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问题及措施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治理问题及措施(推荐8篇)

社区治理问题及措施 篇1

近年来,庄浪县紧紧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要求,以积极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强制度、补短板、增投入、促创新,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管理服务,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乡社区基础设施配套急需完善。

城乡社区办公场所有限,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县域面积不断增加,辖区辖区居民人口急剧增加,现有社区管理半径过大,不能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好地服务,新成立的社区急需投入使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中,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导致阵地建设基础相对薄弱。

二是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急需加强。

社区最主要的工作是为城区居民提供最优质、最精准的服务,并且国家层面对社区承担职能也有明确界定,但社区仍然承担着许多行政化职能,导致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弱化,不能很好的与新形势下社区治理要求相匹配。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区建设不充分。

社区、社工、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三社联动”更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城乡社区紧密围绕“三社联动”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之间的职责不明、权责范围不清依旧存在,社区与辖区单位、小区物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为民便民服务的事项还不够精准,工作推进的进度还不够均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不够多样化、信息系统的数据还不够完善、社会组织建设还不够规范、专职工作人员配备还未到位,社区从“全包”到“购买”服务的过渡仍止步不前,“政社不分”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阻碍了社会广大群体的参与范围,同时也抑制了社会力量在社区工作管理中的作用。

二、对策及建议

基层是落实党的民生民政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是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载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形势下必须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工作。

一是重视阵地队伍建设,夯实社区基础条件。

要对城乡社区建设进行全面规划,不断完善和扩大新成立城乡社区服务职能和办公场所。综合考虑社区规模、人口数量、管理幅度等因素,按每1000名居民不少于1人的比例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居民5000名以下的按照不少于5人配备。

二要完善社区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社区治理体系。把增强和优化社区服务能力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建设完善社区设施,打造便民利民生活圈,借鉴“枫桥经验”和北京市西郊区“街区吹哨、部门报到”等先进模式,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共驻共建机制和社区工作议事机制,定期研究资源共享、社区共建等事项,着力推进社区服务“全覆盖”。

社区治理问题及措施 篇2

关键词:转型,社区治理,公民参与

一、概念及背景

在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社区治理和社区公民参与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话语。那么它们的概念和定位是什么呢?广义的“社区治理”是指社区与国家和市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社会互动方式。 (1) 而对于社区参与这一概念的理解, 目前多内大多数研究者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 即认为它是指社区成员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各种公共活动或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 影响社区权力运作, 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发展建设中, 实现社区自治式的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而社区自治的主体就是社区公民, 社区自治的实现需要真正地实现社区公民参与。城市社区公民参与的兴起和提倡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和城市化是紧密联系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 我国城市的“单位制”社区开始瓦解, 逐渐开始向社区制转变, 社区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 逐渐成为介于政府和家庭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 而社区缓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从微观的角度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区居民不仅在物质生活和生活质量上的要求提高, 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和政治参与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长。

二、发展中呈现的问题浅析

尽管公民参与在社区中兴起并成为社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期, 各种类型的社区内的公民参与发展程度事实上是参差不齐的。一般说来, 在单位型社区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居民参与度较低, 而在一些新型的商品房小区里的社区居民参与度则相对较高。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单位型小区的居民由于习惯了传统的纵向管理, 因此, 人们对于社区治理和社区参与的理解更多地带有自上而下的参与取向。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居民通常来说是由郊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组成, 这类社区由于社区的发育程度较低, 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 因此, 人们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意识并不强烈。而在新型社区里的居民由于有较好的收入, 参与意识较强, 且具备参与的能力, 因此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较前两者高。但是随着“单位型”社区的功能的逐渐弱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以及现代化的发展, 单位型社区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公民参与程度会逐渐地提高, 而目前社区参与的不同发展程度正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从城市社区组织来看, 在社区内通常存在着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两种参与取向的组织。尽管在许多城市社区中, 业主委员会、中介服务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横向组织进入社区大大地推动了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发展, 但是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纵向组织作为政府在社区的代言人, 在很多社区中仍然在发挥主导作用。这种社区的居民参与依然表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参与取向, 所谓的“参与”只是一种政府动员、推动下的被动的参与, 并没有发挥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实现自治的真正作用。

三、小结

上述问题仅仅是从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社会内组织发展以及社区外来人口在社区参与上的困难来说的。事实上, 在社区治理中, 居民参与意识、参与渠道、社会资本、政府和社区的回应度及效率等都是影响社区参与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都造成了我国社区公民参与社区自治的不同程度的困难, 这种困难主要体现社区居民在参与主体参与意识的薄弱以及参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参与层次低。可见, 我国要在城市社区的发展中实现真正的社区公民参与还任重而道远。在我国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在社区现代治理的进程中推进公民参与仍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这一进程不仅仅有赖于人们观念的变革, 更有赖于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化。

参考文献

社区治理问题及措施 篇3

关键词:社区治理主体 问题 路径

一、成都市社区多元主体治理中的若干问题

(一)主体间权责交叉、分工不明

一是农村新型社区中社区管理委员会与村委会职能混淆,社区管委会职工编制不明。二是撤村建社后,生产队打乱,虽然分居民小组,由居民小组组长代替队长职能,但由于职务不明确、职能混淆等原因,导致对居民的管理不善。

(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较低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常住人口,在自身素质方面还不够,特别是一些涉农社区的居民,由于从农村搬到城市,对城市的生活方式还不适应,生活习惯方面还有待改善。

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的根本动力,但目前多数居民特别是无社区户口的常住人口对社区缺乏向心力和归属感,主人翁意识不强烈。在调查中,我们向社区局居民累計发放调查问卷近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0余份,经整理分析,依然有近23.8%的人不会直接向社区居委会反映社区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三)公共服务与管理设施配套相对不足

一是新型社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导致居民生活不便。二是部分社区原有服务设施和预留建设空间难以满足社区规模渐进扩大和居民对服务设施渐进提高的功能需求。如:龙泉驿龙华二期建设初期停车位是按照1:0.5的标准进行建设,但随着小区车辆的增加,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了。

二、 如何构建合理的社区治理主体运行机制

1、以“法治”为核心

(1)加快完善社区治理法律机制

目前,我国与基层管理体制治理的最密切的法律与条例共有4部,即《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1994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四川实际,出台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截至目前,成都市共出台涉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性、地方性规章制度9项,涉及社区管理的政府性文件11份。 有法可依是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前提,社区主体对社区的治理,必须要坚持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2)坚持依法治理社区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社区治理主体要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作为基本遵循,要把法治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依法办事作为根本要求。成都市在统筹城乡改革后,陆续出台了涉及农村产权、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医疗保险等4个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多达50份,众多规范性文件,保障了城镇化建设在成都市下辖的15个区县的顺利推进。

(3)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理社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至关重要,在社区治理中,理应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法律意识强、业务工作能力强的政法队伍,他们将成为社区治理法治化进程的推动者和保障实施者;各个社区治理主体也应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法律法规建设、作风建设作为自身学习和提高重点,不断提高其依法行使权力的意识与水平

2、以居民高度自治为发展方向

(1)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农村新型社区,其大多由一个或几个村(组)的村落合并而成,总体上沿用村委会管理各自村民的传统方式,村民也习惯于仍然只服从原村委会的领导和管理。因此,新型社区要真正形成一个权威性的管理机构来实施规范化、统一化管理。

(2)明确社区自治组织角色定位,避免行政化倾向

目前,社区治理组织机构设置较典型地表现为“强政府、弱社会”,社区经费实行“街道代管”、报账审核制,基层政权组织及其派出机构下的准行政组织角色浓厚,社区工作者穷于应付各类行政性事务。在处置政府与社区居民利益冲突事务上,无法作为自治组织反映诉求争取权利。一方面,无法独立参与社区管理;另一方面,无法起到冲突缓冲的作用,地位尴尬。

(3)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强化自治组织影响力

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要求社区自治组织改变其以往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社区自治组织的主要成员要加强对农村新型社区之“新型”特点的系统研究和“社区管理”知识技能的系统学习。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要敢于因地制宜的创新本社区的管理模式。如温江区瑞泉馨城提出了“1534+N”社区治理模式,双流县黄甲街道提出了志愿者服务积分制度,此种种符合当地实际的管理制度创新,均能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强化社区自治组织在当地居民中的影响力,为社区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

3、以治理主体多元化为实施载体

(1)居委会、村委会等社区自治组织主导社区工作

社区自治组织如社区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居民代表大会、议事会、监督委员会等是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们在社区治理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以成都市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在成都市新都区肖林社区的使用为例,通过向每一户居民宣传动员,收集资金使用意见后,社区居民议事会筛选确认资金使用意见,并投票产生资金使用办法,并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居委会的组织下,在次召开社区听证会,确认资金使用办法。

(2)上级党政部门及其派出机关加强社区工作指导

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区、县、镇政府的相关部门,如财政部、民政部、组织部应加强对社区在资金使用、纠纷调解、民事处理及人事任免上的指导。而作为政府派出机关的街道办则更应负起对社区人事培训、组织建设以及与居民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就业服务、计划生育、法律服务、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的指导责任。

(3)盈利及非盈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工作

社区的盈利组织如物业公司,它们能为社区提供如街道保洁、养老、社区绿化等服务;社区的盈利企业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较好的福利待遇。而以社会公益团体如志愿者团队、爱心组织为代表的非盈利组织则能更好的为社区提供免费科学、教育、文艺活动的服务,从而丰富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 龙泉驿区统筹委调研采访记录

[2]成都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中国·成都 http://www.chengdu.gov.cn/

巢湖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研究 篇4

摘要:巢湖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3方面:主要由氮、磷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等严重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加速湖泊的逆向演化;诸如气象、地质及生物等自然灾害.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相应整治措施:控制污染源头排放量,提倡清洁生产工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由资源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实施湖泊生态工程措施,采用底泥生态疏浚、浮床种植陆生植物净化水体、兴建湖岸绿化植被带等;整治流域生态环境,种植生态涵养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行政监督管理等;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完善相关法规.作 者:金高洁 高超 JIN Gao-jie GAO Chao 作者单位:金高洁,JIN Gao-jie(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高超,GAO Chao(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社区治理问题及措施 篇5

摘要:城乡结合部具有特殊的经济地理位置,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为提高城乡结合部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对城乡结合部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社区卫生服务;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1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地理及人口特征

和城区相比,城乡结合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①服务区域面积相对较大。②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比较复杂。③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环境卫生管理、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均有一定的难度。④外来人口问题:在城乡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租屋,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上述这些特征均是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

2城乡结合部社区卫生服务存在问题

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位于徐汇区西南城郊结合部,面积8.03平方公里,是上海市徐汇区占地面积最广的社区。包括14个居委、5个村委,流动人口数占总服务人口数的一半。独特的地域和人口特征使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

2.1社区卫生服务难以普及 由于城乡结合部存在大量的征地、拆迁情况,“人户分离”(空挂户)日益增多,外来人口则大量涌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及时地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对服务人群的认识缺乏及时性,而且由于不同人群卫生保健上的差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未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社区群众未能充分利用和享受社区卫生服务资源[2]。

2.2流动人口管理需要加强 流动人口管理是城乡结合部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重大问题[3],由于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自我保健意识、流动性和费用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流动人口未能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系统管理中,比如儿童保健管理、预防接种管理、慢性病防治等等。

2.3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失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4]。但是由于城乡结合部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相对中心城区较为落后,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治重于防”,医疗服务仍然成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预防和保健工作由于短期效果的不明显,无法得到居民的普遍认可,导致工作开展迟滞,整体工作呈现不均衡的状态。

2.4服务内容无法满足居民需求 中心城区二、三级医院较多,居民可享受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而城乡结合部的医疗资源往往比较稀缺[5]。比如华泾镇内仅有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一级甲等医疗机构,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很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需求。

2.5工作人员层次偏低、流动性高 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技术职称以初级和中级为主,分别占医师总数的63.64%和27.92%,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占8.44%。社区卫生服务在今后的医疗服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卫生人才技术水平的构成,显然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由于华泾镇离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交通位置比较偏僻,再加上薪酬待遇、发展前景等各种因素影响,中心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人才较易流失。

3改善城乡结合部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建议

3.1抓住特点,更好地服务于流动人口 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特征,必须提供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服务[6],除却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治以外,也要同时开展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和免疫接种等等。

3.2实行公益,更实地让社区居民受益 ①2011年2月1日,上海市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体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上海市实施的药品 “零差率”政策,从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和配套政策方面来看,是相对完善的。上海市实施零差率销售和基本药物招标采购这2项措施后,社区中标药品(包括上海增补药物)的价格较去年的平均下降幅度达到39%,药品“零差率”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看病贵的问题,降低了药品费用,次均处方药品数量和药费都有所下降。但是社区内居民分为享受医疗保险和不享受医疗保险两部分人群,如果就诊患者多为享受医疗保险人群,自付费用很少,对药品价格就不敏感。但是地处城乡结合部则有所不同,医疗机构辖区内的就诊患者有较多非医保人群,这项措施的实施便能明显看出对于社区就诊居民的益处。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服务收入所占比例较大型医疗机构低,业务收入主要靠药品收入,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将大大减少,如果补偿部分不能平衡其收入,将会造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正常运行。因此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其含义是指将其开支由政府预算承担,其收入上交财政,卫生局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实行绩效考核,使医务人员通过完成政府规定的服务工作从政府拿到适宜的报酬,核心思想是取消机构和人员收入与业务量及业务收入之间的关联[7]。徐汇区于2006年10月成立了徐汇区卫生财务管理中心,作为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平台;下发了《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办法》,在卫生财务管理中心建立了“收支两条线”专户,并按照13个中心建立明细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10日前将全部收入足额上交卫生财务管理中心的“收支两条线”专户;卫生财务管理中心于每月15日前根据各单位年初预算和实际成本支出核定拨付资金。这将保证医务人员的待遇水平,消除了医疗机构和医生从药品中获利的激励机制。让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更多地投入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去。

3.3信息为先,用科技提高卫生服务水平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普遍建立了较先进的HIS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LIS、PACS等系统,为卫生经济管理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流动人口较多,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来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使流动人口的就医数据得到积累,从而为卫生经济管理提供依据,成为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社区治理问题及措施 篇6

对新疆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基于乌鲁木齐公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问题研究为例

者:王凤丽

位: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 职 务 职 称:副教授 联 系 电 话:*** 电 子 邮 箱: 582721495@qq.com 对新疆公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以乌鲁木齐公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问题研究为例

[内容摘要] 当前,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必须强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首府城市,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在社会稳定及民生建设各领域,社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已成为乌鲁木齐社会治理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大量实证调研,对乌鲁木齐市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必要性、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治理能力 社区治理 社会和谐 长治久安

一、当前乌鲁木齐市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必要性

1、社区治理是用治理理论研究和解决社区问题的一种理论思考和行为模式,其目的是让广大各族群众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且在共有生活环境空间中,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以此有利于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精神状态,更有利于各民族群众在这样共有环境中,架构沟通的桥梁,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交融的氛围,促进各民族群众情感的加深,增进民族团结的力量水到渠成,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2、在当前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的要求下,乌鲁木齐市维稳工作重点在基层的维稳,在“管、防、控”环节中信息采集工作是重中之重。对信息的采集需要社区基层工作人员通过走访或二维码录入及视频监控进行,但亦离不开群众的举报和配合,只有让社区社会组织及居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维稳工作的群策群力才能更好的发挥。

3、在乌鲁木齐当前的社区工作中,维稳工作是重点,但服务群众亦是重要任务,但在这两者间,由于人力、物力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社区依赖的行政资源会出现乏成,当倾注于维稳工作时,便会不同程度的削弱了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让社区社会组 织及公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一方面能使他们补充到为社区居民更好的服务中来,另一方面也能协同社区做好配合工作,在统一思想,理解宽容的基础上营造较好的和谐环境。

4、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也丰富起来,而辖属社区工作人员从精力、知识、见识及其他方面都是有限的。而社区内居住着各类人群形成极为丰富的社会资源,通过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社区治理结构的多元化,一方面能更好的挖掘社区资源,能为居民提供不同程度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更能丰富社区生活,有益社区和谐有序关系及环境的建设。

在我们对全市90个重点社区进行相关内容的问卷调查时,如您认为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的方向应是什么?其中67.1%的基层工作人员选择政府、社区及其它组织、居民共同治理。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以实践工作者的感悟,对社区治理的多元化参与主体是现实的需要,更应是必要的选择。

二、当前乌鲁木齐市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我们对抽样调查的90个社区的问卷中,其中,问到“您认为当前社区治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工作人员待遇偏低、民生问题、居民不积极参与。问到“您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吗? ”这一选择中每次都参加(6%)、经常参加(19.4%)偶尔参加(48.9%)、没参加过(25.7%),从当前理论与实践对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诉求都说明,当前乌鲁木齐市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状况不容乐观。

1、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数量及规模都很小

在我们对全市重点社区进行抽样调查中,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反映,公民参与社区治理还处于萌芽状态。在抽样的问卷调查中也普遍反映了这一问题。在此次抽样调查的90个社区的问卷中,其中志愿者数为0的 7个社区,志愿者数1的为3个社区、志愿者数为2的2个社区。

2、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面很窄

据社区调研了解,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要方面就是文化建设及康体活动及社会服务的参与,对于社区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参与 几乎没有。我们在对90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时问及“你们社区的志愿者都做了些什么”其中赞助占44.3%,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占29.8%,承担社会公益服务16.5%,其它占9.4%。不同类型的社区活动,居民参与意愿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社区文化参与、社区社会参与、社区政治参与。从居民实际参与层次来看:大多数居民参加了诸如市容环境整治、文明志愿者服务、小区内的群众活动、社区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等文化和社会类型活动。

3、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方式被动

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人口组成比较单一,从人员职业结构来看,人群还是集中于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员、低保户等。因为上述五类居民的权益需要社区办理来实现,所以他们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或是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或是社区要求被动性的参与,这样的参与难以实现社区治理目的。

4、公众参与结构极不均衡

我们在对90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时问及“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主要是什么人”其中妇女占33.9%,儿童占15.3%,老年人占50.8%,青壮年几乎没有。即在社区治理参与中中老年人参与人数和次数大于青年的人数和次数,女性参与人数和次数高于男性参与人数和次数;其次从收入和文化水平来对比,收入高、文化水平高的人群参与的人数和次数很少,收入较少、文化程度较低的弱势群体参与的人数和频次较高。这样的参与结构降低了社区治理的效果。

三、当前乌鲁木齐市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区公众参与缺少了应有的组织保障和平台发展空间 在课题组对社区居民883份调查问卷中,其中“您是否愿意成为社区志愿者?”选择愿意占48.7%,但经常参与的只占6%,这说明从主观上愿意参与社区社会治理的人群,除了有些客观时间上的限制外,现在的治理理念和制度设定没有给他们有相应的平台发展空间,使他们在愿意参与社区治理的愿望被搁浅。与此同时,在我们的调研中还发现,愿意并有一技之长参与社区社会治理的人群对社区的治理 需求处于未知状态,而社区治理的政府工作人员对这部分群体的存在及挖掘也处于未知和茫然状态。无形当中,阻碍了社区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多元化进程。

2、社会资金投入不足,公众参与缺少资金保障

在我们对90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时,问及“您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其中硬件设施问题33.5%,经费问题占27.6%,组织机制问题占19.3%,人员及素质问题占14.9%。城市社区公众参与的频次和广度,需要人力和物力的大力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社区公众参与有效进行。目前,乌鲁木齐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公众参与的资金支持投入不足和投入方向太窄的状况,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层面的拨款,有限的资金无法支持形式多样的城市社区公众参与,这势必造成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效能低下。

3、社会治理体制滞后,公众参与缺乏归属感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旧有的“单位制”社会管理格局已被打破,“单位人”也已基本转变为“社会人”。但是在我们对乌鲁木齐市社区公众的走访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自己与社区关系不大或者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他们遇到问题首先会寻求单位来解决, 他们作为“单位人”对于自己所属的单位有着强烈的依附感、认同感、安全感,而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极其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社区居委会作为公众参与的主要渠道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上述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公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意识淡薄。我们在对社区居民883份调查问卷中,其中问及“您是否愿意成为社区志愿者?”选择不愿意占48.7%,选择没考虑过30.1%,选择没兴趣占5%,而其中被调查对象占多数的是“单位人”,造成目前乌鲁木齐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率和参与效能低下。

4、参与利益导向不全,公众参与缺失动力支持

社区公众参与的源泉,来源于城市社区公众为了维护、实现或发展自身的利益诉求满足。公众利益所包括公众在工作、学习、健康、生活、娱乐以及人生发展等方面的各种基本权益。这些权益诸如提高 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获得公益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等等。只有公众感知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与城市社区建设方面紧密相连,参与其中能够充分使自己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促使公众积极自愿参与到城市社区建设当中来。而在乌鲁木齐城市社区现有的活动利益导向不能满足居民现实利益诉求,造成社区公众不想或不愿意参与社区事务。例如:我们在对90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时问及“你们社区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使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其中提供便民服务占44.1%,给予奖励占29.1%,私人关系动员占16.7%,其它占10.1%。这样的选择多数还是由利益驱导,缺乏公众感知的切身利益与城市社区建设方面紧密相连性,导致目前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缺失动力支持。

5、公民意识落后,影响着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参与效果

乌鲁木齐市近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但城市文化、社会进步、公民意识等发展水平不高,这些直接影响着城市社会治理的成果及公民参与的意愿及效果。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是公民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乌鲁木齐市居民的公民意识不强,也直接影响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了公民意识外,公民参与基础能力也决定了未来公民参与的效果。公民参与的基础能力主要有:一是以政治意识为基础的政治能力,居民对政治环境与社会公共政策必须有大致了解和掌握;二是以文化知识能力为基础的思维能力,这是公民参与的重要条件;三是表达能力,勇于和能够及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建议和要求,而无需通过他人或其他中介替代表达,四是必要的社会热情。在乌鲁木齐市现发展阶段,公民参与的基础能力总体不强,且不均衡,这些就影响着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未来发展。

四、当前乌鲁木齐市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战略思考

1、适应新形势,调整政府对社区治理模式

由于我国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政府管理的触角已伸向了 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组织和个人只能被动的接受管理或被动性的参与。从乌鲁木齐市实际情况来看,乌鲁木齐市社区居委会把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承担各级政府下派的行政事务完成上,造成目前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组织发展滞后。政府应该转变现有权力高度集中的“全能型”治理模式,把对社会的干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将不属于自己职能范围的社会事务交由社会来解决,推进和发展多元化治理体系。政府除应加大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外, 在社区服务领域更多采取政府购买等形式,给予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和平台,将下移社区的行政事务重新交由政府部门或由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来解决,从而纠正乌鲁木齐市社区居委会的过于行政化倾向,推动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有效开展。

2、健全完善社区公众参与的政策法律制度

从目前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现状调查分析可知,国家在城市社区公众参与的政策和法律制定上明显滞后于城市社区公众参与发展的需要,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社区公众参与发展的速度和诉求远快于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定及发展的速度。目前,在国家政策法律规定上,对公众参与内容规定较窄,具体来说是没有明确界定公众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这就造成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区各类公共事务既无法受到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也没有相关的机构对其政策和法律进行宣传和咨询。造成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只停留在初级层面。笔者认为,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时候,应将涉及公众参与方面的事项写进条例法规之中。尤其是其政治、经济及社会权力在社区治理中得以体现,从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维护乌鲁木齐市社区的公共利益不受损害,才能确保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健康有序发展。

3、提升和丰富社区公众参与方式

现阶段,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众参与对政府和城市社区居委会的依存度很高,公众自主参 与城市社区各类活动水平较低。目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探索适合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方式:如在宏观国家政策指向上,党和政府已经以纲领性的文件提出了宏观指导,以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探索并实践城市社区公众参与方式;从微观社会实践来看,产生了以民情流水线工程、三维数字社区建设、虚拟养老院、社区网站、一站式社区服务大厅、社区报等一系列媒介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社区公众参与率,促进了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发展。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只有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结合目前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发展背景,依托各区县的实际情况,借鉴先进理念和国内外的经验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并积极推广较为成功的示范。例如:乌鲁木齐市旭东社区每月10号的志愿者服务日及爱心100的社会服务工作站等工作的理念及实践值得推广。在建立参与制度和参与信息公开透明基础上,通过丰富公众参与方式,才能促进现阶段城市社区公众的有效参与。

4、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公众参与

任何组织行为都要依靠充足的资本作为支持,从而保障其行为持续而有效。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作为公共组织行为中的一个方面,也需要充足的资金来保障其完成。基于此,乌鲁木齐应该着力采取各种公众参与方式,建立沟通及运营的平台,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到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当中来,以保障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持续有效发展。具体来讲,应将釆用“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将涉及部分单位和个人利益的公共事项放归于社会,将利益相关方纳入到公众参与主体当中,城市社区居委会应从宏观上给予指导,让利益相关方自行决定参与的方式,参与产生的费用由其共同承担。在涉及社会范围的公共事项上,城市社区居委会应发挥群众自治性组织的作用,在社区范围内广泛调动行政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召集辖区各行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居民代表共同商讨参与的方式和参与的内容,以及参与产生费用的来源。只有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才能形成社会合力推动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发展。

5、建立有效的社区公众参与动力机制

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公众的广泛参与,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满足公众利益诉求,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到城市社区各类活动上来。从调查问卷分析可知,对公众有较强吸引力并能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的城市社区活动,绝大部分都是与公众有着极其密切的利益关系。基于此,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活动应以社区实际情况为基点,在创造更好条件的同时,创新理念和方法,以社区公众的共同利益为导向,把解决乌鲁木齐市社区公众普遍利益诉求作为突破口,如: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获得公益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等等内容,建立长效的公众参与动力机制。

6、培育具有归属感的公民意识

培育具有归属感的公民意识,必须首先培育公共参与精神。公共参与精神即公民对具有共同价值的社会事务的认同、规范、维护的参与过程。培育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有利于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归属意识提高,对公众主动参与社区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大家庭教育对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培育。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就让孩子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让他们感知社区公众参与的乐趣和意义,使他们从小就能建立起公共参与精神;其次,要拓宽学校对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培育。学校作为公民家庭教育之后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场所,不能仅仅只重视培育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而更应该注重公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育。学校应该开设并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课程,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性活动,培育其公共参与精神;最后,要强化社会教育对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培育。社会教育对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培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都有责任和义务培育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积极引导公民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使公民自愿参加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来,使公民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受到公共参与精神的感染和教育,从而培育出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 者的共同教育,才能在社会上广泛培育出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从而也才能促进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中国行政管理 2014年02月28日

2、乌鲁木齐市委党校第61期县级班课题组《创新社区治理体系,打牢长治久安基础》 2013年5月

社区治理问题及措施 篇7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1、化肥、农药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多地少, 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 为了在有限的范围内提高土地生产率, 化肥、农药的施用和农膜使用就成为了农业生产中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而化肥施用量大、利用率低, 农药大多为高毒性品种, 农膜大量残留, 加上农村综合利用程度不高, 大量农业生产的固体废弃物、废水、恶臭气体随意排放, 秸杆焚烧, 污染了周围空气、农田和水体。更有许多农村地区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 忽视甚至完全不使用有机肥, 造成土壤板结、坚硬、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同时, 化肥流失己成为水体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 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 造成水体污染。

2、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成为新的污染源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农村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改变, 农村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 大多数农民已开始规模养殖, 但由于资金有限, 以及环保意识不够大部分的养殖场不能对其大量产生的畜禽粪便作出无害化处理, 而是随意堆放, 如此多的禽粪禽无疑严重污染了养殖场周围环境, 而且导致水体污染。此类污染源点多面广, 治理难度大, 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率低, 农村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相互交融, 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大量堆积, 导致大量氮、磷流失, 造成成片面水源和地下水源污染, 对农民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禽粪禽便污染是农村的重要污染源。

3、居民的生活污染日渐突出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大多数没有指定的堆放垃圾场所和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 没有合理的排水系统, 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就近直接排放, 不仅污染了农田, 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也影响了农村居民饮用水质量。特别是, 近几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垃圾量日益增多, 与垃圾处理设施和方法明显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4、乡镇企业污染依然严重

乡镇企业、块状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有效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帮助农民脱贫, 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但一些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布局不当, 规模小, 分布散, 设备、技术相对落后, 高科技、低污染企业少, 多从事印染、造纸、化工、建材等污染较重的行业, 产品粗加工企业多。因此, 乡镇企业面广量大, 污染物排放量大, 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对农村环境产生巨大压力。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1、政府对于环保的重视和投入主要集中于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 难以体现城乡公平, 城市环境的改善往往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 而农村没有得到相应的生态效益补偿, 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也不够完善。

2、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各县乡地方政府为抓经济忽视环保, 不少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没有正确处理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没有被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政府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机制也没有建立。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对环境保护规划不够重视, 环境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镇、乡村布局散、规模小、功能不齐全, 许多集镇既无公厕又无垃圾收集箱, 更谈不上处理设施。

3、生产方式相对粗放, 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村的工厂企业, 都存在生产过程污染较重而又治理不善, 以及高耗低产等问题。

4、农村人口逐步增长, 同时农民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意识薄弱, 也缺乏对自身生存权利维护的观念。随着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 为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的最小化, 大量使用农用化学用品, 加剧农业环境污染, 重开发轻保护, 对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掠夺式粗放型经营, 造成生态环境系统脆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环境效益, 只顾自己赚钱, 不顾环境污染, “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还未形成。

三、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1、发展生态农业, 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物质

推广现代生态农业可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保证食品安全, 增加农民收入。现代生态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 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 建立现代生态农业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积极推广施用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绿肥等有机肥, 减轻化肥污染;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高效农业, 推广发展生物防治技术, 推广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发生的耕作方式, 防止和减少农药污染。大力推进农村秸秆技术的综合利用。

2、多途径有效控制乡镇企业污染

防治乡镇企业的污染, 就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 把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与治理乡镇企业污染结合起来。坚决淘汰那些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 没有防治污染设施的乡镇企业, ;属于保留的乡镇企业, 一方面要引导它们向工业园区集中, 实行乡镇企业污染的集中控制;另一方面, 要按照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升级换代, 以降低物耗能耗, 减少污染排放。同时, 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3、加强环保设施建设, 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入,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大力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按照“村收集、镇以上集中处置”的运行机制, 即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主要中心村建立垃圾中转站, 在村里设置垃圾箱, 实行专人负责, 定期清运到中转站, 而后进入垃圾处理场。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 可因地制宜, 少量建设小型垃圾焚烧炉, 分拣后就地处理。二要积极开展农村污水的治理。农村污水处理采用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结合改厕、改厨、改栏, 综合处理生活污水, 积极推广生活污水湿地处理模式。

4、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社区治理问题及措施 篇8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措施

如今,房子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房地产业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对房地产的需求性以及国家的政策扶持带动了房地产的价格飞速上涨,投资回报率高,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高涨,促使房地产企业通过一些不当的会计信息披露诱导投资,进而导致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不断增大。所以,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分析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且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研究

1.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完整性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量披露有益于企业的会计信息,隐瞒或者不披露会给企业造成不利影响的会计信息,是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普遍做法,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分析和投资决策的时候,就会受到极大的干扰,难以保证正确的投资行为。不仅如此,房地产企业不披露完整的会计信息,就违背了有关方面的会计披露制度,因此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就难以得到实质上的提高。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完整性具体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第一,以维护商业秘密或者保护企业的机密作为借口,故意将一些会给企业造成不利影响的会计信息隐瞒下来。比如大量的涉嫌违反国家相关的制度法规和产业政策的重大经济事项或会计行为;第二,一些房地产企业做出的财务报告中缺乏企业同期的完整数据以及会计信息;第三,企业对与房地产建设项目中涉及到的有关企业之间的交易信息披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会计信息的披露缺乏完整性;第四,没有充分披露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金投放去向以及所获利润二者构成的会计信息,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行为是对投资者实际利益的损害;第五,没有充分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选择性的隐瞒了对外担保、负债、应收款项等会计信息。

2.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实时性

我国的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在长久以来都经常延迟对各种不良会计信息的披露,却提前披露各种有益于企业的会计信息,违背了信息披露制度中有关定期报告的规定,因此在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形成了一种十分混乱的局面,导致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不仅如此,许多投资者还发现房地产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将已经发生很长时间的实际事项通过临时报告会的形式补充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即使部分房地产企业给投资者表示了歉意,但这种做法已经损害了投资者的基本权利,同时也违反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关规定。除此之外,根据信息披露制度的有关规定,如果房地产上市企业产生重大变化并可能影响股价涨跌的时候,企业应该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比如房地产企业进行的一些收购、兼并、股权转让等活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发现,很多房地产企业依然没有及时公布和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违反这项规定,以此来保证企业自身的利益。

3.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房地产企业蓄意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以此来保证自身的利益或者实现其他目的。这种行为影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导致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信息陈述没有出现严重的虚假性以及误导性,不存在比较明显和严重的漏洞,才是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工作合格的表现,而且财务部门和工作人员应该与董事会的内部成员构成一种连带赔偿的责任关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依然存在十分严重的失真现象,具体表现在有关数据的失真以及文字陈述的虚假等方面,特别是房地产上市企业在募股、上市、年报等方面这种问题更加突出。比如,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企业投资收益的扩大十分随意,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进行经济决策的时候面临许多的难题。

二、解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措施研究

1.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近年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逐渐成熟,从而给房地产企业开展及时公布、监控以及管理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房地产企业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保证房地产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实时性,进而给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帮助投资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制定。不仅如此,房地产企业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化建设,就能够运用信息化的监督管理手段,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进而构建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信息化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2.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时间相对来讲不长,但发展速度与日俱增,十分迅速,加上近期房地產市场泡沫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已经落后于其发展的脚步,难以满足当前房地产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所以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我国房地产企业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房地产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以及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披露标准,规范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减少甚至消除一些暗箱操作、隐瞒会计信息披露、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等违规行为的发生,推动房地产行业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3.加强培养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直接经办人,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水平。高素质、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是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有效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之中有很多的注册会计师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以及强烈的法制意识,这种缺失就很有可能造成一些注册会计师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出违规的会计行为。所以,房地产企业应该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核,并且对新入职以及在职的注册会计师加强教育培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注册会计师参加职业培训活动,强化其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提高其综合素质,促使职业会计师自觉抵制行业的不良风气。除此之外,房地产企业应该针对注册会计师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手段来规范房地产行业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行为,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质量,进而从多方面保障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势在必行。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国家有关部门以及房地产企业应该认真分析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化建设力度,培养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进而规范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实时性,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憧冲.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治理措施[J].中国经贸,2014,(6):160-160.

[2]徐杰.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J].中国市场,2012,(39):55-56.

[3]杨力波.浅谈房地产企业经济下的会计信息披露[J].财经界,2013,(20):184.

上一篇:“两学一做”动员讲话稿下一篇:征文环保小卫士