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未婚士官的婚恋调查(精选2篇)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围绕自然情况、婚恋经历、原因剖析、个人企盼等几个方面对修理营进行调查,发现超过25周岁仍未结婚的大龄士官占士官总数的33%,超过28周岁的士官所占比例为12%,恋爱遭受挫折的士官比例高达91%。婚恋难的问题成了士官们真实而具体的烦恼。如何将这一事关战士切身利益的大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是各级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以下是对我营大龄未婚士官在情感方面的调查
刘飘1982年9月出生,2001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三期士官,汽修修理工。优秀士官3次。
自述恋爱受挫故事。算下来,前前后后亲友给我介绍了6个女孩,能保持联系半年以上就算奇迹了。第一个是医院护士,起初认为士官是军官,后来明白“士官不是官”后,认为我没有钱,也没有前途,半个月不到,连面都没见过就黄了;第二个是中专同学,等她大学毕业后我们就因为学历差距大而分手;第三个是邻村的女孩,在广州打工,认识后就一直在问,我能不能马上去你那儿,在驻地附近打工也行;能不能保证每天都打电话给她等。归队后,没能如其所愿,也就不了了之。现在这个是今年元旦休假时认识的幼儿园老师。我们很谈得来,但她非要我在县城买了房子才肯结婚。我们县城算贵州比较落后的,最低房价每平米也要2200元。而我们工资还不到4000元,除去给父母养老的费用后自己的零花钱,一个月只能剩下1000块钱,三个月才够买巴掌那么大块地方。分手那天,我愤恨地质问她:你究竟是想嫁给我,还是嫁给房子啊!
董志华;1982年7月出生,2000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三期士官,汽车修理工,优秀士官二次,参加过多次重大军事任务
自述恋爱受挫故事。说实话,我入伍时,就知道当兵的不准在部队驻地找对象,除非是离部队100公里之外的。后来,在一次出差时,认识了一位与我同龄的女孩儿。她家距部队约80公里,我冲破了部队的条令规定,与她谈起了恋爱,并利用我休假期间到了彼此家里,双方父母都同意。别看我跟她距离不远,可她在城市,我却在山沟里,加之我们部队管理严,外出难,手机也不准用,除了休假见面,一年到头见不着。为此,计划二级士官退伍回家结婚,毕竟我们都26岁了。但是由于父母压力及家庭实际,年底我留队转了三期。当她得知我留队时,当时就哭了,还训斥我心里到底有没有她。面对这种选择,最终她还是提出了分手。目前这个对象是父母托人介绍的,她家条件好,加之上面的原因,我看也悬得很。没办法,先处着看吧。
一、原因
综合对大龄士官自身婚恋受挫的原因分析,调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士官找对象标准定得很高。他们既要对方人品好,又要工资收入高,还要相貌漂亮家庭条件优裕,从而缩小了择偶范围。现有大多数士官希望配偶在中大城市或城镇,而不愿意在农村觅偶。他们认为城市生活优越,姑娘的文化素质高,经济条件好,对第二次就业和培养后代有益,在说自己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如果找了农村的妻子,将来还得回农村,心理不愿意。这样造成了大龄士官找不到配偶的根本原因。
二是识渠道狭窄。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部队管理严格,规章制度较多,不允许战士上网、使用手机、收听交友广播、在杂志上登婚恋信息等。因此,军人认识对象的渠道,大部分要靠亲戚、朋友的介绍。由于认识渠道狭窄,导致一些大龄士官为了结婚而结婚,为了父母的催促、为了自己的年龄而仓促结婚,结果婚姻幸福指数不高。
三是经济基础薄弱。中国有句老话,安居才能乐业。目前我军中级士官转业后大多数买不起房子。比如一个三期士官不要工作也只能拿17余万元退伍费,而我国物价、房价却两三年翻一番,南方一些城市房子都2700-4000每平米,17万左右只能买40多平方米的房子,还不能装修,又不好意思全靠父母掏腰包,买完房子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哪还有钱去搞投资创业?而没有事业的男人,又有几个女人看得上眼?我们调查显示,73%的士官家在农村,大多数士官家境贫寒,渴望以当兵为跳板跳出农门,在城市里买房定居。但由于房价过高,而个人的工资又跟不上房价上涨的节奏,加上现在的女孩很讲究实际,把经济基础看得很重,往往导致买不起车和房子就娶不上媳妇。
四是见面机会太少。大部分士官认为现行的未婚士官一年只有一个月(不含路途)的休假制度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本身就不能享受花前月下的甜蜜生活,加之对婚后“两地分居”、“空巢”生活的恐惧,生病之后连陪伴的人都没有,不少女青年望而却步。另外,由于假期短,对对方的人品、生活习惯、生活作风等了解不多、不深,两个人又不能经常在一起,少数仓促结婚的士官家庭“亮红灯”造成婚姻不幸福,不得不自吞苦果。
五是地位比较尴尬。士官是兵不是官,处于一种“兵头将尾”的特殊位置。大龄士官大多是中士以上士官,而在工资待遇、转业安置等方面与干部还存在很大差距。本来这是正常现象,但由于受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不少地方女青年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不看能力看地位,不看人品看文凭,在得知士官不是官后觉士官没有前途,不能给他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后便提出分手。
六是素质有待提高。一是学历层次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士兵入伍,带动了军人素质的整体提高,但现目前,大部分士官学历偏低。而在地方,很多企业连打工者也需要本科文凭,这也逼迫着士官适应形势的发展,只能靠函授、自考等渠道为自己“镀金”;二是作风不够严谨。个别士官在与女友交往中,考虑问题不成熟,凭头脑发热,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等,还有的甚至玩弄感情,频寻新欢。从而在社会上造成当兵的是“色狼”、“坏蛋”等,给部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给自己留下了不好的名声。
七是组织关心不够。调查发现,单位对于大龄士官重使用轻管理,重教育轻帮助,关心士官实际困难不够;因我单位95%都是士官,所以造成单位大龄士官休假难、假期短;士官社会保险制度、住房保障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组织适龄青年军地联欢时,往往忽视了大龄士官群体;当士官与对象出现问题时,心理疏导和思想帮助跟不上趟等。
二、危害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士官婚恋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事关士官本人成长进步,也关系到部队全面建设。只有见微知著,正确认清其潜藏危害,才有利于改进工作,从而趋利避害。
一是心理压力增大,影响士官身心健康。大多数士官为找不到对象而恐慌,为对象不合适而烦恼,为沟通不方便而惆怅,为交流有代沟而困惑,为失恋而伤感,为分手而痛心,为父母、亲朋的意见而犹豫不决,为婚后婆媳关系是否融洽、妯娌关系是否和睦、尤其是夫妻关系是否和谐等问题表示担忧等。大龄士官普遍有着来自父母和自身的压力,存在着担心、焦虑、压抑等“亚健康”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士官身心健康。
二工作热情不够,制约战斗力的提高。个别大龄士官由于考虑个人问题较多,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参加连队训练是偷懒又取巧,参加大型劳动是出工不出力,参加各种教育是左耳进右耳出。思想没有冲劲,工作缺乏干劲,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个别士官失恋后甚至一蹶不振,状态低迷,得过且过,自暴自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三是违规违纪增多,部队管理存在隐患。思想长草,行为抛锚。一时疏忽,铸成大错。个别大龄士官违规在驻地找对象,偷改女方户口欺骗组织;有的违反规定使用手机;有的在杂志上、广播台登交友信息;有的在驻地为女友找工作、租房子,频频请假外出“鹊桥会”,有的甚至不假外出、逾假不归等,给部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安全隐患。
四是牵扯领导精力,影响单位全面建设。大龄士官越来越多,找对象越发困难,各级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得不拿出一定时间和精力与其谈心交心,以帮助其早日找到对象。有的大龄士官处理个人上问题简单,与对象相处矛盾不断,需要领导或战友经常做其思想工作,忙着“救场子”;个别士官在婚恋上违规违纪,给自己前途写下不光彩一页,也给单位建设抹了黑。
三、对策建议
恋爱之路固然不会一帆风顺,更非一朝一夕可达,但我们仍然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一些思考,也帮助大龄士官找寻到幸福的方向,心无旁骛地投身到部队建设之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更加完善规章制度。建议对士官管理规定、士官休假制度、兵役制度等进行适当修改和完善,让士官休足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两次休假。允许士官对象来队。
军地合力搭建“鹊桥”。由部队计划生育部门及时与士官入伍所在地民政部门、武装部门、妇联等组织取得联系,利用春节、农历七月七等时机,定期将适龄青年情况互相通报对方,形成制度化、坚持经常化。部队与驻地搞适龄青年联谊活动时,也让大龄士官参与其中。同时,可借助军地媒体,广泛宣扬爱军精武未婚士官的先进事迹,宣扬支持士官建功军营的热心女青年事迹,营造浓厚的爱军拥军、爱民护民氛围。
关键词:农村青年,大龄未婚男性,婚姻焦虑
婚姻是人类的基本社会制度, 中国是一个拥有普婚文化的国家, 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 “每个人都应该结婚”成为社会主流观点。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 有一种焦虑也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中国式婚姻焦虑。丁金宏在《梯度模式:“婚姻剩余”的焦虑》一文中指出:当代中国的婚姻焦虑, 主要是社会转型导致价值多元、道德失范, 进而引起形形色色的主观焦虑……,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 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制造了婚姻市场的匹配失衡, 客观上恶化了婚姻的社会交换环境, 促成或加剧了婚姻焦虑, 这样的焦虑可以说是一种客观焦虑。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大龄未婚男性成为一个最不容忽视的群体, 他们处于婚姻市场中的边缘地位且常态存在, 难以在初婚市场上实现适时婚配, 也就直接造成了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焦虑。那么究竟造成他们婚姻焦虑的原因是什么?笔者选取河北省东南部的Z镇进行调查, 一方面, 该镇是笔者长期生活的地方, 笔者对该镇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熟悉, 便于开展调查研究;另一方面, 该镇地处冀东南平原地带, 民风淳朴, 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业社区, 力争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
一、个体层面的原因
婚姻市场理论认为, 个人的特征和资源拥有状况决定着其在婚姻市场中的地位和择偶标准的高低, 从而决定着哪些人在婚姻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
表1对造成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姻焦虑个人层面的原因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它们分别是能力、职业收入、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自身条件、社会声誉等。就个人层面而言, 上述条件都是个人在婚姻市场中竞争的资本或筹码。“择偶梯度理论”认为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 也就是婚姻配对中的“男高女低”模式。另外, 在当前的婚姻传统下, 对于女性而言, 婚姻也是一种社会迁移和流动行为, 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女性来说, 婚姻也成为她们改变自身社会经济状况的主要机会, 她们更倾向于选择拥有较好职业和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男性, 而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男性往往更容易被婚姻市场所淘汰, 正是这种婚姻梯度诠释了当前农村的婚姻剩余及由此带来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焦虑。
除了以上客观原因之外, 个人的婚姻 (择偶) 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个人的婚姻 (择偶) 观念是指该地区的农村男性在选择配偶时的各种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及条件限制。受所在社区的婚姻习俗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农村男性在寻找配偶时往往会有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 对配偶有许多条件限制。就婚配范围来看, 通婚圈越大, 越有利于婚姻市场的供求平衡, 适婚青年男女就越容易找到婚配对象。在对该镇大龄未婚男性的访谈中, 笔者发现大部分的男性仍然存在不愿意入赘、希望就近找到成婚对象等观念, 这也缩小了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通婚圈, 使得在有限资源的婚姻市场中更加处于弱势地位。
二、家庭层面的原因
家庭层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等, 并且对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影响很大。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影响很大。一般而言, 条件越好, 成婚的几率就越大。通过表2可以看出, 造成大龄男性未婚的家庭原因主要包括经济贫困、由于兄弟多而造成的负担、住房条件差、父母健康状况等家庭经济条件“差”。从调查来看, 调查地“有新房、有汽车或者有买卖”是最起码的条件, 而这也正是最大的婚姻开支。调查对象杨某说:“现在谁家没房子那是绝对没有条件谈结婚的, 女方都要买楼, 要不就要买车, 这不是哪家都能承担得起的。”
家庭的社会地位、社会声誉对农村男性的婚姻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地位低、社会声誉低的家庭的男性成婚困难就越大。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 影响家庭地位和声誉的因素有很多, 调查发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成员的道德素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家庭的关系。
三、当地适婚女性比例失调
通过对该镇所有村子的初步统计, 留在当地的适婚男性共有132名, 适婚女性共有37名。此外, 笔者通过2012年春节前后一个月对韩姓红娘家的跟踪调查发现, 先后总共有16名男性上门请求帮忙找对象, 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只有1名女性, 且年龄较大。由此可见该镇婚姻市场中的男女资源严重不平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女性资源的匮乏呢?
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导致婚姻市场性别比失衡。在传统的农村社会生活中, 传统男性生育偏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正如被访者刘某所说:“当初就知道生个小子 (儿子) 是好事, 脸上有光彩。刚出生的时候带着俺这小子回娘家总是觉得特别风光, 没想到现在可犯了愁, 娶不着媳妇, 还不如生个闺女。”二是适婚女性流失。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为广大的农村女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她们不仅通过求学、外出务工等途径走出农村社会, 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获得了婚姻自主的经济基础, 而且接受到了新的婚恋文化及观念, 更加独立自主的追求自己的婚姻梦想和幸福。正如韩姓红娘所言:“小姑娘们出去了就不想回来, 就拿俺们村来说, 差不多到了结婚年龄的小姑娘都在外边搞对象, 哪怕是一个中专生。小伙子们普遍学历比小姑娘们低, 就只能在村里找。”
四、婚姻支付成本高
有些社会学家将结婚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支付统称为婚姻支付, 就像在真正的市场上一样, 人们或付钱取物、或以物易物, 虽然有人出于无奈, 但许多人确实心甘情愿, 视为天经地义。婚姻支付也可以称之为婚姻的成本, 不同地区的婚姻习俗也就演化出高低不等的婚姻支付。在当地, 支付高额的婚姻花费往往成为许多家庭和个人的负担, 当地韩姓媒人向笔者介绍了完整的一套婚姻过程需要的婚姻支付。
要想结婚, 男方必须要承担43, 400元的婚姻成本, 当然这只是一次性能够成功的成本。在笔者访谈的村民中, 仅仅为寻找婚配对象花费最高的已经达到20, 000元, 最少的也有8, 000元, 结婚本来是结成新的家庭, 创造新的生活, 但因为婚姻支付造成了家庭及个人的新的负担和贫困, 使得未婚男性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 因此婚姻对有些男性家庭意味着“超前消费”。被访者陈某说道:“这些钱花了也可惜, 可是不花钱就娶不到媳妇啊, 总不能打光棍吧。家里为了给我找媳妇, 真是花了不少钱, 有时候想想, 这不是娶媳妇, 这是拿钱换媳妇。”
五、传统村落文化辐射影响
农民生活在“村落”环境中, 村落中的一套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被称为“村落文化”。所谓的村落文化是相对于都市文化而言的, 它指的是以信息共有为其主要特征的一小群人所拥有的文化 (包括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 。李银河认为村落中的人们有相互竞争的倾向, 也有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趋同的压力。这种现象被称为“从众行为”。村落文化是一个造就从众行为的典型环境。正如被访者陈某所言:“村子里没什么可比的, 就比谁家盖的房子好, 谁家媳妇长得好, 要是找一个长得不好的媳妇, 在同伴面前也不好意思……可是别人都结婚了, 自己还没结婚, 也觉得有压力了, 自己也是着急啊。”处在农村环境中的人, 都愿意遵守这种规范, 都不想成为“另类”。因此, 在结婚问题上, 大龄未婚男性似乎有一种“身不由己”的焦虑。
综上所述, 造成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姻焦虑的直接原因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婚配对象,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需要从个人、家庭、婚姻市场以及当地村落文化中探寻。
参考文献
[1] .李梅.转型期中国式婚姻焦虑[J].探索与争鸣, 2013
[2] .丁金宏.梯度模式:“婚姻剩余”的焦虑[J].探索与争鸣, 2013
[3] .何生海.婚姻地域挤压的社会学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4] .刘利鸽, 靳小怡.社会网络视角下中国农村成年男性初婚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 2012
[5] .姜全保, 李树茁.女性缺失与社会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