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精选6篇)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 篇1

【摘 要】以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为例,分析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的产业背景,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开发进行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产教融合 课程开发 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24-02 产教深度融合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对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现职业教育跨越提升具有战略性意义。“产教深度融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在不同场合和媒体对“产教深度融合”做出了强调和指示。最近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各职业院校要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不仅能够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

一、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的产业背景分析

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高职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依托柳州众多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和模具企业,以此为产业背景和土壤。柳州是广西汽车工业城,2014年1~6月,柳州市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00万辆,汽车销量约占全国销量的8.72%。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东风柳汽公司等主机厂形势喜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相关的汽配行业也处于稳健发展阶段。作为汽车行业中最重要的工艺装备之一,本地汽车模具产业得到了同步发展。本地模具行业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如制造过程的CAPP、CAM技术、并行工程和协同设计以及虚拟制造等内容的模具数字化技术等等。这些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有必要依托地方产业,以校企合作形式,开发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具制造综合训练是本专业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果此课程由校方单独开发,会在师资、设备、学习项目、工作环境上与职场有明显差别。为此,我们与广西最大的模具企业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臻公司)对接,共同开发了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开发的设计

产教深度融合实际上指的是“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全过程深度融合式发展,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阻隔”,多方融为一体,构建发展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点在于凸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职业素养+技术技能”的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汽车模具制造业为平台,开设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在新开课程中把基础性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在企业的生产实例中深化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培养“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复合人才。我们根据在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机加工单项训练学习的实际情况,依托柳州模具企业的优势资源,把传统课程从校内教室课堂转移到以企业车间为中心。课程环境为真实的企业环境,学生有了“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承担为期六周的模具生产任务。在真实而又陌生的企业环境,学生被统一安排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感知、学习、接受新设备、新工具、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等,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最终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技能与职业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凸显“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职业教育映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开发过程及模具制造工艺流程,掌握大型铸造模具的生产特点,掌握拉延模、修边冲孔模的钳工制作、数控加工、装配、调试工作过程,初步获得模具制造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亲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协作完成模具生产任务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我建构完成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社会能力。

(三)与模具生产企业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内容。按汽车模具的实际生产过程以及相关岗位职业标准来制定教学内容,共确定了三个工作岗位,分别为模具泡沫成型制作、模具组立及数控加工、模具钳工制作,此外,增加企业安全教育、企业文化体验、课程总结评价内容。以此来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并进行轮岗学习。

(四)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实施。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负责课堂教学,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模具制造训练指导书等。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为:聆听教师讲授→模仿操作过程→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本课程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对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模具制造的实际过程循序渐进安排学习任务。学生以企业准员工身份,亲身感悟汽车模具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在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模具制造的技能和方法,还提高了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管理协调、抗挫折能力,培育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尽早融入社会,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企业对本课程建设非常重视,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提供了优秀的指导教师,还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作为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主要有:企业内部典型案例、模具结构图、常用汽车模具标准件手册、设计标准、设备说明书、生产规范、模具工作的虚拟动画、生产视频等。做到了学习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完全一致。学校回馈给企业的方式有团队教师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部分优秀学生毕业后会留在福臻公司工作,企业获得了长久性的技术人才资源库。这些助力校企长久深度合作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五)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参与的课程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探索出了一套确定可行的考核体系,优化考核内容、手段,构建校企齐抓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让企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学生三方有效参与考核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三方进行评价,分别是企业评价。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企业工作表现打分,主要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情况,所占比例为50%;学校评价,根据学校专业教师平时掌握的情况打分,包括工作考勤、课堂表现、学习日志的填写、学生综合测评情况等,所占比例为40%;学生自我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情况自我进行评价,所占比例为10%。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反思

依托地方产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遵循教学系统设计基本规律,进行课程开发,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参加生产实践学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有效方法。本课程在教学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企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学生均为“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部分学生吃苦精神不足,遇到困难会退缩,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因性格差异、同事关系、利益相关,易产生心理落差,不能与企业工人师傅打成一片,这给学校和企业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尽管做了大量的安全教育,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隐患还存在。教学实施中,必须把学生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加强风险管控,按计划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风险教育,以一些事故案例来警示学生,杜绝各种意外事故发生。每天早上班会均要强调安全问题,且现场有安全员进行巡回检查,安全教育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朱芬芳.浅谈模具课程设计体会[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吕玉充.《冲压模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 篇2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产业的结构调整日益升级, “互联网+”正在日益深入各个产业, 市场急需一批与之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因此,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结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培养出一批适应产业升级与发展的优秀人才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产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产教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产教融合就是根据经济市场中的产业结构来定位相关人才的栽培, 培养出一批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进行产教融合是必然的走向, 其中的市场营销专业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选择合适的产业与市场营销人才结合起来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在产教融合的视角下, 进行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的策略

目前, 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主要是以本科的市场营销专业为模板进行开发, 没有自己的特色, 所以结合不同的产业开发出自己的特色课程就显得很迫切。首先, 可以开发出有关商贸服装类的专业课程。由于商贸服务产业中又涉及零售业、批发业、仓储业、交通运输业、包装业、广告、保险业、金融业等。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加大对这些产业的课程开发力度, 深入进行剖析, 培养出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 多开发一些有关“互联网+”的基础课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提高, 互联网走进了家家户户, 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企业未来想要发展得好, 势必和互联网技术人才的培养分不开。高职院校可以多开发一些互联网类的课程, 比如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电子营销、互联网管理与开发等, 使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具有“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与竞争力。最后, 多开设一些校企合作的实训类课程。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中, 实训课一直都是独具特色的。但是当前大多数的实训课都是在教室里或者是机房校内的场所进行, 没有和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其实产教融合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 工作和学习的相互结合, 开设一些校企合作类的实训课程是必然趋势。校企合作实训课程的老师应该以企业的师傅为主, 学校的老师辅助做好相关课程知识的教学工作, 这样企业师傅可以直接把技能教给学生, 避免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前的讲解。

三、在产教融合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的保障

在产教融合的视角下建构一套完善的课程保障系统才能实现对课程目标的有效保障。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 (1) 广泛应用学徒制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中要发挥企业培养人才的主体作用, 弱化老师在实训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鼓励市场营销专业和企业加强合作, 共同探讨多种形式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 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当今世界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高职院校的培养只有紧跟企业发展的脚步,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才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同时, 企业只有加强和院校合作, 院校才能输送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所以,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保障。 (3) 高职院校要对现有的教学制度进行改革。在和企业的合作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就不能再是以前的一卷定成绩, 而应该结合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表现和掌握技能情况给予评定, 学生如果给企业的师傅留下了好的印象, 让企业师傅满意, 那么这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就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 (4) 高职院校寻求形式多样的办学方式。可以是股份制办学, 也可以是混合所有制办学, 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调动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 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办学要响应国家的政策发展, 为企业发展输送优秀的营销人才。

综上所述, 产教融合视角下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应该推广学徒制教学的应用, 加强和企业间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革新现有的教学制度以及寻求形式多样的办学方式。产教融合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 还有利于促进企业未来的良性发展, 值得大加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璐.基于行动导向的商贸类课程改革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9) :31-32.

[2]费美扣.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重构与实施[J].江苏教育研究, 2014 (27) :2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 篇3

摘要: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以“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注重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建设,以对接广东服装产业、服务广东经济建设为目标,以校际合作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专业发展为纽带,通过举办服装设计大赛,产学研高峰论坛,开展校际交流、企业培训、校企招聘会等活动,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沙溪理工学校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表现出“融合-分享”的鲜明特征,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的“融合-分享”式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 服装职教集团;融合-分享;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09-03

一、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广东省各行业开始探讨集团化办学,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动职教集团研究,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服务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我们重点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下功夫,逐渐形成“融合-分享”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二、“融合-分享”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基本概念与目标

“融合-分享”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是沙溪理工学校在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以服装职教集团为基础,整合学校、企业、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的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并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来建设这个平台,同时由参与建设的各方分享共建资源。

新加坡发达的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合作、交流、融合、分享,这表明“融合-分享”共建共享资源模式具有强大的支撑面。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服装职教集团依托地方产业经济,对接广东服装产业、服务广东经济建设,通过集团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发展、培养专业实用人才,形成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融合-分享”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通过该平台建设,充分整合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各自的优势资源,优化集团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资源互补、政策共享、连锁培养、科学发展的目的,走出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三、 六大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

沙溪理工学校以本校服装专业为基础,积极发展广东省服装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促进“三个结合”:社会需求与办学方向相结合、产业发展和专业建设相结合、教学组织与生产过程相结合,与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中高职衔接、学生顶岗实习、师资培训、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等八大共建共享合作平台。

(一) 政府投入建设基础设施平台

为推进沙溪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沙溪镇大手笔规划建设面积6万平方为的“中国·沙溪创意设计园”。着力打造“软实力”优势,为了支持沙溪理工服装专业发展,同时也为了推动沙溪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沙溪镇适应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携手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办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学院建成后已经逐渐成为集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

(二) 中高等教育共建三二对接平台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证高职院校对口中职学校自主招生三二对接,在服装职教集团框架内,致力推进中高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学历教育,已经有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山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东莞纺织学校等学校进行三二对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三二对接,以后集团内将有更多学校进行三二对接人才培养。

(三)暴风科技打造“互联网+电商”校企合作平台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发中心与中山市暴风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三方共建中山市服装行业电子商务产学研合作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新组建的暴风服装电商公司领头携众多优质服装供应商组建联盟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运营管理,学校和研发中心的师生、设计师和服务服装行业多年积累的企业资源无缝融入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以B2B2C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建O2O平台,同时提供众多学生创业创意创新岗位,如设计开发、分销、推广、美工、客服、物流、质量检测等岗位,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

(四)高峰论坛搭建服装行业高端交流平台

沙溪理工学校把专业建设建立在行业发展的技术前沿,服装职教集团以此为基础,不断推动行业发展升级。2009年举办服装行业产学研高峰论坛,2010年举办“天竹”杯休闲服装设计大赛,同期举行的服装产业产学研高峰论坛,2011年举办广东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暨与粤港澳服装业对话论坛,2012年举办广东省服装职业教育集团服装行业产学研高峰论坛,2013年举办第九届天竹联盟代表大会及服装产业高峰论坛,2014年举行“深化产教融合 促进校企合作”论坛。其中2011年12月13日,由国家教育部主办,广东省教育厅和中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广东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暨与粤港澳服装业对话论坛 》在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举办,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广东省许瑞生副省长、全国70多间高校领导专家学者到会。

(五)专业成长促建师资培训共享平台

经常举办广东省教师培训,2011年,广东省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培训在沙溪理工学校举行,2013年,广东省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培训在沙溪理工学校举行,沙溪理工学校承办广东省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活动总结交流会。2013年以来,沙溪理工学校成为广东省教厅组织的校长国家级培训基地,先后有广东省校长培训班、甘肃省校长培训班、云南省校长培训班等先后来到沙溪理工学校,接受专项培训。

(六)信息化教学资源云平台

服装集团以数字化教学资源为载体,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已经初步建成有行业企业参与、信息量大、专业特色鲜明、使用方便快捷的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我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资源丰富,包括课程展示、资源库、校企合作、师资团队、顶岗实习、在线学习等栏目。为了实现平台的信息化、开放化,我们开发出了实训教学的视频同步系统。此外,我们将与企业合作,将相关课程视频引入企业以方便培训员工。

四、 “融入-分享”模式共建共享资源平台的创新点

(一)集团发展为“融入-分享”模式资源共建共享凝聚了强大合力

资源整合既需要充分发挥集团核心的带动作用,又需要充分发挥集团的凝聚力、号召力。沙溪理工学校之所以能够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不断推出新项目、新成果,最关键的是充分调动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积极性,形成了“一主多元,四方协调”的集团管理机制,从而为共建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多方共赢为“融入-分享”模式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

沙溪理工学校以本校资源共建共享为基础,与政府谋求职教支撑多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共识;与行业企业谋求校企合作的共识;与服装职教集团内的中高职学校寻求中高级人才培养的共识。沙溪理工学校在谋求三大共识的基础上,把优质资源集中起来,实现了八大资源平台的迅速崛起,四方资源合理融入集团,各方从中分享更多的共享资源,这种共享共建模式,抓住了职教集团发展的关键要素:利益共享。

(三)示范性建设为“融入-分享”模式资源共建共享注入强大活力

服装集团共建共享优质资源肇始于全国示范性学校的创建,然后成为示范性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当这个资源库建设与服装职教集团的内涵发展相结合,这个项目便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根深才能叶茂,植根于学校服装专业雄厚校企合作基础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一旦遇到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这个项目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四)产教融合为“融入-分享”模式资源共建共享拓展广阔空间

沙溪理工学校紧紧依托和服务当地服装产业,对接产业办专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对接产业链”的专业建设模式,这一模式体现了产教对接的特点。在这一模式的主导下,服装职教集团的价值取向更加清晰,学校资源平台建设方向更加明确,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与探索会更加活跃。

五、“融入-分享”模式共建共享资源平台的近期效应

(一)产学研成效显著

通过产学研培养的师生,成为纺织品实验室的主要技术力量;师生集体开发设计的酷侣品牌休闲装,获得2012广东时装周最佳休闲装设计奖;集团内聘请了有多名十佳设计师,而且先后培养出杨珊、陈雅洁、林永健三位广东省十佳服装设计师,与江苏南通东帝合作开发的服装,打入了2010上海世博会,并获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2012年8月,集团内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获得2011年度中山市科学奖励最高奖——“产学研合作奖”,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基地落户中心,已于2014年12月18号获得广东省人社厅批准。沙溪纺织服装学院顺利通过“沙溪服装专业镇产业学院协同育人基地”。

(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

学校不但率先创新了中职学校与高校合作创办高等职业学院的新鲜经验,使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升级的愿景变成了现实。同时,集团内部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升学、招生、实训、就业等一条龙服务为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职业教育发展更加贴近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一改革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将是长久而深远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正是“互联网+职业教育”在信息时代的最新成果,在服务教育和产业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校企合作趋于成熟

学校立足地方经济,依托产业办专业,“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不断把学校的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引企入校,举办校内企业,建立教学生产线,与企业共建教学实训室,完善教师工作室,建立教学工厂,推动学校专业建设与企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呈现多样化、长久化、全面化、特色化、专业化的特征。

六、“融入-分享”模式资源共建共享的努力方向

(一)以沙溪服装创意园区为基础,打造产、学、训、研为一体的集团化办学

将继续加强与沙溪服装创意园区合作,沙溪服装产业链一体化的集中办公、设计、研发、展示、检测、展示、发布、采购、电商为一体的产业链集群,聚集沙溪本土服装品牌。整合创意园区的资源,在产学研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人才培养,加强项目研究等方面合作,进一步拓展我校的集团化办学。

(二)进一步推进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我们还应该继续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继续探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在集团内让更多的学校参与全面合作,制定中高职衔接课程和教材开发等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非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三)优化资源共享,打造集团师资培训基地

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长期的合作,吸收企业行业优秀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参与到教学和科研中,以迅速提升学校师资力量。从长远来看,职业学校教师需要有优质的实践学习环境,与企业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进行实践探讨学习。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打造“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广东省服装教师培训基地”,丰富集团共建共享资源的内容,进一步服务市场需求,服务产业发展。

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服装职教集团建立优质资源库,实现共建共享的重要目标,沙溪理工学校希望通过“融合-分享”模式共建共享资源平台,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深化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之后的建设,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质量提升、特色办学方面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5月5日.

[2]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2010年6月.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年3月.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1]202号文,2011年9月21日.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 篇4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它不仅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信息科技对会计工作者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资源整合,课程的设计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兑现,如何进一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会计教师需要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微课平台的产生和移动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使得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能够在未来实现移动学习和跨时空、跨地点的学习,更好的提高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一、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开发现状

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常常以章节和小节为单位,章节的划分例如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初始化、账务处理系统模块,报表管理系统模块、工资管理系统模块。我们将各章节在细分成个小节。以从主干到分支、每个知识点从了解,然后到应用的方式构建和完善课程知识点。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以“面”为单位,围绕某一个课题和线索进行讲解,涉及面比较广,在课程的时间上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会计电算化微课程,将知识点进行细化,去结构化,一次将清楚一个知识点。

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会计电算化》微课设计与构建思路

目前主流的微课时间一般分为3分到5分钟,5到10分钟,而15到30分钟的`课程则可以作为小型专题进行学习。以点为单位,用较短的时间将某一个问问题和概念讲述清楚即可。所以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构建中,每个分项知识点,能够独立的进行课程知识点的讲述,然后整合起来又有一个逻辑体系。会计电算化的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习者在任何地点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学习指定内容。

(一)利用章节知识点以及实际操作来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在系统初始化模块里面的账套的设置和数据备份知识点,我们进行微课的开发模拟了两个案例进行讲解,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快速的进行实务操作来进行课程的开发。将整块的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微课可以抽取大家比较关注的,比较难的点,比如账务处理(总账)账套期初数据录入等。

(二)我们利用动漫短片等形式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微课的讲课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把握好知识点,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知识点的构架,这个是比较关键的。在传统的课程一般是课程导入,知识点讲解,课堂联系和课程小节等。而利用动漫短片等多媒体手段,我们可以进行故事的绘制来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形成若干个微课动漫系列小短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

(三)《会计电算化》微课制作设计构建思路以及案例分析

例如我们以会计电算化中的创建账套为微课制作的微课名称,在知识点的描述上,我们主要以讲述和指导创建账套为主。知识点的来源,我们选取的是《初级会计电算化》第一张第一节。在基础知识的准备上,我们会讲述学习本微课之前,已经完成系统管理的学习,掌握系统注册、增加操作员权限设置,初步认识见账的基本步骤。

在教学类型上,我们采用操作演示型。我们以动画情景导入创建账套的任务,提出如何创建账套的问题,通过视频展现操作过程。最后回顾操作过程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以加深印象。

在时间的分配上,片头设计,微课主题,主讲教师的名字,背景音乐等设计为10秒。在正文讲解的时候,我们会花4-8分钟,其中30秒的时间引入情景,提出任务,比如模拟新公司成立,需要建立账套的动画效果呈现(写字楼、办公室、公司招牌、电脑、会计员)对白为:新公司成立,我们如何运用财务软件创建一个新的账套。然后1分钟的时候时间进行任务内容展示,如何录入新公司的各项信息,公司名称,所属行业,法人,税号等主要业务范围信息。3分钟的时间进行操作视频,逐步演示创建一个新的账套。1-2分钟时间进行操作要点回顾以及注意事项,最后进行片尾小结。

三、会计电算化微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会计电算化微课的构建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将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切割、碎片化后,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有些知识点整合不够或者缺乏融会贯通。因此我们在课程的分解上,需要围绕核心知识点创建一些专题,比如在工资管理系统专题中,将工资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初始设计、日常处理、期末处理等知识点都放到这个专题中,形成连贯性的系列微课。这样孤立的微课就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

互联网+”时代的微课为未来移动学习成为有效的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未来的微课进行行为分析和轨迹学习管理,真正的做到随学,随测。未来的技术将实现学习、测试、评价、行为分析、轨迹管理、绩效验证等更加完善的系统构架和平台,为微课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四、结语

利用互联网+的背景,我们建设使用高效的《会计电算化》微课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工学结合”的难题,满足会计工作岗位会计电算化的能力需求。未来我们将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和分析会计电算化微课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新思路和新技术,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添砖加瓦。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 篇5

关键词:产教融合,网络安全技术,教学改革

一、《网络安全技术》进行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 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而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对于产教融合的实施, 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上,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尚需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企业参与不足,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难于对接;实践教学项目落后于技术更新, 忽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以期末考核为主, 过程性考核为辅, 忽视岗位能力的日常养成, 忽视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些情况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有必要进行产教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找到克服这些弊端的新方法, 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本文以高职“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改革实践, 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融入到课程实施过程中, 实现以下改革目标:

基于产教融合理念进行课程改革, 确保教学内容与技术更新同步, 完成教学过程与工程实践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课程标准构建、实践训练项目设计和“教学做考”结合的实践,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接。

三、高职“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 实践“产教融合、证赛融合”的教学模式。基于产教融合理念, 进行《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探索实践“产教融合、证赛融合”的教学模式。

1.校企深度合作, 使学习过程和实际工程实践对接。首先确定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这个过程需要校企深度合作, 深入调研大量的实际工作一线的企业人员以及往届毕业生, 共同分析确定工作岗位。在确定了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之后, 需要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确定课程所对应的岗位能力, 从而制定课程的能力目标。

2.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构建课程标准, 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一是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解, 基于前沿技术创新和拓展思维进行工作任务分解, 确保教学内容与技术更新同步, 注意在选定典型任务的前提下, 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结果, 与企业共同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标准。三是设计项目任务, 根据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 简化了一些与实际应用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和算法, 侧重工作过程需要用到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突出实际应用;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方法构建项目化课程内容。在教学项目的选择上, 联系实际工作任务, 使整个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完全吻合, 如表1所示, 设计11个教学项目, 其中项目1是基础, 项目2至项目10相对独立, 学生完成每个项目的正确配置, 便可达到该工作任务要求的技能, 项目11是综合项目, 需要运用前10个项目所掌握的技能, 从数据安全、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应用服务器安全、网络安全设备的安全配置等方面进行网络安全评估, 从而进行详细检测并制定解决方案。

3.证赛融合, 使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课程内容融合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的网络工程师、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证内容, 其中信息安全工程师证书是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2016年新推出的认证证书。实践项目设计综合融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信息安全技术赛项、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赛项比赛内容。

4.采用“教、学、做、考”一体化教学, 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增强学习能力培养, 进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接。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 将“教学做”结合起来,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验证, 因此, 在课程教学中, 除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和“做”, 还要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考”, 即在“做”岗位能力项目之后, 马上进行项目考核, 将每次的项目考核计入最终的总评成绩, 突出了岗位能力的考核, 进行了能力本位的考核方式, 即“教、学、做、考”一体化教学。在“考”的过程中, 逐步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培养。要根据教学项目设计工作任务, 通过工作任务的训练来完成项目学习, 在每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以下流程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引入式子任务1, 下达任务1;学生对子任务1进行操练;教师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讲解和归纳;设计深化子任务2, 子任务3……教师演示、讲解、下达任务指导书;学生根据任务指导书, 完成操练;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下达任务操作考核标准;学生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自评;并上交任务报告书;教师评价、总结、归纳、留作业。本课程每个项目的设计遵循了让学生从外行到内行, 初级到高级的原则,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掌握基本能力到深化扩展能力, 巩固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二) 多种教学方法的引用, 有效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一, 选取学生较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讨教学法, 例如防范网络攻击和防范网络病毒的教学项目。在进行项目学习之前, 告知学生要做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达到什么效果。然后再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自行找到一个网络攻击或网络病毒的实例, 分析其运行机制、实现原理、如何防范等, 形成文档或演示文稿, 先进行小组内展示, 选出小组代表, 在课堂上进行演示、答辩, 答辩过程中, 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以及同学参与提问、最终由教师评定每组研讨结果的优缺点, 并由此对每位学生、每个小组予以评分。第二, 选择精选教学案例式教学法。本课程设计的工作任务以目标就业岗位所发生的真实案例为素材, 将案例分析作为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安全要求、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是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和完成的。在采用案例教学的时候,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中常见的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在案例教学时, 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讲授。第三,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中多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以下达任务的方式进行, 从资料收集、完成操作到撰写任务报告, 都是由学生自行完成, 教师负责指导、检查、评价、总结归纳。这种面向任务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目前网络安全问题倍受重视, 国内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网络安全课程, 产教融合、工作过程导向、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教学改革, 能够使学生得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彦.高职《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 2011, 8

[2]所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信息, 2013, 2

[3]李祥, 何月顺.主题讨论法在《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 2011, 17

[4]郑晖.关于网络安全技术的教学模式创新[J].职教论坛, 2011, 20

[5]吴小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职科研管理研究[J].职大学报, 2015, 1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 篇6

一、“同美商科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的现实条件

保定学院是保定市唯一一所市属高校,是典型的地方院校,在我国教育结构调整、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潮流中,保定学院作为省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下,调思路、转观念、真正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同美集团是一家综合性的国际型企业,成功跨越房地产、建筑、投资、酒店运营管理、物业、园林、文化发展、文人书画院等数十个领域,能够为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物联网工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多个商科专业提供岗位实践。“同美商科人才培养平台”是保定学院与同美集团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共同打造的一个针对商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基地。学院紧抓地方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的机遇,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平台建设,有效发挥了其“优秀商科人才孵化器”的功能。

二、“同美商科人才培养平台”育人模式的构建

产教融合过程是一个创新过程,保定学院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校-学-企”协同育人的原则,构建平台“同美模式”,使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美模式”是在“同美商科人才培养平台”的基础上,以“同美班”的形式构建的以企业的现实需要为辅助教学背景,以商科专业知识的传承、理解和应用为目标,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相长、校企互动互利的”校-学-企”三维协同模式。

“同美班”择优选拔学生,组成小型班级,整合优化校、企教学资源,将同美班学生作为“人才测评—职前培训”项目对象,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共训”的方式,使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做到“干中学、做中练”,把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技能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到企业来完成,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发展需求的无缝化对接,为同美集团及地方发展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同美商科人才培养平台”的运行机制

(一)互惠互赢,整合合作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院资源和企业资源,推进学院和企业的全方位合作,把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使应用型培养目标更加适应岗位和行业的规范要求,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学院商科专业的教学特点,共享实践教学资源,一是共建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模拟实训室。二是依托企业实体为学生提供多个实习、见习岗位和顶岗实践机会。通过构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做到人才、设备、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实现互惠共赢。

(二)师资互聘,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十分重要。根据实践教学需要,保定学院与同美集团共同组建了产学研教研室,将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对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聘请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承担一定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采取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同时根据企业需要,学校派出优秀教师,为同美集团员工进行培训。通过校企师资互聘共享,实现了学术与技术资源的互动共赢,加快了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步伐,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依据实践平台,创新课程体系。“同美商科人才培养平台”中对基础类专业进行改造,增强专业课程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突出应用型,实现基础类专业课程的转型。平台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联合开发实践类课程,对学生进行多个商科科目训练,将企业先进的知识信息和技术能力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促进专业教育和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提高课程体系中应用性课程比例。二是根据企业需要,学院派出优秀教师,在进行企业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出“经理人员管理素养与技能”、“地产销售技能培训”等课程。三是以“同美班”为载体,根据企业用人的现实需求,开设了“同美课堂”,并量身定制了“同美课程”。将“同美课程”增设了企业文化课程和职业化培训课程。

通过对传统基础类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改造,打造了迎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岗位锻炼,实现平台综合价值。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强化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为重点,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了深化学生对岗位的认识,锻炼技能,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学院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岗位实习,包括认知实习、岗位见习、顶岗实习。认知实习主要通过参观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对同美形成初步认识。岗位见习是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到同美进行岗位认识,了解各项岗位业务以及技能要求,为学习同美的岗位技能培训课程奠定实践基础。顶岗实习采用轮岗方式,经过三个阶段来进行。通过岗位实践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提升了他们的职业认同和职业素养,使他们对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地方发展储备了高技能人才。

创新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以协同创新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地方本科高校立足地方、面向地方,通过构建有效的产教融合模式,必然能成为地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结构的调整,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成为新形势,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基本使命和价值取向。保定学院作为河北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之一,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同美商科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引领了学院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模式,人才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彭旭.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模式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

[2]柳云飞、吴学松等.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上一篇:电视台实训报告总结下一篇:儿童节超龄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