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2025-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共11篇)

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篇1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补充: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描写

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2.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人称类

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篇2

一、探究题的呈现形式

探究试题在现代文阅读中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赋分5-8分。

例1:2007广东卷,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是迟子健的散文《泥泞》,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例2:2007山东卷,选做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是叶延滨的《灯火的温情》,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例3:2007山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文杨明、马小林的《梦碎雅典》,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

例4:2007宁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例5:2007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8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二、探究题的价值取向

探究题的考查,是对新课标阅读能力培养情况的有效评价,这种试题的价值直接指向新课标。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如下几条新要求:第1条: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第3条: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高考语文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能力指探究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的能力。那么发现什么?如何创新?

1.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发现和探究的主要内容。如广东卷《泥泞》第18题(参考答案是: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又如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22题(参考答案是: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分别是对文本的内容、观点和相关因素质疑,考查考生从文章的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其意蕴的能力,试题的价值取向着眼于探讨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梦碎雅典》第22题(参考答案是:“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是在引导考生探索作品表现的人文精神。2007宁夏卷第14题(参考答案: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形象,从林冲的身份及其性格和心理,探究封建社会背景下的民族心态。

2.探究题答案的开放性和不矛盾性体现它对个性化阅读的引导。各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试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即使命题者给出参考答案,也往往是多种多样互不矛盾的,属于“多解”的“开放题”,一般“言之成理即可”,“符合实际即可”。这种试题的考查,对阅读教学产生了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对于意蕴丰富的文本,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这是一种尊重自我和善于思考的阅读品质。

例6:扬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对文题“草原上的日出”有下列三种理解,你赞成哪一种?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理解,解说你赞成的理由。(5分)(1)草原上的日出,象征着小男孩当天在草原上目睹蚂蚁吞噬小鹿一事后获得了新想法。

(2)早晨的太阳起着烘托作用,渲染小鹿瞬间被蚂蚁吞噬的悲剧气氛。

(3)草原上的日出是每天都有的事情,象征新生命总是在旧生命消亡的基础上产生的。

3.探究题的价值取向还在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探究题题干的表述往往是先列举出作者、别人或前人对此问题的看法,然后问“你是如何认识的”(如2007广东卷第18题、山东卷第22题),这意味着答案鼓励创新,考生不可拘泥于文本中现成的观点或别人的说法,应深入挖掘作品,调动已有的积累,多角度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正如朱光潜先生关于“推敲”的评价,不盲从前人“敲”比“推”好的一般认识,提出“情况不同,各有奇妙”的创新见解,令人钦佩。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

例7:苏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试题现代文阅读第4题:作者不同意有些登山者在登顶之后说自己“征服了一座山”,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5分)答案略

三、探究题的解答技巧

1.有思。对文本的思想观点、社会价值等要能够多角度深入地理解,发掘其丰富的意蕴。如2006年重庆卷《说村落》第19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这是一道涉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题目,文章内涵较深,对于理解没有太大障碍,但是对于考生个人的看法,回答起来有一定难度。个人看法与作者的情感态度不能没有关系,与文化变迁方面的知识不能没有关系,不能仅在“同情”、“遗憾”、“无奈”等观点上打转,有必要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也是探究的终极指向,只是你的见解要符合社会发展实际。

再如例3,要求“结合奥林匹克精神”,你首先要了解奥林匹克精神。回答此类问题,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2.有文。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理解,不能脱离文本。无论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还是探究,都是在做阅读题,因而都强调贴近文本,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脱离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合宜的。如例4、例5,都强调依据文本内容,考生必须对文本整体感知,把握精髓,综合分析。对文本的观点可以赞同,可以反对,也可以高屋建瓴,另有高见。不可肢解文本,断章取义,使思路偏斜。

对文本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标题技巧等问题进行探究,首先要明白选文的体裁,明确此种文体的一般特点。这样,个人观点才能有着落,符合章法,答到点子上。

3.有我。探究的问题多着眼于文本的难点、疑点,考查思辨能力,需要考生独具慧眼,不能人云亦云,重复现成的意见,失去自我。即是我的认识,则虽不一定有别他人,却也必须是“我的”,这才能发现,才是创新。

4.有层次。探究题考查发现能力和创新思维,目前尚属新题型,没有形成稳定的解题套路。但如果我们结合鉴赏评价等题型的答题经验用心揣摩,也多少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探究题在阅读中出现,一般5至8分,按点给分。那么,在认真审题的前提下作答,一般要有3至4个层次。要有明确的观点,针对问题,表明认识;要有理论的或事实的依据,并从不同方面作具体的分析;还要有规范的表达,有要点意识,层次清晰,语句通畅。

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篇3

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4、欣赏作品的形象,欣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6、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7、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基础知识必备

必备一

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

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究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连锁”

2、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3、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的思路

4、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

5、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千变万化的题目经过分析整理,可以分为几类;同类题目,答题思路大致相同。必备二 表达技巧分类及应答策略

高考的大学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

1、人称表达类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解题的方向。(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2、修辞方法类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2)明确答题方向。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问。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新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举如下: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拟人表达亲切,有情趣;对偶整齐,有节奏感;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设问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名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简洁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如下: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5、表现手法类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3)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4)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点拨

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解析

有资深教师认为,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

1、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的感情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的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2)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④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⑤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2、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3、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4、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晴概括某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5、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篇4

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

2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六.表达技巧分析术语

一、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七.叙述方式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流露出什么情感、刻画人物什么性格特点、情节完整

(4)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八、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五、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九、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十、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 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

十一、表现手法

1、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模式完整版!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

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

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作文答题小技巧

技巧一: 作文成绩看字迹,得分要素是第一

技巧二: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

技巧三: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

技巧五: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技巧六: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亮点

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篇5

但是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鉴赏其形象、其语言、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所以,古诗是必学的,而且是一定要理解古诗的内容,光背诵还是不够的。因为在高考时会考到古诗鉴赏,古诗鉴赏就是分析其语言、其表达技巧,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而是所占的分值还比较高,如果学生不能掌握,那么考试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自己写作文的时候都表达不出真情实感,没有写作技巧,不懂得把握文章的机构和内容,更别说鉴赏古人的诗歌了,还有学生说到:“我哪有资格去鉴赏那么伟大的文学家的作品呢?不是不会,而是我能力不够!”

其实啊,古诗鉴赏哪有那么难,很多学生不愿意做,就是给自己找借口罢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其实对于这一类题型,也是有“套路”可言的。只要掌握了诗歌的答题技巧,在考试时依葫芦画瓢,就一定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第一类:送别抒怀诗

鉴赏要点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常见情感

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

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 ②饮酒饯别 ③唱歌送别

第二类:羁旅思乡诗

鉴赏要点

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A.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B.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唐方干《思江南》)

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常见特征

常见场景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 路口、长亭 驿站、渡口 码头等 杨柳、酒等

3

第三类:思妇闺情诗

鉴赏要点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情感

A.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B.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C.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D.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第四类:山水田园诗

鉴赏要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1、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2、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3、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4、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第五类:怀古咏史诗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

②分析写法,领悟感情。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常见感情

A.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B.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C.感慨个人遭遇;D.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写作技巧

写作技技法上:有借古讽今的,有古今对比的,有用典的。

第六类:咏物言志诗

鉴赏要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鉴赏方法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神似)

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常见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常见意象

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第七类:边塞征战诗

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盛唐边塞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微弱,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边塞诗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第二 、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

A.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B.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C.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

D.对家人思念;E.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3)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第八类:人生感慨诗

鉴赏要点

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发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这些诗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不小,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注意典故,切忌主观臆测,不得义蕴 。

常见感情

1、怀才不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爱国情怀不得重用,如陆游《书愤》

3、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

5、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杜甫《春夜喜雨》

6、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伤春悲秋。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注意要点

1、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2、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结合,或是对比衬托。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如朱熹《观书有感》。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

第九类:忧国忧民诗

常见情感

1、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2、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篇6

纵观连年的考试大纲,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评价明确提出了两点:一是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诗歌的形象,主要是就诗歌的“意象”而言,就是分析概括“物象”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目的在于对关键词的鉴赏和对语言风格的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技巧、描写技巧、修辞技巧在作品中的运用和产生的艺术效果;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分析和评价。但考生答题却常常是不得要领,泛泛而谈,结果是得分不高。究其原因,除学生自身的诗歌素养不高以外,解题找不到技巧、答题的不规范性是学生丢分的根本原因。在此,归纳出一些诗歌考题类型的答题模式,希望对考生有一定的益处。

一、意境型题目的答题模式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或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二)答题步骤。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诗情。

解答提示:

1.描摹诗歌图景,即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象、意境描摹出来。这里应注意几点:①用自己的语言而非翻译。②描摹主要景物而非面面俱到。③语言应优美形象而非平铺直叙。

2.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这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句中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生机勃勃等。

3.剖析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如:

(1)送别诗,作者诗情的倾向可有:①离愁别绪,依依不舍;②情深意长,互为勉励;③别后思念,坦陈心志。

(2)怀古诗:①抒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慨;②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③赞古人业绩,表缅怀之情,抒英雄迟暮之感慨;④渴望建功立业,悲叹壮志难酬。

(3)征战诗:①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②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百姓的和平向往;③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④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4) 思乡怀人诗:①征人厌战,向往团聚安宁的生活;②贬滴时,思乡怀人;③闺中怀人。

(5) 咏物诗:咏物言志,表赞美、仰慕、怜悯、哀伤之情。

(6) 写景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已忧愁哀思、远大抱负、伤春悲秋、田园归隐等。

从这些诗的归类,都可以看出诗情倾向,也是答主旨题的依据。

二、形象型题目的答题模式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2.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出来的?

3.运用什么手法刻画形象的?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二)答题步骤。

塑造的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的意义。

解答提示:

1.塑造的什么形象。可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形象是由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翁(包括作者)。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时应注意:①分析景物形象时,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要体会作品主人翁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②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里特别区分一下意象、意境和形象:意象侧重于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侧重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意象组成的环境氛围;形象可以由一个意象承担。

三、语言特色型题目的答题模式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步骤。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表达怎样的诗情。

解答提示:

这类题不重在炼字运用的巧妙,也不是对某一两句采用何种手法做分析,而是重在对整首诗的语言风格的鉴赏。语言风格类的词语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等;语言特色类的词语有: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如话、平淡无奇等;前者侧重对整首诗的语言评价,后者侧重对语言运用时特色上的整体评价。

1.准确点明语言特色,一般选择一两个词即可,所以必须牢记一些语言风格特色的术语。

2.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要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注意即使在描摹图景、组织语言答案时,也要尽量体现出这种特色。

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篇7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抓住典型意象的意义

●花草类:

(1)菊:隐逸 高洁 脱俗(2)梅:傲雪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 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 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 坚强 生命力(5)竹:气节 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3)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9)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 凄恻(2)鱼:自由惬意(3)鸿鹄:理想 追求(4)猿猴:哀伤 凄厉(5)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 伤感(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9)(孤)雁:孤独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高洁 脱俗(2)簪缨(冠):官位 名望

●颜色类(1)白:纯洁、无暇 丧事(2)红:热情奔放青春 喜事(3)绿:希望 活力 和平(4)蓝:高雅 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 神秘(7)黑:黑暗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明志 自省 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10)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11)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第 1 页(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答题示例: 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南柯子 王炎

式回答)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若没有可以略过)〔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3)抒发什么情感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

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

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 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 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 仰慕 追慕 坚守节操 留恋 同情 孤独 寂寞 思念 郁闷 空虚 烦闷 抑郁 感伤 辛酸 悲痛 悲愤 忧愤 激愤 悲壮 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 讽刺 指斥 控诉

第 2 页(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答题示例: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早行

陈与义

了这种手法。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人怎样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

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小总结:(1)写作方法:起兴,虚实,结合,用典,化用,联想,想象,烘托/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托物言志

(2)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有: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具体形象为实,想象联想为虚。

抒情方式有直接(正面)抒情和间接(侧面)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3)表达技巧:

铺陈其事

浓墨重彩

托物起兴

对比比较

映衬比较

虚拟写实

象征暗示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化用典故

以古讽今怀古伤今

以动写静

以乐写哀

烘云托月直抒胸臆

白描勾勒

议论点染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小中见大

欲扬先抑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

联想想象

含而不露(4)修辞方法:

比喻 ,拟人,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5)构思:

方法:起承转合首尾呼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过渡

铺垫

伏笔

作用:独辟蹊径

独出心裁

自出机杼

别开生面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突兀而起

笔锋一转

严谨完整

第 3 页(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答题示例: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南浦别

白居易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描述景象。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

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

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

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该词(句子)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作用:答题示例: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从该词(句子)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虑。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

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 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 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第七种类型: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第 4 页(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答题步骤: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答题示例:

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春怨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骤三)。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第八种类型:评价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答题示例:

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赤壁 杜牧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简要说明

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

■第九种类型:比较评价题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 篇8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古诗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篇9

2、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3、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古诗文鉴赏题五种情感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10

人物事件拓展。如: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弄清人物身份、性格,把握相关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概述答案。

主旨拓展。如:用广告、宣传语、对联体现主旨。首先应掌握广告、宣传语、对联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再根据主旨而创写。

(2)评说探究类

一般不设惟一答案,提倡考生自己个性化的认识,有理有据即可。注意:要紧密联系主旨,把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抓住要点来谈,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简明,评论不宜过长。

(3)心得体会类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紧密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但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即可。如《词典的故事》(20xx年广东),可以从现代人、贫苦儿童、女营业员等角度去谈体会,但要选择最合适自己,并感受最深的角度来谈。

(4)联想、想象类

如: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一个句子。分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及感情色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做到内容合理,力求形神兼备。

(5)比较辨析类

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篇11

有些句子除了这三种成份外,还带一些附加成份。例如:“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老人悠然地谈着。”“人们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的、地、得”常常是这些附加成分的标志,即定语、状语、补语。定语修饰主语,状语修饰谓语,补语修饰宾语。”

例:

1. 花开。

↓↓

主语谓语

五彩缤纷的花开得漫山遍野都是。

↓↓

定语补语

2.人们 走进了 富丽堂皇的 大礼堂

↓↓↓↓

主语谓语状语宾语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⑧承接复句

修改病句

一、知识归纳:

修改病句,先要找出病因,然后再着手修改。修改时,注意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

⑴ 成份残缺。即句子不完整。如: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是谁“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呢?没说出来。这个句子应该补上“我”或“同学们”一类词语。

⑵ 搭配不当。即句子的主要成份之间,附加成份和主要成份之间搭配不当。

如:春天的苏州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把这个句子简缩后就可看出,“苏州是季节”,显然不通。只要改成苏州的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就通顺了。⑶ 前后矛盾。一句话必须合乎事理不能自相矛盾。

如:我的回家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回家作业要么是“基本上”做完(还有少量没做),要么是“全部”做完(一点儿都没有剩下)。又说是“基本上”,又说是“全部”显然是矛盾的,两种说法只能保留一种。

⑷ 重复罗嗦。有些句子形容词用得过多,意思重复,甚至改变了原意。把句子多余的词语删去,句子就明白简洁了。

如: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缺点”当然是“不好的”,把“不好的”删去句子就简洁了。

⑸ 不合逻辑。

如: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苹果、梨和水果。因为“水果”包括了葡萄、苹果、梨等,不能平列一起,所以应该把“水果”删去。

⑹ 词序不当。即句子里的词语排列的先后不合适。

如: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调整为“他一次又一次完成了艰巨任务”。

⑺ 形容不当。

如:王老师讲完故事,教室里响起排山倒海的掌声。教室里不可能出现“排山倒海”的掌声,形容不当,可改为热烈的掌声。

(8)有歧义。

如:他背着班主任和班长偷偷动用了班费。

究竟是“他”自己动用班费,班长和老师都不知道,还是“他”和班长一起动用班费,这里没有说清。应改成“他背着班主任,和班长偷偷动用了班费。”或“他背着班主任和班长,偷偷动用了班费。”

二、【练一练】

修改下列病句

贯彻《中学生守则》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我们沿着这条公路,不要一小时,就可到达县城了。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这个班级的同学是全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最好的班级。

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态度。

同学们积极投入爱国卫生运动,把教室打扫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过去,我做作业马虎潦草,很不认真,不经常拖拉,不按时完成。

“六一”节那天,我踏着轻松的步伐,兴奋的心情来到学校。

修辞手法

1. 比喻

(1)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2)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3)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借代

(1)借代的特点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2)借代的作用: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3.比拟

1)比拟的特点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作用: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拟人的作用:把„„人格化)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2)夸张的作用: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3)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2)对偶的最用: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3)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

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2)排比的作用: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作用:目的是强调问题或更好地点出文章主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读者进行思考。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反语

反语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也叫“倒反”、“反话”。例如:

中国军人屠杀妇人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伟绩”和“武功”都是褒义词,这里作为反语使用,表达了对“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强烈的讽刺和憎恨。

作用:反语的作用是增强否定语气,产生幽默感或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文章的表达方法

主要有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 ……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 ……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上一篇:装修公司设计管理制度下一篇:园长现场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