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学常识练习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练习(精选5篇)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练习 篇1

w.5Y k J.cO m文秘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练习

1.以下四部作品按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老残游记》

B.《老残游记》《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C.《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老残游记》《西游记》

D.《儒林外史》《老残游记》《西游记》《聊斋志异》

2.下列作品的作者正确的一项是()

《国际歌》词 《复活》 《家》 《女神》

A.欧仁·鲍狄埃 阿·托尔斯泰 丁 玲 郭沫若

B.比尔·狄盖特 列·托尔斯泰 丁 玲 艾 青

C.欧仁·鲍狄埃 列·托尔斯泰 巴 金 郭沫若

D.欧仁·鲍狄埃 阿·托尔斯泰 巴 金 艾 青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阿Q这一典型,深刻反映了国民的愚昧,作者对阿Q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

B.“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诸仙人”,上联写曹子建,下联写李白。

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评价《史记》的,称赞它是史学著作的顶峰,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D.高尔基的《母亲》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小说的主人公是巴威尔,尼洛夫娜是一位逐渐成长起来的母亲。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体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C.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围城》分别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分别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作品。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其中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也有不少明人的“拟话本”。

B.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女作家,她的《笑》《往事》《寄小读者》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

C.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而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旧体诗,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

D.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是欧洲文学史上少数几个只写短篇小说的杰出的作家。 6.下列成语的出处按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归类正确的是()

①四面楚歌 ②胡服骑射 ③请君入瓮 ④鞠躬尽瘁 ⑤水落石出 ⑥刻舟求剑 ⑦鹏程万里 ⑧一鼓作气 ⑨飞黄腾达 ⑩咸与维新

A.①②③/④⑤⑨/⑥⑦⑧/⑩ B.①③⑧/②④/⑤⑥⑦/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⑨/⑥⑦/⑧⑩ D.①②③⑧/④⑤⑨/⑥⑧/⑦⑩

7.下面是对文章标题中表示文体的字的解释,选出有错的一项是()

A.《琵琶》: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

B.《师》: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义理。

C.《论积贮》: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用于臣属向君王分条陈述某一意见或看法。 D.《出师表》中“表”表示某种意见或感情。

8.“生逢天宝乱离年,妙咏香山长庆篇。就使吴儿心木石,也应一咏一缠绵。”这首诗是对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的诗人吴梅村的诗的品评,其中涉及到的诗人是()

A.白居易 B.杜甫和白居易

C.李白和杜甫 D.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10.下列对联与人物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A.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苏东坡

B.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贺

C.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白居易

D.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屈原

11.下面四副对联,纪念的人物分别是()

①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②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③载酒江湖人比黄花更瘦,校碑阑槛梦随漱玉俱飞。

④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A.司马迁 李白 白居易 杜甫 B.屈原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C.屈原 李白 李清照 杜甫 D.司马迁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刘向编定的,断代史《汉书》是范晔编写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负责编撰的。

B.元明清三代,小说创作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吴承恩的《西游记》、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C.老舍是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其代表作,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有《龙须沟》、《茶馆》。

D.世界名著《复活》、《巴黎圣母院》、《浮士德》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法国的巴尔扎克、德国的歌德。

13.下列有关文学体裁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形式多样。“神不散”是指题材处理要凝练,突破口要集中。

B.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基本情节一般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C.戏剧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D.诗歌要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它的分行,主要根据不是节奏,而是诗的意思。

1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叫近体诗。

B.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一般认为58字以内的为小令,59字至90字者为中调,91字以上者为长调。

C.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其代表人物分别为苏轼、辛弃疾和柳永、李清照。

D.旦、末、净、丑、外、卜儿,都是元杂剧中的角色名称。正旦,女主角;卜儿,老年男子;外末、副末,皆配角。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原指汉武帝设立的采诗制乐的官署,东晋以后渐渐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乐府诗集》辑录了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歌谣。

B.世界名著《静静的顿河》、《春天的旋律》、《唐璜》、《茶花女》的作者分别是肖洛霍夫、高尔基、拜伦、大仲马

C.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生动地描写了我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D.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制更加完备,有古体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近体诗(如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参考答案:

1.A 2.C 3.A 4.C 5.D

6.C(依次为史集子经)

7.D(“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而非表达感情或意见)

8.A(唐朝诗人白居易修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用穆宗的年号命名自己的诗集为《白氏长庆集》。“妙咏香山长庆篇”涉及诗人白居易。)

9.A 10.C 11.C 12.C 13.C 14.D 15.A

莲山 课件 w w

高三语文练习讲评课的生态性研究 篇2

一、规范练习讲评流程

练习是选题、批改、讲评、巩固等一系列环节组建的复杂系统,据笔者了解,在现阶段高中教学的练习环节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选题时,由于陈题的频繁出现,影响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批改时,忽视错题统计环节,造成了讲评环节的盲目性;巩固时,缺少错题补练环节,又降低了复习的有效性。生态性研究应具有必要的程序性。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练习讲评课的实效性呢?笔者尝试通过规范练习讲评的流程来提高练习讲评课的效果。实践下来这是一条简单实用的途径。现提供给大家参考。

练习讲评流程图

二、规范练习讲评环节

1.规范选题环节: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经验和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程度寻找相关题目,形成样卷。教师在做题基础上经筛选形成试卷。这种找题、做题、定题的选题模式既保证了试卷的质量,又能预测学生做题中产生的问题,为评讲打好了铺垫。

2.规范批改环节:

批改过程力求全批全改,并做好错题统计工作,这样,在讲评过程中就会有选择性、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讲评的实效性。统计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尤其是对错题比例较大的题目,要进行深入研究,探寻错误发生的归因(基础问题或分析能力的问题),以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生态性研究应挖掘问题的原始性。

例如:复习完《史记》选读课文《滑稽列传》后,想起2005年语文全国高考题中有一篇即选《史记•滑稽列传》文言文阅读题,于是就安排学生练习。也许刚刚复习完,学生大多数题目做得较好,但唯独文言文翻译第一句(“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中的“丧”字翻译几乎全军覆灭。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該字翻译不到位呢?仔细分析,一是学生的语法基础知识不扎实,大多数同学把它理解为一般性的动词“治丧”,如此一来后文的“之”就没法落实了。二是推断能力不强,不会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实际上此处作“为动用法”解。针对上述问题的出现,教师应作如下反思:一是基础方面,应进一步巩固语法知识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能力方面,应提醒学生要全面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现象并及时归纳记忆。[JP]

3.规范订正环节:

预测问题和统计问题的过程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共性问题的过程,它的缺点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问题。我们知道练习的过程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瞬间思维的集中体现,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思维过程的多样性,同一错误答案会有多种错误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订正这一互动环节,深入课堂,具体了解错误发生的原因。凡错误率较低的题目,采用个别辅导的办法来解决个性问题,既为课堂讲评节省大量时间,又关注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凡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教师应查找学生发生错误的具体原因,并与预测中的问题和统计中的问题进行整合,来提高课堂讲评的针对性。

订正环节也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是教师走近学生,也是走进学生心理的过程,是非智力因素开发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它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该门功课相对薄弱的学生,在帮助他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没有因为成绩差而歧视他、放弃他,而是仍在关心他,帮助他。或许你的不经意的一次对话,改变了学生对这门功课的态度,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但语文教学有个根深蒂固的弊病就是很少订正或者说订正走过场,面对面订正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这一环节非长抓严抓不可。生态性研究应遵循严格的规范性。

4.规范评讲环节:

这是练习讲评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其手段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根据前期几个环节整合产生的问题用最简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笔者称之为“自救运动”,其实就是自主学习。我们知道,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储备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强弱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的“自救运动”可以起到以下效果:一是让发生错误的同学通过思维过程的再现来暴露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犯同一错误的学生起到警示作用,二是让选择正确的思维来驳斥错误的过程,既提高了分析能力,又增强了他的自信,同时正确思维的过程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启示。三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真正体现了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作用。

例如:在复习“成语运用”专题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让他们“自救”成语,笔者作了这样一个练习安排。课件出示均含有成语“差强人意”的三个句子(分别是语文1993年,2002年春季,2004全国高考题)。做完后,请学生结合已掌握的归纳常见的错误原因,因为集思广益,所以此项整理工作做得较好。为了活跃气氛,提醒学生把握成语运用的最关键处。笔者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何高考连续考到该成语?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水到渠成达成共识。辨析成语运用正确与否重在抓两个“一”,即一个语境(感情色彩,词义轻重,范围大小,上下搭配等),一个语素(“差强人意”其实考的就是“差”之含义)。至于连续考到和它的启示,不就是这两个“一”的变化吗?

通过上述讨论既达到了解决问题的效果,又巩固了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态性研究应突出合作的主体性。

5.规范补救环节:

这包括错题补练和问题回归两个环节,这需要教师用好练习讲评稿,针对错误率高的题目,寻找其变式题,加以二次训练,以达到巩固基础,提高应变能力的目的。

语文试题有个明显特点——内容的唯一性。换了语境(不是一般理科的条件变化),就不是那个含义了,哪怕是换了个标点符号。这使得语文试题变式训练的难度很大,所以一般从形式——听说读写上去变式巩固。“听”“说”“读”的变式在高三已基本不适应,只能在“写”上做足文章。举例说,诗歌鉴赏题历来是高考得分率较低的,综其原因固然与时代久远,古代文化知识缺乏,诗词格律生疏等有关,但最大问题还是学生看不懂,理解内容不准确清晰。所以平时的复习和练习有必要在学生看懂问题上多想办法。依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先做这一步工作,即把诗词进行“扩写,改写或用现代诗的形式仿写”,通过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掌握诗词内容。至于如何写,如情感的把握,语言的选择,文体的转换等方面的指导因不是本文探讨重点就不一一叙述了。这样做可能会费时费力,但平时的“磨刀不误砍材功”定会在考试时发挥作用。教师要舍得平时做这样的“笨”的变式训练。生态性研究还应有思维的灵活性。

三、规范练习讲评教案

上述练习讲评流程的实施和练习讲评环节的规范都离不开练习讲评教案或者说练习讲评稿的规范使用,它能帮助教师有效整合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提高练习评讲过程的规范性和实效性。生态性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将练习讲评稿作如下设计: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篇3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创作的,被郭沫若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巴金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作品有“激流三部曲”《雾》《雨》《电》和“爱情三部曲”《家》《春》《秋》等。

C.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至圣”,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他编辑整理的《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D. 狄更斯是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主线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史。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其散文《故都的秋》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它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写作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歌颂了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D. 雨果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 1831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主人公是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另一部小说《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是冉阿让。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小说《家》中的主人公觉民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小说写他许多大胆而又幼稚的“新潮”行为,如向“门户不当”的婢女鸣凤表示爱情,帮助觉慧逃婚等。他的大哥觉新由于受封建礼教约束较多,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

B.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美称,世称“王右军”。其散文《兰亭集序》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

C.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D. 陆蠡是中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等,其散文《囚绿记》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黛玉进贾府》中“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所说的三人分别是探春、迎春、惜春.

B.《祝福》选自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小说通过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

C.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甫合称“小李杜”, 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D.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国家)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用总标题为《人间喜剧》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该小说总集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老人与海》《海上劳工》《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B.《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C.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口号。宋代辛弃疾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D.《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比。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是( )

A. 《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较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C. 《堂吉诃德》是意大利小说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既是滑稽的又是发人深省的。

D.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 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是( )

A.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作者是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B.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江城子》,这两首词的作者是苏轼,宋朝著名文学家。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C.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D.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原名万家宝,出生于天津,创作了《雷雨》《茶馆》《北京人》等话剧剧本。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是( )

A. 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B.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C.《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 ,轻松逃脱;马超紧追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D.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是( )

A.《苏武传》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作者是班固,东汉(朝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张衡传》选自南朝宋代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描写农民斗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C.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主要有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戏剧《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出自《归去来兮辞》,作者是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 体的《史记》和《汉书》等。

B.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我国现当代诗坛群星璀璨,优秀诗歌众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舒婷的《致橡树》等。

D.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前四史是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其中《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B.《药》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采用双线结构,通过革命者的鲜血成为普通百姓治病的药这一悲剧故事,剖析了辛亥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诗、词和曲,其中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古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是近代诗中的五言律诗。

D.翠翠、四凤、娜塔莎、鸣凤分别是沈从文的《边城》、曹禺的《雷雨》、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巴金的《家》中的人物。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导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延宕”,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的“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指50岁,“耳顺”指60岁。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年华》等,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

13.下列有关文字常识和名著导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 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B.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C. 弗罗洛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亲自夜劫爱斯梅拉达,却嫁祸卡西莫多,在伽西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

D. “抄检大观园”中,当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抄检到探春的秋爽斋时,探春率众丫头秉烛开门而待,她挺身护着丫头,不许搜她们的东西,并痛斥抄家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她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乘势作脸”的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

14.下面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导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 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红楼梦》)

B.马丁·路德·金,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我有一个梦想》是他最有影响力且最广为人知的一场演讲,迫使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

C.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作者怀着被压抑的愤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者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丑恶现象和资本家的伪善本质,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D.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推陈出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代表着莎士比亚艺术的顶峰,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复杂丰满、发人深思的艺术形象,例如《奥赛罗》中的男女主人公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

B.词起源于隋,在唐代开始发展。中唐张志和、王建、白居易等都创作了一些成功的作品,晚唐五代时温庭筠、韦庄、李煜等的创作使文人词得到长足发展。至北宋柳永、苏轼登上词坛,词自此拓宽了题材表现范围。其中柳永大力发展慢词表现市井生活和羁旅情怀,扩大了词的容量。

C.《小狗包弟》的作者巴金先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他的杂文集《随想录》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直面“文革”带来的身心伤害,并以此履行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D.“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副挽联悼念的对象是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对联中嵌入了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名字。而孔乙己、阿Q这两个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均出自《呐喊》。

16.下列对文学常识和名著导读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新是封建制度和传统习惯的牺牲品,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帮封建势力制造着别人的悲剧。他思想上接受新思潮,感情上行动上却留恋旧家庭,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下,他压抑着内心的痛苦。他渴望婚姻自由,却没有勇气反抗父母之命。

B.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诗人,其诗集代表作是《飞鸟集》、《新月集》《流萤集》《园丁集》。19他的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学过他的小说《素芭》.

C.晴雯心高气傲,刚强太过,她锋芒毕露与世俗格格不入,最终因遭妒忌而被王熙凤设毒计害死。(《红楼梦》)

D.“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说的是元春进宫二十年的感受,以及她深受恩宠,光耀家门的情形。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是北宋(朝代)著名文学家、政治革新家,世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游褒禅山记》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作者高尔基,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等。《炼金术士》选自长篇小说《炼金术士》,作者是保罗•戈埃罗,巴西(国别)作家。

C.《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是志贺直哉,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主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等。《在桥边》的作者是伯尔,德国小说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D.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他“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18.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名著和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作者是博尔赫斯,哥伦比亚(国别)作家,哥伦比亚(国别)作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其作品《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B.《红楼梦》中凤姐在协理宁国府时,威重令行,办事条分缕析。她喝命打了未到的迎送亲客的人二十板子。众人这才知道凤姐的厉害,不敢偷闲,每个人做事都兢兢业业。

C.《雷雨》将前后三十年的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许多矛盾冲突集中在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的时间内,在周家和鲁家两处展开。作者苦心经营,巧作安排,合情合理。

D.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主要作品《项脊轩志》出自《震川文集》。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

19、下列各项中关于文学名著和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骑桶者》的作者是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其代表作《变形记》以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的主题。

B.”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首判词预示了贾府中湘云的命运。

C.贾琏偷娶了尤二姐,把她安置在荣国府外,但终被王熙凤发现,最终还是被王熙凤害死。

D. 《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消息,介绍新思想,批判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了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他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趣愈来愈浓,跟他的家庭离得愈来愈远,即便是与觉民,也有了距离。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思想核心为“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在人性上提出“性善论”,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B.曹操,字孟德,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C.《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是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D.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长恨歌》《望天门山》《秋浦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等,结为《李太白集》,属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参考答案】:

1、C A、鲁迅说的 B、“激流”与“爱情”弄反了 D、英国

2、B 应为现实主义源头 3、A 觉民与觉慧换一下

4、D A、应为“迎春、探春、惜春” B、出自《彷徨》 C、和“杜牧”称“小李杜”

5、D B、西汉贾宜 C、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6、C 塞万提斯是西班牙的

7、A B、出自《定**》 C、辛弃疾,南宋 D、《茶馆》是老舍写的

8、D 没有保住马林鱼 9、B 应是施耐庵 10、B 谢灵运应为孟浩然

11、【答案】D.娜塔莎是《战争和和平》中的人物。

12、【答案】A 【解析】孔乙己因窃书被赶出主家并未“被赶出鲁镇”,且作者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13、【答案】C C项中,不是“弗罗洛亲自夜劫爱斯梅拉达”,而是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的。

14.【答案】A A项中“黛玉”应为“宝钗”,“黛玉”应为“宝钗”,“晴雯”应为“莺儿”

15.A“四大悲剧”应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16.C 晴雯不是王熙凤设毒计害死,是病中悲愤而死 。

17.B高尔基苏联作家

18.A.《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作者是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国别)作家

19 B.不是湘云而是袭人

20 D《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

高三语文校本练习第22练 篇4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屠先生的获奖,并没有消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积弊。科技人员申请课题时依然要到处烧香,绞尽脑汁、仔细算计未来可能要花的每一分经费;评选院士期间,许多候选人(单位)依然要费尽心思、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去“做工作”;各种行政色彩浓厚的考核、评奖和“人才计划”,还在无谓地消耗着科技人员宝贵的科研生命;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仍像无形的鞭子驱使着科技人员想方设法多发论文,抄袭成风,学术打假雷声大、雨点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虽已颁布,但真正落地尚需时日。

屠先生的获奖,并没有改变我国“大多数跟随、极少数领先”的科技现状。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科技进展突飞猛进,但发达国家也在一日千里地发展,国内外一些研究领域的差距还在拉大。虽然我国的科技投入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用在基础研究上的经费占比还不到5%。虽然我国的科技人员有300多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真正领先世界的领军型人才屈指可数。虽然我们的科研平台鸟枪换炮,但绝大多数先进仪器和实验试剂还依赖进口。

除了“硬件”,科技的繁荣离不开勇于质疑、平等交流、自由探索、积极合作的创新文化。“枪打出头鸟”的古训,“羡慕嫉妒恨”的红眼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学霸作风,“成者王败者寇”的世俗眼光,无处不在的“院士崇拜”„„都在无形中束缚着创新的手脚,抑制着“异想天开”的种子。

在诺奖“零突破”面前,自信应该有,自大要不得。只有正视差距、直面问题,远离浮躁、脚踏实地,切实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大力培育健康的创新文化,少当“社会活动家”、多坐科研冷板凳,中国才有希望早日迎来第二、第三乃至更多个“屠呦呦”,逐步缩小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9日 18版)材料二: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5日电(记者 张炎良)“屠呦呦获诺奖打破了几个中国纪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获诺奖的科学家、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10月5日傍晚,在获悉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后,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委副主任、北京大学钮文异教授在自己的朋友圈内分享了以上文字。

钮文异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咱们国家土生土长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是第一个,这证明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这个意义特别重大。”

除了获得诺奖的喜悦,钮文异认为,屠呦呦的获奖更应引起我们很多的反思:“她的经历让我们思考,什么是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人们创新的人才评价体系,而不是当前存在的、目光只盯着‘SCI’的短视行为。”

钮文异认为,当前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他告诉记者,多年前,自己在参加公共卫生学院职称评定的教授会时,写了一个顺口溜,叫“公卫全都做基础,‘SCI’才靠谱,适宜技术谁推广,百姓需求无人顾”。钮文异说:“由于这个评价体系,许多人

越来越不愿意做‘大人群’的科研,而到实验室去做动物实验,那样做出的文章更容易上‘SCI’。”

“我不反对发‘SCI’,但绝不能唯‘SCI’。现在大家整个围着‘SCI’在转,这些年国内的科学家对此已有很大争议,也有很多的反思,但是还没有最终摆脱唯‘SCI’的局面。如何能更好地促使人才迸发出潜质,而不是只图短平快,追求表面上光辉的东西?”钮文异道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可能还是需要相关管理机构和在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共同研讨,特别是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出相对合理的评价体系。”

“她获奖的最大意义在于让我们认识到,只要坚持自己的科研信念,认真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去关注世间的纷杂和名利的得失,我们也能取得令人自豪的成果。特别是对于年轻人,不要以为我们不如别人,国内的团队同样能取得一流的科学成就,她确实树立了好榜样。”钮文异说。(有删减)

材料三: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认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并且该发明此前曾获奖项都是颁给集体。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医研究院用屠呦呦提取的结晶做临床实验结果不够理想并有毒副作用,而云南药物所受其启示,采用溶剂汽油等有机溶剂提取的结晶通过李国桥等人的临床验证,证明确实对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有效。李国桥说,青蒿里面有7种结晶,只有一种是青蒿素,所以提取出结晶不见得就是青蒿素,只有肯定了临床效果的才是青蒿素。

(摘自光明网《屠呦呦:争议中的获奖者》,2015年10月5日)材料四:

连日来,在科学界知名网站科学网上,屠呦呦获奖所激起的讨论跟帖络绎不绝,一句“屠呦呦能获得大奖,是一个团队努力多年、经过190次失败的结果”的总结回顾,更是被各方广为引用,这一话题也引起不少大众媒体的关注。

在中科院研究员李真真看来,出现这些质疑主要是因为大家对西方评奖制度不了解,西方的科学传统是大多奖项都突出个体,科学奖励源于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承认,这是来自于科学追求独创性的内在逻辑。首先就是奖励“优先权”:即关注在重大的科技成果中,谁第一个提出思想或者方法路径。

屠呦呦这次获奖,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的三点评奖依据为此提供了最佳注解: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

“美国人不会把奖颁给一个具体做事的人,而会颁给告诉你做这件事的人。”在李真真看来,拉斯克奖评委所宣扬的这一理念,国内还有一个熟悉和接受的过程,“从

这个意义上说,‘屠呦呦争议’也提供了一次科普的机会”。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10月5日)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一事都作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5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网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6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屠呦呦获奖引发争议有哪些原因。(6分)

(4)材料四指出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把科学研究方面的最高奖项颁发给个人的情况的?(8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

【新华网】面对最后5年的脱贫攻坚决战,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没有出路,必须以超常规力度实施超常规举措,才能消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记者注意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代替“扶贫”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此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脱贫攻坚战”的表述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众

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专家认为,面对减贫严峻形势,中央发出强力动员令,正当其时。

“以前关于扶贫开发的考核问责也有很多,但立下军令状,说明中央对于脱贫攻坚的决心到了空前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认为,中央出台的各项脱贫攻坚政策,最终能不能完成,效果好不好,精不精准,主要靠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县级以下党委政府实施,所以必须增强他们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除财政投入外,金融资金也将成为助力扶贫的一大亮点。根据会议透露的消息,我国将设立扶贫再贷款并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及过桥贷款、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管理等各种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

“政策少了,会不会返贫?一些基层干部心中无底。此次会议明确摘帽不摘政策,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超常规退出机制,充分考虑到了贫困县的实际情况,有助于贫困地区

稳步脱贫、避免返贫,具有合理性。”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说。

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的时候,“输血”固然重要,但从长远来看,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最终要靠人民群众自身的辛勤劳动。

材料二

【新华网太原记者晏国政】开展脱贫攻坚工程,除了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扶贫举措,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更要加大教育引导力度,提高其“参与感”。

记者近日在部分贫困地区采访了解到,少数群众一味追求物质上的“获得感”,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为“理所当然”,在热火朝天的帮扶工作中,自己则“袖手旁观”;还有少数群众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勤劳和智慧脱贫致富,坐等“天上”掉“现金”;有的甚至恃“穷”而骄,为满足自身不当欲望无理要挟,阻碍扶贫工作。

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此背景下,少数贫困群众“参与感”不强,其弊端显而易见。这不仅会导致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白费力气”,难以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延缓乃至阻碍扶贫攻坚进程,而且有可能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少数群众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的“参与感”不强,与其自身存在的“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甚至懒惰习惯息息相关,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缺位。在从事扶贫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漫灌”、“扶持”、“救济”等思维,习惯扮演“给予者”的角色,没有将贫困群众真正纳入到扶贫体系中,不注重发挥甚至忽视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一些基层干部还表现出工作能力不足。有的干部长期以来擅长“管理”群众,却缺乏新时期下做群众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的能力与方法。

材料三

【张家界在线】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

扶贫工作要求高:精准扶贫;限期脱贫时间紧:5年时间;扶贫任务重:5000万人完全脱贫;背水一战之际不得不采取立“军令状”的非常手段来强力督促任务倒逼。各级干部签下“军令状”也是贵在自我加压,不留后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实施精准扶贫提高到极其重要的空前高度,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目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头戏。现阶段,解决5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成为重中之重的大事情,到了立“军令状”的非常时期的非常时间节点了。可见其紧迫性和严肃性。

(1)下列针对新闻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已经替代了“扶贫”一词,这种变化在本次中央的会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B.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实施精准扶贫提高到了极其重要的空前高度,因此,目前,扶贫开发已经到了冲刺阶段。

C.总书记认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中央在此时发出强力动员,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D.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从长远来看,“输血”固然重要,但最终还要靠人民

群众自身的辛勤劳动。

E.少数群众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的“参与感”不强,有其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缺位。

(2)根据材料一,谈谈作者认为本次国家扶贫会议透露出国家将在未来采取哪些“超常规的举措”。(6分)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篇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各有哪些不同。(6分)

(4)材料三提出了以“军令状”的形式来督促落实扶贫工作,记者认为采取这种形式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谈谈你是否赞同这一形式,又是如何看待这种形式的。(8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

本报讯 10月16日,农业部、国家粮食局等有关单位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清华大学大讲堂共同举办了2014年“世界粮食日”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来自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的代表,以及清华大学师生代表、中小学生代表、企业代表及媒体记者等近千人参加。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米斯卡等出席了

上述活动并致辞。

牛盾在致辞中指出,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家庭农业:供养世界,关爱地球”,旨在强调家庭农业在维护粮食安全、消除贫困、改善生计、管埋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及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个主题与我国国情十分相符,家庭农业是我国农业的经营主体,农民支撑起了整个国家的粮食供给。

牛盾表示,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从治国安邦的角度认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根弦。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必须牢牢地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严守耕地这个红线,紧紧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坚持不懈依靠强

农惠农富农政策调动和保护生产积极性,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强化重农抓粮的工作机制。未来,我们完全有信心解决好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活动中还邀请了全国“光盘”行动发起人、爱粮节粮先进典型人物和粮食生产大户代表在会上发言,介绍他们爱粮节粮典型事例,清华大学“光盘”活动参与音者宣读了由国家粮食局、农业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单位联合发起的《“节约一粒粮,我们在行动”致全民倡议书》。纪念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摘自《农民日报》,2014年10月17日)材料二:

10月16日上午,“201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安徽分会场活动启动仪式在安徽大学举行。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宋卫平、省政协副主席李卫华出席启动仪式,省委宣传部、省粮食局、省农委、省妇联、安徽大学领导出席活动,团省委副巡视员李丹云出席活动并讲话。在校学生代表、企业代表等600余人参加了活动。

李丹云在讲话中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从小做到知粮、爱粮、惜粮、节粮,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她希望全省广大青少年要争做爱粮节粮的传承者,厉行节俭,反对浪费,传承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爱粮节粮的传统美德;要争做爱粮节粮的实践者,自觉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爱粮节粮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要争做爱粮节粮的引领者,争当爱粮节粮的表率楷模,要主动发声,在生活中、网络上积极倡导爱粮节粮文化,影响带动家庭、校园、社会形成爱粮节粮的良好风尚。她要求全省各级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广泛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积极动员全社会爱惜粮食.促进节粮减损,倡导形成自觉爱粮节粮,传承勤俭节约美德的良好风尚。

据悉,省粮食局、省农委、团省委、省妇联共同主办本次活动,启动仪式的举行,正式拉开了全省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的序幕。活动周期间,全省共青团系统将通过开展爱粮节粮主题征文、爱粮节粮主题团队活动、“光盘标兵”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将爱粮节粮宣传活动推向深入。

(摘自安徽青少年网,2014年10月17日)

材料三: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全球长期营养不良人口减少了2.09亿,其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从18.7%降低到了11.3%。这其中,中国的贡献之巨大,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上述时间段内,中国已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有关减少饥饿人口的指标。

从2004年起,中国粮食连续十年增收。当前,无论是从粮食储备,还是从消费渠道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局面都是有保障的。这不仅对中国自身意义重大,对于稳定整个国际粮食市场,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除了确保自身粮食生产的良好局面,中国也积极帮助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如今,在中国的帮助下,粮食生产一度陷入了困难的津巴布韦正重回“面包篮子”的位置。在马拉雏,在尼日利亚.中国的金融与技术支持,同样为当地的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帮助。

一直以来,有一些人总是热衷于鼓吹中国“粮食威胁”。对于这种论调,我们只要想一想以下这些问题,就不难看清其真假:中国是否将自己多余的粮食倾销至国际市场,从而给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带来冲击?中国有没有在国外,特别是在非洲大肆囤积土地?中

国有没有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专利展开攻势?中国企业有没有大规模兼并他国种子企业、形成垄断地位?事实很明显,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所谓的中国“粮食威胁”,又从何谈起呢?

(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6日)材料四:

近来趋势表明,谈论粮食的未来不可能不讲到中国的将来。中国消耗掉世界50%的猪肉、60 010的大豆,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和谷物消费国。自1978年以来,中国肉类消费已从占美国肉类消费的1/3上升到今日的两倍多。显而易见,养活14亿人单靠中国的资源不够。有一个选择不可避免:空前规模地进口粮食。

中国对进口食品需求的增加,会给别国带来巨大影响。许多国家会受益于对华出口增加。比如,地中海国家就得益于中国对橄榄油的新需求,新西兰乳品和林业对CDP的贡献率增加4倍,主要是中国需求的结果„„

但是,中国需求增加也可能引发破坏性的粮价上涨,这会造成**和社会不稳定。世行称,今年第一季度国际粮价已上升4%,主要是由于中国需求的增加。

或许最令人担忧的是对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河流由于农田和工厂污染及消耗而恶化,粮食生产扩大化会加剧土地污染和环境恶化,引发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看似前景惨淡,但有需求的地方通常会带来创新和投资。所以,我们应认识到中国胃口增大的问题严重性,同时也不要忽视其带来的机遇。

(摘自《环球时报》,2014年10月18日)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都对“世界粮食日”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作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5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报道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贡献。6分)

(4)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中国粮食需求量激增会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哪些影响。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认识,再从正、负两方面各补充一条。(8分)

4.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1-4的题(25分)

材料一:(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如今,中小学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抑制。(201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07版)

材料二: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

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

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多少分呢?800分,那两科呢?每一门也是800分。”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分钟,二年级150分钟,其它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

“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17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

(长春广播2015年3月29日,有改动)

材料三: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

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和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

(摘自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

(摘自2015年4月1日腾讯教育)

(1)新闻材料就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下列对其关名家观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不同于美术课,借助视图 “帮助”,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

B.中小学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而不用黑板上课,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重要的语感也被放弃了。

C.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络,使其口头

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抑制。

D.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数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每科是800分。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

E.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对母语的重视,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

(2)材料一和材料二就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6分)

(3)语文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高三语文文科附加题练习十九 篇5

一、正误判断

1.周树人首次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2.鲁迅在《狂人日记》中以“吃人”这一审美命题赋予它以具象,确实产生了深远的警示作用:中国要有希望,必须从政治、思想、精神和心理结构等方面,彻底毁坏这“吃人的筵宴”。

()3.《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4.《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一个落后不觉悟农民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5.善于投机是中华民族劣根性之一。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了解革命的意义。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6.恃强凌弱,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夸大狂与自尊癖都属于《阿Q正传》所影射中华民族劣根性的内容。()7.《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8.《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是次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主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9.《药》是以1911年辛亥革命英雄黄花岗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发人深省地剖析了这一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10.《药》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11.《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12.《孔乙己》用第一人称“我”——作者本人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画,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13.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迂腐、麻木,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而狂人则是具有抗争意识的无产阶级战士。()14.作家是带着满腔同情写这个形象的,指出了孔乙己的悲剧是科举制度和现实社会造成的,通过这个形象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与荒唐。()1 5.《孔乙己》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一一提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1 6.《故乡》中有眼前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的对比;眼前的闰土和少年时代的闰土的对比;眼前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和当年开豆腐店的“豆腐西施”的对比„„这些色彩强烈、形态各异的对比,催人沉思和反省。()17.《呐喊》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 1 新史化运动 “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l8.《呐喊》是鲁迅1 9 1 8年至1 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孑L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19.《呐喊》所集中描写的三类题材——封建势力及其卫道者的罪恶、愚弱的“国民性”的深重负担、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悲剧命运——都是时代的重大题材。()20.《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二、选择题

1.下面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是他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与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一部小说同名。

B.鲁迅先生一一共有三部小说集。《呐喊》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共由14篇小说组成。C.在《呐喊》的l 4篇小说中,《不周山》原也收录其中,后被收录到《故事新编》,并改名为《铸剑》。

D.《呐喊》收录了鲁迅先生1 9 1 8一1 922年间的小说作品,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勇猛的抨击和无情的批判。其中《祝福》更是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迫害。

E.阿Q的革命目的之一就是讨老婆,这是他自然本能的要求,说明他有着明确的革命目标。2.下面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鲁迅先生塑造阿Q这个形象的意图就是要画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B.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当时中国会底层劳动人民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它是在统治者的压迫下而形成的,在今天这种性格已经不存在了。

C.《药》是作者以光复会的重要成员之一秋瑾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事件”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小说主题就是通过夏瑜被杀这一线索,艺术地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

D.鲁迅小说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他善于抓住他们的思想精神的不觉悟、不抗争的这些病态的灵魂进行剖析。每一篇小说都反映了社会的本质,社会的各个层面,为改良社会、改变国民性而呐喊。

E.《呐喊》中的小说大多数采用截取横断面的写法,取法外国,但也注意了首尾照应交代等写法,融合了民族形式的神韵。

3.下面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阿Q正传》运用了幻觉、梦境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B.《药》以双线结构组织全篇,通过华夏两家悲剧命运的表现,表明中国当时民众的愚昧和革命者不发动群众而招致失败的悲哀。

C.“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揭示了孔乙”的特殊身份,刻画了他穷困潦倒却又想保住读书人的自尊,虚荣心十足的性格特点。

D.小说标题《药》有概括情节、连接明暗两线、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

E.闰土要香炉烛台表明他日后将在求神拜佛中进一步麻醉自己,说明他在生活的压迫下有了自甘沉沦、不愿抗争的性格变化。

4.下面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在鲁迅的作品中,许多就是写他小时候的真人真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

B.《社戏》中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C.《**》通过1 9 1 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辫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革,农民们 2 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境地。

D.鲁迅的小说《明天》,通过主人公爱姑年轻守寡、丧子给她带来的精神上的孤独与空虚,揭露了封建贞烈观念“吃人”的罪恶。

E.《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农民善良、淳朴、豪爽、真挚的美好性格的一面的小说。

三、简答题

1.《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请写出其中五部作品的名字。

2.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3.王胡、水生、王九妈、华大妈、仲密夫人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4.吴妈、七斤嫂、八公公、方玄绰、夏四奶奶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5.赵白眼、麻子阿

四、豆腐西施、驼背五少爷、红鼻子老拱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6.华老栓、陈老

五、赵七爷、红鼻子老拱、六一公公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7.康大叔、古久先生、何小仙、丁举人、赵太爷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8.八一嫂、杨二嫂、邹七嫂、方太太、三太太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9.宝儿、宏儿、阿发、六斤、小尼姑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10.华小栓、狼子村的佃户、钱太爷、蓝皮阿

五、监督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11.双喜、七斤、赵贵翁、仲密君、红眼睛阿义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12.爱罗先珂、赵司晨、方玄绰、N先生、胖绅士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13.鲁迅小说中,狂人、阿Q、孔乙己等形象各有什么典型的语言?试各写出一句来。

14.根据你的理解,说说鲁迅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原因有哪些?

15.“曲笔”是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写法,《呐喊》中就有一些“曲笔”,试举一例加以分析说明

16.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请结合《呐喊》有关篇目的具体人物简析帮闲形象。

17.结合具体事例简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

18.“善于投机”是《阿Q正传》所影射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之一,请结合《阿Q正传》分析这一现象。

19.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却也有“夸大狂与自尊癖”的毛病。请简述。

20.《药》中对人物的行动描写非常精彩,请举例说明。

21.《药》的明线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暗线则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请解说文中的暗线。

22.怎样理解小说以“药”为标题的深刻含义。

23.请简析鲁迅作品《药》的主题。

24.请简要归纳小说《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25.文章结尾处,狂人发出了一声震彻心扉的呐喊:“救救孩子„„’’这句话可以怎是吃人者太多,孩子在这样的社会中会遭遇被吃的可能,因此要求人们救他呢,还是有别的原因?

26.鲁迅为什么要学医?后来又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27.请简述《呐喊》的艺术特点。

28.《故乡》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29.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30.请你说说,孔乙己为什么成为“不会营生”的废物?

31.说说小说《故乡》题目的好处。

32.结合《白光》全文,请你谈谈对“白光”的作用的理解。

33.《故乡》中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34.《药》里的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请简述你对夏瑜形象的理解。

35.《社戏》的题目是“社戏”,可是文章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不仅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不少对戏不满的内容,而对看戏前后的事却作了大量的精心描绘。请概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36.简析《阿Q正传》中作者对辛亥革命描写的作用。

37.鲁迅在《故乡》的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概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8.《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怎样的双线结构?

39.《端午节》里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请举例说明并作简析。

40.《头发的故事》是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命的成果——剪去了辫子,从而理性地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在艺术形式上,本篇有何特色?

41.请概述《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一两个细节。

42.《社戏》的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高三语文文科附加题练习十九参考答案

一、正误判断

6.错误:“恃强凌弱”应为“卑怯、欺软怕硬”。

8.错误: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9.错误:《药》是以1 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

12.错误:《孔乙己》用第一人称“我”一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13.错误:狂人是反封建战士。

18.错误:《祝福》收在《彷徨》中。

二、选择题

1.DE(D项,《祝福》不在《呐喊》集中;E项)阿Q的革命目标是盲目的。)2.B C(B项,今天仍有这种性格存在;C项,小说是双线结构,主题也是两个方面。)3.DE(D项,没有刻画人物这个作用;E项,“自甘沉沦、不愿抗争”说法不当

4.AD(A项,《社戏》写的不是真)真事,是艺术虚构;D项,《明天》中写的是单)嫂子。)

三、简答题

1.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任写五部即可。

2.夏瑜--《药》 九斤老太——《**》 闰土--《故乡》 单四嫂--《明天》 陈士成——《白光》

3.《阿Q正传》《故乡)《明天》(药)(鸭的喜剧》 4.《阿Q正传》《**》《社戏》《端午节》《药》。5.《阿Q正传》《**》《故乡》《药》《明天》。6.《药》《狂人日记》《**》《明天》《社戏》。

7.《药》《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阿Q正传》。8.《**》《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兔和猫》。9.《明天》《故乡》《社戏》《**》《阿Q正传》。

10.《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明天》《头发的故事》。11.《礼戏》《**》《狂人日记》《鸭的喜剧》《药》。

12.《鸭的喜剧》《阿Q正传》《端午节》《头发的故事》《社戏》。

13.狂人:“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救救孩子„„”等 阿Q:“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等

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能写一句即可,个别字有出入,但不影响意思亦可。)14.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聊以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15.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药》这篇小说,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阴冷,窒息,压抑的色调,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写文字,更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可是,“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这清白、零星的小花给作品增添了一点热度和亮色,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牺牲,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夏瑜的同情者和继承者们一定会发扬夏瑜精神,光明终究有到来的时候。另一方面也不可讳言,这“花圈”是“平添”上去的。所谓“平添”不仅指小说前面无伏笔可寻,清末也没有用花环寄托哀思的习俗,还指不够恰当地拔高了严重脱离群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历史地位。

16.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像苍蝇一样嗡嗡乱响,让人心烦,但又挥之不去。《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祝福》里的“卫老婆子”,《长明灯》里的“方头”、“三角脸”、“阔亭”、“庄七光”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溜,有他们不多没他 7 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人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鲁迅对于帮闲的厌恶由来已久。这些帮闲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相当大的粘滞性,而且目标非常不明显,不容易打击。他们对于革命者自然是具有伤害性的,但是同时,革命者对于这些帮闲还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17.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表现在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等方面。例如阿Q在赌博时,他的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钱”被人家抢走了,遭到了失败,但他却“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虽然“热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他又“胜利”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固有的,它是反抗„失败„再反抗再失败后的一种自我解脱剂,有麻痹斗志的作用。今天,阿Q式精神胜利法仍然存在,可结合实例分析。

18.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眼热,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善于投机是中华民族劣根性之一,每次革命起来,最先附和的总是从前反革命最出力的人,而后来革命事业便逐渐腐化于这些病菌滋生之中。

19.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具有夸大与自尊癖性的人,也最容易变成过分的谦逊,与自轻自贱。阿Q被未庄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一一还不放么!”

20.小说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姆从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过来后“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他们的洋钱来之多么不易。小说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21.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宦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22.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一剂良药。一个“药”字,不仅简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23.《药》的深刻主题是: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压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无知的境地。如果说华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那么,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则是一个更大悲剧。人们对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动丝毫不理解,夏瑜对群众落后状态的深切同情,反被人们骂为“发疯”,对夏瑜的流血牺牲,人们漠不关心,冷淡到以他的血来作为治病的药,这是多么可悲的无知和麻木!这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与革命先驱者之间存在着可悲的隔阂。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剐,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24.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25.很显然地,在这里,鲁迅或者狂人的喊声是另外的意思。我们知道,治标必须先治本,否则一切就是妄谈,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就得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在文中,作者提到了那些小孩,他们--也同那些成年人一样,是充满罪恶的,在他们身上,存在邪恶的因子,那么在这个时候必须给他们不断换血,在新思想的不断熏陶之下,一点一点地改变 他们身上存在的邪恶的因子,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的救赎。

26.鲁迅父亲的患病和亡故,促使鲁迅学医以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这是他第一个美好的“梦”。在仙台学医看到战争画片,出于对同胞麻木的激愤和悲哀,了解到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提倡文艺运动,弃医从文,产生了一个新的“梦”。

27.《呐喊》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革命现实主义反映时代,二是以典型化的方法塑造人物,三是以体裁家的姿态不断创新。

28.《故乡》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29.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于:他的革命主张是正确的,但不为群众理解,得不到群众支持;他的牺牲得不到群众同情;他为革命所洒的鲜血,竟成了华小栓治病的药。他的死是悲凉的,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30.他读的书,从他的语言中,可见都是孔孟之道,是一套封建文化思想,这样的书叫读书人鄙视劳动。而科举制度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鄙弃劳动。

31.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发生了巨大变化,启发读者思考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32.“白光”在结构上,作为情节线索构建全篇,白光一直在诱惑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直至他出城门,投水而死;白光的象征意义正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疯人的恍惚感觉中追寻着穷途末路中的一丝“白光”样的希望,升官发财的诱惑像白光一样使追逐者为之疯狂。这就是作者所要抨击的罪恶的科举制度。

33.闰土“拣香炉”与“叫老爷”的做法一样,思想上受封建观念的影响,不同的是“叫老爷”反映了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束缚;“拣香炉”则说明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两者都说明闰土迟钝麻木。

34.夏瑜身陷囹圄,还劝说牢头造反,表现出夏瑜确是一位舍生取义的革命者;清王朝的天下是大家的,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针锋相对,推翻异族统治的大清,正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精神,这句话反映了夏瑜思想中的民主性和民族性。

35.看社戏只是全文的线索,作者要表现的是“我”与农家少年的美好友情和他们真挚纯朴的品质,而看社戏前后的情节正是表现这一主题的重点,所以这佯安排情节。

36.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地提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群众。

37.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旧的生活这样压抑、沉重,作者期盼闰土、水生、杨二嫂以及他们的后辈能从历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过上新的生活。

38.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

39.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的惟妙惟肖。作者对于方玄绰的内心描写,以及通过方玄绰与方太太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也是很成功的,把这个可怜又可恶的小官僚塑造的活灵活现。

40.《头发的故事》在艺术形式上,本篇几乎是一个人的独白,夹叙夹议,声情并茂,去掉头尾,去掉引号便纯然成了一篇杂文。显然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又使之与作者保持距离,以增强故事性效果。这样也使人物语言更自由更个性。N先生关于“本多博士”这一段议论,读来发人深思。那篇末的话,呼应了篇首的话题,更足余音绕梁,令人倍觉警策。

41.①将辫子盘在顶上。②去静修庵“革命”,砸碎龙牌。③把老尼姑当作满清政府,给了她不少的棍子和栗凿。

上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9、穷人183;教案-word文档下一篇:国土数据共享服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