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学生必读书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国中学生必读书(共9篇)

美国中学生必读书 篇1

美国中学生必读书

我国教育部曾颁布大纲规定了中学生必读的中外名著,其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早就规定了它的中学生必读书目。阅读美国中学生必读书固然好,但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一时难以实现。本书是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的导读本,在这份书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许多新鲜和有趣的东西。

瞧,美国早就规定了它的中学生的必读书目。是些什么呢?

美国高中生必读书目

麦克白斯(英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英 莎士比亚)

坎特伯雷故事集(英 乔叟)

失乐园(英 弥尔顿)

傲慢与偏见(英 奥斯汀)

伊利亚特(古希腊 荷马)

奥德赛(古希腊 荷马)

理想国(古希腊 柏拉图)

政治学(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伊尼特(古罗马 维吉尔)

共产党宣言(德 马克思、恩格斯)美国民主(法国 托克维尔)

罪与罚(俄 列夫.托尔斯泰)

美国独立宣言(美 托马斯.杰弗逊)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美 马克.吐温)

草叶集(美 惠特曼)

麦田守望者(美 塞林格)

红字(美 霍桑)

愤怒的葡萄(美 斯坦贝克)

圣经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早就规定了它的中学生必读书。《文汇报》较早地刊登了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的书目,其后《中华读书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也刊登了这份书目。因为所选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而被全人类所公认的真正经典,也因为所选作品着实使我们吃了一惊,因而引起了我国方方面面的强烈关注。

从美国中学生必读书书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绝不受各种时尚和欲望的支配,而是恒定地持守着一种对经典作品的深情。这些作品是人类文化积累中的群峰,它不但反映了真正的人文追求和高尚趣味,而且展示了美国中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风景。置身于这样瑰丽迷人的世界里,将培育出什么样的灵魂和目光,是不难想像的。通过这份“书目”,我们也将感受到他们对时代精神和气息的把握、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对人类文明兼收并蓄的胸怀,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也许会觉得这份“书目”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些艰深,其实这正反映了他们对自己中学生智力和感受力的充分尊重和信赖。我们中国中学生的数理化课程普遍难于美国,而我们的中学生在人文文学方面、在感知世界和生活方面,却又显得相当的局促和狭隘。从这份“书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许多新鲜而有趣的东西。”

见过很多介绍美国中学生教育状况的书,有的揭示了美国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有的赞同美国开放而又轻松的教学方式……却很少看到评说美国学生读书情况的书。通常,人们以为,美国学生的课外生活是轻松、愉快和充满娱乐的。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却整日背着重重的书包,坐在厚厚的书本前面,戴着高度的近视镜,精神生活“丰富而又沉重”。

真的如此么?

曾经读过一本美国中学生的作文选,厚重的笔触和深刻的认识,使我读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那种真挚的对于人世的热爱。他们的生活同样充满了苦恼和压力,他们同样需要读很多的书籍和资料。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中,他们获得了心灵上的收获和知识上的增长。苛刻的老师和充满期望的家长都记录在他们的文章中,而对生活的渴望和困难的体验也流露在他们笔下。他们同样背负着沉重的担子前行。

美国的教育机构也毫不含糊,早就为学生订制了一份“阅读加餐”,开列西方文学中的很多经典著作让他们来读。所选作品皆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而被全人类所公认的真正经典,比如《伊利亚特》、《埃涅阿斯纪》、《哈姆雷特》、《罪与罚》、《红字》,甚至包括《理想国》、《独立宣言》、《共产党宣言》等也在内。也许,这些书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些艰深,其实这正反映了对中学生智力和感受力的充分尊重和信赖。中国中学生的数理化课程普遍难于美国,而在人文文学方面、在感知世界和生活方面,我们的中学生却又显得相当的局促和狭隘。

我们一直在高喊要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孩子的能力,可究竟从哪些方面、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去做,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必读中外文学名著30部,其中中国文学名著15部,外国文学名著15部。这实在是让人称快的举措。增强孩子的审美素养,熏染孩子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文精神缺失的背景下。而加大阅读量,提高孩子对世界的感受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相较之下,美国在这一点上已经远远地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很早就规定了中学生的必读书目,通过这些书目,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对时代精神气息的把握、对人类文化精神兼收并蓄的胸怀,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当然,也有很多学者为学生开列了名著导读,指引孩子从中国文学的经典中汲取养分,实现语言能力和人生修养的质的飞跃。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借鉴国外同行的学生必读书目,也会对我们培养孩子的能力、提高孩子的素养提供很多经验。从这一点上看,《美国中学生必读书导读本》一书给我启发很大,通过对美国中学生必读名著的介绍,引导中国学生体验世界名著的高尚乐趣,同时使他们可以径直走进美国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从心灵深处与他们沟通、交流,一同体验前人对世界的认知、体悟和感受。这样的读本,荟萃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一种接近世界、感悟世界的参考。

美国中学生必读书 篇2

一、美国转换服务的有关法律与法规的解读

我国有学者指出,“1990年以前,美国研究人员就认识到制定严密计划帮助残疾学生从中学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重要性,把转换计划纳入1990年的修正案”。[4]美国1990年的《残疾人教育法案》(1)(IDEA,PL101-476),只是规定了支持涵盖从学校到学校后成年的整体教育目标。美国1994年的《从学校到就业机会的法案》(PL103-239)致力于让所有的青年人获得就业能力。美国鲍勒·柯勒(Paula D.Kohler)和莎伦·菲尔德(Sharon Field)认为“自1983年以来美国关注残疾儿童转换服务的特殊教育政策引人注目地扩展起来。1983年的《残疾人教育法修订案》(IDEA)授权列支转换服务重点研究经费,并授权进行模式示范试验的许可和合同。1990年的IDEA修订案在继续对有关转换支持服务的活动予以支持的同时还对‘转换服务’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并规定了在转换服务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5]美国管理特殊教育的政府官员凯若林·休斯(Carolyn Hughes)认为:“确切地说,美国是在1997年启动了残疾人转换服务和转换教育,因为这一年美国制定和颁布了提高残疾中学生教育效果的法律,即《残疾人教育法案》的修订案。”[6]1997年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修订案)》有关转换服务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残疾人教育法案(修订案)》具体地规定了如何协调包括中学教育在内的向成年人生活转换的一系列教育、服务等活动,并且规定了如何有计划地改善学生的未来成年生活质量等问题。法案602款规定,“转换服务”必须包括“教育、相关服务、社区生活体验、成年后的职业发展指导和其他如制定离校后成年生活目标等,并且保证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获得日常生活的技巧”。法案614款规定:“青少年从14周岁(如果‘个体教育项目组’做出了合理的规定,可以从14周岁以下)开始,必须陈述其向成年人转换服务的需求,只要适当,个别教育计划中还必须包括各机构之间的责任和必要的联系。”这个陈述必须每年更新,个别教育计划中要有一份转换服务内容的陈述。这份陈述要介绍在学生所学课程中的那些有关转换服务的具体内容,例如有关职业介绍或职业教育的课程。

其次,《残疾人教育法案(修订案)》中提出了一个致力于解决学生成年后生活质量的教育目标,法案601款规定:“残疾是人生自然经历的一部分,不能因此而削弱残疾个人参与社会、奉献社会的权利。提高残疾儿童的教育效果是我们国家政策的基本精神之一:即要确保让残疾人获得平等机会、全体参与、自力更生、经济上自我保障。”法案特别规定,“联邦政府有义务支持那些旨在推动学生获得创造性的和独立性的成年生活的项目”;教育人员应该确保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进入创造性的、独立性的成年生活”。

总之,美国1997年IDEA修订案的首要目标就是当残疾学生一旦从中学生转换为成年人后,便让其体验到最优的生活质量。法案的根本出发点是期待中等教育能够为此提供过渡性服务,进而推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有价值的和令人满意的成年人的生活体验中。

美国目前实施的是2004年12月份重新审定通过的《残疾人教育法案》。(2)新的法案在1997年修订案基础上把中学转换服务内容修改了10项。对残疾人“转换服务”内涵的扩展是其中一项重要修改内容,新法案规定:“‘转换服务’术语是指为残疾儿童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的协调性活动,活动过程的重点是提高残疾儿童的学术和功能两项能力,以帮助其顺利地从学校生活过渡到学校后的社会活动,这些学校后的社会活动包括学校后教育、职业教育、完整的职业(包括支持性就业)、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成年服务、独立生活、参与社区活动等;‘转换服务’的活动内容要基于学生的需要,考虑学生的力量、爱好和兴趣,活动内容包括教育、相关服务和社区体验。”[7]该修订案把确保残疾儿童获得免费的、适当的“公共教育”,以满足其成年后的特殊需要和深修学业、就业以及独立生活作为“转换服务”的目标。

但是美国的转换计划或项目将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中学生体验到其在成年后所期望的成果呢?尽管美国联邦政策、研究和媒体等对此愈来愈重视,但是失业和难以融入社区生活等问题还是长期困扰着美国中等教育毕业后的残疾人。最近的研究还显示,处于转换年龄的中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例如,“据美国的一些教师说,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和完善自己的受教育目标和自己的教育项目,或者参与他们自己的个体教育项目会议”。[8]实际上“世界其他国家也经常出现类似的成年残疾学生对日常生活不能由自己决定的现象,像吃什么、穿什么、闲暇时间的支配、在哪儿居住和工作等都是由其父母、教师、服务提供者来做出决定,甚至学生离开高中学校以后还是如此”。[9]研究者“坚持主张教育项目是否有效取决于项目参与者所经历的生活质量的最终结果”。[10]研究有效的转换服务模式一直是美国特殊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二、美国的转换支持模式研究

(一)美国传统的转换服务和转换支持模式

美国的教育领域对转换服务有一个专门的概念来表述即“教育支持”,意思是“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帮助以推动学生成功地达成教育的目的和学校后教育成果”。[11]“转换支持”的概念“源自于标准文献、稳定社会角色的举措、支持性就业”。[12]也就是说,“支持”的原义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而不是调整或是治疗。

“转换支持”的原理就是承认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帮助,不过获得帮助的层次和生活领域不同。而“转换支持”的理念是:“没有人在任何情况、任何领域内都是万能的。”为了让学生个体在现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能力,就需要设计个性化的支持项目,以把每个学生的特别能力、需要、爱好、兴趣与每个学生的特殊教育环境如学校、家庭、社区等联系起来。

非常不幸的是,美国传统的中学学校课程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上述需要,以达到被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成长目标,如保持个人的人际关系,拥有一份工作或拥有一辆小汽车。在美国,倡导为学生从学校转换到成年生活提供支持的重要性已经20余年,但是中学教育没有能够帮助所有的残疾人达到成功的成年生活目标。

美国的“支持模式”研究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些支持模式包括:威尔(Will,1984)的从学校到就业的“桥梁模式”;哈尔波恩(Halpern,1985)的“从学校到社区调节”的模式等。这些模式所涉及的领域不同,每一个模式的根本出发点都与“转换支持”的类型相匹配,针对学生生活环境所要求的不同需要,致力于给予学生个体以支持性的帮助。

美国目前的研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些新见解曾经被认为有可能是推动学生达成其成年目标的因素。比如,让学生在高中期间从事有偿工作,父母介入,构筑一个由家庭、朋友和社区为基础的教育网络等。美国一位学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要让残疾学生参与校外业余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因为每一个人都需要在社会交往中学习和成长。如果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无法在现实中寻找到能够激发其兴趣的校外俱乐部,就无法激发其创造性的欲望以满足其兴趣和需要。”[13]几位英国学者在考察了美国和英国转换服务情况后也指出:“在学校内部、校与校之间及有关机构之间对特殊教育及职业教育进行协调和合作,经常被认为是最终的、典型的转换过程目标。重视这些机构的合作对于转换计划的成功实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需要建立这样的一个能统一校内和校外的服务机构,以有效地指导残疾人就业、培训和让残疾人获得继续受教育的资格。”[14]

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没有达成一个公认的、最佳的“从学校到成年生活的转换支持的实践模式”,所以像失业等这样的持续的社会问题和不利的学校教育结果,经常被认为是研究结果没有被应用于转换服务这一领域中所造成的。同时实践也证明,那些来自研究领域的建议经常与中学的转换服务项目有许多不相协调、不相一致的地方。另外,为了让其研究成果具有可信性,研究者还必须阐述地方学校和社区的转换服务的现状、态度和价值观等。为了弥补传统转换支持模式的上述不足,一些美国学者开始将转换服务的研究和转换服务的实践进行整合。

(二)一个新的转换服务模式:在研究中弥补实践的不足

一个可以整合研究与实践的可行办法就是让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在转换服务研究与实践中成为交互式参与伙伴。过去那种信息从研究者流向从业者的“单一路径方法”被教师直接参与到项目研究中的“交互式路径”所替代。一个交互式的转换服务程序模式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连续不断地从从业者那儿获得反馈信息;二是整合反馈信息的输入、研究项目的计划和目标、项目执行和项目评估。

这种交互式转换服务模式的开创者是凯若林·休斯和他的同伴。该模式所包含的支持性策略是通过教师与研究者之间的交互合作来完成的。凯若林·休斯和他的同伴经过五年的教师与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把过去以研究为基础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化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中学转换模式。这一模式共分三步:

第一步,休斯和他的同伴从总计113篇实证性的有关转换服务的文献中确定了以研究为基础的转换支持策略。他们重新阐述了“支持性帮助”的含义:“任何直接提供给学生的以推动学生成功地从学校生活走向成年生活的支持和帮助。”[15]他们确定了十条转换策略:(1)获得转换服务的合作者、同伴和家庭等协调一致的支持;(2)确定学生的爱好和选择;(3)授之以如何做出选择和做出决定;(4)针对学生的需要给予帮助;(5)授之以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6)授之以社会交往的技巧;(7)帮助其确立个人的独立性目标;(8)确保环境的支持;(9)监控在时空变化中社会的可接受程度;(10)评估社会的可接受度。[16]

第二步,他们在美国所有转换服务的研究者中间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调查,以确认其所提议的支持策略的有效性。调查结果显示,该模式和该模式的每一个支持性策略都获得了所有研究团体的高度评价。被调查者所提出的改进模式的建议主要包括:(1)需要设计具体的实施步骤;(2)应该为转换服务的从业人员提供非服务性的训练、资源和支持;(3)需要提供可操作的、可度量的概念等。

另外他们在调查中还获得了三份在美国以前的实证性文献中从未被介绍过的策略:(1)教授学生如何做出选择和做出决定;(2)针对学生的需要给予帮助;(3)确保环境的支持。这次调查结果证明,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例如要教授学生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创造良好的学生转换服务的支持环境等。

第三步,在实践中检验模式及策略。凯若林·休斯及其同伴对田纳西州在城市和农村所有从事中学转换服务的教师进行了实地调查。他们让教师回答了一些问卷,对教师们从事转换服务的认识和观念进行了调查,并评估了他们对转换服务模式和支持性策略的重要性的认识。调查结果是教师们根据转换服务工作的实践经验列举了总计达592个转换服务的方法。根据教师们的反馈,凯若林·休斯和他的同伴们对支持模式作了最后的修改,如下表所示。总之,转换服务模式是研究者和实际从业人员交互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这项模式包含了由教师们所提供的近600余个转换支持策略。

资料来源:休斯和卡特(2000)《转换服务手册》。

上表表示转换支持模式在基于文献基础上分为两大主要目标:发展环境的支持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每一个大目标又包含几个要素,这几个要素也是从实证性的文献中得出来的。

首先,发展环境的支持是对“学生支持模式”的否定。“学生支持模式”要求学生必须被动地对环境要求做出适应,这种模式在教育实践中是不可取的,必须用一个更加生态化的支持模式代替“学生支持模式”。在这个“生态化支持模式”中环境被加以修正,环境能够最大程度而且自然地支持和满足每一位学生个体的爱好和选择的需要。发展环境支持的策略包括提高社会可接受度、提高环境的支持度和提高社会的支持度。其中提高社会可接受度的策略是建立在“转换服务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将学生纳入生活主流中”的假设基础上的,即要让残疾学生全面地参与到社会交往中。转换服务人员必须积极地改造环境,并善于鉴别环境中的社会支持以使其与学生的需要相匹配。另外学生可能还要在转换服务人员的帮助下学会一些必要技巧,以获取环境中客观存在的社会支持,学生还要学会与他人沟通以及为他人提供帮助等。

其次,转换服务的第二个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只有学生获得了能力,他才能更加接受环境和被环境接受,才能获得许多社会的福利机会,包括获得较好的工作、优质的受教育机会和愉悦的人际关系。转换服务人员要教给学生生活、沟通、学习等技巧,安排合适的环境支持学生发展能力和保持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能力的策略包含四个支持性要素:鉴别和提高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做出自我决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选择力和决断力,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人们评价自我的能力、兴趣和将自己与重要成年人视为一体的年龄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青少年利用上述知识在爱情、工作、思想领域里做出持久的决定”。[18]对于残疾少年儿童来说,追求教育选择、职业训练或追求成功而独立的成年人生活将比健康儿童更加困难,这就对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特殊教育的服务人员、研究人员提出了挑战。美国政府和教育界、研究领域人员等为残疾少年儿童转换服务所做出的努力给了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根据美国凯若林·休斯和他的同伴们提出的环境支持策略原理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其能否成功地从学生期过渡到成年生活期取决于学生所获得的环境的支持的数量。环境支持需要通过提高社区意识和跨部门的联合意识,以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社会服务和其可利用的资源。在中国探讨如何让环境更有助于残疾中学生成功地过渡到成年生活,对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有关教育法律和法规及国家政策,对改变人们的观念、保障和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一切需要全社会和我们的政府一道进行艰巨的改革,勇敢地面对挑战,为营造良好的残疾少年转换服务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Barbara J.Palombi.Recruitment and Admiss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2000,200(0 91):31~39.

[2][6][8][9][10][11][12][15][16][17]Carolyn Hughes.Transition to Adulthood:Supporting Young Adults to AccessSocial,Employment,and Civic Pursuits.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Reviews,2001,(7):84~90.

[3]张韦韦.关爱特殊人群: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7):83~84.

[4]崔凤鸣.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与残疾人高等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70~81.

[5]Paula D.Kohler,Sharon Field.Transition-Focused Educa-tion: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2003,37(3):174~183.

[7]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Office of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s.Topic:IDEA Regulations Secondary Transition.http://idea.ed.gov/explore/view/p/%2Croot%2Cdynamic%2CTopicalBrief%2C17%2C,02-01-2007.

[13]Patrick A.Schwarz.Special Education:A Service,Not a Sentence.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7,64(5):39~42.

[14]Filiz Polat,Afroditi Kalambouka,etc.After Secondary School,What? The Transition of Deaf Young People fromSchool to Independent Living.Deafness an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004,6(1):1~19.

美国:鼓励读书有绝招 篇3

为了集中精力教孩子阅读,Tommy所在的小学干脆就只开设到三年级,四至六年级分成了另外一个姊妹学校。校长介绍说,大约在一、二年级之间学会阅读是一个正常的时间点,也是这一阶段教学的关键,所以美国的小学会不遗余力地想办法引导学生多读书。

Tommy班上的老师跟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阅读合同”,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要读15分钟的书,可以是孩子自己读,也可以是听大人读。合同上要填写日期和书名,孩子签字、大人签字,每周向老师上交一次,显得十分正式,孩子也特别重视。

学校统一购买了一个阅读软件,孩子可以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电脑上阅读,也可以在家里凭密码登录进去阅读。一小段一小段的文章,有不同级别,每段后有一些对关键词的解释和测试,还有阅读理解题,完成了一段会得一些“票”,这些“票”能在网站买动画“玩具”,对孩子很有吸引力。

最绝的办法是让孩子和狗一起读书!还不是一般的狗,是有专业证书的心理医疗犬,来自加州的一个非营利组织。他们现在有100多个小组,专门带着训练有素的狗狗到各个学校、图书馆、儿童医院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

Tommy的学校每个月会组织一次“读书夜”,安排一些跟阅读直接相关的特殊活动,跟狗狗一起读书便是其中之一。

跟狗狗一起“读书”,更准确地说是“听读书”。在图书馆周围的三间教室里各有一名志愿者给孩子朗读,选的都是跟狗有关的图书,书的页面对着孩子们,可以让他们看到图画,也方便他们提问、议论。心理医疗犬就乖乖地趴在旁边,孩子们还时不时好奇地看看狗狗。一本书念完大约也就10分钟的样子,孩子们可以提问,诸如怎么训练这么专业的狗之类的,还有机会摸摸狗。狗非常乖,那么多小手一起摸也没意见,连牙齿都可以让他们看。

Tommy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专注的时间有限,大约20分钟后,就会换一间教室,这样学生又能够接触一个新的讲故事的志愿者和狗,又可全神贯注地听一会儿书。换教室之前,每个孩子还能在手上盖个狗爪爪的章,得到一张狗狗的小卡片,这使得孩子们很开心,同时也证明这间教室的活动参加过了。

有些孩子给大人们读书会感到强烈的心理压力,而面对一个不去计较孩子读书好坏对错、专心聆听的“朋友”去大声朗读,就可以化解这样的心理压力。戴维斯加州大学(UC-Davis)2010年的一项专门研究,就证实跟狗一起阅读的孩子能够提高12%-20%的阅读能力。

(据《山西广播电视报》)

美国中学生必读书 篇4

寒假期间闲来无事,拿起桌子上的《美国宪政历程》,开始时只是单纯的消磨时间,可是但我读了几页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用25个生动形象的案例讲述了美国的法律精神。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法系,英美法系相对于我国采用的大陆法系“成文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判例法”。《美国宪政历程》是一本写给中国普通读者的英美法系法律专业书,让我接触到与我国迥异的另一种法律体系。这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篇精彩的宪法论文与25个司法大案组成。引人深思的法理分析,令人回味无穷;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案情,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25个判例故事所揭示的,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发展的一种精神。美国人所谓的“法治精神”(rule of law)同我们常说的“依法而治”(rule by law)虽只有一个介词之差,但区别却非同小可,“法治精神”的主语是法,宪法是至高无上,毫不妥协的,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虽然美国历史也充满了腐败、剥削、压榨、垄断、童工、奴隶制、种族歧视,但法治精神造就的一个良好的可伸缩的制度框架加上历代法律精英的努力,最终引领和促进了美国的社会进步。

如果不读这本书,我不会相信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允许自己的人民焚烧国旗,正如“得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1989年)”一节描述的一样,最高法院认为约翰逊焚烧国旗的亵渎是一种“表达行为”,因为它旨在“传达一种特定的信息”,是受美国宪法第1修正案保护的“表达自由”,甚至连保护国旗这一最为美国人珍视的行为,也必须

服从言论自由这一原则不能有所例外。随着最高法院的一纸判决,全美48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有关保护国旗的法律全部因违宪而无效,从而产生了一句著名的结案陈词:“星条旗保护焚烧她的人”。判决引起的轩然大波不言而喻,然而这个案例让人更加感到有趣的是,民意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有86%支持修宪护旗,如果用简单的全民公决来决定是否修宪护旗,护旗派必将大获全胜。然而最高法院的判决只能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办法来推翻。要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首先需要国会两院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四分之三州议会批准,这种事情美国历史上只发生过4次。在美国公民护旗同盟的推动下,48个州的议会通过保护国旗的修正案,但在此后若干年里始终无法在国会通过,其中1995年参议院的投票结果是63比36,离三分之二多数仅3票之差。美国宪政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不仅在制度上保证民主的权威,同样也限制多数的专断,保护少数的权益。由制宪先贤精心设计的美国宪政体制不仅旨在防止个人的独裁,而且也要以精英政治阻止多数的暴政。这一制度设计的最大特点不是它的民主,而是它的法治,它以非常明确的语言极为具体地规定了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法律程序。

在阅读完所有案例后我了解到中美法律系统的诸多差异。在美国宪政中,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责任是裁决涉及宪法解释问题的案件,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我国高法立案庭所拥有的立案权,在英美法系中则是大法官们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因此一些大法官个人意志也可左右美国高法的审判倾向,比如20世纪初大法官频繁受理有关契约自由和产权的案子来保护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而

1950到60年代的沃伦法院则对刑事被告的权利情有独钟,推动举国上下对公众自由和公民权利的保护。而我国的最高人民法院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管理全国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并审理全国法院未终审的各类案件。这种区别凸显了我国法律在实践中的困境,影响审判的诸多外来因素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甚至一些法律法规的自相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高法更偏重以行政管理的方式维持法律系统的运转,在提高公信力方面则乏善可陈。汉密尔顿曾经说过:“人民对于写在羊皮纸上的文字的力量给予了一种信任,认为它能够促使政府步入正轨,如果要给这种信任起名字的话,它就叫做宪政。” 宪

《美国众神》读书笔记 篇5

美国众神这个故事的世界观和设定非常的有趣,首先故事发生的地点:美国,本身就是一个人口和文明最为多元化的国家。美洲大陆被发现以来,一直都是各个国家亡命之徒、犯人和奴隶集聚之地,而这些个移民,在迁往美洲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信仰带到了这里。比如,一群北欧的.海盗来到美洲大陆,想要再度出航的时候,苦于一直都没有海风,于是全体船员献祭了自己的右眼,希望全能的神能够赐予他们一场大风,然而风并没有出现,再到后来,船长把自己吊死了,这才终于请来奥丁的化身,海盗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等来了海风,美洲大陆从此也来了众神之父奥丁。

卡通版美国众神

在《美国众神》的世界中,各位神祗是以人类形态行走于凡人之间的,他们因人类的渴望而诞生,以人类的崇拜和信仰为生命之源,相应地,也会因为人们的背弃和遗忘而衰弱,甚至同样可能如人类一般死亡,由于人的信仰的一定的,因此也引出了新旧诸神的纷争,这就是故事的主线剧情了。

这里特别想提当中一个有趣的设定,就是关于媒体之神那段,书中的描写是这样的:

“电视既是神坛,人们则向我献祭。

他们献上什么?影子问道“大多数情况下,是他们的时间,露西说。有时,则是他们彼此。”

猜猜这个是什么神?

根据书中世界观,信仰和献祭是众神力量的来源,信仰,也就是信徒们对神的崇拜;献祭,指的是人们通过仪式向神贡献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比如书中提到的付出食物、眼睛、性命等,也包括上面提到的媒体之神所接收的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亦即是说对媒体之神而言,我们人类就是神的祭品,细思极恐。更为讽刺的是,我们作为祭品的同时还在被媒体提供的信息所喂养(feed,这个单词在媒体时代还有接收信息接口之意),陷入一个献祭——〉喂养——〉更多地献祭的恶性循环。而这些内容,还是人类本身制造出来的,可怕可怕。

美国语文的读书心得 篇6

教书的第二年,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有了更多的认识。我发现以主题为标准划分单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考能力被削弱了,一个单元内文章文体复杂,既有诗歌,又有散文、小说和文言文。因此我抱着一种好奇心看《美国语文》上册,看到了很多中美教育的不同。异域文化带来了一种新鲜的感觉,让我沉醉其中。

读这套书很轻松很愉快,与其说是学语文,到不如说是在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和技能。书后的互动,除了教会我们一些必要的文学知识,还有关于主观客观的批判性分析,引导我们不断追问Why和How,而这,恰恰是现在中国教学所缺乏的。比如在下册第二课节选自舍伍德?安德森的《种玉米》中,课后互动中问你,和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产生共鸣,为什么?还有假如你是哈琛森先生或夫人,你会怎样面对威尔死去的噩耗?最后的日志写作: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待悲伤的方法,讨论你所使用或观察到的处理方法。

如果你读了这篇课文的话,我相信这些课后互动都是非常有趣和发人深思的.,生活中充满悲伤,而你也肯定无法自我的悲伤过,你是怎么渡过的,这肯定是让你不得不开动脑筋思考的问题。

绝妙之处在于,而以上问题,不可能只有一种答案,我认为这将很有乐趣。

而我们的语文更多的是识记各类常见不常见的字音字形,按照命题人的思路而非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文章,把华而不实无病呻吟假崇高的立意和语句拼凑成一篇八股文博得老师的高分。

有趣的美国中学生“生活技能课” 篇7

美国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是两门必修课。那么, 既然美国的健康教育可以从细胞分裂教起, 生活技能的教学应该也很有趣吧?是真的不差哦!这门原本让已步入青春期的女儿扭捏排斥的课, 居然变成了我们家每天晚餐时的新鲜话题。

“老师说想申请到好大学, 最好参加过球类运动, 不能只会念书考试。他说, 像我们这些不爱运动的瘦小女生, 可以参加一种Unified Sports (融叫运动) , 和上特殊课的学生一起配对参加比赛。”

“什么球类都有吗?”

“每年都不同, 今年是网球, 学校会提供所有器材, 还包括服装呢!我们什么都不用准备, 只要每星期去练习两次, 外加一次比赛。一学期结束后, 下学期再换别的项目。”

听起来很棒!加上去年女儿上完高中规定的一学分体育课后, 就非常庆幸以后不用再跟体育碰面了, 如果能因这融合运动多少动一下, 也算是很健康的选择。不过, 参加前得填一大堆表格, 还得去做健康检查, 不只是简单的量身高体重而已, 还必须查视力和听力, 抽血, 验尿, 测胆固醇值, 还要看有没有嗑药或打类固醇……这些制式规定真麻烦啊, 因为没有事先通知得空腹, 我们跑了两趟才做完。

我的担心还有, 打网球很危险, 有可能被球打到, 女儿还戴隐形眼镜呢!

“别担心啦, 我会小心的。”

我知道对中学生来说, 外表比课业重要太多了, 宁可受伤也不要戴很厚很笨的眼镜。那么, 很讨厌运动又没有运动细胞的女儿, 网球打得到底怎么样呢?

“我都打不到球, 即使打到也打不过网。我猜大家都觉得我很笨, 很讨厌跟我同组吧?”

“你不是说跟大家配对的是特殊学生吗?”

“对啊, 我也以为是那样, 可是每个人看起来都很正常啊!而且都打得比我好!其他同学可能以为我才是特殊学生吧。”

“你今天打中几球?”

“只打到一次, 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打到的?”

“那你还想继续参加吗?”

“我希望申请到好大学, 只好继续参加啦, 运动一下也好, 妈妈, 我第一次从球场爬坡回来都喘死了, 要停下来好几次, 现在比较好了, 而且有时候打到球很高兴。”

和特殊学生配对的融合运动

几天后, 女儿回家又说:“我知道谁是特殊学生了!总共有3个人:一个是Adhd (过动) , 一个是Autism (自闭) , 另一个听说有特别的IEP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个别教学课程) , 但是他们看起来都很正常, 老师说, 比赛时因为我们学校只有3名特殊学生, 所以要有另外3名普通学生配对参加。我没被选上, 比赛时可去可不去。”

女儿没被选上并不意外。一次我接女儿回家时, 练习尚未结束, 看到她怎么用力球都发不过, 对方打来的球也接不到。不过, 其他孩子也不怎么样, 几乎没人能打到球, 得分都是靠发球过网得来的, 整场比赛很没看头。

第一次郡赛, 女儿因为学校有重要考试没能参加;还好融合运动是鼓励性质, 所有球队自动晋级到隔周的州赛。

“我不想去, ”女儿说, “在旁边没事做, 好像笨蛋!”

“都练习那么久了, 去看看吧, 当做去别的学校远足也好, 不一样的经验也许很好玩呢, 搞不好有同学生病、迟到或是不小心受伤, 会需要你上场。”

女儿看看我, 撇撇嘴, 叹口气:“好吧。”

女儿会这样兴趣不高, 我其实很能理解, 因为我自己就是个体育很差、不喜欢运动、还很怕上体育课的小孩, 每次上体育课都是最丢脸的时刻。跳竿、跳箱、跳远永远跳不过;篮球投不进;手球打到手腕乌青也打不过网;唯一还行的是跑步和仰卧起坐。女儿愿意逼自己参加运动社团已经让我很惊讶了, 不过, 当妈的就是喜欢再推一下, 还好女儿够听话。

参加比赛得旷课一整天, 校车载全郡所有球队比赛结束, 再全车去餐厅外食后才回校。我在傍晚接到满脸笑容的女儿, 她脖子上还戴了个奖牌!

“哇, 你们学校赢啦?”

“对啊, 第三名, 大家都拿到一个奖牌, 连我没上场也有一个耶, 我们赢两场输一场。”

“总共几个学校啊?”真让人难以置信!

“比赛分很多区, 我们区有6个队。”

“很不错嘛, 打败3个队!”

“对啊, 其实看比赛很有趣, 帮同学加油好紧张啊!妈妈, 谢谢你逼我去, 明年我还想参加。”看来, 兴趣固然重要, 但若没兴趣的话, 获得荣誉感也能引发参与动力。

多参加义工服务

义工服务是老师强调的另一项重点, 大学就如一个小社区, 学生不能只是功课好、运动佳, 如果没有回馈社会的观念, 也不算好学生。因此, 每所高中都要求学生必须做满固定时数的义工。这对我来说有点困难, 因为我不太会认路开车, 只能帮女儿登记附近的图书馆, 偶尔学校也会创造机会, 让学生放学后留下来帮忙, 或是去小区大学布置场地, 担任会场招待。比如女儿帮忙今年的大学博览会, 可以穿着招待T恤搬桌椅, 也能坐下来吃免费晚餐, 还能增加参观人潮, 询问冷清大学, 算是收获满满的义工经验。

“有个学校送一本申请大学规划手册, 里面要我们列出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的得奖纪录、课外活动和义工时数, 所以高中以前拿的奖都不算哦!”女儿边翻手册边感叹。也许吧, 我也不清楚, 感觉女儿才十年级, 还有两年才上大学, 可是学校似乎开始要学生准备了。去年已经选修几何的学生可以免费考PSAT练习考, 今年所有十年级学生都要考, 明年就是正式计分的考试, 这关系到是否能拿到国家学术奖学金, 真是让人紧张啊!

生活理财和注意饮食

生活技能还教些什么呢?除了准备SAT升学考试的规划之外, 学校还带学生参观附近的大学和技职高中, 另外就是如何理财。老师教学生怎么开支票、买旧车, 告诉他们申请信用卡的重要性、如何做个聪明的消费者。除此之外还有生活细节, 比如怎样打领带、看地图, 这些都提到了。至于如何维持好社交、增强沟通能力、不霸凌、不嗑药、节制烟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等, 当然都是要交代的。

必修课《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听起来枯燥, 似乎千篇一律, 但许多成年人也许都还做不好, 说起来, 这是一门人生永远的必修课。

美国人的读书习惯 篇8

很搞不懂我们这个以读书为荣的民族为什么现在没了读书的习惯,并且丧失了阅读的乐趣。很多国人,从小到大就读课本上那么一点点东西,然后就是看看报纸翻翻八卦,这大概就算是一生的阅读了吧。

要是问起来还很理直气壮:“读书有什么用?这些东西电视上都有!”“太忙了,没时间读书。”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阅读的习惯。美国人会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车上、飞机上、做家务的间隙,等等。美国人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热爱读书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美国人读书是全民性的。从收入很高的家庭到靠救济金吃饭的家庭,都有读书的习惯。在得梅因,只有非常穷的人才会坐公交车,因为每家都有车。我每天在坐公交车的时候都会观察车上的人,发现大部分人都拿着书在读。

记得一天下午,我上车后发现钱没带够,正在窘迫时司机喊了一嗓子:“谁有零钱?这个姑娘忘带钱了!”

我一转头,发现车里那些灰头土脸的流浪汉,还有那些裹着不合身的大棉袍的大妈们几乎同时抬起头来——他们手中基本上都拿着一本书!马上,一个拎着大蛇皮袋子的流浪汉打扮的人放下了手上的书,从口袋里掏出了几枚硬币:“来,给你。”

我感激地接过钱。忙说:“谢谢!谢谢!”他微笑着摆摆手,又坐回去看书。他看的是一本泛黄了的《圣经》。

我坐在座位上观察那些乘客。我看见,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外的树叶,星星点点地在那些布满皱纹的老妇人的脸上跳跃,在她们的那些打开的书页上舞动。到了该下车的时候,这些穷苦的老妇人小心地拿出书签来,夹在书里面,然后把书放进她们破旧的包里,仿佛那一本书是什么圣物一样。

我一直认为车上看书对眼睛不好,但美国人似乎压根儿就没有这种观念。“莎拉,你这样会把眼睛看坏的。”有天在路上,我所在的美国接待家庭里的妹妹莎拉打开了车后面的灯,在摇晃的车厢里借着那一点昏黄的灯光看书。“谁说的,”莎拉摇头,“我一直这样看。”我不是提倡在车内看书,但是这种抓紧一切时间读书的习惯的确令人惊叹。

我非常佩服妹妹莎拉的一点就是她的读书习惯。她几乎是以每天一本书的速度在读书,她是完全离不开书的。每周末她都去图书馆借上七八本书,一周以后去还,再借新的。她在海滩上晒太阳的时候戴着墨镜看书,在超市工作的时候利用二十分钟的休息时间看书,在课间看,在等人的时候看。

那么,美国学生的读书习惯又是怎样的呢?

我的朋友可拉,AP成绩几乎都是满分,SAT和ACT的成绩也近乎满分。当我问她到底是怎么学习的时候,她简单地回答:“就是读书啊。”

在美国,想要取得好成绩,唯一的方法就是阅读。美国人重视批判思考与独立学习的能力,而大量阅读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好途径。所以美国的学校在学生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读经典作品。而且是大量地读。

那么,我们会不会有疑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读得懂像是《奥德赛》《罪与罚》这样的作品吗?

伊塔洛·卡尔维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青少年时期读的东西,在长大后可能不记得细节,但是对于那些还没有进入社会的青少年而言,经典名著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塑造着他们的性格,告诉他们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人性的矛盾。而这些书,在成年后重读,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受。

当我在美国高中学历史的时候,曾经不停地回想在国内中学学到的方法:画表格、理时间、编口诀,记忆、记忆、再记忆。美国短短的历史,课本却有一千多页,老师还打印出大量的文献让我们阅读。回想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课本就那么薄薄的几册,完全没有细节,仅仅是记概念、记定义。

刚开始我怎么也读不进去,后来总算是读得进去了。可是那么多东西,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重点,而且老师也不给画重点。我很苦恼,于是给可拉打电话。她高二的时候选的美国历史,轻松地拿了满分。

“可拉,我快死了!”我一开口就抱怨,“这破历史怎么这么多东西啊!怎么一点重点都没有啊?”

她有些不解地回答:“有了重点那还是历史吗?历史上的每件事都很重要啊。”

我有些抓狂:“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考试的重点是什么?”她鄙视地一笑:“哈!你这个中国人!”我无力地说:“我真的快被折磨死了,你赶快告诉我,你是怎么学的?”“你把那课本从头到尾读一遍呗,”可拉说,“我就是这么学的。”“可拉!”我震惊了,“这书这么大,一千多页,起码有好几磅重,书都能把我砸死!读完这书我都有孙子了!”“你别急啊,慢慢读,我有时候也读不进去,”可拉说,“我一般就是读几个小时,然后下楼做做家务什么的。”我还是不甘心:“难道就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吗?就没有个提纲什么的能让我背吗?”可拉有点急了:“你不能这么学历史!你难道不认为那些细节才是历史的精华吗?那些故事非常有意思!你现在背了,以后肯定会忘了的,那样有什么用呢?”

我只好回到那本厚厚的大书里,一点一点地读起来。

可拉的话是对的。其实我在内心里也没有期望她能告诉我一条捷径,因为那样的话,可拉就不是可拉了,可拉就不是那个熟读萨特、康德、黑格尔的可拉了。作为我们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作为连老师们都尊敬的学生,可拉是有她学习的方法的。而这种方法,就是单纯地阅读,大量地阅读。

我认为,在现在我国大陆的义务教育中,应当加进大部头名著的阅读,而非仅仅几篇节选。这一点,我国的台湾地区就做得很好。千万不要被数理化的优秀蒙蔽了双眼,读书才是强国的根本啊。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体会 篇9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体会

何为美国的民主,美国的民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回答的,而托克维尔仅在美国呆了九个多月,就写出了《论美国的民主》这本经典著作,这是何等的不容易。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主要讲了他对平等与自由的关系的观点,他认为建立一个新世界,必须有新的政治理论,而这个政治理论就是关于民主的基本原理。正如托克维尔在书中写道:“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这也揭露了 《论美国的民主》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书的上册通过对美国地理、种族、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阐明了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册则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并与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类似问题作了对比。此书最可贵的在我认为是在当时的出托克维尔对当时美国的民主制度体制进行了辩证的剖析而非盲目追从。以下谈谈我对美国民主的几点认识。

一.美国民主制度建立的原因

美国的民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身份的平等、公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理念、公民的民主精神、民主理念。“美国人的身份平等是在其他国家难以见到的。”“身份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能帮助它前进。”为何说它是“普遍和持久的”?托克维尔总结了有助于美国维护其民主制度的原因: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的因素很直观体现了美国的民主可实现性的要素。美处两大洋的包夹带,与外界甚少来往,美国国家的形成和大规模的移民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移民而成的大杂烩大熔炉般的新国家。在当时作为新大陆的北美洲,其社会自始至终没有形成等级有序的社会结构,人们天生就有极其强烈的平等意识,且加上彻底的独立战争的洗礼,新组成的群众团体有共同经历还有共同的民主自由的呼吁和拥护的政治表现形式,如此背景下地美国民主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甚是约定俗成的。而法国的革命在19世纪仍还处于启蒙性运动和不彻底的改革阶段,临近西班牙、德国、葡萄牙等封建王朝发展起步较早的国家,长期深受欧洲“贵族为圣”的阶级利益和封建统治影响,阶级分明且有序的社会结构也抑制了平等的可能性。民主起立点不同正是作者所要告知我们的,也表达了托克维尔的呼声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并 非照搬美国的制度。这也让我想到我国在国家形成方面与美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依赖于氏族的血缘关系而得以存续,世袭理念延续千年,类同于“君权神授”的欧洲文明思想,氏族的条框始终没有被彻底打破,且中国一直维持着大一统的传统以及金字塔形的一元多级的结构,在这种等级森严的结构之下,民主与自由绝非易事。

二.美国民主制度中的地方与中央权利均衡

托克维尔还指出:“美国公民自由、平等理念的根源是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在于实行自治,乡镇作为次级的行政单位,拥有这种自治权无疑促使了公平、自由理念在美国的萌芽与发展,美国民主制度的雏形是新英格兰乡镇制度这点无可非议,且美国独立战争的成功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乡镇制度思想的影响使得群众基础相对强从而革命愈能胜利。乡镇自治制度与我国实行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的做法有相同之处。基于美国社会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地方拥有较多的自治权,托克维尔认为考察美国的民主制度的顺序应该是:乡——镇州——联邦。在美国社会,阶级冲突并不强烈。“社会各个阶层开始混合起来,使人民相互隔开的一些屏障接近捣毁,财产逐渐分散为多数人享有,权利逐渐为多数人享有,教育日益普及,智力日渐平等,社会情况日益民主。最后,民主终于和平地实现了它对法制和民情的控制。”在说明乡镇自治在美国的可能性之余我们还可以可以探究到,阶级冲突愈是强烈的地方,人们之间在财富乃至在身份上的不平等性愈加凸显。

三、“法”的精神与三权分立的分权与制衡 “美国的贵族是从事律师职业和坐在法官席位上的那些人。”法制在美国对民主的巩固大有脾益。美国人极其爱他们的法律,公民能依据法律对不同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也可见民主与法律的深入人心。再看到美国的行政制度,行政权在美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美国的制度试图缩小行政权威的影响,而把权力分给社会上的许多人去掌握,从而达到权利均衡且又不涣散。只存在政府集权而不存在行政集权,联邦政府并不干预各州政府一般事物。托克维尔极为赞赏美国的分权制度,“虽然欧洲各国普遍都有分权,但美国的分权带来的实际效果最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同,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政治效果,使每个美国公民产生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公民在祖国那里找到归宿,祖国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美国宪法与体制约束力极强的三权分立主要是来自权力内部之间的相互制衡。托克维尔提及“他们”规定了权力分享的原则与“控制与反控制”的制度,“清楚地认识到„„除了人民的权力以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执行权力的当局。这些当局虽不是完全独立于人民的,但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因而既要被迫服从人民中的多数的一致决定,又可以抵制这个多数的无理取闹和拒绝其危险的要求”。托克维尔注意到司法权的独立性,但这个独立性是有限制的,因为法院只能在审判当中抵制违宪的法律,但是可 以我们可以看到司法权的独立是美国三权分力机制的重要保障,行政权在美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美国总统虽拥有强大的行政实权,但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受到各方牵制,限制总统的权力也是三权分立制度得以良好实施的关键之一,总统的弹劾制度也使得整个三权分立体制变得更加完整。三权分立制度的理论渊源虽来自法国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理论,但在当时的法国乃至欧洲效果甚微,效率不高。

四.美国民主体制不足:极端自由下导致的多数暴政

“美国的民主往往不够成熟,但法制的总趋势是向善的。民主政府的毛病马上即可发现,但其优点经过长期观察才能发现。”民主制度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人民,而民主始终代表的是大多数的人民,政府的行事思维归更易倾于民意,虽然人民可能有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任何民主制度都难免有缺陷,极端的民主导致专制和暴政。美国民主政府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它缺失防范暴政的措施,再加上行政权力的集中以及地方政府权力相对自由,整个民主政府有山崩离析的危险。民主政府跨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暴政和管理不当,集外因与内因于一身而非它自身的软弱无能。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民主的“暴政”表现,首先反映在舆论的统治方面。“多数既拥有强大的管理国家的实权,又拥有也几乎如此强大的影响舆论的实力。多数一旦提出一项动议,可以说不会遇到任何障碍。”对于美国总统选举和连任制,托克维尔称总统选举制度而责连任制,认为连任制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尼克松的“水门事件”是对托克维尔观点的实证。对于陪审制度的政治作用,托克维尔把有陪审员参加的法庭看成是免费的学校。这个学校向人民传授治国的艺术,培养公民的守法精神。然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并没有遏止“多数的暴政”下的私刑。

五、本书的写作目的:为法国民主制服务

从《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可以看出托克维尔对待事物高度的辨证精神。虽然,托克维尔高度称赞美国的民主制度,但并不是绝对的信任,因为任何民主制度都难免有缺陷,极端的民主易导致专制和暴政。然而,与法国相比,美国的民主制度更优,更能体现人身份的平等,托克维尔正是通过美国这扇窗户为法国找到一剂良方,其真正目的是借鉴美国民主制度来完善法国的民主制度。

托克维尔心目中理想的民主国度是美国。托克维尔考察美国民主制度所采用的方法无疑是两大方面:比较和借鉴。虽然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是最好的民主国家,但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美国民主制度来发展法国的民主制度,其根本目的是立足于本国,托克维尔对法国并没有完全丧失信心。正如托克维尔在描述美国人的爱国心时发出的感慨,这完全是出自民情,同时也表现了托克维尔本人对自己祖国强烈的爱国心。

我们必须向托克维尔表示尊敬。在他那里,一种真正现代的思维方式已经达到成熟。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启蒙运动的乐观主义和对历史进步的幻想,而是带着一点怀旧的情绪 ——不断试图回到古希腊,回到耶路撒冷,回到罗马,但试图面对的是当下的危机。这样,思考的结果并不是回到古代,而是更进一步地推进了现代性本身。

托克维尔在书中总结了一点,美国之能维持民主制度,应归功于其地理环境、法制与民情、但法制重于地理,民情重于法制。基于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现状,中国的民主之路由此书可以借鉴的制度与思想的精华可能如托克维尔所说,需要剖析着尝试下去才可有“药效”。如今所言的法制社会、民主意识已经不断发展,人民的参政议政热情和认知观念也在不断提高,尚法观念以及自由主义也被大多数人所推崇。只是我们仍需要思考,在一个人口众多,受传统文化悠长影响环境下的中国,可否有更有效的行政体制和法制制度的突破和改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改革仍要摸索着前进,希望改革能使得民主集中制度的民主更加凸显作用,使得集中更加符合民意。

六、经典词句

1.“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 讲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走向民主之路的困难。

2.“我所说的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好像差不多接近了它的自然极限。在那里,这场革命是以简易的方式实现的;甚至可以说,这个国家没有发生我们进行的民主革命,就收到了这场革命的成果。” 说的是美国的民主制度很轻易就成功。

3.“我毫不怀疑,我们迟早也会像美国人一样,达到身份的几乎完全平等。但我并不能由此断言,我们有朝一日也会根据同样的社会情况必然得到美国人所取得的政治结果。我也决不认为,美国人发现的统治形式是民主可能提供的惟一形式。但是,产生法制和民情的原因在两国既然相同,那么弄清这个原因在每个国家产生的后果,就是我们最关心的所在。”

4.“民主的法制一般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它来自公民之中的多数。公民之中的多数虽然可能犯错误,但它没有与自己对立的利益。贵族的法制与此相反,它趋向于使少数人垄断财富和权力。因此,一般可以认为民主立法的目的比贵族立法的目的更有利于人类。”

5.“民主政府尽管还有许多缺点,但它仍然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即使民主社会将不如贵族社会那样富丽堂皇,但苦难不会太多。在民主社会,享乐将不会过分,而 福利将大为普及,国家将不会那么光辉和荣耀,而且可能不那么强大,但大多数公民将得到更大的幸福。” 民主从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但也有种种缺陷。

上一篇: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下一篇:高中生的经典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