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教学意图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教案教学意图

美术教案教学意图 篇1

教学过程

教法分析:

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辨析与研讨——应用拓展四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老师展示图片,欣赏书中作品,创设情境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

欣赏作品:

(一)展示作品:罗丹的《巴尔扎克》

提问:同学们发现这幅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请把书翻到34页用1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罗丹的故事,思考并回答:

1、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巴尔扎克?

2、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砍去?

小结:因为这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罗丹的这幅《巴尔扎克》塑造的不是身穿燕尾服的谦谦君子,而是一个不拘常规,身穿睡袍的狂傲之士。罗丹要这样塑造人物的意图是什么呢?罗丹想塑造的是他心目中的巴尔扎克,一个不拘常规,洞穿世界的非常的巴尔扎克。这就是他的创作意图,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术作品,而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二)展示作品中国画《愚公移山》,作者徐悲鸿(下面我们来看这幅作品)

1、回忆当时的社会背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体会这张作品的历史意义。

小结:这幅作品是以古老寓言《愚公移山》为题材创作的,表明只要团结,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我们欣赏了以上作品讨论一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①、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②、针对艺术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师生互动:老师针对这个问题分别展示具象艺术作品《开国大典》、意象艺术作品《荆轲刺秦王》及抽象艺术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图片,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三种美术类型是如何体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

(三)鉴赏油画《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

从该作品的形象、形式构图色彩等方面分析以及时代背景等情况方面,去理解作品的

创作意图?

可把全班同学分为A、B、C三组,先让本组成员自由回答,然后选一本组代表进行总结。师生共同评论哪组分析的最好。

让学生感悟作品的内容及作品情感,使他们能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全方位的思考。同时分组讨论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作品的探讨有一种成就感。小结:具象艺术注重形象的塑造,意象艺术注重气氛的烘托,抽象艺术注重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以上主要讲了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有自己的创作意图,有的针对现实,有的针对艺术,但无论是针对什么,他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而生活在这个社会和文化氛围的艺术家,他的任何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的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就会大相径庭。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可能会通过宗教题材表达他对现实的态度,而中国的文人画家的创作意图则可能是通过梅、兰、竹、菊或山水来表达他的个人情操和笔墨情趣。

《墨梅图》 元 王冕 《丛竹图 》清 郑燮

小结:王冕,郑板桥的创作意图都是借墨梅、竹子来标榜自己清高孤洁的思想。而郑板桥以竹声比拟民间疾苦声。他的诗词多表达对国计民生、人伦道德的关心。

另一方面,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成长过程、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等也造成了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

出示作品:《怒吼吧,中国》 版画 李桦《离婚诉》 版画 古元

小结:由于李桦成长于国民党统治区,受到的是鲁迅传播的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就意在以表现主义的风格揭露和批判现实。这幅作品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下挣扎、觉醒并起而反抗的精神力量:被缚的巨人,铁骨铮铮,正欲拿起匕首,斩断绳索,他大声怒吼,要挣脱束缚,站立起来,投入战斗。这幅小小的木刻有似战鼓,唤起了千百万劳苦大众,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古元是成长于延安解放区的民主环境中,在毛泽东精神的指导下,他的作品则意在以朴实、平和的写实风格呈现和歌颂延安人民的生活景象。

课堂小结:对所有这些相关因素的了解都将有助于我们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将来同学们有机会去参观画展的时候,可以提前翻阅一些画家的成长过程,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个性,知识水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使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较容易的把握住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对作品做出正确、合理的理解,而不是走马观花,毫无收获的离开展览馆。

当今艺术的发展出现综合、模糊和交叉的现象,同学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艺术,持什么态度?肯定,否定,包容?

作业布置:

分析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如何体现画家的创作意图的?

板书美术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艺术家创作意图来源:

1、社会现实→态度、情感

2、艺术→主张、观念

二、影响因素:

1、现实方面(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艺术家成长的环境;艺术家个性,知识水平,家庭等)

2、艺术方面(艺术追求等)

美术教案教学意图 篇2

一、研读单元提示,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提示”是编者写在每单元前面的话,它一般由两段组成,第一段往往简明扼要地介绍本单元的单元主题、题材特点、学习意义等,第二段指出单元教学的目标、思路和方法。它是一个单元教与学的总要求、总方向、总纲领,明确了单元语文知识积累与语文能力训练的目标与途径、重点与难点、过程与方法,使师生双方在教学内容和目标上达成共识,使教学活动每个环节都能指向教学目标。

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编了《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四篇课文,这个单元提示的第一段交代了单元主题是感受四季的美丽,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作品中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第二段在上段交代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即感知大意,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做好精彩语句的摘抄和积累。

根据单元提示的要求,我们在教读朱自清的《春》这一传统散文名篇时,就要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本,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引导学生抓住修辞句,关键的动词来品读优美的绘春、赞春之句,体会朱自清清新、朴实、优美的语言风格,领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对春的热爱、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词句。

二、研究导读提示,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导读提示放在课文前面,是对具体篇目教学的引导、提示,一般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简要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是节录课文则对全书作概要介绍评价);二是提要文意,点明课文的某些教育教学价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三是介绍文章的阅读方法。因此,可以说导读提示是师生理解文本的钥匙,从中可以省察文本的原生价值,体会文本的教学价值,迅速确定选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端午的鸭蛋》一文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细读此文,在欣赏作者优美语言的同时,还可以咀嚼到日常生活的诱人味道。依据这篇讲读课文的“导读提示”,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作者故乡高邮端午节风俗,领悟端午吃咸鸭蛋所寄托的生活情趣、乡土情结;体会作者对故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之情;学习作者“平淡而饶有趣味”的语言风格。多种形式的涵泳品味就比较适合本文的教学。

三、把握专家的教学建议,确定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是教材编者及课程专家对文本教学提出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建议,是教师领会编者意图进而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料。教学建议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例如,《星星变奏曲》教学建议是这样的:一、有必要简介当时“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二、熟读这首诗,最好能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这首诗的抒情性很强,很宜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三、“变奏曲”这一借用的音乐术语,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要认真体会“星星”在不同的情景出现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有哪些不同。四、诗中多用比喻。理解这些比喻的寓意,把握其中“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花”“旗子”“火”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地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依据以上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能很快地完成教学设计。主要环节应该包括:1.了解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及基本特点。2.反复诵读,感知“星星”的形象,挖掘“星星”在文本中的特有内涵。3.理解比喻的寓意,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意图 篇3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物体的样子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你们拍过照片吗?老师给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拍了几张照片,你们想看吗?(课件显示女孩的背面照片,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从背面不能确定是谁)

师:从背面看很难确定是谁,我们让她转过来看看。(课件显示女孩的侧面照片,学生发现:从侧面也不能确定是谁)

师:如果只看一眼立刻就知道她是谁,应该从哪面拍呢?(生:正面)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正面,你们要立刻告诉我她的名字,好吗?

2.师(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始让学生在猜测中初步感知背面、侧面、正面等不同的方位词,在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中,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合作探究,学会观察

1.确定自己的位置。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可爱的机器猫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可是机器猫说了,小朋友们的手不能碰、不能摸,要静静地、仔细地观察。(学生按要求四人一组围着机器猫坐正)

(2)师:请坐在机器猫前面的同学举起手,请坐在机器猫后面的同学点点头,请坐在机器猫左面的同学挥挥手,请坐在机器猫右面的同学鼓鼓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互动,意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2.明确要求,观察一个面。

师:机器猫可爱吗?请小朋友面向机器猫坐好,头不要偏、不要动,仔细观察:在你这个位置,看到了机器猫的哪些部位?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1)学生独立观察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师指名坐在不同位置的学生汇报交流,在交流的同时,有的学生忍不住扭过头去看其他学生观察的那几个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机器猫的一个面并进行交流,初步感受到从不同的面观察机器猫是不一样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忍不住想看看其他人观察的那几个面,自然过渡到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3.小组合作,观察四个面。(观察机器猫的前、后、左、右四个面)

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只能看到机器猫的一个面,如果不影响他人观察,自己又能从不同的几个面观察,该怎么办呢?(学生建议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换位置观察)

师:下面就请组内的同学互相商量换位置进行观察,可以多换几次,争取把4个面都看到,并把它每个面的样子记在心里。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时指导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换座位)

(2)全班交流。

师:每个小朋友都在前、后、左、右四个位置仔细观察了机器猫,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课件依次显示机器猫的四个面,最后四个面同时固定在一个画面上)

师:这几照片分别是从机器猫的哪面拍到的呢?(先给学生时间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互相说一说,接着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机器猫的样子也是不同的)

师(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物体的样子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样子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这个物体的全面认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部位是不同的,而且能很好地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样子。此时的课堂呈现一片生机勃勃、有条不紊的学习场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而且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商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合作的意识。】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试一试。

(1)观察玩具恐龙(课本第67页例1)。

先指名学生说一说三位小朋友分别在恐龙的什么位置,再交流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2)观察数学书(课本第67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2.想一想。

(1)课件出示三名学生观察茶壶的场景,接着逐一出示茶壶图片,让学生思考分别是谁看到的。(先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2)课件逐一出示茶壶的底面和上面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是从哪面观察到的。

(先让学生猜想,再拿出茶壶让学生观察,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3.用一用。

(1)课件依次出示从生活中拍到的具有代表性物体不同的几个面,让学生判断拍的是哪个面,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如通过观察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奋勇拼搏的侧面照片和高举五星红旗的正面照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2)拓展延伸。(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些物体,仔细观察并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幼儿园教案设计意图 篇4

幼儿园教案中的设计意图怎么写?下面是几篇幼儿园数学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对形状的认识需要直观具体的方法,我们班的孩子对情景游戏十分感兴趣,因此,我设计的数学活动是以一个故事为线索,让孩子马上进入环境中去,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后一个看望小兔的环节,本来是想不用真的小朋友,而用录音代替,但考虑到幼儿活动的兴趣,就请大班的一个孩子来做小兔,增加趣味性。

活动名称及内容:数学—有趣的图形

教学目标:

1、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知道图形的特点。

2、喜欢动手,乐于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重点: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知道图形的特点。

活动难点:喜欢动手,乐于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图片一幅、纸制小路

2、小白兔头饰一个,内装有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的“魔术箱”一个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主题

1、讲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昨天小白兔打电话给老师,它对老师说:“昨天,森林里刮起了大

风,把我的房子都给吹破了你能不能帮我造一间新房子呢?”于是,老师就连夜给小白兔造了一间新房子。小朋友,你们看,这新房子漂亮吗?

2、出示图片,提问:

师:你们看,老师把房顶盖成什么形状的?房身呢?门又是什么形状呢?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

二、巩固对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认识。

师:小朋友真聪明,全都答对了,今天老师跟小朋友复习这些图形。

1、出示“魔术箱”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从魔术师那里借来了魔术箱。今天老师就要为小朋友表演魔术,你们可要仔细地看哟!

2、提问

从魔术箱内变出图形师:妈哩妈哩轰,变!你们看老师变出的是什么图形呀?它是怎么样的呢?依次变出正方形、三角形并进行提问

三、做游戏—给小兔家铺路

1、一名大班幼儿扮演小白兔打电话给老师道谢,并要求再次帮助教师接电话,小白兔说:“谢谢你为我造了一间新房子!刚

才我想来跟你道谢时,家门口有很多泥坑,我不小心就摔倒了,老师你能不能再帮助我把这条路铺好呢?”师:小朋友,你们都听到了小白兔的话了,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白兔把路铺好,好吗?

2、摆出各种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吗?这里有很多不同的形状,请你们把圆形材料放进圆

形的坑里,把三角形材料放进三角形的坑里,把正方形材料放进正方形的坑里,直到把坑全铺平!

3、幼儿操作,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

四、结束部分

让幼儿扮小兔跳,沿着铺好的路去探望受伤的小白兔

中班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幼儿比较两种物体的高矮,懂得高与矮的比较是相对的。培养幼儿比高矮的兴趣,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悬挂气球,同样大小的红色、绿色大长方体积木各一块,两张小鸡和小鸭图片,一把贴绒小椅子。

2.每人一份高矮不同的材料:红色、绿色的小长方体积木、圆柱体积木各若干,木珠若干,大小不同的量杯各一个,套管、盘子各一个。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1.谁拍到了气球

请甲乙两名幼儿来拍悬挂着的气球,可看到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

2.与同伴比高矮

幼儿两两组合比高矮,讲出谁高、谁矮或两个人一样高。自由交换伙伴再比,可多次进行。

3.比用具

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两种用具比较高矮:如热水瓶高,杯子矮;组合柜高,小椅子矮……

4.比积木

教师出示红色、绿色长方体大积木各一块,变换摆放方法,让幼儿观察比较:两块积木平放——一样高;红积木竖起来,绿积木平放——红高绿矮;红积木平放,绿积木竖起来——红矮绿高。教师拿掉红积木,问:绿积木是高还是矮?由此使幼儿懂得了一种物体不能比出高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之间才能比出高矮来。

分组操作:

幼儿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进行比较。

1.让幼儿用同样方法将相同数量的小长方体积木在桌子上搭高。

2.让幼儿将相同数量的木珠穿入套管,再插在凸钉盘上,相互比高矮。

3.让幼儿将大小不同的两只量杯比高矮。

4.请幼儿把6块红圆柱体积木搭在一起,再把5块绿圆柱体积木搭在一起,然后比一比。

演示游戏:

教师出示小鸡、小鸭的图片玩游戏。

教师请幼儿判断一下小鸡、小鸭哪个高,哪个矮?教师揭去遮盖的布,幼儿看到小鸡站在小椅子上,小鸭站在地上。再请他们想一想,小鸡、小鸭哪个高,哪个矮?教师可边说边把小

鸡从椅子上取下来与小鸭比,使幼儿懂得比高矮必须在同一平面上。延伸活动:

教师让幼儿到操场上去找任何一种物体与自己比高矮。如,让幼儿比过后说,我和大树比,树高我矮;我和栏杆比,我高栏杆矮。教师提醒幼儿要站在同一平面上做比较。

教师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分别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三个人一起比高矮,该怎样比?把比的方法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

“分类”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运用。比如:超市里物品的摆放、图书馆里的图书的摆放、家中整理房间等等都要运用到有关的分类知识。新《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并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了将枯燥、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浅显易懂,并能融入孩子们感兴趣的操作活动中去,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熟悉的火车为活动题材,将“为货运火车装运货物”的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让孩子们主动探索、尝试操作,在玩、试、想、做、议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关分类的经验。从而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操作能力,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性。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分类装货物”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倾听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对火车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材料准备:16块火车外形的底板,各种货物卡片,各种图形片;碟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观看CD,让幼儿观察、了解火车分为客运火车和货运火车两种。

“小朋友,看,我们来到了哪儿?”

2、“五一劳动节刚过,装运货物的工人叔叔们又开始繁忙地工作了,他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一起装运货物。”

二、操作活动。

1、幼儿分组合作,第一次尝试装运货物。

请幼儿观察认识各种物品,初步感性认识“分类”。

请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幼儿四人一组,分配角色,协商讨论选出小组负责人及操作结果汇报

员。

汇报操作结果。

2、第二次尝试装运货物。

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每节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首先完成两节车厢的操作任务,在验货认可之后将列车放回货场后方能操作三节车厢的操作。

请个别幼儿讲一讲:你们是怎样摆放的?

3、幼儿集体合作装运货物。

出示一列大火车。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木材分别运送给三位客人。第一位客人,他要红色的木材;第二位客人,他要圆形的木材;第三位客人,他要的是大的木材。请你们想一想,该怎样摆放这些木材?”

请幼儿自己检验“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三、活动延伸。

1、小结集体操作情况,发现交集分类的现象,为下次活动打基础。

2、幼儿开着火车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幼儿园教案设计意图 篇5

1.学习儿歌“大傻瓜”,理解儿歌内容,能有表情地朗诵。

2.知道不动脑筋,傻里傻气地不好。

活动准备:

动物图片:鱼、蚯蚓、老鼠。木偶:猫、熊。

活动与指导:

1.认识有关动物的特性。

出示动物图片:鱼、蚯蚓、老鼠,让幼儿说一说:“这是什么动物?它们生活在哪里?”知道鱼生活在水里。蚯蚓生活在土里。老鼠生活在地洞里。

2.引起学儿歌的兴趣:“听过黑猫警长的故事吗?黑猫警长是很了不起的警长,有一次来了一名新警察,黑猫警长出题考考这名新警察,结果怎么样呢?听听这个儿歌。”

告诉幼儿儿歌的名字,然后朗诵给幼儿听,反复朗诵两遍。

3.谈话:“为什么说小狗熊是大傻瓜?狗熊这样处理罪犯合适不合适?为什么不合适?”引导幼儿联系这几种动物的特性来分析,说明狗熊的处理不但没有惩罚罪犯,而是放走了罪犯。

“小狗熊为什么会说错了呢?”知道小狗熊说话不动脑筋,瞎胡乱说是很傻的。

4.出示木偶“猫”“熊”,教师操纵木偶教幼儿学说儿歌,先集体学说,基本学会后,让幼儿分角色表演朗诵儿歌,可以一组当狗熊一组当黑猫警长,也可以个人担当角色朗诵。

5.幼儿朗诵这个儿歌。

附儿歌:

大傻瓜

小狗熊,当警察,

警长出题考考它:

“要是鱼儿犯了罪?”

“投到河里淹死它。”

“要是蚯蚓犯了罪?”

“放到土里活埋它。”

“要是老鼠犯了罪?”

“塞到洞里憋死它。”

警长听了哈哈笑:

美术教案教学意图 篇6

1、能正确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

2、知道早晨、晚上、白天、黑夜之间的顺序。

3、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活动准备:

有关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活动的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1、教师讲述自己一天的事情,引起幼儿的兴趣。

2、让幼儿回忆生活中所发生的事,说一说自己在早晨、晚上、白天、黑夜都做了些什么事。

3、教师分别说出小朋友上课、游戏等活动内容,启发幼儿想一想,这些事情是在什么时候做的?

4、教师说早晨、晚上、白天、黑夜等词汇,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洗脸、刷牙、拍球、看书、游戏、睡觉等动作。

5、引导幼儿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编故事《我的一天》。

二、观察画册《什么时候》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说出奇奇在什么时候做了哪些事情。

2、教师引导幼儿区分滋长图片的时间(图一:早晨,齐齐自己穿衣。图二:白天,奇奇和小朋友做游戏。图三:晚上,全家人看电视。图四:黑夜奇奇在睡觉)。

3、幼儿逐一说出画面中哪些事情是发生在早晨的(或晚上、白天、黑夜)。

4、引导幼儿将一天的活动按顺序排列起来。

5、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操作过程,说出早晨、晚上、白天、黑夜四者之间的顺序及其连续性。(即早晨过后是白天,白天过后是晚上,晚上过后是黑夜,黑夜过后又是早晨)。

日常生活教育及区域活动投放材料:

1、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关于小朋友一天生活的图片或照片,通过图画或文字的形式生成墙饰“我的一天”。

2、请幼儿观察数学《谁的游泳衣》让幼儿说出杆子上的游泳衣分别是谁的,并说出理由。

3、学习儿歌《早操歌》、《我是好宝宝》。

家园共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结合各种活动让孩子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如早晨起床了,晚上要睡觉了等,让孩子体会昼夜交替的规律。

附:儿歌

早操歌

太阳咪咪笑,

宝宝起得早,

伸伸臂,弯弯腰,

踢踢腿,蹦蹦跳,

天天锻炼身体好!

我是好宝宝

我是好宝宝,

早晨起得早,

入园不迟到,

锻炼身体好。

我是好宝宝,

晚上睡得早,

睡前不贪玩,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意图 篇7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8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钟面的观察, 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 60个小格, 认识时间单位时与分, 知道1时=60分。

2.使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 具体感受1分与1时的持续时间, 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是如何计时的, 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观念, 能通过看钟表准确地说出经过的时间。

教具学具的准备

钟的模型、材料纸、课件。

教学过程

1.引入钟表。

教师在钟面上拨出7时30分时, 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时间吗?你是怎样知道这一时间的?

看来要知道时间, 就要学会看钟表,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它。

2.观察钟面。

投影钟面,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 学生个别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这个钟面上较长的这根针叫分针, 较短的那根针叫时针, 还有一根针叫秒针, 这节课我们先不研究它。这上面有许多格子, 像我们用的尺子上的一个个刻度。 (教师介绍大格与小格。)

师: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交流, 可能有以下几种数法。

(1) 一个一个地数。

(2) 五个五个地数。

(3) 十个十个地数。

(4) 半圈是30个, 整圈就是60个。

学生交流后, 带领学生5个5个或是10个10个地数小格子。相机引导:这里可以用到一句乘法口诀, 是哪一句呢?

3.引入时分。

投影:时针走一大格, 你知道经过的时间是多少吗? (板书:1小时)

课件演示并提问:时针从12走到3是几小时?走到8呢?

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小格。你知道经过的时间是多少吗? (板书:1分钟)

教具演示分针从12走到1是多少分钟?从12走到4是多少分钟?分针从12起走到9, 经过了多长时间?如果从12开始再回到12, 经过了多长时间? (可能有学生会说1小时)

对比:时针从12走到1是多长时间呢?分针从12走到1是多长时间呢?

4.认识时分的关系。

刚才我们分别转动钟表的分针与时针, 实际上钟表在正常运转时, 分针与时针是同时在转动的, 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课件演示,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现在分针走了60个格子, 经过了多长时间?时针走了几个大格呢?时针与分针同时出发, 又同时停止, 一个走了60分, 一个走了1小时, 这说明了什么?

生:60分与1时相等。

板书:1时=60分。课件再演示两遍, 以加深印象。

小结:分针走60个小格, 是60分。同时, 时针走了一个大格, 是1小时, 说明1小时=60分。

5.感受1分钟。

(1) 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体验一下。闭上眼睛听1分钟的音乐:

师:1分钟到了, 你感觉如何?

生:很短, 一会儿就过去了。

(2) 师:那在这么短的1分钟内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跳绳, 一组做口算题, 。

教师统计:大家跳了多少次, 做了多少道口算题?

小结:一分钟虽然短, 但可以做出许多事情, 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3) 估计分钟。

课件演示电子钟1分钟 (60秒) , 组织学生闭上眼睛, 感觉到了一分钟就睁开眼睛, 对比屏幕上的时间, 然后交流自己的估计。

放一段音乐, 组织学生估计大约是多少分钟, 然后与实际时间相对比。

6.回顾1小时。

提问:你知道一小时有多长吗?引导学生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一节课是 ( ) 分钟, 课间休息 ( ) 分钟, 再加上 ( ) 分钟是1小时。

你估计自己在1小时内能做哪些事情?回家去问问爸爸妈妈, 他们在1小时里能做哪些事, 我们下一节课交流。

7.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是怎样获得呢?还有什么疑问?

课堂作业:

分针从12走到4是 ( ) , 从12走到7是 ( )

时针从12走到4是 ( ) , 从12走到7是 ( )

设计意图

1.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来获取知识

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印有钟面的材料纸, 让学生自己观察合作找出钟面上有多少大格, 每个大格里有多少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小格, 通过点拨交流优化如何快速地数共有多少个小格, 为以后快速地指认时间打下基础。

对于时分的关系, 以往教学往往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钟来发现时分之间的关系,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使用这种方式往往会使班级陷入混乱。从方便操作的角度出发, 教学设计没有给每个学生准备学具钟, 而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的方式使学生发现时分的关系,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避免学生在操作学具钟时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2.丰富亲身体验, 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

美术教案教学意图 篇8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认数(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了解这些数的数值,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

3.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宴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认识计数单位“十”)

1.谈话:小朋友喜欢玩吗?你们最希望到哪儿去玩呢?悄悄地告诉同桌。老师猜,小朋友一定非常希望到儿童乐园去玩吧。(多媒体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谁能用学过的数说一说?

[设计意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展现数学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以到儿童乐园去游玩作为引子,会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上课伊始便能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全新的学习环境之中,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谈话: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中,最大的数是几?在认识10的时候,我们曾经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还记得吗?那是一次重要的操作,让我们再做一次。请同学们把小棒拿出来,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学生动手捆小棒)

3.谈话(出示图:10根小棒一捆):捆前是多少根?(10根)我们用1根代表一,捆前是几个一?(在10根下面板书:10个一)我们用1捆代表几?(十)1捆就是1个十。(在一捆下面板书:1个十)你们看,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板书:10个一就是1个十)闭上眼睛再想一想,一是什么样的?十是什么样的?10个一是什么样的?10个一与1个十是什么关系?想明白了吗?

4,谈话:1个十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例如,10枝铅笔捆成1捆,这1捆就是1个十,有人要买10枝铅笔就不用一枝一枝地数了,拿出1捆就行。再如,10个羽毛球装成一筒,这一筒就是1个十,有人要买10个羽毛球,只要怎么办?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计数单位“十”的认识过程,对于这样重要的数学概念,花费足够的气力形成清晰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安排学生操作、看图并想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十”的表象,列举成捆的铅笔和成筒的羽毛球,不仅丰富“十”的表象,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学生会自觉地把1个十看成10个一,在接下去数小棒时就会自觉地先取出1捆,而不是一根一根地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认识11~20各数)

1.谈话:在课桌上摆12根小棒,怎样摆容易清楚地看出是12根?请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摆法)

预计一般都会摆成1捆另2根,展示一个学生这样的摆法。

提问:你来数一数这是不是12根。(从10数起,11、12)这种摆法看得清楚吗?如果有其他摆法,先检查是不是12根,再让大家评议这样摆是不是容易看清楚。

小结:让我们摆12根小棒,就先摆1捆,再摆2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有效激活学生数数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数数活动。]

2.提问(出示三幅图:1捆另1根,1捆另3根,1捆另8根):你能数一数每幅图中各有多少根小棒吗?(指生数后教师分别板书:11,13,18)谁愿意来说一说是怎样数出中间一幅图有13根小棒的?

3v谈话:小朋友们都学得不错,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我说数,你们摆小棒,摆好后同桌互相检查。

(出示14根、16根、19根小棒,让学生摆一摆)

4.提问:如果在19根后面再添1根是多少根?20R怎么摆?

提问(待学生把散放的10根小棒捆成1捆后再提问):这里是把几根小棒捆成1捆的?又捆成1捆有什么好处?2捆是2个什么?是多少根?(2捆是2个十,是20根)

5.让学生看书第78页。在两个()里填上数。

完成后再说一说身边的数哪些是11~20。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发现物体个数11~20的表示方法和运用这种方法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并通过活动体会到数学学习不但要观察,还要动脑想、动手做。在教学的关键处,教师要作细致的教学处理:充分发挥单位“十”的表象作用,在认识单位“十”的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教学认识20时,先利用数数经验,19添上1是20,再讨论“20根怎么摆”。引导学生再一次建构“十”,进而以“十”为单位认识20。]

三、实践应用,质疑深化(巩固11~20各数)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如果超过10根,要想办法使人看得清楚;如果不够10根,放下重新抓。

(学生活动后指名说出抓的根数和自己的处理方法)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要及时注意反馈,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尽量让学生通过活动品尝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请拿出尺子,看着尺子上的数,从0读到20,手指着数读给同桌听。

(出示尺子图,再指认11、15、17等数)

提问:尺子上的数越往右边越怎么样?

3.“想想做做”第3题。

数数给同桌听,一人从7数到17,另一人从11数到20。

4.“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图中画了一些草莓和雨伞。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看一看自己估得怎么样。要注意一定先估再数,不能数好了把数出的数作为估的数。

(指定几人说出估计的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学生数,数后评议学生的估计)

谈话:估计物品的数量是一种能力,今后还要多练习。为了清楚地看出草莓和雨伞各有多少,你还可以在书上怎么办?(引导学生数出10个并圈起来)

5.“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看书上插图)

谈话:你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数?(如果学生不认识,就告诉学生这几幅图分别为公共汽车上标明的几路车、指挥车辆或行人通行的红绿灯标志、一袋大米的千克数、电梯里面楼层的牌子)

你会读出这些数吗?读给同桌听。

提问:读了这些数,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6.“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请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用手捏一捏,再看一看有多厚;然后重新数,数出20张纸,用手捏一捏,再看一看有多厚。两次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20与10相比怎么样?

7.“找朋友”游戏。

一名学生报数,对号学生说到。

[设计意图:有层次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数数方法,会表示11~20各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抓小棒,用手捏10张、20张书页,凭触觉感知数的大小;读米尺上的数,按顺序数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估计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启发学生捆小棒,自主建构“十”的模型,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找朋友”游戏,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无不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评价,延伸拓展(应用11~20各数)

1.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数?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哪些学习内容最感兴趣?

[设计意图:其实放手也是美丽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归纳小结、相互补充、共同完善、融会贯通,比由教师小结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谈话:我们这节课认识了10个新的数,课后留心观察在哪里能见到这些数。

教学意图 篇9

湖川小学 田湘潇

【教学意图】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生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深奥,他们对生命的感悟还不是很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真实对话,充分理解作者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目标】

1、掌握“挣扎、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3自然段,积累好词佳句。

2、抓住重点词语,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教学流程】

一、音乐引路,打开生命之门

课前播放《怒放的生命》

1、交流:听着这样的的歌,看着这样的照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九课——生命 生命,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课题。

3、检查预习: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我们先交流一下预习作业,拿出课堂作业本和红笔对的打勾,错的画点。

① 开火车拼读

② 全对的齐读,有错的订正

二、介绍作者,引起生命之思

过渡:看来预习时,生字词大家掌握地不错,学习一篇文章字词是基础,但要理解一篇文章就不得不关注他——作者(指名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1、成就

2、遭遇:但你知道吗,她这100多万字都是在承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下诞生的。

在杏林子十二岁那年,她得了非常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病会使她全身每个关节慢慢硬化,同时产生阵阵剧痛,直至无法动弹,而且无药可救。这就意味着她的一生都将承受着这一病痛的折磨。此时的她心情是怎么的。——绝

望,甚至想以死来解脱那么是谁让他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从绝境中得到了重生的勇气呢?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找一找,圈出来。

三、理清文脉精选生命之事。

1、默读课文寻找

2、交流理清文脉:飞蛾

香瓜子

心跳

四、品读感悟,体会生命之珍。

(一)飞蛾求生

1、这是一只怎样的飞蛾?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重点指导: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1)联系上下文理解“挣扎”。——极力地鼓动双翅求生。

(2)指导朗读。

(3)感受飞蛾的弱小:飞蛾如此努力地挣扎,你觉得他能飞出作者的手掌吗?——不能

(4)、为什么?(出示句子对比句子)理解“稍”

要捏死这样一只弱小的飞蛾,对于我来说是轻而易举。但此时的飞蛾却还是——齐读“挣扎”一句

(5)是啊,这只飞蛾虽然弱小,但是依然顽强——板书:弱小 顽强

3、揣摩作者内心

(1)手握这样的一只小飞蛾,作者有什么感受?——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震惊)

(2)指导朗读

(3)这股生命的力量仅仅只在作者的手中跃动吗?——出示句子: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心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4)此时,在绝望中的杏林子会想些什么?——出示:我想———————— 小结:是啊,这只弱小但顽强的飞蛾,给了作者莫大的鼓舞,让我们再次认真地读一读这一段,将飞蛾的这种力量扎在心里,以后遇到任何困难都用这种力量去克服它。

(二)香瓜子

过渡:飞蛾如此,那香瓜子呢?请大家拿出作业本,我们一边完成练习,一边寻找蕴含在香瓜子中的生命力。

1、做练习

2、反馈,重点指导:“冒”

(1)冒可以换成什么词

(2)在怎样的环境中冒出来

(3)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怎样长才能冒出来。——指导朗读“冒”字

过渡:是啊,冒地如此艰难,如此不易,难怪作者会感慨——出示句子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4)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多么)

引读:是啊,没有阳光它冒出来了——

没有泥土它冒出来了——

冲破了坚硬的外壳它冒出来了——

可它能活多久?明知生命的短暂,可它依然,冒出来了——

(5)除了冒还有哪些词让你感受到这种生命力?

(6)齐读本段

小结:这又是一粒怎样的小香瓜子啊?——板书:短暂执着。

五、牵引提升感念生命之真

过渡:飞蛾虽弱小但顽强,香瓜苗虽短暂但不屈,像这样的顽强不屈的小生命,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你想到了谁——出示小练笔

1、小练笔(用上像冒这样充满生命力的词)

小结:看着这么多小生命面临绝境时的顽强不屈,你是否对“生命”一词有了更多的感悟了呢?出示:生命是什么?

是啊,将这些感悟合在一起就上一首诗,一起读一读。

2、读诗

总结:生命还是什么呢?下节课再跟着作者的心跳继续寻找生命的真谛。

六、板书设计:19生命生命

飞蛾弱小顽强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篇10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设计:张影

评析:姚文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P115页“找规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课教学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究图形的排列规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图形的排列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明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装修的可漂亮了,他想请大家一起到他家参观一下,大家愿意去吗?(课件出示客厅全景图)

客厅中的哪些物品是按规律排列的?

学生观察后回答窗帘、沙发套、彩灯等都是按规律排列的,很漂亮。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既形象又具体,并为新课做准备。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我们接着到他家的厨房再看一看,出示墙面和地面图。

这是他家的墙面和地面铺的瓷砖,仔细的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

汇报:

(1).墙面每一行都有四种图形,分别是圆形、菱形、五角星、三角形。只是位置不一样。教师引导观察。

(2).每一列也是四种图形,位置不同。(3).斜着看图形都一样的。(课件适时的闪动)那么他们的排列有着怎样的规律呢?

出示第一行,它是怎样变成第二行的呢?拿出你们手中的图片摆一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摆的。

汇报:到前边演示

把第一个图形(圆形)放到最后,其他的图形都往前动一位,就变成了第二行。课件演示。

那么又是怎样变成第三行第四行的?自己动手摆一摆。第一行壁砖,圆形图案排在最前面第二行壁砖,在第一行排第一的圆形图案排到最后去了第三行壁砖,在第二行排第一的菱形图案排到最后去了第四行壁砖,在第三行排第一的三角形图案排到最后第一行壁砖:第二行壁砖:第三行壁砖:第四行壁砖:汇报。

总结: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排列,就是一种循环排列。做动作表示循环。生活中这种排列组成的图形很美观。

横着看有这样的规律,那么竖着看呢? 引导观察。汇报。

如果我们继续横着竖着这样排列会是怎样的图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小组分工合作,在格子图上把空缺的格子摆满。

展示,这样的墙面多漂亮呀!

2.墙面装饰好了,再看一看他家的地面,出示地面的图片。这样铺有没有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与同桌交流。)

汇报。

3.师小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找到规律。【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闯关游戏,巩固规律。

你们会找这样的规律了吗?老师这里有三道闯关题,想不想来闯关?准备好了吗?

1、第一关:到了明明家,他端出了水果热情的招待了我们,猜猜下面几个盘子里是什么水果?(出示水果图课件)

仔细观察前二组水果的排列规律,你知道后面的分别是哪一种水果吗?

2、第二关:漂亮的花边。

祝贺同学们顺利闯过第一关!老师送给你们一些漂亮的花。(边摆边说),这是第一组花,这是第二组,我们可以像明明这样从上往下摆,也可以这样横着一组一组地摆,做成漂亮的花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三组花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第四组应该怎样摆呢? 如果再摆一组怎样摆?你有什么发现?

3、第三关:画一画。(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明明家按规律设计了厨房的地砖和墙面房间,你们想不想也设计一幅图案?这是一张正方形纸,请同学用手中的学具,设计出漂亮的花边或图案。

一起来欣赏几幅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玩中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四、师生小结,升华规律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快要结束了。你们精彩的表现给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这节课我们又找到了新的规律,看!应用规律设计的图案多整齐、多漂亮啊!

【整体设计意图】《找规律》是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联想推理等活动,发现一组中几行图形的变化规律:每行都是第一个图形移动最后,其他图形都依次向前移一个位置变成下一行;按以上的规律一直排列,会出现几行一组循环排列的现象。教学中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评析】本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更多关注数学的本质,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以复习已有知识引入课题,促进知识整理沟通,减小新知难度。关注“数学味”本质上是对数学传统的传承,是通过数学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善与重组,以实现对学习基础结构的顺应。本节课以生活情境图导入,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复习,为学生接受新的信息做了心理上的准备。

2、使用课件演示,直观形象,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还集中学生的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些图片的变化规律,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突出了重点,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教学意图实现途中的隔阂与支持 篇11

“我逛遍了世界上所有的地方——跳到这儿、蹦到那儿”,

青蛙说,“我看到了一些特别的东西”。

“比如说什么?”小鱼问道。

“小鸟”,青蛙神秘地说,“小鸟!”它给小鱼讲小鸟,说小鸟有翅膀,有两条腿和五颜六色的羽毛。就在青蛙描述的时候,它的朋友似乎看到小鸟像长着羽毛的大鱼一样在脑海里飞翔。

青蛙接着描述奶牛的样子。此时,小鱼把它想象成长着角和乳房、带着黑白斑点的鱼,而人就是直立行走、穿着衣服的鱼。(图)

从朗尼关于鱼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教与学之间是存在一些壁垒的,教学的意图有时并不能有效地到达学习者那儿,学习的效果往往并不随教师一厢情愿地想象。

学习科学家认为“学习就是新手变为专家的过程”。在实现教学意图的途中,这样的隔阂是一种距离,包括新旧经验间的隔阂、师生情感间的隔阂、教学内容和儿童之间的隔阂、不同思维方式间的隔阂等等。如何打破隔阂,通过最有效的途径最终将学习者的迷思概念转为专家概念,实现有效地学习?学习环境的支持至关重要。学习环境,从广义上说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教师在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如何打破隔阂,支持儿童有效学习。

一、破经验之阂——搭建合适的脚手架

学生进入课堂时,并不像一个空容器等着被填满,而是带着对现实世界各种各样的半成型观点和迷思概念。正如小鱼把人想象成变形的鱼一样,儿童也是使用他们已知的东西来形成新的理解的。因而,尽管儿童已有的认知经验是后继学习强有力的支撑,但是它也会成为对新概念学习的阻碍。故事中,作为教师的青蛙所提供的信息相关而且准确,然而显然还不够充分,还需要一些能帮助理解物种区别的关键性概念。数学学习中的“脚手架”指老师为帮助学生达到其学习目标而提供的支持,尤其是一些支持理解性学习的关键概念和策略。为成功穿越前概念之壁垒,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搭好知识的脚手架,搭好策略的脚手架。

搭好知识的脚手架。

合适的脚手架会帮助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就像工地上用脚手架支撑建筑物一样,是学生获得新经验的基础。

《认识分数》一课中,教师先带学生复习了一个西瓜、一个苹果等一个物体的后,进行总结:无论是一个西瓜(板书:西瓜图)一个苹果,一块饼干,(板书: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只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那每份就是它的。接着教师出示“盖着布的一篮桃”,让学生思考:猴妈妈采回了一篮桃,如果她把这篮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就分得这一篮桃的几分之几?

这儿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未掀开布的‘一篮桃”,给篮子加上一块布,学生注意的就不是将“几个桃”平均分,而是将“一篮桃”这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这是学生分数学习的自我构建中向上攀爬的一个有力凭借,是学生实现理解一个具体物体的到一个整体的的重要桥梁。同时“未掀开布的‘一篮桃”作为是“一个整体”的生活原型,有了实物上的“一个整体”的表象支撑,为后面促成观念上的抽象集合“一个整体”的建立打下基础。在学生完成这一最近发展区的穿越后,脚手架可以修正、拆除,遮在篮子上的这块布可以掀开,篮子的桃可以由4个增加至8个、16个、32个甚至想象到若干个,这时脚手架已完成使命,如若工程竣工后最终脚手架可以完全拆除。

搭好策略的脚手架。

当学生面临较高难度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必须设法为学生搭好方法策略的脚手架,学生提供提示与线索,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向,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中,教者出示一个不规则的铁螺丝,运用前面测量规则物体的经验——直接测量数据来计算,已经无法完成任务,如何测量这个不规则铁螺丝的体积呢?困顿中,教者出示了《阿基米德测皇冠的故事》:

传说两千多年前一位国王叫金匠制造了一顶纯金的皇冠。皇冠制好后,他怀疑里面掺有银子,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一下。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测量出皇冠的体积,可是皇冠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阿基米德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难题。有一天,阿基米德跨进浴盆洗澡时,看见水溢到盆外,看着溢出来的水,阿基米德恍然大悟:可以通过排出去的水的体积确定皇冠的体积!他立刻跳出浴盆,边跑边欢呼: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完全沉浸在新发现之中的阿基米德,竟然忘记了自己没穿衣服!

独立思考后,引入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也让暂时还没有想到方法的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寻找解决问题的灵感。有了这一策略脚手架的支撑,本来有难度的发展区,学生不仅能顺利地穿越,而且,由于是在熟悉的背景中完成的主动建构,学习的稳固性也可想而知。

二、破情感之阂——与儿童的天性合作

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一个爱孩子的父亲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孩子现在快乐,二是让孩子未来幸福。无独有偶,教育家李吉林老师也说,“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明天的幸福做准备,也要让学生享有当下的幸福。”这是真正爱学生的老师。真正爱学生的教师会千方百计设立庇护儿童天性的“广厦”,让“天下学子俱欢颜”。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教育如果远离儿童的真实需要和情感体育,就无法真正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而要“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

不禁想到,有一次听李吉林老师说她40多岁时,代一堂体育课,和学生一起前滚翻、后滚翻。学生回家问自己的父母:“爸爸,你会不会翻跟头?我们李老师会!”在学生眼里,老师表现出了本学科以外的能力,尤其是在学生眼里,和敬爱的老师一起玩,该有多大的吸引力。不由也想到我们经常要碰到的代课问题。有多少教师能向李老师这样来代课?更多的时候,代课的“代”,被诠释成“代看”、“占有”。我们的教师是不是都能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揣度一下学生的心思,学生的期盼?大多数情况是在学生的叹息中、在学生的失望中,我们老师假装视而不见。尊重儿童,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说的时候,人皆可引。然而,从代课这一无意识的举动中考验了教师是不是真正把儿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李吉林老师说,正因为你爱学生,你才会千方百计创新思想、方法、课程,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

儿童天性好奇、好动、好问、好感性、好直觉、好形象。数学学习中,创设“智美趣”的学习情境,正是照顾了儿童的感性优先,贯穿情感的动机作用,同时以“思”为核心发展儿童思维。学习科学已经令人信服地证明:当儿童积极参与自我知识建构时,他们对知识理解会更深、更概括,动机更强。

如在《认识周长》一课中,在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游濠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和大头儿子一起测量树有多粗的愿望。课上,教师不给暗示,让学生根据需要来领取测量的材料,激发创造潜能。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求法:有的小组用绳子围树干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绳子的长就是树干的周长;有的组是用软尺绕树干一周量出它的周长;有的组就地取材,用作业纸绕树干一周,把它包起来作上记号,然后再量作业纸上做了记号部分的长度,从而得到树干的周长;还有的组用树干在尺上滚一周来测它的周长……我们不禁惊叹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独创性!情能激智,伴随热烈情感的认知活动,儿童主动、积极、快乐地投入学习,从而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生展示的方法背后还体现由曲变直的数学思想。这样,通过优化的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融合在一起,让儿童伴随着形象进行逻辑思维,以情启智,以知怡情。

三、破内外之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

儿童的内心是一个神秘而脆弱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表达方式。正是众多富有个性、认知水平有差异的儿童,才构成了教育世界的丰富多彩。儿童的思维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我们的教学在读懂、尊重、顺应儿童思维的同时,更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升儿童的思维。采用元认知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反思,帮助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会,将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与专家、同伴进行对比。

在朗尼的故事中,最后尽管青蛙是救了小鱼一命的英雄,但它却不是一位好教师。因为学习的重担不应只落在教师身上。假如老师能引导这条鱼对自己的理解进行监控,并积极地将这种理解与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对比,就会注意到,对于一条鱼来说,穿衣戴帽肯定不会很舒服,而且最大的弊端就是减缓了游泳速度。为什么人类会将自己搞得这样不舒服并限制自己的活动呢?这样反思后,小鱼也许就不会在不了解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本质特质的情况下,盲目从水中跃出去体验陆地上的生活,带来生命危险。学习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 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

引导与专家对比

《确定位置》一课当学生创造了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多种记录方法后,教师用呈现出历史上数学家用数对来表示的方法。因为有了自己的表达在先,再与数学家比较自己的方法时,感受到追求记录方法的简洁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自己创造的记录方法与数学家的方法相同而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数学学习的背景也由此更加丰富厚重。

引导与同伴对比

在小组活动后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及时提升刚才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形成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积累、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参与解释与自我评估中,修正原有错误经验,丰富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是回味是领悟也是提升。

引导自我提升

反思发生在分析比较中,不管是与专家对比或与同伴对比,其实都蕴含着对自我的评估。但作为教师,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过去一阶段的学习行为、经验进行回顾提升,有意识地揭开经验面纱背后潜藏的数学实质,才能使其思维真正深入到数学化的过程之中。

《倒推的策略》一课教师多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既有解决某个问题后的反思,又有一节课后的反思。如三个关于倒果汁的问题解决之后,引导思考:三个问题有什么相同,思考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思考策略的内涵、特点、适用问题、关键点等,这样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自我监控,如此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倒推策略解决的问题的结构特征,运用策略的注意点和策略的适用性,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提升为数学思考,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在教师的引领下,儿童的思维在反思中从封闭走向开放,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感性走向理性……共同提升后得以在广阔的数学王国中自由飞扬。

(作者单位:南通崇川学校)

上一篇:团委汇报材料 定稿下一篇:毕业论文工作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