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小学生写日记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么教小学生写日记(共10篇)

怎么教小学生写日记 篇1

为了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很多老师、家长都会要求孩子们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指导孩子写日记有没有好方法?今天这篇文章,讲解了各类日记的写作要领。老师、家长快为孩子、转发收藏吧!

日记一般分为:

生活日记

观察日记

随感日记三种。

生活日记就是要真实记录一天的生活;观察日记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侧面,通过有目的的,细致的观察,把它记下来;随感日记主要是就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影或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当然,日记也可以是叙事作文、写景状物作文、说明文、议论文,有时候也可以是游记作文、读后感、观后感作文等等,想写出精彩的日记,一起往下看吧。

生活日记怎么写

生活日记,就是把自己每天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有选择地记录下来。要写好生活日记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内容要真实

生活日记是自己经历的实在记录,而且要给自己看的,内容真实才有查考的价值。

生活是七彩的,它多姿多采地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学校、家庭、社会,都会有时代的浪花飞溅,只要我们能自觉地去观察生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你就会发现一个“宝藏”,就会有源源而来、取之不尽的真实材料。

(2)事情要有意义

有的同学说,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中亲身经历的,或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记下来,记得越多越详越好。

如有个同学写正月初一的日记,把这一天当中所有的事都记下来:早晨起床吃饺子,而后给陈老师拜年,到学校游园活动,中午到外婆家吃饭,下午和表弟一起上街,晚上回家看电视,临睡前写日记……简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成了典型的流水帐。

日记的篇幅毕竟是有限的,同学们不可能把一天中的大事小事芝麻事件件都写进去。一般要选择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一两件事记下来,其他的不写或略写。

(3)语言要简明、通顺

写生活日记,内容可长可短,但语言必须通顺明白。

(4)可以给日记加个题目

日记,一般不要写题目。有的同学为了提高概括能力,给自己的每篇日记都加了个题目。

怎样的题目才是好题目呢?一是题目要准确,能准确表达日记的思想内容,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二是题目要新颖,三是题目要简洁。题目不能太长,几个字就能提挈全文。

观察日记怎么写

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侧面,通过有目的的,细致的观察,把它记下来。可以写零碎的片断,不必讲究文章结构;也可以写得比较完整,类似一篇记叙文。

经常写观察日记,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习惯,还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日记最适宜小学生记。

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目的要明确,观察

有多种多样的目的,或为了积累写作素材;或为了进行科学实验;或为了弄清楚某种“奥秘”……只有目的明确,观察才有方向,才有重点。就是观察同一对象,由于目的的不同,方法和角度就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2)观察要全面细致,全面

就是要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观察清楚;细致,就是要求观察深入、彻底,抓住事物的特点、规律和本质。

(陈源老师地书,几十年如一日,图为新近写得甲骨文)

(3)观察要持之以恒

观察事物难于一次完成,需要反复进行。这就要同学们有恒心有毅力;无论做什么事,认准了的,一定要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勤学苦练;必有所成!

陈老师的另一句话:只有坚持,才是唯一的信念!

(4)观察日记的语言要准确

观察日记有很强的科学性。因此要求使用语言要准确,不能用“大概、差不多”这类似是而非的词语。

随感日记怎么写

这种日记主要是就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影或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情,抒发自己的感想。日记中以议论为主,叙述是为了议论,有时整篇日记都是写自己的感受。

要写好随感日记,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点要写“感”

随感,就是在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看了一部电影,经历了某一件事后,自己的感想。因此重点应该放在“感”字上。至于书本内容,电影情节,事情经过,都不能人作为重点来叙述。

(2)写“感”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写随感日记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向空发议论,只有联系自己的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3)写“感”要实事求是

有的同学写“感”,喜欢用表决心或空喊口号的形式来代替“感”,而且还脱离实际,任意拔高要求。人家看了很别扭,显得不真实。

其实“感”不在高,而在“真”。有什么想法,就写什么感受,即使是一些暂时想不通的问题,也可以实事求是地写出来。

4

日记的一般写法

下面我们说说日记的一般写法,这也是一个写好日记的通用法则,所以务必让同学们认真学习。

【观察日记】

说明: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记下来,从细节出发,截取一个侧面,反映一个中心。

范文:

20XX年4月3日 星期一 晴

早晨一起来,路过那棵奇怪的树下,“咦?咋这么香?是什么花香啊?”同学们都很奇怪,不知道这个味道是从哪来。

下早自习后,天已大亮,再次经过时,那种清清的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天都会清爽了,呵呵。”果真,这一天总是能闻到那股淡淡的香味。爽啊!

20XX年4月5日 星期三 晴

香味依旧,但又好似增浓了几分。站在教室门口,远望那棵树,树顶上开满了白色的花儿,一朵一朵的,都有一巴掌那么大了,远看真的好可爱,微风一吹,花儿像芭蕾舞演员一样,动作轻盈却美丽。香味像舞剧里的悠悠的音乐,飘向每一个人。

就是这么精神倍爽!

【剪贴日记】

说明:把自己喜爱的邮票、图画、照片贴在日记本上,并按图意写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加以说明。

范文:

星期天下午,我和妈妈一起在客厅做了一幅剪贴画。

剪贴画中的太阳是用红色和黄色的彩纸做的,还有一棵苹果树,树上长满了红彤彤的苹果,有两个小朋友一起坐汽车去动物园游玩,动物园里有两只小鸡正在抢米吃,两只可爱的小企鹅正在快乐地做游戏,还有一只小绵羊被关在了栅栏中,这只小绵羊太孤单了,它很想逃出去找朋友,可是怎么逃也逃不出去。

这就是我们做的剪贴画,漂亮吧!

【信息日记】

说明:把看到的、听到的、有价值的`最新信息记下来。

范文:

20XX年7月15日 星期六 晴

7月15日,我参加了丛台公园游泳池举办的游泳提高培训班。游泳池在我家正南方,距离我家大约有1000米的,我爸爸骑车带我从家到游泳池大约需要3分钟,我们的行驶速度大约是330米/分钟。

培训班一共培训16次,购买学员票需花费160元,另加报名费5元,这样,平均每次培训需花费大约10元。

检票后,我兴冲冲地跑进游泳池,哇!主游泳池好大呀,它的长度是50米,宽度是25米,我口算了一下,它的面积是1250平方米。

教练开始教我们游泳动作要领了,随后,我们就下水练习了。从8:30一直训练到10:00,大约要用1个半小时,一共培训16次,这样整个培训下来,我总共接受培训24个小时。

教练还要求我横游10个来回,大约有(25×2×10=500m)500米的水程,16次培训下来,我总共游了大约8000米。

经过教练的指导和我刻苦的锻炼,的游泳水平比去年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决心明年接着练下去。

【气象日记】

说明:把每天的天气、温度、风力、风向和出现的自然新气象记下来。

范文:

20XX年7月16日 阴雨

满天的乌云,灰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忽然,电闪雷鸣,下起了毛毛细雨。千万条细丝,荡漾在半空中,小雨点儿像飞行员一样,勇敢地从云朵上跳下来,给绿油油的田野洗了个凉水澡,麦苗喝足了水,不住地点头。蔷薇花经过雨水的冲刷,显得更加娇嫩了。马路上湿漉漉的,旁边肮脏的水沟成了雨点儿们的舞台,他们唱啊跳啊,跳出了一个个晶莹透亮的泡泡,人们都加快脚步匆匆忙忙地走过。忽然一阵狂风吹来,吹得风车像停不住似的呼呼地转着。鱼缸的玻璃也变模糊了,小鱼像见了深水炸弹一样,拼命地逃窜。

渐渐地,雨变小了,池塘里水满了,小鸟也探出头来了。

【台历日记】

说明:把周围实实在在发生的重要事情如实简要地记在台历上,少则一句话,多则一段话。

【摘录日记】

说明:把看到或读名家语录、格言、座右铭或写人状物的优美词句摘录下来。

范文:

20XX年8月9日 星期三

晴 读《西游记》

1.诗曰: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2.遂手托净瓶,白鹦哥前边巧啭,孙大圣随后相从。有诗为证,诗曰:玉毫金象世难论,正是慈悲救苦尊。过去劫逢无垢佛,至今成得有为身。几生欲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绝点尘。甘露久经真妙法,管教宝树永长春。

3.他两个在洞前,这场好杀!你看那:天王刀砍,妖怪枪迎。刀砍霜光喷烈火,枪迎锐气迸愁云。一个是金皘山生成的恶怪,一个是灵霄殿差下的天神。那一个因欺禅性施威武,这一个为救师灾展大伦。天王使法飞沙石,魔怪争强播土尘。播土能教天地暗,飞沙善着海江浑。两家努力争功绩,皆为唐僧拜世尊。

【学习日记】

说明:把课上学到的、课外书刊读、印象较深的心得体会、联想记下来。

范文:

20XX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晴

原来一只篮球还可以演绎出这么多技巧与说法,不光光是把篮球丢进筐里,而且需要我们掌握一系列的规则姿势动作。就光运球突破一项技术就有很多说法,还有投篮也非常需要掌握正确的身体姿势,才能保证投篮的命中率。除此之外,篮球老师还向我们演示了一些篮球比赛的技战术配合等知识,同学们都听得认认真真,饱受熏陶。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很大差距的。篮球老师也不忘给我们清醒头脑的“当头一棒”,告诫我们要学好篮球,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基础。篮球课的理论部分讲解以后,剩下的时间就给我们来练习运球了。一些特别有天赋的同学也被老师选去进行“三步上篮”的练习。看着这样一堂丰富多彩、乐趣滋润的篮球课在眼前展现,我的心里也是喜盈盈的。

【活动日记】

说明:记下参观访问活动和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参加一次记一次,抓住要点写。

范文:

20XX 年 9 月 29 日,星期五,天气:阴

今天,我光荣地加入了少年先锋队

第二节课,我们站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操场上,准备举行“入队”仪式。

当红领巾带在我的胸前时,我十分激动,它是用无数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想:“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一名少先队员了,我要好好学习,让红领巾更红”。

【实验日记】

说明:如养花、种向日葵或搞科技小制作,把过程、结果记下来。

范文:

20XX 年 11 月 12 日 星期天 晴

今天,我想做一个小小的实验,这个实验可神奇了,我一直都想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的第一步是先拿一个放大镜和一张白纸, 然后用铅笔涂上一块黑色接着在猛烈太阳的照射下,就可以做这个实验了。

我把放大镜放在太阳底下,照在白纸的黑块上会出现一颗小小的亮点,我仔细地观察,慢慢的,我发现白纸上的那个亮点开始冒烟了,我小心地移动那个亮点,结果,白纸被燃烧出了一个洞,太神奇了。

怎么教小学生写日记 篇2

魏星:教材中口语交际的内容大多数是日常的生活, 如做客、问路、看病、打电话等。如果我们简单地照搬生活, 模拟表演一下, 学生所说的话也大多是平常会说的话, 这就意味着, 学生的水平还在原地踏步, 课堂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诚然, 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还原生活常态, 发展学生日常口语交际能力, 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特点。教材安排像待客等基本的口语训练内容是适宜的, 我们大人看似简单的“小儿科”, 对孩子来说, 仍然需要加以指导、规范。然而, 课堂情境下的口语交际, 不能简单地照搬日常生活, 而必须要有课程的意义。

彭峰:解决口语交际教学“无效”情况, 了解学情尤为重要。对于学生会说什么, 会怎样说, 我们要了然于胸。比如, 在教《学会请教》之前, 调查学生平常的“请教”情形之后, 我发现他们是这样请教的: (1) 请教结束时一般不说“谢谢”, 或者不够真诚; (2) 请教时一般是笼统地问“这道题怎么做”, 而不会具体表述自己究竟是哪一步不明白; (3) 很多学生不太好意思请教, 请教时忸忸怩怩; (4) 一般只请教结果, 不请教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从学情出发, 我确定了《学会请教》的教学内容:学习请教前后的礼貌语言, 请教中的倾听与打断, 请教中“问”的本领。有的放矢, “无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吴启俊:我有一个办法, 就是故意使教学与生活拉开一点距离, 通过讲故事、看录像等形式, 先让学生看看失败的交际案例, 引起学生的反思, 然后在“实战”中有针对性地克服。比如教学“问路”, 通过讲一个“礼”与“里”的问路故事, 使学生明白:问路要讲“礼”。接着由教师扮演老爷爷, 学生一个个来挑战“问路”, 问得好的就通过, 其他学生不断反思前面同学的问话。教师围绕“问路”设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物, 让学生在变换中揣摩人物特点, 并寻找合适的话去说, 把话题的场景扩大化, 使简单的口语交际不再局限于书本。

宋飞: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劝阻》时, 创设了一个“扔面包”的情景。当学生进行劝阻时, 于老师就说:“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在笑声中学生一时语塞。这时, 于老师适时引导:“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 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 坚持‘我’的说法, 而且态度要诚恳。如果直接指责对方, 就会顶牛, 激化矛盾。”

魏星:这样做, 其实就是要造成“信息落差”, 使习以为常的生活“陌生化”。这样, 学生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所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教师也就可以针对学情进行指导了。比如“问路”教学, 在师生即席表演中, 教师可以答非所问, 故意制造事端来“为难”学生, 从而使表演“戏剧化”, 把学生预想不到的情况呈现出来, 这样就“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

我们还可以把一些教学内容“游戏化”, 以游戏的方式来制造“信息落差”。如教学《转述》, 可以采用“拷贝不走样”这个游戏, 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推荐一名同学, 把“接司令部命令, 明天上午8点每个战士带5颗手榴弹、3千克干粮到3911高地集合”这句话转述给小组同学。结果每组“拷贝”时都出了错, 有丢掉时间的, 有弄错地点的, 有“忘带”干粮的, 有“忘带”武器的, 这就促使学生反思为什么出错, 出错会带来什么危害, 然后由此转入生活中的“转述”演练之中, 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学生说的话缺乏真实性怎么办?

李娟:我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发现, 学生往往为了“取悦”教师, 或者由于缺乏生活体验, 说出的话有“作假之嫌”。如教学“谈理想”, 有的学生就谈到自己要当个清洁工, 原因是“清洁工是城市美容师。虽然这项工作挣钱不多, 很脏很累, 但它同样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的”。然而课下交流时, 学生的答案就不是清洁工了。我想, 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怪学生。教师选择的话题过于“宏大”, 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 所以自然就“失真”了。可见, 不合适的“交际内容”往往是说话缺乏真实性的“罪魁祸首”。

王晓红:怎样设置口语交际的“话题”呢?一个基本的要求, 就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身临其境, 情之所至, 真心话就会不断涌出来。教材提供的话题大都是从学生生活中来的, 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载体, 但它毕竟只是个“例子”, 或是个“引子”。如果教材提供的话题不能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 我们可以根据训练目标去独立开发, 学生也可以参与话题的选择。像教材中的“七嘴八舌话环保”“影视剧评说”“小小即兴演讲会”“我来说一说”“学习采访”等劝说、讨论类的口语交际内容, 都可以结合身边的人和事, 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以真实的“问题解决”来组织交际教学, 把学生带入贴近学生实际的交际情境中。

吴启俊:缺乏生活体验也是学生说话缺乏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 不必拘泥于文本中的设定场景与内容, 而应该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重新编排口语交际内容, 让学生有话可说。如在口语交际《汇款》中, 教材是这样设定场景与内容的: (略) 在这则口语交际中, 有几个疑问学生是不知道的:大熊猫家乡的具体地址是哪里?小黑熊的具体住址是哪里?小黑熊为什么准备了588元?而且对学生来说汇款本身就是陌生的。所以可以适当改编:大熊猫的名字叫咪咪, 他的家在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小黑熊壮壮是大熊猫的好朋友, 住在长白山原始森林里。壮壮从报上看到了箭竹大面积枯死, 他的好朋友没吃的了, 迫切需要帮助, 于是把所有的零花钱都拿了出来, 一共是588元, 准备到邮局去汇款。在设置了这样一个让孩子们能够理解的场景后, 再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黑熊, 学生自然便有话可说了。

姚永东:学生说话缺乏真实性, 根本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真正关注。如果做到“三真”, 即真实的交际情景、真正的交际需要、真诚的交际过程, 学生讲的话自然也就真了。我的做法是口语交际生活化。晨颂课、语文课上, 我们开设故事连载、新闻联播、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活动, 每天让学生做“新闻报道员”, 把学校中发生的最有趣的、最难忘的事告诉家长, 同时把在家里、路上、电视上、书本上……看到的新鲜事、有趣事在第二天向同学们报道。这些话题的交流比书本上的学习显得更真实、和谐。同时, 教师还应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 寻找学生的兴奋点。有时一对一, 有时几个人, 尤其要找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交谈。在这样的氛围下, 何愁学生口头语言没有真实的言论呢?

学生不会说应对的话怎么办?

魏星:在口语交际中, 最大的难题就是只有“你来”, 没有“我往”, 口语交际成了“独角戏”。即便有一些看似双向的交流, 由于没有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 学生的语言没有内在的联系, 也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际。

较之于以往“听”、“说”的静态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更偏重于发展学生的即时性和现场性的口语能力。在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交际中, 心灵的敞开度大了, 对言语综合素养的要求也高了, 这就需要一种动态把握的能力, 即在人际交互作用、思维对流的情境中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

阎宗学:这就需要增强“角色意识”。在口语交际中, 双方都是以双重身份参与的:既是言说者, 又是倾听者。而在教学中, 往往会出现“主角”和“配角”。如学习“劝阻”, 主角往往就是“劝阻一方”, 配角就是“被劝阻一方”, 这是造成学生不会应对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课中都要关注“另一方”, 如教学“劝阻”, 既要引导“劝阻一方”说话, 让他“能言善劝”, 又要引导“被劝阻一方”说话, 让他“能言善辩”。转变角色, 设计“多个回合”的互动训练, 才能练就学生在双边互动多变的交际条件下的应对能力。

宋飞:学生的倾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边听边忘:听音、理解不能同步进行。 (2) 漫不经心:大脑捕捉不到关键语点, 导致语音模糊一团、充耳不闻, 更不用说言外意、画外音了。 (3) 自我中心:别人说话随便打断;或者根本不听张嘴就说, 抢话头;或者抓耳挠腮、坐立不安、手足不闲等等。因此, 培养专注倾听的习惯, 让学生主动地听, 分析性地听, 听出问题, 听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出判断, 同时针对对方的意思准备自己的发言。

彭峰:学生不会应对是个常见的问题。我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不会灵活地应答, 很重要的原因是说话前没有“备课”, 常常会不知所云。那么如何准备呢?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的口语交际课《调解》, 于老师以“这件事该怎么处理, 也就是说该怎么调解”“如果让你处理, 你先怎么办”“调查清楚了再怎么办”等问题来帮助学生做好准备。这些问题就是调解思路呀!有了思路, 学生大体就知道如何去说应对的话了。其次, 应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战”演练中获得应对的能力。学生有了调解思路后, 于老师请一位同学为“赵亮”和“薛志田”调解矛盾, 在了解真相之后, 于老师以“这个地方很关键, 大家认真想想, 这里应当怎样规劝薛志田”引导大家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 学生都明确了调解的主要任务和思路。这样一来, 学生自己去“调解”也就有办法应对了。

吴启俊:学生不会应对, 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学生没有把口语交际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文本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一个联系点。对于“我长大了做……”这个口语交际, 学生极易受文中出现的几幅图的暗示, 再加上如果引导不当, 极易演变成一场空谈会。如果先让学生知道, 职业往往是与个人的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从“我有什么爱好, 我最喜欢什么”这样的问题入手,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再谈自己长大了想干什么, 这样说出来的就有血有肉了。

学生的口语交际成了“点缀”怎么办?

宋飞:目前口语交际教学还存在随意性的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口语交际教材缺乏完整科学的体系。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 一般安排在单元练习中, 一星期一节口语交际课, 与阅读、作文教学相比, 口语交际教学似乎只是个“点缀”。事实上, 口语交际完全可以和阅读、写作教学整合起来。教师要有目标意识:比如倾听的层级, 专注地听——分析地听——建构地听, 要在每节语文课上渗透, 学生口语交际的素养也就会潜滋暗长。

吴启俊:在苏教版教材中, 口语交际安排在单元练习中, 它并不是点缀。如一上的安排是:自我介绍、借铅笔、打电话、悄悄告诉他、我们来讨论、听故事讲故事。二上是这样安排的:设计一张教师节贺卡、学会请求、问路、买文具、我长大了做……看望生病的同学、学会待客、我打算这样过寒假。从这两册的内容来看, 它的安排体系与作文体系的安排是有共通之处的, 都是遵循由内而外的发散顺序的, 先从身边的同学、亲人、老师等开始, 再慢慢地向社会大环境去扩散, 是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的。要说点缀, 也只能说我们老师没有把口语交际放到与作文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去。

姚永东:口语交际教学是一个新的课型, 课程标准本身在口语交际教学方面要求较为概略, 口语交际的教材高度开放, 使得教师在实践中难以操作。一个学期才七八次课, 不少教师将口语交际视为鸡肋。

为了根本扭转口语交际成了“点缀”的局面, 首先, 教师要深入了解对各年段的学生口语交际的不同要求和实施重点。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敢说、乐说、大胆说, 能够倾听, 愿意交际, 说话大方得体。第二学段重在指导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乐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力求以情动人。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说话有条理, 有独到的见解, 能作简单的即席发言, 并且抵制不文明的用语。其次, 教师要形成大语文观, 将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日常生活与口语交际紧紧结合在一起, 进行有的放矢的练习。最后, 通过系统练习, 促进学生的倾听、表达、应对能力的逐渐提升, 以便形成比较强的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口语交际的心理障碍?

沈海军:口语交际中, 我们常常发现:畏惧、自卑、焦虑、害羞、自闭、依赖等心理会使不少学生常常出现停顿与重复, 哪怕事先准备好讲稿。如何克服这样的口语交际的心理障碍呢?有两点做法比较有效:

一是营造“语场”, 缓解紧张气氛。“语场”的构建并不复杂, 可能就是老师的一句启发性话语, 可能是一段学生独白, 可能是一幅画, 也可能是一段音乐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 选择有效的方法, 便捷地营造“语场”。《学会解释》可以这样抛出话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 曾有过被人误会的经历吗?请你说一说。”当一个个生活场景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 一段段鲜活的生活语言就会跳跃而出。

二是充分准备, 排除焦虑情绪。比如《学会申诉》, 申述是个专业术语, 学生不甚了了。那么口语交际前, 教师就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介绍《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等,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先准备, 后发言, 学生自然会减少焦虑, 表现自然。

三是教师暗示, 增强学生胆量。学生的心理障碍多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变化, 巧妙运用形体“暗示”来评价、激励学生, 比如鼓掌、握手、示范等, 帮助学生驱赶掉羞涩胆怯的心理阴影。不断给学生积极的“暗示”。

刘飞:教师善于肯定, 乐于赞美, 能够有效克服学生心理障碍。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评价, 更多地体现在“柔性”的方法上。教师的鼓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说话的信心和热情。如“你把别人说的话都听懂了, 真了不起!”“你说话非常有条理, 清清楚楚。”“你的理由很充分, 举例有力, 令人信服。”“你的语言生动形象, 诗情画意, 出口成章, 你是个诗人了。”这些评价语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口语交际的心理障碍不攻自破。

我教孩子写日记 篇3

孩子小学三年级了,语文老师要求写日记,写了几天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向我诉起苦来,还说我要是也没办法她就抄,反正同学们大多也是这样完成的。

我“害怕”了,小小年纪养成抄的习惯可不行。于是,我认真琢磨起来。

孩子们为什么觉得不会写,没有可写内容呢?自然是因为他们的阅历少,不懂得从观察中提取素材了。那孩子们“脑中、心中”是不是就一无所有呢?那倒也不是,其实他们也装了不少东西,只不过往往被大人们忽略了而已。比起我们这一代来,同样的年纪他们的知识面可要多很多啊,即使以现在的年龄跟他们比,有些方面我们也得承认自愧不如了。突然,我想到了一种方法。

“彤彤,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你讲了好多故事,还记得吗?”

“记得呀,怎么了?”

“没什么,你自己看了不少童话书、动漫书、故事书,还记得吗?”

“当然记得。”

“不错,那看了的动画片,电视剧,电影什么的,你也能记得吗?”

“这个记得最牢,要不考考我?”

“不用。那你还抱怨没有写日记的内容,就写这些。”

“这怎么写呀,都是老掉牙的东西了。”

“不要怕老,有写的就行。你想起什么就写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要怕重复,这也不是抄袭,就当是改写吧,其实好多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都是从小说改写的。”

“这样行吗?”

“不试怎么知道不行。”

“今天就写《哪吒闹海》,你不是最熟悉这个故事吗?写不完可以分开几天写,咱也给它来个连续剧。”

“这样老师不批评吗?”

“一定不会的,真要批评你就说我让你这么写的。”

孩子半信半疑地去了,不一会儿就写了满满的两张。

几天后,她按着自己的记忆写完了《哪吒闹海》,问我写《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故事行吗,我说当然可以,写什么都行。

几个月后的一天,孩子告诉我老师表扬了她。

小学春游日记怎么写 篇4

站在皇城相府城门前,向上望,看见一个高大的匾,上面有康熙皇帝的亲笔题书-午亭山村四个大字。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牌坊,听导游说上面记录着陈家(也就是这座房子的主人-陈廷敬家族)世世代代的功名。

抬头看这座牌坊,呈宝塔形,一共有两层,上面整整齐齐的刻着字,从右往左看,还真是记得的的功名呢!我真佩服古代的劳动人民,竟然能从这么坚硬的石头上刻出这么清晰的字,历经三百年还能看得那么清楚。

跟着导游往前走,来到了以前康熙皇帝住的地方,(康熙皇帝来这里参观的时候宰相安排他住的地方)我站在那里往里一看,正中央的上方有一副康熙皇帝的画像,下面有一把棕红色的龙椅,想心皇帝就是在这里和宰相商量国家大的事吧。左边是一个圆形的桌子,是不是皇帝就在这里就餐啊?右边是皇帝住的坊,仔细一看,哈哈,原来皇帝也没睡席梦丝啊

之后我们又跟着导游去了很多地方

小学生数学日记怎么写 篇5

早晨,我从家里9:10分出发,9:30乘公交车去机场,一路上,我傻呆呆地望着窗外,盼着早点到机场。10:30分,终于到机场了,爸爸问我:“文文,这一路上经过了多长时间呀?”我毫不犹豫地说:“嘻嘻,当然是一小时喽!”爸爸一心想刁难我,就说:“摆出个算式,试试?”我也不示弱,急忙回答说:“这个简单!先把30 — 30=0,再把10 — 9=1,就是一小时,但是,对我来说可以直接说出来!”爸爸没辙了,只好放我去玩。

原本飞机是11:15出发,可是空姐突然在广播中说:“亲爱的旅客,对不起,空中航班较多,会误机,请您耐心等等,谢谢合作!”听到这一切,妈妈突然崩溃了,无奈地说:“本来安排好的一切,就因为误机,全给打乱了!还不知道会误多少时间,唉!”将近过了25分钟,终于起飞了,是在11:40分起飞,在飞机上,我望着天上的朵朵白云,看着看着自己就和白云平行了,又过了一会儿,看不见地面了,一朵朵白云掩盖着地面,好像是在给大地披上一层薄纱。

没过一会儿,就到北京啦!这时是:2:10分,爸爸又开始问了,他问:“从温州到北京开始起飞到目的地飞了多少时间?”我不耐烦地说:“当然是两个半小时啦!”爸爸说:“嗯,不错不错啊!”

怎么教小学生写日记 篇6

一尧小学数学课堂里的几个现象

现象1:这是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 内容是《求平均数》。既然是求平均数, 这一课的终点目标自然是要让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可是当老师滔滔不绝地教授了很多关于平均数概念的知识以后, 刚给出求平均数的公式, 下课铃却响了, 一堂课便在一道最简单的例题中, 匆忙地结束了。

现象2:《长方体和正方体》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的内容。这一单元涉及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棱长和的计算、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计算。一些学生在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 就已经能把棱长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背出来了, 于是他们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都会了。

现象3:在一年级的课堂上, 老师正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 认真复述着这样几句话:“长方形有四个角, 都是直角;长方形有四条边, 对边相等。”长方形特点的认识与理解自然是本节课的终点目标, 学生看似掌握了, 可是第二天, 当老师再次提问长方形的特点时, 却有几个孩子复述不出来了。

现象4: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 不知有多少老师上过。几乎都是先通过等分的实际问题, 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再通过观察比较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 最后教授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 如果进行任务分析, 我们就会有这样的疑问:学生的起点能力究竟在哪里呢?

思考: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往往就是这样的。我们知道“教什么”, 但是有时候不知道“怎么教”。有时候是不知道一节课下来究竟要学生掌握什么, 也就是不知道这节课的终点目标是什么。有时候是不知道这节课的目标按照学习结果分类, 属于哪一类教学, 便自然找不到正确的教学方法了。有时候是学生还没有发展到这种水平, 但老师依然按自己的想象去教, 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台阶, 不知道需要提供学生哪些下位学习技能。有时候是不知道学生哪些已经会了, 即不知道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哪里。

如果教师能够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 充分利用“任务分析”的作用, 就不会不知道“怎么教”了。

二尧什么是任务分析钥

任务分析是介于“确定教学目标”和“确定学习者原有水平”这两个环节之间的一个重要教学设计环节。教学目标陈述了学习者的终点行为, 即通过教学后, 他们“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而任务分析则要进一步揭示:学习者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态度或行为方式才有可能达到目标。

在广义的教学设计中, 任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已经有课程标准与教材, 因此教师对于教什么, 一般是明确的, 我们所进行任务分析的重点不是解决“教什么”, 而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在教学设计中, 任务分析时通常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1.通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确定最终教学目标;2.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3.根据对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条件分析, 揭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先行条件, 即使能目标, 以及使能目标的顺序关系;4.确定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生的起点状态。

三尧如何做好任务分析钥

1. 为每堂课确定合理的终点目标。

一般而言, 教学目标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形象地说, 远期目标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方向, 对数学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而远期目标实现的周期很长, 通常是一个课程, 或一个学习领域。近期目标则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 或者某一学习环节 (一节或几节课) 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般而言, 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照此分类, 我们一节课的终点目标, 肯定是近期目标。因此,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些空洞并且涉及一个学习方向的目标就不该出现了。

我们制定的终点目标是否合理应当由课程标准和教材所决定。当制定出终点目标以后, 本节课的所有活动应当向着终点目标展开。

2. 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 把知识进行正确的分类,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 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 (回答是什么的知识) , 一类是程序性知识 (回答怎么办的知识) , 其中程序性知识又分为智慧技能 (处理外部事物的程序性知识) 和认知策略 (调控自身认识过程的认知策略) 。教学任务分析中, 学习结果的知识类型分析是重要一环, 知识类型的分析决定着教学策略的使用。

比如上述现象二, 那些学生是否真是“都会了”?我为他们进行了一个测试, 事实证明, 这些孩子往往能够准确地记忆公式和概念, 但是利用公式进行问题解决, 却有困难。通过对知识类型的这种分析, 我对该单元学生接下来“要学什么”重新进行了梳理。

首先, 对每一个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都必须主动参与其中, 感受公式形成过程, 学会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构建清晰的图式, 具备完整的陈述性知识。

其次, 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 设计各种变式练习, 体验公式的应用, 能利用陈述性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构建知识的前后联系, 达到熟练解决问题的智慧技能。

最后, 在练习比较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 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形成较好的认知策略。例如, 在解决问题时会应用如下步骤进行思维:判断图形———确定问题———选择公式———寻找数据———列式计算———检查验算。

3. 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 设立合理的使能目标。

使能目标是介于起点能力和终点目标之间的、达到终点目标的先决条件。虽然学习任务分析通常与终点目标的先决条件有关, 但是, 这些先决条件可能本身也有别的先决条件。因此, 我们可能需要不断地进行任务分析, 直到某一技能被认为是非常简单的 (可能所有学生都知道) 为止。

上述现象三中的学生, 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进学校进行正规的学习不到一年, 不仅数学知识比较匮乏, 而且语言的理解能力相当有限。如果老师不加以演示和解释, 一年级的孩子又怎会理解什么是“对边”呢?“认识并能找出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应当作为本节课的使能目标之一。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应当用语言解释清楚“对边就是相对的边”, 并且带学生找一找,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若能经历这个活动, 那么“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一定也不难被记住了。

4. 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 及时弥补缺漏。

任务分析的终点是鉴别与新的教学目标有关的学生的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指学生掌握新知识必须并且已经具备的知识, 是学习新知的前提。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整部教材内容的认识、课堂观察、学生作业都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

回到现象四的问题中:这一课的起点能力究竟在哪里?难道真的是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吗?事实上, 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之前, 已经认识了除法, 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 可以用除法计算。但是, 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被分完, 对于学生来说, 在没有进行计算之前, 又怎会知道呢?因此, 其实我们研究的对象是除法的本身, 我们研究的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而已。

由于任务分析比较繁琐, 因此在现在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不愿尝试。华师大的皮连生教授在《教学设计》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认为, 因为在中小学, 教什么的问题一般是明确的, 所以在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引入任务分析这个环节, 其主要目的是引导教师应用学习分类理论, 以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开发, 解决如何教的问题。”由此可见, 将任务分析理论和技术引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 能使我们的教学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彰显智慧。

摘要:要做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需要为每堂课确定合理的终点目标;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 把知识进行正确的分类,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 设立合理的使能目标;需要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 及时弥补缺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任务分析

参考文献

[1]石利群.新课改下数学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09 (06) .

[2]杨豫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01) .

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 篇7

关键词:作文;写作;方法;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11-01

一、从基础做起,从片段练习开始

写片段是学生作文基础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写片段练习,能使学生掌握写作的要领,提高写作水平,无论是什么题材的作文,都是由许多片段组成的。记叙文中写人物也要通过“外貌”、“语言”等的描写几个片段组成,总之文章的整体是由片段组成的,写好某一个局部,才能写好文章的整体,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好作文章来,就必须加强写片段的练习。

二、注重体验生活,写好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就是对日常生活所记的日记。写观察日记是以观察为基础,以生活为内容的。所以,写观察日记,首先必须学会观察,观察的方法很多,有细致入微法、总揽全局法,同中求异法、形成于思法、勤于记录法、持之以恒法、对比观察法、反复观察法、顺序观察法、重点观察法、定位观察法等等。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方法以后,要对身边的人、事、物进行有意观察,观察必有所得,然后把观察所得以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是观察日记,观察日记可一日一记,也可数日一记,因为写观察日记,在表达上不受过多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的限制,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的难题。所以抓好观察日记的写作,也就成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阅读与习作相结合

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我们教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这些文章或是结构清晰、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构思独特,对学生的习作都是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广泛摄取素材的基础上,我首先以这些范文为对象,结合课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写作基础训练,如对各种植物、景物、场面的描写和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的描写。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原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深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总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中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

四、作文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1、说真话,“一字真言”。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语言,他不会从成人的角度去选择语言,避讳语言。他们的喜、怒、哀、乐会毫不掩饰地写在纸上:“我手上扎了根刺,疼得直哭。”、“我最爱吃土豆。”从这些,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孩子的纯真,如果你非要他写他如何坚强、非要他把“土豆”改成“马铃薯”,不觉得是对纯真的扼杀吗?因此,尽管文中的语言并不优美,尽管文中没有用任何修辞方法,但只要写的是真话,就是一篇好文章。鼓励学生写真话,也是在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

2、写真事,“句句真诚”。与学生们谈论作文时,他们异中同声地说:“实在没什么可写的。”是啊,路上没捡过钱包,没遇到过落水儿童,没赶上老爷爷推车,更没遇到过盲人过马路,没遇到过一件“有意义”的事,的确不知该写什么。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都是鸡毛蒜皮式的、琐琐碎碎的小事。一首歌中唱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只有写身边发生的平凡的小事,作文才会有血有肉。不仅要写好的,也可写一些不良现象,只要不是纯心捣乱,不是成心要坏谁,那些生活中的小片段:同学之间的友谊、矛盾,课间的游戏,因为自己的要求未被满足而大发脾气,都可写入作文。因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身感受的,写起来才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虽然文章中透着天真、洋溢着稚气,却认我们看到了一颗颗闪亮的童心。一群乳嗅未干的小学生,硬要他们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来,岂不是对天性的掠夺吗?

3、抒真情,“我手写我心”。小学生的思想是单纯的,天真的,甚至是无知的,他们常常会异想天开,反映在作文中也是这样。他们常常因受到老师的表扬而兴高采烈,也会因被人误解而痛哭流涕,这些都反映出了学生的“情”,淡淡的,纯纯的,这种情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这是学生的真情读白。你非要他们“要爱就爱个死去活来,要恨就恨个咬牙切齿”,不是强人所难吗?

如果以这三“真”为原则来评价小学生的作文,那么学生再也不会因“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发愁了,再也不会望“题”兴叹了。这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而且拉近了学生和作文的距离,使他们清楚地感受到作文就在身边,作文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从而激发他们的作文欲望。

五、挖掘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引发新思维

多媒体资源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大量素材,农村学生耳闻目睹的事情,基本上局限于在学校、家庭,所以,写起作文来胡编乱造的现象较普遍。然而,运用多媒体进行网络学习,学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需要的素材,继而萌发感想、体会,学生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丰满精彩。再者,多媒体课件,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网络中的“图、像”可以提供写作的基本素材,“声”可以创设情境、陶冶性情:“文”可以给与学生范例、提示和启发。

六、认真修改作文

修改作文要到位,在班级里组织评讲,充分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增强写作的喜悦感。一次作文评讲中,一位学生写出这样一句话:弟弟听见妈妈的声音从屋里飞出来了。最初他是这样写的:弟弟听见妈妈的声音从屋里跑出来了。他说他经过思考后将“跑”改成“飞”,更体现出弟弟的可爱、活泼和即将见到妈妈时的迫切心情。看到学生用词如此准确,我着实感到欣慰。学生听到我的夸奖更树立了对写作的信心。

学生日记怎么写600字 篇8

“外婆,我还不会做饭。您教我吧,先干什么呢?”我迫不及待地问。

“现在做饭时间还早一点,要不你先搞卫生吧,帮外婆扫地,行不行?”外婆回答道。

“OK!没问题。”我想扫地是最容易的,平时我在自己家里做的家务就是扫地。我马上拿起扫把和畚箕,把地扫得干干净净。

“谢谢你,在你的帮助下,我抹地就容易多了!”外婆高兴地说,“接下来,外婆教你淘米、煮饭、炒菜吧。”

在外婆的指导下,我先量好一定量的米,放一些水,用手把米在水里转几个圈,再放在水龙头下让水冲干净。好,下锅煮饭了。倒上高度是大概半个食指的热水,盖上盖,插上电源,按下“煮饭”的按钮,饭就OK啦!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洗菜,我洗的是绣花锦,先盆子里放点水,然后把菜放在水里浸一浸,把那些泥和垃圾洗干净,再用水冲一冲。说说简单,但洗菜要花很长时间的,感觉手很冷。“还好,待会儿炒菜就暖和了。”我这样安慰自己。

炒菜前我先加点油,等油烧烫了再把菜放进锅里,“呲——”的一声吓了我一跳,幸亏有外婆在身旁给我壮胆,我没做逃兵,硬着头皮用铲子把半熟的菜翻炒几下,加点盐,接着又翻几下,等菜熟时又加点味精,然后把菜盛到盘子里。终于大功告成了,我差点累趴下。

小学二年级日记怎么写 篇9

前几个星期清明节我和爸爸、叔叔回来给爷爷、姥姥们扫墓。这时的三狮村也改变了很多。

三狮村公园的光洞少了很多观音像,黑洞里也没有记忆中那么冰凉了。三狮家前的小山坡移成了水泥路,大路上又建了几座房子。小溪还就是那么明澈,但里面的田螺、河蚌没有了。回到以前住的家,此刻被从前的小伙伴管理着。看门的大黄狗好像不认识我了只安静的让我摸摸它的头,连童年的小伙伴也生生的看着我,好像不认识似的。

啊,三狮村!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变得那样城市化?为什么这样的三狮村却让我那麽陌生?

民国小学生教今天的孩子写作文 篇10

对着作文本的方格,大概每个人都有些“不能说的秘密”,且让我们看看这个潘多拉魔盒中藏着多少美丽的“谎言”:

1960年代出生的人,大概都在作文中写过:永做革命事业的红色接班人;

1970年代出生的人说,写作文一定要背,考试前主要任务就是背诵范文;

1980年代的孩子,则一定不会对“扶着老人过马路”“捡了钱主动交给警察叔叔”等情节感到陌生。

不同年代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套路”,并习惯于在作文中加入主观臆想,编作文。也许我们还未学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已掌握了如何“虚构”。

大概也正因对作文本说过谎的相同经历,才让今年7月出版的两本《民国小学生作文》迅速成为热议话题,书中那些词句优美、富含真挚情感的文章,让不少人为之感动:“现在的中文系学生都未必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

该书封面有这样一句话:给现代小学生上一堂“真善美”的作文课。不禁有人要问,现在的作文中真的缺少“真善美”吗?

面对“民国小学生”自愧弗如

在小学语文教师于淼的班上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曾给班上学生留了一篇作文,题为:一件难忘的事。待收来同学作文后,她啼笑皆非:“班里有十几位同学写的都是搀扶老人过马路,我对孩子们说,我们班一下涌现出十几个活雷锋。”

于淼笑称,其实在自己儿时,班里同学也写过同样内容的作文。

十几年过去,作文中的故事竟如出一辙,并不是因为扶老人过马路已成为一种必要的礼貌,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家知道什么是“作文的规范路线”。

曾经有网友总结了小学生作文的经典语句。例如,描写大扫除后,就用“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了”;受了委屈一定是“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流”,要是写家庭生活,得在结尾特意说明“我爱我的家,更爱我伟大的祖国”……

如果说这些套话还只是因为小朋友语言贫乏,那么有一些就是童言无忌的“谎言”了:写妈妈辛苦必然满头白发,于是他们的妈妈30多岁就被“白发苍苍”;写老师必然鞠躬尽瘁,于是很多老师就被“带病”给他们上课。

是什么让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作文“模板”?

《民国小学生作文》的策划人符马活给《中国青年报》记者讲述了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故事。

“孩子的作业中,有一道看图作文题。图中,画了一盏灯,有个孩子伏在桌上写东西。我的孩子便这样写:天黑了,我打开灯,在写作业……老师看到便问他:‘你仔细观察了吗?灯没有开,并不是晚上。’我孩子就晕了,他疑惑,有灯为什么不能开,为什么不能是晚上?”符马活认为老师跟小孩的看法不一样时,不能把意志强加于孩子,那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唯老师是从。

用《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的话说:许多孩子已被“调教”得甚好,他们很懂得迎合老师,就像大人会奉承领导一样。

看罢现在的孩子的困惑,不妨再看一下民国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又如何:

一篇名为《雅事》的作文如此写道:现在的一班文人学士,一举一动,总想表示自己是一个雅人。一定要分某种事为雅事,某种事为俗事,徘徊于花前月下,啸歌于流水高山,或者去步伍古人,以取雅人之名。其实胸中一有执著,便有芥蒂,有一先入为主的“雅”字,矫揉造作的事情便生出来了,山水花月的真味,自然领略不到。这种心理,也与求富求贵的狂热没有两样。已失去自己的天真,哪里还能去体味外物的极趣呢?

很难想象,这出自十几岁的孩童之手。难怪许多人在看过民国小学生的作文后会自愧弗如。

允许合理虚构,还是必须以真动人

“高考考生写作文热衷编故事,父母不死就离婚。作文阅卷老师感慨考生假悲情不能博取真同情,鼓励孩子多写真人真事。”这样一个新闻报道,促成了杭州的“真性情作文大赛”。这是一个没有题目要求、没有字数限制的特殊作文比赛,唯一要求是:要写新鲜事、真感情。于是有孩子写坐电梯遇险、有孩子写去新疆遇到泥石流……一切都是生活中的事。

负责作文大赛的工作人员胡信昌说:“我们收到的投稿数千篇,但不少作文仍存在着标准范文的痕迹。”

而一篇名为《我可以没有压岁钱,我不可以没有爸爸》的作文,虽只有区区几百字,却打动了一众评委。

“我曾经有钱,放在一格小小抽屉。最多有8571元。我从没用过……后来爸爸妈妈总为钱吵架……一次爸爸打电话给我,说再也不回来,但会给我寄压岁钱。”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不要压岁钱,也不要爸爸给我寄压岁钱。我希望,爸爸把自己寄回来。

一句一段,表达了小作者希望爸爸回家的真实心情。可见,唯以“真”才可“动人”。

小学生小小今年四年级,暑假作业中有五篇作文,没有题目限制可以随意发挥。小小为其中一篇命名为——《看那一条小河静悄悄》。这是一篇关于水的用途的文章,而“小河”就在小小家附近。

小小这样写道:“一条小鱼在水上欢快地跳跃,每一滴水都要为鱼群制造氧气。雨水落在土壤上,干裂的土瞬间变得水淋淋的。雨水落在小草上,小草那不起眼的衣服变得引人注目。”可以看出小小在用词上颇为用心,虽然不一定用得准确,却是很努力地在学习。小小得意地说:“我用了比喻哦!”

小小的母亲章碧虹觉得孩子的这篇作文写得很生动活泼。

好作文的标准究竟如何?是合理想象、感动老师为大,还是质朴纯真、真情实感最妙?赵长天认为,作家创作也会虚构,虚构和真实并不矛盾。“真”源于情感的真实,虚构也要弄假成真。而多数孩子的虚构只是为迎合老师,文章写出来自然就难看。“小学生作文的最高标准是童心童趣,因为孩子可以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但现在孩子却只写老师要求的话,最后来一句:这个说明了……”赵长天看到的大量作文都如此。

从“假大空”回归“真善美”

符马活在北京潘家园淘书时,偶然发现一本民国小学生的作文书,看后深受感动,才有了策划出版《民国小学生作文》的念头。“现在许多孩子的文章写得太假了。我希望他们回到‘真善美’的年代。”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孩子们该如何回归?一本作文书的推动力远远不够。

赵长天认为,语文教育方式应该有所改变:“现在的作文往往要求突出某一主题,其实没必要,我认为如果一个文学作品就是为了说明某一思想,那它可能只是三流作品。好的作品是多意的。”

此外,赵长天指出:“文字是一种工具,掌握它有一定规律和标准,但是不能因此就把教学工作变得教条、死板,这会把学生越教越傻。”他鼓励孩子们多阅读,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写了。

除了课堂学习外,家庭教育也不容小觑。章碧虹是小小的母亲,她很少指导女儿的作文,最多就是改几个错别字。“我们不能轻率地否定孩子的想法。”章碧虹说,“小孩子可以有很多想法,比如我女儿说过以后的职业理想是退休,那家长的责任就是告诉她,不工作就退休是不对的。”

“孩子的想法时效很短,比如这一刻想看电视,便忘记第二天还要交作业。家长应该加以引导,但是在孩子的作文里并不一定要思想正确,孩子大可写自己喜欢的。”不过,章碧虹也认为,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作文是一种技巧,直接的受益者和受害者都是孩子,“大人不应该鼓励小孩子说谎,但也要教他生存与生活。”

事实上,孩子去经历和感知世界,才是写作灵感的最大源头。

杭州作家陆琪在点评学生作文时说:“学生写文章,最讨厌的是‘憋’,硬要憋出一篇自己不懂也没经历过的东西,定然粗糙不堪。但只要是经历过和观察过,无论怎么写都是下笔如有神,有哭有笑,都是发自真心。”

可是许多学生的生活似乎被本末倒置了。“现在的学生放学后还有补习班、兴趣班,等学习结束、写完作业,已经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更没时间关注身边人、感受自然。孩子们面对作文题目无从下笔,是因为根本没有经历和感受可写。”看到孩子们大量课余时间都被课外补习占据,于淼也很无奈。

或许,短期内,我们无法彻底拦阻孩子们面对作文的格子纸说假话,但至少,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是更好的行文方式。

上一篇:结算审计报告下一篇:服装店经营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