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的作文
熟知规律,你便改造你的人生,甚至世界。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无论是古老的中国还是古希腊,乃至世界,这时人类都时时刻刻与天作较量。无论是种植还是修建基础设施,无不看天做事,令人类寸步难行。于是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努力地探索世界的奥秘―规律。中国古人划分二十四时节气便是最好的明证,人们根据气候的变化规律来做出适当调整来适应大自然,使文明得以延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探知更加深入,而世界的规律变得清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达尔文通过探索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孟德尔发现了生物的遗传定律……他们无不根据规律而发现了世界的“密秘”,从而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发现规律,熟悉规律,引领你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实现个人价值。
规律既是人类发展的生命源泉,又是将人类带领黑暗的恶魔之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探索物质规律也随之浮现。人们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来发展自己,提高水平,其本初的目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有“心怀鬼胎”的人却一意孤行,无视规律的存在,违背规律来取得自己的享乐,如同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以GDP的指标来论英雄。显然是错误的做法,以致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引起短缺的一系列问题。这启示我们,应当遵重规律,把握做规律,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这样规律才能被我们合理运,给予我们光明的前景。
所以, 我们需要放胆写作, 放开一切负担, 写自己的生活, 写自己感受深切的人和事, 写自己的“心”。写啊, 写啊, 写啊!写到感觉像在飞的时候, “心”就“灵”了, 下笔就“如有神”了, 文章就有了生气和活力, 甚至, 有了“神韵”!
德国大诗人歌德有诗云:“在限制中方能显示身手, 只有规律能给我们自由。”作文又总是有限制的———老师的命题、我们自己的生活局限、篇幅、时间, 等等。可是, 就像体育比赛, 限制正是显示我们身手的条件。作文, 也需要限制。在限制的范围内, 我们“逼迫”自己想啊想, 把自己的积累“逼”出来, 把自己的才华“逼”出来。
这就需要掌握作文的“规律”。掌握规律, 才能自由抒写。看似矛盾, 可是, 好多同学就是在没有学会基本的规律时, 就“自由”写作, 那就变成“乱写”啦!胡编乱造, 道理浅薄, 文体杂糅, 等等, 都是不顾作文自身的规律, 随意地“起飞”;结果, 当然是“飞”得越高, 跌得越重!
所以, 我们必须注意一些基本常识———
“文体”要分明, 写记叙文、写人写事要有“情节”, 要有叙述, 更要注意描写……
要写自己真实、深切的感受, 不精不诚, 怎能动人?!
“结构”要有坚实的基础, 然后, 再开放、灵动……
一、作文教学要有计划性
老师所设计的作文教学计划既要贴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适应于各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老师所制定的计划要确保学生作文容易跟上教学计划,融入教学计划。老师要是没有设计一个完善的,系统的写作教学计划,学生就没有一个提高作文能力的渐进梯度。因此我们老师在制定作文教学计划必须遵循“先易再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全面”的循序渐进的规律。
老师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要依据作文的个人化性质特征,即合乎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都因人而异,富于个性和创造性,切忌呆板、僵化、教条操作。老师要在实施作文教学计划的环节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来完善作文教学计划。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校应当开展多形式教学经验探讨与交流,组织老师参加提高专业能力的培训。提高老师自身的教学水平。老师也可以组成作文小组形式经常探讨与交流,或者共同设计作文教学计划,一定比一个人设计的作文教学计划要完善得多。理论上讲就是学生得到多个老师的教导,老师也能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后,学生得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写作兴趣
在教学计划的前期,老师要多布置命题具体而细微的小作文,字数要求一定要低,让学生敢写,能写,心里没有写作负担,自然就写的得心应手。例如:每日天气观察;每日笑话;今天的?摇?摇?摇餐;我今天最?摇?摇?摇(开心,沮丧,紧张等)的一刻等等。老师要多做表扬鼓励,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
布置作文题目不能随意随机,在教学计划中,老师布置的命题要健康向上,角度新颖;多提倡真,善,美;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假,丑,恶。新颖的事物的特征会给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产生巨大的思考激发,高度提高了他们对作文命题的注意力,充分引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例如:我的坏脾气;看见老人摔倒后;招财猫的故事等等。老师也可以做出多个命题,由学生投票决定作文命题,老师命全题或命半题,另半题由学生自己填写,也可以完全由学生命题,还可以先由学生以某人某事为原型进行创作,构思成故事、人物特写、小说、电视剧本等文章后再命题或由集体讨论命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热忱,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把老师为主的讲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勤奋精神
安排学生作文教学计划要着重安排学生勤思多练,不能违背前人总结出来的写作学习经验规律。古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量变的积累就会引起质变,要求学生写日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实践证明在对学生日记不做字数要求,尊重学生隐私不检查日记内容的前提下,我的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够自觉养成长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有益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勤奋精神。
四、在大量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强化仿写训练
老师要适当推荐一些合时合适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更要带领学生对所推荐作品进行分析,学习,有效的读写分析训练能加强学生们的写作规则理解与吸收,通过写作读后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教学计划里安排课外文学作品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实践证明,这样长期坚持下来,不仅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得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迅速提高。
模仿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既是人类的先天性本能,又是后天学习提高的有效的必要的手段之一,离开模仿,没有人能够登上各种能力的高峰,人类就没有进步,毕竟天生奇才的超人千百年难得一见。我们老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们的写作模仿,写作模仿是学生乃至所有人写作能力提高的必经步骤。在教学计划中老师要把握好这个环节,合理有序的安排学生“抄袭”文章,通过“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各种模仿方法引导好学生的能力转化过程,学生的创作能力才能明显得到提高。
五、妥善处理作文教学规律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现实社会里中考与高考,教育制度,乃至老师个人的利益往往与所设计作文教学计划有矛盾之处,我们老师要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把握好分寸,尽到老师的神圣职责。
自然界中处处都有能量的转化与传递,但总量不变。这就关系到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这个定律是英国的焦耳最先发现的。1840年的一天,焦耳注意到一个现象:金属线通电后会发热。他决心弄清电与热的关系,设计了一个实验:在玻璃管中装满水,并放入一个温度计,测量温度后,将通电的金属线放入水中,金属线变得非常热,水的温度也升高了。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能转化为了热能。通过无数个实验证明,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但能量的总值不变。
能量转换时时发生在我们身旁,灯泡通电后会发热,那是电能转化为热能;电灯变亮,是电能转化为光能;汽车开动时燃料燃烧,汽油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机械能;电扇转动时,电能变成了机械能……真是不胜枚举。
我父亲母亲都在萧山发电厂工作,而父亲还是发电厂的锅炉专家呢!烧的是煤,发出来的是电,这不是一个能量转换吗?那它是怎么实现的呢?它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我的心里充满着无数个好奇与疑问。于是我专访了专业人士——父亲。父亲花了极大的时间与精力讲述了由煤到电的复杂过程,还给我看了一些书,我大致总结如下:燃料在锅炉中燃烧放出热能,并将热能转给水,藉以产生一定的压力与温度的蒸汽,通过管道将蒸汽引入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是一个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进而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在能量的转化中,好大一部分能量在过程中损失了(中型的火力发电厂发电效率为40%多),但能量的总值是不变的。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在形形式式的自然现象中,只要有能量转换,就一定服从能量守恒的规律;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各种自然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的重要武器,从原始人钻木取火到水能利用,从太阳能到核能的利用。
素有“冠状病毒之父”之称的台湾学者赖明诏表示,大部分的病毒,都是由动物传给人类,例如艾滋病毒是从猴子身上跳到人类的身上,依波拉病毒也是相同,唯独天花病毒,只有人类身上才有。其他病毒从动物身上传给人类后,经过基因突变,人类便受到感染,且极难治愈,造成很高的死亡率。
其实病毒比病毒学家还聪明,他指出,因为病毒在动物身上,人若不和动物接触自然没事,但因为人口太多,与动物接触频繁后,病毒自然会产生突变能力,适应不同环境,感染人类后继续繁殖,引起重大疾病,再经由人与人接触再彼此传染,最后引发大流行。
我相信这么长时间你还是在等待。就算你知道他们再也不会回来这个地方。你还是没有放弃一颗等待的心。
那是因为在你的灵魂深处在你的脑海中你一直都坚信着他们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哪怕没有任何诺言和承诺,哪怕一直以来都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但是很多时候我也是会害怕这样的事情会发生的。用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出人的意料之外的`。不被人控制的东西总是有一种从外耳道内的不安全感。
火车很多天灾人祸都是人没有办法去避免的。或者说,面对着那些灾难,我们也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
在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要对他自然有着畏惧的感觉的。那种敬畏感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不经过人工的加工,他们不会消灭,也不会再加产生。
如果说这些套话还只是因为学生语言贫乏,那么有一些就是“谎言”了:写妈妈辛苦,必然“满头白发”,于是他们的妈妈30多岁就“被白发苍苍”;写老师,必然鞠躬尽瘁,于是很多老师就“被带病”给他们上课。
真正会写作的学生,能从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中发现有趣的人生。练笔,作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形式,它与单元作文训练不同,它能让学生写作没有任何负担,不需要华丽的措辞、严密的结构,不受字数的限制,不受体裁的限制。它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借物喻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
如何从平时的练笔入手,打破作文的“规律”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1. 体验生活,打破选材局限
教师教学生作文,都有写作的“规律”,并习惯于在作文中加入主观臆想,编作文。也许学生还未学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已掌握了如何“虚构”。要打破这种局面,就要指导孩子从生活中取材。
从接到这个班,从第一篇习作《有意义的一天》,我看到了学生所写的“没有意义的一天”。我们总让学生写“有意义的事”,而学生的平淡无奇的生活,使他们不得不在写作中“天花乱坠、谎言连篇”。我想,既然学生都觉得自己的每一天都没有意义,我就将作文改为“没有意义的一天”。结果很有意思:有些学生把一天的琐事描述了一遍,虽然无趣,但他们发现了这就是“日子”和“岁月”;有的学生却开始观察起自己的一天,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凡。这次的打破“规律”,学生的写作兴趣反而提高了,开始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生活中的点滴。
2. 体验自由,打破题材局限
作文是精神的活动。学生不是机器,不需要按标准复制产品。学生只是学生,他们不需要变成政治家,对国家前途命运高谈阔论;他们不需要变成历史学家,遍寻上下五千年中历史英雄;他们不是政府官员,不需要总是谈论怎样治理国家,怎样让社会发展繁荣。他们只是一群稚嫩孩子,只是还在上小学的学生。
学生有兴趣选择不同文体作练笔尝试,只要愿意,就可以选择任何文体去练笔。教师要有信心、有耐心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允许他们失败。
在班级中,有一位学生爱上了小说,自己也尝试写小说。她创作的小说里,连续出现了七八次“连载”,写到后来,她发现不知道如何写下去了,也不懂得如何收场,十分沮丧。她失败了吗?没有。在这次练笔中,她有了创作小说的体验,她的叙述和描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她能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如果你让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她还会喊难吗?
3. 体验成功,打破评价局限
写作是创作,写作教学也得有创新。我们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不时应给一些学生作文满分。为什么呢?学生写作不过是一次作业,一次训练。学生作文永远不可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得到满分:一处标点错误,一句话表达别扭,一个词语使用不当,甚至书写不太漂亮,这都是常有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这个作业当成是比赛作文,或者当成是经典范文。打满分是对学生的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我们为什么不能将85分当作了不起的高分呢?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当在课改的大背景下作一定的反思,也是时候改变一下传统的做法和习惯了。
参考文献
[1]李葵.浅说理想的作文教育[J].中学语文,2015,(1):34-37.
【关键词】中学作文;命题;选材;立意;心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这不仅因为作文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且因为学生的作文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只有在学生的作文过程中,使他们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加上合乎规律的训练,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一、命题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命题要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作文的体裁、内容、要求确定的情况下,命题的角度要新,“改进作文命题,把题目出到学生的心坎上。这既是激发兴趣的需要,也是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的需要”。例如指导初一学生写记叙文,对那些学生在小学就写过的题目如《记一件小事》、《我最熟悉的一个人》等,不妨换换角度,将作文题目变得灵活一些。
请看下面一组题目:
一次没有把握住的机会
那天我玩得好开心
妈妈总是被蒙在鼓里
从研究学生心理的角度说,这些题目有两个特点:一是命题角度新,新异的事物会给学生强烈的刺激,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引发兴趣;二是这些题目把作文与孩子们往日的生活沟通起来,把积淀在孩子们心底的记忆复活了。由于题目出得活,心理指向明确,因而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写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二)命题作文的命题宜窄不宜宽,易于激活想象和联想
窄题面窄、适应性较差,但触发性、针对性较强;宽题面宽,适应性较强,大家都能作,但触发性、针对性不强,因此,作文题目要具体而细微,生动而活泼,命题越具体,就越容易激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这一类的作文,可以采用半命题的方式,即在作文题目中留出恰当的空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填空成为完整的题目。例如:那一次因为___使我感到( )(在横线上填上某件事情,在括号中填上产生某种心理感受、心理活动的词,如沮丧、紧张、关键、委屈、高兴等)。没有填充之前,题目比较宽泛,而填充后就变窄了,变得适合于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了。在一次心理描写的片断练习中,笔者的测试表明,聪明的学生很快就写出了《比赛我班输了——沮丧》、《课代表误解了我——委屈》等十多个具体而生动的题目。这类题目有明确的写作对象,使学生“联想到自己头脑中的很多表象,甚至做到情景再现,想象和联想活跃起来,写作材料自然不愁了”。
(三)采用提示语,启发学生的动情点
所谓提示语,就是为作文题目加上一段提示性的话。这段话应该含而不露,恰到好处,富于启发性;它应该起到唤起回忆、引发联想、触动情感、启迪思维、开拓思路的作用。总之,精彩的提示语可以看作是对作文命题的延伸,或者是作文指导的浓缩。例如:说谎者往往由于说谎而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我们不应该说谎。但是,所有的谎言都是虚伪卑劣和应受到惩罚的吗?在时刻不忘诚实美德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在某些情况下,善意的谎言也很美。那么就请以《一个美丽的谎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这样的命题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想象力的激发,有利于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二、选材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相关律的运用
所谓相关联想,即和自己要写的内容相比,有哪些相关材料。相关,是指所联想的事物与原事物之间有从属、因果关系,或在时间、空间上有所关联。笔者曾用录音机录下清晨里的各种声音:鸡叫、猪叫、牛叫、羊叫、狗叫……开门声、拖拉机声……作文课上把这些声音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仔细分辨,做出判断,然后作文《乡村里的拂晓》。这则教例,就是利用相关联想的规律,不仅使学生以各种声音联想到特定的环境、场面,想到与声音有关的各种人物活动,同时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学生感到有话可说的同时,他的兴趣、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
(二)相对律的运用
所谓相对联想,即和自己要写的材料相比,有哪些相对的材料。相对,是指两事物间有对比或对立关系存在。例如同是写夕阳,李商隐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叶帅却是“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一反李商隐的伤感情怀,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这就是相对律的运用。
笔者曾拟题《知足者常乐》,班上有位同学却改写为《“贪得无厌”者常乐》。该生认为“知足者常乐”并非绝对正确,它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在物质生活方面知足常乐,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意义,而在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知足常乐就欠妥当。
三、立意方面的心理问题
所谓立意,即确定文章的中心。它是作者在对材料反复认识的基础上,对其反映的本质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一难点,就要把立意的心理过程把握住。
笔者曾给学生一则关于某省城选美比赛的材料,请同学们看后拟题并叙述评价“佳丽”在“双美”比赛中的不足,然后再启发学生概括这些“佳丽”的共同本质特征。
学生看后拟题如下:《美中不足》、《民族素质与民族兴衰》等等。学生经过对材料认真地分析后,综合地抽象、概括,认识到:题目《美中不足》是个成语,“美”字紧扣“双美比赛”,“不足”则是对“佳丽”们缺少内在的美而感到遗憾,并提出批评。贴切自然,观点鲜明,态度中肯,但又不是一览无余。“美”到底是指“双美比赛”还是指佳丽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美,还是指其他什么?这当中有许多思考的空间。
立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如果了解了立意的心理规律,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和训练,那么立意能力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由此可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是值得重视、值得研究、值得探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合乎规律的训练,写出像样的文章来。
我在一棵树上发现了一只正在脱壳的金蝉。它已经完成了脱壳过程的三分之二,身体的大部分已经从旧的躯壳剥离,黏连着的部分在努力地慢慢往外褪,翅膀抖动着,似乎准备要飞向天空。
而在另一棵树上,也有一只蝉,一只绿蝉。但它还只脱了一点壳,还不到三分之一。正当我打算好好观察这只蝉完整的脱壳过程,等候它飞天一刻的美丽时,发现绿蝉的旁边有一只蚂蚁侦察兵。蚂蚁已经发现绿蝉,它知道绿蝉这个时候是动弹不得的,于是赶紧发出召集——伙伴们快来!这里有一只落单的蝉在脱壳!——我想,这只绿蝉活不久了。
在自然界里,所有的生物都有生物的规律,生命充满了偶然性。任何生物都要努力的生存下去,而那些能力差的,运气不好的,就要被淘汰。这是大自然的规律,这也是人类能成为地球主宰的原因。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更会想办法改进一切,于是身体在远古时期就为了适应生存而进化,进化的身体为改善生活创造了很多东西,在漫长的实践中,人类的头脑越来越发达,也越来越有智慧,从而创造出更多先进的东西。
早几年前,肯德基的速成鸡事件,那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一只鸡几个星期就能长成,而且还是“六臂四腿”的超级鸡呢!这无疑违背了鸡的生长规律。它获得的只是比一只鸡身上获得的更多——鸡成长速度更快,换言之,也就是供货速度更快,但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呢?肯德基的食客锐减,销售“断崖”式下跌,名誉大打折扣。
我相信,在经历过这起事件后,一定有人减少去肯德基的次数或是根本不去。这种情况带来的危害,比它所得到的利益不知大了多少。
这是反面的例子,而正面的例子也有许多。
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课文《百年树人》吗?种树人定期的适当为树苗浇水,为的就是让小树苗能更实在更稳当的扎根土壤。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种树人为了让树苗早日成材,便每天殷勤的给小树苗加大浇水量,那将会发生什么呢?其一,由于过于频繁的浇水,小树苗加水过多,从而将浸泡坏根而死。其二,小树苗长得很好,但在某一天刮大风下大雨,小树苗被连根拔起,不久便死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种树人的浇水方式是多么的明智啊!
其实,不只是生物的生长,学习也是如此。
我们每天要背很多东西,如单词、文言文、古诗词等等。我发现,当我只是为了去组长那过关时,我可以很快速的把单词记住,但到了第二天听写时,我又不得不再去背一遍单词,而且还不能保证听写一百分。但是,如果有过很多遍的记忆,就不一样了。期末考试前,语文的文言文已经不知背了多少遍,这样自然就会很熟悉,考试时遇到默写题就一挥而就了。
例春天到了,七(2)班组织同学到人民公园春游,张明、王丽、李华三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走散了,同学们已经到了中心广场,而他们仍在牡丹园赏花,他们对着景区示意图(如图1)在电话中告诉老师他们的位置.
张明:我这里的坐标是(300,300).
王丽:我这里的坐标是(200,300).
李华:我在你们东北方向约420 m处.
实际上,他们所说的位置都是正确的.你知道张明和王丽同学是如何在景区示意图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吗?你理解李华同学所说的“东北方向约420 m处”吗?
用他们的方法,你能描述公园内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分析:]我们根据景区示意图中的标尺,可以确定张明和王丽同学建立的相应坐标系,同时可以确定公园内其他景点的坐标.张明和王丽同学建立的坐标系分别如图2和图3.
从图2和图3中我们可以发现,坐标系向右平移100个单位长度,坐标系内各点的横坐标都减少100,纵坐标不变.这相当于坐标系不动,坐标系内的各点都向左平移100个单位长度.
公园内其他景点的坐标我们已在图中标出,只要根据坐标正确描述位置即可.
李华是用方位角和距离来描述的,“东北方向约420 m处”即在中心广场的北偏东45°方向,到中心广场的距离约为420 m.
思考:除了用他们的方法,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描述公园内景点的位置吗?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在坐标平面内,点不动,将坐标系向右(或向左)平移a(a ≥ 0)个单位长度,就相当于坐标系不动,将点向左(或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点(x,y)的对应点的坐标为(x-a,y)(或(x+a,y)).如果点不动,将坐标系向上(或向下)平移b(b ≥ 0)个单位长度,就相当于坐标系不动,将点向下(或向上)平移b个单位长度,点(x,y)的对应点的坐标为(x,y-b)(或(x,y+b)).
最近教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找规律》这部分内容。在批改这部分作业时, 笔者发现学生错误很多, 深究其原因发现大多数错误来自于列出的算式有问题, 那么算式的问题又来自哪里?通过调查学生的解题过程以及解题方法, 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选择的策略没有针对性。
教学过程
(展示部分学生的错误作业)
题目:小芳、小冬、小丽、小强四个人站一排参加演唱活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这些同学做得对吗?
生:不对。
师:哪里不对?
生:他们所画的图不对。
师:应该怎么思考?
生:应该把所有的情况排列出来, 先用1、2、3、4分别来表示小芳、小冬、小丽、小强。这样便可以将四个数进行排列:
这样不难发现一共有24种 (4×6=24) 可能的情况。
师:咦, 同学们, 为什么这一题不采用刚才那位同学的“连线法”呢?
生:因为连线只能连接两个点, 这里有四个数字。
师:厉害, 一语中的。看来不同的题目, 选择策略是有讲究的。何时用“连线法”, 何时用“排列法”, 需要视情况而定。
师:那么什么时候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什么时候可以用“排列”的方法?大家想想看。
生:当题目反映两者之间关系的时候, 采用连线的方法, 而当题目反映两个以上也就是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时, 往往采用排列的方法。
……
教后思考
一、作业应该显示出学生的思维过程
对于找规律这一单元, “找”字贯穿单元的始终,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学生的作业来看, 学生所采用的策略教师看不到。笔者认为, 让学生把思考的策略写下来,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从而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策略的选用应具有针对性
找规律, 关键是“找”, 而找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这样一来, 选择合适的策略就成为找规律的前提条件, 不同的题目所采用的解题策略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既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找”上, 还要在找出的规律的基础上能够给题目归类, 不同的题目, 其解题策略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需要不断反思
而有的人,他用小刀把十字架一点一点的割掉。他走在所有人的前方。当他感到累时,他就用着个方法。一点一点的把十字架割的越来越小。
当他走到悬崖边时,离他的目标还剩下最后一步时,他看到,其他人都把十字架搭在悬崖的上方,顺利的过桥了。他因为把十字架割了太多,他无法过悬崖。他只能悔恨,他只能埋怨自己。
近今天来的经历,使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成语:人生无常,你不知道明天会遇上什么事,不知道命运什么时候会垂青于你,不知道自己的归宿是什么样子。
即使你耕耘了,奋斗了,争取了,但不属于你的终究不属于你,你的所有努力往往显得那么苍白,一切好像都是徒劳。
有的时候,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其实这一切都没有什么,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轨迹,你要改变现状,往往是自不量力,只有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寻找其中的规律,按照其运行规律办事,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而在质疑声中, 又有几种打着中国传统教育招牌的“爸妈式教育”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以“狼爸”“虎妈”为代表, 他们以严厉甚至苛刻的教育方式培养子女, 使子女严格遵循他们的教育理想“成才”。“狼爸”萧百佑用“打”的教育方式, 将四个子女相继送入北京大学;“虎妈”蔡美儿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 要求孩子沿着她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让女儿顺利成为常春藤盟校的学生。“狼爸”“虎妈”在子女教育方式上的成功, 让众人有艳羡也有非议, 其实他们最大的成功莫过于认准了中国式教育下的成功标准———学生的优秀与否看分数, 家长教育方式的成功与否看子女读什么大学。
“虎妈”蔡美儿在接受采访时, 一言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尴尬现实:“小女儿露露有次没做考试加分题, 我告诉她家教良好的孩子都应该做加分题, 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分数将优秀和平庸区别开来。”
与严厉苛刻的“爸妈式教育”不同的另一种别具中国特色的“哄宠式教育”也在潜滋暗长。随着目前中国“4+2+1”家庭模式成为普遍现象, 长辈对孩子的疼爱和哄宠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孩子成为了一个家庭的核心, 家庭的日常生活都在围绕着孩子运转, 孩子的蛮横与自私、骄傲与任性等不良性格会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难题。这种“哄宠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 势必在将来成为整个社会和教育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种种教育方式, 孰优孰劣?在教育方式对比的背后, 是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究。
潘懋元教授认为:“在诸多教育规律中, 有两条规律是最基本的, 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 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简称教育外部规律;一条是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 称为教育的内部关系基本规律, 简称教育的内部基本规律。”教育的外部规律要求教育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教育的内部规律要求教育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教育外部规律制约着教育内部规律的作用, 教育的外部规律只能通过内部规律来实现。所以说, 学生的成长规律, 就是最好的教育规律。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在上课一开始,我列出几个乘法算式,让学生复习一下乘法的相关知识点:
2×6=12 20×6=120 200×6=1200
复习完后,我们将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共经历了四步:观察算式、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总结规律,然后我们利用这四步继续学习商不变的规律。
一、唯美情境,自信起航
今天我们先学习一道口算题:4÷2=?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在这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课件展示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发生变化,商会变吗?在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同学猜商会变化,有的同学猜商不会变化,那究竟怎样呢?我们一起验证一下,课件出示以下几组除法:
4÷2= 8÷4= 12÷6= 24÷12= 36÷12=
观察这组算式,被除数和除数发生变化,商有的会变,有的不会变。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思考这几道算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为什么没有变呢?
二、美妙体验,自信成长
1.观察算式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找学生说一下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此时要发挥引导作用,如按什么顺序观察,是从上往下观察还是从下往上观察?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教师要加以鼓励和赞许。将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其中一名学生负责将成员讨论算式的变化过程以及总结发现的规律填写在记录单上,其他学生则共同讨论算式的变化过程与规律。
2.汇报
讨论时间过后,找学生上台给大家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包括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的,最好能结合具体的算式进行讲解。
如学生1上台汇报:我们小组是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的,第2个算式和第1个算式相比,被除数4乘2变成8,除数2也乘2变成4,商不变。第3个算式和第1个算式相比,被除数4乘3变成12,除数2也乘3变成6,商不变。第4个算式和第1个算式相比,被除数乘6变成24,除数也乘6变成12,商还是不变。我们小组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学生2也上台汇报:我同意你们组的发现,我们组是从下往上观察的,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相比,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2商不变;第2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相比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3,商不变;第1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相比,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6,商不变。我们组的发现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在每位学生上台汇报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或奖励。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大屏幕我们可以看到,从上往下观察,和第1个算式相比,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2、乘3、乘6,商不变,得出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从下往上观察,和第4个算式相比,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2、除以3或者除以6,商也不变,得出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那么学生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3会回答: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0除外,并且帮助学生验证。
师: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要0除外吗?
3.举例验证
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学生可以在练习本上任意写几个算式,验证猜想,并展示验证结果。
4.总结规律
最后是总结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验证过程,并总结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教师总结道:“我们经历了观察算式、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总结规律这四步,最终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数学家也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总结出了商不变的规律。所以我们是走在数学家走过的道路上,并且有了自己收获,每位学生都值得表扬。”
三、美丽展示,自信分享
规律总结出来后,需要有一个应用的过程,在这个环节,可以利用PPT,让学生做练习题。
根据36÷12=3,你能快速判断下面的题目是正确的吗?
例1:(36×2)÷(12÷2)=3 ( )
学生答出答案后,教师要及时说明理由:同时乘或者同时除非常重要,并且被除数和除数要乘都乘,要除都除,不能一个乘一个除。
例2:(36×5)÷(12×10)=3 ( )
回答这道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次是同时乘的,为什么还是不对?并继续提出新题型,让学生继续思考。
例3:(36÷4)÷(12÷2)=3 ( )
例4:(36+10)÷(12+10)=3 ( )
通过上面几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运用这些新认识做检测题,巩固知识。
四、最美挑战,自信绽放(反思提升)
有一个故事。某地有一家大公司老板要去外地谈一件生意,让公司某员工买第二天下午的火车票,并让员工第二天早起交差需要准备一下。员工下午到达车站人太多了,排队排到晚上第二天的票已售完,于是空手而归把情况报告老板,老板非常生气,把他降职并大批一顿。那位员工觉得很委屈,冤枉。当即老板派出另一位员工抓紧时间买票,根本不可能的任务他却完成了。他是怎么完成的呢?那位员工到达车站情况和上一位员工所述一致,只有延后的车票。他当机立断去买了下午的飞机票,安排好飞机落点的酒店和打电话通知好了谈生意的生意伙伴新的时间和地点。假设我们是老板我们肯定很欣慰。假设我们是员工也必然心服口服。这件事中老板的话就是命令就是规矩,遵守规矩是必须的,但是第一位员工死皮的钉在规矩上,他就是规律的奴隶。而第二位员工在买不到火车票的情况下改买飞机票,安排好了一切变动。他既是规律的遵守者也是规矩的创新者,更成为老板的得意助手。
古有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这些家喻户晓深被人知的故事。他们做错了吗?可是他们成为了千古留名的英雄。他们做的对吗?可是并没有女子当兵挂帅的规矩。
这些故事从古到今,都在告诉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努力做一件事情,而不是被规矩的条条框框限制住。规矩是有限的,我们的思想智慧却可以无限发挥起来。我们有权利不断完善规矩的不足,没有权利阻止人类无限的智慧。
那么规矩和思维又该怎么衡量呢?我感觉我们应该运用自己的脑袋,不断去有新的想法去改变一些旧方法,去双赢,去让一题有三解。当然我们也不能私自坏了规矩,去讨论,去沟通去改变。只有改变才能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加完美,这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去做规矩的遵守者,但别沦为规律的奴隶。
中国大学网研究生考试:考研作文的读者是阅卷考官,因此充分掌握考官的阅读和评分心理是我们制胜的一大法宝。那么,阅卷考官在评分过程中都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
首先,我们应该做的是将心比心,把自己设想成为阅卷考官。试想你在连续几天的时间里要面对成千上万份水平参差不齐的英语作文,每天以超过8小时工作量阅读这些中式英文,每篇200字左右的文章必须在1-3分钟之内作出评判,这是何等艰苦的工作!如果我们在平时试着拿一些优秀的考研作文,以较为悠闲的心态来阅读,大部分人在读完10篇以上后都感到困乏厌倦。优秀作文的效应尚如此,那么更不用说考官在高度紧张、工作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每天读几百篇水平各异的中式英语文章的痛苦。另外,我们还可以设想花一天的时间来阅读外国人写的不伦不类的中文文章,其中辛苦也是可见一斑。总而言之,作为考生,我们要理解考官的工作量,尽量以各种办法来取悦考官,赢得他们的好感。
具体的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卷面整洁:考官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判断出你的文章质量,那么第一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引起第一印象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卷面情况。如果你的字体娟秀,卷面整洁,那么考官看到文章就会眼睛一亮,觉得很舒服。因此,他在阅读你文章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好心情,甚至还可能感激你,因此潜意识间就会给你一个较高的分。如果你的字体不好看,卷面也很凌乱,那么会引起考官的厌恶感,影响得分。
第一段的重要性:除了卷面以外,使考官产生第一印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文章的第一段。虽然第一段在全文中仅仅用于描述图画或者图表,并不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但是阅卷考官通常是在阅读完第一段之后就开始将文章的分数档归类。因此如果第一段写得好,考官在潜意识中预期后面两段应该保持与第一段相近的水准,即使考生犯了一些小错误,也能够得到考官的原谅。
文章的组织脉络:在第一印象之后,考官会迅速浏览你的文章,寻找那些符合评分标准高分要求的.要素。如果你的文章行文发展思路清晰、论证充分、论据充足,自然又大大减轻了考官的工作量,使得考官能够很快掌握你的作文水平。主要的段落,如二、三段都需要有较强的层次感,使人可以快速地抓住作者的思路,同时表现出作者的逻辑感和分析表达事物的能力。英文作文的行文脉络需要一系列细节的支撑,包括过渡句和过渡词、主题句和结论句、语句副词和逻辑联接词等,这些在下文中将有更详细的论述。
闪光词组和词汇:由于大部分中国学生的词汇量都处于一般水平,而且在写作中能够运用自如的词汇更加少,所以当考生在文章中使用几个精彩的词汇和词组,不仅能够为文章增色不少,更是能够吸引考官的眼球,取得高分。
几个考官容易忽略的要素:你选择什么样的论点;你的论据是否完美无缺;你的论证是否毫无漏洞;少量的拼写和标点错误。也就是说,考官在阅卷过程中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只能更加关注文章的形式而不是内容,这一点尤其值得引起考生的关注,在考试的时候把更多时间花在宏观框架的构思和把握上。关于标点和拼写错误,注意这里所说的是少量错误。如果考生犯下大面积的拼写和标点错误,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导致大幅度的扣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条件选用莱州东方海洋股份有限公司刺参育苗车间水泥育苗池两个,池规格为长(5m)×宽(2m)×高(1m)。东方海洋2hm 2(约30亩)刺参养殖池塘1个,刺参试验养殖点面积1 334m 2(约2亩),再使用隔离网分割成4部分,池塘底部采用瓦片造礁。
水质条件育苗车间用水为池塘水体,水温可人工控制;池塘养殖用水为抽取外海海水,日换水量为20%左右,水温周年变化范围为-1.2~32.0℃,盐度为26~31,pH为7.9~8.4,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池塘水深1.2~1.6m。
刺参苗种采用东方海洋限公司养殖的不同规格的刺参苗,选用规格有6种,体质量分别为<0.5g、0.5~1.0g、2~3g、5~10g、30~50g、100~200g等;越冬试验选用体质量为80~200g的刺参为试验对象。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将不同规格的刺参分别养殖。体质量<0.5g和0.5~1.0g两种规格分别放养于育苗车间内两个水泥育苗池;体质量为2~3g、5~10g、30~50g和100~200g等4种规格的刺参分别放养于池塘内设好的4个养殖区域内;越冬试验观察池塘内体质量为80~200g刺参的生命活动规律。
育苗车间内养殖的刺参每隔4d倒池1次,同时测量刺参体重,以此为依据计算投饲率;池塘内养殖的刺参,投放密度为:2~3g规格每平方米投放6只,5~10g规格每平方米投放4只,30~50g规格每平方米投放3只,100~200g规格每平方米投放2只。
1.2.2 试验方式
育苗车间内刺参苗每日早晚投喂2次煮熟的鼠尾藻粉,投饲率为刺参体重的1.8%~2.3%;池塘内刺参主要靠摄食池底底栖硅藻、有机碎屑、有益菌和腐烂的海藻等食物,在池底相同饵料密度条件下,其摄食量与活动轨迹长度成正比关系,所以池塘养殖刺参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生命活动规律以日均活动轨迹长度为标准设定。
由于池塘内刺参投苗密度较小,所以其活动轨迹较清晰。测量方式为:每天下午定时对试验测量对象进行拍照定位,第2天早再对其进行拍照定位,同时用软尺测量其夜间活动轨迹长度,下午再拍照定位,同时测量其白天活动轨迹。将4种规格的刺参各定位30只作为测量对象,然后计算其平均值,作为各规格刺参日均活动轨迹长度。
1.2.3 水温变化
育苗间内水温变化试验时间起始于4月20日,至5月6日结束。试验期间,车间内水温调节变化范围是根据体质量<0.5g和0.5~1.0g的刺参最佳生长水温(分别为23~27℃和19~23℃)而设定。水池水温测量方式为:每6h测量1次,取其平均值,即为当日平均水温。水温调控方式为:体质量<0.5g,育苗池水温由20℃以每2d升高1℃的速度逐渐升温至27℃(限于条件,27℃以上水温未做试验);0.5~1.0g,水温由17℃以每2d升高1℃的速度逐渐升温至25℃。
池塘水温变化试验时间起始于4月20日,至6月9日结束。池塘水温测量方式为:每日早中晚3次测量池塘内表层和底层水温,取其平均值。池塘内水温为自然水温,其变化范围为:由试验开始时11℃,至试验结束时达到27℃。试验水温变化范围是根据体质量为2~3g、5~10g、30~50g和100~200g等4种规格刺参的生长水温及休眠临界温度而设定,水温变化范围大于育苗车间内水温变化范围。
刺参越冬水温变化刺参越冬试验时间起始于12月1日,至翌年3月20日结束。池塘水温测量方式为:每日早中晚3次测量池塘内表层和底层水温,取其平均值。池塘内水温为自然水温,水温变化范围为:试验开始时水温由5℃逐渐降低至-1.2℃,至翌年3月20日试验观察结束时水温升高至6℃。
2 结果
2.1 不同规格刺参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生长观察
育苗车间内,体质量<0.5g和0.5~1.0g两种规格刺参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生命活动规律以投饵量为标准设定。试验期间,前者在水温逐渐升高过程中日均投饵量逐步增大,称重显示日均增重与日均投饵量有关,即水温处于25~27℃时摄食量最大,日增重也最大;后者在水温17~23℃时随着水温的升高其投饵量和日增重量逐步增大,当水温升高至25℃时摄食量减少,其投饵量和日增重逐步减少。
由于池塘内刺参主要靠摄食池底底栖硅藻、有机碎屑、有益菌和腐烂的海藻为食物,在池底相同饵料密度条件下,其摄食量与活动轨迹长度成正比关系,所以体质量为2~3g、5~10g、30~50g和100~200g等4种规格刺参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生命活动规律以日均活动轨迹长度为标准设定。不同水温段,它们的日均活动轨迹长度和生理生态变化均有变化(表1)。试验观察发现,体质量<30g的刺参未出现夏眠现象;30~50g的在水温达到23℃以上时逐渐出现停止活动和摄食现象,进入夏眠;100~200g的在22℃时即出现逐渐停止活动和摄食现象,进入夏眠而停止活动,基础代谢下降,身体缩小、变硬,消化道逐渐萎缩退化,直到水温逐渐降低至18~19℃时才复苏。试验测量发现整个夏眠期间,30~50g的减体质量58%,100~200g的减体质量45.6%。
2.2 刺参越冬观察
选择80~200g规格的刺参为试验观察对象,同样以刺参日均活动轨迹长度为标准反映其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生命活动规律。观察发现(表2),当池塘水温降低到5℃以下时,刺参日均活动轨迹随水温逐渐缩小;当降至1℃以下时,刺参逐渐停止活动,于瓦片下匍匐不动逐渐进入冬眠状态。直到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池塘水温升到4℃左右时才观察到刺参出来活动摄食。
3 讨论
本试验通过对体质量<0.5g、0.5~1.0g、2~3g、5~10g、30~50g和100~200g等6种规格刺参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日均投饵量及活动轨迹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体质量<0.5g和0.5~1.0g的刺参在不同水温段的摄食量变化,由此判断水温环境的变化对刺参生命活动规律的影响。根据体质量2~3g、5~10g、30~50g和100~200g等4种规格刺参在不同水温段日均活动轨迹的变化,判断水温环境的变化对刺参生命活动规律及生理特征的变化,得出不同规格刺参的临界温度。
袁秀堂等[1]研究认为,当水温升高达到一定范围后,刺参的摄食停止,即可判定进入夏眠状态。Yang等[4,5]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质量72.3~139.3g刺参夏眠临界温度为24.5~25.5℃,而28.9~40.7g的为25.5~30.5℃。本试验在池塘水温自然变化条件下,得出判断刺参夏眠的临界温度为:体质量30~50g的≥23℃,100~200g的≥22℃,其他规格的未发现有夏眠现象。以上试验是根据刺参摄食量的变化判断刺参是否进入夏眠状态,试验结果与Yang等[4,5]的实验结果略有不同。其可能的原因为:试验确定刺参的夏眠指标不同、不同试验间条件的差异及刺参的不同来源。
董云伟等[3]和李丹彤等[6]研究认为夏眠期间刺参会出现活动减少、体重减轻、内脏器官退化等现象;李润玲等[7]和李霞等[8]认为刺参进入夏眠后,消化道逐渐退化,整体变细、变短,各部分的界限也变得不明显。本试验观察发现进入夏眠的刺参基础代谢下降,身体缩小、变硬,消化道逐渐萎缩退化,并且随着水温的持续升高和夏眠的深入,消化道出现进一步的萎缩和退化现象。当水温降低至18~19℃时刺参逐渐复苏,夏眠结束,消化道的结构又逐渐恢复。
刘永宏等[2]研究发现,在60d的夏眠期,1龄参、2龄参、2~3龄参和3龄以上参分别减体质量52.8%、39.7%、45.5%和30.4%。本研究发现,整个夏眠期间,体质量30~50g刺参减体质量58%,100~200g减45.6%。刘永宏等[2]以刺参不同生长年龄段为标准设定试验,而本试验是以刺参不同体质量规格为标准设定试验。由于设定试验标准不同,所以试验结果略有区别。
董云伟等[3]和于明志等[9]认为当温度过低时,刺参会出现活动停止、生长停止、代谢下降等现象。本试验发现,当水温处于5℃以下时,刺参日均活动轨迹随水温降低而逐渐缩小,当降至1℃以下时,刺参逐渐停止活动,进入冬眠状态。当翌年水温升到4℃左右时才观察到刺参出来活动摄食。
夏眠和冬眠是刺参生长的重要阶段,但目前对休眠过程中行为、生理和分子机制尚缺乏深入了解,以后应在阐明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手段缩短休眠期,降低休眠期死亡率。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刺参温度生理生态学将成为水产养殖生物学领域重要的研究热点。随着新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的发展,深入持续的研究对于丰富刺参生物学、发展养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研究刺参休眠的临界温度及其休眠期间体特征的变化情况。试验在室内育苗车间和室外刺参养殖池塘同时进行,室内水温人工调控,池塘水温为自然水温,试验选择体质量为<0.5 g、0.51.0 g、23 g、510g、3050 g和100200 g等6种规格的刺参苗种作为试验对象;室内试验,通过人工控制水温,观察体质量为<0.5 g和0.51.0 g两种规格刺参的摄食情况;室外试验主要根据自然水温的变化,观察不同水温阶段体质量为23 g、510 g、3050 g、100200 g等4种规格刺参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变化。结果显示:体质量<10 g的刺参未进入夏眠,体质量>30 g的刺参当水温升到>22℃时,逐渐进入夏眠,冬季当水温降到<1℃时,刺参逐渐停止摄食,进入冬眠状态。
关键词:刺参,休眠,临界温度,体特征
参考文献
[1]袁秀堂,杨红生,陈慕雁,等.刺参夏眠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7,31(8):88-90.
[2]刘永宏,李馥馨,宋本祥,等.刺参夏眠习性研究I.夏眠生态特点的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1996,3(2):41-48.
[3]董云伟,董双林.刺参对温度适应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5):908-912.
[4]YANG H S,YUAN X T,ZHOU Y,et al.Effects of body sizeand water temperature on food consumption and growth in the sea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estivation[J].Aquaculture Research,2005,36:1085-1092.
[5]YANG HS,ZHOUY,ZHANG T,et al.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duringaestivation[J].J Exp Mar Boil Ecol,2006,330(2):505-510.
[6]李丹彤,常亚青,陈炜,等.獐子岛野生刺参体壁营养成分的分析[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6,21(3):278-282.
[7]李润玲,丁君,张玉勇,等.刺参夏眠期间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4):15-19.
[8]李霞,王霞.仿刺参在实验性夏眠过程中消化道和呼吸树的组织学变化[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7,22(2):82-85.
【规律的作文】推荐阅读:
一样的教学规律09-11
商的变化规律评课07-06
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09-17
语文阅读教学规律的探究10-29
语文古诗鉴赏的可循规律11-22
教给初中学生分段的规律12-01
《教幼儿找规律》的教案设计11-24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06-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设计07-05
积的变化规律加减乘除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