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课件教案

2025-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长恨歌课件教案(精选8篇)

长恨歌课件教案 篇1

长恨歌课件教案

1《长恨歌》教案

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2、文体介绍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3、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陈鸿《长恨歌传》)

三、赏析诗歌

1、听朗读,梳理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 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见课件)

3、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2)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请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为什么恨?汉皇重色思倾国 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 ——恨的内在原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恨的直接原因。

4、杨玉环的美千古传诵,找出你喜欢的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美貌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一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顷刻之间使所有的宫娥嫔妃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这两句诗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杨贵妃的愁思和寂寞。以美丽洁白的梨花喻贵妃娇美的容颜,玉容寂寞,梨花孤独(一枝);玉容流泪,梨花带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多个相似点。

5、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1)烘托。“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2)美景衬哀情。“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3)叙事见情。“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

(4)触景生情,渲染。“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6、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1)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2)爱情说。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

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四、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7.小结。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元好问一问问千古。

“情”是何物?情是一条流了五千年的河,涓涓不绝,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黄土地,流出了华夏大地的众生芸芸。情是一朵动人的花。在这朵花里,充盈了孟姜女的眼泪,雷锋塔下的呻吟,遥遥天河间的无尽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蝶舞双双。这朵爱情的花,凝聚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柳永的“无语凝噎”,陆游的“几年离索”,王维的“南国红豆”。这朵花凄美哀,情是一棵感人的树。这棵树里,充满了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元稹、白居易的共看夕阳;欧阳修、范仲淹的互勉互励。这棵友情的树,深藏着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韦应物的“相送情无限,泪襟比散丝”;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棵树浓郁隽秀。

长恨歌课件教案

2<长恨歌>教案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 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 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 难点: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

2.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师问: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生答: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师问: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生答: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师问: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生答: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理清情节结构

师问: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生答: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师问: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生甲: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

生乙: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生丙: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师问:按照刚才的说法试着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五、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师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长恨歌课件教案 篇2

1.1 课件评价标准 (1) 教学内容设计

对教学内容做精心的设计是课件质量的保证, 只有正确完整的设计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否则, 一切都象散沙一样无法凝聚, 缺少灵魂。

(2) 具有生动性

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机的与多媒体手段充分地结合, 如多加入图片, 动画等, 使学生易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互动性

使学习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加深理解和记忆。

(4) 个性化

提供启发式或病例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让每门课给每个学习者带来最贴心的学习感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枯燥无味, 而课件教学, 这种多媒体软件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逼真的展现出来, 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习情绪, 使古板变生动, 抽象变具体, 深奥变浅显, 沉闷变愉悦, 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利学生的理解。

(2)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课件逐渐得到普及,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有声有色的课件, 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容易,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 提高效率

可在最短的时间内, 让学生清晰透彻的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

2 教案

教案是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对不同的层次及专业学生, 针对每一个知识点或知识群, 结合学生实际并进行教学设计和设想, 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而编写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具体讲课方案, 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授课教师教学思想, 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 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结晶。它反映了教学水平, 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 反映了教师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程度, 反映了教师了解学生, 准确把握教学方式方法的程度。

3 讲稿

3.1 优点

(1) 便于教师记忆

(2) 有了讲稿不至于课堂上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3) 对于下一次上课是一个重要文献

(4) 对于同行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 有助于互相学习

3.2 缺点

(1) 限制了教师的表达能力, 比较僵死

(2)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细微的知识, 照顾不到;对于不同专业, 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的侧重点照顾不到;对于学生的情绪、反应, 即教与学之间的有效交流照顾不到

(3) 对于教学的总纲目及与各个分纲目之间的联系都照顾不到。

4 课件、教案及讲稿的形成程序及具体内容

4.1 形成程序首先看教材, 然后查相关专业参考资料, 写讲稿, 写教案, 制作PPT。

4.2 具体内容

(1) 问题情境——多采用导入法

问题情境是在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但创设恰如其分的问题情境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要对教学内容足够的掌握和获取更多新知识。独特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 开展知识探究活动——教师自身能力体现

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分以下几点。第一, 促使学生重点明确。重点问题应根据教学标准, 结合教学内容而定, 每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 但不能过于多。第二, 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以展开探究活动, 使得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熟练技能。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 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 多设一些子问题, 难点分解, 多问为什么, 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 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第三, 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重点问题。此过程学生可巩固新知识、扩展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 同时还可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 获取成功体验——教态问题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 又是演员。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过程。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通过评价和交流, 可以发现新的问题, 吸取经验教训, 改进探究, 培养合作精神, 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小小的进步, 也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句真诚的鼓励话语, 可能带出一批好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 可能使这位学生终身铭记。最终关键体现的是教师要有爱心, 学生要有自信心。

综上所述, 高校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师自身素质, 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成果, 促进学科特色和教师自身能力, 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课件、教案及讲稿三者有机结合是高校教师上好每堂课的基础, 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课件 (courseware) 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要求, 制定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 而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 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 即多媒体课件。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讲稿是教课前、报告或演讲所写的底稿, 对于我们高校教员而言, 讲稿即讲课的发言稿。课件、教案及讲稿三者有机结合是高校教师上好每堂课的基础, 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件,教案,讲稿,程序

参考文献

[1]包桂花, 包同力嘎, 包明兰.正确认识教案及编写教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18 (5) :181-182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篇3

[关键词]长恨寓意

白居易作《长恨歌》。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一般说来。“恨”指怨恨。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

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从社会角度看,是“六君不发”的外在势力杀掉了杨贵妃,但曾为一代英主的玄宗心里应会明白“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杨贵妃的死是一种“替罪羊”式的牺牲,是杨贵妃用她的牺牲交换了自己的角色(皇位)。诗中写玄宗的相思之苦,实际上是写玄宗给杨贵妃造成的悲剧为他灵魂深处带来了一系列缠绕不解的复杂矛盾和难以言说的悲苦。他得到了最美的美人,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获得了最宝贵的爱情。然而他又亲手葬送了他最宝贵的爱情:他最爱她。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亲手”杀死了她。又处于无限的思念、悲哀、痛苦之中。这样,他不能不恨自己,痛恨、忏悔、谴责都是这“长恨”的内容。

二、“长恨”选映着诗人自身情殇的苦闷和惆怅

“诗言志”又“诗缘情”,《长恨歌》中又有诗人的“长恨”之情。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陈鸿、隐士王质夫同游陕西周至县仙游寺。与仙游寺隔河相望的便是杨贵妃当年香消玉殒的马嵬坡。马嵬坡曾一杯黄土埋葬了绝代风华,也埋葬了盛世繁华,曾为前朝隋文帝避暑行宫的仙游寺,成了沧桑之变的见证。在此他们不由话及当地流传已久的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稀代之事,非遇出色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沉。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白居易是一位“出色之才”深于诗”,同时又是一位“多于情者”,正如他对自己这首诗创作意图所作的解释“又有事务牵于外,情理动于内”,于是为李杨哀史。也为自己的情殇哀史,吟唱了一支长恨之曲。

白居易早年与邻女湘灵真诚相爱,但不敢公开:离家之后。又同有地位的杨汝士的妹妹订婚。然而情感深处他不满意这门婚事,还深深地无限地眷恋着湘灵。他在《潜别离》中这样诉说着真情。“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一方面,他割舍不了自己的爱情。这是最真实最诚挚最刻骨铭心的爱:另一方面。他又屈从于家庭与社会的门第观念,为了仕途而割断了这种爱。爱而不得,只能散发成贯穿一生的伤情歌吟:比肩连理的青春盟约,赠物表情永结始终的情语,念兹在兹魂牵梦绕的相思。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伤痛,心共花发无人解惜的哀婉,“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的凄清。生离死别永无后期的长恨……那些连绵不绝的诗章与《长恨歌》对照来读,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两者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乃至情深不永的结局极其相似相通。可以说《长恨歌》诗行,栖伏着诗人青春初期的悸动。明灭着诗人梦断情殇的泪光。诗人是因为情感的失落,而借《长恨歌》打造了一个情感极致的标本。“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知到自己,就同时感知到一个独特的宇宙。”从对象自我化的意义上说,《长恨歌》是诗人青春感情的豪华版。

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感历程,诗人才会在李杨爱情悲剧中。“别有幽愁暗恨生”《琵琶行》在玄宗的爱情遭际中,感到了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诗人在李杨的爱情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的爱情悲剧,在李杨爱情悲剧故事中,他投射了自己对爱情、生命的理解,宣泄了自己难以诉说的苦闷、惆怅和绵绵不尽的长恨。

三、“长恨”散发着世人对绮情的艳羡慕和求之不得的遗憾

《长恨歌》源于民间传说。而民间之所以对李扬故事感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经历了极盛到天下大乱的巨变,对李杨爱情形成的盛世年代仍无比眷恋。在与当下朝局的比较中。逐渐原宥了玄宗和杨贵妃。因为开元盛世的殒落,虽然罪在玄宗,但肃宗以降的几位皇帝治下的朝局又怎样呢?其时局腐败,藩镇割据,兵连祸结,重重危机比之天宝末年有过之而无不及。相比之下,玄宗毕竟铸造过盛世且富于才艺。

同时,由于时空距离效应,李杨情史也与历史渐行渐远。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蜕变。朱光潜先生说:“从前’这两个字可以立即把我们带到诗和传奇的童话世界,甚至一桩罪恶或一件坏事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不那么令人反感。现在我们还有谁会因为俄瑞斯忒斯杀母而责备他,或者因为海伦私奔而传她到法庭受审?这些古代人物曾经唤起激情,引出热泪和深沉的叹息,造成许多战士的英名,也招致许多城市的毁灭。然而对于我们,他们不过是头上罩着神话光环的一些历史的傀儡,离我们十分遥远而又极富魅力。”时过境迁,安史之乱的尘埃已经落定,时空的距离效应蒸发了历史的血腥,过滤了历史的沉重。玄宗和杨贵妃不再是五十年前那场浩劫的罪魁祸首,而是兼具动乱的当事者和受害者双重身份的传奇人物。

关于李杨情史在民间的传唱,还隐含有世人对爱情专一美好的向往。对杨贵妃美丽绝伦的倾慕,对绮情的艳羡和幻想。那么玄宗

和杨贵妃这番悲欢离合算不算爱情呢?虽然后人对此颇有微词。但如果我们不用现代文明的标准要求古人,这应当算作爱情。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专一、世世代代为夫妻的追求,不是基于爱情又能基于什么?当然这种皇家爱情过于奢华,过于绮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挥霍了皇冠,挥霍了生命。超越了寻常的规则,后人也多据此断定诗作的批判或讽喻意义,其实这些只是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而已。对此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的悲剧人物命运的论述很有参照意义:“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不是由罪恶,而是某种过失或弱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绮情。他们是帝王、妃子。也同样是作为男人和女性,有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的权利,他们奢华、绮丽、生死以之的情爱如爱情的童话、爱情的寓言那样动人。但绝顶的美艳和风情极度脆弱,瞬息之间,美艳的风情就成了过眼云烟。马嵬兵谏,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免不了受到挑战。当玄宗反袂掩面让人牵走自己心爱的女人之际,杨贵妃为宠幸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为历史,这也许是罪有应得。但在爱情灾难面前首当其冲的却是女性,这就容易激起人们对女性的恻隐和怜惜。对弱势个体的同情。民间没有囿于红颜祸水论的窠臼,更多的是扼腕叹息绮情的毁灭,关注“婉转娥眉马前死”后玄宗情感的失落,想象玄宗的孤独、悲凉以及对杨贵妃无望的相思。当意识到绮丽的爱情在世俗世界不能实现时,就将其突破现实的藩垣,演绎到碧落世界。在驰情入幻中,杨贵妃被神化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仙子,为情而殉难,又为情而永生。李杨作为仙凡之间的一对恋者,也因对情爱的执著追求,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进入了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

长恨歌教案 篇4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就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不以辞害志(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即了解一个人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主张“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以意逆志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知人论世

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品味语言,鉴赏诗歌艺术手法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知人论世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2.后期: 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宰相武元衡),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诗歌主张: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 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

• • • 中唐诗歌流派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用古乐府名称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政的作用

•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最大的艺术成就是与元稹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写作缘起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作者时任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周至)县尉。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歌传》。

结构梳理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2)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李隆基和杨贵妃,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喻杰出的人材〉。

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第二课时

检查预习——给下列红体字注音

回眸()

凝脂()

云鬓()

骊宫()

鼙鼓()

城阙()

千乘()

花钿()

萦纡()

旌旗()

龙驭()

踌躇()马嵬()

悄然()

耿耿()

霜华重()

()

临邛()

绰约()

玉扃()

参差()

珠箔()

仙袂()

迤逦()飘飖()

凝睇()

人寰()擘()

霓裳()粉黛()

背景简介

杨贵妃名叫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jī,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号太真,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结构总括第一部分: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杨贵妃入宫受宠,唐玄宗迷色误国。第二部分: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文章内容细分

1、唐玄宗与杨贵妃相识过程;

2、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眷恋;

3、杨贵妃举家辉煌腾达;

4、马嵬御军兵变,贵妃被迫赐死;

5、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6、唐玄宗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

7、唐玄宗回宫后的睹物思人、辗转难眠;

8、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9、杨贵妃托物寄词。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

自开头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长恨”的原因。补充材料

杨贵妃入宫史实:

十六岁为寿王李瑁妃,二十一岁见玄宗,为女道士,二十七岁册为贵妃。杨家显贵:

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伯叔兄弟杨钴官鸿胪卿,杨镝官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天宝十一年封为右丞相。

京城歌谣:

“生女勿酸悲,生男勿喜欢”

“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

分析第一部分:“长恨”的原因。

诗歌反复渲染唐玄宗的重色、求色,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 4 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分析: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是用汉武帝来点明李、杨之间的关系,起到提纲挈领、统领全篇意旨的作用,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第二部分:

自“九重城阙烟尘生”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马嵬兵变,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和唐明皇入蜀及归途的思念。补充材料

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

2、“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分析:

1、2句形象地说明安禄山发起叛乱,让唐王朝这座眩人眼目的金字塔倾倒崩溃这一过程,渲染了悲剧气氛。

3、“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两人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4、“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以及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贵妃死后,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第三部分:

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思念之苦。

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节仍是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5、“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日子又到了春风桃李花盛开的季节,转眼又是秋雨冰冷梧桐叶落的时间。西宫南内长满了荒凉的衰草,人去楼空的院子里,枯萎的落叶没人打扫。黄叶纷纷已把台阶堆满。

梧桐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植物意象,在先秦典故里,梧桐与美好的人格息息相通,后来发展成人格的象征符号。梧桐是上好的琴材,故成为与古琴相关的意象、典故,文人抚琴寄托 5 心声,故又把心声寄托于梧桐。悲秋的主题也常常离不开梧桐,它还与爱情有关。梧桐具有高尚的君子品格,故古人常在其上寄托精神、情志,梧桐成为诗人精神家园的象征。

唐诗宋词的梧桐意象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一.点明季节、时令。

梧桐与井、辘轳并举,点明傍晚时令。古人常在傍晚或清晓时分汲水。“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以井边梧桐秋深夜黄破题,点明季节、时令。李煜《采桑子》中写“辘轳金井静,梧桐晚,几树惊秋”。二.寄寓高洁品行、孤高独立。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三.渲染秋的萧瑟,寄寓哀伤之情。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耿玉真《菩萨蛮》)萧索之秋梧桐叶落,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

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这种用以动衬静的方法,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 寄寓飘零之苦。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

第四部分:

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方士招魂和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分析第四部分:

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再写杨贵妃在仙山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5、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之时,“连理枝”,两棵树枝干连生在一起。诗人将富有意味的时间、地点,与古人常用来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的两种美好事物会同在一起,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有“恨”而转入“期盼”,写得极为婉转动人,感人至深。

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作者在叙述两人的爱情故事时把自己的感情也渗透进去,天地有时尽,此恨永不绝,点明题旨,照应开头,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人们不仅在爱情失意时会从中引起共鸣,就是遇到了其他人间悲痛之事,也常常会想起这两句诗。

☆内容赏析:⑴造成长恨的原因是什么?内因荒淫逸乐恨直因安史之乱 ☆内容赏析:

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借景抒情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容易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旧地重过,玉颜不见,故而踌躇,沾衣,信马 触景生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 7 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把“钿合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托物寓情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恐怕唐明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

——叙事见情

第三课时

艺术特色

(一)情节曲折多变

1.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结合,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2.情节设计曲折巧妙,波澜屡生、高潮迭起。

贵妃专宠——渔阳鼙鼓——马嵬赐死——

玄宗思念——玉容仙境——寄物传情

(二)人物形象鲜明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

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女:害国殃民的祸水?

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思考: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了唐明皇的好色,唐玄宗李隆基从“求不得”到“夜专 夜”,从“不早朝”到“看不足”,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贪色荒政。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诗人极力刻画人物内心中揪心的恨。

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逃蜀途中

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 还都路上

不见玉颜,踌躇不去,追怀忆旧 还宫之后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道士觅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遂教方士殷勤觅

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唐明皇虽是一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爱江山更爱美人)而诗人笔下的杨贵妃不仅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形象。

(三)叙事、描写与抒情高度融合

(四)语言生动晓畅,精纯优美

1.语言通俗,平易

2.时有生动传神的妙语警句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概括主题:

⑶透过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一、讽喻说

二、爱情说

三、双重主题说 ☆概括主题:

一方面,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唐玄宗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憾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表达了对作为帝妃身份的李杨二人的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

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可以说本诗的主题既有批判,也有歌颂。讽喻主题

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情爱的描写,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爱情主题

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

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长恨歌教案 篇5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

四、解题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绵延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五、朗读诗作,划分层次

1、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曲折的,但是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此定为“长恨歌”,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杨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2、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了什么?

明确: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杨贵妃见面的情景。

3、按照刚才的说法,试着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和经过以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回看血泪相和流,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表明李、杨的爱情悲剧没有尽头。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

六、整体感知

(一)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1、杨玉环入宫的史实

16岁 →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王妃 21岁→ 见玄宗 为女道士 27岁 → 册为贵妃

2、白居易是如何展现贵妃受宠的?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 “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

——人之常情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迷恋美色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艺术夸张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杨家显贵

父亲→齐国公

母亲→凉国夫人

哥哥→殿中少监

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大姐→韩国夫人

三姐→虢国夫人

八姐→秦国夫人 京城歌谣:

“生女勿酸悲,生男勿喜欢”

“男不封候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

(二)逃难途中,玉环被杀

1、这是什么历史事件?安史之乱,马嵬兵变。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描写安史之乱到来情景

概括、简洁

天宝十四载(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讨伐杨氏以清君侧,陕西马嵬驿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时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

2、赐死贵妃时,是什么样的场面?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一个关键的情节,此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

(三)乱后回京,痛思玉环

1、白居易是如何展现唐玄宗的深切思念的? 景物描写

A、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以悲凉景色烘托人物悲思 B、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通过美景写哀情。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玄宗内心的痛苦。C、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 地点变化

A、蜀中的寂寞悲伤

——酸楚动人 B、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缠绵哀婉 C、还宫之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回肠荡气 时间变化

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白天的思念

四季的思念

夜晚的思念

景人变化

物是人非

物非人亦非 —— 写景抒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到黎明,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冷落孤寂、彻夜相思。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四)道士施法,寻觅玉环

1、找到贵妃后,贵妃是如何表现的? 动作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神态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焦急与迫切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凄美、寂寞、哀怨„„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玄宗的思念,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点明天人永隔之恨,点明题旨,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之时,“连理枝”,两棵树枝干连生在一起。诗人将富有意味的时间、地点,与古人常用来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的两种美好事物会同在一起,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由“恨”而转入“期盼”,写得婉转动人,感人至深。

(五)探究

作者是如何展现题目中的恨的?谁恨?恨什么?为何恨?如何表现? 明确: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因而恨;通过唐玄宗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等方面来表现恨的。

七、艺术特色

(一)情节曲折多变

1.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结合,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2.情节设计曲折巧妙,波澜屡生、高潮迭起。

贵妃专宠——渔阳鼙鼓——马嵬赐死——玄宗思念——玉容仙境——寄物传情

(二)人物形象鲜明

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女:害国殃民的祸水?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2、诗中的人物形象能与历史中的人物能画等号吗?

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

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唐玄宗李隆基

“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其好色 从“求不得”到“夜专夜”,从“不早朝”到“看不足”——表现其贪色荒政 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诗人极力刻画人物内心中揪心的恨。

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逃蜀途中

——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 还都路上

——不见玉颜,踌躇不去,追怀忆旧 回宫之后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道士觅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遂教方士殷勤觅

虽是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却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

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杨贵妃

不仅是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还是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

诗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

荒淫误国导致政治悲剧,毁灭了爱情。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长恨是诗的主题,是故事的焦点,诗人通过诗化的故事层层展示,让读者体会品味感受„„

八、主题 讽喻主题

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情爱的描写,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爱情主题

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

高二《长恨歌》教案 篇6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本课试着穿插多种故事,听名家诵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播放视频等活动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兴趣,进而喜欢中国古典诗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三、幻灯片展示,检查预习情况

回眸( ) 凝脂( ) 云鬓( )骊宫( ) 鼙鼓( ) 城阙( )千乘( ) 花钿( ) 萦纡( )旌旗( ) 龙驭( ) 踌躇( )马嵬( ) 悄然( ) 耿耿( )霜华重( ) 衾 ( ) 临邛( )绰约( ) 玉扃( ) 参差( )珠箔( ) 仙袂( ) 迤逦( )飘飖( ) 凝睇( ) 人寰( )擘 ( )

四、放录音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层赏读,内容把握

第一层: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内 容:玉环超凡姿色和李对她极度恩宠——入宫、得宠、杨家显赫——交代长恨之因,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思 考: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答: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答: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第二层:渔阳鼙鼓动地来—魂魄不曾来入梦

补充材料: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

内 容:

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

入蜀及归途的思念 ——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 揪心的“恨”

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第三层: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内 容:方士招魂 仙山寄情 —— 浪漫主义手法 —— 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长恨歌课件教案 篇7

一、参评对象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教科研人员、教育管理者, 以及从事行政、后勤管理和图书馆、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单位的教育工作者。

二、参评范围

1. 有关教育改革、教育管理、素质教育、教育

创新、课堂教学、教学经验、教材教法、学法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团队学生会工作、多媒体应用、特殊教育、幼儿教育等方面的优秀论文;

2. 有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秀教案、个案分析、教学点评、优秀课件等;

3. 有关教师辅导学生优秀作品, 包括学生的优秀作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和小论文等。

三、参评要求

1. 所有参评论文要求“主题鲜明, 重点突出,

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有一定的理论认识, 又要有自己的实践、思考、研究和创新。”论文中所提出的问题对当前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论文题目要精练、简短、明确, 论点要集中、鲜明, 论据要充实、有据;文字表达要规范、简洁、流畅;字数以不超过3000字为宜。

2. 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案例, 要求文件大小

不超过10MB, 注明课件制作软件 (请采用幻灯片) 及参评作者信息 (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课件名称、课件创新点、教材版本、名称、年级、邮编等) 。

3. 教师辅导学生的优秀作品要求:参评作品须

书写工整或打印;科技小发明和小制作等形式的作品, 需提供相应作品的照片若干张, 并配相关文字说明。作品须注明学生姓名、年级、辅导教师姓名、联系电话、单位、邮编等。

四、相关说明

1. 所有参评的论文、教案和课件一律不退, 请

自留底稿, 文责自负。请采用电子邮件投稿, 每人限投1~2篇论文。

2.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

“十二五”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组与相关杂志社共同聘请专家组成评委会及时进行评审, 两周之内通知作者是否获奖, 若在此期限内未收到任何答复者, 请与评审组电话联系。

3. 教师辅导学生的优秀作品, 可由学校集体组

织进行参评, 各学校将符合本次征稿范围的作品经过初评后集中推荐到评委会, 对于学校将给予颁发集体荣誉奖。

4. 参评提交截止日期:

第一批截止日期:2013年6月30日

第二批截止日期:2013年12月31日

五、评选办法

1. 依据科学、公开、公正的原则对参评作品进

行评审, 严格评审程序, 保证评审质量。获奖名单将分为两批于截稿日期结束一个月内公布在相关网站和教育杂志上, 届时请各位获奖的老师留意查看。

2. 所有来稿将由评委会严格认真评审后, 统一签发“获奖通知书”, 并告之相关事宜。

3. 本次评选活动将设立一、二、三等奖各若干

名, 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组与相关杂志社共同颁发获奖证书, 根据有关规定, 享有职称评定、业绩考核方面的优先权。

4. 为扩大活动规模与参评论文、教案和课件的

质量, 对组织10篇以上参评作品的学校及个人, 评委会将向组织单位或个人颁发“优秀组织奖”。

5. 所有参评的获奖论文, 均可根据作者要求,

优先安排在《学园》、《中外教育研究》等国内权威杂志上公开发表。

本次评选活动, 本着激励、自愿参加的原则, 可由各级教科研部门统一组织参加。

来稿请寄: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

优秀论文评审组〈收〉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010-88909395 88909179

《长恨歌》“空死处”之我见 篇8

对杨贵妃于马嵬驿被处死一事,近些年学界陆续有质疑,认为当时杨贵妃并没有真正死去,而是以假死混过视听,然后被人悄悄转移走了。其主要书证就是白居易《长恨歌》里“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等句。而杨贵妃之所以能够脱身,一是高力士处置过程中做了手脚;二是杨贵妃在太真宫做了五年道士,学有一套能抗御死亡的气功。对以上观点,本人实在不敢苟同。

笔者在认真阅读了几种版本的《杨贵妃传》(包括欧阳修等《新唐书·后妃上·杨贵妃传》、乐史《杨太真外传》)、《资治通鉴》有关部分、《长恨歌》等典籍后,认为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是确凿无误的。事实上,当时在马嵬驿杨氏一门人除杨贵妃外,均已被杀,但骚乱仍未制止的危急情势下,杨贵妃已成众怒所指的最后目标。高力士受命执行处置,是没有胆量、也没有机会去做任何手脚的。至于说杨贵妃在太真宫做道士练有气功,不能说没有可能;但练就的气功可以拿来抗御死亡,或者说可以死而复苏,则可谓匪夷所思。由此来读《长恨歌》“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句,史家们对“空死处”固然不乏歧见,但主流看法仍认为杨贵妃系真死,只不过在兵荒马乱逃难途中,对杨贵妃只能草草安埋,这才造成稍后被人悄然迁葬的事。“空死处”是说死处空着,指迁葬后的坟地形态,却不能用作杨贵妃假死的证明。或者当时埋葬得草简,到玄宗“天旋地转回龙驭”时,已是一年半后的事,因暴雨和山洪袭击而不见坟冢唯见“空死处”,也在情理中。至于《长恨歌》里那“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云云,仅是作者替唐玄宗编织的梦幻景致,当不得真。倘将它也视为杨贵妃假死真活的佐证,则太过拘执、牵强。

上一篇:第一次做咖喱作文350字下一篇:鉴定站档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