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诗经说课稿

2025-0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雎诗经说课稿(推荐7篇)

关雎诗经说课稿 篇1

一、内容:今天我讲的是《关雎》。这是本单元诵读欣赏的内容,而《诗经关雎和蒹葭》是最能代表我国诗歌源头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了解诗歌起源,《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读准字音;理解大意;体会意境及主人公感受;理智把握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诗歌起源,《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二、方法: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现状和学校五步教学法的要求,我决定设计四大板块,即诗经相关知识介绍、诗经朗读、诗经理解翻译、诗经画面想象,为了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情景教学法,首先用十堰市吕家河关关雎鸠民歌导入,创造一定的诗经学习氛围,接着介绍尹吉甫(诗经采风官)的贡献,用诗经文化熏陶学生,为学习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用ppt给学生介绍雎鸠鸟和荇菜等知识,介绍了诗经六义等知识。

(2)反复咏叹教学法:我采用了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和学生试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雎鸠的内容,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法,如运用小组讨论五个画面,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归纳总结雎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等,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4)现场作业法: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些作业练习,让学生填空、解答、朗读,让学生思考问题,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我按照四大板块内容,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5~8分钟)用吕家河民歌雎鸠的情境导入,其意图是用家乡的观念激 1 发学生学习诗经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组织朗读:(15分钟)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组织朗读,我采用多种方法组织学生朗读,让学生分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和学生试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雎鸠的内容,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意和情感(20分):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深入领会文中思想情感,我在组织学生逐节翻译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其画面意境,把握主人公感情变化线索,领会主人公“君子”和“窈窕淑女”的美好感情。这是教学重难点,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主人公的理智思维在现实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归纳诗歌特色(5分钟):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幻灯片,帮助学生品读全诗,探究特色,让学生对照五个小节的异同,找出了托物起兴;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四言咏叹的艺术特色,让学生领会诗经的美妙。在结束时,我让全班激情背诵全文内容,让学生对诗歌回味无穷。

5、板书设计:

我主要是利用ppt来展示课文的重点,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做到和教学内容同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重点页面有四个画面图“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琴瑟友好图、钟鼓爱慕图 ”和“四个美点”(语言美、人物美、意境美、情感美)

6.布置作业。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1)整理笔记:(2)在网络上搜寻同步作业。

诗经两首采薇说课稿 篇2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诗经关雎教学反思 篇3

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第二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读诗经关雎有感 篇4

首先我们来重温一下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中第一篇便是《关雎》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读后感:十分明确,这是一首爱情恋歌,描写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如此从容的诗句,真如行云流水,读来仿佛处在春天三四月间,春风吹拂,杨柳依依,这时,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小伙子看着它们在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胶着在采荇女身上,雎鸠的鸣叫阵阵,小伙子的眺望痴痴,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那诗中的君子淑女,相互爱慕,种种复杂的感情也都体现了出来,对美丽的“窈窕淑女”的仰慕,因为相思之苦而“辗转反侧”,为求得佳人芳心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渴望着,失望着,幸福着,煎熬着,纯情小伙子热恋中的种种都在其中表露的淋漓尽致。诗中的描写自然,感情纯洁朴实,细细的刻画出诗中小伙子从心底涌出来的情感,真情甚是动人,让人很是欣喜的陶醉其中。

当然,《关雎》此诗除了情感动人之外,它为后世的影响也甚为深远。诗中的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义,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早已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很多句子也为后人所引用,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那句“孤灯极尽难成眠”就与此诗中的“辗转反侧”甚为相似。

关雎诗经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初中语文教材8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课文,单元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进程、思想感情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本次课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特点,现将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⑴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作的能力。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说教法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3、比较法: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善教人者,应教人方法,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

1、利用课件,创设有利于教学的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设置讨论题,在讨论中理清文章线索。

3、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形成运用、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课程安排为2课时,以《蒹葭》为例说环节)

㈠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取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㈡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多媒体显示)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里面的代表作品文字虽然简单,但却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的程度(《中国诗史》)知识总结如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篇目:共305篇,又称“诗”、“诗三百”。

《诗经》的编排体例:风、雅、颂《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是叙述和描写;比,是比喻和比拟;兴,是起兴。

《诗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体式:四言诗。

《诗经》的典型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诗经》的诵读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题材: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㈢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入境听读,体会诗歌情感。

㈣指导诵读,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在读中品,读中析,读中想象。

2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求画出韵脚,读出韵律。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求描述诗歌内容。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学生活动为主)

三读——感受诗的结构美。体会重章叠句的作用,说说写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五)总结全诗内容及其写法特点。

内容:《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写法: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六)比较阅读:《关雎》《蒹葭》同为爱情诗,风格和手法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

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不同点:①、<<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

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在艺术手法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把《蒹葭》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七、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附:板书设计

蒹葭

苍苍

萋萋

采采

白露

为霜

未晞

《诗经》两首之《关雎》教学设计 篇6

一、学生课前活动:

(1)、初读诗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了解诗歌大意。

二、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掌握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创作手法。

3、学生能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热爱之情。

【发展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课文《关雎》是诗经首篇,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的民间情歌,是我国爱情诗歌的“开山之作”。诗中写一个男子爱慕思念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于夜不能寝,梦中遐想,希望有朝一日与少女结为夫妇,和谐美满地生活。

《关雎》这首诗是《诗经》里305首中的第一首。教学重点是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让学生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讨论法:品读法味诗歌语言,讨论分析诗歌涵的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营造氛围

爱情是文学尤其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历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的民间情歌,我国爱情诗歌的“开山之作”《关雎》。

二、走进《关雎》

(一)第一个环节,推荐最佳朗读者:吟读诗歌感知诗意

老师范读后启发学生。

1、问:如果选你来朗诵配音,你觉得哪些词语不容易读好?

明确: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好逑hǎoqiú 寤寐wù mèi 辗转zhǎn zhuǎn芼mào乐lè之

2、齐读诗歌。

3、解诗题,《关雎》中“关”是拟声词,形容雎鸠鸟的叫声,雎就是雎鸠,是古代一种水鸟雎鸠鸟和爱情有什么关系呢?

师提示:古代传说中,雎鸠鸟雌雄形影不离,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4、雎鸠鸟是古代离爱情最近的鸟,在雎鸠的关关之声中,我们的男主人公和窈窕淑女之间在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写男子亲眼所见所闻,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中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他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而然引起自己对心中

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的无限情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向往着这位身姿曼妙窈窕,容貌美丽,品德贤淑的的女子。“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古代的淑女内涵上有封建礼教的束缚,现代意义中的淑女独立、平等、智慧、灵秀,有优雅动人的谈吐,有一种雍容典雅、从容不迫的风韵,吐气如兰,爽如清风,皎似明月,是男子心仪的对象。正是这位女子文静美丽贤淑的形象美使男子一见钟情,怦然心动

5、学生轻声吟诵诗歌,想象自己便是三千年前的这位男子,在追慕女子的过程中,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这位青年男子所恋的是河边采摘荇菜的健康、勤劳、能干、美丽的姑娘。劳动者本身就是最美丽的人,更何况这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女子是自己心仪的美丽的对象呢,“左右流之”即顺着河水的流动忽而左右侧身采摘清清河水里青翠欲滴的荇菜,女子窈窕曼妙的身影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引起男子无限遐想。这里体现了女子采摘荇菜的劳作之美。“寤寐思服”极写男子追求、思念女子的迫切心情。“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写他相思之苦已经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男子夜深难以入睡时绵绵悠长的愁思,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寂寞难耐。这种情感何其浓烈啊。

情到深处人孤独,情到极处必生幻,男子的情思之中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场面,这真是一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描绘男子和所爱女子相处时的谐和愉快。“钟鼓乐之”则是描绘两人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男子简直已经陶醉在求爱成功的甜蜜情感之中了。

板书:感情曲线图

爱恋

幻想

相思

9、根据感情曲线图入情入境,学生齐读全诗。

10、给大家2分钟准备时间,推荐最佳朗读者。

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推荐优秀者。

学生个人读,师生共同点评,确定“最佳配音者”。

(二)第二个环节,斟酌选图:构思画面融入诗境

学生借助手中的生花妙笔,用诗意的语言把心中唯美的画面再现出来。依据君子的感情曲线图,我们可以得知用三幅画面就可以再现《关雎》的意境美了。

1、抛砖引玉:我来描述的是第一幅图:雎鸠和鸣图。设计画面时我考虑用三个镜头再现当时情境。

镜头一:清晨,河洲上两只雎鸠鸟欢快嬉戏。

镜头二:河畔,谦谦君子神情渺渺若有所思。

镜头三:河中,采荇淑女身影窈窕若隐若现。

2、诗意的文字描述画面,再现意境。

清晨的水乡,笼罩着着淡淡的雾气。雎鸠关关,荇菜摇摇,我独立河畔,抬头远望。远方有美人如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如荷花悄然绽放于田田莲叶间,羞涩恬淡。我心的儿摇荡,不禁喃喃自语:“窈窕的淑女啊,可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学生分组,把诗歌第二章,第三章用诗意的语言把你心中唯美的画面描述出来,加上贴切的标题。

4、分组展示成果(把学生描述的优美意境用课前选取的图画展示出来):

第二幅图:缠绵悱恻相思图

诗意的文字描述画面,再现意境。

第三幅图:琴瑟悠扬,钟鼓和鸣浪漫幻想图

诗意的文字描述画面,再现意境。

教师小结:女子文静美丽贤淑的形象美;女子采摘荇菜的劳作之美;水草青葱的河中小洲,晶莹碧透的河水,青翠欲滴的荇菜,心仪女子窈窕曼妙的身影以及男子极富浪漫的幻想之美组成的意境美,它们绘制了一幅精致典雅《关雎》艺术图画。

五、结束语

我们通过大家动情的诵读、奇妙的想象,让古老的歌谣《关雎》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因为你们的聪慧,我有幸溯流而上,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三千年前的小洲兰沚边,再次找回前世我们遗落的声音。时光流萤中,河畔雎鸠 “关关”的叫声依然如在耳畔,仿佛男子在轻声呼唤所爱女子的芳名,如此深情,却又质朴。不老的经典爱情在吟唱着三千年纯洁如水的诗韵。此刻,我相信,泱泱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摒弃、被湮灭,它将凝结成流淌于炎黄子孙血脉深处的中华魂!让我们在诵读声中,与他们依依惜别吧。

全体学生朗读全诗,六、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关雎》并将其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诗,字数7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关雎》

感情曲线图

爱恋

幻想

相思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古老单纯的爱情诗歌。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讲,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孩子们对爱情有着一种渴望了解的心理,这首爱情诗对孩子们形成纯洁美好的爱情观是一个很好的文学启蒙,学生感兴趣,课堂氛围很不错。

朗读时,语速情感把握都很到位,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在学生的朗读环节上花的时间还有些少,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花些功夫在朗读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背诵诗歌,又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语感。

关雎诗经说课稿 篇7

主备人:顾广师

使用时间:

使用者:

型: 新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诗中出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学生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二、知识准备: ㈠、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离现在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要解开这些谜,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㈡、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注释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自读,三分钟后提问,要求学生能不看书回答。

提问: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学习过程:

《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1.老师读读这首诗(范读)。听了一遍,有的同学可能会猜到这首诗的内容与爱情有关。《诗经》的编者把它放在首篇,可能就是为了突出“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吧。

2.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自读几遍后要求学生自己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老师提示重点词语,并试着串讲。

4.导读。重点导读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没有。)

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讲解“比兴”的手法,讲解内容见教参)

③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复读读,好好想想,试着说说。提示写了什么事?抒

发了什么感情?再看看阅读提示是怎么总结的。

④阅读提示中还写道:“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反复、双声、叠韵等多种手法。)

四、知识梳理:

(1)姑娘为什么让人产生爱慕之心?

请结合诗句感受人物形象

勾画的语句:

人物形象:

(2)男子的追求是不是一帆风顺?

请结合诗句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心理变化语句:

人物心理:

五、达标检测

(一)1.学生反复朗读、背诵。(作业)

教师可这样检查背诵:①背出起兴的诗句。②背出描写男子心理活动的诗句。

2.重点掌握下列词语(读准、会默写)雎鸠、窈窕、荇菜、寤寐、辗转、琴瑟、参差。达标检测

(二)1.本诗以

、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设计:

上一篇:windows系统安全设置下一篇:年轻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