括课堂、报告、基地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二是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 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 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拓宽、完善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孟瑞:如果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只停留在就业政策说明、信息提供、应聘技巧指导的模式上, 就很难使就业指导工作持续而有效的开展。因而, 高校应当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拓展就业指导的功能,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念、理论及模式框架, 努力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刘魁: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看, 虽然面向学生的就业服务平台基本建立, 但部分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就业指导功能应该包括:就业信息中介、高校毕业生推荐、就业市场建设、择业技巧指导、就业政策咨询、毕业生离校服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等。
●贺祖斌点评:
就业指导工作一个最为关键的作用是要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提供切实的指导与服务。其内容庞杂、信息多样、技术难度大, 既要面向市场, 又要面对学校的办学实际, 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 只有形成有效的机制才能更好地把这项工作做好。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必须加强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职业化、专业化、专门化、信息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才能使就业指导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高校而言, 建立“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组织机构, 邀聘专家学者组建和扩充学校就业指导的兼职队伍, 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除了高校责无旁贷外, 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各要素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政府等也要发挥各自的作用。
九、“被就业”现象背后的原因
●问题:官方发布消息称, 截至7月1日统计,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 同比基本持平。[6]一些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外公布的就业率, 更是达到了80%-90%以上。很多人发出疑问:目前就业形势非常困难, 就业率有这么高吗?一些学生在网上披露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发生“被就业”现象。
●讨论:
陈丹丹:由于在统计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的空间, 就业率的公信力已经受到不小的伤害。鉴于此, 目前一方面要逐步淡化由行政主管部门施加于高校的就业率指标压力, 以减轻高校就业率造假的冲动。另一方面, 需要建立一套更科学、更权威的高校就业率统计体系。这样才能更有力地保证高校就业率的真实性。
李娜:所谓“被就业”, 即学校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透过“被就业”这个现象, 我们认识到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过分强调就业率却忽视对就业情况的跟踪和调查;其次, 高校的就业主管部门没有按市场需求有效地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 缺少适时的就业指导工作。
刘魁:“被就业”现象背后原因错综复杂,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主体的共同责任。首先, 政府对高校的督导制度的不完善与核查制度不严是“被就业”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其次, 学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生存需求, 盲目追求政绩与就业率是导致“被就业”现象的直接原因。最后, 学生的维权意识淡薄, 学生话语权低, 工作目标迷茫也导致了大学生“被就业”现象“蓬勃兴起”。
学术争鸣
彭淑媛:“被就业”现象的根源高校在于就业率指标压力。对此, 专家建议建立就业率调查机制。具体涉及到:学生个人、企业及学校。这个跟踪系统主要对《就业协议书》上的内容进行跟踪核实, 并通过打电话等形式询问学生和《就业协议书》上标明的就业单位, 来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确认, 从而防止“被就业”现象的出现。
●贺祖斌点评:
各种现象和证据显示, 掌握着教育资源的高校、政府主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都成为了虚高就业率的推手, 问题的源头在于高等学校由于缺乏其独立性, 在资源上过分依赖于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 而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又简单地以“就业率”作为政府部门确定高校拨款、招生计划的指标。由此看来, 要避免这种“被就业”现象的出现,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政府主管部门不能用就业率作为考察高校教育质量的政治指标,
避免在对高校评价模式上简单的数据攀比;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加强适应性改革, 建立有效的就业机制,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问题的源头在高校, 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却在政府主管部门, 让就业统计数据真正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 而不是为部分人的政治功利服务。
十、就业能力与大学课程的改革
●问题: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 “就业鸿沟”问题日益凸显, 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7]出现“就业鸿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毕业生的知识结构陈旧, 一毕业就过时。
●讨论:
孟瑞: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课程改革二者之间应协调发展。首先,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就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 大学课程应与时俱进。其次, 高校不应该是脱离社会的独立王国或者是象牙塔, 而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心, 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段明广:在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制定上注意加强基础, 拓宽专业, 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 聘请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指导师, 增加与企业、社会的交往,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王国亮:大学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往往忽略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培养, 因此, 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就需要高校按照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系统构建与就业市场接轨的课程体系。
徐秋玲:要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选修课程, 课程设置多样化, 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 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强学科交融, 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性课程。课程结构的设计要结合人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 并体现出基础性与专业性、统一性与灵活性、实用性与发展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贺祖斌点评:
大学为培养人才而设, 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是需要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的。目前, 我国高校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效性仍显不足, 这既与大学生素质结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关, 也与课程建设有关。大学课程改革是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课程又是大学生培养的核心内容, 因此, 要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培养的质量, 使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一致。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大学课程改革, 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变化的趋势, 及时进行课程改革, 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 最近几年被社会各界关注。年复一年, 这一难题一直都没有解决。大学生就业招聘会总是挤得水泄不通。虽然政府有关机构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数据与大学生自己“被就业”的感觉有差距, 但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都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2009年有610万大学毕业生作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 进一步引发我们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深入思考。在就业市场中, 大学生、农民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是三大就业群体。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更是雪上加霜。就此, 广西师范学院贺祖斌教授组织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召开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术研讨会, 针对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十个专题展开讨论, 并整理出“困惑与选择——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讨成果。观点可能不尽相同, 但不同的观点和视角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尹蔚民.城镇登记失业率4.3%大学生就业率68%[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cj/cj-gncj/news/2009/09-09/1857259.shtml, 2009-09-09.
[2]中国教育新闻网——就业专题.聚焦2009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下, 就业之路在何方?[EB/OL].http://www.jyb.cn/zt/jyzt/2008/jyzl/, 2009-10-27.
[3]邵娟.大学生就业关键看年底同时发布全国高校专业今年就业率排行[EB/OL].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jb/20090508/ctjb708456.html, 2009-05-08.
[4]中国新闻网.应届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2/24/content_10881148.htm, 2009-02-24.
[5]智联招聘.智联招聘2009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EB/OL].http://article.zhaopin.com/pub/view.jsp?id=148451, 2009-06-15.
[6]邹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68%水份有多少?[EB/OL].http://news.dayoo.com/club/57818/62312/62322/200907/09/62322_9850554.htm, 2009-07-09.
一、散文教学中的两个“注重”
(一)注重散文文本自身的特点
散文是除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一种比较散漫、自由的文体,是作者真实感情的自然流淌,和其它文体相比,散文的情感表达方式灵活而富有变化,它重在抒发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传达作者真实的个性与情感,不论是叙事、写景、抒情还是哲理散文,其实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谊和志向。作为读者,我们品读散文的关键在于体会作者的独特感悟及情感的微妙变化。所以,对散文文本的解读必须和作者本人联系起来,通过作品感受作家,通过作家来鉴赏作品,如果忽视文本背后的相关内容,必然会影响到读者对文本的独特理解。王荣生教授曾说对文本的解读可以从体式入手,把分析视角逐层“下移”,从散文到某种类型的散文再到某个作家的某种类型的散文,在逐步下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文本中最值得教的地方,找到文本解读的关键点,这样解读散文文本,才能品读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情感。比如在解读朱自清的《绿》这篇文章时,通过采用“下移”的方法分析,可得这是朱自清的一篇游记散文,同时也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美文,在此基础上来选择教学内容时就不可忽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对比的运用、想象与联想、人称的变化、动作的描写等多角度进行赏析。
(二)注重对散文语言的品读与体悟
王荣生教授说:“为了使散文的情感更能打动读者,作家一般要采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偶、通感、夸张、借代等等,来增强散文语体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散文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1]这是由散文的语体特征决定的,从文本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应是散文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写作和国文教学中都提到要“不放松文字”,在他的《<文心>序》中讲到“只注重思想而忽视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重新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放松了文字,不但不能丰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以学生原有的语汇来理解文本的主旨,也只是浮光掠影,因此散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能够沉入词语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比如《绿》这篇散文,作者最着意和用力的地方就一个字——绿,因此必须重点分析和“绿”相关的词句,如“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醉人的绿”“满是奇异的绿”“女儿绿”,这些词语都是全文的关键词,需要仔细琢磨。比如,声调的选择,“油(顿)、油(拖长,扬)的绿(顿)意(顿)”“闪(顿)、闪(拖长,扬)的绿(顿)色(顿)”。又比如词语的搭配,用“醉人、奇异”和“绿”相连,引起我们的疑问与好奇,值得仔细推敲。
二、散文教学中的四个“关注”
(一)关注学情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技能、技巧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对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但无论教学内容如何精彩它都不能违背学生自身的学情,因为教学的对象不是教材本身而是一个个独具个性、活生生的学生,太容易、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内容不需要教,太难、教了学生也难以理解的内容不能教,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兴趣、疑点和难点,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看文本能够提供哪些教学内容,又要看学生能够接受哪些内容,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预设目标过高或过低,应依据现实学情及时调整,要把“学情”作为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前提。
(二)关注意旨
“散文是抒发个人情思的文类,是作者抒发自己对事物看法、态度、情感的文类。散文中会写到一些事实,即人、事、物、景,但写事实不是目的,通过它们表达出作者的态度、看法、情感,才是写作的意旨所在。”[2]因此,散文阅读与散文教学应关注人、事、物、景背后作者对它们的态度、看法、情感等,要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要和作者的心灵相互碰撞,触摸作者的心灵和情思,体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也就是深入领会作者创作的“意旨”所在。由此可见,“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而是放在通过对对象的描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上,通过作者的语言体察描写对象内在的倾诉、折射的理性、作者的情思、人格的魅力。”[3]把“意旨”,也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等作为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内核,同时也要处理好文本事实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例如:《绿》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只停留在对梅雨潭“绿”的美丽描写上,必须关注美丽背后作者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对生活及生命的热爱之情,但也不能只关注情感,也要学习文本中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的方法。
(三)关注个性
在传统的散文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关注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规律,而忽视了对文本的个性化追求,对所教的每一篇散文都把重点放在“神”上面,所谓的“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有怎样不同的见解,教师都会把学生引入到自己所预设的主旨当中来。方智范先生曾说:“任何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都是以牺牲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代价的。”在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解读理念引领下,对同一作品的解读,不同时代的读者与同一时期的不同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篇文本的理解也会大不相同。我们之所以要学习一篇篇的文章,正是因为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和独特价值,因此散文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只顾遵循所谓的“规律”,而不考虑文本特有的个性,将一篇散文教成一类散文甚至将所有的散文都教成一类散文,必须处理好文类共性与文本个性之间的关系。
(四)关注内外
“文本的‘内是指作者呈现给读者的客观存在的文本,以及这种文本的‘思想和艺术;文本的‘外是指离开这个客观存在的文本向前追溯(如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背景等)与向后迁移(对作者思绪所作的引申延展等)”[4]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需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写作目的及当时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要深入解读《绿》这篇散文,我们需要知道“朱自清曾把他的散文分成两类。一类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如《背影》和《给亡妇》;另一类却是废了力气磨成的,是一个有意的尝试,如《春》和《绿》。”[5]因此,面对这样一篇费了力气琢磨而成的、具备古典美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不可忽视对文本语言美的品味。但在散文教学过程中要分析主次,文本的“外”在理解文本过程中只起到辅助性作用,散文教学必须“让文本自己说话”。比如《绿》的解读,作者已经是第二次到梅雨潭了,为什么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作者到梅雨潭的时间——秋季,并且是个阴天,一般情况下到了秋季植物的叶子可能大都已经发黄,失去了初春的嫩绿、盛夏的翠绿,但梅雨潭却有着“醉人的”、“奇异的”、“碧玉般”的“女儿绿”,作者在“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这样一个季节,似乎又发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作者才会“惊诧”,也才会在下文把梅雨潭的“绿”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
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注重散文文本自身的特点及散文语言的品读和体悟,关注学情、作者的创作意旨、文本的独特性及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通过对作者独具质感的、精致语言的分析,深刻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及文本意蕴。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4]李冲锋.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重构[J].中学语文,2013,(1):18.
[3]范维胜.摒弃初中散文教学的“去散文化”课堂[J].教学月刊,2013,(5):49.
[5]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建: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2:206.
【选择的困惑散文】推荐阅读:
粽子的选择散文05-30
《妞妞的困惑》教案07-27
教学的优势和困惑09-24
论课改下减负的困惑10-12
放弃也是一种选择的散文06-03
特殊教育的困惑和思考06-18
基础教育的困惑和出路11-07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困惑01-02
蒲公英的困惑五年级作文07-17
小课题研究的心得与困惑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