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端午节的初一作文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趣的端午节的初一作文(推荐17篇)

有趣的端午节的初一作文 篇1

一说起屈原,让我们想起了端午节,一提起端午节,我就会心血来潮,因为可以吃到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粽子,想想真是美妙极了。小时候,一到端午节奶奶就会先摘家门口的粽叶,然后清洗、蒸煮。再采来棕树叶撕成条同样清洗再蒸煮,然后把糯米淘洗、侵泡,把水沥干后就可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奶奶一会儿把粽叶卷成锥形,一会儿把淘洗好的糯米放进去,一会儿用棕叶条包裹那酷似玉盘托珍珠的粽子,颇似沙场点兵。不一会儿那本来轻飘飘的棕树叶变得沉甸甸而且还密密麻麻的。我还跟着奶奶学了手艺哩,我学着奶奶的模样把粽叶卷成锥形,然后把珍珠似的糯米放进去。

“啊!!”一不小心我手里的“玉盘托珍珠”摔碎了,满地都是我弄洒的珍珠。我闭上眼睛,准备接受奶奶的大骂,可奶奶却用那慈祥的眼光看着我,轻轻的对我说:“小心点。”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对她笑了笑。奶奶也对我笑了笑。

“哗”粽子开煮了,它们安安静静地躺在水中,既不像那调皮的饺子在小银鱼似的在水中游来游去,也不像汹涌的波涛似的面条。我没多大的耐心继续看煮粽子,于是,我出去玩了。我再次回来时满屋都是粽叶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个粽子准备剥开,“呀!烫死我了。”我大叫到。我一边吹着我被烫到的手,一边看着奶奶熟练的拿出粽子剥开放到碗里,我趁机拿来白糖倒在粽子上,

再拿来筷子把粽子夹起来咬了一口。啊!真是又香、又甜、又糯,美味极了。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许多习俗,如:放风筝、饮雄黄酒,对了!还有赛龙舟!!!我们美丽的柳叶湖每年都会举行赛龙舟比赛,几十个水手紧紧地握着船桨,竭尽全力地奋力地向终点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一边用力地敲着鼓,一边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那场面,那叫一个震撼。还有,还有呢!每到五月初五我们家的大门前都要挂艾草。

有趣的端午节的初一作文 篇2

师:今天上什么课?

生:作文课。

师:饼干课。

生:啊?!

师: (手举饼干) 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饼干。前一天夜晚, 我把它塞进行李箱, 准备带它来这里, 它可高兴了。夜里, 在梦中我听到了饼干先生对我说:“听说你要给XX的小朋友上课, 请你帮我做件事, 好吗?”我很好奇, 就问:“做什么事?”它说, 多少年了, 它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祖祖辈辈的长相都是圆圆的, 一成不变, 一点个性都没有。它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希望你们帮它改变一下身材。你们想帮它吗?

生:想。

【评析:作文教学应该有两重意义:一是写作情感的诱导, 二是具体方法的指导。前者是作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与败, 效果的高与低。因此,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一开始就重视学生习作心理和情感的优化。陈老师显然是深谙此理的。一节“饼干课”就大出学生意料之外, 让他们兴趣顿生, 继而, “饼干托梦”又赋予教学以神秘、虚幻的色彩, 让他们跃跃欲试。如此一个接一个的故弄玄虚, 不仅把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阴霾一扫而光, 还不断刺激着学生的好奇心和心理期待:这“饼干课”会怎么上?饼干的身材又如何变?】

二、巧抖“包袱”, 出奇制胜

师:它希望改变自己的形象, 改变自己的生活, 变成一件艺术品。想改就需要特殊的工具。饼干先生要求———用大家平时用来吃东西、又能说会道的嘴, 来把它雕琢打造, 变成各种样子, 各种形状。饼干先生还交代, 为感谢大家, 边角料可以让大家吃, 你想塑成什么样就塑成什么样, 越有个性越好。工具会使唤吗?同座互相看看, 看看我们这张嘴, 内外部都有哪些器官, 哪些部件。

(生张嘴互相观察)

生:有牙齿。

师:有没有牙齿没长齐的? (众笑)

生:还有舌头, 再用上牙齿。

师:还懂得综合使用。

生:用嘴唇。

师:牙齿有没有不同?

生:旁边的牙叫犬牙。

师:也叫什么牙?生:狗牙。 (众笑)

师:其他动物可称是狗牙, 人可不好这么说, 它还有个名字叫虎牙。

生:还有门牙。 (学生边说边露出门牙)

师:说得好。长在最后面的又叫什么?

生:大牙。

师:这么多的“工具”大家都记住了吗?有没有办法记下来?

生:写下来。

师:好。老师和你们一起写。你们要写得又快又好。

(师板书:唇舌牙:虎牙、大牙、门牙, 学生记录。)

师:该怎么使用这些“工具”?

生:门牙能咬。

生:虎牙能磨食物。

师:虎牙能磨吗?再看看。

生:虎牙可以撕, 大牙才是磨食物的。

师:门牙除了咬食物, 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生:还可以啃。

生:还可以挡东西, 不让东西漏出来。

师:观察细致。舌头呢?

生:可以卷舌。

师:吃东西时呢?

生:尝出味道。

生:舔嘴唇。 (做动作)

师:那嘴唇呢?

生:嘴唇可以抿。

师:这么多功能你们记下来了吗? (生听后记笔记)

师: (巡视) 练习一种边听边记的本领, 长大后非常好用。俗话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意思。

师:准备好了吗?来, 每人原材料一块。 (师发饼干) 工具自备!我喊一、二、三, 你们就开始, 可不能犯规哦。

生:好。

【评析:相声之所以吸引人, 主要因为相声有“包袱”。受人欢迎的相声, 一定有着高超的“设包袱”和“抖包袱”的技巧和时机。这一环节的教学, 颇有点“抖包袱”的意趣和成效:正在学生为如何改变饼干的身材而犯嘀咕时, 教师逮准机会, “抖”出改变饼干身体的特殊工具——牙、舌、嘴唇。吃饭的家什何时也具有了雕刻的功能了?真是闻所未闻、令人捧腹之事啊!于是, 学生的好奇心再次被强化, 潜意识里觉得这节课一定好玩、刺激, 一定别有一番情趣。如此, 他们如何不格外用心投入呢?】

三、妙设“机关”, 强化刺激

师:准备。一——, 二——, 停!

(生张嘴, 把饼干放在嘴边, 听到老师“停”后, 都笑了。)

师:同学们, 我们待会儿就要让饼干先生变身, 有可能是件艺术品, 也可能体无完肤。饼干先生从千里之外的福州来看你们, 那么相信你们, 多么有情有义啊!你们是否再仔细看看它, 记住它先前的样子, 记住它原先的香气, 看清它脸上或者身上的特征, 还可以跟它说句悄悄话, 摸摸它, 再像刚才那样记下关键词。

(学生看, 闻, 说悄悄话, 并认真记录。)

(师板书:原样)

师:谁来说说自己记的关键词。

生:它的形状像太阳。

师:说关键词。

生:圆圆的, 身上有许多小洞。

师:再简洁明了些。

生:圆圆的, 小洞。它身体的旁边有一圈像花瓣一样的东西。

师:关键词——

生:花瓣。

师:对了, 这就叫记关键词。

师:有没有记录味道?

生:香。

师:不够准确, 太一般了。

生1:奶油, 芝麻香。

生2:淡淡, 葱香。

师:还观察到什么?

生:它的身上凹凸不平, 有葱花和芝麻。

师:像什么?

生:像雀斑和青春痘。

师:想象力非凡。谁还记了跟饼干说的悄悄话。

生1:我要把你雕成一艘船。

生2:你放心, 我会很小心的。

……

师:大家用上了手、眼睛和鼻子还有脑。要观察, 少了它们可不行。好, 准备开始。一, 二——停!为什么停?

生:不知道。

师:老师看见同学们想雕饼干的样子十分可爱。谁上台把刚才的样子让大家看看?

(一生上台, 张嘴“啊”的一声。)

师:慢点, 定住! (生定格) 你们观察到了吗?仔细观察记录下来。

(生记录)

师:记了哪些关键词?

生:眼睛、嘴巴、鼻子。

师:观察较细致, 但没有把握住特点。看仔细他的动作, 神态。

(师板书:动作神态)

生1:大大的、山洞。

师:这下观察得细致了, 还用上了打比方。生动!

生2:迫不及待。

师:这个词形容得特别准确, 这是大家的心理活动。

(师板书:心理活动)

师:谁还有其他的关键词?

(生交流, 并记录。)

师:好!预备, 一, 二——

生:停。 (众人笑)

师:老师可没想停, 你们想停下来干什么?有没有人又发现什么?

(生笑)

师:可以看看同学的表情、动作, 还可以把周边的环境记下来。

(生又观察记录)

师:真的要开始。请大家集中注意力, 边创作边观察体验, 把自己的创作过程、感想、体会……用简单的关键词记下来。预备, 开始!

(学生开始创作, 教师巡视, 发现学生记录得较少。)

师:现在有一个同学在记录, 两个了, 五个了……

(听了老师的话, 学生陆续开始记录。)

……

【评析:“饼干课”虽然好玩, 但绝不能上成游戏课, 还得把精力和重点落实在学生的书面表达上。要做到这一点, 前提就是要让学生获取有效的习作素材。如果机械地指导学生看饼干形状、闻饼干香味, 说心理想法和看同学如何观察, 也是无可厚非的, 只是由于内容的陈杂和步骤的繁复, 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厌烦心态, 影响观察效果。为此, 陈老师巧设“小机关”, 即在学生想咬未咬饼干的当口, 喊了声“停”, 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咬饼干转移到了观察上。更见匠心的是, 每次“停”之后, 都要求有不同的观察任务, 并引导学生一一记录, 目标明确, 有序有效。这样, 虽然观察的对象较多, 但有了“停”这个小插曲, 就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观察变成了情趣盎然的娱乐活动, 学生当然乐此不疲, 为有话可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对话指导, 妙趣横生

师:时间到。谁上来展示一下作品, 请把作品和记录本带上来。那么大家该做什么?

生:当裁判。

师:裁判也要适当记录, 待会儿判决才有依据, 这叫不打无准备之战。好词句也可以学习借鉴。另外, 提醒大家要仔细倾听选手的介绍, 如果觉得好, 可以伸出大拇指夸奖他, 鼓励他;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 或者觉得有不妥的地方, 可以用表情、手势提醒他。比如, 皱眉、摆手等, 但不要叫出来打断他的发言, 好吗?

生:我想把饼干变成一条船。

师:介绍作品, 首先要介绍自己。

生:我叫杨洁。我的作品是一只熊。我觉得饼干很好吃。

(众大笑, 学生有的皱眉, 有的摆手。)

师:各个评委, 给个分数。

生:一百分。负的。

师:没听说还有负的一百分。

生:五十分吧。

师:为什么?说理由。

生:因为他雕得不像熊。

生:他介绍得不具体, 是怎么雕的要说一说。

师:你接受大家的意见吗?改改吧!

生:我本来是想把它雕成小狗的, 先咬一口, 饼干太脆, 裂了, 小狗的头没了, 我看了半天, 觉得更像狗熊, 就又咬了一小口, 把它的脚咬了出来。

师:改一个字。

生:雕出来。

师:“雕”用上引号就更准确了。

生:我又用虎牙把它的头慢慢啃出来, 一只狗熊就雕成了。

(学生有的竖起大拇指, 有的想鼓掌。)

师:小狗变狗熊。有意思。这回可打多少分了?

生:91分。

师:说说理由。

生:他想象力丰富。

生:他说得比刚才有进步。

生:他不怕失败, 不怕困难。

师:勇气可嘉, 还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奖励你一枚饼干勋章。

(生鼓掌祝贺。第二位学生上台。)

师:说说创作过程, 用上记录的关键词。

生:我先看它, 用指甲先画出一条船的样子, 再用牙齿把多余的咬掉, 就成了一条船。

(生竖拇指)

师:评委打分?

生:分。

师:理由。

生:雕得很像, 说得很清楚。

师:一分扣在哪里?

生:比刚才同学说得详细一些, 但还没有说具体。

师:用什么工具?

生:用牙齿、口水和嘴唇。

师:怎么用的?

生:我先用舌头舔了舔, 没想到饼干一下子就“趴” (四川方言, “软”的意思) 了。 (众笑)

师:顺序听懂了没有?过程说清楚了吗?

生:还没有。

师:回忆一下, 你开始想做什么, 怎么做, 后来呢?

生:我先捏着饼干看, 突然想把它雕成一只船。于是, 我用指甲在饼干上画出一条船的样子, 再用牙齿小心地咬着饼干多余的部分。这样慢慢地咬着, 眼看大功告成, 没想到, 用舌头舔的时候, 唾沫沾上了饼干, 饼干一下子就“趴”了, “小船”成了“麦霸” (众笑) , 没办法, 只能这样了。

……

师:从大家的展示情况看, 我们班有未来的艺术家、发明家……因为你们都具有艺术家、发明家特有的品质:敢于想象, 敢于创造, 不怕困难。

【评析:学生学习语文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一个过程。接受信息主要指看、听两个方面, 这是储存阶段;处理信息包括思考、感悟两个方面, 这是加工阶段;输出信息包括说、写两个方面, 这是运用阶段。作文教学也离不开这三个环节。有了前面教学的接受信息 (看、听) 和处理信息 (思、悟) , 运用信息 (说、写) 自然就水到渠成。这一环节的关键, 也是最显教师教学功力的, 就是如何现场指导学生把话说清、说顺、说好。陈老师显然对此是上心的:当学生的表达限于简单的“我的作品是一只熊。我觉得饼干很好吃”和“我先看它, 用指甲先画出一条船的样子, 再用牙齿把多余的咬掉, 就成了一条船”时, 教师通过与学生们展开对话,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 提出意见, 这样, 说话的学生自然就明白自己的话简单在哪里了, 还懂得该如何补充、修改。由于有了切实的指导, 学生再说时, 就有了较大的提高。】

五、畅谈感受, 引发回味

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 我们要说再见了, 我想问问大家, 下课之后你们还会记得我吗?还会记住这节课吗?还会记住这催人奋进的获奖感言吗?能记住的请举手?

(全班学生都举手)

师:一年后能记住的举手?五年后?十年后?

(学生举手人数逐渐减少)

师:怎么办?

生:写下来。

师:对, 课后请大家写下来。可以选取印象最深的人, 最有趣的事, 记录下快乐的、又让人感触深刻的瞬间, 还可以根据内容取一个充满魅力的题目。

师:其实, 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创造, 缺少行动。希望以后不管做什么事, 都要多观察, 多思考, 多创造。相信聪明、好学的你们一定会变, 变得更可爱, 更快乐, 更有智慧。就像墙上的这句话“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下课!

【评析:作文教学必须努力落实“作文即做人”的教育教学观。课末, 引导学生回味愉悦的学习过程, 强化成功的情感体验, 并送出美好的祝愿, 使得课堂教学飘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成长的气息, 令人回味无穷。】

总评:

如果你亲历这堂作文指导课, 你不能不为学生的忘情投入、兴趣盎然而拍手叫好, 不能不为陈老师的精妙构思、激情演绎而赞赏不已。究其原因, 就是教师全力落实了三个“关注”:

1. 关注情感的激发。

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要让学生写出好文章, 首先就要让学生乐于动笔。因为兴趣与自信心是写作成功最重要的“内驱力”, 而这恰恰是写作课中情感态度目标达成的重点。过分强调技巧训练与材料搜集而忽视这一“内驱力”的激发, 是写作教学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没有内驱力, 学生就不会更不愿去主动思考, 也不会去主动挖掘生活中的素材。纵观整节课, 从出人意料的导入到制作工具的亮相, 从引导观察的“定格”到片段指导的热情评价, 学生的习作兴奋点不断被触发和调动。就在这种愉悦的情境中, 内心的情感与积累的语言碰撞, 激活了学生的情感, 使得表达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 进入了不吐不快的境地。

2. 关注思路的开拓。

叶圣陶曾经说过:“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所撰作。”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一篇习作的完成必须经历从思维到表达的过程, 想好是写好的前提。而我们平时的很多作文教学, 往往与之相反, 教师常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训练上, 忽视了让学生想——思维训练。陈老师则致力于学生“想”的训练,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对饼干的外形就有了不同的想法, 又对如何给饼干变身有了不同的思考。陈老师又对片段写法进行指导和整理, 得出大致的写作思路, 如此一来, 学生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了。

3. 关注个性的表达。

有趣的作文课 篇3

老师对我们说:“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猜’,每组选出三位选手,一个人举词语卡片,一个人用语言或者动作提示,一个人猜出卡片上的词语。游戏时间是一分钟,一分钟之内猜出最多的组获胜。”

听清了游戏规则,我胸有成竹:“嗨,这还不简单!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第一组是秦若涵举卡片,李世豪提示,李宇森猜。看到他们组的成员搭配,我心里想:“秦若涵那么矮,李世豪肯定看不见,他们组只能是”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了。果然不出我所料,由于配合不默契,他们组只猜对了5个。

该我们第二组上场了,我们组的比赛选手有李子晴、孟江晗和我。我们信心满满地走到台前,做好了准备。只听老师说:“开始!”孟江晗马上举起卡片,我提示:“十五个吊桶打水——”李子晴马上说:“七上八下”。“对!”我接着说:“吃火锅的时候,我们涮什么?”“羊肉!”李子晴反应迅速,回答干脆。“对!”孟江晗又出示了一张卡片——“捉迷藏”,这可怎么做呢?好在我头脑还算快,想了想,镇静地说:“小时候我们经常玩的游戏,三个字。”李子晴眼睛一转:“过家家。”“不对。”“木头人?”“不对!”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在想:“用什么字可以代替 ‘藏’呢?对了,‘躲’!”我大声说:“我们要躲起来,让人找不到……”“捉迷藏”李子晴脱口而出。“对!”我如释重负。就这样,我们配合默契,共猜对9个。

第三组也不错,猜对了8个,第四组本应该也是8个,但有一个被“好心”的观众帮着抢答了,扣掉了一个。

比赛结果是我们组胜出,有个调皮的男生不服气,说我们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运气好。我对他说:“你是羡慕加嫉妒吧!”

这次的作文课真有趣,希望下次的作文课也能像这样开心地做游戏!

教师点评:

小作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记述了“你说我猜”这场游戏的全部过程。文章有详有略,详写了自己组的选手做游戏的场面,略写了其他三组的比赛情况,做到了详略得当,既表达清楚,又不重复啰嗦。在描写“我们”组的比赛过程时,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描写很到位,烘托出游戏比赛时紧张激烈的气氛。

歇后语运用恰当,“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瞎猫碰上死耗子——运气好。”这些歇后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活泼、生动有趣,读者更喜欢读,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亮点。

不足之处:游戏规则和分组情况交代的不是很清楚。

有趣的端午节作文 篇4

早饭妈妈准备了大包子和大粽子。我剥开碧绿的粽叶,露出一团金黄的糯米,镶嵌着宝石一般的红枣。吃起来又松又软,非常可口。

吃过早饭,我们去外婆家拜节。外婆忙乎了好一阵,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桌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大碗咸鸭蛋。我拿了一个敲破空头,露出蛋白,吃完咸咸的蛋白就看到红红的蛋黄。用筷子一戳,红油便流了出来。我的口水也跟着流了出来。

回到奶奶家,一进门就看到门窗上挂了菖蒲和艾叶,地上还燃着像蛇一样的蚊烟。房前屋后,各个角落里还洒了雄黄酒泡的大蒜汁。奶奶说,这是为了驱蚊虫的,还可以辟邪呢。

有趣的端午节作文 篇5

一大早,老妈把我拖下床来到奶奶家帮忙包棕子、做午饭。看见一个个绿油油的小粽子从大家的手里变了出来,心里特有成就感。大家坐在沙发上说说笑笑,一边包粽子,一边看电视里的赛龙舟,好不热闹!

中午,大家围坐在餐桌旁,享受着丰富、美味的饭菜。吃着香喷喷的粽子,说着自己遇到的开心、兴奋的故事。笑声接连不断,传的很远很远。

有趣的端午节小学作文 篇6

端午节,是国内的传统节日之一。可是伴随岁月的流逝,很多地方已日渐淡化了这个节日,但山东这一带的人却还对这个节日充满热情,非常重视这个传统节日。

早上,我一醒来,就发现我们的手腕上有一根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线拧成的一小段绳,我问母亲:“这种绳叫什么?为何要如此?”母亲耐心的回答了我的问题:“这叫“五彩丝“,也叫“花绳”。传闻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所以,每到端午节,只须是孩子子,不分大小,手上都会系一根如此五彩的绳。”“哦”我答应着,但还是不想戴它,由于我是个贪玩的小孩,这东西在手上还蛮别扭的。

“端午节”非常重要的风俗当然是吃粽子。上午,我随父母来到了姥姥家帮忙包粽子,而姥姥呢?早就筹备好了箬叶、糯米和丝线。粽子通常用糯米做成。把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里面放上一个大枣,为的是让粽子的味道更香。一家人围坐在一块,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我看着姥姥那娴熟的动作,心里痒痒的。于是,我学着姥姥的样子,拿起一片箬叶,将它折成圆锥体,放入米,再把多出来的箬叶折过来,盖住米粒,结果这部分米粒就像是跟我过不去,叛逆地跑了出来。我连忙又拿了一片箬叶把它们裹住,可是他们“米多势重”,我只好向“大将军”姥姥求助,姥姥一来,这个”小兵”就没招了。不一会儿,大家就包好了一盆粽子。

要煮粽子了!姥姥先将锅里倒上水,然后将粽子一个个的放进锅中,用慢火煮一个下午。煮好后,一打开锅盖,香味就充满了整个屋子。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不只甜在口里,还甜到了心里!被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有趣的物理需要有趣的教师 篇7

在物理教学中, 用有趣的物理可以创设有趣的课堂, 但要创设更多有趣的课堂, 就需要一个有趣的教师。下面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大家都知道, 学生接触到的第一节物理课, 其感觉的好坏对激发他学习物理的兴趣至关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教科书, 引入课的《科学之旅》就用“有趣有用的物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有用的物理要伴随学生今后相当长的学习生涯, 如果是一位古板、枯燥的教师与他们相伴, 其对物理学习的讨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学生在接触到第一节物理课之前, 首先接触到的是物理教师, 教师免不了作个自我介绍。我是个男教师, 并在黑板上写:

姓名:韦春敏

性别: (自己看)

所教科目:无 (物) 理

大家一看, 大部分都笑了。接着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我的第一次薪水, 是拿着存折到银行领取的, 当时银行的女职员看一看存折, 又看看我, 问到:“这是别人的存折还是你的?”我就意识到她把“韦春敏”当作女人来看了, 我回答:“当然是我的了, 你看我不像‘韦春敏’吗?要不然下一次我留长发, 再打扮打扮就是。”银行职员笑了, 此时学生们也笑了。学生在初次接触物理之前, 大部分都听学哥学姐们说一些诸如“物理难学”、“物理我不理”之类的话, 我们要利用机会, 在第一节课里消除学生的这种误解, “物理”并非“无理”, 正好相反, 物理是一门科学, 讲道理的科学。不过, 课后见面打招呼, 还是希望大家称我“无理老师”为好。

二、借助视觉效果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 能否获得好评, 其中的视觉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教师授课, 也是一门艺术, 学生对着教师, 除了听就是看, 看着教师在这三尺“舞台”上的表演。

三、借助比喻或者笑话来保持学生的兴趣

“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 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 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 给人深刻的印象, 比喻说理浅显易懂, 使人容易接受。”比喻得当,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减。在理解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时, 教师除了强调电路必须是闭合的以外, 更费唇舌的是部分导体如何才算是“切割磁感线”。导体切割磁感线时, 可以是磁极不动, 导体运动, 或是导体不动, 磁极运动, 都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这些什么运动什么不动的, 学生不易理解, 那就打个比方 (当然最好能借助视觉效果) :手持一小把面条 (磁感线) 的一端竖放, 另一只手握刀 (导体) 横切, 面条被切断;第二次, 刀不动, 面条迎刀而去, 面条被切断。

笑话可以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笑过之后会有所收获, 有人还会透彻理解笑话所包涵的意义, 把它变成自己的, 再说给别人听, 自己也做个有趣的人。可见, 笑话可以让人特别牢固和持久的记住他所听到的事情, 而且还会期待更多的笑话, 对于学生来说, 要听到教师在课堂上讲更多的笑话, 只能认真的听课啦。

四、借助幽默的力量来“唤醒”学生的兴趣

有人说:学生希望老师富有幽默感, 坐在教室里才能如沐春风。幽默的作用之一是在无法令人满意的情况下使人产生满足感, 保证情绪的稳定, 不致说出刺人的言语或做出过激的行动。

作文也可以变得有趣 篇8

一、激发学生兴趣,把“必须作文”变成“我要作文”

1.教育学生从生活中去找写作素材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给表达出来,就是“我口说我做,我笔写我心”。我班有70%的学生在写作前感到没什么可写,原因之一就是社会时间、生活积累不足,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前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我给学生设计的实践活动有以下几项:一是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本中挑选一项自己最感兴趣、最喜欢做的事,去做一做,写出这件事的过程和感受。二是让学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然后写一写自己做家务劳动的过程和感受。三是让学生上街买一些生活用品或自己的学习用品,把自己购物的过程和所见所闻写出来。通过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有所得、有所悟,在此基础上再来写作,学生就会觉得有东西可写,从而就会对写作产生兴趣。

2.利用好教材

教材就是最好的范文。我每上一个单元,首先就去预习本单元的习作,明确习作要求,把要求分成一些小目标,分到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里面,一课完成一个目标。讲课文时,就着重讲解,然后进行相关的小练笔,着重练习。学完几篇课文后,在写作文,孩子们就有了基础,就会得心应手了。

3.让学生多观察、多表演

有一天,上一节练习课,我讓三位同学发本子,其他同学静坐等待,时间这样白白流逝好没意思!我马上命令:观察三个同学发本子的举动看谁能第一个发完!话音未落,教室里的空气流速加快了几倍,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三个同学的身上,有的手忙脚乱,东张西望,已经转晕了头;有的则表现有条不紊,快速自如……观察完,我马上让孩子们将映如眼帘的情景动笔写下来,孩子们自然就能写得活灵活现。后来我们又搞了大量的情景作文训练,学生就不再为作文苦恼了。

4.教师可以多示范指导

小学生向师性特强,教师的习作语言往往是学生追求、向往的最佳范文,它像一盏航标灯,老师走到那里,学生一定走到那里。有一天,我班的劳动委员曾凤娇检查完本班的工地后,看见小个子曾柿森正在吃力地打扫走廊时,他马上接过扫帚,三下五除二,就把走廊扫得干干净净,于是两人笑笑,就回到教室上早自习。他做得那么自然而迅速!我马上拿起笔写成了文章,不用多说,曾凤娇同学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的精神树立到了同学们的心中。于是大家都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班集体。后来,在一次日记中,李斯旋写到:我班教室里有一根凳子断了一条腿,它站在那里不停地哭泣,卓浩军同学看见了,默默地把它修好。后来,凳子就冲着我们微笑了。这样的教育不比空洞的说教要强上万倍吗?

二、让学生多写日记,多读课外书,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已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共识。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我在作文教学中,就让学生读写同步进行,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天天读课外书,积累好词佳句。

人总是有自尊心的,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哪怕是一个词“不错”,他们也能丛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弄不好。每次作业都应当成为学生的一个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每周都利用两次自习时间,请本周日记写得好的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读后小作者再谈谈体会,与同学讨论,找出闪光点加以赏析。每次活动,都选比较多的同学上台朗读,这样一来,班上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学习风气,他们踌躇满志、信心百倍。一个学期下来,班级总体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了。

其实,写作并不难。内心情感的再现是作文的原动力,只要激起他们最大的习作渴望和热情,多读书、善观察、勤练笔 ,坚持不懈,一定会成功的,作文也会变得如此简单、有趣。

有趣的端午节的初一作文 篇9

这天,麦隆小粽子去旅行了。在它的旅行途中发生了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在麦隆粽子生产车间里,聚集了很多糯米宝宝。它们将陆陆续续被包成粽子,送往世界各地游玩。这天,一群糯米宝宝出发了,它们先去搭乘勺子“公交车”,然后碰到了四位新朋友,这四位新朋友就是粽叶兄弟、细绳姐姐和豆沙妹妹,糯米宝宝紧紧地裹着豆沙妹妹,“巨人”叔叔把它们卷在粽叶兄弟里,然后用细绳姐姐把它们一圈一圈的缠绕起来,兄弟姐妹们牢牢抱成团变成了粽子。清晨,一群粽子乘着盒子游轮在无边无际的空气海中航行着,几分钟后,它们到达了岸边。粽子们“嗖”地跳进“煮锅温泉”。“哇!烫的好舒服啊!”粽子激动的说。

半个小时后,粽子们陆陆续续地跳上岸来,它们该去另一个地方了:“包装城”,它们来到这里后立即获得了一个礼物:包装袋“房子”。粽子哥哥们立即钻进“房子”,乘坐“豪华大巴”兴高采烈的来到麦隆的各个门店,在那里,它们将开始另一段旅行……

有趣的端午节作文500字选登 篇10

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午日节等,听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我国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每到端午节,人们会买来菖蒲、艾叶挂在门前,用来避邪。有的人还用它们熬水洗澡,听老一辈说用这种水洗澡,夏天蚊虫不叮咬,不长痱子。

端午节那天还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尤其能吃上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粽子有不同形状的,有三角形的,有长方形的,还有正方形的……粽子主要由粽叶、糯米包成,有的还会放点肉、红枣、咸鸭蛋黄等,使粽子的口感更好。

端午节最有趣的要数赛龙舟了。河面上一字排着十几条龙船,每条龙船上坐着二十个划桨手,他们穿着整齐的队服,手握船桨,蓄势待发。而河岸上早已站满了观看赛龙舟的人。只听一声枪响,划桨手们一齐奋力向前划,唯恐落后。船头站着的队长边擂鼓边喊着口令:“一、二……”队员们士气高涨,随声附和着。岸上的观众边拍照边声嘶力竭地喊着:“加油,加油!”那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有的甚至追着自己理想中的龙船跑,那场面真是壮观!

浅谈如何指导初一学生写好作文 篇11

一、指导初一学生作文时,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后, 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内容会有个逐步适应和熟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我们在指导初一学生写作文时, 不能给学生一种“小学作文和中学作文有着很大差别”的感觉, 若如此, 就会极大地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写好作文的信心, 而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先鼓励他们写出基本符合每一次要求的作文来, 甚至可以允许写小学时写过的作文。不能要求学生通过一两次作文就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而是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摸索如何写好作文。对写得不成功的文章, 教师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而是要耐心地指出其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我认为, 在指导初一学生作文时,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指导初一学生作文时, 应遵循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

刚升入初一的学生, 其在社会阅历、生活体验、情感认识等方面都不是很全面和深刻, 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写作中很少能说出深刻的道理或表达出某些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 我们教师在安排学生写作练习时, 在作文的选材方面应该遵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这样,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 另一方面, 也不至于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失去信心。在初一阶段, 教师应避免让学生写诸如以“生活”“人生”“感动”“毅力”等为内容的作文, 而应该尽力使作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反映校园、家庭、同学、朋友、游戏、考试等方面的内容。若如此, 学生一定会逐渐写出有血有肉、情感真挚、内容丰富, 并颇有成就感的作文来。

三、指导初一学生作文时, 应遵循学、写、评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初一学生在作文的谋篇布局、行文思路等方面有很强的可塑性, 所以, 在指导初一学生写作文时, 教师一定要坚持学、写、评相结合的原则,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 就是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或读过的一些课外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以及语言文字, 然后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 使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断提高。例如, 在学习了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后, 教师可安排学生学写事理结合的作文, 并引导他们学习课文中“先叙事, 后说理”“叙事详细, 说理精辟”等方面的特点, 使自己的作文也能与作家的文章“比肩”。再如, 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 教师可安排学生练习写类似的作文, 引导他们学会“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详略安排要得当”“如何使文章前后形成对比”等作文能力。学生每一次作文写完后, 教师还要及时批阅, 发现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并在第一时间内开展作文讲评工作, 有针对性地指出本次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和有待改进、提高的问题, 使学生的作文能力获得提高。在实际教学中, 我的做法是:1.选出优秀习作让作者在班上诵读, 之后由其他学生发表自己听后的收获或认识, 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2.选读几篇失败之作, 由教师朗读 (主要是不让学生知道作者是谁) , 然后请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 最后由教师指出应如何改进和提高。3.下发作文本, 让学生在读自己的作文后, 根据讲评情况取长补短, 修改习作。在教学中若能坚持学、写、评相结合的原则, 不仅能使学生在写作文时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还能使学生逐步提高评价一篇作文优劣的能力。

有趣的端午作文 篇12

今天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悬挂在空中。我满头大汗地来到了补习班,我一进教室老师就准备好了包粽子的食材,有几碗糯米、有几十片粽叶。还有葡萄干、红枣、花生和几条绳子。准备好后,我和同学们要包粽子了。有的同学在折叶子,有的同学已经在包粽子了,还有的同学在系绳子。

老师说每人要包两个粽子,所以我便开始做。首先我先把叶子做成像漏斗形状的样子,再把糯米抓一点放入叶子中,然后再加入红枣,再盖上一层糯米,最后把叶子盖上用绳子系着。一个粽子就诞生了。

老师还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伍子胥以及曹娥的。端午那天是五月初五,除开包粽子,有的地方还需要赛龙舟,挂艾草。每个地区的习俗都不一样。

作文初一有趣的事 篇13

我的小伙伴共10人,分成了两组去小区里的篮球场,比赛开始了,我来挑球,我一拍竟然把球打到了对手,对手向我冲来,我弯下腰,手向两边张开,过来了,我迅速地将球抢了过来,我方开始反击,我过五关斩六将,我来到篮板下一投,球却在篮圈上打转,最终还是没进,我接住了,我又投,这才投进了,对方也不甘示弱像一支利箭一样向我们冲了过来,一个三步篮球进了。

我发球,我传给了里篮板最近的那个队友,队友一投,没进,对手抢到了冲了过来,一不小心摔到了,我急忙把球抢了过来,我一边运一边防,我一个三步蓝球进了,小伙伴都为我进了球感到高兴,都拍手叫好,我也高兴急了,上半场在紧张兴奋中结束了。

下半场开始了,我们一个个的好胜心越来越强,我们又进了一个球,队手急了,也进了,打平了,我们喊起了口号,加油,眼看离结束的时间快到了,还没分出胜负,我终于抓住了机会球落在我的手里,我传给了队友,队友一投球进了比赛结束,我们胜利了我方高兴地大声喊到:”赢了、赢了“

这场比赛既有趣又精彩。

有趣的中国汉字 篇14

甲骨文“玉”字作“”或“”, 象一串贯玉之形, 以“玉”为表义构件的字大都与“玉”有关。常用字中, 从“玉”之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表示各种玉名或似玉事物之名

琼:本是美玉, 后来也用来指称“光彩似玉的”“美好的事物”等。

瑾瑜:美玉的名称。

碧:是青绿色的玉石。

球:本是一种美玉。后来该字记录职能发生转移, 用来代替本义为“鞠丸”的“毬”。

玖:是一种次玉的美石。

玫瑰:本是一种玉石, 后来成为一种植物及其所开花朵的名称。

玻璃:具有“晶莹剔透, 有光泽”的特点, 因此从“玉”。

琉璃:是一种色泽光润的矿石, 因此从“玉”。

玛瑙:也是一种似玉的矿石, 因此从“玉”。

琳琅:“琳”是一种美玉, “琅”是琅玕, 样似珍珠;“琳琅”成词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

珊瑚:是许多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聚集而成的东西, 形状和颜色都很漂亮, 可供玩赏, 因此字形都从“玉”。

珠:本义就是珍珠, 为圆形小颗粒, 有光泽。

珍宝:“珍”字从玉清审声;“宝”字繁体字作“寶”, 从宀从玉从贝从缶, 表示室内有宝物。本义都是“珠玉之类的宝物”。

“珍”由本义“珠玉之类的宝物”引申泛指“宝贵的东西”。如“奇珍异宝”“山珍海味”“如数家珍”等。由引申义“宝贵的东西”再引申作形容词“宝贵的, 贵重的”。如“珍本”“珍品”“珍禽”“珍玩”“珍贵”。由引申义“宝贵的东西”再引申作动词“看重”。如“珍爱”“珍藏”“珍视”“珍重”。

“宝”由本义“珠玉之类的宝物”引申泛指“宝贵的东西”。如“国宝”“献宝”“宝库”。由引申义“宝贵的东西”再引申作形容词“宝贵的, 贵重的”。如“宝刀”“宝剑”“宝石”“宝物”“宝岛”“宝典”“宝贵”“宝石”“宝藏”。

二、表示玉制品之名

环:繁体字作“環”, 本义是玉环, 是一种中间有大圆孔 (好倍肉) 的圆形玉器。

璧:是一种中间有小圆孔 (肉倍好) 的圆形玉器。

瑞:本义就是古代玉制的信物。

三、表示玉的特点或发出的声响

玷:是指玉上的瑕疵。

现:本义是“玉光”, 引申有“显露, 出现”的意义。

玲珑:本是象声词, 是玉相互碰撞发出的声响, 后来引申有“空明”“灵巧”“精巧”等义。

琐:本义是“玉件相击发出的细碎声音”, 引申有“细碎, 琐碎”义。

四、与玉相关的动词

班:本义是“分瑞玉”, 瑞玉是古代玉制的信物, 中分为二, 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后引申有“分给, 赏赐”“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 (如班级) “一天之内的一段工作时间” (上班) “军队编制的基层单位”等义。

理:的本义就是“治玉”, 引申为“治理, 料理, 整理”“管理, 办理”“道理, 事理”以及“理会”等义。

琢:的本义是“加工玉石”。

玩弄:“玩”字从玉元声, “弄”小篆字形作

“”, 象两手持玉之形, 它们的本义都是“把玩, 玩赏”的意思。

“玩”由本义“把玩, 玩赏”引申为“供玩赏的东西”, 如“古玩”“玩物”。由本义“把玩, 玩赏”又引申为“玩耍, 游玩”。如“玩乐”“玩具”“玩偶”。由本义“玩耍, 游玩”又引申为“用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如“玩忽”“玩世不恭”。由本义“把玩, 玩赏”还可以引申为“研习”。如“玩味”。

“弄”由本义“把玩, 玩赏”引申为“玩弄, 玩耍”。如“弄潮儿”“弄手段”“舞文弄墨”“弄权”。由本义“把玩, 玩赏”引申为“做, 干, 办, 搞”。如“弄坏”“弄好”“弄出来”。

“刀”部字

“刀”字小篆字形作“”, 本义是“用于切、割、砍、削的器具总名”, 在楷书中写在右边时简化作“刂”。以“刀”为部首的字大都与刀类器具有关。常用字中, 除了前文所分析的“从刀”之字外, 还有以下几种类型的从“刀”之字:

一、与“刀”具有相似功能的器具

剑、剪、刘:与刀一样, 都是可以断开东西的器具。“剪”由本义“剪子”还引申为动词“剪断”“除去”等意义。“刘”繁体字作“劉”, 本义是“斧钺一类的兵器”, 引申为“杀”。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姓氏名称。

二、与“刀”相关的动词

分、切、划、刨、删、刮、剔、剥、削、割、剿、剖、劈:都表示以刀或类似器具为工具的动作。这些字的本义至今仍为常用义。

其中“分”由“八”“刀”两个构件组成。本义就是“分开”。如“分裂”“分散”“分离”。由本义“分开”引申为“辨别”。如“分清是非”“分辨”。由本义“分开”还可以引申为“分支, 部分”。如“分会”“分句”“分册”。由本义“分开”还可以引申为“分数”。如“约分”“通分”。

由本义“分开”还可以引申为“成分”, 不过这个意义的“分”改变声调, 读去声, 成为另一个词。如“水分”“盐分”“养分”。由“成分”又引申为“职责、权利等的限度”。如“本分”“过分”“恰如其分”。

刊、别、刷、列、判:这些字的本义也都表示以刀或类似器具为工具的动作。不过, 这些字的本义不再是常用义, 其引申义成为常用义。“刊”的本义是“削除, 删改”, 现代常用义为“排印出版”或“刊物”;“别”发本义是“分剖”, 现代常用义是“离别”“分别”“辨别”“特别”等;“刷”的本义是“用刀刮”, 现代常用义是“刷子”“用刷子刷”以及“除名, 淘汰”;“列”的本义是“分解, 分开”,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裂”, 现代常用义是“行列”“陈列”;“判”的本义是“分开”, 现代常用义是“分辨”“判断, 评定”“判决”等。

三、与“刀”相关的形容词

刚:本义就是“坚硬, 坚利”。如“刚度”“刚毛”“刚韧”。又引申为 (性格、风格、姿态等) “强劲”“坚毅”。如“刚强”“刚直”“刚健”“刚毅”。现代汉语中还常用作副词“恰好”。如“刚好”“刚巧”。

利:本义是“锋利, 锐利”, 如“利刃, 利爪”;由本义“锋利, 锐利”引申为“灵便, 利落”, 如“便利”“顺利”;由引申义“灵便, 利落”引申为“利益”, 如“利弊”“有利”;由“利益”引申为“盈利, 利息”, 如“利润”“高利贷”。

剧:本义是“猛烈, 厉害”, 如“剧烈”“剧痛”“加剧”。“剧”还有“戏剧”义, 如“话剧”“丑剧”“喜剧”。

“牛”部字

“牛”是一种大牲畜, “牛”在楷书中作左旁时写作“牜”。以“牛”为表义构件的字, 除了前文分析的“牧”“牢”“牝”“牡”外, 常用字中, 还有以下几种类型的从“牛”之字:

一、“牛”的种类名称

特:本义是“公牛”, 由本义引申为“雄性的牲畜”, 再引申为“单独, 单个”。

这些意义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由“单独, 单个”引申为“特殊”, 如“奇特”“特别”。由“单独, 单个”引申为副词, 意义相当于“只, 但”, 如“不特如此”。由“特殊”引申为程度副词, 意义相当于“特别”, 如“身材特高”“能力特强”。

犊:本义就是“小牛”。

物:本义是“杂色牛”, 引申为“牲畜的种类等级”“形色”等, 这些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由“牲畜的种类等级”引申为动词“选择, 观察”, 如“物色”。由“形色”引申为“客观存在的物体”, 这个意义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 如“物价”“物产”“物品”。由“客观存在的物体”引申为“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 如“待人接物”“物议”。

二、表示“牛”的用途和功能的名词

牺:本义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纯色牲畜”。现代汉语中主要用法是组成双音词“牺牲”, “牺牲”的本义是祭祀用的牲畜, 现代常用义是“为正义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又进一步引申为“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牲:本义就是“古代用于祭祀的全牛”, 也泛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家畜”, 如“牲畜”“牲口”。

犁:“犁”的本义就是“用犁耕地”, “牛”是古代耕地的重要辅助工具, 因此从牛。由本义“用犁耕地”引申为“耕地所用的工具”, 如“犁铧”“犁镜”。

“囗”部字

“囗”象将一定的区域封闭起来之形。因此以“囗”为部首的字义大都与“区域”或“封闭”义有关。除了前文所析字形以外, 还有:

园:本义是果园。

圃:本义是菜园。

固:因四周被封闭而显得坚固。

圆、圈、团:本义也是圆形, 圆形具有周围封闭的特点。

围:本义是包围。

囹、圄:本义牢狱, 具有封闭的特点。

囤:本义是粮囤, 具有封闭的特点。

图:本义是版图。

困:有“将人或事物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 使不得舒展”的意思。

“彳”“辶”“行”部字

甲骨文“行”字作“”, 象十字路口, 表示四通的道路;“彳”是“”的省略, 以“彳”为构件的字大都与“道路”或“行走”义相关。“辶”的甲骨文字形作“”, 在四通的道路上有一只脚, 表示在路上行走;后来道路形构件的右半被省略, 小篆字形变作“”, 隶变作“辶”。以“辶”为部首的字大都与“行走”有关。因为“彳”和“辶”都可以表示“行走”义, 因此有些字或从“彳”或从“辶”, 形成异体字。常用字中, 除了前文所分析之字外, 从“彳”“行”或从“辶”的字意义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表示与“行走”相关的意义

徙、徘徊、徐、迟、循、迁、迂、过、迈、迎、运、返、还、退、遣、送、适、逛、造、逢、遇、逮、逃、逸、避、通、逻、逾:都与“行走”有关, “徙”是“移动”;“徘徊”是“来回走动”, 表示犹豫不决;“徐”“迟”本义都是“慢走”;“循”是“沿 (顺) 着……走”, 引申为“依循, 遵从”;“迁”是“登, 向上移”;“迂”是“迂回曲折”即“绕远走”;“过”是“经过”;“迈”本义是“远行”, 引申为“跨”;“迎”是“对面遇到, 相逢”;“运”是“运动”;“返”“还”都是“返回”;“退”是“后退”;“遣”是“派遣”;“送”本义是“陪着离去的人一起走”;“适”“造”本义是“往, 至”;“逛”是“闲游, 游览”;“逢”是“碰上, 遭遇”;“遇”是“相逢, 不期而会”;“逮”是“及, 赶上”;“逃”“逸”是“逃跑, 逃逸”;“避”是“躲避”;“通”本义是“到达, 通达”;“逻”本义是“巡行, 巡查”;“逾”本义是“越过”。

违、这、述、选、逊、透、逝、遭:这些字的本义都与“行走”相关, 但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已发生变化。如“违”本义是“离别, 离开”, 引申为“违反, 违背”;“这”本义是“迎接”, 现代常用作指示代词, 指代较近的时间、地方和事物;“述”本义是“循”, 现代汉语中常用义是“申述, 记叙”;“选”的本义是“遣送, 放逐”, 现代汉语中常用义是“挑选”;“逊”本义是“逃遁”, 现代汉语中常用义是“谦恭、退让”;“透”的本义是“奔逃”, 现代汉语常用义是“穿过, 通过”;“逝”本义是“往, 过去”, 现代汉语常用义是“死亡, 去世”;“遭”本义是“逢, 遇到”, 现代常用义是“受到, 遭受”。

二、表示与“道路”或“足迹”相关的意义

径、途、道、街、迪、迷:都与“道路”有关。其中“径”本义是人行小路;“途”“道”本义都是道路;“街”本义是“城市中的大道”, 引申指“市集”;“迪”本义是“道”, 引申为“开导, 引导”义;“迷”是迷路, 不辨方向。迹:本意是“脚印”。

三、表示与“距离”或“位置”相关的意义

辽、遥、远、迥、迢:都有距离大的特点;近、迫、逼:都有距离小的特点;边:就是“旁边, 边缘”。

四、表示与“速度”相关的意义

迅、速:是“速度快”的意义。

五、其他

连:本是古代用人拉的车, 现代汉语的常用义是“连接”;

待:本义就是“等候”, 现代常用义是“对待, 招待”。

“肉”“月”部字

“肉”的甲骨文字形作“”或“”, 象肉块之形, 小篆字形作“”。“月”字甲骨文字形作“”, 象月牙之形, 小篆字形作“”。由于“肉”和“月”的小篆字形十分相近, 因此在隶变过程中, “肉”字旁也写作“月”字旁, 这样, 现代楷书的部首“月”有两个不同的来源。

一、源于“肉”的“月”字旁

1. 源于“肉”的“月”旁字, 大多数表示身体部位名称。如:

肋、肌、肓、脏、肚、肛、肠、肱、股、肢、肤、肩、肺、肾、胃、背、胎、胞、胫、胰、胯、膀胱、胸、脉、脊、脐、脑、脚、脸、腋、腔腕、腰、膘、胳膊、膛、膜、膺、臂、臀、胁:都是身体部位名称。其中“胁”本义是从腋下到肋骨尽处, 现代汉语常用义是“逼迫, 以威力逼人”。

2. 有的源于“肉”的“月”旁字, 表示与肉相关的特点或名称。如:

肥:本义就是“肉多, 胖”。

脍:切得很细的肉。

脓:炎症病变后形成的黄白色汁液。

脩:干肉。

胜:是“腥”的本字, 汉字简化时, 被借用作“勝利”之“勝”的简化字。

脱:本义是消瘦, 现代汉语常用义是“脱离”。

胖:本义是古代祭祀用的半体牲, 现代汉语常用义是“肥胖”。

膏:本义同“肥”。现代汉语常用义是“糊状物”。

肿:本义是毒疮, 现代汉语常用义是“肌肉浮胀”。

胀:本义是身体内壁因受到压迫而产生的不舒服的感觉, 现代汉语常用义是“物体膨胀变大”。

腊:本是古代祭祀名称, 指的是在冬至后三戌祭祀百神, 后来称腊祭所在的月为“腊月”。

臊:本是生猪肉的气味, 现代常用义是“腥臭”。

二、源于“月”的“月”旁字

1.源于“月”的“月”旁字, 有的表示月相名称。

朔、望、霸:本都是月相名。“朔”是阴历每月初一的月相名称;“望”是阴历每月十五的月相名称;“霸”是阴历初七初八时的月相名称, 现代常用义是“强横无理, 倚仗权势压迫人民的人”。

2.源于“月”的“月”旁字, 有的表示月亮的特点。

朦胧:本义是月光不明。

朗:本义是月光明亮。

三、源于其他构件的“月”

如前文所析:

服朝:其中“月”构件由“舟”构件演变而来。

朋:其中“月”构件由“贝”构件演变而来。

青:其中“月”构件由“丹”构件演变而来。

“子”部字

“子”字甲骨文作“”或“”, 象小孩子之形。以“子”为部首的字大都与“小孩儿”“年龄小”“生育”等意义相关。如:

孤: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孙:儿子的儿子。

孪:本义是“一乳两子, 即双胞胎”。

孳:本义是“生育, 繁殖”。

孺、孩:本义是“小孩”。

孽:本义是“庶子, 妾媵所生之子”。现代常用义是“忤逆, 不孝顺”“坏事, 罪过”。

有趣的汉字初一作文 篇15

我原来以为中国的汉字是那样的枯燥乏味,单调难写,而且难于学习记忆。每个汉字都有笔画,你可被小瞧这些简单的笔画,里面还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呢!这些奇妙的汉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变,来到这个时代。横、竖、撇、捺,在古代人的手中,魔幻般的七拼八凑成汉字,他们将汉字的奥秘发挥地淋漓尽致!汉字一看就顾名思义,毛竹的“竹”字,用两片叉开的竹叶组成,望字生义,仿佛能感受到竹林在山间摇曳。“田”字,虽说字型简单,却与实物分毫不差,方方正正,平均分成四份,巧妙地点出了“田”的作用,以便种植、灌溉。再如下雨的“雨”字,中间四点,不就像小雨淅淅沥沥地从空中落下的场景吗?小雨的天真、调皮都跃然纸上了。

汉字的构造分为指示法、会意法、行声字以及象形字。指示法就是一种用记号指出的事物特点的造字法,例如上、下、本、末等等;会意法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组,让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出其字的意义,有步、逐、斗、莫、牧等等;象形字,就是把事物的轮廓或是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有日、月、鱼、羊、牛等等;形声字是家族中的老大。它由意符和声符组合而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似。分为左声右形、左形右声、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内声外形、内形外声。

美丽的汉字像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淌过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成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有趣的夏令营初一作文 篇16

我第一次参加夏令营,可兴奋了,几个辅导员姐姐在车上给我们唱歌、猜謎语,不一会就到达了目的地——确山特种兵训练基地。我们看见特种兵叔叔身穿绿军装,手里拿着冲锋,表情严肃,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们分成了四小队,分别由一个辅导员姐姐带着,我们先去参观了特种兵叔叔的训练场,操场上有许多具有挑战性的训练道具。我们玩了其中的“飞越沙河”、“沿独木桥”、“转转圈”等可以玩的道具。玩后辅导员哥哥说我们要去捉螃蟹,我们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操场。

我们要步行到一个小溪,一路不少同学都说:“热啊”“累啊”的话小学生作文,我倒不觉得,到小溪了,我们下水翻石头,找螃蟹,张老师在水边上找螃蟹洞,张老师真聪明,他一会儿找到了几个,一会儿又找到几个,都给了没抓到螃蟹的同学了。我看见三个,可是都被它们“逃跑”了。我学张老师也在旁边找洞,好不容易看见一个,我便把石头搬开,螃蟹急忙往外跑,可它毕竟只会横着走路,我用石头堵住它的两头出路,然后小心翼翼的把石头掀一点缝,这下螃蟹逃不掉了。我把螃蟹装到一个瓶子里 关于夏令营的`作文/e/xialingying_261.html

,看着螃蟹“求生”的样子,我想给它找个伴,只怪自己技术不高,不能再给它找个伴,这时老师突然问我还要不要螃蟹,于是我就跟老师要了一只螃蟹,我的螃蟹终于有伴了,并且还年龄差不多大,我为它们感到高兴。到中午了,我们要开始野炊。我们狼吞虎咽地吃完饭,然后又下水玩了一会儿,我们排着队伍回到了部队里。我们又去参观了特种兵叔叔的卧室,只见里面的东西叠放的整整齐齐,给人的印象就是“一致”。

有趣的思维 篇17

9月21日,按照新学期的教学计划,数学课进行到了“倒数”的教学.我与以往一样走进教室,展开了这堂课的教学.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基础概念“倒数”,我的教学计划是:先以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引入倒数的概念,进而讲解倒数的特点,最后以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加深学生们对倒数的理解,并以问答的方式贯穿整节课,这与一般的教学过程无异.教学进行的很顺利,学生们的状态也如往常一样,我亦如此,讲解知识点,解释例题,提问,回答,共同做练习题,留课下作业,之后总结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提醒他们要注意认真听课,一切都像季节的无限循环一样,波澜不惊,下班后学校要求,写一篇课堂教学的反思,由于这堂课是最近的一次,于是,我决定以这堂课为模板进行写作.

在家中,当我思索如何写这篇反思的时候,我回忆起这堂课的整个过程,一些问答环节,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几个问答令我印象深刻.摘录如下.

一、提问:2与1/2互为倒数,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甲:他们的乘积是1;

乙:他们的分子分母颠倒了.

二、我的提问:1.5的倒数是什么?

学生回答:丙:5.1;

丁:2/3.

以上两个看似循规蹈矩的课堂上的机械式提问以及学生们南辕北辙的回答,此时此刻却让我觉得思维真是一种有趣的东西.

我试着分析以上学生们的回答,甲、丁同学是认真听课并将知识应用于习题当中的学生们的代表,他们沿着教师的思维,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对于教师的提问给出了准确的回答,他们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传统的所谓的好学生.乙同学的回答也是正确的,但是并未拘泥于教师的讲授,没有束缚于书本,众所周知,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乙同学却能在仔细观察后发现2就是分数2/1,分子分母颠倒,就是它的倒数1/2,该同学的观察力、思维力是在一般学生思维之上的,是在听课的基础上扩散开来的思维模式,课堂上我并未以该同学的思维开展教学,思考之后,如果课堂上我能沿着该同学的思维再举几个例子(因为倒数的特点是乘积为1,这是一个思维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果,乙同学的回答就是这种思维的代表),证明乙同学是正确的,再以此为据开展倒数特点的教学,无疑教学效果会更好,其它同学也会沿着这种思维,自己得出倒数的特点,这会令他们对倒数的概念、特点印象深刻,真正的掌握这个知识点.丙同学的回答很有趣,引起了学生的哄笑,但他的回答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大部分学生已经接受了倒数的概念,并能辨别哪两个数互为倒数;二是丙同学没有认真听课,只是在课堂上偶然入耳了“颠倒”一词,才有那样的回答.但丙同学的思维更值得深思,1.5这个数在一个平面空间中,小数点不变,将1和5的位置互换,就是5.1,丙同学的回答很迅速,从倒数这个数学概念上讲,丙同学是错误的,可是从“倒”这个思维上讲,丙同学却是正确的.他脱离了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却是一位反应快、思维活的学生.课堂上我跳过了丙同学的回答,转向了正确的答案.思考之后,我如果肯定丙同学的思维与回答,并以他为例,纠正他的错误所在,进而与学生一起得出正确的答案,不是更好吗?这样既结合学生的思维,又讲解了知识,又挽回了丙同学的“面子”,也许他也会认真听起课来,我想,这才是最佳的教学途径.于是我的教学反思一气呵成,也让我体会了一次思维的乐趣,上交学校后,我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倒数的认识”被评为东北地区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可见,我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与肯定.

上一篇:《监管数据统计表》填报说明(2013)下一篇:行纪合同示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