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计划下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典诵读计划下

经典诵读计划下 篇1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古诗文诵读实施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成人。

二、活动口号:

诵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三、活动基本原则:

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诵读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 《论语》节选1-8周 《孟子》节选9-16周四、活动安排和措施:

利用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学生全员参与,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每天晨读20分钟,形成常规。

2、利用知识竞赛、手抄报、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五、朗读进度(1-8)周《论语》节选

第一周:(子曰:学而时习之,-----思无邪。)第二周:(子曰:道之以政----而敏于行。)第三周:(宰予昼寝-----斯亦不足畏也已。)第四周:(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惠则足以使人)第五周:(子曰:由也-----谓之有司)第六周:复习

(9-16)周《孟子》节选

第九周:(老吾老-----反求诸己而已矣)第十周:(取诸人以为善-----天下顺之)第十一周:(故曰:或劳心-----之类也)第十二周:(孔子惧-----而后人伐之)第十三周:(仁,人之安宅也-----有求全之毁)第十四周:(孟子曰-----舍生而取义者也)第十五周:(孟子曰-----使人昭昭。)第十六周:复习

经典诵读计划下 篇2

一、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 学生对于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区分比较含混

三所小学课堂教学的情况表明, 有两所学校在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教学的区分度上不明显。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对于二者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上基本相似, 学生很多时候感觉上国学课与上语文课区别不大, 甚至把国学经典诵读课当成是语文的附属课。同时, 国学经典的主要呈现方式是古诗文, 背诵古诗文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 这容易让学生对经典诵读形成不正确的认识态度, 从而难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

(二) 教材缺乏, 学生的经典读物来源比较单一, 数量较少

表1是根据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经典诵读读物来源的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的学生所背诵的经典诗文主要来自课本, 只有24%来源于课外读物和其他渠道。据了解, 三所学校为学生订购的经典诵读教材都只有一本。以上表明学校或者家庭提供的经典读物数量较少, 学生所接触到的国学经典读物有限, 学校在教材采用的多样性和对学生知识领域拓宽等方面做的探讨不够, 对经典诵读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1]。

(三) 经典诵读活动形式较单一, 课堂缺乏活力

结合表2、表3的调查数据来看, 课堂是学生经典诵读开展的最主要平台, 但活动形式以学生朗诵及教师讲解为主, 形式单一, 课堂枯燥, 缺乏活力。学生在课外进行经典诵读的主要场所为家庭, 反映出大部分家长注重家庭的人文熏陶, 支持经典诵读的开展。而学生课后进行经典诵读的时间仅有23.84%, 说明学校极少在课外安排经典诵读活动, 但开展课外活动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可[2]。例如, 课题组通过参与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组织的校园经典诵读活动, 明显感觉到, 活动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们通过朗诵、舞蹈、歌唱等方式, 展现出对经典诵读极大的热情。

(四) 学生个人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态度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 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本身是感兴趣、不抗拒的, 学生喜欢国学经典, 而且能正确认识到国学经典将会给他们带来正面的影响。表5中学生认为国学经典教学能提高应试能力的比率并不高 (12.16%) , 可见学校对经典诵读的态度是宽容的, 没有往应试教育方面进行“助推”。但是我们从表6学生对背诵国学经典的态度数据来看, 喜欢背诵的学生只占一半。在排除掉一些可能由于其他科目带来的背诵困扰和负面迁移的影响后[3], 我们认为, 单一的背诵形式, 可能使学生由喜欢国学到谈“背”色变。

二、改进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 既要注重与语文教学的紧密结合又要注意区别对待

国学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为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又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国学的知识点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既能加深学生对国学知识的记忆, 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以及文化修养, 从而保持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与热情[4]。与此同时, 在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的编排与选择上, 还需考虑其与现行语文课本间的相似性与区别性。

基于上文提到的含混的现状, 需要学校和教师在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保持一个平衡点, 在有效结合二者的前提下突出国学经典诵读的特色, 避免给学生造成其教学与学习性质相类似的错觉。因此, 需要加强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的正确认识, 最好配备专门的国学教师, 形成一套与语文教学既有交叉又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策略。

(二) 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定向性与立体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 是承载学生所学知识的载体, 教材的质量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其内容的选取无疑是一份巨大的工作,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作品中选取出适合中、小学生诵读并与其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材料, 是一项值得探讨的工作[5]。国学经典诵读小组根据几所学校的现状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认为教材的编排选取应该更突出科学性、定向性与立体性的特点。为此, 本课题组围绕上述特点进行了大胆尝试, 编写了一本《国学经典诵读》试用教材, 目前正在相关学校进行实践试验。

科学性, 是指内容的正确性和正面性、各单元的层次性与衔接上的递进性以及整体的系统性。对于刚接触国学经典作品的学生来说, 其教材的内容应该是极具经典与代表性的, 并且内容朗朗上口, 易于背诵;文章的篇幅不应过长, 以精简凝练为主;教材的版式设计应该活泼, 色彩多以鲜艳为主, 科学的教材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6]。

定向性, 就是要确定所编教材的基本走向, 即针对何种教学类型、规定教材所编的容量、为怎样的教学对象而编写、需要多少学时学完等一系列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立体性, 即要求教材编写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教材设计和编写不应仅限于一两本教科书, 而应同时考虑配套的教学用具和用书, 尤其是考虑声像文本的制作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利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在教材编写的过程当中, 增设了著名诗词曲目的推荐学习网站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作品, 希望从视、听结合的角度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记忆[7]。

(三) 注重输入形式的多样性与输出的有效性的统一

输入是指将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在经典诵读形式方面, 应该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开展丰富、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来增加他们的兴趣, 加强学生对注意力的保持。

虽然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是以古诗文的形式呈现的, 但是学校和教师在对于如何给学生教授知识的形式上应该是要多样性的。例如,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 将古诗文配以古今中外名曲, 以视频、音频、动画的形式呈现;将文章编成各种有趣的节目, 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进行吟诵、接龙、讲故事、游戏, 激发学生的兴趣;早上、中午、放学时分的吟诵, 以及结合室内与室外的场所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学, 寓教于乐。

输出是学生对所习得的经典诵读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是对学生知识的吸收与习得的一个检测。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对于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很快就会忘记[8],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一定内容的输入之后, 要求他们进行复习、巩固, 而小学生的自控力往往是不高的, 因此这一环节可以由学校或者课堂教师进行指导, 此阶段多是学生进行各种比赛、讲故事、表演, 并评选出“先进学生”“诵读之星”“最佳进步奖”“故事大王”等来鼓励学生。

我们认为只有将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知识输入与学生的自觉输出相结合, 不断地进行交互强化, 才能取得学生对经典诵读知识内化的效果。

(四) 根据内容的有效吸收与否, 分阶段开展国学经典教学

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主张形成阶段性教学模式与策略。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 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可以主要通过反复背诵国学经典, 只注重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9]。对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来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 在学生的智力水平已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 主张在教学中加入学生的认知意识。例如对高年级阶段的学生, 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细化知识的讲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力, 指导他们深入理解与领会国学经典作品的内涵。

(五) 形成校园、班级、家庭三位一体的格局

环境对小学生性格的塑造有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课堂、校园与家庭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对学生的品行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习与习得在教学中是两个很重要的概念, 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 有系统、有组织、有意识地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 目前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经典诵读的知识都是以这样的形式获得的;而习得是指在自然环境下的无意识学习, 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 不仅需要课堂的有序输入, 同样也需要整个大环境下学校和家庭的无意识输入, 让学生“沉浸”在经典诵读的环境中[10]。改善小学生诵读经典的现状, 不能依赖于他们的自觉性, 而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处处见得到、时时摸得着的人文环境, 以此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理解经典。

此外, 应获得学生家长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大力支持, 激发他们本身对经典诵读的学习兴趣, 让广大的学生家长也融入到经典诵读的浪潮中来, 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学生经典诵读氛围的熏陶。

三、结语

水滴石穿贵在坚持。全面推进经典诵读、发挥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任重而道远, 这与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通力合作分不开。在进行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时, 应该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是经由学生检测的, 应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构建和谐而充满诗性的经典诵读课堂, 从而为学生创设浓郁的书香氛围, 架设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让中华文明与华夏优良传统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王路江, 马俊杰, 王志诚, 等.测量愿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虎平.大众文化语境下小学生经典阅读策略探微[J].语文建设期刊, 2016 (14) :7-8

[3]温小军.对实现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必要追问[J].语文建设, 2012 (9) :73-75

[4]程红霞.让经典伴随孩子成长[J].华夏教师期刊, 2015 (s2) :81

[5]刘旭相, 孔涛.传承国学经典助推素质教育[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 2012 (4) :46-49

[6]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7]张晓军.浅谈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 2016 (1) :147

[8]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9]邱美容.浅谈经典诵读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J].新课程 (中学) , 2015 (10) :56-57

经典诵读计划下 篇3

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积淀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国学经典诵读面临的主要问题

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推进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观念陈旧化。有人认为在各类考试中,经典诗文考得很少,有必要下这么大的气力去抓国学诵读吗?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是不是在复古,“开历史的倒车”?是不是又要培养一些书呆子、老学究?存在着经典诵读和教学生如何做人相脱节、两张皮的现象。

第二,诵读内容无序化。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到底让小学生诵读哪些内容、数量多少?有的学校把厚厚的经史子集著作原原本本地、一股脑地推到学生的面前,各个年级段读什么不清楚。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就会让学生不堪重负。

第三,指导策略单一化。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有的学校复制过去私塾学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机械、单调地诵背,学生囫囵吞枣。有的教师满堂问、满堂讲,教学方法陈旧。有的地方仅追求形式的东西,让学生穿着古代的服饰、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背书,美其名曰这就是开展国学教育。

精心选择经典诵读的内容

笔者认为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所选篇目文质兼美、确属经典的原则 要精心遴选文质兼美的文章,剔除那些思想陈腐、语言枯燥、内容艰深的篇目,所选篇目要基本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为历代读者所喜爱,如《三字经》《千字文》,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永恒的精神,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三是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脍炙人口,是语言表达的典范之作。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选篇目要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基本相适的原则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安排相应的诵读内容。比如,小学低年级以诵读浅显的韵文、诗文为主,中年级以诵读经典诗文为主,高年级开始涉猎经典诗文名著章节。

遵循整体设计、照顾差异的原则 国学经典诵读要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通过学校的力量来推进。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实际的学生层次性、差异性,对学生,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能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要求,切勿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小学阶段经典诵读可选择以下内容:选编部分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诗词。每周向学生推荐一首,一学期26首,一学年就是52首,小学六年就能诵背312首古诗。选取传统蒙学教材中部分内容,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选取四书五经部分章节;选取老子、孙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的文章部分章节;选取二十四史中部分章句;其他国学经典作品,如四大名著,元曲等。

以教材为凭借,实施“1+x”诵读推荐模式

毋庸置疑,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在教师、家长、学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将教材内容和经典诵读有机融合?“1+x”推荐模式是笔者探索的一个成熟的模式。

国学经典元素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经典诵读元素,以江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加以说明,有如下几种呈现方式。

直接呈现式 有些古诗词直接以“古诗x首”的方式呈现。第3课的课题是《古诗两首》,在课本的14-17页。第14页一个页面展现古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第15页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展示了古诗的意境,和诗意吻合。第16页诗和画面合在一起,全诗是《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画面描绘了牧童捕蝉的意境。第17页在田字格中列出三个生字骑、振、蝉,然后是四道课后题:朗读背诵课文;钢笔描红临写三个生字;说说两个诗句的意思;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应当说,诗、画配合相得益彰,给人美的享受;课后习题紧扣课标,提示了两首诗的教学目标。

间接呈现式 一是以文包诗的方式呈现。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独有的课文形式。第25课是《黄鹤楼送别》,占据了课本128-141页。课文既有插图,又有文字。文字用较长的篇幅叙述了暮春三月,年轻的李白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有环境描写,有人物对话,文章结尾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然后是五道课后练习题。

二是以改编的方式呈现。课文第23课是《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施耐庵的《水浒传》有关回目改编的。课文改编成了白话文,用四页呈现,在128-131页,语体风格和原著差别很大,132页给出了五道课后题,最后是名著便览——《水浒传》的资料介绍。

nlc202309030629

三是在“单元练习”中呈现。第147-151页是练习7的“语文与生活”内容。与国学知识有关的是:背“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把你认识的古代名人填在朝代栏目中;钢笔字描红、书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水浒故事擂台赛》。可见,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国学教育。

四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呈现。教材的最后是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说名道姓”,共有三部分内容,分别是“你知道吗”“知识竞答”“有关姓名的习作”。第一题是读背《百家姓》中部分姓氏,第二题是国学知识判断,用符号表示,如:(4)《百家姓》把“赵”放在第一位,是表示对宋朝皇帝的尊重( ),(2)孔子姓孔,《三国演义》中的孔明也姓孔( )。

实施“1+x”诵读推荐模式 在“1+x”中,“1”是指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一首古诗词或一道练习题,“x”指一篇或多篇国学经典推荐篇目,“+”是指通过“1”带动“x”补充推荐诗文的学习,把“1”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x”中或带动“x”的学习。有如下几种形式,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为例说明:

第一,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一篇文言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学完第3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所见》(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向学生推荐《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或由国学经典名著改编的白话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施耐庵的《水浒传》有关章节改编的,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找原著第八回读一读。

第三,语文教材中“单元练习”中的一道练习题、“综合性学习”中的一个题目,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练习1的第二题是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轮流背诵带风的诗句,看哪个组背得多”,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学生一定会学会很多与“风”有关的诗文。

第四,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普通的课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16课《黄山奇松》是一篇现代文,学完本课以后可以链接古人是怎样描写黄山奇松的,或背诵写松树的诗句。如学习《荷花》,就向学生推荐周敦颐的《爱莲说》,既作为一个扩展阅读,又作为经典诵读一个内容,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隐珠小学)

经典诵读计划 篇4

指导思想: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四有新人。

培养目标:先成人再成才。

诵读内容:以《弟子规》、《道德经》为核心诵读内容。

一年级读《弟子规》 二年级读《道德经》

三年级读《大学》 四年级读《论语》

五年级读《中庸》 六年级读《周易》

课程设置:经典诵读纳入校本课程,一至六年级每周1节,书法教师负责分担国学诵读教学。

时间安排:除了每周1节国学课外,每天早自习和下午离校前,由班主任或班长组织全班同学集体诵读《道德经》中的双一章。

经典诵读领导小组人员及分工:

赵建会:负责教学及全面工作

杨宗燕:负责教学及德育工作衔接

姜培华:负责督查评价工作

哈洋、吕祥:负责教学及总结工作

史东山:负责教学及交流

吕 超:负责榆林分校督查评价工作

国学经典诵读实施计划 篇5

中心小学

为认真贯彻落实聊城教育局《关于在全市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系列活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扩大国学经典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提高我校师生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质,特制订以下实施计划

一、目的与意义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幼学生扩大了识字量,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

1提供营养。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根据学生所处不同的学段,重点诵读内容为:

一、二年级:教育部规定小学生必背的70首古诗、《弟子规》、《三字经》等。三至六年级:以课本《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文化》为主,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可增设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经典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和《增广贤文》等。

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一)成立烟庄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导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组 长:

副组长:

主要实施成员:各班语文教师

(二)活动的开展:(9--11月份)

1、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要努力体现国学教育特色,每月的黑板报和橱窗要有一定的国学教育的内容;

2、各班每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为国学经典赏析课,对国学诵读进行分析指导。

3、每周一三五早读和二、四下午第一节诵读或背诵古诗词;

4、在每周学生练字时,将所吟诵的经典、古诗词、再通过书写加强记忆。

5、每天中午利用早到的时间进行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

6、充分发挥语文、音乐、美术、品德、社会课,以及体育等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将国学经典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将其应用如:唱古诗词,办手抄报等等。

7、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三、成果展示(11月中下旬)

1、通过创新诵读形式,各班积极开展“经典诵读会”、“诵读擂台赛”、“情景剧表演”等。将经典诵读活动科学的融入游戏、节目表演、书法、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成绩优秀的推荐参加学校举办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和全县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并对表现突出的集体或个人予以表彰。

经典诵读社团计划、记录 篇6

前油坊高级小学 刘金良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打造“书香校园”特色项目,实现文化育人,成立“经典诵读”社团,根据学生的特点,特制定活动计划如下。

二、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社团活动组织小学生诵读本册教材上学习的古诗词以及《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等,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具体措施

1.通过各项活动,拓展学生的朗诵水平,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培养朗诵新秀。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文学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把朗诵、文学欣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定期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诵理论水平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3.健全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各项活动。

4.深化素质教育,通过朗诵诗社开展的表演、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四、活动内容

1.活动教师宣布诗歌朗诵会的意义、活动设想及注意事项; 2.每位同学认真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要谈谈自己喜欢这首诗歌的原因。

3.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诗歌相互交流,并互相朗诵,作好准备;

4.选出对诗歌有一定欣赏能力、有一定文学基础的同学担任评委,并宣布优秀诗歌评选的标准;

5.举行诗歌朗诵会,组织学生评委选出优秀诗歌朗诵者名单;

6.将学生选出的部分优秀诗歌贴于班级布告供其他学生欣赏; 7.请获奖同学以座谈会的形式畅谈自己的对作品欣赏的感受。

五、具体安排:

第一次:阅读引导,教你怎么有感情地去读书。

第二次:朗诵技巧及训练《长征》、《凉州词》、《浪淘沙》等。

第三次:朗诵技巧及训练《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等。

第四次:结合学校参经典阅活动契机,引领社员广泛阅读经典之《三字经》第一、二节。

第五次:举行诗歌朗诵会

第六次:讲座:朗诵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第七次:引领社员广泛阅读经典之《三字经》第三、四节。第八次:怎样把握作品内容。

第九次:引领社员广泛阅读经典之《三字经》第五、六节。第十次:全面朗读《三字经》

第十一次、第十二次: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停顿)第十三次:举行诗歌朗诵会

第十四次:总结收获,评选表彰优秀社员。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大有收获,也充满信心。我们会继续坚持,并不断摸索出更新更好的方法,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学期,我们将继续努力,让师生沐浴在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阳光中,健康幸福地成长。

2015年3月10日

附:社团人员名单一份 组长:杨冬梅

组员:温梦然、张珂鑫、于秀月、张梦琦、梁博、郑王志林、张璐月、曹立坤、贾吉顺、徐吉旺、胡子涵、于茹冉、薛明珠、刘亚文、李晨曦、温道胤、胡晓彤、薛美宽

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经典诵读,抓住孩子13岁之前的黄金般记忆年段,寓教于乐,每天只需5至10分钟,帮助孩子用最轻松、最快捷的方式背熟《三字经》等大量中华优秀的经典名篇,使孩子在最佳的年龄段能接受祖国源头文化的熏陶,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实施目标

1、通过经典诵读工作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以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2、建立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并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古诗词的吟诵和记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三、诵读内容

《小学生必备古诗》 《弟子规》《增广贤文》

四、具体实施

(一)经典诵读时间

每周五中午。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做到定内容,定任务,并鼓励学生临摹经典诗文,自由阅读喜欢的读物。

(二)诵读要求

1.经典诵读应遵循以下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整体推进,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评比鼓励,以表扬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2.经典古诗文背诵之“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三)经典诵读活动措施

1、创造经典诵读活动的氛围

通过校园文化墙的建设、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经典诗文图展以及利用宣传板、展板、手抄报、文艺汇演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感受到经典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其记住。

2、积极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结合省级课题,加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并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在课程安排上,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教给学生基本的诵读方法,落实诵读任务。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倡导学生自主阅读一定量的经典诗文。

4、鼓励学生每天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诵读5分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优秀经典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使优秀诗文背诵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5、利用展板、手抄报、书法、文艺汇演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经典诵读计划下 篇7

关键词:诵读,经典,爱读,会读

如何让学生看见了浪花而喜爱浩瀚的大海?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 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培养学生养成对古诗诵读与美文欣赏的习惯呢?我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 欣赏美文的积极性.

一、营造诵读氛围, 让孩子们爱读

学校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教育系统, 创造性地利用多种有利因素, 努力创设诵读古诗文的最佳外部环境, 营造浓郁的古诗文诵读氛围, 使全体学生乐读爱诵.在教室内的墙壁悬挂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让每面墙壁都能说话”;建立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与每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诵读兴趣不可或缺的土壤.

如何让学生爱读、乐读, 选择书籍也很重要.所谓“皓首穷经”, 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 选择、把握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胡适为青年学子开列国学必读书单, “一不小心”就开列出上千部典籍, 为此还受到梁启超的讥评.可梁先生斟酌再三, 也列出30部典籍, 还一再称不能再少了!可见经典诵读教材的选择对于孩子们来说相当重要.为此, 我结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诵读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作精心选择.

二、在方法上加以指导, 让孩子们会读

古人曰:“授之以鱼, 莫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 更要教给他们背诵的方法, 培养他们自觉积累知识的习惯, 让他们学会去发现它的美, 欣赏它的美, 掌握它的美, 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指导儿童古诗文诵读本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作为一个老师, 首先必须要熟读古诗文, 而且不可以读错.至于速度应该如何, 我觉得要视孩子的年龄而定.高年级的, 速度可以快一点, 低年级的, 速度不宜过快.因为读古诗文时, 最主要是让他们的心定下来, 读快读急反而会导致他们内心的急躁.老师在带读之前, 内心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 最好能把情绪缓和稳定下来, 声调不宜急促、不宜过高.对学生所要读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师有自信, 学生自然有信心.老师如果能把古诗文读熟、读美, 甚至可以背下来, 学生听到老师流畅的诵读和抑扬顿挫的声音, 学习的兴致自然就很高.老师如果没有做好准备, 不但心慌, 又容易断句错误, 学生就无法读得通畅.总之, 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情况, 才能拿捏准确, 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我觉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 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只是诵读的第一步.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 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 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 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 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教学中, 我让学生注意听录音, 小声跟读, 再模仿诵读, 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

1. 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 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 低唱慢吟地诵读, 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 自然成诵.

2. 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 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 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把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 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3. 想象入境法.

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 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最终目的是要为“我”所取, 为“我”所用, 古诗文也只有在运用中才会被再次赋予新的生命、焕发新的生机.

三、从继承到创新, 让孩子们学以致用

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 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 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教导儿童诵读古诗文, 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 而且自幼就开始接收五千年文化的熏陶, 能奠定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 成为他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1. 每天早晨8:

00至8:15是学校给学生的阅读时间, 可别小瞧这短短的15分钟, 孩子诵读之“胃口”一旦养成, 日积月累, 就像把古代圣贤请到家, 孩子们在吟诵乐趣中夯实了文化底蕴, 修正了人格品行, 知道了什么叫爱, 什么叫孝, 什么叫宽容, 什么叫谦让……

2. 开设大阅读课, 保障阅读的质与量.

我在阅读课上以身示范, 与生同读, 教会学生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 并将之牵引到课外阅读上;有时我会上一节赏析课, 如美文欣赏、古诗文欣赏、故事欣赏……并且能将一些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

3. 加强课内外沟通, 课外拓展延伸阅读.

一是在教学实践中, 以课本为发端, 加强课内外沟通, 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 教学《北京》前, 布置学生查找北京图文资料等.二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 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 使知识纵横沟通.如学习了《鲸》、《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后, 推荐科普读物《海洋的秘密》等书, 上了《丰碑》、《倔强的小红军》等课文后, 推荐《长征的故事》等书.课外拓展不放任自流.

4. 每日课前一讲.

每天的语文课利用课前的3分钟背古诗或读美文, 下午课前20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 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四、改善评价方式, 让孩子们有成就感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 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 通过加强诵读训练, 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 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 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 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

有检查才会落实, 有测评才会促进.为了使古诗词背诵落到实处, 我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背诵的诗文内容、相关故事、体会收获等;不定期开展各种竞赛, 如小组赛、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接龙背, 听记背、问答背等;我也会采用“对号入座”的方法, 即作者、朝代及内容的连线练习;采取“定位联想”的办法, 即读每首诗文时, 一边背一边记每个字、每个词、甚至每句话在诗文中的位置……多种形式综合背, 灵活且富有变化,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从而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

经典诵读计划下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精神与重要着力点。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中,可以将这一核心精神贯彻在其中,让学生能在诵读中学习和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育目的。对此,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首先是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与诵读,再到对现代文学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的学习,以及全体师生的身体力行,为学校环境建造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思想的良好氛围。

一、古代经典诵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经典典籍中,就有许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比如:“言必行,行必果。”“人而无信不可知其也。”等等,这些经典内容所强调的是“诚信”二字。人要言出必行,遵守承诺,说到就要做到,做了就一定要做好,做完整。小学生在诵读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列举一些社会上讲诚信、守得住承诺的人和故事,教育他们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与人交流,诚为本,信为缘。如果一个人经常不守承诺,答应过的事情做不到,那么久而久之,他身边的人都会离他而去,没有人再愿意和他做朋友。用小学生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教师可举例来说明。国语经典故事中,同样有不少关于诚信的故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讲解,并让他们大声诵读,加深对诚信故事的印象,明白诚信这一核心思想精神,从而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讲的诚信精神。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阶段,如果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采用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方式,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小学生会更容易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的国语经典中,《论语》一直深受国人的推崇。《论语》所记载的许多思想,皆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领会。“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公正,是每一个人工作中重要的行为准则之一,学生在学习和诵读这些典籍时,关于正,有公平、公正、正直等多样内容,但它们的中心精神全都体现在了一个正字上。在诵读有关公正的国语经典时,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诵读来强调这一内容的震撼力。如全班起立,在教室里大声地朗读,或由学校组织,在操场上进行完升旗仪式之后,全体学生对着高扬的五星红旗齐声大声朗读,展示出它的力量,震慑全员,让全体师生将公平、公正、正直铭记在心,时刻谨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并体会到了公正两字,教师们也能重新进行自我审视,时时反省自身,达到更高一层的进步。

除以上所说到的全体师生一起诵读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学校还可按班级实际情况,将每周二、周五的晨读时间用来诵读国学经典,教师可以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学典籍归纳进学生们的晨读内容中,让学生进行学习。如此,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情况下,只当是对古代典籍的大声诵读,在一种放松的心理下,将晨读变成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时机。又或,学校给班级下达诵读任务,每周二和周五选定一个特定的主题,这一主题可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任一内容,根据这一主题要选定学生们晨读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晨读时期内容过多、过杂,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选定主题有一优点,就是全体学生皆在诵读同一主题内容,具有针对性,达到针对教育目的的同时,还可让学生就这一特定主题进行交流学习,帮助他们更加加深印象,实现通过诵读我国的国学经典达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小学生可塑性很强,经常诵读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国学经典,有助于他们及时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中。

对于通过让小学生学习和诵读国学经典,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还是应当让教师充分对其进行学习的贯彻,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如教师可先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千字言》等,将这些文集中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归纳整合起来,按照主题进行综合之后,再将其成果拿来让学生学习和诵读。

二、结合现代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现代文学诵读中

学校在将通过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来教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还可将这一核心精神编排和注入现代文学当中。如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撰写和编辑一些现代诗歌,此种文学形式比及国学经典更能让学生琅琅上口,也更易于理解。例如某小学就编写了《立志笃行》《东方风儿在召唤》等读物,用现代诗词、歌曲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该小学每一位学生都对这些诗词非常熟悉,常挂在嘴边,还进行了诵读竞赛,成了比小学生行为规范更好用的新的行为准则。

在小学语文诵读中,教师可以组织以比赛的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导。如可以让学生比一比,让其更多、更广地掌握此方面的诵读知识;比比谁诵读的声音更大,更富有感情;比比谁在诵读之后,领悟的更多,有哪些更加丰富的想法。以此来更好地贯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或,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遇到过哪些此类的实际事例,学生在碰到这些事例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又有哪些领悟等等,皆可变成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整个民族的精神方向。儿童是民族的未来,更需要精神的引领与滋养。学校与教师要认真领会核心价值24字精华,寻找教学的契合点与抓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轻松愉快地走进孩子的脑海中,更走进孩子的心中。当然,除通过配合国学诵读,注入现代文学诵读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传统剪纸、国画学习鉴赏等课程让小学生多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让学生在成长早期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今天的幸福和谐生活,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总结

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无论男女老幼都应认真领悟和贯彻其中标准,做到诚信、守礼、公正,热爱国家,热爱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一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对其基本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学习之外,为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可以在语文诵读教学中,加入国学经典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内容,让学生诵读。为达到更好的诵读效果,让学生能真正学会和领悟此中真谛,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应当首当其冲,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生活榜样,让学生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贯彻其中心思想。同时,还可以吸取社会上的事例和现代文学中的信息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和诵读,以达到更加全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当中,这对培养学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精神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潘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价值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3.

[2]谢静.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邬靓婵.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4]曹静.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4.

[5]杨易梅.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经典诵读计划与总结 篇9

2011-2012年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一、深刻认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在全校内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道德伦理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淳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契和。

二是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利用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对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有效补充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6年级应学会2500个生字,认识3000个生字。把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移植到学校诵读中,为完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识字教学等目标开辟了一条捷径。如《三字经》(1128字)、《百家姓》(568字)、《千字文》(1000字)、《弟子规》(1080字)等四个篇目,其文字总量达到3776字,其中不重复的字近2500字,如此凝练,是现行其它教材所不及的。因此,广泛深入的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一举多得,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一、具体阅读内容:

为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一些必要的诵读篇目,具体诵读内容有: 一年级

第一学期:

学期开学1—8周,诵读《三字经》;9—16周,诵读《弟子规》。本学期剩余它他时间,用于复习已诵读过的所有篇目,强化记忆。

第二学期:

学期开学1—8周,诵读《千字文》;9—12周,《百家姓》;13—16周,诵读《治家格言》。本学期剩余其它时间,用于复习已诵读过的所有篇目,强化记忆。

二年级

第一学期:

学期开学1—8周,诵读《笠翁对韵》上;9—16周,诵读《笠翁对韵》下。本学期剩余其它时间,用于复习已诵读过的所有篇目,强化记忆。

第二学期:

学期开学1—8周,诵读《幼学琼林》;9—16周,诵读《增广贤文》。本学期剩余其它时间,用于复习已诵读过的所有篇目,强化记忆。

三年级

第一学期:

学期开学1—8周,诵读《大学》;9—16周,诵读《中庸》。本学期剩余其它时间,用于复习已诵读过的所有篇目,强化记忆。

第二学期:

学期开学1—8周,诵读《论语》;9—16周,诵读《孟子》。本学期剩余其它时间,用于复习已诵读过的所有篇目,强化记忆。

四年级

第一学期:

学期开学1—10周,诵读《诗经》部分篇目;11—16周,诵读《易经》部分内容。本学期剩余其它时间,用于复习已诵读过的所有篇目,强化记忆。

第二学期:

学期开学1—8周,诵读《礼记》;9—16周,诵读《孝经》。本学期剩余其它时间,用于复习已诵读过的所有篇目,强化记忆。

五年级

第一学期:

学期开学1—16周,诵读《老子》。本学期剩余其它时间,用于复习已诵读过的所有篇目,强化记忆。

第二学期:

学期开学1—16周,诵读《孙子》。本学期剩余其它时间,用于复习已诵读过的所有篇目,强化记忆。

六年级

第一学期:

学期开学1—16周,诵读《荀子》。本学期剩余其它时间,用于复习已诵读过的所有篇目,强化记忆。

第二学期:

学期开学1—16周,诵读《墨子》。本学期剩余其它时间,用于复习已诵读过的所有篇目,强化记忆。

二、规范诵读标准和要求,确保诵读时间

中华经典诵读关键在于对“诵读”的理解和把握。“诵读”即为“出声的读”,通过长期诵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切勿片面认为“诵读”就是全篇背过,进而出现死记硬背、单句背、单节背、先学拼音再被、先释义后背等现象,成为制约经典诵读进度的瓶颈问题。鉴于此,根据县局文件精神,学校提出如下要求:

(一)保证诵读时间。按照统一的诵读进度和篇目,每天固定上午早自习20分钟时间诵读,天天坚持。各班级诵读时最好通篇反复诵读,快速诵读,一气呵成,在规定诵读时间内,学生能自然张口成诵最好,不要求学生会背,不过细讲解。坚决贯彻“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则。

(二)加快诵读进度。要严格执行统一的诵读进度,每篇目大约反复诵读30遍即可,定期更换篇目,不要执著于让学生全部背过,更不要强求学生背诵程度上的步调一致。要进度,不要程度。

(三)保护诵读兴趣。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大声朗读,自然成诵,不主张布置诵读任务和诵读指标,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学校要求在每学期的期中检测之后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开展讲故事、演讲、学习交流竞赛、接龙赛以及擂台赛等形式的诵读比赛,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

上一篇:教育局政工股工作总结下一篇:树立“四个意识” 建设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