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南的人才观及教育实践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王亚南的人才观及教育实践(精选5篇)

王亚南的人才观及教育实践 篇1

光明网-11-29林金辉

王亚南(1901-1969),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资本论》翻译者,曾任厦门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常委。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和教育实践都与人才培养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作为新中国厦大的第一任校长,他对人才培养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富有远见卓识的观点,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才观。他的人才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的一份宝贵遗产,对当前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王亚南认为,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含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高等学校必须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基于对经济形态和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他认为,为了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民主政治,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他十分重视青年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青年“由特定专业部门的基本训练到独立思想工作,再达到创造性的发挥和发现。”在论文、讲演、谈话中,他经常阐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他提出,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当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认为这是大学教育任务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任务的重要特点之一。他认为,一个人才既要博,又要专,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基础知识必须通过专门学科的学习与运用,加以巩固和提高,必须通过专门学科来表现。

把握了人才的综合素质之后,就有了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王亚南的观点很鲜明:一是注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他认为,高等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人才培养上要“搞点相互渗透”;要把人文社科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他提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是一体的观点,指出人文社科应该研究社会发展的法则和趋势。

二是以研究的态度进行教与学。高等学校,尤其是综合大学的教学工作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科研引进到培养人才的教学过程中,是由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职能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决定的。他要求教师的研究过程必须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包括向学生报告研究过程和问题,以发挥研究的教育作用。他大力提倡大学生搞科研,把它看作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和促进教师搞科研的推动力量。

三是倡导“学术自由”。他指出,提倡学术自由,是为了发现真理、服从真理。他认为,任何光辉而正确的学说,只有在诸多相反学说的论难、质疑,甚至攻击中,才能使它从每一视野,每一角度,都阐发出真理的.光芒。

培养出人才,要善于使用;在使用中进一步培养人才。王亚南认为,人才属于国家,知识财富属于整个社会。他主张“为国用才”,从国家利益出发,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出发,从培养人才的观点出发来对待使用人才的问题,在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界旗帜鲜明地从理论与实践上破除“人才单位所有制”的封建观念。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曾是厦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到中学当教师,被认为不能胜任。王亚南了解到他的情况,及时把他要回厦大。陈景润被安排到数学系资料室工作,这对于他一心钻研数学很是合适。短短几年后,陈在数学领域脱颖而出,为数学家华罗庚慧眼所识。当中国科学院向厦大商调时,王亚南又坚决支持,慨然允诺。他认为,这样更有利于陈景润的提高和成长。其实,王亚南为国用才,关心人才成长,并不是从陈景润开始,也远远不止陈景润一个人。在使用人才问题上的大家风范,反映了他在人才问题上鲜明的思想观点。

王亚南的人才观及教育实践 篇2

一、高职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高职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内涵至少应包括:实践教学结果要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教学活动的产出要高于投入;实践教学目标要满足社会、区域、行业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

实现高职实践教学有效性并非不切实际的凭空臆想, 而是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的。

行为主义主张外部环境对学习具有制约作用;认知主义认为知识获得是积极探索和主动发现的认知过程, 学生如果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相结合, 其学习效率会更高;人本主义倡导“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自我实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 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丰富而真实的情境能使学习变得有效, 提倡学习的建构性、主动性、情境性、社会性,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的主动建构。

毫无疑问, 这些现代学习理论为高职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提出和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高职实践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归因分析

中国高职实践教学总体上还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 但是仍然存在有效性缺失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的管理不到位、实践教学环境不够理想、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教材建设不够立体、技能训练不够综合、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均衡、校企合作成效不够明显、就业导向不够突出等多个方面。导致这些缺失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现有的实践教学管理缺乏科学性、严谨性、标准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在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估标准时, 没有根据高职职业能力训练的特点, 目标不明确, 要求不具体, 缺乏科学、客观的尺度, 以致管理或教学文件难以执行和落实。

2.校企合作方面力度不够。当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或流于形式, 或缺乏深度和广度, 或缺乏系统性、充分性、有效性。

3.实践教学环境的缺失。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校内实践环境、校外实践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种环境有效整合的结果。实践教学环境的缺失, 如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和资金不足等, 将直接导致实训场所、实训设备等实践教学硬件的不足, 造成实践教学的低效率、效果不佳, 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4.教师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 结构不合理。教师主观上缺乏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 知识结构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高速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未能根据社会、行业、企业的要求, 在师德修养、职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和进修;未能有效调整师资结构, 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5.教材建设滞后。在内容上, 教材既不能突出基础理论、实用职业技能培训专业知识的积累, 又无法跟上行业和职业的发展步伐。在形式上, 线性、静态的纸质教材与非线性、动态的电子教材、网上教材缺乏整合。

6.实训设备和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缺乏。国家、地方政府尚未出台有效的资源配置政策, 以及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资源未能共享、整合。

三、构建高职教育“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的不完善, 在遵循“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一体化、关键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 构建了“内容、形式、主体、平台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1.在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方面, 以真实产品、典型任务等项目为主线。

2.认知见习、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创新实践、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先易后难、分层推进。

3.在实践教学主体方面, 高职院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等协同育人。

4.在实践教学平台方面, 教学做一体化室、微信课堂、“教学”工厂、师生工作室、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等相辅相成。

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主体与平台有机融合, “多维”共同指向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提出了“分阶段、项目化、协同式”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

在建立的“内容、形式、主体、平台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分阶段、项目化、协同式”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

1.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 “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为优化实践教学环境, 学院按照生产性、先进性和开放性原则, 实施“实训实习基地内涵提升工程”, 创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 为全面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每个专业重点建设2~3个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各专业都组建了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学生专业社团;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打造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借助多元实践教学平台, 依据实践教学内容, 按照认知实习、单项训练、综合训练、创新实践、顶岗实习的基本顺序, 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第一学期学生入学后, 即在合作企业接受1~2周的认知实习, 进行职场实境体验, 帮助学生加深对行业的了解, 激发专业兴趣和认同感。第二、三学期, 在校内教学做一体化室完成针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小项目单项实训, 获得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综合实训是学生完成一门或所有专业课学习后, 针对课程进行的综合项目实训, 还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创新实践主要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 依托大学生专业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通过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参加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顶岗实习即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或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践,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 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并积累工作经验;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 也可以分阶段穿插在第四、五学期实施。

2.对接岗位工作任务, “项目化”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 参照职业资格标准, 基于真实项目, 以典型任务为载体, 在真实工作环境下, 优化产品导向的“项目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进行项目化教学。项目按照“专业调研 (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 →目标职业群→核心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实训项目”的流程进行开发, 项目来源可以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各级创新大赛项目、科研计划项目、校企合作研发项目等。实施项目化教学, 把企业搬进高职院校, 不仅为学生实践锻炼创造了全真的生产环境, 并且运用企业的管理和运作, 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 培养了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质量意识。

3.联合多元主体, “协同式”实施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在实践教学中, 推行了“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元主体“协同式”管理与运行模式, 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协同式”即高职院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等实践教学主体形成协同合作关系: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管理学生, 教师与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双导师”式协同教育, 学生之间进行基于团队的合作学习、协同创新、协同创业, 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问题式协同教学, 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多元协同评价。

五、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中的运行机制

实践教学管理中的运行机制是指各个管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充分的发挥出实践教学管理在实践教学中的运行作用, 是启动、调节、维护、中断实践教学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工作方式和各项调节的综合。如图所示, 实践教学管理中的运行机制。

1.实践教学管理中的目标机制。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对应用型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 实质上就是将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作为目标, 它是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中的基础。

2.实践教学管理中的质量监控机制。实践教学管理中的质量监控机制能够有效地对实践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水平进行监控, 它是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教学管理中的质量监控主要是对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对象、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信息数据等一系列水平进行行监控。

3.实践教学管理中的效果评价机制。效果评价机制是对实践教学管理中的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以找出实践教学管理中还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不断地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在各个环节中还存在的不足和缺点, 提高实践教学管理在各个环节中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在对实践教学管理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中, 应当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 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的评价体制。

4.实践教学管理中的信息反馈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主要是对实践教学管理中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处置和安放, 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 然后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根据这些数据信息所提供的资讯对实践教学管理这一工作进行有效的调控, 对实践教学管理中的实际信息进行反馈。

5.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反馈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主要是针对实践教学管理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处理, 并把信息数据的有效整合, 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基于有效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工作中的数据研究, 信息管理此规定, 对教学管理中的信息反馈线的实际做法。

6.实践教学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对实践教学管理中相关人员在工作上的一种鼓励, 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更加的努力、勤奋。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激励机制的作用。

7.实践教学管理中的过程管理机制。过程管理机制是对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相关事项进行有效的管理,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行为, 降低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概率。

总而言之, 相信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资金帮扶力度的加大, 高职实践教学的潜在优势和强大功效一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将高职教育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高职院校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主要对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缺失的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 构建了“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了“分阶段、项目化、协同式”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 提出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框架, 有效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运行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罗文广, 蓝红莉, 马兆敏, 陈文辉.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有效性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12) .

[2]王小萍.高职实践教学有效性缺失论析[J].教育与职业, 2011, (17) .

[3]高绣叶.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有效性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 2011.

[4]闫莉莉.当代大学生实践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3) .

王亚南的人才观及教育实践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大学是培养创新的沃土。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界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从工科学生所面向的特殊,更多地注重实体的对象,如机器、零部件等,提出了构建“一个中心二突出三结合四层次”的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方向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技能四个教学层次。

一、以学生为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 [1]。尊重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兴趣和个性正是他们今后创新的前提。

一个“中心”的教育是贯穿大学教育的一条红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1.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担负教学的职责,并要定期检查教师教学的情况,不聘任不承担教学任务的教授。

2.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与条件,使教学回归“以学为主,以导为辅”的本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导、启迪而不是灌输来实现教学的教育过程与目标。学生可以在三年级再选择主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这给学生今后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二、拓宽专业口径、建设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

首先,改革理论教学体系。重新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在注重传统技术的同时,增加高新技术的传授,有目的地开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创新心理学》、《专业发展预测》和有关创造技能技法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在理论教学中运用有关创造性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了专业的适用于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配套的教学大纲。

其次,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环境。具体措施是:①优化实验项目。将可利用的验证型实验整改成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增设和开发了一批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的实验项目。如在原机械基础实验的31个实验项目中,验证型实验占65%以上,比例偏大,经过优化和整改实验项目以后,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项目达到80%以上,建设省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②加强工程训练环境的建设。近几年来,学院投入了大量经费,加强工程训练环境的建设,新建创新教育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自行设计、自行制造和开发实验设备,建设了实践训练园地和工程训练中心,将一些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训练基地中进行。从给学生一张零件图纸,由学生自己编制工艺和加工程序,动手加工,检测分析进行综合训练,掌握现代加工技术的全过程等,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环节突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主动实践是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环节活动中的主体。当然,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的主动实践,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会产生创新思维的效果,但主动实践至少是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一种方式,它会大大增加学生今后获得创新成果的机会。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2],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突破“教学就是课堂教学”的线性教学观念,建立“大教学系统”观。要把教育教学的视野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乃至社会,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社会教学三大系统的“立体渗透”,扩展教学的时空,鼓励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各类专业实践和科研活动。

一是利用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选做实验项目和自行设计实验。如利用自行研究开发的“积木式”、“拼装式”实验装置和典型机构组合陈列柜,以设计为主线,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论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意识。

二是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课外科技活动,如智力竞赛、论文比赛、举办相关的学术讲座等。为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成立系部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USRP),采用两种形式:①公布教师的科研项目,由学生自愿报名,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研究工作,②由学生自选课题,系组织专家进行审定和批准立项并给予经费资助,选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对效果明显的项目和个人给予奖励,并加强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三是开设研讨班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大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苏格拉底式的互动[3]。学生可参与教师的研究。通过参与研究师生之间形成了长期辅导和合作的关系。研讨班教给学生研究方法或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课题提出概念,有的甚至就是用于研究的研讨班,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仍有机会从事他们的研究。除了个人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了创新精神,强化了实践能力。通过采取这一系列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既重视课堂教学,更重视课外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大学创新教育的一大特色。

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功能”[4], 大学的三大功能是环环相扣,彼此交融,缺一不可的。创建校企合作教育的新机制,建立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产、学、研实质性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为加强科研工作,提升办学层次,保证教学质量,学院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鼓励科研工作的奖励措施和政策。

2.脱离了实际,工科类学科就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以培养生产过程宏观思维为主线,对生产过程有宏观的熟悉,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工厂的现代化生产过程、专业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学生可以先在校内生产过程仿真实习基地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训练,然后深入企业进行实训。

3.我们每年向产学研合作單位推荐优秀学生,让他们参加实际项目。一方面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单位也在对学生进行考察培养,选留优秀人才。通过产学研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学生、企业以及学校形成三方多赢的良好局面。

4.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在于实验经费、场地条件、实验设备等多方面。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依托社会企业的力量办学。这几年我们与多家企业公司联系,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了合作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先后与深圳力劲机械有限公司、广州机床厂、江南机器厂等13个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书,建立了平等互利的产学合作关系和稳定的产学合作基地,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产学合作网络。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教师将科技成果、新技术及时引入教学,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保证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大学应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尽最大努力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是加强大学科技创新的意义所在[5]。

五、四层次教学体系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第一层次(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以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为主体,设置了英语和计算机各强化训练1周、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大学生英语水平考试,考核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第二层次(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基础为主体,设置金工实习、制图测绘、电子实习、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通过实习考核和答辩,考核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三层次(专业方向知识和专业技能)按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电子工程(数控)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过生产实习、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来考核学生的专业方向知识和专业技能;第四层次(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技能)以机械基础综合训练(第五学期)、数控综合训练(第七学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为主体,通过技术报告、科技论文、数控操作上岗证、科技竞赛、毕业答辩来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实践与效果

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全国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获得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并获得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在湖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学院获团体优胜杯和优秀组织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南赛区,我院获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科技创新活动打开了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而获得好成绩更让他们有了一股挑战权威,“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勇气,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受教育者未来的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七、总结

未来,最需要大学提供的是,教育年轻人有足够宽广的知识基础,以及现代的分析和沟通技巧--即J.H.Newman所说的“探索知识的方式”的现代模式[6]。突出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我们培养更多的能够跃进在世界前列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6(3).

[2]李培根.主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人民网, 2006(7)

[3]羅德里克·弗雷泽博士. 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教育网, 2006(7)

[4]中外大学校长:服务社会,大学创新的意义所在,中国教育新闻网

[5]黄伯云. 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教育网, 2006(7)

王亚南的人才观及教育实践 篇4

关键词:生命观教育,高职,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大量的改革与探索,例如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造实习机会等,这些方法在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不同的方面加强了高职人才的综合素养,为他们在社会上寻求更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高职教育的影响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在校期间,更应该贯穿在学生生命的整个过程,延伸对学生的影响时间,扩大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生命观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从狭义的理解就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这其中就是对一切生命,从广义的理解就是全人的教育,不仅仅包含对生命的关注,还包含对生命所发挥的价值的提升。生命观是要强调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不仅要对生命的定位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也要对其他的生命进行尊重、理解和包容,是要学会在各个阶段的行为、规范等,要懂得和其他生命体的联系,懂得自身生命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二、高职教育对生命观教育的作用

高职教育在生命观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要注重德的定位、智的完善、体的成熟、美的产出、劳的准备等,还要从多个方面完善生命体的需求,完成阶段性教育,从而促进阶段性教育对生命体的影响。

( 一) 德的定位

高职教育对德的概念划分为几个方面,可以说个体生命教育、共生教育、劳动教育和价值教育。生命教育是对个体教育的珍惜,加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培养,这是高职教育对德的最基础的要求,高职生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状况,首先就是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应该积极引导他们积极的渡过他们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共生教育可以理解为能够为社会所接受,与社会主流保持一致,不做危害社会的事情。劳动教育就是生存能力的体现,价值教育就是生命过程中可以为社会及他人产生的影响。

( 二) 智的完善

智的本身就是受教育的知识结构的完善程度,高职教育对智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就是要强化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的判断和分析信息,从而获得价值; 第二就是加强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综合职业素养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第三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岗位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提升。

( 三) 体的成熟

体的成熟不仅是指身体的强壮,还包括心灵的成长,要锻炼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条件,在学校教育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依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怀,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促进他们健康发育。

( 四) 美的产出

高职教育对于美的划分也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培养的,一是要求大学生在公众场合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不能不入主流,在这种审美标准之下,高职学生应该加强外表的修饰,从发型、着装以及肢体动作都要充分的注重; 二是要有个积极、乐观的态度,要能够实现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三是要透过外在的美追溯到学生的本源美,从而影响周围的人,这样就可以将美进行传播和扩散。

( 五) 劳的准备

高职教育能够将粗放型的劳动转化为成熟的劳动力,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把本来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基础条件。

三、生命观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

( 一) 以职业素养能力提高为德育途径

根据生命观教育对德教育的定义,可以将德分为几个方面,包括个体生命的教育,共生教育、劳动教育和价值教育,这些教育的基础就是注重个体生命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其他更加高层的教育,这些都可以通过职业素养的高来实现,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生存能力的培养,积极的引导他们实现自身价值。

( 二) 以个性化、专业性发展为智力培养提供驱动

高职教育的重点内容就是促进智的完善,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完成预期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创造教育条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调研获得各个专业的岗位全,从而对相关的专业进行指导,组织培养人才的教学方案,尽力创造符合他们岗位的相关课程体系。

( 三) 以规范行为和制度为体制衡量标准

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注重体的目标实现,学校可以采取开设体育课程、心理健康咨询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长,做到体力与智力的相互结合,达到多方面的协调。对此,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性的进行教育,开展多种活动方式。此外,根据各个岗位对身体状况的不同要求,还应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 四) 以职业礼仪为美衡量标准

高职教育就业岗位很多对就业都提出了要有适宜的外表、恰当的言语、合格的行为、融洽的团队合作等,这些是对他们就职的礼仪要求,也可以在教学中制定相应的标准,从而要求学生从衣着、发型、语言和吸引力等方面进行加强,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从而让他们符合相关岗位的要求。

( 五) 以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培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的技能能够得到社会的需要,要培养实用性人才,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育中,要注重以岗位需要的技能为目标,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培养,让他们从不具备专业特色的高中生,成长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在向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判断培养人才水平的高低。

参考文献

[1]杨冬玲.关于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多角度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2]林楠.论生命价值教育的目标取向[J].理论与改革,2011(04).

[3]盖庆武.高职通识教育的关键是人职相通[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4]陈惠娟.和谐视野下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教育的价值[J].贺州学院学报,2011(03).

王亚南的人才观及教育实践 篇5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CI课程;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F71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129-02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等教育广告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年的高速发展中面临着种种挑战,主要是由于前几年规模的急剧扩张导致整体师资力量、办学水平、软硬件条件等难以跟上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尤其表现在新兴学科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相对粗糙化、同质化。因此,高等教育的質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的焦点之一,加上毕业生日渐增大的就业压力,使高校生源面临逐渐萎缩和分流的局面。对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呼声日趋强烈,其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兴学科——广告学来说,这种改革压力尤为明显。通过高校历年的毕业生调研来看,广告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实践和动手能力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那些吸纳大部分毕业生流向的中小型广告企业,有些甚至提出了“大学不必办广告教育”的呼吁[1],这不得不令人深思。这种现象突显了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弊端,就是广告本科教育中实践教育环节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训练不足,存在明显的“眼高手低”,无法适应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实践教育环节的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师资本身的经验、能力,教学软硬件条件的保证,教育方式和课堂教学方法的适应性等等都有紧密的关系。而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媒介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尤其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教学方式信息更新速度慢、互动性不足,在新媒介广泛应用的环境下,教师对业界前沿信息、新媒介工具的使用甚至不如在校学生熟练,这种不对称更加剧了教学互动不畅的关系,往往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相脱节,严重影响高校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威胁专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媒介大环境的变化给广告人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2],也成为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动力与创新方向。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人才实践教育的研究现状与改革方向

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多关注于单一课程或技术开发层面的细节探讨,而缺乏紧密结合教学互动理念及行为的系统性设计。就广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而言,尽管国内广告教育已可分为“开创期、发展期、扩张期和稳固期四个阶段”[3],但仅10余年的办学历程使我们在实践性教育课程的内涵理解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显得尤其匮乏:一方面原因在于面向国际竞争和市场需求的高等教育体制转型尚不彻底;另一方面由于广告媒体及业界变化非常迅速,导致教学研究滞后于实践需要。

因此,当前的实践教学改革方向要求立足于适应时代特征和市场需求,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彻底变革,而广告学作为传播学科本应更加关注现代媒介的发展,在新媒介技术的应用上具有天然的紧密关系及很大的便利性。因此,广告学的教学研究更应树立“全媒体,大传播”的思想,充分挖掘、运用信息化新技术工具的功能,厘清“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与“实用教育”之间的关系[4],提倡师生平等、开放互动式的教学创新,培养复合型、自主学习型人才。

就CI设计课程而言,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也是广告学、设计学、品牌学均包含的核心专业课程,对培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与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这门课程主要是为品牌设计与企业形象传播服务,它依托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在广告学科定位普遍转向为企业品牌服务的大趋势下,CI课程在广告实践教学体系中具有愈发重要的地位。其课程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及借鉴价值。本文以下则主要通过将其作为重点课程建设的改革经验来为广告人才实践教育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样本与案例借鉴。

三、广告人才实践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途径与经验总结

当代中国广告就业需求来看,高校实践教育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实践锻炼的平台和训练条件不足,但是如何提升学生对广告实践项目的操控能力和动手能力往往却是最为困难之处。解决这个问题具体可以从真正的实践平台和软硬件辅助性训练工具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广告实践教育的创新途径着眼于培养未来广告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需要积极搭建学生实习平台,创造实训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虚拟工具来弥补实训的不足,通过模拟软件和模拟训练来协助广告实践教育。

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一是要“走出去”,依托专业签约的现有实习基地,定期或以不定期的方式推荐学生批量实习;二是要“请进来”,把社会联系单位的项目引进到课堂,以实践教育中的项目组实训方式让学生接受锻炼。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化的媒体工具必不可少。而具体实施中我们的原则是要求学生在到实习基地锻炼当中,应保持一种“研究型工作”的态度,尤其注意不能完全迷失于具体的事务性操作,否则就背离了校企合作的初衷:即实践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和提升能力,同时强化自身对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如果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总结规律则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力,无法体现本科阶段职业教育应达到的目标。

但是具体实施广告实践教育改革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当学生派出在公司一线去锻炼时,形式上的专业理论归纳过程无法开展,师生间失去了课堂上重要的互动交流与分享经验的机会,所以如何保持理论的指导与师生的沟通成为一个难点。因此,这时就需要采用新兴媒体工具协助场外理论指导的教学工作。例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体使用习惯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对网络聊天工具如QQ、MSN等的使用非常普遍,而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微信和微博交流也成为一种日常的媒体使用习惯,所以现代化的理论教学中万万不能忽视对这些数字化信息沟通工具的使用。例如通过学生每日长时间在线的手机QQ和微信、微博等作为师生互动平台,及时地与实习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线解答学生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理论层面的指导与共享,都是这种新形态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广告专业涉及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传播学、美学和电脑设计等多个学科领域,课堂教学的比重远远无法满足实践需求,因此,学生自身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迅速学习和掌握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种实践能力体现[5]。对广告人来说,这种从实践中不断地获取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从具体操作的情况来看,这种以项目实训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CI设计课程当中,我们教学设计的前期是导入一些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比如标志设计、CI系统设计、品牌策划方案等作为实践教育题目,在BB教学平台上发布详细要求,按招标方式让学生自由组队申报;课程教学进行当中则要求学生定期在平台上汇报进展,相互交流设计心得与创意表现方法,并通过网络发帖和手机在线交流的方式随时解答问题,定期对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高度的讲解及网络共享;在考核时就根据平台上的发帖与交流记录以及学生在项目组中的团队评价,作为考核依据并择优推荐学生就业实习。我们利用假期时间安排学生赴实习基地进行业务锻炼,开学后根据实习公司的评价给学生课程最终评分。

而且,从实践教学中我们还发现,对手机等移动媒体的互动应用并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使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颠覆性的影响。表现在使用手机微信、微博作为教学互动工具一方面能為师生间的教学实时指导与互动反馈的提供便利,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而且学生不仅便于使用也乐于运用;另一方面,在使用中项目组之间还能就课程难点、实训难题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解决方案平台与意见共享平台,而教师在这种开放性的信息空间中扮演了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单向传授知识、灌输与“填鸭”的角色。教师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将更多地知识与技能学习进程交给了学生在自主探索与相互交流中的自我提升过程。说明新媒体环节下的教学互动已从师生之间拓展到学生之间,充分体现了新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适应性和便利性。可见,手机媒介已完全可胜任新型教学工具的角色,不仅能为学生日常的信息获知及文化消费、娱乐服务,而且其即时互动能力及主题性的信息整合能力,对于解决实践教学中的知识难点和实训中的操作难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令人遗憾的是,相比应用普遍的网络教学平台如BB平台等,尚未有类似普及型的手机教学软件平台出现,导致我们在应用手机QQ、微信、微博等工具进行教学辅导和师生互动时的信息费用较高,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软件功能上也缺乏服务于教学交流的针对性,无法给教师即时呈现学生的实训动态。可见,这种教学软件开发的还处于市场空白阶段,其应用市场潜力巨大,亟待开发与推广。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中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媒介为实践教学模式提供服务,在高等教育同质化、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化的今天,加快探索贴近社会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效能,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与此相配套的课程模式创新及教学软件的开发,成为影响改革成败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作为教育实践者要认识到这种紧迫性及改进的路径与方向,转变传统单向性的教学思维,改革僵化的授课模式,才能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为各行各业培养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培爱.对于中国缺乏广告人才的评说[J].广告大观,2007(4).

[2]黄楚新.新媒体呼唤广告人才培养创新[J].中国人才,2010(11).

[3]郑苏晖.广告教育:变革期的反思[J].现代传播,2010(6).

[4]郭明全.企业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今传媒,2009(4).

【王亚南的人才观及教育实践】推荐阅读:

调研报告(王亚宁)09-12

上一篇:考核工作体会下一篇:企业财务会计管理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